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微生物与微量元素
生物化学 第三章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一、维生素的定义 维生素(vitamin)是机体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但在
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量很少,必须由食物供给的一组低分子量 有机物质。这类化合物天然存在于食物中,在物质代谢过程中 发挥各自特有的生理功能。但机体缺乏某种维生素时,可发生 物质代谢的障碍并出现相应的维生素缺乏症。
统有保护作用,缺乏时表现出神经营养障碍。维生素PP缺 乏症称为癞皮病(pellagra),主要表现是皮炎、腹泻及痴呆。 近年,临床上将尼克酸用来作为降胆固醇药。尼克酸能 抑制脂肪组织的脂肪分解,从而抑制FFA的动员,可使肝中 VLDL的合成下降,起到降胆固醇的作用。服用过量尼克酸 (2~4g/d)会引起血管扩张、脸颊潮红、痤疮及胃肠不适等 症状,长期大量服用可能对肝有损害。抗结核药物异烟肼的 结构与维生素PP十分相似,两者有拮抗作用,长期服用可 能引起维生素PP缺乏。
酮戊二酸脱氢酶系等。当维生素B1缺乏时,代谢中间产物 α-酮酸的氧化脱羧反应发生障碍,导致神经组织氧化供能不 足,导致末梢神经炎及其他神经病变。 TPP也是磷酸戊糖途径中转酮醇酶的辅酶,维生素B1缺乏 时,使体内核苷酸的合成受到影响。 维生素B1在神经传导中起一定作用。 维生素B1和糖代谢关系密切,当维生素B1缺乏时,糖 代谢受阻,丙酮酸积累,使血、尿和脑组织中丙酮酸含量升 高,出现多发性神经炎、心力衰竭、四肢无力、肌肉萎缩、 甚至浮肿等症状,临床上称为脚气病,故维生素B1又称为 抗脚气病维生素。
目录
三、维生素PP
(一)化学本质及性质 维生素PP又称抗癞皮病维生素,包括尼克酸(nicotinic acid,
又称烟酸)及尼克酰胺(nicotinamide,又称烟酰胺),两者均 属吡啶衍生物,在体内可相互转化。维生素PP广泛存在于 自然界动植物中,肝内能将色氨酸转变成维生素PP,但转 变率较低,60mg色氨酸仅能转变成1mg尼克酸,人体的维 生素PP主要从食物中摄取。维生素PP的结构如下:
第三章微生物的营养与代谢
第三章微生物的营养与代谢章名:03|微生物的营养与代谢01|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难度:1|易1.下列物质可用作生长因子的是()A.葡萄糖B.纤维素C.NaCl D.叶酸答:D2.蓝细菌和藻类属于()型的微生物。
A.光能无机自养B.光能有机异养C.化能无机自养D.化能有机异养答:A3.固体培养基中琼脂含量般为()A.0.5% B.1.5% C.2.5% D.5% 答:B4.用来分离固氮菌的培养基中缺乏氮源,这种培养基是一种()A.基础培养基 B.加富培养基 C.选择培养基 D.鉴别培养基答:C5.一般酵母菌活宜的生长pH为()A.5.0-6.0B.3.0-4.0C.8.0-9.0D.7.0-7.5 答:A6.一般细菌适宜生长的pH为()A.5.0-6.0B.3.0-4.0C.8.0-9.0D.7.0-7.5 答:D7.放线菌一般适合生长在pH值为()的环境中。
A.7.0-8.0 B.7.5-8.5 C.4.0-6.0 D.6.0-8.0 答:B8.葡萄糖和果糖等营养物进入原核生物细胞膜的机制是通过()A.单纯扩散 B.促进扩散 C.主动运送 D.基团移位答:D9.被运输物质进入细胞前后物质结构发生变化的是()A.主动运输B.扩散C.促进扩散D.基团移位答:D10.对多数微生物来说,最适宜的碳源是()A.C?H?O?N类B.C?H?O类C.C?H类D.C?D类答:B11.在C?H?O类化合物中,微生物最适宜的碳源是()A.糖类B.有机酸类 C.醇类 D.脂类答:A12.对厌氧微生物正常生长关系最大的物理化学条件是()A.pH值B.渗透压C.氧化-还原势D.水活度答:C13.要对细菌进行动力观察,最好采用()A.液体培养基B.固体培养基C.半固体培养基D.脱水培养基答:C14.在含有下列物质的培养基中,大肠杆菌首先利用的碳源物质是()A.蔗糖B.葡萄糖C.半乳糖D.淀粉答:B15.实验室常用的培养细菌的培养基是()A.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B.马铃薯培养基C.高氏一号培养基D.麦芽汁培养基答:A16.在实验中我们所用到的EMB 培养基是一种()培养基A.基础培养基 B.加富培养基 C.选择培养基 D.鉴别培养基答:C17.培养料进入细胞的方式中运送前后物质结构发生变化的是(A.主动运输 B.被动运输 C.促进扩散 D.基团移位答:A18.下列不属于主动运输特点的是()A.逆浓度B.需载体C.不需能量D.选择性强答:C19.对促进扩散与主动运输的区别描述正确的是()A.主动运输需要渗透酶参与,促进扩散不需要 B.主动运输是由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促进扩散相反 C.主动运输需要能量较多,促进扩散需要能量较少D.主动运输被转运物质性质发生改变,促进扩散的物质性质不变答:B)20.实验室常用的培养放线菌的培养基是()A.马铃薯培养基B.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C.高氏一号培养基 D.麦芽汁培养基答:C21.用化学成分不清楚或不恒定的天然有机物配成的培养基称为()A.天然培养基B.半合成培养基C.合成培养基D.加富培养基答:A22.琼脂在培养基中的作用是()A.碳源B.氮源C.凝固剂D.生长调节剂答:C23.培养真菌时,培养基常加0.3%乳酸,其目的是()A.提供能源B.提供碳源C.调节pHD.三者都答:D24.碳源和能源来自同一有机物的是()A.光能自养型B.化能自养型C.光能异养型D.化能异养型答:D25.以高糖培养酵母菌,其培养基类型为()A.加富培养基B.选择培养基C.鉴别培养基D.普通培养基答:AA 主动运输B 促进扩散C 基团移位D 单纯扩散26.在鉴别性EMB 培养基上,在反射光下大肠杆菌菌落呈现的颜色是()A.棕色B.无色C.粉红色D.绿色并带有金属光泽答:D27.培养放线菌的高氏一号培养基和培养真菌的察氏培养基属于下列培养基中的()A.天然培养基B.组合培养基C.半组合培养基D.鉴别培养基答:B28.为避免由于微生物生长繁殖过程中的产物而造成培养基pH 值的变化,通常采用的调节方法是()A.在配制培养基时加入磷酸盐缓冲液或不溶性CaCO3B.在配制培养基时应高于或低于最适pH 值C.在配制培养基时降低或提高碳、氮源用量;改变碳氮比D.在培养过程中控制温度和通气量答:A29.发酵是以()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生物氧化过程A.O2 B. CO2 C.无机物 D.有机物答:D30.酵母菌在()条件下进行酒精发酵A.有氧B.无氧C.有二氧化碳D.有水答:B31.同型乳酸发酵中葡萄糖生成丙酮酸的途径是()A.EMP 途径B.HMP 途径C.ED 途径D.PK 途径答:A32.细菌的二次生长现象可以用()调节机制解释。
生物化学中文名词解释
微小RNA(miRNAs)miRNAs是一类含19~25单核苷酸的单链RNA,在3’-端有1~2个碱基长度变化,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不编码任何蛋白,本身不具有开放阅读框架,具有保守性、时序性和组织特异性。成熟的miRNA可以和上游或下游序列不完全配对而形成基环结构。
▲
核酸的变性与复性核酸分子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维持这种空间结构的作用力主要是氢键和碱基堆积力。有些理化因素会破坏氢键和碱基堆积力,使核酸分子的空间结构改变,从而引起核酸理化性质和生物学功能改变,这种现象称为核酸的变性。变性核酸在适当条件下,可使两条彼此分开的链重新由氢键连接而形成双螺旋结构,这一过程称为复性。
▲
糖脂糖脂是糖和脂类以共价键结合形成的复合物,组成和总体性质以脂为主体。根据脂质部分的不同,糖脂又可分为分子中含鞘氨醇的鞘糖脂,分子中含甘油酯的甘油糖脂,由磷酸多萜醇衍生的糖脂和由类固醇衍生的糖脂。
▲
脂多糖脂多糖是糖与脂类结合形成的复合物,与糖脂不同的是在脂多糖中以糖为主体成分。常见的脂多糖有胎盘脂多糖,细菌脂多糖等。
▲
糖蛋白糖蛋白是糖与蛋白质以共价键结合的复合分子,其中糖的含量一般小于蛋白质。常见的糖蛋白包括人红细胞膜糖蛋白、血浆糖蛋白、粘液糖蛋白等。
▲
蛋白聚糖蛋白聚糖是一类由糖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的非常复杂的大分子糖复合物,其中蛋白质含量一般少于多糖。蛋白聚糖是构成动物结缔组织大分子的基本物质,也存在于细胞表面,参与细胞与细胞,或者细胞与基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酪氨酸蛋白激酶
第八章 生物氧化
生物氧化
黄素蛋白
铁硫蛋白
双加氧酶
单加氧酶
过氧化氢酶
过氧化物酶
底物水平磷酸化
氧化磷酸化
解偶联剂
呼吸链
第三章微生物的营养习题
第三章微生物营养一.选择题:1大多数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属于:A.光能自养B.光能异养C.化能自养D.化能异养答:( )2蓝细菌的营养类型属于:A.光能自养B.光能异养C.化能自养D.化能异养答:( )3E.coli的营养类型属于:A.光能自养B.光能异养C.化能自养D.化能异养答:( )4碳素营养物质的主要功能是:A.构成细胞物质B.提供能量C.A,B两者答:( )5占微生物细胞总重量70%-90%以上的细胞组分是:A.碳素物质B.氮素物质C.水答:( )6能用分子氮作氮源的微生物有:A.酵母菌B.蓝细菌C.苏云金杆菌答:( )7自养型微生物和异养型微生物的主要差别是:A.所需能源物质不同B.所需碳源不同C.所需氮源不同答:( )8基团转位和主动运输的主要差别是:A.运输中需要各种载体参与B.需要消耗能量C.改变了被运输物质的化学结构答:( )9单纯扩散和促进扩散的主要区别是:A.物质运输的浓度梯度不同B.前者不需能量,后者需要能量C.前者不需要载体,后者需要载体答:( )10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生长因子(生长因素)是:A.微量元素B.氨基酸和碱基C.维生素D.B,C二者答:( )11培养基中使用酵母膏主要为微生物提供:A.生长因素B.C源C.N源答:( )12细菌中存在的一种主要运输方式为:A.单纯扩散B.促进扩散C.主动运输D.基团转位答:( )13制备培养基中常用的碳源物质是:A.糖类物质B.碳酸盐C.农副产品答:( )14微生物细胞中的C素含量大约占细胞干重的:A.10%B.30%C.50%D.70%答:( )15用牛肉膏作培养基能为微生物提供:A.C源B.N源C.生长因素D.A,B,C都提供答:( )16协助扩散的运输方式主要存在于:A.细菌B.放线菌C.真菌答:( )17主动运输的运输方式主要存在于:A.厌氧菌B.兼性厌氧菌C.好氧菌答:( )18基团转位的运输方式主要存在于:A.厌氧菌B.兼性厌氧菌C.好氧菌D.A和B答:( )19缺少合成AA能力的微生物称为:A.原养型B.野生型C.营养缺陷型答:( )二.判断题:20所有的微生物都能利用氨态N作N源。
微生物课后习题题目及答案
微⽣物课后习题题⽬及答案微⽣物学课后习题及答案第⼀章绪论1.什么是微⽣物和微⽣物学答:微⽣物是指⾁眼难以看清的微⼩⽣物,包括病毒,亚病毒,细菌,古⽣菌,真菌,单细胞藻类和原⽣动物。
微⽣物学指研究微⽣物在⼀定条件下的形态结构,⽣理⽣化,遗传变异,基因和基因组以及微⽣物的进化,分类,⽣态等⽣命活动规律以及其应⽤的⼀门学科。
2.微⽣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答:个体⼩,结构简单,繁殖快,易培养,易变异,分布⼴3.为什么说微⽣物与⼈类的关系⾮常重要并不能被其他⽣物所代替答:微⽣物给⼈类带来了巨⼤的利益,也涉及到⼈类的⽣存。
许多重要产品如⾯包,奶酪,抗⽣素,疫苗,维⽣素和酶的⽣产离不开微⽣物,同时参与地球上的物质循环,是⼈类⽣存环境中必不可少的成员。
但它也给⼈类带来许多灾难,许多疾病及⾷品腐败等也是由微⽣物引起的。
4.虎克,巴斯德和柯赫对微⽣物学形成与发展的重要贡献答:虎克:利⽤⾃制显微镜发现了微⽣物世界巴斯德:a.彻底否定了“⾃然发⽣”学说b.发现将病原菌减毒可诱发免疫性,⾸次制成狂⽝病疫苗,进⾏预防接种c.证实发酵是由微⽣物引起的d.创⽴巴斯德消毒法柯赫:a.证实了炭疽病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b.证实肺结核的病原菌c.提出柯赫原则d.创⽴了分离纯化微⽣物的技术等5.简述微⽣物学在⽣命科学发展中的地位,根据你的观点描述发展前景答:a.20世纪40年代,随着⽣物学的发展,许多⽣物学难以解决的理论和技术问题⼗分突出,特别是遗传学上的争论问题,是微⽣物这样⼀种简单⽽⼜具有完整⽣命活动的⼩⽣物成了⽣物学研究的“明星”,微⽣物学被推到⽣命科学发展的前沿,获得迅速发展,为声明科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b.未来微⽣物学更加绚丽多彩,多学科交叉,基因组研究的深⼊和扩展将使微⽣物的基础研究及其应⽤将呈现前所未有的局⾯第⼆章微⽣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1、为什么要进⾏微⽣物的分离纯化?什么叫⽆菌技术?因为在天然条件下,所采集的⽤于培养的材料中,多种微⽣物呈共⽣关系,⽽⼀般情况下只有纯培养物才能提供可重复的结果,故需进⾏微⽣物的分离纯化。
第三章微生物的营养与代谢
第三章微生物的营养与代谢源
氮是组成微生物蛋白质、酶和核酸的成分 能利用的氮源种类十分广泛。空气中分子
态的氮、无机和有机氮
第三章微生物的营养与代谢
氮源这类物质主要用来合成细胞中的含 氮物质,一般不作为能源,只有少数自 养微生物能利用铵盐、硝酸盐同时作为 氮源与能源。
第三章微生物的营养与代谢
主要元素包括磷、硫、钾、镁、钙、铁等
微量元素包括铜、锌、钠、硼、锰、氯、 钼、钴、硅等。
在配制培养基时,首选加入磷酸氢二钾和 硫酸镁,基本时可以同时提供4种需要量 最大的元素。
第三章微生物的营养与代谢
五、生长因子
生长因子通常指那些微生物生长所必需且需要 量很小,而且微生物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 以满足机体生长需要的有机化合物
❖ 凡需要从外界吸收现成的氨基酸作氮源的微生 物就是氨基酸异养型生物
❖ 固氮微生物:利用分子氮
第三章微生物的营养与代谢
三、能源
指能为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最初能量来 源的营养物或辐射能。
微生物的能源谱
化学物质 有机物 化能异养型微生物的能源(与C源相同)
能源物质
无机物 化能自养型微生物的能源(与C源不同)
在微生物各种各样的生理活动中必须有 水参加才能进行。
第三章微生物的营养与代谢
水是一种最优良的溶剂,可保证几乎一切生 物化学反应的进行
水可维持各种生物大分子结构的稳定性,并 参与某些重要的生物化学反应
水还有许多优良的物理性质,诸如高比热、 高汽化热、高沸点以及固态时密度小于液态 等,都是保证生命活动十分重要的特性
碳源既是微生物的组成成分,又是微生 物的能量来源。微生物可以利用的碳源 范围极广,分为有机碳源和无机碳源两 大类,糖类是最广泛利用的碳源。
人教版化学选修一1.4《微生物和微量元素(第二课时)》实用课件
课程标准导航 1.认识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2.了解如何补充维生素, 如何补充碘、铁等微 量元素.
阅读课本21-22页
•1.组成人体自身的元素约有多少种?人体中含量最 多的非金属元素是哪一种?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哪一种?这些元素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的? •2.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划分的依据?它们对人体有 什么作用?(学生阅读和课堂交流)
(2)下列关于维生素C的说法中, 错误的是 ________. A.维生素C是水溶性的, 在洗菜时容易损失 B.维生素C怕高温, 加热时间过长会被破坏 C.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 含维生素C的蔬菜存 放时间越长, 维生素C损失量越大 D.每天通过蔬菜等食物获得的维生素C就能满 足人体的需要
(3)乳酸可以与精制铁粉制备一种药物, 反 应式为: 2CH3CH(OH)COOH+Fe→ [CH3CH(OH)COO]2Fe+H2↑ 反应式中, 氧化剂是________, 还原剂是 ________, 产物乳酸亚铁可以治疗的疾病是
即时应用 2.铁元素是人体的重要营养元素, 铁在人体内 的主要功能是以血红蛋白(含低价铁)的形式参 加氧的转运、交换和组织呼吸过程, 以及在体 内用于生产供给生命活动需要的细胞能量 ATP. (1)人体正常的血红蛋白应该含Fe2+, 若误食 亚硝酸盐,
则导致低铁血红蛋白转化成高铁血红蛋白而 中毒. 服用维生素C可解除亚硝酸盐中毒. 下 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 A.亚硝酸盐是还原剂 B.维生素C是还原剂 C.维生素C将Fe3+还原成Fe2+ D.亚硝酸盐被氧化
重要功能 (1)参与体内的氧化还原 反应, 维持细胞间质的 正常结构 维 (2)促进伤口愈合, 维持 生 牙齿、骨骼、血管和肌 素 肉的正常功能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为此,他们在解决当代地球化学的基础理论问题—如天体、 地球、生命和元素的起源,为人类提供充足资源和良好生存环 境等方面正发挥着重要作用。
实际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是和现代分析技术的发展相伴生 的,早期的分析仪器主要是光谱和X-衍射,随着电感耦合等离 子发射光谱、中子活化、电子探针、离子探针以及同位素质谱 稀释法的发展和应用,使得大量快速的精确的微区微粒的微量 元素测定成为可能。
二、微量元素存在的状态
通常以次要组分容纳于矿物和岩石主要组分所形成的矿物中,可以呈现 三种存在形式:
(1)表面吸附,由于矿物表面电价不饱和,而吸附其它微量元 素离子;
(2)吸留作用,矿物生长过程中机械地包裹了一些外来物质, 形成显微包裹体;
(3)固溶体,在一般情况下,微量元素占据晶格中的规则位置, 构成置换固溶体。但有时微量元素占据晶格之间的位置,构成间隙固溶体,
目前,微量元素研究涉及地球化学和地质学的一切领域,大 至地球和天体的形成和演化、小至矿物晶格中的元素分配。同 时,微量元素与同位素的结合,可以更加准确全面地理解地质、 地球化学过程,所以说,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的应用和发展有助 于各项地质研究,包括油气地质研究。
第一节 微量元素的概念及类型
一、 什么是 微量(minor)或 痕量(trace)元素
1 1H
氢
34 2 Li Be
锂铍
2 He 氦
56
7
8 9 10
BC
N
O F Ne
硼碳 氮 氧 氟氖
11 12 3N M
ag 钠镁
13 14 15 16 17 18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汇总绪论1、生物化学:从分子水平来研究生物体(包括人类、动物、植物、微生物)内基本物质的化学组成、结构,及在生命活动中这些物质所进行的化学变化(即代谢反应)的规律及其与生理功能关系的一门科学,就是一门生物学与化学相结合的基础学科。
2、新陈代谢:生物体与外界环境进行有规律的物质交换,称为新陈代谢。
通过新陈代谢为生命活动提供所需的能量,更新体内基本物质的化学组成,这就是生命现象的基本特征,就是揭示生命现象本质的重要环节。
药学生物化学:就是研究与药学科学相关的生物化学理论、原理与技术,及其在药物研究、药品生产、药物质量控制与药品临床方面应用的基础学科。
第一章糖的化学1、糖基化工程:通过人为的操作(包括增加、删除或调整)蛋白质上的寡糖链,使之产生合适的糖型,从而达到有目的地改变糖蛋白的生物学功能。
2、单糖:凡不能被水解成更小分子的糖称为单糖。
单糖就是糖类分子中最简单的一种,就是组成糖类物质的基本结构单位。
3、多糖:由许多单糖分子缩合而成的长链结构,分子量都很大,在水中不能成真溶液,有的成胶体溶液,有的不溶于水,均无甜味,也无还原性。
4、寡糖:就是由单糖缩合而成的短链结构(一般含2~6个单糖分子)5、结合糖:也称糖复合物或复合糖,就是指糖与蛋白质、脂质等非糖物质结合的复合分子。
6、同聚多糖:也称均一多糖,由一种单糖缩合而成,如淀粉、糖原、纤维素、戊糖胶、木糖胶、阿拉伯糖胶、几丁质等。
7、杂多糖:也称为不均一糖,由不同类型的单糖缩合而成,如肝素、透明质酸与许多来源于植物中的多糖如波叶大黄多糖,当归多糖,茶叶多糖等。
8、粘多糖:也称为糖胺聚糖,就是一类含氮的不均一多糖,其化学组成通常为糖醛酸及氨基己糖或其衍生物,有的还含有硫酸。
如透明质酸、肝素、硫酸软骨素等。
9、糖蛋白:就是糖与蛋白质以共价键结合的复合分子。
其中糖的含量一般小于蛋白质。
10、肽聚糖:又称胞壁质,就是构成细菌细胞壁基本骨架的主要成分,肽聚糖就是一种多糖与氨基酸链相连的多糖复合物。
微生物的营养与培养基
第一节 微生物的营养
(二)微生物的营养物质 微生物的营养物质种类繁多,自然界中也有成千上万 种物质可被不同微生物利用,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 质主要是以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形式提供的,小部分由气体 物质供给。根据营养物质在机体中的性质和作用可分为: 碳源、氮源、能源、生长因子、无机盐和水。
第一节 微生物农药
第一节 微生物农药
二、微生物杀菌剂 近二十年来,人们发现了许多可以通过拮抗作用抑制 植物病原菌生长的细菌和放线菌,它们都能产生抗生素, 可制备成微生物杀菌剂。这类抗生素大部分具有内吸性能、 高效、选择性强、有治疗和保护作用、生物降解快、无公 害、对人畜安全等优点,其缺点是药效不稳定、成本高、 持效期短(易被土壤微生物及紫外线分解)、易出现抗药性 菌株 (高度选择性所致)等。在农业上作为杀菌剂应用的 抗生素主要有灭瘟素、井冈霉素、春雷霉素、多氧霉素、 庆丰霉素和放线菌酮等。其产生菌和防治范围见表11-1。
绿僵菌也是一种真菌杀虫剂,其杀虫谱、致病机制和生产方式均 与白僵菌相似,对斜纹夜蛾、棉铃虫、地老虎和金龟子等害虫的防治 效果较好。
第一节 微生物农药
3.病毒杀虫剂 昆虫病毒之所以被用来防治害虫,主要原因是因为昆 虫病毒具有高度特异性的宿主范围,也就是说,一种昆虫 病毒只对一种或几种特定的昆虫有致命性。这样一来,就 不会对人、畜和作物造成危害。而且,昆虫病毒可以在土 壤中保存,并随着风等自然因素扩散,而造成病毒流行, 可以有效扩大杀虫的范围。此外,和传统的化学杀虫剂相 比,昆虫病毒杀虫剂可以避免传统的化学杀虫剂对自然环 境的破坏。当然,昆虫病毒杀虫剂也有其局限性,如杀虫 范围窄,一种杀虫剂仅针对一种或少数几种害虫有效;杀 虫慢,需几天或十多天才见效;容易受环境温度、阳光、 气候的影响,毒力较低等。
第三章 微生物的营养与代谢
章名:03|微生物的营养与代谢01|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难度:1|易1.下列物质可用作生长因子的是()A.葡萄糖B.纤维素C.NaClD.叶酸答:D2.蓝细菌和藻类属于()型的微生物。
A.光能无机自养B.光能有机异养C.化能无机自养D.化能有机异养答:A3.固体培养基中琼脂含量般为()A.0.5%B.1.5%C.2.5%D.5%答:B4.用来分离固氮菌的培养基中缺乏氮源,这种培养基是一种()A.基础培养基B.加富培养基C.选择培养基D.鉴别培养基答:C5.一般酵母菌活宜的生长pH为()A.5.0-6.0B.3.0-4.0C.8.0-9.0D.7.0-7.5答:A6.一般细菌适宜生长的pH为()A.5.0-6.0B.3.0-4.0C.8.0-9.0D.7.0-7.5答:D7.放线菌一般适合生长在pH值为()的环境中。
A.7.0-8.0B.7.5-8.5C.4.0-6.0D.6.0-8.0答:B8.葡萄糖和果糖等营养物进入原核生物细胞膜的机制是通过()A.单纯扩散B.促进扩散C.主动运送D.基团移位答:D9.被运输物质进入细胞前后物质结构发生变化的是()A.主动运输B.扩散C.促进扩散D.基团移位答:D10.对多数微生物来说,最适宜的碳源是()A.C•H•O•N类B.C•H•O类C.C•H类D.C•D类答:B11.在C•H•O类化合物中,微生物最适宜的碳源是()A.糖类B.有机酸类C.醇类D.脂类答:A12.对厌氧微生物正常生长关系最大的物理化学条件是()A.pH值B.渗透压C.氧化-还原势D.水活度答:C13.要对细菌进行动力观察,最好采用()A.液体培养基B.固体培养基C.半固体培养基D.脱水培养基答:C14.在含有下列物质的培养基中,大肠杆菌首先利用的碳源物质是()A.蔗糖B.葡萄糖C.半乳糖D.淀粉答:B15.实验室常用的培养细菌的培养基是()A.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B.马铃薯培养基C.高氏一号培养基D.麦芽汁培养基答:A16.在实验中我们所用到的EMB 培养基是一种()培养基A.基础培养基B.加富培养基C.选择培养基D.鉴别培养基答:C17.培养料进入细胞的方式中运送前后物质结构发生变化的是()A.主动运输B.被动运输C.促进扩散D.基团移位答:A18.下列不属于主动运输特点的是()A.逆浓度B.需载体C.不需能量D.选择性强答:C19.对促进扩散与主动运输的区别描述正确的是()A.主动运输需要渗透酶参与,促进扩散不需要B.主动运输是由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促进扩散相反C.主动运输需要能量较多,促进扩散需要能量较少D.主动运输被转运物质性质发生改变,促进扩散的物质性质不变答:B20.实验室常用的培养放线菌的培养基是()A.马铃薯培养基B.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C.高氏一号培养基D.麦芽汁培养基答:C21.用化学成分不清楚或不恒定的天然有机物配成的培养基称为()A.天然培养基B.半合成培养基C.合成培养基D.加富培养基答:A22.琼脂在培养基中的作用是()A.碳源B.氮源C.凝固剂D.生长调节剂答:C23.培养真菌时,培养基常加0.3%乳酸,其目的是()A.提供能源B.提供碳源C.调节pHD.三者都答:D24.碳源和能源来自同一有机物的是()A.光能自养型B.化能自养型C.光能异养型D.化能异养型答:D25.以高糖培养酵母菌,其培养基类型为()A.加富培养基B.选择培养基C.鉴别培养基D.普通培养基答:AA 主动运输B 促进扩散C 基团移位D 单纯扩散26.在鉴别性EMB 培养基上,在反射光下大肠杆菌菌落呈现的颜色是()A.棕色B.无色C.粉红色D.绿色并带有金属光泽答:D27.培养放线菌的高氏一号培养基和培养真菌的察氏培养基属于下列培养基中的()A.天然培养基B.组合培养基C.半组合培养基D.鉴别培养基答:B28.为避免由于微生物生长繁殖过程中的产物而造成培养基pH 值的变化,通常采用的调节方法是()A.在配制培养基时加入磷酸盐缓冲液或不溶性CaCO3B.在配制培养基时应高于或低于最适pH 值C.在配制培养基时降低或提高碳、氮源用量;改变碳氮比D.在培养过程中控制温度和通气量答:A29.发酵是以()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生物氧化过程A.O2B. CO2C.无机物D.有机物答:D30.酵母菌在()条件下进行酒精发酵A.有氧B.无氧C.有二氧化碳D.有水答:B31.同型乳酸发酵中葡萄糖生成丙酮酸的途径是()A.EMP 途径B.HMP 途径C.ED 途径D.PK 途径答:A32.细菌的二次生长现象可以用()调节机制解释。
微生物与微量元素
第二节 脂溶性维生素
共同特点 ﹡均为非极性疏水的异戊二烯衍生物 ﹡不溶于水,溶于脂类及脂肪溶剂 ﹡在食物中与脂类共存,并随脂类一同 吸收 ﹡吸收的脂溶性维生素在血液与脂蛋白 及某些特殊结合蛋白特异结合而运输
暗处
光
视蛋白
11-顺视黄醛
(视网膜) 异构酶
全反视黄醛
视黄醛还原酶
异构酶
11-顺视黄醇
(肝)
全反视黄醇
(二)生化作用及缺乏症
1.生化作用 *构成视觉细胞内 感光物质 *参与糖蛋白的合 成,维持上皮组织 的分化与健全 *其他作用,如影 响细胞的分化
2.缺乏症: 夜盲症,干眼病; 皮肤干燥等
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在催化中的作用
O CH2 O
O
O
O
OH
NADP+:R为 P O
OH
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
OH OR
NAD+:R为 H
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
.. 双电子传递体
功能:
转运
一对
H原
子
(氢
负离
子,
两个
..
电
子)。
四、维生素B6和磷酸吡哆醛、磷酸吡哆胺
(一)化学本质及性质
﹡维生素B6包括吡哆醇,吡哆醛及吡哆胺 ﹡体内活性形式为磷酸吡哆醛和磷酸吡哆胺
视黄醛
15 15‘
β-胡萝卜素分子
视黄醇
一个β-胡萝卜分子
两分子VA
转化是在(在动物的肠粘膜及肝脏中) 。
二、维生素D(抗佝偻病维生素)
(一)化学本质和性质
12 H 13 17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汇总绪论1、生物化学:从分子水平来研究生物体(包括人类、动物、植物、微生物)内基本物质的化学组成、结构,及在生命活动中这些物质所进行的化学变化(即代谢反应)的规律及其与生理功能关系的一门科学,是一门生物学与化学相结合的基础学科。
2、新陈代谢:生物体与外界环境进行有规律的物质交换,称为新陈代谢。
通过新陈代谢为生命活动提供所需的能量,更新体内基本物质的化学组成,这是生命现象的基本特征,是揭示生命现象本质的重要环节。
药学生物化学:是研究与药学科学相关的生物化学理论、原理与技术,及其在药物研究、药品生产、药物质量控制与药品临床方面应用的基础学科。
第一章糖的化学1、糖基化工程:通过人为的操作(包括增加、删除或调整)蛋白质上的寡糖链,使之产生合适的糖型,从而达到有目的地改变糖蛋白的生物学功能。
2、单糖:凡不能被水解成更小分子的糖称为单糖。
单糖是糖类分子中最简单的一种,是组成糖类物质的基本结构单位。
3、多糖:由许多单糖分子缩合而成的长链结构,分子量都很大,在水中不能成真溶液,有的成胶体溶液,有的不溶于水,均无甜味,也无还原性。
4、寡糖:是由单糖缩合而成的短链结构(一般含2~6个单糖分子)5、结合糖:也称糖复合物或复合糖,是指糖和蛋白质、脂质等非糖物质结合的复合分子。
6、同聚多糖:也称均一多糖,由一种单糖缩合而成,如淀粉、糖原、纤维素、戊糖胶、木糖胶、阿拉伯糖胶、几丁质等。
7、杂多糖:也称为不均一糖,由不同类型的单糖缩合而成,如肝素、透明质酸和许多来源于植物中的多糖如波叶大黄多糖,当归多糖,茶叶多糖等。
8、粘多糖:也称为糖胺聚糖,是一类含氮的不均一多糖,其化学组成通常为糖醛酸及氨基己糖或其衍生物,有的还含有硫酸。
如透明质酸、肝素、硫酸软骨素等。
9、糖蛋白:是糖与蛋白质以共价键结合的复合分子。
其中糖的含量一般小于蛋白质。
10、肽聚糖:又称胞壁质,是构成细菌细胞壁基本骨架的主要成分,肽聚糖是一种多糖与氨基酸链相连的多糖复合物。
何国庆《食品微生物学》(第3版)-微生物的营养与代谢【圣才出品】
第3章微生物的营养与代谢3.1课后习题详解1.微量矿物质元素和生长因子有何区别?答:微量矿物质元素和生长因子的区别如下:(1)微量元素微量元素是指人体中存在量极少,低于人体体重0.01%的矿物质。
微量元素主要是无机元素,分子量较小,来源于外界环境,人体一般不能自身合成。
微量元素是维持机体环境内稳态的重要物质,体内微量元素过多会导致机体中毒,体内微量元素缺乏时也会产生相应的疾病。
(2)生长因子生长因子是指某些微生物维持正常生命活动所不可缺少的、微量的特殊有机营养物。
生长因子是有机物质,分子量较大,一般可自身合成,但某些微生物自身不能合成。
生长因子可调节机体的各种代谢,但在一定的条件下会被激活或导致失活。
2.比较微生物对营养物质吸收4种方式的异同。
答:微生物对营养物质吸收的4种方式分别是:单纯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输、基团转位。
这4种方式的异同点包括:表3-1单纯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输、基团转位异同点3.深刻理解划分微生物营养类型的依据是什么。
答:微生物营养类型的划分依据包括:(1)根据微生物对碳源的要求是无机碳化合物还是有机碳化合物可将微生物划分为自养型微生物和异养型微生物。
(2)根据微生物生命活动中能量的来源不同,将微生物分为化能型微生物和光能型微生物。
两种划分依据结合可将微生物分为光能自养型微生物、化能自养型微生物、光能异养型微生物、化能异养型微生物四类。
4.配制培养基为什么必须调节pH?常用来调节pH的物质有哪些?答:(1)配制培养基必须调节pH的原因①不同微生物的最适生长pH值不同,因此在配制培养基时必须调节pH值。
②由于微生物培养过程中常引起pH值下降,影响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速度。
为了尽可能地减缓在培养过程中pH值变化,在配制培养基时,要加入一定的缓冲物质,通过培养基中的这些成分发挥调节作用,从而调整pH值。
(2)常用来调节pH的物质①磷酸盐类以缓冲液的形式发挥作用,通过磷酸盐不同程度的解离,对培养基pH值变化起到缓冲作用。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汇总绪论1、生物化学:从分子水平来研究生物体包括人类、动物、植物、微生物内基本物质的化学组成、结构,及在生命活动中这些物质所进行的化学变化即代谢反应的规律及其与生理功能关系的一门科学,是一门生物学与化学相结合的基础学科;2、新陈代谢:生物体与外界环境进行有规律的物质交换,称为新陈代谢;通过新陈代谢为生命活动提供所需的能量,更新体内基本物质的化学组成,这是生命现象的基本特征,是揭示生命现象本质的重要环节;药学生物化学:是研究与药学科学相关的生物化学理论、原理与技术,及其在药物研究、药品生产、药物质量控制与药品临床方面应用的基础学科;第一章糖的化学1、糖基化工程:通过人为的操作包括增加、删除或调整蛋白质上的寡糖链,使之产生合适的糖型,从而达到有目的地改变糖蛋白的生物学功能;2、单糖:凡不能被水解成更小分子的糖称为单糖;单糖是糖类分子中最简单的一种,是组成糖类物质的基本结构单位;3、多糖:由许多单糖分子缩合而成的长链结构,分子量都很大,在水中不能成真溶液,有的成胶体溶液,有的不溶于水,均无甜味,也无还原性;4、寡糖:是由单糖缩合而成的短链结构一般含2~6个单糖分子5、结合糖:也称糖复合物或复合糖,是指糖和蛋白质、脂质等非糖物质结合的复合分子;6、同聚多糖:也称均一多糖,由一种单糖缩合而成,如淀粉、糖原、纤维素、戊糖胶、木糖胶、阿拉伯糖胶、几丁质等;7、杂多糖:也称为不均一糖,由不同类型的单糖缩合而成,如肝素、透明质酸和许多来源于植物中的多糖如波叶大黄多糖,当归多糖,茶叶多糖等;8、粘多糖:也称为糖胺聚糖,是一类含氮的不均一多糖,其化学组成通常为糖醛酸及氨基己糖或其衍生物,有的还含有硫酸;如透明质酸、肝素、硫酸软骨素等;9、糖蛋白:是糖与蛋白质以共价键结合的复合分子;其中糖的含量一般小于蛋白质;10、肽聚糖:又称胞壁质,是构成细菌细胞壁基本骨架的主要成分,肽聚糖是一种多糖与氨基酸链相连的多糖复合物;由于此复合物中氨基酸链不像蛋白质那样长,因此成为肽聚糖;11、蛋白聚糖:是一类由糖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的非常复杂的大分子糖复合物,其中蛋白质含量一般少于多糖;蛋白聚糖由糖胺聚糖链共价连接与核心蛋白所组成;12、脂多糖:格兰阴性菌的细胞壁较复杂,除含有低于10%的肽聚糖外,尚含有十分复杂的脂多糖;脂多糖一般由外层低聚糖链、核心多糖及脂质三部分组成;13、内切糖苷酶:内切糖苷酶可水解糖链内部的糖苷键,释放多糖链片段,有时还可以将长的多糖链切断为较短的寡糖片段,以利于结构分析;14、外切糖苷酶:只能切下多糖非还原末端的一个单糖,并对单糖组成和糖苷键有专一性要求,因为通过水解达到糖链的逐步降解,提供有关单糖的组成、排列顺序及糖苷键的α或β构型的信息;第二章脂的化学1、必需脂肪酸:人体不能合成必须从食物中获取的脂肪酸称为必须脂肪酸,多为不饱和脂肪酸;2、胆酸:胆固醇的衍生物,由动物胆囊合成分泌;3、胆汁酸:胆酸的衍生物,在肝中合成,胆囊分泌的胆汁是胆汁酸的水溶液;4、胆盐:在胆汁中大部分胆汁酸形成钠盐或钾盐,是一种乳化剂,可促使脂肪的消化和降解;5、脂类:是由脂肪酸四碳以上的长链一元羧酸与醇甘油醇、鞘氨醇、高级一元醇、固醇组成的酯及其衍生物;第三章维生素与微量元素1、维生素:是一类动物本身不能合成但是对动物生长和健康又是必需的有机化合物,所以必须从饮食中获得,许多辅酶都是由微生物衍生的;2、辅酶:某些酶在发挥催化作用时所需要的一类辅助因子,其成分中往往含有维生素;3、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DA,含有核黄素,是某些氧化还原酶的辅酶;4、维生素原:某些物质本身不是维生素,但是可以再体内转化为维生素,这些物质被称为维生素原;如β-胡萝卜素为维生素A原;5、维生素缺乏症:当机体缺乏维生素时,机体不能正常生长,发生疾病,这种由于缺乏维生素而引起的疾病成为维生素缺乏病;如缺乏维生素A引起的夜盲症;6、微量元素:指人体中每天需求量小于100mg的元素,主要为铁、铜、锌、锰、硒、钼、钴、铬、碘和氟等;7、水溶性维生素:能溶于水和极性溶剂的维生素,主要是B族维生素维生素B1、B2、B6、B12、维生素PP、泛酸、生物素、叶酸和硫辛酸和维生素C;8、脂溶性维生素:能溶于脂类及非极性有机溶剂,主要为维生素A、D、E、K;第四章蛋白质的化学1、必需氨基酸:是指机体需要,但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量少,不能满足需要,必须由食物攻击者;实验证明,人体必需氨基酸有8种:赖氨酸、色氨酸、缬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甲硫氨酸;2、蛋白质的等电点pI:使蛋白质所带正负电荷相等,静电荷为零时溶液的pH值;3、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不同种类不同数量的氨基酸在多肽链中的连接方式和排列顺序;4、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是指多肽链的主链骨架中若干肽单位,各自沿一定的轴盘旋或折叠,并以氢键为主要的次级键形成有规则的构象;5、结构域:是超二结构和三级结构的一个层次;在较大的蛋白质分子中,由于多肽链上相邻的超二级结构紧密联系,进一步折叠形成一个或多个相对独立的致密的三维实体,即结构域;6、蛋白质的三级结构:具有二级结构、超二级结构或结构域的一条多肽链,由于其序列上相隔较远的氨基酸残基侧链的相互作用,而进行范围更广泛的盘曲与折叠,形成包括主、侧链在内的空间排列,这种在一条多肽链中所有原子或基团在三维空间的整体排布称三级结构;7、蛋白质的四级结构: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亚基之间相互作用,彼此以非共价键相连而形成更复杂的构象,称蛋白质的四级结构;8、超二级结构:是指在多肽内顺序上相邻的二级结构长长在空间折叠中靠近,彼此相互作用,形成有规则的二级结构聚集体;9、盐析:蛋白质溶液中加入高浓度中性盐后,因破坏蛋白质的水化层并中和其电荷,促使蛋白质颗粒相互聚集而沉淀,这称为盐析作用;10、盐溶:蛋白质溶液中加入低浓度中性盐后,可使蛋白质溶解度增加,称盐溶作用;11、蛋白质的变性:某些物理和化学因素使蛋白质分子的空间构象发生改变或破坏,导致其生物活性的丧失和一些理化性质的改变,这种现象称为蛋白质的变性作用;12、蛋白质的复性:某些蛋白质变性后可以在一定的实验条件下恢复原来的空间构象,是生物学活性恢复,这一过程称为蛋白质的复性;13、蛋白质的沉淀作用:蛋白质分子聚集而从溶液中析出的现象;14、肽键:是蛋白质分子中基本的化学键,它是由一分子氨基酸的α羧基与另一分子氨基酸的α氨基脱水缩合而成;15、肽:氨基酸通过肽键相连的化合物称为肽,由两个氨基酸组成的肽,称为二肽,三个氨基酸组成的肽称为三肽,依此类推,一般把十个氨基酸以下组成的肽称为寡肽,十个氨基酸以上组成的肽称为多肽或多肽链;16、肽单位:肽键与相邻的两个α碳原子所组成的基团,称为肽单位或肽平面;17、变构效应:一些蛋白质由于受某些因素的影响,其一级结构不变而空间构想发生一定的变化,导致其生物学功能的改变,称为蛋白质的变构效应或别构作用;18、镰刀形红细胞贫血症:患者血红蛋白HbS与正常血红蛋白HbA在β链第6位有一个氨基酸之差:HbAβ链第6位为谷氨酸,而患者HbAβ链第6位换成了缬氨酸; HbS的带氧能力降低,分子间容易“粘合”形成线状巨大分子而沉淀;红细胞从正常的双凹盘状被扭曲称镰刀状,容易产生溶血性贫血症;19、分子病:基因突变可导致蛋白质一级结构的变化,使蛋白质的生物学功能降低或丧失,甚至可以引起生理功能的改变而发生疾病;这种由遗传突变引起的、在分子水平上仅存在微观差异而导致的疾病,称为分子病;20、亚基:又称亚单位,一般由一条多肽链组成,也有由两条或更多多肽链组成;亚基本身各具有一、二、三级结构;21、抗原:凡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抗体和/或致敏淋巴细胞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统称为抗原;22、抗体:抗原刺激机体产生能与之相应抗原结合并具有免疫功能的免疫球蛋白称为抗体;23、单克隆抗体:是针对一个抗原决定簇,又是由单一的B淋巴细胞克隆产生的抗体;它是结构和特异性完全相同的高纯度抗体;之辈单克隆抗体是采用B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24、多克隆抗体:各抗原分子具有许多抗原决定簇;因此,由它免疫动物所产生的抗血清实际上是许多抗体的混合物,称多克隆抗体;25、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以及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统称免疫球蛋白,抗体都是免疫球蛋白,而球蛋白不一定都是抗体;26、α-螺旋:蛋白质分子中多个肽键平面通过氨基酸α碳原子的旋转,使多肽链的主骨架沿中心轴盘曲称稳定的α螺旋构象;27、β-折叠:又称β片层结构,β折叠中多肽链的主链相对较伸展,多肽链的肽平面之间呈手风琴状折叠;28、β-转角:伸展的肽链形成180o的回折,即U型转折结构,它是由四个连续氨基酸残基构成,第一个氨基酸残基的羰基与第四个氨基酸残基的亚氨基之间形成氢键以维持其构象;29、分子排阻层析:又称分子筛层析、凝胶过滤,这是一种简便而有效的生化分离方法之一,其原理是利用蛋白质分子量的差异,通过具有分子筛性质的凝胶而被分离;30、等点聚焦电泳:以两性电解质作为支持物,电泳时即形成一个由正到负极逐渐增加的pH梯度,蛋白质在此系统中电泳各自集中在与其等电点相应的pH区域而达到分离目的;此法分辨率高,各蛋白pI 相差单位即可分开,可用于蛋白质的分离纯化和分析;31、免疫电泳:把点用技术和抗原与抗体反应的特异性相结合,一般以琼脂或琼脂糖凝胶为支持物;方法是先将抗原中各蛋白质组分经凝胶电泳分开,然后加入特异性抗体经扩散可产生免疫沉淀反应;本法常用于蛋白质的鉴定及其纯度的检查;32、二维电泳:也称双向电泳;其原理是根据蛋白质等电点和相对分子质量的特异性的这特性,将蛋白质混合物在电荷采用等点聚焦方式和相对分子质量采用SDS-PAGE方式两个方向上进行分离;电泳的第一向为等电聚焦等电点信息,第二向为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子量信息;样品经过电荷和质量两次分离后,可以得到分子的等电点和分子量的信息;一次二维电泳可以分离几千甚至上万种蛋白质,这是目前所有电泳技术中分辨率最高,信息最多的技术;33、亲和层析:是利用生物分子间专一的亲和力而进行分离的一种层析技术;将具有特殊结构的亲和分子制成固相吸附剂放置在层析柱中,当要被分离的蛋白混合液通过层析柱时,与吸附剂具有亲和能力的蛋白质就会被吸附而滞留在层析柱中,那些没有亲和力的蛋白质由于不被吸附,直接流出,从而与被分离的蛋白质分开,然后选用适当的洗脱液,改变结合条件将被结合的蛋白质洗脱下来,这种分离纯化蛋白质的方法称为亲和层析;第五章核酸的化学1、单核苷酸:核酸的基本结构单位;酶分子单核苷酸由一分子含氮碱基,一分子戊糖,一分子磷酸基组成;2、磷酸二酯键:核酸中的基本化学键;由一分子单核苷酸的3’-羟基和相邻核苷酸5’-磷酸基之间缩合形成的酯键;3、碱基互补原则:腺嘌呤与胸腺嘧啶成对,鸟嘌呤与胞嘧啶成对,A和T间形成两个氢键,C和G间形成三个氢键,这种碱基之间互相配对称为碱基互补;4、反密码子:tRNA反密码环上正中间的碱基三联体,与密码子互补;5、帽子结构:真核细胞中mRNA的5’-端有一段特殊结构,称为帽子结构,它是由甲基化鸟甘酸经焦磷酸与mRNA的5’-端核苷酸相连,称为5’,5’-三磷酸连接;6、核酸的变性:一些理化因素会破坏氢键和碱基堆积力,使核酸分子的空间结构改变,从而引起核酸分子理化性质和生物功能的改变,这种现象称为核酸的变性;7、核酸的复性:变性DNA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使两条彼此分开的链重新由氢键连接而形成双螺旋结构,这一过程称为核酸的复性;8、退火:DNA的热变性是可逆的,当逐渐降温时,变性的DNA的两条链重新结合形成原来的双链结构,并恢复原有的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活性,称为退火;9、增色效应:核酸变性时,ep值显着升高,此现象称为增色效应;10、减色效应:在一定条件下,变性核酸可以复性,此时ep值又回复至原来水平,这一现象叫减色效应;11、环化核苷酸:是核苷酸的衍生物,由单核苷酸分子中的磷酸基分别与戊糖3’-OH和5’-OH形成酯键,这种磷酸内酯的结构称为环化核苷酸或环核苷酸;常见的有cAMP和cGMP,是激素作用的第二信使,参与代谢调节;12、DNA的溶解温度:DNA热变性时,ep值达到最高值得1/2时的温度称为“熔点”或溶解温度,用符号Tm 表示;DNA的Tm值一般在70~85℃之间;13、核酸杂交:将不同来源的DNA经热变性,冷却,使其复性,在复性时,如这些异源DNA之间在某些区域有相同的序列,则会形成杂交DNA分子;DNA与互补的RNA之间也会发生杂交;14、基因:一个基因指含有合成一个功能性生物分子蛋白质或RNA所需信息的特定DNA片段;15、DNA双螺旋:由两条反向平行的多核苷酸链共同围绕中心轴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两条链的碱基互补,靠氢键维系,糖、磷酸在螺旋外侧,碱基在内测;16、DNA超螺旋:是DNA在双螺旋结构基础上进一步扭曲形成的三级结构;在双螺旋结构中,每旋转一圈含有10个碱基对处于能量最低的状态,少于10个就会形成右手超螺旋,反之为左手超螺旋,前者称之为负超螺旋,后者称之为正超螺旋;自然界存在的主要的负超螺旋;原核生物中的DNA超螺旋是在DNA旋转酶的作用下,由A TP提供能量形成的环状DNA负超螺旋;真核生物中的DNA与组蛋白形成的核小体以正超螺旋结构存在;17、核小体:真核细胞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是核小体DNA的一种三级结构;核小体是由核心颗粒和连接区构成:组蛋白H2A、H2B、H3和H4各二分子组成八聚体,外绕圈DNA140bp构成核心颗粒;组蛋白H1和60~100bpDNA形成连接区;18、DNA的一级结构:在多核苷酸链中,脱氧核糖核苷酸的数量和排列顺序称为DNA的一级结构;19、tRNA的二级结构:tRNA的二级结构呈三叶草型,由二氢尿密环DHU环、反密码环、额外环、TΨC环和氨基酸臂组成;DHU环与氨基酰-tRNA合成酶的特异性辨认有关;不同的tRNA其反密码环上的反密码子不同,借碱基配对,它可以辨认mRNA上的密码子,使所携带的氨基酸正确入位;TΨC环上具有与核糖体表面特殊位点连接的部位;20、回文结构:在真核细胞DNA分子中,还存在许多特殊的序列,这种结构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在DNA两条链中的顺读与倒读意义是一样的即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相同,脱氧核苷酸以一个假想的轴成为180°旋转对称即使轴旋转180°两部分结构完全重合,这种结构成为回文结构;21、卫星DNA:高度重复顺序结构中G-C含量高,进行CsCl梯度离心时常在DNA主峰旁边显示一个或多个小峰,这些小峰称为卫星峰,这部分DNA又称为卫星DNA;22、左旋DNA:Z-DNA,虽然也是两条反向平行的双螺旋,但与B-DNA相比具有以下特点:1两条多核苷酸链绕成一个左手螺旋2糖磷酸骨架链的走向呈Z字型3碱基对在分子轴外侧4DNA双螺旋体比较细长;第六章酶1、酶:是生物体内一类具有催化活性和特定空间构象的生物大分子,包括蛋白质和核酸等;2、底物:一种酶只作用于一类化合物或一定的化学键,以促进一定的化学变化,生成一定的化学产物,受酶催化的化合物称为该酶的底物或作用物;3、辅酶:酶的辅因子或结合蛋白质的非蛋白部分,与酶或蛋白质结合的非常紧密,不能用透析除去;4、酶的活性中心:酶分子中直接与底物结合并催化底物发生化学反应的部分,称为酶的活性中心;5、米氏常数:用Km值表示,是酶的一个重要参数;Km值是酶反应速度V达到最大反应速度的一半时的底物浓度mol/L或mmol/L;米氏常数是酶的特征常数,只与酶的性质有关,不受底物浓度和酶浓度的影响;6、酶的激活剂:凡是能够提高酶活性的物质,都称为激活剂,其中大部分是离子或简单的有机化合物;7、酶的抑制剂:能使酶的必需基团或酶活性部位中的基团的化学性质改变而降低酶的催化活性甚至使酶的催化活性完全丧失的物质;8、变构酶:又称别构酶;迄今已知的变构酶都是寡聚酶,它含有两个以上的亚基,分子中除了有可以和底物结合的活性中心外,还有可以结合调节物质或称效应剂的变构中心,这两个中心可以位于不同亚基上也可以位于同一亚基的不同部位上;变构酶的活性中心与底物结合,起催化作用,变构中心则调节酶反应速度;9、同工酶:是指能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但分子结构不同的一类酶,它不仅存在于同一机体的不同组织中,也存在于同一细胞的不同亚细胞结构中,它们在生理上、免疫上、理化性质上都存在很多差异;10、固定化酶:是借助于物理和化学的方法把酶束缚在一定空间内并仍具有催化活性的酶制剂;11、酶的比活力:酶的纯度用比活力表示,比活力即每毫克蛋白或每毫克蛋白氮所含的酶活力单位数;12、抗体酶:也叫催化抗体,是既有酶活性又有抗体活性的模拟酶;13、核酶:是具有生物催化活性的RNA;其功能是切割和剪接RNA,核酶的底物是RNA分子;14、诱导酶:是指当细胞中加入特定诱导物质而诱导产生的酶,诱导酶的含量在诱导物存在下显着升高,诱导物往往是该酶底物的类似物或底物本身;15、全酶:有酶蛋白与辅助因子结合成完整的分子称为全酶,保持了全酶的催化活性,一旦把酶蛋白与辅助因子分开,无论是酶蛋白还是辅助因子都无催化活性;16、酶原激活:某些酶绝大部分是蛋白酶在细胞内合成或初分泌时没有活性,这些无活性的酶的前身称为酶原,使酶原转变为有活性酶的作用称为酶原激活;17、最适pH:在一定pH下酶表现最大活力,高于或低于此pH,活力均降低,酶表现最大活力时的pH称为酶的最适pH;18、最适温度:一方面,温度升高,反应速度加快,另一方面,温度升高,酶的空间结构将发生变化引起酶变性,导致酶活性降低甚至丧失;因此大多数酶都有一个现实最大活力的温度,称为该酶的最适温度;19、自杀底物:有些专一性不可逆抑制剂在与酶作用时,通过酶的催化作用,其中某一基团被活化,使抑制剂与酶发生共价结合从而抑制了酶活性,如同酶的自杀,此类抑制剂称为自杀底物;20、酶活力:也称酶活性,是指酶催化一定化学反应的能力;酶活力的大小可以用在一定条件下,它所催化的某一化学反应的反应速度来表示,即酶催化的反应速度越快,酶的活力就越高,反之则越低;所以测定酶的活力试剂上就是酶的定量测定就是测定酶促反应的速度;21、酶原:某些酶在细胞内合成或初分泌时没有活性,这些无活性的酶的前身称为酶原;22、诱导契合学说:该学说认为,酶分子与底物的契合是动态的契合,当酶分子与底物接近时,酶蛋白受底物分子的诱导,其构象发生有利于同底物结合的变化,酶与底物在此基础上互补契合,进行反应;23、变构效应:调节物与酶分子中的变构中心结合引起酶蛋白构象的变化,使酶活性中心对底物的结合与催化作用受到影响,从而调节酶的反应速度,此效应称为酶的变构效应;24、竞争性抑制作用:指抑制剂I和底物S对游离酶E的结合有竞争作用,互相排斥,酶分子结合S就不能结合I,结合I就不能结合S,往往是抑制剂和底物争夺同一结合位点;25、酶的专一性:一种酶只作用于一类化合物或一定的化学键,以促进一定的化学变化,生成一定的产物;26、寡聚酶:由几条或几十条多肽链亚基组成,这些多肽链或相同,或不同,多肽链之间不是共价结合,彼此很容易分开;27、酶的转换数:指单位时间,每一个催化中心所转换的底物分子数;通常指每秒钟每个酶分子转换底物的微摩尔数;28、多酶体系:由几种酶彼此嵌合形成的复合体,有利于一系列反应的连锁进行;29、过渡态:由于E与S结合,形成ES,致使S分子内的某些化学键发生极化呈现不稳定状态或称过渡态,大大降低了S的活化能,使反应加速进行;30、非竞争性抑制:是指底物S和抑制剂I与酶的结合互不相关,既不排斥也不促进,S可与游离E结合,也可和EI复合物结合,但IES不能释放出产物;第七章生物氧化1、生物氧化:物质在生物体内的氧化分解称为生物氧化,它主要是指糖、脂肪、蛋白质等在体内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在细胞的线粒体内及线粒体外均可进行生物氧化,但过程不同;线粒体内的氧化产能伴有ATP的生成,其主要表现为细胞内氧的消耗和二氧化碳的释放,故又称细胞呼吸;2、氧化磷酸化:代谢物脱氢经呼吸链传递给氧生成水的同时,释放能量用以使ADP磷酸化生成ATP,由于是代谢物的氧化反应与ADP的磷酸化反应偶联发生,故称氧化磷酸化;3、底物水平磷酸化:底物分子内部能量重新分布形成高能磷酸键并伴有ADP磷酸化生成ATP的作用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与呼吸链电子传递无关;4、磷氧比值P/O:是指每消耗一摩尔氧原子所需消耗无机磷的摩尔数;5、呼吸链:代谢物分子中的氢先经脱氢酶激活而脱出,脱下的氢再经一个或几个中间传递体按一定的顺序传递,最终与分子氧结合成水;在生物氧化体系中,传递氢的酶或辅酶称为递氢体,传递电子的酶或辅酶称为电子传递体,它们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在线粒体内膜上,组成递氢或递电子体系,统称为电子传递链;该体系进行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是与细胞摄取氧的呼吸过程相关,故称为呼吸链;6、高能磷酸化合物:生物氧化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大约有40%以化学能的形式储存于一些特殊的有机磷化合物中,形成磷酸酯,这些磷酸酯键水解时释放能量较多大于21kJ/mol,一般称之为高能磷酸键,常用“~P”符号表示;含有高能磷酸键的化合物称为高能磷酸化合物;7、F1-F0复合体:位于线粒体内膜上的ATP合酶可催化ADP与Pi合成ATP,ATP合酶是一个大的膜蛋白复合体,由两个主要组分或称因子构成,一个是疏水的F0,另一个是亲水的F1,又称F0-F1复合体;8、解偶联剂:使氧化与磷酸化脱离,虽然氧化照常进行,但不能生成ATP,则P/O值降低,甚至为零,最常见的解偶联剂是2,4-二硝基苯酚;第八章糖代谢1、糖酵解/糖酵解途径:在缺氧情况下,葡萄糖生成乳酸的过程称为糖酵解;由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的过程称为糖酵解途径;2、磷酸戊糖途径:由葡萄糖生成磷酸无糖及NADPH+H+ ,前者再进一步转化成3-磷酸甘油醛和6-磷酸果糖的过程;3、糖的有氧氧化:葡萄糖在有氧条件下彻底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的反应过程称为有氧氧化;有氧氧化是糖氧化的主要方式,绝大多数细胞都通过它获得能量;4、三羧酸循环:也称柠檬酸循环,由于是Krebs提出,又称Krebs循环;次循环是从乙酰辅酶A和草酰乙酸在线粒体内缩合成含三个羧基的柠檬酸开始,经过一系列脱氢脱羧反应,最后重新生成草酰乙酸而成为循环;5、蚕豆病:有一些人的红细胞内缺乏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不能静磷酸戊糖途径得到充分的NADPH使谷胱甘肽保持还原状态,导致红细胞尤其是较老的红细胞易于破裂,发生溶血性黄疸;此病常在食用蚕豆以后诱发,故称蚕豆病;6、糖原分解:糖原分解师指肝糖原分解称为葡萄糖的过程;7、糖原合成:体内由葡萄糖合成糖原的过程称为糖原合成作用;8、糖原累积症:糖原累积症是一组由于遗传缺陷所致的糖原在组织中大量沉积的疾病;其病因是因为患者先天缺乏与糖原代谢有关的酶类;9、糖异生:从非糖化合物乳酸、甘油、生糖氨基酸等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称为糖异生;10、糖异生途径:从丙酮酸生成葡萄糖的具体反应过程称为糖异生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二)生化作用及缺乏症
1. 生化作用
作用于小肠粘膜、肾及肾小管,促进钙 磷吸收,有利于新骨的形成、钙化。
2. 缺乏症
儿童——佝偻病 成人——骨质疏松、软骨症、肌肉无力等。
3.来源
鱼肝油含有丰富的VD,肝、奶及蛋黄中。
13
14
三、维生素E
(一)化学本质与性质
R1 ﹡种类:生育酚,生育三烯酚
HO
B族维生素是溶于水的,很容易被代谢, 在体内几乎无法长时间蓄积,必须每日补充。 B族维生素主要通过汗液和尿液排泄。
几乎只有四种食物含有全部的B族维生素: 即肝脏、酵母、米糠、麦芽,其中以酵母含 量最为丰富、比例最为合理。
20
一、维生素B1和硫胺素焦磷酸
(一)化学本质及性质
结构式为:由一个嘧啶环和噻唑环组成。
(二)生化作用及缺乏症
1.生化作用 *构成视觉细胞内 感光物质 *参与糖蛋白的合 成,维持上皮组织 的分化与健全 *其他作用,如影 响细胞的分化
2.缺乏症: 夜盲症,干眼病; 皮肤干燥等
8
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在催化中的作用
转移的基团
小分子有机化合物(辅 酶 或 辅 基)
名称
所含的维生素
氢原子(质子) NAD+(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
胆固醇
阳光
维生素D源
11
﹡在体内的转变
维生素D3 (胆钙化醇)
肝25-羟化酶
25-羟维生素D3 (25-羟胆钙化醇)
肾,骨,胎盘中的 1α-羟化酶
肾,骨,胎盘、软骨 中的24-羟化酶
1, 25-二羟维生素D3
24, 25-二羟维生素D3
(1, 25-二羟胆钙化醇) (24, 25-二羟胆钙化醇)
促进钙、磷吸收
CH2
N4
6
N
CH2 NH H
C NH CH COOH
OH H 2-氨基-4羟基-6甲基蝶啶
对氨基苯甲酸
谷氨酸
蝶呤衍生物
蝶酸
叶酸(蝶酰谷氨酸)
43
二氢叶酸还原酶
叶酸
二氢叶酸 二氢叶酸还原酶
四氢叶酸
NADPH+H+
NADP+
NADPH+H+
NADP+
N
H2N
1
N
3
HO
H
N
8
7
N
CH
6
C9 H2
NH
10
维生素B2 (核黄素) 维生素B2 (核黄素) 维生素B1(硫胺素) 泛酸 硫辛酸 维生素B12 生物素 吡哆醛(维生素B6之一) 叶酸
9
(三)来 源
动物:海水鱼、动物肝,乳制品,蛋黄等。 植物: (含有维生素A的前体物质—β 胡萝卜素)
视黄醛
15 15‘
β-胡萝卜素分子
视黄醇
一个β-胡萝卜分子
两分子VA
5 10 3
7
R2
8
O1
R3
α-生育酚
﹡易自身氧化,故能保护其他物质。
15
(二)生化作用及缺乏症
抗氧化作用 维持生殖机能 促进血红素代谢 缺乏症 •雌性不育
•贫血
来源:肝、蛋、玉米油、大豆油、 小麦、甜瓜等。
16
四、维生素K(凝血维生素)
(一)化学本质及性质
天然形式:K1、K2 人工合成:K3、K4
28
三、维生素PP(B5)和辅酶I、辅酶II
(一)化学本质及性质 ﹡维生素PP包括
COOH
CONH2
N
N
尼克酸(nicotinic acid) 尼克酰胺(nicotinamide)
29
体内活性形式:
CONH2
N+
尼克酰胺
NH2 N
N
N
N
HO OH
OH OH OH
O H2C O P O P O P
水溶性维生素 (water-soluble vitamin) B族维生素、硫辛酸、Vc
3
水溶性维生素
共同特点
﹡易溶于水,故易随尿液排出。 ﹡体内不易储存,必须经常从食物中摄取。
种类 B族维生素、维生素C和硫辛酸。 B族维生素包括:B1,B2,B6,B12,PP, 泛酸,叶酸,生物素。
4
第二节 脂溶性维生素
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
OHOHOH
核O糖醇基
CH3
10CH2CHCHCHCH2OPHOH
N
N
OH
1C O
CH3
N
5
二甲基异咯嗪基
NH C
O 黄素蛋白:结合FMN 或FAD的酶蛋白 25
FAD(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 FMN(黄素单核苷酸)
H3C
Ⅲ
H3C
H2C
O
HCOH
HCOH HCOH CH 3
酰基载体蛋白(ACP)
(二)生化作用及缺乏症
﹡CoA及ACP是酰基转移酶的辅酶,参与 酰基的转移作用。
36
磷
酸
辅酶A由磷酸泛酰巯基
泛
乙胺和ADP连接而成
酰
巯
基
乙
泛酸
胺
酰胺键
CH3OH O
O
CH2 C CH C NH CH2 CH2 C OCHOOH
OH CH3
丁酸衍生物
-丙氨酸
Hale Waihona Puke 巯基乙胺 泛酸磷酸
苷酸,辅酶I)
NADP+(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
苷酸磷酸,辅酶II)
FMN (黄素单核苷酸)
FAD(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
醛基
TPP(焦磷酸硫胺素)
酰基
辅酶A(CoA)
硫辛酸
烷基
钴胺素辅酶类
二氧化碳
生物素
氨基
磷酸吡哆醛
甲基、甲烯基、 四氢叶酸
甲炔基、甲酰基
等一碳单位
尼克酰胺(维生素PP之一)
尼克酰胺(维生素PP之一)
37
CoA的生理功能:
所含的—SH可以与酰基形成硫酯:
乙酰CoA
O
R —NH—CH2CH2 —S—C—
通过-SH的作用携带酰基,起酰基传递体的作 用。
缺乏症:一般不发生,因为食物中含量丰富, 人体肠道细菌也能合成。
38
(二)生化作用及缺乏症
1. 生化作用 ﹡NAD+及NADP+是体内多种脱氢酶(如苹 果酸脱氢酶、乳酸脱氢酶)的辅酶, 起传递氢的作用。
﹡易溶于水,故易随尿液排出。 ﹡体内不易储存,必须经常从食物中摄取。
种类 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和硫辛酸. B族维生素包括:B1,B2,B6,B12, PP,泛酸,叶酸,生物素。
19
B族维生素
最初在米糠中发现了抗脚气病因子,并 称之为维生素B,后来随着研究的进展,发 现以前命名的维生素B其实是一族物质,因 此将它们称为“B族维生素”,并沿用至今。
O
1 2 CH3
(是异戊二烯衍生物)
O
维生素K是2-甲基萘醌的衍生物
17
(二)生化作用及缺乏症
1. 生化作用
维持体内凝血因子Ⅱ、Ⅶ 、 Ⅸ和Ⅹ的正常水平,参与凝血 作用
2. 缺乏表现: 易出血
维生素K的来源: 食物(绿色植物)来源和肠
道微生物合成。人体一般不会缺乏。
18
第 三 节 水溶性维生素
共同特点
17 16
维
生
16
素
11
15
12
A1
5 18
视黄醇 视黄醛
活性形式是:11-顺视黄醛
维
生
素
A2
3 4
3-脱氢视黄醇
A2活性更高
6
视紫红质的合成、分解与视黄醛的 关系
(维持暗视觉所必须的) 视紫红质
暗处
光
视蛋白
11-顺视黄醛
(视网膜) 异构酶
全反视黄醛
视黄醛还原酶
异构酶
11-顺视黄醇
(肝)
全反视黄醇 7
41
七、维生素B11(叶酸)和辅酶FH4
(一)化学本质及性质 ﹡叶酸(folic acid)又称蝶酰谷氨酸 ﹡体内活性形式为四氢叶酸(FH4)
(二)生化作用及缺乏症
﹡生化作用:FH4是一碳单位转移酶的辅酶,参与 一碳单位的转移。
﹡缺乏症:巨幼红细胞贫血
42
N H2N 2
H NH
H
COOH
CH2
O
TPP
FAD
E1 E2 E3
E1 E2 E3
NADH+H+ NAD+
S
E1:丙酮酸脱氢酶 E2:二氢硫辛酰转乙酰酶 E3:二氢硫辛酸脱氢酶
CoASH CH3CO-SCoA HS
TPP S
FADH2
TPP H S
FAD
E1 E2 E3
E1 E2 E3 23
(二)生化作用及缺乏症 1. 生化作用
﹡TPP是α -酮酸氧化脱羧酶的辅酶,也 是转酮醇酶的辅酶。
﹡在神经传导中起一定的作用,抑制胆 碱酯酶的活性。
2. 缺乏症
﹡脚气病(下肢水肿,麻木,肌肉萎缩), 末梢神经炎,消化不良症。
3.来源:存在于许多植物种子、谷物种子外皮
(未研磨大米、全麦粒中丰富),酵母中含量最多。
24
二、维生素B2
(一)化学本质及性质
﹡维生素B2又名核黄素(riboflavin) ﹡体内活性形式为黄素单核苷酸(FMN)
N
N
ⅡⅠ
N
C
O
O PO OH
CO NH
Vit B2 FMN
FAD
O
P
O
OH
NH2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