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三章_社会认知_图文

合集下载

社会心理学之社会认知(ppt)

社会心理学之社会认知(ppt)

3、知觉的基本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 从背景中把少数事物区分
出来,从而对它们作出清晰的 反映,称为知觉的选择性。
对象和背景是相互依存、 互相转化的。
你看到了一对情侣或是一個骷顱头?
(2)、知觉的整体性(组织性)
知觉的对象由不同的部分、 不同的属性组成,但我们总是把 它知觉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而 并不把它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
时尚 性感
憨厚 老实
自然特征 社会特征
心理特征
非语言线索
• 面部表情 • 目光
接 触-对对方感兴趣,被认为诚实直率; 不接触-说明此人害羞或害怕; 长时间的目光接触--敌意、爱慕的信号 • 姿势
面部表情--什么样的情绪 ?
a) 快乐, d) 悲伤,
b) 惊讶, e) 生气,
c) 害怕 f) 厌恶
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的 印象仍然相对地保持不变。
大小恒常性 形状恒常性 明度恒常性 颜色恒常性
大 小 恒 常 性
形状恒常性
颜色恒常性
考考你的观察力
考 考 你 的 观 察 力
三、错 觉(illusion)
---由大脑对环境讯息所作的 推测,称为知觉性假设。
---错误的知觉性假设就是错 觉。
触觉
绝对阈限
夜晚晴朗时可以看见50公里处的一只烛光 安静环境中可以于6米外听见手表秒针走 动声 可尝出7.5升水中加入的1 茶匙糖的甜味
可闻到在三居室中洒一滴香水的气味
蜜蜂翅膀从1厘米高出落在面颊上即有感 觉
感觉剥夺实验
贝克斯顿在美 国麦吉利大学募集 了大学生志愿者作 为参加实验的人。
观察窗
志愿者每天躺 在床上睡觉,并有 每天20美元的酬劳。 他们可以自己决定 何时退出实验。

[社会心理学]3-社会认知1-社会知觉(可编辑)

[社会心理学]3-社会认知1-社会知觉(可编辑)

第3章社会认知1社会知觉 2009 2- 社会心理学要研究人的社会化过程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对个体在社会情境中如何从一个生物人成长为一个社会人的过程及其在这一与他人及与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的有关规律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社会化是指人类个体在与社会相互作用的整个人生过程中通过学习社会文化而使自己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逐渐形成和发展自己的人格不断修正自己的价值观念及相应的社会行为方式的过程孔子《论语》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志于学问三十而立 [懂礼仪]说话做事有把握四十而不惑 [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而知天命得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能随心所欲任何念头不越出规矩说明人生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人格特征《论语》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译文别人不了解我我不急我急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为立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译文不懂得命运没有可能作为君子不懂得礼没有可能立足于社会不懂得分辨人家的言语没有可能认识人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译文几个人一块走路其中便一定有可以为我所取法的人我选取那些优点而学习看出那些缺点而改正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第3章社会认知1 社会知觉 1节社会认知与社会知觉概述 2节印象形成过程 3节社会知觉偏差第 1 节社会认知概述知觉与社会知觉的含义社会知觉的类别认知心理学的含义社会认知的含义社会认知与社会知觉的关系 11 知觉与社会知觉的含义哲学知觉是人对外界事物的整体反映信息加工知觉是人将感觉获得的信息进行选择组合从而形成完整映象的过程作用于人的信息有两大类因此知觉也有两大类非社会性信息物知觉社会性信息人知觉非社会性信息指自然界中的机械物理化学和生物方面方面现象的信息对非社会性信息所形成的知觉通常被称为物知觉objective perception或一般知觉general perception 金P103一般知觉普通心理学主要讨论人对物的各种物理和时间空间运动等方面的知觉即如何获得关于知觉对象的整体印象以及在知觉过程中的对象与背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及知觉恒常性等问题社会性信息指由人的实践所构成的社会现象的信息这里包括担任社会角色并具有人性的人人际关系和群体以及各种社会结构和社会事件等对社会性信息所形成的知觉就叫作人知觉person perception 或社会知觉social perception 社会知觉的类别黄 1 人知觉如对他人外部特征的知觉即形成印象的知觉impression formation 人性知觉自我知觉等 2 角色知觉role perception如对某人从事何种职业的知觉等 3 人际关系的知觉interpersonal relative perception 4 社会因果关系知觉social perception of causation如对行为成败原因的知觉对社会事件因果关系的知觉等 5 群体知觉group perception如对群体特点与性质的知觉群体归属知觉领导关系与领导方式的知觉群体气氛的知觉等两种知觉的区别金103 F海德在其《人际关系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对人知觉和对物知觉的3个差别①人能体验其内部生活而物不能②物不被认为是其自身活动的原因而人则往往被认为是第一原因③人可以有意识地操纵和利用知觉者而物则不能台湾学者张春兴教授认为还存在以下区别物的特征静态者居多人的特征是变动不居的同类物之间个别差异小人与人之间则个体差异很大认知心理学的含义 Neissers definition1967Cognitive psychology refers to all processes by which the sensory input is transformed reduced简约 elaborated 精细加工 stored recovered and used Eyssenck2005研究包括注意知觉学习记忆语言情绪概念形成和思维在内的错综复杂的现象 Sternberg2003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如何觉知学习记忆和思考问题的科学认知心理学的实质与核心王甦认知心理学的实质就在于它主张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心理过程看作信息加工过程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是揭示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社会认知的含义social cognition 金103社会认知研究包括关于特定社会性对象的全部认识过程知觉社会推理对他人对自身 13所院校社会认知指的是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Aronson2005人们如何思考自身和社会性世界或更准确地说人们如何选择识记和使用社会信息来做出判断和决定 Baron2000人们解释分析记忆及使用社会环境信息的方式社会认知与社会知觉金103 13所院校由于社会心理学对于社会认知的研究着眼于对人及人关系的知觉感受因而不少社会心理学文献称之为社会知觉或人际知觉社会知觉是指人对各种社会性的人或事物形成的直接的整体性印象其中主要是指人知觉person perception或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对群体所建立的最初印象或概念这种印象通常是关于对象的外表特征的认知社会知觉更关注在知觉过程中人们信息提取的倾向和哪些因素会影响人们的社会知觉的准确性社会认知与社会知觉金103 虽然许多社会心理学家主张社会知觉与社会认识没有本质的区别但在本书中社会认知是社会知觉的上位概念社会认知要比社会知觉复杂得多在过程上社会知觉只是社会认知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在结果上社会知觉只是社会认知的一个部分社会认知不仅包括对有关对象的外表特征的知觉还涉及对有关对象的记忆推理判断解释等复杂环节看别人怎样做人 2 第一印象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21 印象及其定向作用 22 社会知觉的对象性自然-社会-心理显著性 23 社会知觉的整体性印象整合 24 社会知觉的理解性中心品质研究 25 社会知觉的恒常性刻板印象 2·6 对他人情绪的知觉108 2·7 对他人个性的知觉内隐人格理论 116 21 第一印象的含义印象impression是指人在最初遇到的社会情境时主观上按照以自己旧有经验为基础的理解将情境中的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所形成的关于人或事物的概念是社会知觉过程的结果这种对于别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明确其对于我们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就是印象形成时第一印象first impression是指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所形成的印象特性1 知觉的对象性知觉的对象性是指我们的感觉系统为我们提供的是光色声嗅味和触等各种信息但我们知觉到的却是一个统一体或完整具体的对象知觉的对象与背景相比较它形象清楚好象突出在背景的前面而背景则好象退到它的后面变得模糊不清知觉的对象性在社会知觉中的表现金105 知觉对象性在社会知觉中的表现 1 自然特征的信息选择倾向 2 社会特征的信息选择倾向 3 心理特征的信息选择倾向知觉者关心的社会事件容易成为知觉对象而其他事件则成为知觉该对象的背景例如妈妈们在幼儿园门前接孩子回家时每位母亲通常只关心自己的孩子因此自己的孩子最容易成为知觉对象别的孩子只是成为知觉该对象的背景特性1 显著性心理学研究指出人们的注意通常会转向那些在知觉领域中突出的方面主题而非背景或场景设置这叫做主题背景原则the figure-ground principle 在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显著的线索被应用得最多 Gestalt的客体知觉规律可回答什么线索会比其他线索更显著的问题显著性提高了印象的整体性特性2 知觉的整体性的含义知觉的对象有不同的属性由不同的部分组成但我们并不把它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整体性或知觉的组织性格式塔心理学家曾对知觉的整体性作过许多研究结果认为整体知觉的组织原则主要有接近因素相似因素完整倾向因素好图形因素好的连续因素和共同命运因素等信息整合的含义当人们与他人相互接触时会接收到对方有关外貌和内在各种人格特征的信息并经过心理加工把这些信息整合成一个有关对方统一印象的过程叫信息整合实例印象形成往往是多种信息联合作用的结果对于人们如何整合这多种信息信息整合理论的两位代表人物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N H Anderson19591965主张平均法 MFishbein1964主张加法法实例现在让你与两个人接触后要求你从一个从-5到5的量尺上对他们的各种品质进行评价甲在机智学术渊博沉着自信等品质上的得分分别是4423 乙在上述四种品质上的得分与甲一样但你还认为乙还有坦率和不讲究衣着的特点你对这两个特点的评价分别是3和-2 你认为你对他们两人最后形成的印象哪个人的会更好些你是根据什么来形成这个最后的印象的评估第一印象最重要的方面就是评估evaluation 即我们喜欢还是不喜欢这个人 Osgood 等1957的经典实验 Osgood 1957对好恶评价特征的研究研究目的证明评价维度可以将许多信息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研究方法使用一种叫做语义差异的测量程序研究过程和材料让被试选择一些描述特征的配对词如愉快一悲伤好一坏强一弱冷一暖去形容一些人或物研究结果这一研究结果得到后人的支持罗森伯格等S.Rosenberg等1968发现人们往往根据社会的和智慧的品质去评价他人但最初人们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仍然依据喜欢不喜欢这评价维度研究结果发现人们根据三个基本的维度进行评估即评价evaluation如好坏力度potency如强弱和活动向度activity如主动被动其中评价维度在印象形成中最为重要一旦人们对他人或物的判断在这个维度上确定了其它两个维度作用就不太大子 Osgood 随后所设计的一系列研究表明这三个基本维度在许多不同文化环境下的认知都是显著的 Rosenberg等人的研究结果 com 3·2·5平均化原则 P69 com1 要解决的问题 com2 信息整合的法则加法法则平均法则例一例二 com3 Anderson 的加权平均法则和信息整合法则 com1 要解决的问题 P69 我们的大多数印象都不是绝对正性或者绝对负性的而是程度和内容不同的印象的混合我们如何把关于一个人的分离的印象碎片合成一个简单的整体印象呢加法法additive principle 加法法认为印象形成是各项信息相加的结果用数学公式表示如下公式说明印象形成是各项信息重要性之和平均法Averaging principle 平均法认为印象形成是各项信息的平均值用数学公式表示如下公式表明印象形成是各项信息重要性的平均例一 P70 假设苏珊刚刚见到了她的肓约对象乔治她很快认为他是一个风趣聪明有礼貌的人不过个子不高而且穿着不雅她从这些特质的。

社会心理学—3社会知觉

社会心理学—3社会知觉

社会心理学-
第三章-社会知觉
3
认知心理学 p286
定义:运用信息加工观点来研究认
知活动,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感知
提取
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
储存
和言语等心理过程或认知过程。
知觉是人对外界事物的整体反映,
是人将感觉获得的信息进行选择、
编码
组合,从而形成完整印象的过程。
物理世界 (客观事物)
社会世界/精神世界 (社会性事物)
信息输入,是形成对他人的印象;而印象整饰是信息输出, 是对他人印象形成施加影响。
社会心理学-
第三章-社会知觉
30
印象管理的作用
我们为什么要进行印象管理
• 促进社会交往 –当获得礼物时应该表示喜欢
• 获取物质或社会奖赏 –策略性的自我展示
(Strategic self-presentation, Jones, 1990)
社会心理学-
第三章-社会知觉
22
品牌的晕轮效应
社会心理学-
第三章-社会知觉
23
印象形成的效应3: 刻板效应/刻板印象
(social stereotypical impression)
闭上你的双眼,想象下列这些人物的长相与性别?
大学啦啦队长,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一个公司总裁
定义:刻板印象: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 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叫刻板印象 。
软弱的。
¦ 逻辑性强 抱负宏大
¦ 欣赏艺术和文学 ¦
¦ 无依赖感 不因相貌而自负 ¦ 善于表达脉脉温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社会心理学:社会认知概述

社会心理学:社会认知概述

-社会认知的基本对象 社会认知对象的范围很⼴,包括对他⼈表情的认知、对他⼈性格的认知、对⼈与⼈之间关系的认知。

对他⼈表情的认知 ⼈是⼀种富有表情的社会⼈,⼈的表情是反映其⾝⼼状态的⼀种客观指标。

在社会⽣活中,⼈们往往根据他⼈的表情来判断其⼼理,判断的正确程度取决于认知者对他⼈表情的认知与解释。

⼈的表情以⾯部表情为最重要,此外⾝体的动作与姿态、说话的语调等也是属于⼈们表情范围之内的种种形式。

对他⼈性格的认知 对他⼈性格的真正认识,必须通过长期的观察才有可能。

但对他⼈性格的某些⽅⾯,在较短时期内也是可以认识到的。

了解⼀个⼈的过去⽣活道路,甚⾄是了解⼀个⼈在家⾥兄弟姐妹中的排⾏,都会有助于了解其性格特征。

对性格认知的研究,因其缺乏科学的、客观的标准⽽相当困难。

对⼈际关系的认知 对⼈际关系的认知包括两层意思:⼀为对⾃⼰与他⼈关系的认知;⼆为对他⼈与他⼈之间的认知。

在社会⽣活中,个体往往根据他⼈经常表达的意见、表露的态度和情绪,来推测⼈与⼈彼此之间的关系。

它使得对⼈际关系认知有⼀个明显特点,就是认知者的情感成分参与其中。

对⼈际关系的认知是否正确⼗分重要,它直接影响到能否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

特征 社会认知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认知的选择性 ⼈们是根据刺激物的社会意义的性质及其价值⼤⼩,⽽有选择地进⾏社会认知的。

认知反应的显著性 这主要是指在⼀定的社会刺激下,个⼈⼼理状态、情感、动机所发⽣的某些变化,这种变化随着个⼈对社会刺激的意义所理解的程度⽽转移。

认知⾏为的⾃我控制 这是⾃我意识发挥作⽤的结果,它使个⼈的认知体验不被他⼈所觉察,从⽽使个体与外界环境保持平衡。

⽅式 认知⽅式,也称认知风格,是指⼈们在认知活动中所偏爱的信息加⼯⽅式。

它是⼀种⽐较稳定的⼼理特征,个体之间存在很⼤的差异。

认知⽅式有场依赖型(field dependence)和场独⽴型(field independence)、冲动型和沉思型、具体型和抽象型三类。

社会心理学完整版ppt课件

社会心理学完整版ppt课件

幸福感和心理健康 研究
随着社会对幸福感和心理健康 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社会心理 学将更加注重这方面的研究。 它将探讨如何提高人们的幸福 感和心理健康水平,促进社会 的和谐发展。
THANKS
THANK YOU FOR YOUR WATCHING
发展
从哲学思辨、经验描述到实证研 究的历程,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 学科。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研究对象
个体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群体心理、人际互动和沟通等。
任务
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社会心理现象,揭示其本质和规律 。
社会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与心理学的关系
与文化人类学的关系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而社 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专门 研究社会情境中的心理现象。
指个体对某一社会客体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向三个成分。
社会态度的结构
由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意向成分组成。其中,认知成分是对态度对象的认知和理解 ;情感成分是对态度对象的情感体验;行为意向成分是指对态度对象所采取的行动倾向。
社会态度的类型
根据态度的强度和稳定性,可分为强烈态度和微弱态度;根据态度的指向性,可分为内隐 态度和外显态度。
社会心理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跨文化研究
网络社会心理学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跨文 化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社会 心理学将更加注重不同文化背 景下的心理和行为研究,为跨 文化交流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 指导。
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 ,网络社会心理学将成为一个 新兴的研究领域。它将探讨网 络环境中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如网络成瘾、网络暴力、虚拟 社交等。
培养批判性思维
通过培养个体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使其能 够理性分析群体意见和观点,不盲目跟从他人。

第三章 社会认知

第三章 社会认知

思考:
“一个男生经常嘲笑一个女生”
相应推断理论:
由人的外显行为来推断其内在动机和人格特质。 内在动机和人格特质就是外显行为的原因。
实验:
例如:“那个图书管理员帮一个老妇人将杂货送到 了马路对面。”
反思:
• 如,一个人拿枪指着某人的脑袋,被指着脑袋的人 就把兜里的钱都给了打劫者,我们是不是能推断说, 被抢的人的行为是利他的呢?
三、 印象管理
1.含义 人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
别人用自己期望的方式来看待自己 的一种尝试。
2.印象管理的策略
• 获得性印象管理 • 保护性印象管理
获得性印象管理(积极看待自己的努力)
• a讨好行为:意见遵从、热情相助、抬举他人; • b自我抬高; • c威慑; • d恳求。
保护性印象管理(弱化不足)
社会认知的内涵 印象形成
社会认知偏差 印象管理 归因
一、社会认知的内涵
• 1.社会认知是个体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 作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幻灯片 6
• 2.社会认知指人们如何选择、解释、识记和使用社会信 息来做出判断和决定。内在机制
面部表情研究:
• 思考: • 眼、耳、鼻、口、眉以及面部肌肉中最能表达情绪的是哪
编辑们列出的重要选题:
• A正在参加成人教育以攻读第二学位,他选的是《怎样写 毕业论文》;
• B的女儿正在上幼儿园,她的选题是"学龄前儿童教育丛书 ";
• C是围棋迷,他的选题是《聂卫平棋路分析》……
5、投射效应
• 指的是将自己的特点投射到别人身上。 • 俗语“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推己及人”,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物以类 聚,人以群分”

社会心理学PPT:社会认知与归因

社会心理学PPT:社会认知与归因
例子2: Jane上周末参加了反对妇女歧视的游行,请问
Jane更有可能是,1,一名护士,2,一名具有强烈女权 主义者精神的护士。
15
锚定与调整法则(anchoring and adjustment ) 人们以一个数字或数值为起始点并依据这个起始点进行调 整,但这种调整往往并不充分。
16
1 x 2 x 3 x 4 x 5 x 6 x 7 x 8 =?
22
基础比例信息(base rate information) 总体中不同类别的成员所占的相对比例的信息。给你 一张北京大学学生的照片,让你推断是哪个系的?你 会怎样推断?
23
24
3 社会认知与健康
社会认知与寂寞:只看到生活消极方面的人,更容易感 到寂寞,把他人看成难于相处的。 社会认知与焦虑:对情境的认知与控制可以避免焦虑 (Zimbardo,1981)。 社会认知与疾病:对事件的乐观解释可以避免疾病 (Seligman,1987)。
Kelley (1950)的研究
10
2 认知法则
便利法则(availability heuristic) 根据一件事进入脑海的容易程度来作出判断。医生们在 诊断病情时会使用便利法则。不同疾病进入其脑海的容 易程度,会影响他们的诊断。
Markus (1977)的研究
11
便利法则(availability heuristic)
17
8 x 7 x 6 x 5 x 4 x 3 x 2 x 1=?
18
实验材料
你认为一学期应该在购买教材、课本方 面花费多少钱? 人民币
根据已有调查,北大本科生认为一学期 应该在购买教材、课本方面花费是500元。 请问,你自己认为应该花多少? 人民币
19

北大社会心理学第3讲社会认知与归因问题

北大社会心理学第3讲社会认知与归因问题

B 维纳的归因理论
1972年,Bernard Weiner在Heider的归因理论和 Atkinson成就动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归因理论, 该理论要说明的是归因的维度及归因对成功与失败行为的 影响。 Weiner认为,内因与外因的区分只是归因的维度 之一,在归因时人们还从另外一个维度,即稳定与不稳定 的角度看待问题。这两个维度互相独立,就象平面坐标系 中的X轴与Y轴一样。
C 自尊
它指一个人如何肯定与赞扬自己,是自我评 价的重要维度。在心理学家看来,拥有自尊 是一个人人格成熟的重要标志。 Baumeister总结出了个体提高自尊的方法, 这些方法包括学会用自我服务的方式去解释 生活,用自我障碍的策略为失败找借口,使 用防卫机制否认或逃避消极的反馈,学会向 下比较以及采用补偿作用,在自己某一方面 的能力受怀疑时转到自己擅长的活动中去。
个人图式(Person schemas):指我们对某一特 殊个体的认知结构,比如我们对毛泽东就有一个个 人图式,这个图式的内容包括:有勇气、自信、百 折不挠等。
B 自我图式
自我图式(Self-schema):指人们对自己所 形成的认知结构,它与自我概念有着紧密的联 系。你可能认为自己聪明,有同情心,以及乐 于助人,这些都是你自我图式的内容。
3.社会认知
分类与图式
在认知他人的时候,人们并不是把某个人当成独 立的个体,而总是立即并自动地将之归到某一类 当中,这个过程就是分类,它是自发的、立即的。
图式(Schema)是指一套有组织、有结构的认 知现象,它包括对所认知物体的知识,有关该物 体各种认知之间的关系及一些特殊的事例。
A 个人图式
A 第一印象(First Impression)
在与陌生人交往中,所得到的有关对方的最初印 象被称为第一印象,第一印象中最重要、最有力 的是评价,即在多大程度上喜欢或讨厌对方。 Osgood等人的研究表明,在第一印象中我们评价 他人的三个维度是: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形成时期: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


确立时期:20世纪20年代至今

我国社会心理学发展概冴

1949年以前的初步发展阶段

1931年赵演翻译《社会心理学》 陆志韦1924年著《社会心理学新论》 孙本文1948年出版《社会心理学》

1949-1980的停滞与空白阶段 1980年的起步与发展阶段
自我意识

也称自我,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 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包括生理自我、 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
生理自我是其它自我的载体。个体如何看自己身体 生理自我 的层面;躯体、性别、容貌、年龄、健康状况等方 面的认识
心理自我 社会自我
心理自我是个体态度、信念、价值观念及人格特征 的总和,是个体如何看自己心理世界的层面


1981年,北京心理学会首次举办了社会心理学 学术座谈会,是我国社会心理学重建的标志。 1982年,中国社会心理学会成立。
第二节 人的社会化
社会化的分类 社会化的途径 自我意识的发生和发展
社会化概述

是指人类个体在社会环境下,从生物人、野蛮 人发展成为社会人的过程。涉及社会和个体两 方面:

归因理论
内归因 :一个人之所以出现某种行为,其原因 与自己有关,如人格或态度。 外归因 :一个人之所以表现出某种行为,与他 所处的情境有关,大多数人在同样的情境下都 会做出同样的反应。 “我们倾向于认为,行为的起因是由于个人特质。 至于情境,由于难以看见并加以描述,因此可 能被忽略。”

——Fritz Heider
社会心理学研究范围
1 2 3
个体社会心理 社会化 自我意识 社会动机 社会认知 社会态度 社会交往

第三章社会知觉与社会认知

第三章社会知觉与社会认知

• 印象形成:对于别人或事物进 行归类,明确其对我们的意义, 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 过程即印象形成
二、印象形成中的信息选择倾向
• 对于在归类时所用的任何一种类别,我们 都有一整套自觉不自觉的既定观念,虽然 据此建立的有关印象常常不够精确,但仍 引导人们的社会适应 • 1、自然特征的信息选择倾向
• 认知: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包括感 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言语等心理过程。 • 社会认知:研究人们如何选择、解释、识记和运 用社会信息来做出判断和决定。
–社会认知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心理活动, 人的社会动机或社会态 度的形成、社会 化过程的进展、社会行为的发生,都以 社会认知为基础。
六、个人知觉中的偏差
• 人们在社会知觉中常出现偏差, 人们可以注意到它,降低其影响, 但是无法避免它的存在 • 常见的有
1、晕轮效应:光环效应
• 指评价者对一个人多种特质的评价往 往受某一特质高分影响而普遍偏高。 就像一个发光的物体对周围物体有照 明的作用一样。从所认知到的特征泛 化推及到未被认知的特征,从局部信 息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
– 面部表情: – 人际距离:个人,亲密,社交,公众 – 身体姿势: – 空间 – 目光接触:
• 声调表情:
五、印象管理
• 印象管理的定义
• 印象管理是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 影响或控制别人形成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 即有意地留给别人一定的印象。也称印象 整饰
– “世界是个大舞台” 管理 例,政治家常进行印象
• 以点概面、“情人眼里出西施” 、爱屋及乌
– 负晕轮效应:扫帚星效应。主要指评价者 对一个人的多种特质的评价往往受某一特 质低分印象的影响而普遍低。
• 外表吸引力是产生晕轮效应的最主 要的一个特质。社会地位也是一个 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如一些核心品 质也容易产生晕轮效应

心理学基础课件:社会心理

心理学基础课件:社会心理
• 自利归因
− 将成功归功于己(通过内部归因),将失败归咎于他人或情境(通过 外部归因)的倾向
一、归因
◇ (二)归因偏差
• 公正世界信念
− 人们相信正义必胜,好人会得到上天的馈赠,坏人终究会受到应有惩罚 − 修复公正世界信念的一种常见方法是被称为“谴责受害者”的个人特质归因
一、归因
◇ (二)归因偏差
政府和文化制度必须为双方提供道义、 法律和经济上的支持
1999年2月4日清晨,纽约布鲁克斯街区一条街道上,4名白人警察正慢慢接近阿默多·迪阿 诺,他们认为这名来自西非的黑人移民很像一名罪犯。而迪阿诺没有任何犯罪记录,他 是一个小贩,每天工作很长时间,业余还刻苦学习,已经达到上大学的标准。当迪阿诺 进入公寓走廊时,警察命令他不许动。他伸手去拿钱包,可能是想出示证件。4名警察对 黑人伸手进口袋的动作非常警觉,毫不犹豫地开枪,迪阿诺当场身亡,中弹41枪。
爱美是人的天性,无论在哪种文
化背景中,美貌都是一种财富,
都令人向往。
一、人际吸引的条件
◇ (三)相似与互补
• 相似性吸引 − 类似性 − 被具有类似态度的人吸引
• 性别差异:女性更看重态度相似性,男性更看重外表魅力 • 我们倾向于假定哪些我们发现有魅力的人与我们有相同的态度 • 包容性似乎是维持一段亲密关系的更有利预测因素
一、人际吸引的条件
◇ (三)相似与互补
• 互补性吸引 − 交往双方的需要和满足途径正好成为互补关系时,双方喜爱程度 会增加 − 补偿作用
• 他人的某一特点满足了一个人的理想,从而增加了其对这个人的喜欢程度
二、爱情
◇ (一)什么是爱情
爱情的内涵
• 人爱际情吸(引 lov(ei)nt是er一pe种rs强on烈a的l a积ttr极ac的tio情n感)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吸引

第三章 社会认知

第三章  社会认知

第三章 社会认知第一节 社会认知及其特征一、社会认知的含义:在社会心理学中,我们将对他人、他人的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感知与认识称为社会认知。

二、社会认知的途径1、人的面部表情2、人的言语活动3、人的体态表现4、人的行为方式第二节 社会认知的基本过程社会认知的基本过程包括:社会知觉、社会印象、社会判断。

一、社会知觉对人的知觉远比对物的知觉要复杂得多。

作为物的存在,其自身的各种属性和特征相对地要稳定持久,易于从直观上去认识和把握。

但人的变化和发展不仅是复杂多样的,而且是持续不断的,单从直观的形式上是无从认识和的把握的。

对物的知觉主要是根据物的客观属性和特征来进行的,较少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

对人的知觉则会受到对象所具有的各种社会特征和属性的影响。

在对人的知觉中,知觉者与被知觉者双方处于互相影响和互相作用中,知觉者的种种活动和表现会影响被知觉者,被知觉者的种种活动和表现也会影响知觉者。

R .H.沃尔夫对婴儿微笑的研究出生后三周的婴儿对人的说话声会作出微笑反应。

第四周前后见到人脸时也会作出微笑反应。

当婴儿出生后3-6个月时,就可观察到他对周围刺激物作出的分化反应。

此时当给婴儿看各种各样的戏剧表演用的脸谱时,婴儿即会作出微笑反应;而当给婴儿看其他非人的刺激物如奶瓶等时,婴儿则无微笑反应。

婴儿的这种对人的刺激物才有的微笑反应被称作“社会微笑”。

二、社会印象定义:社会印象是在社会知觉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

社会印象是人们通过与认知对象的接触和知觉,在头脑中形成并留在记忆里的认知对象的形象。

社会印象与社会知觉的区别A、社会印象不象社会知觉那样直观,它具有间接性。

B、社会印象不象社会知觉那样单一和零散,它具有综合性。

C、社会印象一旦形成就不易发生改变,不易为理性所说服,它具有一定程度的固执性。

有必要指出的是,社会印象不单单指我们对认知对象──人的外表的记忆,其中也包括了对人的行为、人格乃至情绪特征的记忆。

三、社会判断社会判断的特点A、预见性特征在正确的认知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判断,可以预见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或社会行为在另一种场合出现的可能性和条件。

社会心理学 第三章 社会认知n

社会心理学  第三章 社会认知n
第三章 社会认知
第一节
社会认知概述
第二节
第三节
社会认知偏差
印象管理
第一节 社会认知概述
一、社会认知的含义 二、社会认知的基本过程 三、归因 四、社会认知的途径 五、社会认知的特征 六、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社会认知的含义
社会认知是个体对自 己或他人的心理状态、 行为动机、意向行为 等作出推测与判断的 过程,是根据认知者 的过去经验及对有关 线索的分析而进行的, 包括对知觉对象的感 知、印象、判断、推 测和评价在内的社会 心理活动。
判断1
Smith先生个子不高有些秃头戴一副眼睛,会开车, 诗也写得非常好,请问他是学者还是司机? 单身汉的要求
作用:一是每个群体都有其特殊的风格,其成员总 有共同的特征,有正确的一面。 二是个人的特征常常与其所在的群体中其他成员大 不一样,发生基率谬误(即个体忽视事物发生的概 率而作出错误的判断)
(三)社会判断
1.含义
2.社会判断的途径:认知启发
八旬老翁摔倒无人敢扶 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2009年09月24日07:48
重庆晚报
1.社会判断的含义
社会判断是在社会知觉和社会印象基础上对 认知客体的评价和推论。 评价是人们在对社会事件(人或物或关系) 的某些方面的性质、特征、过程、类型、作 用等进行测定和评估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总 体看法。 推论是在评价的前提下,运用概念系列进行 逻辑推理得出结论的认知过程。
李本华和杨国枢关于刻板印象的研究(1969)
种类:国民刻板印象、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种族刻板印 象、职业刻板印象 形成途径:一是通过与某些人或群体频繁接触而达成的 认识,二是通过他人介绍、媒体传播等见解资料而获得。 作用:积极方面,刻板印象本身包含有一定的合理的真 实的成分,或多少反映了认知对象的若干实际状况,因 而有助于简化人们的认识过程,为人们迅速适应社会生 活环境提供一定的便利。 消极方面,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很难 随现实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因而会阻碍人们接受新事物; 隐没了个体所特有的东西,易犯过度概括的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而嘴唇开合、双脚的位置 没有发现具有明显的预测 性。说话频率在车辆到站 前10秒预测性很高,那 时候要下车的人往往会默 默等待车门开启
知道这个规律后,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没有位子了!
20
第三章 第三章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
语言
语调 一句相同的话用不同的语调说的话,会传达完 全不同的意义、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 每个人基本上都能从语言中破译语义之外的更 多的东西,其中可以夹杂喜爱、轻蔑、厌恶、 悲伤等等情绪。 语速 通常人在紧张的时候语速会加快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
29
第三章 第三章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
30
第三章 第三章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
认知对象因素
显著性 格式塔的客体知觉规律
• 亮度,声音强度,运动或新异程度
知名度 自我表演 戈尔曼(goffman)
31
第三章 第三章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
认知情境对认知的影响
空间距离 人们在交往时,往往会不自觉地保持一定的距 离,随着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有所不同。
23
第三章 第三章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
内容提要
1 2 3 4 5
社会认知概述 社会认知的途径 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印象形成 偏差与偏见
24
第三章 第三章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
主体对社会认知的影响
主体的价值观念对认知的影响 人们如何评价社会事物在自己心目中的意义或重 要性,直接受其价值观念影响,事件的价值则能 增强个人对该事件的敏感性。 主体原有的知识经验对认知过程产生着特殊的影响 以往的经验能制约我们的认知角度
没有对背景的认识,我们往往难以准确判断事 物。
• 我们看到一个人流出了眼泪,如果不知道背景,我 们就很难判断他到底是伤心痛苦还是喜极而泣。
34
第三章 第三章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
35
第三章 第三章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
36
第三章 第三章
社会认知 社会社会认知
认知情境对认知的影响
11
第三章 第三章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
认知的客体与对象
认知就是人对人的认识 “他人”这一整体是不可能被认识的,所以 客体人本身是不能作为认知的对象的;被认 识的只能是“他人”的某一些特征。 社会认知所要认知的客体是人,为了认识他 人,主体人就必须对客体人的某些特征进行 认知,这些特征便是认知的对象。
• 霍尔将人际空间距离分为四种:
– – – – 亲昵区(7—30厘米),夫妇、恋人之间; 个人区(30—91厘米),朋友之间; 社会区(137—240厘米),熟人之间; 公众区(240—3048厘米),陌生人之间或一般公开交往 场合
32
合适的交往距离对人们的交往是很重要的。 通过对这种空间距离的观察,也可以形成对某 人的认识。 第三章 社会认知
语音语调 38% 身体语言 55%
19
第三章 第三章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
Eg:谁先下车?
人们越要下车时,手会举得越 高,下巴和视线与水平面向上 的夹角越大。也就是说当你在 公交车上,看到有人把手放在 胸前,还抬着头不住地往上看 时,这个人很快就要下车了。 在车辆到站前3分钟最有效的 预测方法是看手和下巴:手放 在胸前的人比放在膝盖的人更 可能下车;当一个人忽然抬高 下巴10秒钟以上,也很可能 下车。
• 对同一个罪犯的研究,法官着重于对其个人经历的探 究,即哪些因素导致了他犯罪的研究,社会学家则会 更着重于造成这种犯罪现象的社会原因
25
第三章 第三章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
26
第三章 第三章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
27
第三章 第三章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
主体对社会认知的影响
个体的情感体验直接影响着认识活动的积极性 巴特利特和莫瑞的发现 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 它最初是为了适应机体生存而产生的,以后逐渐变 成为一种先天的、固定的行为模式 • 当信息还不能通过语言来传递的时候,表情可以起 到传递的作用
进化解释的局限性
16
第三章 第三章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
面孔
目光——来源于捕食者? 目光可以传递各种信息,可以视为判断人的 情绪、动机、善恶等的线索之一; 目光接触可以表示人们各种心情状态,如关 心、恐惧、爱情等; 目光接触还可以用来吓唬人。
9
第三章 第三章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的过程
社会知觉
对他人、他人的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感知
社会印象
人们通过与认知对象的接触和知觉,在头脑中 形成并留在记忆里的认知对象的形象。
社会判断
包括预见性判断和超标准化判断。
社会知觉
10
社会印象
第三章 第三章
社会判断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的过程
18
第三章 第三章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
体态
身体姿势表达着各种信息 许多姿势都有明确的情绪含义
• 如点头往往表示赞同、许可,摇头往往表示否定、 反对
有一些姿势是了解他人感情的真实线索
• 当有人说谎时,他可能不住地眨眼或做出其他动作
身体语言只能作为判断他人情绪、动机的线索 之一,而不能作为惟一的根据。 文字意义 7%
22
第三章 第三章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
语言
反对语言的进化解释的阵营 乔姆斯基
• 儿童的语言习得有其先天的心理机制,但这一机制不 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只是人类大脑在进化过程中的副 产品。
库德
• 把语言看做大脑急剧扩展的一个副产品,它是在大脑 发展到足够大而复杂的情况下,自然而然产生的,不 是进化发展的适应性产物。
39
第三章 第三章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
印象及印象形成
印象 人在最初遇到新的社会情景时,主观上按照以自己旧有 经验为基础的理解,将情景中的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所形 成得关于人或事物得概念,是社会知觉的结果。 印象形成 这种对于别人和事物进行归类,明确其对于我们的意义 ,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得过程就是印象形成。 印象形成规则 个体知觉事物,不只是表面表征,而是按照逻辑一致性 和情感一致性原则,将各种具体信息综合起来,对个体 形成总体印象
• 当一个人情绪很好、心情愉快时,他会感到周围的 一切都那么美好;当他情绪低沉、沮丧时,他会感 到周围一片黑暗, • 当个体对某人怀有好感时,便会觉得他做的一切都 是对的;反之,他会故意地找茬和这个人作对。( 疑邻盗斧)
贾尼斯等(1965),加利佐和亨德里(1972)
• “好心情效应”
28
第三章 第三章
6
第三章 第三章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
为什么我们不研究头盖骨?
社会认知研究的是个体对于他人的心理状态、 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评判的过程。 认知过程牵涉到三者之间的关系: 认知者、认知对象以及认知过程发生的环境。
7
第三章 第三章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的概念辨析 几个概念的区分:
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 社会知觉(social perception)
21
第三章 第三章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
语言
语言是进化的产物,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语言交流信息所达到的效率要远远高于面部表 情、目光、体态等
• Pinker、Bloom 《自然语言与自然选择》
– 生理上的一些变化智能用进化的观点来解释语言的出现; – 通过口语交流可以释放我们的眼睛; – 有了口语交流,即使在黑暗中仍能达到信息传递的效果。
33
合适的交往距离对人们的交往是很重要的。 通过对这种空间距离的观察,也可以形成对某人 的认识。 第三章 社会认知 第三章 社会认知
认知情境对认知的影响
背景参考 在认知活动中,对象所处的场合背景也常常成 为判断的参考。
• 人们往往以为,出现于特定环境背景下的人必然是 从事某种行为的,他的个性特征也可以通过环境加 以认定。
交往次数 交往次数往往对深入地认识一个人起到极其重 要的作用。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只有仅仅几次的交往,我们就可能被认知对象 的自我表演所蒙蔽,但如果交往次数增多,交 往场合变换,这种蒙蔽的可能性就越来越小。
38
第三章 第三章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
内容提要
1 2 3 4 5
社会认知概述 社会认知的途径 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印象形成 偏差与偏见
社会心理学导论
1
为什么大相径庭?
人物:同一个人,同样装扮新潮,豹纹衬衣、 格子裤、戴巨大的蛤蟆镜。 第一个女士看到他时,他正弯腰全力地帮助一 位先生捡拾满地飞扬的文件。等他终于完成帮 助别人的行动,直起身来跟他所帮助的人道别 时,这个女士终于看到他的全部装扮。 该女士对他的印象是: 此人时尚、充满绅士、形象潇洒 等他转过一个街角,迎面碰到第二个女士时, 给她的印象是: 装扮怪异,流里流气、形象恐怖。 思考:为什么同一个人会在不同人眼中留下大 相径庭的印象?
第三章 社会认知
认知情境因素
空间距离 人们在交往时,往往会不自觉地保持一定的距离 ,随着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有所不同。
• 民族文化影响;气质;性别
霍尔(E.Hull)人际空间距离
• 亲昵区:夫妇,恋人(7—30厘米) • 个人区,朋友(30—91厘米), • 社会区:熟人(137—240厘米), • 公众区:陌生人间或正式交往场合(240—3048厘米)
12
第三章 第三章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
内容提要
1 2 3 4 5
社会认知概述 社会认知的途径 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印象形成 偏差与偏见
13
第三章 第三章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