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有引力定律和开普勒三定律的互相推导
开普勒的行星第三定律 万有引力
开普勒的行星第三定律万有引力万有引力是牛顿提出的一个基本物理定律,它描述了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作用。
而开普勒的行星第三定律则是描述了行星运动周期和轨道半径之间的关系。
这两个定律在天体物理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相互关联。
万有引力定律是由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在17世纪提出的。
该定律表明,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引力,而且这个引力与它们的质量和距离有关。
具体来说,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正比于它们的质量乘积,反比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
开普勒的行星第三定律是由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在17世纪提出的。
这个定律描述了行星运动周期和轨道半径之间的关系。
根据这个定律,行星的运动周期的平方与它们的轨道半径的立方成正比。
换句话说,行星离太阳越远,它的运动周期就越长。
这两个定律之间的关系在理论物理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我们可以计算出行星之间的引力,从而预测它们的轨道和运动。
而开普勒的行星第三定律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计算行星轨道半径和运动周期之间关系的方法。
通过研究这两个定律,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行星系统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例如,根据开普勒的行星第三定律,我们可以推测出行星系统中可能存在的未被发现的行星。
通过观测已知行星的运动周期和轨道半径,我们可以推算出其他行星的存在。
除了行星系统的研究,万有引力定律和开普勒的行星第三定律还在其他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它们可以用于计算天体的质量,预测彗星的轨道,解释恒星的运动等等。
这些应用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宇宙的本质和运行机制。
虽然万有引力定律和开普勒的行星第三定律是在几个世纪前提出的,但它们至今仍然被广泛应用于现代科学研究中。
随着天文观测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对宇宙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这些定律的应用和发展将继续推动着天体物理学的进步。
万有引力定律和开普勒的行星第三定律是天体物理学中的重要定律。
它们描述了物体之间的引力作用和行星运动周期与轨道半径之间的关系。
这些定律的研究和应用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宇宙的本质和运行机制,推动着天体物理学的进步。
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
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
一、开普勒三定律 开普勒第一定律:行星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为椭圆,太阳位于 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以太阳为极点建立极坐标系,则行星的轨道可以表示为
开普勒第二定律:行星矢径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 即掠面速度守恒。得
即
(常量) 开普勒第三定律:轨道半长轴的立方与行星绕太阳运动周期 的平方成正比,即
的关系
设椭圆的极坐标方程为
G= 6.67428(67)×10-11m3kg-1s-2
附:
(1)平面极坐标系当中加速度分量的推导 在平面极坐标系中,径向单位矢量er与横向单位矢量eθ一般都不是常矢量, 根据er和eθ与直角坐标 系单位矢量i和j间的关系式
利用矢量求导数的方法可以得到
由此可以得到
(2)椭圆半长轴a、半短轴b、偏心率e与极坐标方程之间
二、由开普勒三定律推导牛顿万有引力定律
极坐标中加速度可表示成径向分量与横向分量: 由开普勒第二定律, ,可知aθ= 0,从而行星只有径向
加速度,即行星所受的力为有心力。得设u=1/r,得
得比耐公式:
将开普勒第一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代入上式,得
由于掠面速度
而
得
由于K为太阳系常量,与行星的性质无关,因此引力的大小 与行星和太阳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与行星的质量成正 比,力的方向指向太阳。
由牛顿第三定律得,太阳也受到行星给它的引力,而且大小 与行星受到的太阳的引力相等。而由上可知,引力的大小又 与太阳的质量成正比。因此,行星受到的太阳的引力大小, 与行星和太阳质量的乘积成正比。
综上所述,将引力作用推广到任意两个物体,则两物体之间
从开普勒三定律到有心力场
例1:从开普勒三定律推导万有引力定律:过焦点垂直于极轴半弦长为p,离心率为e的椭圆,取左焦点为极坐标原点,极轴指向右交点为初始方向,则椭圆上的点r⃗(r(t),θ(t))满足方程:r(t)=p1−ecosθ(t)(1)一些符号的意义:角速度公式:ω =dθ(t)dt(2)速度公式:v⃗⃗=ds⃗⃗⃗⃗⃗dt(3)加速度公式:a⃗⃗=dv⃗⃗⃗⃗⃗⃗dt(4)面积微分:dA =12r2d(θ(t))(5)两边除dt,并可得:dA dt =12r2ω根据开普勒第二定律,上式应该为常数,即dA dt =12r2ω=C1(6)因为mr2ω是角动量,从上面这个关系式上看,开普勒第二定律就是角动量守恒。
椭圆面积为:A=πab=∫dAdt dtT 0=∫C1dtT=C1T=12r2ωT所以:πab T =C1=12r2ω(7)(7)式再对t求导,能够得到下面等式:d(r2ω) dt =2rωdrdt+r2dωdt=0即:2ωṙ+rω=0(8) (8)是与径向垂直方向上的加速度,说明行星只受径向的向心力。
极坐标下的弧长公式为ds2=dr2+ r2dθ2同除dt2,注意到角速度公式(2)及速度公式(3),有:v⃗⃗∙v⃗⃗=ṙ2+ r2ω2(9) (9)式再次对t求导,注意到加速度公式(4)以及矢量点积的可交换性质,有:2v v⃗⃗v ∙a a⃗⃗a=2ṙr+ 2rṙω2+ 2r2ωω利用(8)式,得:v(v⃗⃗v ∙a⃗⃗a)a=ṙ(r̈−rω2)+rω(2ωṙ+ rω)=ṙ(r̈−rω2)因为a⃗⃗与r⃗在同一直线上,容易看出v (v⃗⃗v ∙a⃗⃗a)就是v⃗⃗在r⃗上的投影,也就是ṙ,即:a⃗⃗=(r̈−rω2)e⃗⃗r⃗(10) (1)式可变为:Pr= 1−ecosθ(11) 对t求导,得:−pr2ṙ= ωesinθ同除ω得:−pr2ωṙ= esinθ因r2ω也是常数,继续对t求导,得:−pr2ωr̈= ωecosθ将(11)代入,消去ecosθ,注意到:p=b2a整理得:r̈−rω2=−1r2a(r2ω)2b2=−1r2(4π2a3T2)(12)由于开普勒第三定律:a3T2=C2(13)因此,(4π2a3T2)也是常数,记作k。
万有引力与开普勒定律
万有引力与开普勒定律在物理学中,万有引力定律和开普勒定律是两个重要的定律,它们对于我们理解天体运动和宇宙的结构起着关键的作用。
万有引力定律是由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在17世纪提出的,而开普勒定律则是由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在16世纪发现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两个定律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万有引力定律万有引力定律是牛顿在1687年提出的,他通过观察苹果从树上落下以及行星运动的规律,总结出了这个定律。
它的表达式为:F =G * (m1 * m2) / r^2其中,F代表物体之间的引力,m1和m2分别代表两个物体的质量,r代表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G为万有引力常数。
这个定律说明了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万有引力定律不仅适用于地球上的物体,也适用于天体间的相互作用。
它解释了行星绕太阳的运动、卫星绕行行星的运动,甚至还能解释地球上物体的自由落体运动。
牛顿通过这个定律建立了经典力学的基础,对物体的运动和力学规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二、开普勒定律开普勒定律是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在17世纪提出的,他通过对行星运动的观察和数据分析,总结出了三个定律。
这三个定律描述了行星的轨道形状、行星在轨道上的运动速度以及行星的轨道周期与半长轴之间的关系。
第一定律:行星绕太阳的轨道是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第二定律:行星在其椭圆轨道上的面积速度相等,即在相同时间内,行星扫过的面积相等。
第三定律:行星的轨道周期的平方与半长轴的立方成正比。
开普勒定律的发现使得人们对天体运动规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它不仅适用于行星运动,也适用于卫星绕行行星的运动。
这些定律揭示了宇宙中的某种统一性和规律性,推动了人类对宇宙起源和结构的研究。
三、万有引力与开普勒定律的关系万有引力定律和开普勒定律是密切相关的,它们可以相互证明和推导。
在开普勒定律的第二定律中,行星在相同时间内所扫过的面积速度相等,这是因为行星受到的来自太阳的引力是保持角动量守恒的结果。
牛顿万有引力公式其实就是开普勒第三定律
牛顿万有引力公式其实就是开普勒第三定律Ⅰ推导过程我们试着用牛顿的思路,完全用开普勒第三定律本身,变形出牛顿的万有引力公式。
首先给出开普勒第三定律:R3T 2 =K (1) R 为平均轨道半径,T 为环绕周期因为T=2πR V,代入公式(1)得 V 2·R=4π2K (2) 我们把变量放等号左边,常量放等号右面牛顿看到公式(2)后,肯定会想到向心加速度的公式 V 2R=a 然后让公式(2)的左边变成V 2R,公式(2)等式两边同除以R 2,公式变换V 2R=4π2K R 2 (3) 牛顿创造的力学的核心是F=ma ,他必定要把公式(3)的等号左边化成F,即V 2R·m 的形式。
所以公式(3)变两边同乘以m (m 可以是太阳系行星的质量)变换为:m·V2R=4π2K·mR2(4)接下来的变换是最为神奇和关键的一步,当牛顿看见公式(4)中“4π2K”时,觉得这个数值很大很大。
在牛顿时代之前,人们已经知道,k的大小只取决于中心天体,而是和绕行天体无关的常数。
人们也已经粗略的知道,中心天体越大,这个K值就越大,两者可能是成正比的。
牛顿顺着这些前人的思路,做出了一个非常大胆的假设,或者说是猜测,他猜测“4π2K”就是中心天体的质量,但他随后马上发现“4π2K”和质量的单位两者不相同,于是为了单位的平衡,牛顿认为需要加入了一个“带单位的常量”,它就是后来人们所熟悉的万有引力常数G。
至此,牛顿按照自己的意愿,人为的规定:MG=4π2K ,其中M是中心天体的质量。
把它代入公式(4)公式(4)变换为:m·V2R=GM·mR2(5)F=ma= m·V2R=GM·mR2公式(5)就是我们熟知的万有引力公式。
我们回顾和总结一下整个过程,从公式(1)(开普勒第三定律)到公式(4)只是普通的公式变换,公式(4)到公式(5),MG为什么可以替代“4π2K”,牛顿没有给出任何可信或可验证的证据。
万有引力公式推导
万有引力公式推导
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以开普勒第三定律作为已知条件,开普勒第三定律r/T=C(C是常数),推导得F=GMm/r,引力大小与它们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与两物体的化学组成和其间介质种类无关。
万有引力的科学意义
万有引力定律的辨认出,就是17世纪自然科学最了不起的成果之一。
它把地面上物体运动的规律和天体运动的规律统一了出来,对以后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发展具备深刻的影响。
它第一次表述了(自然界中四种相互作用之一)一种基本相互作用的规律,在人类重新认识自然的历史上践行了一座里程碑。
万有引力定律揭示了天体运动的规律,在天文学上和宇宙航行计算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为实际的天文观测提供了一套计算方法,可以只凭少数观测资料,就能算出长周期运行的天体运动轨道,科学史上哈雷彗星、海王星、冥王星的发现,都是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取得重大成就的例子。
利用万有引力公式,开普勒第三定律等还可以计算太阳、地球等无法直接测量的天体的质量。
牛顿还解释了月亮和太阳的万有引力引起的潮汐现象。
他依据万有引力定律和其他力学定律,对地球两极呈扁平形状的'原因和地轴复杂的运动,也成功的做了说明。
推翻了古代人类认为的神之引力。
对文化发展存有重大意义:并使人们创建了用能力认知天地间的各种事物的信心,革命了人们的思想,在科学文化的发展史上出了积极主动的促进促进作用。
万有引力定律推导开普勒第三定律
万有引力定律推导开普勒第三定律大家都知道,天上有很多星星、行星,甚至有那些绕着我们地球转的月亮。
可是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这些天体不会散得满天都是,而是总在固定的轨道上转来转去?为什么太阳的引力能牢牢抓住地球不让它飞出去?这背后可有一个了不起的定律——万有引力定律。
说起来,这个定律可不是简单的“天上有个重物把轻的吸引”这么简单,它可是通过一段非常精妙的推理,帮我们揭开了行星运动的神秘面纱。
今天,我就带你一起走一遍这条逻辑链,看看怎么从万有引力定律推导出咱们非常熟悉的开普勒第三定律。
咱们得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说起。
这可是个经典中的经典,大家都知道,牛顿说过:“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有引力。
”简单说,就是天上星星、地上苹果,彼此之间都有相互吸引的力。
这个力,随着物体质量的增大而变强,随着它们之间的距离增大而变弱。
嗯,牛顿说得很清楚啊,你就把这想象成一个无形的“牵线人”,它不停地把天体拉得紧紧的,不让它们轻易松开。
是不是觉得很神奇,太阳和地球之间竟然能通过一根看不见的线维持这么复杂的运动?好啦,别急,我们慢慢理清楚。
然后咱们回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
你想,地球绕着太阳转的速度怎么不快也不慢,而月亮也不乱跑,它总是围着地球稳稳地转。
哎,说到这,我得提一个人,约翰内斯·开普勒,他是一个天文学家,靠着观测太阳系的行星运动,发现了几个非常棒的规律,开普勒第三定律就是其中之一。
简单来说,开普勒第三定律告诉我们:“任何一颗行星绕太阳转的周期的平方,和它离太阳的平均距离的立方成正比。
”这个听起来可能有点绕,但其实没啥难度。
想象一下,地球离太阳有一个固定的距离,太阳对它的引力也就固定了,地球也因此保持着稳定的转动速度和周期。
咱们就可以开始解谜了,怎么从万有引力定律推导出开普勒的这个定律呢?别急,看我慢慢来。
根据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太阳对地球的引力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公式表示——引力 = (太阳的质量) × (地球的质量) ÷ (它们之间的距离平方)。
万有引力推导开普勒三大定律
万有引力推导开普勒定律牛顿万有引力定律解释:随意率性两个粒子由经由过程连线偏向的力互相吸引.该引力的的大小与它们的质量乘积成正比,与它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因为太阳超重于行星,我们可以假设太阳是固定的.用方程式暗示,;这里,是太阳感化於行星的万有引力.是行星的质量.是太阳的质量.是行星相对于太阳的位移向量.是的单位向量.牛顿第二定律声明:物體受力後所产生的加快度,和其所受的淨力成正比,和其質量成反比.用方程式暗示,.归并这两个方程式,. (1)思虑地位向量,随时光微分一次可得到速度向量,再微分一次则可得到加快度向量:,.(2)在这里,我们用到了单位向量微分方程式:,.归并方程式 (1) 与 (2) ,可以得到向量活动方程式:取各个分量,我们得到两个常微分方程式,一个是关于径向加快度,另一个是关于切向加快度:,(3).(4)导引开普勒第二定律只需切向加快度方程式.试想行星的角动量.因为行星的质量是常数,角动量随时光的导数为.角动量也是一个活动常数,即使距离与角速度都可能会随时光变更.从时光到时光扫过的区域,.行星太阳连线扫过的区域面积相依于距离时光.所以,开普勒第二定律是准确的.[编辑]开普勒第必定律导引设定.如许,角速度是.随时光微分与随角度微分的关系为.随时光微分徑向距離:.再微分一次:.代入径向活动方程式 (3) , ,.将此方程式除以,则可得到一个简略的常係数非齐次线性全微分方程式来描写行星轨道:.特点方程式为.求解剩馀的常係数齐次线性全微分方程式,.其特解方程式为;这里,与都是随意率性积分常数.分解特点方程式与特解方程式,.选择坐标轴,让.代回,.假若,则所描写的是椭圆轨道.所以,开普勒第必定律是准确的.[编辑]开普勒第三定律导引在树立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概念与数学架构上,开普勒第三定律是牛顿根据的主要线索之一.假若我们接收牛顿活动定律.试想一个虚拟行星围绕着太阳公转,行星的移动轨道刚巧呈圆形,轨道半径为.那末,太阳感化于行星的万有引力为.行星移动速度为.按照开普勒第三定律,这速度与半径的平方根成反比.所以,万有引力.猜测这精确是牛顿发明万有引力定律的思绪,固然我们其实不克不及完整肯定,因为我们无法在他的盘算本裡,找到任何干于这方面的证据.行星围绕太阳(核心 F1 )的椭圆轨道.开普勒第必定律解释,行星围绕太阳的轨道是卵形的.椭圆的面积是;这里,与分离为椭圆的半長軸与半短軸.在开普勒第二定律导引里,行星-太阳连线扫过区域速度为.所以,行星公转周期为.(5)关于此行星围绕太阳,椭圆的半長軸,半短軸与近拱距(近拱点 A 与引力中间之间的距离),远拱距(远拱点 B 与引力中间之间的距离)的关系分离为,(6).(7)假如想要知道半長軸与半短軸,必须先求得近拱距与远拱距.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在近拱点 A 与远拱点 B,径向速度都等于零:.所以,.稍为加以编排,可以得到的一元二次方程式:.其兩個根分离为椭圆轨道的近拱距与远拱距.;.代入方程式 (6) 与 (7) ,,.代入方程式 (5) ,周期的方程式为.。
开普勒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关系
开普勒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关系好吧,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开普勒的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听起来有点深奥,但其实没那么复杂。
想象一下,宇宙就像一个巨大的舞台,星星、行星们都是在上面翩翩起舞的演员。
开普勒就是那个给他们编舞的人,而牛顿则是掌握着舞台背后规则的导演。
是不是有点意思?开普勒三定律说的就是行星们围绕太阳转的规律,这些规律就像是舞蹈中的节奏,得有章法才行。
第一个定律说,行星们的轨道是椭圆形的,太阳位于一个焦点上。
你可以想象成一个大椭圆,行星在这个大椭圆里转圈,就像是在围着火堆跳舞,离得近的时候嗨得很,离得远的时候就有点冷场。
接下来第二个定律,行星在轨道上跑得快慢是有讲究的,离太阳近的时候,速度飞快,离得远的时候,就慢吞吞的,简直像个懒猫。
这就是“等面积定律”,越靠近太阳,舞步越轻快,越远就得悠着点。
第三个定律更是妙,行星绕太阳转的周期和它离太阳的距离有直接关系,离得远的,转得慢;离得近的,转得快。
就像一群朋友,离得近的时候一起疯,一散开就各自悠哉悠哉了。
好了,咱们再说说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牛顿可真是个了不起的家伙。
他通过苹果落地的灵感,发现了万有引力的定律。
这就是告诉我们,所有的物体之间都有一种看不见的引力,越大越重的物体引力越强。
简直就像宇宙中的“吸引力法则”,把所有东西都紧紧地拽在一起,天上星星、地上石头,都是这位牛顿老爷子安排好的舞台角色。
这就能解释为什么行星不飞得乱七八糟,反而都能安安分分地围着太阳转,真是个绝妙的安排。
好吧,回到开普勒和牛顿的关系,开普勒的定律就像是描述了这个舞蹈的动作,而牛顿则是给了这个舞蹈一个科学的解释。
他们的理论就像是珠联璧合,开普勒提供了数据,牛顿给了背后的原因。
两者的结合让我们对宇宙的理解更进一步,真是天衣无缝的搭档。
可以说,开普勒的三定律就像是舞者的基本功,只有打好了基础,才能跳出优雅的舞姿。
而牛顿的万有引力就像是让这个舞台运转的发动机,没有它,一切都可能乱成一团。
万有引力定律公式详细推导过程
万有引力定律公式详细推导过程
有很多的同学是非常想知道,万有引力定律公式详细推导过程是什幺,小编整理了相关信息,希望会对大家有所帮助!
1 万有引力定律推导公式是什幺根据开普勒的三定律以及牛顿第三定律得出.
具体如下;F 引= F 向=mw2r=mv2/r 再由线速度与周期的关系得到
F 引=m(2πr/T)2/r=4π2mr/T2
F 引=4π2mr/T2=4π2(r3/T2)m/r2
F 引=4π2km/r2
所以可以得出结论:太阳对行星的引力跟行星的质量成正比,跟行星到太阳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
即:F∝m/r2
牛顿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大胆的猜想:既然太阳对行星的引力与行星的质量成正比,也应该与太阳的质量成正比.
F 引∝Mm/r2
写成等式:F 引= GMm/r2
1 万有引力定律的定义任意两个质点有通过连心线方向上的力相互吸引。
该引力大小与它们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与两物体的化学组成和其间介质种类无关。
万有引力定律是艾萨克·牛顿在1687 年于《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上发表的。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是近代经典物理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科学史上普遍认。
用开普勒第三定律推导万有引力定律
用开普勒第三定律推导万有引力定律开普勒第三定律,听起来是不是很高大上?它就像个天文学界的小魔法,简单得很。
说白了,这个定律告诉我们,行星绕太阳转的时间和它们离太阳的距离之间有个固定的关系。
你想啊,太阳就像个大家长,掌控着所有小家伙的转圈圈。
行星离得远,转得慢;离得近,转得快。
是不是很简单?就像你在操场上跑步,离终点近了,自然跑得快,远了就得慢慢来。
开普勒这个小家伙真是个聪明的天才,把这关系搞得明明白白。
好啦,咱们接下来聊聊万有引力定律。
牛顿这个名字你肯定听过,他是个传奇人物,简直就是科学界的超级英雄。
牛顿看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的那一刻,灵光一现,想到了引力。
他说,不管是什么东西,只要有质量,就会相互吸引。
这就像你和你的零食,越好吃,越想靠近,哈哈。
于是,牛顿总结出万有引力定律,简直就像给宇宙开了个大玩笑。
你说,这引力的存在让咱们不至于飞到天上去,真是太赞了。
开普勒的第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又是怎么联系上的呢?这就要看牛顿是如何把开普勒的观察变成理论了。
牛顿用数学和逻辑,把开普勒的发现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想象一下,牛顿拿着笔,思考着行星的运动。
他发现,行星的运动速度和它们离太阳的距离之间有个特别的关系,这关系和引力是紧紧相连的。
你瞧,开普勒的研究就是一块砖,牛顿把它搬回家,搭建起了整座科学大厦。
真是如鱼得水,才子佳人的感觉。
开普勒的第三定律为牛顿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行星的运动轨迹像是宇宙间跳动的旋律,牛顿则是那位神秘的指挥家。
行星的运行时间与它的距离之间的关系,最终指向了一个秘密:引力是宇宙中万物相互吸引的桥梁。
就像朋友之间的默契,一种看不见但却牢牢相连的力量。
牛顿的公式把这个力量量化了,让人可以用简单的数学来计算。
这就像给宇宙的游戏规则写了一本秘籍,谁都能看懂。
再说说这些公式,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可以用这样的方式表达: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和它们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听上去是不是有点复杂?其实想象一下,就像在参加一场聚会,你越喜欢的人,你自然会靠得越近;而如果距离太远,你就只能默默仰望。
万有引力定律行星运动与开普勒定律
万有引力定律行星运动与开普勒定律在自然界中,运动是无处不在的现象。
而行星的运动,作为宇宙中最壮丽的景观之一,也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和探索。
这其中,万有引力定律和开普勒定律被视为解释和描述行星运动的关键理论。
本文将介绍万有引力定律和开普勒定律,并着重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万有引力定律是由英国科学家牛顿于17世纪发现的,它表明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大小与它们的质量和距离的平方成正比。
具体而言,引力等于两物体质量的乘积除以它们距离平方的比值。
万有引力定律的数学表达如下:F =G * (m1 * m2) / r^2其中,F表示引力的大小,m1和m2分别是两物体的质量,r是它们之间的距离,G则为万有引力常数。
而开普勒定律则是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在17世纪初提出的,通过对行星运动的观测和精确的测量,他发现了行星运动的规律。
开普勒定律总结如下:第一定律: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是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第二定律:行星与太阳之间的连线在相同的时间内扫过相同的面积。
第三定律:行星绕太阳的周期的平方与行星到太阳平均距离的立方成正比。
万有引力定律与开普勒定律之间的联系可以通过对行星运动进行数学推导来解释。
根据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和开普勒的第三定律,可以得出以下关系:F = m * a =G * (m * M) / r^2其中,m是行星的质量,a是它的加速度,M是太阳的质量。
根据第三定律,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周期T与平均距离r的关系为:T^2 ∝ r^3将以上两个等式结合起来,可以推导出:a = G * M / r^2 ∝ r^3 / T^2即,行星的加速度与它与太阳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与它绕太阳运动周期的平方成正比。
这正是开普勒第三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通过以上推导,我们可以看出,万有引力定律和开普勒定律是相辅相成的。
万有引力定律描述了引力的大小和作用规律,而开普勒定律描述了行星在引力作用下的轨迹和运动规律。
两者共同解释了行星运动的本质,并为我们更深入地探索宇宙提供了基础。
万有引力知识点总结(必备3篇)
万有引力知识点总结第1篇1.开普勒第三定律:t2/r3=k(=42/gm){r:轨道半径,t:周期,k:常量(与行星质量无关,取决于中心天体的质量)}2.万有引力定律:f=gm1m2/r2(g=,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3.天体上的重力和重力加速度:gmm/r2=mg;g=gm/r2{r:天体半径(m),m:天体质量(kg)}4.卫星绕行速度、角速度、周期:v=(gm/r)1/2;=(gm/r3)1/2;t=2(r3/gm)1/2{m:中心天体质量}5.第一(二、三)宇宙速度v1=(g地r地)1/2=(gm/r地)1/2=;v2=;v3=6.地球同步卫星gmm/(r地+h)2=m42(r地+h)/t2{h36000km,h:距地球表面的高度,r地:地球的半径}注:(1)天体运动所需的xxx力由万有引力提供,f向=f万;(2)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可估算天体的质量密度等;(3)地球同步卫星只能运行于赤道上空,运行周期和地球自转周期相同;(4)卫星轨道半径变小时,势能变小、动能变大、速度变大、周期变小(一同三反);(5)地球卫星的最大环绕速度和最小发*速度均为。
万有引力知识点总结第2篇定义:万有引力是由于物体具有质量而在物体之间产生的一种相互作用。
它的大小和物体的质量以及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有关。
物体的质量越大,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就越大;物体之间的距离越远,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就越小。
两个可看作质点的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F=GmM/r^2,即万有引力等于引力常量乘以两物体质量的乘积除以它们距离的平方。
其中G代表引力常量,其值约为×10的负11次方单位N·m2/kg2。
为英国科学家卡文迪许通过扭秤实验测得。
万有引力的推导:若将行星的轨道近似的看成圆形,从开普勒第二定律可得行星运动的角速度是一定的,即:ω=2π/T(周期)如果行星的质量是m,离太阳的距离是r,周期是T,那么由运动方程式可得,行星受到的力的作用大小mrω^2=mr(4π^2)/T^2另外,由开普勒第三定律可得r^3/T^2=常数k'那么沿太阳方向的力为mr(4π^2)/T^2=mk'(4π^2)/r^2由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可知,太阳也受到以上相同大小的力。
万有引力定律与开普勒定律的关系
万有引力定律与开普勒定律的关系引言:自古以来,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一直是一项令人着迷的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万有引力定律与开普勒定律成为了人们理解宇宙运行规律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探讨这两个定律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宇宙的解释和理解所起到的作用。
一、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作用万有引力定律是由英国科学家牛顿在17世纪提出的,它描述了物体之间的引力作用。
根据这个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大小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这个定律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F =G * (m1 * m2) / r^2其中,F表示物体之间的引力大小,m1和m2分别表示两个物体的质量,r表示它们之间的距离,G是一个常数,被称为万有引力常数。
万有引力定律的作用十分重要。
它不仅解释了地球上物体的运动规律,还可以用于解释太阳系中行星的运行轨迹。
通过这个定律,科学家们可以计算出行星的轨道、速度和周期等关键参数,从而更好地了解宇宙的运行规律。
二、开普勒定律的内容及作用开普勒定律是由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在17世纪提出的,它描述了行星在太阳系中的运动规律。
根据这个定律,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是椭圆形的,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开普勒定律包括三个定律,具体内容如下:1. 第一定律:行星绕太阳的轨道是椭圆形的,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2. 第二定律:行星在其椭圆轨道上的速度是不断变化的,当行星离太阳较远时速度较慢,靠近太阳时速度较快。
3. 第三定律:行星绕太阳的周期的平方与它们离太阳的平均距离的立方成正比。
开普勒定律的发现和应用对于人类理解宇宙的运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它揭示了天体运动的轨迹和速度的关系,为后来的天体力学和引力定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万有引力定律与开普勒定律的关系万有引力定律和开普勒定律是密切相关的,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事实上,开普勒定律可以被看作是万有引力定律在行星运动中的具体应用。
开普勒定律的第一定律可以通过万有引力定律解释。
万有引力定律推导开普勒三定律
万有引力定律推导开普勒三定律万有引力定律是指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大小与它们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而开普勒三定律描述了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规律。
那么,如何用万有引力定律推导出开普勒三定律呢?首先,考虑一个行星绕太阳运动的情况。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太阳和行星之间的引力为:F =G * M1 * M2 / r^2其中,G是万有引力常数,M1是太阳的质量,M2是行星的质量,r是太阳和行星之间的距离。
由于行星绕太阳运动是一个圆形轨道,因此,我们可以将行星的运动分解为两个正交方向的分量:径向分量和切向分量。
径向分量指的是行星运动方向与太阳之间的连线方向,切向分量指的是行星运动方向的垂线方向。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行星的运动加速度可以表示为:a = F / M2将上式代入万有引力定律中,得到:a = G * M1 / r^2其中,M2已经被消去了。
根据圆形运动的几何关系,我们可以发现,行星的加速度大小就等于它所受到的向心加速度大小,即:a = v^2 / r其中,v是行星的运动速度。
将上式代入上面得到的等式中,解得:v^2 = G * M1 / r这就是开普勒第一定律,也就是说,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接下来,我们考虑开普勒第二定律,即行星在椭圆轨道上的运动速度与它距离太阳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行星所受到的引力大小为:F =G * M1 * M2 / r^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行星的运动加速度为:a = F / M2将上式代入上面得到的等式中,解得:a = G * M1 / r^2同时,由于行星在椭圆轨道上的运动速度是恒定的,因此,我们可以用它的速度v表示出它在不同位置所受到的向心加速度a,即: a = v^2 / r将上面两个等式联立,得到:v^2 = G * M1 / r这就是开普勒第二定律,即反比例定律。
最后,我们考虑开普勒第三定律,即行星公转周期的平方与它距离太阳的距离的立方成正比。
开普勒三大定律与万有引力
二、万有引力定律
1、自然界中任何两面三刀个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 方向沿物体的连线,引力的大小F与这两面三刀个物体质量的
乘积M、m 成正比与这两个物体间距离r的平方成反比。
2、数学式:
F
G
Mm r2
3、引力常量的测量: 卡文迪许扭秤 G 6.67 1011 Nm2 / kg 2
4、应用
1、测量中心天体的质量和密度
m v2 r
m 2r
m( 2 )2 r
T
其中M是天体的质量,R是天体的半径
m,r是分别是卫星运行轨道质量和半径,
g 是天体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gh是卫星在高度h 处的重力加速度
G
Mm R2
mg
G
Mm (R h)2
mgh
11.2km 16.7km
/ /
s s
2、人造地 球卫星
2、卫星运动(环绕)速度v
G
Mm r2
m
v2 r
即:v GM
r
卫星(r)越高,运动速度v越小,周期T越大
其中v1=7.9km/s是人造卫星的最大运行速度,又是发射人造 卫星的最小速度
3、应用万有引力解题(天体运动看成是圆周运动)
Mm G r2
一、开普勒三大定律
第一定律:所有行星绕太阳(恒星)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 太阳(恒星)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第二定律:太阳(恒星)与任何一个行星的连线(矢径) 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
第三定律:行星绕太阳(恒星)运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轨道半长轴R的立方 与其公转周期T的平方成正比
R3 T2
K
微信公众号:第八大洲国
Mm G r2
m v2 r
开普勒三大定律如何推出万有引力定律
开普勒三大定律如何推出万有引力定律开普勒三大定律,那可是宇宙中的神奇法则啊!想象一下,咱们仰望星空,看到那些闪烁的星星,背后隐藏的可是无尽的科学奥秘。
开普勒,这位德意志天文学家,真的是一位了不起的牛人。
他通过观察行星的运动,发现了三条定律,简直像是给宇宙加了个“说明书”。
第一条,行星围绕太阳的轨道是椭圆形的,太阳就在一个焦点上,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浪漫?就像是行星在和太阳跳华尔兹,绕着转,永不停歇。
第二条定律,更是让人眼前一亮。
开普勒发现,行星在离太阳近的时候,速度飞快,就像是打了鸡血一样,而远离太阳的时候,速度则慢得多。
想象一下,咱们骑自行车,爬坡的时候,真的是费劲啊!这就是行星的“拼命三郎”状态,既有速度,又有节奏,真是太妙了。
而且这定律告诉我们,行星离太阳越近,越要加油,远离的时候就放松一下,哇,这简直是个运动员的训练计划!说到第三条定律,那可真是妙不可言。
它揭示了行星的公转周期和它们距离太阳的关系,意思是,离太阳远的行星,它们的公转周期要比离得近的长。
就像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有的人快,有的人慢。
太阳周围,行星们就像是参加一场比赛,各自跑着自己的节奏,真的是一场宇宙中的盛宴。
这三大定律如何引出万有引力定律呢?嘿,这可就有意思了!开普勒的这些定律为后来的牛顿奠定了基础。
牛顿看到这些定律,心里一激动,想:“哎呀,这背后一定有个更深层次的原因!”于是,他开始深入思考。
牛顿结合了开普勒的定律,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想想看,这就像是发现了食谱背后的秘密,原来是“引力”在牵动着这些行星的舞步,真是让人眼前一亮。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说,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有一种吸引力,跟它们的质量和距离有关。
换句话说,太阳和行星之间,正是因为这股吸引力,才让行星们在宇宙中翩翩起舞。
想象一下,太阳就像是个大老板,行星们就是它的小员工,大家都被这股“吸引力”牵引着,忙忙碌碌,乐此不疲。
所以,开普勒的三大定律就像是万有引力的“前奏”,牛顿则是把这场华丽的音乐会推向了高兴。
开普勒定律推导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
开普勒定律推导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开普勒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这两者听起来高大上,其实它们之间的故事就像一部精彩的电影,充满了惊喜和巧妙的转折。
咱们先来聊聊开普勒,他是个天文学家,生活在17世纪,这位老兄可不简单。
他把观察天体运动的结果整理得清清楚楚,真是个了不起的家伙。
开普勒的三条定律,就像是给天文学界送来了新的启示。
第一条定律,简而言之,就是行星绕着太阳转的轨道是个椭圆,太阳在一个焦点上。
哎,听起来有点复杂,但其实想象一下,行星就像一个个跑步的小伙伴,围着太阳这个“教练”转圈圈,偶尔因为椭圆的原因,离得远远的,偶尔又凑得近近的,真是让人捧腹。
接着咱们再说说开普勒的第二条定律,嘿,简单说就是行星离太阳近的时候,跑得飞快,离得远的时候,就慢得像个蜗牛。
这就像是咱们小时候跑步比赛,比赛的时候一开始拼命冲,最后却气喘吁吁了。
开普勒真是个好观察家,居然能把这些细节一一记录下来,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再来看看他的第三条定律,呃,简单说就是行星的公转周期和它离太阳的距离之间有个特别的关系。
你看,越远的行星,转一圈的时间就越长。
就像是坐在游乐场的过山车,离得远,速度慢,离得近,速度快,瞬间让人心跳加速,刺激得不得了。
好啦,开普勒定律说完了,现在我们得转向万有引力定律。
这个大名鼎鼎的牛顿,也是个传奇人物。
牛顿听了开普勒的定律后,心里肯定在琢磨,这背后到底有什么神秘的力量呢?于是他开始了他的思考。
你想啊,牛顿那时候可没有什么高科技设备,全靠脑子。
于是他在一个苹果树下,突然灵光一闪,哇,苹果掉下来的时候,为什么总是往地上掉呢?不是往天上飞。
对了,就是因为地球对它有引力。
这样一来,牛顿开始推导出,万有引力的公式,简直让人目瞪口呆。
牛顿说,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一种吸引力,这种力的大小跟它们的质量成正比,跟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听起来是个数学公式,但实际的意思就是,越重的东西互相吸引得越厉害,越远的东西吸引得就越弱。
开普勒第三定律推导万有引力
开普勒第三定律推导万有引力开普勒第三定律描述了行星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与它们到太阳的平均距离的关系。
具体表达式为:T^2 = k*a^3其中,T是行星绕太阳公转的周期,a是行星到太阳的平均距离,k是一个常数。
万有引力定律由牛顿提出,表达式为:F = G*(m1*m2)/r^2其中,F是物体之间的引力,m1和m2是两个物体的质量,r是它们之间的距离,G是引力常数。
我们需要用开普勒第三定律推导出上述的万有引力定律表达式。
首先,我们可以设想一个行星绕太阳公转的力是由太阳对行星施加的引力提供的。
根据牛顿的第二运动定律,行星所受到的力可以表达为:F = m*a其中,m是行星的质量,a是行星的加速度。
由于行星绕太阳做圆周运动,所以加速度可以用圆周运动的加速度表达:a = v^2/r其中,v是行星的速度,r是行星到太阳的距离。
将上述两个式子代入到牛顿的第二运动定律中,得到:F = m*v^2/r根据行星绕太阳的运动规律,行星的速度可以用周期和行星到太阳的距离来表示:v = 2*pi*r/T将上述式子代入到上式中,得到:F = m*(4*pi^2*r)/T^2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引力与行星质量成正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所以可以得到:F = G*(m*M)/r^2其中,M是太阳的质量。
将上述两个式子相等,消去一些变量,得到:G*(m*M)/r^2 = m*(4*pi^2*r)/T^2化简可得:G*M = 4*pi^2*r^3/T^2将开普勒第三定律的表达式 T^2 = k*a^3 代入上式,得到:G*M = 4*pi^2*a^3/k进一步化简,得到:GM = 4*pi^2*a^3/k这就推导出了开普勒第三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之间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万有引力定律推导开普勒三定律
⃗ = − ������������������ 万有引力定律数学表达式: ������ ������0 (G 为引力常数, m 是行星的质量, 2 ⃗⃗⃗⃗
������
′
⃗=− m’是太阳质量),设������ = ������������������′,则������
̇) (������ 2 ������ ������ 2
2
∙ =−
������
1
4������2 ������2 ������2 ������ 2
∙
������ ������2
∙
1 ������ 2
= −4������ 2 ∙
������3 ������ 2
∙
1 ������ 2
(4)
开普勒第三定律: 行星轨迹椭圆的半长轴的三次方和运动周期的平方成正比。 即
������ ������
2
+ ������������������������������
解积分可得:������ = ������������������������������������
������⁄������−������������ ⁄������
2 2 √2������������+������ ������ ⁄ 2 ������
从开普勒三定律推导万有引力定律
开普勒第一定律:行星围绕太阳的运动轨迹是一个椭圆,太阳在椭圆的一个 焦点上。 ������ = ������ 1 + ������������������������������
������2 ������
上式为椭圆的极坐标方程。 这里������ =
是焦参数, ������ = √1 −
������ => 2������������ = ������������
(S 为椭圆的面积, T 为运动周期) ; 椭圆面积为������ = ������������������ 结合(7)、(8)、(9)、(10)四式可得: ������ = 2������������3⁄2 √ ������ ������ = ������������ √ ������ 2|������|3
������ 2������ ������ 1−������ 2 ������ √1−������ 2
(6)
=
������ 2|������| ������ √2������|������|
(7) (8)
=
������ 2������
������������,设积分时间为行星椭圆运动的一个
(9) (10)
������3 ������ 2
= ������������������������������,记太阳的质量为 M,则 ⃗ = ������������ ������ ⃗ = ������ 记万有引力常数为 4������ 2 ������3 ∙ ≈ 6.67 × 10−11 (������3 /������������ ∙ ������ 2 ) ������ ������ 2 于是可以得到万有引力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 ⃗ = −������ ������ ������ ⃗⃗⃗⃗ ������ 2 0 ������ = ������ 2 ������ ⃗ 4������ 2 ������3 ������������ 2 )������ = ������(������̈ − r������̇ ⃗⃗⃗⃗ = −( ∙ ) ∙ 2 ⃗⃗⃗⃗ ������ 0 ������������ 2 ������ ������ 2 ������ 0
+ ������(������)
������ ������
在平方反比的引力(万有引力)中,质点(行星)的势能������(������) = − ������ 为正常数,在无穷远处,势能为 0. 则遵循平方反比引力的质点机械能可写成:
������ = ������������̇ 2 +
2
1
������2 2������������ 2
2 1
������S ������ = = ������������������������������ ������������ 2������ 即太阳到行星的矢径扫过的面积随时间的变化率是一个常数, 那么在相同的 时间内,矢径扫过的面积相同。 (开普勒第二定律) 二、 因为向心力是保守力,所以在向心力场中,质点的机械能守恒: ������ = ������������ 2 + ������(������)
(������⁄������ 2 )������������
(������⁄������ 2 )������������ √2������[������+������]−������2
������ ������
将上式积分可得: ������ = ∫
√2������[������+������]−������2
⃗ ������������ ������������
= ������������ ⃗ = ������
⃗ ������ 2 ������ ������������ 2
,������ ⃗ 是物体的加速度。
则行星 x 方向和 y 方向上的加速度分量分别为: ������ 2 (������������������������������) = (������̈ − ������������̇ 2 )������������������������ − (2������̇ ������̇ + ������������̈ )������������������������ ������������ 2 ������ 2 (������������������������������) = (2������̇ ������̇ + ������������̈ )������������������������ + (������̈ − ������������̇ 2 )������������������������ ������������ 2 ⃗⃗⃗⃗ 记 r 方向上的单位向量⃗⃗⃗⃗ ������0 = = (������������������������, ������������������������), ������0 ̇ = ������̇ (−������������������������, ������������������������)则加速度
������2 ������2
是离心率, ������和
������是椭圆的半长轴和半短轴,������是行星到太阳的距离。 行星的坐标可以用向量的记号表示成 ������ ⃗ = (������������������������������, ������������������������������),由牛顿第二定律 ⃗= 可知������
������ ⃗=
⃗ ������ 2 ������ ������������ 2
= (������̈ − r������̇ 2 )������ ⃗⃗⃗⃗ 0
(3)
(3)表明了行星在任意位置的加速度方向(也就是受力方向)都在矢径那条 直线上。 把椭圆的极坐标方程变为 ������ = ������(1 + ������������������������������) 对上式方程两边求二阶导,可得: ������̈ − ������������̇ 2 0 = ������̈ = ∙ ������ + ������������̇ 2 ������ 所以 ������̈ − ������������̇ 2 = −
2
������
������2 ������2 ������ 2
=> ������������ =
���������写成������������ =
������������ => ������������ = 2
������������
2
(4)
对比(3) 、 (4) ,消去 dt,得 ������������ =
+ ������������������������������
(5)
选择������的起始位置,使得上式中 const=0. 引入记号������ =
������2 ������������
、e = √1 +
2������������2 ������������2
,
轨迹方程(5)可写成 ������⁄ ������ = 1 + e������������������������ 这正是圆锥曲线方程的极坐标形式。 (开普勒第一定律) ① E<0 时, 偏心率0 ≤ ������ < 1, 轨迹为椭圆形, 特别当 e=0 时, 轨迹为圆形; ② E>0 时,偏心率������ > 1,轨迹为双曲线的一支; ③ E=0 时,偏心率������ = 1,轨迹为抛物线。 (上面的 M、m、������分别是质点的角动量、质量和引力场常数,均为常数值) 三、 假设行星(质点)运动轨迹是一个椭圆。 则在(6)式中椭圆的半长轴为������ = 半短轴为b = 由开普勒第二定律可知:������������ = 周期 0~T, 那么 ������ =
−
������ ������ ������������
2 √ 2 [������+������]− ������ ������ ������ ������2 ������2
(2) (3)
可得������̇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