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模式综述

合集下载

国外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综述

国外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综述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
教育科研
2 0 1 5 年第 4 期 ・ 1 0 3 ・
国外职业教 育课程 建设综 述
b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敬
( 上海邦德职业技术 学院 2 0 0 4 4 4 )
【 摘要 】国际上一些国家职业教育课程 目标多样化,职业教育 以就 业 为导 向 ,课 程 内容 注 重针对 性 和 实践 性 ,课 程管 理 灵活 , 体现在美国的课程整合 、加拿 大的岗位职业技能培养、德国的学 习领域、澳大利亚的培训 包等方面。这些 国家职业教 育课程建设 呈现 了若干共同要素和若干共 同走向。尽管 中国与国外无论是历 史文化、现行体制、还是地缘政治经济条件都有很大的差异,但 是 这是 一 个相 互关联 、 客 观 背景类似 、 具有 内在 动 因的历 史过程 , 在 这 一过程 中, 各 国 学者 、 精英 与 民众 自 主 选择 的多样 性得 以 实现 , 以 上 国际职 业 教 育课程 的新 动向 对我 国职教 课程 建 设具 有 启 示意
习 的行 动 领域 ,它包 括 实现 该职 业 专业 教 育培 养 目标 的全 部 学 习 任 务 ,并 通过 行 动 导 向的学 习情 境 而 具体 化 。一个 学 习领 域 就是 个学 习单 元 , 其 主体 内容 是职业 任务 设置 与职业 行动过 程取 向。 学 习领 域 的 目标 描述 的任务 是 学生 通过 该学 习领 域 的学 习所 应 获 得 的结 果 ,用职 业 行动 能 力来 表述 :而 任 务 陈述 具有 细 化课 程教学内容的功能;总量给定的学习时间是基准学时,可据此加 以灵活安排。 一个学习领域 的教学内容, 可在各个年级按学年安排, 也可在整个学制年限内实施,以利采取跨学科 的、跨学年的教学 组织形 式 ,如普 通文化 课 与职业专 业 课的整 合教 学组织 形式 。 学 习领域 课 程 方案 取代 了沿 用 多年 的以分 科课 程 为基 础 的综 合课 程方 案 ,在 指 导思 想上 有 别于 学 习 内容分 割 的模 块化 而 追求 学习与工作的一体化,在课程结构上摒弃了学科结构系统化的原 则, 提 出 了工作过 程 系统化 的思 想 。 这 是 自2 0世纪 9 O 年 代 以来 , 德国职业教育课程理论与开发的一个革命性的尝试 。 四 、澳 大 利亚 的培训 包 培 训 包 是澳 大 利亚 职业 教 育课 程 开发 的指 导 性材 料 ,它 主要 由一 套 认识 和评 估 人们 关 于某 一 行业 或 企业 能力 的 ,在 内容 上具 有连 贯 与可 信赖 特 点 的 ,并且 在全 国得 到认 可 的能力 标 准 、评估 指南 和 资格 组成 。一个 完整 的培训 包 还包 括 由学 习镱 略 、评 估材 料和职 业发 展材 料等组 成 的辅助 材料 作为一种教学内容开发的指导材料,澳大利亚的培训包将资 格与 教 学 内容密 切 相关 。教 师 依据 资格 中的 能力 单元 开 发具 体 的 教 学 内容 ,并且 可 以依 据地 方 需求 和 教学 对象 对 培训 包 的有 关 内 容进 行 灵活 处理 。行业 技 能委 员会 或 企业 每 三年 要依 据 行业 企业 实 际发 展需 求对 培 训包 内容进 行 调整 ,等 等 。所 有这 些 表 明,培 训包完全打破了传统的学科性教学体系,代之 以任务导向的教学 内容体系, 它是以能力为本位 , 以职业为导向的, 是灵活而动态的, 它能够适应地方及教育对象 的实际需求,能够适应时代的不断发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模式综述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模式综述

德 国的“ 双元制” 是一种以企业为主体 , 力求把 程模 式是 按照 学习理论 确定 课程 结构 , 从有 效 的学 一 社会需求或企 业需求 与教 育需求和个人需 求结合起 习过程 出发 ,将 教育 目标定 位 于学生认 知 能力 、 般行 动能 力和个 陛发展。“ 宽基础 、 活模块 ” 课程将全 来 的一种 模式 , 是合作 教 育思想 和校 企合 作理念 在
等 , 未 来 职 业教 育课 程 开发 中 需要 深 入 探 讨 的 问题 。 是
关键词 职 业 教 育 ; 程 开 发 模 式 ; 于 工作 任 务 的模 块 式课 程 开 发 课 基
中图 分 类 号
G 2 文献标识码 43
A 文 章 编 号 10 — 2 9 2 0 2 — 0 1 0 0 8 3 1 (0 9)2 0 5 - 3
基 础 的 教 育 指 导 思 想 和 教 育 模 式 ,广 泛 应 用 了


国外 几 种 成 熟 的 课 程 开 发 模 式
D C M课 程 开发方 法 。C E课 程 开发模 式 以职 业 AU B 分 析 为起 点 , 能力 为 核 心 , 程设 计 采 用 模 块 式 以 课 方案 , 重视 学 生 的 能 力 训 练 , 论 知 识 传 授 以 “ 理 必
论 导 向 的课 程 开 发 、 于 综 合 能 力 的 课 程 开 发 、 于 工 作 过 程 导 向 的课 程 开发 、 于 实践 导 向 的课 程 开 发 和 基 基 基
基 于工作任务 的模块式课程开发 等理论 。总体来看 , 实现 工学结合 、 校企合作 、 职业教 育链深度 融入产 业链
( ) B 基 于能力本 位 的课 程 开发模 式 二 C E:

教学模式:产出导向的课程教学模式设计

教学模式:产出导向的课程教学模式设计

产出导向的课程教学模式设计摘要: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于课堂,传统课程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优化改进了课堂教学,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但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科为导向,局限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累积。

基于产出导向的教学模式清晰地聚焦学生的预期学习成果,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和持续反思改进的教育理念,教师在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单元、教学策略、教学评价、教学改进方面应紧紧围绕预期学习成果达成,构建课程教学设计的闭环,以不断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关键词:产出导向;学生中心;反向设计;课程;教学模式一、传统课程教学模式综述(一)问题式教学模式问题式教学法(theProblem-BasedLearning,PBL)产生于Weed(1968)提出的以问题为基础的临床病案记录(ProblemOrientedSystem,POS),Bouchard(1977)将POS引用到医学基础课教学中。

问题式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其教学过程是根据课程目标,按逻辑思维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深入和提高。

问题式教学法的关键在于“问题”,在进行教学前首先要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设计问题,问题应尽量具体,能引起思维活动,且与课程目标实现密切相关。

高京生(1985)认为:“问题式教学法采用问题的形式,引导学习者主动思维,通过问题的解答,巩固所学过的知识,掌握思维方法,增加感性知识”[1]。

问题式教学法在我国的提法很多,也称为问题启发、导向、引导、向导、牵引、导学、导入等,虽然名称、存在形式有所不同,但本质及要素是相同的,应用范围较广。

(二)项目式教学模式项目式教学法(theProject-BasedTeaching,PBT)是由美国儿童教育家凯兹博士提出的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项目式教学法是以项目为载体来设计教学单元,教学过程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启发学生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发展能力。

高职课程开发文献综述范文

高职课程开发文献综述范文

高职课程开发文献综述范文一、关于高职课程开发模式的综述当前国内外对高职课程开发模式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形成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课程开发模式,通过对这些开发模式的分析我们发现:第一,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在课程开发模式上学科论取向依然浓厚,对职业论的取向仍然停留在表面,甚至是流于形式;第二,国内课程开发模式大都是对世界主要课程开发模式的简单的演绎与“拿来”,也就是说当前我国的课程开发模式缺失本土特色,没有一个清晰的指导课程开发的理念;第三,已有的课程开发模式理论和实践是“两层皮”,缺乏行之有效的联系,理论与理论之间的假设经不起推敲,缺乏逻辑性,对新的理念的执行力不够;第四,在这些课程开发模式中,具有专业和职业特色的课程稀少,仍不足以影响和改变高职课程的现状。

因此,如何构建适合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需求的课程模式成为当务之急。

二、关于课程实施的综述关于课程的实施,一般而言,国内外存在三种取向,即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课程实施的相互适应取向和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

忠实取向者认为课程实施的过程就是忠实的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相互适应取向则认为课程实施的过程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情景中不断调整,互相适应的过程,创生取向者则认为课程只是实施时的一个参考,不应该课程本身所束缚,而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和具体的情景进行创设,倾向于对师生所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及整个过程的学习,也就是说课程的真正开发者应该是教师和学生,而不是学科专家。

针对当前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9种模式,也出现了与之相对应的课程实施模式。

但由于自身条件等原因,这些模式往往停留在理论探索,对于其具体运用的研究的文献则很少。

袁玲等通过探究发现实施工作导向课程体系对现有的职教师资是一种挑战。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是按“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完整的工作过程进行的,在教学中根据工作任务的完成顺序,将理论知识与技能、分析与决策、实施与评估、工作与环境融为一体,要实施这样的教学必须是一个教师团队共同完成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求学校教师必须有企业工作经历和有教学经历的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

我国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研究综述

我国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研究综述

我国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研究综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开发一套适应现代市场需求的职业教育课程,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社会的用人需求。

在这个背景下,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研究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对我国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研究进行综述,探讨当前的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研究现状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程开发理论研究,包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论、课程设计原则和方法等;二是课程开发实践案例研究,通过对各种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实践的案例进行研究,总结成功的经验和教训;三是课程评价研究,对已经开发的职业教育课程进行评价,以不断改进和完善课程内容和设计;四是国际比较研究,比较不同国家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情况,寻找适合我国国情的经验和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职业教育课程的信息化与现代化。

信息技术的快速更新和应用给职业教育课程的开发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如何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开发中成为了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二、存在问题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研究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是课程设计者的素质和水平不一。

因为职业教育课程的开发需要跨学科、跨行业的知识,对课程设计者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

目前一些课程设计者的素质和水平参差不齐,导致部分职业教育课程质量参差不齐。

其次是课程开发的时效性不足。

由于市场的需求和技术的更新,一些职业教育课程的内容和设计很快就被淘汰,需要不断更新和改进,但实际情况是一些课程长时间未更新,导致与市场需求脱节。

再次是课程质量难以保障。

由于一些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没有得到有效的监督和评估,导致一些课程的质量无法保障,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就业能力。

三、未来发展方向未来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研究需要更加关注信息技术的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信息技术已经成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重要手段,未来的课程开发研究需要更加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探索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融合。

高职院校教材开发思路

高职院校教材开发思路

高职院校教材开发思路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领域也在进行着持续的改革和创新。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材开发思路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优秀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高职院校教材开发思路的相关问题。

一、明确教材目标在开发高职院校教材之前,首先需要明确教材的目标。

教材的目标应当与学校的教育目标相一致,同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未来职业发展的需求。

在此基础上,教材目标应具有明确性、具体性、实用性等特点,以确保教材内容与实际需求的紧密结合。

二、优化教材结构教材结构是教材开发的核心部分,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因此,在开发高职院校教材时,需要打破传统的知识体系,优化教材结构,将知识点进行整合和重构,以适应职业教育的特点。

同时,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突出职业特色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在教材开发中需要突出职业特色,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

在教材内容上,要引入行业标准、规范和职业资格认证要求,将职业元素融入教材中。

同时,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将实际工作场景、典型案例等引入教材,增强教材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四、注重综合素质培养除了专业技能的培养外,高职院校教材还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教材中应适当加入人文素质、职业道德、创新创业等方面的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这些内容的融入,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其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加强信息化手段应用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教材开发也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教材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例如,可以引入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将传统纸质教材转化为具有视听交互功能的多媒体教材,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

还可以通过在线学习平台、数字化资源库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加便捷的学习资源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第六章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

第六章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

第六章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第一节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综述一、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涵义课程开发一词以往通常使用的术语是“课程编制”,它是从英文curriculum making、 curriculum construction、curriculum building等类似的词翻译而来的。

这些词的原意是课程制作、建构。

1935年,卡斯韦尔和坎贝尔在出版的《课程开发》一书中,首先使用了开发(development)一词后,这个词很快被普遍采纳,因为这个词包含着开发、发展、形成等涵义,它意味着课程开发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对职业教育来说,经济、技术是不断发展的,职业教育课程也必须不断发展。

课程改革是职业教育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唯有不断革新的职业教育课程才具有生命力。

因此,“开发”一词的采纳,对职业教育课程来说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过程中。

要注意区分两个词,即课程开发与课程设计。

有时这两个词被作为同义词使用,但在一般情况下,课程设计仅仅指课程目标的确定与课程内容的选择等环节,不包括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

也就是说,课程设计仅仅指文本层面课程的获得过程。

因此,课程开发的外延要比课程设计广泛。

一般地说,每一个环节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都必须回答三个基本问题,即开发什么,由谁来开发和如何开发。

开发什么即课程开发希望获得的产品,由谁来开发即课程开发的主体,如何开发即课程开发的方法。

二、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职业教育课程鲜明的个性特征,决定其课程编制必定要遵循某些基本原则。

从课程发展的历史来看,传统的课程编制随意性很强,很少考虑编制的策略。

另一个问题是职业教育课程很容易过时,需要强调的是,职业教育课程发展的动力在于其适应性,其成功要靠毕业生就业情况及他们在劳动世界的成功来证明。

课程编制要遵循以下原则:(一)基于数据的原则当代职业教育课程的编制,如果不是建立在足够的数据资料上,其作用的充分发挥是难以想象的。

课程是否有必要编制,需要查找与学校、社区有关的数据来论证;课程内容的取舍,需要对学生的个性特征、职业特性及它们的匹配程度等一系列数据进行考察;课程内容质量的高下,同样需要到老师、学生那里收集信息来证明。

匠心筑梦“赣”出精彩——赣州市职业教育发展综述

匠心筑梦“赣”出精彩——赣州市职业教育发展综述

在去年10月举行的世界技能大赛中,一群“00后”刷屏了,这群凭借高超技能攀上世界技能之巅的年轻人,成为聚光灯追逐的焦点,被世界“看见”,李德鑫就是其中一位。

这位来自江西赣州的“青年鲁班”向世人展示了中国的工匠精神,他的冠军之路,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技能青年向上的力量。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大青年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赣州市积极推动职普融通,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培养了一大批职业技术人才,努力打造“工匠摇篮”。

如今,越来越多像李德鑫一样的职业教育人才获得社会关注和认可,迎来人生“高光时刻”。

打破职教“天花板”,构建学生职业发展“立交桥”“中高本硕”有效衔接,让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再“分道扬镳”,打破了过去很多职教学生面临的学历“天花板”,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相融合,使赣州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逐步完善。

谢鑫是赣州市瑞金中等专业学校(简称“瑞金中专”)2011届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毕业生。

2022年1月,他的老师钟金兰再次见到他时,他已是北京大学博士后了。

从一名中专生到北大博士后,谢鑫书写了一个逆袭者的奋斗史。

2007年,谢鑫从瑞林初中转学来到了县城的一所私立初中学校。

从老家转学后,谢鑫不适应新的学校环境,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进度,逐渐失去了学习的自信心。

临近初中毕业,眼看上普高无望,懵懵懂懂的他感到前途迷茫时,正好了解到上瑞金中专不仅能参加高考,一样有机会考大学、上本科,而且还能享受免学费政策和获助学金支持。

想着未来可期,还能为家里减轻负担,谢鑫最后选择了就读瑞金中专。

回顾在瑞金中专的读书经历,谢鑫说:“老师们对我的认可、期待和引导,帮助我树立了信心、明确了方向,职教高考政策为我上大学、考本科另辟了一条蹊径。

”从瑞金中专到江西农业大学读本科,再到云南师范大学读硕,南京大学读博,成为北京大学博士———赣州市职业教育发展综述教育新观察后,这一路的披荆斩棘,固然离不开谢鑫自身的奋斗,但是畅通的升学渠道为他的人生铺就了一条崭新的赛道。

浅议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

浅议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
综述 . 专 著
课程 教育研究
2 0 1 4 年1 月 上旬振 庆
( 大庆 交通技工 学校 黑龙 江 大庆 1 6 3 4 1 1 ) 【 摘要】 课程是 实现职业教育 目 标重要栽体, 课程开发质量的高低决定着职业教育质量的高低。本文详细分析 了中等职业教 育课
【 文章编号】 2 O 9 5 — 3 O 8 9 ( 2 0 1 4 ) 0 1 一 o 0 1 2 — 0 2
中等 职 业教 育 是 我 国职 业 教 育体 系 中的 重要 组成 部 分 . 对 能 力 以及 学 习兴趣 存 在 巨大 差异 . 因此 . 课 程 开发 与 实施 中应 当 . 在 选择 相 应 的课 程 内容 与教 学 培养 适 应社 会 需 求的技 能型 人 才具 有 重要 的作 用 。从 中等 职 业 充 分 考虑 学 生 个性 化 学 习需 求目 教育的目标 来看 , 该类教育具有极强的针对性 , 特别是岗位分布 方 式 方法 时 , 要 充 分 考虑 授 课 对 象 学 习能 力 , 现 有 的 知识 基 础 以 具有 特 定性 理 工科 类 专业 更是 如 此 。 为 满足 职 业 岗位 的 需要 , 中 及 学 生 学 习态度 状 况 .所 以 学 生学 习个 性 化 需要 是 影 响 中职 院 职 院校 在教 学实施 过程 中需 有效 结 合 岗位 技 能要 求 来 实施 教 学 校 课程 开 发 的重要 因素 中职 院校 学 生的年 龄 比较 小 . 知 识储 备 过程 。教 学过 程 的 实施 常 常是 以课 程 为载 体 , 因此 . 课 程 开 发 质 非 常有 限 。 与 高职 院校 的 学生 相 比存 在 着 学 习能 力 差 . 学 习兴 趣 量 的 高低 直接 影响 着 中等 职 业教 育的 质量 小的现 象 , 所 以在 课程 开发 中 , 要 将 中职 学生 的这 些 特 点 充分 考 目前 中等 职 业教 育 中课 程开 发存 在 的 问题 虑, 课 程 内容 不要 过 难 , 文 化 课 与 专 业课 以 易 懂 知识 点 为 宜 , 在 f 一) 中职 院校 课 程 开发 相对 滞后 授课 过 程 中要 能 够反 复 强 化 .便 于 学 生熟 练 掌握 。在 课 程 讲授 从 目前 的 中职 院校教 学 实施 过 程 来看 .大 多数 中职 院校 采 中 .同一 门课程 要 根 据 学 生的 不 同 学 习需 求 不断 变 换教 学方 式 取“ 2 + 1 ” 的 教 学模 式 , 学生 在校 学 习期 间 以理 论 学 习 为主 , 本 学 与 内容 . 满 足 不 同受教 育群 体 的 学 习需要 习阶段 所有 学 习 内容 均 由学校 制 定和 实施 .第 3年 到 企业 一 线 三、 中职 院 校 课程 开发 应 当遵 循 的原 则 定 岗实践教 学则 以企 业为 主 .现 实教 学 中很 多 学生是 以企 业职 ( 一) 教 学相 长 原则 工 的 身份到 企 业 中 .这 种 理论 与 实践相 分 离的教 学 实施 过 程存 职 业教 育 的 目的 除 了培 养 学生 职业 技 能之 外 .更重 要 的 是 在 着较 大 不足 .主要 表 现 为 学生 顶 岗实践 类课 程 开发 不能 满足 提 高 学生 的职 业 素质 . 使 学生成 为一 个 全 面发展 的职 业 人 . 教 学 学 生顶 岗实践 需要 . 加 上 师 资力 量的 不 足 . 导致 实践课 程 的 教 学 相 长 原则是 为 了使 学生在 学 习 中能 够达 到教 师教 学 与 自学相 互 质 量难 以保 障 由 于理 论教 学 与 实践教 学 的分 离性 . 导 致 学校教 . 促进 的 目的 。 在 课程 开发 中. 课 程 内容 首 先要 能 够提 高学 生的 学 学 实施 中课 程 建设 无 法根 据 工作 岗位 需要 去 开发 。严 重制 约 着 习能 力 , 并 且要 方 便教 师教 学 组 织 。 在 课 程 目标 设 定 上要 有 前 瞻 教 学质 量 的提 高 . 性. 要 能够切 实的做 到 提 高 学生 学 习能 力 。 f 二) 课 程开 发 中企 业参 与较 少 f 二 提 高 学生 职业 能 力的 原 则 在 当前 高职 教 育 中 .课 程 的开发 常常 有企 业 一 线技 术 人 员 学生 职业 能 力是 指毕 业后 能够 胜任 某 一 项 岗位 所 需要 的 知 直接 参 与 .并且 每年 专业教 师均 到 企 业一 线进 行 一 定 时 间的 实 识 与技 能 的有 机 结合 . 也是 学生 毕业后 赖 以生存 的基础 职 业教 践锻 炼 . 而 中职 院校 缺 乏 相应 的 条件 . 因此很 多 中职 院校 课 程设 育 的 目的是 培 养 高技 术 专 业人 才 , 为 适 应这 一 目标 , 课 磐设 计 过 置仍 然 以 文化课 程 为 主 . 专业 技 能课 程 为 为辅 。 对 于提 高 学生技 程 中必须将 学生从 业 能 力 的提 高作 为课 程 开发 指 导 思 想 由于 能 水平 的 实践性 课 程 开发 数 量严 重 不足 .并且 教 学 内容 与 实际 中职教 育 培养 目标 定 位 为操 作 性 岗位 .所 以课 程 开发 要 将提 高 工作 岗位要 求 又存 在 着较 大差距 .这也使 得 中职 毕 业 生的 岗位 学 生 实际操 作 能 力作 为首 要任 务 。 为 满足 这 一 目标 . 课程 开发 中 适应 期 明显 增 长 。 应 当首 先 明确 职 业 岗位 所 需的 实践操 作 能 力 .明 确 胜任 工 作 岗 ( 三) 中职 院校课程开发中未考虑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位 所 必须 的理 论知 识 基础 . 了解 如 何 培 养 学生 的创 新 能 力 . 在 教 创新 型 人 才是我 国产业 转 型 中的 中坚力 量 .也是 实现 企业 学 中教 育 学生 如何 将 工作 做得 更 好 经 营 目标的 重要 人 力 资 源基 础 , 在 当前 高职 教 育 中 . 创新型人才 f 三) 实践 为 主 的 原 则 的培 养 已 经得 到 了充 分重 视 [ 1 1 . 但 是 中职教 育课 程 建设 与 开发 中 培 养 学生较 强 的 实践 能 力是 职业 教 育 的 重要 目标 .也是 职 并 未将 创 新 型人 才 培 养 目标 考虑 在 内.这 与我 国社 会 对 创 新型 业教 育 区别于 普通 高等教 育的 主要 特 点 .所 以在 职 业 院校课 程 人 才 的 需求 存在 较 大 差异 同时 部 分 中职 毕业 生 还存 在 着 综合 开发 中 . 注 重 学生 动手 实践 能 力的 提 高是 最 根本 的 出发 点 . 因此 素质 培 养偏 弱 的情 况 . 例 如 很 多学生 缺 乏吃 苦 耐 劳 的精神 . 与同 在课 程 开发 与设 计 中 . 除 了传 统 的 理论 教 学 内容 外 . 应 当开设 独 事 以及 老 员工相 处较 难 . 很 容 易出现 摩擦 等 , 但 是在 中职教 育课 立 的 实践性 课程 . 以切 实提 高学 生的动 手操 作 能 力 实践 性课 程 程体 系中 关于培 养 学生 综合 职 业能 力 的相 关课 程较 少 内容 不应 当是 理论 教 学 内容 的验 证 性 试 验 或 者 重 复 性 演 示 . 实 二、 影 响 中职 院 校课 程开 发 的因 素 践性 教 学 内容 应 当具 有独 立性 .授 课 内容 应 当以 企业 岗位 需要 ( 一) 人 才培 养 目标 为基 础 。 但 是 在 实践 性课 程 或 者授课 内容 设 计与 开发 中 . 要 防止 人 才培 养 目标是 决 定 着课 程 开发 的方 向 .也是 职 业 院校 进 走入 专 门针 对 某一 工 作 岗位 设 计 的误 区 .而应 当以职 业 岗位 群 行 课 程 开发 的指 导 思 想 .所 以明 确 的人 才培 养 目标对 课 程 开发 为 目标 . 内容 要 体 现 不 同 学科 间的 交 叉 , 要 以 实用 性 为 基 础 , 并 具有 重要 的 指导 意 义 但 是在 目前 中职教 育 中. 由于 生 源数 量的 且 实践课 程要 打破 原 有 的 学科界 限 .将 实践 性课 程 作 为 综合 实 变化 以及 学 生对 于升 学的要 求 .人 才 培 养 目标 存在 着定 位 不够 训 内容 来安排 。 准确 的现 象 从笔 者 的调研 结 果 来看 . 当前 我 市 大 多数 的 中职 院 四、 中职 院校 课 程开 发 的程 序 校 人 才培 养 目标 均 定位 于 参加 高考升 入 高层 次的 院校 .而 以职 ( 一 职业 岗位 能 力 分析

高职课程开发方法综述

高职课程开发方法综述

高职课程开发方法综述作者:吝方冉裴一蕾来源:《价值工程》2018年第09期摘要:我国经济发展迅速,高职教育蓬勃发展。

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迫切影响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必须回归到职业教育的本质上来,职业教育成长为一棵苍天大树是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客观需求。

高职教育目前仍在沿用本科专业目录,建设高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是高职教育的首要问题。

因此,项目式教学、任务驱动型课程开发等等在各高等职业院校开展。

本文简单介绍国内外运用的课程开发方法,对其进行梳理希望能找到适合中国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方法。

希冀对高职教学改革以及专业课程的开发、建设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Abstract: The economy of China is developing rapidly and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booming. Economic restructuring and upgrading urgently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return to the essenc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growth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s an enormous tree is an objective demand to adapt to the new normalcy of the economy.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still using undergraduate professional directory.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is the primary issue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refore, the project-based teaching, task-drive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so on are carried out in all vocational colleges. This article briefly introduces the methods of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abroad, and sorts it out so as to find a suitabl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method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We hope that the reform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play a catalytic role.关键词: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模式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curriculum development;mode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8)09-0258-020 引言我国职业教育起源于清末的洋务运动,建立于新中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制度,发展于改革开放后的高等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课程特点研究综述

职业教育课程特点研究综述

职业教育课程特点研究综述对社会需求反应快。

社会需求是职业教育课程的出发点,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作出最快的反应,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劳动者。

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注重社会实践。

毕业就能上岗或经一段短暂的工作适应期后就能适应岗位工作,是用人单位对职校毕业生的要求,也是职校毕业生受社会用人单位欢迎的原因之一。

因此,职业教育课程中的实践性课程必须占有相当大的分量,要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社会参与职业学校课程的制定与实施。

多数职业学校设有由工商界人士与教育界人士共同组成的课程开发委员会,负责开发、审查和评估所设课程及其实施方法。

(六)国内职业教育研究者张家祥、钱景舫对职业教育课程特点的阐释职业定向性。

职业教育专业或工种设置与职业的对应性较强,有的甚至直接与工作岗位相对应。

实用性。

职业教育课程的内容注重知识的实际运用,注重职业技能的学习与职业态度的养成,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以实际工作的需要为度。

实践性。

职业教育课程的实践性教学项目在教学中所占的比重较大。

灵活性。

一方面,职业教育要适应职业世界与各地区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另一方面,要满足学习者的多样化需求。

二、以要素比较的方法探讨职业教育课程特点以上学者们的阐述既有从职业教育课程本身出发的,也有通过与其他教育种类的比较来分析的。

在现阶段,中等职业教育仍是整个职业教育的重心所在,因此要分析职业教育课程的特点,需将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与普通高等教育课程进行比较。

在课程开发方面,普通教育通常运用学科式的方法及教师的反省法,职业教育运用实证方法,如任务分析法、功能分析法等。

在开发主体方面,普通教育为教育专家、科学家、社会学家等,职业教育为产业界专家、技术人员、经济界及教育界的专家等。

在课程目标方面,普通教育的目标是一般化的,而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具体的。

在课程内容方面,普通教育注重传授科学知识,而职业教育重点传授实践性技术知识。

在课程评价方面,普通教育有较多的评价标准,而职业教育具有客观标准。

综述大学生职业教育课程

综述大学生职业教育课程

综述大学生职业教育课程1职业教育中多媒体技术的开发作用考虑到大学生职业教育主要培养应用型的人才,因此,在教育方式上与传统高校存在一定的差别,而最主要的表现在于:学生的知识结构存在差异、学习的水平也高低不一。

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上都是紧密地联系到市场,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人才,而为了适应市场实际需要的主导原则是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以及相关的专业技术。

所以,在职业教育的过程当中,需要强调学生在技术方面的意识以及在实践活动当中的动手能力,从而逐渐地培养出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综合这几方面,也就要求了在进行职业教育的时候需要具备教学的广泛性以及教学的针对性,也就是说,理论知识的阐述需要抓住重点,而在实践操作上还有待提高。

职业教育另一大特点是将理论实践融为了一体。

在安排这些课程时,实践部分占据了较多的课时,从而导致了不能够给予理论教学充分的时间。

而多媒体技术的融入就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一方面的问题,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教师的劳动强度,因此,对于以往无法完成的教学内容,教师都能够在较短的时间段内将其完成。

其余部分可以在教学当中融入多媒体课件教学来将其所具有的真实性与直观性体现出来。

多媒体技术在教育课程当中的利用主要体现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而在教学之前制作好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之上,教师就能够通过多媒体课件对教学内容进行演示与讲解,学生也能够参与到实际的操作当中去。

如此,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获取良好的学习效果,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之内更加直观、全面地掌握知识,这样也有利于大学生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

职业教育所具备的特点也就要求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具备较广的发展前景。

通过上述对于多媒体技术的阐述,我们不难发现,在大学生职业教育课程当中,多媒体技术的开发具有如下几点优越性。

1.1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得到了更新多媒体技术的开发,打破了传统模式之下的“黑板+粉笔”,将动画、声音、文字等多种信息集成,也使得教学内容更加地生动直观,能够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学效果,使学生对于教学内容更加了解与掌握,从而达到教学质量提升的目的。

《职业人文基础》课程建设综述

《职业人文基础》课程建设综述
学模式 , 确定教学方法 , 图3 如 所示 。
二 、 程 内容 的解 构 与 重 建 课 基 于上 述 理 念 和思 路 ,确 定 课
学生 问卷 、 毕业学生问卷 、 岗位迁移
问卷 、 家长调查 问卷 、 社会评 价问卷 5 , 种 利用节假 日和人才招聘会对学 生、 家长 以及企业进行问卷调查 。 根 据调查结果 , 对课程 内容进行解 构 ,
质养成 ; 强调知行合一 , 实现可持续发
展。
关键词 :高等职业 院校 ;职 业人文基 础; 人文教育 ; 课程建设
中图 分 类号 : 7 23 文 献标 识 码 : G 1. A
工作逻辑相结合 的原则 ,基于工作
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理念 ,划分
行 业 企 业 发 展 需要 和 职 业
表1 《 职业人文基础》 解构
职 业人 文修 养
上编
学习项 目 文学熏陶 历 史感悟 哲 学智 慧
艺术魅力
生活味道
职业美德
① 文学是人 学 ① 史籍及分类 知识点 ( 文学对人 的影响 ② 史学名家 ① 哲学常识 ③ 不同体裁文学作品的 ② 生活 中的哲学 鉴赏 ③学 习历史的意义
标定位 ,确定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课
程的设计理念与思路 :在深入行业 企业调研 的基础上 ,根据行业企业 对从业人员人 文素养 的基本要求 , 分析相关 的人文素养要 素( 知识点 、 能力点 、 素质 点 )按 照认 知规律和 ,
为学好其他专业课程 、加强专业素 养提供有力支撑 , 奠定坚实基础 。
的开 发 与建 设 。

按 照 认 知 规 律 和 工作 逻 辑
相 结 合 的 原 则 .基 于 工 作 过 程 的课 程 开 发 与 设 计 理

校本课程开发的文献综述

校本课程开发的文献综述

校本课程开发的文献综述校本课程开发是指依据学校实际情况和教育需求,自主开发各种特色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是解决传统课程的单一性、教学方法的陈旧性、教材的过期性等问题,提高教育教学的现代化水平。

本文将通过综述相关文献,对校本课程开发进行探讨。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与时俱进的教育改革,其重要性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认可。

如《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究与实践》(杜紫元),文章提出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为个性化教育理念。

通过实践教育方法和方式的革新,培育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注重教育的科学性、规律性和系统性,从而提高课程开发的质量。

可见,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

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需要有具体的落地方案和策略。

刘爱东等的研究(《校本课程开发的落地策略研究》)表明,校本课程应该落实“一课一策”原则,通过制定课程目标、教学模式等方面的策略,确保课程的有效实施。

同时,他们也提出了对课程开发过程掌握的关键策略,如对课程设计过程的逐步改进、对户外教育的适当运用等,进一步强调了校本课程开发的针对性。

另一方面,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也面临许多挑战。

陈刚的文章《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与挑战》指出,学校在进行课程开发时,需要面对编制教材、培训教师、配备教育资源等方面的问题。

此外还需要依靠与社会各界的合作,以及国家法律政策的支持。

文章认为只有将这些问题逐一解决,才能够顺利实施校本课程的开发。

最后,校本课程开发不仅可以推动学校教育的改革,提高教育质量,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薛伟的论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指出,校本课程要注重学生的兴趣,探索学习背后的深层原因,通过各种创新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重要的教育改革,有利于推动学校教育的现代化,提高教育质量。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制定合适的落地策略,解决各类问题,并将学生的兴趣和创新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演变·推变·嬗变——对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历程的综述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演变·推变·嬗变——对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历程的综述

图 3 “ 元 制 ” 程 体 系 双 课
双 元 制 “ 元 ” 式 二 模 2
过程 ; 讲解要点 , 放慢 量 宽且浅 而不 视 了学生个 教学.有利
讲 解 速 度 于 增强 学 生 再 次 示 范 ; 排 陋 . 实 用 性 强 体 的 全 面 发 安 提 问机 会 。 并学以致用: 展。 对 企 业 生 学 生模 仿 、 做 ; 学 () 试 让 3 强调 教 学 中 产 、管 理 的


模 仿 解 。 明 道 理 。 说
作 任 务 所 需 的
性 .便 于 学
生迅 速 就业

充 分 练 习 、 分 析 总 各 种 关 键 能 力 巩 固 结 ; 定 成 绩 纠正 的发展与培养。 肯

和转 岗 。
错误。
元关 系框图参见图 4 。 )
双 元 制课 程体 系
图 5 “ 元 制 ” 程 核 心 阶 梯 式 结 构 双 课
目前 德 国在 “ 元 制 ” 程模 式 基 础 上 进 行 了 “ 二 双 课 第
次教育革命 ” . [ 进一 步提 出了“ 习领域 ” 5 1 学 课程方 案。 学 “ 习领域 ”课程方案 已经在加 强学生跨专业 的职业 能力 . 如方法能力 、 社会能力 的培 养上作 出了很大改进 , 但是 ,
职业 岗位能力 的培养 、 能力 训练的教育系统 。其课 程核 心是如何使学生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 的实 际能力 。
C E模 式 运 用 了 一 种 职 业 分 析 的 系 统 方 法 — — B D C M D vl ur uu 课 程 开 发)开 发 流 程 参 见 A U ( ee paC rclm 0 i (

高职课程研究综述

高职课程研究综述

高职课程研究综述[摘要]文章对我国二十多年来高职课程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在此基础上归纳了高职课程研究的三个阶段、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研究特点,并对其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提出了未来的高职课程研究应当实现研究范式的转型、丰富研究方法、提升研究队伍的专业化水平等观点。

[关键词]高职课程研究阶段主要内容特点展望我国的高职教育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二十多年来对高职课程的研究从未间断。

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高职课程的研究成果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本文以1994年以来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为样本进行综述。

一、高职课程研究的三个阶段(一)初始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上海、广东、北京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开始举办高职,当时的高职主要有三种类型,即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短期职业大学和技术专科学校。

但社会各界包括教育界对高职教育的特征、定位、性质等尚有异议。

因此,高职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高职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

受此影响,课程领域的研究主要是关于高职课程的特征、课程的目标等思辨性内容,文章数量不多,散见于一些期刊,如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从1994年到1999年以“高职课程”关键词搜索只出现59篇相关论文。

以专题形式系统论述国内外高职课程与教学的专著很少,大多是在高职教育的主题下作为一个子问题予以阐述,如薛喜明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理论与实践》、李宗尧的《迈向21世纪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朱文富的《日本近代职业教育发展研究》、马早明的《亚洲四小龙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和黄关从的《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在CTM的实验与研究》等。

(二)发展阶段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实行超常规发展的战略,新建院校和扩招的增量部分主要是高职教育。

同时,教育部从2004年开始正式全面启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工作,使高职教育的发展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各省市相继成立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和职业教育研究所,重点高校开始设立职业技术教育硕士点,成立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文献
[1]D.Geneva.The Concept of 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 Training[Z].Vocational Training Branch of 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 [2]黄克孝,郭扬.优化职教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原则[J].职教论坛,1998(11):12. [3]杨黎明.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体系的长处(CBE)及其不足之处分析[J].机械职业教育,1998(8):2-3. [4]蒋乃平.课程模式选择的重要性[J].职业技术教育,2001(34):5-8. [5]教育部职教中心研究所.职业技术教育原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收稿日期:2009- 06- 24 作者简介:李 琼(1978- ),女,湖南娄底人,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
职业教育理论。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学一般课题《基于工作任务的中等职业教育模块式课程开发》(BJA0800
60),主持人:刘显泽。
(二)基于综合能力的课程开发 “多元整合”课程开发是在对现有各种课程模 式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试图揭示各种模式优点,集各 家所长,概括其共同规律、整合成一个最优化的课 程模式。具体操作构想是在确保课程目标具有明确 职业化方向的前提下,开设技术化学科,采取模块 化的组合形式安排阶段化进程,并实现学习者学习 的个性化;在教学策略方面,实施能充分实现产学 研结合的、以学生为主体的“项目制”教学和完全学 分制为基础的弹性学习制度等[5]。 (三)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 以姜大源为代表的专家借鉴德国经验,倡导基 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强调按照工作过 程序化知识,着眼于动态行动体系隐形知识的生成 和构建,其课程开发过程是一个伴随学科体系的解 构而凸显行动体系的重构过程。工作过程导向课程 模式要求保持课程学习中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强调 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在行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学 习体验和个性化创造,强调对学习过程的思考、反 馈和分析;重视典型工作情境中的案例;重视学生 自我管理学习。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模式在课 程改革中被看好,但在实施中也遇到一些困难和问 题,如一些学校和专业在现有条件下有时很难找到 和开发完全满足要求的“项目”,现有的师资水平还 无法适应工作过程课程教学的要求,给以班级授课 制为主要形式的教学秩序带来挑战等。 (四)基于实践导向的项目课程开发 以石伟平、徐国庆等为代表的专家针对职业教 育课程学问化倾向较严重的问题,倡导实践导向的
51
贡献主要是理念上的,缺乏操作价值。 (三)“双元制”:基于校企合作的课程开发模式 德国的“双元制”是一种以企业为主体,力求把
社会需求或企业需求与教育需求和个人需求结合起 来的一种模式,是合作教育思想和校企合作理念在 课程开发中的集中体现。“双元制”模式的课程标准 是由总统任命、有 500 名研究人员的世界上最大的 职业教育研究所— ——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开发的。 “双元制”课程模式在德国被称为核心阶梯式课程, 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三段式”的结构特点:第一年强 调宽泛的职业基础,但不是普通文化课基础;第二年 强调职业大类的内容,但不是专业大类的内容;第三 年强调职业专门化,但不是专业专门化。“双元制”课 程模式的开发步骤为“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结构 的设计—课程的实施”。根据德国联邦职业教育法, 核心阶梯式课程适用于所有有资质或有资格从事职 业教育的企业。因此“,双元制”课程模式的运行以企 业为主、学校为辅,而中国不存在这样的外部环境, 缺乏“双元制”得以实施的课程开发平台和机制。
(五)基于工作任务的模块式课程开发 基于工作任务的课程开发理念认为,中等职业 教育是指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实施的高中阶段 职业教育。工作任务是指从事某一岗位工作实际要 做的事情,并具有明确的职责和典型的意义。模块 式课程是指根据就业市场需求和专业所对应的职 业岗位和岗位群,按照工作任务对知识、技能、态度 的要求划分教学单元,并科学组合的教学内容和教 学活动的总和。基于工作任务的课程是一种学习过 程与工作过程完全融合的课程。工作即课程,课程 即工作。基于工作任务的中等职业教育模块式课程
(四)TAFE:基于促进就业的课程开发模式 “TAFE”模式是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教育模 式,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所有课程按行业、工 业标准提出的要求实施,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就 业。TAFE 课程开发并不是由各个 TAFE 学院自行 设计的,而是根据社会和行业的要求,统一由政府 相应机构负责开发。TAFE 课程体系分为五个层次: 第一层是联邦培训包,规定相关专业的能力标准和 要求,包括能力标准、资格、评估指南;第二层是专 业教学计划,由州教育部课程开发部门负责,贯彻 培训包的每一项要求,形成课程,并提出实施计划; 第三层是由州或学校开发的教学大纲,明确课程的 教学内涵、要求等,一般涉及面广的由州课程开发 部门组织专门人员开发,以保证水准和质量;第四 层是学习或教学指导书,州课程开发部门也参与开 发,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练习等;第五层 是必要的教材,由学校依据指导书选择,不进行专 门开发,供学生参考阅读。
Review of Curriculum Development Mode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LI Qiong
(Research Institute for Vocational and Adult Education, Educational Science Academy of Hu'nan Province, Changsha Hu'nan 410007, China)
Abstract Nowadays, the matur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models abroad include vocational training based curriculum model, competence based curriculum model,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based curriculum model and employment enhancement curriculum model. Since the “eighth-five-year”planning period, China has began to study o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formed the following theories so far: learning theory-orient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mprehen- sive competence 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working process orient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practice oriented curricu- lum development and modularized working task 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the whole, to achieve cooperation of school and enterprise and integrat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deeply into industrial chain are problems demanded discuss pro- foundly in future.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model; modularized working task 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摘 要 国外比较成熟的课程开发模式包括基于职业培训、基于能力本位、基于校企合作和基于促进 就业的课程开发模式。自“八五”以来,我国也开始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模式的研究,目前形成了基于学习理 论导向的课程开发、基于综合能力的课程开发、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基于实践导向的课程开发和 基于工作任务的模块式课程开发等理论。总体来看,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职业教育链深度融入产业链 等,是未来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项目课程模式。提出职业教育必须形成自己独特的 课程理论与实践模式,因为技术知识不是科学知识 简单演绎的结果,而是独立于科学知识,拥有自身 特有结构和性质的知识体系;职业教育课程必须选 择实践导向模式,这是由技术知识的性质和结构所 决定的。导致职业教育课程问题的根本原因是职业 教育学校化进程所带来的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的 分离。
关键词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模式;基于工作任务的模块式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09)22-0051-03
一、国外几种成熟的课程开发模式
(一)MES:基于职业培训的课程开发模式 “MES 模式”是指向职业培训,以系统论、信息 论、控制论作为理论基础,将职业技术培训视为一 个相对独立的系统,从工作需要出发,针对具体技 能的课程开发模式,适于就业技能的模块组合,因 此,MES 课程开发模式又称“模块式职业技能培训 模式”[1]。“MES 模式”是由国际劳工组织制定的课程 开发方案,他们认为一个技能型工作或工作任务可 以按其工作步骤划分为不同的模块,通过模块的叠 加可以完成这一工作任务。MES 课程模式的开发步 骤为“培训大纲的设计—培训大纲的实施—培训大 纲的测评和反馈”。在我国,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是 学校职业教育,具有教育的基本属性,纯粹针对职业 培训的 MES 课程模式很难兼顾到职业性与教育性。 (二)CBE:基于能力本位的课程开发模式
二、国内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探索与实践
(一)基于学习理论导向的课程开发 蒋乃平等提出的“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 52
以“广吸收、不套用、有创新”的探索方式,构建了基 于学习理论引导的课程开发。“宽基础、活模块”课 程模式是按照学习理论确定课程结构,从有效的学 习过程出发,将教育目标定位于学生认知能力、一 般行动能力和个性发展。“宽基础、活模块”课程将全 部专业课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宽基础阶段, 即教学内容不针对具体职业岗位,而是集合了一群相 关专业所需知识和技能,以期为今后转岗和继续学习 奠定知识和技能基础,一般包括政治文化类板块、 工具类板块、公共类板块、职业群专业板块;第二阶 段为活模块阶段,其功能是学生选定好模块后,针对 相对确定的一个或几个就业岗位进行训练,为就业作 技能方面的准备,各模块可以任意组合[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