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神经病学名词解释大题必考(课件)
神经病学期末复习大题、名解、填空
一、填空1.一般感觉包括浅感觉、深感觉、复合感觉。
2.头不能向左侧偏以对杭检查者的阻力是右侧胸锁乳突肌瘫痪。
3.左眼不能闭合,示齿时口角向左歪是右侧周围性面神经瘫。
4.视野检查发现,左眼视野图为○,右眼为○,其视通路病变部位在左侧视神经。
5.病员说话吐词不清,吞咽困难,伸舌受限,舌肌萎缩,是由于舌咽、迷走、舌下等神经损害。
6.右侧胸4至胸12痛觉消失,触觉存在是由于脊髓右侧后角损害。
7.舌前2/3及舌后1/3的味觉分别由面神经、舌咽神经支配。
8.巴彬斯基(Babinski)氏征是由锥体束损害引起。
9.右耳传导性聋时,韦伯(Weber)试验偏向右侧。
10.剪刀步态见于脊髓或脑性瘫痪病人。
11.双颞侧偏盲病变部位在视交叉。
12.耳鸣是听神经的刺激性症状。
13.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表现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病理反射阴性、肌萎缩和肌群瘫痪。
14.高血压脑出血最易发生的部位是基底节。
15.脊髓胸7节段对应的椎体为胸椎5,胸12节段对应的椎体为胸椎9。
16.典型失神小发作的特征性脑电图表现是每秒3次的棘慢波组合。
17.运动性失语的病变部位在左半球额下回后部。
18.症状性癫痫是由于脑部病损和代谢障碍,原因有先天性疾病、脑外伤、感染、中毒、颅内肿瘤、脑血管疾病、营养代谢疾病、低血糖等。
19.脑出血的常见部位在内囔(基底节)、脑叶白质、脑桥和小脑。
其中以内囔出血为最常见。
意识活动包括觉醒状态和意识内容。
20.左侧视束病变引起右侧同向偏盲。
21.右角膜反射减弱,右脸裂变大,右眼睑闭合无力是右侧面神经损害。
22.左胸3-胸10痛觉消失,触觉存在,是左侧后角损害。
23.病员吞困难,吐词不清,舌不能伸出中外,无舌肌萎缩及震颤,是双侧皮质延髓囊或锥体囊束损害所致。
24.病员左侧外展及左面神经下级性瘫痪,右侧上下肢上级性瘫痪,病变部位在桥脑。
25.舞蹈样动作,手足徐动症见于锥体外系统损害。
26.颈交感神经损害时瞳孔缩小,动眼神经损害时瞳孔扩大。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3
神经病学Neurology名词解释缺损症状:是指神经结构受损时,正常功能的减弱或消失。
刺激症状:是指神经结构受刺激后引起的过度兴奋的表现。
释放症状:是指高级中枢受损后,原来受其抑制的低级中枢因抑制解除而出现功能亢进。
断联休克症状: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局部发生急性严重损害时,引起功能上与受损部位有密切联系的远隔部位神经功能短暂丧失。
Wallenberg综合征:即延髓背外侧综合征。
表现为:①眩晕、恶心、眼震;②病灶侧软腭、咽喉肌瘫痪(吞咽困难、构音障碍);③病灶侧共济失调;④ Horner综合征(单侧瞳孔缩小、眼裂变窄、眼球内陷、眼睑下垂,同侧额部无汗);⑤交叉性感觉障碍(同侧面部痛温觉缺失,对侧偏身痛温觉缺失),常见于椎 -基底动脉缺血。
闭锁综合征:即去传出状态,双侧脑桥基底部病变。
表现为双侧中枢性瘫痪,只能以眼球上下运动或瞬目示意,不能说话,双侧面瘫,四肢全瘫,但意识清醒,语言理解能力无障碍。
Weber 综合征:又称大脑脚综合征,损伤动眼神经和锥体束。
表现为病灶侧除外直肌和上斜肌外所有眼肌麻痹,瞳孔散大,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和四肢瘫痪。
Brown-Sequard 综合征:即脊髓半切综合征。
表现为病变节段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元瘫痪、深感觉障碍、精细触觉障碍及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对侧痛温觉障碍。
Millard-Gubler 综合征:即脑桥腹外侧综合征,主要累及展神经、面神经、锥体束、脊髓丘脑束和内侧丘系,表现为病灶侧眼球不能外展、周围性面瘫,对侧中枢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
一个半综合征:脑桥侧视中枢和对侧交叉过来的联络同侧动眼神经内直肌核的内侧纵束同时受累,表现为患侧眼球水平注视时既不能内收又不能外展,对侧眼球水平注视时不能内收但可以外展。
上运动神经元:即锥体系统,包括额叶中央前回运动区的大椎体细胞及其轴突组成的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
功能是发放和传递随意运动冲动至下运动神经元,并控制和支配其活动,损伤后可产生中枢性瘫痪(痉挛性瘫痪)。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整理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整理神经病学名词解释整理1. 感觉过敏(hyperesthesia):①轻微的刺激即引起强烈的感觉②因对触觉、痛觉的敏感性↑或感觉阈引起2. 感觉过度(hyperpathia):①刺激阈↑与反应时间延长,刺激须达很强程度才有感觉,刺激后需经一潜伏期才能感到强烈、定位不明确的不适感②患者不能辨明刺激的部位、性质与强度③可感刺激点向四周扩散并有“后作用”,即持续一段时间后才消失。
3. 感觉异常(paresthesia):①没有外界刺激而发生的感觉异常②例如麻木感、蚁走感、触电感、针刺感等。
4. 放射痛(radiating pain):①神经根或神经感受病变刺激时,疼痛除出现在刺激部位外,尚沿该受累感觉神经扩散到其支配区②如后根受肿瘤压迫时引起的神经根痛,腰骶神经根受脱出的椎间盘压迫时引起的坐骨神经痛等。
5. 牵涉痛(referred pain):①内脏病变时同罹病内脏相当的脊髓节段所支配的体表部分也发生疼痛②如心绞痛时引起左胸及左上肢内侧疼痛等。
6. 灼性神经痛(causalgia):①一种烧灼样的强烈疼痛②常见于正中神经或胫神经不完全损伤的患者,患者常用冷水浸泡患肢以减轻疼痛③交感神经传出纤维与无髓鞘的C纤维形成假突触,发生短路。
7. 幻肢痛(phantom limb pain):已经截肢的残端发生疼痛。
8. 闪电痛(lightening pain):①最多见于脊髓痨患者,胸段及腰骶段后根受累,下肢发作性短暂性触电样剧痛②若伴有支配内脏的神经损害而出现内脏功能的障碍称为危象。
胃危象最为常见。
9. 失联络(diaschisis):①中枢神经系统局部发生急性严重损害时,引起在功能上与受损部位有密切联系的远隔部位神经功能短时消失②例如脑休克(内囊出血→对侧偏瘫、深浅反射↑)、脊髓休克等③断联期过后,受损组织的功能缺损症状和释放症状会逐渐出现。
10. 核间性眼肌麻痹:由于内侧纵束联系一侧展神经核与另一侧司内直肌运动的动眼神经亚核;内侧纵束受损,使两眼球水平同向运动(侧向凝视);内侧纵束的上行束或下行束受损时眼球水平侧向(同向)凝视就有困难;①一侧内侧纵束上行纤维受损,造成前核间眼肌麻痹。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
神经〔名解〕1脊髓半切综合征Brown-Sequard~:病变侧损伤平面以下深感觉障碍及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对侧损伤平面以下痛,温觉缺失,见于髓外占位性病变,脊髓外伤等。
2 Horner综合征:霍纳综合征表现为患侧瞳孔缩小、眼裂变小、眼球轻度内陷可伴同侧面部无汗。
为颈上交感神经径路损害及脑干网状构造交感纤维损害。
3 亨特综合征Hunt~:膝状神经节损害,表现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舌前三分之二味觉障碍及泪腺、唾液腺分泌障碍,可伴有听觉过敏,耳后部剧烈疼痛,鼓膜与外耳道疱疹,称亨特综合征,见于膝状神经节带状疱疹病毒感染。
4 强直性阵挛发作GTCS:意识丧失、双侧强直后出现阵挛是此型发作的主要临床特征。
可由局部性发作演变而来,也可一起病即表现为全面强直-阵挛发作。
早期出现意识丧失、跌倒5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指因脑血管病变引起的短暂性、局限性脑功能缺失或视网膜功能障碍,临床病症一般持续10~20分钟,多在1小时内缓解,最长不超过24小时,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病症,构造性影像学检查无责任病灶。
6 闭锁综合征locked-in~:病变位于双侧脑桥基底部,又称去传出状态,主要见于基底动脉脑桥分支双侧闭塞。
患者大脑半球与脑干被盖部网状激活系统无损害,意识清醒,语言理解无障碍,出现双侧中枢性瘫痪,只能以眼球上下运动示意,眼球水平运动障碍,不能讲话,双侧面瘫,舌咽构音及吞咽运动均障碍,不能转颈耸肩,四肢全瘫,可有双侧病理反射,常被误认为昏迷。
7 大脑动脉环Willis环:由两侧大脑前动脉起始段,两侧颈内动脉末端,两侧大脑后动脉借前后交通动脉连通形成,使颈内动脉系与椎-基底动脉系相交通。
8 脊休克spinal shock:脊髓严重横贯性损伤急性期表现损伤外表以下呈缓慢性瘫痪、肌张力低下、腱反射消失、病理征不能引出与尿潴留等,一般持续2-6周后逐渐转变为中枢性瘫痪,出现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与反射性排尿。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神经病学名词及问答题1、神经病学:是研究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及骨骼肌疾病的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的一门临床医学学科。
2、定位诊断:即确定神经系统损伤的部位、如脑、脊髓、周围神经还是肌肉,并应判断病变为弥散性、局灶性、多灶性还是系统性。
3、定性诊断:是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根据病史、主要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进一步确定疾病的病因及性质。
4、上运动神经元:即锥体系统,包括额叶中央前回运动区的大椎体细胞及其轴突组成的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
功能是发放和传递随意运动冲动至下运动神经元,并控制和支配其活动,损伤后可产生中枢性瘫痪(痉挛性瘫痪)。
5、下运动神经元:包括脊髓前角细胞、脑神经运动核及其发出的轴突,是接受锥体系统、锥体外系和小脑系统冲动的最后通路,是冲动到达骨骼肌的唯一通路,损伤可产生周围性瘫痪(迟缓性瘫痪)6、蛛网膜下腔出血:通常为脑底部或脑表面的病变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表现为剧烈头痛、脑膜刺激征阳性以及玻璃体下片状出血。
7、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的原发性头痛,特征为发作性、多为偏侧、中重度、搏动样头痛,一般持续4-72小时,可伴有恶心、呕吐,对声光刺激敏感,安静环境、休息可缓解,特异性药物为麦角类制剂和曲普坦类药物。
8、癫痫:是多种原因导致的脑部神经元高度同步化异常放电的临床综合征,临床表现具有发作性、短暂性、重复性和刻板性的特点。
9、痫性发作:是指癫痫临床上每次发作或每种发作的全过程,一个患者可有一种或多种形式的痫性发作。
10、癫痫综合征:是指在癫痫中由特定症状和体征组成的特定癫痫现象,包括各类痫性发作的组合。
11、癫痫持续状态(SE)指癫痫连续发作之间意识尚未完全恢复又频繁再发,或一次癫痫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未自行停止,称“癫痫持续状态”或“癫痫状态”。
12、急性脊髓炎(Acute myelitis)是非特异性炎症引起脊髓白质脱髓鞘病变或坏死,导致急性横贯性脊髓损害,也称为急性横贯性脊髓炎,以病损水平以下肢体瘫痪,传导束性感觉障碍和尿便障碍为临床特征。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82476
神经病学:是研究神经系统和骨骼肌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康复,预防的科学。
感觉Senses是感受器接受到的各种形式的刺激在大脑中的综合反映。
瘫痪:是指骨骼肌的收缩能力(肌力)的减弱或丧失。
瘫痪是由运动神经元(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引起。
脊髓休克:瘫痪肢体肌张力降低,深,浅反射消失,病理反射引不出,尿潴留。
颈膨大:颈部上肢神经出入处形成膨大,相当于C5~T2,在C7 处最宽,发出神经支配上肢.腰膨大:腰部下肢神经出入处形成膨大,大小次于颈膨大,相当于L1~S1节段,L4处最宽,发出神经支配上肢.马鞍回避:髓内病变,感觉障碍由内向外扩展,骶部保留,直到病变后期,才影响骶部的感觉。
霍纳(Horner)综合征:颈8~胸1节段侧角细胞受损,瞳孔缩小(病损同侧),眼球内陷(眼眶肌麻痹),眼裂变小(眼睑肌麻痹),同侧面部出汗减少;癫痫:一组由已知或未知病因所引起的,脑部神经元高度同步化异常放电,且异常放电常具自限性所导致的综合征.癫痫三要素:脑部持续存在的癫痫反复发作的易感性,至少一次癫痫发作的病史,发作引起的神经生化、认知、心理及社会功能障碍.癫痫发作:癫痫发作是脑部神经元高度同步化异常活动所引起,由不同症状和体征组成的短暂性临床现象。
癫痫发作三要素:脑部神经元高度同步化的异常活动,特殊的临床现象,发作的短暂性.】自限性发作:癫痫发作最常见和最典型的发作表现.突出特征:病人的发作能在短时间内自行终止,多数病人发作持续时间少于30分钟.癫痫持续状态:癫痫全面性或部分性发作在短时间内频繁发生,全面性发作在两次发作之间神经功能没有恢复到正常基线,或单次发作超过这种发作类型大多数患者平均持续时间.自动症automatism 癫痫复杂部分性发作的一种类型,在意识模糊的情况下出现发作性行为异常,看起来有目的,但实际上没有目的,发作后意识模糊,不能回忆发作中的情形。
假性发作pseudoseizures是一种非癫痫性的发作性疾病,是心理因素引起运动、感觉、情感和体验异常,可出现发作性行为异常、四肢抽动,呼之不应等,①假性发作持续的时间较长,常超过半15min ②发做表现多种多样③发作时意识存在,没有真正的意识丧失④发作时脑电图上无痫性放电⑤抗癫痫药治疗无效。
神经病学 (2)
神经病学一.名词解释1.脊髓半切综合征:病变节段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深感觉障碍、精细触觉障碍及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对侧痛温觉障碍。
2.嗜睡:意识障碍早期表现。
患者表现为睡眠时间过长,能被叫醒,醒后可勉强配合检查及回答简单问题,停止刺激后又继续入睡。
3.昏睡:是一种比嗜睡较重的意识障碍。
患者处于沉睡状态正常的外界刺激不能使其觉醒,须经高声呼唤或其他较强烈刺激方可唤醒,对言语的反应能力尚未完全丧失,可作含糊、简单而不完的答话停止刺激后又很快入睡。
4.痫性发作:由于大脑皮质神经元异常放电而导致的短暂脑功能障碍,通常指一次发作过程,患者可同时几种不同痫性发作。
5.感觉过敏:指一般情况下对正常人不会引起不适感觉或只能引起轻微感觉刺激,患者却感觉非常强烈,甚至难以忍受。
常见于浅感觉障碍。
6.不自主运动:指患者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出现的不受主观控制的无目的异常运动。
7.癫痫:是多种原因导致的脑部神经元高度同步化异常放电所致的临床综合征,临床表现具有发作性、短暂性、重复性和刻板性的特点。
8.癫痫持续状态:或称癫痫状态,传统定义认为癫痫持续状态指“癫痫连续发作之间意识尚未完全恢复又频繁再发或癫痫持续30分钟以上未自行停止”。
9.Bell sign(贝尔征):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时,可见患侧闭眼时眼球向外上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
10.单纯部分性发作:发作时程短,一般不超过1分钟,发作起始与结束均较突然,无意识障碍。
11.共济失调:指小脑、本体感觉以及前庭功能障碍导致的运动笨拙和不协调,累及躯干、四肢和咽喉肌时可引起身体平衡、姿势、步态及言语障碍。
12.眩晕:是一种运动性或位置性错觉,造成人与周围环境空间关系在大脑皮质中反应失真,产生旋转、倾倒及起伏等感觉。
13.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神经-肌肉接头传递功能障碍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14.胆碱能危象:少见,由于抗胆碱酯酶药物过量引起,患者肌无力加重,并且出现明显胆碱酯酶抑制剂的不良反应如肌束颤动及毒蕈碱样反应。
神经病学爱考的名词解释
神经病学爱考的名词解释在神经病学领域,一些特定的术语和名词经常在考试中被提及。
这些名词对于了解和理解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至关重要。
本文将为您解释一些神经病学中常见的名词。
一、神经元(Neuron)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
它是一种特殊的细胞,负责将信息从一个部位传递到另一个部位。
神经元有三个主要部分:细胞体、树突和轴突。
细胞体包含细胞核,负责合成和存储蛋白质。
树突接收来自其他神经元的信号。
轴突则将信号传递给目标神经元或肌肉。
通过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神经系统能够传递信息、控制各种生理功能,以及感知和响应外部刺激。
二、突触(Synapse)突触是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特殊结构。
它位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端和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之间。
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
当一个神经脉冲到达突触前膜时,神经递质(例如多巴胺、谷氨酸等)会从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
然后,这些神经递质会与下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后膜结合,并触发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
三、脑干(Brainstem)脑干位于大脑和脊髓之间,是连接大脑和脊髓的重要结构。
它包含许多关键的脑神经核和神经纤维束,控制着呼吸、心跳、消化和其他自主神经功能。
脑干还包括中脑、桥脑和延髓。
中脑负责处理视觉和听觉信息,并控制眼球的运动。
桥脑在大脑和脊髓之间传递信息,并调节呼吸、咀嚼和吞咽等功能。
延髓与心脏、血压和消化有关。
四、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脑脊液是一种清澈的液体,充满在脑室和脊髓管中。
它起到支撑和保护神经系统的作用,并为大脑提供营养和免疫功能。
脑脊液还帮助排除过多的代谢产物和细胞垃圾。
通过脑脊液,医生可以进行腰穿和脑脊液检查,以帮助诊断和治疗一些神经系统疾病。
五、皮层(Cortex)皮层是大脑的外部层,由灰质组织组成。
它是大脑功能高级化的核心区域。
人类皮层有两个半球,每个半球由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组成。
皮层是认知、感知、记忆和运动的中心。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
1. 感觉过敏(hyperesthesia)①轻微的刺激即引起强烈的感觉②因对触觉、痛觉的敏感性↑或感觉阈↓引起2. 感觉过度(hyperpathia)①刺激阈↑与反应时间延长,刺激须达很强程度才有感觉,刺激后需经一潜伏期才能感到强烈、定位不明确的不适感②患者不能辨明刺激的部位、性质与强度③可感刺激点向四周扩散并有“后作用”,即持续一段时间后才消失。
3. 感觉异常(paresthesia)①没有外界刺激而发生的感觉异常②例如麻木感、蚁走感、触电感、针刺感等。
4. 放射痛(radiating pain)①神经根或神经感受病变刺激时,疼痛除出现在刺激部位外,尚沿该受累感觉神经扩散到其支配区②如后根受肿瘤压迫时引起的神经根痛,腰骶神经根受脱出的椎间盘压迫时引起的坐骨神经痛等。
5. 牵涉痛(referred pain)①内脏病变时同罹病内脏相当的脊髓节段所支配的体表部分也发生疼痛②如心绞痛时引起左胸及左上肢内侧疼痛等。
6. 灼性神经痛(causalgia)①一种烧灼样的强烈疼痛②常见于正中神经或胫神经不完全损伤的患者,患者常用冷水浸泡患肢以减轻疼痛③交感神经传出纤维与无髓鞘的C纤维形成假突触,发生短路。
7. 幻肢痛(phantom limb pain)已经截肢的残端发生疼痛。
8. 闪电痛(lightening pain)①最多见于脊髓痨患者,胸段及腰骶段后根受累,下肢发作性短暂性触电样剧痛②若伴有支配内脏的神经损害而出现内脏功能的障碍称为危象。
胃危象最为常见。
9. 失联络(diaschisis)①中枢神经系统局部发生急性严重损害时,引起在功能上与受损部位有密切联系的远隔部位神经功能短时消失②例如脑休克(内囊出血→对侧偏瘫、深浅反射↑)、脊髓休克等③断联期过后,受损组织的功能缺损症状和释放症状会逐渐出现。
10. 核间性眼肌麻痹由于内侧纵束联系一侧展神经核与另一侧司内直肌运动的动眼神经亚核;内侧纵束受损,使两眼球水平同向运动(侧向凝视);内侧纵束的上行束或下行束受损时眼球水平侧向(同向)凝视就有困难;①一侧内侧纵束上行纤维受损,造成前核间眼肌麻痹。
《神经病学》常考名词解释
Hunt综合征:表现为耳后、乳突剧烈疼痛,外耳道疱疹及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伴有泪腺、唾液腺分泌障碍,见于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膝状神经节炎。
Brown-sequard综合征:脊髓半切征,病变侧损伤平面以下深感觉障碍和上级运动神经元瘫痪,对侧损伤平面以下痛、温度觉缺失。
见于脊髓占位性病变、脊髓外伤。
Gerstman综合征:四主症,即计算不能(失算)、手指失认,左右侧认识不能,书写不能(失写),见于优势半球顶叶角回皮质损伤。
三偏综合征:内囊完全损伤导致病变对侧偏瘫、偏盲和偏身感觉障碍,常见于脑出血和脑梗塞。
wallenberg综合征:①眩晕、恶心、呕吐、眼震(前庭神经核损害),②真性球麻痹: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同侧软腭麻痹及咽反射消失(舌咽、迷走神经及疑核损伤),③病灶侧肢体共济失调(绳状体、部分小脑损害)④Horner综合征(颈部交感神经受损)⑤同侧面部痛、温度觉丧失,触觉存在,呈核性分布(三叉神经脊束核受损)⑥对侧痛温度觉消失(脊髓丘脑侧束损伤)⑦呃逆(网状结构中呼吸中枢损伤)Millard-Gubler综合征:脑桥腹下部综合征,表现为①病变侧展神经麻痹及周围性面神经麻痹,②对侧中枢性偏瘫,③对侧偏身感觉障碍。
见于脑桥基底部的展神经、面神经、锥体束、脊髓丘脑侧束及内侧丘系损伤。
Weber综合征:①病变侧动眼神经麻痹,②对侧肢体中枢性偏瘫,主要见于损害大脑脚底,影响了动眼神经和锥体束。
Benedict综合征:红核综合征,表现为①病变侧动眼神经麻痹,②对侧肢体不自主运动或共济失调。
动眼神经、黒质、红核受损而锥体束未受损。
吉兰-巴雷综合征:又称为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是一组急性或亚急性发病,病理改变为周围性神经炎性脱髓鞘,临床表现为四肢对称性弛缓性瘫痪,伴有手套或袜套样感觉障碍及脑神经损害的自身免疫病,实验室检查有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及神经电生理异常。
foster-kennedy综合征:表现为病变侧因肿瘤压迫而出现视神经萎缩,对侧颅内压增高导致视神经乳头水肿。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与简答
神经病学:是研究神经系统疾病和肌肉疾病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预防和治疗及康复等内容的一门临床学科。
感觉性失语:患者能听见对方和自己说话的声音,但不能理解说话的含义。
运动性失语:又称Broca失语,由优势侧额下回后部病变引起,以口语表达障碍为突出特点,听理解相对较好,呈非流利型口语。
脑疝:是颅内压增高的严重后果,是部分脑组织因颅内压力差而造成移位,当位移超过一定的解剖界限时则称之为脑疝。
三偏综合征:指内囊包含大量上、下行纤维,一侧内囊小范围损伤时,可引起对侧肢体偏瘫(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损伤)和偏身感觉障碍(丘脑中央辐射受损),大范围损伤还可以有对侧同向性偏盲(视辐射受损),即出现“三偏综合征”Horner综合征:颈8~胸1节段侧角细胞受损,瞳孔缩小(病损同侧),眼球内陷(眼眶肌麻痹),眼裂变小(眼睑肌麻痹),同侧面部出汗减少脊髓休克:当脊髓与高位中枢断离时,脊髓暂时丧失反射活动的能力而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
颈膨大:颈部上部神经出入处形成膨大,相当于C5~T2,两上肢呈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两下肢呈上神经元性瘫痪。
腰膨大:腰部下肢神经出入处形成膨大,相当于L1~S2,受损时出现双下肢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双下肢及会阴部各种感觉缺失,括约肌障碍。
延髓麻痹:舌咽、迷走神经彼此邻近,有共同的起始核,常同时受损,表现为声音嘶哑、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及咽反射消失,也称真性延髓麻痹。
假性延髓麻痹:舌咽、迷走神经的运动核受双侧皮质脑干束支配,当一侧损害时不出现延髓麻痹症状,当双侧皮质延髓束损伤时才出现构音障碍和吞咽因难,而咽反射存在,称假性延髓麻痹。
昏迷:是一种严重的意识障碍。
患者意识完全丧失,各种强刺激不能使其觉醒,无有目的的自主活动,不能自发睁眼。
脑膜刺激征:为脑膜受激惹的表现,脑膜病变导致脊髓膜受到刺激并影响到脊神经根,当牵拉刺激时引起相应肌群反射性痉挛的一种病理反射。
见于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和颅内压增高等。
陈生弟版神经病学重点,名解+大题
本重点根据陈生弟主编的《神经病学》,结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考试重点编辑1.神经病学:是研究神经系统和骨骼肌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康复,预防的科学。
2.黄斑回避:枕叶视中枢病变引起两眼对侧视野同向偏盲,视野中心视力常保存,称~。
3.一个半综合征:一侧脑桥侧视中枢(外展旁核)及双侧内侧纵束同时受到破坏,则出现同侧凝视麻痹,对侧核间性凝视麻痹,即两眼向病灶侧注视时,同侧眼球不能外展,对侧眼球不能内收;向病灶对侧注视时,对侧眼球能外展,病灶侧眼球不能内收,而两眼内聚运动仍正常,称为~。
4.感觉是感受器接受到的各种形式的刺激在大脑中的综合反映。
5.瘫痪:是指骨骼肌的收缩能力(肌力)的减弱或丧失。
瘫痪是由运动神经元(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引起。
6.脊髓休克:急性脊髓横贯性损害时,病人出现双下肢软瘫,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病理反射引不出,尿潴留,称为~。
7.颈膨大:颈部上肢神经出入处形成膨大,相当于C5~T2,在C7 处最宽,发出神经支配上肢.8.腰膨大:腰部下肢神经出入处形成膨大,大小次于颈膨大,相当于L1~S1节段,L4处最宽,发出神经支配上肢.9.马鞍回避:髓内病变,感觉障碍由内向外扩展,骶部保留,直到病变后期,才影响骶部的感觉。
10.霍纳(Horner)综合征:颈上交感神经节及其纤维损害所致,瞳孔缩小(病损同侧),眼球内陷(眼眶肌麻痹),眼裂变小(眼睑肌麻痹),同侧面部出汗减少。
11.阿罗瞳孔(Argyll-Robertson pupil):多由神经梅毒引起。
中脑顶盖前区受损。
特征为两侧瞳孔大小不等,边缘不整,光反射消失而调节反射存在。
12.艾迪瞳孔(Adie pupil):表现为一侧瞳孔散大,表面上似乎光反射消失,但实际上只是对光线强弱变化反应迟钝,调节反射也比较迟钝。
13.球麻痹:舌咽神经与迷走神经往往同时受损,表现为吞咽困难,声音嘶哑,饮水呛咳,称为~。
14.颈静脉孔综合征:后颅窝病变,副神经和舌咽迷走神经一道受损,表现球麻痹和垂肩等症状,称为~。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
1.神经病学 (Neurology): 神经病学是研究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
的学科,主要关注诊断和治疗与神经系统有关的疾病和障碍。
2.脑卒中 (Stroke): 脑卒中是由于脑部供血中断导致的脑功能损害,常见症状包括瘫痪、言语困难和认知障碍等。
3.帕金森病 (Parkinson's Disease): 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进行
性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症状包括肌肉僵硬、震颤和运动迟缓。
4.癫痫 (Epilepsy): 癫痫是一种由大脑发生异常电活动引起的慢
性疾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意识丧失、抽搐或异常行为。
5.脑膜炎 (Meningitis): 脑膜炎是指脑膜发炎的疾病,常见症状
包括剧烈头痛、发热、颈部僵硬以及恶心呕吐等。
6.多发性硬化症 (Multiple Sclerosis): 多发性硬化症是一种自身
免疫性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统攻击神经纤维髓鞘,造成运动、感觉和认知障碍。
7.阿尔茨海默病 (Alzheimer's Disease):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进
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症状为记忆丧失、认知能力下降和行为异常等。
8.脑瘤 (Brain Tumor): 脑瘤是指脑组织内发生的肿瘤,会导致
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症状包括头痛、呕吐、感觉异常和运动障碍等。
9.脊髓损伤 (Spinal Cord Injury): 脊髓损伤是指脊髓受到外力损伤,造成下半身瘫痪、感觉丧失和膀胱功能障碍等症状。
10.神经退行性疾病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 神经退行性疾病是一类疾病,其特征是神经细胞逐渐死亡或退化,例如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病。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三偏综合征:内囊损害时,出现对侧肢体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双眼同向偏盲,简称三偏综合征,常见于脑血管病时。
2、交叉性瘫痪:即同侧颅神经周围性瘫痪对侧肢体中枢性瘫痪是脑干损害的特征性表现。
3、脊髓休克:急性脊髓横贯损害时,病人出现双下肢软瘫,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病理反射引不出,小便潴留,称为脊髓休克。
4、癫痫持续状态:癫痫持续状态是指癫痫强直一阵挛发作(GTCS)若在短期内频聚发生,以致发作间隙中意识持续昏迷者。
5、放射性疼痛:神经干,神经根或中枢神经病变刺激时,疼痛不仅发生于刺激局部,且可扩展到受累感觉神经的支配区,称为放射性疼痛。
6、运动性失语:又名Broca失语,由左侧额下回后端方语运动中枢病变引起。
病人不能讲话,或只讲1─2个简单的字且不流利,用词不当,对别人的言语能理解。
7、感觉倒错:非疼痛性刺激诱发出疼痛感觉,例如轻划皮肤而有痛感,冷觉刺激当作热觉刺激等。
8、脑栓塞:栓子经血循环流入而致胸动脉阻塞,引起相应供血区的脑功能障碍。
9、拉塞格(Lasegue's)氏征:脑脊液蛋白量增高,而细胞数正常,称为蛋白-细胞分离,是格林-巴利综合征的特点之一,也可见于脊髓压迫症。
10、贝耳现象:病人仰卧,双下肢伸直,检查者将病人一侧,下肢抬起,使髋关节屈曲,膝关节伸直,若在70度范围内出现疼痛,称为阳性。
故又名直腿抬高试验,是检查从骨神经痛的方法之一。
11、霍纳(Horner)综合征:颈交感神经麻痹时,出现病变侧眼裂缩小,瞳孔缩小同侧眼球内陷和面部出汗减少,称为Horner综合征。
12、贝耳(Bell)麻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时,眼睑不能闭合或不全,试闭眼时,瘫痪侧眼球向上外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称见耳现象。
13、布朗-塞卡(Brown-sequard)综合征:脊髓半横贯损害时,可出现同侧相应节段的根性疼痛及感觉过敏带,损害平面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及深感觉缺失,对侧痛温觉缺失,称为布朗-塞卡综合征。
神经病学必考大题与名词解释
神经病学必考⼤题与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 Brown-Sequard综合征:⼜称为脊髓半切损害,表现为病侧损害节段的根性疼痛和感觉过敏带,病侧损害平⾯以下的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和深感觉消失,对侧痛、温觉缺失。
常见于髓外肿瘤、外伤、脊髓⾎肿等。
(2) 闭锁综合征:⼜称去传出状态,是双侧脑桥基底部病变,典型临床症状为意识清醒,咽部、四肢不能活动,仅以眼部的某些动作与外界交流(3) Horner征:由于颈上及脑⼲⽹状结构等交感纤维损害,临床表现为病侧眼球凹陷、瞳孔缩⼩、眼裂变⼩,可伴有同侧⾯部少汗或⽆汗。
(4) Broca失语:损伤部位在额下回后部,⼜称运动性失语。
临床特点以⼝语表达障碍最为突出,呈典型⾮流利型⼝语,⼝语理解相对较好。
(5) Wernicke失语:即感觉性失语,受损部位位于优势半球的颞上回后部。
表现为对⼝语⽆法理解,但运动性语⾔正常(6) 低颅压头痛:是脑脊液压⼒降低(<60mmHg)所致的头痛,多为体位性,患者通常在直⽴15分钟内出现头痛或头痛明显加重,卧位后头痛缓解或消失。
(7) 痛性抽搐: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发作时疼痛可引起反射性⾯肌抽搐,⼝⾓牵向患侧,并有⾯红、流泪和流涎,称痛性抽搐。
(8) Hunt综合征:病变在膝状神经节时,除了有周围性⾯瘫、⾆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还有患侧乳突疼痛、⽿廓和外⽿道感觉减退或异常,外⽿道或⿎膜出现疱疹。
(9) Bell⿇痹:是指茎乳孔内⾯神经⾮特异性炎症导致的周围性⾯瘫(10) Bell征:⾯神经炎时出现周围性⾯瘫,闭眼时瘫痪侧眼球向外上⽅转动显露出⽩⾊巩膜。
(11) 脑脊液蛋⽩细胞分离:脑脊液中蛋⽩含量增⾼明显⽽细胞数⽬正常,在格兰-巴雷综合征中此现象是该病的特征之⼀(12) 多发性神经病:是四肢远端对称性感觉障碍、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和⾃主神经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
(13) 短暂性脑缺⾎发作(TIA):是指因脑⾎管病变引起的短暂性、局限性脑功能缺失或视⽹膜功能障碍,临床症状多在10~20分钟,多在1⼩时内缓解,最长不超过24消失,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结构性影像学检查⽆责任病灶。
3★神经病学--名词解释1★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1.核间性眼肌麻痹:由于内侧纵束联系一侧展神经核与另一侧司内直肌运动的动眼神经亚核;内侧纵束受损,使两眼球水平同向运动(侧向凝视);内侧纵束的上行束或下行束受损时眼球水平侧向(同向)凝视就有困难;①一侧内侧纵束上行纤维受损,造成前核间眼肌麻痹。
表现为双眼侧向(水平)注视时,同侧眼球可以外展(可伴有眼震),对侧眼球不能内收,但两眼内直肌的内聚运动正常②一侧内侧纵束下行纤维受损,造成后核间眼肌麻痹。
表现为双眼侧向(水平)注视时,同侧眼球不能外展,对侧眼球可以内收。
2.巴宾斯基征(Babinski sign):①当锥体束受损后,刺激足底外侧引起拇指背屈和其他足趾扇形散开②重要的病理性反射,锥体受损的特征性反射,也称病理性趾反射或拇指背屈征③1y内婴儿出现此征可为正常。
3.Wallenberg综合征:又称延髓背外侧综合征。
见于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或外侧延髓动脉阻塞的外侧延髓和小脑后下部分缺血性损害。
主要表现为前庭核、舌咽、迷走神经、三叉神经脊束核、小脑下脚、小脑皮质束、下行交感神经束、脊丘束损害。
4.Millard-Gubler综合征:又称脑桥腹下部综合征。
破坏同侧展神经、面神经和锥体束,引起同侧展神经麻痹、同侧周围性面瘫和对侧中枢性偏瘫。
也可能有对侧偏深感觉障碍(内侧丘系和脊丘束受损)。
5.闭锁综合征(locked-in syndrome):①见于双侧脑桥基底部损害,双侧皮质脊髓束和支配三叉神经以下的皮质脑干束受损而出现两侧中枢性偏瘫②除中脑支配的眼球运动尚存在外,病人丧失任何运动、表达的能力③脑干网状结构和体感觉传导通路未受损,病人的感觉和意识基本正常,只能以眨眼或眼球运动示意。
6.Foville syndrome综合征:①脑桥内侧部肿瘤破坏同侧展神经、内侧纵束和锥体束②引起两眼向病灶对侧凝视、病侧面瘫及对侧肢体偏瘫7.Weber综合征:又称中脑腹侧部综合征。
①中脑腹侧及大脑脚底肿瘤破坏同侧动眼N和锥体束②引起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和对侧肢体偏瘫③多小脑幕裂孔疝。
神经病学重点大题名解-图文
神经病学重点大题名解-图文霍纳Horner综合症:同侧瞳孔缩小,眼球内陷,眼裂变小,及同侧面部出汗减少,见于颈上交感神经径路的损害。
周围性和中枢性面神经麻痹的鉴别:前者全部面部表情肌瘫痪使表情动作丧失,舌偏向患侧,可见四肢瘫痪。
后者为病灶对侧下面部的表情肌瘫痪,皱眉,皱额和闭眼动作均无障碍。
感觉的分类:1浅感觉。
来自皮肤和粘膜的触觉、温度觉和痛觉。
2深感觉。
来自肌腱、肌肉、鼓膜和关节的运动觉、位置觉和振动觉。
3复合感觉。
是大脑顶叶感觉皮质对各种深浅感觉进行分析比较和整合而产生,包括实体觉、图形觉、定位觉、两点辨别觉和重量觉等。
感觉障碍的常见类型(定位诊断):一末梢型。
双侧对称性以四肢末端为主的各种感觉障碍,越向远端越明显。
二神经干型。
某一周围神经干受损时,其支配区各种感觉呈条块状障碍。
三后根型。
后根与后根神经节受损时,感觉障碍范围与神经节段分布一致,伴放射性痛。
四脊髓型。
部位不同临表各异。
1传导束型。
受损节段平面以下感觉缺失或减退,后索受损,病变侧受损平面以下深感觉缺失,并出现感觉性共济失调。
侧索病变,对侧痛、温觉缺失,触觉和深感觉保存。
脊髓半切综合征,同侧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和深感觉缺失,对侧痛、温觉缺失。
2后角型。
节段性分布的感觉障碍仅影响痛温觉,保存触觉和深感觉。
3前联合型。
两侧对称性节段性痛温觉缺失或减退,触觉保存。
五脑干型。
为交叉性感觉障碍。
六丘脑型。
对侧偏身感觉缺失或减退,深感觉和触觉障碍较痛温觉更明显。
七内囊型。
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偏瘫和偏盲。
八皮质型。
为复合感觉障碍和单肢感觉缺失。
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鉴别:1分布:整肢体为主|肌群为主。
2肌张力:增高|降低。
3腱反射:增强|减低。
4病理反射:有|无。
5肌萎缩:无或轻度废用性萎缩|明显。
6肌束颤动:无|可有。
7神经传导:正常|异常。
8失神经电位:无|有。
大脑半球损害的症状和定位:1额叶。
主要为随意运动、语言及精神活动方面的障碍。
2颞叶。
神经病学__名词解释大题_必备_必考
古茨曼综合症:Gertmann 为优势侧角回损害所致,主要表现有:计算不能(失算症),手指失认,左右辨别不能(左右失认症),书写不能(失写症),有时伴失读脊髓压迫症:是一组椎管内或椎骨占位性病变所引起的脊髓受压综合症,随病变进展出现脊髓半切综合症和横贯性损害及椎管梗阻,脊神经根和血管不同程度受累缺血半暗带:位于急性脑梗死灶周围,其仍存在侧支循环,可获得部分血液供应,尚有大量可存活的脑神经元,如果血流迅速恢复,使脑功能改善,损伤仍然可逆,脑神经仍可存活并恢复功能痴呆:是由于脑功能障碍而产生的获得性,持续性智能损害综合症,可由脑退行性改变(AD,额颞叶变性等)引起,也可由其他原因(脑血管病,外伤,中毒等)导致。
癫痫:是多种原因导致的脑部神经元高度同步化异常放电的临床综合征,临床表现具有发作性,短暂性,重叠性,刻板性的特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是指因脑血管病变引起的短暂性,局限性功能缺失或视网膜功能障碍,临床症状一般持续10~20分钟,多在1小时内缓解,最长不超过24小时,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结构性影像学(CT MRI)检查无责任病灶脊髓休克:由于脊髓横贯性损害,出现损害平面以下弛缓性瘫痪,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弱,病理反射阴性及尿潴留,一般持续2~4周重症肌无力:MG 是一种神经—肌肉接头传递功能障碍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由于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后膜上乙酰胆碱受体受损引起,临床主要表现为部分或全身骨骼肌无力和极易疲劳,活动后症状加重,经休息和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后症状减轻眩晕:是一种运动性或位置性错觉,造成人与周围环境空间关系在大脑皮质中反应失真,产生旋转,倾倒及起伏等感觉晕厥:是由于大脑半球及脑干血液供应减少,导致的伴有姿势张力丧失的发作性意识丧失,可很快恢复扳机点,触发点:患三叉神经痛时,患者口角,鼻翼,颊部或舌部为敏感区,轻触可诱发Jackson发作:异常运动从局部开始,沿大脑皮质运动区移动,临床表现抽搐自手指—腕部—前臂—肘—口角—面部逐渐发展脊髓半切综合症:脊髓半侧损害,亚纶引起病变节段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元瘫痪,深感觉障碍,精细触觉障碍及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对侧痛温觉障碍再灌注损伤:脑血流的再通超过了再灌注时间窗,则脑损伤继续加剧贝尔征:由于面神经瘫,眼轮匝肌无力,闭眼时双眼球向外上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见于面神经炎意识障碍:中枢对刺激作出应答的能力减退或消退,包括觉醒度下降,表现为嗜睡,昏睡,昏迷,以及意识内容变化,表现为意识模糊,谵妄开关现象:症状在突然缓解(开期)与加重(关期)之间波动,开期常伴异动症,与服药时间,血浆药物浓度无关,处理困难肌无力危象:呼吸肌受累时出现咳嗽无力甚至呼吸困难,需用呼吸机辅助通气,是致死的主要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神经病学名词解释大题必考(课件)医学院的同学们子名词解释超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指因脑血管病变引起的短暂性,局限性功能缺失或视网膜功能障碍,临床症状一般持续10~20分钟,多在1小时内缓解,最长不超过24小时,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结构性影像学(CT MRI)检查无责任病灶ﻫ脊髓休克:由于脊髓横贯性损害,出现损害平面以下弛缓性瘫痪,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弱,病理反射阴性及尿潴留,一般持续2~4周古茨曼综合症:Gertmann为优势侧角回损害所致,主要表现有:计算不能(失算症),手指失认,左右辨别不能(左右失认症),书写不能(失写症),有时伴失读脊髓压迫症:是一组椎管内或椎骨占位性病变所引起的脊髓受压综合症,随病变进展出现脊髓半切综合症和横贯性损害及椎管梗阻,脊神经根和血管不同程度受累ﻫ缺血半暗带:位于急性脑梗死灶周围,其仍存在侧支循环,可获得部分血液供应,尚有大量可存活的脑神经元,如果血流迅速恢复,使脑功能改善,损伤仍然可逆,脑神经仍可存活并恢复功能ﻫ痴呆:是由于脑功能障碍而产生的获得性,持续性智能损害综合症,可由脑退行性改变(AD,额颞叶变性等)引起,也可由其他原因(脑血管病,外伤,中毒等)导致。
癫痫:是多种原因导致的脑部神经元高度同步化异常放电的临床综合征,临床表现具有发作性,短暂性,重叠性,刻板性的特点......感谢聆听重症肌无力:MG是一种神经—肌肉接头传递功能障碍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由于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后膜上乙酰胆碱受体受损引起,临床主要表现为部分或全身骨骼肌无力和极易疲劳,活动后症状加重,经休息和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后症状减轻ﻫ眩晕:是一种运动性或位置性错觉,造成人与周围环境空间关系在大脑皮质中反应失真,产生旋转,倾倒及起伏等感觉ﻫ晕厥:是由于大脑半球及脑干血液供应减少,导致的伴有姿势张力丧失的发作性意识丧失,可很快恢复扳机点,触发点:患三叉神经痛时,患者口角,鼻翼,颊部或舌部为敏感区,轻触可诱发ﻫJackson发作:异常运动从局部开始,沿大脑皮质运动区移动,临床表现抽搐自手指—腕部-前臂-肘-口角—面部逐渐发展ﻫ脊髓半切综合症:脊髓半侧损害,亚纶引起病变节段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元瘫痪,深感觉障碍,精细触觉障碍及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对侧痛温觉障碍ﻫ再灌注损伤:脑血流的再通超过了再灌注时间窗,则脑损伤继续加剧贝尔征:由于面神经瘫,眼轮匝肌无力,闭眼时双眼球向外上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见于面神经炎ﻫ意识障碍:中枢对刺激作出应答的能力减退或消退,包括觉醒度下降,表现为嗜睡,昏睡,昏迷,以及意识内容变化,表现为意识模糊,谵妄ﻫ开关现象:症状在突然缓解(开期)与加重(关期)之间波动,开期常伴异动症,与服药时间,血浆药物浓度无关,处理困难肌无力危象:呼吸肌受累时出现咳嗽无力甚至呼吸困难,需用呼吸机辅助通气,是致死的主要原因.口咽肌无力和呼吸肌乏力者易发生......感谢聆听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吉兰—巴雷综合症GBS临表:1、感染、接种史,急性或亚急性起病2、四肢对称性驰缓性瘫,呼吸肌麻痹3、未梢型感觉障碍,主观重于客观4、脑神经麻痹:常见双侧面神经瘫,其次是延髓麻痹5、自主神经症状:多汗、皮肤潮红、手足肿胀及营养障碍等6、腱反射减低或消失......感谢聆听治疗:1血浆置换 2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 3皮质类固醇 4抗生素5辅助呼吸6对症治疗并预防并发症重症肌无力辅助检查:1血,尿,脑脊液检查正常,常规肌电图检查基本正常,神经传导速度正常 2重复神经电刺激具有诊断价值 3单纤维肌电图 4AChR抗体滴度的检测 5胸腺CT MRI检查 6其他检查有助于诊断试验:1疲劳试验(Jolly试验)嘱患者持续上视出现上睑下垂或两臂持续平举后出现上臂下垂,休息后恢复则为阳性 2抗胆碱酯酶药物试验......感谢聆听脑梗死诊断要点:1发病年龄多较高2多有动脉硬化及高血压史3病前可有TIA 4多在安静状态下发病 5症状多在几小时或更长时间内逐渐加重 6意识清楚但神经系统局灶体征明显 7 CT或MRI可有梗塞灶ﻫ治疗原则:1超早期治疗:力争发病后尽早选用最佳治疗方案2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年龄,缺血形卒中类型,病情严重程度基础疾病等采取最适当的治疗 3整体化治疗:采取针对性治疗时,进行支持疗法,对症治疗和早期康复治疗,对卒中危险因素及时采取预防干预......感谢聆听治疗方法:一般治疗:主要对症治疗,包括维持生命体征和处理并发症1血压:缺血性卒中中急性期血压升高通常不需特殊处理,收缩压>220mmHg,舒张压>120,平均动脉压>130,慎重降压 2吸氧和通气支持3脑水肿:降低颅内压,4感染:呼吸支持和和抗生素 5上消化道出血:常规静脉抗溃疡药物,6发热:物理降温,人工亚冬眠 7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性药物肝素 8血糖:控制在8.3mmol/L以下9水电解质平衡紊乱10心脏损伤:减轻心脏负荷11癫痫:一般不预防,相应处理特殊治疗:1静脉溶栓2动脉溶栓3抗血小板聚集治疗4抗凝治疗5脑保护治疗 6血管内治疗 7外科治疗 8其他药物治疗9康复治疗ﻫ延髓内测综合症:主要表现为1病灶侧舌肌瘫痪及肌肉萎缩(舌下神经损害)2对侧肢体中枢性瘫痪(椎体束损害) 3对侧上下肢触觉,位置觉,振动觉减退或丧失(内侧丘系损害)可见于椎动脉及其分支或基底动脉后部血管阻塞ﻫ癫痫持续状态:SE或称癫痫状态是癫痫连续发作之间意识尚未完全恢复又频繁再发,或癫痫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未自行停止治疗目的:保持稳定的生命体征和进行心肺功能支持,终止呈持续状态的癫痫发作,减少癫痫发作对脑部神经元的损害,寻找并尽可能根除病因及诱因,处理并发症。
一一般措施:1对症处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必要时做气管插管或切开,定时进行血气分析,生化全项检查 2建立静脉通道: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3积极防治并发症:脑水肿用20%甘露醇125~250ml快速静滴,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高热给予物理降温,纠正代谢紊乱如低血糖,低血钠,低血钙,高渗状态及肝性脑病,纠正酸中毒,并给予营养支持治疗二药物选择:药物特点能静脉给药,可快速进入脑内阻止癫痫发作,无难以接受的不良反应在脑内存在足够长的时间以防止再次发作 1地西泮2地西泮加苯妥英钠3苯妥英钠 410%水合氯醛5副醛三维持治疗脑出血治疗:原则为安静卧床,脱水降颅压,调整血压,防治继续出血,加强护理防治并发症,以挽救生命,降低死亡率,残疾率和减少复发(一)内科治疗:一般治疗1一般应卧床休息2保持呼吸道通畅3水电解质平衡和营养 4调整血糖5明显头痛,过度烦躁不安者可酌情适当给予镇静止痛剂,便秘者可选用缓泻剂 /降低颅内压 /调整血压 /止血治疗/压低温治疗/并发症的防治感染,应激性溃疡,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症,脑耗盐综合症,痫性发作,中枢性高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或肺栓塞 (二)外科治疗手术宜在超早期进行考虑手术:1基底节区中等量以上出血2小脑出血》10ml,或合并明显脑积水3重症脑室出血(三)康复治疗ﻫ晕厥临表:1晕厥前期:先兆症状乏力,头晕,恶心,面色苍白,大汗,视物不清,恍惚,心动过速2晕厥期:意识丧失,伴有血压下降,脉弱及瞳孔散大,心动过速转为心动过缓,有时伴尿失禁3恢复期:患者得到及时处理很快恢复后,可留有头晕,头痛,恶心,面色苍白及乏力症状,休息后症状可完全消失......感谢聆听神经系统的定位诊断遵循下述原则1。
首先应确定病变损害水平2.其次要明确病变空间分布:局灶性;多灶性;弥漫性;系统性3.遵循一元论的原则 4。
高度重视病人的首发症状帕金森临表:1静止性震颤,2肌强直,3运动迟缓,4姿势步态障碍5其他症状Myerson征,言语缓慢,多汗,便秘,“脂颜”治疗原则是小剂量开始,缓慢递增,用最小有效剂量,采取个体化方案.常用药抗胆碱能药物、金刚烷胺、左旋多巴④DA受体激动剂:如溴隐亭、培高利特,通常与美多巴合用,年轻患者可单用;⑤单胺氧化酶B 抑制剂⑥儿茶酚一氧位一甲基转移酶抑制剂晕厥分类:反射性,心源性,脑源性,其他......感谢聆听病原进入中枢神经系统途径:血行感染,直接感染,神经干逆行感染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症:再出血,脑血管痉挛,急性或亚急性脑积水重症肌无力危象根据病因分:肌无力危象,胆碱能危象,反拗危象ﻫ吉兰巴雷脑脊液改变:蛋白增高,细胞数正常-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ﻫ神经系统诊断包括:定性和定位诊断ﻫ脊髓半切综合症主要特点:病变节段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元瘫,深感觉障碍,精细触觉障碍及血管舒缩障碍,对侧痛温觉障碍ﻫ癫痫诊断步骤:首先明确发作性症状是否为癫痫发作,其次是哪种类型的癫痫或癫痫综合症,最后明确发作的病因是什么运动神经元病分型:进行性脊肌萎缩,进行性延髓麻痹,原发性侧索硬化,肌萎缩侧索硬化ALSHorner征:眼裂缩小,眼球轻微内陷,瞳孔缩小,伴同侧面部少汗或无汗ﻫ脑出血好发部位:基底节的壳核及囊内区(大脑中动脉深穿支豆纹动脉)。
脑叶,脑干及小脑齿状核出血。
丘脑出血。
脑桥或小脑出血ﻫ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好发部位:大脑颞叶,额叶及边缘系统高血压好发:豆纹动脉,旁正中动脉周期性瘫痪分型:低钾型,高钾型,正常钾型Fisher综合症三联症:眼外肌麻痹,共济失调,腱反射消失神经结构病损按表现分:缺损症状,刺激症状,释放症状,断联休克症状......感谢聆听脑缺血:24h前CT无改变,24~48h后出现低密度灶,蛛网膜下腔脑出血致死原因:脑血管痉挛内囊三偏症:偏瘫,偏盲,偏身感觉障碍系统性眩晕由前庭神经系统病变引起,非系统性由前庭系统以外病变引起三叉神经痛首选药物:卡马西平癫痫持续结状态用药:最大剂量椎体束所致肌无力特点:瘫痪时肢体远端肌肉受累较重,尤其是手,指,面部等,而肢体近端症状较轻.ﻫ动眼神经麻痹症状:完全损害时表现为上睑下垂,眼球向外下斜视,不能向上,向内,向下转动,复视,瞳孔散大,光反射及调节反射均消失滑车神经麻痹症状:单纯损害表现为眼球位置稍偏上班向外下活动受限,下视时出现复视展神经麻痹症状:患侧眼球内斜视,外展运动受限或不能,伴复视ﻫ腔隙综合症分类:1纯运动性轻偏瘫2纯感觉性卒中 3共济失调性轻偏瘫 4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症5感觉运动性卒中......感谢聆听...... 感谢聆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