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温室气体减排方案评估及中国长期排放权讨论
中国对过度碳排放的政策与看法
中国对过度碳排放的政策与看法中国的碳排放总量约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25%,为全球总碳市场提供了相当大的潜力。
然而,从理论上讲,碳排放权在生产活动中有充分的再利用空间,在满足温室气体减排需求的同时又可以充分增加其生产总量;然而,当前中国二氧化碳排放仍处于国际公认的峰值水平。
中国对过度排放认识不足,对碳市场也缺乏足够心,因此提出一系列政策建议以提高产业活动中碳排放的强度和价值。
从国际经验看,对于温室气体过度减排都是需要谨慎对待和高度重视的问题。
目前国内关于低碳和发展绿色经济对过度温室气体减排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政策上如何协调低碳经济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之间达成更高层次且富有弹性的平衡?需要从政策、法律以及技术等多方面入手加以应对。
一、中国过度排放的特征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碳排放迅速增加,而碳排放强度和价值却在不断下降。
一方面,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使碳排放强度显著上升甚至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1所示);另一方面,大量碳排放权没有得到合理利用以支撑经济发展,这也是导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续上升的重要原因。
从国际经验看,低碳经济能够有效降低减排压力和抑制碳排放激增。
但从中国现有情况看,国内对此认识不足。
一方面,碳排放强度、价值及其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均不大;另一方面,低碳经济面临技术上挑战及资金等瓶颈。
因此需要政府、企业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克服上述挑战。
二、政策建议对中国来说,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既要有碳峰值的合理控制,也要有足够的、可操作的低碳转型方案来支持。
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如果不采取行动,不采取措施,中国很可能陷入“高碳陷阱”和“高成本陷阱”。
在这个过程中,过度排放会对中国生产造成冲击。
如果在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同时要增加消费总量、将化石能源的使用成本转移给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或生产效率的提高以降低能源消耗增加的影响的话,过度减排会引发其他问题并最终导致整个社会代价的上升。
中国在温室气体减排上的贡献-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国在温室气体减排上的贡献-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之一,一直以来都积极致力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在过去几十年间,中国在这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为全世界减缓气候变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的经济和人口规模庞大,因此温室气体减排对中国来说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
然而,中国政府认识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对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中国的政策制定者通过制定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并继续加大对清洁能源的投资,努力推动经济的绿色转型。
同时,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贡献。
中国在温室气体减排上的努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国大力推动能源结构的转型。
中国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作为优先发展方向,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逐步减少对传统化石燃料的依赖。
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不断提高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占比。
其次,中国在工业领域采取了一系列减排措施。
中国政府加强了对污染排放的监管,推动企业采取更加环保的生产工艺和技术。
同时,中国还实施了节能减排政策,鼓励企业采用高效节能技术和设备,降低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量。
此外,中国还致力于提高交通运输行业的可持续性。
中国政府通过加大对公共交通的投资,推广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车辆等低碳交通工具,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
同时,中国加强了城市规划,提倡绿色出行,推广骑行和步行等环保交通方式,以减少对温室气体的排放贡献。
总体而言,中国在温室气体减排上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中国政府的努力和各项政策措施的实施为减缓气候变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面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和环境压力,中国仍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未来,中国需要进一步加大对清洁能源的推广和利用,在工业、交通、农业等领域继续加强减排措施,以便更好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并为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可以简要介绍本文的章节安排和内容概要,以下是一种可能的写作方式:在本篇文章中,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论。
温室气体减排政策:国际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基于政策工具演进的视角
澳利 萋 藿 大亚 奈
《 燃气效率转换计划》 注 : 国采购法 以及几个 总统 令都规 定政 府必须 采购 “ 美 能源之 星” 认证产 品。“ 能源之 星” 间接地 成为 政府强 制性行 为 , 国外产 是 品进 入 美 国 市 场 的 技 术 壁 垒 。
对 国 际温室 气 体 减 排 政 策 工 具 的 审视 可 以 发 现 , 欧
~
《 源政策 和节约法》 17 ) 能 (9 5 《 国家 电器产 品节能法》 18 ) (9 7 《 国家能源政策法》 19 ) (9 2 《 国家能源综合战略》 19 ) (9 8 《 国家能源政策法》 2 0 ) (0 5
《 能法》 节
1 3本
《 国家家用 电器设备能源效率项 目》
“ 源之 星 ” 划 ( 自愿 逐 步 转 为 强 制 ) 能 计 由
伞形 国家集 团、 发展 中 国家 大 致 反 映 了减排 政 策 工具 “ 从 低到 高” 进 的过程 ( 表 2 。 演 见 )
表 2 主要利益集团和国家减排政策工具的应用
Ta . Ap lc t n o o iy i sr me t b 2 p i ai fp l n tu n s o c i ie o n re n e i n n gv n c u ti sa d r g o s
陈 健 鹏 : 室 气 体 减 排 政 策 : 际 经验 及 对 中 国 的启 示 温 国
2 温室气体减排政策工具应用的 国际经验
2 1 标 准和 管制 政 策工 具 仍然 是 温 室 气体 减 排 的 “ . 基础
性 ” 具 工
大 量涉 及能源 、 业 、 通 、 筑 的标准 和 管制 手段 。从 国 工 交 建 际 范 围来 看 , 市场 化 手段 只是 作 为 直接 管 制 的 补充 , 准 标
国际温室气体减排方案评估及中国长期排放权讨论
活方式, 可以想见, 要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的全球责任 体系将会非常困难, 并必定会经历一场激烈的利益 博弈. 事实上, 尽管许多国家的政治家表达了应对全 球变暖的良好意愿, 但并没有真正做出具有自我牺 牲精神的承诺, 也没有从建立全球责任体系的角度, 提出过全面合理的控制排放方案. 我们知道, 在定下 某个时间节点大气 CO2 浓度目标后, 到这个节点止, 人类可排放的 CO2 总量就随之确定, 因此所谓减排, 实质上就是确定这个总量如何在各国间分配, 而分 配过程就是利益博弈过程.
①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北京 100029; ② 中国科学院办公厅, 北京 100864; ③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 100101; ④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兰州分馆, 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 兰州 730000 * E-mail: :zlding@
第七个方案(表 1)由丹麦研究人员 Sørensen[9]提
出(后文称 Sørensen 方案), 该方案对 2000~2100 年期 间不同排放主体的排放空间直接作了分配. 它分配 的原则是“人均未来趋同”, 即当前排放高者逐渐减排, 低者可逐渐增高, 到 2100 年左右时, 达到不同国家 人均排放相同. 在这样的原则下, 该方案通过模型计 算, 得出 2000~2100 年通过化石能源燃烧和土地利用 可总共排放 486.27 GtC, 并将这部分排放空间分配到 13 个主体, 分别是: 美国 69.55 GtC, 加拿大、澳大利 亚和新西兰 12.00 GtC, 日本 17.73 GtC, 西欧 48.82 GtC, 东欧 9.27 GtC, 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21.27 GtC, 中东 43.91 GtC, 中国 68.18 GtC, 印度 49.91 GtC, 其他亚洲国家 42.27 GtC, 拉丁美洲 23.45 GtC, 非洲 58.09 GtC, 国际航空和航海 21.82 GtC.
是否应该推行强制减少碳排放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推行强制减少碳排放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应该推行强制减少碳排放。
首先,强制减少碳排放是迫在眉睫的环保行动。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的增长,碳排放已经严重影响了地球的生态平衡。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约有37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被释放到大气中,这对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因此,为了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我们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来减少碳排放。
其次,强制减少碳排放是全球性的责任。
作为地球上的一员,每个国家都有责任为减少碳排放做出贡献。
正如美国总统拜登在气候变化问题上所说的,“气候变化是全球性的挑战,需要全球性的行动。
”如果每个国家都能够推行强制减少碳排放的政策,那么才能真正实现全球碳排放的减少,从而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最后,强制减少碳排放也是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
碳排放导致的气候变化已经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比如极端天气、海平面上升等。
如果不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来减少碳排放,那么人类将面临更加严重的气候灾难。
正如著名科学家霍金所说,“人类必须采取行动,才能避免气候灾难的发生。
”因此,强制减少碳排放是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是必须要推行的政策。
反方观点,不应该推行强制减少碳排放。
首先,强制减少碳排放可能会对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许多工业企业的生产和运营都依赖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如果强制减少碳排放,可能会导致这些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从而影响经济的发展。
正如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所说,“没有经济增长,就没有资源保护。
”因此,我们不能只顾环保,而忽视经济发展。
其次,强制减少碳排放可能会对社会稳定造成影响。
许多人的生活和工作都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密切相关,如果强制减少碳排放,可能会导致一些人失业或生活困难。
正如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所说,“我们不能牺牲人民的利益来追求所谓的环保。
”因此,我们不能只顾环保,而忽视社会稳定。
最后,强制减少碳排放可能会对国际关系造成影响。
一些发展中国家可能会认为强制减少碳排放是发达国家对其进行的环保霸凌,从而导致国际关系紧张。
二氧化碳减排政策影响评价及环境效果分析
二氧化碳减排政策影响评价及环境效果分析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日益严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为全球各国政府共同面临的重要任务。
在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CO2)的排放量最大且增长最快。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各国采取了多种二氧化碳减排政策,旨在通过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来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
本文将对二氧化碳减排政策的影响进行评价,并分析这些政策对环境的效果。
首先,二氧化碳减排政策的实施对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许多国家,政府通过制定二氧化碳排放定额、税收或贸易制度等政策手段来鼓励企业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这些政策的实施将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并可能降低其竞争力,尤其是对那些能源密集型和高碳排放行业而言。
然而,从长远来看,二氧化碳减排政策也能够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方面,通过鼓励企业采用更清洁、高效的生产技术,可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推动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也将为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
其次,二氧化碳减排政策的实施对环境产生积极的效果。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可以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降低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同时,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也意味着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对改善空气质量、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二氧化碳减排政策的实施还有助于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利用,减少对有限资源的依赖,实现能源供应的可持续性。
因此,虽然二氧化碳减排政策可能会对经济造成一定负面影响,但在环境保护方面却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然而,要评价二氧化碳减排政策的效果,不仅需要考虑其对经济和环境的影响,还需要综合考虑其实施的可行性和效率。
一方面,二氧化碳减排政策的实施需要充分考虑各行业和地区的差异性,以确保政策的公平性和可行性。
同时,政府还应制定相应的支持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积极应对减排任务,促进技术创新和发展。
另一方面,为了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的长期目标,政府应与国际社会合作,加强信息共享、合作研发和技术转让,共同推动全球气候治理。
虽然二氧化碳减排政策在减缓全球变暖、改善环境质量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其效果仍然面临一定的不确定性和挑战。
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控制制度面临的关键问题及建议-环境保护论文-社会学论文
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控制制度面临的关键问题及建议-环境保护论文-社会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碳元素活跃于陆地表层系统的物质与能量循环过程中,是全球气候及环境变化的基本要素[1].2012 年,全球化石燃料燃烧和水泥生产排放的CO2排放量达创纪录的9. 7 0. 5 PgC[2],气候变化已经造成并将继续造成对全球人类生存的威胁。
为保障世纪末全球升温控制在2℃ 之内,碳排放空间将逐步成为类似国土资源一样的稀缺性战略资源,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新边疆.新世纪以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我国温室气体排放增长迅速,目前年碳排放量已占全球3 成,排放增量过全球1/2,人均排放也接近欧洲水平[3].尽管我国已提出碳强度下降目标,但实践表明,强度管控难以扭转碳排放总量增长的趋势。
因此,进一步强化碳约束,合理配置排放空间资源,实施总量控制十分必要。
从环境科学角度来看,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控制是指要求主体排放控制在总量目标内的环境管理体系,强调指标分配方法;从资源科学角度来看,是排放空间资源的配置和优化,强调资源使用价值;从管理学角度来看,则是将区域经济学观点引入到环境保护中,强调区域协同。
国内外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三大领域:一是科学领域研究,包括排放影响因素、全球碳收支平衡分析、排放空间测算、情景模拟等;二是方法学研究,主要是责任分摊机制和时空分配研究,如英国全球公共资源研究所[4]、斯德哥尔摩环境研究所[5]等;三是资源管理政策研究,主要是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研究,包括排放许可制度、总量-配额交易制度、碳标签制度和MRV 机制等。
国内研究来看,中科院[6]、社科院[7]、发展研究中心等[8]先后提出了中国自主的国际碳预算或碳排放权分配方案,并讨论相关实现机制;不少研究也从技术层面探讨了区域层面、行业层面的分配方法或减排路径[9 -10].1 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控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中国的碳减排政策应对气候变暖的法律手段
中国的碳减排政策应对气候变暖的法律手段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各国纷纷出台了碳减排政策,以应对气候变暖的挑战。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也在积极采取法律手段来应对气候变化问题。
本文将从中国的角度探讨碳减排政策的法律手段,并评估其对气候变暖的应对效果。
一、基本国策的确立中国政府将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定为基本国策,并将其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层面。
中国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巴黎协定》等国际公约中积极参与,并通过国内立法将其落地生效。
此举确保了中国在碳减排工作中坚持科学、公正、平衡的原则,为应对气候变暖提供了法律依据。
二、立法体系的建立中国建立了一系列法律法规,用以规范和促进碳减排工作的开展。
其中包括《清洁能源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可再生能源法》、《节能法》等多项法律,涵盖了能源产业、交通运输、建筑业等领域,为碳减排政策的实施提供了具体依据。
这些法律的出台和完善,为中国应对气候变暖提供了法律手段和政策支持。
三、碳市场的建设中国积极推进碳市场建设,成立了碳排放交易机构,建立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通过碳排放权交易,可以有效激励企业减少碳排放,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碳市场的建设有助于调节碳排放行为,提高企业的碳减排积极性,并为中国的碳减排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一种市场化手段。
四、能效标准的制定和执行中国制定了一系列能效标准,旨在促进能源的高效利用,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例如,制定了《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汽车燃油消耗量限值》等标准,强制企业和个人在建筑设计、产品制造等过程中遵守相关的能效要求。
这些标准的制定和执行,有效地推动了低碳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发展,为降低碳排放提供了技术和管理支持。
五、新能源的发展和利用中国致力于发展新能源,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降低碳排放。
中国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如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产能快速增长。
同时,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和使用新能源产品,促进低碳能源的大规模应用。
各国碳排放政策和手段实施评估结果与效果分析
各国碳排放政策和手段实施评估结果与效果分析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峻,各国纷纷采取碳排放政策和手段以减缓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和气候变化的不良影响。
然而,不同国家的政策和手段实施效果各异,有些国家取得了显著成果,而有些国家则进展不佳。
本文将对各国的碳排放政策和手段实施进行评估,并分析其效果。
首先,我们来看北欧国家瑞典的案例。
瑞典是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佼佼者,其碳排放政策和手段取得了显著效果。
瑞典政府实施了高强度的碳税政策,税率高达每吨二氧化碳排放量200美元,并将税收用于支持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绿色技术的研究。
此举激励了企业和个人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能源效率。
据统计,自该政策实施以来,瑞典的碳排放量在30年内减少了25%。
这一成就得益于政府的坚定决心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相比之下,美国的碳排放政策和手段实施效果却相对较差。
尽管有些州采取了积极的举措,如加州实施碳市场和碳排放标准,但整体而言,美国政府在减排方面的努力仍不够。
特别是近年来美国政府退出《巴黎协定》等决定,进一步削弱了其减排的决心和影响力。
据数据显示,美国的碳排放量在过去几年中一直呈上升趋势,这与其减排政策的不力密切相关。
亚洲国家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和能源消耗国,其碳排放政策和手段实施至关重要。
近年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减少碳排放,包括设立碳交易市场、鼓励推广电动汽车、加强能源效率等。
这些努力取得了积极成果,中国的碳强度在过去十年中下降了40%以上。
然而,由于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快,能源需求庞大,仍然面临巨大的减排挑战。
中国应加大力度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减少对煤炭的依赖,同时加强企业和个人的碳排放管理和监测。
在南美洲,巴西的碳排放政策和手段实施效果值得关注。
巴西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旨在减少森林砍伐和保护亚马逊雨林的政策。
例如,推出了雨林奖励计划,鼓励农民保持土地的森林覆盖率,并提供相应的奖励措施。
巴西的努力在保护森林和减少碳排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由于森林破坏和非法砍伐的问题仍然存在,仍需要更多的措施来保护亚马逊雨林和减少碳排放。
温室气体排放预测与减排方案
温室气体排放预测与减排方案1. 介绍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而温室气体的排放是导致气候变化加剧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对温室气体排放进行预测并制定减排方案变得至关重要。
2. 温室气体排放情况根据数据统计,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在过去几十年里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
主要的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氟利昂等,它们来自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农业活动等多个方面。
3. 温室气体排放预测利用数学模型和统计方法,科学家们对未来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了预测。
根据预测结果,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全球气候将继续变暖,极端天气事件频率增加,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影响。
4. 温室气体排放减排方案为了实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需要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减排方案。
首先是加强对工业和交通排放的监管和管理,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其次是推广清洁能源技术,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5. 发展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途径之一。
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可以大幅减少对化石能源的需求,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
6. 节能减排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节能减排是一种有效的减排方式。
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的浪费,可以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同时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7. 推广低碳生活方式改变生活方式也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途径。
鼓励人们选择低碳出行方式,如骑自行车、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减少开车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8. 加强国际合作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来解决。
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全球减排目标的实现,共同构建一个清洁、低碳的未来,是当前的当务之急。
9. 制定法规相关部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应当出台相关法规,引导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减排工作。
通过税收激励、奖励机制等手段,推动企业、个人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10. 总结温室气体排放预测与减排方案是当前全球需要共同面对和解决的严峻挑战。
温室气体排放、减排措施与对策
温室气体排放、减排措施与对策摘要:温室气体CO2排放主要来自于能源活动,CH4排放主要来自农业和能源活动,N2O排放主要来自农业活动。
在过去的许多年里,中国为减缓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对文献的分析和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制定相应的政策以进一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关键词:温室气体;排放;减排;措施;对策1前言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
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二氮被认为是最重要的温室气体。
联合国明确规定,所有国家都应在公平的基础上,根据他们的共同责任和自己的能力,为人类当代和子孙后代保护气候系统的利益,发达国家应当带头采取行动对抗气候变化及其不利影响。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的相关数据和研究结果的分析,研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措施和对策。
2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我国的温室气体主要包括:能源活动范围、工业生产、农业、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城市废弃物管理等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
温室气体主要包括CO2、CH4和N2O。
温室气体的排放在能源活动过程中主要包括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CO2和N2O、电力系统间接排放CO2、煤炭开采和矿物活动排放后的CH4、油气系统排放的CH4和生物质燃料燃烧排放的CH4。
工业生产的温室气体主要来源包括水泥、石灰、钢和电石的二氧化碳排放,以及己二酸生产过程中的N2O排放。
农业活动主要包括稻田CH4排放、农田N2O排放、动物消化道CH4排放、动物粪便管理CH4、N2O排放等。
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活动的温室气体主要包括森林和其他木质生物质能力的变化产生的CO2排放造成的森林资源消耗;森林转化为非森林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
温室气体的废弃物处理主要包括城市固体垃圾处理的CH4排放、城市生活污水以及工业生产废水的CH4排放。
3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措施与对策3.1减少CO2排放的对策(1)调整能源结构我国煤炭消费占总能源消费比重高于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石油和天然气比重较低,特别是天然气消费比重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温室气体排放问题的探讨与应对策略
温室气体排放问题的探讨与应对策略温室气体排放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
据统计,全球每年排放的温室气体超过50亿吨,其中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
温室气体的排放会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增加自然灾害的风险,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威胁。
本文将探讨温室气体排放问题,并提出应对策略。
一、国际形势及中国的环境压力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根据数据显示,全球人类活动所提供的温室气体已经达到总排放量的60%以上,而中国作为全球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之一,成为了温室气体排放的头号元凶之一。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也面临着巨大的环境压力。
近年来,我国气温不断升高,季节性暴雨和干旱都加剧了人们对环境危机的认识。
因此,中国不得不采取有效措施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程度,以减少环境危机的风险。
二、温室气体的排放来源温室气体的排放主要来源于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人口生活。
全球贸易和旅游业也成为了温室气体的排放来源。
其中,能源消耗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而在能源消耗中,燃煤、石油、天然气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是主要温室气体。
中国的温室气体的排放也是主要来源于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人口生活。
其中,工业生产是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来源。
因此,治理温室气体排放必须从加强工业能效、推广清洁能源等方面着手,从根本上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三、温室气体的应对策略1.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能源效率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控制目标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从而缓解全球气候变化的风险。
这需要我们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中国作为世界上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之一,有责任和义务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提高能源效率是非常重要的途径。
工业生产是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来源,提高工业能效是减排的有效方法之一。
同时,加强交通运输的控制和管理,推广绿色出行方式,如公共交通和自行车,可以有效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2. 推广清洁能源清洁能源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方法之一。
温室气体排放减少策略评估与实施路径探索
温室气体排放减少策略评估与实施路径探索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温室气体排放问题引起了全球各国的高度关注。
这些温室气体的增加是导致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解决这个严峻的问题,各国纷纷制定了温室气体减排的目标,并实施了一系列的策略来降低排放量。
本文将对温室气体排放减少策略进行评估,并探索实施路径。
首先,评估各种温室气体减排策略的效果是至关重要的。
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资源和发展阶段,因此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
一种常见的策略是发展清洁能源,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例如,通过推广太阳能、风能和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可以大幅度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此外,通过提高能源效率,减少能源的浪费,也可以有效地减少温室气体的释放。
此外,通过技术创新,推动新能源汽车、节能灯具等低碳产品的普及,也可以为减排贡献力量。
其次,温室气体排放减少策略的实施路径也是关键。
培育清洁能源行业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政府需要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清洁能源发展。
同时,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环境保护力度,严厉打击环境污染和违法排放行为,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搭建国际合作平台,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交流,共同推动温室气体减排的全球行动。
在策略实施的过程中,还需要加强监测和评估工作。
政府应建立健全的温室气体排放监测体系,及时掌握排放情况和趋势,为制定和调整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要加强对各项减排政策的效果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优化调整政策,确保减排目标的实现。
除了上述策略和路径,还可以进一步探索其他减排的潜力和机会。
例如,推动城市发展低碳经济模式,鼓励绿色交通方式的使用,减少交通排放。
改善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农业温室气体的排放,也是一个重要的方向。
此外,加强公众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和节能减排意识,培养绿色生活习惯,也能在长期推进中发挥重要作用。
总之,温室气体排放减少是当前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各国需要制定有效的策略并寻找适合自身发展阶段的实施路径。
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政策效果评估
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政策效果评估近年来,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加,加剧了全球气候变化的速度和程度,给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各国采取了一系列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政策,以减缓气候变化的进程。
本文将对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政策的效果进行评估,并探讨其可能的改进方向。
首先,我们可以对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政策的直接效果进行评估。
各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限制工业排放、提高能源效率、鼓励可再生能源发展等。
通过这些措施,一些国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例如,中国近年来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通过减少煤炭消耗和推动清洁能源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此外,欧盟国家通过强制性的排放减少目标和碳交易体系,也取得了相对较好的效果。
然而,在评估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政策的效果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首先,政策执行的落地情况对效果评估具有重要影响。
在一些国家,政策执行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可能存在监管不到位、处罚力度不够等问题。
此外,一些企业可能采取逃避排放限制的手段,使政策效果大打折扣。
因此,政府需要加强对政策执行的监督和管理,确保控制措施能够真正落地。
其次,评估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政策的效果还需考虑到技术创新的作用。
随着科技的进步,一些新的环保技术可以帮助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比如,燃气发电、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可以替代传统的高排放能源,减少对温室气体的贡献。
因此,政府应该鼓励创新,推动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以提高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的效果。
另外,评估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政策时需要考虑到经济发展和社会可持续性的平衡。
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仍然依赖于高碳能源,如果过于严格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可能会对其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政府应该在制定政策时充分考虑到国情和经济状况,寻找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平衡点。
同时,政府还应该通过激励措施,鼓励企业和公众参与到温室气体减排中来,形成共同推动减排的良好氛围。
此外,评估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政策的效果还需考虑到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温室气体排放削减计划效果评估
温室气体排放削减计划效果评估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严重程度不断加剧,温室气体的排放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为了遏制气候变化的严重影响,各国纷纷制定了温室气体排放削减计划。
本文将重点评估这些计划的实施效果。
温室气体排放削减计划是指各国政府为应对气候变化而采取的具体措施,旨在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这些计划通常包括减少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CO2)、甲烷(CH4)和氟利昂(CFC)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加强能源效率、推广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提高森林和湿地等自然系统对温室气体的吸收能力等。
然而,每个国家的具体情况不同,所制定的计划也会有所差异。
首先,评估温室气体排放削减计划的有效性需要考虑到计划的目标是否明确,并且这些目标是否可以量化和可控。
通过确立明确的目标,政府可以更好地引导和监督国内各行业的行动,以实现排放削减的目标。
如果目标不能量化和可控,计划的实施效果将难以评估。
其次,了解温室气体排放削减计划的实施情况是评估计划效果的重要步骤。
政府部门应该建立完善的监测和统计体系,定期公布温室气体排放的数据,以便公众和学术界了解计划的实施情况和效果。
同时,政府还应该对不符合计划要求的企业和行业进行处罚,并鼓励和奖励那些取得显著成果的单位。
此外,评估温室气体排放削减计划的实施效果还需要考虑到经济和社会因素。
一方面,温室气体排放削减计划可能对经济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对一些资源密集型和高碳排放的产业。
因此,政府应该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使得经济能够更加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温室气体排放削减计划是否能够获得社会的支持和参与也会影响其效果。
政府应该加强与民众和社会组织的沟通和合作,共同推动温室气体排放削减工作的落实。
最后,评估温室气体排放削减计划的实施效果需要考虑到长期和累积效应。
温室气体的排放具有累积效应,因此,只有持续和长期的排放削减措施才能取得可观的效果。
政府应该制定长期可持续的计划,将温室气体排放的削减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来推进。
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策略评估方法研究
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策略评估方法研究引言随着气候变化的日益加剧,全球温室气体(GHG)排放的问题变得愈加重要。
温室气体排放是导致全球气温升高和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制定和实施有效的控制策略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策略评估的方法研究,以帮助政府和各利益相关者制定更可行的控制策略,并评估其效果。
一、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策略的目标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策略的目标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降低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通过确定具体的减排目标和时间表,可以引导各国和企业制定具体的控制措施并加以落实。
二、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策略评估方法1. 情景分析模型情景分析模型是一种常用的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策略评估方法。
该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模拟不同情景下的温室气体排放情况,并预测未来可能的气候变化趋势。
相关利益相关者可以根据模型结果评估不同控制策略的效果,并优化政策方向。
2. 生命循环评估(LCA)生命循环评估是一种将环境影响考虑在内的评估方法。
通过评估产品、过程或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原材料采集、生产、使用和处理等环节,可以综合考虑温室气体的排放情况以及其他环境影响,从而帮助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控制策略。
3. 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是评估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策略的一种有效方法。
通过比较实施不同控制策略所需的成本与其所带来的经济和环境效益,可以确定最具经济效益的控制策略。
该方法可帮助政府和企业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制定合理的控制策略。
4. 跨界面模型跨界面模型是一种综合评估方法,将不同行业和部门的温室气体排放情况和控制策略综合考虑。
该方法可以帮助建立跨部门合作机制,形成合力降低整个社会的温室气体排放水平,促进可持续发展。
三、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策略评估的挑战与改进方向1. 数据不确定性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策略评估面临数据不确定性的挑战。
准确获取和分析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对于评估控制策略的效果至关重要。
因此,需要加强数据监测和共享机制,提高数据质量和透明度。
是否应该实行强制全球减少碳排放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实行强制全球减少碳排放辩论辩题正方辩手观点,应该实行强制全球减少碳排放。
首先,全球碳排放已经造成了严重的气候变化问题,包括极端天气事件、海平面上升等,给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的数据显示,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已经增加了一倍以上,这种趋势如果不加以控制,将会给地球带来无法挽回的灾难。
因此,为了保护地球和人类的生存环境,强制全球减少碳排放是非常必要的。
其次,减少碳排放也是符合全球共同利益的。
碳排放不仅会对发达国家造成影响,也会对发展中国家造成严重的气候灾害。
而且,气候变化也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任何一个国家的碳排放都会对全球气候产生影响。
因此,全球减少碳排放需要全球共同努力,而强制减排是确保各国共同遵守减排承诺的有效手段。
最后,实行强制全球减少碳排放也是符合国际法和国际社会的共识。
《巴黎协定》作为全球减排的法律基础,已经得到了绝大多数国家的批准和签署。
根据该协定,各国需要根据自身情况设定减排目标,并定期报告减排进展。
而对于那些不履行减排承诺的国家,国际社会也应该采取相应的强制措施,以确保全球减排目标的实现。
反方辩手观点,不应该实行强制全球减少碳排放。
首先,强制全球减少碳排放可能会对各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许多发展中国家依赖于化石燃料来支撑经济增长,而减少碳排放可能会导致能源供应不足,从而影响到各国的经济发展。
因此,强制减排可能会导致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受到限制,甚至导致社会动荡和贫困加剧。
其次,强制减排可能会导致国际关系紧张。
各国之间的碳排放水平存在巨大差异,而强制减排可能会导致一些国家感到不公平,从而引发国际关系紧张和矛盾。
这可能会导致一些国家采取报复性措施,加剧全球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
最后,强制减排可能会导致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减排需要依靠新能源技术和清洁能源的发展,而强制减排可能会导致企业和国家对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的投入受到限制,从而影响到全球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下中国减排策略分析
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下中国减排策略分析一、背景介绍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于1992年签署,旨在建立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框架。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中国在2014年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1次大会通过的《巴黎协定》,同意自2020年起开始兑现自己的碳减排承诺,并采取进一步降低排放的措施。
本文的重点是探讨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下中国的减排策略。
二、中国的减排情况1.减排目标中国的减排目标是在2005年的基础上将碳排放峰值控制在2030年左右,并力争实现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20%。
在这个基础上,中国还承诺到2030年左右实现二氧化碳减排与国内生产总值挂钩的“碳强度”减少原则,并为此提出了行动计划。
2.减排政策中国政府制定了多项减排政策,包括但不限于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能源的规划和管理;加强节能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非化石能源等。
3.减排成效2019年,中国的碳排放已经从2013年的峰值下降了4%,是中国第二个减排周期的开端。
而在2020年,受疫情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中国的碳排放进一步下降,实现了“十三五”方案碳单位GDP下降40%和碳排放总量控制在10.4亿吨以内两大目标。
三、中国减排策略分析1.加强能源结构调整尽管中国在近年来加强了对非化石能源的投入,但在总能源消费中仍占比不足20%,大部分能源的消费依然来自于煤炭等传统化石能源。
因此,中国面临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加快能源结构的改变,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费。
2.加强科技创新中国政府正在加强对清洁能源的扶持,同时还鼓励对技术的研发和创新。
通过引入新技术和生产方式,中国可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并在全球范围内大力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3.促进节能和效益提升中国政府对于节能和效益提升的重视也非常显著。
制订和实施节能标准是其中的一个主要措施,同时还通过公共部门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提高节能水平和效益。
4.引入市场力量政府应该引入市场力量,鼓励高效、低碳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推动可再生能源市场的发展,并逐步引入市场化机制,在行业内进行更精准的差异化定价。
是否应该支持全球减排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支持全球减排辩论辩题正方观点,支持全球减排。
首先,全球减排是面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必然选择。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加,导致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频发,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给人类社会和经济带来巨大损失。
因此,全球减排是为了维护全球生态平衡和人类长远利益的重要举措。
其次,全球减排符合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
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独立解决。
只有通过全球合作,才能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
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所说,“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全球性解决方案。
”因此,支持全球减排是维护全球环境和人类共同利益的选择。
最后,全球减排也是对未来世代负责的表现。
气候变化对未来世代造成的影响将更为严重,如果不采取行动,将给后代留下巨大的环境问题和发展障碍。
因此,支持全球减排是对未来世代负责的表现,也是对人类命运负责的表现。
反方观点,反对全球减排。
首先,全球减排会对发展中国家造成不公平。
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大量排放温室气体,而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工业化初期,排放量较低。
如果强行要求发展中国家减排,将加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不平衡,不利于全球经济的发展。
其次,全球减排可能会导致经济发展受阻。
许多发展中国家依赖化石能源来推动经济发展,如果减排过快,将影响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甚至可能导致社会动荡。
因此,应当在保障经济发展的前提下,逐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最后,全球减排可能会限制国家主权。
一些国家可能会因为减排目标过高而受到国际社会的压力,甚至可能会影响国家的政策制定和发展方向。
因此,应当尊重各国的主权,让各国自主决定减排的步伐和方式。
综上所述,全球减排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各方利益。
正方强调了全球减排的必要性和共同利益,而反方则提出了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和国家主权的担忧。
在实际辩论中,需要充分权衡各方利益,寻求平衡点,才能找到解决全球减排问题的最佳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60
中国科学 D 辑: 地球科学 2009 年 第 39 卷 第 12 期
IPCC 方案
G8 国家方案 UNDP 方案 OECD 方案
表 1 国际上 7 个控排方案的主要参数
中期目标
长期目标
(2020 年)
(2050 年)
附件Ⅰ国家减排 25%~40%; 非附件Ⅰ国家中, 拉美、中东、 东亚地区及亚洲中央计划国家
收稿日期: 2009-11-23; 接受日期: 2009-12-08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编号: KZCX-YW-Q1-10)资助
摘要 本文对 IPCC, UNDP 和 OECD 等 7 个全球 CO2 减排方案做了模拟, 发现在分配 2006~2050 年各国排放权时, 这些方案不但没有考虑历史上(1900~2005 年)发达国家的 人均累计排放量已是发展中国家 7.54 倍的事实, 而且还为发达国家设计了比发展中国 家大 2.3~6.7 倍的人均未来排放权, 这将大大剥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益. 由此本文明 确指出: IPCC 等方案违背了国际关系中的公平正义原则, 也违背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 任”原则, 因此没有资格作为今后国际气候变化谈判的参考. 本文同时预测了中国在强 力推动低碳技术应用情景下 2006~2050 年的排放预期, 并将此结果同全球其他国家和国 家集团作了比较, 发现即使在 450~470 ppmv 这样严格的大气 CO2浓度控制目标下, 中国 亦有足够的逻辑和道义支持, 获得与这个预期相当的排放权.
2 主要方案介绍
在本文选择的 7 个方案中, 5 个为减排方案, 2 个 为排放空间分配方案, 我们先对它们分别作简单介 绍.
第一个是 IPCC 方案(表 1), 它发表在 IPCC 第四 次评估报告中[4]. 这个方案的出发点是把工业革命以 来到本世纪末的增温控制在 2℃以内, 在这个目标下, 该方案倾向于在 2050 年前把大气 CO2 当量浓度 (CO2-e)控制在 450 ppmv 之内. CO2-e 浓度是一个没有 明确定义的单位, 如果把 CH4 和 N2O 等温室气体都 转换成 CO2-e 浓度的话, 目前大气 CO2-e 浓度已经达 到 460 ppmv 左右, 因此 450 ppmv CO2-e 浓度目标是 不可能实现的. 根据 IPCC 的报告, 大气气溶胶等的 致冷效应, 同 CO2以外的温室气体的致暖作用大致相 等[10]. 这个看法的可靠性虽大可值得怀疑, 但它至少 说明, 目前 IPCC 报告中用的 CO2-e 其实基本相当于 CO2. 在 450 ppmv CO2-e 目标下, IPCC 方案提出,《联 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的 40 个附件Ⅰ国家(澳大 利亚、奥地利、白俄罗斯、比利时、保加利亚、加拿 大、克罗地亚、捷克共和国、丹麦、爱沙尼亚、芬兰、 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冰岛、爱尔兰、意大利、 日本、拉脱维亚、列支敦士登、立陶宛、卢森堡、摩 纳哥、荷兰、新西兰、挪威、波兰、葡萄牙、罗马尼 亚、俄罗斯联邦、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 瑞典、瑞士、土耳其、乌克兰、英国、美国), 2020 年在 1990 年的基础上减排 25%~40%, 到 2050 年则 要减排 80%~95%. 对非附件Ⅰ国家(主要是发展中国 家)中的拉美、中东、东亚以及“亚洲中央计划国家”, 2020 年要在“照常情景”(BAU)水平上大幅减排(可理 解为大幅度放慢 CO2排放的增长速率, 但排放总量还
关键词
CO2 减排 人均累计排放 排放权
1 引言
在一定时段内, 将大气 CO2 浓度控制在某个适 当的水平之内, 目前已成为全球政治共识, 尽管在科 学界内部, 针对诸如气温对 CO2浓度的敏感性这样的 核心科学问题并没有取得一致结论[1~3]. 如果要在操 作层面上完成对 CO2浓度的控制, 就必须有一个为全 球大部分国家所接受的责任体系, 而在这个责任体 系中, 各国今后的排放权分配必定成为焦点. 由于 CO2 排放主要来自交通、冶炼、建筑、电力、日常生 活等领域, 而低碳技术难以在今后一段较长时期内 大范围应用, 加之绝大部分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完成 工业化和城市化, 发达国家又很难放弃高消耗的生
第四个是 OECD(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方案[6](表 1), 它以 2000 年为基准年, 减排主体分为 OECD 国 家、金砖四国和其他国家. 它在 2050 年大气 CO2 浓 度控制在 450 ppmv 目标下, 提出 2030 年全球应减排 3%, 其中 OECD 国家减排 18%, 金砖四国排放可增 加 13%, 其他国家增长 7%; 到 2050 年, 全球在 2000 年的基准上减排 41%, 其中 OECD 国家减排 55%, 金 砖四国减排 34%, 其他国家减排 25%.
①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北京 100029; ② 中国科学院办公厅, 北京 100864; ③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 100101; ④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兰州分馆, 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 兰州 730000 * E-mail: zlding@
第三个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方案[5](表 1), 它提出的目标是全球 CO2 排放在 2020 年达到峰值, 2050 年在 1990 年的基础上减少 50%, 但在此总目标 下,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减排途径不同. 发达国 家应在 2012~2015 年达到峰值, 2020 年在 1990 年基 础上减排 30%, 到 2050 年则减排 80%; 发展中国家 在 2020 年达到峰值, 届时可比“现有水平”多排放 80%, 到 2050 年, 则要比 1990 年减排 20%. 这个方 案提出的 2050 年 CO2 浓度控制目标, 与 IPCC 方案相 同, 也为 450 ppmv CO2-e.
在基线水平上大幅度减排
附件Ⅰ国家减排 80%~95%; 非附件Ⅰ国家在基线水平
上大幅减排
基准年 1990 年
−
减排 50%
−
到达峰值
减排 50%
1990 年
减排 3% (2030 年)
减排 41%
2000 年
澳大利亚 Garnaut 方案
增加 方案
丹麦 Sørensen 方案
可增加), 到 2050 年, 所有非附件Ⅰ国家都要在 BAU 水平上大幅减排.
第二个是 G8 方案(表 1), 由 G8 国家(美国、英国、 法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日本和俄罗斯)在 2009 年 7 月的意大利峰会上提出. 它要求到 2050 年, 将全 球通过化石能源利用和水泥生产排放的 CO2 削减 50%, 而发达国家则削减 80%. 这个方案没有设定基 准年, 也没有设定中期目标和 2050 年 CO2 浓度控制 目标.
中国科学 D 辑:地球科学 2009 年 第 39 卷 第 12 期: 1659 ~ 1671
《中国科学》杂志社
SCIENCE IN CHINA PRESS
国际温室气体减排方案评估及中国长期排放权讨论
丁仲礼①*, 段晓男②, 葛全胜③, 张志强④
到目前为止, 国际上已提出许多今后排放空间 分配方案, 其中大部分选择了减排路径, 只有少部分
引用格式: Ding Z L, Duan X N, Ge Q S, et al. On the major proposals for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and some related issues. Sci China Earth Sci, 2010, doi: 10.1007/s11430-010-0012-4
活方式, 可以想见, 要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的全球责任 体系将会非常困难, 并必定会经历一场激烈的利益 博弈. 事实上, 尽管许多国家的政治家表达了应对全 球变暖的良好意愿, 但并没有真正做出具有自我牺 牲精神的承诺, 也没有从建立全球责任体系的角度, 提出过全面合理的控制排放方案. 我们知道, 在定下 某个时间节点大气 CO2 浓度目标后, 到这个节点止, 人类可排放的 CO2 总量就随之确定, 因此所谓减排, 实质上就是确定这个总量如何在各国间分配, 而分 配过程就是利益博弈过程.
美国 美国以外的经合组织国家
中国 中国以外的非经合组织国家
美国、中国、西欧等 13 类
到 2050 年则要减排 45%; 印度则到 2020 年可增加排 放 97%, 到 2050 年这个增排幅度则要降至 90%.
第六个方案(表 1)由来自美国、荷兰和意大利的 几位科学家[8]共同提出 (后文称 CCCPST 方案), 它强 调在公平原则下, 由不同国家的高收入群体承担减 排任务, 一个国家的高收入人数在全球所有高收入 人数中的比例即为此国家的减排比例, 而一国高收 入人数则通过该国不同人群收入分布计算获得. 在 这个方案中, 控制排放的主体分四类: 美国、美国以 外的经合组织国家、中国、中国以外的非经合组织国 家, 并要求到 2020 年全球达到排放高峰, 该年总的 排放量设定为 9.03 GtC (1 GtC=10 亿吨碳), 分配到四 个主体, 美国 1.39 GtC, 美国以外的经合组织国家 2.13 GtC, 中国 2.32 GtC, 中国以外的非经合组织国 家 3.19 GtC; 2030 年全球总排放量设定在 8.18 GtC, 其分配方案是美国 0.87 GtC, 美国以外的经合组织 国家 1.69 GtC, 中国 2.24 GtC, 中国以外的非经合组 织国家 3.38 GtC. 这个方案将 2003 年设定为基准年, 据美国能源信息署(EIA)[11]的数据, 该年全球化石能 源燃烧排放的 CO2 为 6.95 GtC.
丁仲礼等: 国际温室气体减排方案评估及中国长期排放权讨论
从分配排放权出发. 由于这两条路径会起到殊途同 归的效果, 说到底均有一个公正性的问题. 本文将对 国际上影响较大的 7 个方案[4~9]做出评估, 评估的角 度为: 如果照此方案实行, 今后各国的人均排放权有 多大的差异. 本文采用的评判标准为: 差异越大, 方 案就越不公正. 这是因为我们接受一个已得到反复 论证的道理: 排放权为基本人权. 此外, 本文还结合 过去人均累计排放历史, 论证了中国今后理应获得 的排放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