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能力与知识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相互促进又彼此制约。能力与知识的联系表现在:能力与知识辩证统一地存在于个体的活动之中,获得和运用知识是能力发展的途径,能力也只有通过对知识的获得和运用才能表现出来,而知识的获得和运用又是能力活动的结果。一个人的能力发展情况与他对知识的获得和运用是相互制约的;能力的发展水平与获得和运用知识的水平基本上是一致的。能力与知识的区别表现在:能力与知识的本质不同,它们分属于不同的范畴,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是通过学习巩固下来的“自动化”的活动方式,而能力却是人的一种个性心里特征。能力与知识在来源上有区别,个体的知识完全是后天的,能力则除了要受后天的环境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外,还要受个体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个体的能力尤其是智力的发展与知识的获得在时间上是不同步的,智力发展较早,知识的获得相对要晚一些。知识的获得和运用是无止境的,而智力的发展却是有止境的,知识的掌握和能力、智力的发展在水平上并非完全一致。
知识是基础,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要奢谈培养能力,是不可能的,培养能力是方向,是目的,但不能舍本逐末或本末倒置。一味去培养能力,落得两头空;不重视能力的培养,只能培养书虫和书呆子。知识和能力不可偏废。在教学过程中,务必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强调培养人的能力、情感、态度,并不是否定知识的重
要性。扎实的知识功底是提高能力、丰富情感、形成积极态度的基础。因此,不能提从“知识中心”转移到“能力中心”,不能把“学会”与“会学”对立起来,更不能因知识更新太快,就不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相反,越是知识更新得快,越要有广博的知识视野、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知识素养。如语文教学,该读的要读,该背的要背,而且要背牢。本次课程改革就是要全力改变这种局面,特别是要把课程功能从单一地传授知识,转变成全方位地培养人。比如,新课程在内容上不是不要基础知识,而是强调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强调教育内容应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在学习方式上强调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和动手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习哪些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内容,应成为教育工作者不断思考的问题。
一般来说,知识的获得相对较快,也较容易;而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则相对较慢,也较困难。这是因为能力不仅需要知识的积累,还需要加工、融合和运用。在教学中,我一直在思考怎样才能把知识的获取与能力的开发、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之间找到它们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具体途径。我记得06年我刚带完高三,当时这一届使用的是旧教材。学校又立刻安排我带07届高三,而这一届开始使用新教材,是实施新课标的第一届高三,当时我压力很大,怎样在教学中落实新课标的要求呢?我想了很多方法。其中学生最喜欢的一种是我和他们一起把知识网络构建好,让他们分组找热点时政,结合课本知识
从不同角度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不同组之间还互相点评。我发现在这过程中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坚持一段时间后,他们不仅能够熟练地掌握相关知识,学会如何运用知识,而且思维能力也提高了。更可喜的变化是他们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人生已渗透在他们日常行为当中。
就人的成长和发展过程来说,知识是基础,是前提;能力是方向,是目标。人的一生不能穷尽所有知识,也不可能永远在学校接受知识。所以,培养能力就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要让学生积极能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认知和学习实践活动。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感受,思学生之所想,解学生之所困。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体,不仅在教学的目标上增强学生的主体性,更应体现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与方法之中,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养成兴趣,建立主动学习的态度,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这样,学生不仅能获得知识,更能形成能力,达到知识与能力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