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野望-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课件
合集下载
《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课件(共34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钱塘湖春行
jiǎ [ 唐 ] 白 居 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yīnɡ
zhuó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mò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xínɡ
dī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再读诗歌——结合注释,读通诗意
钱塘湖春行
孤 山 寺 北 贾 亭 西 ,从孤山寺北出发,到贾公亭以西, 水 面 初 平 云 脚 低 。春叠天,湖同水湖初面涨上,的水波面浪刚连刚成与一湖片岸,齐看平上,去白浮云云重很重低叠。 几 处 早 莺 争 暖 树 ,几只早早飞出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树,
(3)李白出蜀入楚,写下了《渡荆门送别》,诗中由描写美景转入抒发 思乡之叹,用“_仍__怜__故__乡__水___,_万__里__送__行__舟___”的诗句,不写自己思 念家乡,而写家乡之水对自己恋恋不舍,遥遥相送。
(4)《渡荆门送别》一诗中化静为动,表现雄浑开阔的意境的诗句是:
__山__随__平__野__尽__,__江__入__大__荒__流__。
赏读诗歌——品味诗韵,读懂诗情
2. 诗人在东皋薄暮中远望,心里又在想什么?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引用典故,抒发诗人的隐 逸情怀及知音难觅的孤独
苦闷之情。
材料链接:王绩一生郁郁不得志,在隋唐之际,曾三仕三隐。心念仕途, 却又自知难以显达,故归隐山林田园,以琴酒诗歌自娱。
呼应开头,道出诗人无法从田园生活中找到慰藉,只好长吟寄意。
徙 倚 欲 何 依 。 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树 树 皆 秋 色 ,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 山 山 唯 落 晖 。 重重山岭皆披覆落日的余晖。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课件
“湖东”“白沙堤”点明游踪,与首联呼应。
抒情
最爱湖东
“不足”指观赏不够。
尾联以“最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爱”一词直
抒胸臆,表
达诗人喜悦
“绿杨阴”“白沙堤”,颜色鲜明,一派 的心情。
春和景明的气象。
主旨归纳
这首七言律诗通过对湖水、白云、早莺、新 燕、乱花、浅草等景物的描绘,展现色彩明丽、 春意盎然的西湖早春图,抒发了诗人的愉悦之情 和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
合作探究
同是春天,初春、仲春、暮春的景物各有不同。《钱塘湖 春行》写的是初春景色,诗中哪些词语透露出这一点?品 读下列诗句,想一想它们描写的景物分别属于春天的哪个 阶段,说说你的理由。
1.带雪梅初暖,含烟柳尚青。(孟浩然《陪姚使君题惠上人房》) 2.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王维《辋川别业》) 3.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武元衡《春兴》) 4.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郑谷《柳》)
dī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导学二:翻译诗词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从孤山寺北出发,到贾公亭以西,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
译
文 刚与湖岸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浪连成一片,看 上去浮云很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译
几只早早飞出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树,不知谁家新来的
文 燕子正忙着啄泥筑巢。
颈联画风一转,
写景 塞外风光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境界阔大起来。 诗人运用白描 手法,描绘了
“直”表现大漠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
奇美壮丽的塞
“圆”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外风光。
第13课《唐诗五首》知识点复习课件(共30张ppt)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使至塞上
巩 固 提 升
王维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
1、下列选项中对本文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 B.首联叙事兼抒情,总摄以下六句。首句给中间两联的“望”中景投人薄薄的暮色;次句遥呼尾句;使 全诗笼罩着淡淡的哀愁。 C.“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 诗人渴望贤才的迫切心情。 D.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
析
使至塞上
[唐]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轻车简从将要去慰问边关,我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云霄,黄河边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时遇到侦察骑兵,得知主帅尚在前线未归。
2、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 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 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 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赏
1、诗人远眺望烟波浩渺、芳草萋萋,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重 2、赏 析 “ 大 漠 孤 烟 直 , 长 河 落 日 圆 ” 点 这两句形象地描写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赏 炼字:“直”字写出了孤烟直冲云霄的劲拔,“圆”字写出了落日在地 析 平线的衬托下又大又圆的视觉感受。描绘出在苍茫大漠背景下,塞外壮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课件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树,不知谁家新来 的燕子正衔着春泥在筑巢。
一些色彩缤纷的春花(野花)慢慢要迷住人的眼睛, 浅浅的春草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爱漫步在西湖东边欣赏美景,欣赏得不够,就 再去看那绿色杨柳下迷人的断桥白沙堤。
1.通过朗读诗句,你体会到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 风景?从哪里看出来的?
颈联画风一转,描画出了 一幅极其奇特壮观的大漠中黄 昏落日的画面。“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不愧是被王国维 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4.诗的末尾写到的“燕然”,暗用一个什么典故?有
什么作用?
汉将窦宪大胜匈奴于燕然山,刻石记功以还。该典故一则 歌颂守边将士为国奋勇杀敌之功,二则暗示自己为国建功立业 之心。尾联与首联相呼应,侧面反应前线战士紧张的战斗生活, 个人失意的情绪在大漠壮美景象的净化下,已然消散,变得大 方悲壮。
唐河西节度使崔希逸 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取得了 重大胜利,王维奉唐玄宗 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 后留在河西节度使幕府任 节度判官,实际上是被排 挤出了朝廷。这首诗即作 于此次出塞途中。
3.试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千古名句。
(1)从炼字的角度赏析 示例:“大”字,突出了边疆沙漠的浩瀚无边;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 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 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 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 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 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 情势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 “诗魔”和“诗王”之称。
代表作:《长恨歌》《卖 炭翁》《琵琶行》等。
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
1. 首联交代了什么? 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2.颔联中的“随”和“入”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一个“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 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逼真地表现出 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入”字形象生 动,写出了气势的磅礴,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 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
一些色彩缤纷的春花(野花)慢慢要迷住人的眼睛, 浅浅的春草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爱漫步在西湖东边欣赏美景,欣赏得不够,就 再去看那绿色杨柳下迷人的断桥白沙堤。
1.通过朗读诗句,你体会到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 风景?从哪里看出来的?
颈联画风一转,描画出了 一幅极其奇特壮观的大漠中黄 昏落日的画面。“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不愧是被王国维 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4.诗的末尾写到的“燕然”,暗用一个什么典故?有
什么作用?
汉将窦宪大胜匈奴于燕然山,刻石记功以还。该典故一则 歌颂守边将士为国奋勇杀敌之功,二则暗示自己为国建功立业 之心。尾联与首联相呼应,侧面反应前线战士紧张的战斗生活, 个人失意的情绪在大漠壮美景象的净化下,已然消散,变得大 方悲壮。
唐河西节度使崔希逸 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取得了 重大胜利,王维奉唐玄宗 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 后留在河西节度使幕府任 节度判官,实际上是被排 挤出了朝廷。这首诗即作 于此次出塞途中。
3.试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千古名句。
(1)从炼字的角度赏析 示例:“大”字,突出了边疆沙漠的浩瀚无边;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 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 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 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 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 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 情势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 “诗魔”和“诗王”之称。
代表作:《长恨歌》《卖 炭翁》《琵琶行》等。
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
1. 首联交代了什么? 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2.颔联中的“随”和“入”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一个“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 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逼真地表现出 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入”字形象生 动,写出了气势的磅礴,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 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
第13课《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课件--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名句赏析
2.本诗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被国学大师王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谈谈你对此的认识。(提示:从诗句意思、描绘画面、炼字、修辞、表现手法、蕴含感情等角度进行赏析)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后人称王维“诗中有画”,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面三刀个字来。”这就是“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 这段评诗的话,可以帮我们认识王维这首诗的高妙的艺术境界。
4.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谈谈尾联李白想通过这首诗表达怎样的送别之情呢?
研读悟情
本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直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译读知意
品诗赏情
1.从写作背景可知王维的苦闷心情,但他是否一直保持着这样苦闷的心情呢?结合诗句,分析每联如何体现作者的心境。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即作于此次出塞途中。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上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丰富。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首》优秀课件(74页)
思想情感
王绩作品
五斗先生传
有五斗先生者,以酒德游於人间。有以酒请者, 无贵贱皆往,往必醉,醉则不择地斯寝矣。醒则 复起 饮也。常一饮五斗,因以为号焉。先生绝思 虑,寡言语,不知天下之有仁义厚薄也。忽焉而 去,倏然而来。其动也天,其静也地。故万物不 能萦心焉。尝言曰:「天下大抵可见矣。生何足 养?而嵇康著论;途何为穷?而阮籍恸哭。故昏 昏默默,圣人之所居也。」遂行其志,不知所如。
诗词中的黄鹤楼
此外,李白还有“黄鹤西楼月,长江万里情”,“一忝 青云客,三登黄鹤楼”,“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 落梅花”,“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等诗 句,都反映了诗人对黄鹤楼的眷恋之情。不过,他专写 黄鹤楼的诗确实没有。这大约正是由于崔颢的诗写的太 好的缘故吧。据说李白受崔颢这首诗的影响,写了一首 《登金陵凤凰台》,以同《黄鹤楼》一较胜负。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这两首诗在唐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朝描写景物的 诗里,的确可 三山半落晴天外,二水中分白鸳洲。 以互相媲美,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也都堪称佳作。
诗词中的黄鹤楼
唐朝大诗人李白经过武昌,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 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到崔颢的 诗,自愧不如,只好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 在上头”。崔颢题诗,使李白搁笔,崔颢从此名气大盛。 大约黄鹤楼边的“搁笔亭”就是因此而建的。 李白十几首诗里都涉及到黄鹤楼。《黄鹤楼送孟浩然 之广陵 》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 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的千古绝唱, 感情真挚,自然流畅,景色绚丽,神姿昂然,风流天下, 传之久远。
野望
王绩
作者名片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镐 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 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 传》,撰《酒经》《酒谱》。
语文八年级上册《渡荆门送别》《使至塞上》《钱塘湖春行》优质课件
诗人白居易给我们描摹了一幅()西湖早春图景。
生机盎然 清新亮丽
喜悦、赞美之情
主旨
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行”字。全诗 描绘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 诗人对西湖春天的赞美,体现出诗人 游湖时喜悦的心情。
背景
开元二十三年(735),王维在张九龄的举荐 下,出任右拾遗。二十四年(736)张九龄被 罢相,次年贬为荆州长史。李林甫任中书令, 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清明到日趋黑暗的 转折点。 开元二十五年(737)春天,王维奉皇帝命赴 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节度副大使崔 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
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 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 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 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 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 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品味诗句,感悟情感 李白看到怎样的景色?心情又是如何?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气势的浩大,充分表
月下飞天镜,云生达 充结满了海诗喜楼人悦的和。万激丈情豪情,
意境?
“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 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将静止 的山岭摹状出活动趋向来,给人以流动感与空 间感。
以月如明镜衬托江水进入平野后宁静; 奇幻浪漫的想象衬托出江岸辽阔,天 空高远。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宋·苏轼《饮湖初晴后雨》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宋·林升
长记西湖,水光山色,浓淡相宜。
—宋·姚勉《柳梢青》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 号香山居士,是中国文学史上负 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 家,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他的诗在中国、日本和朝鲜等国 有广泛影响,是“新乐府运动” 的领袖。846年八月,白居易去 世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 75岁。叙事诗中 :《琵琶行》、 《长恨歌》极为著名。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
贰
黄鹤
黄鹤楼 崔颢(唐)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有文无行
崔颢早期作诗“多写闺情,流于浮艳”,再曰“娶妻唯择美者,俄又弃之,凡四五娶”。 作诗流于浮艳,固然都不好,甚至很恶劣。其次是崔颢“少年狂傲,纵情迷性,歧视女人 ”害了他,相传李邕(唐北海太守,故人称李北海。道德文章、名重一时)闻崔颢诗名, 虚舍邀之,颢至献诗,首章曰“十五嫁王昌”,邕曰:“小儿无礼,不予接而去。”《王 家少妇》如下:“十五嫁王昌,盈盈入画堂。自矜年正少,复倚婿为郎。舞爱前溪绿,歌 怜子夜长。闲时斗百草,度日不成妆。”就是这样一首写闺房乐的诗,惹恼了方正君子的 李邕,不予接而去。后因得不到有力人士的推介,崔颢在得中进士以后,也只好远离京城 长安而浪迹江湖。20年中他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最后才回到长安,做了京官,结束了风尘 之苦。可是崔颢这20年的漫游,特别是他的东北边塞之行,虽然品行未改,依然风流成性 ,狎侮女人,薄情寡义,但从此他的诗风大为转变,变得雄浑奔放。其边塞诗,歌颂戍边 将士的勇猛,抒发他们报国赴难的豪情壮志,热情洋溢,风骨凛然,让人刮目相看。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在天上飘飘荡荡。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使至塞上 王维 〔唐〕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唐诗五首》精品课件
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 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 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 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3.诗中为突出早春季节特点描写了哪些典型景色? 哪些词语突出了“春行”的特点?
本诗通过“水面初平”“早莺争暖树”“新燕 啄春泥”“乱花迷人眼”和“浅草没马蹄”等典型 景物描绘出钱塘湖“早春”的季节特点。运用“几 处”“谁家”“渐欲”“才能”和“行不足”等词 语突出了“春行”的特点。
唐诗五首
野望/王绩 黄鹤楼/崔颢 使至塞上/王维 渡荆门送别/李白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1.诵读诗歌,领略律诗韵律之美。 2.结合相关背景,理解诗歌主旨,体会诗人情感。 3.感受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领会诗歌的境界。
野望/王绩
作者 王绩 字 无功 号 东皋子 朝代 唐
评价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 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
慰问边关守军 泛指辽远的边塞地区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借指诗人的使者身份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飘飞的蓬草,比喻远行之人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烽烟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负责侦察、通信的骑兵
译文: 轻车简从去慰问边疆的将士,途中经过居延。像蓬 草飘飞一样出了汉朝的边关,像归去的大雁飞入北 方的天空。沙漠浩瀚无边,一股烽烟笔直升起,黄 河岸边,徐徐下沉的太阳又圆又大。在萧关偶遇骑 马的侦察兵,得知我军统帅正在边防前线(镇守)。
一些多彩缤纷的春花(野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 浅浅的春草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爱漫步在西湖东边欣赏美景,欣赏得不够,就 再去看那绿色杨柳下迷人的断桥白沙堤。
1.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教学课件
知识库2
律诗的结构——起承转合
一首律诗一般由四联构成,分别称为首联、颔联、 颈联、尾联,往往遵循“起承转合” 的结构形式。
首联:起,睹物兴起,直接入题。 颔联:承,紧承首联,延续延伸。 颈联:转,转折变化,由此及彼。 尾联:合,呼应开头,回扣主题。
朗读课文
野望
王绩
ɡāo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五百年后南宋诗人、诗论家严羽在所著《沧浪诗话》评论此诗 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其此诗为第一。”
一千年后的清代诗人、诗论家沈德潜所著《唐诗别裁》中评价 他所写此诗:“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 奇。”
他就是唐朝大诗人崔颢
走近作者
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 代诗人。他生长在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开元、天宝 时代,他二十岁左右中进士。有二十年左右时间,多 在京城以外做官或当外官的幕僚,一生漫游足迹遍布 大江南北。 严羽 评 价 到 :“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据说李白游黄 鹤楼也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13 唐诗五首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野望 黄鹤楼
使至塞上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渡 荆 门 送 别李永强 钱塘湖春行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第一课时 01
野望
王绩
熟读课文,积累优美语言,领略律诗的韵 律之美。(重点)
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重点)
03
xiāo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yān
朗读课文
朗读要求
读准字音
读对停顿
读出情感
八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首》PPT课件(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
野望
王绩
作者名片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镐 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 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 传》,撰《酒经》《酒谱》。
课文讲解 听朗读,并有感情地自读诗歌。
注意读准读音和节奏。 野望
ɡāo
王绩
xǐ yǐ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dú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qín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牧人驱赶着牛群返还家园, 牧人驱犊返, 猎人带着猎物回去。 猎马带禽归。 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认识, 相顾无相识, 长声歌唱《诗经》中“采薇”的诗句。 长歌怀采薇。
结构梳理 举目四望 孤寂无依
野 树林金色 山峦余晖 远景与近景,
静态与动态
望 牧人驱犊 猎马带禽 苦闷彷徨
苦闷怅惘 知己难觅
黄鹤楼
崔颢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再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
地名,今属山西万荣。作者弃 官后隐居于此。皋,水边地。 归依。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诗意:
傍晚。 徘徊。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眺,徘徊
作者简介
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 唐代诗人。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 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 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 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 《黄鹤楼》。
课文讲解 听朗读,自由练习有感情朗读
诗歌,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知识链接 黄鹤楼,屹立在武汉市长江大桥武昌桥头的黄
8年级上学期 《野望》《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精品课件)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烽烟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负责侦察、通信的骑兵
译文: (我)轻车简从去慰问边疆的将士,途中经
过居延。像蓬草飘飞一样出了汉朝的边关,像归 去的大雁飞入北方的天空。沙漠浩瀚无边,一股 烽烟笔直升起,黄河岸边,徐徐下沉的太阳又圆 又大。在萧关偶遇骑马的侦察兵,得知我军统帅 正在边防前线(镇守)。
唐代: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傍晚 徘徊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小牛,这里指牛群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泛指猎获的鸟兽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比喻隐居不仕
译文: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 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 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 物驰过我的身旁。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 真想隐居在山冈。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叙事——时间、地点
树、山——静态
野 写景
望
牧人、猎马——动态
抒情——孤独、寂寞、惆怅
1.首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开元二十四年(736)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 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737年春,河西节度副使 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王维奉使出塞慰问,实 际是被排挤出朝迁。本篇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察访 军情。这道诗作于赴边途中。
慰问边关守军
泛指辽远的边塞地区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借指诗人的使者身份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飘飞的蓬草,比喻远行之人
1.诵读诗歌,领略律诗韵律之美。 2.结合相关背景,理解诗歌主旨,体会诗人情感。 3.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借以分析诗歌,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 4.体会诗歌的意境,积累优美的诗句。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唐诗五首 《野望》《使至塞上》《黄鹤楼》《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课件
板书设计 首联
黄 颔联 鹤 楼 颈联
尾联
用典 感慨岁月 景色描写 抒发情感
愁而不怨 意境高远
第三课时
渡荆门送别
知识备查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 唐代诗人。字 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 ,与杜甫并称“李杜”。他的大量诗 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 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 ,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 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精读细研 颈联被誉为千古名句,你能说说其中的妙处吗?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构图美: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长河奔流空间阔大。 2.线条美: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层次丰富。 3.色彩美: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鲜 明优美。
这句话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赞为“千古壮观” 的名句。
知识积累
作者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汉族,盛唐诗 人的代表,祖籍山西祁县,创造了水墨山水 画派,有“诗佛”之称,擅书画,通音律, 多才多艺,与孟浩然合称“王孟”。苏轼评 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见摩诘之 画,画中有诗。”
知识备查
写作背景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 御史身份出使西北边塞,这实际是作者被排挤出朝 廷。此诗即作于赴边途中,记述了诗人出塞的所见 所感。
板书设计
叙事 写景 抒情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动静结合 情景交融
第二课时
使至塞上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 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 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 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 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 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 —王维的《使至塞上》。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2-课件
全文解释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牧人驱赶着牛 群返回,猎人 带着猎物回去。
全文解释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我看到这些人又并 不认识,长声歌唱 《诗经》中“采薇” 的诗句。
诗文赏析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 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 《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 何枝可依”,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鸟兽,这里 指猎物。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
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
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全文解释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傍晚时分站在 东皋纵目远眺, 徘徊不定不知 归依何方。
全文解释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层层树林都染 上秋天的色彩, 重重山岭披覆 着落日的余光。
美
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
丽
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
的
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
传
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
说
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10 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并跨上
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了纪念这位
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
取名“黄鹤楼”。
另一说是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人, 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 升天。后来人们为怀念费祎,便在 这黄鹤山上建造了一座黄鹤楼。
4、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 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 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 寞的情怀。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含内置音频)
感音律之美
野望 唐·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①律诗每首8句4联,依次为首联、颔 联、颈联、尾联。 ②律诗的中间两联(颔联、颈联)中 的上下句是对仗的,它的平仄、词性、 结构、意义相对。 ③这首律诗的韵脚押韵的字依次是 “依”“晖”“归”“薇”, “i”“ui”“ei”为平声韵,声调悠 久。
13 唐诗五首
目录
DIRECTORY
0 1 野望 ——王绩 0 2 黄鹤楼——崔颢 0 3 使至塞上——王维 0 4 渡荆门送别——李白 0 5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文体知识
古诗又称古体诗,是相对于唐代近体诗(绝句、律诗)
而言。「古体诗」与「近体诗」的比较如下:
诗体 格律
句数
古体诗 无严格束缚
字数 不严格限制
写作背景
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 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6) 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友人而作。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 一直住在四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 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 从诗意看,诗人与送行者同舟共发,是在舟中吟送的。
黄鹤楼 作 者 : 崔 颢
• 黄鹤楼 崔颢 李白都曾留下千古名篇
中
国
三 大
• 岳阳楼 在湖南岳阳,以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著称。
名
楼 • 滕王阁 位于江西南昌,以王勃的《滕王阁序》著称
黄鹤楼 < 唐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qī qī yīnɡ wǔ
语文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教学课件
1.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 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 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 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 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 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 彷徨心情。
2.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诗词中的黄鹤楼
唐朝大诗人李白经过武昌,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 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到崔颢的 诗,自愧不如,只好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 在上头”。崔颢题诗,使李白搁笔,崔颢从此名气大盛。 大约黄鹤楼边的“搁笔亭”就是因此而建的。
李白十几首诗里都涉及到黄鹤楼。《黄鹤楼送孟浩然 之广陵 》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 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的千古绝唱, 感情真挚,自然流畅,景色绚丽,神姿昂然,风流天下, 传之久远。
▲贾岛《黄鹤楼》“青山万古长如旧, 黄鹤何年去不归? ”
▲陆游 “苍龙阙角归何晚,黄鹤楼中 醉不知。”
▲刘禹锡 “梦觉疑连榻,舟行忽千里。 不见黄鹤楼,寒沙雪相似。 ”
黄鹤楼的地理位置
黄鹤楼
唐--崔颢
(七言律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 鹤 楼
位于湖北武汉,历代名士崔颢、李白、 白居易、孟浩然、王维、杜牧、贾岛、陆游、 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 赋。
诗词中的黄鹤楼
唐代诗人崔颢的题咏,使黄鹤楼赢得 “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黄鹤楼》 这首诗运用了优美的神话传说,写出黄 鹤楼的来历、登楼所见以及触景生情引 起的乡愁。宋代人把这首诗推为唐人七 律第一。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 唐诗五首 (共63张PPT)
《钱塘湖春行》这首诗写于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
刺史的时候。诗人到西湖游玩,远看风景迷人的西湖,被西 湖特别的气质所吸引,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初春的美好。他 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言律诗,抒发了 自己对春天里的西湖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边塞诗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 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期,隋代 开始兴盛,唐代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它是唐诗中思想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称香山居士, 太原(今属山西)人,唐代诗人。在文学上,倡导
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
而作”。其诗语言明白晓畅、妇孺能诵。其代表作 有《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等。
《野望》王绩入唐之后,仕途失意,渡河还家,游于北 山东皋。这首诗可能是他唐初弃官隐居故乡之时所作。
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
句叫尾联。其特点有二:一是修辞上讲求对仗,二是声 调上讲究平仄。
生难字 东皋(gāo) 徙倚(xǐ) 萋萋(qī) 征蓬(pé ng) 候骑(jì )
薄暮(mù )
犊(dú ) 鹦鹉(yīng wǔ) 汉塞(sà i) 燕然(Yān)
莺(yīng) 白沙堤(dī) 词类活用 ①萧关逢候骑(名词作状语,在萧关) ②乱花渐欲迷人眼(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迷乱)
《黄鹤楼》崔颢,唐开元年间进士。《黄鹤楼》这首流
传千古的名作,是诗人在外漂泊,登临黄鹤楼时写的一首吊 古怀乡的诗。诗从楼的命名之由着笔,发思古之幽情。 《使至塞上》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吐蕃发兵攻打唐 “属国”小勃律。开元二十五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
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5)晴川历历(
)
(6)芳草萋萋(
)
傍晚 徘徊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小牛,这里指牛群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泛指猎获的鸟兽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比喻隐居不仕
译文: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 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 覆着落日的余光。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 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 原。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 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 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 禹锡并称“刘白”。
【代表作】《长恨歌》《卖炭翁》 《琵琶行》等。
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浪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这两句诗描写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用游动的视 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 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的消失, 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颔联中“随”字用的好,谈谈好在何处。
“随”字将群山语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 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4.本诗的末尾写到的“燕然”,暗用一个 什么典故?有什么作用?
汉将窦宪大胜匈奴于燕然山,刻石记功以还。 诗句一则歌颂守边将士为国奋勇杀敌之功,二则 暗示自己为国建功立业之心。表现出诗人的达观 以及慷慨悲壮的情感。
渡荆门送别/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 “诗仙”之称。李白的诗歌现存九百九十多首,豪迈 奔放,别具一格。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之一,与杜甫并称“李杜”,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 过深远的影响。
这一次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 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 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 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从构思看:题目《渡荆门送别》,“渡荆门”包括前三联, 尾联照应诗题中的“送别”,全诗紧扣题目展开,结构分 明,章法有度。 从意境看:诗歌意境高远,形象奇伟,想象瑰丽。抓住两 联写景名句,特别是颔联,试通过想象,用一段话展示其 画面的壮美。
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诗人用“征蓬”“归雁” 比喻自己,透露出内心的寂寞孤独和飘零之感,表达了诗 人内心的幽微难言怨愤、抑郁以及思乡之情。
3.试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千古名句。
(1)小组合作从炼字的角度赏析,紧扣诗歌内容, 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大”字,突出了边疆沙漠的浩瀚无边; “直”字,又表现了烽烟的挺拔、坚毅之美;“圆” 字,写出了落日之低,突出了在大漠中观落日亲切 温暖而又苍茫的特殊感受;“孤”写出作者被排挤 后失意的心情;“长”字,将黄河的壮阔之美写得 淋漓尽致。
概括诗歌主要内容。
描绘了诗人出使塞上的途中所见和边陲 大漠风光的壮阔雄奇。
1.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有什么作用?
点题并交代地点及事由。山高路远更衬托出 诗人形只影单的孤寂、惆怅。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含蓄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背景链接:吐蕃发兵攻打唐朝的附属小国。节度使 崔希逸将军战胜吐蕃军。王维奉使出塞犒赏三军,并 留作军队判官,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了朝廷。这首诗 即作于此次出塞途中。
13 唐诗五首
八年级语文·上
野望/王绩
作者 王绩 字 无功 号 东皋子 朝代 唐
评价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 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
代表 作品
《王无功文集》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五首诗。 2.理解诗歌主要内容,赏析诗中优美词句。 3.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 2.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3.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
一些多彩缤纷的春花(野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 浅浅的春草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爱漫步在西湖东边欣赏美景,欣赏得不够,就 再去看那绿色杨柳下迷人的断桥白沙堤。
1.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 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2“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 为什么不是“家家”?
结尾二句,诗人发出由衷的心声:这长江是故乡的水啊, 所以它才不远万里把我送到江汉平原。诗人抒发了爱祖国、 爱自然、爱故乡的深挚感情。诗中写的长江之水是来自故乡 的水,它在蜀楚交界的荆门山送别诗人,把李白送入了更加 广阔的天地之中。在这一描写中,表现了初离蜀地的诗人对 家乡的深深依恋。
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 把蜀地当作自己的故乡,所以他有不少诗篇 反映出对蜀中生活的怀念之情。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 物驰过我的身旁。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 真想隐居在山冈。
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 “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 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 怅惘的心情。
导入新课 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中, 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东皋( )
徙倚( ) 驱犊( )
白沙堤( ) 萋萋( ) 燕然( )
2.解释下面诗句中加点的词。
(1)薄暮望(
)
(2)徙倚欲何依(
)
(3)来从楚国游(
)
(4)仍怜故乡水(
译文:从荆门山外渡江,远去古老的楚地漫游。巴山 尽头现出平川,长江沿着旷野奔流。明月映入江水, 如同天上飞下的明镜,云霞凝聚,如同浮现绮丽的海 市蜃楼。故乡的水还是爱恋我,情意深深地将我的船 送到万里之外。
《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叙送别缘起)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 的画面?
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 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 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 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3.诗中为突出早春季节特点描写了哪些典型景色? 哪些词语突出了“春行”的特点?
本诗通过“水面初平”“早莺争暖树”“新燕 啄春泥”“乱花迷人眼”和“浅草没马蹄”等典型 景物描绘出钱塘湖“早春”的季节特点。运用“几 处”“谁家”“渐欲”“才能”和“行不足”等词 语突出了“春行”的特点。
颈联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联诗所 描绘的意境。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 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 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 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 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揣摩尾联,体会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2)“诗中有画”,从图画美的角度赏析这一句。
示例: 构图美:大漠、烽烟、长河、 夕阳 ——苍茫辽阔; 线条美:直烟、曲河、圆日— —层次丰富; 色彩美:黄沙、青烟、碧水、 红日 ——鲜艳优美。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 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 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 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 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
4.举例说明《钱塘湖春行》一诗中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 直抒胸臆的诗句是什么?
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 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使至塞上/王维
王维(701—761),字摩诘。他 的诗写得好,看他的诗,就像看 画;他的画也画得好,欣赏他的 画,就像读诗。所以称赞他的诗 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才思敏捷,善于写诗,相传李白对《黄鹤楼》 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代表作品
《崔颢集》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飘飘荡荡的样子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日里的原野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分明的样子 草木茂盛的样子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故乡
译文: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 空荡的黄鹤楼。
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 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 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 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第三,这两句在色彩 上也很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 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 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 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颔联和颈联运用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
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 山川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静谧的背景之上, 牧人驱犊归家,猎人满载而回,似乎兴致盎然。牧人与猎马 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 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向阳的树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指西湖的白堤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文: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的西面,湖水涨潮 时刚好与堤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 湖面上的波澜 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树,不知谁家新来 的燕子正衔着春泥在筑巢。
飞去的黄鹤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有白云 飘飘悠悠。
晴日里的原野和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 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