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版五四制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套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 机械运动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 教案
教
学
中
应
注
意
的
问
题
一,机械运动 讨论引入新课,学生阅读教材的内容和提供的参考资料,阅读问题是:什么叫机械运动;举例说明自然界中的机械运动;课桌、房屋是否做机械运动,为什么;能举出绝对不动的例子吗. 对学生列举的示例可以进行分析,注意讲解的问题: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宇宙是运动的,其中的所以物体都是运动的. 二,参照物 说明日常生活中对一些现象的解释,并进一步引出了参照物的概念,讲解时注意的问题是:通过实例分析,说明不同的人对运动的描述不同,其原因是他们对运动描述所选择的标准不同,我们把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由学生列举实例说明当选不同的参照物时,同一物体的运动的情况,并深入分析选其他参照物时的运动特点. 分析两类实例:已知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根据描述的运动情况判断选择的参照物.由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教师提供参考示例学生分析,也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由学生组成小组,自行设计问题,讨论,由教师评价.提供一些参考示例:“每天的日起日落这句话是以什么做参照物的”、“地球同步卫星总是静止在地球的某处上空,这是以什么做参照物”、“以太阳做参照物,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的运动情况怎样”、“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句歌词中前半句和后半句中所选的参照物各是什么”等. 三,匀速直线运动 观察一些实例,可以提供录相和视频文件、图片让学生思考这些运动的特点,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他们发现其中的共性,总结出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讲解时,要注意匀速解释成快慢不变,而不要引出速度的概念,使学生形成对匀速的感性认识,并说明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而物理研究问题是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的. 对于想想议议中的问题,可以提供学生自然科学中的图片资料,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在课前就布置查阅资料的预习内容,要求查找关于我国卫星发射的情况和卫星运动的资料.
鲁科版(五四制)物理八年级上册3.1光的传播教学设计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5.合作学习任务:
-分成小组,共同完成一份光学知识科普PPT,内容包括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基础知识点,以及光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在下节课上进行展示和讲解,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光的现象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能够感知到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等现象,但对于光的传播原理和规律的理解尚处于感性阶段。在学习本章节时,学生需要从生活现象中提炼出物理规律,这需要他们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归纳能力。此外,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掌握了简单的力学、电学知识,具备一定的物理学习基础,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互动中掌握光的知识,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设计实际应用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光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使学生认识到光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尊重和热爱。
5.学会使用光具,如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等,并了解这些光具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下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光的传播特点,培养学生实证意识。
2.利用图像、动画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等现象,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激励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及时发现学生的亮点和进步,给予表扬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教学内容安排: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光现象,如影子、镜子等,引出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鲁科版五四制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三节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3.拓展思考: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解答:
a.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
b.如何减小实验误差,提高测量物体密度的准确性?
要求:学生可通过查阅资料、与同学讨论等方式,拓宽知识视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加强实验操作指导,培养学生规范操作、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4.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
3.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中学习物理。
4.加强课后辅导,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给予及时指导和帮助。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教师以生活中的实例,如石头和木块在水中的表现,引出密度概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2.提出问题:为什么石头和木块在水中的表现不同?这可能与它们的什么特性有关?
在作业布置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作业难度适中,既要巩固基础知识,又要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2.作业量适中,避免过多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保证学生的休息和兴趣发展。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适当调整作业难度和类型。
4.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指导学生纠正错误,提高学习效果。
1.重点内容的设想:
(1)通过讲解和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质量和体积有关。
(2)引导学生掌握密度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鲁科版五四制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光的传播》教学设计
1.教学活动:教师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光学现象,如日食、月食、影子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2.提出问题:为什么会有影子?光在透明介质中是如何传播的?光速在不同介质中是否一样?
3.目的:激发学生对光学现象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的传播速度;光在真空和不同介质中的速度差异;光的反射、折射现象。
b.观看光学知识科普视频,如光的传播、光的反射、折射等,加深对光学知识的理解。
5.情感态度作业:
a.家长协助,了解学生在家庭中关注的光学现象,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b.学生以日记形式记录自己在学习光学知识过程中的所思所感,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成长。
2.光的传播速度及其在不同介质中的差异。
3.光的反射、折射等基本现象。
(二)教学难点
1.理解光传播的直线性和速度概念。
2.运用光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光学现象,如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等,激发学生对光传播现象的好奇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实践探究,深入理解: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光在透明介质中的传播情况,让学生亲身感受光的直线传播特性。同时,引导学生探讨光的传播速度,以及在不同介质中的变化。
3.理论讲解,拓展知识:结合实验结果,讲解光传播的原理,阐述光的反射、折射等现象,为学生后续学习光学知识打下基础。
4.生活实例,学以致用:列举生活中的光学实例,如眼镜、放大镜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回顾和总结。
鲁科版(五四学制)八年级物理上册2.2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4.创新实践:
-小组合作,利用所学知识制作一个简单的声学装置,如音调显示器、声音放大器等。
-Hale Waihona Puke 合学校或社区的实际需求,提出一项关于声音环境改善的建议或方案。
5.个性化作业: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可布置难易适度的个性化作业,帮助学生提高。
-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从生活实例中提炼出声音特性的基本规律。
2.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以生活中的声音现象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对声音特性的好奇心。
-知识讲解:结合课本,系统介绍声音特性的概念、影响因素,以及相关物理量。
-实践探究: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声音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总结规律。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
-以生活中的声音现象为切入点,如乐器演奏、人声演唱等,让学生初步感受声音的美妙。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声音有哪些特性吗?这些特性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的?”
-学生分享自己对声音特性的认识和生活体验,教师点评并总结。
2.教学目标:
-激发学生对声音特性的好奇心,为新课学习奠定兴趣基础。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声音特性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疑问,教师解答并进行总结。
2.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形成系统化、条理化的知识体系。
-培养学生的反思和总结能力,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五、作业布置
1.基础知识巩固:
-完成课本2.2节后的练习题,强化对声音特性的基本概念和规律的理解。
鲁科版(五四学制)八年级上册物理1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准确地进行实验操作,测量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时间,计算平均速度。
3.分析影响物体运动速度的因素,并能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探究。
2.实践操作,加深理解: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方案,进行物体运动速度的测量。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掌握实验技巧。
-引导学生从实验数据中发现规律,加深对平均速度概念的理解。
3.知识整合,提升能力:
-通过讲解和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影响物体运动速度的各种因素。
在课堂结束时,我将引导学生进行以下总结归纳:
1.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平均速度概念、测量方法及其计算公式。
2.总结影响物体运动速度的因素,并强调控制变量法在实验中的应用。
3.强调实验操作规范,提醒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注意安全。
4.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提高他们的物理素养。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平均速度概念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2.作业完成后,要求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3.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及时给予反馈,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鼓励学生持续进步。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课堂的开始,我将通过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物体运动的视频,如自行车、汽车、火车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这些物体的运动速度会有差异?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度知识,提出问题:“速度的定义是什么?我们如何表示物体的速度?”通过这个问题,帮助学生复习速度的基本概念。
光的传播-鲁科五四学制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光的传播-鲁科五四学制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一、知识概述对于光的传播,大家都知道光是一种电磁波,具有波动和粒子的特性。
它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一个常数,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光速”。
那么,光是怎么传播的呢?这就是本节要解决的问题。
二、学习目标1.了解光的传播方式;2.掌握几个与光的传播有关的专业名词;3.掌握光的折射和反射的规律。
三、教学内容1.光的传播方式;2.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3.光的反射和折射。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光的折射和反射的规律;2.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光的波动和粒子性质,并将其应用在具体问题中。
五、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所学内容,即光的基本性质和特点。
2. 讲解(1)光的传播方式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同时还可以在空气、水等透明物质中传播。
光的传播方式有直线传播和弯曲传播两种。
(2)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光线进入到透明物质中,会受到物质的作用,会发生折射、反射等现象。
光线进入到非透明物质中,会发生吸收和散射。
(3)光的反射和折射光在遇到不同介质界面时,会产生反射和折射现象。
其中,反射是光与物体表面相交后,从物体表面反射出来;折射是光在通过透明介质时,因介质的折射角和入射角不同而发生偏折的现象。
3. 案例分析将光从空气中射入玻璃板中,假设玻璃板的折射率为1.5,求:1.入射角为30度时,折射角是多少?2.当入射角为多少度时,折射角为90度?4. 温故知新讲解一些与本节课有关的专业名词,如入射角、反射角、折射角、折射率等。
5. 总结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们应该了解到光的传播方式以及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规律。
掌握光的折射和反射的规律,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具体问题中。
六、作业布置参考课后习题集,完成有关题目的练习和作业。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讲解了光的传播方式、反射和折射等内容,适合于初中物理教学。
本节课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光的传播机制,采用了案例分析的方式来讲解反射和折射的规律。
鲁科版五四制八年级物理上册3
1.学生对光的色散现象充满好奇,但可能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存在困难,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疑惑点,及时解答,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
2.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参差不齐,教师应加强对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的讲解,确保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够安全、有效地观察光的色散现象。
3.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可能缺乏逻辑性和条理性,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逐步培养学生的推理和归纳能力。
8.教学评价: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在实验操作、观察现象、分析问题和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表现,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2.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
3.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光的色散现象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增强学生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学会在合作中学习、成长。
5.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为我国科技发展贡献力量的责任感。
4.了解彩虹的形成原理,能够解释日常生活中与光的色散相关的现象。
5.掌握光谱的基本概念,了解光谱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将经历以下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光的色散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光的色散规律,提高学生的推理和归纳能力。
设想:分步骤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强调注意事项,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规范性和观察能力。
鲁科版五四制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树立科学探究的意识。
2.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体会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培养他们尊重事实、追求真理的精神。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认识到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以致用的意识。
(3)针对控制变量法的应用,设计具有梯度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逐步掌握该方法。
8.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9.定期进行教学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运动知识,如:“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那么大家知道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吗?”
1.完成课本第12页的练习题,巩固速度的计算方法及其单位换算。
-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针对学生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薄弱点。
2.设计一项关于速度的实验,运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影响物体运动快慢的因素。
-学生需要撰写实验报告,报告中应包括实验目的、原理、器材、步骤、数据记录、结果分析等。
2.通过示例,教师演示速度的计算方法,并引导学生学会速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3.讲解控制变量法,强调在实验探究影响物体运动快慢因素时,如何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究。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以下问题:
(1)生活中哪些物体运动可以用速度来描述?
(2)如何运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影响物体运动快慢的因素?
鲁科版五四制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三节测量物质的密度优秀教学案例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计算公式及其应用。通过实验测量不同物质的密度,使学生能够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实验操作的能力。学会使用天平、量筒等实验仪器,掌握测量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技巧。
3.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实验数据,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能够根据实验数据得出合理的结论,了解实验误差的存在,学会如何减小误差。
4.通过对密度知识的深入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习密度知识。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2.运用探究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联系实际,思考密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讨论为什么游泳时要穿救生衣,让学生了解密度与浮力的关系。
(二)问题导向
1.教师应以问题为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在实验过程中,提出问题,如“物体质量与体积的关系是什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问题。
2.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可能出现的误差及如何减小误差。例如,讨论测量体积时水温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此类问题。
4.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拓展性思考,如:“密度知识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有哪些?”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导入新课。例如,讲述一个关于密度的故事:一个船员在海上航行时,发现船体出现渗水现象,水逐渐渗入船舱,船员需要尽快找到渗水原因并采取措施。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船员需要了解渗水原因,从而引出密度这一概念。
有趣有用的物理-鲁科五四学制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有趣有用的物理-鲁科五四学制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一、课程背景和内容课程背景本教案面向初中八年级学生,在《鲁科五四学制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的教学内容基础上,通过趣味化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物理知识,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
课程内容本教案计划教授以下内容:1.力的概念及测量;2.牛顿第一、二、三定律;3.阻力的概念及测量;4.动量的概念及公式;5.能量的概念及转化。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教学目标本教案培养学生的物理实验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和体会物理规律的存在和实际应用,达到以下目标:1.掌握物理实验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力的测量方法;2.理解牛顿三定律,能利用牛顿第一、二、三定律解决相关问题;3.理解阻力概念,掌握常见物体受力情况下的速度变化、加速度变化及运动轨迹;4.掌握动量的概念及公式,能计算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的质心速度;5.理解能量的概念,了解动能、势能及它们之间的转化。
教学要求1.引导学生热爱物理学科,主动探索物理世界,培养观察、思考、实践的能力;2.善于发现现象,探索规律,乐于动手,善于合作,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解决生活实际问题;3.学生间思想交流广泛开展,班会、家长会、活动、竞赛等各形式的活动多样开展,提高物理知识的应用水平;4.能够积极参加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和科普活动,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方法和过程设计教学方法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及科学研究精神;2.讲解法:引导学生理解物理学知识的本质,全面深入掌握物理学的知识和方法;3.教学游戏法:在课堂中引进物理游戏的元素,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知识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过程设计第一课时:力与测量1.师生互动,引入课堂主题,概念解释;2.引导学生认识力的概念及其分类,并让学生自己制作力的示意图;3.阐述力量单位,指导学生使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力的大小;4.互动练习,注重总结归纳;5.Closure:复述力的概念及分类,记忆各种力的单位及测量方法。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鲁科五四学制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鲁科五四学制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声音的产生过程及其与物体振动的关系;2.了解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机制;3.掌握声音的声强、音高、音量等基本概念。
二、教学重点1.声音的产生过程及其与物体振动的关系;2.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机制。
三、教学难点1.掌握声音的声强、音高、音量等基本概念;2.理解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机制。
四、教学过程1. 引入观察下图,思考为什么会产生声音?+--------+| || 琴 || |+--------+提示:琴弦的震动引起空气颤动,形成了声波。
2. 声音的产生1.声音的产生是由振动物体发出的。
2.振动物体引起周围介质(如空气)的震动,形成了声波。
3.声波通过介质传播,最终被人耳或其他接受器官接受并感知为声音。
3. 声波的传播1.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慢,大约每秒340米。
2.声波的传播需要有介质,如空气、水、固体等。
3.音源周围,声压最大,声音最响,成为声波的起点,即波前。
4.传播到远离声源的地方后,波前扩散的范围越来越大,声音也逐渐减弱,最终消散在空气中。
4. 声音的特征1.声音的声强:指单位面积上每秒钟通过的声能。
2.声音的音高:与声波的频率有关,频率高的声波对应的音调高,频率低的声波对应的音调低。
3.声音的音量:指声音的大小,与声音的声强和声波的振动幅度有关,振动幅度大的声波对应的声音较大、较响。
5. 实践操作本次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发生器和示波器的变化,了解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机制。
实验器材:发生器、示波器、扬声器、薄膜。
实验步骤:1. 将扬声器放在薄膜上。
2. 打开发生器,选择一定的频率和振幅。
3. 观察薄膜的变化,同时打开示波器,观察波形。
4. 调整发生器的频率和振幅,不断观察波形的变化。
6. 课后作业1.思考和总结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2.描述声音的声强和音高的变化规律;3.利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声音的音量。
五、教学反思本课堂通过引入琴弦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规律、掌握声音的声强、音高、音量等基本概念。
鲁科版(五四学制)八年级物理上册2.2声音的特性优秀教学案例
3.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4.针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作业小结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能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在教学声音特性这一章节时,我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鼓励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针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并能够区分它们。
2.使学生掌握声音产生和传播的基本原理。
3.能够运用声音的特性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4.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运用实例、实验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深刻理解声音的特性。同时,通过设置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他们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声音的特性和应用场景,让学生直观感受声音的魅力。
2.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如敲击物体、吹奏乐器等。
3.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声音的特性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隔音措施、选择合适的音响设备等。
4.结合时事热点,让学生关注声音技术在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中的应用,如声音识别、声音合成等。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声音的相关实例,如音乐、语音等,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特性和应用。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声音的认知和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鲁科版(五四学制)八年级物理上册1.1运动和静止教学设计
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运动现象,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图象、表格等方法整理实验数据,培养学生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主动探究自然界运动规律的欲望。
3.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运动和静止的相关概念,以及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的计算。
4.结合实验内容,撰写一篇关于运动和静止相对性的实验报告,要求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数据及分析、实验结论等。
5.以小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单位,制作一份关于运动和静止知识的手抄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概念解释、实例分析、实验探究、生活应用等。
1.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八年级学生正处于好奇心旺盛的阶段,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通过生活实例和趣味实验,激发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知识的学习兴趣。
2.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速度、加速度等基本物理量,但对于运动和静止相对性的理解尚不深入。教师应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抽象概念。
3.掌握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
(二)教学难点
1.运动和静止相对性的理解:让学生理解在不同参照物下,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不同,从而培养学生的相对性思维。
2.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指导学生精确控制实验条件,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
3.知识迁移与应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2.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鲁科版五四制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第一节《透镜》教学设计
透镜焦距的计算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另一个重难点。由于涉及公式记忆和数学运算,部分学生可能会感到困难。因此,教学中应设计由浅入深的练习题,逐步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
3.重难点三: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将透镜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是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重要环节。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4.分析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眼镜、放大镜、照相机等,让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a.透镜成像的实像、虚像有什么区别?
b.透镜焦距的计算方法有哪些?
c.透镜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纠正学生的错误理解,巩固所学知识。
4.部分学生对物理学科兴趣不足,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动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难点一: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与应用
学生在学习透镜成像时,对于实像、虚像的形成及其应用容易混淆,这是本章节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教学中需通过直观的实验演示和图示,帮助学生建立起清晰的成像概念。
5.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并准备好在下次课堂上进行讨论:
a.凸透镜和凹透镜在成像特性上有何区别?
b.透镜的焦距与成像质量有何关系?
c.如何利用透镜原理来解释眼镜、放大镜等物品的工作原理?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与透镜相关的现象,如眼镜、放大镜、照相机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对透镜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2.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掌握透镜的基本概念和成像规律。
鲁科版五四制八年级物理上册3.4《光的折射》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案例背景以鲁科版五四制八年级物理上册3.4《光的折射》为例,旨在探讨如何通过教学实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光的折射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
该章节内容主要涉及光的折射定律、折射现象的观察与分析、以及折射在生活中的应用。针对这一知识点,我以“光的折射”为主题,设计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教学活动,旨在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发现光的折射现象,通过实验探究折射定律,提高学生对光的折射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想法,形成共识。
2.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探究,如:测量不同入射角和折射角的数值,绘制折射规律图等。
3.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总结光的折射定律,共同解决问题。
(四)总结归纳
1.引导学生对自己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反思,如:分析自己在实验操作、问题解决等方面的优点和不足。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探究光的折射现象。
2.发展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学会在团队中发挥各自优势,共同解决问题。
3.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能够从实验现象中提炼出光的折射定律。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在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讨论等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光的折射现象的探究中来。通过合作探究,学生学会了分享、交流、合作,提高了问题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二)问题导向
1.提出探究问题,如:光在折射时速度的变化、折射定律的发现过程等,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2.引导学生根据已知知识,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如:折射现象与入射角、折射角的关系等。
声的利用-鲁科五四学制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声的利用-鲁科五四学制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一、知识点概述声是一种机械波,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在生活中,人们对声的利用非常广泛,例如通过扩音器来放大声音、使用超声波清洁物品等。
在本文档中,我们将详细讨论声的利用。
二、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学生将了解声音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2.学生将了解声的产生过程,并掌握声的传播规律。
3.学生将了解声的利用和实际应用。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声的产生和传播规律;2.声音的特性;3.声的利用和实际应用。
教学难点:1.声的频率和波长的概念;2.声的传播速度和介质的关系。
四、教学内容1. 声的产生和传播规律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产生的声波通过介质传播。
介质可以是空气、固体或者液体。
声波的单位是赫兹(Hz),是指每秒钟振动的次数。
声波的波长(λ)是指在一个周期中,声波传播所占据的距离。
在理解声的产生和传播规律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学习以下几个关键概念:1.声音的源波;2.声的传播介质;3.声波的频率和波长;4.声的传播速度。
2. 声音的特性声音具有以下特性:1.音量(声强):用来描述声音的大小;2.高低音调:用来描述声波的频率高低;3.音质:用来描述声音的品质或者音色。
3. 声的利用和实际应用声音在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1.扩音器:可以将弱小的声音转换成较大的声音,方便人们在大型活动中使用;2.音频设备:音响、收音机、录音机等;3.超声波:可以用来清洗物体表面、医疗等。
五、教学方法1.复述法:老师通过复述,对学生所学的知识点进行强化记忆;2.课件演示法:老师通过PPT或者其他课件展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3.小组讨论法:分成小组,让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帮助加深理解。
六、教学过程1. 知识点讲解1.声的产生和传播规律;2.声音的特性;3.声的利用和实际应用。
2. 学生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由小组负责人带领讨论以下问题:1.你是否了解声音的特性?如果了解,请分享自己的看法。
鲁科版(五四学制)八年级上册物理4.4《眼睛和眼镜》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内容为鲁科版(五四学制)八年级上册物理4.4《眼睛和眼镜》,旨在让学生了解眼睛的构造、功能以及近视、远视的成因和矫正方法。通过学习,学生能理解眼睛的重要性,增强爱眼、护眼的意识。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学生由于长时间看书、玩游戏机等,导致视力下降。针对这一现象,本节课以实际问题为导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探究眼睛的奥秘,了解视力下降的原因及如何保护视力。
5.教学内容与过程注重实践与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例如,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凸透镜的成像原理,以及讲解近视、远视的成因和矫正方法,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够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本节课结束后,学生能掌握眼睛的构造和功能,了解近视、远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从而提高爱眼、护眼的意识。同时,通过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眼球的结构和功能,掌握视觉的形成过程。
2.掌握近视、远视的成因和矫正方法,能解释生活中常见的视觉问题。
3.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协作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中共同解决问题。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还能够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
4.反思与评价提高自我调整能力: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自我调整的能力。同时,通过学生之间的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这种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和提高。
鲁科版五四制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套教案
有趣有用的物理师总结:这些现象背后蕴涵着走进实验室【教学目标】1.知道国际单位制的意义;2.知道长度的单位和时间的单位并会进行测量。
【教学重难点】特殊测量与估测长度。
【教学过程】一、学生活动1.各组展示测量硬币周长的方法及测量值。
2.各组展示测量硬币直径的方法及测量值。
3.各组展示测量一张纸的方法及测量值。
4.各组展示测量细铅笔直径的方法及测量值。
教师对各组的活动进行评价:各组测量的数值不完全相同,是错误的吗?阅读课文学习误差以及减小误差的方法。
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误差不是错误,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减少误差的方法:1.使用精密的仪器。
2.改进测量方法。
3.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二、学习新知学会阅读课文,知道时间的单位、换算及测量。
时间单位:秒(s)、分(min)、小时(h)换算:1h=60min=3600s工具:表三、课堂总结1.国际单位制包括所有领域的计量单位,从而使科学技术与生产、国际贸易和日常生活等所有方面的计量单位统一在一个单位中。
2.国际单位制具有严密而简明的特点,它取消了大量的单位,大大简化了物理规律的表示形式和计算手续,省略了很多不同单位制与单位之间换算关系。
向科学家一样探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到测量是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
2.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了解安排这些步骤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1.观摩物理现象,初步了解、掌握观察的科学方法。
2.经历摆的奥秘的科学探究过程,让学生初步体验科学猜想与假设、简化研究对象、控制变量等方法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科学探究活动的亲身参与,养成对科学的热爱。
2.增强探究科学的欲望,乐于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去,能实事求是地记录实验数据。
3.并根据实验数据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有与他人合作和进行交流的愿望。
【教学重点】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形成一个概貌性的认识,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教学难点】提出问题、制定计划和设计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趣有用的物理形成的——热现象;扔出去物体落向地面而卫星却在天上掉不下来——力现象;核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核物理现象。
(四)师总结:物理研究的是力、声、光、热、电等形形色色的物理现象及其蕴含的规律。
出相关内容,并记忆5个方面。
以讲授法直接给出,同时该环节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第二环节:有趣的物理发现小球不会掉下来,引起思考,产生兴趣。
这5个具有魔术性质的演示实验,生动直观,依次对应着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力声热光电5个物理现象,能有效的激起学生对物理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
同时,这5个实验的器材均来自生活,制作、调试和操作简单方便,因此在此设置一个实践性作业,并号召倡导学生逐步建立自己的物理实验室。
小人在音乐声中起舞,引起思考,产生兴趣。
停止沸腾的水再次沸腾,引起思考,产生兴趣。
当圆盘转动起来,你看到了什么?颜色变了,变为灰白,引起思考,产生兴趣。
气球黏在手上不下来,引起思考,产生兴趣。
师总结:这些现象背后蕴涵着什么样的规律呢?我想这些现象时有趣的,解开这些有趣现象产生原因的过程将会更加有趣。
聆听。
通过教师引领,使学生形成学习物理的过程也是有趣的这一认识。
三、第三环节:有用的物理(一)师引导:请大家阅读课本内容。
了解牛顿做出的贡献。
师讲解:正是由于牛顿在光学中的巨大发现,才有了今天的彩色电视机等显示图像的电器。
也正是由于牛顿思考苹果的下落,发现了万有引力,其实拉住月亮的力、拉住人造卫星的力都是万有引力。
正基于此,我们才能制造出通信卫星、载人飞船。
可见物理对我们来说是非常有用的。
牛顿是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也值得每一位学习科学的人包括我们景仰。
阅读,自学。
感悟,思考。
该环节以物理“有用”为核心。
在认识物理“有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这时向学生介绍物理学的价值,会加深学生对物理学意义的认识。
(二)师引导:请大家阅读课本内容,了解人类历史上的三次工业革命。
师提问:三次工业革命分别是什么?阅读,自学。
答:第一次蒸汽时代,第二次电气时代,第通过3次工业革命,认识物理学对社会、科学、技术和人们生活的巨大贡献,从而引导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思想,产生将科学服务与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走进实验室【教学目标】1.知道国际单位制的意义;2.知道长度的单位和时间的单位并会进行测量。
【教学重难点】特殊测量与估测长度。
【教学过程】一、学生活动1.各组展示测量硬币周长的方法及测量值。
2.各组展示测量硬币直径的方法及测量值。
3.各组展示测量一张纸的方法及测量值。
4.各组展示测量细铅笔直径的方法及测量值。
教师对各组的活动进行评价:各组测量的数值不完全相同,是错误的吗?阅读课文学习误差以及减小误差的方法。
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误差不是错误,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减少误差的方法:1.使用精密的仪器。
2.改进测量方法。
3.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二、学习新知学会阅读课文,知道时间的单位、换算及测量。
时间单位:秒(s)、分(min)、小时(h)换算:1h=60min=3600s工具:表三、课堂总结1.国际单位制包括所有领域的计量单位,从而使科学技术与生产、国际贸易和日常生活等所有方面的计量单位统一在一个单位中。
2.国际单位制具有严密而简明的特点,它取消了大量的单位,大大简化了物理规律的表示形式和计算手续,省略了很多不同单位制与单位之间换算关系。
向科学家一样探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到测量是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
2.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了解安排这些步骤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1.观摩物理现象,初步了解、掌握观察的科学方法。
2.经历摆的奥秘的科学探究过程,让学生初步体验科学猜想与假设、简化研究对象、控制变量等方法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科学探究活动的亲身参与,养成对科学的热爱。
2.增强探究科学的欲望,乐于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去,能实事求是地记录实验数据。
3.并根据实验数据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有与他人合作和进行交流的愿望。
【教学重点】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形成一个概貌性的认识,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教学难点】提出问题、制定计划和设计方案。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粉笔、图片等。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多媒体教学法、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一)同学们有没有见过摆钟,摆钟是否一直都走的很准确呢?那么钟摆的快慢究竟跟什么因素有关呢?(二)新课讲解:1.提出问题摆钟的快慢与摆的摆动快慢有关,摆动快慢由什么因素决定呢?2.猜想与假设。
猜想不一定是和书本一样的,鼓励学生的发散思维(并板书)。
跟学生提我们要探究的三点猜想。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为了检验同学们提出的猜想与假设是否正确,我们必须设计一个探究方案。
为此,我先是要对摆钟进行简化,用一根不可伸长的细线悬挂一个小球代替钟摆,根据同学们提出的几个可能的假设进行实验探究。
由于细线、小球的轻重、摆动的角度都可能与摆动快慢有关,因此在实验过程中要采用控制变量法,即:控制一个量或几个量不变,研究两个量之间的变化关系。
(1)用同样长的细线,分别挂上质量不同的小球,让它们摆动相同的角度,比较摆动一次的时间。
(2)用不同长度的细线,挂同一个小球,让它们摆动相同的角度,比较摆动一次的时间。
(3)把同一个摆球拉开不同的角度,比较摆动一次的时间。
在实验过程中涉及到时间测量问题。
我们可有两种方法:一是测量单摆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然后进行比较(直接测量);另一个是测量单摆在摆动同样多的次数所用的时间,然后进行比较(间接测量)。
如果采用直接测量的误差比较大,而间接测量的误差较小,一般采用间接测量。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进行实验,并将测量的数据填入表格中。
按设计的方案进行试验,并将相关的数据分别填入表一、表二和表三中。
表二表一表三5.分析与论证。
对所测量的数据要进行分析和论证,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
请同学们讨论分析,把自己得到的结论写在书上。
看看各自的结论是否一致。
如果不一致,请大家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
(板书结论)6.评估探究结论是否可靠,要进行反思。
反思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方案是否得当,过程是否合理,方法是否正确,结论是否能得到实验数据的支持,有没有需要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运动和静止【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知道自然界中的机械运动类型。
2.知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
(二)过程与方法1.理解参照物的含义,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参照物。
2.学会描述物体的运动与静止状态,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科学探究活动的亲身参与,养成对科学的热爱。
2.引导学生培养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的习惯。
3.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教学重点】了解运动与静止时相对的。
【教学难点】理解参照物的概念,从而理解运动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粉笔、图片等。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生活中有很多运动的物体,你真正了解运动的含义吗?观察图1-1-1,你有什么发现?新课讲解:(一)机械运动1.点动鼠标,显示课题:2.在走廊里走走停停,并反复询问学生:我此时正在运动吗?3.提示学生:你是如何判断我运动没运动?对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表扬(无论正确与否)。
4.点动鼠标,显示“物体位置的变化”。
5.展示一些物体位置变化的影像片段。
6.点击鼠标,显示机械运动的完整定义,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二)参照物1.提示学生模仿老师的动作,设计自己的实验,提出类似的问题。
前后座位的同学四人一组共同设计,合作探究。
2.将两拳头举在胸前大约10厘米处,从教室的前面走到后面。
向学生发问:老师的两个拳头运动了吗?3.阐述自己左右手的相对运动状态:要求学生模仿着老师的叙述:选择左手做标准右手没有运动,选择坐在座位上你们(学生)左手和右手都是运动的。
4.被选做标准物体叫参照物5.点动鼠标,屏幕显示:事先被选定的标准叫参照物。
播放影像片段。
列举不同的物体,如树木、房屋、山水、日月星辰等,选取不同的参照物,让学生说出它们的运动与否。
强调宇宙万事万物都无不运动,我们所谓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
向学生渗透科学的世界观。
(三)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1.老师坐在高速运行的火车上,观察窗外的树木,发现窗外的树木都是快速向后退。
你能帮老师解释是怎么回事吗?以窗外的树木为参照物,火车相对于它有位置的改变,火车是运动的。
2.下面拿出你们的玩具汽车,两个同学一组,玩一玩,并分析谁是运动的,谁是静止的。
(学生做模拟实验,体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根据以上分析,说一说怎样描述运动和静止?描述运动和静止必须选定参照物,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变化的物体是运动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的物体是静止的。
结论: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对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描述的结果也可能不同。
所以说,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运动的快慢【教学目标】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教学重点】速度的概念及单位。
【教学难点】匀速直线运动的判断及速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方法】1.观察比较法:通过对生活中实际事例的比较,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
2.练习法:通过学生练习,学会应用速度公式的简单计算及速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准备】投影仪、录像机及资料片。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请同学们观看教学准备的录像资料:动画片“龟兔赛跑”的片断;战争题材电视片中立体战的片断。
[师]刚才的画面中,同学们看到了在地面上沿直线爬行的乌龟、在笔直的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在空中沿直线飞行的飞机……结合同学们上节课学习的知识,你认为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生](以地面为参照物)它们都在运动。
[生]它们运动的路线都是直的。
[生]它们都在做机械运动。
[师]它们做机械运动的情况有没有什么区别呢?[生]有。
它们有的在天上飞,有的在地上爬。
[生]它们运动的快慢不一样。
[师]运动有快有慢,怎样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呢?二、新课教学(一)速度1.概念[想想议议][师]请同学们继续观看学校田径运动会上100m决赛的盛况。
[放录像]学校田径运动会100m决赛。
[师]在一片欢呼声中,100m决赛的冠军产生了。
同样是跑100m的运动员,如何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呢?[生]都是百米运动员,他们跑的路程一样长。
先到达终点的运动员用的时间短,他运动得就快。
[生]通过相等的路程,用的时间短的人运动得快。
[师]同学们归纳得很好。
大家接着观看另一场精彩的比赛片断。
[放录像]24届奥运会万米赛片断。
[师]比赛还在进行中,怎样比较运动员们运动的快慢呢?[生]看看他们谁跑在最前面,跑在最前面的人跑的路程最长,而时间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