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城建史教学大纲ok
《中外建筑简史》教学大纲
《中外建筑简史》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一)教学基本要求1、目的中外建筑简史是环境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群的必修课,它以培养学生对建筑艺术的兴趣,全面了解中外建筑艺术的发展历史,不同时期建筑的特点与风格,拓宽对建筑艺术的直观感受,开阔学生们的眼界为目的。
2、要求学生学完课程后应达到如下要求:①掌握建筑的发展演变历程;②理解各种不同建筑风格的差异及其产生的历史原因;③了解建筑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及建筑内外结构。
④通过古今中外的建筑纵横对比加深对建筑流派的体系特点和建筑构成形态认知。
3、课程重点及难点课程重点: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建筑和建筑师。
课程难点:①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形式。
②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结构。
(二)教学基本内容概况(共32学时)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史(共16学时)第一节大兴土木,缘何无石——中国建筑的材料(2学时)第二节中国建筑的艺术语言(2学时)第三节百层之台,起于垒土——中国建筑的结构(4学时)第四节雕梁画栋,美不胜收——中国建筑的装饰(2学时)第五节庭院深深,秩序井然——中国古代建筑的空间布局(2学时)第六节佛门之花,怒放神州——中国的宗教建筑(1学时)第七节帝王建筑——宫殿、坛庙、陵墓(2学时)第八节店肆与民居(1学时)第二章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共16学时)第一节史前建筑(0.5学时)第二节神秘的古埃及建筑(1学时)第三节古代西亚建筑——塔庙与宫殿的兴起(1学时)第四节古希腊建筑——永恒的魅力(1学时)第五节古罗马建筑——帝国风貌的展示(2学时)第六节早期基督教建筑(1学时)第七节拜占庭建筑(1学时)第八节罗曼式建筑(1学时)第九节哥特式建筑(1学时)第十节中古伊斯兰建筑(0.5学时)第十一节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2学时)第十二节意大利巴洛克建筑(1学时)第十三节法国古典主义建筑(1学时)第十四节欧洲其他国家文艺复兴建筑(1学时)第十五节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复古思潮建筑(古典复兴建筑、浪漫主义建筑、折中主义建筑)(1学时)三、教学安排及方式(一)学时安排本课程总学时 32 学时,理论授课 32 学时(含多媒体32学时)。
《中外城市建设史》教学大纲.docx
《中外城市建设史》教学大纲一、说明该课程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本科学生专业选修课。
通过学习城市发展过程、比较城市变迁经历理解如何认知城市及其空间。
了解和初步掌握基本的城市历史研究方法。
学习不同城市理论与思想的特点及其变迁过程。
本课程是一门以研究为导向的理论课程(research oriented course),要求学生随课程进程开展初步和独立的城市历史研究,开展讨论,提交报告。
(二)内容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在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中外城市建设的体系,重:点是中国以及国外的城市建设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以及不同历史阶段城市的特点,让学生能系统地掌握古代及近代中外城市与城市规划理论。
(三)教学方法理论论述(四)考核方式考查:以提交报告的形式结课。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1. 原始居民点的特点2. 中国城市产生的条件3. 评断我国早期城市形成的标准说明和要求:(1)通过讲授了解城市建设史的基本发展导向,中国原始居民点的特点与形成条件;(2)重点与难点:中国城市在不同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历史背景条件下的情况。
第二章殷商时代的城市1. 城市数量较前增加,分布范围扩大,但城市规模普遍较小2. 形成三级城邑网,即周天子所居王都一一诸侯国国道一一卿大夫都(采邑城)三级3. 城市的功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据点,工商业发展受到限制,经济功能不强4. 建设城市有了一定的规制,并对我国后来的国都的建设布局产生深远的影响说明和要求:西周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特点是本章的重点与难点第三章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1. 城市发展背景2. 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特点说明和要求:通过讲授,使学生了解列国都城一般都由大小两城组成,并呈现多种组合城市。
第四章秦汉时代的城市1. 城市发展背景2. 城市发展和建设的主要特点3. 西汉时期的城市经济区说明和要求:通过讲授,使学生了解到,在城市建设方而,城区居民住宅开始按闾里制修建,都城实行的是多宫制,并且占据城市很大空间。
《城市建设史》课程教学大纲【模板】
《城市建设史》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课程名称:城市建设史英文名称:History of urban construction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学时:32学分:2适用对象: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本科专业考核方式:随堂考试,以布置课外作业来考核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考勤占10%,作业占40%,期末考试占50%。
无故旷课累计超过16个学时的学生,取消评定成绩资格。
先修课程:无二、课程简介本课程通过介绍中外古代和近现代重要城市的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历史经验,使学生掌握城市建设史,城市改造史的基本知识。
中国城市建设历史理论包括早期奴隶制城市、封建社会时期的城市、近代资本主义城市;西方城市建设历史理论包括西方古代、中世纪和近现代资本主义三个时期的主要城市简介及主要的城市规划理论。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本课程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本科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之一。
通过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中国城市发展的一般历史,了解国外城市发展的基本特点。
理解城市发展的基本动力以及影响因素。
1、了解城市起源的过程、发展的推动力量及发展的一般规律;2、掌握各个历史时期重要的城市案例;3、了解中国古代城市物质形态的基本特征;4、了解国内外历史上主要的城市规划理论与思想。
5、比较城市变迁经历理解如何认知城市及其空间。
6、学习不同城市理论与思想的特点及其变迁过程。
四、教学内容第一章城市的产生、夏商周时代的城市(2学时)1、目的和要求了解城市的产生过程,城市产生的各个阶段的特征。
原始社会生活及劳动情况。
通过早期城市及其演变的介绍,了解殷商时期的城市布局特点和功能分区,掌握商周时期邑、都、市、城、廓、国等概念,掌握周代的城制及其影响。
2.教学内容原始的居民点、城市的产生、城市的产生过程;商代早、中、后期国都的规模、特点;周代的城制及其影响第一节原始社会生活及劳动情况第二节原始的居住形式及居民点第三节城市的产生第四节殷周时代的城市及周代的都城第五节殷周时代的邑、都、市、城、廓、国第六节周代的城制及其影响3. 思考与实践城市产生的原因?周礼《考工记》的城市制式?4.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
《中外建筑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外建筑史》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基本情况课程类别:必修课程学时:60授课对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全日制)专科学生二、教学目的中外建筑史是艺术设计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中西方建筑历史发展情况,了解各不同时期建筑环境的典型特点,细部构造与演变,掌握中西方传统建筑设计的基本语汇及设计手法,为今后的设计创作打下基础。
三、教学基本要求使学生掌握中西方建筑的有关基本概念,并对重要建筑艺术流派、建筑艺术现象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和认识,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分析艺术现象。
四、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中外建筑史》的教学内容绪言主要内容: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建筑特点及其发展环境,掌握中西方传统建筑设计的基本语汇及其细部构造。
1、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主要内容:学习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宫殿建筑的特点,了解宫殿建筑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重要意义; 2、中国古代城市建筑主要内容:结合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学习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
3、中国古代陵墓建筑主要内容:学习古代陵墓建筑的特点,了解陵墓建筑在古代国家建筑中的重要性。
4、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主要内容:学习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历史,了解明清时期的皇家园林与江南私家园林不同的内涵。
5、西方古代建筑主要内容:学习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的建筑历史,了解重要的建筑遗迹的内容、特点。
6、西方近现代建筑主要内容:学习从文艺复兴之后的西方近现代建筑,了解重要的建筑设计师及其代表作品。
五、教材与参考书教材:郑朝灿张献梅. 中外建筑简史.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2六、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1、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辅助实训教学、课后作业2、考核方式通过闭卷考试方式考核1。
中外城市建设史与规划史复习大纲精选全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
中国城市建设史与规划史
1、跟《周礼考工记》相关的内容
2、周代的都城城制
3、陵邑制(熟悉)
4、邺城(熟悉)
5、辽代五京
6、长安城的规模、布局特点
规划思想及其影响
7、宇文恺
8、宋朝城市变化体现、城市建设特点
9、瓦子
10、南宋开封(了解)
11、北宋汴梁城
12、平江图
13、闾里制、里坊制
14、厢与关厢
15、元大都城市布局特点
16、元大都在哪些方面体现了周礼·考工记
17、了解明清北京城,熟记明清北京城的规划特点及其规划的意义
18、古代城市发展与河流的关系(熟记)
19、古代城市的防御设施(了解)
20、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产生、发展(了解)外国城市建设史
1、雅典卫城的布局特点(熟记)
2、希波丹姆斯式
3、罗马营寨
4、卡洪城
5、建筑十书
6、圣地形制
7、田园城市产生背景、理论要点、指导作用、典型的田园城市案例等等
8、卫星城市
9、马丘比丘宪章(了解)
10、雅典宪章(了解关于功能分区内容)
11、圣马可广场、罗马市政广场
12、罗马时期和帝国时期的广场的不同
13、柯布西埃的城市规划思想、建筑观、明日城市等等。
中外建筑史 教学大纲
中外建筑史一、课程说明课程编号:190602Z10课程名称:中外建筑史The Chinese and foreign history of architecture课程类别:专业教育课程学时/学分:32/2先修课程:建筑设计原理,室内设计原理适用专业:环境设计教材、教学参考书:1、《中国建筑史》,潘谷西,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2、《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陈志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3、《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侯幼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4、《中国古代建筑史》,刘敦桢,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5、《建筑历史》,沈福煦,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6、《外国建筑历史图说》,刘松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该课程是环境设计专业核心课,培养学生认识建筑的本质和它的系统结构,它将为今后环境艺术设计的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牢固的基础。
本课程全面地分析了中国建筑与外国建筑的发展历史,讲授不同时期国内外建筑的特点与风格及建筑的基本词汇与设计手法。
对中外建筑的起源与发展概况,对中国古建筑发展、古建筑特征、各建筑类型和国外各历史阶段最具代表性的建筑风格、建筑流派、代表人物与代表作品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分析。
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建筑艺术欣赏能力,建立和巩固专业思想,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建筑和建筑设计,提高学生的建筑艺术素养,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使学生认识到“建筑与艺术”是历史的产物,它与所处的社会的政治、地域、经济、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从而形成丰富多彩的建筑特点。
为后续课程建立起比较全面和正确的学习方法与认识论,为今后的学习和设计创作道路树立正确的理论基础三、课程的基本要求教学要求:培养学生的建筑艺术欣赏能力,建立和巩固专业思想,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建筑和建筑设计,提高学生的建筑艺术素养,实践要求: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使学生认识到“建筑与艺术”是历史的产物,它与所处的社会的政治、地域、经济、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从而形成丰富多彩的建筑特点。
中外城市建设史
《中外城市建设史》课程大纲“Urban History of China and the Abroad”Course Syllabus董卫东南大学建筑系教授DONG WeiProfessor, SEU-ARCH课程编号01320课程类型Classification·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生必修课程 A required course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major in Urban Planning课程目标Aims·通过学习城市发展过程、比较城市变迁经历理解如何认知城市及其空间。
·了解和初步掌握基本的城市历史研究方法。
·学习不同城市理论与思想的特点及其变迁过程。
课程框架Structure·本课程是一门以研究为导向的理论课程(research oriented course),要求学生随课程进程开展初步和独立的城市历史研究,开展讨论,提交报告。
·课程安排课程分二个学期进行,分别讲授中国和外国城市建设史,共64学时。
每个学期有相对独立的课程练习(历史研究报告和文献翻译)。
中国城市部分:城市起源早期城市及其演变第一城市时代:秦汉-六朝第二城市时代:隋唐-宋元第三城市时代:明清-民国现代城市:殖民地-转向西方外国城市部分:多元化的文明与城市起源早期城市及其演变人文城市与社会: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宗教城市与社会:中世纪-市民社会王权城市与社会:文艺复兴工业城市与社会:资产阶级空间现代城市与社会:全球化与地方化课程总结:中文城市的历史比较·课程练习1,历史研究报告 (占成绩的30%)结合课程进程选择典型历史城市或典型空间环境进行剖析,研究报告分为二个部分,即历史城市3D空间模型和文献研究。
研究报告选题应与教师商讨后确定。
2,文献翻译(占成绩的30%)选择有关学术文献进行研究性翻译(3000-4000中文字符/人)。
《外国城市建设史》课程教学大纲
《外国城市建设史》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the history of city construction课程编号: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学时:24/60 学分:4适用对象: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生先修课程: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城市规划导引使用教材及参考书:教材:《外国城市建设史》,沈玉麟主编,中国建工出版社,2009参考书:《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刘易斯·芒福德[美]著,倪文彦、宋俊岭译,中国建工出版社,1989《明日的田园城市》(Garden Cities of To-morrow),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1850~1928)[英]著,金经元译《城市设计》,埃德蒙·N·培根[美]著,黄富厢、朱琪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张京祥著,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城市的形成——历史进程中的城市模式和城市意义》,斯皮罗·科斯托夫[美]著,单皓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The Monuments of PARIS》,Michel Poisson,I.B.TAURIS,1999《消失的建筑》米歇尔·科恩[法]著,刘凡、谷光曙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建筑的故事》派屈克·纳特金斯[英]著,杨惠君等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城市规划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
该课程对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及建立全面的城市历史观具有重要的作用。
课程目的和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外城市建设发展的历史,了解外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历史,认识城市发展的特点和内在规律。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绪论内容:介绍课程的性质与任务,城市建设史的学习方法——纵向与横向相结合。
纵向:了解城市发展过程、掌握发展线索、探讨发展规律;横向:进行中外比较、熟悉历史事实、继承历史遗产、借鉴历史经验。
中外建筑史教学大纲
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课程名称:中外建筑史/Chinese and Foreign Architecture History课程代码:8022第一部分课程的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与特点本课程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科基础课,主要是着力于知识面的拓宽。
这门课程主要是通过大量的建筑历史理论知识与相关资料的教学,结合图片,让学生了解建筑发展历史和建筑风格流派,为今后的设计打下基础。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建筑的基本知识,提高建筑理论、建筑艺术和建筑历史的修养;培养学生正确的建筑史观。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认识建筑体系的独特传统、自然地理和人文背景;了解中外建筑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脉络;认识历史上重要建筑的组群布局、平面构成、结构体系、外观形式、构件做法和细部装饰的基本形态和具体形制,掌握建筑的主要术语;了解中外建筑师的活动概况和创作思想。
了解和掌握各种自然条件、文化类型、社会和经济因素对建筑发展的影响;了解建筑发展的历史规律和发展趋势。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本课程是专业学科基础课,是其他艺术理论课程的基础。
其中分为《中国建筑史》部分与《外国建筑史》部分,两者为并行关系,属于同一课程的两大组成部分。
先学《外国建筑史》部分,后学《中国建筑史》部分,有利于对中国历史建筑的讲解,有利于进行中外建筑史的比较。
学完本课程后,学生可修建筑设计基础。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篇《外国建筑史》19世纪叶以前一、学习的目的与要求从第一章到第六章主要阐述外国建筑历史发展的一般情况,以及各个时期的代表性建筑。
学习这一部分要着重理解以下两个问题:一是了解以欧美国家为主线的外国建筑历史发展的过程和基本史实,建筑风格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解各时期建筑理论和建筑美学的主要观点。
二是了解和掌握历史上建筑空间、环境与场所等概念的发展及其与意识形态、结构技术、社会生活等的关系。
掌握代表性建筑的风格特征、技术特点以及社会文化内涵。
中外城建史教学大纲ok
中外城建史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中文城建史课程代码:课程负责人:二、学时和学分:32学时,2学分三、课程性质:专业基础选修课四、适用专业:景观建筑学五、使用教材:1.沈玉麟编. 《外国城市建设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122.董鉴泓编. 《中国城市建设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年9月第二版3.《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讲义)六、参考书目:1.芒福特著(中译本). 《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9.10.2.阮仪三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同济大学出版社。
3.W.奥斯特罗夫斯基,《现代城市建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宁越敏等,《中国城市发展史》,安徽科技大学出版社。
七、开课单位:八、课程的目的和任务:通过学习城市发展过程、比较城市变迁经历理解如何认知城市及其空间。
了解和初步掌握基本的城市历史研究方法。
学习不同城市理论与思想的特点及其变迁过程。
了解中国城市建设史部分在城市选址、城市供排水、城市交通、防火、城市绿化和风景区、城市规划等方面已有的成就和经验;了解外国城市建设史相关部分。
九、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中外城市发展和建设的历史,了解中外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历史,认识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内在规律;通过追溯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的起源、发展和前沿,介绍自然和文化保护的一般理论、方法和程序,分析国内外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实例,为学生从事规划设计中有关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十、课程主要内容:第一讲外国城市建设史(一)古代的城市(二)中古的城市(三)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城市(四)现代城市第二讲中国城市建设史(一)古代部分(二)近代部分(三)现代部分第三讲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一)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起源与发展(二)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与方法(三)中国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四)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五)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实例分析十一、课程说明:本课程大纲教学总学时数为32学时,相关教学环节可如下安排:1.分阶段布置读书笔记作业及课外参考文献的阅读。
城市规划外国城市建设史大纲(考研必备)
《外国城市建设史》课程讲稿第一篇最初的城市---奴隶制社会的城市第二章古埃及的城市第一节古埃及社会背景一自然条件二历史分期分为四个时期:古王国时期(公元前3200—bc2400年)中王国时期(公元前2400—bc1580年)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80—bc1150年)晚期(公元前1150—bc30年)三宗教哲学埃及的奴隶制直接从氏族贵族演化而来。
国家机器特别横暴,形成厂中央集权的皇帝专制制度。
有很发达的宗教为这种政权服务,并实行政教合一,国王为“法老”。
认为人在现实世界是极为短暂的,而人死后,灵魂是永生的,要在千年之后复活,死后的世界是永存的。
四其他发展几何学、测量学,创造了起重运输机械,并学会了组织几万人的劳动协作。
天文学、历法、数学、医学、美术、文学等均达到教成的水平。
这些成就对城市和建筑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二节古埃及城市概况一孟菲斯古城1孟菲斯古王国第一王朝的首都●白色城墙●法老金字塔、神庙等建于城外远离城市的沙漠边缘●第三朝裘萨的墓地与城并驾,有建筑师的参入●死者之城比生者之城永恒2伊套城十二王朝的首都●城墙与城壕二卡洪城建设时间:12王朝,公元前2000多年长方形,380x260米城市职能:一是认为维修金字塔而建,一是认为通往绿洲的交通要道城市功能分区:奴隶居住区、贵族区、商人及手工业者等中产阶级住区城市防御设施:砖城墙,城内分区死墙城市交通路网:棋盘式,奴隶居住区的主路8—9米宽城市中心:有神庙,城东有集市阶级差异---占据城区的风向优劣区位,建筑密度大小产生原因—建金字塔/开发绿洲三第比斯城生者与死者之城---古埃及中王国与新王国时期(BC1085--2040)(鲁克索与卡纳克神庙已经建在城中,死者之城与生者之城不再离的太远)死者之城规模不亚于生者之城,重视,同时也促进生者之城的繁荣生存。
与金字塔不同,出现山陵崖墓。
城市自然环境:峡谷,两岸悬崖峭壁,尼罗河两岸城市用地规模:9x6公里城市人口规模:盛时10万人城市空间布局:很长中轴线由西南往东北贯穿四阿马纳城人性与生活化的城市---古埃及新王国时期,首都阿玛纳城,尼罗河沿岸,自由布局,宫殿、行政建筑与其他用地结合紧密。
中外建筑史教学大纲
《中外建筑史》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与任务本课程是建筑设计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建筑的形式、结构及其演变规律,认识到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建筑的主要社会功能。
从建筑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寻找中、外各民族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精髓,通过吸收前辈的建筑艺术成就,进一步指导我们今后的建筑设计与创作,为设计思维开拓更为广阔的空间领域和时间领域。
二、教学基本要求了解中国建筑体系的发展以及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基本结构、特征和做法。
重点掌握宫殿、坛庙、宗教等建筑的结构形式以及清式做法中的“大木作、小木作、油漆、彩画作”等具体做法,通过学习,要求学生初步具备仿古建筑的设计能力。
了解其建筑的类型、建筑技术及建筑艺术思潮。
掌握现代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等。
了解外国建筑的发展概况。
掌握古典建筑柱式、拱券技术、各个时期的代表建筑类型、建筑技术、建筑成就以及有关的建筑理论等。
三、教学学时分配表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第一章中国古建筑的主要特征2学时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结构体系的优点,掌握木构架的组成及主要结构构件的功能;掌握木构架形式及各自特点;掌握中国古代建筑在单体设计和群体组合上的典型特征;掌握中国古代建筑在门窗、屋顶、天花和藻井、彩画等方面的装饰特征。
教学重点:中国木构架结构体系优缺点、木构架的组成、主要结构形式及其特点; 单体建筑特征、群体组合特征。
教学难点:中国古建筑门窗、屋顶装饰、天花和藻井、色彩、彩画等特征。
第一节木构特征一、木构架的优点二、木构架结构体系第二节建筑特征概述一、单体建筑特征二、建筑群体特征第三节装饰特征一、门窗二、屋面装饰三、天花和藻井四、色彩与彩画五、雕饰第二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2学时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发展概况;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社会意识形态、社会经济、生产技术等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作用;掌握从原始社会至明清各历史时期在结构体系、材料、技术和建筑艺术等方面的发展成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城建史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中文城建史
课程代码:
课程负责人:
二、学时和学分:32学时,2学分
三、课程性质:专业基础选修课
四、适用专业:景观建筑学
五、使用教材:
1.沈玉麟编. 《外国城市建设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12
2.董鉴泓编. 《中国城市建设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年9月第二版
3.《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讲义)
六、参考书目:
1.芒福特著(中译本). 《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9.10.
2.阮仪三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同济大学出版社。
3.W.奥斯特罗夫斯基,《现代城市建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宁越敏等,《中国城市发展史》,安徽科技大学出版社。
七、开课单位:
八、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通过学习城市发展过程、比较城市变迁经历理解如何认知城市及其空间。
了解和初步掌握基本的城市历史研究方法。
学习不同城市理论与思想的特点及其变迁过程。
了解中国城市建设史部分在城市选址、城市供排水、城市交通、防火、城市绿化和风景区、城市规划等方面已有的成就和经验;了解外国城市建设史相关部分。
九、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中外城市发展和建设的历史,了解中外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历史,认识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内在规律;通过追溯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的起源、发展和前沿,介绍自然和文化保护的一般理论、方法和程序,分析国内外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实例,为学生从事规划设计中有关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十、课程主要内容:
第一讲外国城市建设史
(一)古代的城市
(二)中古的城市
(三)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城市
(四)现代城市
第二讲中国城市建设史
(一)古代部分
(二)近代部分
(三)现代部分
第三讲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
(一)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起源与发展
(二)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与方法
(三)中国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
(四)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制度
(五)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实例分析
十一、课程说明:
本课程大纲教学总学时数为32学时,相关教学环节可如下安排:
1.分阶段布置读书笔记作业及课外参考文献的阅读。
2.安排1~2次课外参观学习,加深对城市发展历史和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
3.布置2~3次专题报告讨论会,增强独立分析和议论问题的能力。
课堂教学以教学参考书为参考材料,按照本大纲的内容进行教学。
本课程的安排应注意在内容上与建筑史、城市建设史、规划原理等课程内容的衔接与分工,做到合理安排与分配。
十二、考核方式:考察
教学大纲制定者:
教学大纲审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