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9.1《溶液的形成》说课教案(第一课时)(1)(人教版九年级下)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12)下册9.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12)下册9.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211ce51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6c28b73.png)
3.学生在数学计算方面已有一定基础,但溶液浓度计算涉及到实际应用,需要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对实验现象充满好奇心,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溶液的概念、组成和特点。
2.溶液的配制方法及实验操作技能。
3.溶液浓度的计算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溶液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二)教学难点
1.溶解过程的微观机制理解。
2.溶液浓度计算中单位换算和应用题的解决。
3.实验操作中的规范性和精确性。
教学设想:
d.结合实际案例,介绍溶液在生活、工业等方面的应用,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在实际生产中的价值。
2.对于教学难点的突破,我计划采取以下措施:
a.利用动画、模型等教学资源,形象地展示溶解过程的微观机制,帮助学生理解溶解现象。
b.在进行溶液浓度计算教学时,设计梯度性练习题,由浅入深地进行指导,让学生逐步掌握单位换算和应用题的解决方法。
4.通过课堂讲解、实验演示、学生操作等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他们探索化学世界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注重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3.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了解化学知识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方面的重要性。
3.溶液的配制:讲解溶液配制的原理、方法以及所需仪器,如烧杯、量筒、滴定管等。
九年级化学下册9.1溶液的形成 (第一课时)教案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下册9.1溶液的形成 (第一课时)教案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fa249b48b84ae45c3b358c5f.png)
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重点和难点
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对溶解过程的理解。
实验准备
五种溶液: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氯化铁。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本课时主要是以实验探究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实验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小组总结从而得出结论,教师只是引导、组织好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教学活动。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9.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9.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1e1b413c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c6.png)
2.要求学生在作业中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验观察和个人思考,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提高学习效果。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内容与过程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详细讲解溶液的形成及其特点,通过导入新课、讲授新知、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和作业小结等环节,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溶液的概念和性质。同时,我也将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实验和作业,提高他们的学科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我相信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溶液的形成及其特点,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溶液的实例,如饮料、盐水等,引导学生关注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创设实验情境,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溶液的制备和观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设计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溶液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溶液是如何形成的?”“溶液有哪些特点?”等,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给予肯定和指导,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化理解。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溶液的定义、形成过程和特点。
2.强调溶液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对溶液重要性的认识。
3.结合学生的讨论和实验,归纳溶液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五)作业.理解溶液的概念,掌握溶液的形成过程及特点。
2.了解溶液的分类,能够区分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教案(共1课时)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教案(共1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9875b8d0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c3.png)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教案(共1课时)一. 教材分析溶液的形成是化学中的重要概念,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课题1主要介绍了溶液的定义、特征以及溶液的形成过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溶液的本质,掌握溶液的形成原理,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溶液现象。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物质的基本概念,对物质的组成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溶液的形成过程和溶液的特征,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深入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和特征。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溶液的定义和特征,掌握溶液的形成过程。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溶液现象。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溶液的形成过程。
2.溶液的特征。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
2.讲授法:讲解溶液的定义、特征和形成过程。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溶液现象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烧杯、试管、溶质、溶剂等。
2.课件:溶液的形成过程的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溶液现象,如盐水、糖水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溶液?溶液是如何形成的?2.呈现(1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溶液的定义和特征,讲解溶液的形成过程。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溶液的形成过程,并解释实验现象。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自己动手操作,观察溶液的形成过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溶液现象的理解。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溶液现象。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溶液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如何判断一个物质是否溶于水?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溶液的定义、特征和形成过程。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有关溶液的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优秀教学案例九年级化学下册(人教版)
![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优秀教学案例九年级化学下册(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806c4e3c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f0.png)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溶液的定义、溶 Nhomakorabea过程、特点及应用,巩固所学知识。
2.强调溶液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社会责任感。
3.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究。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运用溶液的知识解决问题,如饮料的配制、药剂的稀释等。
2.要求学生撰写学习心得,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3.分析溶液的特点:均一性、稳定性、不能通过滤纸等。
4.举例说明溶液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如饮料、药剂、化肥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学生分组讨论溶液的形成过程、特点及应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教师点评: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与进步。
3.通过对溶液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积极向上的道德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溶液的形成为主线,引导学生从实验、生活实例等多角度深入探讨溶液的知识,使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提高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策略
2.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溶液的概念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4.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欲望。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液的定义,掌握溶液的本质特征,能正确区分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39a7f240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8a.png)
2.练习题:布置一些与溶液相关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计算题,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3.研究性作业:鼓励学生调查溶液在生活中的应用,并撰写研究报告,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4.互动作业:通过在线平台,让学生参与讨论溶液相关的议题,促进生生互动,拓宽知识视野。
二、学情分析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所面向的学生为九年级学生,他们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在认知水平上,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化学知识,能够理解物质的宏观性质和微观结构。在学习兴趣上,学生对溶液这一直观的化学现象通常表现出较高的兴趣,因为溶液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在学习习惯上,学生可能习惯了被动接受知识,需要引导他们转向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以提升学习效果。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的第一课时。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处于重要位置,它是学生从宏观角度认识物质世界的重要篇章,为后续学习溶液的性质、浓度及其应用打下基础。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
(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溶液的定义、特点及分类;
(2)溶液的组成、形成过程和浓度表示方法;
(3)溶液的应用。
2.教学难点:
(1)溶液的形成过程,特别是溶质与溶剂的相互作用;
(2)溶液浓度的计算和表示方法;
(3)溶液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何运用溶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33a55649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ec79c19.png)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溶液的概念,了解溶液的组成及特性,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
2.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3.引导学生掌握溶液的表示方法,如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等,为学生后续学习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打下基础。
4.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学会使用烧杯、量筒、玻璃棒等实验仪器,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一)情景创设
1.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如饮料、盐水等,让学生感受到溶液的普遍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设计实验演示,如盐境,如为什么饮料会变甜?为什么盐水可以浇地?引导学生思考并探讨溶液的特性。
4.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溶液的微观结构,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溶液的形成原理。
2.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强调溶液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如海水为什么变咸?药片为什么要在水中溶解?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设计一份关于溶液的实验报告,包括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实验结果等。
2.要求学生在报告中运用所学知识,如溶液的表示方法、浓度计算等。
3.鼓励学生在报告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思路,共同解决问题。
2.设计小组实验,如制备不同浓度的盐水溶液,让学生动手操作,增强实践能力。
3.鼓励小组成员相互评价、相互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4.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给予小组反馈,帮助小组提高合作效果。
(四)反思与评价
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溶液的概念、组成、特性和形成过程。
2.提问:“你们知道这些溶液是如何形成的吗?”引导学生思考并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九年级化学下册9.1《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下册9.1《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3fd4f6faff00bed5b9f31dea.png)
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学习目标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
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教学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溶解过程中的放热和吸热现象。
教学程序【课前准备】配制硫酸铜、氯化亚铁、高锰酸钾、食盐四种溶液。
【展示】展示以上四种溶液.【设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前面试管中的液体,这么漂亮,你想到了什么?【小结】其实,我们看到的液体都是溶液。
我们今天就要来学习第一课题——溶液的形成,学了本课题后同学们的猜想与假设自然有了答案。
学生观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并且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
【过渡】溶液是怎样形成的呢?下面我们通过探究实验亲手来做一下,然后来交流实验结果。
【探究实验一】几种固体物质溶解于水药品:食盐、糖、硫酸铜晶体、水。
仪器:玻璃棒、100mL小烧杯、药匙。
【设问】为什么物质会消失在水中?原因是什么?对此你有何猜想?小组讨论一下看是否能形成共识.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现象.汇报结果。
学生积极寻找原因,进行猜想与假设。
小组讨论形成共识:是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水中,形成一种混合物学生的方法很多:如可以把食盐等单独放人水中;也可以把所有的固体物质—起放入水中。
【小结】这种混合物就是溶液。
【引导观察】溶液的颜色是否均一?溶液中是否有固体析出?学生观察,回答观察所得。
【小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学生理解概念。
【见板书设计】【设问】如果衣服上沾到小油滴怎么办【设问】生活中常见的溶液有什么?请说出它们的溶质和溶剂分别是什么?思考生活中常见的溶液.【设问】我们有这种生活经验,当你的衣服上沾上油污怎么办?【过渡】同学们的生活经验非常丰富,我们做完下面的活动探究就能明白洗去油污的道理了。
【活动探究二】药品:碘、高锰酸钾、水、汽油。
仪器:试管、药匙。
水碘水高锰酸钾汽油碘汽油高锰酸钾结论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想出各种不同的方法。
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教案(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71c72898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9fa4a77.png)
(3)溶液的形成过程:通过溶剂与溶质的相互作用,使溶质分散到溶剂中,形成溶液。
(4)溶液的浓度: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或体积与溶液总质量或总体积的比值。
2.教学难点
(1)溶液的形成原理:学生难以理解溶剂与溶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及溶液的形成过程。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增强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和认识。同时,本节课也为后续学习溶液的浓度、稀释等知识打下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培养,通过实验和观察,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结合课本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游戏设计:设计溶液配制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溶液的浓度计算和稀释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教学媒体和资源
(1)PPT:制作简洁清晰的PPT,展示溶液的定义、特征和种类等关键知识点,辅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2)视频资料:播放溶液形成过程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理解溶液的形成原理。
(3)在线工具:利用在线工具进行溶液浓度计算和稀释的模拟实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通过实验和观察,使学生能够主动探索溶液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同时,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社会责任意识,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溶液的定义与特征:溶液是由溶剂和溶质组成的均匀混合物,具有稳定性、均一性和透明性。
《溶液的形成》 说课稿
![《溶液的形成》 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32bc1fe8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6ecb774.png)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溶液的形成》。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溶液的形成》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 1 的内容。
溶液是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混合物,本课题是关于溶液的初步知识,包括溶液的概念、组成、特征,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等。
这些知识不仅是学习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等内容的基础,也在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学生能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认识溶液,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为后续学习化学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不少溶液,对溶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于溶液的本质特征、组成以及溶解过程中的微观变化等还缺乏系统的了解。
此外,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需要通过实验和多媒体等手段帮助他们理解抽象的概念。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溶液的概念,能说出溶液的组成和特征。
(2)了解溶质和溶剂的概念,能区分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3)知道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4)了解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溶液的概念、组成和特征。
(2)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2、教学难点(1)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
(2)判断溶质和溶剂。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溶液的形成过程和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b1025c51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3c.png)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生活实例导入:以日常生活中的溶液现象为导入,如食盐溶解、药物治疗等,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通过对溶液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到化学的实用性,培养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掌握溶液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针对九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策略:
1.以生活实例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分享讨论成果:各小组展示讨论成果,让学生在交流中互学互鉴,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四)总结归纳
1.溶液的概念与特征:总结溶液的定义、均一性、稳定性,让学生形成系统性的认识。
2.溶液的形成原理:归纳溶液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理解溶液的本质。
3.溶液与其他分散系的区别:总结溶液与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别,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实例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导入新课,使学生能够快速地将新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Fra bibliotek学生直观地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增强学生的实证观念,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验演示:通过展示溶液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溶液的特点,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人教化学九年级下9.1《溶液的形成》说课稿
![人教化学九年级下9.1《溶液的形成》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0f347e50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d8.png)
人教化学九年级下9.1《溶液的形成》说课稿一、课文内容概述本节课是人教化学九年级下册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溶液的形成。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溶解、溶质、溶剂和溶液的概念,并学会用实验方法来观察和判断溶解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溶解、溶质、溶剂和溶液的定义,并能正确运用这些概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判断的能力,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来验证溶解的过程。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热爱,激发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好奇心。
三、教学重点1.溶解、溶质、溶剂和溶液的定义。
2.通过实验方法观察和判断溶解的过程。
四、教学难点学生通过实验方法观察和判断溶解的过程。
五、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实验器材和实验用品。
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
六、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引入一些关于溶解现象的实际例子,如糖溶解在水中,盐溶解在水中,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你知道为什么糖可以溶解在水中吗?”2. 学习与探究(30分钟)2.1 概念讲解通过课件展示并讲解溶解、溶质、溶剂和溶液的定义,让学生对这些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2.2 实验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实验步骤如下:1.准备两个杯子,一个装满冷水,一个装满热水。
2.向两个杯子中分别加入相同量的食盐,搅拌均匀。
3.观察并记录两个杯子中食盐的溶解情况。
4.思考并回答问题:“为什么食盐在热水中溶解得更快?”2.3 实验总结通过学生的实验结果和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出溶解过程可能受到温度的影响,并解释为什么在高温下食盐溶解得更快。
3. 归纳总结(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梳理溶解、溶质、溶剂和溶液的定义以及实验结果。
4. 拓展练习(10分钟)教师提供一些拓展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并给予相应的指导和解释。
5.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提出下节课的预习内容。
七、作业布置1.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下 9.1 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下 9.1 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c292cb3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5318f42.png)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下 9.1 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溶液的基本概念。
2.理解溶解、溶质和溶剂的概念。
3.掌握溶解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规律。
4.了解溶解物质的饱和溶液和非饱和溶液。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实物实验和观察,探究溶解物质溶解于水中的现象。
2.教学难点:理解溶质和溶剂的概念,并能够正确区分溶质和溶剂。
三、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玻璃杯、不同溶解度的物质(如食盐、砂糖、小苏打等)、温水。
2.图片或实物:溶解物质溶解于水中的现象图片或实物。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溶解物质溶解于水中的现象,以往的实验经验。
•提出问题: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些现象有什么共同的特点?2. 实验探究(20分钟)•学生们自行组队进行下面的实验,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
•步骤:–步骤一:每组取一个玻璃杯,将一小勺盐加入到玻璃杯中,并加入适量的温水,搅拌均匀。
–步骤二:再取一个玻璃杯,将一小勺砂糖加入到玻璃杯中,并加入适量的温水,搅拌均匀。
–步骤三:再取一个玻璃杯,将一小勺小苏打加入到玻璃杯中,并加入适量的温水,搅拌均匀。
–步骤四:观察每种溶液的外观特点。
•学生观察实验结果,并记录下来。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讨论,总结出溶解物质溶解于水中的规律。
3. 概念讲解(15分钟)•教师通过口头讲解的方式,介绍溶质、溶剂和溶解的概念。
•教师通过实物或图片的展示,帮助学生理解溶质和溶剂的概念,并要求学生举一些例子进行区分。
4. 巩固练习(15分钟)•学生个人或小组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
•教师在学生完成后,逐个检查并讲解正确答案。
5. 归纳总结(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溶解物质溶解于水中的规律,以及溶质和溶剂的区分。
•学生们将总结的内容记录在自己的笔记中。
五、课堂作业1.根据课堂学习的内容,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总结你对溶质和溶剂的理解。
2.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并写下你对下一节课的问题。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9.1溶液的形成说课设计-精选教学文档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9.1溶液的形成说课设计-精选教学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ef7ed8fe2cc58bd63186bd56.png)
《溶液的形成》说课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题是关于溶液的一些初步知识。
包括溶液的形成,溶质、溶剂、溶液的概念,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等。
在此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到了许多溶液,如盐酸、硫酸铜溶液、食盐溶液等等,对溶液并不陌生。
这一课题主要是使学生从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体系。
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为下面的教学做准备。
二、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基本概念;了解溶液的一般用途。
2.了解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3.了解溶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发展学生善于动手,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化学课程标准》对本课题的要求是:“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的组成。
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用途。
”因此,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的过程。
四、教法和学法实验、分析讲解相结合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
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化学药品中认识一些溶液的实例。
通过对物质溶于水等实验现象的观察、描述和分析,理解溶解的过程及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五、实验准备药品:食盐、蔗糖、硫酸铜、高锰酸钾、碘、乙醇、汽油、水仪器:烧杯、试管、玻璃棒、胶头滴管六、课时安排2课时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教师展示五种颜色不同的溶液(氯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高锰酸钾溶液、氯化铁溶液),并设疑:请同学仔细观察试管中漂亮的液体,你想到了什么?(通过新课的引入,意在激发学生继续学习掌握更多知识的积极性)【活动与探究】本课题中活动与探究比较多,因此要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案(第一课时)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案(第一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363e60fa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04.png)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溶液、溶质、溶剂等概念,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
(2)、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3)、能判断溶液中的溶质、溶剂,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讨论和实验探究,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学会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意识,学会辩证地看问题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建立有关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和溶剂三者的关系。
2、难点:对溶解过程的微观认识。
四、教学流程:1、新课导入【情境创设】展示多媒体“旋转的地球”、“海洋的图片”、“海水为什么是咸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带着兴奋的情绪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这样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和实验入手,有利于迅速集中注意力,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也将学生引入到了愉快的学习中去。
【提出问题】:为什么说海洋是一个丰富的资源宝库?海水为什么是咸的?海水里含有80多种元素,你是如何理解的?在学生的讨论中引入溶液的概念。
学生激趣、感知,带着兴奋的情绪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引导探究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常常要将物质与水混合,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例如用氯化钠溶于水配成盐水来选种;将碘分散到酒精中制成碘酒;将农药分散到水中形成喷洒的药液等,除此之外你还知道那些?【活动与探究】实验9-1溶液的形成(在教材提供的演示实验1蔗糖的溶解基础上,再增设学生实验2食盐的溶解进行对比,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溶液基本特征的理解)将食盐分别放入烧杯中,加适量的水充分搅拌溶解,静置观察现象。
然后,与教师的演示实验现象对比。
【引导】(1)、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分析讨论实验1、2中溶液的形成过程,组织学(2)、溶剂、溶液的概念及溶液的基本特征。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说课稿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c31af175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aa.png)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会逐步呈现溶液的定义、组成、性质和形成过程等知识点。首先,我会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溶液的定义和组成,让学生了解溶液的基本概念。然后,我会通过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了解溶液的性质,如均一性、稳定性等。接下来,我会讲解溶液的形成过程,包括溶解、混合等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出问题和观点,增强他们的思维能力。
2.教学难点:溶液的形成过程的理解和运用,溶液与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别。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具有较强的探究意识和动手能力。他们在经历了初中化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素养,对化学现象和原理有一定的认识。然而,由于年龄特征,他们可能对一些抽象的概念和理论的理解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学习障碍方面,学生可能对溶液的定义和性质理解不够深入,容易将溶液与其他类型的混合物混淆。同时,学生可能对溶液的形成过程,尤其是溶解现象的理解存在困难,无法准确描述溶液的形成过程。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1.实验教学:通过展示有趣的化学实验,如盐的溶解实验,让学生亲眼观察溶液的形成过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计划采用实验导入的方式。在课堂开始时,我会向学生展示一个有趣的实验:将盐放入水中,观察盐的溶解过程。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观察到溶液的形成过程,激发他们对本节课的兴趣。然后,我会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是什么现象吗?”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引出溶液的概念。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和实践活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1bb1434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232fa09.png)
设计具有梯度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解答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拓展学生的思维。
7.情感教育,培养态度: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强调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8.课后反思,评价反馈:
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反思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巧和知识点,教师对学生的报告进行评价和反馈。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简要介绍溶液的组成,包括溶质和溶剂,并举例说明。
2.讲解溶解度概念,阐述溶解度与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关系,引导学生关注溶解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3.演示溶解实验,如将食盐放入水中搅拌,观察溶解过程,强调溶解操作的基本技能。
4.分析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如吸热或放热现象,让学生了解溶解热效应。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方面:
-溶解度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解,尤其是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溶液制备过程中的实验操作技巧,如搅拌、加热等。
2.过程与方法方面:
-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时,能够准确描述并分析溶解过程的特点。
-学生能够运用比较、归纳等思维方法,总结溶液的形成条件及其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认识到化学知识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溶液实例,如饮料、药水等,引发学生对溶液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实验探究,理解概念:
安排学生进行溶解实验,观察溶解过程中的现象,引导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3.分组讨论,总结特性: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7f97e94427284b73f24250f2.png)
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溶液的形成》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一,隶属新课标中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下的二级主题《水与常见的溶液》,是初中化学对混合物体系进行研究的主要部分,是学生后期学习酸碱盐之间的化学反应的基础;在前面的八个单元中学习过的很多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学生接触到的很多试剂就是溶液,在后面酸、碱、盐的的教学中绝大多数反应又将涉及到溶液,因此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的基础上,集中和系统地学习有关溶液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本课知识是关于溶液的初步认识,其中涉及到溶解过程,溶液的形成,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溶液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等。
这一课题主要是使学生从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液体。
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
为以后的教学做准备。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是由溶质、溶剂组成的。
②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用的溶剂。
③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①学生通过分组实验、观察记录、汇报交流、分析讨论,归纳总结,从而认识溶解的过程,构建溶液的概念。
②运用多媒体动画,将抽象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
通过游戏化的练习,让学生在快乐中巩固新知。
利用课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初步了解溶液在生活、生产及科研中的重要意义,体现化学的应用价值;②在分组实验与小组讨论中,体会交流与合作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发展学生善于动手,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教学难点:对溶液形成微观过程的理解二、说学生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糖水、汽水等,在化学课上接触过硫酸铜溶液、过氧化氢溶液等,对溶液有一定的了解,但没有从化学的角度对溶液进行深入的认识。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9.1《溶液的形成》教案(1)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9.1《溶液的形成》教案(1)](https://img.taocdn.com/s3/m/a0b50b36c281e53a5902ff15.png)
9.1 溶液的形成【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三、情感与价值观【教学重点】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对溶解过程的理解。
【学生分析】溶液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本节课可充分利用生活中有关溶液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体现新课改的精神。
【教学资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置一定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实验探究活动中,通过观察、讨论、交流体会知识的产生与形成过程。
这样的设计不但知识与技能目标得到了落实,而且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教学策略分析】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化学药品中认识一些溶液的实例。
通过对物质溶于水等实验现象的观察、描述、分析,理解溶解的过程及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学生通过水和油的小实验,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综合素质。
【教学用品】五种溶液: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氯化铁。
学生丙::医生给我打针时的药是溶质,蒸馏水是溶剂。
胶头滴管静溶液。
此实验它们又分层,把液体倒掉后试管不干纳总象?【板书设计】:课题1 溶液的形成一、溶液:1、什么叫溶液?2、什么叫溶剂?3、什么叫溶质?4、溶液的组成:溶质和溶剂5、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1 溶液的形成(两课时)
从容说课
本课题包含两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通过学生的活动与探究,使学生在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粒子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体系,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进而认识溶质、溶剂及其辩证关系。
最后通过实验简单介绍了乳化现象,以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第二部分介绍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通过学生思考,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绘制简图,实验探究物质在溶解过程中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本课题内容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使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有一定的难度,使学生理解乳化现象也有一定难度,故在教学中可用动画模拟讲解,并注意与生活经验相联系,使学生体会化学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4)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
分析实验现象。
(2)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发展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建立溶液的概念。
2. 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
1.从微观上认识溶液。
2.理解溶质、溶剂的辩证关系。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实验探究→归纳总结→联系实际→知识升华→联系实际→激起兴趣。
教具准备
教师用具:投影仪、烧杯、玻璃片、玻璃棒、五试管溶液(品红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铁溶液、高锰酸钾溶液、氯化钾溶液)、硝酸铵固体。
学生用具:仪器:小烧杯、玻璃棒、小试管、药匙、滴管、酒精灯、火柴、温度计;
药品:食盐、蔗糖、碘、高锰酸钾、汽油、水、乙醇、植物油、洗涤剂、洗衣粉、纯碱、硝酸铵、氢氧化钠。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溶液。
第二课时: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情境]展示五种液体:红色(晶红溶液),蓝色(硫酸铜溶液),黄色(氯化铁溶液),紫色(高锰酸钾溶液),无色(氯化钾溶液)。
[设问]看到这五种液体,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发言]如:1.想知道这它们各自的味道。
2.想知道它们是怎么形成的。
3.想到它们可能是不同颜料与水混合而成的。
4.它们颜色各不相同,可能是混合物。
[引入]通过大家的发言,可以看出同学们的想象力很丰富,探究化学奥秘的愿望很强。
同学们都知道海水又苦又咸,它同这五种液体一样,都属于溶液,学完了本节课后你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板书]第九单元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引导]同学们桌子上都摆有食盐、蔗糖及别的用品,下面就按“活动与探究一”的内容进行实验。
[投影]活动与探究一:几种固体物质溶于水
试验用品:食盐、蔗糖、水、烧杯、玻璃棒、药匙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交流实验现象]请一组同学上台解释他们的实验过程及现象,其他同学提出异议。
[现象]蔗糖、食盐都消失在了水中。
[结论]蔗糖、食盐都可以溶解在水中。
[提问]如何从微观上理解这一现象?
[学生讨论、总结]蔗糖微粒、食盐微粒运动扩散到水分子中去了。
(教师指出:物质在水中以什么形态存在,将在以后的章节中学习)。
[引导提问]我们刚才得到的液体,都是混合物拿出开课时的五种液体,让学生观察:1.每种液体各部分一样吗?
2.放置了这么长时间,你有没有看到哪种液体析出沉淀?
[学生回答]1.各部分完全相同。
2.没有析出沉淀。
[教师总结]像这样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就叫做溶液。
[提问]根据刚才的实验及分析总结溶液的概念。
[讨论、总结,并互相交流]
[板书]一、溶液
[投影]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提问]水具有什么作用?
[回答]分解其他物质的作用。
[投影]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例如:水。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讨论]在蔗糖溶液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什么?溶剂是什么?
[交流结果]在蔗糖溶液中,溶质是蔗糖,溶剂是水;在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氯化钠,溶剂是水。
[教师指出]开课的五种液体中:红色的是品红溶液,蓝色的是硫酸铜的水溶液,黄色的是氯化铁的水溶液,紫色的是高锰酸钾的水溶液,五色的是氯化钾的水溶液。
[设问]你还能否再举出一些溶液?并指出溶质、溶剂。
[学生发育]1.糖水中溶质是糖,溶剂是水。
2.白酒中酒精是溶质,水是溶剂。
[教师指出]除了水可以作溶剂外,汽油,酒精等也可作溶剂。
例:碘酒:溶质是碘,溶剂是酒精。
[过渡]大家应该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当衣服上沾上油滴时,用水洗很难洗去,怎么办呢?
[学生发言]1、可以用肥皂水洗。
2.用洗衣粉洗。
(教师给予鼓励)
[引导]完成下面的“活动与探究二”之后,你就会明白洗去的道理。
[投影]活动与探究二:
实验用品:碘、高锰酸钾、水、汽油、药匙、试管、胶头滴管
步骤:
[学生活动]
[互相交流]请一组同学将他们的实验现象、结论展示给大家。
其他各组提出异议。
[结论]碘难溶于水,易溶于汽油;而高锰酸钾难溶于汽油,易溶于水。
这说明: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也不同。
[投影]2.溶质与溶剂的辩证关系
①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也不同,
[解决问题]衣服上的油滴用什么洗去?为什么?
[回答]汽油。
因为油在水中溶解能力小,在汽油中溶解能力强。
[过渡]前面我们谈到的溶质大部分是固体,那溶质还能否是别的状态呢?下面进行“活动与探究三”。
[投影]活动与探究三:乙醇溶于水
实验用品:乙醇、高锰酸钾水溶液(高锰酸钾起显色作用,便于观察)、试管、胶头滴管
步骤:
[学生活动]
[交流实验结论]振荡前分层,振荡后不分层,静置后不分层。
乙醇能溶解在水中,形成溶液。
[教师指出]液体与液体可以互溶,当液体与液体互溶时,我们把量多的叫溶剂,量少的叫溶质。
[投影]②液一液互溶:量多一溶剂,量少一溶质
③通常:水是溶剂
[讲解并板书]3.溶质可以为:固体、液体、气体。
[设问]大家能否举出溶质是气体的例子?
[回答]汽水。
[引导提问]我们了解了溶液、溶质,溶剂及溶质与溶剂的辩证关系,你能否联系生活中的实际,谈谈溶液的用途。
[学生发言]1.动物体内氧气和二氧化碳都是溶解在血液中进行循环的。
2.医疗上的葡萄糖溶液和生理盐水,各种注射液都是按一定要求配成溶液使用的。
3.现在农业上的无土栽培技术就是利用溶液代替土壤,同样提供植物所需养料。
[引导]我们已经了解了溶液,那把油放入水中会不会形成溶液呢?下面我们看“活动探究四”。
[投影]活动探究四
实验用品:水、植物油、洗涤剂、2支试管、胶头滴管
步骤:
[学生活动](做上述实验的第一部分)
[交流]把植物油滴入水中,振荡前分层,振荡后不分层,静置后分层。
在振荡过程中有一些小油滴分散在水中,液体倒掉后试管不干净。
[引导提问]这样的液体稳定吗?
[回答]不稳定。
[引导]我们把这样的液体叫乳浊液,那什么是乳浊液?
[学生讨论、总结]
[教师总结并板书]4.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引导]现在进行“活动与探究四”的第二部分,看实验现象有何不同?
[学生活动]
[交流]水、植物油和洗涤剂混合起来,振荡前分层,振荡后形成均一的泡沫,静置后泡沫仍均匀,不分层。
倒掉液体后试管较于净。
[设问]这是为什么呢?
[结合动画模拟讲解]洗涤剂的分子结构中有亲水基(喜欢与水在一起的一端)和亲油基(喜欢与油在一起),当它接触油脂时,亲油基就会将大油滴分散成小油滴,这些小油滴不会聚集起来,又能随水流走。
化学上把这种现象叫乳化现象。
[设问]乳化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你能否举出几个例子?
[学生发言]1.用洗衣粉洗衣服。
2.用洗发水洗头。
3.洗餐具时加入洗洁精效果较好。
[思考]用汽油或加了洗涤剂的水都能除去衣服上的油污。
试分析二者的原理是否相同。
[讨论、总结]前者是油溶解在汽油中形成溶液,后者是乳化现象。
[鼓励学生总结本节课内容]
[学生发言]
[教师小结并板书]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溶液,知道了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液体与液体互溶时,量多的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若溶液中有水,一般水是溶剂。
我们还学习了乳浊液与乳化现象。
[作业]习题2、3
家庭小实验——清洗餐具
板书设计
第九单元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一、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