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性耕作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全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保护性耕作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摘要:当今人类正面临着全球气候变暖、资源短缺、耕地退化和人口膨胀的巨大挑战。发展保护性耕作有助于能减少土壤风蚀与水蚀,减少土壤耕作次数,减少土壤压实程度,保护和改善土壤结构,从而提高播种质量,提高作物产量,是发展农业的重要措施。为此,通过对发展保护性耕作的背景和意义的分析,论述了目前我国免耕播种机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农业工程;保护性耕作;综述;免耕播种机;发展;推广

引言: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保护性耕作的前身叫“免耕法”,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推广的扩大,发现免耕只能适应部分土壤和自然条件,1980年以后改称保护性耕作法。

背景:研究和应用保护性耕作

我国是主要的干旱国家之一,干旱地区、半干旱及半湿润偏旱地区的面积占国土面积的52.5%,特别是我们西北方,干旱缺水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发展的“瓶

颈”。旱区农业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一是降雨少、气温低、风沙大、自然条件恶劣,作物产量低而不稳定。直接影响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步伐。二是水土流失和风蚀沙化十分严重。以我国的山西省为例,每年随雨水流入黄河、海河的泥沙量达4.56亿吨,其中带走有机质508万吨,氮、磷肥料30万吨,相当于全国一年化肥施用量的25%。大量水土流失不仅导致土壤贫瘠,而且蚕蚀耕地,土石山区耕层变薄,黄土高原被冲得沟壑纵横、支离破碎,加剧了“旱、薄、粗、穷”的局面。三是风蚀沙化则是我国北方旱区近年来更为突出的问题。由于过度的开垦及不适当的耕作方式,植被遭到破坏,土地沙漠化愈来愈快,沙尘暴发生的频率愈来愈高。四是除大量开荒、林草植被减少外,水土流失、生态恶化的原因,还和耕作方式不当、管理粗放密切相关。如旱地采用火烧秸秆、铧式犁翻耕、土地裸露休闲的传统耕作,就是不恰当的耕种方式。

一、保护性耕作的起源及国内外发展概况

1.起源

19世纪末,美国实施西部大开发,大量干旱半干旱草原被开垦成农田,并采用机械化耕耙播种。由于连年翻耕,植被被破坏,土壤遭退化,导致了一场震惊世界的“黑风暴”。仅1935年美国就毁掉300万hm2耕地,

冬小麦减产510万t。“黑风暴”推动了人们对传统耕作方法的反思和对保土保水新方法的探索。1937年美国俄亥俄州的农民试验发现,在保证播种质量和有效除草条件下,免耕能够获得相同的作物产量。经过20多年试验研究,20世纪60年代美国开始推广免耕法,80年代成为美国主流耕作技术,1995年更名为保护性耕作法。

2.国外发展概况

目前保护性耕作面积占耕地面积60%以上的国家主要在北美洲(美国、加拿大等)、南美洲(巴西、阿根廷、巴拉圭等)和澳洲(澳大利亚等),欧洲保护性耕作面积占15%左右。亚洲、非洲和前苏联国家保护性耕作面积相对较少。

3.国内发展概况

我国干旱及半干旱耕地面积占52.5%,遍及北方16个省市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存在着土壤贫瘠、产量低、农民生活贫困和风蚀沙化、水土流失两大问题。需要既保护环境又增产增收的耕作技术。华北一年两熟灌溉区存在着作业成本高、地下水严重超采、能源消耗大以及焚烧秸秆等资源可持续的问题。需要既保持高产,又减少资源消耗、降低成本和大气污染的可持续耕作技术。主要发展过程如下:

①试验fg阶段(1991~1999年)

1991年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山西 vbng ,从此此窥测佛从心里省农机局等合作,开始了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系统试验。先后在山西、河北建立了一批试验区、测试区。试验设计了不同耕作和不同覆盖的处理。经过8年试验,证明保护性耕作在我国北方是适用的,可行的。筛选出了一批技术模式,开发出多种轻型保护性耕作机具。

②试验示范阶段(1999--2004年)

1999年,开始在河北、辽宁、内蒙古、甘肃、陕西等一年一熟地区试验示范。

2000年,开始在河北一年两熟地区系统试验。

2002年,农业部“保护性耕作示范建设”项目启动。当年在12个省区建立38个示范县。保护性耕作进入政府推动阶段。

③示范推广阶段(2005年至今)

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改革传统耕作方法、发展保护性耕作”。发展保护性耕作上升为国家政策。

2007年,在北方15个省市区共建立国家级示范县173个、省市级示范县328个,示范推广面积204万公顷,应用免耕播种机8万多台。农业部计划2010年保护性耕作面积推广到400万公顷。

二、保护性耕作技术现状

三、保护性耕作目的及现实意义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重大课题,保护性耕作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之一,是传统农业的一场革命。实现保护性耕作技术,对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以及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1)经济效益

根据项目示范区测定,示范区730亩面积,在大旱之年亩增产16公斤,增产小麦11680公斤,小麦每公斤按1.68元计算,亩增收26.88元,总增收19622.40元;保护性耕作减少了两道作业工序(伏耕一次、播前耕耙一次)亩节省成本48元、亩支出(种子包衣费6元、深松费8元、除草费5元、播种多支出5元)24元、亩均节本24元,总节本17520元;总节本增收37142.40元。

(2)生态效益

保护性耕作由于深松能增加休闲期贮水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节约水资源,由于减少了风蚀和水蚀,土壤的肥力,土壤有机质含量每年提高,速效氮含量、速效钾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由于取消了铧式犁耕翻,改善了土壤结构,土壤团粒结构和毛管孔隙(含水孔隙)增加。

(3)技术效益

1、增加休闲期土壤蓄水量,在0~150厘米

土体内,每亩可较传统耕作多蓄90~270立方水。

2、减少水分蒸发,提高水分利用效率17%~25%。

3、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据山西省有关部门测定保护性耕作土壤有机质含量年平均增加0.038%~0.065%。

4、生育期优势明显

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后,各作物的主要生长阶段均与传统技术有明显的差异。其中采用保护性耕作种植的玉米和传统种植的地膜玉米相比,7叶期以前,生长比较缓慢,7叶期之后至拔节期生长速度加快,其长势明显优于地膜玉米。

(4)环境效益。

防止风蚀和扬沙,解决农田冬春裸露易起沙的问题,对治理沙尘暴有明显作用,利于改善生态环境。

四、存在问题

近年来,各地实践证明,推广保护性耕作可减少土壤耕作,能有效保护农田、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但在保护性耕作技术越来越被重视的今天,各地推广实践中尚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认真对待。

(一)通过近几年来的宣传,尽管在一定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