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区域化品牌发展模式探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职业教育区域化品牌发展模式探析

[摘要]文章基于高职教育区域化品牌发展模式的动因分析,认为区域化品牌高职应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办学宗旨,体现区域定向性、结构优化性、体制创新性、延伸互补性四大特性,通过产学结合、集团办学、校办产业、合作办学、职教超市等多元化办学模式,实现与区域发展良性互动和“有机增长”。为此,必须消除制度性障碍,理顺管理体制、完善投入机制、加强自我调适,以促进卓具特色的高职品牌的建立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区域化品牌创建办学模式保障机制

一、高职教育办学模式的全新发展视角

教育部于2006年11月正式启动10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旨在加快建设一批理念先进、特色鲜明、质量优秀的品牌高职院校,充分发挥示范性院校在区域内的导向作用、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为我国高职教育办学模式的改革突破提供了全新发展视角,其实质就是形成地方为主、中央引导、突出重点、协调发展的管理机制,创建区域化高职教育品牌发展模式,增强高职教育的比较竞争优势和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一)高职教育区域化品牌发展模式的动因分析

1.区域化品牌高职创建是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新动力源。区域竞争力主要是指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根据IMD(瑞士洛桑管理学院)《世界竞争力年鉴》中的数据计算,在国际竞争力八大要素中,科技竞争力、国民素质竞争力是两大重要支柱,是居于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之首的核心竞争力。而其中国民素质竞争力又是增强科技竞争力的必要条件,没有国民素质竞争力根本就谈不上科技竞争力。尤其是在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作为高科技转化链上的高技能人才的结构性短缺,业已构成提升我国区域竞争力的一大瓶颈。为此,迫切需要加快建设一批理念先进、特色鲜明、质量上乘的品牌高职院校,在带动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改革、办出特色、提高水平等方面发挥示范作用,在推进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担负重要职责,并成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新动力源。

2.区域化品牌高职创建是增强区域整体竞争力的新增长极。非均衡发展理论认为,受区域劳动力质量差异等因素影响,经济技术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无论在世界范围,还是在区域范围内,客观上已形成一种经济技术梯度。经济增长往往

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于一个或几个实力较强的区域中心,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这些增长极地区对其他地区具有支配效应,随着经济的发展,推移速度的加快,地区差距逐步缩小,实现经济分布的相对平衡,进而实现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非均衡发展理论揭示:产业结构乃至教育结构更新是区域竞争力向高梯度发展的根本动力;技术创新及模式创新会直接打破区域平衡,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区域联合与融合有助于减少区域间壁垒,促进分工协作,提高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可见,发挥区域化品牌高职的引领和辐射功能,势必带动区域职业院校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并成为决定区域技术创新、国民素质提高的内生变量,成为强化区域整体竞争力的新增长极。

3.区域化品牌高职创建是支撑区域持续竞争力的新共生带。品牌高职的创建必须立足区域。区域化的品牌往往具备三个基本要素:一是区域性,品牌高职在办学方向上应表现出较强的区域指向性,能够体现明显的区域差异和地域特色;二是示范性,品牌高职在办学品位上能够代表区域最具竞争力的主体形象,对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三是集群性,按照新古典增长理论,区域品牌可以增加区域产业集约化程度,进而提高该区域的人均资本存量和产出水平。如依托宁波、温州服装与鞋业支柱产业带,形成的宁波、温州职业院校服装与鞋业专业集群带。专业集群带面向区域集群产业彰显专业活力、培养急需人才和提供智力支持,提高了对区域块状经济的服务功能,形成与区域经济“相生共舞”的品牌效应。这种情况说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于高职品牌创建来说是决定性的。区域经济在发展并形成自身品牌特色时,必然要求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并行互动与匹配。伴随着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高职品牌创建才会有较扎实的物质基础和旺盛的社会需求,并将赢得持续竞争优势和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高职教育区域化品牌发展模式的属性分析

1.区域定向性。如前所述,高职品牌发展模式在办学目标上应表现出较强的区域指向性,能够体现明显的区域差异和地域特色,更重要的是区域性定位构成高职品牌个性特色的价值属性,成为高职赢得持续竞争优势的不竭动力。从管理体制来看,高职院校大多隶属地方管理,并以地方财政拨款作为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从模式运行来看,高职院校既要立足地方,又要着眼区域,强调在更合理的区域背景内,整合高职教育资源与区域资源,专业布局适应区域产业,人才培养适应区域需求,技术服务适应区域功能,建立需求驱动型的品牌发展模式,拓展特色办学的广阔发展空间,因地制宜地实现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2.结构优化性。结构是指事物的构成形式及各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区域化高职品牌模式中的结构,宏观上指在区域系统中的定位结构,由布局定位、层次定位、科类定位、形式定位等要素构成;微观上指高职自身有关办学的各种结构,诸如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师结构、职员结构、生源结构、组织管理结构等的总称。其结构的优化应从区域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发展大局出发,以稳定高职专科层次应用型教育为主体,结合学校优势,明确发展方向,重点优化和提升专业结构,在专业结构提升过程中,处理好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与学校教育稳定性、资源可利用性的关系,从而使专业结构更符合区域经济发展

要求,更符合技术发展的前沿水平,着力形成高职专业品牌竞争优势。

3.体制创新性。宏观层面的办学模式改革通常是指办学体制、投资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关键是突破政府集中办学模式,变办学主体和投资渠道的单一性为多元性,探索以国有公办为主,民有民办、民办公助、合作办学、集团化办学、股份制办学等多种形式并存的办学模式,明确投资者、办学者、管理者的责任、权限和义务,促进办学主体和投资渠道多元化。区域化高职品牌模式的重要功能,是立足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注重制度创新,增强办学活力,发挥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的引领作用和服务功能,依靠行业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办学长效机制,探索规模化、集团化办学路子,开展形式多样的应用研究和技术服务,形成办学活力和特色,有效实现学校与社会的资源整合和合作双赢,在办学体制创新方面发挥示范作用。

4.延伸互补性。社会化的竞争机制与供求机制,是推动区域化品牌高职突破学校本位模式、拓展特色办学空间的重要依据和根本选择。品牌高职办学机制的延伸互补性体现在:以技术型人才培养为核心,以应用研究、科技转化为两翼,切实依靠地方、行业和企业的深度参与,通过合作、合资、联办、共建等多种互动形式,整合社会力量和优势资源,形成集约化、产业化、区域化办学的规模优势,实现学研产训一体化、人才培养区域化、办学模式多元化的特色发展目标,增强多功能拓展、多元化延伸、互动式发展的综合实力,使办学效益和竞争地位得以加强和巩固,特色内涵更加丰富,品牌实力日益增强。

二、高职区域化品牌发展模式路径选择

基于区域整体竞争力战略,区域化品牌高职由学校本位转向社会本位,由封闭发展转向开放发展,由单一模式转向多元拓展,最终由“无差别增长”转向“有机增长”,形成与区域发展良性互动的优选路径和运行模式,呈现出双生共赢的品牌优势和可持续发展价值。

(一)产学结合模式

产学结合模式突破校本位封闭单一的办学模式,以“政府搭台、行业参与、校企唱戏”为运行机制,以校企合作、资源共享为基本形式,以技术型人才培养为根本目的。其基本特征为:在目标定位的适应性上,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专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在功能定位的互补性上,主要整合学校和社会两种教育环境和资源优势,实现间接教育环境与直接生产环境的融合;在管理定位的效能性上,主要建立校企共同参与的专业指导委员会,统筹协调产学合作教育的重大事宜,开发更为务实的课程与教材;在模式定位的延展性上,主要体现为产学合作、工读结合、工学交替、订单培养、定向培养等多种实践模式,并注重在地方政府的主导和支持下,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开放性、多功能的区域性技术服务平台,为区域内行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技术服务和智力支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