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
地球的运动教师教学反思
地球的运动教师教学反思推荐文章青年教师个人职业发展规划热度:教师职业规划个人发展计划热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个人剖析热度:教师个人评价职业规划热度:教师节表彰会教师代表演讲稿热度:《地球和地图》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的第一课时,这节课的内容知识性极强,重难点内容很多,同时还涉及到了很多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地理事物。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地球的运动教师教学反思,望大家喜欢。
地球的运动教师教学反思范文一在教学本单元前,我在班上用问卷测试了学生对地球形状和运动等相关信息的科学前概念,发现整个单元几乎没有人能比较清晰的解释地球形状及其运动,对昼夜交替的现象和四季形成的原因更是存在着许多错误的观点,即使有学生知道,经详细询问,理解的比较肤浅。
从而我们可以得知,关于天体运动是这批学生的科学知识的空白区,只有认真设计教学过程,细心准备教学材料,才有可能让更多学生通过经历探究活动掌握准确的科学概念。
这一节课有两个难点:一是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区别和联系,二是公转速度在远日点和近日点的速度差异。
对于第一个难点,课本为了减轻难度,把那一幅度删掉了。
但是我认为既然提到了两个不同的参考标准,就有必要让他们去了解其中的原理。
而且我们学校的学生基础相对比较好,所以完全可以适当深入下去。
当然理解他们的区别的关键又在于能够否理解遥远的恒星发出的光是平行光这个道理。
至于第二个难点,相对比较容易解决。
只要说明了开普勒第二定律,基本上就没有太大问题了。
至于有学生问为什么有这样的规律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这个问题除了上帝,至今无人能够解决。
所以牛顿晚年专门研究第一推动力,并把它归为上帝,并非我们有些人想象的那么愚蠢。
也许这个世界就是如此。
我感觉这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在于抓住了生活中的小例子,放到教学中,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
比如,在最开始时,介绍了生活中能反映地球运动的现象(当然是先让学生讲);在将太阳日和恒星日时,适当设计了日期的推算和闰年的产生;在讲线速度时,提到了“神七”和火箭的发射。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四篇)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1、由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动态的,所以使用了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教学,这样更直观、更生动,也便于学生理解:(1)对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时间差异,利用动画演示,很直观地展现了不同地区,见到太阳的时间是存在差别的,特别是经度相差比较大的地区更是明显。
(2)用动画演示,也很生动地展现了地球上因为地轴倾斜的原因不同纬度地带,不同的时间获得的光热不同,因此出现了四季交替的五带划分。
这种动画的演示,很受学生喜爱。
但本人觉得,因为两分两至和四季的变化,是个难点,在利用动画的同时,还要辅以板图,把动的图还原成为静止的画面,学生印象就比较深,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
2、本节的教学重点,主要是以图表的形式来突现,难点内容,是地理内在的规律性的知识,则以动画的形式来解决,本人感觉这个设计,还未能最好地表现知识结构之间联系。
特别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在整个地球运动中的是同时进行的,是和谐的。
感觉自己上课时未能很好体现地球的自转存在于地球的公转中,未能表现这两个运动在太空中是同进行的。
3、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难点内容较多,需要教师讲解的地方不少,所以整节课下来,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还比较少,总希望把课堂交给学生,却又总做不到,很困惑。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二)肯定的地方:1.利用学生的生活感受和多媒体辅助教学,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
2.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引导学生思考本课学习与前两节知识的联系,做到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
课堂设置了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效果较好,能帮助学生如何思考问题并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学习中注重了基础知识的强化和读图、识图析图、能力的培养。
有待改进的地方:1.应充分留给学生多的活动时间和自主探究的机会。
2.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差生的感受。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三)在教学本单元前,我在班上用问卷测试了学生对地球形状和运动等相关信息的科学前概念,发现整个单元几乎没有人能比较清晰的解释地球形状及其运动,对昼夜交替的现象和四季形成的原因更是存在着许多错误的观点,即使有学生知道,经详细询问,理解的比较肤浅。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共9篇)(精简版)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共9篇)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共9篇)篇一:《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本节内容用了四至五个课时才基本讲完,具体课时安排是,第一课时: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第二课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第三课时:地球自转与时差;第四、五课时: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四季更替与四季。
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因而也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
该节内容是在初中阶段了解地球运动现象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学习地球运动现象的规律性及其成因。
可见,该部分内容无论是对学习者还是教学者,要求较高,内容较多,难度较大。
尤其学生的接受能力呈现出很大的差异,这给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
各课时的难点较多,如:黄赤交角与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以及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晨昏线的判断、时间的计算方法、日照图的判读技能、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等。
突破这些难点的办法主要通过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适时播放课件。
对重难点知识的传授主要有以下几点反思。
1、自转的方向。
学生在初中地理课中已经学过地球自转的方向,但仅要求从地球的侧视图中学习。
高中把这一知识点做进一步拓展,让学生想象在地球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是怎样的。
在教学中,结合课本中的“读图思考”,要求学生用笔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学生在自己的演示探究过程中得到顺、逆时针旋转的重要结论。
2、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这是一个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学生难于理解为什么公转速度在近日点较快,而远日点较慢?教师要能准确把握该内容讲解的深浅。
该内容重点在于说明地球公转速度变化的事实,而不是过多地探询原因。
教师应从“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公转轨道形状,以及日地距离变化有关”层面讲解,学生才能易以理解。
如果有程度较高的学生再有疑问,教师可以课后个别辅导,从更深层次分析,与开普勒行星运动第三大定律有关系。
即行星的向径(行星与太阳的连线)在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因而地球围绕太阳的公转是不等速的,近日点地球运动的速度快一些,而在远日点慢一些。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在地理教学中,“地球的运动”这一章节一直是重点和难点。
经过这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我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反思。
在备课阶段,我充分认识到地球运动知识的抽象性和复杂性。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准备了丰富的教学素材,包括地球仪、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等。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这些准备并不完全足够。
对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学生在初次接触时往往感到困惑。
比如,自转的方向、周期,公转的轨道、速度等,这些抽象的概念对于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尽管我通过地球仪的演示和多媒体动画的展示,试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但部分学生仍然难以在脑海中构建清晰的图像。
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空间思维的训练,例如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简易的地球模型,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对地球运动的理解。
在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时,我原本以为通过动画演示和简单的讲解,学生能够轻松掌握。
但在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中,我发现不少学生对于昼夜交替的周期、晨昏线的判断等问题存在错误。
这反映出我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重点知识的讲解还不够深入,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消化。
同时,在教学方法上,也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
地球公转产生的四季变化和五带划分是另一个教学难点。
在教学中,我虽然详细地讲解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温度的差异,但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还是不能灵活运用这些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例如,对于不同季节影子长短的变化、不同地区气候的差异等问题,学生的回答往往不够准确和全面。
这让我明白,地理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知识的讲解上,更要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评价方面,我主要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和考试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但这种评价方式过于单一,不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范文
地球是我们所在的大家庭,而地球的各种运动,不仅仅是让我们的日常生活更加有趣,更是影响着整个地球上万物的生长发育和生命进化。
教学地球的运动,不仅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更是一种帮助学生认识自然界的途径。
但是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这一课程在一些地方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反思并加以改进。
一、教学内容繁琐,难以理解在讲解地球的运动时,通常会用到地球自转、公转、倾斜角度等概念,加上抽象的黑板图形和公式,往往会使学生感到非常头疼,学习效果并不理想。
因此,为了让学生更清晰地理解这些概念,我决定采用一些形象化、直观化的教学方式来教授这门课程。
例如,可以在教室中放置一个旋转的地球仪,让学生自己尝试自转和公转的感觉,并通过、视频、图片、PPT等多媒体手段来呈现形象化的内容,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地球的运动。
二、教学分析不够深入地球的运动是非常复杂的,它不仅仅影响着我们的气候和生态环境,还会直接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和人类的社会活动。
然而,在我以前的教学过程中,我的教学重点主要在于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而没有深入分析其实际的影响和作用。
因此,我决定增加一些相关内容的教学,比如对季节的形成、气候的变化、地球上不同地区的不同天气现象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讲解,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地球的运动对我们的影响,更好地领会自然界的奥妙。
三、教学方法单一,缺乏趣味性地球的运动是一门非常有趣的学科,但是在我的教学中,我发现我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缺乏趣味性,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决定不仅要多采用多媒体手段,更要加入互动性强的课堂活动,比如通过小组竞赛、出到打游戏等形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感受地球运动的神奇。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可以结合一些实践操作,比如用太阳影子测量经度、用水平仪测量地球倾角等等,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地球运动的实际应用。
教学地球的运动是一项重要的课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然界的奥秘,而且能够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地球的运动是宇宙中的基本现象之一,对地球的运动进行教学是理解地球和宇宙的基础。
然而,在我进行地球运动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需要进行反思和改进。
首先,我发现地球运动的概念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两个相对复杂的概念,对于初学者来说,很容易引发困惑。
在教学中,我通常使用模型和图像来解释这些概念,但我发现这些方法并不总是有效。
回顾我的教学,我意识到我可能没有使用足够多的实例和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计划使用更多的实例和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观察和实践,以加深他们对地球运动的理解。
其次,我还发现地球的运动对学生来说似乎毫无关联。
对于学生来说,地球的运动可能被视为一个遥远的概念,与他们日常生活无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计划添加一些实际例子和案例研究,以说明地球的运动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具有什么样的影响。
例如,我可以通过讨论季节变化、白昼和黑夜的变化等,来展示地球运动的实际应用。
通过让学生了解这些实际应用,我希望能够增加他们对地球运动的兴趣和理解。
此外,在教学中,我还注重了地球运动的表面知识,但我忽视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地球运动是一个复杂的话题,需要学生具备系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打算增加更多的讨论和问题解决的机会,让学生主动思考和质疑。
通过这种方式,我希望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使他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地球运动的原理。
最后,我还要反思我在评价方面的不足。
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主要通过考试和作业来评价学生对地球运动的理解。
然而,仅仅依靠这些传统的评估方法可能无法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打算采用更多的形式评价方法,例如小组项目、实验报告和口头演讲等,以便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发展。
总结起来,我发现地球运动的教学需要更加生动、实际和灵活。
通过增加实例和实验、关联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改进评价方法,我相信我能够提高学生对地球运动的理解和兴趣,使他们能够真正掌握这一基础概念,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地球的运动是地理学中一个重要而复杂的概念,它涉及到地球自转和公转等多个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将抽象的地理现象具体化、形象化的重要性,同时也认识到了激发学生兴趣和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必要性。
以下是我对地球运动教学的一些反思。
首先,我注意到在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时,学生们往往难以直观地理解这些运动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尝试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如地球仪和动画演示,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地球的运动。
通过模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学生们可以观察到昼夜变化、季节更替等现象,从而加深对地球运动概念的理解。
其次,我发现在教学中需要更多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例如,在讲解地球自转导致的时间差异时,我提出了一些引导性问题,如“为什么我们这里现在是白天,而地球另一端却是黑夜?”这样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主动思考并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此外,我还意识到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通过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如模拟日晷的制作,让学生亲自观察影子随时间的变化,可以加深他们对地球自转导致时间差异的理解。
实验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增强他们对科学现象的直观感受。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学生个体差异的问题。
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点存在差异,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采取差异化的教学方法。
例如,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提供更深入的资料和问题,鼓励他们进行更高层次的思考;而对于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则需要更多的耐心和具体的指导,帮助他们逐步建立起对地球运动概念的理解。
最后,我认为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来寻找答案。
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地球的运动是一个复杂但有趣的主题。
通过使用多媒体工具、引导性问题、实验教学以及差异化教学方法,我们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概念,并激发他们对地理学的兴趣。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及反思
目录索引一、《行路难》赏析 (1)二、关于李白 (2)三、《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赏析 (10)四、阅读延伸:刘禹锡与白居易 (10)五、《水调歌头》赏析 (13)六、阅读延伸:关于苏轼 (15)一、《行路难》赏析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饯行。
“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
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
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
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
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
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正像是遇到了冰塞黄河、雪拥太行。
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着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商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
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吕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
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不知道他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
这是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
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
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像南朝宋时宗悫(que)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地理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三篇)
地理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地理地球的运动是地理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涉及到地球自转、公转、倾斜和季节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在我进行地理地球的运动教学时,我选择了利用图表、实验、模型等多种教学方法,希望通过这些方法能够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地球的运动原理和相关概念。
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并进行了反思。
首先,我发现一些学生对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甚至存在误解。
在授课时,我用模型和实例向学生解释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但有些学生似乎还是难以理解。
他们常常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理解为一种平动或旋转,而没有明确地理解到地球围绕自身轴线的旋转和围绕太阳的运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这一点让我认识到,在教学中需要更加具体地解释这两个概念的不同之处,帮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其中的差异。
其次,在教学中我发现一些学生对于地球的倾斜和季节的关系理解不够透彻。
我通过利用实验演示地球公转过程中不同地区的太阳照射角度变化,来解释地球倾斜对季节的影响。
然而,一些学生似乎还是难以理解季节变化的原因。
他们往往只是记住夏至、冬至和春分、秋分这些节气的名称,而没有真正理解到这些节气与地球倾斜和太阳照射角度之间的关系。
这让我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帮助学生理解概念背后的原理,而不仅仅是机械地记忆一些名词和术语。
另外,我还发现在教学中存在一些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的不足。
比如,在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中,我使用了模型和实验,但是这些模型和实验可能没有足够生动和具体,无法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此外,我在准备教学材料时也存在一些局限,没有选取足够多样和全面的实例和材料来说明相关概念。
这也导致了学生学习时缺乏足够的材料支持,难以全面地理解相关概念和现象。
在下次教学中,我会更加关注教学材料的选择和准备,希望能够提供更多有趣和多样的资源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除了上述的问题和反思外,我还觉得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思考。
地球运动教学反思
地球运动教学反思1、由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动态的,所以使用了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教学,这样更直观、更生动,也便于学生理解:(1)对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时间差异,利用动画演示,很直观地展现了不同地区,见到太阳的时间是存在差别的,特别是经度相差比较大的地区更是明显。
(2)用动画演示,也很生动地展现了地球上因为地轴倾斜的原因不同纬度地带,不同的时间获得的光热不同,因此出现了四季交替的五带划分。
这种动画的演示,很受学生喜爱。
但本人觉得,因为两分两至和四季的变化,是个难点,在利用动画的同时,还要辅以板图,把动的图还原成为静止的画面,学生印象就比较深,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
2、本节的教学重点,主要是以图表的形式来突现,难点内容,是地理内在的规律性的知识,则以动画的形式来解决,本人感觉这个设计,还未能最好地表现知识结构之间联系。
特别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在整个地球运动中的是同时进行的,是和谐的。
感觉自己上课时未能很好体现地球的自转存在于地球的公转中,未能表现这两个运动在太空中是同进行的。
3、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难点内容较多,需要教师讲解的地方不少,所以整节课下来,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还比较少,总希望把课堂交给学生,却又总做不到,很困惑。
地球运动教学反思二:《地球的运动》这节内容主要是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变化的基础,并影响到人类活动。
一直以来,因其抽象、空间概念强,成为学习的难点,尤其是初一学生。
因此,教学设计时,要做到以下几点:做好内容的取舍,把握好难度和深度,做到复杂的知识简单化;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受。
探究式教学贯穿始终,采用多种手段帮助学生观察到大尺度的地球空间运动,理解地球运动与相应的地理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
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七年级的学生对地理大致要学什么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根据地图和相关资料对地理事物及地理现象进行分析的能力还很缺乏;另外,一些学生还没有养成图文结合的习惯,本节课要注意对学生识图能力的训练。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在教学本单元前,我在班上用问卷测试了学生对地球形状和运动等相关信息的科学前概念,发现整个单元几乎没有人能比较清晰的解释地球形状及其运动,对昼夜交替的现象和四季形成的原因更是存在着许多错误的观点,即使有学生知道,经详细询问,理解的比较肤浅。
从而我们可以得知,关于天体运动是这批学生的科学知识的空白区,只有认真设计教学过程,细心准备教学材料,才有可能让更多学生通过经历探究活动掌握准确的科学概念。
这一节课有两个难点:一是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区别和联系,二是公转速度在远日点和近日点的速度差异。
对于第一个难点,课本为了减轻难度,把那一幅度删掉了。
但是我认为既然提到了两个不同的参考标准,就有必要让他们去了解其中的原理。
而且我们学校的学生基础相对比较好,所以完全可以适当深入下去。
当然理解他们的区别的关键又在于能够否理解遥远的恒星发出的光是平行光这个道理。
至于第二个难点,相对比较容易解决。
只要说明了开普勒第二定律,基本上就没有太大问题了。
至于有学生问为什么有这样的规律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这个问题除了上帝,至今无人能够解决。
所以牛顿晚年专门研究第一推动力,并把它归为上帝,并非我们有些人想象的那么愚蠢。
也许这个世界就是如此。
我感觉这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在于抓住了生活中的小例子,放到教学中,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
比如,在最开始时,介绍了生活中能反映地球运动的现象(当然是先让学生讲);在将太阳日和恒星日时,适当设计了日期的推算和闰年的产生;在讲线速度时,提到了神七和火箭的发射。
这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子,可以给枯燥的理论知识学习带来一些生机和活力。
篇二: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1、由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动态的,所以使用了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教学,这样更直观、更生动,也便于学生理解:(1)对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时间差异,利用动画演示,很直观地展现了不同地区,见到太阳的时间是存在差别的,特别是经度相差比较大的地区更是明显。
(2)用动画演示,也很生动地展现了地球上因为地轴倾斜的原因不同纬度地带,不同的时间获得的光热不同,因此出现了四季交替的五带划分。
地理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2篇)
地理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本节课是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的第一课时,这节课的内容知识性极强,重难点内容很多,同时还涉及到了很多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地理事物。
由于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难点较难突破,所以在上这堂课时,我采取了教师联系实际举例、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类比分析、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教师演示启发分析说明等方法,充分发挥“学为主体,师为主导”的作用。
现简单地谈一下感想。
一、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巧妙导入,激起学生的兴趣在导入时,通过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同学们观察到的太阳从哪个方向升起,又从哪个方向落下?小时侯你们认为是太阳转还是地球在转?现在呢?然后再通过播放视频“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过程”,轻轻松松地就把地球的两种运动形式展示给了学生。
二、利用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或分析生活实例,或联系生活实际经验,类比分析推理获得地理知识。
比如:针对我们就生活在地球上,地球一直在动,而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的研究,就采用类比的方法——根据坐汽车在很平直的道路上行驶的感觉类比分析得出结论;再如:在地球自转引起的时间差异时,我引入了今年夏天伦敦奥运会时,北京和伦敦观众观看赛事的时间不同,而分析推理得出相关结果。
三、善用多媒体课件,增加直观性。
为更好地上好这堂课,我们对课件进行了精心设计。
一是插入了视频和音频文件,加强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刺激; 二是将flash动画插入到课件中,使运动的演示过程更细腻、更生动。
如在二分二至图中,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地球自转中从北极、南极上空看方向如何,都以动画的形式播放出来,取得的效果也更好。
四、充分发挥了地球仪的作用课堂上学生人手一只小地球仪,自已动手演示自转和公转,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浓厚了;在说明地球自转引起的现象时,我先在大地球仪上沿经线贴一张红色纸条,再沿方向慢慢转动地球仪,让学生分排观察红线转到的位置,并说出是早晨、中午、还是晚上,既直观又形象。
《地球运动》教学反思
《地球运动》教学反思地球运动教学反思地球运动是中学地理课程中的重要内容,涉及到地球自转、公转和地球倾斜等概念。
在进行地球运动教学时,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在本文中,我将对这次地球运动教学进行反思,并对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评估。
首先,我选择了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引入地球运动的概念。
通过引导学生讨论自转、公转和地球倾斜的意义和影响,我希望学生能主动思考并建立起相关的知识框架。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自转、公转等概念理解困难,无法积极参与讨论。
这促使我反思,是否在引入概念前,应事先对相关概念进行系统性的讲解,以充分准备学生的知识背景。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的作用。
我使用了实验演示和视频展示等多媒体手段来呈现地球自转的过程和效果。
通过这样的教学手段,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体验地球自转带来的昼夜变化和地球形成的原因。
然而,部分学生对于实验和视频展示的效果并不敏感,他们很难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可以考虑使用更多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与学生的日常经验相联系,加深他们对地球自转的理解。
此外,地球倾斜是地球运动中的关键概念之一,对于形成季节变化有着重要影响。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图表解读和小组合作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地球倾斜的原理和季节变化的成因。
这种教学策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帮助他们建立了对地球倾斜的认识。
然而,我发现有些学生在图表解读方面存在困难。
为了帮助这部分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倾斜,我可以提供更多的练习和例题,以加强他们的图表解读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注意到学生对地球公转的理解有一定的困惑。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设计了一些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公转的影响和意义。
通过这样的探究式学习,学生逐渐理解了地球公转与季节变化、昼夜长度等的关系。
不过,部分学生在理解公转轨道、公转速度等概念时仍感到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可以提供更多的图示和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公转的过程。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学目标:1、列举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地方时、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发生偏转等地理意义;2、利用相关教具、动画演示,结合生活实际解释昼夜更替现象;3、联系生活实际,利用相关教具,分析地方时产生的原因,会进行简单的地方时计算和区时的换算;4、归纳地球上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偏转规律,会画出地球自转导致水平运动物体发生偏转的方向理解其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分析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三、教学难点:地方时的含义和区时的换算;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课件课时:1课导入:地球的运动会对我们产生哪些影响呢?引出课题: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昼夜更替现象。
提出问题: 1、你知道昼夜更替的原因吗?2、记得昼夜更替的周期吗?3、昼夜现象是地球自转产生的吗?通过教具观察地球昼夜分布状况,引出昼夜半球分界线---晨昏线,指导学生理解晨昏线的意义和完成晨昏线的判读。
4、昼夜状态怎样表达?太阳高度的含义及昼夜太阳高度情况。
采用日韩世界杯和德国世界杯观看时间的问题引出时差问题二:地球上的时差。
提出问题:(1)地球上的时差还给我们日常生活带来哪些影响?转承:地球上为什么会产生时差呢?让我们从地方时说起。
提出问题:(2)、什么是地方时?(3)、分析地方时的形成原因(结合学生回答进行地方时计算的简单练习,引导学生归纳地方时的特点)(4)、如果世界各地都把所在地地方时作为当地的计时标准可行吗?(5)、现在各国计时方法怎么定的?教师讲授:划分时区的规定、区时的概念及应用利用时区图完成时区的认定和简单的区时换算: 1、北京、洛杉矶分别位于哪个时区? 2、用饭店前台时钟推导区时换算规律体收看时间(仅考虑理论区时)。
3、何为“北京时间”?东西横跨五个时区的中国是如何使用时间的?展示台风漩涡图。
提出问题:台风为什么呈涡旋状运动呢?引出水平地转偏向力,归纳地球上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转的规律。
学生活动:以北半球气流为例画出地球自转导致水平运动物体发生偏转的方向。
2023年地理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
2023年地理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近年来,地理教育在我国的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重视,特别是对于地球的运动这一重要内容,教育部门也不断加强相关课程的编制和教材的更新。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地球的运动是一个相对抽象和复杂的内容,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和掌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总结出以下几点反思并提出改进措施。
首先,我认为教学内容应该更注重生活化和实践化。
地球的运动是一个抽象而复杂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起来难度较大。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该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实际的观察,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去理解地球的运动。
比如,可以利用季节变化、日出日落的情况,让学生亲身感受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通过实地考察和活动,让学生亲眼观察和感受到地球的运动规律,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其次,我认为教学方法应该更加多样化和灵活化。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以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容易导致学习的单一和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讨论、实验、小组合作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比如,在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观看地球的影像和动画,从而直观地感受和理解地球的运动。
同时,还可以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通过互动和合作,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果。
另外,我认为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地球的运动是一个复杂而抽象的概念,学生往往只停留在理解和记忆层面,缺乏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通过实践和实验,亲自操作和体验地球的运动过程。
比如,可以设计一些小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搭建一个简易的天文观测装置,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从而加深对地球运动规律的理解和记忆。
同时,在教学中也应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进行创新思考,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创造力。
最后,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
地球的运动是一个相对抽象和复杂的内容,学生往往会有很多疑问和困惑。
地球运动教学反思
“地球运动”教学反思“地球运动”知识点多,难度大,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的重点章节,而这节课要讲的地球的自转知识,是地球运动中掌握其他重难点知识的基础,对于学生的空间思维想象能力要求较高。
对于高一学生来说空间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都较低,本节课对我和学生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但课堂上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正确的回答问题,让我获得了信心。
我觉得这节课中可取之处有以下5点:1.视频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着问题学习。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在导入部分用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昼夜交替和四季更替的视频导入,从什么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入手,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
2.注重演示,学生易于理解知识点。
讲解地球自转的方向时,先告诉学生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但是在北半球和南半球却有截然不同的方向,下面同学们帮助探险家杰克完成探险旅程。
首先通过地球仪,确定杰克的位置是在赤道上,然后他在6月22日去北极观察北极熊的生活习性,并感受北极熊的生活环境,之后又在12月22日去南极观察企鹅,最后又回到了赤道上,他想给同伴普及一下地球自转方向的知识,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同学们能帮助他想起来吗?在这个过程中,我先转教室一周,用地球仪演示赤道上的自转方向,然后自转方向不变,结合PPT课件的Flash动画演示,学生分别从南北极观察地球的自转方向,讨论得出地球自转“北逆南顺”知识点。
通过实体演示和动画演示,给学生参与课堂创造了较好的条件,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很容易理解知识。
3.加强互动,通过游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与学生合作。
这节课中我设计了一个游戏,用来加深学生对地球自转周期恒星年和回归年的区分,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周期有太阳日和恒星日是因为参照物不同导致的知识目标(太阳日是以太阳为参照物,而恒星日是以遥远的恒星为参照物),学生的注意力较集中,通过合作探究法,师生互动良好。
4.思路清晰,过渡自然,课程目标基本实现。
这节内容从教学目标的达成来看,知识点覆盖全面,学生基本上能在课堂上掌握本堂课的大多数内容。
《地球运动》的教学反思
《地球运动》的教学反思《地球运动》的教学反思范例从去年开始,通过郭思乐教授我了解了生本,在郭教授展示的视频中让我认识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课堂,什么才是让学生快乐学习的教学模式。
于是我开始对生本教学进行尝试与实践。
最初面对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我感到沉甸甸的。
如何让学生体会生本的快乐,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就成为我备课的主题。
在09年一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不断的尝试,但在尝试过程中遇到了种种困难,例如课堂秩序混乱,教学进度缓慢,学生知识掌握水平低等等,说实话我很快就要选择了放弃。
但是伴随着一次又一次的到生本教育先进的地区学习经验,和我校生本教育搞得越来越成熟,这似乎又让我燃起了信心,并决心要把它做好。
非常幸运学校能给我这样一次机会,让我再次投入高一的生本教育中,于是,我把我学习到的经验,一点一点的应用的生本教学中。
起初学生不懂什么叫生本,不知道怎么预习,不知道怎么上课,不知道怎么去参与课堂的活动,于是我一步一步的让他们认识如何去预习,并能有质量的完成学案,如何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分享个人的研究成果,如何去正确表达讲解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可以说,在一步一步的锻炼下,学生们逐渐了解了地理课堂的教学模式。
在同学们对生本有了一定的熟悉时,学校安排我上一节生本课,说实话,我心里真是很没有底,因为按照进度我正赶上高中地理难度比较大、又十分重要的一个内容---《地球的运动》,这节课是考试常考并题型多变的一节内容。
之所以说它难,除了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之外,相关的知识准备是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比如经纬网的知识、立体几何知识、日照图的判读、世界地理知识以及一些生活常识等。
为了能上好这节课,我首先对本节课的教材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这一节课包括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一般特征以及各自产生的地理意义。
把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一些基本特征搞清楚,是学习和理解整节内容的基础。
本节课难点:一是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区别和联系;二是理解地球运动是自传和公转的叠加运动,黄赤交角的'产生,以及二分二至日位置的判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
1.由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动态的,所以使用了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教学,这样更直观、更生动,也便于学生理解,对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时间差异,利用动画演示,很直观地展现了不同地区,见到太阳的时间是存在差别的,特别是经度相差比较大的地区更是明显。
用动画演示,也很生动地展现了地球上因为地轴倾斜的原因不同纬度地带,不同的时间获得的光热不同,因此出现了四季交替的五带划分。
这种动画的演示,很受学生喜爱。
但本人觉得,因为两分两至和四季的变化,是个难点,在利用动画的同时,还要辅以板图,把动的图还原成为静止的画面,学生印象就比较深,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
2、本节的教学重点,主要是以图表的形式来突现,难点内容,是地理内在的规律性的知识,则以动画的形式来解决,本人感觉这个设计,还未能最好地表现知识结构之间联系。
特别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在整个地球运动中的是同时进行的,是和谐的。
感觉自己上课时未能很好体现地球的自转存在于地球的公转中,未能表现这两个运动在太空中是同进行的。
3、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难点内容较多,需要教师讲解的地方不少,所以整节课下来,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还比较少,总希望把课堂交给学生,却又总做不到,很困惑。
在教学本单元前,我在班上用问卷测试了学生对地球形状和运动等相关信息的科学前概念,发现整个单元几乎没有人能比较清晰的解释地球形状及其运动,对昼夜交替的现象和四季形成的原因更是存在
着许多错误的观点,即使有学生知道,经详细询问,理解的比较肤浅。
从而我们可以得知,关于天体运动是这批学生的科学知识的空白区,只有认真设计教学过程,细心准备教学材料,才有可能让更多学生通过经历探究活动掌握准确的科学概念。
我感觉这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在于抓住了生活中的小例子,放到教学中,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
比如,在最开始时,介绍了生活中能反映地球运动的现象(当然是先让学生讲);在将太阳日和恒星日时,适当设计了日期的推算和闰年的产生;在讲线速度时,提到了“神七”和火箭的发射。
这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子,可以给枯燥的理论知识学习带来一些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