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庄

合集下载

论述老庄崇尚自然的美学思想及其影响

论述老庄崇尚自然的美学思想及其影响

论述老庄崇尚自然的美学思想及其影响。

以老庄思想为核心的道家哲学,是中国哲学文化之魂,在中国文化史和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人们常说,儒家重礼乐,道家贵自然。

可见,“自然”是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老子云“道法自然”,“道”“自然”是同一的。

“自然”具有“道”本体的品格,“道”的本性是“自然”,“白然”就是天然、白成、自然而然。

道家在哲学上以“自然”为理法,表现在审美观上,便是对自然美的崇慕和追求,以及对浮华矫饰的反对。

崇尚“自然”、顺应“自然”是老子美学意蕴的主要源泉。

在“自然”的基础上,老子又生发出"素"、“朴”、“淡”、“拙”等儿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并把它们归结为“道”的品格。

这些美学范畴反映到卜法审美上,便形成了后世追求真朴自然和反对雕饰、姿媚书风的精神依据。

宋代以“平淡”为美的审美观、黄庭坚“伟要拙多于巧”的创作观以及傅山“丑”、“拙”、“直率”的书学观,于此都不无关系。

庄子在继承了老子美学观的基础上,对道家的美学理论作出了重要的发展。

从道家崇尚自然真美的思想出发,他提出了“大美”和“贵真”等重要的审美范畴。

“大美”虽是“不言”的,但它却表现出“白”、“无为”、“天成”的特点。

因而,在庄子看来,自然、天真就是美的最高标准和尺度,这也是历代二书论在进行书法品评时,为何把“自然”作为最高艺术品位的依据。

而要实现“大美”、“至美”,“贵真”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只有真实的才是自然的,书法贵天成自然,贵在写出真情性。

否则,就难免流于做作和安排。

受庄子“贵真”论的影响,历代书家都以真性情的抒发为尚,盛唐草书家,宋代苏、黄、米,晚明的徐渭等,无不在其作品中一任真情性的抒发。

而真情性的抒发,则需要书者不受外物的干扰,实现对主体的超越,以虚静空明的心怀去观照艺术形象之本源,使其与“道”融合为一,这种境界即庄子所说的“心斋”和“坐忘”。

庄子从道家“法自然”的理论出发,认为宇宙本体的“道”是自然的、无为的,因此,在“道”统摄下的“天、地、人”系统中的“人”也应当是自然的。

所谓老庄之道

所谓老庄之道

所谓老庄之道,是指以老庄为首的道家学派的学说;而孔孟之道当然就是以孔孟为首的儒家学派的学说。

概括起来,老庄之道讲出世;孔孟之道讲入世;所谓“学而优则仕”讲的就是孔孟的的学说了。

由此,分别拿老庄和孔孟来做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以下东西;老庄之道:1、老子讲“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又讲“有物生于宇宙,先天地……吾不知其名,而名之道。

”还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通观《老子》全书,可以看出,老子对于世人、对于世俗、对于社会,他主张以“道”为体,所谓“顺道自然”;而道又是一种先于宇宙而存在的东西。

有人就会问“道”是什么呢?老子也说“吾不知其名……”但他知道“道”是干什么的。

所谓“道”是宇宙间不变的规律,是万物生存的依据,是自然的最高法则。

所以人也要顺应“道”而存在,否则违背了规律的下场是世人皆知的;2、庄子主要讲“无为”,很多人很奇怪,为什么要无为呢?人要无为,那还活着做什么呢?讲道家思想消极最早也就是从此始。

但若仔细想想为什么要无为,你就会发现,庄子讲的“无为”不是要你不要做事,反而是要求你只做正确的事,也就是“顺应规律的事”由此可发现庄子的思想其实是对老子思想的深入。

正如庄子讲“无为而无所不为”。

孔孟之道:1、孔子主张“行仁政”,以圣人君主为国体,君爱民、民拥君。

君主应是圣人之体,体恤百姓,爱惜子民;君主于臣民之间应该类似父子的关系,也就是后人所讲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礼仪为体制,以伦常为纲教,君主有过失臣民应该提出意见予以纠正,臣民有过失,君主则可以处罚之,臣民不得违反其间规律,否则就是谋反;2、孟子主张“王道治国”,即君主应以满足百姓需求为己任,满足了百姓需求则百姓安康,百姓安康则国家稳定,国家稳定则朝廷兴盛,朝廷兴盛则社稷无忧。

但世俗体制上,孟子依然同孔子为同一主张,既宣扬“礼仪、伦常”。

综上,我们不难看出二者观念的异同。

老庄之道在于探索人类社会的最原始,也既最为本的规律,要求人们按此规律办事做人;孔孟之道则是探询人类社会的治理规则,由于时代的限制,他们只找到了一个圣人君主体制。

老庄哲学经典语录

老庄哲学经典语录

老庄哲学经典语录1、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

2、随意漂流,不知道有何追求;任心狂放,不知道去向何方;无拘无束,游于无穷。

我又知道什么。

3、莫逆于心,遂相与友。

4、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6、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7、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8、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

9、不为福先,不为祸始。

感而后应,迫而后动,不得已而后起。

10、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1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12、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13、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14、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15、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16、慎始如终(next88),则无败事。

17、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18、动为静之基;清为浊之源!19、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20、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22、井蛙不可语海,夏虫不可语冰。

23、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24、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25、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26、独善其身者,难成大事。

27、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28、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

29、以天下为之笼,则雀无所逃。

30、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理也。

31、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32、谋无主则困,事无备则废。

33、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

34、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从“游心”浅析老庄的生命意识

从“游心”浅析老庄的生命意识

032《名家名作》·研究[摘 要] 老庄思想中多养生以保全的观念,“游心”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从“游心”出发,厘清《庄子》与《老子》宇宙论中“游心”与“道”的关系,辨析老庄“游心”之因——自觉的宇宙意识和自觉地对心灵探索的意识,指出“游心”分为凝神、丧我、大化三个重要的实践步骤,其中每一个步骤又对后世的文学家、艺术家、哲学家产生重要影响,最终成为中国人性格的一部分。

[关 键 词] 老庄思想;游心;凝神;丧我;大化从“游心”浅析老庄的生命意识戴琬婧先秦诸子,唯老庄哲学以其独有的无为逍遥之道始终占据一席之地。

“游心”是老庄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庄子·天下篇》中如是说:“其书虽瑰玮而连犿无伤也,其辞虽参差而諔诡可观。

彼其充实不可以已,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

”[1]有学者认为此句既点明了《庄子》的主旨,《庄子》首篇为《逍遥游》,也强调了“游”在《庄子》一书中的重要位置。

不同于其他诸子多向外关注社会、关注政治,老庄则更多地强调内心、个人的自由安适,要“涤除玄览”,强调“心斋”“坐忘”,关注人的精神世界。

一、《庄子》“游心”与《老子》“道”的关系“道”是老子提出的重要的宇宙本体论的观点,他创造了“道”这样一个先验的永恒存在,它无声、无色、无形,周而复始,无边无际。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2]由“道”生出阴阳,再由此生发出世间的一切实在。

“道”展示了世界原初混沌一片的状态。

这样的世界是抽象的、虚空的,但孕育着生命,“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3]不管如何形容,其中的“物”“象”都不是具体个别的事物,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老子擅长从事物的整体特征去把握这个世界,他告诉我们,这个世界由“道”产生“有”、产生“阴阳”,再产生万物,在这里万物作为较低层级的一个整体出现,老子并不把这万物作为叙述的重点,他所关注的是“道”、天地、阴阳这样的“大”概念、“初”概念,强调的是混沌一片的初世界。

老庄哲学的精华和意义

老庄哲学的精华和意义

⽼庄哲学的精华和意义 ⽼庄哲学穷究天理,主张顺应⾃然,追求天⼈合⼀,是中华⽂化主⼲之⼀,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年前美国《纽约时报》把⽼⼦列为全世界古今⼗⼤作家之⾸绝不是偶然的。

今⽇的⽼庄哲学,已受到西⽅的普遍推崇。

《道德经》说:“⼈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然。

”[①]⽼⼦以为⾃然是⼈、地、天、道的规范。

《道德经》说:“圣⼈处⽆为之事,⾏不⾔之教;万物作焉⽽不辞,⽣⽽不有,为⽽不恃,功成⽽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②]⼜说:“天下万物⽣于有,有⽣于⽆。

”[③]⽼⼦以为“⽆”是宇宙⾥的最⾼境界,因此他主张⽆为、⽆欲、⽆私、⽆我。

主张处弱居下,主张返朴归真,主张致虚极、守静笃、归根复命,回到⼈类原来的根源和本性。

⼀个⼈如能⽆私⽆我,则必能为⽽不争、功成⽽不有。

⼀个⼈如能为⽽不争,则“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④]⼀个⼈如能功成⽽不有,不把创造的成果据为⼰有,则社会必⽆纷争。

庄⼦师承⽼⼦思想⽽加以发扬光⼤。

他说:“泰初有⽆,⽆有⽆名。

⼀之所起,有⼀⽽未形。

”[⑤]强调“⽆”是万物之本源,是道之所由起。

⼜说:“⽆欲⽽天下⾜,⽆为⽽万物化,渊静⽽百姓定。

”[⑥]与⽼⼦所说的:“我⽆为⽽民⾃化,我好静⽽民⾃正,我⽆事⽽民⾃富,我⽆欲⽽民⾃朴”[⑦]⼏乎相同。

庄⼦⽣于⼀个强凌弱、众暴寡、功利主义盛⾏的年代,但他对于⼈世事物有⼀套洒脱的看法。

他主张⼈要从⽆限的空间和时间⾥去体验⽣命,存其真我,不为形役,才能不受世俗羁縻,逍遥在海阔天空的⾃由境界,才能“上与造物者游,⽽下与外死⽣⽆始终者为友”[⑧]。

⼀、有⽆之别《道德经·第⼗⼀章》说:“三⼗辐,共⼀毂,当其⽆,有车之⽤。

埏埴以为器,当其⽆,有器之⽤。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有室之⽤。

故有之以为利,⽆之以为⽤。

”车轮中的直⽊叫辐,古时定为三⼗根,取法⼀个⽉有三⼗天。

车轮中⼼穿轴安插车辐的部分叫毂。

毂是空的,才能安放车辐,车轮才能滚动,有车毂的中空,⽅有车的作⽤。

老庄人生哲学的现实意义

老庄人生哲学的现实意义

老庄人生哲学的现实意义12中本6班胡怡静2012014626 读老庄,就是读人生,就是读人生哲学。

如果说有什么不同,也不过是一个偏于人生智慧(老子),一个偏于人生态度(庄子),老庄的思想就像永不枯竭的清泉,只要我们把桶放进去,一定可以满载而归。

儒家给我们热情,引我们奋发有为;道家却给了我们境界,教我超然。

这种淡泊与超逸使人胸襟宏大。

庄子提倡“无为”,他揭示:世上没有无用之物,一切都有用处,关键在于你能不能顺着他自然的天性来运用它。

《圣经》里的魔鬼撒旦是个大坏蛋,但它也有用处,因为他可以测试出一个人可信任的程度和爱的真伪。

所以,尽管他作恶很多,上帝依然让他存在着。

用“无为”定位人的品性,就是质朴。

质朴是人的一种禀赋,是一种由内及外的美好品性。

衣着修饰的质朴,往往别有一种美韵。

但是,衣饰之类的朴素,并非是判定一个人禀赋质朴的可靠标志。

违反人的爱美的天性,拂逆自己的性情,只是出于某种意念和精明的打算,而蓄意地艰苦朴素,这种人的内心其实并不质朴。

灰姑娘穿上华丽的公主裙装,并没有消泯她内心的质朴;她的质朴和丽服相辉映,前者使后者更彰显清纯的高雅。

服饰新奇不如天生丽质;才华横溢,不如品德出众;常保富贵不如常保真心。

只要保持仁爱的天性,即使没能建功立业,写不出千古文章,也可以堂堂正正做人。

所以我们要保持一颗真心,做我们应该做的事,不做不应该做的事,追求“无为之境”。

庄子追求“逍遥”,“逍遥”二字,犹如庄子人生哲学的题解,古往今来,凡是痴迷于庄子思想的人,无不醉心于“逍遥游”。

然而,逍遥游只是一种境界,境由心造,要想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就得摆脱名缰利索,超越现实的局限,有一个淡泊的心态。

对于我们这个追求中庸、适度的民族来说,“逍遥游”具有无法言说的精神魅力,那种悠游自在、徜徉自得的心境,让生活在压力与责任中的人们,不断有想过和大鹏鸟一样展翅高飞的渴望。

人这一生,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

复杂与简单,只是对人生理解的角度不同而已。

老庄思想传播及作用分析

老庄思想传播及作用分析

065见证了老庄思想的独特魅力,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思想变迁与文化传承。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传播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剧烈变革的时代,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涌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一时期,学术自由的环境为老庄思想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老子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其思想在当时社会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提出“道”的概念以及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等思想,与当时社会的现实需求相契合,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传播。

同时,老子还与孔子等儒家学者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与争鸣,使得道家思想在与其他思想流派的交锋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庄子作为道家学派的第二代重要人物,其思想在继承老子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了道家哲学的深邃内涵。

他通过寓言、故事等形式,将道家思想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表达出来,使得道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二)秦汉以后的传播秦汉以后,中国社会进入了相对稳定的时期,政治上的统一和思想上的“独尊儒术”使得道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压制。

然而,即使在这样的背景下,道家思想仍然以潜流的形式在社会中传播。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政策对古代文化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许多思想流派的典籍被焚毁。

道家思想由于其独特的哲学体系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得以在民间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保存下来。

同时,一些道家学者也通过隐居、讲学等方式,继续传承和发展道家思想。

汉朝时期,虽然儒家思想被确立为正统思想,但道家思想仍然在社会中占据一定的地位。

一些道家学者通过与儒家学者的交流与争鸣,不断完善和发展道家思想。

同时,道教作为一种宗教形式,在吸收和发展老庄思想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

道教不仅将老庄思想融入其宗教信仰和修行体系中,还通过创立道教经典、建立道教组织等方式,进一步推动了老庄思想的传播和发展。

(三)近现代以来的传播近现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文化的发展,老庄思想也经历了新的传播历程。

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老庄思想以其独特的哲学智慧和深邃的思想内涵,逐渐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国学——老庄

国学——老庄
22
庄子名言
《鼓盆而歌》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 “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 甚乎!” 庄子曰:“不然。 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
庄子的妻子死了,好朋友惠子前来吊唁,见庄子正盘腿坐地,鼓盆而 歌。惠子责问道:“人家与你夫妻一场,为你生子、养老持家。如今去世 了,你不哭亦足矣,还鼓盆而歌,岂不太过分,太不近人情了吗?”庄子 说:“不是这意思。她刚死时,我怎会独独不感悲伤呢?思前想后,我才 发现自己仍是凡夫俗子,不明生死之理,不通天地之道。如此想来,也就 不感悲伤了。” •主张人生在世,要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人乐观豁达。
泉水干涸了,鱼被困在陆地上,互相吹腮上的水泡,互相泼残存的泉 水;这种情况固然很感人,但是还不如在江湖之中畅游,忘记对方的 存在。 这是一种追求自由的思想体现。
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也。方今之时, 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
天下有道,圣人可以成就事业;天下无道,圣人只能保全生命。 现在这个时代,仅仅可以避开刑戮。幸福不过像羽毛那样轻,不知怎 样才可以去承受;祸患重得像大地一样,不知怎样才能避免。
19
庄子名言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 无涯,殆己!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 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 以保身,可以余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
•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穷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穷 的知识,就会搞得精疲力竭,既然如此,还去追求知识的人,就 只能弄得疲困了。养生的人不做好事去追求名声,也不做坏事而 触犯刑律,把顺着自然规律去做,做为处事的法则,就可以保护 生命,保全天性,可以养护精神,享尽天的。
译文:过去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很生 动逼真的一只蝴蝶,感到多么愉快和惬意 啊!不知道自己原本是庄周。突然间醒过 来,惊惶不定之间方知原来是我庄周。不 知是庄周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见 自己变成庄周呢?庄周与蝴蝶那必定是有

老庄的“仁义”观

老庄的“仁义”观

老庄的“仁义”观刘献春自从《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说:“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

“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说庄子“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来,普遍认为老庄反对仁义,但经过仔细研究之后,笔者认为老庄反对的不是仁义本身,而是反对儒家提倡的带有功利目的的仁义和统治阶级对仁义的无耻盗用。

老庄不仅从根本上维护仁义,而且追求更高层次上的仁义。

一、老庄反对儒家的仁义,提倡更高标准的“大仁”“大义”。

仁义的对立面是不仁不义,如果老庄确实反对仁义,那么他们就会提倡不仁不义,然而他们没有,反而提倡比儒家标准更高的“上仁”、“大仁”、“大义”。

《老子》说:“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庄子·齐物论》说:“大仁不仁,……仁常而不周”。

《庄子·天地》说:“相爱而不知以为仁”。

《庄子·天运》说:“利泽施于万世,天下莫知也”。

《庄子·天道》说:“泽及万世而不为仁”。

《庄子·天庚桑楚》说:“至仁无亲”。

等类似的语言在《老子》、《庄子》还有很多,由此可以看出,老庄的“仁”与儒家的“仁”在内容上并无本质差异,都是“相爱”“利泽施于万世”等;《庄子·天地》说:“爱人利物之为仁”。

因而从仁义的内容上看,老庄与儒家处于同一水平,但在施仁的对象和行仁的态度上,二者是明显不同的。

第一,老庄打破了儒家建立在“亲亲”基础上的推恩法,提出了“至爱无亲”“仁常而不周”的观点。

也就是说,至爱没有偏私,对所有的人、所有的物都一视同仁。

《吕氏春秋·贵公》说:“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闻之曰:‘去荆而可矣。

’老聃闻之曰:‘去其人可矣’。

故老聃则至公矣。

”这则故事未必实有,但它确实揭示了老子与孔子在施仁对象上的差异,孔子爱的是人,且爱有差异,而老子连人带物全爱。

第二,老庄要求把“爱人”由有意识的行为变成无意识的行为。

管理成功案例之:老庄的“无为而治”

管理成功案例之:老庄的“无为而治”

管理成功案例之:老庄的“无为而治”在管理上虽说要变革,或者讲权变。

管理者制订的政策与方针,如果是积极的,或者是组织成员所公共认同的,这个变革就要有一段时间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变革并不是要你今天这样,明天那样,花样耍尽,名堂玩尽。

如果这样,会让全体成员无法适从,让成员们产生反感或者其它负面情绪。

变革的初衷也就变了样,达不到预期效果与目的。

今天讲的无为而治。

并不是讲管理者,什么都不做,而是要管理者与员工们共同参与,共同协商,共同制度大家都认可的规章制度,然后,一丝不苟地执行这样规章制度。

管理者授权或者采用放任式管理的风格,保持政策的持续性与稳定性。

这样就是无为而治的精妙之处。

所以,中国的历史上著名的法学家韩非子,就认为,他所提倡与主张的法治理念与哲学体系是源自于老子、庄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

如果打个比方说,“无为而治”是母亲的话,那么“法治”就是儿子。

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真实姓名叫李耳,名聃。

是周王朝守藏室的高级图书管理员。

由于接触的都是各类图书知识,而且他很爱钻研,所以,知识渊博。

所以说,伟人的职业与出身,并不是最重要的,而是那种精神是最值得后世尊敬的。

世界上的伟人们有很多出身与职业并不显贵。

但是通过他们的追求,坚持到底。

最后,被世人与后世所崇敬、崇敬。

比如,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以前是个教师。

基督教的耶稣,以前是个木匠。

法国皇帝拿破仑,以前是个士兵。

美国前期总统林肯,以前是个律师。

这样的例子,如果要举的话,多不胜数,就像天上的繁星一样。

孔子给周朝打工时,听说老子李耳学问很多,于是虚心向老子请教。

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於子之身。

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后来跟自己的学生说:“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老庄智慧与人生修养PPT课件

老庄智慧与人生修养PPT课件
老子思想五千言,“道”与“德”是五千言的精髓。是从 夏殷周近三代1500多年的历史“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 道”,提炼而成的“金科玉律”!“道生之,德畜之;物 形之,势成之”“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得《易》之体”
北宋邵雍曾说明: “老子得《易》之体”。
《易》64卦讲三道:天道、地道、人道。《老子》 81章也讲三道:天道 、地道、人道、讲得更为具体 、深刻、精确。从古到今的学术著作千千万万,堆 积如山,还没有第二部书仅“五千言”把天道、地道 、人道解释如《老子》一样精辟、独到。
《道德经》
《道德经》原名《老子》 成书于春秋末叶 ;
相传为老子在函谷关前所 著。《道德经》《易经》 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 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 想巨著。老子之学被历代 学者成为玄学,老子曾多 次以玄喻道,以玄惯德。
2、老子的思想来源; “古之道术”
庄子指出:老子思想来源“古之道术”,十分 深刻、准确,启人深思。
“古之道术”,含义十分深广,有下列内容: 1、治国之术;典章制度,仪礼,学说等, 2、学术思想;理论、观念、信仰等; 3、人文道德,主要是帝王将相成败、得失经 验,教训等。
老子思想博大精深,包括古代哲学,政治, 经济、军事、天文、地理、养生等,都属于“ 古之道术”。《老子》(14章):“执古之道 ,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回到鲁国以后,孔子的弟子都纷纷问道: “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孔子说道: “见之!”弟子问道:“老子何样?”孔子 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 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 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 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 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 妙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 化。老聃,真吾师也!”

第2主题 老庄哲学与人生境界

第2主题 老庄哲学与人生境界

庄子拒绝出仕的理由是充分的,态度是鲜明的,楚 国的使者只好空手而返。类似的记载,也见于《庄 子》书中。
一、老庄的生平和他们的人生追求
总之,庄子一生以学术研究为职业,也一生过着 贫困的生活,但他又十分蔑视名利富贵,表现出一种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典型性格。如他对曹商的讽刺:
宋国有一个出身贫寒、名叫曹商的人,他为宋王出使到秦国 去。他去的时候,只有几辆车子。秦王见了他十分赏识,就又赏 赐给他一百辆车。曹商回到宋国以后,便带着浩浩荡荡的一百辆 车队去见庄子,不无炫耀地说:“ 住在偏僻狭窄的小巷子里,穷 困得靠织草鞋糊口,饿得脖细脸黄,那是我曹商的短处;一旦说 服了大国君主,出门时身后就能跟随着浩浩荡荡的百辆车队,这 是我曹商的长处。” 庄子听了以后说:“我听说秦王有病请医生治疗,能够为他 排除痈疮痛苦的人,可以得到一辆车的赏赐;能够为他用舌头舔 一舔痔疮的人,可以得到五辆车的赏赐;用来治疗的方法越低贱, 得到的车辆就越多。你莫不是为他舔了痔疮吧!不然你怎么能够 得到这么多的车辆呢?你还是走开吧!”(后来形成了“舐痔” 一词)
二、老庄思想及其人生观
4、“权”思想 关于“权”的思想,可以说是源远流长。《老 子》一书虽然没有提到“权”的思想,但据《文 子·道德》记载,老子已经谈论过“权”的问题:
老子曰:“上言者,下用也。下言者,上用也。上言者,常 用也,下言者,权用也。唯圣人为能知权。言而必信,期而必当, 天下之高行。直而证父,信而死女,孰能贵之?故圣人论事之曲 直,与之曲伸,无常仪表,祝则名君,溺则捽父,势使然也。夫 权者,圣人所以独见。夫先迕而后合者之谓权,先合而后迕者不 知权。不知权者,善反丑矣。”
二、老庄思想及其人生观
3、仁义礼制观 老庄都反对儒家的仁义,但他们反对的不是真正的仁 义,而是假仁假义和带功利目的的仁义。庄子反对礼,主 要是因为他认为讲“礼”正好是人与人关系疏远的标志。 (踩脚、夫妻相敬如宾) 影响禅宗: 王远凑从念禅师:“上等人来,禅床上接;中等人来, 下禅床接;末等人来,三门外接。”

老庄思想异同

老庄思想异同

老庄思想异同老庄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潮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主要由庄子和老子两位先哲创立。

他们的思想对中国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老庄思想的异同进行探讨。

一、老庄思想的相似之处老庄思想在某些方面存在着共同的基础和核心观点,使之成为一种独特而完整的哲学体系。

以下是老庄思想的相似之处:1. 道的观念:老庄思想非常强调“道”的存在与重要性。

道被视为宇宙的生成之源,是无处不在且无法言说的。

在庄子和老子的理论中,道是生命和自然运行的根本法则,具有超越世俗的智慧与力量。

2. 自然观:老庄思想将自然界视为一个统一而和谐的整体,注重自然界的自发、无为、无欲的特性。

庄子强调“无为而无不为”,主张与自然和谐共生,与宇宙同步。

3. 无为而治:老庄思想主张通过无为而治,即以无为的态度面对事物,尽量不加干涉,以达到和谐与安宁。

这种观点与后来的佛教禅宗理论有着相似之处。

二、老庄思想的不同之处尽管老庄思想有相似之处,但在某些重要理论观点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以下是老庄思想的不同之处:1. 个体和社会的关系:庄子更加重视个体的发展和自由,主张个人通过“自我解放”来达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而老子则更注重社会的和谐与秩序,主张个体应该与社会相互融合,追求内外的统一。

2. 理性与感性的态度:庄子的思想偏向于理性和智慧的追求,他强调通过思考和思辨来寻找真理。

而老子则更加强调感性和直觉的重要性,主张通过“无心”的状态来领悟道的真谛。

3. 对社会问题的观点:庄子对社会问题持较为悲观的态度,认为社会的道德沦丧和人们对功利的追求导致了种种问题。

而老子则对社会问题持一种无为而治的态度,主张不要过于干涉和改变社会现象,而是应当顺其自然。

虽然庄子和老子的思想有所不同,但他们的思想都主张通过个体自我修养和内心的平和来达到境界超越和真理的体验。

他们的思想无疑为后来的哲学家和文化人提供了许多启发,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和世界哲学史的演进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庄——精选推荐

老庄——精选推荐

⽼庄[lǎo zhuāng]⽼庄⽼庄,是⽼⼦和庄⼦的并称(类似孔孟),也指⽼学与庄学的合称。

借⽽代指道家(道教)⽼庄教派学说。

道家分黄⽼派、关尹派和庄列派。

国家“夏商周断代⼯程”⾸席科学家专家组组长李学勤先⽣指出:“黄⽼之学,其思想富于积极⾊彩,与庄列⼀派隐退截然不同。

”关尹⼀派“建之以常⽆有,主之以太⼀”。

上博简《恒先》是《⽼⼦》到庄学之间的联络桥梁[1]。

道家主张“清静⽆为”、“顺应天道”、“逍遥齐物”等思想。

⽼⼦著有《道德经》(别名《⽼⼦》、《⽼⼦五千⾔》),庄⼦著有《庄⼦》(别名《南华经》);其核⼼思想“⼈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然”。

庄⼦实际上是继承发展并且阐释⽼⼦的思想,带有⾃⼰个性的⼀种解读。

看法精炼独到、积极遁世、卓尔不群,故⽽与⽼⼦并称,⼀并成为道家学说的代表⼈物。

⽼庄学派不主张满⼝⼤慈悲、⼤智慧、⼤觉悟的假道德,认为这些不过是愚弄⼈的幌⼦。

要德⾏合⼀,以⼰推⼈,⾃化,⼈⼈化则天下化。

是以出世的精神做⼊世的事情的思想学派。

中⽂名⽼庄别名李⽿和庄周国籍中国(春秋战国)民族华夏族出⽣地陈国苦县、宋国蒙职业中国古代⾃然主义哲学家、思想家信仰道家思想主要成就建⽴和巩固了道家的地位代表作品《道德经》《庄⼦》⽣活态度与世⽆争,清静⽆为⽬录1 ⽼庄思想简论2 道家起源3 ⽼庄思想渊源▪神话传说▪⽼⼦▪庄⼦4 名⾔摘录5 阅读建议6 道家思想发展⽼庄思想简论编辑道法⾃然观主张雕琢复朴的⼈性复归,纠编⼈性异化倾向主张⾄公精神,⽤以扼制⼈们过分的权利欲和占有欲崇柔尚雌精神内圣外王之道反者道之动的辩证对待观和⽭盾转化学说任何事物都是在相互对待的状态中存在着在这种对待关系中应从正⾯去透视负⾯意义,通过负⾯意义的把握去显⽰正⾯的内涵这种对待关系不是绝对永久保持,在⼀定条件下会转化被褐怀⽟崇尚⾃由庄⼦认为世间不存在确定不变的是⾮标准,不承认任何绝对权威,因⽽对现实⼀切秩序的怀疑批判及否定及绝对追求⾃加载中...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加载全⽂由⼼斋坐忘逍遥⽆待的境界忧患意识与隔离智慧超越的哲学与⽂芦的超越⽼庄并称,有时作为⼀种⽣活态度的代名词,通常借指与世⽆争,淡泊名利的⼈⽣观价值观。

读老庄有感

读老庄有感

读老庄有感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读老庄有感老庄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其著作《道德经》和《庄子》被誉为中国哲学的经典之作。

读老庄,领略其中的思想,让人受益匪浅。

老庄所强调的“道”与“德”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深刻的意义。

他们认为,宇宙中存在着一个无所不能的“道”,这个“道”是无形的,却在万物之中。

而“德”则是通过顺应这个“道”而得到的。

老庄认为,人应该尽可能地顺应“道”来达到真正的自我实现。

这种思想在当代看来,也是非常有启发性的。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被功利主义所笼罩,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和利益。

而老庄却提倡“无为而治”,他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顺应“道”的原则,不要刻意追求功利,不要刻意去改变周围的环境。

只有在无为中,人才能够真正地达到心灵的宁静和自我实现。

读老庄,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真我”与“假我”的区别。

老庄认为,人们应该去探求自己内心深处的“真我”,而不是被外在的诱惑所迷惑,被名利所累。

只有在真正懂得自己的本性,认清自己的内心渴望后,才能够真正地获得幸福和满足。

这种思想对于当代社会来说,也是非常有启发意义的。

读老庄,让我领略到了“自由”与“束缚”的矛盾。

老庄认为,人应该尽可能地摆脱外在的束缚,真正地活出自己的本性。

他认为,只有在摆脱了功利和名利的诱惑后,人才能够真正地自由自在地生活。

现代社会却越来越强调外在的束缚和规范,人们往往被社会的压力所左右,失去了真正的自由。

我们有必要从老庄的思想中汲取力量,尽可能地摆脱外在的束缚,真正地活出自己的本性。

读老庄,让我认识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老庄认为,人与自然应该是和谐相处的。

人们应该顺应天地之道,尽可能地遵循自然的规律,而不是刻意地去改变自然。

只有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中,人才能够真正地得到幸福和满足。

现代社会却往往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割裂开来,人类对自然的破坏越来越严重。

我们有必要从老庄的思想中汲取力量,促使人与自然之间更加和谐相处。

读老庄,让我深刻地领悟到了很多道德和哲学上的真理。

老庄哲学之道相与象的

老庄哲学之道相与象的

相与象的关系
相为象之基
象是由相构成的,相是构成象的基本要素。因此,相与象 的关系是基础与构建的关系。
01
相象相互作用
相与象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通 过象来展现自己,而象则通过相来体现 自己的存在和意义。
02
03
相象相互依存
相与象相互依存、相互依从。相需要 象来展现自己,而象则需要相来支撑 自己的存在。
道之境界是超越物质世界的的精神境界 ,是人与自然合一的境界。
VS
详细描述
在老庄哲学中,道之境界是超越物质世界 的的精神境界,是人与自然合一的境界。 它是一种超越了世俗的束缚,与自然和谐 共生的状态。道之境界是一种自由、平等 、无为的状态,是一种超越了人类理性的 境界。达到道之境界的人,能够与自然和 谐共生,体验到生命的真谛和宇宙的奥秘 。
02
相之篇
何为相
相者,外观之形也。在老庄哲 学中,相是指事物外在的形状 和表现,是人们能够感知和观
察到的。
相是事物的一种表面现象, 是对于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
部表现的描述。
相是与物的关联:在老庄哲学 中,相是与物相对应的概念, 相与物是一体的,相依附于物
而存在。
相之形态
有形之相
是指具有具体形态的相,如山、水、人等可见之物。
象之寓意
道的象征
在老庄哲学中,象是道的象征之一,它体现了道的无限性、整体性和动态性,同时也反映了道的变化和演化过程。
道的表达
象是道的表达方式之一,它通过具体的事物和现象来表达道的内涵和特点,这种表达方式具有形象、生动、易于理解的特点。
道的启示
通过观察和分析具体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人们可以获得关于道的启示和理解,这种启示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自己,从而达到超越和 升华的境界。

老庄

老庄

老子的思想大要
宇宙观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 相和,前后相随。 相和,前后相随。
价值观
老子的价值观由 老子的价值观由「无」、「道」、「德」三者所构成。 价值观 」、「道」、「德 三者所构成。 老子言「 」,尝谓 尝谓:「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老子言「无」,尝谓:「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当宇宙 尚未形成,万物不会存在,故称「 天地初开,形成宇宙, 尚未形成,万物不会存在,故称「无」。 天地初开,形成宇宙, 故称「 万物」 所衍生, 故称「有」。 「万物」由「有」所衍生,而「有」从「无」所衍 天下万物均起于「 」,而 又起源于「 生,天下万物均起于「有」,而「有」又起源于「无」。 老子言「 」,「道 生于天地万物之先,独立长存于万物之外, 老子言「道」,「道」生于天地万物之先,独立长存于万物之外, 不断循环运行,遍及天地万物,绝不止息。 老子又认为「 不断循环运行,遍及天地万物,绝不止息。 老子又认为「道」不 可触摸、莫可名状,故谓:「 无状之状,无物之泉。 可触摸、莫可名状,故谓:「 无状之状,无物之泉。 」只能用 来代表,亦可勉强称为「 」。意谓 意谓「 是玄妙深奥的, 「道」来代表,亦可勉强称为「大」。意谓「道」是玄妙深奥的, 常人难以理解及形容。 若可用言语来描述「 」,就不是真正的 常人难以理解及形容。 若可用言语来描述「道」,就不是真正的 人为自然万物之一,故须遵守自然法则,故谓: 「道」了。 人为自然万物之一,故须遵守自然法则,故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 「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赋予万物生机 而使各遂其生,故老子认为「 是万物的宗主。 而使各遂其生,故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宗主。 老子言「 」,认为 认为「 之体现, 老子言「德」,认为「德」乃「道」之体现,而「德」应服从于 」,故谓 故谓:「 孔德之容, 。」道家强调人应当好好 「道」,故谓:「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家强调人应当好好 行道,目的是助己之修养,避免犯过。 行道,目的是助己之修养,避免犯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庄
老庄,是老子和庄子的并称(类似孔孟),也指老学与庄学的合称。

借而代指道家(道教)老庄教派学说。

道家分黄老派、关尹派和庄列派。

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专家组组长李学勤先生指出:“黄老之学,其思想富于积极色彩,与庄列一派隐退截然不同。

”关尹一派“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

上博简《恒先》是《老子》到庄学之间的联络桥梁。

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顺应天道”、“逍遥齐物”等思想。

老子著有《道德经》(别名《老子》、《老子五千言》),庄子著有《庄子》(别名《南华经》);其核心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庄子实际上是继承发展并且阐释老子的思想,带有自己个性的一种解读。

看法精炼独到、积极遁世、卓尔不群,故而与老子并称,一并成为道家学说的代表人物。

老庄学派不主张满口大慈悲、大智慧、大觉悟的假道德,认为这些不过是愚弄人的幌子。

要德行合一,以己推人,自化,人人化则天下化。

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的思想学派。

道家起源
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传说中,轩辕黄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

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经》中作了详细的阐述。

“道家”,一词是西汉时才出现的,(初现于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后司马谈等人将老、庄、列御寇、杨朱、(彭蒙、慎到)等人归为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还有关尹、庄周、列御寇等人。

道家倡导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尊黄帝、老子为创始人。

分黄老派、关尹派和庄列派。

老子反映的是道家的思想,老子在《周易》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而“道法自然”。

因此老子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著有《道德经》。

庄周是继老子之后的又一道家学者,他的思想完整的保存在《庄子》一书中。

老庄思想渊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

华夏族,楚国苦县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

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

“《老子》在政治上是积极的。

老子的思想渊源:
老子尚柔守雌,其思想渊源于商朝的《归藏(坤乾)》。

老子关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论体系,实际就是“三生万物”,这个“三”就是大易的“三才”
之三。

扬雄发展了老子“三生万物”宇宙论体系,创立了三进制九九八十一赞的《太玄》体系。

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童子问易》指出:“《太玄》应是扬雄模仿《周易》‘两仪生成模式’对老子‘三(才)生万物’命题构建的新的宇宙图示和理论体系。


庄子,名周,字子休,号南华真人,道教四大真人之一,华夏族,宋国蒙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庄子祖上系出楚国公族,先人避夷宗之罪迁至宋国蒙地。

庄子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

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

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

代表作品为《庄子》以及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庄子的思想渊源:
庄子思想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老子,一是《易经》。

《周易》本经始终未体现阴阳二字,可庄子洞察到“《易》以道阴阳。

”庄子的天籁、地籁、人籁“三籁”思想就是《易经》“三才”思想的别称。

庄子尊重天道,主张“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强调“天人合一”。

庄子善作儒家的反命题。

儒家主张“天人有分”,庄子在《庄子·三木》篇中则说“无始而非卒也,人与天一也。

”李学勤先生指出:庄子《三木》这一章在天人关系认识上正好与孔子“天人有分”思想相反,这“正是庄子一派习用的手法。


道家思想发展
1.文景之治: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国,使人民从秦朝苛政中得以休养生息。

历史称之为文景之治。

2.罢黜百家:道家自从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意见后,便成为非主流思想。

虽然道家并未被官方采纳,但继续在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3.衍生道教:道家思想后来被张鲁的五斗米道等宗教吸收,并演变成中国的重要宗教之——道教。

魏晋风流在清谈玄学时更着重炼丹。

因此,道家与道教常被人混淆。

4.宋明理学:宋明理学揉合了道学的思想发展而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