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整理

合集下载

送东阳马生序注释人教版

送东阳马生序注释人教版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注释《送东阳马生序》宋濂(明)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注释:1.致:得到。

2.嗜(shì)学:爱好读书。

3.假借:借。

4.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读书。

弗,不。

5.走:跑,这里意为“赶快”。

6.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7.既:已经,到了。

8.圣贤之道:指孔孟儒家的道统。

宋濂是一个主张仁义道德的理学家,所以十分推崇它。

9.硕(shuò)师:学问渊博的老师。

10.游:交游。

11.尝:曾。

12.趋:奔赴。

13.乡之先达:当地在道德学问上有名望的前辈。

这里指浦江的柳贯、义乌的黄溍等古文家。

14.执经叩问:携带经书去请教。

15.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辞色,言辞和脸色。

16.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17.叱(chì)咄(duō):训斥,呵责。

18.俟(sì):等待。

19.忻(xīn):同“欣”。

20.卒:终于。

21.箧(qiè):箱子。

22.曳(yè)屣(xǐ):拖着鞋子。

23.穷冬:隆冬。

24.皲(jūn)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词解及译文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词解及译文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词解及译文1、余幼时即嗜学。

我小时就爱好读书。

余:我。

即:就。

嗜:特别爱好。

2、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家里穷,没有办法买书回来来读,常常向有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自己动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时)归还。

无从:没有办法。

致书:得到书,这里是买书的意思。

假借:借。

“假”也是借的意思。

以①:连词,相当于“来”。

以②:相当于“而”,不译。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即“每于藏书之家假借”。

每:常常。

于:向。

笔:名作状,用笔。

3、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有时)天气非常寒冷,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很硬的冰,手指(冻僵)不能够弯曲、伸直,也不放松抄书。

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抄书.。

之:指“笔录”,抄写。

4、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抄完,赶快送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

走:跑。

之:指所借之书。

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5、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因此人家大都数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

以是:因此。

以:把。

“假余”即“假于余”,借给我。

因:于是,就。

得:能够。

6、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已经成年,(就)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既:已经。

加冠:表示男子进入成年。

益:更。

7、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名人交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患:担心,忧虑。

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

硕,大。

尝:曾经。

趋:奔向。

先达:学术界的前辈。

叩问:同义复词。

叩,询问。

8、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那位前辈德高望重,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但他并没有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门人弟子填其室: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

门人、弟子,学生。

填,这里是拥挤的意思。

色:脸色,表情。

9、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送东阳马生序重点知识点总结

送东阳马生序重点知识点总结

送东阳马生序重点知识点总结送东阳马生序重点知识一、重点词语:1、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2、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3、无从致书以观致:得到以:来4、手自笔录手:亲手笔:用笔5、走送之走:跑6、不敢稍逾约逾:超过7、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以是:因此以:把8、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从:向执:拿9、援疑质理援:引、提出质:询问10、或遇其叱咄或:有时11、礼愈至至:周到12、俟其欣悦俟:等待13、当余之从师也之:助词,不译14、媵人持汤活灌媵人:服侍的人汤:热水15、主人日再食日:每天再:两次16、腰白玉之环腰:做动词,腰佩17、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缊袍敝衣:穿破旧的衣服18、以中有足乐者以:因为19、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若:比得上;如20、盖余之勤且坚若此盖:大概若:像二、虚词的用法以:1、介词,把,拿——以是人多以书假余2、介词,因为——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以是:因此)3、连词,表修饰关系,来——无从致书以观;俯身倾耳以请4、连词,表原因,因为——以中有足乐者之:1、代词——录毕,走送之;弗之怠。

2、助词,介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当余之从师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3、结构助词,的——益慕圣贤之道;无鲜肥滋味之享。

三、通假字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着四.词类活用腰白玉之环腰:名词作动词用,腰佩、挂手自笔录笔:这里是名词作状语,用笔五.古今词义走送之走(古义:跑。

今义:行走)《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我非常佩服古代的那些为科举考试而读书人,我佩服他们能够有那么有恒心。

他们把四书五经读了上百遍上千遍,但是他们度不会感到厌烦,他们认为想要为国家做贡献,做这点努力是必须付出的,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

也许有许多人读书是为了追求功名利禄,有人会认为他们很贪财,会鄙视他们。

其实这并不可耻,因为他们能够吃国家的粮食,拿国家的银子,都是他们那么用功的读书,所换来的报酬。

送东阳马生序内容梳理

送东阳马生序内容梳理

精美文档1 《送东阳马生序》内容梳理一、内容梳理1、本文是篇赠序,属临别赠言,宋濂以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辛来告诫年轻人要认真刻苦地学习。

2、本文讲述方面内容,第一段讲述作者年少时求学之艰难和用心之诚恳专一第二段采用对比的手法,叙说当今大学生学习条件之优越,得出结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不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第三段点明赠序的写作背景和意图。

二、重点字词1、嗜:爱好 无从:没有办法 致:取得,文中指买到 假:借 怠:懈怠,放松 益:更加 患:忧虑,担心 硕:大,指学问渊博 游:交往,外出求学 尝:曾经 趋:快步走 降:减,减退 辞色:言辞和神色 援:引述 质:询问 请:询问,请教 叱咄:大声斥责 复:回答 俟:等待 卒:终于,最终 负:北 屣:鞋 曳:拖 沃灌:洗濯 再:两次 臭:气味,文中指香料 烨然:光彩鲜明的样子 缊:乱麻 敞:破旧慕艳:艳羡,十分羡慕 奉:供养 天质:天然资质 卑:低下 岂:难道,哪里 谒:拜见 夷:平和 亲:父母2、至⎩⎨⎧)()(到至舍周到礼愈至 从⎩⎨⎧)()(向从乡之先达办法无从 以⎪⎪⎪⎩⎪⎪⎪⎨⎧)()()()()(把以为贽用以衾来致书以观因为以中有足乐因为以是 3、稍逾约.:约定的期限 汤.:热水 腰.:挂在腰间 走.:跑4、四支.:支通“肢”,肢体 被.绮绣:被同“披”,穿三、重点语句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译:抄写完后,赶快跑着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2、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叫问。

译:又苦于没有大师、名人交游,向他们请教。

我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名望的前辈请教。

3、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译:有时遇到他的斥责,(我的)态度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也不敢辩说。

4、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译: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还能够有所收获。

5、曰再食,无鲜把滋味之享。

译:每天只吃两顿饭,从没有鱼和肉这样的东西可以享受。

部编九下语文《送东阳马生序》课堂笔记整理

部编九下语文《送东阳马生序》课堂笔记整理

《送东阳马生序》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一)作者简介本文作者是张岱,字宗子,号陶庵。

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

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

(二)文章主旨作者通过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奋学习的经历,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

(三)译文我年幼时就爱学习。

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

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读书。

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

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

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

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

部编版九年级下《送东阳马生序》课文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九年级下《送东阳马生序》课文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九年级下《送东阳马生序》课文知识点梳理11.《送东阳马生序》【重点字词】余幼时即嗜学嗜:特别爱好无从致书以观致书:得到书,这里是买书的意思。

致:得到。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假借:同意复词。

借。

“假”也是借的意思。

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抄书.“之”是“怠”的宾语,指“笔录”这件事。

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录毕,走送之走:跑。

不敢稍逾约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以是:因此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既:已经道:学问、学说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游:交流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趋:奔向。

执:拿着叩问:求教。

叩,请教。

门人弟子填其室。

填,塞。

这里是拥挤的意思。

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援,引,提出。

质,询问。

或遇其叱咄或:有时色愈恭,礼愈至至:周到。

不敢出一言以复复:这里指辩解。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俟:等待。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卒:最终负箧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

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支:通“肢”四肢的意思汤:热水。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寓逆旅:住在旅店里。

逆旅,旅店。

再:两次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着腰白玉之环腰:用作动词,腰佩右备容臭容臭:(xiù)香袋。

臭:气味,这里指香气。

烨然若神人烨(y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

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缀:这里意为“跟随”父母岁有裘葛之遗遗:给予,赠送凡所宜有之书宜:应当不必若余之手录若:像假诸人而后见也。

假:借流辈甚称其贤贤:贤能生以乡人子谒余谒:拜见余朝京师朝:朝见撰长书以为贽贽:初次进见尊者时所持的礼物。

言和而色夷色:脸色夷:平易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谓:说是可谓善学者矣是:这谓:称作谓余勉乡人以学者谓:说【重要句子翻译】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译文: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

2.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译文: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送东阳马生序》课文知识点梳理

《送东阳马生序》课文知识点梳理

《送东阳马生序》【重点字词】余幼时即嗜学嗜:特别爱好无从致书以观致书:得到书,这里是买书的意思。

致:得到。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假借:同意复词。

借。

“假”也是借的意思。

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抄书.“之”是“怠”的宾语,指“笔录”这件事。

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录毕,走送之走:跑。

不敢稍逾约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以是:因此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既:已经道:学问、学说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游:交流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趋:奔向。

执:拿着叩问:求教。

叩,请教。

门人弟子填其室。

填,塞。

这里是拥挤的意思。

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援,引,提出。

质,询问。

或遇其叱咄或:有时色愈恭,礼愈至至:周到。

不敢出一言以复复:这里指辩解。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俟:等待。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卒:最终负箧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

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支:通“肢”四肢的意思汤:热水。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寓逆旅:住在旅店里。

逆旅,旅店。

再:两次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着腰白玉之环腰:用作动词,腰佩右备容臭容臭:(xiù)香袋。

臭:气味,这里指香气。

烨然若神人烨(y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

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缀:这里意为“跟随”父母岁有裘葛之遗遗:给予,赠送凡所宜有之书宜:应当不必若余之手录若:像假诸人而后见也。

假:借流辈甚称其贤贤:贤能生以乡人子谒余谒:拜见余朝京师朝:朝见撰长书以为贽贽:初次进见尊者时所持的礼物。

言和而色夷色:脸色夷:平易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谓:说是可谓善学者矣是:这谓:称作谓余勉乡人以学者谓:说【重要句子翻译】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译文: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

2.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译文: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中考语文九下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知识梳理

中考语文九下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知识梳理

中考语文九下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知识梳理一、作者简介【宋濂】,字景濂,号潜溪,谥号文宪。

明初著名文学家。

生活在元末明初,曾被召为翰林院编修,他借口父母亲年老,辞不就职,专心著述。

明初朱元璋重用他,命为江南儒学提举,替太子讲经,并在自己左右顾问。

主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被称为“开国文臣之首”,年老辞官回乡,不久因长孙宋慎列入胡惟庸党,全家谪往茂州(四川茂汶),中途病死夔州(四川奉节)。

著有《宋学士文集》。

宋濂和刘基、高启被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二、文学常识1.序:序是一种文体形式,分为书序和赠序两种。

本文是一篇赠序。

有临别赠言的性质,多是勉励、推重、赞许之辞。

2.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

3.赠序:赠序,即临别赠言,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它始于唐代,一般是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的某种思想感情。

序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文体,内容多为勉励、称许、推重之辞,本文即属于此类。

三、文题解读《送东阳马生序》是明初宋濂送给他的同乡浙江东阳县青年马君则的文章。

在这篇赠言里,作者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

文中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这种认识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四、重点字词(一)通假字1.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2.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3.手指不可屈伸(屈:通“曲”,弯曲)(二)词类活用1.腰白玉之环。

(腰:名词作动词,这里指挂在腰间,佩戴。

)2.手自笔录。

(笔:名词作状语,用笔。

手:名词作动词,动手。

)3.戴朱缨宝饰之帽。

(宝:名词作状语,用珠宝;朱缨,名词作状语,用红缨)4.主人日再食。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翻译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翻译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翻译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翻译送东阳马生序》通过叙述作者年轻时求学的艰难困苦,但终有所成,来勉励马生努力学习。

这篇文章是元末明初宋濂送给他的同乡浙江东阳县青年马君则的文章。

今天店铺就给大家带来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翻译,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全文阅读:出处或作者:宋濂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全文翻译: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读书。

家里贫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亲书抄写,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

天很冷时,砚池里的水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因此停止。

抄写完了,赶快送还借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阅读很多书。

到了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和名人相交往(请教),曾经跑到百里以外向同乡有名望的前辈拿着书请教。

前辈道德、声望高,高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来没有把语言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我恭敬地站在他旁边。

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请教。

有时遇到他人斥责人,(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不敢回答;等到他高兴了,就又请教。

送东阳马生序知识梳理

送东阳马生序知识梳理

《送东阳马生序》知识点梳理一、作者、作品:宋濂,明代文学家,本文选自《宋学士文集》。

朱元璋称之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

二、题目含意:送给同乡马君则的一篇赠序。

三、阅读理解:⒈本文内容:宋濂用自己当年艰苦求学的经历勉励马生刻苦读书。

⒉本文写法:对比⒊填空:文章开始写(嗜学)与(家贫)的矛盾,解决办法(手自笔录)描述(借书)、(抄书)、(还书)的艰辛,勤奋刻苦导致的结果是(遍观群书)。

5.从那些方面写求师不易:⑴、路途远;⑵、师道严6."卒获有所闻"的原因:⑴、不辞辛苦;⑵、谦恭求师7.写借书的句子: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8.写抄书的句子: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9.写还书的句子: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10.写跋涉之苦的句子:负箧曳屣,穷冬烈风11.写受冷冻之苦的句子:足肤皲裂;四肢僵劲不能动。

12.写衣食简陋的句子:缊袍敝衣;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13.作者与富贵子弟作比较表现了什么?(1)学习条件、生活情况的好坏,不是学习效果的决定性因素。

(2)要想学有所成,就要勤奋刻苦,能吃苦。

(3)勉励马生刻苦学习,成为有学问有道德的人。

14.那些句子表现了他以求学为乐的高尚追求?以中有中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8.文中先写自己少年求学的艰难与刻苦,目的何在?目的:激励马生珍惜良好的学习条件,刻苦学习,成为有学问有道德的人。

19.宋濂年轻时代求学的艰辛都表现在哪些方面:⑴、幼时得书之难。

⑵、成年求师之难(3)求师行路之难(4)求学衣食之劣20。

为什么作者在众多富有的同学中能“略无羡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2。

从几方面概括作者求学时的客观条件?得书难:手自笔录;求师难:趋百里外,谦虚谨慎;行路难: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

生活苦:日再食,缊袍敝衣。

23。

第一、二段文字采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对比,增强说服力,突出中心。

《送东阳马生序》知识点梳理

《送东阳马生序》知识点梳理

《送东阳马生序》知识点梳理《<送东阳马生序>知识点梳理》《送东阳马生序》可是篇很有料的文言文呢。

这篇文章里有好多值得咱们深挖的知识点,就像挖宝藏一样。

先说说文中的实词吧。

有些实词的意思得好好记。

比如说“嗜”这个字,在文中是“特别爱好”的意思,就像有些人嗜书如命,一天不看书就难受得很。

还有“致”,有“得到”的意思,这就好比我们想要得到一件心仪已久的东西,得付出努力,宋濂得到那些书也是费了不少周折的。

再看“走”这个字,在古代可不是咱们现在“走路”的意思,而是“跑”呢。

这和现代的用法差别可大了,就像古代的马和现代的汽车,虽然都是交通工具,但功能和速度的概念完全不同。

虚词在这篇文章里也很关键。

像“以”这个字,它有好几种用法。

有时候表示“因为”,有时候又表示“用”。

这就像一个多功能的小工具,在不同的场景下有不同的作用。

比如说“以衾拥覆”中的“以”就是“用”的意思,就像我们用被子来保暖一样。

还有“之”字,它的用法也很灵活。

有的时候是“的”的意思,有的时候是取消句子独立性,这就像一个小变色龙,在句子里不断变换自己的角色。

再讲讲文中的人物形象吧。

宋濂那可是个勤奋好学的典范。

他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还能坚持读书,“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这得是多大的毅力啊。

就好比一个登山者,即使山路崎岖,天气恶劣,还一直朝着山顶攀登。

和现在有些孩子,学习环境那么好,还总是找借口不想学习相比,宋濂的精神真的是太值得学习了。

文中描写他求学经历的部分也很精彩。

他借书抄书,跑很远去请教老师。

他对知识的渴望就像干涸的土地渴望雨水一样。

他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的态度,“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这让我们看到他对知识的尊重。

这就像我们去拜访一位大师,肯定是怀着敬畏之心的。

从写作手法上看,这篇文章采用了对比的手法。

把自己年少时的求学之苦和太学生的求学条件进行对比。

自己那时候吃不好穿不好,求学还那么艰难,而太学生们吃穿不愁,有好的老师,还有丰富的书籍。

送东阳马生序文言现象整理

送东阳马生序文言现象整理

《送东阳马生序》特殊文言现象整理一:通假字(1)四支僵劲不能动( ) (2)同舍生皆被绮绣( )二.古今异义余幼时即嗜学(古义: ,今义: ) 走送之。

(古义:,今义:)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是)()益慕圣贤之道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或遇其叱咄(或:古义:有时今义:或者)卒获有所闻穷冬烈风日再食右备容臭(xiù)以中有足乐者三.词类活用腰白玉之环。

手自笔录主人日再食。

缊(yùn)袍敝(bì)衣:戴朱缨宝饰之帽。

主人日再食。

无鲜肥滋味之享。

四.一词多义1.之:⑴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益慕圣贤之道;盖余之勤且艰若此⑵走送之⑶当余之从师也⑷无鲜肥滋味之享⑸弗之怠⒊患:⑴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⑵无冻馁之患矣⒋故:故余虽愚⑵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⒌道:⑴益慕圣贤之道⑵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不足为外人道也;莫道不消魂:(3)未至,道渴而死;伐竹取道4)策之不以其道⒍至:⑴色愈恭,礼愈至⑵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⒎质:⑴援疑质理⑵本质,资质,名词(非天质之卑)8.色:(1)未尝稍降辞色;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2)或遇其叱咄,色愈恭(3)颜色、色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9.而:(1)足肤皲裂而不知(2)表修饰:(久而乃和)10、以:(1)俯身倾耳以请;无从致书以观(2)以衾拥覆;以书假余;(3)以中有足乐者(4计日以还(5)以是人多以书假余)11.卒:(1)年七十四,卒于官(2)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卒获有所闻12.慕(1)益慕圣贤之道(2)略无慕艳意13益(1)益慕圣贤之道(2)增加(增益其所不能)(3)好处,益处五.特殊句式:1、弗之怠2、每假借于藏书之家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4、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5、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6、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而”表示修饰关系,“而”前面的词就应该是时间名词、形容词、副词、介宾短语等能够作状语的词或短语,作后面动作行为的状语,“而”连接状语和动词中心语。

送东阳马生序整理

送东阳马生序整理

送东阳马生序1.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是“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统领全文,为全文定下基调的句子是:余幼时即嗜学。

3.表现作者求学时的饮食和穿着的句子是:饮食: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穿着: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4.文中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5.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的原因的句子是: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6.表现平时求教时恳切和虔诚的句子是: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7.写冷冻之苦的句子是: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8.写衣食简陋的句子是:无鲜肥滋味之享;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9.文章中第一段“嗜学”两字有什么作用?统领全文,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10.对于作者能够“缊袍敝衣处其间”而“略无慕艳意”,你有何评论?我很佩服作者生活上不慕虚荣,把读书当成人生最快乐的事,有着不懈的追求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值得我们学习。

11.选段分别从哪两方面叙写了作者的求学之难?得书难;拜师难。

12.本文写作者以自己的求学经历,勉励马生珍惜太学的优越条件刻苦学习,可是,为什么要写天气的寒冷和老师的严厉?用天气的寒冷来衬托求学意志的坚定和学习的刻苦精神;用老师的严厉来侧面衬托求学态度的谦恭和虔诚。

13.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为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但文章所选的部分却都是在讲自己求学的经历,这些经历对勉励马生有什么作用?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切身经历或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珍惜优越的学习条件,学有所成。

14.本文旨在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屡屡使用对比手法,请列举出文中的三处对比。

一处:老师态度严厉,“我”的毕恭毕敬;二处:同舍生穿着华丽,“我”衣着简朴;三处:主观上的勤奋与客观上的艰苦。

15.作者从师学习的时候遇到了哪些困难?读书难,叩问难,旅途艰,生活苦。

16.本文三处对比:作者艰苦的学习条件与诚恳的学习态度作对比;老师的严厉态度与“我”的求学态度作对比;同舍生衣着华美与“我”的缊袍敝衣。

《送东阳马生序》文言知识整理

《送东阳马生序》文言知识整理

《送东阳马生序》文言知识整理一、文学常识1、宋濂:明初文学家、政治家,字景濂,号潜溪,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2、赠序,始于唐代。

是文人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勉励,推崇,赞许之辞。

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言辞恳切而意味深长,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写法。

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

二、文白互译原文:余幼时即嗜(shì)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观(yàn)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dài)。

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chìduō),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sì)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qiè)曳屣(yè xǐ),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jūn)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yìng)人持汤沃灌,以衾(qīn)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pī)绮(qǐ)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xiù),烨(yè)然若神人;余则緼(yùn)袍敝(bì)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禀销之供,父母岁有裘(qiú)葛之遗(weì),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九年级下册语文书送东阳马生序

九年级下册语文书送东阳马生序

九年级下册语文《送东阳马生序》《送东阳马生序》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一课的一篇文言文,是明代文学家宋濂创作的一篇赠序。

作品鼓励年轻人学习不要怕苦,要珍惜大好的学习时光,刻苦学习,勇敢战胜艰难困苦,实现自己的理想。

全文结构严谨,详略有致,用对比说理,在叙事中穿插细节描绘,读来生动感人。

下边整理分享这篇作品的原文、译文、赏析及创作背景。

送东阳马生序〔明〕宋濂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

《送东阳马生序》课文及翻译

《送东阳马生序》课文及翻译

《送东阳马生序》课文及翻译《送东阳马生序》课文及翻译在这篇赠序里,作者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送东阳马生序》课文及翻译,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译文:我小时候就爱好读书。

(因为)家里贫穷,(所以)没有办法得到书来看,就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亲手自己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期按期归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东阳马生序1.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是“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统领全文,为全文定下基调的句子是:余幼时即嗜学。

3.表现作者求学时的饮食和穿着的句子是:饮食: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穿着: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4.文中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5.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的原因的句子是: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6.表现平时求教时恳切和虔诚的句子是: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7.写冷冻之苦的句子是: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8.写衣食简陋的句子是:无鲜肥滋味之享;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9.文章中第一段“嗜学”两字有什么作用?统领全文,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10.对于作者能够“缊袍敝衣处其间”而“略无慕艳意”,你有何评论?我很佩服作者生活上不慕虚荣,把读书当成人生最快乐的事,有着不懈的追求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值得我们学习。

11.选段分别从哪两方面叙写了作者的求学之难?得书难;拜师难。

12.本文写作者以自己的求学经历,勉励马生珍惜太学的优越条件刻苦学习,可是,为什么要写天气的寒冷和老师的严厉?用天气的寒冷来衬托求学意志的坚定和学习的刻苦精神;用老师的严厉来侧面衬托求学态度的谦恭和虔诚。

13.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为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但文章所选的部分却都是在讲自己求学的经历,这些经历对勉励马生有什么作用?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切身经历或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珍惜优越的学习条件,学有所成。

14.本文旨在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屡屡使用对比手法,请列举出文中的三处对比。

一处:老师态度严厉,“我”的毕恭毕敬;二处:同舍生穿着华丽,“我”衣着简朴;三处:主观上的勤奋与客观上的艰苦。

15.作者从师学习的时候遇到了哪些困难?读书难,叩问难,旅途艰,生活苦。

16.本文三处对比:作者艰苦的学习条件与诚恳的学习态度作对比;老师的严厉态度与“我”的求学态度作对比;同舍生衣着华美与“我”的缊袍敝衣。

17.本文是作者写给东阳马生的一篇赠序,但实际所写的都是自己的求学经历,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现身说法,让马生从自己的求学经历中懂得只有勤奋刻苦才能学有所成的道理。

18.作者在写自己的求学经历时,为什么总是以冬天为例?从艰难的严冬季节着笔,用来说明一年四季天天如此,很有代表性。

19.“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不奉不若人也”是作者在艰苦的学习生活中获得的感受。

这句话给了你怎样的启示?我们要注重精神上的追求、享受,自觉抵制物质诱惑。

20.第一段选文中“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表现了宋濂什么优秀品质?勤学苦读,不畏艰难。

21.从文章的多处描写中可以写出少年时代的作者读书的刻苦勤奋,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作者是如何勤奋读书的。

“手自笔录”这一情景,初步揭示了他学习的勤奋态度。

接着用寒冬天气抄书的情景进一步描写这种刻苦精神。

“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砚台里结了很硬的冰,手也冻僵了。

这既是指天气,又是指家境贫寒。

22.本文的一大写作特点是善于运用对比手法。

简要概括文中有哪些对比之处,并举例说明运用对比手法的好处。

学习条件与学习态度对比;老师严厉与自身谦逊对比;同舍生衣着华美与自己的缊袍敝衣对比。

对比手法运用的好处:鲜明且有说服力,更能突出在生活贫寒的条件下,勤奋刻苦,坚忍不拔的读书精神和虔诚求学的可贵。

23.你从作者苦中求学的经历中,能悟出哪些学习秘诀?请分条列举。

(开放)学习要勤奋,求师应诚心,求学须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

24.文章一开始就解释了一个矛盾,这个矛盾的双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观上嗜学与家贫无书的矛盾。

借书、抄书、观书、还书,坚守信约。

25.“以中有足乐者”一句中,“足乐者”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指读书,一心向学,最终获得精神上的富足和学问的充实。

26.虽然时代不同了,但宋濂的求学精神,还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一心向学,勤奋刻苦、诚实守信、尊敬老师、不慕富贵。

27.《送东阳马生序》开头写“余幼时即嗜学”,请说说“嗜学”表现在哪几个方面?①无书、借书、抄书,天气寒冷,手指不能屈伸,也不放松;②趋百里外艰难拜师求学;③即使老师叱哆自己仍“色愈恭,礼愈至”;④远行求师,“足肤皲裂而不知”,“四肢僵劲不能动”,仍然坚持。

28.根据宋濂的求学经历,谈谈一个人要想学有所成应该做到哪些?刻苦勤奋,有顽强的毅力;向老师请教要虔诚恭敬,尊敬师长;爱好学习,能在学习中找到乐趣;不贪图富贵。

29.“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青少年时期的作者所思所行尽在于这种“好”与“乐”中,选文部分写了他好学乐学的种种情形,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其中的两件事。

30.本文第一段,作者用浓墨回顾了自己年轻时的求学经历,其目的是什么?与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作对比,突出自己年轻时的求学之难和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为劝勉马君则勤奋刻苦学习作铺垫。

31.作者在客观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仍然成才,他“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你如何看待客观条件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的作用?请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

原因是刻苦学习。

客观条件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现在孩子求学很注重选择名师名校,原因就在于此,但不起决定作用,起决定作用的是人的主观努力,如名师名校不能保证每个人都成才,而自学仍有成才者。

32.“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这一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什么?借助这一细节,表明自己抄书的艰苦,突出自己当时学习的勤奋和刻苦。

33.作者写学习条件极为艰苦的目的是什么?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互相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困难都可以克服。

34.作者记述自己的求学经历,却大篇幅地写老师的严厉,作用是什么?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老师的严厉是为了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生动地表现了他的虔诚和恭敬的态度,突出了他求师的艰难。

35.“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这句话有何表达效果?用老师的严厉看出“我”求学的诚恳,看出“我”求学的艰难。

36.古人刻苦求学的事迹:悬梁:东汉孙敬;刺股:战国苏秦;囊萤:晋车胤;映雪:晋孙康;负薪:西汉朱买臣;挂角:隋李密;凿壁偷光:匡衡;韦编三绝:孙子。

闻鸡起舞(东晋、祖逖)37.作者写此文,意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

在《三国演义》中有那么一段,孙权通过自身体会劝说手下一员大将读书的故事,后来这员大将设奇计袭荆州,大败关羽为东吴建下奇功。

那么这员大将叫什么名字?从他身上你能获得哪些启示?吕蒙;启示:后天学习很重要;勤能补拙,学能治愚;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38.《送东阳马生序》是传诵了几百年的名篇,勉励后人学习的好教材。

宋濂的苦读并不比囊萤映雪,凿壁偷光更动人,却能流传至今。

请从对现实的学习生活有借鉴意义的角度,谈谈本文为人称颂的原因是什么?①作者求学时的可贵品质,他勤奋,刻苦,专一的精神,达到了更好的启迪,鼓舞,教育后人的目的;②是使人们懂得了学习的好坏与环境关系不大,关键取决于主观是否努力。

39.余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一言,身为当代的中学生你如何看待这种从师尊师的方式?这是中国旧式教育中最普遍的现象。

这里包含着尊师重教的积极因素,但也显得过于迂腐,学生完全可以与老师平等交流,各述己见,甚至可以展开激烈的讨论,因为没有圣人,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40.自古成学多磨难,文章开篇揭示了宋濂求学怎样的矛盾处境?热爱读书但却因为家贫无法读书。

41.作者交代同舍生穿着打扮和同舍生求学的情形有何作用?与自己的穷困但仍刻苦努力形成对比,突出自己一心向学、不慕富贵的精神品质。

42.作者小时候“无从致书以观”,又何以能“余因得遍观群书”呢?作者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趋书卷,于学无所不通”,真正做到了以学为乐。

他的这种学习的经历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①宋濂坚守信约,借书“计日以还”(表面);不畏艰辛,有顽强毅力(根本)。

②不贪图物质享受,注重精神追求。

43.本文在写作方法上有何特色?这样的写法会收到怎样的劝学效果?对比。

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形象性,让马生在对比中明白业精德诚靠的是勤奋。

4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作者除了读书学习的刻苦外还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诚实守信、尊敬师长、坚持不懈、有顽强的毅力。

45.请写出文中描述作者衣着装扮和感受的句子,并说说作为当代中学生应该树立怎样的求学信念。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要追求精神上的富足而不在意物质上的享受。

46.从第一段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重点突出了两个词语“家贫”“嗜学”,结合这一段的具体语句说说文章是如何表现“家贫”的,作者又是怎样“嗜学”的。

从“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可以看出家贫无力购书,从“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可以看出家贫无资聘师。

作者是无书借书抄录,不计严寒,按时归还;无师百里求师,不辞劳苦。

乡之先达的态度愈差,他的态度却愈敬,可见嗜学和求知的心诚。

47.作者如果只写自己的经历也能表现年少时读书的生活是清苦的,为什么作者还要写同舍生的装扮?谈谈你的理解。

这是一种对比的写法,身居“烨然若神人“纨绔子弟之中,从不自惭形秽,反而乐在其中,可见其人生追求远胜于普通人,这也是他后来能够成为让人仰慕的一代大家的原因。

48.这位“家贫,无从致书以观”的穷苦少年,最后成为“位君子之列,居天子之侧,四海称其姓氏”的大学士,对此你有什么感受?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一谈。

人没有生来就具备一切美好的条件的,要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人,就必须要从小奋斗。

确立人生的目标,并为此付出一生的努力。

作者丁玲说“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

”我们应该把这样的人作为自己的人生楷模。

49.从最初的“无从致书以观”,到后来却“遍观群书”,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能够如此呢?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表面上看是不敢稍逾约,实际上是弗之怠,是他那不畏艰苦的精神才使他遍观群书。

50.作者“缊袍敝衣”处在“披绮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之间,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他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有对高尚精神境界的追求。

不羡慕别人的衣食条件优越,专心向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51.成年后求师,“尝趋百里外”,可以看出作者的什么精神?“百里”,是说路程远,显示了求师欲望的迫切和坚决。

52.“立侍左右”“俯身倾耳”,写的是作者平时请教老师的情景,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学习态度?生动地表现了作者虔诚和恭敬的态度。

53.同学们拥有求学的最好时光,从作者的求学经历上,我们会得到很多启示。

请写出读过“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这句话后,你认为当代中学生应该树立怎样的求学信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