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性耕作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全解

合集下载

发展保护性耕作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发展保护性耕作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发展保护性耕作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传统的耕作方式往往会导致土壤质量的下降、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浪费。

为了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性耕作成为了当下的一个热门话题。

保护性耕作是一种以保护土壤为中心的耕作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土壤的损害,提高农田的生产力,并且对生态环境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文将从保护性耕作的定义、发展、现状和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加深对保护性耕作的认识,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的思路和理念。

保护性耕作,指的是在农业种植和生产过程中,采用一系列的措施来最大限度地保护土壤资源,以减少土壤的水土流失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保护性耕作的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多年生作物覆盖、植被覆盖、土壤覆盖和侵蚀控制等。

保护性耕作的核心理念是以保护土壤为中心,通过保持土壤的完整性和肥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和可持续利用水平。

保护性耕作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当时美国农业部门就开始提出并推广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重视保护性耕作的重要性,并加大了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

在我国,保护性耕作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实践,一系列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不断涌现,成为了推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尽管保护性耕作的理念和技术优势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在实际推广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农民的认识和意识不够,很多农民还停留在传统的耕作方式上,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了解和接受程度还不够。

一些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缺乏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科学理解和技术支持,限制了保护性耕作的推广和应用。

由于农业生产的多样性,不同地区的土壤类型和气候条件各不相同,保护性耕作技术需要因地制宜,因地制宜,这就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保护性耕作技术虽然可以提高农田的生产力和土壤质量,但在短期内可能会增加农民的投入成本,这也是农民不愿意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一个原因。

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保护性耕作 实践证 明 ,土壤有机质含 量提高 0 6~1 . 6 . 2
g g 土壤全 氮含 量提高 0 801 / , , , k . ~. g g有效磷含量提高 0 3 k
实施保护性耕作 , 使大量 的作物秸秆直接还 田, 作物 秸秆的 CN比高达 6 ~01土壤有机质 CN比为 1:, / 0 8 :, / 0 土 1 壤微生物为 8: 。 1 作物秸秆翻入土壤后迅速分解 , 当年约
保护性耕作 , 可减少水蚀 5%、 0 土壤风蚀 4 %。山西省长 0 治市 、 壶关等县的试验结果表明 , 免耕覆盖 比传统 翻耕减 少径流量 5 . 减少土壤流失量 8. 降低径 流强度 2 %, 5 0 %, 2
消化 6 %, 6 土壤温度高 , 水分适宜时则残体分解更快。 当作 物秸秆的 CN比大于 3 / 0时,翻人土壤后将与作物强烈竞 争土壤中的氮 , 翻入后第 1 以致 年造成作物生长不 良或减
2 1 .1 0 0O
总第 1 1 8 期
O农是论奢Leabharlann O 壤蓄水量提高了 5 . 自然降水利用率提高 1%。 9 %, 6 6
3 .培 肥地 力
遍存在的小规模 的农户生产 、 种植模式和种植制度的多样
化及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中存在 的问题 , 要加快保护性耕
作技术的推广步伐 , 必须实行农艺与农机的一体化。 1 .播种质量及时间、 品种的选择问题
实施以秸秆还 田、 少耕免耕为主要内容的保护性耕作
技术 , 可减少土壤侵蚀 , 避免土地生产力下降 ; 可增加土壤 有机碳输入量 , 减少有机质 的侵蚀损失 , 调节 土壤有机质
转化 , 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 可增加土壤养分输入量 , 减少 土壤养分的侵蚀 、 挥发和淋洗损失 , 提高土壤养分含量 , 增

发展保护性耕作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发展保护性耕作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发展保护性耕作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保护性耕作是一种可持续的耕作方式,它对于保护土壤和环境、提高农业生产力非常重要。

发展保护性耕作既可以提升农业生产水平,又可以保护环境,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为了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措施保护土壤和环境。

保护性耕作是一种可行的方案。

它包括尽量减少或不打翻土壤,减少化学肥料和农药的使用,通过中耕、覆盖植物等方式提高土壤质量。

保护性耕作有很多优点。

首先,它可以减少农业生产对于环境的影响。

由于少用化学肥料和农药,土地的环境污染程度降低了。

其次,保护性耕作有助于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农作物产量。

覆盖植物能够抑制杂草生长,保持土壤湿度和温度,同时还能增加土壤养分。

最后,保护性耕作还有助于节约资源,减少农业成本。

然而,保护性耕作也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这种耕作方式需要更多的人工劳动和管理。

其次,保护性耕作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需要农民掌握一定的技术知识和经验。

最后,保护性耕作也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

为了促进保护性耕作的发展,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

首先,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农民采用保护性耕作方式。

政府可以提供一些资金和技术支持,为农民提供培训和技术指导。

其次,可以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农民对于保护性耕作的认识和认同。

最后,可以建立保护性耕作的示范农场或研究基地,为农民提供参观和学习的机会。

在实际实践中,我们需要尽快推广保护性耕作,加大对于保护性耕作的研究力度,不断加强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提高农民保护性耕作的意识和水平,从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之,保护性耕作是一种可持续的耕作方式,对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必须采取措施,推广保护性耕作,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发展保护性耕作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发展保护性耕作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发展保护性耕作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保护性耕作是一种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耕作方式。

它通过合理利用
土地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农业对环境的破坏,同时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和增长。

保护性
耕作在保护土壤、水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具
有重要意义。

保护性耕作能够减少土壤侵蚀和土壤贫瘠。

传统的耕作方式常常会破坏土壤结构,加
剧土壤侵蚀,导致土壤贫瘠和退化。

而保护性耕作则注重保护土壤结构和土壤层次,通过
合理的轮作制度、翻耕次数控制和有机肥料的运用,减少土壤侵蚀的风险,增加土壤肥力,保证农田的长期可持续利用。

保护性耕作能够保护水资源和减少水污染。

传统农业常常采用大量的化肥和农药,这
些化学物质会通过农田径流和地下水渗透到水体中,引起水污染。

保护性耕作则更加注重
有机肥料和生物防控的应用,减少化学物质对水体的污染,保护水资源的安全和可持续利用。

保护性耕作能够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传统农业常常大量使用化学农药来防治病虫害,这导致了很多有益的生物被杀死,破坏了生态平衡。

而保护性耕作则更加注重生态农
业的发展,通过合理的轮作制度和生态边界的设置,为种植农作物和保护自然生态提供了
条件,从而促进了农田的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保护性耕作能够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

传统农业常常使用大量的化肥和农药,这不仅增加了农业生产的成本,还增加了环境风险。

而保护性耕作则通过合理的施肥
措施和生态防治措施,有效地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业
的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

发展保护性耕作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发展保护性耕作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发展保护性耕作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保护性耕作是一种以保护土壤、提高生产力、保障农产品品质为目的的种植技术。

与传统的翻耕种植方式不同,保护性耕作是通过保持土壤覆盖和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来控制杂草的生长和土壤侵蚀。

在这种方式下,土壤质量得到保护和改善,产量和农产品品质也能得到提高。

保护性耕作的优点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它能够降低土壤侵蚀,减少水土流失。

通过锄草、压菜、留茬等方式,将植被覆盖率提高到70%以上,可以减少水土流失,使土壤肥沃度得到保持和增强。

第二,它能够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质量。

在保护性耕作中,不进行翻耕种植,可使土壤中的有机质得到逐渐积累,从而改善土壤结构和性质,增加土壤保水能力和肥力。

第三,它能够减少农药和化肥用量。

在保护性耕作种植方式下,不使用化肥,仅采用有机肥料和微量元素等,使作物得到充足的营养,同时大幅度减少农药使用量,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

然而,保护性耕作也存在一些缺点。

首先,由于不进行翻耕,会导致一些深层土壤杂草的生长,需要针对性地进行控制。

其次,耕作中需要大量的人工投入,增加了生产成本。

再者,对于一些新手来说,保护性耕作可能需要大量的耐心和技巧,以免对作物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为了促进保护性耕作的推广,需要采取下列措施。

首先,加强对农村地区的教育宣传,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

其次,建立政府和农业机构的扶持政策,例如加大对有机肥和耕作具有推广和试点的基地的支持力度。

再者,适时发布新技术方法,培训有关技能人才,提高全社会的保护性耕作水平。

最后,充分发挥好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大型农业企业的推动作用,充分发挥群众的创造性,使得保护性耕作在全社会推广开来。

总之,保护性耕作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具有众多优点和可推广性。

我们应该共同努力,推广保护性耕作,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共同建设美丽家园。

保护性耕作技术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保护性耕作技术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保护性耕作技术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保护性耕作技术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采取特定的耕作方式和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保护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质量,从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土地资源的日益紧张,保护性耕作技术逐渐受到广泛关注,成为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传统耕作方式往往对土壤造成严重破坏,如长期翻耕导致的土壤压实、侵蚀以及有机质减少。

而保护性耕作技术通过减少或避免翻耕,以覆盖作物、秸秆保留等形式有效减少土壤扰动,维持土壤的自然结构和生物多样性。

这种技术不仅保护了土壤,同时也促进了水分和养分的保留,提高了土壤的生产力。

在生态方面,保护性耕作显著提升了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由于土壤表层未被频繁翻动,微生物群落和土壤动物得以更好地生存和繁衍。

这种多样性的增加,有助于增强土壤的生物活性,提高养分循环效率。

此外,保护性耕作还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因为土壤生物的多样性往往可以抑制某些有害生物的生长和传播。

水土保持是保护性耕作的重要方面。

采用覆盖作物、免耕等措施,能够有效减少水土流失。

通过保持土壤表面的植被覆盖,可以减少雨水对土壤表面的冲刷,从而降低侵蚀程度。

在一些丘陵地区,这种技术显著改善了水土保持效果,为土壤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重要保障。

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问题也是需要关注的。

保护性耕作技术通过抑制土壤翻耕带来的碳释放,有助于降低农业的整体碳足迹。

更为重要的是,这项技术通过改善土壤结构,增强了土壤固碳能力。

随着全球对温室气体减排要求的不断提高,保护性耕作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经济方面,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实施初期可能需要一定的投资,如购买相关设备、进行培训等,但从长远来看,其带来的经济效益则显而易见。

由于土壤健康得到改善,作物的产量和质量相应提高。

在生产成本方面,由于减少了对化肥和农药的需求,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

同时,在市场上,以绿色、有机为卖点的农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喜爱,这为农户提供了更大利润空间。

发展保护性耕作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发展保护性耕作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发展保护性耕作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一、保护性耕作的概念及特点保护性耕作是一种以保持土壤覆盖状态和保护土壤结构为核心的种植方式。

与传统的耕作方式相比,保护性耕作更注重对土壤的保护和生态环境的维护,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 土壤覆盖:保护性耕作种植方式下,种植作物之间会保留一定的土壤覆盖物,如秸秆、麦秸等,以减少水土流失和地面蒸发,保护土壤质量。

2. 土壤松软:保护性耕作不采用过度翻耕的方式,减少了对土壤的破坏,让土壤更松软,有利于植物生长和水分渗透。

3. 生物多样性:保护性耕作能够提高农田的生物多样性,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干扰,有利于维护农田的生态平衡。

4. 节约劳力和资源:保护性耕作减少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和机械化投入,同时减少了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成本。

1. 保护土壤资源保护性耕作种植方式通过保持土壤覆盖、减少翻耕等方式,减少了土壤的流失和侵蚀,保护了土壤的肥沃性和水分保持能力。

这对于提高农田的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保护了农业的基础资源。

2. 节约水资源保护性耕作可以减少地表水的蒸发,提高土壤的蓄水能力,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

在干旱地区尤其重要,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坚实的保障。

3. 保护生态环境4. 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保护性耕作减少了农业生产的成本,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和社会的经济效益,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保护性耕作在世界范围内的应用现状目前,全球范围内保护性耕作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的农业种植方式,尤其在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通过推广保护性耕作,成功地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益和环境保护效益。

在发展中国家,保护性耕作尚处于初级阶段,但已经引起了政府和农民的广泛关注。

中国、印度、巴西等国家通过政策支持和技术培训,推动了保护性耕作的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四、发展保护性耕作面临的挑战和对策1. 技术推广不足2. 农民意识不足部分农民对于保护性耕作的意识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不愿意改变传统的种植方式。

2023年保护性耕作技术工作总结

2023年保护性耕作技术工作总结

2023年保护性耕作技术工作总结保护性耕作是一种可持续农业生产模式,旨在提高土壤的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减少环境污染。

2023年,我国在保护性耕作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并在农田管理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本文将详细总结2023年我国在保护性耕作技术方面的工作,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应用在2023年,我国加大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力度。

通过培训和示范的方式,向广大农民介绍了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方法。

农民们积极参与学习,逐渐掌握了保护性耕作技术,并在实际生产中应用起来。

通过保护性耕作技术,农民们能够有效地减少土壤侵蚀、保持土壤湿度、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从而提高了农田的生态环境质量。

二、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研究与创新在2023年,我国加大了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研究和创新。

通过对不同作物、不同地区的试验研究,不断改进和优化保护性耕作的技术方案。

针对不同的土壤类型和气候条件,开发了适应性更强的保护性耕作技术。

同时,在选择作物品种上进行了深入研究,选育了适合保护性耕作的作物品种,提高了作物的抗逆性和产量。

三、保护性耕作与农业资源利用的综合整合2023年,我国加强了保护性耕作与农业资源利用的综合整合工作。

通过与农业机械化、节水灌溉、有机肥料等农业技术的结合,实现了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

采用精细化管理技术,提高了农田的利用率和农作物的产量。

通过保护性耕作技术,农民们能够更好地利用土壤水分和养分,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实现了资源的节约利用。

四、保护性耕作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2023年,我国将保护性耕作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通过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农田的土壤质量得到了有效改善,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有效保护。

同时,保护性耕作技术通过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降低了农业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通过开展退耕还林还草、水土保持工程等生态修复项目,进一步完善了生态环境。

五、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意义2023年,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是旱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是旱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作物秸秆和根茬腐烂后 , 增 加 土壤 有 机 质 , 培肥地力 , 从 而 改
善旱地农业生产条件。所以说 , 保 护 性 耕 作 技 术 是 发 展 旱 作 农业 , 保 持 旱 作农 业 可持 续 发 展 的最 经 济 、 最现实 、 最 有 效 的
途径 。

5 8 %。 每亩 减 少 作 业 成 本 3 O 一 5 0元 , 农作物平均增产 1 8 %。 经 济效益、 社会效益、 生 态 效 益 非 常可 观 。 1 . 经 济 效 益 。保 护 性 耕 作 采 取 少 耕 或 免耕 方 法 。减 少 机 械作业次数 , 降低作业费支出, 每亩降低作业成本 3 0 - 5 0元 ;
比较 。农 田含 水 量 增 加 1 0 %到 2 5 % ,减 少 大 风 扬 尘 3 6 %到
而 发 展 旱 作 农 业 生 产 的 关 键 是 推 广 一 种 能 有 效 防 止 水 土 流 失, 增加土壤 蓄水能力 , 提高雨水利用 率 , 培肥地力 , 保 护 生 态环境的新型耕作方法。 保 护性 耕 作 技 术 的推 广 解 决 了这 一 重 大 难 题 。它 通 过 利 用 大 量 作 物 秸 秆 和 根 茬 覆 盖 地 表 , 减 少 水分蒸发 , 可 以 多 蓄 天 上水 , 保存地下水和提高雨水利用 率。
对 有 犁 底 层 的地 块 , 播 前应 深 松 一 次 , 有 利 于 土 壤 水 分 的渗 入 。可 根 据 土 壤 的疏 松程 度 , 每隔 2 ~ 3年 深 松 一 次 。 保 护 性 耕 作 采 取 的 主要 工 艺 路 线 是 :秋 收后 留高 茬 一 春
季 破 茬 或 灭 茬 免 耕 播 种一 喷洒 化 学 除 草 剂 一 田间管 理 一 隔年 深 松。 二、 实 施 保 护 性 耕作 的效 益 分 析

发展保护性耕作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发展保护性耕作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发展保护性耕作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保护性耕作是一种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式。

它指的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通过调整农业生产技术和种植管理方法,达到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损害的目的。

保护性耕作有助于保持农田的氮、磷、钾等养分的平衡,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通过推广保护性耕作,可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保护性耕作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

传统的农作物栽培方式往往依赖于大量的化肥和农药的使用,这样容易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和农作物抗病虫害能力减弱。

而保护性耕作利用多种方法来改善土壤质量,例如使用有机肥料、多翻耕、间作等,这些方法都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和肥力,从而提高农作物的生长速度和产量。

保护性耕作有助于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一些传统的农作物栽培方式容易导致土壤侵蚀和水源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农田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而保护性耕作通过合理的农田管理和耕作方式,可以减少土壤的侵蚀和水源的污染。

采用无犁耕、覆盖作物残留物等措施可以减少土壤侵蚀,同时还可以保持土壤的水份和营养,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有利的条件。

保护性耕作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损害。

传统的农田管理和耕作方式往往需要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这些化学物质容易对环境产生污染和损害。

而保护性耕作通过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可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和损害。

采用有机肥料和生物防治等措施可以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从而减少对土壤、水源和周边生态环境的损害。

保护性耕作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通过推广保护性耕作,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

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还可以减少农民的成本支出,提高他们的经济效益。

保护性耕作还可以增加农作物种植的多样性,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和生活水平。

保护性耕作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探讨

保护性耕作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探讨
}l i】 sh . o 。 y | @ ou cr j】 n
残茬腐烂后进人土壤降低 了土壤的容重 , 增加土壤 的 有机 质 ,防止土 壤 的 风 蚀 , 作 物 提 供 一 个 很好 的生 给
长 环境 。另外 , 由于保 护 性 耕 作 采用 的是 免 耕 、 耕 , 少

2 50 ・
1 保 护性 耕 作 的 概 念及 其增 产 增 收 的 机理
1 1 保 护性耕 作的概 念 .
保护 性 耕作法 也 叫免耕 法 , 它是 相 对 于 传 统播 耕
的一项新 型的耕 作技 术 , 一 种 节水 、 能 、 产增 效 是 节 增
明显 的技术 体 系 。其定 义 是 :“ 大 量 秸 秆 残 茬覆 盖 用 地表 , 耕作 减 少 到 只要 能保 证 种 子 发 芽 即 可 , 农 将 用 药来 控制 杂 草和病 虫 害 的耕 作技 术 ” 。其 主 要 包括 免
国家 , 深松 耕 法 而 言 , 年 来 机 械 深 松 面 积 在 逐 年 就 近
下 降 , 作粗 放 、 标 准 、 底 层 上 移 、 民 种 地 标 准 耕 不 犁 农 降低 、 产成 本 上 升 、 食 产 量 徘 徊 不 前 、 产 不 高 、 生 粮 单
总 产 不稳 、 民增 收 减 缓 、 壤 板 结 和 荒 硬 瘦 现 象 严 农 土 重 , 壤 流失 加 剧 , 使 干 旱 现 象 连 年 发 生 并 逐 年 加 土 致 重 。干 旱 已成 为 影 响我 国农 业 生 产 的 主 要 因 素 , 灌 靠
究不 够 , 研 究有 一 定 局 限性 。 使
目前 , 过 引 进 和 自主 开 发 , 成 了适 用 我 国北 通 完
证 耕 地 的可 持 续 利 用 , 幅 度 降 低 农 业 生 产 成 本 , 大 提 高 土 地产 出率 , 增强 农业 发 展后 劲 。

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1. 引言1.1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重要性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种在耕种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土壤侵蚀、保持土壤水分和改善土壤质量的耕作方式。

这种技术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有效减少土壤侵蚀和土壤质量下降的问题。

传统耕作方式往往会导致土壤流失和贫瘠化,而保护性耕作技术通过保持植被覆盖、减少耕作次数和保护土壤结构等措施,能有效保护土壤,使其更加肥沃和健康。

保护性耕作技术有助于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通过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改善土壤水分状况,提高土壤养分含量,从而提升作物的生长速度和产量,提高作物的品质和抗逆性。

保护性耕作技术还能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

传统耕作方式往往需要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来维持作物的生长,而保护性耕作技术通过改善土壤环境,能够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改善土壤质量、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途径。

推广和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当前农业发展的紧迫任务。

1.2 当前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当前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资源和环境压力加剧、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突出、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和农民收入不稳定等方面。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对土地、水资源、化肥、农药等生产要素的需求增加,导致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时有发生,化肥、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等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健康。

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产品供应量不足,生产成本高昂。

农民收入来源单一,面临着收入不稳定的困境。

当前农业面临诸多挑战,亟需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就是其中之一。

2. 正文2.1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定义与原理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种有效的农业生产管理方式,其核心原则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土壤翻耕和裸露土地的时间,以保护土壤和水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生产效益。

实施保护性耕作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实施保护性耕作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31 作业要 求 宽行作物( .. 2 玉米 ) 深松间隔 4 — 0 m, 0 8 最 e 好与当地玉米种植行距相同 ; 深松深度 2 ~ 0 I; 3 3 T 深松时 CI 间为播前或苗期进行 , 苗期作业应尽早进行 , 玉米不应 晚 于 5叶期 ; 密植作物( 小麦 ) 可以局部深松 , 也 但为 了保证 密植作物株深均匀 , 应在松后进行耙地等表土作业 , 密植 作物( 小麦 ) 深松间隔 4 ~ 0 l; 0 6 T 深松深度 2 ~0Cl CI 3 3 ' 深松 l; l "
阐述 了实施保护性耕作所带来的显著效果。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
S1 74 5.
文献标志码

保 护 性耕 作 技 术 是 指 对农 田实 行 免 耕 、 少耕 , 可 能 尽
留高茬 +免耕播种作业 、 机械收获时高茬 + 粉碎浅旋播种 复式作业 2 种处理方法 。 , 留高茬 即在农作物成熟后 , 用联合收获机或割晒机收
选用单柱式深松机 , 根据不 同作物 、 同土壤 条件进 不
行 相应 的深 松 作业 。
31 适耕条件 .1 .
土壤含水量在 1%~ 2 5 2 。
4 保 护 性耕 作技 术发 展 成熟 效 果 显著
41 保护 性 耕作 增 强 土壤 持 水 能 力 . 提 高 降 水利 用 率
文章编号 :6 3 8 7 (0 0 — 0 0 0 1 7 — 8 X2 1 )1 0 3 — 2 0
实施保护性耕作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黑龙 江省肇 源县农 机 总站
摘 要
侯 丽秀
于丁 一
详细介绍了秸秆覆盖、免耕播种与少耕播种及深松等 3 种保护性耕作技 术的技 术要 点 , 并

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度较大 。 基本 上把 人 力 、 地力 、 肥 力 等 生 产 要 素 的 能 力 发 挥 到 了极 致 。 近些年 。 农 民再 怎 么增 加 投 入 。 粮 食 的产 量 也 不 再 增
犁底层 ; 三是 免 耕 播 种 技 术 , 在 有 秸 秆 覆 盖 的地 表 , 用 免 耕 播 种 机 完 成 播 种 施 肥 作 业 ,是 保 护 性 耕 作 技 术 的关 键 环 节 ; 凹 是化学 ( 机械 ) 除草及病虫害防治技术。 地 膜 重 复 利 用 免 耕 栽 培 技 术 是 在 中轻 度 盐 碱 地 覆 膜 栽
地 破 坏 了 生 态 环 境 和 自然 环 境 。针 对 以上 问题 , 大 力 推 广 保 护性耕作技术 , 迫在眉 睫。
农 作 物 播种 面 积 9 1 0 0万 亩 以上 。 粮 食 作 物 播 种 面积 6 5 0 0万
0 0亿 斤 , 创历史 新高 , 粮 食

次 重 大变 革 , 内蒙古是我 国 1 3个 粮食 主 产 省 区 之 一 , 年 均
气 性差 , 保水 、 保 肥 能力 下 降 , 土 壤 的有 机 质 含 量 难 以提 高 。 第三, 秸秆焚烧难禁 , 环境污染严重。 以 前 大 多 数农 民 只关 心 粮食 的产量 , 对“ 无用 ” 的秸秆 , 处理起 来倍感 头疼 , 为 了 省 时、 省力 、 省钱 。 对秸秆 “ 付之一炬” , 不计 后果 。 虽 然 每年 政府 都会加大对 焚烧秸秆 的治理力度 , 但往 往是屡 禁不止 , 严 重
机 遇
地 膜 重 复 利 用 免 耕 栽 培 技 术 是 一 项 可 实 现 农 业 稳 产 增
养 分供 给 不 足 。 由 于 农 民 常 年 盲 目地 追 求 粮 食 产 量 , 而 一 味

发展保护性耕作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发展保护性耕作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发展保护性耕作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摘要】保护性耕作是一种重要的农业生产方式,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介绍了保护性耕作的定义和原理,然后阐述了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接着分析了保护性耕作对土壤保护、水资源保护以及生态环境的影响。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保护性耕作在提高农产品产量的保护了土壤、水资源等自然资源,促进了生态环境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在结论部分总结了保护性耕作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贡献,并展望了其在未来的应用前景。

可以预见,保护性耕作将在农业生产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关键词:保护性耕作,农业可持续发展,土壤保护,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应用前景1. 引言1.1 介绍发展保护性耕作的重要性保护性耕作是一种旨在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并提高土壤质量和农作物产量的农业管理方法。

发展保护性耕作对于当前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保护性耕作可以有效减少土壤侵蚀和土壤贫瘠问题。

传统农业生产中常采用的耕作方法会破坏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风蚀和水蚀风险,导致土壤流失和土壤肥力下降。

而保护性耕作则通过减少或避免翻耕和保持地被覆盖来保护土壤,有效防止土壤侵蚀和保持土壤的肥力。

发展保护性耕作可以提高农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实现节水增效。

在保护性耕作的农田中,作物周围会覆盖上覆盖物或保持植被,这有助于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土壤保水能力,从而减少灌溉水的使用量。

保护性耕作还可以改善土壤的通气性和保水保肥性,促进作物根系生长,提高作物对水分的吸收利用效率。

发展保护性耕作不仅有助于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还能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加强保护性耕作的研究和推广应用是当务之急,值得各国农业部门和农民大力倡导和支持。

1.2 解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保护性耕作通过优化农田管理措施,降低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减少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有效改善土壤结构和肥力,提高土壤的持水保肥能力,增强土壤对农作物的供养能力,进而提高农田产量和经济效益。

发展保护性耕作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发展保护性耕作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发展保护性耕作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保护性耕作是一种旨在减少和预防土地侵蚀以及土地退化的农业实践。

它强调保持和提高土壤生产能力和植被覆盖率,防止土壤养分流失和水土流失,以此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保护性耕作下,农民使用多种技术、优化管理土地,可以达到以下几个目标:1. 减少土地侵蚀和土壤退化土地侵蚀和土壤退化是当今农业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在传统的农业实践中,农民常常采取削平土坡、耕地翻转等方式来清理杂草和减少农作物死叶子的堆积,这些做法,很可能破坏土壤结构和稳定性,导致水土流失和土地侵蚀。

保护性耕作则主张一些更为温和的土地管理方式,比如 mulch farming,即使用树叶或草堆铺盖在农田上,令土壤保持湿润和温度,防止水分和养分流失,从而起到保护土地的作用。

同时也可使用草业或耐干旱性的植物来增加土地植被覆盖率,减少土壤侵蚀。

2. 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在保护性耕作中,农民开始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同时也会借此机会探索更为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

比如,使用创新工具和技术,如定向喷水、种植群体技术等,来提高土壤含水量和养分的利用率。

同时,还可以使用农业科技来预测和处理作物病虫害,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3. 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和改善生态环境采用保护性耕作可以扩大农业范围,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同时,当耕种不合格土地时,将不合格土地转变为生态环境保护区,以提高整个社区的生态环境质量,从而改善农村居民的居住环境。

保护性耕作是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它不仅可以节约水、土和能源的使用,而且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同时还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和农民的生计。

因此,它应该成为农业生产的主流实践。

可持续农业与保护性耕作发展分析

可持续农业与保护性耕作发展分析

甜瓜的花是典型的虫媒花。 由于棚室甜瓜花期处于早 春, 加上花期授粉 昆虫很少 , 要靠人工授粉或蘸花处理来
保证坐瓜 。①人工授粉最佳时间是上午 8 1 , — O时 用毛笔 轻蘸同株或异株雄花花粉 , ‘ 轻轻涂抹雌花柱头即可 ; ②因
为甜瓜单性结实能力强 ,使用激素是省工而有效 的方法。
质、 有效元素相 当于给土壤增施 3 5 g m 有机肥。实施 7 / 2 kh
保 护 性耕 作 , 地 玉 米平 均增 产 1%, 麦 平 均增 产 1%, 旱 8 小 2
氮, 使碳氮 比保持在 2 1 5: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玉米和小麦地休 闲期蓄水量分别增加 3 . 5 %和 2 . 水 7 48 %,
高农 民收益 。
是配备免耕精播机和药剂喷雾机 ; 二是选择前茬有
2 . 有利 于增产增收 .4 2
提 高农业效 益
秸秆 中的有机
深 翻或 深 松 基 础 , 土壤 通 透 性 较 好 的 地 块 , 续 2 3 使 连 ~年 用; 三是 为 了防止 土 壤 碳 氮 比失 调 , 增 施 5. k h : 应 2  ̄ m 纯 5 J
行播种( 免耕播种 )药剂灭草免中耕 , , 直致收获 ; 秸秆粉碎 还田后进行耙茬作业 ,使部分秸秆和残茬混于表层土壤 ,
然 后 进 行播 种 、 剂 灭草 免 中耕 或 行 间 除 草 、 药 中耕 培 土 作
还田后 , 非腐解有机物直接施入 土壤 , 为土壤微生物提供 了较多碳源和能源 , 使土壤生物 活性 明显增强 , 有利于有
总第 1 8 8 期
定 植 株数 一 般 以 250 3 0 株 为好 。定 植 密度 不 要 ~ 0 0 0

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实践

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实践

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实践引言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资源的日益紧张,传统农业模式已难以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实践应运而生,旨在实现环境保护、经济效益和社会福祉的综合提升。

本文将探讨几种有效的可持续农业技术与策略。

保护性耕作保护性耕作是一种减少土壤扰动、增加地表覆盖物的农作方式。

这种方法有助于保持土壤结构,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地的水分保持能力。

通过保留作物残茬作为天然覆盖物,可以有效防止侵蚀,同时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精准农业精准农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GPS、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对农田进行精确管理。

这种技术可以优化种植模式,合理分配资源,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从而减轻对环境的压力。

生物多样性的促进在农业生产中引入生物多样性,如采用间作和轮作等多样化种植模式,可以提高农作物对病虫害的自然抵抗力,减少化学农药的需求。

同时,多样化的作物系统有助于改善土壤肥力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水资源管理水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关键因素之一。

实施有效的水资源管理措施,如滴灌和喷灌技术,可以显著降低水的消耗,并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此外,雨水收集和循环使用也是节约水资源的有效方法。

生态农业生态农业强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来设计农业生产系统。

这种方法包括使用有机肥料,鼓励天敌控制害虫,以及种植本地适应性强的品种,以减少对外来输入的依赖。

结论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实践不仅能够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可持续性,还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确保食品的安全与营养。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和策略,我们能够向更加绿色、健康的农业未来迈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保护性耕作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摘要:当今人类正面临着全球气候变暖、资源短缺、耕地退化和人口膨胀的巨大挑战。

发展保护性耕作有助于能减少土壤风蚀与水蚀,减少土壤耕作次数,减少土壤压实程度,保护和改善土壤结构,从而提高播种质量,提高作物产量,是发展农业的重要措施。

为此,通过对发展保护性耕作的背景和意义的分析,论述了目前我国免耕播种机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关键词:农业工程;保护性耕作;综述;免耕播种机;发展;推广引言: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

保护性耕作的前身叫“免耕法”,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推广的扩大,发现免耕只能适应部分土壤和自然条件,1980年以后改称保护性耕作法。

背景:研究和应用保护性耕作我国是主要的干旱国家之一,干旱地区、半干旱及半湿润偏旱地区的面积占国土面积的52.5%,特别是我们西北方,干旱缺水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发展的“瓶颈”。

旱区农业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一是降雨少、气温低、风沙大、自然条件恶劣,作物产量低而不稳定。

直接影响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步伐。

二是水土流失和风蚀沙化十分严重。

以我国的山西省为例,每年随雨水流入黄河、海河的泥沙量达4.56亿吨,其中带走有机质508万吨,氮、磷肥料30万吨,相当于全国一年化肥施用量的25%。

大量水土流失不仅导致土壤贫瘠,而且蚕蚀耕地,土石山区耕层变薄,黄土高原被冲得沟壑纵横、支离破碎,加剧了“旱、薄、粗、穷”的局面。

三是风蚀沙化则是我国北方旱区近年来更为突出的问题。

由于过度的开垦及不适当的耕作方式,植被遭到破坏,土地沙漠化愈来愈快,沙尘暴发生的频率愈来愈高。

四是除大量开荒、林草植被减少外,水土流失、生态恶化的原因,还和耕作方式不当、管理粗放密切相关。

如旱地采用火烧秸秆、铧式犁翻耕、土地裸露休闲的传统耕作,就是不恰当的耕种方式。

一、保护性耕作的起源及国内外发展概况1.起源19世纪末,美国实施西部大开发,大量干旱半干旱草原被开垦成农田,并采用机械化耕耙播种。

由于连年翻耕,植被被破坏,土壤遭退化,导致了一场震惊世界的“黑风暴”。

仅1935年美国就毁掉300万hm2耕地,冬小麦减产510万t。

“黑风暴”推动了人们对传统耕作方法的反思和对保土保水新方法的探索。

1937年美国俄亥俄州的农民试验发现,在保证播种质量和有效除草条件下,免耕能够获得相同的作物产量。

经过20多年试验研究,20世纪60年代美国开始推广免耕法,80年代成为美国主流耕作技术,1995年更名为保护性耕作法。

2.国外发展概况目前保护性耕作面积占耕地面积60%以上的国家主要在北美洲(美国、加拿大等)、南美洲(巴西、阿根廷、巴拉圭等)和澳洲(澳大利亚等),欧洲保护性耕作面积占15%左右。

亚洲、非洲和前苏联国家保护性耕作面积相对较少。

3.国内发展概况我国干旱及半干旱耕地面积占52.5%,遍及北方16个省市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存在着土壤贫瘠、产量低、农民生活贫困和风蚀沙化、水土流失两大问题。

需要既保护环境又增产增收的耕作技术。

华北一年两熟灌溉区存在着作业成本高、地下水严重超采、能源消耗大以及焚烧秸秆等资源可持续的问题。

需要既保持高产,又减少资源消耗、降低成本和大气污染的可持续耕作技术。

主要发展过程如下:①试验fg阶段(1991~1999年)1991年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山西 vbng ,从此此窥测佛从心里省农机局等合作,开始了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系统试验。

先后在山西、河北建立了一批试验区、测试区。

试验设计了不同耕作和不同覆盖的处理。

经过8年试验,证明保护性耕作在我国北方是适用的,可行的。

筛选出了一批技术模式,开发出多种轻型保护性耕作机具。

②试验示范阶段(1999--2004年)1999年,开始在河北、辽宁、内蒙古、甘肃、陕西等一年一熟地区试验示范。

2000年,开始在河北一年两熟地区系统试验。

2002年,农业部“保护性耕作示范建设”项目启动。

当年在12个省区建立38个示范县。

保护性耕作进入政府推动阶段。

③示范推广阶段(2005年至今)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改革传统耕作方法、发展保护性耕作”。

发展保护性耕作上升为国家政策。

2007年,在北方15个省市区共建立国家级示范县173个、省市级示范县328个,示范推广面积204万公顷,应用免耕播种机8万多台。

农业部计划2010年保护性耕作面积推广到400万公顷。

二、保护性耕作技术现状三、保护性耕作目的及现实意义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重大课题,保护性耕作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之一,是传统农业的一场革命。

实现保护性耕作技术,对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以及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1)经济效益根据项目示范区测定,示范区730亩面积,在大旱之年亩增产16公斤,增产小麦11680公斤,小麦每公斤按1.68元计算,亩增收26.88元,总增收19622.40元;保护性耕作减少了两道作业工序(伏耕一次、播前耕耙一次)亩节省成本48元、亩支出(种子包衣费6元、深松费8元、除草费5元、播种多支出5元)24元、亩均节本24元,总节本17520元;总节本增收37142.40元。

(2)生态效益保护性耕作由于深松能增加休闲期贮水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节约水资源,由于减少了风蚀和水蚀,土壤的肥力,土壤有机质含量每年提高,速效氮含量、速效钾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由于取消了铧式犁耕翻,改善了土壤结构,土壤团粒结构和毛管孔隙(含水孔隙)增加。

(3)技术效益1、增加休闲期土壤蓄水量,在0~150厘米土体内,每亩可较传统耕作多蓄90~270立方水。

2、减少水分蒸发,提高水分利用效率17%~25%。

3、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据山西省有关部门测定保护性耕作土壤有机质含量年平均增加0.038%~0.065%。

4、生育期优势明显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后,各作物的主要生长阶段均与传统技术有明显的差异。

其中采用保护性耕作种植的玉米和传统种植的地膜玉米相比,7叶期以前,生长比较缓慢,7叶期之后至拔节期生长速度加快,其长势明显优于地膜玉米。

(4)环境效益。

防止风蚀和扬沙,解决农田冬春裸露易起沙的问题,对治理沙尘暴有明显作用,利于改善生态环境。

四、存在问题近年来,各地实践证明,推广保护性耕作可减少土壤耕作,能有效保护农田、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但在保护性耕作技术越来越被重视的今天,各地推广实践中尚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认真对待。

(一)通过近几年来的宣传,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农民对保护性耕作有了一定的了解,传统观念和耕作习惯的影响,传统观念认为土地深耕可以打破犁底层,增加活土层,还可蓄水抗旱、灭草和消灭病虫害,玉米收获后要深耕细耙,已形成了多年不变的耕作习惯,农民在没有看到保护性耕作明显效果的情况下,要改变传统的种植习惯,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二)优惠政策力度不够,购买资金不足。

在推广保护性耕作机械的过程中,优惠政策和资金补贴额度太小,特别是在保护性耕作刚刚起步阶段,应加大补贴的比例。

(三)示范基地数量少、规模小。

目前,我县仅有5个保护性耕作示范区,并没有大规模的形成示范带,示范带动性差。

五、加快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的建议根据我县保护性耕作的实际情况,结合这一段时间对全县保护性耕作的调研,就做好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工作提出如下建议:(一)增加资金投入是做好保护性耕作工作的关键。

农机部门在努力争取农机购置补贴项目的同时,还要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增加资金投入,鼓励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和其它社会资本投资,逐步建立起国家扶持、群众自筹、银行贷款、集资入股、合作经营等多渠道多形式的多元投入机制。

(二)扶持农机大户,发展农机合作组织和农机合作社,充分发挥他们在新机具、新技术推广工作中的宣传示范作用,让机手成为宣传员,机组成为宣传车。

(三)加大宣传力度,增加农民对保护性耕作的认知度。

提高农民对保护性耕作的认识是全面实现我县保护性耕作机械化的关键。

今后在一段时期内,要进一步加大保护性耕作的宣传力度,增加农民对保护性耕作的认知度,自愿接受保护性耕作技术,购买保护性耕作机械。

(四)搞好技术服务是做好保护性耕作工作的有力保证。

农机管理部门在搞好机具推广和技术培训的同时,还要协调、督促机具的生产厂家搞好产品“三包”售后服务,对农机手特别是新购机户进行用前培训、用中指导、用后回访,增强其使用操作水平。

(曹县农机局周伟)近年来,黑龙江垦区严格按照农业部《保护性耕作项目实施规范(试行)》的要求,认真、规范地开展保护性耕作项目的示范和推广。

据统计,垦区友谊农场、红星农场、克山农场、大西江农场已实施农业部保护性耕作项目,累计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达44万亩。

保护性耕作对黑龙江省有特别意义。

黑龙江省的黑土带是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黑土地土质疏松、有机质含量高,黑龙江又是我国的大粮仓。

但是近几年,黑龙江的黑土地变薄、土壤肥力下降的趋势非常明显。

如何在保证粮食稳定增产前提下保护黑土地,是黑龙江省迫切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可以说,保护黑土地,就是保护我们的大粮仓。

对黑龙江省的保护性耕作有何建议:1、应从政府层面重视这项利国利民的技术。

将保护性耕作列为黑龙江省长期支持的重要农业技术,作为实施千亿斤粮食工程的重要技术之一。

2、在现代农机合作社的建设中,注重保护性机具的引进和配套应用。

3、加强技术开发,重点解决制约保护性耕作的瓶颈问题,加强免耕播种机具的自主研发和推广应用。

4、建立示范区。

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保护性耕作技术。

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加之新种植技术的运用,杜尔伯特县粮食产量逐年大幅增加。

引进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使粮食亩产创纪录的突破了1700斤。

巴彦查干乡大庙村村民王书强今年承包了900亩耕地,全部种植玉米。

杜尔伯特县引进实施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其技术核心是采用免耕播种机深耕播种,同时进行密植耕作。

此种模式在省农垦总局已运用多年,成效十分显著。

今年杜尔伯特县积极推广运用此项技术,并对购买免耕播种机的农户给予30%购机补贴资金进行扶持。

目前,一心、胡吉吐莫、巴彦查干、他拉哈等乡镇,已有50000亩耕地采用了此项技术。

参考文献[1]刘裕春,李钢铁,郭丽珍.国内外保护性农业耕作技术研究[J].内蒙古林学院学报,1999,21(3):83--85.[2] 李宝筏,杨文革,王勇,等.东北地区保护性耕作研究进展与建议[J].农机化研究,2004(1):9-13.[3]高焕文,李洪文,李问盈.保护性耕作的发展[J].农业机械学报,2008(9):9-13.[4] 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2006年农业机械化统计年报.[5]朱文珊,等.北方一年两熟地区秸秆覆盖免耕技术原理及应用效果研究[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6]高焕文,李洪文,李问盈.可持续机械化旱作农业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99,17(1):57~62.[7]杜兵,邓键,李问盈,等.冬小麦保护性耕作法与传统耕作法的田间对比试验[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0,5(2):55~58.[8]王晓燕,高焕文,李洪文.保护性耕作对农田地表径流与土壤水蚀影响的试验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0,16(3):45~48.[9]王宏立,张祖立,张伟,王红霞.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免耕播种机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农业化研究,2006,10(2):23--27.[10]王丽艳,郭树春.免耕技术及免耕播种机的发展.农业化研究,2006,2 (1) : 27-30.[11]陈君达,李洪文,高焕文.玉米免耕整秆覆盖播种技术及机具试验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94,12(3):95~100.[12]陈君达,李洪文.旱地玉米保护性机械化耕作技术和机具体系[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998,3 (4) : 33- 38.[13]李洪文,陈君达,邓健等.旱地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及机具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0,5(4):68-72.[14]白荷琴.稻茬麦浅旋耕条播机械化技术[J ].农机化适用技术推广,1999,(2) : 24- 25.[15]姚宗路,李洪文,高焕文.一年两熟区玉米覆盖地小麦免耕播种机的试验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2007,38(8):57-61.[16]王耀发,王兴文.北方旱地小麦免耕直播技术及其配套机具的研究[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995,13 (4) : 119- 126.[ 17 ]高焕文,李洪文,姚宗路.我国轻型免耕播种机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2008,39(4):78~82.[18]吴崇友,金诚谦,魏佩敏,夏晓东,卢晏.保护性耕作的本质与发展前景.中国农农机化,2003,5(8):8~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