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肿瘤分类

合集下载

颅内肿瘤及颅内椎管肿瘤血管性疾病

颅内肿瘤及颅内椎管肿瘤血管性疾病
分类 临床表现 治疗
颅内肿瘤
发病部位
颅内肿瘤
手术适应症
非分泌性肿瘤体积较大引起视力视野障碍 垂体腺瘤卒中 经溴隐停治疗不能控制的PRL腺瘤 GH腺瘤 原发性ACTH腺瘤
颅内肿瘤
发病部位
颅内肿瘤
放射治疗
GH腺瘤较敏感,其他不敏感 垂体微腺瘤可以r-刀治疗
颅内肿瘤
发病部位
颅内肿瘤
40%起病时死亡。 因此,颅内动脉瘤被称为“脑内定时炸弹”
路边炸弹?
颅内肿瘤
病因学说
先天学说: 脑的动脉分支处存在先天性中层缺陷 (薄弱
点)
后天学说: 高血压,动脉硬化,血液动力改变。 外伤 感染
颅内肿瘤
动脉瘤的发生率
尸检发现率:0.2~7.9%(1-2%) 临床发病率:8~24例/10万/年
星型细胞瘤 少突胶质细胞瘤 室管膜瘤 髓母细胞瘤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
颅内肿瘤
星型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瘤
颅内肿瘤
星型细胞瘤
颅内肿瘤
少突胶质细胞瘤
颅内肿瘤
室管膜瘤
颅内肿瘤
髓母细胞瘤
颅内肿瘤
发病部位
颅内肿瘤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
颅内肿瘤
脑膜瘤
好发部位 双重血供
颅内肿瘤
发病部位
颅内肿瘤
垂体肿瘤
重体力劳动 情绪激动 咳嗽 大小便 大量饮酒 1/3无明显诱因
颅内肿瘤
颅内动脉瘤分类
(1)按其血管来源分为 颈内动脉系统动脉瘤 椎基底动脉系统动脉瘤,
(2)按其大小分为:小型动脉瘤(直径≦0.5cm);一般 动脉瘤(直径0.5~1.5cm);大型动脉瘤(直径 1.5~2.5cm);巨型动脉瘤(直径≧2.5cm )。

颅内肿瘤分类

颅内肿瘤分类

颅内肿瘤分类
颅内肿瘤是指发生在颅骨内部的肿瘤,包括颅内脑肿瘤和颅内脊髓肿瘤。

它们的分类方式多种多样,但通常可以根据肿瘤的组织类型、生长速度、症状和预后等方面进行分类。

根据组织类型,颅内肿瘤可以分为胶质瘤、脑膜瘤、神经鞘瘤、垂体瘤、转移性肿瘤等。

胶质瘤是最常见的颅内肿瘤,由脑细胞组成,包括星型胶质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多形性胶质细胞瘤等。

脑膜瘤则起源于脑膜,包括脑膜瘤、脑膜瘤病变等。

神经鞘瘤是由神经鞘细胞组成,包括听神经瘤、三叉神经瘤等。

垂体瘤则起源于垂体,包括垂体腺瘤、垂体癌等。

转移性肿瘤则起源于身体其他部位的肿瘤,如肺癌、乳腺癌等。

根据生长速度,颅内肿瘤可以分为良性和恶性肿瘤。

良性肿瘤生长缓慢,对周围组织侵袭性小,预后良好。

恶性肿瘤生长迅速,对周围组织侵袭性强,预后较差。

根据症状,颅内肿瘤可以分为局灶性症状和全脑症状。

局灶性症状是指肿瘤发生在特定区域引起的症状,如颞叶肿瘤引起的记忆力下降、嗅觉丧失等。

全脑症状则是指肿瘤对整个脑部功能的影响,如头痛、恶心、呕吐、眩晕等。

综合上述分类方式,可以制定出更加精准的颅内肿瘤分类体系。

对于临床医生和患者来说,了解颅内肿瘤分类对制定治疗方案和预测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 1 -。

颅内肿瘤临床表现与诊断

颅内肿瘤临床表现与诊断
但是目前尚未发现可诱发人类脑瘤的病毒
3. 理化学说:物理因素
1. X线辐射是唯一被证实的可能诱发包括胶质 瘤在内的脑肿瘤的环境危险因素,比如职业 暴露、核辐射、放射线治疗等诸多电离辐射 环境均可造成基因突变而诱发肿瘤(脑膜瘤、 肉瘤、胶质瘤等)
3. 理化学说:物理因素
• 2.手机使用与脑瘤的关系:争议
• 2011 恶性脑肿瘤的发病率6.47/10万, 占全部恶性肿瘤的2.59%(第9位), 病死率3.77/10万(占第8位)
• 上海地区(1973-2007)男女发病率均上升趋势, 分别从3.5/10万和3.03/10万到5.88/10万和7/10万
颅内肿瘤相对发生率
各国统计资料不同,以我国为例
病因不明 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癌基因和 抗癌基因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遗传、环境、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 素可诱发肿瘤的发生。
颅内肿瘤(原发性)病因
尚未发现确切的病因, 但是根据某些肿瘤的发病的特点、 病理和基础研究,存在几种假说。 1. 遗传学说
视网膜母细胞瘤—染色体13一对长臂缺失其一 或14带缺失,半数以上传给子代
颅内肿瘤的分类
脑实质内肿瘤
星形细胞瘤(Astrocytoma) 少枝胶质细胞瘤(Aligodendroglioma)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 神经节细胞瘤(Gangliocytoma) 髓母细胞瘤(Medulloblastoma) 生殖细胞肿瘤(Germ cell tumor) ……
流行病学 (Epidemiology)
颅内肿瘤流行病学
原发性颅内肿瘤(Primary intracranial tumor) 发病率 7.8--12.5/10万 平均 10/10万

颅内肿瘤护理PPT课件

颅内肿瘤护理PPT课件
• 2.手术治疗 包括切除脑瘤、内减压术、外减
压术和脑脊液分流术。
• 3.放疗 适用于肿瘤位于重要功能区或部位不宜
手术。分为内照射和外照射。
编辑版ppt
19
编辑版ppt
20
§4.3颅内肿瘤临床表现及处理原则
——处理原则
• 4.化疗 逐渐成为重要的综合治疗手段之一。但
在化疗过程中需防颅内压升高,肿瘤坏死出月及 其他不良反应。
阳痿,体重增加,毛发少。
生长激素瘤:在青春期发病为巨人症,成年人
发病为肢端肥大症。
促肾上腺激素腺瘤:表现为皮质醇增多,满月
脸,水牛背,肥胖,高血压等。
编辑版ppt
12
§3.4 常见颅内肿瘤类型及特征
——听神经瘤 听神经瘤:良性,发生于第八对脑神经 前庭支,位于桥小脑角内,见于中年人, 肿瘤有包膜,界限清楚,表现为患侧神经 性耳聋,耳鸣,前庭功能障碍,三叉神经 受累和小脑症状,以手术为主,小于3cm可 伽玛刀治疗。
Acoustic Neurilemmoma
编辑版ppt
5
§2.1 颅内肿瘤分类
4.垂体前叶源肿瘤
✓ 垂体瘤
5.血管源血管肿瘤 ✓ 血管瘤
✓ 血管母细胞瘤
6.先天性肿瘤
✓ 颅咽管瘤
✓ 脊索瘤 ✓ 生殖细胞瘤
✓ 皮样囊肿
✓ 上皮样囊肿
——原发性颅内肿瘤
Pituitary Adenoma
Angioma
Angioblastoma
编辑版ppt
13
§3.5 常见颅内肿瘤类型及特征
——转移性肿瘤 转移性肿瘤 多来至肺、乳腺、甲状腺、 消化道等部位的恶性肿瘤,大多位于幕上 脑组织,多发,男性大于女性,有时脑部 症状出现在先,原发灶反而难以发现。

颅内肿瘤分类

颅内肿瘤分类

颅内肿瘤分类
颅内肿瘤是指位于颅骨内部的肿瘤,由于颅骨的结构特殊,颅内肿瘤的治疗相对复杂。

根据组织学和临床表现,颅内肿瘤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 胶质瘤:起源于脑胶质细胞,是颅内肿瘤中最常见的类型,占总数的50%以上。

2. 脑膜瘤:起源于脑膜,通常生长缓慢,但容易压迫周围神经组织。

3. 神经胶质瘤: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分为多种亚型,如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等。

4. 脑室内肿瘤:位于脑室内,通常由室管膜细胞起源。

5. 垂体瘤:位于垂体区域,通常由垂体细胞或神经节前细胞起源。

6. 脑干胶质瘤:起源于脑干胶质细胞,恶性程度高,治疗困难。

针对不同类型的颅内肿瘤,治疗方法也不同,包括手术、放疗、化疗等。

因此,准确诊断和分类颅内肿瘤非常重要,有助于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 1 -。

颅内肿瘤

颅内肿瘤

临床表现:
1. 生长部位:肿瘤可以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任何部位,但星形
细胞瘤多发于大脑半球;髓母细胞瘤多位于小脑蚓部;室管膜 瘤发生于脑室系统的室管膜细胞,突入脑室;少突胶质细胞多 见于脑白质。
2. 首发症状:多数病人以头痛,呕吐等颅高压症状起病,特别是
脑室系统附近的肿瘤可以引起脑积水从而引起严重的颅高压症 状。部分大脑半球的肿瘤以癫痫发作,失语或者偏瘫等为首发 症状。
垂体腺瘤的症状
1. 内分泌症状 PRL型为停经、泌乳、不育、性欲减退、阳痿、毛 发稀少等。ACTH型的表现为皮纸醇增多症。GH型的为巨人症 或肢端肥大症。 局部压迫症状 视力视野改变,双颞侧偏盲多见,视神经萎缩。
鉴别诊断
垂体腺瘤必须与引起视野改变的眼科疾病如视神经乳头炎, 视网膜剥离等鉴别;还必须与内分泌系统疾病鉴别;
2. MRI
3. X线检查 颅骨平片了解颅骨侵犯程度,有一定帮助,现已少
用,被CT取代。
4. 其它 EEG、脑电诱发电位、PET等。

颅内肿瘤诊断要点
对于所有的神经系统占位肿瘤疾病都应该详细了解病 史和神经系统体格检查,不应该遗漏。最后结合影像学资 料CT或者MRI,尽可能精确地做出定位和定性诊断。切 忌仅凭借影像学报告就下诊断,而忽视神经系统基本的病 史询问和体格检查。
5. 治疗 手术+放疗+化疗
病例一:16岁女性,反复头痛头晕一年,发作性肢体抽搐6个月,神 经体查(-),MRI显示岛叶长T1,长T2占位,无强化,考虑胶 质瘤。
果为星形细胞瘤I级,病人预后 较好。
病例二: 10岁男性,突发头痛伴呕吐半年,体查:眼球水平眼颤, 快速轮替实验(+),闭目难立实验(+),眼底双侧视乳头水肿 MRI显示小脑蚓部占位压迫四脑室,幕上梗阻性脑积水,术后病理 结果为:髓母细胞瘤。

外科学(各论):颅内肿瘤

外科学(各论):颅内肿瘤
空间位置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认识障碍
3 失用症: .
表现为不存在瘫痪和深感觉障碍的情况下肢体的运用障碍,是后天习
得的、随意的、有目的性的、熟练能力的运用行为障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枕叶肿瘤
对侧下象限视野缺损
中央区肿瘤
胶质瘤 脑膜瘤
1. 运动障碍 2. 感觉障碍 3. 癫痫发作:
脑室内肿瘤
侧脑室
脑膜瘤 室管膜瘤 脉络丛乳头状瘤 上皮样囊肿
听神经瘤
①患侧的神经性耳聋伴有耳鸣,同时前庭功能障碍 ②同侧三叉神经及面神经受累,表现为同侧面部感觉部
分减退及轻度周围性面瘫 ③同侧小脑症状,表现为眼球震颤,闭目难立,步态摇
晃不稳,及同侧肢体的共济失调 ④肿瘤较大时还可有Ⅸ、Ⅹ、Ⅺ等后组脑神经症状,表
现为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 ⑤颅内压增高的症状等。
顶叶肿瘤
胶质瘤
顶叶
脑膜瘤
转移瘤
脑膜瘤
年发病率7.8万/10万人; 好发于颅底、鞍旁区、大脑凸面; 生长缓慢,定位体征; MRI典型的“脑膜尾征”,均匀强化; 5%非典型,2%恶性; 染色体22q缺失;2型神经纤维瘤病; 外科手术、伽玛刀等
1. 感觉障碍
2. 体象障碍:患者基本感知功能正常,但对自己身体部位的存在、
病变对侧瘫痪 对侧中枢性面瘫
左侧额下回后部 (Broca 区)
6. 强握反射和摸索运动:
额上回 额桥小脑束受损
7. Foster-Kennedy 综合症:
额叶底部肿瘤
颞叶肿瘤
胶质瘤 脑膜瘤
1. 视野改变:
破坏视束或视放射病变 对侧同向性上象限视野缺损
2.感觉性失语: 颞上回后部 3. 癫痫发作
4. 幻觉

常见的颅内肿瘤ppt课件

常见的颅内肿瘤ppt课件
常见的颅内肿瘤ppt课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 颅内肿瘤概述 • 常见的颅内肿瘤类型 • 颅内肿瘤的诊断 • 颅内肿瘤的治疗 • 颅内肿瘤的预防与护理
目录
CONTENTS
01
颅内肿瘤概述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手术治疗
开颅手术
微创手术
通过开颅的方式将肿瘤切除,适用于 大多数颅内肿瘤。
采用显微技术,减少手术创伤和并发 症。
立体定向手术
通过立体定向技术,对深部或功能区 的肿瘤进行精确切除。
其他治疗方式
放疗
使用放射线杀死肿瘤细胞或阻止 其生长,包括立体定向放疗和常
规放疗。
热疗
利用高温杀死肿瘤细胞,通常与 放疗或化疗联合使用。
垂体瘤
总结词
功能性肿瘤
详细描述
垂体瘤是一种功能性肿瘤,起源于垂体前叶。根据分泌激素的不同,垂体瘤可以 分为多种类型,如催乳素瘤、生长激素瘤等。症状因类型而异,常见的有头痛、 视力下降、月经不调等。治疗方式主要为手术切除和药物治疗。
脑膜瘤
总结词:良性肿瘤
详细描述:脑膜瘤是一种良性肿瘤,起源于脑膜上皮细胞。大多数脑膜瘤生长缓 慢,症状轻微,常见的有头痛、癫痫、视力障碍等。治疗方式主要为手术切除, 预后良好。
ERA
定义与分类
定义
颅内肿瘤是指生长在颅内的肿瘤 ,可发生在脑组织、脑膜、颅神 经等部位。
分类
根据肿瘤性质可分为良性肿瘤和 恶性肿瘤,根据发病部位可分为 幕上肿瘤和幕下肿瘤。

颅内肿瘤

颅内肿瘤

转移瘤2
2006/8/13
GLIOMA
黑色素瘤
中枢神经细 胞瘤
脑膜瘤
椎管内肿瘤
分类 1. 1、 髓内肿瘤 约占椎管内肿瘤的24%,星形细胞瘤和室 管膜瘤各占1/3,其 他包括血管网状细胞瘤、海绵状血管 瘤、皮样和表皮样囊肿、脂肪瘤、畸胎瘤等。
2.
2、 髓外硬脊膜下肿瘤 占椎管内肿瘤的51%,绝大部分 为良性肿瘤,最常见的为来自硬脊膜的脊膜瘤,以及来自 神经根的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少数为皮样囊肿、畸胎 瘤和由髓外向髓内侵入的脂肪瘤。 3、 硬脊膜外肿瘤 占椎管内肿瘤的25%,起源于椎体或硬 脊膜外组织。多为恶性肿瘤,包括肉瘤、转移癌、侵入癌、 脂肪瘤。此外还有软组织瘤、神经纤维瘤、脊膜瘤、椎体 血管瘤。
3.
临床表现
椎管内肿瘤的病程可分为根性痛期、脊髓半侧损害期、 不全截瘫期和截瘫期。 1、 根性痛 为最常见的早期症状,原因是脊神经后根 或脊髓后角细胞受刺激,脊髓感觉传导束受刺激;硬脊膜 受压或受牵张;体位改变牵拉脊髓。 2、 感觉障碍 感觉纤维受压时表现为感觉不良和感觉 错乱,被破坏后侧产生感觉丧失。
颅内肿瘤的生长形式:
( 1 )扩张性生长,肿瘤长成球状或块状,
与周围的组织有较清楚的分界,以压迫 脑组织为主要表现。 ( 2 )浸润性生长,瘤细胞的活动性较强, 浸润并破坏邻近的脑组织,引起脑的破 坏性症状。 3) 多灶性生长,瘤的起源不限于一处, 可在多处同时或先后生长,以多灶性症 状为主要表现。
A
B
C
A cerebral convex surface B cerebral falx C parasagittal
Parasagittal Sinus Meningioma
Parasagittal Sinus Meningioma

颅内肿瘤

颅内肿瘤

1、脑的动脉来源
颈内动脉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供应端脑前2/3与 间脑的前部
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
供应端脑后1/3、脑干、 小脑和间脑后部
脑动脉分类
(1) 皮质支: 大脑前动脉 大脑中动脉 大脑后动脉
营养脑皮质及其深面 的髓质
(2) 中央支: 从大脑前、中、后 动脉的起始处发出
继发性颅内肿瘤
其他部位恶性肿瘤转移或侵入颅内,以肺癌 脑转移最多见,主要经血流到颅内。
解剖
脑可分为端
脑、间脑、 小脑、中脑、 脑桥、和延 髓。通常把 中脑、脑桥 和延髓合称 为脑干 。
端脑

端脑包括左、右两 个半球及连接两个 半球的中间部分, 即第三脑室前端的 终板。端脑半球被 覆灰质,称端脑皮 质,其深方为白质, 称为髓质。髓质内 的灰质核团为基底 神经节。在端脑两 半球间由巨束纤维 相连。
降低颅内压
降低颅内压的根本办法是手术切除肿瘤, 其他方法有: 脱水治疗 CSF外引流 亚低温、激素、体位、呼吸道通畅
手术治疗
是治疗颅内肿瘤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包 括:
肿瘤切除:保留正常脑组织、尽可能多切除 肿瘤 内减压术 外减压术 CSF分流术
放射治疗
指征: 手术后残留或防止复发 肿瘤位于重要功能区不能手术 病人全身情况差 对放射线敏感的颅内肿瘤 目的: 抑制肿瘤生长、延缓复发、延长生命
脑回
脑沟
大脑纵裂
大脑横裂
间 脑
位于中脑和端脑之间,与两侧 大脑半球分界不清 背侧丘脑 后丘脑:内、外侧
膝状体
分部
上丘脑 松果体、缰三 角、缰连合、
丘脑髓纹、后 连合
下丘脑 底丘脑

脑肿瘤的分类

脑肿瘤的分类

脑肿瘤的分类脑位于颅内,颅内肿瘤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其中原发性脑瘤占中枢神经系统原发肿瘤的80-90%。

椎管内肿瘤占10-20%,原发颅内肿瘤来源于脑、脑膜、脑神经、血管、胚胎残余、垂体等;继发者,有转移瘤和侵入瘤。

脑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成人大多为大脑的脑胶质瘤,脑膜瘤、垂体腺瘤、转移瘤及听神经瘤等。

儿童则多为小脑的星形细胞瘤、小脑中线的髓母细胞瘤、第四脑室的室管膜瘤、蝶鞍部的颅咽管瘤等。

由于各种肿瘤的组织发生与病理特征不同,其良性与恶性以及物学特性也不一样。

如神经胶质瘤中,星形细胞瘤成长较慢,囊性者预后较佳,多形性胶质瘤生长快,恶性程度高,预后极差,病程仅有数月。

转移瘤属晚期,预后更差。

血运转移者,原发癌多为肺癌、乳癌及肾癌。

肿瘤直接侵入脑组织者、多见鼻咽癌、中耳癌、视网膜母细胞瘤等。

病因但与颅脑损伤、射线、化学物质、病毒侵入等因素诱发颅内癌基因生长有关。

病理:颅内原发肿瘤虽然多数为良性,但由于发生部位关系,后果常比较严重。

同时,在病理组织学上良性与恶性肿瘤的界限常不清楚,造成良恶混合而难以区分。

如某些分化很好的肿瘤可没有包膜;许多浸润肿瘤可以生长缓慢。

在组织学上近似良性;瘤细胞大多数以膨胀与浸润两种方式生长。

原发性肿瘤常单个生长,而转移性肿瘤常为多发,可同时或先向后从多处生长,形成彼此不相联系的独立病灶。

大脑半球发生肿瘤的机会最多,依次为蝶鞍区、小脑、桥小脑角、脑室内、脑干等。

按病理组织学类型分:最多见的是各种胶质瘤,约占1/3或1/2以上。

(如星型细胞瘤、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室管膜瘤、髓母细胞瘤、少枝胶质瘤和少枝胶质母细胞瘤。

)其次为脑胶质瘤、脑膜瘤、神经鞘瘤、垂体腺瘤和颅咽管瘤。

临床表现:一. 颅内压增高症状:头痛、恶心、视觉障碍、三联征:头痛常为渐进性并逐步加重,到晚期则为持续性剧烈性头痛,甚至头痛如裂,用一般止痛药不能缓解。

恶心:常为喷射状呕吐,与进食无关,严重者不能进食,食后即吐,这是肿瘤压迫呕吐神经中枢所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颅内肿瘤分类命名法联合组织病理和分子特征的诊断需要尽可能使用标准化的诊断术语。

总的来说,2016 CNS WHO 标准参照血液/淋巴系统诊断体系。

CNS诊断包含组织病理诊断加基因特征,如:弥漫星形细胞瘤,IDH突变和髓母细胞瘤,WNT激活型。

具有超过一个表型者,在名称中加上表型:少突胶质细胞瘤,IDH突变和1p/19q联合缺失。

如果肿瘤缺乏基因突变,则描述为野生型,如胶质母细胞瘤,IDH野生型。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缺乏突变检测应该被诊断为NOS分类。

一些特殊的基因型中,“阳性”表明这种分子表性存在,如室管膜瘤RELA融合阳性。

缺乏分子诊断测试被定义为NOS(非其它分类)。

NOS分类表明没有足够的证据分到其它特定的诊断。

在本文中,NOS多数指肿瘤没有充分的检测相关基因参数,但是其它一些较少的情况也包括肿瘤经过检测,但是并没有发现诊断相关的基因型选项。

换句话说,NOS并不是限定一个整体:而是指不能分类进入任何限定的肿瘤分类组中。

因此,NOS分类代表一类我们没有足够的病理学、基因学和临床特征的诊断,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细化其分类。

对于格式和字体。

斜体字被用来指示基因符号(ATRX),但是不包括基因家族(IDH,H3)。

最后,WHO分级用罗马字(I, II, III 和IV)而不是阿拉伯数字。

弥漫型胶质瘤在弥漫型胶质瘤中,疾病分类的改变基于表型和基因型(图1)。

最显著的变化是,过去所有星形细胞瘤归于一类,而新的分类将所有弥漫浸润性胶质瘤(无论是星形细胞还是少突胶质细胞)归于一组,这样分类不仅仅是基于生长方式和行为表现,更多的是基于IDH1和IDH2基因共同的驱动突变。

从发病机制角度看,这提供了一种基于表型和基因型的动态分类;从预后的角度,将具有相似预后标志物的肿瘤归为一组;从病人管理角度,新的分类将对生物学和基因学相似的肿瘤指导治疗(传统的或者靶向的)。

在新分类,弥漫型胶质瘤包括WHO分级II级和III级的星形细胞瘤,II级和III级的少突胶质细胞瘤,IV级的胶质母细胞瘤,以及儿童相关的弥漫型胶质瘤(详见下文)。

这种分类使得那些具有局限生长方式的、缺乏IDH 基因家族突变以及频繁伴随BRAF突变(毛细胞星形细胞瘤,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或TSC1/TSC2突变(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者显著区分于弥漫型胶质瘤。

换句话说,弥漫型星形细胞瘤和少突胶质细胞瘤在疾病分类上比弥漫型星形细胞瘤和毛细胞星形细胞瘤之间更类似;疾病的谱系图已经改写。

弥漫型星形细胞瘤和间变型星形细胞瘤WHO II级弥漫型星形细胞瘤和WHO III级间变型星形细胞瘤现在都各自分为IDH突变型,IDH野生型和NOS三类。

对于II级和III级肿瘤,如果检测IDH,绝大部分都属于IDH突变型。

如果免疫组织化学显示IDH1 R132H蛋白突变以及基因测序IDH1位点132和IDH2位点172基因突变均为阴性,或者单纯基因测序结果为阴性,则该病变诊断为IDH野生型。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对于弥漫型星形细胞瘤,IDH野生型是比较少见的,但是这种诊断需要与更低级别的病变仔细鉴别以免误诊,比如节细胞胶质瘤;而间变型星形细胞瘤IDH野生型也是相当罕见的,绝大部分这种肿瘤将与IDH野生型胶质母细胞瘤的基因改变高度相似。

最后,对于弥漫型星形细胞瘤或间变型星形细胞瘤,如果IDH检测没法实现或者完成不好(比如,免疫组织化学显示阴性但缺乏基因测序),导致诊断分别为弥漫型星形细胞瘤,NOS或者间变型星形细胞瘤,NOS。

传统上,WHO II级弥漫型星形细胞瘤和WHO III级间变型星形细胞瘤的预后差别是非常显著的。

但是,最近的一些研究提出IDH突变的WHO II级弥漫型星形细胞瘤和IDH突变的WHO III级间变型星形细胞瘤的预后差别并没有那么显著。

然而,这一点并没有在所有的研究中受到关注。

当前,对于IDH突变和IDH野生型的星形细胞瘤仍然推荐保留WHO分级,虽然在WHO II级和III级星形细胞瘤,IDH突变的预后更佳。

对此,2016分类增加了注意标识。

需要注意的是,2个弥漫型星形细胞瘤的变种已从WHO分类中删除:原浆型星形胶质细胞瘤,这个诊断之前的定义含糊,现在几乎不用,因为具有该型组织学表现的肿瘤往往表现为其它更精细的病变;纤维型星形胶质细胞瘤,因为这个诊断几乎与所有标准弥漫型星形细胞瘤重叠。

因此,只有与弥漫型星形细胞瘤,IDH突变显著不同的肥胖型星形细胞瘤得以保留。

大脑胶质瘤病作为一个独立的诊断也从2016 CNS WHO分类中删除,而是作为一种生长模式,见于多种胶质瘤中,包括IDH突变的星形细胞瘤和少突胶质细胞瘤以及IDH野生型的胶质母细胞瘤。

因此,脑内广泛侵及包括3个或更多脑叶,通常双侧生长和经常突入幕下结构的原先大脑胶质瘤病现在作为多种弥漫型胶质瘤亚型的特殊类型。

对于那些不常见的广泛侵润的胶质瘤的生物学基础有待更多的研究。

胶质母细胞瘤2016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型将胶质母细胞瘤分为(1)胶质母细胞瘤,IDH-野生型(约占90%的患者),其与临床所定义的原发或新发胶质母细胞瘤相一致,主要发生于55岁以上的患者;(2)胶质母细胞瘤,IDH-突变型(约占10%的患者),其近似于临床所定义的继发胶质母细胞瘤,具有弥漫型较低级别胶质瘤病史且常见于相对年轻的患者;以及(3)胶质母细胞瘤,NOS,特指那些未能对IDH进行全面评价的胶质母细胞瘤。

对IDH进行全面评价能够区分老年患者的胶质母细胞瘤、青年患者的胶质母细胞瘤以及WHO Ⅱ、Ⅲ级的弥漫型胶质瘤:对于后者,若R132H IDH1免疫组化染色提示为阴性则强烈推荐行IDH基因测序,然而55岁以上的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几乎没有R132H IDH1和IDH2的突变,因此对于此类患者若R132H IDH1免疫组化染色为阴性则无需行IDH基因测序。

增加了一个新的胶质母细胞瘤分型:上皮样胶质母细胞瘤。

其在IDH-野生型的胶质母细胞瘤中混有巨细胞样胶质母细胞瘤和胶质肉瘤。

上皮样胶质母细胞瘤以大的上皮样细胞为特征,其富含嗜酸性的胞浆,染色质呈泡状,核仁明显(常类似于黑色素瘤细胞),表现出各种不同的横纹肌样细胞(图2)。

其常见于儿童及青年患者,常表现为大脑皮层或间脑的病变,常含有BRAF V600E 的突变(可由免疫组化检测)。

一系列横纹肌样的胶质母细胞瘤缺乏INI1的表达从而有别于同样具有上皮样表现的其它肿瘤。

IDH野生型的上皮样胶质母细胞瘤同样缺乏传统成人IDH野生型胶质母细胞瘤的相关分子特性,例如EGFR的扩增和10号染色体的缺失;相反其常有ODZ3半合子的缺失。

这些病例可能具有相关低级别胶质瘤的病史,其常具有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的特性(并非全部)。

具有原始神经元成分的胶质母细胞瘤为其另外一种分型。

而这种分型之前文献报道被认为具有PNET成分的胶质母细胞瘤,其常由各个级别的弥漫型星形细胞瘤组成(少数病例还具有少突胶质细胞瘤成分),具有界限清楚的结节包含原始细胞并具有神经分化作用(例如,Homer Wright rosettes,突触素呈阳性表达而GFAP表达缺失)而有时具有MYC或MYCN的扩增;这些肿瘤具有全脑全脊髓播散的趋势。

其中1/4的患者具有较低级别胶质瘤的病史,该亚组的R132H IDH1在神经胶质和原始神经成分均具有免疫活性。

从临床角度来看,对于该类型的认识可能会促使对全脑全脊髓的评估从而排除肿瘤的播散。

仍然具有小细胞胶质母细胞瘤/星形细胞瘤和颗粒细胞胶质母细胞瘤/星形细胞瘤的分型,前者以统一的平淡小细胞为特征,类似于少突胶质细胞瘤,且常具有EGFR 的扩增,后者具有巨噬细胞样的颗粒,富含溶酶体的肿瘤细胞。

上面这两个例子都具有胶质母细胞瘤样的不良预后,即使病理缺乏典型的微血管扩增或坏死。

少突胶质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和间变型少突胶质细胞瘤的诊断需要IDH 基因家族突变和1p19q联合缺失证实。

当IDH1 R132H免疫组化阳性突变缺失时,需要IDH1 132密码子和IDH2 172密码子测序。

当检测缺失或无确切的基因结果时,组织学上典型的少突胶质细胞瘤应诊断为NOS。

在没有基因诊断结果的间变型少突胶质细胞瘤,应仔细评估胶质母细胞瘤的基因特征。

而且证实儿童组织学与少突胶质细胞瘤相似的肿瘤,往往无IDH基因家族突变和1p19q联合缺失。

这些肿瘤在分子水平被更好的认识之前,应该包含在少突胶质细胞瘤,NOS 分类里。

但应仔细排除组织学表现像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节细胞瘤和透明细胞室管膜瘤。

少突星形细胞瘤在2016中枢神经系统WHO分类中,少突星形细胞瘤的诊断存在很大争议。

几乎所有组织学特征显示星形和少突2种成分的肿瘤应用基因检测均可分类至星形细胞瘤或少突胶质细胞瘤中的一种。

因此WHO II级和WHO III 级少突星形细胞瘤的诊断应归为NOS,提示只有适当的分子病理诊断缺失时才能如此。

值得注意的是,具有明确少突胶质细胞瘤和星形细胞瘤表型和基因型成分的“真的”少突星形细胞瘤极少在文献中报道。

在进一步报道证实这些肿瘤获得作为下一版WHO分类部分的评估之前,均应包含在先前的少突星形细胞瘤NOS或间变型少突星形细胞瘤NOS中。

此外在这种背景下,由于辅助技术问题所致的异质性,如ATRX免疫染色假阴性或1p19q联合缺失FISH结果假阳性,需特殊关注来避免误解。

儿童弥漫型胶质瘤在过去,尽管知道组织学相似的儿童和成人胶质瘤生物学行为不同,儿童弥漫型胶质瘤仍与成人分组相似。

儿童弥漫型胶质瘤明确的基因异常使得一些亚型从组织学相似的成人亚型分开。

以组蛋白H3基因H3F3A或更为少见的相关HIST1H3B基因K27M突变为特征的一个狭义的儿童原发肿瘤组(偶见于成人),呈弥漫型生长,且位于中线结构(如丘脑、脑干和脊髓)。

该新定义的组命名为弥漫型中线胶质瘤,H3 K27M突变以及包含先前提到的弥漫内生型脑桥胶质瘤(DIPG)。

这些肿瘤分子表型的鉴别提供了一种对抗这些突变效果治疗方法的理论基础。

其它星形细胞瘤间变型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WHO III级,作为一个明确分型加入2016年中枢神经系统WHO分类,代替过去具有间变特征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的描述。

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分级为间变型要求每10个高倍镜视野5或更多个有丝分裂像;可能出现坏死,但当没有评估有丝分裂活性时坏死的重要性尚不清楚。

与WHO II级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患者相比,这部分患者生存时间更短。

毛细胞粘液样星形细胞瘤的分级也发生了改变。

尽管以前将其分为WHO II级,最近的研究显示在毛细胞粘液样星形细胞瘤和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存在广泛的组织学和基因重叠,部分前者在一定时间后成熟转变为后者,还有可能的是相比更为经典的鞍上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毛细胞粘液型表现为侵袭性更强的进展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