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史问题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史学史问题集

1、建设中国史学体系的作用和意义

作用

第一为建立和丰富史学理论提供必要的条件

第二有助于历史研究的全面和深入

第三有助于其他学术史,专门史研究的全面与准确

第四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应在端正历史学学风上发挥重要的作用

意义

中国史学史的社会意义与历史研究一样,具备转播真实、准确、深刻的知识,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作用,也能够直接提供历史的鉴戒。通过中国史学史的研究,批判地汲取这种勤奋精神、刚正风范、社会责任感与历史责任感,对于各种共则岗位的人们都有正面的激励作用。

2、在中外史学的比较中探究史学的发展机制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中西史学具有基本理念的相同之处,其一是都具有记史求真的史学价值,其二是都具有对于历史学社会功能的重视。

历史记载的真实性与历史撰述的社会功用之间的矛盾,是传统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将古代中国与日本和西方的史学进行异同比较,可以发现中国传统史学的显著特点是具有制度化、组织化、纳入政治机制并且连续发展的官方史学,从而形成官方史学与私家史学的双轨发展。

中国传统史学和西方古典史学在发展进程中,内在矛盾的运行方式是不尽相同的。中国史学中经世致用的观念就上方,而西方历史著述的社会功效比较看重。

史学发展内在的求真与致用的矛盾,终究会使史学逐步强化其学术性,走向史学的专业化,最终会形成相对独立的历史学社会系统,在学术层面,史学的宗旨应当是求真、求是与求新。

3、殷鉴——中国上古理性思维的曙光

主演表现

第一天命转移的观念。达成了两点重要的认识:其一是上天成了制约王权的力量,君主不能为所欲为;其二是承认改朝换代的合理性,说明了天命的归宿。

第二“敬德”以修人事的观念,是表达中国上古哲理性政治观念的主演标志之一。

第三“保民”的观念,产生了重视民众的思想。

第四将“殷鉴”观念具体化。

4、孔子与《春秋》相联接的史学意义

孔子的创举

第一孔子是进行大规模私家讲学活动的第一人

第二首次创立了具有相对意义的学派

第三最早地将政治、社会及人际关系等社会问题升华为非参政人士探讨的学术问题,并且建立起系统的思想体系。

《春秋》的史学意义

《春秋》成为儒学的经典,在汉代公羊学派的鼓吹中,尊崇到吓人的程度,此后经学《春秋》学长盛不衰。

认定孔子修《春秋》。是在根本原则上认可私家修订国史,这是对私家史学最大程度的承认。

据说孔子修《春秋是》对历史人物给予华衮斧钺之褒贬。

5、传统史学理念的巩固与发展

记事求真,如实撰史的准则坚定不摇,更为强化。求真、实录的理念,史学存在与发展的精神底线。

发展了关于史学宗旨、功用与地位的认识。

史官“史权”理念的重建。在先秦时期,史官“君举必书”而且“书法不隐”成为共识,表明史官记史具有相对独立的权力。这种史权,曾是维系传统史学健康发展的理念之一。

6、史学与玄学的格格不入

整个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史学的主导思想倾向无疑还是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之内,这是需要认清的问题。玄学对文学、艺术有很大影响,但是对史学影响甚微。史学具有非常现实性的品格,其记录,其议论都落实于有凭有据,确凿真实的史实上,对于玄学神秘,主观自我,空洞的想当然的思想和理论具有天然的抵抗力。当然,史学往往也会表现出较大的保守倾向,这是个值得克服的弱点。(干宝、袁宏、孙盛)

7、唐代至南宋的其他史书

唐太宗是,魏征等多人合作,修成《群书治要》

宋官修大型史籍之一是宋真宗成书的《册府元龟》千卷,原名为《历代君臣事迹》

宋真宗时官方还曾编修《续通典》200卷

宋仁宗亲自编撰《观文鉴古图记》12卷,命制前代帝王美恶事迹之图,共120事,每事御笔撰记,始于皇帝,终于盛唐。

其他史书类型

地理方志类《大唐西域记》(玄奘)《太平寰宇记》(乐史)

会要类《会要》(苏冕)《唐会要》(王傅)

笔记类《大唐新语》(刘肃)《国史补》(李肇)《唐遮言》(王保定)

考证、考异类史籍《困学纪闻》(王应麟)

金石学著作《集古录》1000卷(欧阳修)《金石录》赵明诚

通史类撰述《纪年通谱》(宋痒)《资治通鉴》(司马光)

史论类《唐鉴》(范祖禹)

被《四库全书》归于“杂史类”的《贞观贞要》

8、与《资治通鉴》影响相关的宋代的编年史

第一在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先篡辑“长编”方法的启示下,南宋的编年史著作出现了部置巨大、记事详密的发展方向,出现《续资治通鉴长编》(李焘)《三朝北盟会编》(徐梦欣)《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李心传)

第二司马光撰著《资治通鉴》,本就有简化历代正史记述的意图,书成294卷,仍感觉部是偏大,故又删为《资治通鉴举要历》80卷以便阅读。

第三宋、元、明、清时期,续补、注释与研究《资治通鉴》的著作层出不穷。

9、朱熹《资治通鉴纲目》与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朱熹《资治通鉴纲目》59卷的特点

此书杂记载方式上有很大的改变,即大书为纲,细书为目,实际上是受到《春秋》经、传相互配合的启发,便于阅读和查阅,具有历史编撰学的创新性。

讲究“春秋笔法”,即斟酌书法以示褒贬。

审定历代王朝的正统性,这是本书的重点之一。

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42卷,共计305件历史大事,上起“三家分晋”,下至“世宗征淮南”构成了一部新型的纪事本末通史。

10、历史考据学的成立

历史考据学是一种治学的方法,是考证的方法,通过取证来证明史事或者文献的真伪。

宋代是中国学术文化迅速发展的时期,经学,史学,文学皆有重大的进步,理学的发展,理论思维与思辨精神带来学术思想上的空前的活跃。在经学和史学上,疑古精神发扬光大,对古书的辨伪活动之中包含历史考据的内容。宋代出现大量司考书籍,这是十分重要的进展。

大量历史考据专书行世,构成历史考据学的学术规模,给后代的史学发展以不可磨灭的影响,令历史考据学得以确立而不再猥琐,后退。

11、普及性史学的发展与繁荣

普及性史书的兴起

明代史学的普及性潮流

(明代普及性史书的发展《十八史略》,明人的史学普及意识《元史节要》明代普及性史书的几个主要支派,明代普及性史书体现的史学特点)

明代普及性史书的几个主要支派

第一以《资治通鉴》,《通鉴纲目》衍生出来的撰述为代表的编年通史,在明代普及性史书中占据最重要的地位。

第二史抄,史评及各种杂史著述,在明代相当庞杂

第三明代私家撰写前代和通代历史人物传记,《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登陆仅存者有110种。

第四明朝当代史著作,大部分也具有普及性史书的特点。

明代普及性史书体现的史学特点

首先明代普及性史书遵循史学规范,采取史书体式撰写编撰。

其次明代普及性史书十分注重传布历史见解,史论地位突出。

最后明代普及性史书在注重历史见解的基础上,在主导地位的理学思想的影响下,趋向于历史观点在整体上的一致性。

综上所述,明代史学的发展,形成普及性史学的潮流,这是明代史学的主要特征。

12、中国传统史学在域外的传播

中国史学在朝鲜半岛的传播与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