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 科学的本质和科学价值(第一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2 科学的本质与科学价值
第一节科学的本质
本质即根本性质或根本区别。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而区别于他事物的规定性。事物的质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些质对事物的类存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失去了这些质,此物就会转化成他物,这样的质就叫本质。比如人既有生理的质,又有社会的质。人的本质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根本的内在根据,这个根据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社会的质才是人的本质。近代科学的诞生标志着科学从自然哲学中分离出来,又经历了经验自然科学和理论自然科学两大形态,逐渐发展成为社会当中最引人注目的领域。科学从哲学抽离化的过程中也开始了对科学自身的认识历程。
一、科学的涵义
科学一词,英文为science,源于拉丁文的scio,后来又演变为scientin,其本意是“知识”、“学问”。在我国古代,“科学”的词义相当于“格致之学”。典籍《礼记·大学》上说:“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格物致知表述了探究事物而获得知识的概念。因此,17世纪中叶,当西方科学传人我国时,人们就把science译为“格致”。
在中国古汉语中,“科学”一词原意为“科举之学”,南宋陈亮在《送叔祖主筠州高要簿序》中写道:“自科学之兴,世之为士者往往困於一日之程文,甚至於老死而或不遇。”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日本著名科学启蒙大师福泽瑜吉在翻译英文science的时候,引用了中国古汉语的“科学”一词。到了1893年,康有为引进并使用“科学”二字。严复在翻译《天演论》等科学著作时,也用“科学”二字。此后,“科学”二字便在中国广泛运用。
科学获得它的现代意义的时间大致可以追溯到1831年英国科学促进会形成时期。1831年英国成立了科学促进协会以后,科学界普遍用science表示关于自然界的系统知识,也用science来称说自己的研究。1833年,在剑桥召开的英国科学促进会上,著名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家威廉•休厄尔建议仿照“艺术家”(arist)一词创造出一个新词“科学家”(sciencist)来称呼像法拉第那样一些在实验室中探索自然奥秘增进人类自然知识的人。
文艺复兴以来,科学为世界带来了理性之光,大大提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能力,引起了思维方式的巨大变革,成为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力量。科学作为探索发现真理的活动,由于其客观性标准和理性思维方法,科学知识的“确定性”和“绝对真理性”成为很长一段时期人们对科学的信念。科学知识成为确定性的和权威性的代表,人们相信科学能够准确地反映客观世界的一切情况,因而是指导人们进行社会实践的最终依据和标准。知识的确定性传统早在古希腊时代就已开始,希腊哲学家们在寻求世界本原的理性思维中,既确立了思维认识的对象只能是具有客观不变性的本质存在,又确立了用理性思维的逻辑推理获得本质存在知识的方法。理性以追求普遍必然性的确定性的知识为己任。这种确定性在牛顿经典力学中被发挥到了极致。在牛顿经典力学的范式下,整个世界被置于一种完全确定的框架之内,整个世界就是依据力学原理、由精确的数学法则支配的完美机器。拉普拉斯决定论认为宇宙像时钟那样运行,要知道字宙中一切物质微粒在某一时刻的速度和位置,就能根据牛顿经典力学规律,通过解微分方程,就可以推算出
宇宙所发生的一切清况,包括宇宙中的过去和未来的全部情形。而在对待科学的态度上,认为科学知识代表绝对真理,人们对科学深信无疑,以至于产生了科学至上的科学主义观点,并主张科学方法万能。有些科学至上主义者鉴于物理学的辉煌成就,将物理语言和方法视为万能,主张应该用精确的物理语言代替日常生活和其他各个领域的语言。汤姆.索雷(Tom Sorell)进一步将这种科学至上的方法论转化为科学至上的价值论:“科学主义是一种关于科学的信念——特别是自然科学——它认为科学是人类知识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之所以最有价值,是因为它最权威、最严肃和最有益的。”哈耶克曾形象地批判了这种科学方法万能论:“(自然科学)的成功使另一些领域的工作者大为着迷,马上便着手模仿它们的教义和术语。由此便出现了狭义的科学方法和技术对其他学科的专制。这些学科为了证明自身具有平等的地位,日益急切地想表明自己的方法跟它们那个成就辉煌的表亲相同,而不是更多地把自己的方法用在自己特殊的问题上。”
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演化发展为一个更加复杂的系统,科学的研究已经分化成为几十个主要领域和近千个科学学科,科学的组织结构也越来越庞大和细化。伴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科学的认识反而越来越模糊,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世界,“什么是科学”成为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
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科技异化问题的日益严重以及高科技伦理问题的频频出现,科技的负面效应逐渐显露,科学知识的“确定性”和“绝对真理性”的特征也开始受到不断的挑战。人们逐渐发现任何科学知识都有它的条件性和适用范围,科学知识的获得是科学家根据现有的理论(原有知识)建构起来的,而人的大脑也会受各种条件的制约,人的理性思维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科学知识总是处于不断的修正过程。20世纪物理学上空的两朵乌云打破了人们原以为几近完美的绝对真理的牛顿经典物理学体系的辉煌大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空观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彻底打破了拉普拉斯决定论的自然图景;现代的系统科学揭示了自然界的整体性、非线性、多变性和复杂性。人们对于科学那种权威性、最有益性的信念也发生了动摇。由此,科学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的一面逐渐显现出来。
其实,马克思恩格斯很早就揭示了科学知识的这种不确定性。“只要自然科学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波普尔曾形象的指出:“所有的科学都建立在流沙之上。”毛泽东的科学观也强调了科学的相对真理性,在《实践论》中就曾指出:“马克思主义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
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世界风险社会的来临,科学逐渐开始反思自身,科学发展的同时也将科学的辩证本质全面地揭示了出来。
二、科学的划界
科学划界就是为科学划定一个边界,从而把科学与其他知识形态区分开来,也是指区分科学与伪科学和非科学的标准和方法。科学的划界标准始终是一个科学哲学中困扰人的难题。自近代科学产生以来,“划界问题”就历来被科学家和哲学家们所高度关注,而各种邪恶势力,也常常利用“划界问题”上的界线不清提倡伪科学,以达到自己的邪恶的政治和其他的社会目的。1616年,罗马教廷在审判伽利略以后,曾宣布哥白尼学说是“伪科学”;20世纪30年代,希特勒法西斯上台以后,曾宣布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犹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