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间道》与《无间行者》传播分析论文

合集下载

从《无间道》与《无间行者》的对比中看电影的中国价值观

从《无间道》与《无间行者》的对比中看电影的中国价值观

从《无间道》与《无间行者》的对比中看电影的中国价值观《无间道》和《无间行者》是两部备受关注的中国电影,它们通过不同的视角展现了中国价值观。

《无间道》由刘伟强执导,于2002年上映,讲述了香港警察和黑帮之间的斗争。

而《无间行者》则是由刘伟强同样执导,于2018年上映,故事讲述了一名卧底警察在黑帮中的生活。

从这两部电影的对比中可以看出,中国价值观在电影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从人际关系角度看,《无间道》和《无间行者》都展现了中国人注重亲情和友情的特点。

在《无间道》中,主人公陈永仁是一名诚实的警察,他为了保护自己的家人和朋友不惜冒险。

在他与梁朝伟饰演的黑帮头目之间的斗争中,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原则,不愿背叛自己的亲人。

这种对亲情的坚持在中国价值观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而在《无间行者》中,主人公刘德华饰演的警察阮小康被派到黑帮中当卧底,他在黑帮中结交了许多朋友,同时也深受黑帮头目的信任。

在他的身份暴露后,黑帮头目的妻子对他依然抱有深厚的情感,这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注重友情的一面。

中国价值观在这两部电影中还体现在对忠诚和正义的追求上。

在《无间道》中,陈永仁一直是一名忠诚的警察,他对自己的工作和职责始终不渝。

他在黑帮中的卧底行动中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但他的初心始终没有改变,最终为了维护正义不惜牺牲自己。

这种对正义的追求在中国价值观中是非常重要的,人们认为只有忠诚和正义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

而在《无间行者》中,主人公阮小康也是一个忠诚的警察,他为了完成卧底任务不惜一切代价,最终将黑帮头目绳之以法,展现了中国价值观对正义的坚守和追求。

从情感表达上看,《无间道》和《无间行者》也凸显了中国人的情感内敛和含蓄的特点。

在《无间道》中,陈永仁与梁朝伟饰演的黑帮头目之间的戏份尤为精彩,两人通过眼神交流和对话透露出内心的挣扎和矛盾。

两人对彼此的情感都是极其复杂,但又深藏在内心深处,不轻易表露。

这种情感内敛和含蓄在中国文化中是非常普遍的,人们往往不会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而是通过细微的动作和语言暗示出来。

在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下比较电影《无间道Ⅰ》和《无间风云》中美文化差异的研究

在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下比较电影《无间道Ⅰ》和《无间风云》中美文化差异的研究

在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下比较电影《无间道Ⅰ》和《无间风云》中美文化差异的研究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是一种用来比较和分析不同文化之间差异的理论,该理论包括了权力距离、不确定性回避、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等维度。

在本文中,我们将运用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比较分析电影《无间道Ⅰ》和《无间风云》中呈现的中美文化差异。

《无间道Ⅰ》是一部香港电影,讲述了一名卧底警察深入黑帮,与黑帮老大展开生死对决的故事。

而《无间风云》是一部美国电影,讲述了一名年轻的华裔警探踏上调查非法黑帮活动的征途。

这两部电影在剧情和人物关系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在展现文化差异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之处。

我们来看权力距离这一文化维度。

在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中,权力距离被定义为成员在社会或组织中接受不平等分配时的程度。

在中国文化中,权力距离较高,人们普遍接受上级对下级的控制和指导。

而在美国文化中,权力距离较低,人们更倾向于平等和民主。

在《无间道Ⅰ》中,黑帮老大对手下成员的控制和支配非常明显,而在《无间风云》中,警察与同事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平等和合作。

这种不同的权力距离观念在两部电影中都有所体现。

我们来探讨不确定性回避这一文化维度。

不确定性回避是指在不明确或未知的情况下,人们对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容忍程度。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回避不确定性,喜欢确立明确的规则和制度。

而在美国文化中,人们更愿意接受不确定性,更加注重个人的能力和自由。

在《无间道Ⅰ》中,黑帮组织中的规矩和纪律非常严格,而在《无间风云》中,警察在调查过程中不断面对未知的风险和挑战,他们更愿意接受这些不确定性。

这也体现了中美文化在不确定性回避方面的差异。

我们来看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这一文化维度。

在霍夫斯泰德的理论中,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被定义为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关系的看法。

在中国文化中,集体主义观念较为突出,人们更加强调集体的利益和集体的责任。

而在美国文化中,个人主义观念更为显著,人们更加强调个体的独立和自由。

从《无间道》与《无间行者》的对比中看电影的中国价值观

从《无间道》与《无间行者》的对比中看电影的中国价值观

从《无间道》与《无间行者》的对比中看电影的中国价值观作者:孟琪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9年第08期摘要:电影自在中国生根发芽以来,除了西方电影技法和理论的学习外也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观念,包括左翼电影时期、杭战时期以及新中国电影和人民电影等不同阶段,都蘊含着中国独有的社会性和时代精神,彰显着中国电影的价值观念,而这也成为了中国电影有别于世界其他国家电影的特点。

关键词:《无间道》;《无间行者》;中国价值观中图分类号:J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24-0130-01一、引言2002年《无间道》在香港上映后引起票房和艺术上的巨大轰动,由此也吸引了好莱坞的目光,2003年华纳兄弟就购买了版权并请知名导演马丁·斯科塞斯来执导翻拍,最终,好莱坞版本的《无间行者》于2006年上映,并获得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用I"最佳导演奖”两项殊荣,且伴随着巨大的市场收益。

虽然两部影片的故事内核没有太大差别,但是影片却从主题、人物以及叙事等各个方面赋予了中国和美国基于不同的文化和地域所形成的不同的价值观念。

二、从改编中反观中国的价值观《无间行者》在保留了原有的叙事核心外,在其余方面的处理其实都带有美国的色彩和好莱坞的电影痕迹,首先影片把空间由香港转移到了美国波士顿,并选择了有黑帮文化的城市来进行,这首先就给影片奠定了城市氛围和文化基础,强调了影片美国化的基调,这种改变并非仅仅是空间上的,而是与空间有关的一系列关于叙事、文化以及价值观念上的改变。

《无间道》则是把故事发生的背景放置在警匪片盛行的香港,并用一种与以往警匪片不同的方式,将人物内心冲突替代了原有警匪片中强烈的外部冲突和场面冲突,从而展现了人物内心的较量,扩大了人物心理的张力和叙事维度,从影片中寻觅中国的价值观。

首先,从主题来看,影片开场伴随字幕出现的是佛家的各种意像,有张牙咧嘴的护法形象,也有佛祖形象,伴随着阴暗的影调打开了影片的序幕,最后出现引自《涅槃经》第十九卷的话“无间是八大地狱之中最痛苦的一个”。

从比较中看艺术——浅析《无间道》的艺术价值体现

从比较中看艺术——浅析《无间道》的艺术价值体现

从比较中看艺术——浅析《无间道》的艺术价值体现班级:09级广告学二班学号:09070219 姓名:欧阳纯看完港版《无间道》以及美版《无间道风云》之后,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哪个版本的艺术性更强,更富有价值。

不得不说,我更加倾向于港版《无间道》。

在我看来,无论是在影片的文学艺术、语言艺术、表现技法、气质、风格、寓意等方面,还是在影片的故事情节、细节、人物塑造等方面,《无间道》都比《无间道风云》更胜一筹。

或许这只是出于我个人的喜好,但细细比较之后,我们就能看出差别,因为《无间道》的艺术价值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其本身就存在的。

下面就让我们来细细品味一下《无间道》的艺术性!《无间道》片名的艺术性“无间”指无间地狱,据说,被打入无间地狱的,都是罪大恶极的人。

他们在无间地狱之中,永远没有任何解脱的希望,除了受苦之外,绝无其他感受。

无间地狱极大,广漠无间,打入地狱的阴魂,无法脱出,永远在地狱中受苦,作为生前穷凶极恶的报应。

传说中这里的无间有五种,第一个叫“时无间”,意思是时间是没有间断的,也就是日夜受罪,从来没有停止的时候。

第二个是“空无间”,也就是说受刑的时间无间断,空间一样没有间断,不能由谁来替代你的,只有你一个人从头到尾受罪。

第三个,是“罪器无间”,也就是刑罚的器具没有间断,不停用各式各样的刑具用刑。

第四个叫做“平等无间”,是指无论男女,不管你前世是什么身份,同样平等无间,都是平等的,同样要受刑。

第五个叫“生死无间”,是说不要以为死了就不再受刑。

本片以“无间道”作为片名,显然寓意深刻。

两个身份都本不该属于自己的人,他们几乎生活在一个类似无间地狱的环境里,做梦都怕别人拆穿自己的身份。

这个世界里,到底什么才是生活的道理、做人的道理,角色的茫然也就是编导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探讨。

进入无间地狱是没有轮回的,只有永远受苦,但片中的两位主角却在寻求轮回。

《无间道》中结尾“佛曰:受身无间者永远不死,寿长乃无间地狱中之大劫”。

在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下比较电影《无间道Ⅰ》和《无间风云》中美文化差异的研究

在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下比较电影《无间道Ⅰ》和《无间风云》中美文化差异的研究

在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下比较电影《无间道Ⅰ》和《无间风云》中美文化差异的研究【摘要】本研究通过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比较分析了电影《无间道Ⅰ》和《无间风云》中美国和中国文化的差异表现。

在美国文化中,个人主义、竞争意识和直接沟通方式被突显,而中国文化则强调集体主义、尊重权威和间接沟通方式。

通过对两部电影中的文化细节进行对比,揭示了文化差异对人们行为和价值观的影响。

这种文化差异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影片故事情节和角色性格上,还体现在人际关系、冲突解决方式等方面。

研究发现,文化差异会影响人们的行为和与他人的交流方式,对于跨文化交流和理解具有启示意义。

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方式和文化价值观,促进不同文化间的和谐共存。

【关键词】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电影《无间道Ⅰ》、《无间风云》、美国文化、中国文化、比较分析、文化差异、影响、启示、研究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无间道Ⅰ》和《无间风云》是两部备受好评的电影作品,分别代表了美国和中国的优秀影视创作。

本文旨在通过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比较分析这两部电影中所呈现的美国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差异。

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是文化心理学中一种常用的理论框架,通过对不同文化之间的价值观、行为模式、沟通方式等进行分析,揭示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通过对这两部电影的角色塑造、情节安排、视觉呈现等方面进行比较,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美国文化和中国文化的独特特点及其在影视作品中的表现。

本研究旨在探讨美中文化差异对影视创作的影响,为跨文化交流与理解提供启示,同时也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展望。

通过对这一话题的探讨,希望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尊重与共存,推动文化多样性的发展与传播。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旨在通过比较电影《无间道Ⅰ》和《无间风云》中美国文化和中国文化的表现,结合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探讨两者之间的文化差异。

通过分析这两部电影中所展现的文化特征,揭示美中文化差异在文化维度上的具体表现,并进一步探讨这些差异对人们的行为、价值观和观念等方面产生的影响。

从《无间道》与《无间行者》的对比中看电影的中国价值观

从《无间道》与《无间行者》的对比中看电影的中国价值观

从《无间道》与《无间行者》的对比中看电影的中国价值观1. 引言1.1 介绍《无间道》与《无间行者》《无间道》与《无间行者》是两部备受关注的中国电影作品,它们不仅在商业上取得了成功,也在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无间道》讲述了一群黑帮分子和警察之间的对抗与勾心斗角,剧情紧凑、节奏紧凑,被誉为香港警匪片的代表作。

而《无间行者》则以合理的角度展现了内地警察的艰辛与忠诚,把更多的敬业与责任感融入成为观众心中的经典之作。

这两部电影在拍摄手法、表现手法、题材等方面各有特色,但都融入了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深刻反映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准则。

通过对这两部电影的对比分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电影对中国价值观的影响,以及如何在现代电影中体现中国传统价值观。

1.2 探讨电影对中国价值观的影响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影响透过这两部电影得以清晰呈现。

无论是对家庭观念的强调,还是对道德选择的挑战,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和剧情设置都在传达着一种中国文化的精神。

观众通过这些影片,不仅能感受到传统价值观的力量和深刻,也能在现代社会中找到对应的价值取向。

电影对中国价值观产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它不仅仅是在表面上呈现出来,更是通过情节的展开和人物的塑造,深刻地影响观众的心灵。

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会在观众的心中留下一种印记,引发对于价值观念的思考和感悟。

电影《无间道》与《无间行者》作为代表作品,在中国价值观传承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 正文2.1 表现的中国传统价值观中国传统价值观在电影《无间道》与《无间行者》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表现。

在这两部电影中,观众可以看到许多体现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元素,比如忠诚、孝顺、正义、忍让等。

在《无间道》中,主人公陈永仁和刘健明都体现了忠诚和正义的价值观。

陈永仁虽然是一个警察却深入黑帮组织内部,表现出对公正和正义的追求。

而刘健明是警方的卧底,为了完成任务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展现出对使命和忠诚的坚守。

这些角色的行为体现了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忠义和正义观念。

跨文化视野中的影像——《无间道》与《无间行者》的叙事对照分析

跨文化视野中的影像——《无间道》与《无间行者》的叙事对照分析
影 片的 翻拍 。《 无 间行 者》 虽 然是 一部 翻拍 片 , 在 故事 情节 《 无 间道 》 中 的女 性 角 色 主要 有 三个 , 分 别 是 心 理 医 生 李 心儿 、 刘 建 明 的未婚 妻 Ma r y以及 陈永 仁 的前 女友 Ma y 。 而 《 无 间行 者 》 中则 “ 合而为一” , 只设 置 了心 理 医 生 玛 蒂 莲
【 中圈分 类号 ] J 9 o 5 [ 文 献标 识码 ] A
【 文章编 号 ] 1 0 0 5 — 3 1 1 5 ( 2 0 1 3 ) 0 6 - 0 0 5 3 — 0 3
2 0 0 3年 , 当《 无 间 道》 三 部 曲 以前所 未 有 之 势 在 香 港
《 无 间 道》 与《 无 间行 者》 两部 影 片在 几 组 主要 人 物 数
作 公 司率 先 与寰 亚 电影 公 司接 洽 了购 买 剧 本 改编 版 权 的
方面 , 在《 无 间道 》 中警 方 知 道 陈 永 仁 真 实 身份 的 只有 黄
志 诚警 司 一人⑦, 而在 《 无 间行 者 》 中设 置 了 奎恩 和 迪 克曼
两个 人 物 , 奎 恩 与黄 志 诚 的角 色相 对 应 。 迫克 曼 则 在影 片
创下 1 亿 港 元 的票 房奇 迹 之 后 ,却 没有 就 此 退 出历 史 舞 量 的 编排 与设 计 上 即存 在 着差 异 。其 一 是 在警 方 知情 人 台 ,而 是 凭借 其 耐人 寻 味 的原 创 剧 本 吸引 到 了好 莱 坞 片 商 的注 意 。著 名影 星布 拉德 ・ 皮特 创办 的 “ B计 划 ” 电影 制
是 罪犯 的不 良记 录家 庭 。 虽 然考 取 警校 , 却 还是 被 派 往黑

从《无间道》与《无间行者》的对比中看电影的中国价值观

从《无间道》与《无间行者》的对比中看电影的中国价值观

从《无间道》与《无间行者》的对比中看电影的中国价值观《无间道》与《无间行者》是两部备受观众喜爱的警匪类型电影,其因为剧情紧凑、情节跌宕起伏而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近年来,中国电影产业不断发展,不仅在技术和制作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也越来越多地体现出中国价值观。

本文将通过对比《无间道》与《无间行者》两部电影,探讨电影中体现的中国价值观。

《无间道》是一部2002年上映的香港警匪电影,由刘伟强执导,由刘德华、梁朝伟、黄秋生等明星出演。

故事发生在香港,讲述了一名卧底警察与一名潜伏于黑帮中的臥底黑帮成員之间的斗争。

影片中充满了黑暗、残酷、权力与金钱的角逐,让人感到人性的扭曲与尖锐。

而《无间行者》是一部2021年上映的中国警匪片,由管虎执导,由王千源、张涵予等领衔主演。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讲述了一名警察在黑社会中的潜伏经历。

影片通过对警察与黑社会的角力,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纠结。

从《无间道》与《无间行者》的故事情节中可以看出,中国价值观对电影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无间道》中的剧情围绕黑帮与警察的斗争展开,黑帮成员为了诈骗、杀人、权力和金钱而不择手段,而警察也在黑暗中摸爬滚打,为了维护社会秩序而不惜牺牲。

这种描绘黑暗面的故事情节,反映了中国价值观中对于社会秩序和公正的追求,在电影中刻画了人性的扭曲与尖锐。

而《无间行者》则更加注重人性的复杂与纠结。

影片深入呈现了警察在潜伏黑社会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道德挣扎、心理煎熬和情感纠结。

影片中呈现了警察在黑社会中的潜伏经历,通过对警察与黑社会的角力,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纠结。

这种对于人性的复杂描绘,体现了中国价值观中对于人与人之间情感、道德的关注,也表达了中国观众在道德观念上的共鸣与认同。

从角色塑造上来看,《无间道》与《无间行者》也体现了中国价值观中关于人性、伦理、道德的思考。

在《无间道》中,主要角色身份的双重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卧底警察孤身一人,不论黑白,为了正义而战,而潜伏于黑帮之中的卧底黑帮成员,则是出于对亲情、友情等感情纠结的内心挣扎。

翻拍电影

翻拍电影

翻拍电影作者:石俊来源:《新闻爱好者》2009年第16期摘要:好莱坞电影,从美国多元移民文化中获得充足的生长养分,随着美国通过经济全球化日渐强大的过程在全世界确立了自己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

在传媒高度发达的当今世界,好莱坞以电影为手段,对世界上的几乎所有国家发出文化全球化的信号,也激发了许多国家以本土文化作为坚强后盾的有力反击。

关键词:文化全球化翻拍电影中国精神《无间道》vs《无间行者》——从地狱到天堂的精神转向《无间道》:东方的价值判断。

2002年,香港电影《无间道》以5504万港元的总票房稳坐冠军位置,在观众、影评人中均获一致好评。

并在香港电影金像奖上大获全胜。

先不论《无间道》在电影技巧层面和叙事方式上的成功精彩,单就电影主题,就很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佛家文化)的积淀。

中国的佛家思想认为人生在世都是在受苦,只有放下一切世俗恩怨,才可获极乐。

影片最后,唯一活下来的黑帮卧底并没有得到真正的重生,而是继续在人世中承受更为严厉的谴责。

这样的结局具有东方的、中国的深层文化内涵:死亡也许不是最坏的结局,那些尊重了使命的人即使在人世间受到了极大的痛苦,但死亡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解脱。

而那些选择了恶的人,即使在人世也要面临更为凄惨的“无间地狱”。

《无间行者》:西方的人性选择。

《无间行者(The depaded)》虽然与《无间道》的故事结构几乎一模一样,甚至其中许多对白都相差无几,但其主题却与原文本发生了根本性的偏移。

这部翻拍片的主题是关于对背叛的惩罚——无论你选择所谓的正义还是邪恶,只要你是忠诚的,最终天堂也不会拒绝。

而影片的结局,黑帮卧底虽然将警察和另一个黑帮卧底杀掉以让自己重获自由,但却被另一个警察以黑帮的手段杀害。

影片中的两个卧底既对作为警察而光明正大地生活存有相同的希望,但又不得不在自身现实的世界中不停地面对恐惧并抗争。

最终胜利者可以说是在善恶复杂的社会中对“忠诚”的始终坚守,即对世间的人性选择。

成功的转向。

在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下比较电影《无间道Ⅰ》和《无间风云》中美文化差异的研究

在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下比较电影《无间道Ⅰ》和《无间风云》中美文化差异的研究

在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下比较电影《无间道Ⅰ》和《无间风云》中美文化差异的研究引言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是美国学者霍夫斯泰德提出的关于文化差异的理论,他认为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权利与权威、个人关注度、任务或人关系、时间观念、沟通方式和冲突处理方式等方面。

本文以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为框架,对电影《无间道Ⅰ》和《无间风云》中美文化差异进行比较研究,旨在探究中美文化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与差异,并借此加深对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尊重。

一、权利与权威霍夫斯泰德认为,权利与权威是文化差异的重要维度之一。

东方文化倾向于更加尊重权威,而西方文化更加偏向个人权利。

在电影《无间道Ⅰ》中,中国黑帮内部的权利和权威被放大到了极致,老大的话语具有绝对权威,成员们也都对老大言听计从。

而在《无间风云》中,美国黑帮则更注重个人权利,成员之间更多处在一个平等的地位。

这表明了中美文化在权利与权威方面的差异。

二、个人关注度个人关注度是指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东方文化更看重集体,而西方文化更注重个人。

在《无间道Ⅰ》中,中国黑帮成员之间的关系紧密,老大的意愿可以动摇整个团体的决策。

而在《无间风云》中,美国黑帮成员更加关注个人利益,他们更偏向于追求个人的成功和成就。

这表现出了中美文化在个人关注度方面的差异。

三、任务或人关系四、时间观念时间观念是文化差异的另一个重要维度,东方文化更注重长期思考和规划,西方文化更注重短期目标的实现。

在《无间道Ⅰ》中,中国黑帮成员多追求长期的目标和规划,他们可以等待一段时间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而在《无间风云》中,美国黑帮成员更注重眼前的效益,他们更愿意花时间去追求短期目标。

这也彰显了中美文化在时间观念上的差异。

五、沟通方式霍夫斯泰德认为,文化差异还体现在沟通方式上,东方文化更倾向于暗示性的表达方式,而西方文化更直接而明确。

在《无间道Ⅰ》中,中国黑帮成员之间的沟通方式常常是含蓄而暗示性的,他们擅长使用隐喻和暗示来表达意思。

在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下比较电影《无间道Ⅰ》和《无间风云》中美文化差异的研究

在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下比较电影《无间道Ⅰ》和《无间风云》中美文化差异的研究

在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下比较电影《无间道Ⅰ》和《无间风云》中美文化差异的研究引言《无间道Ⅰ》和《无间风云》是两部备受赞誉的香港电影,分别于2002年和2003年上映。

两部电影都以警匪题材为背景,展现了香港黑帮和警方的斗争。

虽然两部电影的故事情节各有不同,但是都涉及到了中国和美国两种不同的文化。

本文将通过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来探讨这两部电影中中国和美国文化之间的差异。

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霍夫斯泰德提出了五个文化维度来描述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差异。

这五个维度分别是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男性气质-女性气质和长期导向-短期导向。

接下来我们将分别通过这五个维度来比较《无间道Ⅰ》和《无间风云》中中国和美国文化的差异。

权力距离权力距离是指在一个社会中,人们对权威和权力的接受程度。

中国的传统文化注重尊重长辈和权威,对权威的接受程度较高,因此中国社会的权力距离较大。

而美国社会对权威的接受程度相对较低,权力距离较小。

在《无间道Ⅰ》和《无间风云》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国和美国在权力距离上的差异。

在《无间道Ⅰ》中,黑帮头目和警察局长都拥有极大的权力,下属们对他们言听计从,绝对服从上级的命令。

而在《无间风云》中,美国警察在面对上级的命令时更加注重个人意志和价值,不会完全听从命令,而是会根据自己的判断来行事。

这清晰地展现了中国和美国在权力距离上的差异。

不确定性规避不确定性规避是指人们对未来和不确定事件的接受程度。

中国社会在不确定性规避上的表现较为明显,人们倾向于寻求稳定和安全,对于未知和风险性较高的事物持保守态度。

相比之下,美国社会更加开放和接受未知。

在两部电影中,《无间道Ⅰ》展现了中国社会对于不确定性的规避,黑帮成员和警察都试图尽量控制局势,避免出现不可控制的事件。

而《无间风云》则更多地展现了美国社会的开放和冒险精神,警察们更愿意尝试新的方法和手段来解决问题,更加接受未知和不确定性。

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是指社会中个人和群体之间的关系。

《无间道》和《无间行者》拉片作业[1].doc22

《无间道》和《无间行者》拉片作业[1].doc22

中国矿业大学
2012~2013学年第1 学期
课程作业
学院:文学与法政学院
班级:广播电视新闻学2010-1班
******
学号:********
课程名称:电视画面编辑
作业名称:《无间道》和《无间行者》拉片分析任课教师评阅意见:
《无间道》和《无间行者》拉片分析
《无间道》和《无间行者》视听语言特色分析:
画面造型:从拍摄角度上看,《无间道》多运用奇特的视角来表达特定含义,而《无间行者》多运用平摄手法,给人一种简洁明了之感。

从色彩上看,《无间道》画面比较明快流畅,带有一种清新之感,而《无间行者》较为粗犷能给人一种较强的视觉冲击。

从光线上看,《无间道》明快清新,而《无间行者》则显得阴暗,低沉。

剪辑:《无间道》的剪辑量十分巨大,运用了很多叠化,定帧的剪辑技巧。

给人的感觉是节奏缓慢,意味悠长。

而《无间行者》则较多运用硬切,简洁明了,节奏较快。

声音:《无间道》所用配乐在数量和种类上较多,采用了舒缓的艺术化的音乐,对于细节声效多有放大的效果,而《无间行者》则相对简单、单调一些,多采用节奏感强的配乐。

对白方面,《无间道》比较艺术化,书面语一些,表达感情含蓄内敛,而《无间行者》则更加口语化,情绪表达直接,。

总体来说,《无间道》偏向于艺术化的表现手法,使得电影具有了更多品味的空间。

而《无间行者》偏于写实主义,在表达内容和意义的形式上相对于《无间道》更加直接与直白。

虽然《无间行者》是对《无间道》的翻拍但是并没有照本宣科的进行模仿,而是以原故事为主线打造了一个另一种文化下的同样事件的发生的形态,采用了另一种表现手法,更加适宜好莱坞的风格和西方人的审美趣味,两者并无绝对优劣的区别。

《无间道》与《无间行者》人物关系比较

《无间道》与《无间行者》人物关系比较
化 的视 野 中 , 对 两部 影 片 的 角 色人 物 关 系做 出 简要 对照 分 析 。 关键词 : 无间道 ; 无间行者 ; 翻拍 ; 好 莱坞 电影 ; 香间道》 三部曲 以前所 未有之势 在香港创 下 1 亿 度 , 这是一种单 向的存在 , 因为缺乏相应 的联 系而全部沦为 可有 可 港元的票房奇迹之后 , 却没有就此退 出历史舞 台 , 而是 凭借其耐人 无的花瓶角色。甚至可 以说 , 这是为 了填补单薄的剧情而做 出的补 寻味的原创剧本吸引到了好莱坞 片商 的注意 。著名影星布拉德 ・ 皮 充 , 角色只能在特定的位置存在 , 因为位置 的局 限性 , 刘伟强也无法 特创办的“ B 计 划” 电影制作公 司率先 与寰亚 电影公 司接洽 了购买 赋予其深度 , 只能任其占用叙事空 间。到 了《 无 间行者》 中, 威廉 ・ 摩 剧本改编版权的事宜 , 2 0 0 4年 , 华纳兄弟电影公司与“ B计划 ” 展 开 纳翰删掉 M a y的角色 , 将李心儿和 Ma r y两个角色合 为一体 , 即承担 合作 , 最终 以 1 7 0多万 1 美元 的价格成功收购并开始着手进行影 片 了原有 的叙 事功能也节省 了空间 , 更重要的 , 这为故事最 主要的两 的翻拍 。《 无间行者》 虽然是一部 翻拍 片 , 在故事情 节上与《 无间道》 个角色 比利与科林在正邪对立 的直接关 系外 建立起更 多的联系与 同出一辙 , 但却并非是一次简单的照搬照抄 , 马 丁・ 斯科 塞斯担任导 对 比; 通过这种三角关 系的建立 , 角 色的存 在具备 了合理性 和必要 演, 使得《 无 间行者》 在原版的基础上融人 了不少新的内涵 。 可 以说 , 性 , 编导也能更简洁地揭示 其性 格 , 为故事 、 角色营造更 多的矛盾 冲 两版影片在不 同的期 待视 野中 , 从不 同的侧 重点出发 , 演绎 出了各 突。 另一个完全改写的人物是马克 ・ 沃尔伯格饰演的狄南 , 这个人物 自的文化特色。 本文将就两部影片的角色人物关系进行简要的对照 的存 在相当特殊 , 可以认 为这是重新加入 的一个 人物 , 也可 以认 为 分析。 这是 由《 无 间道》 中的人物改写而来 , 这就 是《 无问道》 中与黄秋生一 1 对 主 角 的 改 写 起选 中陈永仁作卧底 的警校教官 ,但在原作 中他的存在极其短暂 , 这是《 无间行者》 相对原作故事最重要 的改 写 , 窃 以为也是最成 刘伟强为此还不得 不利用蒙太奇特别交待其消失 , 目的只是 为了令 功的改写。 《 无 间行者》 之所 以比《 无间道》 更厚重 , 除 了马丁 ・ 斯科塞 “ 全香港只有一个人知道陈永仁的卧底身份” , 将人物置于毫无选 择 斯, 《 无间行者》的编剧—— 威廉 ・ 摩纳翰对人物 的改写更是赋予故 的困境 中。 这种处理不能说完 全失败 , 但毫无疑 问的是 , 做戏的 目的 事 以灵魂。改写主要集 中在五个人物形象之上 , 其 中一个人物的改 相当明显 , 跟女性角色的存在具有 了同样的性质。因为这个角色处 写, 即杰克 - 尼克尔森扮演 的毒枭卡斯特罗 , 他 的改写 主要基于 巴尔 于相对次要 的位置 , 跟其他具有同样位置的人物一样 , 马丁・ 斯科塞 杰, 通过将真实人物叠加 于虚构人物之上 , 令 到剧 中一切都 具有 了 斯采用 了直接交待的手法赋予其个性 , 也就是通过言而非行来揭示 纪 实特 质 , 为编 、 导、 演、 摄、 美等方面作 出全 面指引 ; 同时为了使整 人物性格 。 对于故事结局而言 , 这个人物的存在极其重要 , 通过其行 个故事 更尖 锐更反讽 , 将 卡斯特罗的身份设 置成 F B I 线人 , 使故事 动( 杀死科 林 ) 令 电影 由《 无 间道 》 的开放性结 局变成 了《 无间行者 》 整体更具一层悲剧 意味( 真实现实里 巴尔杰确为 F B I 线人 ) , 这个改 闭合式结局 。 写也填补了原作剧情 中一些含混不清 的漏洞 , 制造 出更多 的剧情张 《 无 间行者》 的叙事 主线 偏离 了《 无 间道 》 针锋 相对的正邪 对抗 力。 对于莱 昂纳多饰演的比利 的改写 , 准确地说不是改写 , 而是 为其 主线 , 但相关冲突依然存在 , 主要就来 自这些 简单处理 的人 物被刻 留下幕后故事 , 在叙述 中慢慢揭示 , 以此 营造 出强有力 的转折点 , 这 意赋予不 同的性 格 , 当他们遭 遇后直接就产生 出冲突 , 相对 于原作 是 相当成功 的建构 , 人物因而具备 了合理 的动机 , 其行 为能够找 到 更加多样化。 这些角色与 中心位置的主要角色在各个方 向上具有多 出发点 , 其 结局具有 了必然性 , 这是写实也好戏剧 也好都极力追求 样 的联 系 , 从而使得 他们 之间的关联也被强化 , 所有 的人物织成 了 的人物深度 。 比利 的家族历史, 对于他投身警界 、 接受 卧底安排的两 张具有千丝万缕联 系的人物 网,加上各 自或深或浅的人. 眭深度 , 次选择来说 , 都是强有力 的动机 , 也在他和卡斯特 罗之间建立起 间 故事 由平 面扩展成为立体 , 在这个空 间之 内 , 故事在某 种意义上达 接与直接兼有 的人 物关系 , 并巧妙 地利用 “ D e p a r t e d ” 一词 点题 ; 对 成 了三一律所追求 的一致性 , 从而进发 出强大的张力 。 在马丁? 斯科 于故事发展 ( 比利进入黑道 ) 来说 , 也是适 当的铺垫。 这样的处理 , 将 塞斯 风格化的镜头语言里 , 故事在主线上强有 力的 向前 发展 , 根本 或者藉此来调剂故事节 港版中冗 长而无用的时间有效压缩 , 使 时空更加集中。 对于马特 ・ 达 无 须利用这些角色及情 节来 填补情节 空白 , 蒙饰演 的科林来说 , 编导 同样会精心 构筑 其人物世界 , 但相对 于前 奏 。 参 考文 献 者的繁写 。 对 比的简写显 然更加有效 。情节 中数次 出现 国会大厦上 的金顶 , 就揭示 了其 向上爬 的内心欲望 , 相对 于刘健 明在故事 后半 【 l 】 张燕, 唐 宁采访/ 整理. 聚 焦香港 寰亚 电影有 限公 司: 访 寰亚娱 乐副 段 冒出的“ 我想做一个好 人” , 显然更加 自然 和合理 。这种深层欲望 主席兼执行董事庄澄『 J 】 . 北京 电影学院学报 , 2 0 o 5 ( 6 ) . 为人物发展做出简洁有力 的铺垫 。由此 , 两个 主角 的命运偶然又必 [ 2 】 杰姆逊著. 唐 小兵译 后 现代 主义与文化理论【 M】 . 北京 : 北京 大学出 2 0 0 5 . 然 的有 了截然不 同的方 向, 在对抗的表面 冲突之下 , 成功 地深入人 版 社 . 物内心世界 , 又由至外 , 将 内部 冲突扩展至外部冲突 , 将正邪 冲突提 【 3 I A. J . 格 雷马斯著. 吴泓缈, 冯学俊译. 论 意义【 M】 . 北京 : 百花 文艺出版 社. 2 0 0 5 . 升至社会与命运层 面 , 从而具有 了一定的史诗特质 。 2 对于“ 花瓶角色” 的 删 改 [ 4 ] 大卫 ’ 波德 维 尔. 白可译. 好 莱坞的叙事方法【 M 】 . 南京: 南京 大学出 2 0 0 9。 6, 1 : 1 4 8 — 1 7 2 . 在沿袭原作故事 的部分人物之外 , 《 无间行者》 对 另外 的一些重 版 社 , 5 】 桌伯 棠. 严浩 电影讲座[ M 】 . 上海: 复旦 大学 出版社 , 2 0 1 1 , 1 , 1 : 8 7 — 要人物作 出了颠覆性的改写。首先是对女性角色 的处理 , 《 无间道》 【 有三个女性角色 , 分别是陈慧琳饰演 的心理医生李心儿 、 郑秀 文饰 90. 演刘建 明的作家 女友 M a r y 、 萧亚轩饰演 的陈永仁 前女友 M a y , 如此 [ 6 ] 克丽丝汀・ 汤普森. 李燕, 李慧译. 好莱坞 怎样讲故事NI . 北京 : 新星 2 0 0 9, 3 , 1 : 2 7 — 3 6 . 繁多的女性角色并未成为故事增加更多有效 对抗 , 更多的只是因情 出版社 , 节需要 而存在 , 目的是为 了侧 面赋予 主要人 物( 男 性角色们 ) 以深

无间道与无间行者对比

无间道与无间行者对比

《无间道》与《无间行者》对比《无间道》是一部标准的港片,从整部电影画面的氛围,故事情节的讲述,镜头的拍摄,都透露着香港警匪片的特点:鲜明的黑白两道,浓厚的兄弟情,文艺气息的画面…《无间行者》可以说是美版的《无间道》,两者有着同样的桥段,但却是不同的风格。

《无间道》在讲述这个故事中更多的表现人物内心的冲突,虽然是描写枪战的画面,但是却带着浓浓的浪漫文艺气息。

天台上两个男人的对视,灰色基调下的黑白对立,近镜头将两个主人公的眼神和细微的表情刻画出一种冷酷而又内心澎湃的感觉,这种空旷背景下对细微之处的描写,使得画面很丰富。

《无间道》中的感情戏也是很棒的。

在电影中,对每一个角色都放置一段或大或小,或轻或重的感情,使得每一个人物背后都有故事,每一个人物的故事都可以延伸到写一部前传或者后传了。

《无间道》给我的感觉在于过程,故事的结局可能已经被观众猜到,但它所表达的不是达到目的,而是为了达到目的所做的“机关算尽”。

再者说结局,结局无疑也不像你一开始所想的那样正义打败了恶势力,卧底变成好人那么简单,说到底最后谁都没有达到自己一开始想要的目的。

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人物所展现的人性可能就是导演所要表达的东西。

与此相比,《无间行者》就是一部实打实的有关卧底的警匪片,表面看起来,正邪混淆,但归根结底,黑就是黑,白还是白。

区别于《无间道》的煽情,《无间行者》是在讲述一个社会正义的故事。

它的表达方式很直白,动作场面很逼真,但是从而也缺乏了一种美感。

比如,脱口而出的脏话,多余的激情戏和无厘头的血腥镜头,这些都让我无法理解美国人拍电影的思维。

在人物的表现上,《无间行者》中的Leonardo DiCaprio所带给我的感觉,远没有梁朝伟的所带给我的深厚。

同样都爱皱眉头,但前者只是皱眉头,而后者所表现的内心情感更加充沛。

单拿那段长官堕楼情节对比一下,梁朝伟看到眼前的长官尸体,呼吸变化,眉头一抖,眼神流转……而Leonardo DiCaprio看到同事惨死只说了一句“fuck”。

从《无间道》与《无间行者》的对比中看电影的中国价值观

从《无间道》与《无间行者》的对比中看电影的中国价值观

从《无间道》与《无间行者》的对比中看电影的中国价值观【摘要】在《无间道》与《无间行者》这两部电影中,通过对比可以看到不同的中国价值观在电影中的体现。

在角色形象与道德价值观方面,《无间道》呈现了黑白分明的对立,强调了忠诚与叛逆的冲突,而《无间行者》则更加强调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的模糊性。

情节设置与家庭观念在两部电影中也呈现出差异,前者强调个人命运的宿命感,后者更注重家庭关系的纽带作用。

影片风格与反腐倡廉在两部电影中也有所体现,其中《无间行者》更具有引发观众对腐败问题的思考。

通过这些对比,可以看到中国价值观在电影中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给予观众的启示也更加多元化。

中国电影在全球影响力的展示也得到了巨大的提升。

【关键词】中国价值观、电影比较、《无间道》、《无间行者》、角色形象、道德价值观、情节设置、家庭观念、影片风格、反腐倡廉、社会现实反映、审美取向、文化认同、观众启示、全球影响力、结论1. 引言1.1 概述《无间道》与《无间行者》是两部备受关注的经典电影作品,其中展现了不同的中国价值观。

这两部电影分别展示了犯罪世界和警察世界的残酷与辛苦。

通过对比分析这两部电影,可以更清晰地看到电影中所体现的中国价值观。

在电影中,角色形象与道德价值观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反映了道德观念在中国文化中的根深蒂固。

情节设置与家庭观念也是两部电影中值得探讨的部分,展现了中国人注重家庭和亲情的传统价值观。

影片风格与反腐倡廉则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公正与正义的追求。

在社会现实反映方面,电影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和发展。

审美取向与文化认同则反映了中国观众对电影的审美标准和文化认同。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电影中体现的中国价值观,以及这些价值观对观众的启示和中国电影在全球影响力中的位置。

1.2 背景《无间道》与《无间行者》是两部备受瞩目的中国电影,它们在影片中展现了不同的中国价值观。

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蓬勃发展,中国电影界正逐渐塑造自己独有的审美标准和道德观念。

《无间道》和《无间行者》拉片作业.doc

《无间道》和《无间行者》拉片作业.doc

中国矿业大学2012~2013学年第1 学期课程作业学院:文学与法政学院班级:广播电视新闻学2010-1班姓名:蒋念孜学号:11104981课程名称:电视画面编辑作业名称:《无间道》和《无间行者》拉片分析任课教师评阅意见:《无间道》和《无间行者》拉片分析《无间道》镜号时长景别拍摄剪辑技巧画面内容语言效果声音乐备注1 5”全摇大楼由上到下,刘德华推开车门下车马达声,开车门声2 19”近—全摇跟-推刘德华走进大楼,一公司职员在刘建明之后走进大楼,后有一人跟踪,但是只有背影关车门声,脚步声紧张音乐起3 4”远摇刘德华一个人走上天台,身影模糊音乐4 3”远摇,虚焦玻璃墙反光照出刘德华在天台走动,观望的身影音乐5 3”中虚实变化刘德华走路,观望音乐6 2”远刘德华向前行走音乐7 2”近继续行走音乐8 2”特刘德华看见玻璃里闪过的人影“嗖”的一声音乐9 1”近猛地一回头音乐10 3”特—近拉转头音乐11 3”全—近摇俯拍—平拍刘德华站在楼顶看对面音乐12 2”特一只手握着枪对着刘德华的腰部拿枪声音乐13 7”近梁朝伟出现在刘德华的身后,梁朝伟蹲下,刘德华转身向后看音乐止14 3”特拔出手铐手铐碰撞15 3”特拔出手枪手枪摩擦16 2”近梁朝伟把手枪里的子弹弹出,刘德华回头子弹碰撞17 2”特刘德华低头面部特写刘德华:挺利索的18 4”近刘建明与黄永仁对话,刘建明低头,黄永仁平视,然后低头梁朝伟:我也读过警校手铐声19 4”特刘德华脸部特写刘德华:你们这些卧底可真有意思,老在天台见面20 4”特摇镜头从下到上仰拍从扣手铐的动作摇到梁朝伟的脸部梁朝伟:我不像你手铐声21 3”特写固定刘德华和梁朝伟侧脸对话梁朝伟:我见得光风声,吐气声22 13”特摇镜头—固定梁朝伟摇到刘德华,刘德华转脸顺着其视线摇过来,两个人面对面梁朝伟:“我要的东西呢?”梁朝伟:“我要的你还未必带来呢”梁朝伟:“什么意思?”“你上来晒太阳的?”鼻子吐气声23 3”特外反拍虚化刘德华面部特写刘德华:给我一个机会24 7”特刘德华梁朝伟面对面交谈,都是侧脸展现梁朝伟:怎么给你机会?刘德华:我以前没得选择25 3”特外反拍前景虚化刘德华面部特写刘德华:现在我想做一个好人26 3”特写梁朝伟嘴部到额头的特写,点头说话梁朝伟:好啊27 14”近刘德华和梁朝伟面对面交谈。

跨文化视野中的影像--《无间道》与《无间行者》的叙事对照分析

跨文化视野中的影像--《无间道》与《无间行者》的叙事对照分析

跨文化视野中的影像--《无间道》与《无间行者》的叙事对照
分析
雍文昴
【期刊名称】《丝绸之路》
【年(卷),期】2013(000)006
【摘要】2002年上映的港产影片《无间道》与2006年上映的好莱坞电影《无间行者》,是影像跨文化传播的一个比较成功的范例,两部影片虽然源于同一剧情,却演绎出了各自不同的文化内涵与风格特征。

港版《无间道》与美版《无间行者》,既为华语电影参与国际化合作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和电影原创剧本的输出提供了良好示范,同时也为影像跨文化传播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参照对象。

本文即尝试在跨文化的视野中,对两部影片的叙事要素与结构做出简要对照分析。

【总页数】3页(P53-55)
【作者】雍文昴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北京 1008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5
【相关文献】
1.《无间道》系列电影叙事结构分析 [J], 刘可铄
2.香港电影的身份认同——以《无间道》叙事策略为对象分析 [J], 胡泊
3.巧构妙思浑然一体——影片《无间道》叙事策略分析 [J], 胡泊
4.《无间道》与《无间行者》之比较 [J], 刘云舟
5.跨文化视野下中西方电影的情感表达差异——以《无间道》和《无间行者》为例[J], 万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无间,悲剧,意义,其他论文文档]《无间道》悲剧意义的思考

[无间,悲剧,意义,其他论文文档]《无间道》悲剧意义的思考

《无间道》悲剧意义的思考(1)《无间道》已上演了许久,而我直到最近才去观映。

由于主角都是大牌明星,我原以为又是一部华而不实的商业剧,不过等我看完之后却不由得感慨,这部影片不仅在人物塑造、情节冲突、画面声效等安排上十分成功,而且细细品味,还能读出蕴涵在影片中超越其自身的深层意义。

该片片名取自佛经,片头也辑入了一长段的佛经内容,不过就其内质而言,它却是古希腊悲剧中人的意志与命运冲突主题的演绎,并且当它被置于当代情境之中时,则更具有一种隐喻性的意味,即展现了当代人挣扎于“灵魂”与“身份”之间的尴尬、痛楚与无奈。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即所谓“灵魂”,它可能是高尚、纯洁的,也可能是阴暗、肮脏的,当然,更多的时候它总摇晃、纠缠于两极之间。

但是无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它都是被肉体外壳所遮蔽着的,在本质上是锁闭的,除了自己没任何人能直接窥探其全貌,别人只能通过日常行为的表象来揣测。

因而尽管人的灵魂最真实最可靠,但由于谁也无法目睹,谁也无法验证,它反而成了现实秩序所拒绝承认的虚无之物。

与此相对的是人的“身份”。

人作为社会性的动物,自出生那一刻起就处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

作为区别,每一个人都持有相应的身份,在其一生中或许会有所改变,但总体上说是基本稳定的,甚至有时是不可撼动的。

以虽然身份正好处于灵魂的对立面,在大多数场合它却成了最权威的确证符码,被现实文化和社会认知所承认,在秩序化的社会中俨然成了评判个体灵魂的默认标准。

当灵魂与身份相一致或者基本一致时,两者之间的对立是潜在的,不为人所觉察的。

然而一旦在某人身上出现了严重的裂隙,那么悲剧因子将被激活,各种无可名状的凄惨和恐怖将随之向他袭来。

该片就是对此极端化、戏剧化的搬演,加上有几名具有纯熟演技的影星来发挥,全片就营造出一种波德莱尔式的“残酷的诗意”。

陈永仁(梁朝伟饰)系出警界,然而为了执行渗透进三合会的卧底工作,他的现实身份却是黑社会分子。

为保证他的安全,上司黄Sir(黄秋生饰)一直与他保持单线联系,不过与这种高度安全的联系方式伴生的是高度的危险,因为他警察身份由此只有黄Sir才能确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香港电影《无间道》与好莱坞电影《无间行者》的传播对比分析摘要:香港电影《无间道》与好莱坞根据此片改编电影《无间行者》为例,分析比对此两部电影异同,并根据跨文化传播相关理论分析《无间道》在亚太地区广泛传播引起较大反响的原因,以及《无间行者》对原电影的加工改造是如何促进本片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并取得良好反响的。

关键词:东西方文化差异核心故事本土化认知跨文化交流一、背景分析1、香港味道香港电影《无间道》第一部是由刘伟强、麦兆辉导演,香港寰亚电影有限公司2002年出品。

电影描述了两个身份混乱的男人,分别为警方和黑社会卧底,他们决心要离开这个不辨是非的处境,离开无间地狱,寻回自己的故事。

《无间道2》2003年出品,在系列中沿用了原来的人物角色设定,而故事剧情则放在了第一部电影10年前发生的故事,深化了第一部电影中离奇曲折的心里交锋,在大量娱乐元素之外,引入了发人深思的东西。

《无间道3》2003年末上映。

紧接电影第一部的剧情展开,故事在2001年与2004年平衡发展,揭露警方卧底陈永仁殉职前后的经过。

来年高端看似无关的时空骤然交错,令所有陷于无间地狱般命运的人物面临终极对决。

命运弄人,人性畸变,本片的故事则将“边缘人”的题材赋予了潜在的精神拷问,把香港黑帮电影引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本片获得4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主角奖,23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等7项提名①。

2、美国制造《无间行者》2005年上映,导演马丁·斯科塞斯执导,翻拍自香港经典黑帮电影《无间道》,由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马特·达蒙主演,影片获得第79届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剪辑、最佳影片4项大奖。

虽然翻拍自香港电影《无间道》,但《无间风云》是一部完全被美国化的电影。

“在黑帮的火拼中开始,在人性的泯灭中结束,是一个悲剧成分大于犯罪体系的道德伦理片”。

——《综艺》杂志对这部电影如此评价到②。

3、大众观感:不同视角,相同的文化价值两个电影放一起对比很能表现东西方文化差异。

港版风格非常含蓄,阴郁,东方文化体系的人群比较能带起心灵上的震撼。

从影片名看,所谓“无间道”其实讲的是人物命运,讲的是人生错位。

“无间”二字意指佛教中的无间地狱,出自《法华经》,《俱舍论》,《玄应音义》等佛经。

“无间地狱”是佛经故事中八个地狱之一,意为刑罚永远不间断,是八大地狱中最苦的一个。

“无间地狱”极大,广漠无间,打入地狱的阴魂,无法脱出,永远在地狱中受苦③。

剧情与人物心理相呼应,让“边缘人”的故事赋予了哲学与宗教的内涵,这也是这部电影在亚太地区引起广泛关注的原因。

而美版则完完全全的美式风格,非常豪放,干净利落,总体而言要粗暴的多,镜头更加干脆直接,非常残酷。

虽然整个影象的色调也偏灰暗但跟港版的阴郁基调还是非常不同。

可能西方文化体系下观众看了觉得不会拖泥带水,节奏也不会拖沓,戏剧感强,但我们东方人会觉得少了心灵上的共鸣。

电影英文名叫THE DEPARTED(偏离),剧中人都身不由己的偏离了自己所处的轨道,偏离,但没有港版中人性的纠结。

美式的黑色幽默元素的加入也赋予本片港版所没有的娱乐元素,让本片更能带来感官刺激。

二、传播效果1、《无间道》强烈的的亚太辐射2002年底,《无间道》在《英雄》和《哈利波特2》的左右夹击下,上映两周,其香港票房便冲破3000万港币,并最终以5500万港币,成为当年香港电影市场的票房冠军。

进入2003年,刘伟强、麦兆辉、庄文强三人又以香港影坛史无前例的制作规模开始了《无间道2》和《无间道3——终极无间》的拍摄。

其闪耀的迷宫型组合与影片中磅礴的时代感,深刻的人性挣扎配合得天衣无缝。

其票房也一而再,再而三地屡创佳绩。

《无间道2》在2003年10月1日一上映,便创下350万港币的香港票房首映记录。

而当两个月后,《无间道》系列最后一集《终极无间》在亚洲华语地区同步上映,各地票房一路飘红。

仅三天,内地票房便突破2000万,在香港地区也狂飙至1200万港币。

根据统计三部《无间道》共创下过亿港币的票房收入。

部分海外票房数据:香港票房:5504万年底第一台北票房:24万旧台币新加坡票房:86万新元韩国票房:849877 美元北美票房:169659 美元621749 美元法国、阿尔及利亚、摩纳哥、摩洛哥和突尼斯芬兰31998 美元荷兰7947 欧元全球票房900万美元获奖情况:奖项获奖人第22届香港金像奖最佳影片《无间道》第22届香港金像奖最佳导演刘伟强、麦兆辉第22届香港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梁朝伟第22届香港金像奖最佳男配角黄秋生第22届香港金像奖最佳编剧麦兆辉、庄文强第22届香港金像奖最佳电影原创歌曲《无间道》第22届香港金像奖最佳剪辑奖彭发、彭正熙第23届香港金像奖最佳电影原创歌曲《长空》、《无间道2》第40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剧情片《无间道》第40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导演刘伟强、麦兆辉第40届台湾金马奖最佳男主角梁朝伟第40届台湾金马奖最佳男配角黄秋生第40届台湾金马奖最佳音效曾景祥香港特区十周年电影奖最佳电影《无间道》香港特区十周年电影奖最佳编剧麦兆辉、庄文强第41届台湾金马奖最佳男主角刘德华香港紫荆奖最佳影片《无间道》香港紫荆奖最佳导演刘伟强香港紫荆奖最佳男主角梁朝伟香港紫荆奖最佳男配角黄秋生香港紫荆奖最佳编剧麦兆辉、庄文强第46届日本蓝丝带电影最佳外语片《无间道》大赏2、《无间行者》的西方认同票房统计:全美首映票房26887467 美元全美累计票房132384315 美元海外累计票房157500000 美元获奖情况:第7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Martin Scorsese第7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电影《The Departed》第7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改编电影《The Departed》第7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剪辑《The Departed》电影金球奖最佳电影《The Departed》④票房代表着商业上的巨大成功,诸多奖项代表着业界认同。

单单从票房与获奖情况上看,《无间道》在亚太地区影响更大,在欧美地区反响一般,但相较其他同类影片则要好得多。

《无间风云》则在全球范围内反响更大,收获的票房也更多。

造成这一结果与好莱坞电影在世界范围内强大的发行能力是分不开的。

三、求同存异:跨越文化的成功两部电影细节和剧情顺序都有不同,但是,核心的故事构架却是相同的。

跨文化交流和你跟愿意靠近趣味相投的朋友之间的联系应该是显而易见的。

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不仅仅反映在个人之间的交往上,而是全世界范围内都可以看到。

随着世界越来越复杂,人们被各种事件淹没,你将会发现成千上万的人都相信,他们能找到确定性和安全感的最佳避风港就是基于种族的相似之处、共同的信念、经济利益或政治上有相同志趣的群体。

无数研究表明,来自相同文化的人比来自不同文化的人更容易互相移情,好莱坞的编剧抓住了故事的核心构架,用美国文化填补细节与具体内容,消解了《无间道》带给西方观众顽固的自我中心主义⑤。

对具体角色的置换、缩减,则是《无间风云》对东方复杂人际关系的妥协,让欧美观众更能沉浸在电影之中。

跨文化交流的潜在问题包括新招相似点、焦虑和减小不确定性、刻板印象、偏见、宗族歧视、权力的滥用、种族优越感的渴望,以及文化冲击。

想要改善跨文化交流,就要了解自己,运用移情,注意倾听当中的文化差异,要鼓励反馈,要促进交流的灵活性,学会处理跨文化冲突,要学会文化适应。

家里刘是一种有影响的活动,因此必须要有交流道德观。

跨文化道德观要求你注意交流的力量,尊重每一个人的价值,寻找不同人的文化间的共性,认识差异的不同形态,对行为负责,且要有动机。

《无间风云》主创人员将以上几点应用的非常到位,在《无间道》已有的传播基础上,取其精华,注入了新的文化活力,在东西方世界都能去的良好的传播效果。

虽然此部电影并未在大陆上映,但据网友反馈,该部电影也收到了相当不俗的评价。

参考文献:①:《第十放映室:道无间》/link?url=nqVvh9pI9BDAyA2ECICeNaKkK-77S90w8X22O 6UsriFuCsAMzHG7alIcdwRMbb_YZneoz6vT1rP_SfSy18FvDqiB2SEtohJTSHhYc DtYNYS②:《无间行者》/link?url=pBGxRjC3r8wvLkwvr9x9W-i55selBfHaBINMH-m1 dOynYOhAUFn4N2JPzDwZPAWxwkYaYHe_12gvVfB4K_uvEK③:《百度百科:无间地狱》/subview/155812/12828262.htm?fr=aladdin④:《无间道票房》/p/1700782976《百度知道:无间道三部都获过什么奖》/link?url=M3-FV8mtRGhbSu_Y-vwv5VIoz2yzaYhxhWnTFE 223k8nb7VHj4qZPJBd2ypy1ldKYhFabz_EecDoYAWA7d0mx_⑤:《跨文化传播》(第六版)拉里.A.萨默瓦、理查德.E.波特、埃德温.R.麦克丹尼尔著闵惠泉、贺文发、徐培喜等译P120:价值观P128:多样的文化模式P293:一种转变的哲学P296:跨文化交流中潜在的问题P329:概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