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水植物修复技术与方法
沉水植物快速修复受损水体
![沉水植物快速修复受损水体](https://img.taocdn.com/s3/m/2c08570dbed5b9f3f90f1c1a.png)
浮游动物
滤食食浮游动 物及其它节 肢ogicalcommunities
技术说明之
水水域自自净
基于微生生物的存在,自自 然界水水域本身身具有一一定的 自自净功能,其微生生物菌群、 食食物链关系、物种间的化 感作用用等发展均衡。由于 生生态的破坏、污染的侵蚀 等造成生生态失衡,微生生物 生生境受损,导致自自净功能 降低甚至至丧失。
其它菌群
微生生物
软体动物 植物尤其是沉水水植物,承担着 附着微生生物、吸收富营养成分的 主要功能。是水水域生生态系统重要 的组成部分。 螺蛳、⻉贝类 等软体动物
动物
脊椎动物 动物是水水域生生态 系统中处于上层 的优势种群,起 着控制生生态链、 平衡物种分布范 围、种群数量的 作用用。 包括摄食食和 掠食食的⻥鱼 类、⻦鸟类等
Microbialdegradation
技术说明之
富营养化处理
N、P等富营养物质
水水生生植物 抑制藻类
吸收
藻类
控制藻类 沉积碎屑 滤食食动物 碎屑动物
草食食⻥鱼类
集 成 生 物 操 控
水水体富营养化的成 因一一般有以下:化 肥流失、表面面径流 泄入入、底泥富集与
肉肉食食⻥鱼类 收割 捕捞
物 理 清 理
投配底栖动物
栽植驳岸植物
注意事项:
底泥处理包括清淤、回填种植泥层等;
沉水水植物恢复生生⻓长后方方能投配微生生物(大大概在之后3-7天);
微生生物的投配要确保不会对底栖动物造成影响,一一般水水质好转后进行行投配底栖动物;
⻥鱼类在植物生生⻓长完全恢复并开始繁衍时投配。
技术说明之
降 解
胞外酶
分 解
微生生物分泌的酶类,作用用 于大大颗粒的有机物,使其
浅水湖泊中沉水植物修复探讨
![浅水湖泊中沉水植物修复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ebf6648583d049649b6658e2.png)
第25卷 第4期2009年2月甘肃科技Gansu Science and Technol ogyV ol.25 N o.4Feb. 2009浅水湖泊中沉水植物修复探讨董志龙1,王宝山2(1.甘肃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甘肃兰州730030;2.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55)摘 要:浅水湖泊的富营养化导致水体浮游植物增加,沉水植物消亡。
在外源污染物降低后,沉水植物的恢复仍然滞后相当长的时间,而沉水植物的恢复对浅水湖泊修复的长期效益至关重要。
探讨了浅水湖泊中沉水植物的修复技术。
降低浅水湖泊水体的P含量,增加水体的透明度是沉水植物恢复的关键。
沉水植物的修复主要以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方法。
发展以轮藻植物为优势种群,杂草类沉水植物共生的多样性植物群落。
沉水植物的修复,对改善浅水湖泊生态环境,促进湖泊向健康化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浅水湖泊;沉水植物;湖泊修复;轮藻植物中图分类号:X524 浅水湖泊是指夏季不分层,并且在健康状态下能够大面积生长水生植物的湖泊[1]。
我国在淡水湖泊开发利用方面,对浅水湖泊的开发利用程度最高,用于城市饮用水源地、工业用水取水、农业养殖、农业灌溉、景观娱乐等方面,浅水湖泊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资源。
人们在对浅水湖泊开发利用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富营养化问题,而流域内分布有大、中城市的浅水湖泊污染更为严重。
在浅水湖泊中,随着水体中营养盐浓度的提高,水体中的浮游植物与固着藻类增多,固着藻类遮蔽沉水植物的表面,使植物光合作用效率降低。
浮游植物的增多使透明度迅速下降,当浮游植物过多而影响沉水植物光合作用时,湖泊中的沉水植物迅速死亡[2-3]。
在修复浅水湖泊生态系统的过程中,沉水植物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的降低湖泊总能量[4],对湖泊中的N、P等富营养化物质也有较高的去除效率[5]。
在外源污染物负荷降低后,沉水植物的恢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和困难性[6],本文探讨了在浅水湖泊中沉水植物的恢复措施。
大型湖泊沉水植物生态系统恢复施工工法
![大型湖泊沉水植物生态系统恢复施工工法](https://img.taocdn.com/s3/m/f2d8fd16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c0.png)
大型湖泊沉水植物生态系统恢复施工工法大型湖泊沉水植物生态系统恢复施工工法一、前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增长,大型湖泊沉水植物生态系统经常受到破坏和破坏。
为了修复这些生态系统,发展了一种大型湖泊沉水植物生态系统恢复施工工法,本文将对该工法进行详细介绍。
二、工法特点该工法具有以下特点:1. 结合植被和土工工程原理,将湖泊底部的底泥和陆地上的植物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复杂的沉水植物生态系统。
2. 利用人工手段,将合适的水生植物种子和土壤通过特定的方式投放到湖泊底部,促进沉水植物的生长和繁殖。
3. 通过建设人工沉水植物栖息地,提高湖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促进水生动植物的生态多样性。
三、适应范围该工法适用于大型湖泊的沉水植物生态系统恢复,特别适用于水体较浅、水流缓慢、湖泊水质较好的情况。
四、工艺原理该工法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实现湖泊沉水植物生态系统的恢复:1. 建设人工沉水植物栖息地:首先在湖泊底部铺设一层特殊的土壤,然后将合适的植物种子种植在土壤上。
土壤中的养分和湖水中的养分相互作用,促进沉水植物的生长。
2. 人工引入沉水植物:通过种子或植株的方式,将合适的沉水植物引入湖泊。
这些植物能够稳定湖泊底部的泥沙,并提供生物栖息地。
3. 增加水生植物的多样性:引入多种沉水植物,增加湖泊水生植物的生物多样性,促进湖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
五、施工工艺该工法的施工工艺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前期准备:对湖泊进行调查和评估,确定工程可行性。
同时收集合适的植物种子和土壤材料。
2. 施工准备:清除湖泊中的杂草和废弃物,排除污染源,并确保施工区域的安全。
3. 建设人工沉水植物栖息地:先铺设一层特殊土壤,然后将植物种子撒布在土壤上,完成人工沉水植物栖息地的建设。
4. 引入沉水植物:将植物种子或植株投放到湖泊,通过合适的方式引入沉水植物。
5. 监测和维护:定期监测湖泊的水质和植物生长情况,进行必要的维护和调整。
六、劳动组织根据工程规模和施工周期,需要组织一定数量的工人和技术人员进行施工和监测。
沉水植物的修复作用
![沉水植物的修复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c2adfcb7fd0a79563c1e727f.png)
从淡水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可以看出, 水生高等植物为藻类的竞争者,底栖动物、 滤食性鱼类为其捕食者,许多研究证明,通过 选择性控制以上作为竞争者和捕食者的生 物的生物量,对富营养化水体的治理,能起到 良好的治理效果。
大型沉水植物是通过根部吸收底质中 的氮磷, 从而具有比浮水植物更强的富集能 力 。沉水植物有着巨大的生物量, 与环境进 行着大量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形成了十分 庞大的环境容量和强有力的自净能力。
一、 去除水体和底泥中的营养盐类:
(1)吸收氮磷输出水体的营养物质; 图 1, 2
(2)吸附水体悬浮颗粒物增加透明度。
二、抑制藻类生长控制湖泊藻华
(1)与藻类争夺营养和光照;
在苦草生长的地方, 浮游生物、细菌和丝状 藻的生物量显著降低; 而且能减少水体中的正磷 酸盐、溶解有机碳和总的悬浮物, 增加水体透明度。
(2)生成化感物质克制藻类生长。
金鱼藻、微齿眼子菜及苦草的种植水具有较 强的克藻作用, 尤以金鱼藻最显著; 而伊乐藻几乎 没有克藻作用。
水生植物的根与沉积物有较大的接触面 积,当水流经过时, 不溶性胶体、附着于根系 的细菌( 部分凝集的菌胶体) 会被根系粘附或吸 附而沉积, 从而减少沉积物中磷向上覆水的释 放, 达到对湖泊水体的净化作用。 沉水植物对沉积物磷迁移释放具有重要 影响。 沉水植物好氧的根基环境可以固持底泥, 减少或抑制底泥中氮、磷等污染物溶解释放。
[1]王艳丽,周阳.沉水植物综合利用的研究进展[ J]. 环境保护科学,2009,35(6):16-19. [2]张邦喜, 李存雄, 夏品华, 林陶.沉水植物水质净 化研究及在前置库中的应用[ J].安徽农业科学.2010, 38( 22) : 11931- 11932. [3]钱江华, 水生植物对水体污染物的清除及其应用 [ J]. 湖北农业科学,2008, 12( 10): 73- 74, 77. [4] Anna Goi, Marina Trapido, Tuula Tuhkanen. A study of toxicity, biodegradability,and some byproducts of ozonised nitrophenols [ J]. Advances in Environment Research, 2004, 8( 3) : 303- 311.
沉水植物修复技术与方法
![沉水植物修复技术与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8508edf20722192e4536f6f0.png)
沉水植物修复湖泊水体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及其技术前景摘要:沉水植物修复水体技术是当前水体修复技术中的热点,本文针对沉水植物自身的修复特点,探讨了沉水植物对湖泊水库污染物修复的主要技术和方法、目前的研究的热点和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该领域的研究方向,最后表明:沉水植物修复湖泊污染水体技术有很广阔的领域和应用前景,成为修复技术的热点导向。
关键词:湖泊水库;沉水植物;修复技术;问题;前景目前湖泊水库污染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成了全球关注的焦点,尤其是我国,湖泊的生态环境状况普遍存在几大问题:湖泊中的重金属污染,泥沙淤积、湖面退缩、盐化、富营养化等等,以及由此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退缩。
特别是在东部人口稠密地区,湖泊所受的污染越来越严重。
很多地区的湖泊是饮用水源地,湖泊丧失了自净能力,饮用水源水质更是受到威胁。
湖泊水库的富营养化急剧导致水体浮游植物增加,沉水植物消亡。
在外源污染物降低后,沉水植物的恢复仍然滞后相当长的时间,而沉水植物的恢复对浅水湖泊修复的长期效益至关重要。
本文探讨了湖泊中沉水植物的修复技术,降低湖泊水体的P含量,增加水体的透明度是沉水植物恢复的关键。
沉水植物的修复主要以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方法。
发展以轮藻植物为优势种群,杂草类沉水植物共生的多样性植物群落。
沉水植物的修复,对改善浅水湖泊生态环境,促进湖泊向健康化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李顺鹏等人的研究表明降低水体中N、P 含量以及底泥中有机C和N、P的负荷富营养化修复的关键问题[1]。
而针对湖波水库富营养化的修复技术国内外研究很多,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2-5],其中沉水植物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修复技术倍受青睐,已经成为环境领域和水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鉴于此,本文重点对沉水植物对湖泊水库的修复技术和方法加以研究和探索,以期能为水修复工作者提供参考和依据。
1.沉水植物修复水体技术原理1.1沉水植物基本概念和物种的选择沉水植物是指植物体全部位于水层下面营固着生活的大形水生植物。
水生植物水体修复技术
![水生植物水体修复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22db9deab14e852458fb574d.png)
9.1 水生植物修复技术9.1.1 水生植物净化水体的机理水生植物对污染物的净化作用原理主要在植物的根、茎和叶对污染物的吸收。
(1)水溶态污染物到达水生植物根、茎和叶表面水溶态的污染物到达水生植物根表面,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条是质体流途径,即污染物随蒸腾拉力,在植物吸收水分时与水一起到达植物根部;另一条是扩散途径,即通过扩散而到达根表面。
到达根表面的污染物不一定被植物根所吸收。
水生植物吸收河湖底泥中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除受底泥特性、污染物种类和浓度影响外,还取决于植物的特性。
水溶态污染物到达水生植物茎和叶表面,主要也有两个途径:一条是茎和叶的气孔吸收途径,即水体污染物吸附在气孔而进入植物体内;另一条是角质层途径,水体污染物在水生植物茎和叶表面,表面活性剂能显著降低水溶液的表面张力而进入植物体。
(2)水溶态污染物进入细胞的过程植物的细胞璧是污染物进入横物细胞的第一道屏障。
在细胞壁中的果胶质成分为结合污染物提供了大量的交换位点。
细胞膜调节着着物质进出细胞的过程,它与细胞壁一起构成了细胞的防卫体系。
污染物通过植物细胞进入细胞的过程,日前认为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被动的扩散,物质顺着本身的浓度梯度或细胞壁的电化学势流动;另一种是物质的主动传递过程,这种传递需要能量。
这两种过程都与细胞膜的结构有关。
生物膜是非极性的类脂双层膜,在脂质双分子层内外表面镶嵌着蛋白质特异载体分子,正常情况下对物质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Park把细胞膜透过机理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①②③流动输送:生物膜有许多孔隙和细孔,水溶性的化学物质和难脂溶性的微粒子化合物随水流通过细胞膜。
如果水溶性和难脂溶性的粒子直径在8.4nm以上就不能通过膜。
②脂质层受控扩散:脂溶性化合物受这类扩散的影响。
脂溶性化台物在水中扩散是以乳液状态存在,当与生物体膜接触,部分脂溶性化合物溶解在细胞膜中,借助于扩散作用而进入细胞内。
③媒介输送与动能载体输送;担任化合物输送任务的是生物膜内的载体,它使化合物在生物体内得以输送。
浅谈沉水植物恢复技术
![浅谈沉水植物恢复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751e937e8e9951e79b892770.png)
文章由景观水处理 整理
浅谈沉水植物恢复技术
沉水植物恢复不同于其他水生植物,沉水植物的生长期的基本上在水下,所以对种植区域的水深和光照强度都具有较高的的要求。
沉水植物的恢复是景观水体生态系统恢复的关键和重点。
在沉水植物恢复时,应根据景观水体沉水植被分布现状、底质、水质现状等因素,选择不同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的先锋种进行种植。
在沉水植被几乎灭绝、光照强度低的次生裸地上,应选择光补偿点低、耐污的种类建出先锋群落。
同时,先锋种还需能产生大量种子,植株生存能力强,有利于扩大分布。
在光照强度比较高时,尚有一定面积沉水植被残存的水体,可选择具有中等耐污和较高光补偿点的种类为先锋种。
景观水体水质较硬时,应当选择易于扎根的种类进行种植。
湖区污染严重,直接种植沉水植物难以存活时,可先移植漂浮植物如凤眼莲、大藻等或浮叶植物菱对湖水先进行净水,待透明度提高后再种植沉水植物,建立先锋群落。
沉水植物恢复时,应从水浅的岸边开始,并在低水位季节进行。
文章由景观水处理 整理。
一种利用沉水植被草皮恢复沉水植物群落的方法
![一种利用沉水植被草皮恢复沉水植物群落的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da597d50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2f.png)
一种利用沉水植被草皮恢复沉水植物群落的方法沉水植物是水域生态系统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对维持水体生态平衡和水质改善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水体污染、水质恶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沉水植物群落遭受到严重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失衡。
为了恢复沉水植物群落,人们不断探索各种方法,其中一种有效的方法是利用沉水植被草皮。
沉水植被草皮是一种由多种沉水植物组成的人工植被,通过将沉水植被草皮投放到水域中,可以提供沉水植物生长的生态环境,促进沉水植物群落的恢复。
下面将介绍一种利用沉水植被草皮恢复沉水植物群落的方法:首先,选择适合水域环境的沉水植被草皮。
在选择沉水植被草皮时,要考虑水域的水质、水温、水深等因素,选择适合生长的沉水植物种类,如水蘑菇、水葱等。
可以根据水域的特点选择不同种类的沉水植被草皮,以提高恢复沉水植物群落的效果。
其次,准备沉水植被草皮的投放工具。
为了将沉水植被草皮有效地投放到水域中,可以准备专用的投放工具,如投放船、植物种植袋等。
投放工具的选择应根据水域的水深和水流情况来确定,以确保沉水植被草皮可以均匀地分布在水域中。
然后,进行沉水植被草皮的投放和固定。
在投放沉水植被草皮时,可以将其均匀地分布在水域的适宜位置,然后利用投放工具将其固定在水底或水边,以防止水流冲走或水深过浅而曝露在水面上。
投放和固定沉水植被草皮的过程需要耐心和细致,以确保沉水植被草皮可以有效地生长和扩散。
最后,定期检查和维护沉水植被草皮。
为了保证沉水植物群落的恢复效果,需要定期检查沉水植被草皮的生长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的问题,如水质恶化、水域污染等。
在水域的维护和管理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沉水植被草皮的生长状况,及时采取措施,促进沉水植物群落的恢复和发展。
综上所述,利用沉水植被草皮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以帮助恢复沉水植物群落,促进水域生态系统的平衡和水质改善。
通过选择适合水域环境的沉水植被草皮、准备投放工具、进行投放和固定、定期检查和维护,可以实现沉水植物群落的有效恢复,为水域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做出贡献。
沉水植物水质净化技术指南
![沉水植物水质净化技术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708c32c4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e9.png)
沉水植物水质净化技术指南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水质污染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难题。
沉水植物生态恢复流程
![沉水植物生态恢复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f3409459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3f.png)
1111
沉水植物生态恢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包括水质、底质、光照、水生动物等。
以下是一般的沉水植物生态恢复流程:
1. 调查和评估:对目标水域进行调查和评估,了解水质、底质、光照等环境因素,以及沉水植物的种类、分布和现存状况。
2. 选择适宜的沉水植物种类:根据目标水域的环境条件和生态需求,选择适宜的沉水植物种类。
考虑植物的适应性、生长速度、繁殖能力等因素。
3. 种子或幼苗准备:获取选定沉水植物的种子或幼苗。
可以通过购买、采集或培育的方式获得。
4. 种植和移植:根据目标水域的特点,选择适当的种植和移植方法。
可以采用直接种植、种子散播或幼苗移植等方式。
5. 水质和底质改善:如果目标水域的水质或底质存在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改善措施。
这可能包括控制污染源、增加水体流动性、添加底质改良剂等。
6. 水生动物管理:合理管理水生动物,避免过度捕食沉水植物。
可以采取适当的措施,如控制鱼群数量、引入食草性水生动物等。
7. 监测和维护:定期监测沉水植物的生长状况、水质和底质变化,及时调整恢复措施。
进行必要的维护工作,如除草、施肥、修剪等。
8. 教育和宣传:开展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沉水植物生态恢复的认识和意识,促进公众参与和支持。
需要注意的是,沉水植物生态恢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续的努力和监测。
不同水域的恢复过程可能会有所差异,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污染水体的植物修复技术
![污染水体的植物修复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898cbb35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c7.png)
沉降、吸附和过滤作用
• 水生植物的存在,可以降低风速,减小风浪和阻挡水流,这为水体中固体
悬浮物的沉积创造了条件,降低了沉积物质再悬浮的风险,增加了水体与 植物表面区域的接触时间,同时水生植物密集的根系还可以增强底质的稳 定性,阻止侵蚀沟的形成,当水流经过时,不溶性胶体会被根系粘附或吸 附,使水中的悬浮物沉降下来,漂浮植物的根可以减缓水流,从而达到过 滤和沉淀泥沙、有机微粒的目的。
沉降吸附和过滤作用水生植物的存在可以降低风速减小风浪和阻挡水流这为水体中固体悬浮物的沉积创造了条件降低了沉积物质再悬浮的风险增加了水体与植物表面区域的接触时间同时水生植物密集的根系还可以增强底质的稳定性阻止侵蚀沟的形成当水流经过时不溶性胶体会被根系粘附或吸附使水中的悬浮物沉降下来漂浮植物的根可以减缓水流从而达到过滤和沉淀泥沙有机微粒的目的
规律性变化。与藻类相比,氮、磷在水生植物体内储存更加稳定,因为其 生命周期更长。当水生植物被转移出水生生态系统时,被吸收的营养物质 也随之移出了水体,从而达到净化的目的。
第六页,共29页。
微生物作用
• 由于水生植物群落的存在,为微生物和微型动物提供了附着的基质、
栖息的场所。研究表明,污水中的含氮有机物分解所产生的氨态氮, 一部分是通过植物吸收和挥发作用而去除,大部分则是通过硝化作用 和反硝化作用的连续反应而去除的。同时,植物的根区提供了一个有 氧环境,从而有利于微生物的降解,且根区外的厌氧环境则有利于厌 氧微生物的代谢。
第二十四页,共29页。
根际过滤技术
• 根际过滤技术是利用超富集植物根部从废水中吸收、富集和沉淀污染物
的一种植物修复技术,是近几年发展的一种植物修复技术,主要用来处 理放射性核素废水、重金属废水以及富含营养盐的废水。
沉水植物处置方案模板范本
![沉水植物处置方案模板范本](https://img.taocdn.com/s3/m/4c1f9c77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94.png)
沉水植物处置方案模板范本1. 背景介绍沉水植物是指生长在水中并随着水位下降而慢慢沉没的植物,常见的有茨菇、蒲草、紫苏等。
沉水植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净化水质、保护水土、调节水文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当沉水植物生长过于猖獗,占据水面过多,会造成水流阻塞、泥沙淤积等问题,影响到水文环境和水域的健康。
因此,需要对沉水植物进行处置。
2. 处置目的针对沉水植物生长过于猖獗的现象,制定处置方案,达到以下目的:•保护水文环境和水域的健康;•维护水生态平衡;•提高水域利用效益;•推动沉水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 处置原则处置沉水植物需要遵循以下原则:•尽量采取生态友好型处置方式;•尽量减少对水环境和水生生物的影响;•综合考虑生态、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
4. 处置方法沉水植物处置途径多样,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下面列举几种主要的沉水植物处置方法。
4.1 机械采摘机械采摘是将沉水植物切割或抽除,并运往岸上处理或利用。
这种方法可以快速有效地清除大面积的沉水植物,但采摘过程会对水生生物产生一定的影响,需注意操作技巧。
4.2 生物控制利用天敌、微生物、人工放风或利用外来物种等进行生物控制,达到控制沉水植物生长的目的。
这种方法可以保持水生态平衡,但对环境适应性较弱的物种会产生负面影响。
4.3 化学控制通过施用杀草剂来消灭沉水植物,此方法速度快但对水质和水生生物有一定的影响,需注意施用剂量和时间。
4.4 生态修复通过增加水中植物,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让植物起到过滤水质和养护水生态系统的作用。
这种方法可以恢复水生态系统平衡,但效果较慢。
5. 实施步骤本处置方案的实施步骤如下:1.进行沉水植物生态监测,对水域进行全面的调查和了解;2.根据监测结果和水域的实际情况,选择沉水植物处置的方法;3.制定详细的处置方案,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4.实施沉水植物处置,记录作业过程和效果;5.监测处置效果,根据实际效果及时调整处置方案。
6. 风险预警与应急措施因处置沉水植物可能会对水环境和水生生物导致一定程度的影响,需对可能的风险进行预警,并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沉水植物修复湖泊水体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及其技术前景摘要:沉水植物修复水体技术是当前水体修复技术中的热点,本文针对沉水植物自身的修复特点,探讨了沉水植物对湖泊水库污染物修复的主要技术和方法、目前的研究的热点和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该领域的研究方向,最后表明:沉水植物修复湖泊污染水体技术有很广阔的领域和应用前景,成为修复技术的热点导向。
关键词:湖泊水库;沉水植物;修复技术;问题;前景目前湖泊水库污染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成了全球关注的焦点,尤其是我国,湖泊的生态环境状况普遍存在几大问题:湖泊中的重金属污染,泥沙淤积、湖面退缩、盐化、富营养化等等,以及由此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退缩。
特别是在东部人口稠密地区,湖泊所受的污染越来越严重。
很多地区的湖泊是饮用水源地,湖泊丧失了自净能力,饮用水源水质更是受到威胁。
湖泊水库的富营养化急剧导致水体浮游植物增加,沉水植物消亡。
在外源污染物降低后,沉水植物的恢复仍然滞后相当长的时间,而沉水植物的恢复对浅水湖泊修复的长期效益至关重要。
本文探讨了湖泊中沉水植物的修复技术,降低湖泊水体的P含量,增加水体的透明度是沉水植物恢复的关键。
沉水植物的修复主要以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方法。
发展以轮藻植物为优势种群,杂草类沉水植物共生的多样性植物群落。
沉水植物的修复,对改善浅水湖泊生态环境,促进湖泊向健康化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李顺鹏等人的研究表明降低水体中N、P 含量以及底泥中有机C和N、P的负荷富营养化修复的关键问题[1]。
而针对湖波水库富营养化的修复技术国内外研究很多,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2-5],其中沉水植物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修复技术倍受青睐,已经成为环境领域和水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鉴于此,本文重点对沉水植物对湖泊水库的修复技术和方法加以研究和探索,以期能为水修复工作者提供参考和依据。
1.沉水植物修复水体技术原理1.1沉水植物基本概念和物种的选择沉水植物是指植物体全部位于水层下面营固着生活的大形水生植物。
它们的根有时不发达或退化,植物体的各部分都可吸收水分和养料,通气组织特别发达,有利于在水中缺乏空气的情况下进行气体交换。
因为沉水植物在光合作用下释放氧气在水体中, 这对富营养化水体自净作用至关重要, 决定了沉水植物在水生态系统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也对沉水植物的水质改善效应研究是基础的理论研究, 可为利用沉水植物修复受污染水体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这类植物的叶子大多为带状或丝状,常见的水体修复的沉水植物有伊乐藻(Elodea nuttalli)、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 L.)、苦草(Vallisneria spiralis)、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 Linn)、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等。
和其它的水生植物相同是构成水体生物链的基础,吸收水体中引起富营养化的物质,为促进生态良好循环提供氧气,有很强的净水功能。
沉水植物物种的选择应以当地土著物种为主,限制外来物种。
否则可能造成难以估测的生态失衡问题和培养难度。
物种的选择应保证多样性,单一的物种的沉水植物群落,是很难维持稳定的生态系统的[6]。
由于湖泊常用于娱乐目的,例如划船、游泳等,故高茎植物在沉水植物恢复过程往往与其矛盾,从而低茎的轮藻植物是沉水植物恢复的首选。
因为轮藻植物可以强化水体杂质沉淀,降低水体浊度[7],并且对水体的富营养化物质有效去除[8],降低浮游植物的生长。
1.2 沉水植物修复水体的作用机理沉水植物作为主要初级生产者,在水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湖泊生态系统重建与恢复中,重建沉水植物是关键性的步骤。
文献[9-10]研究表明:沉水植被恢复后,水体透明度提高,溶解氧增加,各主要形式的N , P 及浮游植物叶绿素a 浓度均明显降低,原生动物多样性也显著增加[9]。
沉水植物在水体生态修复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对藻类化感抑制作用的研究已有较多的报道。
围隔实验发现了菹草对栅藻有显著抑制效应,蓖齿眼子菜对栅藻和微囊藻也有一定的化感作用。
濮培民,邵留[11-12]等人的文献表明沉水植物作为湖泊水主要的生物组分和重要的生物环境,对湖泊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起关键作用。
它们不仅会影响食物链结构、控制其它生物类群的结构和大小、维持水环境的稳定性,而且在恢复环境生态中也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其群落的重建与恢复是水生态系统修复工程的基础和关键。
而沉水植物群落重建和恢复首要环节是沉水植物的引种,因此了解沉水植物繁殖和定居能力对于沉水植物重建和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沉水植物以无性繁殖为主,无性繁殖体主要有匍匐茎、根状茎、鳞茎、块茎和断枝等。
沉水植物的生长,对改善水体生态,促进湖泊向健康化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另外曾爱平等人的文献[13]中提到沉水植物完全浸没于水中, 一方面因呼吸作用消耗水中的氧气, 另一方面因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于水体,两种作用随时间不同互有强弱, 导致水中溶解氧(DO)浓度时高时低。
当呼吸作用强于光合作用时, 消耗的氧气大于产生的氧气,水中DO 浓度逐渐下降; 当光合作用强于呼吸作用时, 产生的氧气大于消耗的氧气, 水中DO浓度逐渐上升。
沉水植物的这种净化作用在水体修复中至关重要,其技术的研发均建立在在此基础。
2.沉水植物修复水体的主要方法,研究热点及其实施新技术2.1沉水植物修复技术的基本分类一般沉水植物恢复可分为自然恢复和人工恢复。
自然恢复是沉水植物恢复的基本方法。
湖泊底泥中的沉水植物的繁殖体,可以存在相当长的时间, De Winton 等人[14]的研究表明,繁殖体在20年后仍具有活性。
当水湖泊的透光性良好,条件合适的情况下,沉水植物的自然恢复是很迅速的[15]。
但在现有情况下,沉水植物自然恢复相当较缓慢,无法跟上水体污染,水体需要修复使用的步伐,故采取人工方法进行恢复,提高水体回复效率。
但是人工恢复可能需要大量的资金。
采用人工恢复的情况有[16]:湖泊中沉水植物彻底死亡,底泥中也缺乏沉水植物繁殖体;湖水的低浊度只能保持较短的时间,但是要求沉水植物迅速恢复;(3)沉水植物的恢复需要引入外来物种,或者因为娱乐等需要发展特定的沉水植物。
采用人工方法进行沉水植物修复,应首先进行局部试验,选择适合的植物种群,然后进行推广,当生长达到一定的规模, 就可以迅速繁殖,自然生长。
2.2沉水植物修复水体技术研究热点和现有问题2.2.1沉水植物种源的研究沉水植物是淡水生态系统尤其是浅水湖泊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员,在维持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及生物多样性方面执行非常重要的作用[17]。
由于水体污染和渔业养殖过度,沉水植物群落普遍退化或消失[18],随之造成整个水生态系统功能的普遍退化,常引起水华暴发,严重妨害了工农业生产和人民健康。
安彦杰等人的研究[19]结果表明,不同的氮磷水平对菹草人工种子萌发转株影响不显著。
可能原因是人工种子萌发主要靠消耗人工胚乳内的营养物质,这同天然种子萌发特点类似。
天然种子萌发时贮藏的有机物如淀粉、脂肪和蛋白质在酶的作用下,转变为简单的有机物。
高健研究[20]显示,水中氮磷水平对菹草冬芽萌发的影响不显著。
沉水植物的恢复成为水污染综合治理的关键环节。
资料表明[19]由于大多沉水植物种子难以获得,当水体的植物种子库受到严重破坏时,水生植被的恢复工程不可避免对水生植物种苗有大量需求。
目前水生植被恢复工程的种苗都是从自然水体捞取,这就对种源地的植物种群造成了破坏。
此外,种苗的获得也会受到季节所限。
利用人工种子技术,可避免对种源地植物资源的破坏,且操作简易。
菹草(Potamogton crispus L.)是我国常见的沉水植物,有较好的耐污能力和除污能力,常作为水生植被重建工程首选的先锋植物。
该文献报道的沉水植物菹草人工种子的制作方法及萌发的影响因素等研究结果,为沉水植物种子的培养提供理论依据。
另外文献表明[19,21-22 ]激素及水环境条件,温度,光强,氮磷及水体底质均对种子的萌发有很大影响。
人工种子与植物种子一样,其萌发也受到环境因素影响。
该文献也表明:适当的激素组合能大大提高萌发率和转株率;水温对沉水植物的影响较气温对陆生植物的影响要弱, 菹草是喜低温的沉水植物;同时萌发也受光照影响,实验中40μmol/m2·s的萌发率约70%,高于在温度实验中20℃的萌发率50% ,这两个实验的条件即光照时间、光照强度、温度均相同,其萌发率的差异,可能是这两批人工种子来源于不同健壮程度的无菌菹草苗;天然种子萌发时贮藏的有机物如淀粉、脂肪和蛋白质在酶的作用下,转变为简单的有机物,而水中氮磷水平对菹草冬芽萌发的影响不显著;底质类型对菹草人工种子的萌发和转株也有显著影响,黄沙壤是菹草人工种子萌发的最佳底质,砂石底质上人工种子萌发率和转株率也要高于淤泥关于影响程度只有少部分的文献,亟待进一步研究和证实。
2.2.2沉水植物断枝再生能力研究由于水体和外界复杂的环境干扰引起植物的断枝,因此葛绪广等人[23]对4种沉水植物断枝再生能力进行了研究,指出穗花狐尾藻、黑藻、伊乐藻和金鱼藻因其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生存能力而常被选作退化水体生态修复、恢复和重建的先锋物种。
可是上述几种沉水植物的种子萌发、幼苗生长都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如溶解氧和光照等。
而需要修复、恢复和重建的水体中,其水底的溶解氧常常很低,而且光照条件也难于达到它们的光照强度要求即使种子萌发形成幼苗,也难于存活并拓殖成一定规模的种群。
能否找些植物能在恶劣环境下培育种子和具有良好的修复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文献[23]中指出断枝在穗花狐尾藻、黑藻、伊乐藻和金鱼藻物种的快速传播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因机械折断形成的断枝无论在抛掷条件下还是在扦插条件下都具有较强的繁殖生长能力,多数断枝都有不定根和芽发生。
不同移植方式对不定根和芽发生没影响,但影响了不定根和芽的发生时间,这对上述几种沉水植物种群定居、拓殖有重要影响。
尤其是在退化水体中,不定根和芽发生时间的长短,往往决定该物种是否能够成功定居、拓殖,恢复健康的生态系统。
在可能的条件下,应以扦插为主,但金鱼藻抛掷和扦插对其生物量和芽形成无显著影响,可以抛掷,既降低采挖和运输种苗的成本、提高施工效率,又可以得到很好的效果。
通过以上试验可以看出,在物种的选择上,可优先选择黑藻,其无论生物量、株高和节数的增加,还是须根和新芽的产生,都具有优势。
自然状态下,许多沉水植物可以通过内在机制自动形成断枝或在外力作用下形成断枝,并发育形成新个体。
催心红的研究[24]表明对许多沉水植物通过内在机制自动形成断枝的过程以及影响断枝形成的环境因素已有很多研究而退化水体的修复、恢复和重建需要在人为因素的作用下进行,上述试验研究结果为人为利用沉水植物修复、恢复和重建退化水体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