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完整版)免疫调节2010-2017高考题整理
高考生物 题型分析 免疫调节
![高考生物 题型分析 免疫调节](https://img.taocdn.com/s3/m/cd651182dd3383c4bb4cd231.png)
高中生物题型分析----免疫调节题型一、免疫系统组成与非特异性免疫 一、考查形式选择题 二、典型例题1. 吞噬细胞不参与下列哪一过程( )A .第二道防线,吞噬、消灭侵入机体的抗原B .第三道防线,对病原体的摄取、处理和呈递C .第三道防线,吞噬、消化抗体和抗原形成的沉淀或细胞集团D .第三道防线,攻击靶细胞使其裂解死亡 答案 D解析 吞噬细胞作用吞噬、消灭侵入机体的抗原或对病原体的摄取、处理和呈递。
三、答题技巧1. 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
2. 免疫细胞⎩⎨⎧吞噬细胞等淋巴细胞⎩⎪⎨⎪⎧T 细胞迁移到胸腺中成熟B 细胞在骨髓中成熟3. 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4. 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免疫类型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形成 生来就有后天接触病原体之后 获得特点 无特异性 有特异性组成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5.溶菌酶杀菌一定是非特异性免疫,若在唾液中杀菌则为第一道防线,若在血浆中杀菌则为第二道防线。
6.消化道、呼吸道及皮肤表面等都是外界环境,在这些场所中所发生的免疫都属于第一道防线,如胃酸杀菌等。
四、变式训练1.人体感染白喉杆菌后,将启动系列免疫反应,其中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 A.鼻腔黏膜分泌杀菌物质抑制白喉杆菌繁殖B.吞噬细胞通过溶酶体将吞入的白喉杆菌消化C.口腔中的链球菌产生过氧化氢杀死白喉杆菌D.体液中的免疫球蛋白与白喉杆菌毒素反应,中和其毒性答案 D解析人体免疫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鼻腔黏膜分泌杀菌物质及口腔中的链球菌产生过氧化氢都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吞噬细胞通过溶酶体将吞入的白喉杆菌消化是人体的第二道防线,也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题型二、特异性免疫一、考查形式选择题或填空题二、典型例题1.如图表示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过程(其中a、b、c、d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①②表示有关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只有a、b、d三类细胞能识别抗原B.产生抗体的细胞只能由b直接分化形成C.①和②过程都需要抗原的刺激才能发生D.c、d的功能各不相同,根本原因是DNA不同答案 C解析a表示T细胞,b表示B细胞,d表示浆细胞,c表示效应T细胞。
(完整word版)免疫调节练习试题
![(完整word版)免疫调节练习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6e404030fd0a79563d1e720a.png)
知识点一免疫系统的组成1.下列不属于免疫器官的是( ) A.扁桃体B.脾C.肾脏D.胸腺答案 C解析肾脏为排泄器官而不是免疫器官。
2.下列关于淋巴细胞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B.B细胞和T细胞都是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来的C.B细胞和T细胞都是在骨髓中发育成熟的D.T细胞能分泌淋巴因子答案 C解析B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T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
知识点二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3.下列属于人体第一道防线的是( )①胃液对病菌的杀灭作用②唾液中的溶菌酶对病原体的分解作用③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④呼吸道纤毛对病菌的胞吐作用⑤皮肤的阻挡作用⑥抗体与抗原结合⑦抗毒素与细菌外毒素结合A.②⑤ B.④⑤C.①②④⑤ D.②③⑤⑥⑦答案 C解析解答该题的关键是明确第一道防线的作用:将病原体阻止在皮肤、黏膜(如呼吸道、消化道黏膜)之外,使其不能进入机体组织细胞中,因此①②④⑤都是第一道防线。
4.关于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发生非特异性免疫的结构主要是皮肤、黏膜、吞噬细胞等,发生特异性免疫的结构是机体的免疫系统B.非特异性免疫出现快、作用范围广,特异性免疫出现慢、作用范围小、针对性强C.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D.非特异性免疫是在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答案 D解析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其物质基础是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其特点是作用范围广,作出反应快;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物质基础是免疫系统构成的第三道防线,其特点是作出反应慢、针对性强。
5.美国的研究人员刚刚发现了3种以前未知的中和抗体,这些抗体能够与一组HIV分离株中的90%以上的病毒株结合并中和它们。
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以前科学家试图以抗体来防御HIV以失败告终的主要原因是,患者体内无法产生与HIV特异性结合的抗体B.抗体的产生只需要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的参与C.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D.HIV营寄生生活答案 B解析以前科学家试图以抗体来防御HIV以失败告终,原因是HIV的遗传物质是RNA,易发生变异;抗体是分泌蛋白,产生过程需要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等的参与;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HIV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营寄生生活。
2017版《大高考》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高考AB卷:专题17 免疫调节 Word版含解析
![2017版《大高考》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高考AB卷:专题17 免疫调节 Word版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2ac9eb29b90d6c85ec3ac6f4.png)
A卷全国卷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1.(2015·课标卷Ⅱ,5)下列与病原体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抗体可以进入细胞消灭寄生在其中的结核杆菌B.抗体抵抗病毒的机制与溶菌酶杀灭细菌的机制相同C.Rous肉瘤病毒不是致癌因子,与人的细胞癌变无关D.人感染HIV后的症状与体内该病毒浓度和T细胞数量有关解析抗体只能在体液中与抗原结合,无法进入细胞内消灭病原体,A错误;抗体抵抗病毒的机制是抗体可以与病原体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如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B错误;Rous肉瘤病毒感染人的细胞后,将其基因组整合进人的基因组,诱发人细胞癌变,属于致癌因子,C错误;人感染HIV后发病程度与病毒浓度呈正相关,与T细胞数量呈负相关,D正确。
答案 D2.(2014·全国卷,3)下列关于人体淋巴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胸腺中发育成熟的T淋巴细胞可参与细胞免疫B.效应T淋巴细胞可攻击被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胞C.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都是由造血干细胞发育成的D.T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不能使受到抗原刺激的B细胞增殖解析T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后,可参与细胞免疫而形成效应T细胞攻击靶细胞,靶细胞为被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胞,故A项和B项正确;造血干细胞产生的淋巴细胞分别在骨髓和胸腺中发育成熟为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C 项正确;体液免疫过程中,T淋巴细胞除了能给B细胞呈递活化信号外,而且能释放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进一步大量增殖,从而增强对抗原的免疫清除,故D项错误。
答案 D3.(2013·课标Ⅱ)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A.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B.血液和淋巴液中都含有T细胞和B细胞C.吞噬细胞和B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D.浆细胞通过胞吐作用分泌抗体解析吞噬细胞不属于淋巴细胞,A错误;在骨髓中发育成熟的B细胞和在胸腺中发育成熟的T细胞,普遍分布于血液和淋巴液中,B正确;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B细胞、T细胞、浆细胞、效应T细胞以及记忆细胞等,C正确;抗体属于分泌蛋白,浆细胞通过胞吐作用分泌抗体,D正确。
高考生物真题分类题库(含答案) 知识点15 免疫调节
![高考生物真题分类题库(含答案) 知识点15 免疫调节](https://img.taocdn.com/s3/m/e74970185fbfc77da369b182.png)
知识点15 免疫调节1.(福建高考·T2)有一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由于患者体内某种T细胞过度激活为效应T细胞后,选择性地与胰岛B细胞密切接触,导致胰岛B细胞死亡而发病。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这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属于自身免疫病B.患者血液中胰岛素水平高于正常生理水平C.效应T细胞将抗原传递给胰岛B细胞致其死亡D.促进T细胞增殖的免疫增强剂可用于治疗该病【解题指南】(1)题干关键词:“过度激活”“导致胰岛B细胞死亡”等。
(2)关键知识:自身免疫病引起的原因、胰岛素与糖尿病的关系。
【解析】选A。
本题主要考查胰岛B细胞的生理功能、自身免疫病等知识。
由题目信息可知,自身效应T细胞与胰岛B细胞密切接触,致使胰岛B细胞死亡,该类疾病属于自身免疫病,故A项正确;效应T细胞并没有将抗原传递给胰岛B细胞,该细胞死亡与抗原无关,故C项错误。
由于胰岛B细胞数量的减少,胰岛素分泌不足,患者血液中胰岛素水平低于正常生理水平,故B项错误;这类糖尿病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就是注射胰岛素,促进T细胞增殖的免疫增强剂只会加重病情,而不能治疗该病,故D项错误。
2.(北京高考·T1)乙肝疫苗的有效成分是乙肝病毒的一种抗原。
接种该疫苗后,人体会产生相应抗体。
该抗体( )A.由T淋巴细胞产生B.可与多种抗原结合C.可裂解乙肝病毒D.可被蛋白酶水解【解题指南】(1)隐含信息:抗体是蛋白质,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2)关键知识:产生抗体的细胞、抗体的化学本质、抗体的特性、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区分。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免疫调节。
抗体是由效应B细胞(浆细胞)合成分泌的,故A项错误;抗体具有特异性,只能与一种或一类抗原特异性结合,故B项错误;能够裂解靶细胞的是效应T细胞,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抗体可与之结合形成沉淀,被吞噬细胞吞噬水解,故C项错误;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可被蛋白酶水解,故D项正确。
3.(全国卷Ⅱ·T5)下列与病原体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抗体可以进入细胞消灭寄生在其中的结核杆菌B.抗体抵抗病毒的机制与溶菌酶杀灭细菌的机制相同C.Rous肉瘤病毒不是致癌因子,与人的细胞癌变无关D.人感染HIV后的症状与体内该病毒浓度和T细胞数量有关【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知识是:(1)抗体的作用机理是抗体与病原体结合,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高考生物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免疫调节综合大题专题训练20题Word版含答案及解析
![高考生物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免疫调节综合大题专题训练20题Word版含答案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82fd791227d3240c8547ef05.png)
高考生物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免疫调节综合大题专题训练20题1.2017年10月美国三位遗传学家因为发现了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荣获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
正常的昼夜节律行为有利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
褪黑素是哺乳动物和人类的松果体产生的一种内源激素,可以改善睡眠质量。
请回答下列问题:(1)内环境是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等 __共同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目前科学界普遍认为, __调节网络是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2)褪黑素的合成分泌与日照周期同步。
实验发现持续光照可造成小鼠松果体重量减轻,细胞缩小,而人为致盲小鼠的松果体细胞内的褪黑素合成酶的活性增强。
请推测一昼夜中,人体内的褪黑素分泌量变化规律是_____。
(3)有人喜欢长期熬夜玩手机或电脑,从而扰乱了生物钟,推测其原因是_____。
熬夜时还会导致免疫力下降,褪黑素能通过多种途径来调节免疫功能,研究表明在淋巴细胞中含有特异性褪黑素受体,说明了_____。
(4)通过实验人们发现,切除雌鼠松果体后,卵巢会增生变肥大,而注射褪黑素则会使卵巢重量减轻,据此可以判断褪黑素能_____(填“促进”或“抑制”)性腺发育,原因可能是褪黑素作用于下丘脑,进而引起垂体分泌的_____激素减少所致。
【答案】 (1). 细胞外液 (2). 神经—体液—免疫_ (3). 白天分泌较少,夜间分泌较多 (4). 手机或电脑的光线抑制了褪黑素的分泌,进而影响睡眠 (5). 褪黑素能作用于淋巴细胞,从而影响免疫力 (6). 抑制 (7). 促性腺【解析】结合题意分析可知,通过“光周期信号刺激视网膜→松果体→分泌褪黑素”途径对生物钟的调控。
在淋巴细胞中含有特异性褪黑素受体,说明褪黑素可以与相应的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直接)作用于淋巴细胞,从而影响免疫力。
详解:(1) 内环境是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等细胞外液共同构成的液体环境。
目前科学界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高考通关-《免疫调节》
![高考通关-《免疫调节》](https://img.taocdn.com/s3/m/2388f551ec3a87c24128c45f.png)
高考通关-《免疫调节》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6分,共60分)1.下列属于人体第一道防线的是()①胃液对病菌的杀灭作用②唾液中溶菌酶对病原体的分解作用③吞噬细胞的胞吞④呼吸道纤毛对病菌的外排作用⑤皮肤的阻挡作用⑥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⑦抗毒素与细菌外毒素结合A.②⑤B.④⑤C.①②④⑤D.②③⑤⑥⑦答案:C解析:第一道防线包括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
③吞噬细胞的胞吞属于第二道防线•,⑥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属于第三道防线中的细胞免疫;⑦抗毒素与细菌外毒素结合属于第三道防线中的体液免疫。
故答案选C。
2.(2018.深圳测试)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机体主要依赖免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B.病原微生物侵袭,可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C.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只有T细胞产生记忆细胞D.如果神经中枢受损,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功能会完全丧失答案:B解析: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主要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病原微生物在突破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后,可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过程中,T细胞和B细胞均可以产生记忆细胞;神经中枢受损,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功能不一定会完全丧失。
3.如图表示机体特异性免疫的部分过程。
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过程I属于体液免疫,过程n属于细胞免疫B.巨噬细胞也参与图示免疫过程C.细胞a只能为B淋巴细胞,细胞b只能为T淋巴细胞D.细胞c只能为效应B细胞,细胞d只能为效应T细胞答案:C解析:细胞c能产生抗体,只能为效应B细胞;细胞d能使靶细胞裂解死亡,只能为效应T细胞,D项正确;过程I中抗体和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因此过程I属于体液免疫;过程I中效应T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因此过程n属于细胞免疫,A项正确;在特异性免疫中,部分抗原需经过巨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抗原-抗体反应形成的沉淀或细胞集团也需经过巨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B项正确;细胞a可能是B淋巴细胞或记忆B细胞,细胞b可能为T淋巴细胞或记忆T细胞,C项错误。
(完整版)免疫调节练习题
![(完整版)免疫调节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103c9a4dd5bbfd0a7856738d.png)
免疫调节练习题1.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是( )A.皮肤和黏膜B.抗体C.吞噬细胞D.血清2.下图表示机体的免疫反应清除抗原的过程示意图。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抗原刺激机体后,T细胞和B细胞会分化,但不会增殖B.浆细胞与效应T细胞相比,具有更加丰富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C.抗体能够与相应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D.效应T细胞引起靶细胞的死亡属于细胞凋亡3.下列属于人体第一道防线的有( )①胃液对病菌的杀灭作用②唾液中溶菌酶对病原体的分解作用③吞噬细胞的内吞作用④呼吸道纤毛对病菌的外排作用⑤皮肤的阻挡作用⑥效应T细胞与耙细胞接触⑦抗毒素与细菌外毒素结合A.②⑤B.④⑤C.①②④⑤D.②③⑤⑥⑦4.如图为体液免疫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①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B.⑤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C.浆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并产生抗体D.切除胸腺的个体无法完成体液免疫过程5.如图是细胞免疫中X细胞与耙细胞密切接触后的杀伤作用过程示意图,其中X细胞是指( )A.B细胞B.T细胞C.浆细胞D.效应T细胞6.下列有关免疫系统组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B.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C.免疫细胞包括T细胞和B细胞,分别在胸腺和骨髓成熟D.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7.下图所示为淋巴细胞的分化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中①是指__________;②是指__________;①细胞在③__________处经抗原刺激后分化成⑤__________;②细胞在④__________处经抗原刺激后分化成⑥__________。
8.如图表示H1V侵染人体后,体液中HIV浓度和T细胞浓度变化的情况,请回答问题。
1.艾滋病是一种__________病,又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2.图中A、B、C、D表示HIV破坏人体免疫系统的四个阶段, 据图回答问题。
高考生物-免疫调节-专题练习 (含答案与解析)
![高考生物-免疫调节-专题练习 (含答案与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775ec23952ea551810a6877d.png)
高考生物专题练习免疫调节1.下列有关免疫系统组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B.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C.免疫细胞包括T细胞和B细胞,分别在胸腺和骨髓中成熟D.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2.人体免疫可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下列生理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A.皮肤、黏膜等抵御病原体的攻击B.体液中杀菌物质消灭病原体C.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并将之消化D.抗体与相应的抗原发生免疫反应3.如图为人体免疫细胞参与免疫的机制图解,其中①表示抗原,②、③表示物质,④~⑨代表细胞。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③是糖蛋白,能特异性识别①B.人体内的细胞④能合成分泌淋巴因子C.④是T细胞,⑧是效应T细胞D.相同抗原再次侵入时,⑦快速分泌②4.体液免疫中,浆细胞产生的抗击病原体的特异性蛋白质称为()A.抗原B.抗体C.淋巴因子D.溶菌酶5.我国卫生部和联合国艾滋病中国专题组指出,艾滋病在我国流行的危险因素广泛存在。
下列有关艾滋病的叙述正确的是()A.艾滋病的病原体是一种病毒B.艾滋病患者体内T细胞的数量会逐渐增加C.艾滋病患者的死因与免疫系统受损无关D.发现艾滋病患者,应及时对其进行长期隔离6.2006年的“世界艾滋病日”会议在我国天津市举行,会议的主题为:行动起来,遏制艾滋。
关于艾滋病的说法错误的是()A.艾滋病是一种遗传病B.艾滋病病毒主要攻击T细胞C.艾滋病主要通过血液传染D.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7.H7N9禽流感病毒已经导致多人患病,我国正在加紧研发相应疫苗,接种疫苗可有效提高机体免疫力,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接种疫苗后机体会产生相应抗体B.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C.抗体能直接清除宿主细胞内的抗原D.抗体由浆细胞产生8.人类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研制相应疫苗迫在眉睫。
人体接种疫苗后会产生相应抗体,产生抗体的细胞是()A.吞噬细胞B.效应T细胞C.记忆细胞D.浆细胞Ⅰ真题演练1.人体的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
高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免疫调节
![高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免疫调节](https://img.taocdn.com/s3/m/e35e65da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ff.png)
2010年高考生物试题各地高考试题分章汇总免疫调节(10重庆卷)31.(26分)I.炭疽病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炭疽杆菌两端截平、呈竹节状排列,菌落呈卷发状,对炭疽病疑似患者,可根据噬菌体的宿主专一性,通过实验确诊。
(1)细菌培养:采集疑似患者的样本,分离培养,获得可疑菌落。
(2)细菌鉴定:实验流程如题31图I所示①对配制的液体培养基等需采取方法灭菌;实验所用液体培养基的碳源为(填“无机碳”或“有机碳”)。
②挑选可疑菌落制片后,用观察,可看到呈竹节状排列的杆菌。
③接种可疑菌后,35℃培养24小时,液体培养基变浑浊,原因是,对照组试管中应加入,与实验组同时培养6小时后,若实验组液体培养基的浑浊度比对照组(填“高”或“低”),则可明确疑似患者被炭疽杆菌感染;反之则排除。
④对排除的疑似患者及易感人群,可接种炭疽杆菌疫苗,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
与产生抗体相关的细胞除T细胞、B细胞外,还有。
解析:①对配制的液体培养基等需采取高压蒸汽(98KPa蒸汽)方法灭菌;实验所用液体培养基的碳源为有机碳,因炭疽杆菌代谢的同化方式为异养型。
②挑选可疑菌落制片后,用显微镜观察,可看到呈竹节状排列的杆菌。
因细菌比较微小,必须放大后才能看见。
③接种可疑菌后,35℃培养24小时,液体培养基变浑浊,原因是细菌大量繁殖,对照组试管中应加入等量的生理盐水,与实验组同时培养6小时后,若实验组液体培养基的浑浊度比对照组低,则可明确疑似患者被炭疽杆菌感染;反之则排除。
要运用实验的等量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以及对照原则,噬菌体的宿主具有专一性,患者被炭疽杆菌感染,则实验组加入的噬菌体就会侵染炭疽杆菌,炭疽杆菌就会裂解,细菌数量减少浑浊度低。
④与产生抗体相关的细胞除T细胞、B细胞外,还有吞噬细胞、效应B细胞。
因此时抗体的产生是易感人群第一次接触抗原,所以与记忆细胞无关。
分析:此题考查微生物细菌的培养的相关知识及实验的原则的掌握和特异性免疫中的体液免疫的知识,比较基础,属识记类,中档题。
高考生物冲刺专题卷 专题34 免疫调节(含解析)(2021年最新整理)
![高考生物冲刺专题卷 专题34 免疫调节(含解析)(2021年最新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784cb052cc22bcd127ff0c86.png)
2017年高考生物冲刺专题卷专题34 免疫调节(含解析)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年高考生物冲刺专题卷专题34 免疫调节(含解析))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年高考生物冲刺专题卷专题34 免疫调节(含解析)的全部内容。
专题34 免疫调节专题介绍:本专题是根据近三年(2014~2016)的高考真题情况而组织和命制的。
其中有近三年的高考真题、仿真题以及百强名校对应考点的题。
该专题主要考查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及免疫学的应用。
【瞄准高考】一、选择题1。
(2015·课标卷Ⅱ,5)下列与病原体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抗体可以进入细胞消灭寄生在其中的结核杆菌B.抗体抵抗病毒的机制与溶菌酶杀灭细菌的机制相同C。
Rous肉瘤病毒不是致癌因子,与人的细胞癌变无关D。
人感染HIV后的症状与体内该病毒浓度和T细胞数量有关【答案】D感染HIV后发病程度与病毒浓度呈正相关,与T细胞数量呈负相关,D正确.【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2. (2014·全国卷,3)下列关于人体淋巴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在胸腺中发育成熟的T淋巴细胞可参与细胞免疫B。
效应T淋巴细胞可攻击被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胞C.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都是由造血干细胞发育成的D。
T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不能使受到抗原刺激的B细胞增殖【答案】D【解析】T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后,可参与细胞免疫而形成效应T细胞攻击靶细胞,靶细胞为被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胞,故A项和B项正确;造血干细胞产生的淋巴细胞分别在骨髓和胸腺中发育成熟为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C项正确;体液免疫过程中,T淋巴细胞除了能给B 细胞呈递活化信号外,而且能释放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进一步大量增殖,从而增强对抗原的免疫清除,故D项错误。
(整理)免疫调节带答案.
![(整理)免疫调节带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c81551ee2bd960590c677a5.png)
生物必修三 第一二章复习提纲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内环境:(1)单细胞生物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转换,而人体细胞必须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
(2)内环境的组成:细胞内液体液 血浆细胞外液 组织液 (内环境) 淋巴(3)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2、稳态(1)概念: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还包括免疫调节)的调节下,机体会对内环境的各种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2)意义: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3)调节机制——反馈调节正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同的作用,使输出信息进一步增强的调节。
负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反的作用,使输出信息减弱的调节。
第二章 第三节 免疫调节免疫器官(如:扁桃体、淋巴结、骨髓、胸腺、脾等)吞噬细胞1、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细胞 T 细胞(在胸腺中成熟) 淋巴细胞B 细胞(在骨髓中成熟)免疫活性物质(如 :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等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免疫)第二道防线:体液中杀菌物质(溶菌酶)、吞噬细胞 2、免疫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3、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来源: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主要是外来物质(如:细菌、病毒、),其次也有自身的物质(人体中坏死、变异的细胞、组织癌细胞,),还有(移殖器官)。
4、抗原(抗原决定簇) 本质:蛋白质或糖蛋白特性:异物性(外来物质),大分子性(相对分子质量很大),特异性(只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 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本质 :球蛋白,专门抗击抗原的蛋白质,存在:主要存在于血清中,其它体液中也含有。
(特异性)抗体: 分类:抗毒素,凝集素,沉淀素,溶解素。
功能: 抗体与抗原结合产生细胞集团或沉淀,从而抑制抗原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并不能直接杀死抗原)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高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免疫调节
![高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免疫调节](https://img.taocdn.com/s3/m/7a0a8173964bcf84b9d57bb7.png)
2010年高考生物试题各地高考试题分章汇总免疫调节(10重庆卷)31.(26分)I.炭疽病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炭疽杆菌两端截平、呈竹节状排列,菌落呈卷发状,对炭疽病疑似患者,可根据噬菌体的宿主专一性,通过实验确诊。
(1)细菌培养:采集疑似患者的样本,分离培养,获得可疑菌落。
(2)细菌鉴定:实验流程如题31图I所示①对配制的液体培养基等需采取方法灭菌;实验所用液体培养基的碳源为(填“无机碳”或“有机碳”)。
②挑选可疑菌落制片后,用观察,可看到呈竹节状排列的杆菌。
③接种可疑菌后,35℃培养24小时,液体培养基变浑浊,原因是,对照组试管中应加入,与实验组同时培养6小时后,若实验组液体培养基的浑浊度比对照组(填“高”或“低”),则可明确疑似患者被炭疽杆菌感染;反之则排除。
④对排除的疑似患者及易感人群,可接种炭疽杆菌疫苗,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
与产生抗体相关的细胞除T细胞、B细胞外,还有。
解析:①对配制的液体培养基等需采取高压蒸汽(98KPa蒸汽)方法灭菌;实验所用液体培养基的碳源为有机碳,因炭疽杆菌代谢的同化方式为异养型。
②挑选可疑菌落制片后,用显微镜观察,可看到呈竹节状排列的杆菌。
因细菌比较微小,必须放大后才能看见。
③接种可疑菌后,35℃培养24小时,液体培养基变浑浊,原因是细菌大量繁殖,对照组试管中应加入等量的生理盐水,与实验组同时培养6小时后,若实验组液体培养基的浑浊度比对照组低,则可明确疑似患者被炭疽杆菌感染;反之则排除。
要运用实验的等量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以及对照原则,噬菌体的宿主具有专一性,患者被炭疽杆菌感染,则实验组加入的噬菌体就会侵染炭疽杆菌,炭疽杆菌就会裂解,细菌数量减少浑浊度低。
④与产生抗体相关的细胞除T细胞、B细胞外,还有吞噬细胞、效应B细胞。
因此时抗体的产生是易感人群第一次接触抗原,所以与记忆细胞无关。
分析:此题考查微生物细菌的培养的相关知识及实验的原则的掌握和特异性免疫中的体液免疫的知识,比较基础,属识记类,中档题。
高考生物免疫调节梳理汇总(新教材答案版)
![高考生物免疫调节梳理汇总(新教材答案版)](https://img.taocdn.com/s3/m/7daeb9d0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80.png)
第四章免疫调节第 1 节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1.P66问题探讨:右图所示是我们在医院里常见的情景。
(1)医生为什么要检查悲者的扁桃体?扁桃体肿大意味着什么?(2)扁桃体肿大对机体的健康是有利还是有害呢?提示:扁桃体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主要作用是抵御经空气传播的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医生通过检查扁桃体能够初步判断患者的患病情况。
扁桃体肿大意味着扁桃体有炎症,患者可能被病菌感染了。
提示:一方面,扁桃体具有免疫功能,同时它作为易被观察的免疫器官,肿大后可以起到指示机体是否被病菌感染的作用,能用于判断疾病状况;另一方面,扁桃体作为人体的器官,充血肿大后易形成脓肿,表现出吞咽食物时有疼痛感等症状,同时引发其他并发症状。
1.P70练习与应用一、概念辨析1.判断下列表述是否正确。
(1)细胞因子由免疫细胞合成并分泌。
(V)(2)人体内的白细胞可以抗击多种细菌,因此属于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2.被免疫细胞识别的外来分子是(B)A.抗体B.抗原C.细胞因子D.溶菌酶3.某患者被确诊为肿瘤,则这与该患者免疫系统的功能低下有关的是(C)A.免疫防御B.免疫自稳C.免疫监视D.免疫识别二、拓展应用1.某人不慎右足底被刺伤,因伤口小,不以为意,术作任何处理。
3d后伤口有轻度肿痛,第5天开始发高热,右侧腹股沟疼痛、行走明显感觉不便。
经医生诊断,此人为右足底外伤性感染并发右侧腹股沟淋巴结炎及菌血症。
从免疫学的角度考虑,该人右足底被刺伤后,局部感染,为什么右侧腹股沟淋巴结会出现肿大、疼痛?提示:淋巴结等免疫器官王要由淋巴细胞构成,并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互相联系。
该人右足底被刺伤后,病原体进入体内,不断繁殖,并通过循环系统到达机体的其他部位,如腹股沟等处,产生免疫反应、诱发淋巴结发炎等;右侧腹股沟与右足底相对较近,因此,该人右足底被刺伤,局部感染也能引发右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疼痛。
2.某同学的扁桃体经常反复发炎,医生建议他将扁桃体切除。
高考真题汇编——免疫调节
![高考真题汇编——免疫调节](https://img.taocdn.com/s3/m/57d568b66bec0975f465e2be.png)
高考真题汇编——免疫调节(含解析)1.(2016上海卷.17)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在抗原特异性方面显著不同。
此外,这两者的主要区别还表现在()A.①B.②C.③D.④2.(2016上海卷.18)某种致病性极强的细菌外毒素由α和β两个亚单位组成,其中β亚单位无毒性,但能促进α亚单位进入宿主细胞发挥毒性作用。
因此,研制疫苗时应选择该细菌的()①外毒素②减毒外毒素③外毒素α亚单位④外毒素β亚单位A.①或②B.①或③C.②或④D.③或④3.(2016海南卷.16)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A.免疫系统相对独立,既不受神经调节也不受体液调节B.吞噬细胞可吞噬病原体,也可加工处理病原体使抗原暴露C.类风湿性关节炎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均为自身免疫病D.免疫系统能消灭入侵的病原体,不能清除体内的异常细胞4.(2016江苏卷.13)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有高度变异性,感染机体后可损伤多种免疫细胞,并通过多种机制逃避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HIV感染人群比健康人群更易患甲型H1N1流感B.HIV的高度变异性,致使疫苗效果难以持久C.被HIV潜伏感染的细胞表面没有HIV蛋白,利于病毒逃避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D.HIV破坏免疫系统,机体无体液免疫应答,不能通过检测抗体来诊断HIV感染5.(2017年天津卷,2)细颗粒物(PM2.5)可影响免疫系统功能,下表相关推论错误的是()选项对长期吸入高浓度PM2.5的研究结果推论A.损害呼吸道黏膜影响非特异性免疫B.改变T细胞数目影响特异性免疫C.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影响细胞免疫D.导致抗体水平升高影响体液免疫6.(2018江苏卷,9)下列关于特异性免疫及其相关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效应T细胞都是在胸腺中由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产生B.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二次免疫应答都与记忆细胞有关C.健康人的T细胞直接移植给肿瘤患者可提高患者的免疫力D.大量制备一种单克隆抗体时需要大量的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7.(2018浙江卷,16)取某实验小鼠皮肤片,分别移植到同种小鼠甲和切除胸腺的同种小鼠乙身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2017年部分免疫调节高考题整理(2010全国新课标卷T2)下列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A.效应T细胞可以释放淋巴因子B. T淋巴细胞可以产生多种抗体C.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均属于免疫细胞D.一个效应B淋巴细胞只能产生一种抗体【答案】B解析:抗体是由效应B细胞产生的,而效应T细胞能产生淋巴因子。
(2011高考大纲卷T5)研究发现两种现象:①动物体内的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物质甲的作用下,可增殖、分化为效应B细胞;②给动物注射从某种细菌获得的物质乙后。
此动物对这种细菌具有了免疫能力。
则这两种物质中A.甲是抗体,乙是抗原 B.甲是抗体,乙是淋巴因子’C.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原D.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体【答案】C(2011年新课标卷T30)(10分)回答问题:(1)人体肝细胞可产生一种分泌蛋白(称为蛋白A),运出细胞后进入血液。
已知内质网、核糖体和高尔基体参与了蛋白A的合成或运输,则这些细胞器在蛋白A合成和运输过程中行使功能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体的胰岛细胞中________(含有、不含有)蛋白A基因。
(2)为了研究小鼠在接受大肠杆菌碱性磷酸酶(AKP)刺激后其体内抗体水平的变化,提取大肠杆菌AKP,注射到小白鼠腹腔内,进行第一次免疫。
一段时间后,检测到抗体水平达到峰值。
在这个过程中,_________细胞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值、分化形成的_______细胞可以产生抗体。
经过一段时间后,再用大肠杆菌AKP进行第二次免疫,________可以快速增殖、分化并产生大量抗体。
上述免疫属于__________(特异性、非特异性)免疫。
【答案】(1)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含有(2)B 浆记忆特异性。
【解析】分泌蛋白先由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初步合成,然后由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依次进行加工、包装和运输。
这反应了细胞器之间的分工协作,也是反应生物膜在结构与功能方面相互联系的实例。
细胞分化的原因是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不同,所以,同一人体的不同组织细胞,具有一整套相同的基因。
但不同的组织细胞被转录的基因不完全相同,分化了的细胞中,既有相同的mRNA和蛋白质,也有不同的mRNA和蛋白质。
在特异性免疫的体液免疫过程中,机体受抗原的刺激后,B淋巴细胞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浆细胞产生抗体,特异性的作用于抗原;记忆细胞在同种抗原的再次刺激下,增殖分化出大量浆细胞,机体迅速地产生更多抗体,能更有效地抑制或清除抗原。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Ⅱ卷T32)(11分)回答下列问题:(1)大多数病毒进入人体内经过细胞的摄取和处理,使暴露于抗原的表面,并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分泌。
(2)人体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后,一段时间内当甲型H1N1流感病毒侵染机体时,不易患病,其主要原因是。
【答案】⑴吞噬细胞抗原决定簇淋巴因子⑵接种疫苗后,人体内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甲型H1N1流感病毒侵染机体时,很快会被记忆细胞所识别,并发生二次免疫,很快将病毒清除掉,所以不易患病。
【解析】⑴体液免疫中,大多数病毒进入人体内,首先经过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这样就会使抗原决定簇暴露,并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
⑵接种疫苗后,人体内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甲型H1N1流感病毒侵染机体时,很快会被记忆细胞所识别,并发生二次免疫,很快将病毒清除掉,所以不易患病。
【试题点评】本题以病毒为背景材料,考查有关免疫、病毒结构和动物细胞工程的知识,难度不大,但综合性强。
(2013年新课标Ⅰ卷T4)示意图甲、乙、丙、丁为某实验动物感染HIV后的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从图甲可以看出,HIV感染过程中存在逆转录现象B.从图乙可以看出,HIV侵入后机体能产生体液免疫C.从图丙可以推测,HIV可能对实验药物a敏感D.从图丁可以看出,HIV对试验药物b敏感【答案】D【解析】对必修3免疫部分的考查,体现了考纲对获取信息能力和处理信息能力的的要求。
图甲中发生了从RNA到DNA的分子合成过程,但存在干扰因素“酶降解RNA”,会使部分考生疑惑不解,因为高中生物课是不讲这些的。
而后面的信息“整合到动物染色体”又会让考生联想起课本上的知识,坚定不选A的信心。
乙图中横标为感染时间,纵标为抗体水平,那么产生体液免疫是不容置疑的了。
丙、丁的区别在于纵轴代表的量不同,丙是发挥特异性免疫的T细胞量,而丁却是HIV病毒的数量。
C、D的说法相似,应选其一。
C加入药物a后T细胞数量上升,说明HIV被杀死,进而HIV破坏T细胞的过程减弱,T细胞数量上升。
D选项中,加入药物b后,HIV病毒上升,说明HIV对该药物不敏感,故D错误。
【试题点评】本题通过逆转录、免疫等知识,考查学生对特异性免疫过程的识记、理解、应用能力;识图、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2013 新课标Ⅱ卷T4)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A.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B.血液和淋巴液中都含有T细胞和B细胞C.吞噬细胞和B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D.浆细胞通过胞吐作用分泌抗体【答案】A【解析】:淋巴细胞指B细胞、T细胞,免疫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
淋巴细胞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
(2014新课标Ⅱ卷T30)(9分)为了探究某种复方草药对某种细菌性乳腺炎的疗效是否与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有关,某研究小组将细菌性乳腺炎模型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草药灌胃)、空白对照组(蒸馏水灌胃)和阳性对照组(免疫增强剂A灌胃),并检测免疫指标。
回答下列问题:(1)研究发现:实验组小鼠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显著高于阳性对照组,极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这一结果至少可说明该草药增强了小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2)研究还发现:实验组小鼠的T细胞含量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与阳性对照组相近。
这一结果说明:该草药可能通过提高小鼠T细胞含量来增强其特异性免疫功能。
通常,在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的作用是___________。
(3)在特异性免疫中,T细胞可产生___________因子,受到抗原刺激的___________细胞可在该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___________,参与体液免疫过程。
【答案】(1)①机体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一定的防御作用(2)②识别并与被病原体入侵的宿主细胞紧密接触,可使之裂解死亡(3)③淋巴④B ⑤抗体【解析】(1)非特异性免疫的概念中就表示其特点是机体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一定的防御作用。
(2)效应T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的作用是与被病原体入侵的宿主细胞紧密接触,可使之裂解死亡(3)在体液免疫中,T细胞可产生淋巴因子,使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的功能就是产生抗体。
(2015新课标Ⅰ卷)40. [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5分)HIV属于逆转录病毒,是艾滋病的病原体。
回答下列问题:(1)用基因工程方法制备HIV的某蛋白(目的蛋白)时,可先提取HIV中的,以其作为模板,在的作用下合成。
获取该目的蛋白的基因,构建重组表达载体,随后导入受体细胞。
(2)从受体细胞中分离纯化出目的蛋白,该蛋白作为抗原注入机体后,刺激机体产生的可与此蛋白结合的相应分泌蛋白是。
该分泌蛋白可用于检测受试者血清中的HIV,检测的原理是。
(3)已知某种菌导致的肺炎在健康人群中罕见,但是在艾滋病患者中却多发。
引起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HIV主要感染和破坏了患者的部分细胞,降低了患者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4)人的免疫系统有癌细胞的功能,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功能缺陷,易发生恶性肿瘤。
【答案】(1)RNA 逆转录酶 DNA(2)抗体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3)T(或T淋巴)(4)监控和清除【解析】(1)提取HIV中的RNA,为了获得目的基因,以RNA作为模板,逆转录酶的作用下合成DNA获取该目的基因。
(2)抗原注入机体后,会产生抗体,抗体会和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
HIV和抗体能特异性结合,因此可以用于检测受试者血清中的HIV。
(3)HIV主要感染和破坏了患者的部分免疫细胞(主要是T细胞、B细胞),降低了患者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4)人的免疫系统有监控和清除癌细胞的功能。
(2015新课标Ⅱ卷 T5)下列与病原体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 抗体可以进入细胞消灭寄生在其中的结核杆菌B. 抗体抵抗病毒的机制与溶菌酶杀灭细菌的机制相同C. Rous肉瘤病毒不是致癌因子,与人的细胞癌变无关D. 人体感染HIV后的症状与体内该病毒浓度和T细胞数量有关【答案】D(2016年新课标Ⅰ卷T31)病毒甲通过呼吸道感染动物乙后,可引起乙的B淋巴细胞破裂,T淋巴细胞功能丧失,导致其患肿瘤病,病患动物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给新生的乙个体接种甲疫苗可预防该肿瘤病。
回答列问题:(1)感染病毒甲后,患病的乙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的原因是。
(2)新生的乙个体接种甲疫苗后,甲疫苗作为可诱导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成和记忆细胞。
记忆细胞在机体被病毒甲感染时能够分泌抗体,从而引起预防该肿瘤病的作用。
(3)免疫细胞行使免疫功能时,会涉及到胞吞和胞吐这两种物质运输方式,这两种方式的共同点有(答出两点即可)。
【答案】(1)免疫功能下降(2)抗原浆细胞迅速增值分化,大量分泌抗体(3)能运输生物大分子等;运输过程中形成囊泡;需要消耗能量(2017年新课标Ⅰ卷T4)某同学将一定量的某种动物的提取液(A)注射到实验小鼠体内,注射后若干天,未见小鼠出现明显的异常表现。
将小鼠分成两组,一组注射少量的A,小鼠很快发生了呼吸困难等症状;另一组注射生理盐水,未见小鼠有异常表现。
对实验小鼠在第二次注射A后的表现,下列解释合理的是A.提取液中含有胰岛素,导致小鼠血糖浓度降低B.提取液中含有乙酰胆碱,使小鼠骨骼肌活动减弱C.提取液中含有过敏原,引起小鼠发生了过敏反应D.提取液中含有呼吸抑制剂,可快速作用于小鼠呼吸系统【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