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哲学系相关导师简介
郑毓信文集
郑毓信文集郑毓信,男,1944年8月生,浙江镇海人。
1965年江苏师范学院数学系毕业,1981年南京大学哲学系自然辩证法硕士研究生。
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为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数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数学教育大会(ICME-10)程序委员会委员,美国《数学评论》杂志评论员,中英澳暑期哲学学院中方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社会科学研究人员高级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成员,人民教育出版社21世纪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新教材顾问。
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并已被列入英国剑桥世界传记中心(IBC)编撰的《世界知识分子名人录》。
郑毓信的主要研究领域为数学哲学和数学教育。
其主持的研究课题“数学哲学与数学方法论”、“数学哲学与数学教育哲学”和“数学哲学的现代发展”分别于1989年、1993年和1996年被列为“国家教委博士点专项基金项目”、“国家教委八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和“国家九五社科规划项目”。
郑毓信已在上述领域中发表了十七部著作及一百六十多篇论文,并曾多次获奖。
郑毓信于1987年和1991年分别获英国拉卡托斯研究基金、美国联合基金会研究基金对英国和美国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学术访问;自1995年起开展了多项合作研究,包括与香港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梁贯成博士的合作(研究课题:“认知科学、建构主义与数学教育”,1995-98;“中国数学教育的界定”,2000-02,后一项目获香港大学中英信托基金资助),与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吉利斯教授的合作(研究课题:“科学哲学、数学哲学与人工智能的相互影响和渗透”,1997-99,该项目获英国学术院资助),与台湾“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李国伟教授的合作(研究课题:“数学哲学中的革命”,1997-99,该项目获台湾“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资助)。
在这一期间中郑毓信曾先后赴香港、英国、台湾等地作长期访问,并曾应邀赴意大利、荷兰、德国等国著名大学作专题学术讲演。
张晓东简介
张晓东,男,1969年12月生,安徽庐江人。
哲学博士,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江苏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已出版《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道德重建》(2002)、《“三个代表”与三大规律》(2003)、《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下册,第二主编,2007)、《社会和谐论》(第一作者,2008)、《现代西方
道德文化批判》(第二作者,2009)、《大学蠡测》(2016)、《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现实道德问题》(201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等著作8部,主编“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重温马克思主义经典”丛书(贵州人民出版社,2016)。
主持或参与写作的著作已获中国图书奖、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第八届江苏社科奖、南京大学青年教师人文科研原创奖、无锡市“五个一”工程奖等多项奖励。
主持“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重温马克思主义经典”丛书一项(已完成结项),现参与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主持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课题,一项江苏省社科规划项目。
已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文章曾被
《人民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多次转载。
现主要承担的课程:中西伦理思想比较研究、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史、西方伦理思想史、公民道德建设专题、应用伦理学等。
张晓东简介
*学人*。
张一兵 回到马克思的原始理论语境
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的原初理论语境来源: 南京大学哲学系|/内容提要:马克思哲学不竭的生命力在于它不断与每一个“当下在场”的思想视域所发生的历史性融合。
这种阐释学的处境通常以返本开新为其前提性要件。
“回到马克思”,作为当代新的理论条件下重新廓清马克思哲学学术地平的基础性研究,是中国新一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历史性任务。
它的现实学术价值在于否定了前苏东传统教科书教条主义体系哲学及其变种的合法性,并为马克思哲学学术创新奠定了全新的思考起点。
本文在此主要评说了“回到马克思”与学术创新的关系,以及这一理论工程中原创性的文本学研究方法之要义、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哲学话语转换以及“历史现象学”的原初意义场。
关键词:回到马克思文本学研究经济学语境隐性哲学话语历史现象学作者:张一兵,男,1956年3月生,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一个习惯于动辄大谈“发展”和“当代性”的传统马克思主义讨论域中,有人声称要通过“回到”某种尚未达及的历史性场域来廓清理论地平时,显然会冒一定的理论风险。
我的《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以下简称“《回到马克思》”)一书在上个世纪末(1999年)出版时,有些批评和误读是事先想到的,可后来出现的某种言说倒真是出乎意料。
说意料之中的东西,首先无非想到过理论前辈们可能愤怒地声讨我的轻狂:“回到马克思?人家都没有弄懂!?”其次,会是那些作为全球胜利者的布尔乔亚自由主义们的嘲笑声:“现在还在折腾马克思”?意料之外的是,一些中青年马克思主义学者却从“回到马克思”中嗅出了历史的“霉腐”味道,然后,“马克思是我们的同时代人”被升腾为一种口号,以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旨趣来拒斥据说是面向过去的“原教旨”情结。
对于这一类反应,原来我倒真没有思想准备。
不过,现在我愿意接受这一挑战性的解读,再次回到“回到马克思”这一话题上,以对话的姿态重现这一理论工程的原初讨论域。
[1]在《回到马克思》一书中,我曾对该书的学术目标做了如下的概括:“在文本学的基础上,通过对马克思经济学研究语境中隐性哲学话语转换的描述,实现一个9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应该提出的口号:…回到马克思‟”。
张载诗论中的理学意蕴探析
张载诗论中的理学意蕴探析尚荣吕昂摘要:张载的诗论有着丰富的理学意蕴,其核心观点可以概括为四点:第一,平易求诗;第二,志至诗至;第三,诗言义理;第四,诗尚直写。
张载的诗论不是一种普适性的对过往诗歌作品的总结,而更接近于一种诗歌创作与评判的标准。
张载的诗论是基于其理学思想而产生的,是其“太虚即气”的世界观与“变化气质”的修行论在诗歌理解层面的反映,在其诗歌创作实践中也有很鲜明的体现。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张载的诗论继承了先秦儒家的诗教传统,是对汉代以来儒家经学化诗论的反动,也是理学诗论的组成部分之一。
关键词:张载;诗论;理学作者简介:尚荣,哲学博士,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吕昂,哲学博士,南京市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402(2023)09-0109-08张载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其学说体系被称为“关学”,对后世影响很大,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
除哲学方面的成就外,张载在文学上也颇有建树,其理学诗作严肃深沉、襟怀冲淡,别具一格。
这与其自成体系的诗论是有直接关系的。
张载的诗论有着丰富的理学意蕴,是其理学思想在文学层面的集中反映。
一、张载诗论的核心观点按《宋史·艺文志》,张载有《诗说》一卷,惜已不传。
但南宋理学家吕祖谦在《吕氏家塾读诗记》卷一“纲领”中,引用了大量张载诗论的内容,应即出自《诗说》。
其文云:109张载诗论中的理学意蕴探析张氏曰:“求《诗》者贵平易,不要崎岖求合。
诗人之情,温厚平易老成,今以崎岖求之,其心先狭隘,无由可见。
诗人之情本乐易,只为时事拂其乐易之性,故以诗道其志。
”又曰:“求《诗》贵平易,不要崎岖求合。
又患泥文,如‘烝然来思’、‘湛湛露斯’,思、斯何必泥字?‘遐不作人’、‘德音不瑕’之类,不可以辞害。
‘君子至止’、‘乐只君子’,只、止何必拘?”又曰:“《诗》,全是人之情性,须先得诗人之心,然后观玩易入。
走向数学教育哲学郑毓信
更为广泛的视角
人们是如何认识世界的? 正是语言为人们的认识活动提供了 必要的概念系统。
数学的主要功能之一:科学的语言。
相关的论述(爱因斯坦)
“人们总想以最适当的方式来画出一幅简化 的和易领悟的世界图像;于是他就试图用 他的这种世界体系来代替经验的世界,并 来征服它。这就是画家、诗人、思辨哲学 家和自然科学家所做的,他们都按照自己 的方式去做。……理论物理学家的世界图 像在所有这些可能的图像中占有什么地位 呢?它在描述各种关系时要求尽可能达到 最高标准的严格精确性,这样的标准只有 用数学语言才能做到。”
(3)方法
“数学中每一步真正的进展都与更有力 的工具和方法的发现密切联系着,这 些工具和方法同时会有助于理解已有 的理论并把陈归的、复杂的东西抛到 一边。数学科学发展的这种特点是根 深蒂固的。”(希尔伯特)
模式论视角下的数学方法。
教学涵义
应当重视思维方法的教学。 “这些工作所涉及的……是如何象数
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
方法
进一步的思考
数学教育哲学的主要内容: (1)数学观; (2)数学教育观; (3)数学学习观与数学教学观。 努力做好“理论的实践性解读”。
更为一般的思考(现实意义)
我们应当如何去看待“数学的生活 化”?什么又是情境设置与数学学 习之间的关系?
数学教学必定包括去情景化(“去 个性化与去时间化”),也即应当 超越问题的现实情境过渡到抽象的 数学模式。
[例2] “这个学生缺的究竟是什么?”
任课教师要求学生求解这样一个问 题:“52型拖拉机,一天耕地150 亩,问12天耕地多少亩?”
还是有其一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历史的回顾:改革与反复
60年代的“新数运动”; 70年代的“回到基础”。 80年代的“问题解决”; 90年代以“课程标准”为主要标志
学人风采
出版物刊名: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F0002-F0002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3期
主题词: 学术委员会;传统文化研究;重点研究基地;人文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工程;博士学位;南京大学;研究生导师
摘要:李承贵,1963年生,江西万年人。
2003年获南京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96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9年破格晋升为教授。
现为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儒佛道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负责人。
2005年入选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007年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
郑毓信先生的数学教育哲学思想研究及启示
郑毓信先生的数学教育哲学思想研究及启示作者:程德胜来源:《学术探索理论研究》2011年第09期摘要:郑毓信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数学教育专家、数学哲学家,在数学教育、数学教育哲学、数学方法论、数学文化学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我国数学教学与教育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及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郑毓信;数学教育哲学;教学启示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1)09-0207-02郑毓信先生是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数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数学教育大会(ICME-10)程序委员会委员,美国《数学评论》杂志评论员,中国知名的数学教育专家,在数学教育哲学领域有深入的研究。
一、郑先生数学教育哲学思想综述郑先生对数学教育哲学的研究是多维的,数学问题、语言、方法论、数学共同体(包括学习共同体、研究共同体)等都是郑先生的研究内容。
视角是独特的,从社会的文化属性来研究数学教育的基本内容,把数学视为开放的文化系统,把数学看成是人类的一种创造性活动,从实践的角度研究数学方法论的教学意义。
1学生观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第一,重视学生的认知经验、数学知识和能力的初始状态。
郑先生指出:“我们应该重视如何帮助学生以已有的直观形象和经验为基础并通过合理的抽象正确地去建立(或者说,很好地去理解)相应数学概念的形式定义,特别是,就只有通过与直观形象和感觉经验的必要整合,我们才可能使得抽象的形式定义对于学生而言变得丰富和生动起来,而不再是一种空洞的‘词汇游戏’。
”第二,建立“数学学习共同体”,从社会建构主义角度来说,数学认识活动是一个发展、改进的过程,数学学习中应建立学生的“数学学习共同体”,为数学学习提供一个相互研讨的外部环境,防止个人建构主义。
2学习观郑先生倡导数学教师要研究学习心理学,数学学习要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出发点。
一方面,数学学习中的建构要实现相应的“客体化”。
功利主义的理论优势及其在当代的新发展_刘雪梅
2007年8月第39卷 8月号学术月刊Academic Mo nthly Aug.,2007Vol.39 No.8第一作者近影功利主义的理论优势及其在当代的新发展刘雪梅 顾 肃(南京大学哲学系,江苏南京210093)[摘 要]功利主义曾经被评论为狭隘庸俗的市侩哲学,这在相当程度上误解或忽视了它的理论长处:在复杂情境下,功利主义的判定标准直白易懂、简单便利;功利主义只对结果敏感,而不一味依赖形而上学命题,多少可以回避规范性理论所面临的难题;功利主义作为一种务实的理论,对结果的关注使其不受习俗和教条的束缚,表现出乐于社会改革和进步的倾向。
当然,它在论述公民平等权利和考虑个人偏好的道德含义上的某些弱点,多年来受到义务论理论家的批评和挑战。
但是,功利主义在论战中进一步阐述并发展了自己的学说,在当代实践伦理学领域表现出理论和实践上的优势,特别是近年来在堕胎、安乐死、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新颖的论述,使其呈现出复兴之势。
[关键词]功利主义 实践伦理 罗尔斯 辛格[作者简介]刘雪梅(1977)),女,江苏省仪征市人,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西方政治与道德哲学研究。
顾 肃(1955)),男,江苏省启东市人,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西方政治法律哲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B0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041(2007)08-0045-06近代以来,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 )是占据西方道德和政治哲学主导地位的理论之一。
其基本立场是:任何行为、立法和公共政策的最终判定标准,是其实行之后可能达到的功利水平。
换言之,凡是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最大功利之发生的行为,就是一个善的行为;反之,则是失当的行为。
推广到社会领域,功利主义者认为:一切举措都应该通过功利原则进行最大限度的检验。
具体说来,对于政府颁行的法令、政策乃至整个社会制度的评价标准,就在于看其是否指向了社会整体功利的最大化,也就是人们俗称的是否谋求了/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0。
徜徉在佛学与儒学之中———赖永海教授访谈
2007年9月第39卷 9月号学术月刊Academic Mont hly Sept.,2007Vol.39 No.9中青年专家访谈录徜徉在佛学与儒学之中———赖永海教授访谈●赖永海 ○欣 文 ●赖永海,1949年生于福建省平和县,1986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92年晋升为教授,199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定为博士生导师。
现为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财政部、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南京大学宗教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大学旭日佛学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著作有:《中国佛性论》(上海,1988;高雄,1990;北京,1998)、《中国佛教文化论》(北京,1999;韩国首尔,2006;北京,2007)、《佛学与儒学》(杭州,1992;韩国首尔,1999;台北,1994)、《佛道诗禅》(北京,1990;高雄,1992;韩国首尔,2004)、《湛然》(台北,1993)、《宗教学概论》(南京,1990、2006)、《佛典辑要》(济南,1992;台北,1994;北京,2007)、《中国佛教与哲学》(北京,2004)、《佛道要籍》(北京,1999)、《维摩诘经释译》(高雄,1997)等;主编国内第一部《中国佛教百科全书》(11卷,300万字,上海,2001)。
在《中国社会科学》、《学术月刊》、《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等刊物上发表论文60多篇。
在科研方面,1988年曾以《佛教与中国文化》课题获美国王安汉学基金奖助;1988年与美国夏威夷大学SASO 教授合作,以《佛道思想、礼仪研究》的研究课题获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 ),同年到夏威夷大学作访问、讲学;2002年9月—2003年2月到香港大学做客座教授。
199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委评为“在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
2003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导师。
○欣文,《学术月刊》编审。
○赖教授,您是我国设立学位制度以来第一位以佛学为研究方向取得博士学位的学者。
从三项基本功到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一)
从三项基本功到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一)作者:郑毓信来源:《广西教育·B版》2010年第02期作者简介:郑毓信,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数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数学教育大会(ICME-10)程序委员会委员,美国《数学讨论》杂志评论员,中英澳暑期哲学学院中方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社会科学研究人员高级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成员,人民教育出版社21世纪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新教材顾问,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并已被列入英国剑桥世界传记中心(IBC)编撰的《世界知识分子名人录》。
郑毓信的主要研究领域为数学哲学和数学教育。
除去数学与教育方面的一般性要求,数学教师还应具有自己的特殊技能,这就是“数学教师的三项基本功”:善于举例;善于提问;善于比较与优化。
除教学以外,这三者对于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也具有特别的重要性,以下就对此作出具体论述。
一、“善于举例”与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容易想到,举例对于数学教学的重要性正是由数学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
具体地说,高度的抽象性正是数学最为基本的一个特性:“甚至对数学只有肤浅的知识就能容易地察觉到数学的抽象性……我们运用抽象的数字,却并不打算每次都把它们同具体的对象联系起来。
我们在学校中学的是抽象的乘法表一总是数字的乘法表,而不是男孩的数目乘上苹果的数目,或是苹果的数目乘上苹果的价钱等等。
”(亚历山大洛夫《数学——它的内容、方法和意义》,科学出版社,1958。
第一卷)从而,适当的举例就应被看成数学教学工作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学生较好地去实现相应的数学抽象提供必要的基础。
应当指出,数学学习心理学的现代研究也为上述认识提供了直接论据:在大多数情况下,数学概念的心理对应物(心理表征)并非概念的形式定义,而是一种由多种成分组成的复合体,在其中实例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后者正是个人情感与经验等进人数学之处,从而对于数学学习也就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后现代的科学哲学研究
・科学哲学・ 文章编号:1000-8934(2002)07-0015-04后现代的科学哲学研究郑 毓 信(南京大学哲学系,江苏 南京 210093) 摘要:作为后现代科学哲学研究的不同“定位”,强调研究范式的转变与惟一注重新论题的引进相比是更为恰当的。
对于“现代科学”、特别是相关世界观的自觉反思应被看成“后现代科学哲学”的一个主要内容。
就“后现代科学”的建设而言,又不应集中于某一种具体的观点,而应更加强调它的开放性、变化性和多元性。
关键词:后现代科学哲学;后现代科学中图分类号:N031 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01-12-30作者简介:郑毓信(1944-),浙江镇海人,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科学哲学、数学哲学。
①特殊地,也正是从这样的角度去分析,笔者以为,在从事后现代科学哲学的研究时,我们就未必要遵循由“后现代哲学”到“后现代科学哲学”(以及进而,“后现代科学本体论”)这样一条传统的路径。
1 后现代科学哲学研究的不同“定位”后现代主义作为一个广泛的社会思潮或学术运动,已经波及到了艺术、人文、文学、管理、数学、哲学、科学、社会科学等诸多领域,从而自然也就对当代的科学哲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一些学者更直截了当地提出了“后现代科学哲学”和“后现代科学”的概念〔1-4〕。
然而,正如关于“解构性后现代主义”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区分所已清楚地表明的,即使在后现代的阵营中,对于是否存在所谓的“后现代科学”的问题(或者说,是否应当去从事这种建设性研究)仍存在不同的意见;另外,即使我们采取后一种立场,也还需要考虑应当如何去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因为,在此存在有两种不同的研究途径,后者事实上并就反映了后现代科学哲学研究的不同“定位”。
具体地说,由于后现代主义涉及到了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社会特征和文化精神等,从而也就为科学哲学的研究提供了许多新的论题。
如可持续发展,人类中心主义,科学的人文关怀,全球化与多元化发展等。
中国古代人生哲学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人生哲学课程学分:3 周课时数:3总课时数:48 修读人数:150人以内主讲教师:徐小跃所在院系:哲学系一、教师简介领衔教授介绍:徐小跃,现任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主任,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南京大学“儒学与基督教比较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历史学博士,中国哲学、宗教学教授、博导;南京大学中青年学术骨干,“哲学概论”课程首席教授,南京大学“名师”,连续三届获南京大学“我最喜爱的老师”称号,因而荣获南京大学教学“浦园恒星”奖杯,江苏省“名师”。
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教学委员会委员;中央实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首席专家,江苏省哲学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哲学史与科学史学会副会长,江苏省周易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全国宗教学会理事,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国家一级学会)常务副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美国哈佛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哲学概论、宗教学、佛道思想、中国天人之学以及中国宗教与民间宗教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几年来共发表80余篇论文。
出版的个人专著有:《禅与老庄》、《罗教与<五部六册>揭秘》、《罗教与禅宗》、《禅林宝训释译》、《社会科学十万个为什么——宗教卷》,合著3部:《中国无神论史》(上下卷)、《中国宗教史》(上下卷)、《哲学概论》。
另担任《中国佛教百科会书》副主编,《禅学研究》副主编,《宗教研究》主编。
独立主持各级科研项目多项:(1)道家天人之学与佛禅心性之学(国家社科青年基金项目);(2)中国民间宗教与佛道二教关系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儒家天人之学与佛禅性之学(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4)当代宗教问题与哲学教学研究(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5)宗教无神论研究(南京大学“985”科研项目);(6)罗教与《五部六册》研究(世川良一项目)。
徐小跃教授还荣获多项教学和科研奖励:国家级精品课程;全国宝钢优秀教师奖;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江苏省精品课程;南京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两次江苏省社科三等奖;两次南京大学社科一等奖;其专著《禅与老庄》获“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大学有重要影响的著作”奖。
论历史唯物主义的两种“历史”概念与意蕴
史概念与意蕴,弄清二者在通俗性与严格性、时代 流行性与独创性上的区别。对这些问题的探讨, 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也有助
于推进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
一、广义与狭义:研究对象之分或者叙述方式
之别
马克思恩格斯生前均没有对历史唯物主义作 出过广义与狭义的区分,这只是后人的理解和说 明。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时动情地谈及了马克思 一生的“两个发现”,即后来广为人知的唯物史观 与剩余价值学说。②恩格斯作为第二提琴手,在使 历史唯物主义变得通俗易懂和广为流传方面功不 可没,但他对马克思青年时代就已指出的、并在政 治经济学研究中着力证明的资本主义社会异化
物主义历史哲学的批判,实现了对所有唯心主义
2013年第11期
历史观的唯物主义批判;狭义历史唯物主义则是
通过认识论的批判揭示资本主义社会颠倒着的、 物化外观,从而恢复人的实践的主体性、实现人的 自由解放。④张一兵教授是国内最早明确采用广 义历史唯物主义与狭义历史唯物主义提法的学 者。他指出广义历史唯物主义是客体向度的、在 历史发展中始终起决定作用的、基础作用的客观 的物质生产过程,任何一个社会都有着人们无法 选择、无法改变、客观的历史基础;狭义历史唯物 主义则是主体向度的、需要认识的主体批判地揭 示资本主义社会种种迷雾和假相的辩证的历史的 唯物主义。人类社会不存在一个一般的、永恒的 社会生产,还原论意义上的历史是不存在的,只有 用历史的、批判的方法才能重构历史认识论意义 上的历史。⑨几乎与张一兵教授同时,俞吾金教授 也提出广义与狭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概念,但明显 对狭义历史唯物主义持批判态度。他认为,如果 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仅仅停留于社会历史领域 的观念的“狭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概念”,就不可能 理解马克思划时代哲学变革的真正实质和意义, 马克思哲学是对应于广义的社会或社会生活(即 在人的生存实践活动中展现出来的整体世界)的 “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概念”。@ 本文认为,广义与狭义历史唯物主义之二分 法,与其说是由于研究对象的广义与狭义之分而 造成的,不如说实际上反映的是马克思在创立与 发展历史唯物主义过程中的两种叙述方法。换言 之,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通俗或大众化的 理论叙述方法,而狭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则是一种 严格的而富有创造性的理论叙述方法。 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在形式上,叙述方法必 须与研究方法不同”④,他因此还自我提醒同时也 警告别人:“叙述的辩证形式只有明了自己的界 限时才是正确的”⑥。而当我们面对马克思本人 的哲学时,实际上也存在着马克思表面的叙述形 式以及他其实想表述的真实思想之间的重要区 别,这就使得他的思想不是现成可用而是需要回 溯性与重建性的双重阅读研究过程。 他出于要为同时代人所理解的考虑,常常要 采用19世纪流行的价值观念、思想方法和语言风
南京大学导师严强
03、1994,《国际政治中的国家力量》(江海学刊、新华文摘,1993),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02、199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与现状》(第二卷)(南大出版社,1992),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04、2004-2006,中国南中国海研究中心委托项目:当代国际关系与中国石油战略对策研究,主持人。
03、2004-2005,南京市政府委托项目:南京市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制度和政策设计研究,主持人。
02、2002-2003,南京市政府委托项目:逆境中优善政策的制定能力研究,主持人。
01、2002-2003,宁波市政府委托项目:宁波保税区转轨政策设计研究,主持人。
27、1994,《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平等权》,《中德经济法年刊》4月。
26、1992,《建设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形态》,《南京日报》(理论版)8月。
25、1992,《政治文化建设与政治稳定》,
《南京日报》(理论版)7月。
24、1992,《试论政策决策的权威性、时效性》(个人执笔),《江海学刊》第3期。
35、2000,《传统、经典与阐释:对50、60年代西方政治学理论论争的分析》,《学术界》第6期。
34、1995,《现代西方政治理论流派分析》,《南大学报》第1期。
33、1994,《论现代西方政治理论流派》,《南京社会科学》第5期。
32、1993,《论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的互动性》,《中德经济法年刊》。
06、1988,《在反思和探索中前进――中国体制改革的历程、现状和前途》(与孙伯揆、童星合作),南京大学出版社。
徐小跃:“反”是老子思想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
徐小跃:“反”是老子思想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反”是老子思想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在第七届昆仑高峰论坛的主旨报告作者简介徐小跃,国家一级学会“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会长,历史学博士,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图书馆名誉馆长。
江苏省政府原参事、南京大学哲学系原主任,现任南京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南京大学道学与东方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理论界),首批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央“马克思主义研究与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演讲专家,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儒道释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心主任,江苏省周易文化研究会会长。
美国哈佛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国家精品课程获得人;江苏省“名师”,南京大学“名师”,连续三届获南京大学“我最喜爱老师”称号,从而获得首届南京大学教学“恒星奖”。
发表学术论文300 多篇,出版有专著《禅与老庄》、《禅林宝训释译》、《罗教·佛教·禅学》、《中国传统文化与儒道佛》、《什么是中华传统美德》等,另合著参著多部,主编《东方哲学与文化》集刊等。
在正式讲之前,我首先代表全国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对主办方促使此次大会的顺利召开所做出的各项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也非常热烈地欢迎各位学者克服各种困难来到山东济南参加会议。
我是2016年担任学会会长的。
在2016年,我提出了一个概念,叫“道+”。
这个“+”不是讲道家的“家”,是加号的“+”,“互联网+”的“+”,并且希冀我们的学会今后能够按照“道+”这个概念发展壮大。
这几年我欣喜地发现,我们的学会,不但是在道学本身的研究大力开展着,而且将研究领域真正地把范围扩大到“东方”。
在犹太教相关学术研究领域,有两位此领域的大家——傅有德和徐新多次加入学会活动,使“道+”的概念更加丰富。
至于我所熟悉的青年才俊,陈坚、陈赟、翟奎凤、宇汝松等,他们都是我们南大哲学系的杰出系友,他们或者是研究佛教的,或者是儒道兼通的,也都积极参加学会学术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的另类解读
结论
• 对于中国数学教育我们既不应妄自菲 薄,也不应盲目自大,而应切实增强 自身在这一方面的自觉性,特别是, 即应通过认真总结与反思、包括对照 比较,真正弄清什么是中国数学教育 的主要优点, 我们又如何能够很好地 继承与发展“中国数学教育(学)传 统”。
二、为什么应当特别重视“问题 引领”与“问题驱动”? ”
• 这难道不也正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主 要诉求,特别是这样一些指导性的思 想: “双基”—“三维目标”—“四基”— “核心素养”…… • 应有的思考:上述发展对于一线教师 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一位教师的亲身感受
• “我是1986年参加工作的,教小学数 学。当时的教学目标称为‘双基’, 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 “到了2000年左右,课程改革了…… 改革的显著之处在于将‘双基目标’ 改为‘三维目标’。……于是,我努 力将自己的教学目标调整为‘三维目 标’。可是,从此我发现,写教案的 时候,我已经不会写教学目标了。
一、从“中国数学教育的‘崛起’” 谈起
• “可以说‘中国数学教育崛起’吗?” (张奠宙,《中学数学月刊》, 2017No.1) • 背景:马认 为堪比1957年苏联卫星率先上天;英 国BBC电视台播出数学教育中英对比 的专题节目,教育大臣访问上海,正 式启动中英数学教师交流……
• “从2016年开始,‘四基目标’好象又不 大重要了,代之以‘小学数学核心素养’。 因此,讨论环节有位专家问我:‘你这节 课,培养了什么核心素养?’我当时就被 问蒙了,……尽管课上成功了,大家也认 为上得挺成功的,但面对这个问题,我真 的不知从何说起。”(俞正强,“比小学 数学课堂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什么”, 《人民教育》,2017年第10期)
简介
• 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享受国务院 特殊津贴专家。从事专业研究与教学 50多年,多次赴英、美与我国港台地 区长期学术访问,意、德、荷等著名 大学作学术讲演。出版专著32部,论 文380多篇,在数学哲学、数学教育、 科学哲学等领域有一定影响。
张一兵学术成就简介
作者: NULL
出版物刊名: 江汉论坛
页码: 144-144页
主题词: 张一兵;学术成就;跨世纪人才工程;国家教育部;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科学委员会;简介
摘要:张一兵(原名张异宾),1956年3月生于南京,祖籍山东茌平。
1981年8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哲学博士。
现任南京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学报》主编,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社科规划项目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哲学学会会长。
人选国家教育部“全国优秀青年教师奖励计划”和“跨世纪人才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333”人才工程和“青蓝工程”培养对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师姓名洪修平专业名称中国哲学职称教授博导/硕导博导
是否院士否是否兼职博导是
学科专长及研究
方向儒佛道三教与中国哲学;儒佛道三教关系;佛教哲学;道家与道教哲学;中国禅学思想史;禅学与禅宗;魏晋玄佛合流;僧肇哲学。
目前承当的科研
项目佛学与儒道哲学(教育部跨世纪项目);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与世界化(教育部项目);多卷本中国佛教史;多卷本中国思想学术史;
导师姓名赖永海专业名称中国哲学
职称教授博导/硕导博导
是否院士否是否兼职博导否
学科专长及研究方
向
研究专长:佛学;宗教学;中国哲学。
研究方向:中国佛学;儒家哲学;宗教与文化。
目前承当的科研项
目目前承担的项目:“中国佛教史”;“中国佛教百科全书”;“法藏文库”;“南京大学佛学博士文库”;“儒释道与宗教学综合研究”。
导师姓名李承贵专业名称中国哲学职称教授博导/硕导博导
是否院士否是否兼职博导否
学科专长及研究
方向
宋明理学、中国近代哲学
目前承当的科研
项目《人文社会科学社会化情境中的方法论问题研究》(江西社科基金)、《宋代儒士佛教观研究》(南京大学人才科研启动基金)
导师姓名王月清专业名称中国哲学职称教授博导/硕导博导
是否院士否是否兼职博导否
学科专长及研究方向1中国哲学2宗教伦理
目前承当的科研项目《20世纪中国宗教学》、《东亚新兴宗教研究》
导师姓名徐小跃专业名称中国哲学职称教授博导/硕导博导
是否院士否是否兼职博导否
学科专长及研究方向1、中国哲学史;2、先秦道家思想研究
目前承当的科研项目1、江苏省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项目。
导师姓名伍玲玲专业名称中国哲学职称副教授博导/硕导硕导
是否院士否是否兼职博导否
学科专长及研究方向中国哲学史;儒家伦理;中国近现代哲学史
目前承当的科研项目中大、金大出版物数字化(中美数字化图书馆项目)
导师姓名杨维中专业名称中国哲学职称副教授博导/硕导硕导
是否院士否是否兼职博导否
学科专长及研究方向中国佛学/儒学/儒道佛三教心性及其比较
目前承当的科研项目南京大学中流项目:佛道心性论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