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苗北村壁画墓发掘简报

合集下载

洛阳道北五路出土的五代壁画墓

洛阳道北五路出土的五代壁画墓

洛阳道北五路出土的五代壁画墓作者:侯秀敏胡小宝来源:《文物世界》 2013年第1期侯秀敏胡小宝为配合万丰房地产经济适用房项目基本建设,2012年仲夏河南省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道北五路与国花路交叉口的东侧,发掘了一座五代时期壁画墓。

该墓为南北向,墓道向南。

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墓道为斜坡台阶式,长13.8米,墓道与甬道间用石块垒砌墓门;甬道长1.76米,宽1.16米,墓室为圆形穹隆顶,由于已被破坏,残高仅有0.45米~0.75米。

南北直径4.9米,东西直径4.65米,墓室的顶部坍塌。

壁画位于该墓墓室内,我们通过对该墓葬形制、壁画内容、服饰及出土的器物等方面的分析,推测墓葬的年代在晚唐五代时期。

现就该墓葬特点作以下分析。

一、该墓壁画的绘制技法与风格特点该壁画采用的是绘画与砖雕相结合的表现技法。

由砖雕的门、窗、桌子、椅子、灯台等以高浮雕的手法与整个绘画相结合,模拟出了自然的家居环境。

画面上由于大门、窗户、桌椅等物的突出点缀,使建筑结构与绘画浑然一体、相得益彰,使整个画面更形象生动、立体感十足。

绘制的色彩处理以暖色为主,画面没有色彩上的强对比,基本是白色衬底,红、黑色彩为主,其间又散布着许多淡绿色的修饰线条,使画面色彩活跃、丰富。

该墓室是仿木建筑结构,由门、窗、圆柱、斗栱组成,是仿照人们生前的日常家居生活的场景设计建造的。

整个墓室青砖铺地,上部采用仿木质斗栱结构,壁上镶有砖雕的门、窗、桌子、椅子、灯台等,甚至墓门上的门锁都雕刻得清晰可见。

壁画的构图特点鲜明,仆从的尺度与主人的尺度差别不大,好像站得远点,并利用柱子分隔空间,使画面均衡、和谐。

壁画普遍采用勾线、平涂和晕染相结合的重彩画法,用线力度均匀,颜色大致可分为黑、石绿、朱砂、白色等,色调明快,形成了一种独特画面效果。

二、壁画的内容与题材该墓的壁画位于该墓甬道东西两侧,墓室内是以壁画和砖雕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装饰,其中砖雕内容有三足弧形盆架、多枝灯、椅子、桌子、柜子、锁、衣架、门、窗子、木马子,以及杯盏水注、盘子石榴等,造型逼真,做工精细。

千年的瑰丽——宋代壁画墓发掘纪实

千年的瑰丽——宋代壁画墓发掘纪实

千年的瑰丽——宋代壁画墓发掘纪实
任艳;高赞岭
【期刊名称】《大自然探索》
【年(卷),期】2012(000)009
【摘要】2011年,在河南省登封市唐庄出土了两座宋代壁画墓,其构造之精巧,壁画之精美,在全国也属罕见。

那么,这两座墓葬是怎样被发现、发掘和保护的?墓葬的主人是谁?他们生活在什么样的年代?透过这些精美壁画我们可以了解些什么?本刊特别约请主持此次考古发掘工作的考古专家高赞岭撰文,一一回答这些问题。

【总页数】12页(P64-75)
【作者】任艳;高赞岭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8.8
【相关文献】
1.乌兰察布市卓资县围堡村元代壁画墓发掘简报 [J], 邢黄河;崔利明;李树国;李鹏珍;刘艳农;郑建勋;郝敬春;李树国;郝晓菲;谢芳(译);陈东旭
2.西安韦曲韩家湾村两座唐代壁画墓发掘简报 [J],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3.河南焦作白庄宋代壁画墓发掘简报 [J], 焦作市文物工作队
4.河北蔚县东坡寨辽代壁画墓\r发掘简报 [J], 蔚县博物馆
5.赤峰市敖汉旗韩家窝铺辽代壁画墓发掘简报 [J], 王泽;刘海文(绘图);阮红梅(绘图);杨国权(摄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洛阳汉代墓室壁画研究

洛阳汉代墓室壁画研究

洛阳汉代墓室壁画研究洛阳汉代墓室壁画是中国古代壁画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

这些壁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技艺闻名于世,成为研究中国古代绘画和文化的宝贵资料。

本文将探讨洛阳汉代墓室壁画的特点、艺术风格和研究现状,介绍其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洛阳汉代墓室壁画的特点1. 主题丰富多样洛阳汉代墓室壁画的主题包括宫廷生活、宴会、游戏、狩猎、农耕、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

这些主题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2. 表现手法独特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洛阳汉代墓室壁画以简练、明快、充满生机的线条和色彩为特点,形象生动、构图丰富、细节丰富、立体感强。

壁画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神态各异,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美的享受。

3. 融合多种艺术元素在壁画的创作中,艺术家们运用了中国绘画、雕塑、刺绣等多种艺术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壁画中的装饰花纹、色彩对比、形体结构等方面都表现出了中国古代绘画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1. 鲜艳夺目的色彩洛阳汉代墓室壁画的色彩鲜明夺目,运用了大量的红、黄、绿、蓝等明亮的颜色,在墓室的白色或灰色背景上呈现出强烈的对比效果,使画面显得活泼而富有生机。

2. 线条简练流畅在线条的运用上,洛阳汉代墓室壁画以简练、流畅的线条为主,勾勒出人物的形态、衣饰和动态,给人以朴实而不失华丽的美感。

3. 立体感强烈洛阳汉代墓室壁画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注重了人物的立体感和动态,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仿佛随时可以走出画面,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近年来,随着考古学和艺术史学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洛阳汉代墓室壁画的研究也日益深入。

学者们通过对墓室壁画的发现、整理、分类、比较和分析,逐渐揭示出了这些壁画的独特魅力和深刻内涵。

1. 对壁画的发现和整理考古学家们通过在洛阳地区的大规模发掘活动中,陆续发现了一大批精美的汉代墓室壁画,这些壁画不仅数量众多,而且保存完好,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洛阳汉代墓室壁画研究

洛阳汉代墓室壁画研究

洛阳汉代墓室壁画研究洛阳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

在洛阳地区,有着丰富的汉代墓室壁画,这些壁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研究汉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本文将就洛阳汉代墓室壁画进行研究,探讨其艺术特点和文化价值。

一、洛阳汉代墓室壁画的发现和特点洛阳地区汉代墓室壁画的发现主要集中在洛阳市区及周边地区,主要是汉代贵族和富商的家族墓室。

这些墓室壁画的发现,为我们了解汉代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艺术风格等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洛阳汉代墓室壁画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这些壁画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有的描绘日常生活场景,有的绘制神话传说故事,有的表现宗教祭祀活动,有的展示宴会娱乐场面,有的刻画抒情爱情故事等,内容涉及面广,展现出汉代社会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洛阳汉代墓室壁画的风格多样,有的图画写实生动,有的线条流畅简洁,有的笔墨繁复丰富,有的色彩明快绚丽,总体来说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时代风貌。

洛阳汉代墓室壁画的形式丰富多样,既有刻画在壁石上的浮雕图案,也有绘制在壁面上的彩绘图画,还有以墨线描绘的线条图案,形式多样,千姿百态。

洛阳汉代墓室壁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在艺术价值方面,洛阳汉代墓室壁画的艺术表现力非常丰富,绘画技法娴熟,形象生动逼真,构图布局合理,色彩搭配和谐,线条流畅有力,呈现出浓厚的艺术氛围和独特的审美风格,是中国古代壁画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

这些壁画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场景和人们的精神追求,通过这些绘画作品,可以深刻了解汉代社会的面貌和人们的思想感情,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研究价值。

在文化价值方面,洛阳汉代墓室壁画展示了汉代社会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繁荣、文化交流融合和宗教信仰多元等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和理解汉代社会的发展演变过程。

这些壁画还蕴含了丰富的宗教、神话、文学和艺术等方面的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价值。

“拂林狗”在中国唐代的流传

“拂林狗”在中国唐代的流传

“拂林狗”在中国唐代的流传作者:商春芳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6年第05期【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2012年洛阳市考古发掘中首次出现的“拂林狗”的考证,将此前文献中“拂林犬”与“猧子”的概念及转变因素加以阐述,证实这是源自东罗马帝国的同一种类的宠物狗,这两种名称的变化体现了唐代对外来物种本地化的过程。

这种图像在洛阳地区首次出现,为研究西域物种在中国的流传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关键词】拂林狗猧子犬东罗马帝国流传2012年,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洛阳市西工区苗北村发掘了一座五代时期的壁画墓,在墓室的第六幅壁画内出现了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小狗形象[1](见图1),这是以往洛阳地区唐宋壁画墓中从未出现过的形象。

在这幅壁画中有四位女子站立在椅子后面,一女手持琵琶,桌子后面另站立一女子,其右侧一黑色小狗正扭头仰视这名女子。

小狗四肢短小,体型肥胖,体毛黑色,腹下及四肢内侧为白色,嘴尖,脖子上系红色丝带。

这是一幅生活场景,小狗的描绘生动机敏、有趣,充满了动感,一望便知是一只深受主人宠爱的宠物狗。

一、洛阳苗北村壁画墓中的宠物狗考笔者通过文献及考古资料的比对,认为洛阳苗北村壁画墓中的小狗正是在唐代从西域传入的“拂林犬”。

《旧唐书》卷一九八《高昌传》载:“(武德)七年(624年)(麴)文泰又献狗,雄雌各一,高六寸,长尺余,性甚慧,能曳马衔烛,云本出拂林国。

中国有拂林狗,自此始也。

”[2]洛阳苗北村壁画中出现的小狗正具备这一特点,即身型矮小,聪明机智。

从考古资料也能相互印证这种推断:唐垂拱二年(686年)宝鸡岐山郑家村元师奖墓甬道中部西侧的童子牵狗图中毛色黑白相间的小狗(见图2)。

[3]陕西乾县神龙二年(706年)章怀太子墓后室东壁南侧壁画中,画面中央一仰面向上观看的黑白相间的小狗(见图3)。

[4]1972年,新疆阿斯塔那出土的绢画《双童图》中,有左侧童子抱毛色黑白相间小狗一只,体形与此相似(见图4)。

[5]唐韦浩墓中的侍女与狗,小狗尖嘴,身型矮小,毛长(见图5)。

洛阳西郊汉墓发掘报告

洛阳西郊汉墓发掘报告

洛阳西郊汉墓发掘报告一、本文概述《洛阳西郊汉墓发掘报告》是对洛阳市西郊地区发现的汉代墓葬进行系统性发掘和研究的成果总结。

本报告通过对墓葬的地理位置、墓葬结构、出土文物以及墓葬中反映的历史文化信息等方面进行详细的描述和分析,旨在揭示洛阳地区汉代社会的丧葬习俗、生活方式、经济发展和文化艺术等方面的面貌。

本次发掘工作始于年,历时余年,共发掘了余座汉代墓葬,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包括陶器、铜器、玉器、漆器、铁器等各类随葬品,以及壁画、石刻等艺术品。

通过对这些文物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汉代洛阳地区的物质文化面貌,还可以深入探讨当时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思想观念等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本报告共分为个章节,第一章为概述,简要介绍了发掘工作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以及发掘过程中发现的主要成果。

第二章至第五章分别对不同类型的墓葬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分析,包括墓葬的形制、结构、葬具、葬式等方面,以及出土文物的种类、数量、制作工艺等方面。

第六章至第八章则对墓葬中反映的历史文化信息进行了深入探讨,包括墓葬与汉代社会制度的关系、墓葬中反映的宗教信仰和思想观念等方面。

本报告的编写过程中,我们参考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同时也吸收了国内外同行的研究成果和经验。

我们相信,通过本报告的出版,将有助于推动汉代考古研究的发展,也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汉代洛阳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二、地理环境与墓葬分布洛阳,作为十三朝古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洛阳西郊,地处洛阳城区的西部,地理位置优越,是古代居民聚居的重要区域。

这一地区的地理环境多样,包含山地、丘陵、平原等多种地貌,为古代墓葬的形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在洛阳西郊,墓葬分布广泛且密集。

通过考古发掘,我们发现这一区域的墓葬主要集中在几个关键区域:一是沿河地带,尤其是洛河及其支流附近,这些地区地势平坦,水源丰富,适宜人类居住和墓葬的营建;二是丘陵山地,这些地区地形复杂,植被茂密,为古代居民提供了隐蔽的墓葬地点;三是交通要道附近,如古道、官道等地,这些地区人员流动频繁,也是墓葬分布较为密集的区域。

洛阳市朱村东汉壁画墓发掘简报

洛阳市朱村东汉壁画墓发掘简报

作者: 史家珍
作者机构: 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
出版物刊名: 文物
页码: 15-20页
主题词: 壁画墓;洛阳市;东汉;古墓葬;条形砖;人字形;砖石结构;长方形;缉私队;形制
摘要: <正> 1991年8月,洛阳市郊区公安分局缉私队在打击盗掘古墓活动中,于市东北郊朱村发现1座壁画墓(编号 BM2),我队闻讯后即派员调查、发掘。

简报如下。

一墓葬位置及其形制墓葬北靠邙山,南临洛河,西南距洛阳市区6.5公里,东距汉魏故城6.5公里(图一)。

这一带古墓葬分布密集。

墓葬为砖石结构,方向5°,由墓道、墓。

文物200504-洛阳伊川雕砖墓发掘简报_乔栋

文物200504-洛阳伊川雕砖墓发掘简报_乔栋

洛阳伊川雕砖墓发掘简报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图一墓葬位置示意图2003年1月,洛阳市伊川县葛寨乡沙元村村民,在村内打井时发现一座金代砖雕墓(图一)。

我队获知后,立即派员前往现场进行发掘。

该墓编号2003LY GSM1,保存较好,仅东壁上部受损。

现将清理情况简报如下。

一墓葬结构与随葬器物该墓为单室砖砌仿木结构穹隆顶墓,坐北朝南,方向185°。

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图二)。

墓道位于甬道之南,宽0.56米,呈斜坡状,坡度46°。

但墓道大部分位于现代房基之下,无法发掘,因此长度不明。

封门砖位于墓道北端,与甬道相距0.18米,侧立13层,逐层内收至甬道顶。

高1.69、宽0.51米。

砖长30、宽13、厚5厘米。

甬道位于墓道与墓室之间,两壁为单砖错缝平砌,顶部为拱形券。

长0.78、宽0.48、高1.58米。

墓室位于甬道之南,平面近似方形,南北长2.2、东西宽2.12、高2.86米。

墓室前部中央东西长0.74、南北宽0.3米的范围与甬道底平,形成“凹”字形棺床,高出甬道0.4米。

棺床大部分为长方形砖对缝平铺,砖长30、宽13、厚5厘米,仅内凹一周为方砖平铺。

砖边长30、厚5厘米。

棺床上有3具人骨架,均为仰身直肢,北部2具头朝西,东侧1具头朝北。

墓壁与棺床连接,用砖砌作仿木结构。

四角有单层柱础,之上为方形抹角倚柱,高1.4米。

柱承普柏枋。

柱间阑额及普柏枋抹白灰,阑额涂黄,枋涂朱。

南壁中央为甬道内门,门高1.45、宽0.84米。

有门砧、立颊、门额、上额及柱。

门两侧中1995年扶风黄堆老堡子西周墓清理简报部各有一长方形破子棂窗,其内竖砌破子棂5枚。

窗高0.29、宽0.5米。

窗框、棂条等均涂朱。

北壁中央为双扇板式门,每扇各有5行瓣形门钉,每行5枚。

门扉中部内侧雕饰2个衔环铺首,四角各饰1燕尾形角叶。

门高0.74、宽0.51米。

门扉四周砌有下槛、门砧、立颊、柱、门额、阑额。

门额砌有4枚门簪,中间2枚为菱形,两边2枚为方形。

洛阳汉代墓室壁画研究

洛阳汉代墓室壁画研究

洛阳汉代墓室壁画研究洛阳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素有“八都之冠”、“国之璧”的美誉。

作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洛阳的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尤其是在汉代,洛阳曾是西汉、东汉的都城,有着丰富的历史遗产。

洛阳汉代墓室壁画是汉代文化的珍贵遗产,也是研究汉代社会生活和时代风貌的重要材料。

本文将探讨洛阳汉代墓室壁画的研究成果,以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古代文化。

一、洛阳汉代墓室壁画的发现和特点洛阳汉代墓室壁画是指在洛阳地区出土的汉代墓室内壁绘画。

洛阳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保存了大量的汉代墓室壁画。

这些墓室壁画在内容和风格上,都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是了解汉代社会生活和文化风貌的重要资料。

1. 内容丰富多样:洛阳汉代墓室壁画内容丰富,包括宫廷生活、农耕生产、商贸活动、宗教信仰等多个方面,展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2. 绘画风格独特:洛阳汉代墓室壁画的绘画风格独特,线条流畅、色彩明快、构图优美,反映了当时绘画艺术的水平和特点。

3. 保存较好:由于洛阳地区地势平坦,水文较少,墓葬多建在干燥通风的地方,因此保存较好,墓室壁画的色彩和形状完整,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材料。

洛阳汉代墓室壁画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生活与风俗习惯的研究:通过对宫廷生活、农耕生产、商贸活动等方面的墓室壁画进行研究,可以了解当时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的特点和变迁。

2. 宗教信仰与文化传承的研究:通过对宗教祭祀、仪式活动、宗教图像等墓室壁画进行研究,可以了解汉代宗教信仰的特点和文化传承的情况。

3. 绘画艺术与审美观念的研究:通过对墓室壁画的绘画技法、色彩运用、构图手法等方面进行研究,可以了解汉代绘画艺术的发展和审美观念的演变。

4. 墓主身份与社会地位的研究:通过对墓室壁画中墓主形象、服饰装束、陪葬品等方面进行研究,可以了解墓主的身份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情况。

5. 考古学与历史文化的研究:通过对墓室壁画的发现、分类、保存情况等方面进行研究,可以了解汉代历史文化的发展和遗产的保存情况。

河南省洛阳市苗南村两座宋墓发掘简报

河南省洛阳市苗南村两座宋墓发掘简报
河南省洛
苗南
墓发掘简

文物考
研究院
(河南洛 词
育墓 邻 洛 苗南 2~5 墓瓷器 , 院在配合洛 苗南 瓷
471000)
摘要 201 2
东南 中一

居Hale Waihona Puke 建城项目建设时,发掘了两 人 棺合葬 两

葬,出土了一批造型精美的磁州窑系 中晚期埋葬 俗提供了 要资料
墓葬
墓葬的发掘,
研究
Key words| Luoyangi village of Miaowan? Song tombss porcelain Abstract฀ Between February and May 2012, the Luoyang Municipal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 excavated two Song tombs in advance of a construction project southeast of the village of Miaowan in Luoyang. The two tombs were arranged togerher and yielded some delicated white porcelain. In one of the tombs, remains of several individuls were placed in one conffin. Excavation of the tombs has provided valuauble data for the study of burial customs of the middle-late Northern Song.

宋墓-洛阳宜阳仁厚宋代壁画墓发掘简报_司马俊堂

宋墓-洛阳宜阳仁厚宋代壁画墓发掘简报_司马俊堂

洛阳宜阳仁厚宋代壁画墓发掘简报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2010年6~8月,原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在洛河北岸、郑卢高速南部的洛阳市宜阳县韩城镇仁厚村北发掘了北宋墓葬1座(编号2010LYRM1,以下简称M1)(图一)。

墓室虽被盗扰严重,但该墓为壁画墓,且形制特殊,壁画内容主要为12幅孝义故事图。

现将该墓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一墓葬形制M1为单室土洞墓,平面呈靴形,由墓道、甬道及墓室三部分组成,方向170°(图二)。

墓道长方形竖井式。

位于墓室南壁偏东、甬道以南,开口于耕土层下,距现地表0.2~0.25米,长2.1、宽0.5~0.66、深4.74米。

墓道填土为花土,包含物有礓石颗粒等。

墓道北端有一晚期盗洞,口部呈圆形,直径0.6~0.68米。

甬道位于墓室南、墓道北,直壁,顶略平。

长0.62、宽0.4~0.5、高1.13~1.25米。

底比墓室底略低,高差0.15米。

墓室平面呈不规整长方形,长2.65~2.75、宽1.15~1.7、高1.3~1.6米,墓顶距地表3.3米。

壁面整齐,斜壁,顶南北向略弧,平底。

墓室东壁上部及北壁一角被近代砖室墓破坏。

由于盗扰及破坏严重,室内棺痕及随葬器物荡然无存,仅在墓室淤土内发现两个头骨及乱骨数根,据此推测,该墓应为双人合葬墓。

壁画保留于墓室周壁及墓顶,除西壁保存较完整外,其他三壁均遭不同程度的破坏。

墓顶壁画已脱落,仅存少许白色地仗层及墨框(图三)。

壁画的制作方法是:先在墓壁上抹一层草拌泥,泥上涂白灰作为地仗层,地仗层之上绘墨色栏框,框内作画,画与画之间用墨色曲线隔开,每幅画面先用墨线勾勒,后施墨或土红色彩。

图一墓葬位置示意图DOI:10.13619/11-1532/k.2015.04.005二壁画该墓壁画内容可分为门吏图与孝义故事图两类。

(一)南壁南壁墓门两侧各绘墨色栏框。

东侧栏框长0.53、高0.94米,框边宽0.08~0.1米。

框内绘一名站立门吏,保存较好。

该门吏头戴黑色细长翅直脚幞头,大耳,环眼,直鼻,“八”字须,面部肥厚圆润,神情威武严肃,身材魁梧,着红色团领长袖过膝长袍,腰间围抱肚,系勒帛,脚蹬短靴,双手持骨朵,挺胸收腹站立(图四)。

洛阳汉代墓室壁画研究

洛阳汉代墓室壁画研究

洛阳汉代墓室壁画研究
洛阳汉代墓室壁画是中国古代墓葬文化中的珍贵遗产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研究这些壁画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墓葬文化和汉代社会的特点,同时也可以为今后的文化保护和传承提供重要的参考。

洛阳汉代墓室壁画主要分布在洛阳市各地,其中以白马寺和万寿山陵园的墓室壁画最为著名。

这些壁画的内容涵盖了汉代社会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

它们的色彩斑斓、形象逼真,不仅具有美学价值,同时也是学术研究的宝库。

洛阳汉代墓室壁画研究在中国学术界具有重要地位。

研究者在对这些壁画进行分析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它们的内容涵盖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信息。

例如,白马寺壁画中描述的“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商贸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揭示了汉代经济的繁荣和商业活动的复杂性。

而万寿山墓壁画中的各种文化图案,则反映了汉代文化的多样性和地域差异性。

除了内容的研究外,壁画的技术特点也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之一。

例如,白马寺壁画中的金属箔片贴画技术,是中国古代壁画技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装饰性,为中国古代绘画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河南省洛阳市苗南村三座东汉墓发掘简报

河南省洛阳市苗南村三座东汉墓发掘简报

河南省洛阳市苗南村三座东汉墓发掘简报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 洛阳市 471000)摘 要:2012年2~5月,我院在对洛阳市苗南村东南“都市雅居”建材城项目考古时,发掘汉魏时期墓葬170座,其中有3座东汉时期墓葬,形制特殊,随葬遗物丰富,是研究东汉时期墓葬形制、埋葬习俗的重要资料。

关键词:河南 洛阳 东汉墓Abstract:From February to May 2012, the Luoyang Municipal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 excavated 170 tombs dating to the Han and Wei periods in advance of a construction project at the south-east of the village of Miaonan. Of these three Eastern Han tombs were unique in form and contained rich grave goods.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results of the excavation of the three tombs.Keywords:Henan; Luoyang; Eastern Han dynasty tombs2012年2~5月,我院配合洛阳市苗南村东南“都市雅居”建材城项目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汉魏时期墓葬170余座,其中编号IM4070、IM4162、IM4169的3座墓葬坐南朝北,形制相同,均为斜坡墓道砖室墓,呈倒“品”字形分布,随葬遗物具有较多共性,有陶器、铜器、石器、铁器、漆器等(图一)。

现将3座墓葬情况简报如下。

一、IM4070(一)墓葬形制IM4070为长斜坡墓道砖室墓,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方向0°(图二)。

新安宋村北宋砖雕壁画墓测绘简报

新安宋村北宋砖雕壁画墓测绘简报

作者: 王书林[1,2,3];王子奇[1,2,3];金连玉[1,2,3];徐怡涛[1,2,3];朱世伟[1,2,3]
作者机构: [1]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2]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3]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
出版物刊名: 考古与文物
页码: 34-40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1期
主题词: 仿木构 宋墓 考古测绘
摘要:河南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展示的新安宋村北宋砖雕壁画墓,结构精巧,仿木构形制丰富,包含有北宋时期墓室营造、大木建筑形制、建筑装饰、社会生活等诸多历史信息。

本文通过对新安宋村宋墓的重新测绘和详细记录,补充了新安宋村宋墓的基础资料,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墓室装饰、空间及营造技术和思想等问题,为宋代墓葬、建筑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洛阳新区西晋墓发掘简报

洛阳新区西晋墓发掘简报

洛阳新区西晋墓发掘简报
贾中宝;胡瑞(图);高向楠(图);焦婧文(图);周淑平(图);高虎(摄)
【期刊名称】《理财:收藏》
【年(卷),期】2022()9
【摘要】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于2021年秋在洛阳市新区定鼎门街与翠云路交叉口东北向发掘一批古代墓葬,其中编号为M150的西晋墓较为重要(图1),简报如下。

墓葬形制该墓为带墓道的多室土洞墓,方向180度。

由墓道、封门、甬道、前室、侧室、后室组成。

墓道位于墓的南边,平面作长方形,南窄北宽,斜坡底。

墓口距地表0.5米,总长9.14米,南宽0.4米,北宽1.08米。

【总页数】7页(P19-25)
【作者】贾中宝;胡瑞(图);高向楠(图);焦婧文(图);周淑平(图);高虎(摄)
【作者单位】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
【相关文献】
1.西安市长安区东祝村西晋墓发掘简报
2.2015年敦煌佛爷庙湾——新店台墓群Ⅲ区西晋十六国墓葬发掘简报
3.陕西西安空港新城西晋墓M85发掘简报
4.河南温县南张羌西晋墓发掘简报
5.河南辉县赵庄西晋墓发掘简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洛阳苗北村壁画墓发掘简报
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河南洛阳市 471000)
关键词:
摘要:
Key Words:
Abstract:
2012年3~8月,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配合万丰房地产皇朝丽苑建设的考古工作中,清理了一座五代至宋初的砖室壁画墓(IM4729)。

该墓位于洛阳邙山南坡、地势开阔的黄土丘陵地带,老城区国花路以东,道北五路以南,新星路以西(图一)。

具体坐标北纬34°42′18″,东经112°25′22″。

该墓被盗扰严重,墓室、甬道、墓道顶部均严重坍塌,墓室仅存下半部分,铺地砖已被全部撬取,随葬品基本被盗空,骨架和葬具因被盗扰,情况不明。

但是在该墓甬道两侧及墓室四壁发现了保存较好的壁画。

现将该墓的基本情况简报如下:
一、墓葬形制
该墓为南北向的砖室墓,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方向183°(图二;图版一)。

墓道位于墓室南侧,为斜坡阶梯式,长13.8、宽1.5米,墓道开口距地表0.6米。

墓道中部有一过洞,长1.4、高1.5米。

甬道位于墓道与墓室之间,平面呈长方形。

长1.7、宽1.2米,顶已坍塌,保留残高0.7米。

甬道两壁单砖错缝平砌,壁面内抹草拌泥外涂白灰。

甬道与墓室之间有两层台阶,墓室高出甬道0.35米。

墓室位于甬道北侧,平面近圆形,南北直径4.9米,东西直径4.6米,残高0.2~1.39米,墓底距地表深8.3米。

甬道与墓室之间有用砖错缝平砌的两层台阶,台阶高17厘米,砖长35、宽14、厚5厘米。

墓室底高出甬道底部0.35米。

墓室四壁有砖雕结构,正对墓道的墓室北壁为砖砌假门结构,假门两侧有砖雕窗户、门、桌椅、灯擎等结构,在砖雕结构以外壁上均为白灰抹壁。

二、砖雕与壁画
砖雕及壁画分布在墓室四周及甬道两侧,内容主要包括人物、动物、器皿、家具及建筑等。

壁画先在砖墙上涂抹白灰面,然后在白灰面上彩绘壁画。

(一)甬道壁画
甬道两侧对称砌出壁龛,龛内用砖砌雕刻出长条桌,桌下两腿中间绘有柜形物品,该物品中间墨绘出图案,但已漫漶不清(图版二)。

(二)墓室壁画
墓室内壁装饰砖雕和壁画,用砖垒或雕刻拼砌,彩绘出倚柱、额枋、门窗等,并用红色倚柱分割成十二幅图。

现由墓道开始从西向东依次介绍如下:
第一幅壁面一男一女分别站立在盆架两旁,图案残存下半部。

女人身着长裙,裙上彩
绘四角卷云纹图案,脚穿长方形云履鞋,鞋前上翘,人物残高约22厘米。

男人身着束腰长袍,脚穿线鞋,人物残高约32厘米(图版三)。

第二幅壁面在一条案后有一人正在打开箱子取或放东西,箱子四角为芭蕉形包角,案腿为卷云纹头,残存下半部,图案残高约30~35厘米(图版四)。

第三幅壁面砖砌灯擎,上部有两个灯盏,下有呈壶门状的支架,架足间距22厘米,灯擎残高60厘米。

壁画为一红衣女子伸出食指正在拨弄灯台上燃烧的灯芯,身着束腰长裙,脚穿云履鞋,人物残高58厘米;旁边还站有一女子,身穿长裙,裙上绘有波点纹,脚穿云履鞋,人物残高40~45厘米。

其右侧绘有一张桌子,桌子上面放有梳妆台(图版五)。

第四幅壁面砖雕桌椅,两桌腿之间有一横枨,桌高62、宽58厘米,椅子位于桌子北侧,有靠背,椅腿间有一枨,椅足为方足,椅高68、宽40厘米。

桌、椅后站有四人,有一女子正在招待三个怀抱乐器的女子,其中一女子身穿红底白圈图案的长裙。

桌子上放有执壶、带圈足托盘,托盘内分别放有石榴和杯(图版六)。

第五幅壁面正对甬道口是砖雕假门图案,门为两扇,上面雕刻有铺首、门锁和门框,下面砖砌有门墩,门宽74、高84厘米。

门两侧各有一窗图案,窗长52、宽22厘米(图版七)。

第六幅壁面有四位女子分别站立在砖砌的椅子侧面,一位手拿琵琶,身着束腰长裙,其它人因残缺看不清。

另有一女子站在桌子后面,只留下残存的裙摆,身边有一条小黑犬,桌子上放有果盘、执壶、杯盘,似“宴饮图”,图案残高35~70厘米(图版八)。

第七幅壁面“妇人启门图”,残存下半部。

绘有一女子身穿白底绘四角卷云纹图案的束腰长裙,站立在半开半合的门边向外张望,门上雕刻有柿蒂纹形状的铺首,下面砖砌有门墩,整幅图案残高31~54厘米(图版九)。

第八幅壁面图案残存下半部,内容为一女子站在条案后打开一盒子取或放东西,条案腿为卷云纹,女子身着长裙,脚穿云履鞋,人物残高28~40厘米(图版十)。

第九幅壁面残存下半部,仅见半只线鞋。

壁面中间有一砖雕云纹(图版十一)。

三、随葬器物
该墓葬被盗扰严重,墓葬内原有随葬器物数量不详,仅出土有两件遗物。

陶罐1件(IM4729:1),灰陶,残,圆唇,敛口,圆肩,深腹,平底。

罐身饰白色化妆土,罐内壁有弦纹数条。

口径9、腹径16、底径6、残高16厘米(图三:1)。

铜钱1枚(IM4729:2),“开元通宝”,正、背面均有内郭,方穿,背穿上有半月纹,钱文对读。

钱径2.5、穿径0.7厘米(图三:2)。

四、结语
(一)时代
由于该墓葬没有发现墓志铭及其它有纪年的文字,我们只能通过墓葬形制和壁画内容来判定其具体年代:
1、从墓葬形制来看,墓室为圆形,是唐代中晚期到北宋早中期较为流行的墓葬形制。

2、宋代壁画墓往往是与仿木结构的砖雕结合在一起,多为砖砌单室墓,一般由竖穴或台阶式墓道、仿木结构门楼、砖券通道和墓室组成。

墓室平面呈圆形和方形的时代较早,而等边多角形的时代较晚;单室的早于前、后室的;墓室仿木结构简单的早于墓室结构复杂的;从简单的叠顶发展为宝盖式盝顶藻井,从版门直棂变为雕花格子门。

壁画位置主要在墓内甬道两侧、墓室周壁和顶部,题材大致分作墓主日常生活、孝行故事、天像与升仙、花卉等[1]。

3、该墓假门门簪虽残,但是可以看出是二枚,呈扁方形。

“门簪在唐、北宋中期多为正方形或扁方形,多作二枚”[2],“而北宋末已流行用四枚”,“而形制上,门簪正方形、扁方形与圆形者较八角形者早,愈晚愈繁”[3]。

4、从壁画内容来看,该墓壁画内容主要为备侍图、启门图等,这两种题材是北宋中期墓葬壁画装饰区别于晚唐五代墓葬的典型内容[4]。

5、从第三幅砖雕中的灯檠造型来看,与后晋孙璠墓(940年)第二壁中的灯檠相似[5],第五幅砖雕中的门锁与后晋孙璠墓第七壁中的柜锁相似[6]。

从第四幅上砖雕的中间之器物造型看,应该为带把瓷壶,器形形制与五代时期的瓷壶相似[7]。

根据以上几点分析,我们推测该墓的年代应该在五代至北宋初期。

(二)艺术手法
这座壁画墓壁画内容丰富,绘画技艺高超,特别是砖雕与壁画相结合,这对绘画者来说无形中又增加了难度。

虽然壁画画幅巨大,画中人物众多,但是整幅壁画行笔流畅,一气呵成,气韵生动,造型准确,线条简练,精确地描绘了人物的质感和立体感,人物的神态、身份及内心活动都刻画的栩栩如生,这充分证明了画家经过精心的构思。

壁画中人物用色以红色为主,黄、青、蓝为辅,并以颜色的浓淡绘于服饰之上,色彩鲜明。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该壁画墓的画者可能是当时一位有名的专职画家。

(三)艺术价值
这座壁画墓反映的是当时的现实生活场景。

这些壁画在向我们展示这一时期绘画艺术成就的同时,也形象、直观地展示了当时社会状况,特别是上层社会的生活场景,为我们了解五代至宋中期的政治、历史、绘画、服饰、葬俗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形象资料。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罗火金先生的指导,在此谨表感谢!
领队:史家珍
发掘:王遵义代士杰
郭家昊
绘图:褚卫红李国徽
摄影:高虎
执笔:褚卫红王遵义
注释
[1] 徐光冀:《中国出土壁画全集》河南卷,科学出版社,2012年。

[2] 陈中箎:《识小录—门饰的演变》,《中国营造学社汇刊》5卷3期。

[3] 宿白:《白沙宋墓》,文物出版社,1957年。

[4] 洛阳市文物管理局、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后晋孙璠壁画墓》(图九),《洛阳古代墓葬壁画》下卷,
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

[5]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洛阳伊川后晋孙璠墓发掘简报》(图三),《文
物》2007年6期。

[6] 同[4]。

[7]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后梁高继蟾墓发掘简报》(图三:3),《文物》1995年8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