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公祠讲解词

合集下载

米公祠讲解词

米公祠讲解词

米公祠——纪念书法巨匠米芾的圣地
米公祠位于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是纪念北宋书法家、画家、文学家米芾的场所。

米芾 (1051 年 -1107 年) 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巨匠之一,他的书法风格独特,自成一家,被誉为“米氏云山”、“米家船”等。

米公祠始建于明代,历经修缮,现存的建筑多为清代所建。

米公祠内有一座米芾的雕像,高大威严,气势不凡。

雕像周围布满了各种书法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米芾的《寿翁帖》。

这座祠堂
还收藏了米芾的许多书法作品,以及与他有关的文献资料,是中国书法爱好者的朝圣之地。

米芾在中国书法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的书法作品融合了晋唐的风格,并加入了自己的独特创意,形成了“米家样”的书法风格。

他的书法以用笔豪放、潇洒自如、气势磅礴而著称,被誉为“狂草大师”。

他的作品不仅影响了当时的书法家,也对后世书法的发展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米芾除了书法外,还是一位杰出的画家和文学家。

他的画作以山水为主,运用了独特的墨色和笔法,呈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的文学作品也广受赞誉,被誉为“米南宫”,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重要
的影响。

米公祠作为纪念米芾的场所,不仅是中国书法爱好者的朝圣之地,更是一座见证中国书法、绘画、文学发展的宝库。

关于米公祠的作文

关于米公祠的作文

关于米公祠的作文你知道米公祠吗?如果不知道,那可就亏大啦!这米公祠啊,就像一座隐藏在城市中的文化宝藏,每次去我都感觉像是穿越回了古代,和大书法家米芾来一场超有趣的会面呢。

一走进米公祠,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古色古香的建筑。

青瓦白墙,飞檐翘角,就像一位位安静的老者,静静地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那大门,像是一个神秘的入口,只要一跨过,就仿佛进入了米芾的艺术世界。

米公祠里的书法作品那可真是一绝啊!米芾的字就像一群灵动的小精灵在纸上跳舞。

你看他写的字,笔画粗细变化多端,有时候像一条蜿蜒的小蛇,扭得那叫一个潇洒;有时候又像挺拔的大树,稳稳当当的。

我站在那些书法作品前,眼睛都看直了,心里就想,米芾老兄啊,你这手字到底是咋练出来的呢?难道是有什么写字的秘籍不成?看着那些字,我感觉自己就像个文盲,平时写的那字和米芾的比起来,简直就是蚂蚁和大象的差别。

祠里还有不少关于米芾的小故事呢。

据说米芾这人有点怪癖,特别爱石头。

有一次他看到一块特别奇特的石头,就像看到了绝世美女一样,立马拜倒在石头面前,嘴里还念念有词。

这要是放在现在,估计得被人当成疯子了。

不过呢,也正是他这种对事物的痴迷劲儿,才能让他写出那么有韵味的字吧。

我一边看这些故事,一边忍不住偷笑,米芾还真是个有趣的古人呢。

米公祠的庭院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有小巧玲珑的假山,那假山的造型就像真的山一样,有高有低,还有山洞呢。

我总忍不住想去钻一钻,就像个小孩子一样。

还有那清澈见底的池塘,里面的鱼儿游来游去,可自在了。

我站在池塘边,看鱼儿的时候,就想这鱼是不是也在欣赏米芾的字呢?它们是不是也会觉得这些字写得超级棒?说不定这些鱼都是被米公祠的文化气息吸引来的文化鱼呢!在这里,时间好像都慢了下来。

我可以远离城市的喧嚣,静静地感受米芾留下的文化韵味。

我有时候就在想,要是米芾能穿越到现在,看到这么多人来欣赏他的作品,他会是什么表情呢?会不会很得意地捋着胡子,说:“哈哈,本公子的字果然是魅力不减当年啊!”米公祠啊,就像是一本厚厚的历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文化的香气。

襄阳米公祠导游词(四篇)

襄阳米公祠导游词(四篇)

襄阳米公祠导游词各位游客大家好!我们今天要游览的是米公祠。

说起米公祠,我们先得了解米芾其人其事。

米芾(1051~1107),中国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

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号襄阳漫士、鹿门居士、无碍居士、海岳外吏,人称“米襄阳”。

祖籍太原,后迁居湖北襄阳,长期居润州(今江苏镇江)。

米芾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

善诗,工书法,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

米芾初师欧阳询、柳公权,字体紧结,笔画挺拔劲健,后转师王羲之、王献之,体势展拓,笔致浑厚爽劲,自谓“刷字”,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代四大书法家。

米芾绘画擅长枯木竹石,尤工水墨山水。

以书法中的点入画,用大笔触水墨表现烟云风雨变幻中的江南山水,人称米氏云山,富有创造性。

米芾传世的书法墨迹有<向太后挽辞>、《蜀素帖》、《苕溪诗帖》、《拜中岳命帖》、《虹县诗卷》、《草书九帖》、《多景楼诗帖》等,无绘画作品传世。

其书画理论见于所著《宝章待访录》、《书史》、《画史》、《研史》、《海岳题跋》等书中。

米芾书法宋代以来,为后世所景仰。

其作书谓“刷字”,意指其作书行笔方法与前人不同。

宋史载:“米元章初见徽宗,命书<周官>篇于御屏。

书毕,掷笔于地,大言曰:‘一洗二王恶札,照耀皇宋万古。

’徽宗潜立于屏风后闻之,不觉步出纵观。

”米公祠位于襄阳市樊城西南汉水之滨,原名米家庵,是为纪念中国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而修建的祠宇。

始建于元,扩建于明,自清康熙三十二年(____年)始,先后由米芾第十八代孙米瓒、十九代孙米爵、二十代孙米澎重建;清同治四年(____年)再建。

祠内有纪念性建筑拜殿、宝晋斋、仰高堂等。

并珍藏有清雍正八年(____年)由其后裔摹刻的米芾手书法巾45碣,其它碑刻145碣。

<米公祠及其石刻>____年被公布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____年____月,米公祠作为清代古建筑,被____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游米公祠作文

游米公祠作文

游米公祠作文《游米公祠》篇一:初入米公祠早就听闻米公祠的大名,今天终于有机会来游玩啦。

到了米公祠的大门前,就感觉一股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

门不大,但是那种年头感满满当当的,朱红色的大门像是一个守卫着历史的老将。

我买了票,就兴奋地大步往里走。

一进去就看见好大一片庭院,地上铺的石头看起来都有点年岁了,坑坑洼洼的,不过这反倒让整个地方更有韵味。

庭院里种着不少大树,枝叶繁茂得就像一把把超级大伞,给这地方增添了好多阴凉。

我看到正前方有个大房子,走过去发现是米公祠的主体建筑。

进去一看,嚯,里面供奉着米芾的像。

这人我知道啊,大书法家呢。

我就细细端详那雕像,米芾好像带着一种很洒脱的神情,就感觉他要是活过来,肯定是个特潇洒的老头儿。

雕像两边全是一些他的书法作品的复制品。

那字看着就很带劲,一笔一划都像有自己的灵魂一样,我虽然不是个书法大家,但是也能感觉到这些字很有气势。

这时候我就想起我自己小时候练字的经历,那可真是一部心酸的“小历史”。

我当初被我妈逼着练字,拿着笔在那描红模子,还总是把墨水弄得到处都是,手上脸上就跟小花猫似的。

再看米芾的字,感觉我那时候玩墨水都浪费了,要是拿来好好学习书法多好。

篇二:探寻米公祠角落从主体建筑出来,我就开始在祠里到处闲逛。

我发现有个小偏房,里面的桌子椅子看着都是些老古董了。

我忍不住好奇坐了上去,结果凳子嘎吱一声,吓我一跳,我还怕把这老家伙给坐坏了呢。

这个小偏房里也挂了不少字画,有些看起来因为年代太久远了,颜料都有点褪色了。

不过这就更有故事感了,我站在一副山水画前面,就想象着米芾当年站在这样的景色面前作画的样子,可能他一边看风景一边蘸墨,偶尔还和旁边的朋友唠上几句打趣的话。

顺着小路走,我看到一堵墙,墙根下长着几株小草。

这小草从墙角缝里顽强地钻出来,我想这就像是岁月在这米公祠里留下的一种生机吧。

不管这祠经历了多少风雨,这些小草每年都能长一茬又一茬。

我站在那儿看了好一会儿小草,这时候有一只小蚂蚁顺着墙角慢慢爬,它爬到小草的根部就停住了,像是在跟小草打招呼呢。

襄阳米公祠导游词

襄阳米公祠导游词

襄阳米公祠导游词【篇一:米公祠讲解词】米公祠导游词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你们来到中国书法名城襄阳米公祠参观游览,我是你们的讲解员xx,很高兴能为各位朋友提供讲解服务,希望今天能在这里的书香墨韵中陪伴大家共同度过一段难忘的襄阳人文之旅。

米公祠是后人为了纪念我国北宋时期被称之为“宋四大书家”之一的著名书画家、鉴赏家米芾而修建的祠宇。

据《米氏世系》碑记载,在元代至正年间之前就建有米家庵了。

明代被毁,清代重修多次。

米芾(1051~1107),中国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

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号襄阳居士、海岳山人等。

祖籍太原,后迁居湖北襄阳,长期居润州(今江苏镇江)。

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

善诗,工书法,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

初师欧阳询、柳公权,字体紧结,笔画挺拔劲健,后转师王羲之、王献之,体势展拓,笔致浑厚爽劲,自谓“刷字”,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代四大书法家。

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个建筑是清同治4年(1865年)重新修建的。

米公祠的主要建筑有洁亭、拜殿、宝晋斋、仰高堂、碑廊等。

这些建筑中仍保留着元砖、明树以及清代建筑、石刻和康熙年间建造的45块碑刻。

此外,米公祠还收集了米芾部分书画原著、论著及书法原帖,是国内收藏较丰富的纪念性展馆。

登上迎江石阶,我们可以看到门口陈列的这块青石屏风,上面的雕刻画就是著名的“米点山水画”。

大家都知道,一幅画的构成一般是由:勾、皴、擦、染、点五种绘画手法勾勒而成,而米芾的米加山水画,擅以“模糊”的笔墨作江南云雾迷蒙的景色,用大小错落的浓墨、焦墨、横点、点簇来再现层层山头。

清代一位著名的诗人用“雾锁蒙蒙树,烟凝淡淡山,元章有遗法,妙处几人攀”这几句诗来描述米芾的山水画,是不是很形象?绕过青石屏风我们就进入了米公祠的一进院,我们脚下踩的这条青石板铺就而成的小路就是我们米公祠的中轴线。

在我们的左手边有一个亭子,它就是“洁亭”。

牌匾上的“洁亭”二字是我国著名书法家李铎先生题写的。

米公祠的园林艺术

米公祠的园林艺术

米公祠的园林艺术米公祠是米芾当年居住的米府和他去世后所建的祠堂组成。

米芾对园林艺术的认识颇为深刻,尤其表现在对石头的喜爱,在米公祠里我们除了可以看到许许多多的米芾以及一些书法家的字画和碑帖以外还可以欣赏米芾家的古典园林艺术的独特的魅力。

谈到这儿,首先还得说一说中国的古典园林艺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

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

其造园手法已被西方国家所推崇和摹仿,在西方国家掀起了一股“中国园林热”。

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

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与发展的瑰丽事业。

中国的园林是在各个朝代不断发展和积累起来的,明、清是中国园林创作的高峰期。

皇家园林创建以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最为活跃。

当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给建造大规模写意自然园林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圆明园”、“避暑山庄”、“畅春园”等等。

私家园林是以明代建造的江南园林为主要成就,如“沧浪亭”、“休园”、“拙政园”、“寄畅园”等等。

同时在明末还产生了园林艺术创作的理论书籍《园冶》。

它们在创作思想上,仍然沿袭唐宋时期的创作源泉,从审美观到园林意境的创造都是以“小中见大”、“须弥芥子”、“壶中天地”等为创造手法。

自然观、写意、诗情画意成为创作的主导地位,园林中的建筑起了最重要的作用,成为造景的主要手段。

园林从游赏到可游可居方面逐渐发展。

大型园林不但摹仿自然山水,而且还集仿各地名胜于一园,形成园中有园、大园套小园的风格。

自然风景以山、水地貌为基础,植被做装点。

中国古典园林绝非简单地摹仿这些构景的要素,而是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提炼,从而表现一个精练概括浓缩的自然。

它既有“静观”又有“动观”,从总体到局部包含着浓郁的诗情画意。

这种空间组合形式多使用某些建筑如亭、榭等来配景,使风景与建筑巧妙地融糅到一起。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徽芜湖无为米公祠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徽芜湖无为米公祠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徽芜湖无为米公祠
米公祠原名宝晋斋,位于安徽芜湖无为米公祠(无为县图书馆)位于新力大道。

距黄金塔西南4公里。

为北宋著名书画家米芾任无为知军时所建。

米公祠占地面积约17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2660平方米,园内有米公祠、宝晋斋、聚山阁、竹深处、古杏花泉井、投砚亭、墨池、拜石。

米芾(1051-1107年),字元章,祖籍由山西太原迁居湖北襄阳,人称“米襄阳”。

北宋崇宁三年至大观元年(1104-1107年),米芾任无为知军。

他为官清廉,勤政爱民,时人感其德政,在他去世后,于米公军邸的旧址上建米公祠以示纪念。

关于米公祠的宣传标语

关于米公祠的宣传标语

关于米公祠的宣传标语
1、在湖北名城襄阳汉江北岸,有一处典雅古朴、翰墨飘香的所在,这就是为纪念北宋著名书画家米芾所修建的祠宇,旧称米家庵,今名米公祠。
2、米公祠不大,祠内亭台廊榭错落有致,以书法、画廊、遗墨石刻为主,可谓是一座巨大的艺术宝库。
3、米公祠是襄阳米氏族裔祭祀米芾、米友仁和米立祖孙三代祠宇。衣冠唐制度,人物晋风流,颠不可及。
4、米公祠里有棵500年左右的银杏树,坐镇在米氏祠宇,见证米氏家族的兴衰,也肩负着历史文化的传承。
5、米公祠,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绿树成荫,历史韵味浓郁,环境清幽。
6、米公祠,原名米家庵,位于古樊城柜子城上,隔汉水与襄阳小北门相望。始建于元朝,明末毁于战火,现存全部建筑系清康熙至雍正年间重建。
7、吟楼万山风景聚;墨池濯砚鱼龙藏——米公祠。

湖北导游现场考试米公祠的导游词

湖北导游现场考试米公祠的导游词

湖北导游现场考试米公祠的导游词各位游客大家好!我们现在现在看清的就是米公祠,原名米家庵,1956年湖北石刻人民政府公布米公祠及其石刻为省级重点第四批单位。

它是为了纪念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书画家、祠宇鉴赏家米芾而修建的两所祠宇。

位于襄樊市樊城区西南的汉江之畔,临江而立,与襄城的夫人城隔江相望。

米芾初名黻,后改为芾,字元章。

号襄阳漫士、鹿门居士、海岳外史,人称米南宫、米襄阳。

米芾集书画家、鉴赏家、收藏家于一身,收藏宏富,涉猎甚广,加之眼界宽广,鉴定精良,其书法得王献之风雅,博取众长,不守陈规,所著遂正式成为后人研究画史的必备用书。

用笔俊迈,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大书家”。

被宋高宗誉为“沉着痛快,如乘骏马,进退裕如,不需鞭勒,无不当人意。

”有《宝章待访录》、《书史》、《画史》、《研史》、《海岳题跋》等。

《宝章待访录》成书于元佑元年(公元 1086年)八月,分为“目睹”、“的闻”两大部分,所录八十四件晋康品开后世著录之先河,影响颇大,甚至有第一卷专门模仿后记体例的论著,如明代张丑撰《张氏四表》。

《书史》则更为详实,为后世鉴定家的依据之一。

《海岳》一书主要叙述自己的经验心得,十分中肯。

米芾祖籍山西太原,从此随父亲迁居来到襄阳,在襄阳居住了十几年以后,宋徽召为书画学耶鲁大学,官至礼部员外朗。

在他17岁的时候又随双亲去了京都汴梁(就是现在的商丘开封),晚年定居在昆山镇江。

现在在仍旧江苏镇江仍然有米芾的陵墓。

具《米氏世系》碑记载,在元代至正二十五年之前就建有米家庵了。

扩建于明而又被毁于明代,明末整个米家庵成了一片断垣残壁了。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始,先后由米芾第十八代孙米瓒、十九代孙米爵、五十代孙米澎重建;清同治四年(1865年)再建。

清代光绪元年(1875年)曾修一次,文渊阁大学士单懋谦为牌楼亲题“米公祠”门额。

民国时期,米芾27世孙米高秦千方百计保管米公祠中均45块石刻,使这批珍贵的文物幸免于战乱,解放后米高秦主动献出石刻,运至米公祠存放。

介绍米公祠的作文

介绍米公祠的作文

介绍米公祠的作文《米公祠之旅》一、初见米公祠我一直听说米公祠是个很特别的地方,所以找了个空闲的日子就去探寻一番。

刚到米公祠的大门,就感觉像是穿越到了古代的文人世界。

那大门看上去就很有年头,厚实的门板仿佛藏着无数的故事。

走进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古色古香的建筑。

庭院里的石板路有点凹凸不平,走在上面都得小心点儿,不然很容易崴脚。

这些石板一块接着一块,缝隙里还长着一些小草,那草看起来萌萌的,小小的,像是在和这些古老的石板较劲,努力地展示自己的生机。

我看到有个小屋子,里面挂着一些书法作品。

凑近了看,那些字呀,简直就像一群小精灵在纸上跳舞。

我发现一幅字,那笔画是又刚劲又飘逸,像一个武林高手在比划拳脚,看似无形却又有着一种强烈的力量感。

旁边有个大爷也在看,还嘟囔着说这字写得真带劲。

我问大爷是不是懂书法,大爷笑了笑说就是瞎看,觉得好看就忍不住多瞅几眼。

这一下子让我觉得这米公祠真的很有亲和力,不管懂不懂书法的人都能被这些作品吸引。

二、深入米公祠再往里走,就到了米公祠的核心区域,那有一个小池塘。

池塘里的水绿油油的,但是不是脏脏的那种绿,倒像是带着一种神秘色彩的绿。

池塘里有好多的鱼,大的小的,红的黑的,五颜六色的,特别好看。

我站在池塘边看鱼,它们就在水里游来游去,有些还会跃出水面一小下,像是在跟我打招呼。

有一只大鱼特别调皮,老是抢其他小鱼的食物,我试图去阻止它,对着那鱼挥了挥手,它压根就不理我,自顾自地欢快游着吃着,真的把我给逗乐了。

池塘边还有些假山,这些假山形态各异,有的像小兔子,有的像小猴子。

我在假山周围绕了一圈,发现有个小缝隙,我好奇地把手伸进去,差点被里面的石头划破手指,真的是好奇心害死猫。

不过这个小意外并没有影响我的心情,反而让我对米公祠的探索更加感兴趣。

三、米公祠的韵味我沿着回廊走着,这回廊的柱子上斑斑驳驳的,有一些岁月的痕迹。

头顶上的横梁看起来也是饱经风霜。

我的脚在回廊的木板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就像是回廊在跟我诉说着它的历史。

米公祠游记

米公祠游记

米公祠游记
米公祠是我们襄阳著名的风景区,那是个景色秀美,历史悠久的好地方。

星期天的上午,阳光明媚,妈妈带我来到米公祠游玩。

来到米公祠的大门口,牌匾上赫然写着龙飞凤舞的三个大字“米公祠”,旁边还有两头威武的大石狮子。

我站在高高的台阶上,让妈妈给我拍照留作纪念
走进大门,迎面的两颗参天大树枝繁叶茂,高耸如云,原来那是生长了五百多年的银杏树。

金黄的树叶落满地,仿佛是个金色的世界。

往前走就来到一个祠堂,进去一看,里面摆放着米芾的书法,墙上挂着米芾的画像,还有很多关于他的介绍。

米公祠就是为纪念北宋大书法家米芾而修建的祠堂。

看完了祠堂,我们来到了米公祠的石苑。

石苑里有两匹石头做的马,一匹是公马,一匹是母马。

母马比公马瘦小很多,但脸上挂着笑容,显得非常慈爱。

公马体型健壮,好像一声令下,就会撒开四蹄,踏上征尘。

我还骑到马背上,体验了一把骑马的感觉。

我们又来到了风景优美的东苑,一进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池塘。

阳光的照耀下,水面闪闪发光,显得格外美丽。

池塘旁边还有几棵柳树,柳树随风摇摆的枝条就像小姑娘的丝丝秀发。

往前走还有一座假山。

我登上假山,发现还有一个山洞。

我好奇地走进洞里,黑呼呼的一片,走啊走,结果从假山的另外一个洞口走了出来。

我还看见一个牌子,上面写着国家前副总理吴仪还亲自到过米公祠呢!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已经到中午了,我和妈妈只好依依不舍的离开了米公祠。

米公祠保护现状

米公祠保护现状

米公祠保护现状
米公祠是纪念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芾的专祠,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襄阳市的汉江之畔,是集纪念、石刻、园林于一体的著名景区。

米公祠原名米家庵,始建于元,扩建于明,是襄阳市境内标志性景观之一。

然而,米公祠的保护现状并不容乐观。

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米公
祠面临着许多威胁和挑战。

首先,自然环境的变化对米公祠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损害,如水患、风化等。

其次,人类活动也对米公祠的保存造成了影响,如游客数量的增加、不合理的使用等。

为了保护米公祠,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方面,加强了对米公祠的管理和维护,如定期巡查、保养等。

另一方面,加大对米公祠保护的宣传力度,
提高游客和当地居民的保护意识。

虽然米公祠的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才能让米公祠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访米公祠——豫鄂自助游(29)

访米公祠——豫鄂自助游(29)

访米公祠——豫鄂自助游(29)对于“书法”,自己是个门外汉,但是,米芾的名人趣事倒也有所耳闻。

据传,有次宋徽宗降旨宣米芾到皇宫来写字,米芾就看上了宋徽宗的端砚。

写完后,米芾抱着那个砚台说:这个砚台被我用过了,哪还配让您再用啊,换一个吧。

皇上一听,这明摆着是“巧取强要”,作为皇帝总不能让天下人说自己小气,只得忍痛割爱,把砚台送他了。

米芾乐得手舞足蹈,抱着砚台就往外跑,砚台里剩下的墨汁都洒了自己一身。

皇上回头对旁边的蔡京说:这家伙名不虚传啊。

蔡京躬身答曰:米芾这样的主儿不能没有,但有了第二个就受不了啦。

你看,米芾就是这样一个“怪胎”,米芾号称“米襄阳”,今天有机会到襄阳游玩,能不去访访米公祠?01 一早乘公交车赶到米公祠,米公祠就在马路边上,过马路就是汉江。

拍摄时间8:20分。

据《米氏世系》碑记载,在元代这里就建有米家庵,明代扩建,后又被毁,清代重修多次,改名米公祠,就是纪念中国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

门额上“米公祠”三个字是清代光绪元年(1875)襄阳籍文渊阁大学士单懋谦题写。

参观米公祠要买门票,老伴半价12.5元,我免票。

02 进米公祠大门,来到这个庭院,清静幽雅。

祠堂庭院幽静,碑石林立,怪石嶙峋,银杏参天,给人以清静幽深的感觉。

米公祠的中轴为主体建筑,亭、拜殿、碑廊、宝晋斋、仰高堂,总占地面积为一万二千多平方米。

拜殿、宝晋斋内陈列着米芾及宋代大量的墨迹和石刻,悬挂的匾额、楹联琳琅满目。

中轴两侧为东、西石苑、苑内亭、台、榭廊高低错落,参差有致,小桥流水,荷池石舫。

廊壁陈列着米芾、苏轼、黄庭坚、蔡襄等书法石刻一百多块,以及当代著名书法家为米公祠留下的墨迹石刻三十多块。

这些书法精品,韵味生动,炉火纯青,把米公祠构建成一座巨大的艺术宝库。

03 米公祠庭院内有座“洁亭”。

看到“洁亭”,想起米芾留给后世近似癫狂的印象:穿古服,戴高冠,洁癖,嗜石如命等。

米芾的洁癖赫赫有名:其一,米芾不用别人用过的东西。

米芾曾经当过太常博士,负责皇家宗庙的祭祀事务,祭祀时要穿官服,用现在的话讲,就是穿标准工作服,他嫌脏,就玩命地洗,连工作服上的花纹、颜色都被洗掉了,为此,米芾受到降职处分。

米公祠游记

米公祠游记

米公祠游记
米公祠是我们襄阳著名的风景区,那是个景色秀美,历史悠久的好地方。

星期天的上午,阳光明媚,妈妈带我来到米公祠游玩。

来到米公祠的大门口,牌匾上赫然写着龙飞凤舞的三个大字“米公祠”,旁边还有两头威武的大石狮子。

我站在高高的台阶上,让妈妈给我拍照留作纪念
走进大门,迎面的两颗参天大树枝繁叶茂,高耸如云,原来那是生长了五百多年的银杏树。

金黄的树叶落满地,仿佛是个金色的世界。

往前走就来到一个祠堂,进去一看,里面摆放着米芾的书法,墙上挂着米芾的画像,还有很多关于他的介绍。

米公祠就是为纪念北宋大书法家米芾而修建的祠堂。

看完了祠堂,我们来到了米公祠的石苑。

石苑里有两匹石头做的马,一匹是公马,一匹是母马。

母马比公马瘦小很多,但脸上挂着笑容,显得非常慈爱。

公马体型健壮,好像一声令下,就会撒开四蹄,踏上征尘。

我还骑到马背上,体验了一把骑马的感觉。

我们又来到了风景优美的东苑,一进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池塘。

阳光的照耀下,水面闪闪发光,显得格外美丽。

池塘旁边还有几棵柳树,柳树随风摇摆的枝条就像小姑娘的丝丝秀发。

往前走还有一座假山。

我登上假山,发现还有一个山洞。

我好奇地走进洞里,黑呼呼的一片,走啊走,结果从假山的另外一个洞口走了出来。

我还看见一个牌子,上面写着国家前副总理吴仪还亲自到过米公祠呢!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已经到中午了,我和妈妈只好依依不舍的离开了米公祠。

无为米公祠导游词

无为米公祠导游词

无为米公祠导游词【篇一:米公祠导游词】迎着清晨这一屡灿烂的阳光,沐浴着这清凉春风,我们今天的旅行就要在这明媚的春光中拉开序幕。

各位来宾,大家早上好。

欢迎大家参加xx旅行社之米公祠之旅。

我代表公司及我个人对大家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

我是您此行的导游,大家可以叫我小葛。

中国有句俗话说的好: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

今天,我们由不同的地方走到同一个目的地,乘坐在同一辆车里,大家由不相识到相见相知,这真是一种很奇妙而又美好的缘分,那么就让我们将这个美好的缘分进行到底,让我们开心而行,满意而归。

在这次旅行中,如果您有什么事需要我们为您服务,请您一定要告诉我们,让我知道,我们会为您服务,让您满意。

因为您的满意就是我们的追求,您的快乐也就是我们最大的快乐。

最后,预祝大家此行游的开心、玩的尽兴!谢谢!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米公祠,它是为了纪念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书画家、鉴赏家米芾而修建的一所祠宇。

它位于襄樊市樊城区西南的汉江之畔,临江而立,与襄城的夫人城隔江相望。

米芾,字元章。

号襄阳漫士、鹿门居士、海岳外史,人称米南宫、米襄阳。

米芾集书画家、鉴赏家、收藏家于一身,收藏宏富,涉猎甚广,加之眼界宽广,鉴定精良,所著遂成为后人研究画史的必备用书。

米芾祖籍山西太原,后来随父亲迁居来到襄阳,在襄阳居住了十几年以后,在他17岁的时候又随母亲去了京都汴梁(就是现在的河南开封),晚年定居在江苏镇江。

现在在江苏镇江仍然有米芾的陵墓。

在我们眼前的就是米公祠的大门,它是在2001年汉江大道改造时重新修建的,它是四柱三间七牌楼硬山式建筑。

大门牌楼综合了鄂西北历史传统建筑风格与祠宇内的环境相互衬托、相互呼应,把名人文化与传统建筑特点有机的结合起来。

进入正门,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一个青石屏风,正面雕刻清代王铽(te)临慕的米点的山水画,背面雕刻民间风俗画“五福拜寿”。

米公祠占地25亩,以中轴线为主体,两侧分别为西苑和东苑。

中轴线上是一个三进院落,我们现在的地方就是第一进院。

襄阳米公祠石刻

襄阳米公祠石刻

襄阳米公祠石刻
襄阳米公祠石刻
襄阳的米公祠在汉江北岸,在老樊城的西南方向,与襄阳老城隔江相对,是北宋书法家米芾后人为他修建的纪念性建筑。

其内的拜殿、宝晋斋等建筑可追溯至清同治年间,近年维修得颇新,还做了相当的扩建。

主体建筑多少体现了襄阳地方特色,此外并无特别之处。

其内所存米公石刻是清代米公后裔摹刻的米芾手迹,战乱年代经其后人妥善保管才得以留存。

此外还有多方其他书家的碑刻。

惭愧的是,我对书法和碑刻没有什么感觉,无见地,只有好看和不好看的辨别,而这些碑刻的书法定是前者。

米公祠东侧有一小院,存放了很多与这里并不相关的石刻,如很多祠庙殿台重修记碑和石质匾额等,还有石塔、石马、石鼓等物。

这些东西多是当地清代遗物,收集到此的,有些雕刻还不错。

我绝无任何渴望,如此集中地看到这些祠庙石碑匾额等,因为这意味着,即便是清代建筑,也可能毁得无迹可考了。

国保碑
原来的省保碑
宝晋斋
米芾墨迹碑刻
来个签名!!
黄庭坚墨迹碑刻
东侧院内的石刻
纪念西晋镇守襄阳的羊枯和杜预的
可能是纪念道光年间襄阳知府郑敦允的
纪念樊姓始祖仲山甫的
明成化年间的墓志
不知用途的石塔
石塔上的雕刻。

湖北的襄阳古城导游词(六篇)

湖北的襄阳古城导游词(六篇)

湖北的襄阳古城导游词各位游客: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这里旅游。

襄阳城位于汉江南岸,襄樊市中心。

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是一座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的古城。

因“城在襄水之阳,故曰襄阳也”。

襄阳城雄据汉水中游,楚为北津戌至今已有____多年的历史;城池始建于汉;周长____公里;护城河最宽处____米,堪称华夏第一城池,自古就有“铁打的襄阳”之说。

如今,雄伟壮观。

古朴典雅的城地,与新近修复的仲宣楼昭明台等历史名胜融为一体,交相辉映,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襄阳城共有六座城门,即大,小北门,长门,东门,西门和南门。

襄阳城地处汉江南岸,与北岸的樊城隔江相望,是襄樊市委市政府机关所在地。

它三面环水,一面靠山,不仅是历代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更是一座古今闻名的军事重镇。

因城墙坚固,城高池深,易守难攻,素有“铁打的襄阳”之称。

自东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上下30____年,襄阳一直是群雄角逐的重要战场,战争的硝烟不断弥漫在它的上空。

如今,这里尚存许多军事遗迹。

襄阳城始筑于汉,唐宋年间改为砖城,增设垛堞,新建城楼。

明洪武年间重筑,并在城的东北角新添一段城墙,取名新城。

全城____周年米,原有____座城门,分曰:阳春、西城、临汉、拱宸、震华。

每座城门设有瓮城或子城,城四隅设有角台,沿线分设敌台和烽火台,城垣上设置垛堞____多个。

城墙最低处____米,最高处____米。

襄阳城六门城楼高耸,四方角楼稳峙,王粲楼、狮子楼、奎星楼缀十里城垣,与鼓楼(昭明台)、谯楼相映生辉。

整个城池和谐地融为一体。

环绕襄阳城的古护城河是古城美景之一。

它宽度____米以上,最宽处超过____米,是我国最宽的护城河,现被原样保存。

绕城泛舟而游,但见城垣高筑、垛堞处处;垂柳掩映、灌木葱茏,仿佛置身于画中,美不胜收。

襄阳城是湖北省重点保护单位。

襄阳城每座城门外又有瓮城也叫屯兵城。

万历四年,知府万振孙为六门首提雅称,分别为:阳春门,文昌门,西城门,拱震门,临汉门,震花门。

书墨宝地米公祠

书墨宝地米公祠

书墨宝地米公祠
李泽立
【期刊名称】《河北企业》
【年(卷),期】1998(000)004
【摘要】在古城襄樊的汉江之畔,有一座青瓦白壁的建筑,它就是为纪念我国宋代著名书法家、画家米芾而建造的「米公祠」。

米公祠,原名米家庵,为米氏家庙,最早建于元代,屡遭兵火。

清初,米芾的书画深受康熙皇帝的喜爱,大概因此缘故,康熙三十三年重建米家庵,并改为米公祠。

今米公祠建于光绪元年,门额横匾上「米公祠」三字为清文渊阁大学士单懋谦的手笔。

跨进祠堂,可见一帧米芾自画石刻拓像悬于堂屋正中,两边配有「千古临池推逸名,九重拜石仰高风」的对联。

穿过堂屋正厅,只见一棵银杏拔地而起,仰视不见其冠,树龄已有四百多岁。

树后是一堵巨型石碑,它由几尊石碑拼筑而成独具特色的影壁式石碑,其上记载了米氏家族渊源的变迁。

院两边是碑廊,陈列着米芾及黄庭坚、蔡襄、赵孟颂等人的遗墨石刻,丰富多彩,琳琅满目。

【总页数】1页(P46-46)
【作者】李泽立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8
【相关文献】
1.襄阳米公祠建筑艺术浅析 [J], 张静;张兴厚
2.襄阳米公祠建筑艺术浅析 [J], 张静;张兴厚;
3.襄阳米公祠藏光绪十七年《约据铭》略考 [J], 舒韶雄;高安丽;谢鑫
4.襄阳米公祠藏光绪十七年《约据铭》略考 [J], 舒韶雄;高安丽;谢鑫
5.墨林胜迹米公祠 [J], 陈绍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介绍米公祠的作文

介绍米公祠的作文

介绍米公祠的作文篇一哎呀,我跟你们说啊,米公祠可真是个有意思的地儿。

我觉得吧,它就像是一个时光机,能把我们带回到过去。

有一次我去米公祠,一进去就感觉好像穿越了似的。

那里面的建筑古色古香的,也许是时间留下的痕迹吧。

我在那里面溜达,看着那些亭台楼阁,心里就琢磨,这以前的人可真会享受啊。

我记得有个院子里有棵大树,那树冠老大了,像一把大伞似的。

我当时就在想,这棵树得见证了多少事儿啊。

说不定它还见过米芾本人呢,嘿嘿。

说真的,米公祠里的那些字画也挺牛的。

虽然我不太懂艺术,但我也能感觉到那种美。

我就想啊,米芾这家伙可真厉害,能画出这么棒的东西。

不过呢,有时候我也会想,这些东西是不是被夸得有点过了呀。

哎呀,我也不知道,可能是我眼光不行吧。

但不管怎么说,米公祠还是挺值得一去的,毕竟是咱这儿的文化遗产呢。

你们说是不是?篇二嘿,米公祠啊,那可是咱这地儿的一个宝贝。

我第一次去的时候,说实话,有点懵。

一进去,哇,那场面,感觉跟电视里演的古代场景似的。

我当时就在想,我这是穿越了吗?哈哈。

然后我就开始逛啊,看到那些古建筑,我就琢磨,这古人咋盖得这么好看呢。

也许他们那时候盖房子就跟咱现在玩积木似的,可有意思了。

走到一个展厅里,看着那些米芾的字啊画啊,我心里那个佩服啊。

这家伙,字写得也太好看了吧。

不过我又一想,他那时候有电脑吗?哈哈,要是有电脑,他还能写这么好吗?说真的,米公祠里面有时候挺安静的,安静得让人有点害怕。

但有时候又会突然冒出来几个人,吓你一跳。

哎呀,那感觉,真是没法形容。

我觉得吧,米公祠就像是一个神秘的盒子,你每次打开都能发现不一样的东西。

可能下次我再去,又会有新的发现呢。

篇三哎呀呀,米公祠,那可是个大名鼎鼎的地方啊。

我去过几次,每次的感觉都不太一样。

有时候我觉得它特别庄严,那些古建筑好像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我走在里面,就好像走在历史的长河里,也许这就是文化的魅力吧。

记得有一次,我在一个亭子里坐着休息,突然就想,米芾当年是不是也在这坐过呢?哈哈,这想法有点荒唐吧。

米公祠及其石刻

米公祠及其石刻

米公祠及其石刻
张家芳
【期刊名称】《江汉考古》
【年(卷),期】1987()1
【摘要】米公祠是为纪念我国北宋大书法家米芾而修的祠宇。

它建在古樊城的西南角城墙上。

过去称柜子城。

隔江与襄阳城小北门遥遥相望。

米公祠及其石刻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三百多年前遗留下来的文物古迹。

清朝康熙十一年,即公元一六七二年,有吴公琬、郑五云二人为访求古迹,在柜子城荒径杂草中发现了一块明朝万历四十七年曾任吏部尚书郑继之撰文的米氏世系碑。

【总页数】4页(P103-56)
【关键词】十七年;石刻;北宋;樊城;世系;万历;文物古迹;残碑;公元;光绪年间
【作者】张家芳
【作者单位】襄樊市文物管理处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
【相关文献】
1.探秘《金瓶梅》系列——完结篇柱史丁公祠石刻揭秘 [J], 房文斋
2.晏公祠儒家道统石刻考 [J], 魏晋茹; 张鹏飞; 岳升阳
3.山东五莲丁公祠石刻咀华 [J], 郭公仕
4.傅公祠所藏石刻述略 [J], 王鸿宾
5.好一个“米襄阳”——游襄樊米公祠怀米芾 [J], 朱道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米公祠导游词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你们来到中国书法名城襄阳米公祠参观游览,我是你们的讲解员XX,很高兴能为各位朋友提供讲解服务,希望今天能在这里的书香墨韵中陪伴大家共同度过一段难忘的襄阳人文之旅。

米公祠是后人为了纪念我国北宋时期被称之为“宋四大书家”之一的著名书画家、鉴赏家米芾而修建的祠宇。

据《米氏世系》碑记载,在元代至正年间之前就建有米家庵了。

明代被毁,清代重修多次。

米芾(1051~1107),中国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

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号襄阳居士、海岳山人等。

祖籍太原,后迁居湖北襄阳,长期居润州(今江苏镇江)。

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

善诗,工书法,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

初师欧阳询、柳公权,字体紧结,笔画挺拔劲健,后转师王羲之、王献之,体势展拓,笔致浑厚爽劲,自谓“刷字”,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代四大书法家。

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个建筑是清同治4年(1865年)重新修建的。

米公祠的主要建筑有洁亭、拜殿、宝晋斋、仰高堂、碑廊等。

这些建筑中仍保留着元砖、明树以及清代建筑、石刻和康熙年间建造的45块碑刻。

此外,米公祠还收集了米芾部分书画原著、论著及书法原帖,是国内收藏较丰富的纪念性展馆。

登上迎江石阶,我们可以看到门口陈列的这块青石屏风,上面的雕刻画就是著名的“米点山水画”。

大家都知道,一幅画的构成一般是由:勾、皴、擦、染、点五种绘画手法勾勒而成,而米芾的米加山水画,擅以“模糊”的笔墨作江南云雾迷蒙的景色,用大小错落的浓墨、焦墨、横点、点簇来再现层层山头。

清代一位著名的诗人用“雾锁蒙蒙树,烟凝淡淡山,元章有遗法,妙处几人攀”这几句诗来描述米芾的山水画,是不是很形象?绕过青石屏风我们就进入了米公祠的一进院,我们脚下踩的这条青石板铺就而成的小路就是我们米公祠的中轴线。

在我们的左手边有一个亭子,它就是“洁亭”。

牌匾上的“洁亭”二字是我国著名书法家李铎先生题写的。

(李铎,1930年4月生,男,号青槐,字仕龙,湖南省醴陵市人,研究馆员。

毕业于信阳步兵学院。

文职将军,享受国家特殊津贴。

全国著名书法家。

现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理事、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研究员、中国书画函授大学特约教授、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顾问、齐白石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工业大学书画学会顾问等。

自幼习书,曾遍临颜、柳、欧、赵、二王等字帖。

)后学苏、黄、米、蔡、王铎、傅山,旁及郑板桥、何子贞,上溯秦篆魏碑和汉隶,广集博采、兼收并蓄,脱旧出新,独树一帜。

为什么叫“洁亭”这个名字呢?我们知道大凡艺术造诣较高者都有一些与众不同的举止。

了解米芾的人都知道米芾一生有三个嗜好,一是洁癖,二是爱石如痴,称石为兄,“瘦、透、漏、皱”四个赏石的标准就是他最早提出的,在历史上被称为石器鉴赏家;三是嗜好砚台。

说到米芾的洁癖,我们襄樊还流传着这样两个比较有趣的故事。

传说有一天米芾遇到一个书生,知道这个书生姓段,名拂,字去尘。

于是米芾就想:拂且去尘,真吾婿也。

后来米芾果然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这个书生。

还有就是米芾洗手从来不用毛巾擦,而是用双手相拍或者甩手的方式把手弄干。

在这两个故事中,我们看到米芾单单从一个人的名字就能看出这个人特别爱干净,可见米芾的洁癖到了什么程度!后人为了纪念他便修建了这个亭子。

在我们的前方,中轴线的两边各立了一块碑刻,右手边的碑刻“米氏故里”,是著名的书法家沈鹏先生题写的,(沈鹏,著名书法家、美术评论家、诗人、编辑、出版家。

斋名介居。

1931年9月出生于江苏江阴。

幼年始习字画。

少年从章松厂(清末举人)等人学习古文、诗词、中国画、书法。

入大学后攻读文学,又学新闻专业。

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代主席、中国美术出版总社顾问以及《中国书画》主编。

兼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理事、中国国际友谊促进会理事、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理事、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北京大学艺术教育研究顾问、炎黄书画院副院长、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教授、《书法之友》杂志名誉主席等职。

书法长行草,有强烈的时代风貌与个人风格,书体兼及隶、楷多种面貌,受到国内外高度评价。

历年创作书法作品15000件以上,其中为图书报刊、展览题耑题贺以及题写匾额1000件以上。

为人民大会堂、中南海、亚运会五洲大酒店等重要场所书写巨幅。

其书法作品遍及亚、欧、美各大洲,刻于名胜古迹者有杭州、苏州、镇江、上海、南京、济南、郑州、峨嵋山、三峡、千山、崂山、贺兰山、海南、北京等地)。

左手边的“米家山水”四个大字是原国家领导人方毅于82年的时候来米公祠时题写的。

(方毅,福建厦门市人 1916-1997)。

现在在我们眼前的这座单檐硬山式建筑叫拜殿,修建于清朝光绪年间。

“米公祠”三个大字呢是当时的文渊阁大学士单懋谦所题,他同时也是我们襄阳人,后人为了纪念他,所以这三个大字一直保留至今。

米公祠也叫拜殿,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五日,是米氏后裔在这里祭拜祖先的地方。

大殿正中悬挂的是米芾的自画像,这是一副纸拓片,原画像在桂林的伏波山还珠洞内。

画像的两边“衣冠唐制度,人物晋风流”是米芾同时代好友张大亨(北宋诗人)对他的评论,第一句主要是说米芾虽然是北宋时期的人,却对唐朝的服饰偏爱有加,经常穿着唐服招摇过市,走街串巷;第二句,我们从一个“晋”字不难理解,米芾祖籍山西太原,当时的山西简称晋,还有就是米芾特别推崇晋代的书法作品,特别是王羲之和王献之的。

画像的上方“颠不可及”几个大字是米芾的二十三世孙米初传为了纪念米芾而题写的。

单从一个“颠”字,我们可以理解为米芾的书画造诣达到一种巅峰,几乎无人可攀的地步;也可以理解为米芾个性癫狂,他一生为了研究书画,达到了一种痴迷忘我的境界。

在大殿的左右两边的墙上分别挂着米芾生前行踪路线图、生平简介、族裔世袭表,以及米芾后裔现在聚居的村镇---米庄镇,现在在我们的高新经济技术开发区二汽基地附近。

出了拜殿向北,我们就来到了米公祠的二进院,现在在我们眼前的这棵高大粗壮的树就是银杏树,也叫白果树。

银杏为落叶乔木,5月开花,10月成熟,果实为橙黄色的种实核果。

银杏是一种孑遗植物。

和它同门的所有其他植物都已灭绝。

银杏是现存种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孑遗植物。

(雄株:1、主枝与主干间的夹角小;树冠稍瘦。

且形成较迟。

2、叶裂刻较深,常超过叶的中部。

3、秋叶变色期较晚,落叶较迟。

4、着生雄花的短枝较长(约1~4CM)雌株:1、主枝与主干间的夹角较大;树冠宽大,顶端较平,形成较早。

2、叶裂刻较浅,未达叶的中部。

3、秋叶变色期及脱落期均较早。

4、着生雌花的短枝较短(约1~2cm)中国不仅是银杏的故乡,而且也是栽培、利用和研究银杏最早、成果最丰富的国家地区之一。

古往今来,无论是银杏栽培面积,还是银杏产量,中国均居世界首位。

从现存古银杏树的树龄来看,中国商、周之间即有银杏栽植。

银杏是中国特有而丰富的经济植物资源。

外种皮可提栲胶。

木材浅黄色,细致,轻软,供建筑、家具、雕刻及其它工艺品用。

又为庭园树、行道树。

种子含有氢氰酸、组胺酸、蛋白质等。

种仁供食用,多食中毒,中医学上以种子和叶可以入药,性平、味苦涩,有小毒。

食银杏果,儿童一般连吃20颗左右,成人连吃50颗左右就会有中毒的危险。

预防白果中毒的方法是将其煮熟后再食用,不过煮过的白果毒素仍未完全受到破坏,所以不宜吃得太多。

另外用银杏叶片泡水喝,也是有一定危险的。

据查,银杏叶中有一种成分银杏酸,如果用的剂量过大,或者服用时间比较长,会损害心脏。

)我们大家知道银杏、水杉、银杉等被称为植物活化石。

米公祠这株银杏树栽种于明代,距今已有420余年。

东边碑文:在院子两边的走廊上,都是康熙年间遗留下来的米芾真迹。

我们知道米芾一生习行、草、隶、篆等书法,造诣最高的还数他的行书和草书了。

右手边的碑廊上这幅白居易的《动静交相养赋》(动静交相养赋天地有常道,万物有常性:道不可以终静,济②之以动;性不可以终动,济之以静。

养之,则两全而交利;不养之,则两伤而交病。

故圣人取诸“震”以发身,受诸“复”而知命。

所以•庄子‣曰“智养恬”,•易‣曰“蒙养正”。

吾观天文,其中有程:日明则月晦,日晦则月明。

明晦交养,昼夜乃成。

吾观岁功①,其中有信:阳进则阴退,阳退则阴进,进退交养,寒暑乃顺。

且躁者,本于静也,斯则躁为民,静为君;以民养君,教化之根,则动养静之道斯存②。

且有者,生于无也,斯则无为母,有为子;以母养子,生成之理;则静养动之理明矣所以动之为用,在气为春,在鸟为飞,在舟为楫,在弩③为机。

不有动也,静将畴④依?所以静之为用,在虫为蛰,在水为止,在门为键,在轮为柅⑤。

不有静也,动奚资⑥始?则知动兮静所伏,静兮动所倚。

吾何以知交养之然哉以此。

有以见人之生于世,出处相济,必有时而行,非匏瓜⑦不可以长系;人之善其身,枉自相循,必有时而屈,故尺蠖⑧不可以长伸。

嗟夫!今之人,知动之可以成功,不知非其时,动必为凶。

知静之可以立德,不知非其理,静亦为贼。

大矣哉!动静之际,圣人其难之。

先之则过时,后之则不及时。

交养之间,不容毫厘。

故老氏观妙,颜氏知几。

噫!非二君子,吾谁与归?…唐‟白居易:•白氏长庆集‣②济:助。

①岁功:一年农事的收获。

②斯存:乃存。

③机:“弩”的机件,青铜制,装臵于木弩臂的后部。

扳动机,即可有力地把箭射出。

④畴:通“谁”。

⑤柅(nǐ你):止车的木块。

⑥奚:何。

资:取资;凭借。

句谓:如果没有静的话,动又凭借什么力量开始呢? ⑦瓠(hù户)瓜:即葫芦⑧尺蠖(huò获):虫名。

虫体细长,行动作伸缩的步行,休息时能伸直如枝状。

【按语】白氏通过考察天地万物,辩证地论述了动静二者的关系,认为动静互济则两全而交利,不养则两伤而交病。

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见解。

),是米芾关于养生之道的一篇文章,但人们一向把它视为书法艺术的经典,从中可以看出来米芾对二王书法的融会贯通。

在这篇400多字的文章中,共有动字11个,静字14个,之字21个,每个相同的字都有着不同的造型和用笔,有的清新飘逸,有的沉稳凝重。

这些丰富的变化和个性体现被视为书法艺术的极高境界。

前面的《三馆暴书》是米芾大字作品中比较有代表意义的一篇。

从这两篇碑刻中我们可以看出米芾的用笔特点,主要善于在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中形成飘逸豪迈的气势、沉着痛快的风格。

字的起笔往往稍重,到中间稍轻,遇到转折时,提笔侧锋直转而下。

捺笔的变化也很多,下笔的重点有时在起笔,有时在落笔,有时却在中间的一笔,对于较长的横画还有一波三折。

勾也富有特色,为此米芾还有一个外号“米勾子”。

再往前我们看到的是两棵桂树,均为金桂。

(据文字记载,中国桂花栽培历史达2500年以上。

春秋战国时期的•山海经〃南山经‣提到的招摇之山多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