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语感素质培养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学生语感素质的培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里提出教学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课标里明确了语感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可见培养学生语感能力,对中学语文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什么是语感呢?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直觉地感知、领会、把握能力,即对语言的一种敏锐的感觉,是人对感知的刹那,在不假思索的情况下把有关的表象、联想、想象、理解、情感等主动自觉地联结在一起的心理现象。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它具有直觉性、间接性和整体性。

在语文教学中只有重视语感的培养,才可能真正完成培养听、说、读、写等语言能力这一教学任务,实现语文教学的质的飞跃。但传统的语文教学却忽略了语文教学中整体语感训练,以致使语文教学走入以学习所谓系统的语文知识为目标,以罗列知识点,描绘知识树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以知识的静态描述和机械识记为主要的教法和学法的误区。语文教学因此没有生气,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培养被忽略了。纵观近几年的语文试卷,许多试题的命题特点和解题原则都着眼于语文信息的直觉感知和整体把握,要求学生要有敏锐的语感能力。这就给我们改变这种传统教学模式提供了极为有用的外在动力和契机。

基于这一点,就如何重视语文教学中的语感问题,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我谈谈几年来从教学中总结出来的一些体会。

一,观察、体验——语感产生的源泉

一个人的语感能力,主要取决于他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素养。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就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不断丰富他们的社会生活与自然、人生的知识经验。只有学生书读多了,生活经验丰富了,语感能力才会提高。所以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应该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1,要注意引导学生到实践中亲身观察、体验和感受周围世界的事物。

语言来源于生活,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和对生活的敏锐感受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叶圣陶先生在谈到语感问题时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之前,如果能在春天里组织学生到田野里去玩一玩,让他们亲眼看一看小草是如何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让他们也尽情地在草地上坐一坐,躺一躺,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赛跑,捉捉迷藏;让他们再看一看春天里的花,春天里的人,他们便会对春天产生一种深切的感受。这时再让学生去学习《春》这一课,在阅读中他们的头脑里自然会唤起丰富的春天的表象与作者所描绘的情景相融合,而表象所积淀着的强烈感受也自然会被诱发出来,与作者的感受相融合,产生一种强烈的共鸣。可见,对作品内容的感知能力,归根到底是对客观事物的感知能力。学生

的生活经验、情感积累得越丰富,阅读时的感知也就越敏锐,感受的程度也就越强。

2,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能够联系生活经验去认真体会。

例如冰心《小橘灯》中有这样一段对话:我问:”她吃过东西吗?这锅里是什么?”她笑着说:”红薯稀饭——我们的年夜饭。”这里的”笑着”和”年夜饭”是体现小姑娘性格的关健词。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我让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提问学生:”你们的年夜饭吃什么呢?”有的学生回答:”吃鸡、鸭、鱼、肉。”有的学生回答:”吃火锅、牛排。”有的学生回答:”吃海鲜,还有涮羊肉。”等等,通过联系直接的生活经验来回答,再对学生的答题进行引导,这样小姑娘的性格就很好归纳了。联系已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借助己有的知识经验来体会文中词句的意义和情味,使学生受益匪浅。

二,听读、诵读——语感培养的基础

语感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经听和读的反复熏陶而逐渐形成的,可以说听、诵读是语感能力养成的基础。语言本身有许多生动活泼的语气、语调,有各种的节奏,有灵活的句式等等。有目的地听读和认真地揣摩,可以对语言进行真切地敏感的接受,然后再把这些精彩的段落背下来,就绝不是难事。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说明了读对于语感培养的重要。

1、多听细品(包括听课文录音、听广播、听别人读文章):

在听中让学生仔细品味语言,以培养语感。品味语言,要从以

下几个方面努力:对语句意义不假思索的感知能力,对语句情感态度的感知能力,对语句正误的感知能力,同样一个意思,不同表达的优劣之分。如听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之前,我提醒学生把自己想象成老舍,在济南观察冬景,从而体味作者对济南的特殊情感,因此在听到”请闭上眼睛想:一个小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学生这时大多能品味出这是一幅暖和的冬景图。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范读可以起到”传染语感”的作用。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多听教师的范读,能起到引发、调动学生情绪的作用,使学生进入课文描述的境界,获得准确、鲜明的感知。

2、强化朗读: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新课标在”朗读”中再三强调: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推动对课文的钻研与理解,也是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一个重要手段。心理学研究表明,朗读能使人在大脑皮层产生多次的条件反射,它能使语言的诸多要素在人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进而产生强烈的语感。比如契诃夫的《变色龙》,这篇小说主要通过对话来刻画人物,展开情节。所以很适合学生朗读,可以几个学生分角色进行朗读训练,也可以个体的分角色进行朗读训练,还可以分组进行朗读训练。让学生在朗读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特别是对奥楚蔑洛夫那种见风使舵、阿谀奉承的可笑可悲可憎的性格特点的理解。通过强化训练,有效的发挥朗读对理解内

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3、多读读熟:

从思维的角度看,语感思维是以语言经验模式为契机的主体语言的直接感应。没有语言经验的大量积累,也就不可能形成语感,广泛地涉猎各类文章,就能积累大量的语言经验。优秀的文章熟读成诵,一些好的语言就会形成范例,进而化为自己的语言习惯。中学生记忆力很强,多背诵名篇,用起来会左右逢源,俯拾即是。但要注意的是,对课文中需要背诵的篇,应在听读、品味、理解的基础上强化记忆,绝不是死记硬背。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到作者行文的线索,或感情发展的线索,或其它线索,然后一定要熟读,尽可能多地背下来,使大脑反复受到语言信号的刺激,再现形象也就不难了,这样不但有了”感”,而且也给”知”创造了条件。诸葛亮的《出师表》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是”表”中的名篇。是要求背诵全文的,一看到这个要求学生就叫苦连天,我就教学生先熟读,理清文章的脉络。文章着眼于”出师”这两个字,具体地说,一是要看作者对出师后国内政事的安排;二是要看作者怎样说明出师的理由。这两个问题弄清了,脉络就清晰了。在理解了作者情意的基础上进行背诵,就容易多了。

三,联想、想象——语感构成的桥梁

联想和想象是思维的桥梁,有了这样的桥梁,思路便可畅通无阻,思维便可左右逢源。这就要求学生借助联想和想象的中介作用,调动生活积累和知识经验,才能准备、全面地领悟作品的韵味情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