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歌欣赏》教案讲课教案
中国民歌欣赏音乐教案设计

中国民歌欣赏音乐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基本特点和分类,培养学生对中国民歌的兴趣和热爱。
2. 通过欣赏和学唱民歌,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歌唱技巧。
3. 引导学生理解民歌背后的文化内涵,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中国民歌的基本特点和分类2. 欣赏和学唱代表性民歌3. 民歌背后的文化内涵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民歌的基本特点和分类2. 欣赏法:播放代表性民歌,引导学生欣赏和感受3. 实践法:分组学唱民歌,进行合唱表演4.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民歌背后的文化内涵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2. 音响设备3. 民歌乐谱4. 合唱麦克风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中国民歌的基本特点和分类,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欣赏篇:播放代表性民歌,如《茉莉花》、《康定情歌》等,引导学生欣赏和感受民歌的美。
3. 学唱篇:分组学唱民歌,给予学生指导,纠正发音和节奏错误。
4. 文化篇:讲解民歌背后的文化内涵,如《茉莉花》所反映的江南水乡风情。
5. 实践篇:分组进行合唱表演,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民歌的魅力。
6. 总结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民歌的意义和价值。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合唱等。
2. 学习效果:通过学生的学唱和实践,评估学生对民歌的掌握程度。
3. 小组合作: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民歌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展示所学民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参观民间音乐表演:组织学生参观民间音乐表演,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民歌文化。
3. 制作民歌专题报告:让学生选择一首感兴趣的民歌,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并进行报告分享。
八、教学注意事项1. 因材施教: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给予个别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2. 注重实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唱和实践,提高学生的音乐技能和表现力。
《中国民歌欣赏》教案范文

《中国民歌欣赏》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分类,提高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认识。
2. 通过欣赏和学唱民歌,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3.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鉴赏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4. 引导学生运用音乐、舞蹈、绘画等多种形式表现民歌,激发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 民歌的基本概念:介绍民歌的定义、来源、历史地位等。
2. 民歌的分类:介绍山歌、小调、劳动号子、风俗歌曲等类型的特点及代表作品。
3. 民歌的地区特点:分析不同地区民歌的风格、旋律、节奏等。
4. 民歌的演唱形式:介绍独唱、对唱、合唱等演唱方式。
5. 民歌的文化内涵:探讨民歌在民间习俗、历史传承、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民歌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分类,掌握民歌的演唱技巧。
2. 教学难点:分析民歌的地域特点,培养学生对民歌的鉴赏能力和创新表现。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民歌的基本概念、特点、分类和演唱形式。
2. 示范法:教师演唱或播放优秀民歌,让学生感受民歌的魅力。
3. 互动教学法:分组讨论、学唱民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 实践教学法:引导学生创作、表演民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材:准备有关中国民歌的教材或资料。
2. 音响设备:准备音响、麦克风、耳机等。
3. 乐器:准备民族乐器,如二胡、古筝、琵琶等。
4. 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民歌图片、音频、视频等。
5. 创作材料:准备纸、笔、颜料等,供学生创作使用。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歌,激发学生对民歌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民歌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分类,引导学生了解民歌的魅力。
3. 教学实践:分组学唱民歌,让学生亲身感受民歌的韵味。
4. 欣赏与讨论:欣赏优秀民歌,引导学生分析民歌的地域特点、演唱形式等。
5. 创新表现:鼓励学生运用音乐、舞蹈、绘画等多种形式表现民歌,激发创造力。
《中国民歌欣赏》教案范文

《中国民歌欣赏》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欣赏中国各地的民歌,提高他们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 通过欣赏和学习民歌,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音乐鉴赏水平。
3. 引导学生了解民歌背后的历史、民俗和文化内涵,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民歌的定义与分类:介绍什么是民歌,以及中国民歌的分类和特点。
2. 民歌的演唱技巧:教授民歌的演唱方法,如呼吸、发音、节奏等。
3. 经典民歌欣赏: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民歌,进行欣赏和学唱。
4. 民歌背后的故事:介绍每首民歌的历史背景、创作动机和民俗内涵。
5. 民歌的文化价值:探讨民歌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民歌的定义、分类和特点,以及民歌的演唱技巧。
2. 示范法:教师演唱或播放优秀民歌,供学生欣赏和学习。
3. 互动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唱和表演,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4. 案例分析:通过讲解民歌背后的故事,让学生深入了解民歌的文化内涵。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制作包含民歌图片、歌词和音响资料的PPT。
2. 音响设备:准备音响设备,用于播放民歌歌曲。
3. 教学资料:准备相关民歌的乐谱、歌词和背景资料。
4. 教学用具:准备歌谱、哨子等教学用具。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2. 演唱能力:评估学生在学唱民歌过程中的发音、节奏和音准等方面。
3. 理解与应用: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检验学生对民歌文化内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对教学进行改进。
六、教学安排:1. 第1-2课时:介绍民歌的定义与分类,学习民歌的演唱技巧。
2. 第3-4课时:欣赏经典民歌,学习每首歌曲的演唱。
3. 第5-6课时:深入了解民歌背后的故事,探讨民歌的文化价值。
4. 第7-8课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民歌的感悟。
《中国民歌欣赏》教案范文

《中国民歌欣赏》教案范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音版音乐教材中的《中国民歌欣赏》章节,详细内容包括东北民歌《小拜年》、江苏民歌《茉莉花》和四川民歌《康定情歌》。
通过对不同地域民歌的欣赏和分析,让学生了解我国民歌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我国不同地域民歌的特点和风格。
2. 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提高对我国民间音乐的欣赏水平。
3. 增强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民歌地域性特点的理解和分析。
教学重点:掌握不同地域民歌的风格特点,学会欣赏和评价。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音响设备、钢琴、黑板、粉笔。
学具:音乐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民间音乐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民间音乐的特色,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对我国不同地域的民歌产生好奇心。
3. 课堂讲解:a. 播放东北民歌《小拜年》,引导学生关注歌曲的节奏、旋律和歌词特点。
b. 分析江苏民歌《茉莉花》的优美旋律,探讨其地域风格。
c. 品鉴四川民歌《康定情歌》,了解其民族特色。
5. 例题讲解:针对课堂内容,设计相关题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自己喜欢的民歌,并阐述其地域特点和音乐风格。
答案示例:以《青藏高原》为例,分析其高亢激昂的旋律,表现了青藏高原的壮美和藏族人民的热情。
2. 课后练习:学唱一首民歌,并尝试用乐器伴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民歌地域性特点的理解程度,以及课堂参与度。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深入了解其他地区的民歌,提高音乐素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对我国民歌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音乐审美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同时,注重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中不断进步。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取与安排2. 教学目标的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4. 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5. 作业设计及课后反思一、教学内容的选取与安排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以及兴趣爱好。
《中国民歌欣赏》教案

《中国民歌欣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分类,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2. 通过欣赏和学唱中国民歌,提高学生对音乐艺术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对中国民歌的热爱和传承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中国民歌的基本概念:民歌的定义、特点、分类等。
2. 各地域民歌代表作品:如《茉莉花》、《康定情歌》、《月亮代表我的心》等。
3. 民歌的音乐特点:旋律、节奏、演唱形式等。
4. 民歌与民俗文化:民歌与节日、民俗活动的关系。
5. 民歌的传承与保护:了解民歌传承的历史背景,探讨现代社会中民歌的保护与发展。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民歌的基本概念、特点、分类等。
2. 示范法:播放优秀民歌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学唱。
3. 实践法:分组练习,进行民歌演唱和表演。
4. 讨论法:组织学生探讨民歌的传承与保护问题。
四、教学资源1. 音响设备:播放民歌歌曲。
2. 教学课件:展示民歌图片、文字资料。
3. 民歌教材或资料:提供给学生自学和参考。
4. 网络资源:查询有关民歌的资讯和视频。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掌握民歌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分类。
2. 学生能够欣赏并分辨各地域的民歌风格。
3. 学生能够学唱几首具有代表性的民歌。
4. 学生能够了解民歌与民俗文化的关系,以及民歌的传承与保护现状。
5.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对民歌传承与保护的看法。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10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教学计划:第1-2课时:介绍中国民歌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分类。
第3-4课时:欣赏各地域民歌代表作品。
第5-6课时:学习民歌的音乐特点和演唱形式。
第7-8课时:探讨民歌与民俗文化的关系。
第9-10课时:讨论民歌的传承与保护问题。
七、教学步骤1. 第1-2课时:(1) 引入话题:讲解民歌的定义和特点。
(2) 展示案例:播放各地域的民歌代表作品。
(3) 小组讨论:分析民歌的分类和地域特点。
《中国民歌欣赏》教案范文

《中国民歌欣赏》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2. 通过欣赏和学唱民歌,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3. 引导学生感受民歌中的情感表达,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国民歌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
2. 各地具有代表性的民歌作品。
3. 民歌的演唱技巧和表现手法。
4. 民歌在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价值。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民歌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
2. 采用示范法,播放各地具有代表性的民歌作品,让学生感受民歌的魅力。
3. 采用实践法,引导学生学唱民歌,锻炼演唱技巧。
4.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民歌中的情感表达,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民歌资料,如音频、视频、乐谱等。
2. 准备音响设备,以便播放民歌作品。
3. 准备教学课件,展示民歌的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中国民歌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各地具有代表性的民歌作品,让学生了解民歌的魅力。
3. 欣赏:播放民歌作品,让学生在聆听中感受民歌的风格和情感。
4. 学唱:选取一首简单易懂的民歌,引导学生跟唱,锻炼演唱技巧。
5.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民歌中的情感表达,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民歌在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价值。
7. 作业:布置课后学习任务,要求学生课后自主欣赏和学习民歌。
六、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民歌演唱会,让学生展示所学成果,增强实践能力。
2. 参观当地的文化馆或博物馆,了解民歌在地域文化中的传承与发展。
3. 开展民歌知识问答活动,检验学生对民歌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演唱技巧和讨论积极性。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课后学习的成果,了解学生对民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3. 民歌演唱会:评估学生在演唱会中的表现,包括演唱、表演和团队协作等方面。
《中国民歌欣赏》教案范文

《中国民歌欣赏》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中国民歌欣赏》一文,了解中国民歌的起源、形式和发展历程。
2、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
3、通过学习和欣赏多种类型的中国民歌,让学生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多样性。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学习和欣赏中国民歌,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教学难点:如何通过音乐欣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中国民歌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三、教学方法1、导入:播放一段中国传统音乐,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2、课堂讲解:介绍中国民歌的起源、形式和发展历程,引导学生对中国民歌进行有针对性的听觉分析。
3、音乐欣赏:通过播放不同类型的中国民歌,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和民族的音乐特色,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欣赏能力。
4、互动讨论:在欣赏完一首民歌后,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引导学生从歌曲的歌词、旋律、语言等方面分析歌曲的内涵和文化特点。
5、巩固练习:通过练习唱歌、打节奏等方法,巩固学生对民歌的理解和听觉分析能力。
四、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民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1、中国民歌的起源中国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类型,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古代时期。
中国歌谣传统始于口头文学,包括无数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生活经验和智慧,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元性。
2、中国民歌的发展历程中国民歌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变化。
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中国民歌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地演变,从最初的歌谣变成了各种类型的民间歌曲、小调、诗歌歌曲、民间舞蹈和音乐戏曲等。
在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民歌中,可以看到不同的音乐形式、歌唱方式和文化特征。
第二节:中国民歌的形式特征和演唱技巧1、中国民歌的形式特征中国民歌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它往往是由一段简单的旋律、朴素的歌词和传统的乐器伴奏组成。
在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民歌中,可以看到一些共同的形式特征,如简单明了的旋律结构、抑扬顿挫的节奏和丰富多样的歌唱技巧。
《中国民歌欣赏》教案

《中国民歌欣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分类,培养学生的民族音乐文化素养。
2. 通过欣赏和学唱民歌,使学生感受中国民歌的魅力,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3. 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民歌背后的地域特色和民俗风情,增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内容1. 中国民歌的基本概念:民歌、山歌、小调、劳动号子等。
2. 中国民歌的特点:地域性、民俗性、口头性、变异性和集体性。
3. 中国民歌的分类:劳动民歌、爱情民歌、生活民歌、历史民歌、民间叙事诗等。
4. 各地域民歌的代表作品:如《茉莉花》、《康定情歌》、《月亮代表我的心》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中国民歌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分类;各地域民歌的代表作品。
2. 难点:民歌背后的地域特色和民俗风情;民歌的音乐特点和演唱技巧。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民歌的基本概念、特点、分类和代表作品。
2. 欣赏法:播放各地域民歌的代表作品,引导学生感受民歌的魅力。
3. 实践法:组织学生学唱民歌,提高演唱技巧。
4. 讨论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民歌背后的地域特色和民俗风情。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中国民歌的概念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中国民歌的分类和各地域民歌的代表作品。
3. 欣赏:播放各地域民歌的代表作品,引导学生感受民歌的魅力。
4. 学唱:组织学生学唱民歌,注意指导演唱技巧。
5. 讨论: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民歌背后的地域特色和民俗风情。
7. 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课后欣赏和学唱民歌,进一步感受民歌的魅力。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民歌演唱比赛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2. 关注学生在欣赏和学唱民歌过程中的兴趣、参与度和表现,鼓励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3. 评价学生对民歌背后地域特色和民俗风情的理解程度,以及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适合中学生程度的民歌教材,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
《中国民歌欣赏》教案范文2

《中国民歌欣赏》优质教案范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音乐鉴赏》教材第六章第三节《中国民歌欣赏》。
详细内容包括中国民歌的起源、发展、种类及特点,着重介绍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等典型民歌形式,并通过经典曲目欣赏,深入理解中国民歌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起源、发展、种类及特点,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对我国民间音乐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3. 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欣赏中国民歌。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中国民歌的种类及特点。
教学重点: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的识别与欣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音响、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中国民歌《茉莉花》,引导学生感受中国民歌的优美旋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1)介绍中国民歌的起源、发展及种类;(2)讲解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的特点;(3)分析《茉莉花》的旋律、节奏、歌词等特点。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熟悉的民歌,分享并分析其特点。
4. 例题讲解:以《小白菜》为例,讲解山歌的特点及鉴赏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欣赏一首劳动号子,并分析其特点。
六、板书设计1. 中国民歌的起源、发展、种类2. 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的特点3. 《茉莉花》分析旋律、节奏、歌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你喜欢的中国民歌,写出其特点及鉴赏感受。
2. 答案要求:不少于300字,包括歌曲名称、特点分析、个人感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收集更多中国民歌,进行欣赏和分享,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同时,推荐学生观看相关纪录片,深入了解中国民间音乐文化。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环节设计;3. 例题讲解的详细程度;4. 作业设计的深度与广度;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中国民歌欣赏》教案范文

《中国民歌欣赏》教案范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音乐鉴赏》教材第五单元《民歌风韵》,详细内容主要包括我国不同地区的代表性民歌,如《茉莉花》、《康定情歌》、《小河淌水》等,通过对歌曲的欣赏和分析,让学生了解我国民歌的风格特点及地域文化。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不同地区民歌的风格特点。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各地区民歌的音乐特点和风格。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民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音响、钢琴等。
学具:音乐教材、笔记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一段我国各地区民歌的剪辑,让学生初步感受不同地区的音乐风格,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将要学习的民歌及其背景,如《茉莉花》、《康定情歌》等。
3. 案例分析:a. 欣赏《茉莉花》,分析其旋律、节奏、歌词等特点。
b. 欣赏《康定情歌》,分析其音乐风格及地域特色。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唱两句民歌,体验民歌的韵味。
5. 知识讲解:讲解民歌的分类、风格特点、地域文化等。
6. 实践环节: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首民歌,分析其特点并分享。
六、板书设计1. 《中国民歌欣赏》2. 内容:a. 民歌的定义与分类b. 不同地区民歌的特点c. 民歌的审美价值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你喜欢的民歌,包括歌曲背景、旋律、节奏、歌词等方面。
2. 答案示例:以《小河淌水》为例,分析其悠扬的旋律、抒情的歌词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民歌的兴趣较高,但在分析民歌特点时,部分学生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了解更多民歌,如《青藏高原》、《天路》等,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民歌演唱比赛,激发学习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分析各地区民歌的音乐特点和风格。
《中国民歌欣赏》获奖教案设计

《中国民歌欣赏》获奖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民歌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民歌的定义、特点和分类,掌握民歌的基本知识。
1.2 教学内容:1.2.1 民歌的定义与特点1.2.2 民歌的分类1.2.3 民歌的发展历程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民歌的内涵。
1.4 教学步骤:1.4.1 导入:播放一首具有代表性的民歌,引发学生对民歌的兴趣。
1.4.2 讲解民歌的定义与特点,通过举例进行分析。
1.4.3 介绍民歌的分类,分析各类民歌的特点及代表作品。
第二章:民歌的演唱技巧2.1 教学目标:掌握民歌的演唱技巧,提高学生的歌唱水平。
2.2 教学内容:2.2.1 民歌的呼吸与发声2.2.2 民歌的节奏与音准2.2.3 民歌的润腔与装饰音2.3 教学方法:采用示范法、实践法,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并掌握民歌演唱技巧。
2.4 教学步骤:2.4.1 讲解民歌的呼吸与发声技巧,进行示范演唱。
2.4.2 分析民歌的节奏与音准特点,进行实践练习。
2.4.3 教授民歌的润腔与装饰音技巧,引导学生进行演唱练习。
第三章:民歌的地区特色3.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各地民歌的特色,感受地域文化的差异。
3.2 教学内容:3.2.1 北方民歌的特点与代表作品3.2.2 南方民歌的特点与代表作品3.2.3 少数民族民歌的特点与代表作品3.3 教学方法:采用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各地民歌的特色。
3.4 教学步骤:3.4.1 讲解北方民歌的特点与代表作品,进行音频播放。
3.4.2 分析南方民歌的特点与代表作品,进行音频播放。
3.4.3 介绍少数民族民歌的特点与代表作品,进行音频播放。
第四章:民歌的音乐形式4.1 教学目标:掌握民歌的音乐形式,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4.2 教学内容:4.2.1 民歌的曲式结构4.2.2 民歌的和声特点4.2.3 民歌的旋律特色4.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分析法,引导学生理解并欣赏民歌的音乐形式。
《中国民歌欣赏》教案

《中国民歌欣赏》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音乐欣赏》教材第六章“中国民歌”部分,详细内容主要包括中国民歌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分类。
具体包括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等不同类型的民歌,深入剖析其音乐特点、地域特色以及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民歌的基本知识和分类;2. 培养学生对民歌的审美情趣,提高音乐鉴赏能力;3. 通过学习民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民歌的地域特色及其音乐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民歌的分类、特点以及文化内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钢琴、黑板、音响设备。
学具:笔记本、笔、音乐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地域的民歌片段,引导学生关注民歌的地域特色,激发学习兴趣。
2. 理论讲解(10分钟)介绍民歌的起源、发展、分类及其音乐特点,讲解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等不同类型民歌的代表性曲目。
3. 实践情景引入(15分钟)选择一首具有代表性的劳动号子,让学生模仿劳动场景,亲身体验民歌的音乐魅力。
4. 例题讲解(15分钟)分析《茉莉花》这首山歌的音乐结构、旋律特点,引导学生理解民歌的审美价值。
5. 随堂练习(10分钟)六、板书设计1. 《中国民歌欣赏》2. 内容:民歌的起源与发展民歌的分类:劳动号子、山歌、小调民歌的音乐特点及地域特色代表性民歌:《茉莉花》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教材中的一首民歌,阐述其音乐特点、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2. 答案:以《小河淌水》为例,分析其悠扬的旋律、抒情的歌词以及云南地域特色。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是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参与到课堂讨论和实践中;2. 学生对民歌的分类、特点及文化内涵的掌握程度;3.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讲解不清晰、实践环节不充分等问题。
拓展延伸建议:1. 组织学生参加民歌比赛或演出,提高实践能力;2. 邀请民间艺人来校进行讲座,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民歌;3. 带领学生参观民俗博物馆,深入了解民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音乐教案中国民歌欣赏

音乐教案中国民歌欣赏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教版音乐教材第七章《中国民歌欣赏》中的内容。
详细内容包括对民歌的定义、分类以及各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民歌作品进行分析和欣赏。
重点掌握山歌、小调、号子的特点及代表作品。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起源、发展以及分类,提高音乐素养。
2. 通过欣赏和分析各地区民歌,培养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
3. 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山歌、小调、号子的特点及代表作品。
难点:分析各地区民歌的风格特点,理解民歌背后的文化内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音响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音乐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歌《茉莉花》,引导学生感受民歌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1)介绍民歌的定义、起源和发展。
(2)分析民歌的分类及特点,重点讲解山歌、小调、号子。
3. 欣赏分析:(1)播放各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民歌,如《青藏高原》、《小河淌水》、《茉莉花》等。
(2)引导学生从旋律、节奏、歌词等方面进行分析,了解其风格特点。
4. 随堂练习:(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首喜欢的民歌进行学唱。
(2)学唱过程中,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演唱技巧。
5. 小组展示:(1)每组派代表进行演唱展示。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民歌的分类、特点及代表作品。
六、板书设计1. 中国民歌欣赏2. 内容:民歌定义、起源、发展民歌分类:山歌、小调、号子各地区代表作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选择一首喜欢的民歌,分析其风格特点,并学唱。
2. 答案要求:提交一份分析报告,包括歌曲名称、风格特点、学唱感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参与度较高,但在学唱过程中,部分学生演唱技巧有待提高。
2. 拓展延伸: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深入了解民歌背后的文化内涵。
组织音乐实践活动,如民歌比赛、音乐会等,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中国民歌欣赏》教案范文

《中国民歌欣赏》教案《中国民歌欣赏》教案范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民歌欣赏》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教学目标设计:(一)认知目标:通过欣赏学习,使同学掌握以下知识:1、民歌的内涵与外延。
2、民歌的特点和分类。
3、地域特征与民歌风格的关系。
4、了解中国音乐的多样性。
5、懂得继承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意义。
(二)能力发展目标:1、在欣赏中引导同学听、唱、思、议、记、看,全方位开拓思维空间,训练同学的形象艺术思维能力。
2、通过方法的介绍,培养同学对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示力和发明力,达到艺术熏陶与塑造人的目的。
(三)情感培养目标:1、培养音乐兴趣,以和热爱祖国各民族的民歌和民间音乐的感情。
2、激发同学不时接受音乐审美教育的动机。
3、获得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促进同学个性自由和谐地发展,为同学终身学习和音乐审美素质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材内容和重点、难点分析:(一)教材内容分析:1、中国民歌是我国保守民族民间音乐中的重要组成局部,也是其它种类民族音乐(民间歌舞、曲艺音乐、戏曲音乐、民族器乐)的基础。
本节课中,选入了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些民歌,突出体现了中国民歌的地区特色和民族风格。
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同学热爱祖国各民族的民歌和民间音乐的感情,培养同学对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示力和发明力。
2、内容的选材,符合高中同学的年龄特点,是对小学、初中阶段所学民族音乐知识的补充与衔接,并能使同学在现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激发不时接受音乐审美教育的动机,获得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促进同学个性自由和谐地发展,为同学终身学习和音乐审美素质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通过欣赏各地民歌,在现有认知结构基础上了解中国民歌的特点和分类。
(2)在欣赏过程中让同学自身去听辨、分析,学唱民歌片断,通过体会与感受,培养同学实际的区分能力与形象艺术思维能力。
《中国民歌欣赏》教案范文

《中国民歌欣赏》教案范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音乐鉴赏》教材第六章“民歌欣赏”部分,具体包括第一节的“中国民歌概述”和第二节的“典型民歌作品欣赏”。
详细内容涉及中国民歌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分类;典型民歌作品包括《茉莉花》、《小白菜》、《康定情歌》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分类,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2. 通过对典型民歌作品的欣赏,使学生感受中国民歌的魅力,培养音乐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合作交流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中国民歌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分类;典型民歌作品的欣赏。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音乐角度分析民歌的特点,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音响、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播放《茉莉花》,让学生初步感受中国民歌的魅力。
(2)提问:这首歌曲属于哪个国家的音乐?它有什么特点?2. 知识讲解(10分钟)(1)介绍中国民歌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分类。
(2)讲解典型民歌作品《茉莉花》的音乐特点。
3. 实践情景引入(10分钟)(1)分组讨论:请同学们分为四个小组,分别从旋律、节奏、歌词、情感等方面分析《茉莉花》的特点。
(2)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分析成果。
4. 例题讲解(10分钟)以《小白菜》为例,讲解如何从音乐角度鉴赏中国民歌。
5. 随堂练习(15分钟)(1)播放《康定情歌》,让学生独立分析其音乐特点。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中国民歌的特点及鉴赏方法。
六、板书设计1. 中国民歌概述起源、发展、特点、分类2. 典型民歌作品欣赏《茉莉花》、《小白菜》、《康定情歌》3. 音乐鉴赏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茉莉花》的音乐特点。
(2)从音乐角度鉴赏一首自己喜欢的中国民歌,并写出鉴赏心得。
2. 答案:(1)《茉莉花》的音乐特点:旋律优美、节奏流畅、歌词朴实、情感真挚。
《中国民歌欣赏》获奖教案设计

《中国民歌欣赏》获奖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基本特点和分类,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2. 通过欣赏不同地区的民歌,使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地域特色。
3. 引导学生参与民歌演唱和演奏,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4. 增强学生对中国民歌文化的自豪感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中国民歌的概述:介绍中国民歌的定义、特点、分类及历史地位。
2. 民歌欣赏:筛选具有代表性的各地区民歌,进行欣赏和分析。
3. 民歌演唱与演奏:教授民歌演唱技巧,引导学生参与演奏民歌乐器。
4. 民歌创作与传承:鼓励学生创作新民歌,培养传承民歌文化的责任感。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民歌的基本特点、分类及历史地位。
2. 欣赏法:组织学生欣赏优秀民歌作品,分析作品风格和特点。
3. 实践法:教授民歌演唱技巧,引导学生参与演奏民歌乐器。
4. 创作法:鼓励学生创作新民歌,培养传承民歌文化的责任感。
四、教学资源:1. 音频、视频资料: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民歌作品,供学生欣赏和分析。
2. 民歌乐器:提供相关乐器,如二胡、笛子、琵琶等,供学生演奏。
3. 教材:选用适合初中生阅读的民歌欣赏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性的学习资料。
五、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演唱和演奏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
2. 成果性评价:评价学生对民歌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民歌演唱和演奏的能力。
3. 创作性评价:评价学生在民歌创作方面的创新能力,以及传承民歌文化的意识。
教案设计注意事项:1. 确保教学内容丰富多样,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
2. 注重学生的参与度,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
3. 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4. 注重教学资源的整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5. 定期进行教学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歌,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中国民歌欣赏》教案

《中国民歌欣赏》教案中国民歌欣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中国民歌的特点和代表作品,培养学生对中国民歌的兴趣。
2. 能力目标:通过欣赏、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增强他们对祖国的认同感。
二、教学内容中国民歌欣赏三、教学重点1. 了解中国民歌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2. 分析民歌的表现手法和情感内涵。
四、教学难点分析民歌的表现手法和情感内涵。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中国民歌的发展和特点。
2. 听歌法:选择代表性的中国民歌进行欣赏。
3. 分析法:通过分析歌曲的歌词、旋律和表达方式了解民歌的内涵。
六、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音乐播放设备。
2. 选取的中国民歌音频和歌词。
七、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介绍中国民歌的定义和发展历史,激发学生对中国民歌的兴趣。
第二步:欣赏与分析(30分钟)1. 教师播放一首中国民歌,让学生听歌并观察反应。
2. 学生讨论歌曲的旋律特点、歌词的意境和歌曲所传达的情感。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表现手法,如音乐的节奏、重复和变化,以及歌词的表意方式等。
第三步:学生表演(15分钟)1. 学生分组,选择一首中国民歌进行小组表演。
2. 学生展示自己的表演成果,并互相评价。
第四步:总结与展望(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八、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中国民歌进行演唱或演奏,并在班级或学校的音乐会上展示。
2. 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更多的中国民歌,扩展自己的音乐视野,了解更多地域特色的民歌。
九、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情况。
2. 针对学生的群体评价和个体评价,包括对歌曲的分析和表演的评价。
教案结束。
《中国民族民歌欣赏》(教案)

4.了解各民族民歌背后的历史、文化及民俗风情;
5.学唱一首民族民歌,感受民族音乐的韵味;
6.探讨如何传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的认识,培养音乐鉴赏能力;
2.增强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提升文化自信;
首先,我发现学生们对于民族民歌的兴趣被成功激发。他们在课堂上积极提问、认真聆听,表现出对民族音乐的尊重和热爱。这让我深感欣慰,也证明了我的教学初衷得到了实现。
其次,通过对比不同民族民歌的旋律、节奏、调式等,学生们能够更好地把握各自的特点。在讲授过程中,我注意到他们脸上恍然大悟的表情,这表明他们已经逐步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民族民歌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在现代音乐中融入民族元素”。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学唱活动。这个活动将让学生亲身体验民族民歌的韵味。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学唱成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民族民歌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传播民族音乐文化。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尝试让学生们深入了解中国民族民歌的魅力。从导入新课到实践活动,再到小组讨论,整个教学过程旨在让学生们感受民族音乐的美,同时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在课后,我对这次教学进行了反思,有以下几点感悟:
《中国民歌欣赏》教案范文

《中国民歌欣赏》教案范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音乐鉴赏》教材第六章第三节“中国民歌欣赏”。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分析中国民歌的起源、发展及其地域特色;详细解读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等地区的典型民歌;探讨民歌在当代音乐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起源、发展及其地域特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 培养学生对民歌的鉴赏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3.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和传承民间音乐。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各地区民歌的特点及其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中国民歌的起源、发展及其地域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东北民歌《小拜年》,让学生初步感受民歌的魅力,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介绍中国民歌的起源、发展及其地域特色。
(1)中国民歌的起源和发展。
(2)各地区民歌的特点及其代表作品。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地区,收集该地区的典型民歌,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4. 例题讲解:以《茉莉花》为例,分析民歌的旋律、节奏、歌词等特点。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茉莉花》的旋律,进行演唱练习。
六、板书设计1. 中国民歌的起源与发展2. 各地区民歌特点及代表作品3. 民歌在当代音乐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七、作业设计(1)分析一首你喜欢的民歌,从旋律、节奏、歌词等方面进行阐述。
(2)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谈谈你对民歌在当代音乐发展中地位与作用的看法。
(3)以小组为单位,创作一首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歌,并进行演唱。
2. 答案:见教材课后习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了解和欣赏中国民歌,关注民间音乐的发展,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解读;2. 教学目标的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把握;4. 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5. 板书设计;6. 作业设计。
《中国民歌欣赏》获奖教案设计

《中国民歌欣赏》获奖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1.2 教学目标1.3 教学方法1.4 教学内容1.5 教学资源第二章:中国民歌的基本概念2.1 民歌的定义2.2 民歌的分类2.3 民歌的特点2.4 民歌的历史发展2.5 民歌的价值和意义第三章:汉族民歌3.1 汉族民歌的分布3.2 汉族民歌的类型3.3 汉族民歌的代表作品3.4 汉族民歌的音乐特点3.5 汉族民歌的文化内涵第四章:少数民族民歌4.1 少数民族民歌的分布4.2 少数民族民歌的类型4.3 少数民族民歌的代表作品4.4 少数民族民歌的音乐特点4.5 少数民族民歌的文化内涵第五章:中国民歌的传承与保护5.1 民歌传承的意义5.2 民歌传承的方式5.3 民歌保护的措施5.4 民歌传承与保护的现状5.5 民歌传承与保护的未来展望第六章:经典民歌作品欣赏(上)6.1 北方民歌《茉莉花》6.2 江南民歌《无锡景》6.3 西南民歌《康定情歌》6.4 西北民歌《黄河船夫曲》6.5 华南民歌《月光光》第七章:经典民歌作品欣赏(下)7.1 汉族民歌《小河淌水》7.2 藏族民歌《青藏高原》7.3 蒙古族民歌《敖包相会》7.4 回族民歌《花儿与少年》7.5 壮族民歌《布依族山歌》第八章:民歌演唱技巧入门8.1 呼吸控制8.2 发声技巧8.3 音准与节奏8.4 情感表达8.5 舞台表现力第九章:民歌演唱实践9.1 集体合唱练习9.2 个人独唱练习9.3 民歌对唱练习9.4 民歌伴唱练习9.5 舞台演出实践第十章:民歌创作与改编10.1 民歌创作的背景与意义10.2 民歌创作的基本原则10.3 民歌改编的方法与技巧10.4 民歌创作与改编的案例分析10.5 民歌创作与改编的尝试与评价第十一章:民歌与地域文化11.1 民歌与地域文化的关系11.2 不同地域民歌的特点11.3 地域文化对民歌的影响11.4 民歌在地域文化传承中的作用11.5 地域文化与民歌欣赏的意义第十二章:民歌与民俗活动12.1 民歌在民俗活动中的地位12.2 民俗活动中的民歌演唱形式12.3 民歌与民俗活动的相互影响12.4 具体民俗活动中的民歌实例12.5 民歌与民俗活动的价值探讨第十三章:现代民歌发展现状13.1 现代民歌的发展趋势13.2 现代民歌创作的特点13.3 现代民歌演唱风格的变化13.4 现代民歌面临的挑战与机遇13.5 促进现代民歌发展的措施第十四章:国际视野中的中国民歌14.1 中国民歌在国际舞台上的展示14.2 国外对中国民歌的认知与接受程度14.3 跨国合作中的民歌交流14.4 国外学者对中国民歌的研究14.5 中国民歌的国际影响力第十五章:课程总结与拓展活动15.1 课程主要收获与总结15.2 民歌欣赏与研究的拓展方向15.3 组织学生进行民歌演出与比赛15.4 鼓励学生参与民歌创作与研究15.5 持续关注中国民歌的发展与创新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教案《中国民歌欣赏》涵盖了民歌的基本概念、汉族与少数民族民歌的特点、民歌的传承与保护、经典民歌作品欣赏、民歌演唱技巧、民歌创作与改编、民歌与地域文化的关系、民歌与民俗活动、现代民歌发展现状、中国民歌在国际视野中的地位和影响,以及课程总结与拓展活动等多个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歌除了小调还有其他两种民歌类型,号子和山歌
号子,也叫"劳动号子",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与劳动节奏紧密结合,带有呼号的民歌。劳动号子根据不同的劳动条件,又可细分为搬运、农事、作坊、捕鱼、工程等不同类别,船工号子就是劳动号子的一种。澧水位于湖南省的西北部,由于水流湍急、水情复杂,船工的劳动强度大且多有风险。一代代船工们在火热的劳动生活中共同创造了动人心魄的《澧水船夫号子》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通过欣赏中国民歌,使学生懂得民歌是人民群众在千百年来的劳动、生活中口头创作的,是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永恒的生命力。
2、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和继承中国传统音乐的优秀遗产,增强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中国民歌的基本风格和特征。
教学方法:引导法、听赏、比较法
六、教学过程:
3、民歌在流传过程中经过集体的口头加工。
4、我国有不计其数的、各具特色的民歌。
5、民歌是艺术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二、民歌的体裁
我国的民歌极其丰富多彩,按体裁形式,大致可以分为号子、山歌、小调三大类。
号子,也叫"劳动号子",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与劳动节奏紧密结合,带有呼号的民歌。号子的演唱形式多为一领众和,其结构短小,节奏较为固定,音调铿锵有力,风格粗犷豪放。如湖南民歌《澧水船夫号子》、湖北民歌《打麦号子》。
1、欣赏《澧水船夫号子》教师提示:号子时而节奏舒缓、曲调悠扬;时而节奏有力、语汇简洁;时而节奏急促、音调高亢……准确生动地反映了船工们紧张、激烈的行船生活和乐观自豪、坚毅勇敢的性格。
提问号子的演唱形式、结构、节奏及风格特点。(号子的演唱形式多为一领众和,其结构短小,节奏较为固定,音调铿锵有力,风格粗犷豪放。)
2、播放歌曲《茉莉花》
一起学唱茉莉花,体会江南小调的特色美,旋律婉转优美。
(一首婉转优美的茉莉花把我们带到了优美的江南水乡,接下来我们再来欣赏一首歌曲,请同学们说说歌曲的旋律和风格有什么特点?)
3、播放歌曲《无锡景》
体会歌曲的旋律和风格有什么特点?
(刚刚我们学习和欣赏的两首歌曲都属于小调,小调的旋律和风格有什么样的特点?)
山歌,是劳动人民在山野、田间、牧场即兴抒必思想感情的民歌。
2、欣赏《牧歌》
音调高亢、嘹亮,旋律和节奏自由、舒展
三、பைடு நூலகம்展
1、将下列民歌与相应的体裁及风格特点用直线连结起来。
《茉 莉 花》 号子 委婉流畅、细腻优美
《澧水船夫号子》 山歌 铿锵有力、粗犷豪放
《牧 歌》 小调 高亢嘹亮、自由舒展
2、听一听,说一说以下歌曲属于哪种类型?
川江船夫号子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绣荷包
四、师生小结,民歌是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又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因而优美动听,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七、教学反思
通过这一课的欣赏教学使学生掌握劳动号子、山歌和小调的音乐特点,学会听赏音乐方法,即通过综合、归纳、对比等形式能够区分民歌的体裁,总结其各自的特点,做到灵活掌握,这样能够发挥想象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
《中国民歌欣赏》教案
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中国民歌的欣赏》
内容分析:
一、中国民歌的概念
中国民歌:民歌是人民的歌,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和人民生活紧密地联系着的歌曲艺术。
抓住民歌产生的几个特征:
1、民歌在劳动中产生,表达人民的感情、意志和愿望。
2、民歌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
山歌,是劳动人民在山野、田间、牧场即兴抒发思想感情的民歌。山歌音调高亢、嘹亮,旋律和节奏自由、舒展。如内蒙古民歌《牧歌》、苗族民歌《歌唱美丽的家乡》。
小调,也叫"小曲",是流传于城镇集市并被加工提高,描写生活中各种情绪的抒情性民歌。小调结构比较规整,节奏富于变化,旋律流畅细腻。如《茉莉花》、陕北民歌《高山点灯》、台湾童谣《天黑黑》。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摇篮曲》学生欣赏
提问:同学们我们首先来听一段歌曲,大家说说这首歌曲是人们在什么时候来演唱的?)
刚我们欣赏的是一首东北的摇篮曲,那是母亲在摇篮旁为使婴儿安静入睡而唱的歌曲,在我们刚出生的时候,我们的妈妈就常哼着一些轻柔小曲让我们美美的进入梦乡,其实,从小我们就已经在接受着中国民歌的熏陶了。(中国的民歌来自我们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是千百年来的劳动、生活中口头创作的,是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尤其是江南地区,民歌多以小调为主,比如走向世界的《茉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