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语感素质培养论文
语文论文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易经》文/高爱勇现在我们这的农村初中学生总体上语文学得不是太好,很多同学听课听不明白,读课文不是磕磕巴巴,就是添字落字,语调、语气更谈不到了,说话欠通顺,缺条理,作文则病句连篇,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根本的一条在于语感能力差。
语感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听说读写各项能力的发挥,是语文教学必须紧紧抓住的一个根本问题。
什么是语感?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
语感是一种经验色彩很浓的能力,其中牵涉到学习经验、生活经验、心理经验、情感经验,包含着理解能力、判断能力、联想能力等诸多因素。
说白了,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敏锐的感知。
这种能力不是生来就有的,是长期训练、反复实践的结果。
初中阶段是语感能力形成和提高的关键时期,那么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大量的阅读是积累语感获得的第一个途径是要有大量的阅读。
读书则是一种培养语感非常好的方法,是最原始之法,但也是最本质最有效之法。
语感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丰富的积累、大量阅读的基础之上,“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无法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生在大量阅读基础上积累的语料,作为感性的语言模块进行整体储存,它可以是生活经验材料,也可以是形象材料,或者思维材料、情感材料,这些材料储存于大脑,形成坚实的语感基础,通过读书可以确定学生整体理解能力,还可以培养语感。
阅读是提高学生人文底蕴、提高语文能力、培养积累语感的有效途径。
多读、熟读、读后深思,能有效地激发语感。
大量的阅读让学生见多识广,视野开阔。
通过不断地对各种类型的文章进行阅读和比较,学生渐渐地就能产生出对文章优劣的感觉。
二、吟哦讽诵是基础吟哦讽诵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
学生对语言内涵的理解,作品感情的把握,语言妙味的领悟,都必须通过吟哦讽诵去体会。
可惜的是,许多教师在学生连课文都还没有读通的情况下,就急急忙忙地分析课文,可想而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是多么肤浅。
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论文(最终5篇)
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论文(最终5篇)第一篇: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论文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一种对语言文字的丰富联想、想象的感知活动,它是理解一切语言文字的基础,是人们直觉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能力。
这种能力是长期语言实践中所形成的一种心理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尤其重要,在实践训练中,我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一、换一换换,就是语言转换训练,在学习课文语言时,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改变评阅的表达形式,变课文语言表达的一种形式为多种形式。
在阅读教学中,我采用转换词语、句式的形式,让学生学习语言,领悟语言运用的规范意义。
如在《雾凇》中有这样的句:“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用其他的词换“镀”字,比如“涂”、“贴”、“加”、“漆”等,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因为雾凇的形成过程是缓慢的,是个逐渐的过程,一个“镀”字不仅体现了这一过程的特点,而且把这种很轻很薄的柔美也充分表现了出来,给人以美的享受。
只有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才能体会到遣词造句的精到之处,品味出其神韵。
二、丢一丢丢,是指教师有意识地将范文的重点词句去掉,来训练语言,培养语感。
比如在《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就在这里住一夜吧!”训练时,我故意丢掉“就”字,让学生体会,这样丢了行不行,对表达的效果有什么影响。
经过讨论得出,去掉一个“就”字,就不能看出李时珍的那种“为了万民得福”而甘愿吃苦、只能“将就”住在破庙里之意。
通过这样一“丢”,学生便从中发现了问题,找到了语言的规律,获得了“语感”。
三、比一比有比较就有发现。
进行语言训练,也应让学生通过比较,比出问题,比出规律,领会语境。
比如在教学《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抓住两个词来比较:他看到人类生活在寒冷和黑暗中,决心为人类盗取天火。
宙斯……便大发雷霆,决定要狠狠惩罚他。
通过比较,同学们能体会到“决心”一词用得非常准确,“决心”不仅说明了普罗米修斯立志要解除人类无火的痛苦,还说明了盗取天火并非简单的事,需要有克服困难和面对天神宙斯的勇气。
初中语文语感训练论文
浅谈初中语文的语感训练【摘要】语感是语文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加强预感训练是必不可少的。
然而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却忽略了学生的语感训练。
认为语文学习的重点在阅读理解和写作上,考试时占的比重也最大,于是为了提高成绩,让学生整日埋头做习题,忙分析,寻找写作秘诀。
尽管题目做了很多,但往往答题却老是不到位,答不到点子上;写作指导书也看了很多,老师讲的也不少,还是表达不清,主题不明甚感苦恼。
我认为其原因之一就是语感差。
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加强语感训练。
【关键词】语感训练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
”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语感训练。
”吕叔湘先生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所谓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感觉,是在长期体验、训练、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领会和感悟能力,是一种较高级的语文综合能力,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
语感的强弱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出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可见语感能力的培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呢?笔者在语文教学中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一、构建语感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我们要打破那种”介绍时代背景、分段概括大意、归纳中心思想、分析写作特点。
”的一成不变的语文课堂教学程式化模式。
这套模式以教师对语言材料的全面分析讲解,代替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受和领悟,违背了母语学习的规律。
我们要构建”感受语言,触发语感--品味语言,生成语感--实践语言,习得语感--积累语言,积淀语感”的语感教学模式。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感性习得为主,借助语言知识切身感悟言语意蕴和言语规律,提高自身的语感能力。
初中语文语文论文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初中语文语文论文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提高语文水平的关键。
语感是指对语言的敏感和理
解能力,是一种感性认识和表达语言的能力。
只有通过培养学生的语感,
才能够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化内涵,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
想法。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其次,要加强课内外的写作训练。
写作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之一、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写作的机会和平台,如写日记、作文比赛等。
在
写作过程中,要求学生注意用词的准确性和表达的连贯性,让他们在实践
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感。
此外,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语言游戏和练习来培养学生的语感。
例如,可以设计一些填空练习、改错练习等,让学生在练习中学会运用正确
的语法和词汇,增强对语言的敏感度。
还可以进行一些口语表演、诗歌朗
诵等活动,培养学生对语言声音、节奏的感知能力,提高他们对语言的感觉。
最后,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和互联网资源。
现代科技的发展为语文教育
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方法。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音频和视频的
形式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韵律和节奏,培养他们的语感。
同时,互联网也为
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和参与讨论,扩展自
己的语言知识和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语感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学生和教师共
同努力。
学生要多读书、多写作,注重语言的细节和表达的感情;教师要
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活动,引导学生发现语言之美,提高他们的语感水平。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语文水平的目标。
初中语文教学学生语感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学生语感论文摘要:所谓语感,就是读者或听者通过听人讲话或阅读直接感知语言,是学习、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一种敏锐感知力,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
培养语感提高语文素养是语文教育的首要任务,采取适当的方法对学生进行不间断的训练是培养学生语文意识,提高学生语感能力的有效途径。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
本文从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方面作了探讨。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感培养;教学策略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紧要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
”吕淑湘先生也提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语言实践证明,语感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依据之一。
人们往往通过语感,对作品进行整体把握,进而推测词义、句意,学得多种语言知识。
但是,现实中并没有重视语感培养,也没有把语感培养放在教学的突出位置上,致使学生语文素质低下。
现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因此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语感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在阅读中培养语感。
语感是一种意会能力。
阅读时,读者运用已知的知识经验识别类似的语言现象,做出判断,从而获得对语言的模糊的认识理解。
语感敏锐的人,在模糊的理解中就可以运用自己的感知,准确的表情达意。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
”从古到今的文人,都非常重视朗读吟诵之功,主张“妙悟”,即“语感”。
诵读是一种眼、耳、心、口并用的学习方法。
诵读文章,必须依据对文章的感受和理解,使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有感情地读诵。
对“叙事抒情的文章最好还要美读”。
“激昂处还他人激昂,委婉处还他人委婉。
”把文中的神情理趣,用声音传达出来,得到深切的理解。
这样,“不知不觉中,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
”这是最可贵的境界。
学习语文,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采用范读、示范朗读声像带等,引导学生阅读,让其体味、模仿。
当然朗读时要注意及时进行引导,使学生掌握技巧,懂得重音、停顿、语速、语调等要领,在反复诵读中达到心口合一的艺术境界。
浅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论文(通用12篇)
浅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论文浅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论文(通用12篇)在学习、工作中,大家都经常看到论文的身影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
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浅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论文(通用12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浅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论文篇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我们语文教师从事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和目标。
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仍是我们当前经常思考和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
“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
我认为这其中最值得和必须强调是阅读,阅读教学的功能是多方面的,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善于读书,通过读书必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所提高,且将终身受益。
阅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广度和深度,直接影响阅读动机的稳定性与深刻性。
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正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从我们现用的阅读课程来看,为学生提供了许多旨在为了愉悦、为了自我发现、自我充实的阅读机会。
我们的《语文课程标准》设定的目标充分顾及了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阅读课程,按照设定的目标,在阅读教学中使学生身心愉悦,让他们自我发现、自我充实。
目前,《语文课程标准》在我国已全面实施,广大语文工作者对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究并付诸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获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创出了一条条有效的路径。
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这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
因而,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就要充分利用阅读课程,严格按照设定的目标进行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语文语感能力培养的论文
语文语感能力培养的论文语文语感能力培养的论文一、加强语言的积累与运用众所周知,语言是约定俗成的,语感是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的。
语感的形成是过去的知识、经验在心理结构中的积淀。
只有博览才能给大脑皮层形成多侧面语言刺激,逐渐形成语感。
语感敏锐的人,能很快地捕捉到文章丰富的内涵,还可以体味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妙处。
语感的能力,来自于读书的积累。
书读多了,感觉自然灵敏,对语言材料理解和领悟的能力自然加强。
语感丰富敏锐,便能通晓同一语言形式可以表达不同的思想内容,不同的语言形式也可表达同一思想内容,特定的语言环境下需要特定语言形式表达特定的思想内容。
语感是听说读写的核心,语文教育应该以积淀语感为目标。
与课堂阅读不同,课外阅读比较自由,可不拘形式,不受时间的控制,在自由放松的阅读状态下,对所读对象更容易获得全面的认识与整体的感悟。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博览群书,这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感心理结构的最基础的一步。
然而,仅仅局限于阅读,那还是表层的,深层次的在于积累和运用语言材料。
一本书读完,对很多学生来说,只是“雨过地皮湿”,大脑皮层没刻下深刻的印记。
这就要求学生摘录一些好的语句,经常阅读。
据外国语言学家统计,要记住一个英语单词,至少要和它打4000次照面。
要使学生记住所摘录的优美语句,除了要求学生自己经常看看、背背外,教师可以利用早自习时间,让学生朗读自己摘录的语句,也可叫学生出手抄报,将摘录的优美语句分门别类地组合在一起,在班上展出。
这种形式多样的识记法,既有助于学生积累语言材料,也有助于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但积累只是手段,目的在于运用。
在语文课本上,有很多写景状物的句子,可以叫学生用自己学到的语句来替换。
也可以结合课文出一个小作文题,叫学生运用摘录下的句子做口头作文。
至于每周的大小作文,教师更应鼓励学生多多地运用摘录下来的语句。
经过这样长期的积累与运用,学生的语感能力就大为加强。
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语感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语感《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
”所谓“语感”就是一种语言修养,是经过长期的,规范的语言文字训练逐步形成的比较直接的、迅速地感受语言文字的能力。
然而我们在教学中强调的仅仅是语文分析能力,语法逻辑能力、综合判断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往往忽视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忽视在读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去感悟。
具体表现是重理解轻积累,重分析研究轻语文实践;追求讲深讲透忽视语感的培养。
柳斌同志在《21世纪中小学教育座谈会》上指出:“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不能依靠教师对词法、语法、章法的讲解讲出来,也不能依靠教师对课文的详尽分析出来,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中有在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实现,只有学生自身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中才能实现。
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讲解分析课,那是不成功的语文课。
”语文教学应该摒弃繁琐分析,注重语感。
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和鼓励下,自己用心去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磁味,去体验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因此,语文教学改革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语感放到重要的地位上来。
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呢?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最基本的言语能力表现为语感,语感就是言语的直觉感知能力。
它的主要特征是直觉性和自动化。
所谓培养语感,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在语言活动中的直觉思维和顿悟思维,而直觉思维和顿悟思维正是创新能力的内在源泉,是创新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重要品质。
根据学生已有的语感水平和认知规律。
在教学中,听、说、读、写各方面都要注重语感的培养,在品词、品句中产生语感;激情入境,引发语感;引入想象,领悟语感;朗读成诵,强化语感;迁移表达,显现语感受。
使学生的语感在反复的实践活动中,得到螺旋式上升。
一、品词、品句中产生语感词语是语言的建筑材料。
因此,为了帮助学生准确掌握词义,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品评词语运用的妙处,产生语言的感知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语感的培养论文
谈中学语文教学语感的培养语文教学的一个最重要的指向,是培养学生对话语、文章的传达和接收,即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而“这一能力的灵魂就是语感”。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直觉的、整体的把握。
它左右着语文教学中的读、写、听、说等言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在言语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
可以说,敏锐的语感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是构成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核心因素。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
那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呢?下面就这一问题谈一谈我肤浅的见解。
一、人格塑造获得语感从语言发展的历史看,“语言是人类文化心理结构的外化,是人类的生命之声、心灵之声。
”“语言和人的生命、生存、生活是同步的。
”语言世界的拓展会促进精神世界的延伸,精神世界的提高会促进语言世界的发展。
语感能力培养之所以要注重人格构建和塑造,并视其为核心本质乃至最高层次意义上的语文能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语言本身就是人的生命意志的体现。
纵观古今,大凡传世的名篇佳作,其光耀之处,首先就是作者人格的伟大体现。
正如德国大诗人歌德所讲:“要写出雄伟的风格,他也就要有雄伟的人格。
”孟子散文气势充沛,感情激越,笔带锋芒,长于鼓动,在于他是战事纷繁年代里力阻“霸道”主“王道”的纵横家、雄辩家;鲁迅杂文如匕首、似投枪,犀利尖锐,深刻辛辣,因为他是风雨如磐的旧中国里愤世嫉俗的革命干将;毛泽东诗文境界开阔,语锋毕现,活泼鲜明,因为他具有一代伟人的胸怀和卓越政治家的气魄。
因此,语文教学不能人为地割裂“心”、“言”而大谈什么语感培养。
二、激活生活体验,获得语感生活有多么宽广,语文就有多么宽广。
语文作为一门得天独厚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贴近生活的最大可能。
基于语文与生活有着这样密切的联系,我们认为语感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生活体验,每个人必须通过自己的生命活动获得某种对生活的体验,才能去掌握言语所标示的东西及其背后潜藏的思想与情感。
中学语文教育中的语感培养论文
中学语文教育中的语感培养基础教育不断改革,教育观念不断更新,新时代的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语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叶圣陶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言的敏锐感觉。
”同时,新课标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又要求在阅读方面要“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并在各个阶段目标中对此加以具体化,这就是在指导我们上注重学生的语感培养。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强调“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
我在教学中从三个层次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感。
在语文教学中究竟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笔者认为,应该主要进行下列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积淀语文知识,提高字词感受力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力,积累词语并不仅仅依靠字典、词典,而是在大量的阅读中得到的。
但说话者、写作者却千方百计地挣脱语言系统的规则,以便把自己想要传达的内涵意义表达出来,而这往往是流动的、可变的,具有个人倾向。
学生要真正体会其中韵味,就必须有相应的语文知识的积淀。
如欣赏李清照的《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个“瘦”字,写出了深秋时节多愁善感、独守空闺的妇人怀念亲人、孤独寂寞的情思,这种意味哪是字典上能查到的?一般说来,语文学习的经验越丰富,对语文知识理解得越透彻,就越容易对语文中的现象与问题产生直觉。
听是吸收,写作是释放。
因此,听后还须多做写作练习,让学生经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把听到的语言材料的内容、意义表达出来,以进一步锻炼他们的感知能力。
如此经常练习,学生的语感就会不断提高。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字词感受力,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感。
二、强调诵读,增强整体感知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还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诵读。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增强学生对阅读内容和形式的感受,启发、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言语,把文质兼美的语文言语转化为学生的语感素质。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谈论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谈论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论文摘要]中学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能力的核心是语感。
因此,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是我们中学老师的首要任务。
本文从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方面作了探讨。
语感,简言之,即语言感受力。
具体而言,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是对特定环境中的话语不经过逻辑推理,直接迅速整体地感知和把握。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中都多次强调:“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
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必须深刻认识语感培养的重要性。
那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究竟应该如何培养学生较强的语感呢?新课程目标指出:语言内化要多读书,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笔者认为,主要应该进行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重视积累?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优越的母语环境,让学生广泛接触并积累言语材料,凭借记忆的检索功能形成直觉思维,培养良好的语感。
积累言语材料、理解语言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多听、多阅读。
广泛阅读更是积累语言经验、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
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是经过长期的规范的语言训练逐步养成的一种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受语言文字的能力。
因此,忽视大量阅读,语文水平或者语感水平是很难提高的。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多读文学名著、优秀古诗文等经典作品,储备语言材料,培养语感,这是发展语言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阅览是手、眼、脑等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是直觉感悟语言的基本方式之一。
一目十行的速读,得鱼忘筌,得意忘言,主体所感知的不是孤立零碎的单个文字符号,而是由字、词、句、段所构成的篇章整体及其意义整体。
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则欣然忘食”,其“不求甚解”实际上就是指简化了的阅览过程,“有会意”则是对篇章整体及其意义整体的准确把握。
语感素质培养浅说教育论文(精选多篇)
语感素质培养浅说教育论文(精选多篇)第一篇:语感素质培养浅说教育论文语感训练是语文教学研究中一个历久而弥新的课题。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的锐敏的感觉。
”[1]吕叔湘先生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2]但在实际的语言教学活动中,这“最要紧”的“首要任务”并没有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真正重视,更没有认真去落实。
近几年渐起一股语感探索热,有一些研讨争鸣文章见诸教育刊物上。
本文想就对语感的认识和培养问题,谈一点看法。
一就阅读所及,归纳人们对语感的理解,大致有以下几种:“语感就是对作品内容的感知,它意味着用自己的身体去接触、感受、领会、认知、验证、考察、切近物象,从而深入具体地把握作品的本质。
”[3]“语感是在阅读时,读者凭着积累的语言经验而又自觉或不自觉地综合运用语言基础知识感受语言的过程。
”[4]“语感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一种悟性,是一种直觉性,或者说是一种直接的理解。
”[5]“语感是人与语言这一对象相适应的感觉,是人们直接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这一对象的一种能力、一种方式、一种结构。
”[6]“言语主体的心理因素和精神操作实际上就是对言语对象的感觉、领悟和直觉把握,就是语感。
”[7]这些观点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语感的性质和特征,丰富了我们对语感的认识。
但我认为在概念上仍有含混不清的地方,诸多阐释,都比较笼统。
确切地说,“语感”应包括“语感素质”和“语感技能”两个层次的含义。
语感技能,“是感觉、知觉、记忆、联想、思维等复杂心理因素的复合,是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一种悟性,是自动化了的意识活动,是听、说、读、写中自动化了的部分,是先天的素质和后天的‘积淀’相融合的一种心智技能。
”“是一种‘社会的人对具有认识、情感内容的言语对象的全方位的反应’”。
[8]这是一个外在的动态的心理过程,具体地体现为一种一读就懂、一听就清、一说就顺、一写就通的功能。
怎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论文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摘要:半个多世纪以前,叶圣陶老先生就倡导语文教学要重视语感训练。
长期以来,一些学者专家和许多语文教师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语感”在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以致成了语文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热点。
本文就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语感问题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语感培养
基础教育不断地改革,教育观念不断地更新,新时代的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语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显而易见,那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究竟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笔者认为,应该主要进行下列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积淀语文知识,提高字词感受力。
语言是一种表情达意的符号体系,因此,阅读者需要具备系列的专门知识和技能。
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字词,对文字的社会功能、汉字的字形、词汇的构成、短语的组合已经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还缺乏敏锐的语言感受力,所以培养语感首先要从字词积累着手。
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力,他们积累词语并不仅仅依靠字典、词典,而是在大量的阅读中得到的。
但说话者、写作者却千方百计地挣脱语言系统的规则,以便把自己想要传达的内涵意义表达出来,而这往往是流动的、可变的,具有个人倾向。
学生要真正体会其中韵味,就必须有相应的语文知识的积淀。
如欣赏李清照。
培养语感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论文
培养语感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叶圣陶先生讲:“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紧要的训练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
”从古到今,语文教育学家一致认为:语感训练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语感的培养,由此可见,“语感”的培养是语文课上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当今教研教改的热门话题。
那么什么是“语感”呢?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是经过长期的、规范的语言文字训练逐步形成的比较直接地、迅速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能力。
新课标指出,语言内化要多读书,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生的语感如何,直接影响到他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
因此,语感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比语法、修辞、逻辑这些知识更具有实际意义。
它在语言能力系统中是最基本、最重要的。
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语感呢?一、在范读中让学生培养语感语感的培养,传统方法主要是靠读,特别是诵读。
我认为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应以读为主,在课堂上,“读”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特别是以教师的范读为主。
这种直截了当的言教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比话费千般口舌大讲哪个地方应重读和轻读,哪个地方应该读出什么样的感情色彩,哪个地方应读快或读慢等等效果一定会好许多,并且绘声绘色示范朗读还可以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又可以体现出朗读的技巧,让学生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从而达到了课堂教学效果和目的,让学生在范读中培养语感。
如:我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用激昂、有力的语调范读课文,对一些重点词句:“昂首挺胸”、“热血沸腾”、“斩钉截铁”、“壮烈豪迈”等,我先范读,让学生再多次朗读,把学生带入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激发学生对敌人的恨,对战士的爱的感情。
在课堂中我以丰富的感情,为课堂创设了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情境,让学生拨动了感情之弦。
这样,主动阅读的意识就被调动起来了。
二、注重语言材料积累,让学生巩固语感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广泛阅读是积累语言、巩固语感的重要途径。
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培养论文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摘要】文章就本人多年工作的经验,简单来谈谈对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的一些理解和建议。
语感即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一般分形象语感、情感语感和意蕴语感三种类型。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通过朗读练习、背诵练习、听范读、重点练习、体验生活感受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语感。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语感形象语感情感语感意蕴语感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感和语感教学已引起语文教育界的普遍重视,许多专家和教师撰写文章,从理论和实践上对语感作了深入探讨。
关于语感的概念和性质,现在说法已趋于统一:”语感是人对语言的敏感,是人于感知的刹那在不假思索的情况下有关的表象、联想、想象、理解、情感等主动自觉地联翩而至的一种心理现象。
”[1]语感培养,也就是训练学生这种对语言的敏锐感受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中特别重视对学生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我们在实际的语言交际和应用中,不可能依照词语含义和语法规则逐一进行听、说、读、写训练,而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语感。
不少语文教育家把语感和语感教学看做是语文教学的本质和核心,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学生语感的形成,固然受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但更多的是后天训练的结果,它需要经过长期的知识积累和一系列的思维训练后,才能形成。
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应当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语感一般包括由低到高的形象语感、情感语感和意蕴语感三种类型。
(1)形象语感。
文学作品语言的最大特点是具有形象性,形象语感是指在阅读中,要求学生能准确体会到语言绘声绘色、摹形状物的功能,读后能够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创造的形象画面,生动地再现出各类人物的音容笑貌和性格特征,使他们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之感。
《背影》一文重点描绘了父亲步履蹒跚地为儿子买橘子的感人动作,体现了真挚的父子之爱。
我们通过作者这些形象性语言的描绘,仿佛真正看到了一位栩栩如生的慈父形象。
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语感培养论文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语感培养摘要:语感能力是认识个体在长期的对各种语言作品反复“涵泳”的过程中习得的。
培养语感,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
关键词:语文教学新课标语感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它对于改革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培养朗读能力,感受语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格外重视对学生吟诵、推敲、揣摩、触发、鉴赏等方法的训练指导,引导学生“练内功”。
这分别从音韵体现、字面探究、含义辨析、经验感悟、价值评议等方面较为全面地体现和揭示了语感训练主客观、内外多层次的方法范畴,值得探索和借鉴。
朗读时要感情充沛,甚至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尽可能融为一体。
文章的思路、作者的情感、优雅的意境会自然而然地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激起他们情感的共鸣,从而使其语感、审美能力等都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和提高,同时也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朗读是语感培养的基本方法,教师要真正理解它的重要地位,用有效的方法练习学生。
如温庭筠的《望江南》,在教读时,引导学生反复的朗读,借助丰富的想象,学生能体会到这样的一种境界:一位女子独自在楼上,凭栏远眺,盼望所爱的人归来,望眼欲穿,而太阳落山,思念的人儿不见踪影,水脉脉,思悠悠,面对江水斜阳,更是愁肠寸断。
学生们也能体会到女子对亲人思念的款款深情。
感悟日常生活中的精彩语言。
语言,是用来反映生活的。
在日常生活中勤于留心别人的丰富语言的人,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就很强。
常见有的人虽然未读几年书,当然谈不上什么学历,但他们谈天说地,辩论演讲却语气恰当、生动形象,并不逊于一些“读书人”的口头表达能力,就是因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留心汲取了众人的语言精华,形成了较强的语感。
如有人说“某某长得真困难”,此时,就该留心分析、思考、或向人讨教,此话究竟是有语病呢,还是使用了某种我们平常较少使用的修辞手法呢?下次有机会,自己可否学习模仿一下呢?充分利用课本教材,精读课文,诱发语感。
初中语文教学语感培养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语感培养探微摘要:“教以生为本。
”初中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语感,提高语文素养。
本文叙述通过①构建和谐课堂;②创设情境;③加强小组合作学习三个方面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要我学、我厌学、我懒学”转变为“我要学、我想学、我勤学”并上升到“我活学、我巧学、我乐学”的境界,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语感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语感培养语文教育的任务是什么?初中语文新教纲明确提出“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在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以下是我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一、构建和谐课堂,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语感陶行知说过:“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
”奥地利教育家贝尔纳也曾强调:“没有情感的教育不会成为成功的教育;没有情感的课堂不是成功的课堂。
”因此,平等、和谐、信任的师生关系,自由、宽松、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并促其主动学习的基础,也是实现主体性参与教学的前提。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发扬教学民主,如提倡“七嘴八舌”和“流水发言”,充分信任学生,给学生提供发表不同见解的机会,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引导、鼓励和督促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对学困生和潜能生更要关注,多与他们沟通,不挖苦、不歧视,用真情关心、爱护他们,使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的爱,减少他们因学业成绩不理想而造成精神上的沉重压力,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以促其建立自信,使学生由“要我学、我厌学、我懒学”转变为“我要学、我想学、我勤学”继而上升到“我活学、我巧学、我乐学”的境界。
灵活才能兴趣,巧妙才能高效,快乐才能极致。
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自觉地培养自己的语感。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语感1.创设竞争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语感布鲁纳在他的发现学习理论中强调,学习的最好动机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是奖励、竞争之类的外在刺激。
因此,教学中,针对学生,可适当创设竞争情境,引入竞争教学模式来激发学习兴趣。
重视语感培养 提高语文素质[论文]
重视语感培养提高语文素质摘要: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实践能力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感。
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淀语文知识,提高字词的感受力;强调诵读,增强整体感知力;加强言语实践,提高表达能力。
关键词:语感培养语言实践语文素质随着基础教育的不断改革,教育形势的不断发展,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得以改进,语文教师的教育理念发生了重大变化,课堂教学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经成为了课堂教学的重点。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最为突出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感。
那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笔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实践,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在与大家分享。
一、积淀语文知识,提高字词感受力语言是人们交际的重要工具,是表达思想、传达感情的重要手段。
学生要想具备语言的基本功,需要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做铺垫,需要有一定的基本技能做支撑。
此外,有些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词汇,也有了一定的表达能力,但是对语言的感受力尚不够敏锐。
对学生语言感受力的培养,也就是语感的培养,也需要从字词积累入手。
字词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学生不仅可以从语文课本、字典和词典中进行积累,还可以从大量的阅读中进行积累。
语言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流动可变的。
要表达一个思想,传达一种感情,可能会有多种形式。
而不同的形式,也可以表达相同的思想和感情。
说话、写文章往往具有个人的倾向,需要我们认真体会,体会其中真正的韵味,这就需要长期的语文知识的积淀。
没有积淀,就不会有感受力。
例如,李清照《醉花阴》中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句话,一个“瘦”字写出了深秋时节多愁善感、独守空闺的妇人怀念亲人、孤独寂寞的情思。
这种情思是读者品读、体会出来的,而不是字典能够查到的。
如果我们没有对诗句的感受能力,没有深厚的知识积淀,是无法感悟出来这种情思的。
再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出现的九个名词: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学生语感素质的培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里提出教学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课标里明确了语感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可见培养学生语感能力,对中学语文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什么是语感呢?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直觉地感知、领会、把握能力,即对语言的一种敏锐的感觉,是人对感知的刹那,在不假思索的情况下把有关的表象、联想、想象、理解、情感等主动自觉地联结在一起的心理现象。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它具有直觉性、间接性和整体性。
在语文教学中只有重视语感的培养,才可能真正完成培养听、说、读、写等语言能力这一教学任务,实现语文教学的质的飞跃。
但传统的语文教学却忽略了语文教学中整体语感训练,以致使语文教学走入以学习所谓系统的语文知识为目标,以罗列知识点,描绘知识树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以知识的静态描述和机械识记为主要的教法和学法的误区。
语文教学因此没有生气,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培养被忽略了。
纵观近几年的语文试卷,许多试题的命题特点和解题原则都着眼于语文信息的直觉感知和整体把握,要求学生要有敏锐的语感能力。
这就给我们改变这种传统教学模式提供了极为有用的外在动力和契机。
基于这一点,就如何重视语文教学中的语感问题,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我谈谈几年来从教学中总结出来的一些体会。
一,观察、体验——语感产生的源泉一个人的语感能力,主要取决于他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素养。
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就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不断丰富他们的社会生活与自然、人生的知识经验。
只有学生书读多了,生活经验丰富了,语感能力才会提高。
所以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应该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1,要注意引导学生到实践中亲身观察、体验和感受周围世界的事物。
语言来源于生活,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和对生活的敏锐感受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叶圣陶先生在谈到语感问题时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是不够的。
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的了解力。
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
”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之前,如果能在春天里组织学生到田野里去玩一玩,让他们亲眼看一看小草是如何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让他们也尽情地在草地上坐一坐,躺一躺,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赛跑,捉捉迷藏;让他们再看一看春天里的花,春天里的人,他们便会对春天产生一种深切的感受。
这时再让学生去学习《春》这一课,在阅读中他们的头脑里自然会唤起丰富的春天的表象与作者所描绘的情景相融合,而表象所积淀着的强烈感受也自然会被诱发出来,与作者的感受相融合,产生一种强烈的共鸣。
可见,对作品内容的感知能力,归根到底是对客观事物的感知能力。
学生的生活经验、情感积累得越丰富,阅读时的感知也就越敏锐,感受的程度也就越强。
2,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能够联系生活经验去认真体会。
例如冰心《小橘灯》中有这样一段对话:我问:”她吃过东西吗?这锅里是什么?”她笑着说:”红薯稀饭——我们的年夜饭。
”这里的”笑着”和”年夜饭”是体现小姑娘性格的关健词。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我让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提问学生:”你们的年夜饭吃什么呢?”有的学生回答:”吃鸡、鸭、鱼、肉。
”有的学生回答:”吃火锅、牛排。
”有的学生回答:”吃海鲜,还有涮羊肉。
”等等,通过联系直接的生活经验来回答,再对学生的答题进行引导,这样小姑娘的性格就很好归纳了。
联系已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借助己有的知识经验来体会文中词句的意义和情味,使学生受益匪浅。
二,听读、诵读——语感培养的基础语感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经听和读的反复熏陶而逐渐形成的,可以说听、诵读是语感能力养成的基础。
语言本身有许多生动活泼的语气、语调,有各种的节奏,有灵活的句式等等。
有目的地听读和认真地揣摩,可以对语言进行真切地敏感的接受,然后再把这些精彩的段落背下来,就绝不是难事。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这说明了读对于语感培养的重要。
1、多听细品(包括听课文录音、听广播、听别人读文章):在听中让学生仔细品味语言,以培养语感。
品味语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对语句意义不假思索的感知能力,对语句情感态度的感知能力,对语句正误的感知能力,同样一个意思,不同表达的优劣之分。
如听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之前,我提醒学生把自己想象成老舍,在济南观察冬景,从而体味作者对济南的特殊情感,因此在听到”请闭上眼睛想:一个小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学生这时大多能品味出这是一幅暖和的冬景图。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范读可以起到”传染语感”的作用。
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多听教师的范读,能起到引发、调动学生情绪的作用,使学生进入课文描述的境界,获得准确、鲜明的感知。
2、强化朗读: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新课标在”朗读”中再三强调: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推动对课文的钻研与理解,也是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一个重要手段。
心理学研究表明,朗读能使人在大脑皮层产生多次的条件反射,它能使语言的诸多要素在人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进而产生强烈的语感。
比如契诃夫的《变色龙》,这篇小说主要通过对话来刻画人物,展开情节。
所以很适合学生朗读,可以几个学生分角色进行朗读训练,也可以个体的分角色进行朗读训练,还可以分组进行朗读训练。
让学生在朗读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特别是对奥楚蔑洛夫那种见风使舵、阿谀奉承的可笑可悲可憎的性格特点的理解。
通过强化训练,有效的发挥朗读对理解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3、多读读熟:从思维的角度看,语感思维是以语言经验模式为契机的主体语言的直接感应。
没有语言经验的大量积累,也就不可能形成语感,广泛地涉猎各类文章,就能积累大量的语言经验。
优秀的文章熟读成诵,一些好的语言就会形成范例,进而化为自己的语言习惯。
中学生记忆力很强,多背诵名篇,用起来会左右逢源,俯拾即是。
但要注意的是,对课文中需要背诵的篇,应在听读、品味、理解的基础上强化记忆,绝不是死记硬背。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到作者行文的线索,或感情发展的线索,或其它线索,然后一定要熟读,尽可能多地背下来,使大脑反复受到语言信号的刺激,再现形象也就不难了,这样不但有了”感”,而且也给”知”创造了条件。
诸葛亮的《出师表》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是”表”中的名篇。
是要求背诵全文的,一看到这个要求学生就叫苦连天,我就教学生先熟读,理清文章的脉络。
文章着眼于”出师”这两个字,具体地说,一是要看作者对出师后国内政事的安排;二是要看作者怎样说明出师的理由。
这两个问题弄清了,脉络就清晰了。
在理解了作者情意的基础上进行背诵,就容易多了。
三,联想、想象——语感构成的桥梁联想和想象是思维的桥梁,有了这样的桥梁,思路便可畅通无阻,思维便可左右逢源。
这就要求学生借助联想和想象的中介作用,调动生活积累和知识经验,才能准备、全面地领悟作品的韵味情调,情感旨趣。
从这个意义上就,联想和想象是语感构成的桥梁。
因此在教学中需时时处处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进而达到培养语感的教学终极目标。
1,抓住关健词语,训练语感好的文章有文眼,诗文中也有相应的形象,生动的词语,抓住这些词语,让学生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是强化语感感受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办法,如朱自清在《绿》中写到:”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对句子中”招引”一词,学生一下就领会到是用绿色来吸引,用了拟人的手法,但这无疑是肤浅的,此时需指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想象梅雨潭水的绿已是人格化了的绿,它是一个亲切、热情、活泼、可爱的人。
这样学生才领会到”招引”一词反衬”我”急于领略那可爱的绿的急切心情。
2,利用形象空白,训练语感文学作品在形象塑造的过程中往往留有空隙,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这种空白,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让学生在这样的训练中去领略、感受其中的情境、情感。
如鲁迅在《孔乙已》的结尾写到:”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到——大约孔乙已的确死了。
”怎样死的不得而知。
从孔乙已爬出酒店到终究一死之间,留下了空白。
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空白,引导学生学生从孔乙已的性格,境况以及当时的背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推究孔乙已的死。
通过填补这一空白,学生对主人公的悲惨命运,文章的主题的理解也就更深刻了。
3,利用作品主旨,训练语感好作品常以富有诗情画意的情、趣、意、理来打动读者、感染读者。
教师要抓住主旨,促使学生联想、想象与之相关的人和事,理解作品所反映的现实,进而认识复杂的人生社会,从而起到训练语感的效应。
如朱自清的《背影》中只用了极简练的背影轮廓创造了一个意蕴丰富,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学生从中能体会到父亲对儿子的至亲至爱之情,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联想、想象自己的父母亲平时对自己的钟爱,以唤起良知,增进对天下父母心的理解。
总之,联想和想象的积极参与,是发展语感的极其重要的心理因素,缺少不得。
/四,揣摩、分析——语感形成的手段语感是语言直接的感悟,或者说是直接的思维,但语感的获得并非从感性到理性,它必定还要经过一个非直接感悟的阶段,即语感的分析阶段。
语感分析就是让学生明白语言的隐含意义是如何生成的,怎样在语言实践中运用它。
所以语感培养要引导学生透过词语的表面意义去领会更深层的含义。
1、品味揣摩。
品味语言,主要是对语言材料的意蕴、情味、结构、进行品析。
在寻思中有所触发,领悟语言的理趣,得到艺术的欣赏,引起情感的共鸣。
文学作品的意蕴,有些隐藏在言内,有些则寄托于言外,阅读教学时,教师根据作者在字里行间留下的暗示,进行推敲点拨,引导学生品味词语的深层之意、言外之意。
例如茹志鹃的《百合花》中有一段描写”我”和小通讯员的对话,其中有两句是:”家里还有什么人呢?”“娘、爹、弟弟、妹妹,还有一个姑娘也住在我家里。
”小通讯员在回答时没有先说自己的爹,而是先说出自己的娘,这是为什么呢?很明显,这不单是一个先后次序的问题,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娘是最新的,他参加革命,第一个最想念的就是自己的娘。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从中体会这种特殊的感情,透过词语的表面意义去领会更深层的含义。
2、比较分析。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对相同、相似、相反的句子进行比较分析,在比较中深入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感受语言的丰富内涵。
例如狄斯尼的《勇气》中,美国伞兵第一次来到农家请求法国女人收留他时,法国女人说:”哦,当然啦。
”第二次到农家请求法国女人收留他时,法国女人说:”哦,当然啦,快!”前后两个回答都一样,但人物形象的表现上却不完全一样。
第一次在没有失去丈夫的情况下,这个法国女人不假思索,毫不犹豫的行动,表现了她内心的坚定,这是完全能够理解的,但是第二次,这位法国女人在失去丈夫的情况下面对美国伞兵的再次请求,她给予的是同样第一次一样的回答,是和第一次一样毫不迟疑的行动,且还加了”快”字,到这一时刻,这位法国妇女美丽而高贵的形象赫然而立,而这正是信仰所赋予她的勇气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