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新教材简介及教学建议(黄恕伯)

合集下载

特级教师黄恕伯+物理新课程下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共91张)

特级教师黄恕伯+物理新课程下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共91张)
(1)请把多用表测量档标出来。
(2)按这个测量档,画出刻度盘中指针的 大概位置。
第十一页,共91页。
决赛题(第二届、高中)
在一次探究 A、B 两个物理量关系的定量实
验中,得出了如下的实验数据,如果实验数据 可靠,请通过图象得出这两个物理量有什么定 量关系。(可用计算器)
A 0.4 0.6 0.8 1.0 1.5 ... B 1.27 1.56 1.80 2.01 2.46 ...
物理教师的 实验教学修养
物理实验修养 物理教学修养
第七页,共91页。
二、提高物理教师的实验教学修养
● 中学物理教师实验教学修养的相关因素
物理知识
物理教师的 实验教学修养
实验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制作教具的能
力)
教学实施能力
科学态度和精神(实践意识、严谨态度、
求实精神、科学价值观)
教育理论修养(教育理念、心理学知识)
●提到物理实验,常常把它和操作技能联系在一起,在 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时,总是会想到通过某项实验操作 来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例如各种电表的读数,游标卡 、螺旋测微器的读数;还有电表、螺旋测微器、以及各 种物理仪器或器材的使用方法和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 题等等。
其实,这些操作技能仅仅是物理实验中收集信息 能力的一小部分,而收集信息能力又是物理实验能力 的一小部分,物理实验有着宽广的含义,它包含从提 出问题、设计实验,到收集、处理、分析数据,形成 实验结论和进行表达交流等一系列过程。
求解 —— 思维习惯和分析思路
审视答案
答案的合理性 答案的多解性
第十五页,共91页。
2009年全国高考理综Ⅰ卷第26题
26(21分) 如图,在x轴下方有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方向

黄恕伯3-5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黄恕伯3-5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原‟必加选第三册
第二十一章 量子论初步
一、光电效应 光子 二、光的波粒二象性 三、能级 四、物质波 *五、不确定关系
放在“原子结构”中 阅读材料
1 能量量子化:物理学的新纪元
2 科学的转折:光的粒子性 3 崭新的一页:粒子的波动性
4 概率波
5 不确定关系
●原教材第一节的阅读材料“热辐射和普朗克的量子说”,拓展为新 教材第一节“能量量子化:物理学的新纪元”。 ●原教材第二节后面的阅读材料“康普顿效应” ,现为新教材“光 电效应 光子”中的正文(单列小标题)。 ●原教材选学内容“不确定关系”现拓展为一节正式课文。
2 动量守恒定律(一) 3 动量守恒定律(二)
4 碰撞
5 反冲运动 火箭 6 用动量概念表示牛顿第二定律
●通过实验发现“碰撞中哪个物理量保持不变”来引入动量概念
●在“用动量概念表示牛顿第二定律”中介绍动量定理、冲量。即先 学动量和动量守恒,后学动量定理。
黄恕伯 07.7
„新‟选修3-5模块
第十七章 波粒二象性
(1)提出问题:碰撞前后有什么物理量保持不变? (2)做出各种猜想。
(3)根据猜想,列出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的表格
黄恕伯 07.7
实验记录表格
黄恕伯 07.7
一、从“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引入动量概 念 1.传统教学对动量概念的引入
——从冲量的概念引入
2.新教材对动量概念的引入
——进行实验,寻找守恒量,发现规律后引入
(1)提出问题:碰撞前后有什么物理量保持不变? (2)做出各种猜想。
(3)根据猜想,列出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的表格
(4)选择某种方法进行实验
黄恕伯 07.7
黄恕伯 07.7
黄恕伯 07.7

2019年秋高中物理人教版新教材使用说明

2019年秋高中物理人教版新教材使用说明
□讲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渗透“极限” (必修1) □实验:测速度——用平均速度代表瞬时速度(必修1) □推导:用v - t 图象推出匀变速运动位移公式(必修1) □习题:从一张照片估算照相机的曝光时间(必修1) □拓展:物体沿曲面下滑时重力做的功(必修2) □拓展:变力的冲量(必选1)
强化用共点力平衡解决问题
要点
物质的存在具有各种形式 不同物质具有各自的属性 宏观物体的属性与其微观结构有关
知识
运动:有各种形式,具有相应规律 相互作用:有各种方式、各自特点和规律 运动与相互作用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
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能 能量可以转移和转化 能量在转移和转化中总量保持守恒
物质的存在具有 各种形式
固体,液体,气体 电场,磁场,重力场
一、根据课标调整教材结构和内容 二、加强知识学习,适时提升物理观念
“物理观念是从物理学视角形成的关于物质、
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等的基本认识;是物理概 念和规律等在头脑中的提炼和升华;是从物理学
视角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
方面
物 理 观 念
要素
物 质 观
运 动 与 相 互 作 用 观
能 量 观

密度,比热容,电阻率,折射率
质 观
不同物质具有各 自属性
质量,劲度系数,电阻 电场强度,电势,磁感应强度
物质宏观属性与 其微观结构有关
分子动理论,气体压强微观解释 原子核式结构,能级,氢光谱 原子核组成,基本粒子
瞬时速度,加速度,匀变速直线运动,平
运动:
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简谐运动;
有各种形式,具
无限小的时间间隔,无限多的位移之和,带来了质的变化! 物理量的运算可以用几何量的运算来替代,认识观的变化!

黄恕伯--课标和理念

黄恕伯--课标和理念
水平桌面上有一曲线轨道,它是由几段稍 短的轨道组合而成的。钢珠由轨道的一端滚入, 在轨道的束缚下按轨道的形状做曲线运动。在 轨道的出口 A 处放一张白纸,蘸有墨水的钢珠 离开轨道后在白纸上留下一条运动的痕迹,它 记录了钢珠在A 点的运动方向。 取去一段短轨道,钢珠的轨道出口改在图 中B 处,在B 处放一张白纸,记录钢珠在轨道B 点的运动方向。还可以继续取其它位置作为轨 道出口进行相同的实验。 分析钢珠运动轨迹跟曲线的关系。
2.对传统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进行优化 ●例:“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
△传统的教学过程:
列举旋转砂轮上的火星、旋转雨伞上的水滴沿圆周切线飞出的事例
得出结论:做曲线运动的质点经过某位置的速度方向,在曲线过 这点的切线方向上。
讲解有关例题,布置有关习题。
△改进的教学过程:
观察砂轮上的火星、链球运动员投掷链球的照片。提出问题: 怎样确定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方向? 实验:通过钢球在具有任意曲线形状的导轨内的运动,说明曲线运 动某点的速度方向跟曲线相切。
物理课中如何 “重过程”
——研读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体会
黄恕伯
(一)初步研读《课程标准》
一、物理《课程标准》内容简介
一、前 言
课程性质 课程基本理念 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总目标 课程具体目标
二、课程目标
课程 标准
三、内容标准
科学探究及物理实验能力要求 共同必修模块 选修模块
教学建议 评价建议 教科书编写建议 课程资源开发建议
2.“解题是为了得到结果”所形成的思维定势 课堂教学中,习题教学是一种师生普遍重视、 实施频率很高的教学活动。解答题目的目的是为了 得到一个最终结果,解答的水平通常是以结果是否 正确来评价的。因此,追求一个正确的结果,不仅

黄恕伯--物理①物理②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黄恕伯--物理①物理②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3)怎样由实验得出结论
到这时为止,我们的结论仍然带有猜想和推断的性质。只有根 据这些结论推导出的很多新结果都与事实一致时,这样的结论才能 成为“定律”。本节实验只是让我们对自然规律的探究有所体验, 实际上,一个规律的发现不可能是几次简单的测量就能得出的。
N
G
《力的分解》的教学目标设计
1. 目标要点
●不要求学生把力的分解直接用来求解物体的受力 ●突出力的分解的等效替换的思想 ●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解有确定解的两个分力
(求解物体受力的要求,在牛顿定律中实现)
2. 设计上述目标的思考
●降低教学的难度,避免新课时很难说清的问题 ●把“力的分解”作为牛顿定律解决问题的一个环节来处
N
mg
v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1)实验的总思路
●质量不变,加速度跟力的关系 ●力不变,加速度跟质量的关系 作 a-F 图象 作a-1/m 图象
(2)制定实验方案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
●怎样测量(比较)物体的加速度 △打点计时器
△比较相同时间的位移之比
●怎样提供和测量物体所受的恒力F △ F 是合外力,有多种测量方法
1.新、旧教材章节结构对比

1 2 3 4 5 重力 弹力
第三章
相互作用

一、力
第一章 力
基本相互作用
二、重力
三、弹力 四、摩擦力 五、力的合成 六、力的分解
摩擦力 力的合成 力的分解
●初步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决定了自然界一切相互作用 ●全章结构基本上跟现行教材相同 ●新教材在弹力一节中,增加了胡克定律的内容和 F-x 图象,但没有安排 学生实验。 ●原教材“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新教材改为“探究求合力的方 法”。 ●强调了矢量相加的法则,在“力的分解”一节中设立小标题,并对矢量做 出更明确的定义。

高中物理新教科书中的科学观与教学建议分析

高中物理新教科书中的科学观与教学建议分析

高中物理新教科书中的科学观与教学建议分析【摘要】高中物理新教科书的出版背景和分析高中物理教学现状是引言部分的重点内容。

随后,正文部分将重点讨论高中物理新教科书中的科学观和教学建议,包括如何引导学生建立科学观以及如何运用新教科书进行教学。

也会探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结论部分将总结高中物理新教科书的积极意义,并展望高中物理教学的未来发展。

通过这篇文章的分析和讨论,读者将深入了解高中物理教学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以及新教科书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和作用机制。

【关键词】高中物理、新教科书、科学观、教学建议、教学现状、学生建立科学观、教学方法、教师作用、积极意义、未来发展。

1. 引言1.1 介绍高中物理新教科书的出版背景现代高中物理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广泛关注。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高中物理教育提出的新需求,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教育出版社纷纷推出了新一轮的高中物理教科书。

高中物理新教科书的出版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近年来国家对科学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要求高中物理教育更加贴近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要求教科书内容更加贴近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更贴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需求。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高中物理教材内容需要不断更新,紧跟科技发展的脚步,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学习资源。

高中物理新教科书的出版旨在更好地满足当代高中物理教育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认识。

通过不断更新、完善和优化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为广大高中物理教师提供更好的教学支持和指导。

1.2 分析高中物理教学现状目前,高中物理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直接灌输知识为主,学生缺乏对物理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和理解。

很多学生把物理学视为一门难以理解的学科,缺乏兴趣和动力学习。

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以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互动和探究的机会。

人教社物理教科书特点及使用建议(黄恕伯)(2)

人教社物理教科书特点及使用建议(黄恕伯)(2)

E = F/ q
一、具有更加合理的知识系统
1. 进一步优化了有关物理知识的结构,使之更能反 映知识之间合理关系。 2. 进一步理顺了知识展开的线索,对知识的铺垫、
概括和引伸进行了规划,使之更加符合科学的认
知规律。 3. 把“方法”作为教材知识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强化了对物理问题的分析过程。 例:力学中功与能的关系 静电场中功与能的关系
印证了实验探究的结果。它是功能 印证了实验探究的结果。动能定理 关系的的有一次渗透 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 是功能关系的再一次渗透
●类比重力与重力势能的关系,明确弹性势能表达式取决于弹力做功的表达式。 ●对弹力做功的表达式进行理论探究。
重力功和重力势能的关系,是 探究做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功能关系的 ●背景:已知重力功跟重力势能、弹力功跟弹性势能的变化关系,若不考虑势能,外 例子,功能关系的知识从此开始 力对物体做将功产生什么效果? 弹簧的弹力做功也跟路径无 渗透。因此,对重力势能的学习, ●实验探究后初步得出:外力对静止物体做的功跟物体获得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关,用相同的思路分析弹力功 需要比较系统和深入。 跟弹性势能的关系,是对功能 动能和动能定理 关系的一次渗透。
4.联系生产、生活,体现STS思想
●在正文、栏目、习题中全面体现STS思想
5.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呈现方式
●版式新颖、图片精美、图文并茂、相得益彰
6.设置不同功能的各种栏目
●不同栏目不同功能,各种栏目功能互补
除此之外,人教版物理教科书突出了以下特点
一、具有更加合理的知识系统
1. 进一步优化了有关物理知识的结构,使之更能反 映知识之间合理关系。 2. 进一步理顺了知识展开的线索,对知识的铺垫、

新课程的教学实施与学生评价-黄恕伯

新课程的教学实施与学生评价-黄恕伯

●例:“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
△传统的教学过程:
列举旋转砂轮上的火星、旋转雨伞上的水滴沿圆周切线飞出的事 例
得出结论:做曲线运动的质点经过某位置的速度方向,在曲线过 这点的切线方向上。
解题:解答有关例题和让学生完成各种有关的习题。
黄恕伯 2004.7.1
△改进的教学过程:
观察砂轮上的火星、链球运动员投掷链球的照片。提出问题: 怎样确定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方向? 实验:通过钢球在具有任意曲线形状的导轨内的运动,说明曲线运 动某点的速度方向跟曲线相切。
猴子用右手把一个大螺线管夹 在腋下,说:“如果电流沿着我右 臂所指的方向,N极就在我的前 方。”
你能想出类似的语言来描述通电螺线管电流方向跟N极位置的关系吗?
让学生经历从物理现象概括出物理规律的过程,但可以不记住结论。
黄恕伯 2004.7.1
一、关于“重过程”
3.怎样在教学中“重过程”?
(1)认识“过程”也是学习目标。 (2)对“重结果”的教学段落充实必要的过程。
“通过实验,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了解通
电螺线管电流方向和外部磁场方向的关系。”
只有过程要求而没有结果要求的课怎样上?
黄恕伯 2004.7.1
把通电螺线管看做一个磁体,根据你的实验结果,在这 两个图上分别标出螺线管的N极和S极。




蚂蚁沿着电流方向绕螺 线管爬行,说“N极就在我 的左边。”
一、关于“重过程”
1.“重结果”仍然是当前教学中比较普遍的情况 (2)学习资料中的情况
●教科书受到信息呈现方式的限制,很多情况下难以让学生经 历必要的过程,因此,常常在一些陈述性语言后就给出物理知识的 结论。 ●教辅资料中的问题多数都是求结果的问题。

新课程下的高中物理习题教学(黄恕伯)

新课程下的高中物理习题教学(黄恕伯)

把表述转化为物理条件:
结点O 到达原来地方 B固定,O到达原位置 合力的大小方向不变 一个分力的方向不变
A
O
绳OC 悬吊一个砝码 改变定滑轮的位置
是否还能找到另一处
另一分力的大小不变
C
B
另一分力的方向可变
是否还有另一个解
把物理条件转化为数学条件:
合力的大小 方向不变 一个分力的 方向不变 平行四边形对角线 的长度、位置一定 平行四边形一边和 对角线的夹角一定
●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需要对该类个例的共性进行抽 象得出,而不是一个问题一种方法。 ●方法的掌握,贵在能自觉运用,它需要通过不断渗透、 以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来达到,而不是灌输。 ●方法的掌握,需要把它灵活运用于新的情景,以巩固 和加深对其理解,并拓展其含义。
个例渗透
抽象概括
运用巩固
拓展提高
一、习题教学的目标
物理教学中比较流行的做法是“方法概述+应用举例”。
即:先用准确、概括的语言介绍某种方法的意义和 步骤,然后用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它,再用相似的练习题
来巩固它。
这种做法的基本特征是“记住”和“套用”,其教 学效果值得怀疑。
一、习题教学的目标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对某一方法的建立需要有具体的感性认识作为基
础,而不是来自抽象条文。
二、不同阶段习题教学的目的
1.存在的问题
不同教学阶段习题讲练的目的无序、重复、杂乱,这是 当前习题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忽视了习题教学目的的全面性。 把新课、阶段性复习、高
考复习等不同阶段的习题教学,都定位在“理解知识、熟练各种试题类型” 这单一目的上,学生的解题能力得不到全面提高。
●忽视了习题教学目的的层次性。 把新课、阶段性复习、高

黄恕伯3-4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jsp

黄恕伯3-4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jsp

1 波的形成和传播
2 波的图象 增加 3 波长、频率和波速 4 波的反射和折射 5 波的衍射 6 波的干涉 7 多普勒效应
四、波的衍射 五、波的干涉 *六、驻波 七、多普勒效应 八、次声波和超声波
用费更斯原理讲解波的反射和折射
黄恕伯 07.7
„新‟选修3-4模块
第十三章 光
„原‟必加选第三册
第十九章 一、光的直线传播 二、光的折射 光的传播
系中位于运动反向位置的事件先发生。
这说明:“同时” 是相对的。
黄恕伯 07.7
五、关于“相对论简介”的教学建 议
5. “长度”的相对性
A
甲(运动系上观察者) 乙(静止系上观察者)
B
甲 乙
v
C
A、B 是运动系上两个事件,B 位于运动方向一端,A 位于运动反向一端
甲认为:A、B 同时; 乙认为:A 先、B 后 运动系观察者认为同时发生的两个事件,静止系观察者认为运动
●先认识运动学特点 ●再了解动力学条件
2.新教材关于简谐运动定义的教学线索
定性描述振动 介绍弹簧振子 实验作出弹簧振子的位移-时间图象
黄恕伯 07.7
黄恕伯 07.7
也可以用数码照相机拍摄竖直方向弹簧振子的运动录像, 得到分帧照片,依次排列得到图象。
黄恕伯 07.7
一、从运动学的角度定义简谐运动 1.学生对各种类别运动的认识
2l 0 c
x1
vΔt1
l vt1 ct1 l vt 2 ct 2
t=t1 t 2 得 t=
t l v2
l0 1 c2
2l
v2 c 1 c2
vΔt2
x2
由 t=

黄恕伯教学论

黄恕伯教学论

追寻教学创新的脚步——黄恕伯老师教学思想简介(2012-02-28 08:08:17)很少有一位中学的物理教师在物理教学领域有如此影响,他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所传达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被很多的一线教师所理解和接受,并逐渐成为教师实施教学的行为;他的博学多才、虚怀若谷……,无论您是他的学生,他的同事,或者说第一次听他的讲座,您都不得不为他的风彩所折服和钦佩,他就是黄恕伯老师。

黄老师勤于教学实践,不断追求教学创新,他敏锐地捕捉了教学中各个方面的一对对矛盾,又创造性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并付诸于实践,让我们从这些方面走进黄老师的视野,去领略并欣赏他创新的教学思想。

一、课堂教学:“讲什么”和“怎么讲”——“讲什么”可以尊重教材,但“怎么讲”要自己创造课堂教学是物理教学的主战场,对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不仅涉及到如何评判一节课,而且它关系到老师们应该怎样备好、上好一节课的大问题。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评价量表,把对课堂教学评价的总分100分,分解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几个主题,每个主题又细分为若干方面进行赋分。

这是普遍的做法,教育界已习以为常,但黄恕伯老师对此并不认同。

他认为,对教学评价的各个主题,其内容应该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们之间的相关度应尽可能小,这是事物分类的基本原则,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是密切相关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也是密切相关的,而教学效果又是跟教学目标、内容、过程、方法密切相关,一个教学行为,将在多个评价主题上得到体现,这不是科学的评价过程。

黄老师认为,评价一节课,主要是两个主题:一是“目标和内容”,二是“过程和方法”。

如果把教学称之为“讲课”,那么前者说的是“讲什么”,后者是“怎么讲”,两者是独立的,它们之间没有必然的相关,这应该是评价一节课的两个主题。

黄老师依照这样的思路制订的评价标准应用在南昌市园丁杯教学大赛和全国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上,其评价结果的可信度都很高。

3-1、3-2教材分析(黄恕伯)ppt课件

3-1、3-2教材分析(黄恕伯)ppt课件

一个电压可 读的大电阻
黄恕伯 05.8
2004高考“理综Ⅲ”第22题
从电压表的电路模型思考,本 题实际上是一个简单的计算题。
●新教科书本章教材的第一节课,便在静电场知识的 基础上,通过分析,引入恒定电场的概念,建立了 静电现象跟恒定电场之间的内在联系。
黄恕伯 05.8
假设在电源正、负 极之间连一根导线
A
B
Ft
N
F
Fn M
E0
黄恕伯 05.8
假设在电源正、负 极之间连一根导线
A
B
导线内很快形成沿
导线方向恒定电场
Ft
N
F
N
E0
Fn M
E0
E′M
E E0
M
意图:●建立第一、第二两章的联系,消除困惑 ●经历一次由不平衡到动态平衡的变化分析过程 ●为串、并联电路的电流关系提供理论分析基础
N E
黄恕伯 05.8
三、重视对知识线索的进一步规划和设计
1.串联和并联电路
黄恕伯 05.8
第三节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导线内恒定电场 的形成过程
3 欧姆定律 √
三、半导体及其应用
增 4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加 5 焦耳定律√
四、超导及其应用
五、电功和电功率 √
6 电阻定律 √
六、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7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
七、电压表和电流表
8 多用电表
9 实验:测定电池电动势和内阻
10 简单的逻辑电路
黄恕伯 05.8
〔新〕第三章 磁场
〔原〕第十五章 磁场
〔原〕第二册(必加选)
〔阅读〕电容式传感器 〔阅读〕动圈式话筒原理 〔实验〕传感器的简单应用

高中物理新教材简介及教学建议(黄恕伯)

高中物理新教材简介及教学建议(黄恕伯)

和大小
化特征简介
●电子束的磁偏转 ●初步了解相对论
原理
时空观
相比03版,17版必修内容的知识容量略有减少。
三、知识点的变化
2. 选择性必修课程知识点的变化
删去的知识
增加的知识
●惠更斯原理 ●用激光观察全息照相 ●电容器和电感器对交变电流的作用 ●认识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 ●液晶的微观结构、主要性质及技术应用 ●饱和汽、未饱和汽,相对湿度 ●熵 ●康普顿效应 ●概率波 ●电子云,不确定关系 ●解释轻核与重核中子、质子数具有不同比例原因 ●链式反应条件,反应堆、核电站工作模式
第六章 圆周运动 1. 圆周运动 2. 向心力 3. 向心加速度 4.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第七章 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 1. 行星的运动 2. 万有引力定律 3.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 4. 宇宙航行 5. 相对论时空观与牛顿力学的局限性
第八章 机械能守恒定律 1. 功与功率 2. 重力势能 3. 动能和动能定理 4. 机械能守恒定律 5. 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3.2热力学定律 3.3原子与原子
核 3.4 波粒二象性
●固体、液体和气体包括原3-3的分子动理论 和固体、液体和气体两部分内容。删去了 液晶、饱和汽和未饱和汽;
●热力学定律在原3-3基础上删去了熵;
●原子与原子核在原3-5基础上删去了解释轻 核和重核的质子数和中子数不同比例原因、 裂变反应条件和反应堆。增加了四种基本 相互作用;
二、选择性必修课程内容结构
选择性必修1:
主题
说明
1.1 动量与动量守恒 定律
●动量和动量守恒的内容大体 跟原3-5相同;
●机械振动与机械波在原3-4基
1.2机械振动与机械波 础上删去了费更斯原理;

黄恕伯3-1、3-2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jsp

黄恕伯3-1、3-2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jsp
G
教学中还可以进一步配合真实的演示实验,呈现习题的答案 和刻度改装的过程,把习题教学、实验、刻度改装和新课教学融 合在一个真实的、视听同步的过程中。
G A E r
R1 B
导线 电阻R2
如果 电流表 10mA 刻 度标为“ 0Ω” ,把 5mA 刻 度标为 150Ω” ,把 0mA刻度标为“∝Ω”,把其它电流刻度都按 R=1.5/I -150 转换成电阻 刻度,它岂不成了一个能直接测量电阻的仪器? ——欧姆表
黄恕伯 07.7
五、把习题教学的体验跟物理知识的构建结合起来
A
B
C
D
b a c d
b1
根据电势差的 概念理论分析
串、并联电路 的电压关系
根据“电荷分 布稳定”分析 得出
c1
d1
a1
串、并联电路 的电流关系
A
V
串、并联电路的电阻关系 电流表和电压表(及量程改变)
一个电流可 读的小电阻 一个电压可 读的大电阻
黄恕伯 07.7
建立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电路模型
2004高考“理综Ⅲ”第22题
黄恕伯 07.7
一、教材分析的几个基本出发点
2. 体现教材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人教版现行物理教材是我国多次教育改革成果的 结晶,新教科书需要继承优秀的成果,在《课程 标准》的要求下进行创新和发展。 ●章节线索大体继承了现行教材的结构 ●对教材的各节内容根据《课程标准》要求进行创新和 优化,不刻意追求无价值的“变化”
1 传感器及其工作原理 2 传感器的应用(一) 3 传感器的应用(二) 4 传感器的应用实例
„原‟第二册(必加选)
„阅读‟电容式传感器 „阅读‟动圈式话筒原理 „实验‟传感器的简单应用

人教版《第三章 相互作用——力》编写说明

人教版《第三章 相互作用——力》编写说明

·专论—聚焦新教材·人教版《第三章相互作用—力》编写说明黄恕伯(江西南昌330008)摘要:本文概括介绍普通高中新版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的编写说明,以使教师从核心素养的角度进行教学.关键词:核心素养;编写说明;相互作用;演绎推理文章编号:1008-4134(2019)17-0002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作者简介:黄恕伯,男,江西南昌人,江西省首批特级教师;教育部《物理课程标准》研制核心组成员;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教科书编者;江西省教育学会特级教师分会理事长;江西省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硕导;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全章概述从必修1教材全书的框架来看,必修1教材的主要内容是系统地帮助学生形成“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其教材框架包括三大块如图1所示.第一块学习运动的知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学习质点运动的概念和规律,包括平衡(没有加速度)和不平衡(有加速度)两种情况;第二块主要学习相互作用(力)的知识;第三块为运动与力,即运动与相互作用的关系,学习在不同力的作用下质点运动的不同特点.本章主要是第二块内容,这是它在形成运动与相互作用观方面所起的结构性作用,也是本章在教材必修1中以至于整个高中物理课程中所处的重要地位.这一章所包括的知识内容为:重力与弹力、摩擦力、牛顿第三定律、力的合成和分解、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即课程标准必修课程的内容要求1.2.1和1.2.2的全部内容以及1.2.3中的牛顿第三定律.课程标准的相关具体要求如下:1.2.1认识重力、弹力与摩擦力.通过实验,了解胡克定律.知道滑动摩擦和静摩擦现象,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1.2.2通过实验,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知道矢量和标量.能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分析生产生活中的问题.1.2.3理解牛顿运动定律,能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产生活中的有关现象、解决有关问题.本章前四节课文主要为相互作用的内容,第五节课涉及运动与相互作用关系的知识,即质点在没有加速度的运动情况下其相互作用的特点是合力等于零.教材框架如图2所示.本章第5节“共点力的平衡条件”是高中物理运动与相互作用关系的起始内容,高中物理的运动与相互作用观的培养,从此拉开了大幕.本节学习平衡情况下的受力计算,将为下一章不平衡情况下的受力计算奠定知识内容和思维方法的基础.本章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方面有以下功能.(1)物理观念.在这一章教学中,各知识内容都是围绕建立运动与相互作用观的线索来布局的,各知识内容在该线索中具有各自的功能.如图3所示,“重力、弹力、摩擦力”“牛顿第三定律”这两节课的功能是使学生能对物体的受力作出正确的分析,是解决关于共点力的运动与相互作用问题的基础环节;在此之后的环节,就是建立相互作用各物理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即列出共点力平衡的计算式,“力的合成和分解”“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这两节课的功能就在于此.每节课的教学设计,应该从这节课在这一章中的功能和地位来构思它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例如,力的合成和分解,其功能定位于“应用等效替换方法的受力计算工具”,教学中就不要拔高其要求,不要用力的合成和分解直接求解物体的受力问题.这样的功能定位,不仅易于接受、节约时间,也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最重要的是规范了以“运动与相互作用”视角分析问题的思路.(2)科学思维.本章具有大量科学推理的内容:本章学习了很多物理规律,如胡克定律、滑动摩擦力与动摩擦因数的关系、牛顿第三定律、平行四边形定则、共点力的平衡条件等,这些物理规律为演绎推理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本章还有不少物理结论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如相同接触面滑动摩擦力大小跟压力大小的关系、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二力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等,都需要经历归纳推理的过程.以上这些知识,都是提升科学思维能力的载体.共点力是力的作用线相交于同一点的一组力,现实生活中存在很多力的作用点虽然不在同一点、但力矢量的延长线交于一点的实例,它们都是受共点力作用的物体,“将实际问题中的对象和过程转换成所学的物理模型”,是课程标准关于模型建构的水平4要求,即等级性学业水平考试要求,把现实生活中的相关研究对象转换成共点力作用物体模型,对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具有重要意义.(3)科学探究.本章有两个探究性学生实验:“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和“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这两个实验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具体要素上具有不同的特点.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的实验,主要侧重于“解释”,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学会利用物理图像解释证据,包括建立坐标系、设计标度、描点、拟合、发现规律、陈述结论等.而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的实验,还应侧重“问题”要素,学会对问题的可能结论作出有根据的假设,根据合成的两个力及其合力的矢量图的平面位置关系,判断它们可能具有平行四边形的几何关系,作出合力可能是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的假设,进而通过作图检验这个假设.发挥不同科学探究课题的不同特点,侧重在有利于某个科学探究要素的特点上花费精力、细致深入,这是课堂内科学探究教学的重要原则.(4)科学态度和责任.通过对滑动摩擦力的定量研究,通过对二力合成规律的探究以及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关系的研究,逐步形成对科学的本质认识,体会物理学是基于人类有意识的探究而形成的对自然现象的描述与解释,是一项建立在观察和实验基础上的创造性工作.本章有多个学生实验,应要求学生对实验数据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偏离实验预期的数据,也要如实记录,然后分析是误差的原因还是实验操作的失误.这一章联系实际的内容很多,让学生运用自己习得的知识正确解决生活和社会中的实际问题,有利于增强他们的成就感和责任感.这一章的重点是学会运用运动与相互作用关系的视角来观察物理问题.形成以“选择研究对象”为起始步骤的共点力平衡问题的分析思路.这一章的难点是在真实情境中如何选定研究对象.不仅要有选择研究对象的意识,还要具有选择研究对象的能力,能使研究对象既涵盖情境中的已知条件又包含需解决的问题,且符合共点力的模型.课时安排建议:根据必修1全书的新授课时间为36课时计算,本章教学可以安排9课时.以下建议安排8课时(留1课时机动).第1节重力和弹力2课时第2节摩擦力2课时第3节牛顿第三定律1课时第4节力的合成和分解1课时第5节共点力的平衡2课时2具体说明2.1第1节重力和弹力(1)要全面了解一个力,不管是重力、弹力还是摩擦力,都应该知道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受力的对象是谁?施力物体是谁?产生原因是什么?大小、方向、作用点如何?力作用的效果是什么?对重力来说,由于初中已学习了以上部分的定性知识,如施力、受力物体,产生原因(因地球吸引),重力方向(竖直向下)等,而重力产生的效果(重力加速度)要学习牛顿第二定律以后才可能理解,因此,本节课关于重力的教学重点,应该在复习初中知识的基础上侧重讲授关于重心的知识.了解重心的意义,知道典型的均匀几何体的重心位置,知道非均匀物体的重心位置与质量的分布有关,会用二力平衡条件通过悬吊方法寻找物体重心的位置.(2)关于弹力的定义,教材指出:“发生形变的物体,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作弹力”.按照这个定义,弹簧的弹力,是指阻碍弹簧恢复原状的物体所受的力.因此,在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关系的实验中(如图4),弹簧弹力不是指弹簧所受的力,而是指弹簧作用在砝码上的力.正因为如此,才能以砝码为研究对象,通过二力平衡条件,得到弹簧弹力的大小等于砝码重力,这是测量弹簧弹力大小的原理.关于观察弹力作用下的微小形变实验.教材用的是观察双平面镜反射光斑移动的方法,用激光作为投射光很容易完成这个实验.还可以用硬质玻璃瓶装水来演示,用手指压玻璃瓶时,玻璃瓶的形变可以使瓶塞中的开口玻璃管内的水面高度发生变化,从中感受玻璃瓶的微小形变.(3)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关系的实验,是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学生实验.这个实验的“问题”和“证据”要素都是很简单的,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这个实验应该在“解释”要素上花功夫:根据实验目的(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关系)来确定图象分析的自变量(形变量),从而把形变量确定为横坐标轴,纵坐标轴为弹力;根据所记录的数据,设计横坐标轴和纵坐标轴的标度,使数据点既能合理满坐标格又便于实验数据的读数;然后描点、拟合、归纳数据特点,最后形成结论.利用这个实验比较简单的特点,把精力用在培养学生“解释”能力上.2.2第2节摩擦力(1)滑动摩擦力.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关于滑动摩擦力的不少知识,学生对滑动摩擦力的意义、方向、影响因素等知识是知道的.高中应侧重对滑动摩擦力与压力的定量关系进行研究,构建动摩擦因数的概念.教材指出:“通过进一步的定量实验,测量同一接触面不同压力下的滑动摩擦力大小,结果表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的大小成正比.”教材原则性地陈述了实验过程,没有就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做进一步说明,这是因为这个实验在初中是做过的,为避免重复和节约篇幅的原因.但实施教学时,教师应该在课堂上进行定量实验,通过实验数据来形成结论.在得到动摩擦因数公式μ=F fF N以后,教材特地说了一段话:“F f 和F N 是接触面上木块所受的两个力,F f 沿接触面的方向,F N 与接触面垂直.”这段话说出了动摩擦因数的本质:μ是接触面同一物体獉獉獉獉所受两个不同方向獉獉獉獉的力的比值獉獉.有了这种认识,对分析涉及滑动摩擦的共点力平衡问题和牛顿第二定律问题是很有帮助的.(2)静摩擦力.静摩擦力是初中没有深入讨论的知识,关于静摩擦力的高中新授课,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是静摩擦力的方向,教材指出:“静摩擦力的方向总是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教学中如何解释“相对运动趋势”,需要有具体举例,不能停留在文字理解上;第二是如何求解静摩擦力的大小,教材通过一个实验说明,静摩擦力的大小随着拉力的变化而变化,本节课在分析时,要让学生认识这是用“二力平衡条件”来求解的,学完本章后,应认识静摩擦力是用“共点力平衡条件”求解的,学完本书后,进一步认识静摩擦力是用牛顿第二定律求解的,最后上升到是根据运动与相互作用的关系来求解的;第三是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要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在相同压力下的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为以后有些问题取滑动摩擦力近似等于最大摩擦力奠定基础),相同接触面的最大静摩擦力随着压力的增大而增大.2.3第3节牛顿第三定律教材在节首“问题”栏目中,以大人跟小孩掰手腕为例,提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否相等的问题,随后通过实验进行论证,得到牛顿第三定律的结论,问题是解决了,但学生的疑惑不一定消除:既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为什么掰手腕时大人能很轻易地压倒小孩?教材最后有一个“拓展学习”,用两个力传感器互相勾住,观察两个力传感器的受力读数,在这个实验中,可以模拟节首问题,一强大者和另一弱小者各握相互勾住的力传感器,即使强大者轻易取胜,两个力传感器的读数也是大小相等的,让学生从视觉中感受到力所产生的效果不仅跟力的大小有关,也跟受力间物体的属性有关.这时,还可以进一步让学生观察两根弹簧对拉的情况:一根弹簧又粗又硬,另一根又细又软,细软的弹簧被拉长了很多,而粗硬的弹簧却纹丝不动,以此作为对掰手腕问题的呼应.在做如图5所示的牛顿第三定律实验时,关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方向,需要做如下交代:单独用手向右拉左边力传感器时,看到图中一条图像1,再单独用手向左拉右边的力传感器时,看到图中另一条负值的图像2,如果实验出现这样的正负图像,说明这是两个相反方向的作用力,然后进行实验.实验应该在不同条件下进行,说明在任意情况下(无论是运动还是静止、匀速还是加速、主动还是被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都是相等的.关于物体受力分析的教学,教材比较重视对涉及研究对象的受力,进行一对、一对地分析,先分析共有几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再确认每一对相互作用的力中哪个力是研究对象所受的.这样做的好处是,对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的概念比较清晰,体会任何一个力都有一个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任何力也只有一个施力物体和一个受力物体,认识一个力有两个施力物体的情况是不存在的,一个力有两个受力物体的情况也是不存在的,消除“A通过B作用C”这种糊涂概念.同时,对“物体受力分析”的“受力”二字,认识更加深刻,理解分析的是受力,而不是施力.一个力的反作用力和这个力的平衡力,是两个不同的力,学生很容易把两者混淆起来,教材为此做了详细说明.教学中需要通过实例来对比两者的相同和区别.它们的相同之处是,某力的反作用力和该力的平衡力,其大小、方向、作用线是完全一样的,因此容易混淆.它们的区别,应该从作用对象、适用规律、力的种类三个方面来认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而一个力和它的平衡力则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研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关系用的是牛顿第三定律,而研究一个力与其平衡力的关系用的是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必定是同一种类的力,一个力和它的平衡力可以不是相同种类的力.2.4第4节力的合成和分解在以往的高中物理教学中,力的合成和力的分解一共是用两课时完成的,而且学生感到力的分解很难,很多老师用“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判断分力的方向”的说法来突破这个难点.实际上,力的合成和分解不是用来直接求解物体受力的,它仅仅是本章用共点力平衡条件解决问题的一个计算步骤,只是运用等效替换的思想,把一个假想的力替换掉问题中两个实际的力(力的合成),或者用两个假想的力替换问题中一个实际的力(力的分解),以达到便于计算的目的.如果仅仅要实现这个等效替换的目的,是不困难的,这就是本教材中把力的合成和力的分解合并成一节课的原因.学生只要会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合成和分解就可以,在这节课中,分力的方向由题目直接告知,这不仅使教学的难度大大降低,而且规范了力学的解题思维,有利于学生形成了科学的分析思路.在构建合力和分力的概念时,要强调课文中“假设”两个字.力的合成时,合力是假设的,不是真实的力;在力的分解时,分力是假设的,不是真实的力.在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合成时,建议合力的箭头画成虚线,在力的分解时,建议分力画成虚线.将来在列共点力平衡方程或牛顿第二定律方程时,是用虚线力来取代实线力,不能两者都计算,要体现“替换”的思想.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是本节课的学生实验.在这个实验中,实验假设以及对假设的检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应该让学生提出假设,实验中使F1和F2的共同作用和F的单独作用效果相同之后,引导学生从同一点作出F1、F2和F三个矢量,启发学生观察这三个矢量,猜想这三个矢量可能会组成一个怎样的几何图形?如果一时难以判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设保持F1不变的情况下增大F2,F矢量将会如何变化,让学生从中思考出平行四边形的形状而作出假设.在检验假设时,有两种方案:一是把三个矢量箭头的末端连接起来,检验组成的形状是不是平行四边形?二是按照平行四边形法则求出F1、F2的合力理论值F',看F'跟F究竟有多大的差别?教学中不应该采用方案一、而应该采用方案二来检验,因为观察实验值和理论值的差别,是实验检验的普遍法则,这里渗透着误差的概念.矢量的概念,是逐步渗透的,到了这节课,矢量和标量的概念才算有了定论.同一物理量的相加,是用代数的方法求解(求和)还是用几何的方法求解(平行四边形定则),是区别标量和矢量的重要标准.虽然在一维坐标上矢量的计算方法和标量相同,但矢量正负号的空间方向性含义跟标量正负号意义仍然是不同的.2.5第5节共点力的平衡共点力是本节课涉及到的一个重要概念.这个概念的定义是在上一节课提出的,上节课正文一开始就指出:“几个力如果都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者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于一点,这几个力叫作共点力”.要强调的是后面“或者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于一点”这句话,本节课节首“问题”的甲图,就是这种情况.由于共点力是本课的重要概念,对作用点不在同一点而力的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作用线相交于一点的情况还应该列举一些实例予以强化.对于三力平衡的物体,如果三力不平行,这三个力的作用线必定相交于一点,这三个力一定是共点力,对此可以引导学生用初中学过的二力平衡条件和上节课学的力的合成知识进行论证.共点力的平衡条件是合力为零,教材是运用所学知识通过推理得到这个结论的.推理是高中物理课程中需要提升的重要素养,有的老师在教学中用科学探究实验来代替演绎推理,不一定是恰当的.这节课的重点,在于经历用共点力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用共点力平衡条件解决问题的思路,会用运动与相互作用的关系来观察实际问题,知道处于平衡状态下的物体,其相互作用的特点是合力为零,进而会运用这个规律形成有逻辑的思路,解决实际问题.具体来说,这个解决问题的思路是:会自觉地选择一个研究对象;分析研究对象所受的全部外力;用数学工具来描述这些力之间的关系,即列出包括未知量在内的合力等于零的方程,这其中包括建立恰当的坐标系和进行力的合成和分解的过程;计算出方程的解之后讨论解的合理性及其实际意义.要完成上述教学目标,其教学方法大致有两种:一是演绎;二是归纳.用演绎的方法实施教学时,通常是先概述用共点力平衡条件解决问题时有哪几个步骤,解释这些步骤的含义,再把这个结论演绎到具体的实例中去,用例题来说明怎么操作,用练习题让学生仿效和操练.这种做法很流行,但不可取.其缺陷是把方法当成知识讲,在这样教学的操作下,学生尽管能理解这种解决问题的思路,但并不具有应用这种思路解决问题的意识.因为意识来源于体验,而不是来源于知识.因此,要实现上述目标,建议采用“归纳”的方法,先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体验,在解决各种不同情境问题的体验中获得感性认识,领悟这些问题解决过程的特点,然后再归纳它们的共同之处,使其成为今后解决相关问题的思维指南.本节课文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思路渗透在各个例题的解答之中,这是处于“获得体验、领悟特点”的阶段.这是形成运动与相互作用观的基础.当学生完成了下一章牛顿第二定律的学习后,这种思路会更自觉、更成熟,逐渐演变为解决问题的相关观念.(收稿日期:2019-07-15)人教版《第四章运动和力的关系》编写说明秦建云(北京市十一学校北京100039)摘要:本文概括介绍普通高中新版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四章的编写说明,以使教师从核心素养的角度进行教学.关键词:核心素养;编写说明文章编号:1008-4134(2019)17-0006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作者简介:秦建云(1964-),男,河北张家口人,本科,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课程与课堂教学研究.1全章概述这一章的主要内容是探究力和运动的关系.要研究这一规律,就必须先对直接观察到的现象及生活经验进行概括,做出判断,力对物体运动的哪些方面产生影响.再找到描述这些方面的物理量,通过具体实验定量研究这些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得到结论后,进一步在不同情境中加以验证,得到结论,再在生活中实现知识的迁移,考查学生是否存在问题.本章就是沿着这样一个线索展开学习的.牛顿第一定律及牛顿第二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内容,也是研究后续内容的主要手段,应打好扎实的基础.本章共6节课文,其知识线索可分为三部分:第一是牛顿第一定律,了解牛顿第一次提出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任何物体都有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固有属性,这一属性称为惯性,惯性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质量.学习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第1节).第二是牛顿第二定律,利用控制变量法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原10节并为5节。删去 “追寻守恒量”;把“功”和“功率” 合并;删去“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 删去“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删去“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
第九章 静电场及其应用 1. 电荷 2. 库仑定律 3. 电场 电场强度 4. 静电的防止与利用
第十章 静电场中的能量 1. 电势能和电势 2. 电势差 3. 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 4. 电容器的电容 5.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必 修 2
第5章 抛体运动 第6章 圆周运动 第7章 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
第8章 机械能守恒定律
第5章 曲线运动
第6章 万有引力与航天 第7章 机械能守恒定律
第9章 静电场及其应用
第1章 静电场
必 第10章 静电场中的能量源自修 第11章 电路及其应用
第2章 恒定电流
3 第12章 电能 能量守恒定律
第13章 电磁感应与电磁波初步 第3章 磁场
●以“应用知识”为目标的练习题,和以“提升素养” 为目标的练习题,其编写思路是完全不同的。下面两个 都是用牛顿第二定律测量列车加速度的练习题:左边练 习题的设计目的,仅仅是为了学会知识的应用,这是通 常练习册中的题目;右边练习题的设计目的,是为了提 升素养,这是本教材创编的章后练习题。
一、把提升素养作为练习题的重要目标
03版必修①、必修②和3-1模块,是3系列的必修 课程。
一、必修课程内容结构 必修1:
主题
说明
1.1 机械运动与物理模型 1.2 相互作用与运动定律
大体和03版课 标的必修①相同
一、必修课程内容结构
必修2: 主题
说明
2.1 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 2.2 曲线运动与万有引力 2.3 牛顿力学的局限性与相对 论初步
●原“第五章曲线运动”拆成两章 “抛体运动”和“圆周运动”。
●第五章:原来“曲线运动”一节, 拆“曲线运动”和“运动的合成和分解” 两节。原“平抛运动”改为“抛体运动 的规律”。
●第六章:保持原来4节课内容不变, 把“向心力”改放在“向心加速度”前 面。
●第七章:原6节课并为5节课。原 “行星的运动”与“太阳与行星运动的 引力”合并。
提升素养(新教材题)
情境由生活中的真实物体构成,有利 于利用现实的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自己建立坐标系(寻找证据);自行 设计测量方案;经历测量和解释过程 (涉及测量技能、减少误差的方法)
●了解发电机和电动机工作 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初步了解场的统一性和多 样性,
●知道分子运动速率分布图 像的物理意义
●知道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高中物理核心素养
物理
观念
物质观
科学 思维
科学 探究
科学态度 与责任
运动与相互作用观
能量观
形解 成决
模科科质 型学学疑 建推论创 构理证新
问证解交 题据释流
科科社 学学会 本态责 质度任
●删去原3-1“磁场”一章中的“安培 力”计算和“洛伦兹力”(移至选择性必 修);把“电磁感应”“交变电流”的定性 知识编为第3节“电磁感应现象及应用”; 把“电磁振荡和电磁波”的定性知识编为第 4节“电磁波的发现与应用”;把能量量子 化的定性知识编为第5节“能量量子化”。
(三)新教材中的 练习题设计
观问 念题
每一要素都分为五级水平
2×5 + 4×5 + 4×5 + 3×5 = 13×5
要素列表
物理观念两种描述
学业质量 核心素养
(二)新教材的结构
一、必修教材的章结构
新教材
原教材
必 修 1
第1章 运动的描述 第2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第3章 相互作用——力
第4章 运动和力的关系
第1章 运动的描述 第2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第3章 相互作用 第4章 牛顿运动定律
1.“提升素养”跟“知识应用”的练习题大不相同
知识应用
提升素养(新教材题)
如右图所示, 地铁列车在起动 后的某段加速过
程中,悬吊在车 θ
上的重垂线偏离 竖直方向的夹角 θ 等于30°,请计 算此时地铁加速 度的大小,并判 断加速度的方向。
某人把一根细绳的 下端绑着一支圆珠笔, 上端临时固定在地铁竖 直扶手上。地铁起动后 的某段加速过程中,细 绳偏离了竖直方向,他 用手机拍摄了当时的照 片,拍摄方向跟地铁前 进方向垂直。请根据照 片估算此时地铁加速度 大小,并判断加速度方 向,写明解答过程。
17版课标的选择性必修课程(相当于原来的选 修课程)共由三个模块组成,内容包括高中物理力 学、电磁学、光学、热学、原子与原子核等知识, 其对应的课程内容,大体上相当于 03 版课标的选修 3-2、3-3、3-4、3-5共四个模块课程。在这四个模块 基础上做了一些调整。
选择性必修三个模块课程都是高考选考物理学 生的必修课程。
大体和03版课 标的必修②相同
一、必修课程内容结构
必修3: 主题
说明
3.1 静电场 3.2 电路及其应用 3.3 电磁场与电磁波初步 3.4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静电场和电路,大体与03 版的选修3-1相同;
电磁场和电磁波初步,由 03版选修3系列的磁场、电磁 感应、电磁波中最基础的内容 组成。
二、选择性必修课程内容结构
说明
●磁场为原3-1的定量内容;
2.1磁场 2.2电磁感应及其应用 2.3电磁振荡与电磁波 2.4传感器
●电磁感应及其应用包括原3-2 的电磁感应和交变电流,删 去了电容和电感对交流电的 作用;
●电磁振荡与电磁波、传感器大
体跟原3-2内容相当。
二、选择性必修课程内容结构
选择性必修3:
主题
说明
3.1固体、液体 和气体
第六章 圆周运动 1. 圆周运动 2. 向心力 3. 向心加速度 4.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第七章 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 1. 行星的运动 2. 万有引力定律 3.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 4. 宇宙航行 5. 相对论时空观与牛顿力学的局限性
第八章 机械能守恒定律 1. 功与功率 2. 重力势能 3. 动能和动能定理 4. 机械能守恒定律 5. 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和大小
化特征简介
●电子束的磁偏转 ●初步了解相对论
原理
时空观
相比03版,17版必修内容的知识容量略有减少。
三、知识点的变化
2. 选择性必修课程知识点的变化
删去的知识
增加的知识
●惠更斯原理 ●用激光观察全息照相 ●电容器和电感器对交变电流的作用 ●认识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 ●液晶的微观结构、主要性质及技术应用 ●饱和汽、未饱和汽,相对湿度 ●熵 ●康普顿效应 ●概率波 ●电子云,不确定关系 ●解释轻核与重核中子、质子数具有不同比例原因 ●链式反应条件,反应堆、核电站工作模式
数据30°是杜撰的,理 数据是真实的,能了解地铁运行的实
论与实际脱节
际情况,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一、把提升素养作为练习题的重要目标
1.“提升素养”跟“知识应用”的练习题大不相同 ●对两道练习题特点的分析:
培养用物理观念解决 实际问题的能力
增强证据意识;提升 设计方案、数据解释
等科学探究能力
养成联系实际、务 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第十一章 电路及其应用 1. 电源和电流 2. 导体的电阻 3. 实验:导体电阻率的测量 4.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5. 实验:练习使用多用电表
第十二章 电能 能量守恒定律 1. 电路中的能量转化 2. 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3. 实验:电池电动势和内阻的测量 4.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第十三章 电磁感应与电磁波初步 1. 磁场 磁感线 2. 磁感应强度 磁通量 3. 电磁感应现象及应用 4. 电磁波的发现及应用 5. 能量量子化
4 .题型:发挥不同题型在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方面的各自作用。 杜绝重结果、轻过程、危害教学的选择题。
5 .编写程序:先全面规划各个题目的内容概要,再按内容概 要选用习题或创编习题,确保全书习题具有优化的结构。
一、把提升素养作为练习题的重要目标
1.“提升素养”跟“知识应用”的练习题大不相同
●练习是知识在具体问题上的应用过程,会把知识应 用到具体问题上,并不是练习的目的,通过这个知识应 用的过程,提升学生的素养,这才是目的。
一、把提升素养作为练习题的重要目标
1.“提升素养”跟“知识应用”的练习题大不相同 ●对两道练习题特点的分析:
知识应用
情境是理想模型
θ角数据是题目直接给
的,会应用知识就行
提升素养(新教材题)
情境由生活中的真实物体构成,有利 于利用现实的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自己建立坐标系(寻找证据);自行 设计测量方案;经历测量和解释过程 (涉及测量技能、减少误差的方法)
3.2热力学定律 3.3原子与原子
核 3.4 波粒二象性
●固体、液体和气体包括原3-3的分子动理论 和固体、液体和气体两部分内容。删去了 液晶、饱和汽和未饱和汽;
●热力学定律在原3-3基础上删去了熵;
●原子与原子核在原3-5基础上删去了解释轻 核和重核的质子数和中子数不同比例原因、 裂变反应条件和反应堆。增加了四种基本 相互作用;
●波粒二象性在原3-5基础上删去了康普顿效 应、概率波、电子云、不确定关系。
三、知识点的变化
1. 必修课程知识点的变化
删去的知识
移出的知识
移进的知识
●探究做功与动能变化 的关系
●多用电表原理 ●门电路 ●逻辑电路基本原理 ●集成电路
●安培力的方向和 ●光能量的不连续
大小
性简介
●洛伦兹力的方向 ●微观世界的量子
●原“静电场”一章9节拆成两章,总 共还是9节。9节课的内容没有变,第9章内 容比较少,“静电现象防止和应用”提前放 在第9章,其他顺序没有变。
●原“恒定电流”一章11节拆成两章, 总共为9节。删去了“多用电表原理”“简 单的逻辑电路”两节的内容。删去“欧姆定 律”;原“电动势”一节并入“闭合电路欧 姆定律”;把“焦耳定律”节标题改为“电 路中的能量”;把“实验:导体电阻率的测 量”单独设为一节课。补充“能源与可持续 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