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霸权稳定论和新现实主义 国际政治经济学课件

合集下载

0-2、霸权稳定论与新现实主义

0-2、霸权稳定论与新现实主义

PART ONE
01 理论来源
I. 霸权稳定论与国际公共产品理论
• 国际公共产品理论是经济学中公共产品理论在国 际关系中的发挥和应用
• 公共产品具有非分割性、非竞争性、非排他性、 “搭便车”问题
• 国际公共产品理论是霸权稳定论的灵魂
I. 霸权稳定论与国际公共产品理论
金德尔博格和奥尔森列举国际公共产品如下:
搭便车现象是对霸权国经济的损耗,为了弥补损耗,霸权 国必须保持强大的生产能力以拥有充分的“经济剩余”。
III. 霸权的兴衰趋势
霸权必衰: 市场机制角度。一国经济科技实力建立在该国经济自我
改造和全球经济变化的适应能力之上,这种能力难长时 间保有。竞争机制使得市场上经济力量的分布和格局不 断发生深刻的变化。 成本收益角度。在边际成本递增、边际成本递减规律的 作用下,霸权国经济剩余逐渐减少以至于消耗殆尽。 “搭便车”。霸权国为保证公共产品的供应而付出远远 超出其应承担的成本。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
有霸则稳、无霸则乱 霸权国的衰落必然引起霸权争夺战,新霸权国 诞生后将确立新的国际秩序,如此循环往复 霸主兴起之时即资本主义上升期,反之则是资 本主义下降期
III. 霸权稳定论与霸权周期说
莫德尔斯基对霸权周期的研究发现:
1、霸权国必然衰退并被另一个霸主所代替 2、霸权的交替只能以战争方式解决 3、霸主国最主要的威胁来自于它所建立的国际秩 序中发展最快、实力最接近的大国 4、霸主国和挑战国有可能两败俱伤
霸权和自由经济的关系: 市场经济制度是霸权的产物,没有霸权就没有 自由经济的发展 霸权是为世界资本主义自由经济体制充分发挥 作用、顺利运行而存在的 自由市场体系的出现和发展3个前提:霸权、自 由意识形态、共同利益,后两者服务于前者

当代经济与政策-霸权稳定论

当代经济与政策-霸权稳定论
当代经济与政策-霸权稳定论.txt
对霸权稳定论的理解和看法
“霸权稳定论”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界很有影响的一种理论。它最初是关于霸权与稳定的多边自由国际经济体系之间关系的理论 ,后来也被推广到政治、安全领域。它认为,一个超强的霸权国的存在有利于维持和促进国际稳定。该理论提出之初即在学术界是由于各国间实力发展的不平衡,国际体系就会由平衡转向失衡状态。在整个历史进程中,国际体系变革的主要机制一直是战争,特别是霸权战争。只有在霸权战争尘埃落定之后,才有可能进行重新安排国际体系的政治、领土及其他问题的和平协议。霸权稳定论主要关注的是国际体系“系统性变化”的问题。实际上,这种变化就是国际体系的那些居支配地位的国家和帝国的兴衰变迁、这时的霸权稳定论恰恰解释了当代国际关系的演变。霸权力量倾向过度扩张其势力,而新的竞争对手会日渐强大,最后取代或制衡减弱的霸权力量。其他强国则可能因美国的大量军费开支导致的衰落而受惠,最后取代美国的领导地位。这是一种单极向多极化方面的演变。现实也极力的佐证了这一点。中国、印度、俄罗斯和欧洲联盟崛起,并拥有强大的经济与政治实力,显示多极世界可能出现。而我国在整个亚太地区的影响力,也是一种霸权威胁性的可能.虽然我在前文中也有提到其他强国可能因大量的军费开支而衰落的美国受惠,最后取代其领导地位。而这个”其他强国”也的确极有可能是发展迅猛的中国。不过一直奉行和平与发展,开展防御性战略方针以及积极推行世界多极化的我国,在历史的趋势里势必将成为一个优秀而稳定的大国,不过她是和谐的,不是霸权的.正如温总理所说的那句:"中国,将永不称霸"。
以上便是我对霸权稳定论的一点肤浅的理解和看法.如果不妥之处,还望老师海涵.
我们清楚的意识到得,霸权并不产生稳定,霸权主义实际上是当前局部战争、局部动荡和局部紧张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霸权稳定论的阐述和演变也告诉了我们,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我们就必须反对霸权主义,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加强国际合作与协同,统筹兼顾各方利益,特别是要建立多极化的世界政治格局,以平衡各方力量,用均势来维护世界稳定。

霸权稳定论和国际政治经济学

霸权稳定论和国际政治经济学

2010年第4期霸权稳定论与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3钟飞腾 【内容提要】 作者探讨了霸权稳定论如何推动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

20世纪70年代,学者对不同国际经济问题领域的研究催生了霸权稳定论,其核心主张是国家间权力的霸权式分布有利于国际经济秩序稳定。

80年代以后,年轻学者从两个方面拓展了霸权稳定论的研究:第一,霸权稳定论的逆否命题———霸权衰落导致霸权国干预国际经济政策的力度加强———成为80年代富有影响力的理论假设和政策辩论主题。

第二,从核心概念、理论基础、历史类比和地区扩展等四个层面深化霸权稳定论的学理内涵。

到90年代初,学者们认为权力分布和自由体系之间呈现出一种U 关系,即国家间权力的差距过大或者过小时国际经济体系都呈现出开放状态。

欧美学者围绕霸权稳定论长达20多年的争鸣,以霸权国的对外经济政策和国际体系的开放还是保护为分析对象,推动了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从体系层面向国内层面的转型。

霸权稳定论的发展对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而言,至少在区分问题领域、多学科发展以及学术分工这三点上需引起重视。

【关键词】 霸权稳定论;国际政治经济学;对外经济政策;学术史【作者简介】 钟飞腾,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北京邮编:100007)【中图分类号】 D8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9550(2010)04-0109-143本文为提交给2009年7月11~12日在清华大学举办的第二届“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术共同体会议”论文,作者感谢会议举办方的邀请,同时对I PE 专场主持人田野的评论表示感谢。

本文的一些观点形成于同王正毅教授的探讨,曲博、杨毅在本文写作中提出不少意见。

另外,《世界经济与政治》杂志两位匿名评审人认真审读本稿并给出了十分重要的意见。

笔者对以上诸位学者的批评和帮助表示感谢,当然文中存在的错误和纰漏由笔者承担。

 国际政治经济学一 导言回顾国际政治经济学(I PE)的发展历程,霸权稳定论(hege monic stability theory)是推动其发展的重要理论之一,这一理论认为霸权国和国际开放经济秩序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中职)国际政治经济学概论PPT完整版课件全套ppt教学教程(最新)

(中职)国际政治经济学概论PPT完整版课件全套ppt教学教程(最新)
想渊源可追溯到16世纪、17世纪。这些思想渊源开辟了国际政治经济学的
三大思想传统,即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
1.2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思想传统
1.2.1 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的政治经济思想既带有现代民族国家刚刚形成 的时代特征,又打着早期殖民主义对外扩张的印记。在 政治哲学上,重商主义者信奉的是修昔底德、马基雅弗 利、霍布斯等人的“自然状态”学说和霸权理论,即认 为国际社会处于一种彼此争夺权力与财富的无政府状态, 国家间的相互关系是一种“一方之所失必为另一方之所 得”的零和博弈 。
2.1.1霸权稳定理论的逻辑基础
➢ 经济学家查尔斯·金德尔伯格 (Charles Kindleberger)率 先将奥尔森的逻辑应用到国际经济领域,以此解释国际经 济中的稳定与动荡。
➢ 公共物品的分析也适用于国际经济。私人物品就可以理解 为国家的收益。公共物品就可以理解为保持世界经济。世 界遭受公共物品不足之苦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贪婪的利益 和支配或剥削,而在于“搭便车”的原则。正是在这一理 论逻辑的运用中,霸权稳定理论提出了关于国际权力结构 与国际经济机制相关性的两个重要命题:其一,霸权国的存 在将会导致自由贸易这样的稳定国际机制的提供。其二, 虽然霸权国从这一局势中受益,但小国将得到更多的收益 。尽管小国没有承担成本,却能分享其收益。
1.3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
1.3.3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现实需求与智识积累的基础上,“开放经济 政治学”(open economy politics,OEP)作为新兴的学术领域出现 了,并且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成为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主流。其中, 经济利益、国内制度与国际议价构成了开放经济政治学的三个必要 组成部分
1.3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

第五讲霸权稳定论和新现实主义 国际政治经济学课件

第五讲霸权稳定论和新现实主义 国际政治经济学课件

世界霸权国的交替周期
全球性战争
1945-1516 意大利战争和印 度洋战争 1580-1609 西班牙荷兰战争 1688-1713 路易十四战争 1792-1815 法国大革命和拿 破仑战争 1914-1945 一战和二战
世界领导大国
1516-1539 葡萄牙霸权
1609-1639 荷兰霸权 1714-1739 英国第一次霸权 1825-1849 英国第二次霸权
1、国际社会中的公共产品 2、霸主国与国际公共产品 3、对国际公共产品说的批判
霸权与国际体系
伊曼纽尔·沃伦斯坦的霸权与国际体系理论 《现代世界体系》、《历史资本主义》
“有霸则稳,无霸则乱” 霸权的兴衰 沃伦斯坦的霸权定义
国际体系的一种状态,即大国竞争中,一个大 国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将他在政治、经济、军事 外交乃至文化上的原则和意愿强加给国际体系。
1945-1973 美国霸权
霸权丧失的过程 权威的丧失 挑战国
1540-1516 1516-1580 西班牙
1640-1660 1740-1763 1850-1873
1660-1688 法国
1764-1688 法国
1874-1914 德意志
1973-2000 2000-2030
霸权稳定论与新现实主义
霸权不再,机制犹存 制度形成之后,即使霸权衰落,惯性的作用也能使国 际制度维持下去
新建霸权成本太高,不如通过国际合作来维持现状 主要国家的制度合作依然可以维持国际秩序的稳定
霸权稳定论的理论来源
伊曼纽尔·沃伦斯坦:霸权与国际体系 乔治·莫德尔斯基(George Modelski):霸权周期 国际公共产品说
新现实主义的兴起 20世纪60-70年代,新现实主义兴起

国际政治经济学之霸权稳定论

国际政治经济学之霸权稳定论

霸权稳定论内容霸权稳定论大体上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一是早期由查尔斯·金德尔伯格首创,由罗伯特·吉尔平加以完善的霸权稳定论;二是后期经罗伯特·基欧汉修正的“后霸权合作论”,即后霸权主义。

两者虽在理论形态上同属霸权稳定论范畴,但其理论命题和主要观点却有很大差别。

一、霸权稳定论的理论来源1.霸权稳定论与国际公共产品理论公共产品都具有非分割性、非竞争性、非排他性以及“搭便车”问题。

金德尔伯格把国内公共产品理论推广到国际上去,而且还指出了国际公共产品的3特性:一是国际政治体系中不存在通过投票建立按大多数国家偏好去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的世界政府,没有一个大家所公认的国际权威来为国际公共产品筹集和支付成本。

二是国际政治体系中“搭便车”现象不仅严重而且无法消灭,从而导致国际公共产品的供应永远赶不上需求。

吉尔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所谓霸主就是这样一个为国际社会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的领导者。

他认为国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不是世界政府或其他国际权威,而是世界政治中拥有压倒性优势的超强国家,也就是国际体系中的霸主. 霸权国家为什么要提供公共产品,理由非常简单。

“因为只有对国际公共产品有最大偏好的国家,才会在自我利益最大化前提下提供公共产品全额成本费用。

”顺着这一思路,吉尔平在分析霸权兴衰时所使用的边际成本收益说就可以一目了然了。

所谓霸权国家,是指在政治、军事和经济上具有压倒优势的国家,因此它有支付国际公共产品成本的能力。

为了取得其他国家对它所要建立国际秩序的认同,霸权国家必须为它们提供具有非分割性、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和容忍“搭便车”的公共产品。

取得其他国家对国际秩序的认同是霸权国家得到的收益,提供公共产品和容忍“搭便车”则是霸权国家付出的成本。

由于这一成本支出是要从霸主国的经济剩余中扣除的,因此霸主国在政治、军事、经济上的优势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霸主国的优势又是同它所建立的国际秩序联系在一起的,是从其他国家对它的认同和接受其领导中得来的。

霸权稳定论

霸权稳定论

霸权稳定论
主要内容: 2. 霸权必衰,并且会带来国际体系的不稳定。 保护现有的领土划分、势力范围、体系的规则以及国际 经济所需的成本与用于资助这些安排的必要收益之间的 分离,导致了失衡。成本与资源之间的背离造成了支配 国的财政危机。持续的失衡以及财政的枯竭如果不能解 决,最终将导致支配国经济和政治的衰落。(p.162) 由于衰落的大国试图保持其地位,而新兴国家试图把这 一体系纳入促进自己利益的轨道。作为这一持续不平衡 的结果,国际体系将被紧张、不稳定和危机所困扰。 (p.199) 3.霸权的衰落并不是不可挽回。
霸权战争与国际变革
• 增加资源,减少成本
• 如果大国为防止衰落所采取的以上两种策 略失败的话,那么解决国际体系的不平衡 的主要手段就是战争,尤其是霸权战争。 它是对现存体系中大国相对地位转变的最 终测定。
世界政治中的变革与持续性
• “修昔底德的历史为今天提供的见解同公元前五 世纪写作时是一样的。人们一定觉得,如果修昔 底德被置于我们中间,他将毫不费力地了解我们 时代的权力斗争。”(p.214) • 核武器并未改变不恰当的诉诸武力;经济相互依 存还不能保证合作将取代冲突;全球共同体的共 同价值观尚未取代国际无政府状态。 • 当今世界国际关系的基本问题仍是对国家间权力 反战不平衡的后果进行和平调整的问题。国际社 会不可能也尚未形成。由于世界正处于从一个腐 朽的国际体系向另一种国际体系的创生的转变中, 战争和暴力的可能性依然严重存在。 • 谨慎乐观
our opinions
• 吉尔平是一位“温和的现实主义者”,在 研究中体现“中庸之道”。经济学和社会 学的结合,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的结合, 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的结合,关注体系中 的行为体。


our opinions

霸权稳定论与国际政治经济

霸权稳定论与国际政治经济

霸权稳定论与国际政治经济霸权稳定论与国际政治经济研究的互动摘要:回顾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历程,霸权稳定论一直以来都是推动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霸权稳定论认为霸权国和国际开放经济秩序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经济领域上的国际组织结构从二战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到关贸总协定发展到现在的区域性国际组织,都有着霸权国家主导的影子。

至今国际社会已经不存在绝对的霸权国家之说,有的只是大国之间由利益互动形成的霸权稳定结构。

在此全球化背景下霸权稳定论与国际政治经济之间的互动模式及其带来的影响值得深入探究,本文将从这点入手探析二者的联系。

关键词:霸权稳定论国际政治经济国际体系一、引言中国学术界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围绕一个自由稳定的国际经济秩序是否需要一个霸权国家的领导以及单一霸权国的存在是否一定早就稳定的国际经济秩序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1。

这些学者的工作为我们理解霸权稳定论的产生和影响起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基于前辈们的研究基础将从霸权稳定论与国际经济的起源与发展、二者互动模式及二者互动模式的影响这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霸权稳定论的起源与发展霸权稳定论认为国际经济关系的本质仍然是冲突的,国家为争夺经济资源和财富的斗争同样激烈,仍要求各国全力竞争。

而此时一个信奉自由主义原则的霸权国的存在,是国际市场充分发展的必要条件。

霸权稳定论最终在国际关系的路线下而非经济学的路线下成长为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主导范式,很大程度上与其出现之前国际社会中关于一体化进程、公共物品等问题的探讨有重要关系。

当著名经济学家查尔斯·金德尔伯格1973年出版的《世界大萧条:1929~1939》提出一个自由的国际经济秩序需要政治领导力这样一个命题时,霸权稳定论的雏形开始出现。

这一理论的提出完全挑战了主流经济学对美国货币政策失误的解释——货币主义对大萧条缘起于美国货币政策的失误,金德尔伯格认为之所以发生大萧条时因为作为霸权国家的英国失去了继续领导国际经济发展的能力,而能力上能担当这一角色的美国则缺乏意愿,在这种情况下,国际经济秩序的失序是不可避免的。

霸权稳定论

霸权稳定论

霸权稳定论霸权稳定理论最早由查尔斯·金德伯格提出,此后克拉斯纳与吉尔平等人相继予以补充完善.按照其最初提出的霸权稳定理论,开放和自由的世界经济需要有一个居于霸主或主宰地位的强国。

有一些学者认为,世界秩序不是权力均衡的产物,而是权力垄断的结果,这些人的理论就是所谓的霸权稳定论. 他们认为:如果在国际竞争中权力最大限度的集中于一个或者两个国家,是这种国家拥有了支配国际体系的垄断权力,那么一种单极结构或霸权体系就形成了.其基本观念是:造就并维持国际稳定的是权力的优势.霸权带来世界政治经济的稳定,霸主自我牺牲,霸权必衰,霸权丧失导致世界政治经济的不稳定。

在研究霸权稳定论的学者中,一般认为现实主义学者罗伯特·吉尔平是旗手,其理论也就成为霸权论的一个“范本”。

吉尔平提出:“一个居霸权地位的自稳定由国的存在,是世界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必要条件”。

这句话道出了霸权稳定论的核心命题。

霸权稳定论有一个比较完整的逻辑体系,结论之间环环相扣。

理解理论的逻辑是真正理解一个理论的基础,也是质疑这个理论的必要前提。

霸权稳定论的核心词是"自由",即:国际经济是建立在自由市场规则基础上的,例如开放和非歧视原则。

霸权稳定论并不认为没有霸权国国际经济就不能存在和运转。

显然,国际经济总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存在的。

该理论强调的是,除非霸权国存在,自由主义的国际经济秩序就不可能繁荣和充分发展。

但是只有霸权存在,还不足以确保国际自由经济的发展。

霸权国本身也必须恪守自由主义的价值观念。

霸权国的社会目标和国内权力分配必须有利于国际自由秩序。

霸权国和其他国家的国内经济结构,是决定各国对国际自由经济态度的关键因素。

在霸权国不遵守自由主义市场规则的情况下,很可能出现帝国制度,对弱小的国家施加政治和经济方面的限制。

而且,主要经济强国必须在支持自由制度的社会目标上完全一致。

其他强国也必须对市场关系的发展感兴趣,霸权国只能鼓励而不能强迫其他强国遵守开放性世界经济的规则。

第二章 霸权稳定论与新现实主义

第二章 霸权稳定论与新现实主义




制度是霸权的一部分 国际制度形成之初,需要霸权来维护。 霸权不再,机制犹存 制度形成之后,即使霸权衰落,惯性的作用也能使国 际制度维持下去。 新建霸权成本太高,不如通过国际合作来维持现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主要国家的制度合作依然可以维持国际秩序的稳定。

奈对霸权衰落的反驳:软权力论

硬权力:通过惩罚的威胁或回报的承诺迫使他 人去做其本来不想做的事情的能力,包括军事、 经济科技力量和资源禀赋等。

4、国际公共物品的特点:

国际体系中不存在通过投票建立按大多 数国家偏好去提供公共物品的世界政府; 即没有一个国际权威来支付公共物品的 成本;

国际体系中搭便车现象严重,国际公共 物品供给总是赶不上需求。
霸权稳定论的要点:1、霸权提供国际公共物品,带来世 界政治经济的稳定;2、霸权有经济剩余并作自我牺牲; 3、霸权具有周期性,霸权必衰;4、霸权衰落和丧失导 致国际体系不稳或崩溃。

的大国; 4、霸主国和挑战国可能两败俱伤

世界霸权国的交替周期
全球性战争 1495-1516 意大利战争和印 度洋战争 1580-1609 西班牙荷兰战争 1688-1713 路易十四战争 1792-1815 法国大革命和拿 破仑战争 1914-1945 一战和二战
世界领导大国 1516-1539 葡萄牙霸权 1609-1639 荷兰霸权 1714-1739 英国第一次霸权 1825-1849 英国第二次霸权 1945-1973 美国霸权
2、霸权应具有经济剩余,有能力和意愿提 供国际公共物品 解读: 在搭便车现象存在的情况下,霸权支付 国际公共物品的成本,是一种自我消耗 和自我牺牲;什么是搭便车?获得利益 而不用支付成本。 霸主必须保持强大的生产能力以拥有充 分的“经济剩余”; 霸权提供国际公共物品,因此霸主在国 际权力分配中享有优先待遇。

国际政治经济学

国际政治经济学

相互依存论相互依存论的两个发展阶段:经济相互依存理论(理查德•库珀)→复合相互依存论(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一、经济相互依存论(一)代表作《相互依存经济学:大西洋国家的经济政策》的基本观点相互依存:“一国经济发展与国际经济发展之间的敏感反应关系。

”理论基础:“古典经济学中的比较优势理论——贸易的互惠互利与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的扩大,是世界各国形成了共同的利益纽带。

基本论点:经济上相互依存的加深导致国家主权不可侵犯性下降,有助于国际形势的缓和,使各国有可能共享和平条件下的既得利益。

(二)经济相互依存论的主要内容:“三化”1、经济问题政治化:经济上相互依存关系的发展使国家主权不可侵犯原则大打折扣;传统的“低级政治”和“高级政治”之间的藩篱被打破。

2、国际行为主体多元化:民族国家——跨国公司、国际组织国际行为主体:指有意愿并且有能力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游戏规则制定并承担和实施相应义务和责任的主体。

跨国公司在世界政治中的作用:1)干涉别国内政;(2)被母国或东道国政府用作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手段;(3)影响国家间政治议事日程的设定。

超国家关系3、全球政治经济一体化 {全球共同体论超国家关系的主要论点:在国家间经济相互依存论日益加深、国内外社会相互沟通的情况下,非国家利益为主体已经结成了横跨国境,深入一切领域的网络。

国家已不再是国际关系中唯一的行为主体,而是降格为诸多行为体中的尊长者。

全球共同体论:既然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已经把世界连成了一体,因此应该在国际关系研究中实现研究范式的转变,要求人们抛弃“民族国家主义”,转而树立“全球中心”的研究范式。

(三)经济相互依存论的缺陷:偏离国际社会的现实二、复合相互依存论(一)基欧汉和奈的复合相互依存论1、相互依存因付出代价的不同而分为三大类型:均等依存、绝对依存、相互依存(不对称依存)2、敏感性和脆弱性决定着相互依存关系的内涵3、敏感性和脆弱性确立了国家在依存中的获利程度4、经济相互依存转化为国际政治权力的途径:(1)联系战略(2)议题的设置(3)跨国及跨政府关系(4)国际组织(二)复合相互依存论对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突破1、复合相互依存论对经济自由主义进行了批判:盲目乐观2、对现实主义权力政治的批判3、强调强国和弱国各具优势4、主张国际行为主体多元化表1-1 权力政治理论和相互依存论的比较权力政治相互依存论研究对象“高级政治”安全保障“低级政治”资源、能源、粮食、人口、环境行为主体国家是唯一行为主体除国家以外,跨国企业、非政府组织也是行为主体国家关系特征国家间只有相互冲突的国家利益国家间是相互依存关系,存在共同利益,可以开展国际合作基本原则冲突、零和游戏你得到的,就是我失去的合作、双赢游戏双方都可得利,问题是相对得利的多少管理模式单级或双边领导多边参与权力评价权力源于军事力量,是强制他人的手段权力源于不对称相互依存,是对合作的补偿武力的作用大小组织方法等级制(二级或多级)平等主义、共同参与对国际社会发展前景的展望基本不变会有根本变化三、相互依存论与国际制度论(一)国际制度的定义1、克莱斯纳(Stephen D.krasner)的“国际制度”定义:国际制度是在国际关系的议题领域中所形成的“一系列隐含的或明确的原则、规范以及决策程序。

国际政治经济学导论ppt课件

国际政治经济学导论ppt课件
与纯粹的经济学不同,国际政治经济学十分注重权力、权威以及其他非市场关系的概念。有人曾问萨缪尔森的经典性教科书《经济学》中略掉了什么东西?吉尔平回答说:“阶级斗争”。“他还可以再加一句:‘民族、民族国家,以及所有其他社会和政治的划分’。” 经济学家把一国的经济看作是由客观的经济力量构成的一个市场,而政治经济学家则把一国的经济说成是由强大的行为者所创立的一种社会政治制度。这种概念上的差异使经济学研究和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十分不同。
林德布洛姆提出,政治经济学的最一般要素是,交换(市场)、权力(政府)和说服(信仰)。 吉尔平指出,现代国家与市场的共存及其相互作用产生了政治经济学,没有国家和市场就不可能有政治经济学。没有国家,经济活动的结果将完全由价格机制和市场力量来决定,这是纯经济学家的研究领域。没有市场,经济资源将由国家或类似的权力机构来分配,这是纯政治学家的研究领域。 斯特兰奇认为,经济学主要是研究如何以不足的资源对付无限增长的需求,即市场的运作;政治学主要是研究如何提供公共秩序和公众利益,即维持秩序;而政治经济学则是从结构上分析国家和各种政治权力机构对市场的影响,以及市场力量对国家的影响。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在国际政治经济学中出现了人们所熟悉的五大理论,这就是:沿袭自由主义学术传统的相互依存论;沿袭现实主义学术传统的霸权稳定理论和国家主义理论;以及沿袭马克思主义学术传统的依附理论和世界体系理论。 90年代以来自由贸易在全球的拓展以及国际资本流动的加速,导致与国家相关联的研究发生了方向性的改变:将国家理解为汇聚国内政治利益偏好(个人的、行业的或者利益集团的)的制度框架,强调国内政治利益偏好如何影响国家之间的合作。 全球化的进程引起了学者们对各国经济日益一体化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后果展开了争论。
导论 第1节 经济学、政治学与国际政治经济学 第2节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兴起 第3节 多种理论视角 第4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全球政治经济的兴起与变迁 第1节 1914年前的全球政治经济 第2节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全球政治经济 第3节 1945年后的全球政治经济 第三章 重商主义与现实主义 第1节 现实主义假设 第2节 现实主义与对外经济政策 第3节 霸权稳定论 第4节 现实主义与国际合作

霸权稳定论

霸权稳定论

霸权稳定论H e g e m o n y T h e o r y 一、霸权稳定论出现的背景(一)、现实背景:战后,领导国际体系的美国出现衰退。

(二)、理论背景(理论来源)——霸权理论从理论渊源上讲,以吉尔平为代表的霸权稳定论是对20世纪70年代流行于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的霸权理论的改造与发展。

当时霸权理论研究有两条主线:一是关于霸权与国际体系的研究;二是关于霸权周期的研究。

1、沃勒斯坦:霸权与国际体系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社会学家伊曼纽尔?沃勒斯坦(Immanuel Maurice Wallerstein,)提出了世界体系论,从而引起了人们对“霸权国家”的关注沃勒斯坦通过自15世纪以来国际社会的兴衰治乱的历史考察,创立了国际体系论。

其理论包括:(1)、国际体系的特点:“有霸则稳、无霸则乱”命题每个历史时期的国际社会都是因霸权国家的存在而得以维持发展。

(2)、历史上国际体系中的三个霸权周期自从资本主义体系问世以来,国际体系中已经出现了三个霸权周期,产生了三个霸权国家,它们分别是17世纪的荷兰、19世纪中期的英国、20世纪中期的美国。

所有霸权都有一个由盛而衰的周期,这个长周期可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霸权的兴起、霸权的获得、霸权的成熟、霸权的衰退。

(3)、称霸的原因:经济优势霸权国家称霸的原因是经济优势,即“农业—工业优势、商业优势、金融优势”三个方面构成。

正是这三方面的优势决定了霸主国在其霸权周期内奉行自由的市场经济,因而能在以自由贸易为基础的国际经济体系中获得最大的优惠。

同时他也认为战争是霸权国家保持经济优势地位的最终手段(4)、霸权周期循环的原因:“中心—准边缘—边缘”理论由于中心—边缘之间升降交替变化引起了世界资本主义不断出现扩大和停滞两种现象,从而形成了霸主盛衰不断交替和国际社会的治乱周期性循环。

(5)、霸权周期与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上的三个霸权周期与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是相吻合的。

每当一个霸主兴起时,也正是世界资本主义的上升期,反之则是世界资本主义的下降期。

国际政治学概论课件

国际政治学概论课件

国际政治学概论第一讲国际政治行为体本讲主要内容一、国际政治行为体的类型二、国际政治中的国家行为体三、国际政治中的国家主权国际政治行为体的类型国际政治行为体:国家行为体:民族国家非国家行为体:1国际组织:政府间国际组织;非政府建国际组织2宗教组织3个人 4政党 5政治运动6跨国公司1.国家行为体一国际政治中的国家概念二国家的分类三国家作为国际政治行为体的特征一、国家行为体概说1,作为国际关系行为体主角的并不是任意的国家,而是民族国家,或者说是主权国家早期的国家现代的国家2,主权国家最先产生于欧洲,它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有关国家主权原则的确立和延续主权国家的基本特征传统的观点:居民、领土、政权组织、主权现代的观点:认同、忠诚4,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自然因素思想观念因素制度因素 5,国家的基本政治职能维持秩序分配资源作为认同的核心国家的类型1,国家之间存在巨大差异经济上的差异军事上的差异人口规模上的差异民族构成上的差异2,国家分类的多样性能力标准:强国与弱国意识形态标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宗教标准:伊斯兰教、天主教、东正教、佛教文化标准:亨廷顿的观点民主标准:民主与专制其他标准三、国家主权1,主权概念的提出布丹霍布斯格劳秀斯卢梭2,主权概念的二重性主权与国家内部政治和法律上的权力相关主权与其他国家的权力相关3,主权的两个组成部分对内主权对外主权所谓国家主权sovereignty就是指一国固有的处理其国内和国际事务而不受他国干预或限制的最高权力;国家主权的属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内的最高管辖权;即国家对其领土内的一切人或事物以及领土以外的本国人实行最高的统治权;这是国际法已经确认的属地优越权和属人优越权的具体体现;2、对外的独立平等权;即在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中国家行使权力的完全自主性,排除任何外来的干涉和限制;各国可根据自己的意愿采取自主的对外行为,各国在国际法意义上的权力地位一律平等;3、防范侵略的自卫权;即国家为了维护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而对外来侵略或威胁进行防卫的权利;自卫权是国家的固有属性之一,也是国家维护正常的国际秩序和保障国际法实施的一种重要的手段;四、国家主权面临的挑战1,在国际关系中,国家的主权始终受到国际互动网络的影响2,国际互动的表现形式、性质表现形式:合作、结盟、竞争、对抗、战争性质: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国家主观愿望的产物3,在当代,全球性的国际互动对主权的影响越来越大根源:全球化表现:政治、经济、文化影响:缩小、约束、削弱与限制“全球化”对主权国家的影响:1、影响国内行为体的政策偏好以及随后造成的国内政治联盟;2、引发国内的经济和政治危机;3、削弱政府的自主性及其政策的有效性;4、挑战对主权国家安全;5、全球的生态环境问题对主权的挑战;2.非国家行为体一、非国家行为体概说1,国家关系中存在非国家行为体2,国际组织是最重要的非国家行为体3,非国家行为体的基本类型一国际组织国际组织:国际非政府间组织:针对特定利益的事件私人次国家及全球性行为体国际政府间组织;由国家派出代表组成的组织,讨论相互间利益和共同更新的问题政府间组织的定义政府间国际组织是两个以上主权国家的政府经过一定的协议而创立的机构,其成员构成仅限于主权国家,其目的是为了通过成员国的合作谋求实现单靠自己无法实现的目标; ;政府间组织的构成要素:合作的政治意愿·一定的结构或形式·一定的运作机制国际非政府组织1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定义国际非政府间组织是非官方的社会团体或个人以一定的民间协议或条约的形式设立的民间机构;非政府间国际组织一般不具备国际法主体资格;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民族、宗教、体育与卫生等各个领域;如:国际恐怖组织如库尔德游击队等,国际经济组织如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等 ,国际宗教组织如世界基督教协会等,国际体育组织如国际奥委会等,国际卫生组织如国际红十字会等;2国际非政府组织的缘起及演化●起源于19世纪●早期活动集中于人道主义和宗教●现代非政府组织数量惊人,活动领域广泛3国际非政府组织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间接性●功能性4国际非政府组织与政府间组织的关系●相互协商与合作,并逐步实现机制化第二讲国际体系☐国际体系概述☐现实主义的国际体系观☐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国际体系观☐温和建构主义的国际体系观第一节国际社会与国际体系一.国际体系及国际体系结构国际体系international system就是指“国家的外部环境”,它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通过互动构成的一个整体;国际体系既是国际行为体互动的结果,又是国际行为体互动的舞台和环境国际体系结构是无政府状态下国家之间的权力分配二.理解和解释国际体系的两种视角第二节现实主义的国际体系观一、权力的概念●国际关系中的权力是国际行为体对其他行为体施加影响的能力●权力的实质——国际关系中的权力反映的是行为体之间的关系●权力的实现——权力的实现归根结底要看权力关系的结果二、影响国家权力的因素1,影响国家权力的因素的多样性、差异性对国家权力进行量化极为困难2,考察国家权力必须从综合角度入手三、国际权力结构1.国际权力结构的概念国际权力结构是世界上主要国家之间的权力分配状况2.什么是“权力分配”所谓“权力分配”,是指国家之间的权力大小“差序相关”,即彼此相比较有权力差距,这种权力的差距或高低顺序对各国行为选择有重要影响;3.国际权力结构的形态极就是全力中心或者大国讨论国家权力结构的形态的另一种思路权力均衡/均势:国际体系中竞争的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权力大体相当,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支配其他国家,从而实现共存;霸权体系:国际体系中的权力最大限度地集中于一个或两个国家,从而使得这些国家拥有支配国际体系的垄断性权力;4,国际权力结构的变革●国际权力结构的变革具有必然性●国际权力结构的变革一般由大国或大国集团发起●国际权力结构的变革一般基于成本和收益的考量,但在实践中往往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国际权力结构的变革的最终结果既取决于发起变革的大国的行为,也决定于其他大国的反应5,国际权力结构的合法性问题●国际体系的合法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只有国际体系中的所有大国均接受现存的权力结构,那么,该权力结构才具有合法性●合法的国际权力结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国际冲突的发生,或限制国际冲突的范围第三节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国际体系观1,自由制度主义对国际体系的基本看法2,国际合作的概念●在国际政治中,合作是指国际行为体在互动中自愿调整其政策的行为,目的是协调各方的不同点,已达到一种共同得益的结果 ;3,国际合作存在的意义●国际合作是国际秩序的基本要素●没有国际合作就没有国际社会4,国际合作产生的原因行为体之间存在互动行为体之间存在共同利益以及彼此对这种利益的感知行为体依理性原则行事5,国际合作的基本特征国际合作:参与者自愿,参与者对共同目标的认同与承诺·结果对参与者有利6,国际合作的基础●制度化和规范化:形式条约、协定等; 特点稳定●默契:产生的原因; 特点不稳定;需要相对较长时间的互动; 7,国际合作形成的手段谈判或讨价还价制定明确的行为规范与合作的条件国际合作与国际制度对国际行为体的影响作用与限度1,国际合作与国际制度构成国际行为体参与国际互动的背景与条件●便利与限制2,国际合作与国际制度具有脆弱性●与无政府状态有关第四节建构主义的国际体系1,建构主义对国际关系、国际体系的基本理解●国际关系不仅是国际行为体在物质层面互动的结果,也是其在观念层面互动的结果;●国际体系最终由国际行为体共同具有的理解与期望决定;而这种共有知识是国际行为体互动的结果,因此,国际体系具有“主体间”的属性;2,观念互动是当今国际关系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在观念互动中,共有观念产生,并对行为体的行为产生影响;体系文化—国家身份和利益—国家行为3,观念因素影响国际关系的特点●在很多情况下不像权力和制度因素那样明显和直接●一般会在较长时间内起作用文化——社会共有知识,是社会成员在社会场景中通过互动产生的共有观念,是社会成员共同具有的理解和期望;国际体系文化就是国际社会中这些共有观念的分配,或者说是国际体系中的观念结构;国际社会中最典型的结构特征是无政府文化;温特明确指出,无政府性实际上是国际社会成员-国家-造就的;国际体系文化有多种形式,温特提出了三种可能的国际体系结构:霍布斯文化,洛克文化和康德文化物质结构的意义取决于这些文化的意义根据温特的理论,文化才是国际体系结构的根本特征;第四讲国际关系与安全研究第一节安全概念的产生与安全研究的发展一. “安全”概念的界定人们对“安全”概念的界定产生分歧的原因:客观原因:安全主体面对的不安全状态以及与安全有关的问题复杂、多样;主观原因:不同安全主体具有不同的安全利益追求,因此对安全的理解和界定存在明显不同;◆“安全”是可界定的;它涉及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客观上:不存威胁现实的威胁和潜在的威胁主观上:不存在恐惧;◆安全研究要解决基本问题:行为体在互动中如何免受威胁的现状和心理状态第二节安全关系与安全研究的不同观念一、安全关系的概念国际政治中的安全是在国际行为体之间的互动或国际行为体与国际体系之间的互动中产生的,因此,它总是表现为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安全关系;二、各种不同的安全观现实主义1,古典现实主义◆国家拥有至高无上的主权;这一状况导致两个结果:一是国家之间天然具有不相容性,国家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二是由主权国家构成的国际体系呈现无政府状态;◆在无政府状态的国际体系中,国家普遍存在不安全感;因此,国家参与国际互动的主要目标是维护和加强自身的安全;◆国家能否实现安全,最终取决于国家所拥有的权力power;而权力的最重要内容就是军事能力;因此,军备竞赛是国际体系中的常态;新现实主义◆虽然国际体系呈现无政府状态,但国际关系的基本特征并不总是无休止的冲突与战争,国家之间存在着受制于安全竞争逻辑的有限合作;◆存在于国际体系中的国家最终关心的是安全而不是权力;◆国家在安全问题上存在两难选择,即存在“安全困境”◆克服“安全困境”的基本途径是以合作求安全;当合作制度化以后,可以形成“安全共同体”或“安全体制”;新自由制度主义依存安全:跨国关系的存在和发展,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程度的增强,使得无政府状态下的国际安全合作日益成为可能;◆制度安全:基于互惠基础上的国际制度的运行,可以调节无政府状态下国际行为体的行为,增进行为体之间的互信,从而降低行为体因误解、恐惧、疑虑而产生的不安全感;◆民主安全:民主国家之间无战争,在全球推广民主制度能够维护国际安全;建构主义行为体之间的观念互动,既可能产生“安全困境”,也可以形成“安全共同体”1、建构主义强调社会建构对国家行为和国家安全的影响2、安全文化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建构;3、安全困境也是国际社会建构的结果;4、国家间可以通过建构形成安全共同体第三节安全战略一、战略与安全战略1,“战略”与“安全战略”的概念◆战略是指行为体调动一切资源与力量实现目标的科学与艺术◆安全战略是指国家调动一切资源和力量维护自身安全的科学与艺术;2,安全战略研究的内容◆涉及的行为体:主要是主权国家◆涉及的内容:国家维护安全的出发点、国家面对的主要安全问题、国家维护安全的途径与手段二、国家维护安全的出发点1,国家利益是国家制定和实施安全战略的出发点,也是判断国家是否安全的主要标准2,国家利益的概念国家利益通常是指国家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的基本的需求need 和欲求 want; 3,国家利益的产生◆国家利益产生的两种解释:整体主义的解释两个基本假定;产生方式是自上而下的实证主义的解释两个假定;产生方式是自下而上的;◆在当今国际关系中,各国国家利益的形成大都是“上”、“下”互动的产物三、国家面对的安全问题1,传统安全问题◆传统安全问题涉及的安全关系主要是国家与国家之间、国家内部不同政治经济体之间的关系;这实质上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传统安全的主要内容是政治安全内部、外部和军事安全问题2,非传统安全问题◆非传统安全问题涉及安全关系既包括国家与国家的关系、国家内部不同政治经济体之间的关系,也包括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内容与分类: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属性1非传统安全不是国家行为体之间对抗性的政治军事关系的产物,但它仍然涉及国家行为体之间的关系;2非传统安全所涉及的是国际安全问题;3非传统安全也涉及政治军事冲突,但这种冲突是指国家行为体与非国家行为体之间的问题;4非传统安全问题的解决依赖于国际合作;四、国家安全战略的选择1,实力政治理论基础:权力政治观,不认同相互依存;◆基本做法:谋求霸权含义、谋求均势含义;◆特点:倾向于采取单边行动,但在面临威胁时也可能选择暂时的合作 ;◆实质:通过减损他国的实力来增大自身的安全2,合作安全形成背景:运用实力政治维护国家安全的逻辑困境;运用实力政治维护国家安全的现实困境;理论基础:”共同安全“概念的提出,认同相互依存基本做法:建立和维护基于平等、互惠原则的安全合作特点:倾向于采取双边或多边的行动,但具有脆弱性实质:以所有相关国家的安全作为实现自身安全的条件第 5 讲国际冲突与战争第一节冲突与战争的界定1.“冲突”与“国际冲突”的界定◆冲突是行为体之间对抗的状态与行为;涉及的主体:个人、小团体、国家、国家集团;涉及的内容:物质或非物质;采取的形式:暴力或非暴力;烈度:低烈度到高烈度;◆国际冲突是行为体跨越国界的对抗状态与行为;2.“战争”与“国际战争”的界定◆战争是有组织的群体其中至少有一方是政府使用暴力的冲突;◆国际战争一般是指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使用暴力的冲突;3.战争的基本特征◆使用暴力◆参与者是有组织的集团,其中至少一方是政府◆目的是获取一定的利益5.冲突与战争的特点◆经常性;冲突和战争是人类互动的一种方式;◆复杂性;涉及主体的复杂性,引发冲突和战争的原因的复杂性,卷入冲突与战争的主体采取的战略和策略的复杂性,冲突与战争的烈度的复杂性◆动态性;影响冲突与战争的因素发生变化,冲突的结构和烈度就会随之发生变化;第二节战争的起因1.探讨战争起因的目的◆找到消除战争、化解冲突或降低冲突烈度的途径和方法;2.探讨战争起因的基本方法◆层次分析法;一般分为三个层次:个人,国家,国家体系3.引发战争的个人层次的原因◆人类天性说;核心观点:人类天生具有敌意和侵略本能;主要分支:心理驱使说;生物本能说;道德堕落说;◆决策者因素;个人好恶价值取向;误判形势夸大或低估对手的能力,夸大或低估对手的意愿,对第三方作出错误判断,对战争收益的预期;3.引发战争的国家层次的原因◆国内政治和社会生活不稳定,执政者试图以对外战争来化解国内矛盾或转移国内焦点◆国家制度存在重大缺陷“民主和平论”4.引发战争的国际体系层次的原因◆国际体系处于无政府状态◆权力均衡被打破◆霸权体系被打破霸权稳定论◆国际权力发生转移权力转移理论◆国际经济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理论,长周期理论第三节冲突解决与秩序建立1.国际组织在解决国际争端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国际关系现实证明了这一点2.国际组织在解决国际争端中发挥作用的基础●代表性合法性;国际组织的建立体现和维护成员国的利益,反映成员国的共同愿望;●相对独立性;得到相关国家的赋权,具有一定的权力和能力;●规范性;国际组织的建立和运行需要一定的制度和规范,这些制度和规范对成员国具有约束力;二、集体安全1. 集体安全的概念●一批国家构成安全共同体具体表现为建立联盟、条约组织或国际组织等,并承诺采取共同行动,援助受到侵犯的成员国,对破坏和平的国家实施惩罚;2. 集体安全的性质●是一种介于世界政府和均势之间的一种安全模式;它所具有的压倒性优势使得惩罚侵略者成为可能,这使其与世界政府相似;但因没有中央权力机构,这又使其与世界政府不同;3.集体安全运作的条件●权力来源广泛,以对任何可能采取侵略行为的国家形成足够的威慑;●参与集体安全的国家必须对维持现状作出强有力的承诺,以确立义务,形成约束;●参与集体安全的国家必须对侵略达成一致的意见,以确立采取集体行动的依据;●参与集体安全的国家愿意使用自己的资源,参与对实施侵略行为的国家的惩罚;三、第三方介入1. 第三方介入的概念●国际组织作为第三方介入有关国家之间的冲突,通常采用判决、斡旋、调解、仲裁等方式,澄清事实,提供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以消除紧张气氛,促进冲突各方的对话与沟通,为最终解决冲突创造条件;2. 第三方介入解决国际争端的两种方式●法律的方式;国际法律机构如联合国下属的国际法院、欧洲法庭等接受争端当事国的请求,通过判决方式化解冲突;这种方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并不常见;●政治的方式;国际组织通过善意的斡旋、调解、仲裁等方式,试图化解有关国家之间的冲突;较为常见;第四节联合国与国际和平一、联合国概况1,联合国的性质、功能◆最具普遍性◆涉及经济、政治、社会等多个领域,但维护和平是其最重要的功能2,成立联合国的根本原因◆就是要解决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的国际冲突和战争问题3,成立联合国的基本过程★4,联合国的基本特征:大国统治★5,联合国发挥作用的基础:大国一致二、联合国实现和平的方式1.和平手段◆和平解决争端,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职能;该职能在联合国宪章中有明确的规定◆联合国运用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的实践:成功的案例:解决印度尼西亚独立问题;失败的案例:斡旋1980年爆发的两伊战争;◆在联合国运用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时,秘书长常常可以发挥重要作用◆联合国运用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的基本前提:冲突各方都有解决争端的意愿;客观上存在解决争端的条件2.强制行动◆联合国采取强制行动的条件:和平解决争端的努力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或根本不起作用;安理会确认存在对国际和平存在威胁、侵略和破坏的事实◆联合国采取强制行动的形式:促进各成员国实施制裁以及除武力之外的其他措施;决定使用武力◆联合国采取强制行动解决国际冲突的案例:成功与失败◆对联合国采取强制行动解决国际冲突的评价:始终伴随争议3.维和行动预防性外交战略◆维和行动的性质:介于和平与强制之间◆维和行动的产生:联合国宪章中没有相关规定,是联合国在解决国际冲突的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填补了和平手段和强制手段之间的空白;◆维和行动必须遵守的原则哈马舍尔德三原则:中立、同意和自卫◆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基本特点:◆维和行动的任务:制止或遏制冲突行为,为和平解决冲突创造条件;落实已达成的协议◆维和行动取得成功的前提:当事国愿意;大国支持◆如何评价维和行动:见ppt第六讲经济发展与国际安全一、影响经济安全的因素1.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是影响经济安全的两大基本因素;后面的三组因素实际上都属于社会因素的范畴◆自然界的异常变化特别是生态环境的恶化对经济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如果属于“纯自然”的,一般没有可控性;如果是人的活动造成的,一般具有可控性;◆影响经济安全的社会因素是人的意志和行为的产物,包含复杂的因素,具有可控性;2.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影响经济安全的经济因素:经济发展速度、社会就业率、通货膨胀率、金融机构的运作状况、国际收支状况、债务负担等;◆影响经济安全的非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如国内政治稳定状况,政治体制是否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等;军事因素,如是否面临外部的军事封锁、军事入侵等;◆在经济安全领域,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3.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国内、国际因素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演进状况:近代以前,国内因素占据主导地位;近代以来,特别是冷战结束以后,国际因素对经济安全的影响日益增大;这与全球化的发展有关;◆如何区分国内因素与国际因素:以主权国家的范围为界限;。

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

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
美国经济学家金德尔伯格在理论上的贡献 (1)提出国际经济体系需要一个领导者; (2)把国际公共产品概念引入国际关系研究;
国际经济体系的运转需要某个国家来承担“公 共成本”。
10
4、国际公共物品的特点:
国际体系中不存在通过投票建立按大多数国 家偏好去提供公共物品的世界政府;即没有 一个国际权威来支付公共物品的成本;
1
霸权的兴衰
❖ 沃伦斯坦的霸权兴衰周期
2
❖ 第二个来源:乔治·莫德尔斯基(George Modelski):霸权 周期
❖ 莫德尔斯基《世界政治中的长周期》,1987 ❖ 霸权周期的四个规律
1、霸主国必然衰退并被另一个霸主替代; 2、霸权交替只能以战争方式解决; 3、挑战者来自霸主体系中发展最快实力接近
吉尔平的国际公共物品:
❖ (1)开放的国际贸易制度; ❖ (2)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 ❖ (3)可靠的国际安全机制; ❖ (4)有效的国际援助体系。
9
3、霸权与国际公共物品
《萧条中的世界:1929-1939》 解释了1929年经济危机的原因:世界经济体系缺乏
领导者; 由于存在着搭便车现象,国际公共物品供给不足。
承传统现实主义的观点;
24
新现实主义的兴起
❖ 新现实主义的主要流派 1 以肯尼斯·沃尔兹为代表的结构现实主义 2 以罗伯特·吉尔平为代表的霸权稳定论
❖ 新现实主义的“新” 1 研究思路的变化,主张从政治经济相结合的角度去 研究国际权力; 2 研究内容的变化,从新自由主义等学说中汲取新 的营养; 3 研究方法的变化,引进了定量分析等方法。
1640-1660 1660-1688 法国
1688-1713 路易十四战争
1714-1739

国际政治经济学课件内容

国际政治经济学课件内容

国际政治经济学复习提纲1、历史:IR、IPE的发展2、理论:(1)现实主义:霸权稳定论(2)自由主义:相互依存论(广义、狭义——敏感性&脆弱性)(3)依附理论:正统、激进、改良(4)斯特兰奇:金融、安全、生产、知识四种结构性权力3、实践:(1)贸易:贸易保护主义(P187)、战略性贸易政策(P212)、地缘经济学、地缘外交(P213)、自由主义、国家主义(民族主义)、李嘉图(P185)、汉密尔顿(P187)(2)金融:布雷顿森林体系(P226)、牙买加体系(3)跨国公司(4)地区主义:地区、地区主义定义,三个地区主义进程及比较(P322—342)。

4、具体问题A:IPE的三个主要理论流派是什么?其主要观点和代表人物?以及三个理论流派的比较?B:汉密尔顿、李斯特、重商主义、经济民族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战略性贸易政策、补偿性贸易政策?C:欧洲一体化的三大支柱?D:三大地区主义?E:国际公共产品?F:依附论的内容、评价、实践地区、如何改良及从其中获得何种教训?G:经济外交?H:全球化的三个含义?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介绍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学习的目的与意义。

学习时应注意的事项是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渊源,及其在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地位。

本章的学习重点和难点是国际政治经济互动的形式与机制。

一、定义和研究对象:1、定义:A:吉尔平的综合说:IPE是一门关于国际政治和国际经济如何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学问;B:斯特兰奇的分析框架说:把IPE看成是一个分析框架,这门学科是研究影响到全球生产、交换和分配体系,以及这些体系所反映出来的价值观念组合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安排C:本书:国际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国际关系中的政治与经济互动的新兴学科。

2、国际政治和经济互动的形式:A:琼·斯佩罗:政治框架制度决定经济利益分配;国际政策决定过程中的政治意图和经济利益是相互影响的;国际经济关系本身就是国际政治关系(经济实力是国际政治权力最重要的源泉)B:金德尔伯格:国内经济与国际政治;国内政治与国际经济;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都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霸权国的交替周期
全球性战争
1945-1516 意大利战争和印 度洋战争 1580-1609 西班牙荷兰战争 1688-1713 路易十四战争 1792-1815 法国大革命和拿 破仑战争 1914-1945 一战和二战
世界领导大国
1516-1539 葡萄牙霸权
1609-1639 荷兰霸权 1714-1739 英国第一次霸权 1825-1849 英国第二次霸权
1、国际社会中的公共产品 2、霸主国与国际公共产品 3、对国际公共产品说的批判
霸权与国际体系
伊曼纽尔·沃伦斯坦的霸权与国际体系理论 《现代世界体系》、《历史资本主义》
“有霸则稳,无霸则乱” 霸权的兴衰 沃伦斯坦的霸权定义
国际体系的一种状态,即大国竞争中,一个大 国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将他在政治、经济、军事 外交乃至文化上的原则和意愿强加给国际体系。
霸权稳定论重要著作 霸权的战略目标 霸权的运转机制 霸权必衰法则
霸权稳定论重要著作
金德尔伯格,《1929-1939世界大衰退》,1973 吉尔平,《战争和世界政治变革》,1981 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1987 吉尔平,《全球政治经济学-解读国际经济新秩
序》,2001
霸权的战略目标
霸权的运转机制
国际公共产品 1、开放的国际贸易制度; 2、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 3、可靠的国际安全机制; 4、有效的国际援助体系;
霸权国或领导者有责任提供公共产品,并承担 全部成本,即使有搭便车者的存在。
霸权必衰
吉尔平的霸权必衰论 1 市场的力量——竞争优势的转移 2 成本/收益分析——边际成本递增 3 “搭便车”效应——经济剩余的消耗
美国霸权
1897-1913 1913-1967 1945-1967 1967-
世界政治中的长周期
莫德尔斯基《世界政治中的长周期》,1987 霸权周期的四个规律
1、霸主国必然衰退并被另一个霸主替代; 2、霸权交替只能以战争方式解决; 3、挑战者来自霸主体系中发展最快实力接近
的大国; 4、霸主国和挑战国可能两败俱伤 世界霸权国的交替周期
1945-1973 美国霸权
霸权丧失的过程 权威的丧失 挑战国
1540-1516 1516-1580 西班牙
1640-1660 1740-1763 1850-1873
1660-1688 法国
1764-1688 法国
1874-1914 德意志
1973-2000 2000-2030
霸权稳定论与新现实主义
霸权衰落的对策 1、自我约束的三条对策,《战争与世界政治的变革》 2、责任分担的日美合作世界,《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
后霸权主义 霸权后合作,基欧汉,《霸权之后》
软权力论
硬权力:通过惩罚的威胁或回报的承诺迫使他 人去做其本来不想做的事情的能力,包括军事、 经济科技力量和资源禀赋等;
软权力:通过吸引而非强迫他人去做其不想做 的事情并获得预期结果的能力,包括一国的文 化所具有的普遍性和确立国际规范及国际制度 的能力
相对权力论
权力概念的两层含义: 1、 强迫他人行事的能力 2 、对结果控制的能力
权力的基础与对结果的控制能力有严格区别 权力基础的弱化不一定导致对结果控制能力的
衰竭
霸权国的自我约束
吉尔平关于霸权国自我约束的三条对策 1、 消灭不断增加的导致高成本的原因 2 、界定一个比较廉价的防务范围 3 、减少国际承诺
霸权的兴衰
沃伦斯坦的霸权兴衰周期
哈布斯堡王 荷兰霸权 朝时期
挑战霸权期 1450-
1575-1595
获得霸权期
1590-1620
霸权成熟期
-1559 1620-1650
霸权衰落期 1559-1575 1650-1672
英国霸权
1798-1815 1815-1850 1850-1873 1873-1897
自我约束可以降低霸权国的成本,提高收益 将损害霸权国国际地位
责任分担设想
吉尔平关于责任分担的设想 霸权衰落并不必然导致霸权国确立的制度和原 则的废弃; 国际秩序应共同维护 共同提供国际公共商品
“日美合霸论” 由日本等盟国分担部分维持霸权体系的成本
后霸权合作
制度是霸权的一部分 国际制度形成之初,需要霸权来维护
推动自由市场经济体系,维护共同利益 1 提供公共产品 2 维持自身强大的经济实力以显示市场经济的优势 3 控制自然资源和原料、金融和资本来源、市场以 及特殊技术,以通过经济相互依存机制来加强 对国际市场经济的管理和支配 4 在重要的经济强国之间进行斡旋和调停
维护共同的意识形态 霸权国的社会目标和国内权力分配必须有利于国 际自由秩序
新现实主义的兴起 20世纪60-70年代,新现实主义兴起
霸权稳定论与新现实主义 吉尔平等对传统现实主义的修正
1. 对经济在国际权力斗争中的作用的理论定位; 2. 对权力政治中的零和游戏和经济活动的双赢
游戏的结合进行尝试; 3. 在政治框架和经济制度性质的相互关系上全
部继承传统现实主义的观点;
新现实主义的兴起
第五讲 霸权稳定论和新现实主义
本讲在阐述霸权稳定论的理论内涵、政策主 张的基础上,分析霸权稳定论与新现实主义 的相互关系。
霸权稳定 论的理论
结构
霸权衰 落的对

霸权稳定 论的理论
来源
霸权稳定 论与新现 实主义
霸权稳定论的理论结构
霸权稳定论的要点:1、霸权带来世界政治经济的稳定;2、 霸主自我牺牲;3、霸权必衰;4、霸权丧失导致世界政治 经济的不稳定。
筱原三代平关于美国霸权衰落的原因分析 对内:1 美国政府对凯恩斯主义的滥用 2 政府需要实现充分就业和增加
社会保障 3 美国民众的过度消费 对外:1 承诺保障盟国和准盟国的安全 2 跨国公司大量的对外投资和出
口技术 3 美元长期充当国际基轴货币
霸软权力论,《注定领导》,1990 布鲁斯•拉塞特(Bruce M. Russett)的相对权力论
新现实主义的主要流派 1 以肯尼斯·沃尔兹为代表的结构现实主义 2 以罗伯特·吉尔平为代表的霸权稳定论
新现实主义的“新” 1 研究思路的变化,主张从政治经济相结合的角度去 研究国际权力; 2 研究内容的变化,从新自由主义等学说中汲取新 的营养; 3 研究方法的变化,引进了定量分析等方法。
霸权不再,机制犹存 制度形成之后,即使霸权衰落,惯性的作用也能使国 际制度维持下去
新建霸权成本太高,不如通过国际合作来维持现状 主要国家的制度合作依然可以维持国际秩序的稳定
霸权稳定论的理论来源
伊曼纽尔·沃伦斯坦:霸权与国际体系 乔治·莫德尔斯基(George Modelski):霸权周期 国际公共产品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