浅说七情致病与治疗

合集下载

七情致病的医案

七情致病的医案

七情致病的医案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中医认为七情的波动会对人体产生影响,甚至导致疾病的发生。

以下是一位中医师的医案,描述了七情致病的情况。

患者是一位女性,40岁,自述最近经历了一些生活上的困难,情绪一直处于忧愁和焦虑的状态。

她开始出现腹痛、腹泻、食欲减退、失眠等症状,这些症状已经持续了一个月左右。

她来到我诊所寻求中医的帮助。

根据她的主诉和症状,我初步判断她的病情可能是由于七情的影响而导致的脾胃失调。

我开始了详细的询问病史和观察舌脉等诊断手段。

根据观察,她的舌苔比较薄白,舌质稍暗,脉象偏弦细。

这是脾胃失调的典型表现。

结合她的病史和情绪变化,我诊断为她的脾胃失调是由于忧思过度导致的。

我根据她的病情给予了一套治疗方案。

首先,我给她开了一些中药方剂,包括党参、白术、茯苓等药材,以调理她的脾胃功能。

我还建议她调整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避免过度的忧思。

在治疗过程中,她每周来诊所复诊一次,我根据她的病情调整了药方的剂量。

在第一个月的治疗中,她的症状有了一定的缓解,腹痛和腹泻的频率明显减少,食欲和睡眠也有所改善。

在第二个月的治疗中,她的症状进一步减轻。

她的腹痛和腹泻几乎完全消失,食欲和睡眠恢复正常。

她的情绪也变得稳定了许多,能够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经过三个月的治疗,她的症状已经完全消失,脾胃功能得到了良好的恢复。

我告诉她,七情的波动对身体的影响是很大的,保持良好的情绪对于维持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这个医案,我们可以看到,七情致病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观点。

情绪的波动会对人体的各个系统产生影响,特别是脾胃系统。

因此,我们要注意保持良好的情绪,避免过度的忧思和其他情绪的波动,以维护身心健康。

当然,中医的治疗并非只有中药一种方式,针灸、推拿等疗法也可以起到调节情绪和恢复脾胃功能的作用。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运用各种治疗手段,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总之,七情致病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情绪的波动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影响。

七情的治病特点

七情的治病特点

七情的治病特点
七情外发,首先扰乱气机:外因刺激诱发情志病变,首先扰乱五脏气机,导致气机逆乱,发生病变。

七情内发,精气先虚:内因发生情志病变,以脏、精、气、血、阴、阳亏虚,神气失藏,或郁邪内扰神气,发生病变。

七情发病,首伤属脏:情志发病,首伤属脏或属脏先伤发病。

临床上,不同的惰绪刺激,可影响不同的神脏。

七情发病有反复性:情志病在临床上有较强的反复性,如忧郁情绪(精神抑郁证),稍不如意,病即复发。

七惰发病,有兼夹性:七情的各项致病因素在发病过程中往往都是很难截然分开的,常是两种或两种以上情绪纠合在一起发病。

七情发病,有周期性:七情致病,有较强的周期性,如男性在八八之年,女性在七七之年(更年期),肝肾精气亏耗,易出现情志病变。

七情发病,与气候相关:自然气候的变化直接影响人体情绪,发生病变。

七情发病,有传变规律:七情发病,每种情绪在传变上都有一定的规律性。

如大怒伤肝,肝怒传子,《灵枢·本神》说:“盛怒者,迷惑而不治。

”肝怒传母,《灵枢·本神》说:“肾盛怒不止则伤志。

”肝怒乘土,《素问·玉机真脏》说:“怒则肝气乘矣。

”肝怒侮金,《素问·宣明五气》说:“精气并于肺则悲。

”因此《素问·玉机真脏》说:“故病有五,五五二十五变,及其传化”,指出了情志病的传变规律。

中医“七情”是指什么及如何运用七情疗法

中医“七情”是指什么及如何运用七情疗法

中医“七情”是指什么及如何运用七情疗法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人类情志变化,可归纳为喜、怒、忧、思、恐五志而配五脏。

七情学说是中医病因病机中的一个重要理论部分,同时它又是现代中医心理学中的基本组成部分。

早在《内经·阴阳应象大论》中就有:“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思恐。

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这是五气致病的最早记载,以后在宋代陈无择《三因极·病证方论》中将五气中增加悲、惊即为七情。

七情是人体脏腑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与五脏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在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防止疾病发生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七情在地球生物圈中为人类所独有。

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机体,为宇宙万物之精灵。

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不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人类在同疾病斗争中,就意识到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天然大药库,在《本草纲目》中人部第五十二卷记载人体物质入药就有近三十余种。

七情在中医基础理论中主要阐释为七种致病因素(指七情太过),其实它具有治病功能。

这里重点介绍人体内另一个自药系统——七情。

正常的七情活动并不影响人体健康,而能调节人体自身平衡,若太过或不及都会导致情志改变而引发各种心身疾病,损其有余,补其不足,起到防病治病功能,以至现在有人提出:“最好的医生是自己”。

七情如药,用之过则害于人,用之适当则益于人。

关于七情以后将分别阐述。

喜喜为七情之首,心气所发,心为五脏之首。

七情致病各有所主而都与心有密切联系。

心为君主之官,是精神活动的主宰,除了过喜伤心外,而怒、忧、思、悲、恐、惊都能伤及心,心气受损,其他各脏也将会造成影响,中医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之说。

中医认为心主神志,与人们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有密切关系,喜为心之志。

喜在正常情况下能缓和一下紧张情绪,使心情舒畅气血和缓,故有“喜则气缓”之说。

但是,喜乐过极则损伤心神,就可导致心的病变,出现乏力、出汗、胸闷、心悸、失眠、注意力不集中,重则神志错乱,语无伦次,哭笑无常,举止异常等。

中医“七情”致病的病因及治疗

中医“七情”致病的病因及治疗

【 关键词 】 中医; 七情病因 ; 七情治疗
七情指 “ 、 、 、 、 、 、 七种情志 , 人体 对 喜 怒 忧 思 悲 惊 恐” 是
外界或 内在刺激所产生 的不同情绪 的反应。七情病变的原 因有内外之分 , 因主要 是指社会 因素 、 外 个人处境及 自然环 境对机体的影响 ,七情病变的内因是个体素质。其致病 特 点, 一是直接伤及 内脏 , 由内生, 病 故又称 “ 内伤七情” 二是 ;
】 7 -1 7 22 23
气结不 畅, 百病 随之而起 。 诸如神经衰弱 、 失眠多梦等病 , 大 都与过分思虑有关 。
1 悲病 “ ” 因哀伤 、 . 5 悲 是 痛苦 而产生 的一种情 态 , 表现 为面色惨淡 , 神气 不足 , 偶有所触及 , 即泪涌欲哭 或悲伤欲 绝。中医认为悲是忧 的进一步发展 , 两者损 害的均是肺脏 ,
的缘 由 。
的七种情态是相互平衡 、 调的 , 协 人体是平安健康 的 ; 如 但 果这七种情态中 , 无论哪一种 出现 了过激 , 就会 使人体组织
器官、 内脏功能发生紊乱 , 从而导致 了疾病的发生。 1 七情致病的病 因分析 “ 七情” 与人的“ 五脏 ” 关系密切 , 故古人云 : 喜伤心 , 怒 伤肝 , 忧伤肺 , 思伤脾 , 恐伤 肾。 11 喜病 “ 本来对人体健康是有益的 , . 喜” 但高兴过度 就 会伤“ ” 即所谓“ 心 , 乐极生悲” 《 。黄帝内经》 “ 日:喜伤心” 中 。
采取以下 心理疗法 :
怒、 过怒则易伤肝 , 表现为肝失疏泄 , 肝气 郁积 , 肝血瘀 阻 , 肝 阳上亢等病症 。 中医认 为 , 肝气应该舒畅 , 肝柔则血和 , 肝 郁则气逆。当人犯怒时 , 破坏 了正常舒畅 的心理环境 , 肝失

病因学之七情致病

病因学之七情致病

病因学之七情致病
在中医理论中,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常见的情绪。

这些情绪与心理的变化可以对机体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若长期受到情绪的刺激,人体便容易出现某些疾病。

七情致病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怒:过度的愤怒、不满和恼怒容易导致血液循环不畅,出现头痛、心血管疾病等。

2. 忧:长期的忧虑和焦虑会消耗肝脏的气血,引起失眠、胃肠疾病等。

3. 恐:持续的恐惧和害怕影响肾脏的精气,引起肾精不足、遗精等症状。

4. 悲:过度的悲伤和哀思会消耗肺脏的气血,导致气滞血瘀。

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乳房胀痛等。

5. 惊:剧烈的惊恐伤及心神,损害心脏,容易引发中风、心肌炎等疾病。

6. 思:思虑过度,容易伤心,损伤脾胃,导致胃纳降低,脾虚,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泄泻等。

7. 喜:过度的欢乐和兴奋会损伤肝脏,导致血肝失治,影响血液循环,引发心血管疾病。

总之,情志与疾病的关系密不可分。

长期的负面情绪会对健康造成不利的影响。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过度的情绪波动。

七情病证与治疗初探

七情病证与治疗初探

七情病证与治疗初探所谓七情病证,就是以七情为病因,病机所发生的病证。

有些病证是由一种情绪为病因,但大多数病症,是由多种情绪互相反复,交叉作用下发生的,所以对七情病证应以整体的观点来认识七情病证的病因,病机、以及人的先天禀赋素质,气质类型,后天修养,知识水平,生活经历,生活环境方面的因素,还要考虑其它致病因素的作用等。

1.七情病证七情的病证,临床上大致归纳如下:咳嗽,喘气,血证,心悸,胸痹,胁痛,厥证,不寐,郁证,癫痫狂,呃逆,嗳气,泄泻,呕吐,噎嗝,积聚,鼓胀,胃痛,头痛,樱病,淋证,带下,遗精,癃闭,便秘,耳鸣,自汗,盗汗,痰饮,流产,小儿惊痛,夜啼等数十种病证。

2.七情病证的治疗七情病证治疗,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

”五情相胜疗法、《素问?移精变论》:“…古之治病,惟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移精变气疗法,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继承并发挥了《内经》的情疗法,也有把情疗分为喜疗、怒疗、恐疗、悲疗和思疗五种五情相胜、静心养神,易精变色等治疗方法,并提出一整套预防心理疾病发生的摄神养身之道。

如《素问?上古天真论》“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但仅从病因的角度出发,进行单一的心理治疗是不全面的。

因为七情治疗,其结果是脏腑气机紊乱,功能失调,阴阳消长,产生了病理产物,引起了人体结构和功能,组织的病理性变化,而这些病理过程和病理产物,靠单一的心理治疗是得不到消除和恢复,达不到治疗的目的。

从病理的角度出发,按中医辨证论治的观点,要消除和恢复病理产物和病理过程,使脏腑气机、阴阳的功能重新达到平衡协调的关系,必须依靠药物的治疗,以补偏救弊、扶正祛邪、调整脏腑功能,促使阴平阳秘。

再此提出了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谁主谁次、谁先谁后的问题。

从七情不同的情绪活动对人体作用的特点来分析:某些情绪过激、对机体作用强度大而作用时间短,如惊,怒引起机体强烈反应,发生病理变化,其病理变化单一,比较轻微;某些情绪拂郁对机体的作用强度小而作用时间长,如忧、思、恐,所引起的病理过程缓慢,发病时间长,其病理变化复杂,比较严重。

七情致病与治病

七情致病与治病

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概括了复杂情感过程的基本状态、情绪、情感等⼼理活动。

在⼀般情况下,情志变化是⼀种正常的⽣理活动。

如果突然受到强烈或持续过久的精神刺激,影响⼈体脏腑的功能,就可以导致疾病的发⽣。

情志致病,主要是影响内脏⽓机的功能紊乱,⽓⾎运⾏失常,因此属内伤疾病范围。

(⼀)情志与健康的关系 情志活动产⽣于脏腑精⽓,它与正常⼈体健康的关系⾮常密切。

1.情志正常,脏⽓调和在七情之中,适度的喜对⼈体的健康⼗分有利,喜能调剂精神,乐⽽忘忧,喜能流通营卫、和畅⽓⾎,促进⼈体⽣命活动,正常的情志活动,能够调达脏⽓,助正抗邪,增强⼈体抗病能⼒,预防疾病的发⽣。

由于情志产⽣于脏腑之⽓,所以情志变化反过来⼜会给脏⽓以相应的影响。

⼀般来说,和调的情志能够条达脏⽓,促进其功能活动。

因为:“⽓贵舒⽽不贵郁,舒⽽周⾝畅利,郁则百脉违和”(《红炉点雪》),⽽正常情志发⽣,则脏⽓舒达调畅,从⽽使功能活动得到加强。

2.情志异常,内伤脏腑情志的异常变化,对于⼈体是极为有害的,它不仅是引起疾病的主要因素,⽽且也是加重病情导致疾病恶化的重要因素,由于情志活动产⽣于脏腑的活动,所以,七情异常,超越了⽣理调节范围,就会引起脏腑,⽓⾎的功能紊乱,导致内脏发⽣疾病,如:怒伤肝、喜伤⼼、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所以情志过激常常加重病情。

疾病的全过程,即是⼈体脏腑阴阳⽓⾎失调的过程,由于情志过激,能够损伤脏腑的神和⽓,神伤,则脏腑阴阳⽓⾎⽆所主;⽓伤,则脏腑阴阳⽓⾎随之失调。

所以在疾病过程中,如果产⽣过激的情志变化,就会加重脏腑阴阳⽓⾎的紊乱,使病情加重。

(⼆)预防七情致病的⽅法 要预防七情致病,就必须做到保持精神乐观,调和情绪变化,避免七情过激。

1.保持乐观情绪精神乐观是健康长寿的重要因素之⼀,乐观能促进⼈体⽣理功能,有益于健康,所以要⽤乐观情绪来克服其它不利于⼈体健康消极情绪。

⼈的性格各有不同,但是⽆论何种性格的⼈,都可以在⽣活中通过锻炼、陶冶,⽽逐渐培养乐观性格,增进健康长寿。

中医七情的概念

中医七情的概念

中医七情的概念
中医七情是指中国传统医学中认为的七种情绪,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

这七情与心脏、肝、脾、肺、肾、胆、小肠等内脏器官相应相连,当情绪过度或持续不宜时会影响内脏器官功能,引起各种疾病。

因此,中医治疗疾病时,通常会关注患者的情绪状态,通过调节情绪来恢复身体的平衡。

在中医理论中,每种情绪都与一种或多种脏腑有关,具有不同的影响和病理表现。

七情影响脏腑的具体表现如下:
1. 喜:喜可以舒展肝气,促进气血流通,但也可能导致心肺气虚、气滞血瘀等疾病。

2. 怒:怒会导致肝气郁结、气滞血瘀等疾病。

此外,经常生气还会影响血压、免疫力以及消化功能等。

3. 忧:忧会伤及脾气,引起脾虚湿重、气血不足等疾病。

忧虑心事也可能导致失眠、食欲不振等问题。

4. 思:思维过度,易伤及心脏,引发心神不宁、内分泌紊乱等问题。

5. 悲:悲伤可以刺激肺气,使气血畅通,但若过度悲伤会伤及肺气,导致肺气虚弱,产生胸闷、咳嗽等疾病。

6. 恐:恐惧可以刺激肾气,促进肾上腺素的分泌,但过度恐惧会伤及心神,引起虚惊、癫痫等疾病。

7. 惊:惊恐可以打乱人体的生物节律,影响植物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引发失眠、忘记、头痛等症状。

因此,中医注重维持情绪稳定和平衡,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调节情绪,避免强烈、持久的负面情绪,以维护身心健康。

七情的致病机制与调摄不良情绪的方法

七情的致病机制与调摄不良情绪的方法

过长 ,超过 了人体生理机 能所能调节 的范围 ,造成情 志过度兴奋 或抑 制时 ,则 可导 致人体 阴阳失调 ,气 血不 和 ,经脉 阻塞 ,脏脉 功能 失 调 ,心理 失常 ,精神 障碍 ,引起各种躯 体和精神性疾病 ,成为重要 的
致病因素。所 以,情 志和 畅精神 愉快是身体健康之本 。
祖 国医学 的 “ 七情” 即喜 、怒 、哀 、乐、忧 、思 、悲 、恐 、惊 七 种情志变化 ,属于正常 的情志活动 ,是多外界和体 内刺 激的一种保护 性反应 ,有 益于身心健康 。若突然受 到剧烈的精神刺激 后持续 的时间

类病 症。而 “ 恐则 气下”则相反 ,弱过于恐怖 ,肾
要 原因是 由茎 突孔 内急性 非化 脓性面神经炎所 致。常见 发病 诱 因是面 部 受冷风刺激侵 袭 ,面部 的神 经血管受寒受 冷刺激后发生痉 挛引起神 经组织 的缺 血 、水肿 而出 现面部 神经 麻痹 。病理 改 变主要 是充 血水 肿 ,起病后病情一 般1d 4达到 高峰 ,充血肿胀一般持 续 l2  ̄ 个月后逐渐 消褪 。在祖国医学 中属于 “ 中风- 中经络” 的范 畴。
风痰 气血 阻滞 ,经筋失养 ,肌 肉弛缓而发病 。又 “ 头为诸 阳之会” , 风 为 阳邪 ,正如 《 问・ 阳阳 明论 》 “ 于风者 ,头先 受之 ”,故 素 太 伤 易使 面部经脉痹阻而面瘫 。但 “ 风为百病之 长” ,如 内经 《 灵枢・ 五变 篇》说 : “ 肉不坚 ,腠里疏 ,则善病 风”。故以风邪袭络为主 。 治疗
证 因机 体正气虚弱 、卫气不 固、颜面经络受 风寒之邪侵袭 ,致使
Se t mb r 01 , 1 , .5 pe e Vo. No 2 2 1 9 明 、少 阳经穴 ,取太 阳、攒竹 、鱼腰 、四白、地 仓 、颊车 以疏 调局部 经气 ,温 经散寒 ,濡润筋 肉 ,疏解风寒 ,循 经远取能升能 降、能开能 宣的理气要 穴合谷 。局部取 穴与循经取穴相结 合 ,促进血液 循环 ,提 高神 经兴奋性 ,增 强机体抗病 能力 ,有利 于驱邪外 出。方 中地 仓 、 】 颊车 二穴相 配是 治疗 本病 的主穴 ,能 增强疏 风通 络 、调 气 活血 的作 用 ,配穴 :合谷 、足 三里 、 睛明、 内庭 ,太 冲可 补益 气血 、濡养 筋 脉 。 诸 穴相配 贯穿 阴阳 ,通 畅气血 ,搜风祛 邪 。牵正散 全方 由白僵 蚕、 白附子 、全蝎组成 ,具有祛风痰 ,通经络 , 止痉 挛作用。

七情致病的医案

七情致病的医案

七情致病的医案情致病是指人的情绪长期处于不良状态,导致身体出现一系列的病症。

下面是七种常见的情致病医案:1. 患者张先生,40岁,长期工作压力大,经常焦虑、烦躁,并伴有失眠。

中医诊断为肝气郁结、心火旺盛。

治疗方案是疏肝解郁,清心泽火,包括针灸调理和中药调剂。

治疗一周后,患者情绪稳定,失眠症状明显减轻。

2. 患者李女士,30岁,长期忧郁,经常抑郁、情绪低落,并伴有食欲减退。

中医诊断为气滞血瘀,心脾不和。

治疗方案是活血化瘀,调和心脾,包括中药调剂和推拿按摩。

治疗三个疗程后,患者情绪明显好转,食欲逐渐恢复。

3. 患者王先生,50岁,长期愤怒,经常发怒、易怒,并伴有头痛、胸闷。

中医诊断为肝火上扰,心火旺盛。

治疗方案是清肝泻火,平心安神,包括针灸调理和中药调剂。

治疗两周后,患者情绪稳定,头痛胸闷症状明显减轻。

4. 患者赵女士,35岁,长期恐惧,经常恐惧、焦虑,并伴有心悸、多梦。

中医诊断为心脾不和,气滞血瘀。

治疗方案是调和心脾,活血化瘀,包括中药调剂和推拿按摩。

治疗四个疗程后,患者情绪明显好转,心悸多梦症状减轻。

5. 患者刘先生,45岁,长期忧虑,经常忧虑、自卑,并伴有消化不良的症状。

中医诊断为气滞血瘀,心肝不和。

治疗方案是调理气机,活血化瘀,包括中药调剂和针灸治疗。

治疗三个疗程后,患者情绪稳定,消化不良症状明显减轻。

6. 患者陈女士,30岁,长期伤感,经常伤感、感到孤独,并伴有失眠症状。

中医诊断为心脾不和,气滞血瘀。

治疗方案是调和心脾,活血化瘀,包括中药调剂和推拿按摩。

治疗四个疗程后,患者情绪明显好转,失眠症状减轻。

7. 患者杨先生,50岁,长期喜悦,经常情绪高涨、兴奋,并伴有失眠。

中医诊断为气虚神疲,心火旺盛。

治疗方案是补气养阴,清心安神,包括中药调剂和针灸治疗。

治疗两周后,患者情绪稳定,失眠症状明显减轻。

以上医案中使用了中药调剂、针灸调理、推拿按摩等多种中医疗法来治疗情致病,旨在通过调整情绪和平衡身体气血,达到治愈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七情致病的特点及原则和方法

七情致病的特点及原则和方法

七情致病的特点及原则和方法情志致病,主要是引起五脏气机失调的病证。

如《灵枢··寿夭刚柔》所说:“忧恐愤怒伤气,气伤脏,乃病脏。

”所以七情致病一般有以下特点:1、情志致病损伤五脏《医学正传》指出:“喜、怒、忧、思、悲、恐、惊,谓之七情,七情通于五脏:喜通心,怒通肝,悲通肺,忧思通脾,恐通肾,惊通心肝。

故七情太过则伤伤五脏……。

”说明情志变动可以损伤内脏,其中首先是心,因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为精神之所舍。

另外,不同的情志变化,对内脏又有不同影响,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喜伤心,忧伤肺,怒作肝,思伤脾,恐伤肾”,但一般说,情志伤脏;常以心、肝、脾三脏的症状多见。

2、情志变动影响气机《素问·举痛论》云:“百病生于气也。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结,惊则气乱。

”说明不同情志变化,对人体气机活动的影响是不相同的,所以导致的症状亦各异。

反之,内脏变化也可引起精神情志的变化,如《素问·宣明五气篇》中说:“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怒,并于脾则是思,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

”《灵枢·本神》中又说:“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所以,当患病后,不论急性病还是慢性病,都可导致精神情志的变化,而情志变动反过来又可导致脏腑功能进一步紊乱。

可见,精神与情绪因素对疾病的治疗和预后有很大的关系。

正如《素问·经脉别论》中说的:“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

”凡激怒、忧郁、焦虑,特别是对自己所患“不治之症”的恐惧忧虑心理,往往能促使或加速病情向坏的方向发展。

反之,保持开朗乐观的思想情绪,对战胜自己疾病充满信心和意志顽强的人,将有利抗邪能力的提高,促进疾病向好的方向转化。

说明情志护理在疾病预防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情志护理的原则和方法:所谓情志护理,主要是通过护理人员的语言、表情、姿势、态度、行为及气质等来影响和改善病人的情绪,解除其顾虑和烦恼,从而增强战胜疾病的意志和信心,减轻消除引起病人痛苦的各种不良的情绪和行为。

谈七情致病与养生

谈七情致病与养生

谈七情致病与养生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体,七情六欲,人皆有之,属于正常的精神活动,有益于身心健康。

但异常的情志活动可使情绪失控而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引起人体内阴阳紊乱,百病丛生、早衰,甚至短寿。

故善养生者,应注意情志调节。

有些疾病就是因情志而起,你用药物治疗,治来治去都不好,对于这类疾病,解铃还需系铃人。

五志能够致病,五志亦能解病。

我国著名的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有诸葛亮气死周瑜,《儒林外史》中有尽人皆知的范进中举的故事。

周瑜为何而死?范进为何变疯?这还得从祖国医学的病因“七情”方面谈起。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感的变化,属于精神致病因素,生理状态下的情感变化,是机体适应外界各种刺激的正常反应,它可以调节脏腑气机,不引起疾病。

如喜能使气血调达,营卫通利,心气舒畅。

怒为发泄之意,有助于肝气条达。

但是,突然强烈或长期的情感刺激,超过了生理调节功能的范围,使脏腑气机紊乱,情感出现持续性的变化,就会发生疾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

情感的异常变化伤及内脏,影响内脏的气机,使气机升降失常,气血功能紊乱。

脏腑气机失常的具体表现是:“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所谓怒则气上是指过于愤怒,使肝气流泄功能失常,横逆而上冲,血随气进,并走于上,蒙蔽清窍,引起昏厥。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大怒则形气厥,而血菀干上,使人薄厥”。

周瑜就属于此类。

喜则气缓,过度的喜笑使人精神不集中,以致心气涣散,范进正是由于中举之事来得太突然,突然的大喜刺激了他的心,使他心气涣散,成了一个疯子。

“悲则气消”,过度的悲哀,以致意志消沉。

恐则气下,过于恐怖,以致肾气不固,气陷于下。

如在临床中见到有些患者常因某事或观看惊险片吓得四肢发凉,面色苍白,出冷汗,有些人吓得小便失禁。

思则气结,当人心中有不愉快之事,使人长期思虑,以致思虑过度,最易损伤脾胃,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脾气运化正常,人就食欲旺盛,吃饭香甜,身体强健结实。

中医调治情志病

中医调治情志病

中医调治情志病“情志病”的一个意思是指临床症状表现为精神状态异常的疾病,比如大部分的精神疾患;但更深一层的含义,则指与情志因素相关的病证,其中很多病没有明显的精神状态方面的症状表现,要注意其中与精神因素有关。

这就是中医所说的七情致病。

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惊、恐”。

并分属于五脏,五脏藏有五神,即肝“在志为怒”藏魄,心“在志为喜"藏神,肾“在志为恐”藏志,以七情,五志,五神与五脏相配应,用来说明人的情志活动是以脏腑作为生理基础的。

可见,人的七情活动是对客观事物刺激的反应。

五脏和人体的情志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是中医说的五脏“在志".所谓“在志",指的就是五脏和五种情志之间的联系.这五种情志分别是喜、怒、忧、思、恐,它们和五脏的对应关系是: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肺在志为忧,脾在志为思,肾在志为恐。

五脏为什么会和情志有关系?在“五脏开窍”中我们曾经讲到,五脏通过五官来达到和外界交换信息的目的,五脏根据外界信息的变化随时调整自身的功能状态以达到和外界相适应的目的,情志变化就是外界信息导致人体产生的精神意识活动.这种精神意识活动,其实也是五脏在外界信息影响下对自身活动进行调节的结果,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情志活动是五脏所藏精气的变化结果。

既然情志活动是五脏精气所化生,那么过度的情志活动势必对人体的五脏精气造成影响和损伤。

我们往往会有这样的体会,在发怒或情绪不愉快时会感到两胁或肝区胀痛,在思虑过度的情况下会出现饮食不香、胃脘饱胀等症状,这些其实都是情志对五脏精气造成损伤所致。

根据五脏和情志的对应关系,任何一种情志的过度刺激都会导致相应脏腑的损伤。

具体来说,过喜则伤心,过怒则伤肝,过思则伤脾,过忧(悲)则伤肺,过恐则伤肾。

反过来讲,由于喜、怒、忧、思、恐分别是五脏精气所化生,所以,五脏精气的充足程度也会影响人体情志的变化.如心中精气有余,则会喜笑不休;心中精气不足则会悲伤易哭、心神不宁、焦虑失眠.肝中精气有余,则会急躁易怒,甚则狂躁不安、打人毁物;肝中精气不足,则会情志抑郁、心情不舒。

初探七情病中医论治的思路与方法

初探七情病中医论治的思路与方法

初探七情病中医论治的思路与方法【关键词】七情病;情志相胜疗法;辨证论治;整体调整七情是喜、怒、忧、思、悲、惊、恐七种情志,是人体对外界或内在刺激产生的不同情绪反应。

七情病指七情过激,超过人体本身的生理活动的调节范围,引起脏腑气血功能紊乱,直接影响有关的内脏而发病,病由内生,因而又称为“内伤七情”[1]。

在各种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七情病成为常见病和多发病,它包括多种疾病表现复杂,但是只要抓住了本病的病因病机,就抓住了治疗的关键。

有时可以辨病用药,不拘辨证[2]。

笔者借鉴古圣先贤的经验结合临床,浅析七情病的中医论治。

1 七情病的病因病机症候特点及中医辨机论治1.1 喜病的病因病机、症候特点及治疗喜本对人体健康有益,所谓“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素问•举通论》),但是过喜易使人乐极生悲。

《内经》曰“喜则气缓”(《素问•举通论》)“暴喜伤阳”“喜伤心”(《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陈言《三因方》曰“喜伤心,心气耗散……因喜则神庭融泄”,喜为心之志,过喜则心气大开,阳气浮越于外,出现面红,微汗出,不眠,经脉驰纵,脉浮而虚,甚则精神狂乱或者死亡。

喜病的治疗首先采用情志疗法即情志相胜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恐胜喜”,喜属心志属火,而恐属肾志属水,所以恐能胜喜。

如张子和《儒门事亲》载:一位庄医师“治以喜乐之极而病者,庄切其脉,为之失声,佯曰:吾取药去,数日更不来。

”患者以为自己得了不治之症而生恐惧心,“病者悲泣,辞其亲友曰:吾不久矣!庄知其将愈,尉之。

”问其故:“庄引《素问》曰:惧胜喜也。

”这是运用恐胜喜的典型病例;本病之因机在于“喜伤心,心气耗散”,清代费伯雄在《医醇剩义》中认为“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所以本病治则宜养血安神,益气定志,方用建极汤(《医醇剩义》方由天冬、琥珀、辰砂、五味子、炒枣仁、黄芪、人参、当归、白芍、丹参、柏子仁、大枣、生姜组成)化裁。

七情致病的临床应用

七情致病的临床应用

七情致病的临床应用
在中医理论中,情志是与人体脏腑相互关联密切的重要因素,七情
即喜、怒、忧、思、悲、恐、惊。

七情过激或经常受到扰乱会导致气
血紊乱,进而引发多种疾病。

而临床上,根据患者所表现的七情反应,中医医师可以通过辨证施治,有效地应用七情致病的理论,达到治疗
疾病的目的。

在日常实际应用中,中医医师经常会遇到因情志因素导致的疾病,
例如慢性失眠、抑郁症、焦虑症等。

对于这类疾病,如果只是简单地
用药物治疗,并不能根本解决问题。

因此,根据临床实践,运用七情
致病的理论,可以更好地进行辨证施治,达到更好的疗效。

举个例子,对于一些因愤怒导致胃火亢盛引起的消化不良、口腔溃
疡等疾病,中医医师可以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辨明病机,运用清热
解毒的中药治疗,同时也要指导患者调整情绪,避免过度愤怒,以达
到治疗的目的。

又如,对于一些因忧思过度引起的神经衰弱、多梦失眠等疾病,中
医医师也可以根据七情致病的理论,通过运用柔肝固脾的中药治疗,
同时指导患者调整心情,保持心情愉快,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总的来说,七情致病的临床应用在中医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中
医医师可以根据患者的情绪变化和疾病表现,进行针对性的辨证施治,以达到治疗疾病、调理身心的目的。

同时,患者在接受中医治疗的过
程中,也需要自我调节情绪,保持心情平和,积极配合医师的治疗,
才能更好地恢复健康。

希望七情致病的理论能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研究,为人们的健康带来更多的福祉。

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单击添加副标题
七情内伤的致病特 点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明扼要地阐述你的观点
七情与七情内伤的概念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 情志变化。七情与脏腑的功能活动有着密切 的关系,七情分属五脏,以喜、怒、思、悲、 恐为代表,称为“五志”。
七情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是生命活动的 正常现象,不会使人发病。但在突然、强烈或长期性的 情志刺激下,超过了正常的生理活动范围,而又不能适 应时,使脏腑气血功能紊乱,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这 时的七情就成为致病因素,而且是导致内伤疾病的主要 因素之一,故称为内伤七情。七情做为致病因素,有别 于六淫之邪从口鼻或皮毛入人体,而是直接影响有关的 脏腑而病,情志因素不仅可以直接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 而且对所有疾病的转归起着重要作用。
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 人体的情志活动,必须以气血作为物质基础,气血来源于脏腑正常的 生理活动,而脏腑所以能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又必须依赖于气的温 煦、推动和血的滋养。如《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心在志为喜”、 “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 恐”。不同的情志变化对各个脏腑有不同的影响,而脏腑气血的变 化.也会影响情志变化。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 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 则气结。
4.七情变化影响病情
01
一是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02
二是可能加重病情。如情绪消沉,悲观失望, 或七情异常波动,可使病情加重或恶化。
谢谢!
THANK FOR YOU WATCHING功能所必须的物质基础,而情志活动又 是脏腑生理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所以,情志活动与脏腑气血的关 系非常密切。
七情内伤致病特点
1.直接伤及内脏 一是不同情志刺激对各脏有不同影响:如怒伤肝、

中医药学中七情的名词解释

中医药学中七情的名词解释

中医药学中七情的名词解释七情,是中医药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人类情绪的七种基本表现。

这七种情绪分别是喜、怒、忧、思、悲、恐和惊。

中医药学认为,七情的升降变化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因此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对七情的调节和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喜,是指人们感到愉悦和满足的情绪状态。

喜情忽升或过于泛滥,则可能导致心脉失常、血压升高等症状。

相反,喜情不济或缺乏喜乐感,则可出现心痛、腹痛等病症。

因此,保持适度的喜情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怒,是指人们遭遇到不满和愤怒时的情绪表现。

怒情升高或怒气冲击心脏,则可能引发心悸、呼吸急促等疾病。

而过度压抑怒情,则可能导致气滞、血行不畅,出现头痛、口苦等不适。

因此,保持心平气和,正确处理怒情对身体有益。

忧,是指人们对未来和现实的担心和焦虑。

忧情过度可能导致脾气不和,消化不良等问题。

相反,缺乏忧情则可能出现精神不振、食欲不佳等症状。

因此,适度的忧情有助于保持身心健康。

思,是指人们进行思考和分析时的情绪表现。

思情过盛可能导致脾胃功能紊乱,出现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等症状。

而思情不足则可能出现头晕、记忆力下降等问题。

因此,保持适度的思情对脑力工作者尤为重要。

悲,是指人们遭遇失去和伤痛时的情绪表现。

悲情过度可能导致心理抑郁,出现食欲减退、失眠等问题。

相反,缺乏悲情则可能导致情感麻木,无法正确表达内心的痛苦。

因此,适度的悲情有助于释放内心的负面情绪,维持心理健康。

恐,是指人们在面对危险和未知时所产生的恐惧感。

恐情升高可能导致心悸、出冷汗等反应。

而过度恐惧则可能引发心绪不宁、失眠等问题。

因此,保持镇定和勇敢的态度对克服恐情至关重要。

惊,是指人们遭遇突发事件或意外惊吓时的情绪反应。

惊情升高可能导致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等症状。

而过度恐惧则可能导致神经系统紊乱,出现失眠、胃痛等问题。

因此,保持冷静和稳定的态度对身体健康具有正面影响。

七情的平衡与调节对于中医药学而言至关重要。

根据中医理论,人的情绪与五脏六腑、经络运行密切相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说七情致病与治疗
副主任医师张玲
何大娘平日里身体不错,照顾一家老少的生活也不觉得是什么大事。

可前些天,由于天天观看有关四川汶川地震的电视节目,心情总是郁郁寡欢,动情之处还会随着主持人流泪,就是晚上关了电视眼前总有那些撼人心扉的场面,在床上辗转反侧不能入睡。

起初尚无大碍,可几天下来感到头晕目眩,难以支撑,家人赶紧送往医院。

大夫了解了病情,做了相关检查后,告诉家人说,是因为心理受到持续的刺激,引发的躯体症状,治疗得从心理调整入手。

这可以说是典型的情志致病。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人皆有之。

正常的七情活动并不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但七情太过,就会引发各种心身疾病。

七情致病的机理
七情致病学说是中医病因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医心理学的基本组成部分。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就有“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思恐。

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

”明确指出情志大多伤及内脏之气机。

宋代陈无择在《三因极——病证方论》中指出:“内所因惟属七情交错,爱恶相甚为病,能推而明之。


中医理论的整体观认为,人体是“形神合一”的,“七情”是人体对外界刺激产生的心理活动,与五脏有着内在的整体联系。

以五脏为中心,七情可归纳为五志,即喜、怒、忧(悲)、思、恐(惊),并分属于五脏,即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通过七情、五志与五脏相配应的关系,来表明脏腑是情志活动的生理基础,情志活动又是脏腑功能的外在表现。

愉快的心情,乐观的情绪,坚强的意志能使机体气血流通,脏腑协调,使人精力充沛,身体健
康。

反之不良的情志活动如过喜、大怒、过度悲伤则导致机体阴阳失调,气血不和,经络阻塞,脏腑功能紊乱,变成致病因素,直接或间接加重或诱发疾病。

七情过度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导致机体气机紊乱则是其致病特点。

七情致病的发病机理为:情志太过,内伤五脏之气,脏腑气机紊乱,气血不和,血行不畅,脉络淤阻,百病丛生。

因致病情志不同,表现亦各不相同。

有的是气滞不行,有的是气郁化火,有的是升降反常。

《素问·举痛论篇》曰:“百病生于气也。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七情致病的表现
情志活动是以五脏精气为基础的,不同的情志变化必将影响与其相应的脏腑。

喜伤心:中医认为心神是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中枢。

喜为心之志,就是说心的生理活动与情志的“喜”有关。

适度的“喜”能缓和精神紧张,使人气和志达,心情舒畅,有益于身心健康。

若大喜过度则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不能主血。

伤神耗血可引起心神不安、神志恍惚、夜卧不宁、心悸怔忡、神志狂乱等症。

正如《灵枢·本神》所说:“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

”中老年人若暴喜过度,极易诱发心肌梗塞、高血压等病,甚则发生卒中等。

怒伤肝:肝为刚脏,喜条达,主疏泄。

怒为肝之志,适度的怒气外泄,有利于肝胆之气疏泄,使人体之气升降出入和畅有序,有益健康。

若怒而不泄,气机不畅,肝气郁滞,就会出现胸胁胀满、妇女经行不畅、少腹胀痛等症;若大动肝火,疏泄太过,则肝气上逆出现头目胀痛,面红目赤等症;暴怒动气气升太过,则血随气逆可引起吐血、咯血,甚则晕厥扑倒。

悲(忧)伤肺:悲和忧在情志变化上虽有不同,但对人体的生理活动的影响大体相同,故在五志中同属肺之志。

悲伤和忧愁都是不良情绪反应,但适度时也可以抒发人的感情,如大哭一场能缓解一定的精神痛苦。

但悲忧太过,持续时间太长,则会使人体之气不断损耗,肺主一身之气,气耗则肺伤。

陈无择说,遇事而忧,忧伤肺,其气聚。

此次地震灾难的打击,惨烈场面的视觉冲击以及营救场面的感人肺腑,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人们的忧郁烦躁,心境凄凉,情绪低落,不思饮食,心烦难眠等症。

而平日里过度悲忧哀愁则能加速人体衰老,易使意志薄弱的人,尤其是老年人发生精神障碍而轻生。

国外报道,65岁以上老年人有10%有明显精神障碍。

按年龄结构看,老年人是因悲忧抑郁而轻生者中,自杀率最高的年龄组。

思伤脾:思,即思考、思虑,是人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一种状态。

“脾藏意”而主思虑,正常的思考并不会对机体的生理活动产生影响。

但思虑过度、所思不遂,则可使人体之气郁结,气机升降失常。

《素问·举痛论》曰:“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气结于中,脾失运化,清阳之气不能上升,重浊之气不能下降,可见头目眩晕,脘腹胀闷,厌食、呃逆,不思饮食,甚至绝谷而亡。

恐(惊)伤肾:恐(惊)为人们对事物惧怕的一种精神状态,恐与惊相似,但惊为不自知,事出突然而受惊;恐为自知,俗称胆怯。

惊恐属肾,为肾之志。

《素问·举痛论》曰:“恐则气下,惊则气乱。

”惊恐的刺激可使人体的气机紊乱。

人在惊恐状态
中,上焦的气机闭塞不畅,人体之气迫于下焦,则下焦胀满,甚至遗尿。

人们突受恐吓惊吓,可见小便失禁、心神不定,惊惶失措,甚则昏厥或死亡。

中老年人,因身体逐渐衰老,五脏精气受损,缺乏所养,易形成“五志薄弱”,往往因情志失控,容易患有七情所致的各种疾病。

当遭遇突发事件等逆境或变故时,不能很快适应,且无力调整波动的情绪,特别是那些平素意志较为薄弱的老人,受到七情中某种情志过于强烈、持久、频繁的刺激,就会造成脏腑功能紊乱,容易发生多种心身疾病。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支气管哮喘、癌症等疾病的发生,都与七情太过的心理因素有关。

情志病的防治
七情所致疾病往往是以躯体不适来表现的,它比肉体损伤更为隐曲,更加深沉,常常易被病人和医生所忽视。

对于明确遭遇过情志不畅的患者,可及时给予心理调节;而对于那些病程较久,情志因素不突出的患者,须仔细询问病史,找出致病因素,恰当使用心理调治疗法。

中医历代医家非常重视心理治疗的作用,指出善医者,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

他们创立了很多有效的心理、精神疗法。

现代常用的有:说理开导法、以情制情法、以诈还诈法、自我调整法、移情法等。

其中的“以情制情法”是一种独特的心理治疗与康复方法,它根据情志及五脏间存在的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原理,用互相制约、互相克制的情志,来转移和干扰原来对机体有害的情志,从而达到协调情志的目的。

《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

金元时代,著名医学家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指出:“悲可以制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谑浪戏狎之言娱之;恐可以治喜,以恐惧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制思,以污辱欺罔之事触之;思可以治恐,以虑彼志此之言奇之。

凡此五者,必诡诈谲怪,无所不至,然后可以动人耳目,易人听视。

”使这一治法达到了充分发展和广泛应用的水平。

而情志疾病的防治,应当以防为主。

中老年人平时要注意心理养生,尽量保持情绪平稳,既不过喜大悲,也勿忧怒过度。

要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情绪,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如书法、绘画等,寄托情怀、舒畅气机、怡养心神。

在烦闷不安时,可听一听音乐,欣赏一下戏剧,观赏一场幽默的相声或哑剧,捧腹一笑,精神振奋,紧张和苦闷的情绪也随之而消。

当心情不快时,应到郊外旷野锻炼或消遣,让山青水秀的环境去调节消极情绪,陶醉在蓝天白云、花香鸟语的自然环境里,舒畅情怀,忘却忧烦。

不得已同他人争吵,事后,最好的方法是转移一下注意力,去参加体育锻炼,如打球、散步、打太极拳等,或参加适当的体力劳动,用肌肉的紧张去消除精神的紧张。

遇到大的心理创伤,除了找医生调治,自己还要用顽强的意志战胜不良情绪的干扰,尽快从苦闷、悲观、烦恼的不良心境中解脱出来,用升华超脱之法感悟人生。


如吴师机《理瀹骈文》曰:“七情之病者,看书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矣。


七情致病其特点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直接伤及五脏:七情过激,或情志刺激过久,可直接伤及内脏,不同的情志变化,又可以伤及不同的脏腑,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等。

(2)影响脏腑气机,导致升降失常:七情内伤致病的第二个特点,是影响内脏的气机升降,使气机的升降协调关系逆乱。

表现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等。

但是,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心藏神,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故情志的刺激,虽能影响各个脏腑,然首先影响的是心(即神明之心)的功能,然后方能分别影响其他各脏腑之功能。

故《灵枢·口问》说:“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另外,肝主疏泄,可以调畅气机,调节情志,故肝失疏泄,气机紊乱,情志的抑郁或亢奋失于调节,则又是情志疾病发生之关键。

(3)情志异常波动,可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

根据临床观察,在许多疾病的过程中,若患者有较剧烈的情志波动,往往使病情加重,或急剧恶化。

如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若遇事恼怒,肝阳暴张,血压可迅速升高,发生眩晕,甚至突然昏厥,半身不遂,口眼 斜。

心脏病患者,也常因情志波动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