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设计展开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平均数”课例分析

合集下载

初中平均数教研课点评(3篇)

初中平均数教研课点评(3篇)

第1篇一、背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平均数是基础概念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提高教师对平均数的理解和教学水平,我校数学组开展了以“平均数”为主题的教研课。

本次教研课由我校数学教师王老师主讲,旨在通过实际教学案例,探讨平均数的应用和教学策略。

以下是本次教研课的点评。

二、教学过程1. 导入王老师以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值。

通过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2. 讲解王老师首先讲解了平均数的概念,并结合具体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在讲解过程中,王老师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从而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

3. 案例分析王老师选取了多个与平均数相关的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并解决问题。

在案例分析环节,王老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4. 互动环节在互动环节,王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分享自己的见解。

通过这个环节,学生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还锻炼了团队协作能力。

5. 总结与反思王老师对本次教研课进行了总结,强调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并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同时,王老师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

三、点评1. 教学目标明确本次教研课的教学目标明确,王老师通过讲解、案例分析、互动环节等,帮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方法多样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实例导入、讲解、案例分析、互动环节等。

这些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 教学内容丰富本次教研课的内容丰富,涵盖了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应用等多个方面。

王老师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到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平均数》教学案例

《平均数》教学案例

《平均数》教学案例【摘要】本篇文章旨在介绍《平均数》教学案例,通过对教学案例背景分析、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选择以及教学效果评估等方面的详细讨论,总结教学案例的经验并展望未来的改进方向。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将了解如何有效地设计和实施关于平均数的教学案例,提高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学案例的成功经验和改进方向将为其他老师在教学中提供参考和借鉴,从而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通过对《平均数》教学案例的深入探讨,本文旨在为教师提供有益的教学经验和启示,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平均数、教学案例、背景分析、目标设定、内容安排、方法选择、效果评估、经验总结、改进方向、教育教学1. 引言1.1 介绍《平均数》教学案例本篇文章将介绍一则关于《平均数》的教学案例。

平均数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会用到。

通过这个教学案例,我们将深入探讨如何有效地教授学生关于平均数的知识,并帮助他们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时运用这些知识。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将从教学案例的背景分析开始,了解学生的背景知识水平和学习需求。

然后我们会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够理解和掌握关于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安排将围绕着平均数的定义、计算公式以及实际问题的应用展开,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示范、练习等,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平均数的深刻理解。

我们将通过各种评估方式,如作业、考试等,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检验教学的有效性。

通过这个教学案例的探讨,我们将总结出一些关于教授平均数知识的有效经验,并展望未来在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改进的方向。

希望这个教学案例可以为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提供一些启发和借鉴。

2. 正文2.1 教学案例背景分析《平均数》是数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是统计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平均数通常是作为初步统计学习的第一步,学生们需要掌握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值,并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应用。

小学三年级数学平均数的教案设计的教学效果分析

小学三年级数学平均数的教案设计的教学效果分析

本篇文章将针对小学三年级数学平均数的教案设计进行教学效果分析,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反馈以及未来改进方向等方面。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程的教学,学生应能够:1.了解平均数的概念;2.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3.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4.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操作能力;5.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实际问题的应用。

1.平均数的概念平均数是指一组数据中所有数值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数量。

通过平均数可知一组数据的大致位置,用上标记x表示。

计算公式为:平均数x=(数据1+数据2+...+数据n)/n。

2.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在计算平均数时,需要将一组数据中的所有数值相加,然后再除以该组数据的数量。

例如:在一组数据中,有5个数值依次为1、2、3、4、5,则其平均数x=(1+2+3+4+5)/5=3。

如果数据中存在重复数值,则需要计算出这些数值的总和,然后再除以数据中非重复数值的数量。

3.平均数的应用平均数可以用于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如求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成绩等。

三、教学方法针对小学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本节课程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1.以游戏形式引入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直接讲解平均数的概念可能会显得抽象和枯燥。

因此,本节课程采用了数字游戏的形式来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在游戏过程中,学生需要计算出一组数字的平均数,通过比较不同组数字的平均数大小来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

2.组内合作学习在进行计算平均数的练习过程中,本节课程采用了组内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分组合作进行计算,并通过小组内互相协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相关技能。

四、学生反馈本教学方案在实施过程中收到了学生的积极反响,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理解提高通过数字游戏和实际问题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了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合作能力增强在组内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相互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增强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平均数》课堂教学实录及评析

《平均数》课堂教学实录及评析

《平均数》课堂教学实录及评析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景,使学生的注意力由课内引向课外,激发他们对平均数这一知识的探索欲望。

如:“你最喜欢的玩具是什么?”“你会骑自行车吗?”“大家来分蛋糕,你分到了几块?”…以此为契机,帮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的概念。

在本节课中,教师在导入环节中创设了两个问题情景:一是“大家来分蛋糕”,从而引出问题:平均数是什么?二是给出学生两个鸡蛋和六个红枣的事实,让学生根据两个事实进行计算,得出结果——每个人只能吃一块。

这样,既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也为新课的教学埋下伏笔。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用小棒摆图形。

这里,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充分感受用小棒摆图形的过程,渗透“转化”思想。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引导,因为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同,所以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多表扬他们。

2.课件演示。

这一环节主要引导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方法探究平均数的含义。

学生在实际计算的过程中,很容易发现,每份食物分到后都比原来的图形大。

为此,教师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亲眼目睹这一现象,亲身体验“平均数”的含义。

三、巩固练习,运用新知。

在本节课中,为了进一步巩固平均数的概念,教师设计了以下练习。

首先是把食物平均分成四份和五份。

其次是先拿四分之一再拿五分之一。

第三个是拿六分之一再拿十分之一。

第四个是全部拿走。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学完本课,我们一起回顾了整节课的学习过程,使我们认识到,在小学阶段,不仅要注重数学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对平均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相信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一定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更好地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二、合作交流,共同提高。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它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寓 无 形 于 有 形)“平均数”教学案例及分析

(寓 无 形 于 有 形)“平均数”教学案例及分析

(寓无形于有形)——“平均数〞教学案例及分析“平均数〞作为一个统计量去教学,可以看到:它有我们教学中常见的可操作层面上的知识点〔如平均分〕,更多的则是无形的统计意识。

即:为什么要用平均数?平均数到底代表什么?平均数有什么特点?……这些无形的意识怎样让学生去感受、去建立?我认为:依靠口述传授难以见效,唯有将无形的意识寓于有形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去引领学生感受、思考、内化。

一、寓于情境问题中(片段1)师:男生女生派个代表来一次1分钟跳绳比赛!恩,这个女生跳得多,我宣布女生水平高。

不行?为什么?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的跳绳个数能代表男生和女生的水平吗?(片段2)师:可以用哪个数来代表第二组的投篮水平呢?生1:用总数24表示。

生2:不行,因为第—组是3个人,第二组是4个人,人数不一样,不公平。

师:看来,在人数不一样的情况下,就不能用总数去代表各组的投篮水平了。

那用哪个数代表第二组的投篮水平才适宜呢?(片段3)师:大家都想到了用5代表第二组的投篮水平。

虽然有人是用平均分的方法,有人是用移多补少的方法。

但大家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是想让每个人投中的个数怎么样?生:让每个人投中的个数同样多。

师:最后得到的同样多的5个,真的是每人投中5个吗?是某个同学的投篮个数吗?那这个5是什么呢?生:是我们假想每个人一样多才得到的。

师:原来,这个5是我们假想出来的。

这个假想出来的5 就是原来这一组数5、7、5、3的代表,叫做他们的平均数。

(分析)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跳绳比赛、投篮比赛这些情境串,在情境串中不断抛出子问题,一层一层不断激起学生的疑惑。

“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的跳绳个数能代表男生和女生的水平吗?〞、“人数不相等不能用总数代表两组的水平,怎么办?〞、“平均数是某个学生的投篮个数吗?〞、“怎样得到平均数呢?〞、“平均数有什么特点呢?〞……在一层层的问题中,学生的疑惑不断解开,用平均数进行统计的意识也逐渐建立起来。

2、寓于商量争辩中(片段4)警示牌:平均水深1米。

平均数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

平均数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

平均数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第一章:平均数的概念介绍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定义和性质。

能够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1.2 教学内容:平均数的定义和性质。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1.3 教学步骤:1. 引入平均数的概念,解释平均数是所有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2. 通过示例讲解平均数的性质,如增加或减少一个数不会改变平均数,每个数都增加或减少相同的数也不会改变平均数。

3. 引导学生计算一些简单数据的平均数,如3个数相加后除以3。

4. 练习计算更复杂数据的平均数,如一组学生的身高或体重。

1.4 教学评估:通过练习题检查学生对平均数定义和计算方法的理解。

第二章:平均数的应用2.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2 教学内容: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3 教学步骤:1. 引入实际问题,如一家三口的身高问题。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使用平均数来解决问题。

3. 解释通过计算家庭成员身高的平均数来估计全家人的身高。

4. 引导学生进行实际问题的计算,如计算一家三口的平均身高。

2.4 教学评估:通过实际问题练习题检查学生对平均数应用的理解。

第三章:平均数的性质和推论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性质和推论。

3.2 教学内容:平均数的性质和推论。

3.3 教学步骤:1. 回顾平均数的定义和性质。

2. 引入平均数的推论,如平均数是数据集中的趋势。

3. 通过示例讲解平均数的推论,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是中间值。

4. 引导学生进行实际问题的计算,如找出一组数据的中间值。

3.4 教学评估:通过练习题检查学生对平均数性质和推论的理解。

第四章:平均数的扩展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平均数的扩展概念。

4.2 教学内容:平均数的扩展概念。

4.3 教学步骤:1. 引入平均数的扩展概念,如中位数和众数。

2. 解释中位数是将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后位于中间的数,众数是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3. 引导学生计算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平均数》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

《平均数》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

《平均数》优秀教学设计《平均数》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平均数》优秀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平均数》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2、使学生认识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3、巩固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1、师出示一杯水,告诉学生这一大杯水大约600克,而后把这杯水分别到入4个杯子中(每个杯子的水不同)提出:你们能求出这4个杯子的水的平均重量吗?2、学生动手解决,并交流解决的方法。

二、创设问题情景,引导探究。

1、六一节,老师带了许多糖果想送给大家吃,老师给奋飞组6人共分36块,给前进组8人共分了40块,给蓝天组5人共35块,你们认为哪一组的同学分到的糖果多?怎么解决?(1)组织交流解决的方法。

(2)小结:象这种情况下,每组的人数不一样,不能直接拿总数来比较,而是要求出每组同学的平均数来比较。

2、出示情景图,告诉同学穿兰色衣服的是开心队,穿黄色衣服的是欢乐队,引导学生观察后猜一猜:你认为哪一队的身高高?并说说理由。

3、出示统计表,组织学生收集有关数据,根据统计表估一估,欢乐队和开心队的平均身高分别是多少?并说说估的方法。

4、同桌合作,一人求欢乐队的平均身高,另一个求开心队平均身高,后比较哪一队高?5、组织交流计算的方法与结果。

6、组织讨论:从刚才的这件事,你有什么发现,并小结: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三、拓展与应用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要通过求平均数来解决一些问题。

四、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需要帮助的吗?五、作业练习十一4、5《平均数》优秀教学设计篇2教学目标: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优化教学设计,拓展数学思维——《平均数》课例分析

优化教学设计,拓展数学思维——《平均数》课例分析

【案例与叙事】An li yu xu shi《平均数》是西师版小学数学四下的内容。

通常情况下,老师们会通过组织两组人数不等的比赛,在学生初步体会到“比总数”不公平的前提下,自然过渡到“通过求出平均每人的数量,再作比较”的思路上来。

这是一种非常成熟的教学思路,实现了从“比总数不公平”到“比人均数公平”的自然转折,顺势教学平均数。

但这种教法侧重于从算法的角度理解平均数,容易将平均数的学习演变为一种简单的技能学习,从而忽略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

而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理解平均数,什么是“从统计学的角度”理解平均数?如何将算法水平的理解与统计学水平的理解整合起来?张齐华老师用他独特的设计,巧妙的引导,自然的建构,从容的驾驭,作了一次有意义的探索和尝试。

一、在教材挖掘上用功张老师尊重教材又创造性地活用教材,对《平均数》一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有效地重组,做到了合理地二度开发,体现了用教材教,但不是教教材的理念和思想。

开课伊始,张老师有意设计“小明三次均投中5个球”的特殊数据组,以此促进学生自然建立起“用5代表他的一般水平最合适”的心理倾向,接着又设计“亮亮分别投中3个,4个,5个”的阶梯数据组,让学生体会“移多补少”可以使几个不同的数变得相同,从而建立起“用4代表他的一般水平最合适”的思维模型,同时再次让学生体验了平均数的代表性,且主动避开了“求总数”的思想。

随后洋洋也加入比赛,他三次分别投中3个,7个, 2个,水平不太稳定,这次又应该“用几来代表他的投篮水平呢?”,张老师引导学生通过“移多补少”和“先求和再均分”这两种思维方法,找到了3、7、2这几个数据的代表值是4,从而有效地渗透了数学思想方法,建立了平均数概念,实现了教师优教,学生优学的目标。

二、在细节处理上用力当学生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后,婷婷闪亮登场了,她投了4次,分别为4个,6个,5个,1个,张老师没有让学生立即用“移多补少”或“先求和再均分”的方法来求这一组数的平均数,而是让学生先估一估,这四个数的平均数是多少?接着追问怎么不估为6?或者估为1?巧妙地让学生体会到平均数比最大数小,比最小数大的特点,当学生动笔计算出这四个数的平均数是4以后,张老师又问:这里的平均数4能代表婷婷第一次投中的个数吗?”“能代表小刚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投中的个数吗?”“那它究竟代表的是哪一次的个数?”通过这样的追问,学生明白了平均数不是代表哪一次投中的个数,而是代表婷婷多次投篮的平均水平,再次强化了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为学生深刻理解平均数奠定了坚定的基础,为学生优学搭建了脚手架,智慧,灵动,精彩!三、在操作体验中用劲学生建立平均数概念后,也基本学会了用“先求和再均分”方法来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张老师又安排了一个套圈比赛,甲组8人参加,乙组7人参加,哪组的成绩更好呢?引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促进学生又从“比较的维度”去理解平均数的意义,顺势揭示出“比总数不公平”,可以“比人均数”。

《平均数》教学案例与反思

《平均数》教学案例与反思

《平均数》教学案例与反思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怎样做才能准确地把握意外,把意外转变成有效的教学资源,使师生同时获得学习的愉悦,共同享受数学的乐趣呢?以下是我执教《平均数》的案例与反思。

[教学案例片段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拍皮球吗?现在我们就一起玩拍皮球的游戏。

“红队”和“蓝队”你们各选三个人来进行比赛。

(比赛结果:红队三人一分钟拍得次数分别是:34、42、28,蓝队三人一分钟拍得次数分别是:48、27、52)生(异口同声):蓝队赢了。

师:为什么呀?生:都是三个人,红队一共拍了104下,蓝队一共拍了117下,当然是蓝队获胜了。

师:我明白了,当人数相等的情况下比较总数就行了。

红队有点不服气,对蓝队说:“咱们再来一次比赛怎么样?”蓝队说:“你们再添一个人,四人对三人,一决胜负。

”(比赛结果:红队四人一分钟拍球次数分别是34、42、26、 38,蓝队三人一分钟拍球次数分别是:49、32、60。

)生:还是蓝队赢了,蓝队一共拍了141下,红队一共拍了140下,蓝队就是有实力。

反思“三人对四人,三人拍得次数比四人还多”,看到这个比赛结果我一下子愣住了,这跟我预想的完全不同。

为了引入“平均数”的概念我设计了两次拍球比赛。

第一次,人数相同的情况下只要比较两个队的总数就能决定胜负;第二次,比赛是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进行的,学生体会到依据总数来判断谁胜谁负是不公平的。

“怎样比才公平呢?”,设计意图是利用这一冲突引入新的内容——平均数。

在其他班上课的过程中都生成了预设的情况:三个人拍球的次数比四个人拍球的次数少,学生马上发现人数不等的情况下,只比总数是不公平的,需要引入一个新的标准进行比较,那就是算出平均每个人拍了多少下。

这就自然而然引出了“平均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就是这样,常常有我们无法预测的事情发生,有些意外真让人有些措手不及。

三个人和四个人比赛,三个人比四个人拍得还多,那结果不言自明,根本就不需要引入“平均数”的概念,意外的出现使我的教学设想落空了。

平均数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

平均数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

平均数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含义2. 求平均数的方法3. 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含义,求平均数的方法,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求平均数的方法,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平均数的含义、求法及实际应用案例。

2. 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3. 准备小组讨论的素材,如实际问题情境图。

【教学环节1】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平均数的思考。

2. 学生讨论:分组讨论如何求解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的含义。

【教学环节2】1. 讲解:讲解平均数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 练习:让学生完成一些求平均数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环节3】1. 讲解:讲解如何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这些问题。

【教学环节4】1. 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讨论,选取一个实际问题,运用平均数解决。

2. 汇报: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教学环节5】1.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平均数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看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以及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应用能力。

也要关注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口头表达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平均数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

平均数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

教案:平均数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学内容1. 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定义、性质和求法,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进行数据分析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定义、性质和求法。

2.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 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共同解决问题。

3. 实践活动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具: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假设有一群同学去游乐园玩,他们一共玩了5个项目,分别是过山车、旋转木马、碰碰车、跳楼机和漂流。

每个项目的得分分别是80、90、70、75和85分,请问这群同学平均每个项目得多少分?2. 自主探究(1)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计算平均分。

3. 讲解与示范(1)教师讲解平均数的定义: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2)示范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将数据相加,除以数据的个数。

4. 实践操作(1)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每组选择一组数据,计算平均数。

5. 解决问题(1)让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如:一家超市本周一到周日每天的销售额分别是12000、15000、18000、13000、14000、17000和16000元,请问本周超市的平均日销售额是多少?6.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平均数的定义、性质和求法,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7. 课后作业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8. 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生活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3)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

(4)课后作业布置适量,注重巩固所学知识。

利用平均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教案设计

利用平均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教案设计

利用平均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学习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定义及求法。

2. 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定义,求平均数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平均数的定义和求法。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体验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开展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具体案例,让学生感受平均数的作用。

2. 讲解平均数的定义和求法。

3.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求平均数的题目。

4. 案例分析: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平均数在提高学习效率中的作用。

六、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平均数定义和求法的理解程度。

2. 通过练习题,评估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反馈与调整:1. 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辅导。

2. 对于学生掌握不牢固的知识点,适当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给予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3.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提问,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八、拓展活动:1. 设计一些有趣的平均数问题,让学生在课后思考和解答,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2. 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

2. 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如讲解是否清晰,学生参与度如何等。

3. 针对反思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利用平均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教案设计

利用平均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教案设计

利用平均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教案设计当今社会,学习成为了每一个学生必须完成的任务。

然而,很多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挫折,学习成效并不显著。

教师们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他们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

在教学中,平均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是一种被广泛运用的方法。

平均数告诉我们学生已经实现了什么程度的掌握,以此来制定针对不同情况的教育方案,从而优化教育效果,让学生们在更短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

本文将针对利用平均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教案设计进行详细的分析和阐述,以期为全体教师提供实用性的参考。

一、目标设置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是任何教师的核心目标之一。

在教案设计初期,明确目标十分重要。

在利用平均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教案设计中,目标应明确:1.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2.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3.让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表现,体现了教师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目标和践行。

目标的设置有助于明确教学方向和重点,为教学后续环节的设计提供基础。

二、分组方式利用平均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需要采用分组方式。

合理的分组方式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将学生分为两组,每组人数不超过20人。

每组人员最好是实力层次相近的,这样有利于保证比较集中的授课效果和个人心态的平衡。

在平均数教学法中,要注意平均值等数学概念的引入,避免对学生的学习造成困扰和误导。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开发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思考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在具体问题中学会动脑筋,善于思考,灵活运用所掌握的学科知识。

三、教学过程设计1.预习环节教师在预习环节中可以先通过投影仪或白板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简要梳理。

接着,将练习题目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先独自一人试着回答,并将答案写在本子里。

教师再将答案投影显示在黑板上,与学生比对、校对,并进行讲解和解析。

2.课堂讲解接下来,教师会讲解本节课的新知识和相关概念,讲解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对新知识的热情和探究欲望,尽可能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理解知识点所蕴含的思想,亲手实践解题,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点。

一课三例话有效——《平均数》教学例谈

一课三例话有效——《平均数》教学例谈
女生对抗赛 , 好不好? ( ! 好 ) 师: 这时又来了一名女生 , 这种情况下男生套得准一 教师随机叫了几个男女生进行丢沙包 比赛 , 男生4 , 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 ?小裁判们小组讨论讨论 。屏幕 人 ( 成绩分别为 9687 , … 环 女生 3 成绩分别为5 86 . L, 、、环。 出示第二小组男 、 女生套圈情况统计图。 )
且有 一个 女生套 了 1 个。 1
生 2 可 以把 男生 的所有 个数加 起来再 除 以 : 人数 , 求一求 。 师( 如获 至宝 ) 这 样求 出的是什 么 ? 板 书 : : ( 当前 ,有效教 学” “ 正被越来越 多 的教 育工作者所 关 男 生平 均每人套 中的个数 , 怎么求?女生呢? ) 注 。我们 知道 , 学生有无 进步或 发展应是衡 量教学有 没 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学生数学学 习的过程是一个 以学生 师: 我们发现求 出了男生平均每人套 中多少个圈 , 女 已有 的知 识和经验 为基础 的主动建构 的过程 , 只有学 生 生 平均每人 套 中多少个 圈 , 就很 容易 比出是男 生套得准 主动参与 到学习活动 中 , 知识 、 思维 、 能力等诸 方面在原 些, 还是女生套得准些。
教材解读
生: 可以算 一算 男女生的平均分 。 师: 太好了, 应该怎么算呢, 我们—起来算—算。 师: 男生 组 : 9+6+8+4=2 ( )7 4商 6 7 环 2+
余3
师: 女生组 :5 +8+6 9 环 )9 3 6 1 =1 ( 1+ 商 余 师: 现在你 们知道男生 丢得准一些还是女 生 丢得准一些 了吗?平均数的作用大吗?
生: 男生 , 。 大 【 课例 2 】 师: 出示例 题 , 三年级第一小组 的4 个男生 和

《平均数》教学微课例分析

《平均数》教学微课例分析
2、如果满分是100分,你认为你这节课能得多少分?
3、欢迎大家有机会到太东小学去参观。
教学反思
成效如何?教学设计预设与生成之间应做如何调整?你有何收获?
一、在现实生活情境中引入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本课教学中,我先向学生展示了我校社团活动的图片,一下子拉近了数学与生活、同学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使同学对数学、对教师发生亲近感。结合实际问题投篮比赛哪个队会获胜?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思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深刻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在学生的活动讨论中,在认知冲突下,认识在人数不同的情况下,比总数显然也不公平;而平均数能代表他们的整体情况,因此产生了“平均数”,感受平均数是实际生活的需要,也产生了学习“平均数”的需求。教学只有组织了这个过程,学生对平均数的统计意义以及作用才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也才能在面临相类似问题时,能自主地想到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去进行比较和分析。
得出平均数的概念,之后给出平均数,求其中个的未知数据,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感受平均数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概括、推理能力。
三、习题中除了巩固平均数的意义和算法之外,又出现一道打分题,进一步理解平均数容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培养学生数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评价反思,感受成功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三、渗透估算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中我结合平均数的特点,先让学生猜一猜第四组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再实际计算,不但找到平均数的范围,也找到求平均数的方法,培养了学生运用估算的方法进行检验的能力。
四、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在教学中,我还结合教材内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把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融进课堂,引导学生领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利用身边有效的数学资源学习数学知识。在我所选取的四个练习,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所选的内容都与学生生活贴近的题材,如:第一题是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第二题是对平均数作为两组不同数据比较的指标的应用,第三题是对平均数意义的深化认识。这三道巩固练习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数学,生活之中处处用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主动地去学数学,用数学。此外,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体会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渗透品德教育,要节约用水。这样的教学实现了数学教育的多重价值,使各学科起到了有效的整合作用。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心设计展开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平均数”课例分析去年学校里有一位老师参加高级职称评定,规定参评的老师都
要上一节汇报课,他抽中的是“平均数”,我有幸一起参加了集体
备课,这样一节课备下来,我的感触很大,也有了很多的体会.
怎么把这样一节内容简单的课上出新意来还是很有难度的,特
别是作为一节高级职称评定参考的课. 第一天的下午知道课题,第二天就要上,只有几个小时的备课时间,在这样紧张又有限的时间里,怎样才能准备一节能吸引陌生学生注意力和兴趣的课呢?怎样取得最好的效果呢?教学过程怎样展开?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找了一段2分钟的篮球比赛视频,其中篮板个数和球员个人得分是本节课研究的数据. 接着将统计好的表格做一个处理,请同学们计算一下姚明得分的平均数,这是算术平均数,体现数据的一般水平. 接着用刚才计算出来的公式去计算篮板个数,然后得出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其次是两类平均数的运用和相互
比较,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 这类题目可以很好地加以挖掘,有很多东西在里面,是以后一些习题和计算的基础,体现了数学公式和变形的思想,这个时候需要的是老师在黑板上的板书,学生在下面的练习,最后是小结.
这位老师第二天去上课,自我感觉不好. 其实,我也一直在想,这样的设计是否合理?这样的课堂是否真正有效?怎样的课堂才
是立足于学生,基于学生能够理解的课堂教学?这样的想法一直在脑海中浮现,但是就是找不到好的办法或者设想,后来我参加了宁
波市农村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学习,听了宁波市江东区的教研员潘小梅老师的讲座以后,深受启发,才真正找到解决困扰了我好久的问题.
每当我们备课的时候,放在老师们面前的最主要的是学生的“知识起点”在哪里?其次呢,还是要寻找“知识的生长点”,确定教
学的“切入点”. 就“平均数”这节课而言,学生的“知识起点”就是小学里学过的平均数的计算,这些都是他们已经掌握了的知识. 学生的“知识生长点”就是加权平均数,“切入点”就是老师如何
动脑筋,运用适当的提问,把学习生长点建立在起点上,围绕着几个问题展开教学,教学才真正有效.
我设计了一个教学片断,关于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引入、提出、
剖析、运用.
问题1:
在期中测试中,八年级1班的数学平均分为81分,2班的数学
平均分是83分. 你能计算出这两个班所有学生在这次期中测试中
的平均分吗?
这里会有部分学生认为只要把81和83加起来除以2就可以了,计算出平均分为82分,当然也会有同学认为不能这样算,因为每
个班有多少人是不知道的,所以这个平均数是一个不确定的数. 如果一定要计算出这两个班的平均数,必须事先确定好具体的人数. 在这里可以根据所在班级的人数作为参考数据,进行计算. 让学生知道这两个班所有学生在这次测试中的平均分除了与每个班级的
总分有关,还与每个班级的学生人数有关,为“权”的产生营造声势. 接着提出这种形式的平均数叫做加权平均数,其中班级人数表示各相同数据的个数,称为权. “权”越大,对平均数的影响就越大.
问题2:
如果这名工作人员负责策划工作,假如你是广播站站长,你将如何确定人选?“诞生权”. 问题中给出的小明与小亮的三项成绩总分、平均分都相等,让学生体验确定人选的办法,用已有的经验和方法来挑选是不可能的,那么就必须建立新的标准和方法,从而引发学生思考. 这个问题的价值在于人为制造矛盾,引发思维场景,引出比重的概念.
因为要招的是负责策划工作的人员,所以可以考虑在综合平均分一样的情况下,将比重放在最后一栏——创意设计上面,那么就可以顺利地选出工作人员了.
问题3:
如果你是电视台的台长,你会录取谁?问题2设计时故意使他们两个人的总分和平均分一样高,而问题3中设计的几个数字使小亮的总分和平均分更高,那么是不是就录取小亮呢?其实不然,因为台长要招收的工作人员是从事新闻采访、后期制作、栏目策划工作的,因此在比重方面计算机的成绩比重不高,比如采访写作占40%,计算机占20%,创意设计占40%,那么小明的加权平均分是86.4,小亮的加权平均分是84.2,加了权以后,反而使得小亮的得分高于
小明. 学生们也由这样的一个习题得到这样的一个印象:当平均分一样的时候,可以用权来选择相关人员,而当平均分不一样的时候,一样也可以用权来进行选择,决定具体的人选. 通过这个问题的设计,巧妙之处在于最后的结果完全出乎学生意料,而造成这样的结果的就是:“权”.
这样的片段设计通过设计自然的过程,巧妙的设问,对思维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操练,这才是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学. 一是设“套”设的巧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所有注意力,投入的所有的关注点,并且关注过程中对学生的引导;二是逐层深入地建模,为学生思维的递进铺设好桥梁,激发了他们解决问题的欲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