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植被区域
甘肃省地理地貌
甘肃省地理地貌甘肃位于祖国地理中心,介于北纬32°11′—42°57′,东经92°13′—108°46′,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类型齐全,交错分布,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
地形呈狭长状,东西长1655公里,南北宽530公里,复杂的地貌形态,大致可分为各具特色的六大地形区域。
陇南山地:这里重峦叠嶂,山高谷深,植被丰厚,到处清流不息。
这一区域大致包括渭水以南、临潭、迭部一线以东的山区,为秦岭的西延部分。
陇中黄土高原:位于甘肃省中部和东部,东起甘陕省界,西至乌鞘岭畔。
这里曾经孕育了华夏民族的祖先,建立过炎黄子孙的家园,亿万年地壳变迁和历代战乱,灾害侵蚀,使它支离破碎,尤以定西中部地区成了祖国最贫瘠的地方之一,但蕴含着无尽的宝藏,有丰富的石油、煤炭资源。
甘南高原:它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一隅,地势高耸,平均海拔超过3000米,是个典型的高原区。
这里草滩宽广,水草丰美,牛肥马壮,是甘肃省主要畜牧业基地之一。
河西走廊:斜卧于祁连山以北,北山以南,东起乌鞘岭,西迄甘新交界,是块自东向西、由南而北倾斜的狭长地带。
海拔在1000—1500米之间。
长约1000余公里,宽由几公里到百余公里不等.这里地势平坦,机耕条件好,光热充足,水资源丰富,是著名的戈壁绿洲,有着发展农业的广阔前景,是甘肃主要的商品粮基地。
祁连山地:在河西走廊以南,长达1000多公里,大部分海拔在3500米以上,终年积雪,冰川逶迤,是河西走廊的天然固体水库,荒漠、草场、森林、冰雪等植被垂直分布明显。
河西走廊以北地带:这块东西长1000多公里,海拔在1000—3600米的地带,习惯称之为北山山地,这里靠近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风高沙大,山岩裸露,荒漠连片,具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塞外风光.甘肃省能源资源甘肃省能源种类较多,除煤炭、石油、天然气外,还有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
兰州地区草原植被的植物群落类型_干草原和荒漠草原
60-65 9/1997草 业 学 报A CT A PR A T A CU L T U RA E SIN ICA第6卷第3期V ol.6,N o.3兰州地区草原植被的植物群落类型——干草原和荒漠草原巨天珍(西北师范大学地理系,兰州730070)陈学林(西北师范大学植物所,兰州730070)赵传燕(西北师范大学地理系,兰州730070)摘要 在现有资料和野外70多个样地调查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兰州地区草原植被现存的主要的群落类型和各群落的外貌、结构、生态分布等特征。
其中,干草原群落包括:(1)长芒草草原,(2)大针茅草原,(3)冷蒿草原;荒漠草原群落有:(4)短花针茅草原,(5)无芒隐子草草原,(6)蓍状亚菊草原,(7)灌木亚菊草原,(8)中亚紫苑木草原。
用W hittaker提出的 多样性指数较好地反映了草原植被的动态特征。
这一研究对黄土丘陵地区植被的改造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兰州地区 草原植被 群落特征 多样性 群落更替程度 兰州地区位于甘肃省黄土丘陵区,其天然植被以干草原和荒漠草原类型为主,主要建群种是长芒草(S.bungeana)和短花针茅(S.br evif lora)。
在兰州北部,连接我国温带荒漠区,因而有大量的荒漠灌木、半灌木、小半灌侵入草原区,它们多成为群落中稳定的优势成分,而组成了荒漠草原类型。
有时,在极度干旱或盐碱化严重的特殊生境中,这些荒漠草原上特有的灌木群落片断,构成了荒漠草原上特有的灌木植被〔1〕。
而在兰州的南部和西部山区多为次生林,其它地区均为干草原类型所占有。
目前干草原地区多被开垦为农田,只在塬边,坡边偶有残存,另在塬面有时可见到过度放牧后出现的退化草原〔2〕。
这些植被对于干旱区起着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1 草原植被的植物群落类型及各群落特征1.1 干草原植被,主要有如下三个植物群落。
1.1.1 长芒草草原(Form.S tip a bungeana)长芒草又叫本氏针茅,广泛分布于我国中部暖温带的黄土高原地区,即黄河中游的晋、陕、甘、宁及内蒙古南部,这些地区也是它的集中分布区域。
甘肃祁连山区草地主要牧草资源及其土壤生境分析
甘肃祁连山区草地主要牧草资源及其土壤生境分析甘肃祁连山区草地主要牧草资源及其土壤生境分析甘肃祁连山区位于中国的西北部,是我国重要的牧区之一。
该地区以丰富的自然草地资源而闻名,草地成为该地区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本文将介绍甘肃祁连山区的主要牧草资源及其土壤生境分析。
一、甘肃祁连山区的主要牧草资源甘肃祁连山区气候干燥、寒冷,夏季短暂而凉爽,冬季漫长而寒冷。
山区土壤贫瘠,适宜牧草生长的条件有限。
但由于海拔高度变化大,植被类型丰富,该地区还是拥有丰富的牧草资源的。
其中,主要的牧草资源包括高寒牧草、高山垂直升降草甸牧草和山地草甸牧草。
1. 高寒牧草高寒牧草主要分布在甘肃祁连山区的高海拔地区,海拔在3000米以上。
这些牧草具有耐寒、抗旱的特点,适应能力强。
典型的高寒牧草有娑罗草、细叶谷抹香等。
它们生长期短暂,但耐寒性强,是牧区冬季和早春季节的重要饲料资源。
2. 高山垂直升降草甸牧草高山垂直升降草甸牧草主要分布在甘肃祁连山区的中海拔地区,海拔在2000-3000米之间。
这些牧草生长周期长,丰产而优质,适合奶牛、绵羊等牲畜的饲养。
典型的高山垂直升降草甸牧草有羊草、高山红柳等。
3. 山地草甸牧草山地草甸牧草主要分布在甘肃祁连山区的低海拔地区,海拔在1000-2000米之间。
这些牧草适应性强,生长旺盛,且质量优良。
典型的山地草甸牧草有鸭嘴草、狗牙根等。
二、甘肃祁连山区牧草资源的土壤生境分析甘肃祁连山区土壤生境复杂,影响牧草生长的因素多样。
对土壤进行分析,有助于了解牧草生长的适宜条件,为改进草地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 土壤类型甘肃祁连山区主要土壤类型有果园土、黄绵土和草甸土三种。
果园土主要分布在高山区,属于酸性土壤,含有较多的腐殖酸,适合高山垂直升降草甸牧草的生长;黄绵土分布在低山区,肥力较高,适合山地草甸牧草的生长;草甸土多分布在丘陵区,贫瘠且酸性较强,适合高寒牧草的生长。
2. 土壤养分甘肃祁连山区土壤养分丰富,但养分分布不均。
甘肃地区常用园林植被
序号乔木类科属备注1梧桐梧桐科梧桐属花期 5 月,果期 9-10 月2国槐豆科槐属花期6-7月,果期8-10月3刺槐豆科槐属花期4-6月,果期8-9月4香花槐豆科槐属5月(花期20天)、7月(花期40天)5皂荚豆科皂荚属花期3-5月,果期5-12月6龙爪槐豆科槐属花期7-8月,果期8-10月7榆树榆科榆属先花后叶,花果期3-6月8云杉松科云杉属花期4-5月,球果9-10月成熟9新疆杨杨柳科杨属花期4-5月,果期5月甘肃酒泉地区常见植10胡杨杨柳科杨属花期5月,果期7-8月11白蜡/小叶白蜡木犀科梣属花期4-5月,果期7-9月12垂柳杨柳科柳属花期3-4月,果熟期4-6月13馒头柳杨柳科柳属花期4月,果期4-5月14柽柳(红柳)柽柳科柽柳属花期5-9月15樟子松松科松属16祁连圆柏柏科圆柏属17刺柏柏科刺柏属18五角枫槭树科槭属花果期5-9月19元宝枫槭树科槭属花期5月,果期9月20金叶榆榆科榆属叶片金黄色21圆冠榆榆科榆属花果期4-5月22白榆榆科榆属较少使用23红叶桃蔷薇科桃属花期4-5月,果期6-8月24紫叶矮樱蔷薇科李属25海棠蔷薇科苹果属26榆叶梅蔷薇科桃属花期4月27沙枣胡颓子科胡颓子属花期5-6月,果期9月28沙棘胡颓子科沙棘属花期4-5月,果期9-10月29丝棉木卫矛科卫矛属花期5-6月,果期9-10月常见植被图片示意序号灌木类1丁香2连翘3金叶水蜡4密枝红叶李5珍珠梅6红刺玫7红王子锦带8接骨木9红叶小檗10小侧柏11红瑞木12牡丹13八宝景天14薰衣草15石竹16矮牵牛、万寿菊、红海棠科属备注图片示意木犀科丁香属花期5-6月木犀科连翘属木犀科女贞属花期6-7月蔷薇科李属蔷薇科珍珠梅属花期7-8月,果期9月蔷薇科蔷薇属花期4-6月,果期7-9月忍冬科锦带花属花期5-7月忍冬科接骨木属花期4-5月,果期7-9月小檗科小檗属花期4月柏科侧柏属山茱萸科梾木属花期5-6月,果期8-10月,秋干红艳芍药科芍药属花期5月,果期6月景天科八宝属花期8-9月唇形科薰衣草属花期6月石竹科石竹属花期5-6月,果期7-9月。
兰州地区草原植被的植物群落类型_干草原和荒漠草原
60-65 9/1997草 业 学 报A CT A PR A T A CU L T U RA E SIN ICA第6卷第3期V ol.6,N o.3兰州地区草原植被的植物群落类型——干草原和荒漠草原巨天珍(西北师范大学地理系,兰州730070)陈学林(西北师范大学植物所,兰州730070)赵传燕(西北师范大学地理系,兰州730070)摘要 在现有资料和野外70多个样地调查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兰州地区草原植被现存的主要的群落类型和各群落的外貌、结构、生态分布等特征。
其中,干草原群落包括:(1)长芒草草原,(2)大针茅草原,(3)冷蒿草原;荒漠草原群落有:(4)短花针茅草原,(5)无芒隐子草草原,(6)蓍状亚菊草原,(7)灌木亚菊草原,(8)中亚紫苑木草原。
用W hittaker提出的 多样性指数较好地反映了草原植被的动态特征。
这一研究对黄土丘陵地区植被的改造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兰州地区 草原植被 群落特征 多样性 群落更替程度 兰州地区位于甘肃省黄土丘陵区,其天然植被以干草原和荒漠草原类型为主,主要建群种是长芒草(S.bungeana)和短花针茅(S.br evif lora)。
在兰州北部,连接我国温带荒漠区,因而有大量的荒漠灌木、半灌木、小半灌侵入草原区,它们多成为群落中稳定的优势成分,而组成了荒漠草原类型。
有时,在极度干旱或盐碱化严重的特殊生境中,这些荒漠草原上特有的灌木群落片断,构成了荒漠草原上特有的灌木植被〔1〕。
而在兰州的南部和西部山区多为次生林,其它地区均为干草原类型所占有。
目前干草原地区多被开垦为农田,只在塬边,坡边偶有残存,另在塬面有时可见到过度放牧后出现的退化草原〔2〕。
这些植被对于干旱区起着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1 草原植被的植物群落类型及各群落特征1.1 干草原植被,主要有如下三个植物群落。
1.1.1 长芒草草原(Form.S tip a bungeana)长芒草又叫本氏针茅,广泛分布于我国中部暖温带的黄土高原地区,即黄河中游的晋、陕、甘、宁及内蒙古南部,这些地区也是它的集中分布区域。
甘肃“三屏四区”重点生态功能区介绍
甘肃“三屏四区”重点生态功能区介绍2010年底,国务院印发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土空间开发规划。
按照国务院部署和省政府要求,省发展改革委组织开展了《甘肃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
2012年省政府印发了《甘肃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全国第二个颁布实施的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
根据甘肃生态体系的基本特征和格局,甘肃省委、省政府确定在“十二五”期间积极构建“三屏四区”生态功能区。
以下是甘肃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关于“三屏四区”资料介绍。
“三屏”是指以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为主的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以“两江一水”(白龙江、白水江、西汉水)流域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为主的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以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为主的河西内陆河上游生态屏障;“四区”是指石羊河下游生态保护治理区、敦煌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区、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肃北北部荒漠生态保护区。
涉及37个县市区,面积26.7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62.84%。
人口883.18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33.61%。
生态功能区要以修复生态、保护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供给为主要任务,增强提供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产品的能力,引导生态脆弱地区人口有序转移。
在突出生态功能和环境保护的前提下,科学界定部分区域的农牧业生产规模,因地制宜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林下产业、旅游业、服务业等特色产业。
1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包括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合作市、夏河县、碌曲县、玛曲县、卓尼县、临潭县,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临夏县、和政县、康乐县、积石山县,总面积33031.24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7.76%;2008年,区域内总人口为154.1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5.86%。
该地区位于甘肃省西南部、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多属高寒阴湿气候,是省内草场、林地比较集中的区域,植被茂密,传统牧业比较发达,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甘肃洮河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
甘肃洮河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甘肃洮河自然保护区位于甘肃省东南部,是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保护区之一。
该保护区地处我国东西植被过渡带,地形多变,气候多样,生物多样性丰富,是众多珍稀植物和动物的家园。
野生植物资源尤为丰富,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和保护意义。
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甘肃洮河自然保护区的野生植物资源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威胁。
为了更好地了解甘肃洮河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资源现状并提出有效的保护对策,本文将对该地区的野生植物资源进行调研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1. 珍稀植物资源丰富甘肃洮河自然保护区拥有多种珍稀植物资源,包括一些受国家保护的濒危植物。
有高山植物、沙漠植物、森林植物等,数量众多,种类繁多。
这些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维持当地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植被遭受破坏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和破坏,部分地区的自然植被遭受了严重破坏。
森林被乱砍滥伐,草原遭受过度放牧,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和植物资源的减少。
一些珍稀植物面临着生存空间的挤压和生存环境的恶化,生存状况堪忧。
3. 气候变化对植物资源的影响气候变化也对甘肃洮河自然保护区的植物资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气温升高、降雨量减少等现象加剧了当地植物资源的紧张程度,一些对特定环境要求较高的植物受到了威胁,对保护区的生态平衡造成了不利影响。
二、保护对策1. 加强立法保护针对甘肃洮河自然保护区的植物资源丰富而又受到威胁的现状,应加强立法保护,出台相关法规,保护该地区的野生植物资源。
严格管理开发利用,限制过度开发,避免森林滥伐和草原过度放牧等行为,确保植物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
2. 加强监测和科学研究加强对甘肃洮河自然保护区的植物资源的监测和科学研究,了解植物资源的分布情况、数量变化、生长环境等情况,为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加强学术研究,推动植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措施的制定。
3. 加强公众教育加强对公众的环保意识教育,提高人们对植物资源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甘肃的地理特征
甘肃的地理特征甘肃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份之一。
它的地理特征独特而多样,包括高山脉、广阔的河谷、沙漠和草原等。
本文将深入探讨甘肃的地理特征,从而使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个美丽而神秘的省份。
一、地理位置甘肃位于中国的西北部,东邻宁夏、陕西,南邻四川、青海,西邻新疆,北濒内蒙古。
它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地理特征的多样性,既有高山峻岭,又有广袤的平原,同时还有沙漠和草原等不同的地貌类型。
二、高山脉甘肃境内分布有众多的高山脉,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祁连山和秦岭。
祁连山是中国的重要山脉之一,它横贯甘肃西部,被誉为“天然的屏障”。
祁连山脉是亚洲大陆上从东北向西南延伸的大山脉之一,其主峰海拔超过5500米,气候寒冷,植被稀疏。
秦岭是中国的主要山脉之一,跨越陕甘两省,其北麓即为甘肃的一部分。
秦岭地势险峻,山峰连绵起伏,被誉为“华夏屏障”,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
三、黄土高原甘肃的东南部地区属于黄土高原,该地区地势起伏较小,土地肥沃,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
黄土高原的土壤富含有机质,适宜耕作,农民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种植谷物、水果和蔬菜等作物。
此外,黄土高原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铝土矿等,为甘肃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四、河谷地带甘肃境内有多条重要的河流经过,包括黄河、长江和黑河等。
其中,黄河是中国的第二大河流,它从甘肃的青海境内源头发源,并穿越甘肃的中部地区。
黄河冲积物的淤积形成了广袤的黄土高原,同时也为甘肃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
长江和黑河虽然只是经过甘肃的一小部分,但它们的河谷地带在农业和工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戈壁荒漠甘肃的西北部地区是戈壁荒漠的分布区域。
戈壁荒漠是中国最大的沙漠之一,其地表主要由砾石和沙子组成。
由于干旱、缺水和高温的气候条件,这里的植被相对贫瘠,人迹罕至。
然而,戈壁荒漠也有其独特之处,其风景壮丽,吸引了许多旅游者前来探索。
总结甘肃的地理特征多样而独特,包括高山脉、广阔的平原、沙漠和草原等。
甘肃森林资源综述
甘肃森林资源综述一、自然地理条件和森林植被概况(一)地理位置和地形地势甘肃省位于我国的中北部,其地理位置东经92°13′~108°42′,北纬32°35′~42°50′之间。
东邻宁夏、陕西,南靠四川,西接青海、新疆,北和内蒙古自治区、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全省土地总面积45.37万平方公里。
甘肃地处青藏、黄土和蒙古三大高原交错地带,自然地理条件复杂,地势高,山川交错,重峦迭障,山地、高原、丘陵、盆地、沙漠、戈壁等各种地貌相互交织,组成了各种自然生态环境。
(二)气候条件甘肃省远离海洋,深居内陆,地垮温带、暖温带和北亚热带,受大气环流和青藏高原大地形的影响,属温带季风气候,具有明显的向大陆性气候过渡的特征。
年平均最低气温O℃,最高15℃,无霜期60~200天之间,全省年降雨量最低35毫米,最高900毫米,分布极不均匀,由东南向西北递减,且多集中于7—9月份,年平均相对湿度在32—75%之间,年蒸发量1100—3700mm 之间。
雨量稀少,气候干旱,温度日差大等是甘肃省气候的主要特点。
(三)森林分布特点甘肃省的森林主要分布在白龙江、小陇山、洮河、祁连山、孑午岭、关山、西秦岭、康南、大夏河、马唧山十个林区。
由东南向西北分为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森林草原、草原、半荒漠、荒漠等几个植被带。
有500多种主要乔木树种,野生动物650多种,有丰富的林副产品和药用植物资源。
森林土壤主要有黄棕壤、棕色森林土、褐色土、灰褐土、黑土、栗棕灰钙土、草甸土等。
白龙江下游和康南林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热量充足,树种繁多。
阴阳坡均有森林分布,垂直分布明显,上部多为云、冷杉纯林或云、冷杉混交林,中部分布有栎、杨、桦及松类等针阔混交和阔叶混交林,下部为松类,阔叶混交林和次生植被,伴生有大量亚热带经济树种。
白龙江中上游及大夏河、洮河林区,河谷地带有少量的云杉、栎、杨、桦混交林,随着海拔的增高,逐渐为云、冷杉混交林和冷杉纯林,森林主要分布在阴坡和半阴坡,垂直分布明显。
基于NDVI的植被覆盖变化分析一一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
基于NDVI的植被覆盖变化分析一一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包琼;颉继珍;吴翠霞;雷元奇【期刊名称】《甘肃林业科技》【年(卷),期】2024(49)1【摘要】为明确区域内植被覆盖状态,揭示地表植被的变化趋势,进而为揭示区域环境变化奠定基础,本文利用像元二分法计算了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2000一2022年植被覆盖度,分析了甘南州植被覆盖空间变化特征、时间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1)低植被覆盖度主要分布在甘南州北部,高植被覆盖度主要分布在甘南州东南部和西南部;2)2000一2022年,植被高覆盖度区域面积减少了88168.75hm^(2);植被低覆盖区域面积增加了3268.75hm^(2);3)2000—2005年植被覆盖度呈上升趋势,植被覆盖度改善的面积大于退化面积;2005一2015年植被覆盖度呈下降趋势,植被覆盖度改善面积小于植被覆盖度退化面积;2015一2022年植被覆盖度呈上升趋势,植被覆盖度改善的面积大于退化面积;总体来看,2000一2022年间,甘南州植被覆盖度呈现“上升一下降一上升”的波动趋势,改善面积为716237.50hm^(2),而退化面积为857193.75hm^(2),植被覆盖度总体下降。
【总页数】6页(P9-13)【作者】包琼;颉继珍;吴翠霞;雷元奇【作者单位】甘肃省土地开发整理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8.15【相关文献】1.基于NDVI的植被覆盖度的变化分析——以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为例2.基于NDVI的干旱区绿洲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分析——以新疆阿克苏地区为例3.基于MODIS_NDVI的甘肃省会宁县植被覆盖度变化监测4.基于MODIS NDVI的输电线路植被覆盖变化分析——以雅布赖变至阿右旗变220kV输电线路为例5.基于GIMMS-NDVI的新疆植被覆盖时空变化附图1新疆1982—2006年植被NDVI 平均值分布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甘肃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就是“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的简称,是资源、环境和生态组成的一个复合系统,是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与生物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外界条件的总和,包括生物因子(如植物、动物等)和非生物因子(如光、水分、大气、土壤等),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
生态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
在分析甘肃省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河流及水资源、森林、土壤等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把影响甘肃省生态环境的因素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大类,认为干旱、洪涝、水土流失等与人类活动共同促使甘肃省生态环境的变化.从土地沙漠化、地下水下降、草原和绿洲退化、内陆湖泊萎缩、水质恶化、水土流失、森林退化和土壤盐碱化等方面分析了甘肃省生态环境变化的地理分布.一、甘肃生态环境现状1.1 地形地貌甘肃地处青藏、黄土、蒙新三大高原交汇地带,处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位居长江、黄河上游,其地理位置和山地、高原复杂地形条件决定着其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地形的主要特点是地势高,高差大,以山地和高原为主,区域差异明显.河西走廊绿洲、沙漠、戈壁相间;陇中、陇东黄土广泛分布,沟壑纵横;陇南山大河深,峰锐坡陡,地形复杂.1.2 气候条件甘肃省深居大陆腹地,东部受季风影响,西部受西风气流控制,气候条件复杂.省内有亚热带季风区、暖温带及温带季风区、暖温带及温带干旱区,还有高寒山地垂直气候带.陇南山地南部季风影响最明显,为亚热带湿润气候;陇南山地北部和陇中、陇东黄土高原地区,季风影响自东向西减弱,属暖温带、温带湿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西北部基本不受季风影响而为西风气流控制区,属干旱气候;西南部包括祁连山地在内,仅东段受季风影响,其余受西风气流影响;甘南高原季风影响较强,再加上海拔较高,为高寒湿润气候.1.3 河流及水资源河流分外流区河流和内流区河流.外流区河流包括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河流,内流区河流为内陆河流域的河流.全省共三个流域9个水系,年径流量大于1亿m3的河流有78条.黄河流域分黄河、洮河、湟河、渭河、泾河五个水系;长江流域各河除汉江水系入庙河外都属嘉陵江水系;内陆河流域分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个水系.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为301.8mm,自产水资源量309.5亿m3(其中含河谷潜水不重复量10.51亿m3),入境水量304亿m3,水资源总量613.5亿m3.自产水资源量中黄河138.5亿m3,长江106亿m3,内陆河65亿m3.水资源总量中黄河为390.5亿m3,长江为143亿m3,内陆河80亿m3.甘肃省冰川分布在祁连山区,包括阿尔金山东段、疏勒南山、土尔根达板、走廊南山、党河南山、大雪山及冷龙岭等山脉,共有冰川2444座,冰川面积1657.21km2,储水量801.31亿m3.甘肃省内湖泊较少,最大湖泊为苏干湖,面积105km2;小苏干湖面积12.65km2;文县羊汤河上游天池,面积0.68km2;洮河支流周可河上游尕海,面积4.5km2;冶木河常爷池,面积0.41km2.1.4 森林甘肃省植被类型从东南向西北分为: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带,落叶阔叶林带,森林草原带,草原带,荒漠草原带,荒漠带和高原草甸草原带.其特点,一是森林资源贫乏,覆盖率仅4.1%,包括灌木林地也只有6.9%;二是森林分布不均,集中分布在陇南、甘南和祁连山北坡,其中白龙江、洮河、小陇山和康县4个林区占全省林地面积的70.4%;三是次生林占总林面积60%以上,反映了人类对原始森林的深刻影响;四是草原覆盖率低.全省可利用草场面积仅为13.712万km2.1.5土壤河西地区一般为紧砾土和沙壤土;陇东和陇西黄土高原多为中壤土;甘南高原多为壤土;陇南山地多为轻粘土1.6生物资源:野生植物有4000多种,其中药材951种,居全国第二位,已经营450种,主要有当归、大黄、党参、甘草、贝母、大麻、杜仲、灵芝、冬虫夏草等。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通告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通告为了防治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和《甘肃省实施水土保持法办法》的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特划定甘肃省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
现通告如下:一、重点预防保护区主要指植被较好,林草覆盖率在40%以上,水土流失较轻的地区。
包括黄河流域的正宁、宁县、合水、华池四县的子午岭林区;华亭、庄浪、张家川、清水、北道等县(区)的六盘山林区;甘谷、武山、渭源、漳县、岷县等县的秦岭北坡林区;玛曲、碌曲、夏河、合作、卓尼等县(市)的森林草原区;岷县、临潭、渭源三县的林区;康乐、和政、临夏县、积石山等县的太子山林区。
长江流域的秦城、北道、徽县、成县、西和、礼县、两当、康县、武都、文县、舟曲、迭部、宕昌等县(区)的嘉陵江上游林区。
内陆河流域的阿克塞、肃南、民乐、永昌、武威、山丹、古浪、天祝等县(市)的祁连山森林草原区。
重点预防保护区应以保护林草植被和水土保持设施为主,严禁乱砍滥伐,陡坡开垦,实行封禁管护和责任管理。
对已破坏并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的,要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责令其采取补救措施,限期恢复植被,并予以处罚;对局部水土流失的区域,要制定规划,统一治理。
二、重点监督区指矿产资源丰富,开发建设项目集中,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容易造成人为水土流失的地区。
主要包括黄河流域的华池、环县、庆阳、镇原等县的石油开发区;华亭、红古、天祝、平川、白银、永登县(区)的煤炭、石膏、有色金属等工矿区;城关、七里河、西固、安宁、秦城、北道等区的城市开发区。
长江流域的徽县、成县、西和、礼县等县的铅锌压区;文县的白龙江金矿区。
内陆河流域的金川、肃南、肃北、阿克塞等县(区)境内的矿区;嘉峪关城市开发区。
重点监督区应突出依法保护水土资源,做好预防监督管理工作。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的规定,建设单位必须向水行政主管部门编报水土保持方案,全面落实“三同时“制度,对损坏水土保持设施的,要依法防治并给予补偿;已造成新的水土流失,但又拒不履行法定义务的,要依法查处;其它自然水土流失区,要统一规划,综合防治。
甘肃省植被情况
甘肃省植被带甘肃省地跨我国东部湿润区、西部干旱区与青藏高原高寒区的交会处。
境内自然条件复杂,植被类型繁多。
由于纬度、气候、土壤和地貌等因素的差异,省境内大部分植被从南到北呈明显的纬度地带性与海拔地带性分布.其中只有祁连山、阿尔金山东段和甘南高原等海拔在3000m以上地带,植被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
各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特征,由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水平植被带所决定。
根据《甘肃植被》、《甘肃省地图集》的研究结果,我省植被带基本可分为六个水平(纬度)植被地带:1. 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地带分布在陇南的文县、康县、徽县、成县和武都县。
2 . 落叶阔叶林地带分布于天水以南的北秦岭和徽成盆地。
3. 森林草原地带主要分布在临夏、康乐、渭源、秦安、平凉、庆阳一线以南。
4. 草原地带主要分布在森林草原地带北部,兰州、靖远至环县一线以南地区。
5. 荒漠草原地带大致包括大景、营盘水一线以南,主要是从事畜牧业的地区。
6. 荒漠地带包括河西走廊以及阿尔金山以南的苏干湖盆地与哈勒腾河谷。
森林主要树种有冷杉、云杉、栎类、杨类以及华山松、桦类等。
在全省活立木蓄积资源中,其中冷杉占52.9%,云杉占11.7%,栎类占26.9%,杨类、华山松、桦类只占8. 5%。
甘肃主要林区分布在白龙江、洮河、小陇山、祁连山、子午岭、康南、关山、大夏河、西秦岭、马山等处。
全省活立木蓄积量17429万立方米,其中林地蓄积量占94.8%,疏林与散生木的蓄积量仅占5.2%,这表明林地蓄积资源占有重要的地位。
草场主要分布在甘南草原、祁连山地、西秦岭、马山、崛山、哈思山、关山等地,这些地方海拔一般在2400--4200米之间,气候高寒阴湿,特别是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地区牧草生长季节短,枯草期长;这类草场可利用面积为427.5万公顷,占全省利用草场总面积的23.84%,年平均鲜草产量4100公斤/公顷,总贮草量约175亿公斤,平均牧草利用以50%计,约可载畜600万羊单位。
甘肃省农牧交错带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甘肃省农牧交错带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甘肃省农牧交错带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引言】甘肃省地处中国西北内陆干旱区,其典型的农牧交错带地区具有丰富的生态系统和多样的气候因子。
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该地区的植被覆盖出现了显著的时空变化。
本文旨在分析甘肃省农牧交错带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并探讨植被覆盖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甘肃省农牧交错带的植被覆盖受到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甘肃省整体气温呈上升趋势,降水量在不同地区和季节上变化较大。
这些气候变化对该地区的植被生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通过对甘肃省近30年的遥感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该地区的植被覆盖呈现出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
首先,农牧交错带的植被覆盖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在春季,随着气温的升高和降水的增加,农牧交错带的植被逐渐繁茂。
夏季是植被覆盖最丰富的季节,这主要受到气温和降水量的影响。
随着秋季的来临,温度开始下降,降水量减少,植被逐渐凋落。
冬季则为植被覆盖最稀疏的季节。
其次,植被覆盖在不同地区存在明显的差异。
甘肃省农牧交错带由山区、丘陵和盆地组成,不同地形、土壤和气候条件导致植被的差异性。
山区的植被覆盖相对较好,由于地势狭窄、潮湿的气候条件,植被生长较为茂盛;丘陵和盆地地区的植被覆盖相对较差,由于地形开阔、干旱的气候条件,植被生长较为有限。
【植被对气候因子的响应】植被覆盖对气候因子的响应程度取决于物种特征和生态系统的适应性。
甘肃省农牧交错带的植被覆盖能够对气候变化做出积极的响应。
第一,植被覆盖能够调节气温和湿度。
通过植物蒸腾作用,植被能够将地表温度降低,并增加大气湿度。
尤其是在夏季,农牧交错带的植被能够减轻地表的热岛效应,为整个地区提供了清凉的环境。
第二,植被覆盖对降水和水循环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通过植物的根系吸收,植被能够调节土壤的水分含量,并减少水土流失的风险。
此外,植被还能够释放大量的水分蒸腾到大气中,形成云和降水,促进水循环的正常进行。
甘肃省湿地植被分类系统
第12 卷第5 期湿地科学Vol.12 No.5 2014 年10 月WETLAND SCIENCE October 2014 DOI: 10.13248/ki.wetlandsci.2014.05.006甘肃省湿地植被分类系统马虎生1,陈学林2*,陶冶3,金秋燕3,何莉萍3,曹文渊3(1. 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广西桂林541006;2. 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甘肃兰州7300702;3. 甘肃省野生动植物管理局,甘肃兰州730070)摘要:系统地分析了甘肃省主要湿地植被类型及其分类。
依据中国湿地植被、甘肃植被等分类原则和分类系统,结合甘肃省湿地植被的形成、发育和分布特点,甘肃省湿地植被划分为4 个植被型组、9 个植被型、74 个群系和138 个群丛;依据湿地的定义和湿地植被的特征种、指示种等特点,从生态学角度分析西北地区一些受争议的河岸林缘植被、胡杨(Populus euphratica)群系等是否属湿地植被,并依据此类群落的群落和生境特征,将胡杨等群系列入湿地植被。
关键词:湿地植被;分类系统;河岸植被;林缘植被;胡杨群系;甘肃中图分类号:Q94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948(2014)05-574-06湿地植被是湿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对于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稳定具有决定性作用。
在甘肃省,相关的研究有玛曲沼泽湿地调查[1]、沼生植物的群系分类[2]、敦煌西湖多枝柽柳群落特征和种群格局[3]和黑河流域中游典型退化湿地植被特征[4]等,但对甘肃省全省湿地植被状况还未进行系统研究。
甘肃省位于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交汇处,湿地资源弥足珍贵,在涵养水源、蓄洪减灾、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功能巨大,是西北重要的生态屏障,在维护国家的生态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受人口快速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等因素的影响,甘肃省湿地面积减少,湿地植被受到破坏。
西海固植被类型
西海固植被类型西海固位于中国甘肃省东南部,是中国西北地区最大的沙漠荒漠化区域之一。
由于干旱少雨和不可控的风力,导致该地区的植被类型相对较少。
然而,西海固仍然有一些独特的植被类型,适应当地极端环境的要求。
本文将介绍西海固的植被类型,包括荒漠植被、草原植被、天山云杉林以及天然蜂蜜等。
首先,荒漠植被是西海固最为常见的植被类型之一。
荒漠地区的植被主要由具有较强抗旱能力的灌木、矮秆植物和草本植物组成。
因为干旱和不可控的风力,这些植物需要适应干燥的环境,并具有抵御风蚀的能力。
常见的荒漠植物包括灌木如沙拐枣、柠条、刺槐等,矮秆植物如沙蒿、碱蓬等,以及草本植物如紫茎泽兰、沙蚕豆等。
这些植物根系发达,能够吸收深层土壤中的水分,适应干旱环境。
其次,草原植被是西海固的另一种重要植被类型。
草原植被主要生长于较湿润的沙漠生态系统中,由多种草本植物组成。
西海固的草原植被主要分布在洮河沿岸、黄河河岸地带以及盐碱地区。
其中,洮河沿岸的草原植被特别丰富,常见的有大针茅、芡实、黄狗尾草等。
这些草本植物根系发达,能够吸收地下水分,吸附风沙,起到固沙保土的作用。
西海固的草原植被对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减缓沙漠化进程起到重要作用。
第三,天山云杉林是西海固的一种特殊植被类型,主要分布在海拔2500米以上的高山区域。
天山云杉是西海固高山地区的主要树种,具有较强的抗寒和抗旱能力。
云杉林能保持地表的湿度,减弱山脉对暖湿气流的阻隔作用,降低降水的蒸发,增加植被的蒸腾作用,促进沿岸地区的降雨。
云杉林还是珍稀濒危动物的栖息地,如雪豹、野猪等。
此外,西海固还有一种特色的植被类型,即天然蜂蜜。
由于西海固的植被类型相对较少,而且多为荒漠和沙漠地区,这里的植物生长缓慢,但却具有非常浓郁的花香。
当地的蜜蜂采集这些植物的花蜜制作蜂蜜。
西海固的天然蜂蜜口感独特,香味浓郁,且富含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
这种特色的植被类型为西海固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益和生态保护意义。
综上所述,尽管西海固的植被类型相对较少,由于干旱少雨和不可控的风力,但这里仍有一些独特的植被类型。
甘肃省植被区域
甘肃省植被区域V.内蒙、东北温带草原区域:包括东北平原、内蒙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一部分。
年降水量为300——500毫米,属于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
植被主要为禾草草原,以耐旱的多年生根茎禾本科草类为主。
植物有明显的旱生形态,如叶子卷曲、细长,深根系,茎、叶上有茸毛等。
本区域可以划分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化草原、森林摹。
东北、内蒙东部草甸草原带:内蒙中部典型草原带:内蒙西部荒漠化草原:黄土高原森林草原带:黄土高原森林草原带:包括山西省北部、西北部以及陕北等地。
土壤为灰褐土,年降水量为350——500毫米。
优势植物是本氏针茅、短花针茅、小黄亚菊,西部还有冷蒿。
目前这里大部分地区已经开垦,为一年一熟农作物,作物有小麦(冬小麦和春小麦)、谷子、糜子、玉米等。
在山地有蒙古栎、辽东栎林和山杨林,山杨林又叫哨林。
VI.西北温带荒漠区域我国荒漠地区年降水量大部在200毫米以下,很多地方不到100毫米,甚至不到10毫米,属于温带干旱气候和极端干旱气候。
这里的植物普遍具有旱生特征,其旱生形态有:叶片缩小,叶子退化成刺,叶片完全退化,茎、叶被有密集的绒毛,或出现肉质茎和肉质叶等,以便减少水分蒸发或贮集水分。
同时这里植物的根系特别发达,有的深达几十米,有的根系重量是地上部分的8——10倍,这样便能从土层的深度和广度吸收水分。
这是在干旱生态环境下植物长期适应演化的结果。
我国荒漠区域大致可分为三个带或区。
温带灌木、半灌木荒漠带:北疆温带半灌木、小乔木荒漠带:南疆暖温带灌木、半灌木荒漠带:温带灌木、半灌木荒漠带:包括阿拉善高原、河西走廊和柴达木盆地。
海拔高度约1500——3000米。
年均温7——9℃,年积温3100——3600℃,7月气温22——26℃,年降水量为40——170毫米,主要降落在夏季。
东部阿拉善地区主要为三瓣蔷薇、沙冬青、四合木沙砾漠和川青锦鸡儿、驼绒藜沙砾漠。
沙丘上为白沙蒿、沙拐枣沙漠。
丘间低地为盐爪爪、白刺盐漠。
甘肃省植被情况
甘肃省植被带甘肃省地跨我国东部湿润区、西部干旱区与青藏高原高寒区的交会处。
境内自然条件复杂,植被类型繁多。
由于纬度、气候、土壤和地貌等因素的差异,省境内大部分植被从南到北呈明显的纬度地带性与海拔地带性分布.其中只有祁连山、阿尔金山东段和甘南高原等海拔在3000m以上地带,植被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
各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特征,由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水平植被带所决定。
根据《甘肃植被》、《甘肃省地图集》的研究结果,我省植被带基本可分为六个水平(纬度)植被地带:1. 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地带分布在陇南的文县、康县、徽县、成县和武都县。
2 . 落叶阔叶林地带分布于天水以南的北秦岭和徽成盆地。
3. 森林草原地带主要分布在临夏、康乐、渭源、秦安、平凉、庆阳一线以南。
4. 草原地带主要分布在森林草原地带北部,兰州、靖远至环县一线以南地区。
5. 荒漠草原地带大致包括大景、营盘水一线以南,主要是从事畜牧业的地区。
6. 荒漠地带包括河西走廊以及阿尔金山以南的苏干湖盆地与哈勒腾河谷。
森林主要树种有冷杉、云杉、栎类、杨类以及华山松、桦类等。
在全省活立木蓄积资源中,其中冷杉占52.9%,云杉占11.7%,栎类占26.9%,杨类、华山松、桦类只占8. 5%。
甘肃主要林区分布在白龙江、洮河、小陇山、祁连山、子午岭、康南、关山、大夏河、西秦岭、马山等处。
全省活立木蓄积量17429万立方米,其中林地蓄积量占94.8%,疏林与散生木的蓄积量仅占5.2%,这表明林地蓄积资源占有重要的地位。
草场主要分布在甘南草原、祁连山地、西秦岭、马山、崛山、哈思山、关山等地,这些地方海拔一般在2400--4200米之间,气候高寒阴湿,特别是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地区牧草生长季节短,枯草期长;这类草场可利用面积为427.5万公顷,占全省利用草场总面积的23.84%,年平均鲜草产量4100公斤/公顷,总贮草量约175亿公斤,平均牧草利用以50%计,约可载畜600万羊单位。
甘肃省生态区划
1,甘南水源涵养重要区:该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甘肃、青海、
四川3 省交界处,是黄河首曲,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西北部,面积为9 835 平方公里。
该区植被类型以草甸、灌丛为主,其次还有较大面积的湿地生态系统。
这些生态系统类型具有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此外,还有重要的土壤保持、沙化控制功能。
主要生态问题:生态脆弱,超载过牧引起的草地退化较为严重,表现为重度退化草地面积大、鼠虫害严重、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壤保持和水源涵养功能下降。
生态保护主要措施:强化监管力度,停止一切导致生态功能继续恶化的人为破坏活动,建立自然保护区;对退化草地实行休牧、轮牧和围栏封育措施;合理控制载畜量,实施鼠虫害防治工程;对生态极脆弱区实施生态移民工程;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旅游。
2,甘肃白银地区生态区域分异及其恢复途径初步探讨
/Article/CJFD2005-CYKX200511003.htm 3, 甘肃白银地区生态区域分异及其恢复途径初步探讨
/mag2/nongyekexue/xumudongwu/28848/2005 11/12366325/
4,甘肃省生态功能区划研究
/product.sf.2196922.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省植被区域
V.内蒙、东北温带草原区域:
包括东北平原、内蒙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一部分。
年降水量为300——500毫米,属于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
植被主要为禾草草原,以耐旱的多年生根茎禾本科草类为主。
植物有明显的旱生形态,如叶子卷曲、细长,深根系,茎、叶上有茸毛等。
本区域可以划分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化草原、森林摹。
东北、内蒙东部草甸草原带:
内蒙中部典型草原带:
内蒙西部荒漠化草原:
黄土高原森林草原带:
黄土高原森林草原带:
包括山西省北部、西北部以及陕北等地。
土壤为灰褐土,年降水量为350——500毫米。
优势植物是本氏针茅、短花针茅、小黄亚菊,西部还有冷蒿。
目前这里大部分地区已经开垦,为一年一熟农作物,作物有小麦(冬小麦和春小麦)、谷子、糜子、玉米等。
在山地有蒙古栎、辽东栎林和山杨林,山杨林又叫哨林。
VI.西北温带荒漠区域
我国荒漠地区年降水量大部在200毫米以下,很多地方不到100毫米,甚至不到10毫米,属于温带干旱气候和极端干旱气候。
这里的植物普遍具有旱生特征,其旱生形态有:叶片缩小,叶子退化成刺,叶片完全退化,茎、叶被有密集的绒毛,或出现肉质茎和肉质叶等,以便减少水分蒸发或贮集水分。
同时这里植物的根系特别发达,有的深达几十米,有的根系重量是地上部分的8——10倍,这样便能从土层的深度和广度吸收水分。
这是在干旱生态环境下植物长期适应演化的结果。
我国荒漠区域大致可分为三个带或区。
温带灌木、半灌木荒漠带:
北疆温带半灌木、小乔木荒漠带:
南疆暖温带灌木、半灌木荒漠带:
温带灌木、半灌木荒漠带:
包括阿拉善高原、河西走廊和柴达木盆地。
海拔高度约1500——3000米。
年均温7——9℃,年积温3100——3600℃,7月气温22——26℃,年降水量为40——170毫米,主要降落在夏季。
东部阿拉善地区主要为三瓣蔷薇、沙冬青、四合木沙砾漠和川青锦鸡儿、驼绒藜沙砾漠。
沙丘上为白沙蒿、沙拐枣沙漠。
丘间低地为盐爪爪、白刺盐漠。
河西走廊、柴达木盆地的低山地带为合头草岩漠,洪积扇上为木本猪毛菜、琵琶柴、膜果麻黄、驼绒藜砾漠,沙地上为柽柳、沙拐枣沙漠,细土带上为琐琐壤漠,盆地沿河及地下水溢出带有芦苇盐生草甸。
这里农业为一年一熟制,主要作物是小麦、春小麦、杂粮和瓜类。
柴达木盆地由于光照充足,日夜温差大,作物产量高,曾有大面积平均亩产超过2000斤的记录。
VI.西北温带荒漠区域
我国荒漠地区年降水量大部在200毫米以下,很多地方不到100毫米,甚至不到10毫米,属于温带干旱气候和极端干旱气候。
这里的植物普遍具有旱生特征,其旱生形态有:叶片缩小,叶子退化成刺,叶片完全退化,茎、叶被有密集的绒毛,或出现肉质茎和肉质叶等,以便减少水分蒸发或贮集水分。
同时这里植物的根系特别发达,有的深达几十米,有的根系重量是地上部分的8——10倍,这样便能从土层的深度和广度吸收水分。
这是在干旱生态环境下植物长期适应演化的结果。
我国荒漠区域大致可分为三个带或区。
温带灌木、半灌木荒漠带:
北疆温带半灌木、小乔木荒漠带:
南疆暖温带灌木、半灌木荒漠带:
温带灌木、半灌木荒漠带:
包括阿拉善高原、河西走廊和柴达木盆地。
海拔高度约1500——3000米。
年均温7——9℃,年积温3100——3600℃,7月气温22——26℃,年降水量为40——170毫米,主要降落在夏季。
东部阿拉善地区主要为三瓣蔷薇、沙冬青、四合木沙砾漠和川青锦鸡儿、驼绒藜沙砾漠。
沙丘上为白沙蒿、沙拐枣沙漠。
丘间低地为盐爪爪、白刺盐漠。
河西走廊、柴达木盆地的低山地带为合头草岩漠,洪积扇上为木本猪毛菜、琵琶柴、膜果麻黄、驼绒藜砾漠,沙地上为柽柳、沙拐枣沙漠,细土带上为琐琐壤漠,盆地沿河及地下水溢出带有芦苇盐生草甸。
这里农业为一年一熟制,主要作物是小麦、春小麦、杂粮和瓜类。
柴达木盆地由于光照充足,日夜温差大,作物产量高,曾有大面积平均亩产超过2000斤的记录。
VII.青藏高原高寒草甸、草原区域:
本区域包括青海和西藏东南半部的大部分地区,并包括川西和云南西北部部分地区。
高原面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山地都超过5000米,东部边缘的深切河谷可低于4000米。
这里的气候特点是天气多变而凉爽。
年平均气温1——6℃,一月均温
-3——-10℃,七月均温10——15℃,年降水量约300——500毫米。
植被的特点是草类普遍低矮,叶片缩小,以适应寒冷多风的气候。
可分两个植被带。
高寒草甸带:
高寒草原带:
高寒草原带:
包括青海中部、西藏中部,是一个西南-东北延伸的带状地区。
海拔高度在米以上,山地超过5500米,年降水量约150——300毫米。
植被是紫花针茅、羽柱针茅为主的高寒草原,常见的植物带有硬叶苔草、砂生针茅、短花针茅、棘豆、黄芪等。
在高寒草原带之上是以垫状点地梅为主的高山垫状植被和以蚤缀、各种风毛菊为主的高山稀疏植被。
高寒草甸带:
包括青海东部和东南部,四川西北部,西藏东南部,年降水量约400——500毫米。
植被以小嵩草、矮嵩草、甘肃嵩草草甸占绝对优势,占据广大的高原面,这里还有园穗蓼、珠芽蓼和各种风毛菊及十字花科、云参科等杂类草。
在地下水溢出地段,为列氏嵩草、苔草沼泽化草甸和沼泽。
这里山地阳坡是嵩草草甸和园柏疏林、灌丛,阴坡有云杉林和山柳、锦鸡儿、金腊梅灌丛,南部还有杜鹃灌丛。
在山地顶部有垫状植被,主要植物是垫状点地梅、甘肃蚤缀、雪连等。
在高寒草甸上出产大黄、贝母、冬虫夏草等名贵药材。
在谷地有一年一熟的青稞、油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