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土壤学期末复习知识分享

合集下载

(完整版)环境土壤学复习总结.docx

(完整版)环境土壤学复习总结.docx

一、名词解释1、土壤土壤是历史自然体,是位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具有生命力、生产力的疏松而不均匀的聚积体,是地球系统的组成部分和调控环境质量的中心要素。

2、土壤背景值反映了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条件下土壤中元素的基本信息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是环境科学的一项基本数据和重要的科学信息。

[ 指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环境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及其含量。

]3、土壤环境容量指一定环境单元和一定时限内,土壤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能保证土壤质量,又不产生次生污染时所能容纳的污染物最大负荷量。

4、生物入侵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5、阳离子交换量土壤所能吸附和交换的阳离子的容量,用每千克土壤的一价离子的里摩尔数表示。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ation exchange capacity 即CEC 是指土壤胶体所能吸附各种阳离子的总量,其数值以每千克土壤中含有各种阳离子的物质的量来表示,即mol/kg 。

】6、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

它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生物多样性四个层次。

7、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8、同晶置换矿物形成时,性质相近的元素,在矿物晶格中互相替换而不破坏晶体结构的现象。

9、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含碳的有机物质。

它包括各种动植物的残体、微生物体及其会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固相部分的重要组成成分,尽管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只占土壤总量的很小一部分,但它对土壤形成、土壤肥力、环境保护及农林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作用的意义。

《环境土壤学》课程知识 复习 学习材料 试题与参考答案

《环境土壤学》课程知识 复习 学习材料 试题与参考答案

《环境土壤学》课程知识复习学习材料试题与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钙积阶段由于大部分的CI和S的流失,Ca、Mg、K、Na等元素大部分保留下来,所以母质往往呈(B)A、中性反应B、中至碱性反应C、酸性反应D、强酸性反应2.铝硅阶段的母质中Ca、Mg、K、Na都受到淋失,同时硅酸盐和铝硅酸盐中的硅酸也部分淋失,母质呈(C)A、中性反应B、中至碱性反应C、酸性反应D、强酸性反应3.在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过程中,最重要的土壤生物是(C)A、根系植物B、土壤动物C、土壤微生物D、土壤昆虫4.下列生物在土壤中数量最大的是(D)A、小动物B、多细胞的后生动物C、原生动物D、微生物5.适宜大多数细菌生长的土壤酸碱性环境是(C)A、碱性B、中性C、酸性D、强酸性6.总孔隙度大,但其中主要是毛管空隙和无效空隙,大孔隙少的土壤质地类型是(D)A、石砾土B、砂土C、壤土D、黏土7.大孔隙多,但毛细空隙少,保肥保水性能差的土壤质地类型是(B)A、石砾土B、砂土C、壤土D、黏土8.通气透水性能好,保肥保水能力也好的土壤质地类型是(C)A、石砾土B、砂土C、壤土D、黏土9.土壤矿物质是构成土壤的主要物质,它占土壤固相物质重量的(D)A、80%以下B、85%C、90%D、95%以上10.植物必须营养元素可按照植物体内的含量进行分类,氮肥属于(B)A.全量元素B.大量元素C.中量元素D.微量元素11.土壤资源与光热水气资源一样被称为可再生资源,但是从自然属性来看又是不可再生的,是有限的自然资源,这是指土壤资源(A)A.相对不可再生性B.数量的有限性C.质量的可变性D.空间分布上的固定性12.土壤胶体专性吸附阳离子对阳离子有效性的影响是(B)A.提高B.降低C.无关D.关系不固定13.在土壤中,氮素的损失途径主要有(A)种A.3B.4C.5D.614.酸性土和碱性土淹水后土壤酸碱性的变化规律是(D)A.酸性更酸,碱性更碱B.均无变化C.均向酸方向发展D.均向中性方向发展15.成土过程深受母岩影响,发育相对幼年的岩成土壤是(A)A.紫色土B.燥红土C.黄壤D.砖红壤16.在播种前结合土壤耕作施入,其目的是培养和改良土壤及供应植物整个生长发育期的营养需要的肥料是(A)A.基肥B.种肥C.追肥D.有机肥17.土壤坚实以致妨碍根系生长的土壤容重最大值是(B)A.土壤容重B.极限容重C.适宜容重D.不适宜容重18.土壤的水分可以分为多种形态,其中对植物生长影响最大的水分形态是(D)A.气态水B.固态水C.膜状水D.毛管水19.土壤空气组成特点是氧气少,二氧化碳(A)和水汽饱和。

(完整word版)环境土壤学知识点

(完整word版)环境土壤学知识点
15.土壤氧化还原体系的反应特征:①土壤中氧化还原体系有无机体系和有机体系两类;②土壤是不均匀的多项体系;③土壤中氧化还原反应常常有生物的参与;④土壤中氧化还原(Eh)平衡会经常变动。
16.干旱时主要发生氧化反应,反之发生还原反应。
17.同一氧化反应在碱性溶液中比在酸性溶液中容易进行。
18.影响土壤氧化还原电位最大的主要因素有土壤的通气状况、生物代谢程度、还原性物质的数量等,pH只是影响土壤Eh的因素之一(Eh随pH的升高而下降)。
14.土壤的分层:①枯落物层(O层);②腐殖质层(A层);③淋溶层(E层);④沉积层(B层);⑤母质层(C层);⑥基岩层(R层)。
15.土壤的重要形态特征:颜色、湿度、紧实度、结构、质地、PH、新生体、入侵体、孔隙和动物孔穴。
第三章土壤固体物质组成
1.土粒分类:矿质土粒(占绝对优势)和有机质土粒。
2.土壤质地:依据土壤机械组成相近与否而划分的土壤组合。
13.矿化过程是腐殖化过程的前提。
14.腐殖化系数=单位土壤每年残留碳量/每年进入单位土壤的总量
15.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发生氧化反应,分解为简单的无机化合物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16.矿化率=有机质因矿化作用每年损失的量/土壤有机质总量
17.影响土壤有机质分解和转化的因素:①温度;②土壤水分和通气状况;③有机残体的特性;④土壤PH及土壤质地。
29.阳离子交换量就是pH=7时土壤净负电荷的数量。
8.矿质土壤:
9.决定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因素:①进入土壤的有机物质数量;②土壤有机质的损失;③土壤有机碳的平衡。
10.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组成元素:碳、氧、氢、氮,其次是磷和硫。
11.土壤有机质的组成:①碳水化合物;②木质素;③含氮化合物;④树脂、蜡质、脂肪、单宁和成灰物质。

环境土壤学复习资料

环境土壤学复习资料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石油类 人为源:石油钻探、开采、运输、加工储存、废弃物、污水灌溉等 自然源:石油溢流 土壤、地下水 引起恶心、头晕、晕眩 药物与个人护理品(PPCPs) 药品直接或间接排放、污水、污泥和粪便,垃圾渗滤液 大气、水和土壤中均有残留 引起微生物选择压力和抗药性 13.试分析农业面源污染的发生机理、特征及其控制。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农田中的泥沙、营养盐、农药及其他污染物,在降水或灌溉过程中,通过农田地表径流、农田排水和地下渗漏,进入水体而形成的面源污染。发生机理:农田土壤中的化肥、农药及其他污染物质通过降水和灌溉,从农田排水、地表径流、地下渗漏,造成土壤、大气、水体污染。特征:①分散性和隐蔽性(危害要经较长时间才表现,不易察觉;污染发生的位置不易识别);②随机性和不确定性;③广泛性和不易监测性。控制:①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提高化肥有效利用;②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③农田废弃物收集处理;④加强宣传引导;⑤技术更新;⑥按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管理。 14.试分析设施菜地连作生产障碍的成因与表现。 设施菜地的连作障碍导致生产不可持续、环境问题严重。成因:农业生产上过量的化肥、农药投入、复种指数高及长期连作导致。表现:土传病害、根结线虫等连作障碍突出;土壤盐渍化、酸化,土壤质量恶劣等问题致大棚废弃;养分供应不平衡致蔬菜品质下降,农产品安全受质疑;地下水硝酸盐污染。 15.试分析生物质炭的性质及其对土壤环境功能的影响。 ①生物质炭含有大量植物所需的营养元素,可以促进土壤养分的循环和植物的生长;②生物质炭一般呈碱性,施用生物质炭可以降低土壤的酸度和有毒元素如铝和重金属对植物的毒性;③生物质炭表面含有丰富的含氧官能团,施用后可以提高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④生物质炭具有高度的孔隙结构,可以增加土壤的孔隙度和保水能力,降低土壤容重,有利植物根系生长。 16.试述设施菜地退化土壤阻控与资源高效利用的途径与策略。 ①设施菜地根结线虫的阻控策略:物理防治:致死温度55℃-热处理(热水浇灌、蒸汽处理)、太阳能高温覆膜消毒处理;化学防治:毒害线虫-如化学试剂(福尔马林、40%甲醛溶液;溴甲烷、三氯硝基甲烷、硝基氯仿等),但有残留;栽培管理:切断线虫寄主与非寄主植物进行轮作、休闲处理,甜玉米、苏丹草填闲、筒篙、蓖麻与番茄间作;厌氧条件:如淹水; 生物防治:破坏线虫自身结构,抑制线虫繁殖,如:采用细菌真菌等生物防治手段,抗性品种及种植诱捕作物。②改变种植模式可有效削减连作障碍;③设施菜地填闲植物的选择与优化;④根层调控与养分管理:根层土壤养分浓度、根层土壤养分相对比例、根层土壤养分形态、适宜的根层环境、根系与水肥供应空间匹配。 17.试述污泥土壤利用的分险。 ①重金属:a.使土壤重金属含量增加,加重土壤重金属污染;b.使重金属的形态在土壤中更稳定;c.使重金属向地下水和植物迁移;②N、P:污泥中含有大量NP营养元素如不能被植物及时吸收,会污染水体和地下水;③盐分:盐分过高会破坏养分间的平衡,抑制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对植物根系的伤害;④病原菌:未经处理的污泥中含有较多的病微生物和寄生虫卵,会加速植物的病害传播;⑤有机

环境土壤学复习材料

环境土壤学复习材料

环境土壤学复习材料土壤的重要性1,土壤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2,土壤在植物生长中起特殊作用3,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4,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5,土壤资源是持续农业的基础。

土壤:指在地球表面由气候、母质、生物、地势、气候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所形成的具有肥力的,能够生长植物的,处于永恒变化中的疏松的矿物质和有机质的混合物。

土壤肥力:指土壤经常、适时适量地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温度、扎根条件和无毒害物质的能力。

四大肥力因子:水、肥、气、热土壤净化力:指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等过程(化学的、物理的、生物的)使土壤污染物浓度降低或毒性消失的过程。

岩石:为矿物的集合体,以自然界中的一种或多种或似矿物(煤,玻璃物质等)所组成。

1,火成岩(岩浆岩):非碎屑状的块状结构;没有规则的层次结构;不含化石。

2,沉积岩:有明显的层理结构;矿物成分复杂并呈碎屑状组织;有时含有化石。

形成:压固作用;胶结作用;重结晶作用。

3,变质岩变质岩变质岩变质岩:一般具片麻或片理结构;质地致密、坚硬;不易风化。

岩石的风化作用:岩石在大气、水的联合作用以及温度变化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所发生的一系列崩解和分解作用。

类型:1,物理风化(机械风化):指地表岩石因温度变化和孔隙中水的融冻以及盐类的重结晶而产生的机械崩解过程。

1)热力风化—温差作用引起2)冻融作用—冰劈作用3)矿物的水分与结晶膨胀作用2,化学风化:指岩石在水和各种水溶液作用下所引起的破坏作用,它不仅使岩石破碎,更重要的是使岩石的成分发生变化,生成新矿物。

1)溶解作用2)水化作用3)氧化作用4)碳酸盐化作用5)水解作用3,生物风化作用物理风化与化学风化的区别:物理风化指地表岩石因温度变化和孔隙中水的融冻以及盐类的重结晶而产生的机械崩解过程。

包括:热力风化—温差作用引起;冻融作用—冰劈作用;矿物的水分与结晶膨胀作用。

化学风化指岩石在水和各种水溶液作用下所引起的破坏作用,它不仅使岩石破碎,更重要的是使岩石的成分发生变化,生成新矿物。

环境土壤学知识点总结

环境土壤学知识点总结

环境土壤学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土壤是地球吸收和转化太阳能的最重要的过程媒介与物质载体,在其中发生着最重要的生命过程-呼吸与光合作用。

土壤环境学的研究对象:人类与土壤环境的特殊矛盾1.土壤的概念:位于地球陆地的、具有肥力的、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河流的底泥称为沉积物,其和沙漠都不是土壤。

)2.土壤的性能:生产、净化、生态。

(有可能考大题)生产:土壤首要的基本功能是具有生产性能,其本质属性是具有肥力。

净化:土壤的第二个基本功能是土壤的净化作用,即通过土壤生物对有毒有机和无机物质进行迁移转化(生物降解作用),通过土壤粘粒进行离子吸附与交换,通过土壤水分和空气对物质进行的稀释、扩散、溶解与沉淀的过程;以及因土壤的酸碱反应和氧化还原条件的改变,而致使有毒物质赋存形态的改变以及减少或降低、缓解土壤中有毒物质的浓度、毒性(或活性)的过程。

(土壤的净化作用体现在哪?)土壤中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微生物的降解、转化和生物固定化作用.生态:土壤圈是一个开放复杂的耗散系统,是地表系统整体的组成部分。

3.土壤的特性:物理特性、生物特性、化学与物理化学特性物理特性:土壤圈是由固(有机物质和矿物质)、液(土壤水分和溶质)、气(土壤空气)多相物质、多层次组成的疏松多孔的复杂体系。

土壤的物理特征包括土体厚度、土体的垂直变异结构、质地、孔隙度和大中小空隙的比例、紧实度、土壤密度等。

良好的土壤应具备良好的土壤团粒结构,既有保水性、保肥性,又有透水性、透气性,还能有效抵抗雨蚀和风蚀,防止水土流失。

生物特性:土壤生物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微生物至高等动植物,体现了从微观到全球陆地范围内的异乎寻常的生物多样性。

土壤生物可分为小型动物区系、中型动物区系、大型动物区系化学与物理化学特性(有可能考大题):A.土壤圈中的化学、物理化学过程的离子吸附和解吸作用。

土壤胶体表面和溶液间的离子吸附和解吸作用,土壤胶体表面和溶液间的离子吸附交换量以每千克土壤吸附或交换溶液中的阳离子的摩尔数(mol/kg-1)表示,即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

土壤学期末知识总结初三

土壤学期末知识总结初三

土壤学期末知识总结初三土壤作为地球上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是植物生长的基础,是生物多样性保持的关键,也是水源涵养和水循环的重要环节。

通过学习土壤学的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土壤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为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接下来,本文将对初三土壤学期末知识进行总结和回顾。

一、土壤的定义和组成土壤是由固体颗粒、水分、气体和有机物质等多个组分构成的复合体。

它由矿质颗粒、有机质、水分和气体四个基本要素组成。

1. 矿质颗粒:主要由细粒土壤颗粒和粗粒土壤颗粒组成,细粒土壤颗粒是由粘土矿物和次生矿物颗粒组成,粗粒土壤颗粒主要有砂粒和粉砂粒。

2. 有机质:是土壤中的重要组分,由植物、动物的残体、废物和微生物等有机物质分解而来。

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改良、水分的保持和土壤结构的改善具有重要作用。

3. 水分:是土壤中的一种重要组分,对植物生长和土壤中各种生物活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4. 气体:主要由氧气、二氧化碳和氮气等组成,对土壤中的微生物活动和植物根系呼吸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土壤的形成和演化土壤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地球演化历史中经历了长时间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

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1. 岩石风化:由于风、雨、冰等自然作用,岩石逐渐破碎、颗粒化,并形成初始土壤。

2. 矿物质转化:土壤中的矿物质在水分和气体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形成了新的矿物质。

3. 有机质的积累:植物和动物的残骸经过分解、转化,逐渐在土壤中积累,形成新的有机质。

4. 土壤物质的迁移:土壤中的颗粒、水分、气体和有机质依靠物理和化学效应发生迁移,形成土壤剖面的分层。

5. 土壤质地和结构的形成:土壤物质在迁移过程中通过粘结、胶聚和聚合等现象形成了不同的土壤颗粒、结构和质地。

三、土壤的类型和分布根据土壤颗粒的大小和组成特点,可以将土壤分为砂质土壤、壤质土壤和粘质土壤。

根据土壤的pH值和养分含量,可以将土壤分为酸性土壤、中性土壤和碱性土壤。

土壤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

土壤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

土壤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土壤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固体部分的形成、发展和功能的一门学科,它是地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下面,我将对土壤学的重点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土壤的形成与发育1.土壤的定义及主要组成:土壤是由岩石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作用下形成的,含有有机质、无机质、水分、气体和生物体等成分的固体地球表层。

2.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母岩、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是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其中,母岩决定土壤的物质组成;气候影响土壤水分和温度条件;生物通过根系和分解有机物质等活动促进土壤形成;地形和时间影响土壤的堆积和发育速度。

3.土壤发生的过程:土壤发生分为物理作用、化学作用和生物作用三个方面。

物理作用包括冲刷、风化、膨胀、收缩和淋溶等;化学作用主要包括氧化、水解、交换、溶解和沉淀等;生物作用包括植物的根系作用、土壤动物的活动和微生物的作用等。

4.土壤发育因素的评价指标:(1)土壤剖面的形态及土壤的层次性,即土壤剖面的土层结构与层次及土壤特征。

(2)土壤化学性质,如有机质、可交换性离子、土壤酸碱度等。

(3)土壤物理性质,如容重、质地、结构、持水性等。

5.土壤分类与命名:土壤分类是将土壤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划分与命名。

常见的土壤分类体系有国际土壤分类法(ISCS)和中国土壤分类法(CCS)。

二、土壤的基本性质1.土壤质地:指土壤颗粒的粒径分布和比例。

质地的主要组分有砂、粉砂、粘土等。

2.土壤结构:指土壤颗粒的空间排列方式。

常见的土壤结构类型有团聚结构、块状结构、柱状结构等。

3.土壤容重:指单位体积土壤的质量。

容重是反映土壤致密程度和通气性的重要指标。

4.土壤孔隙度:指土壤中未被固体颗粒填充的空隙体积与总体积的比值。

孔隙度是影响土壤保水能力和透气性的重要因素。

5.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是由植物和动物残体、分泌物以及微生物产生的物质组成的。

有机质对土壤的肥力、结构和水分保持起着重要作用。

6.土壤酸碱度:土壤酸碱度指土壤中酸性或碱性物质的含量。

环境土壤学复习资料.docx

环境土壤学复习资料.docx

环境土壤学第一章第一节土壤与土壤圈(一)土壤的定义简明定义:地球表面能够生长和收获植物的疏松表层。

“土壤”和“土地”概念的区别:"土壤"和"土地"不是同一范畴的概念。

土壤是土地的物质组成部分,而土地不仅包括土壤要素,还包括地形、植被、水文、人文等要素。

土壤的基本特性是具有肥力。

土壤肥力:土壤具有能供应与协调梢.物正常牛长发冇所需耍的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土壤的特性可以概括为:(1)具冇生产力(2)具冇生命力(3)具有净化力(4)具有交换力地球表层系统五大要素: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土壤圈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和浅水域底部的十壤所构成的种连续体或覆盖层,它是地圈统的重耍组成部分。

土壤圈的功能具有以下几个方面:(1)支持和调节牛命过程(2)影响大气圈的化学组成、水分与热量平衡(3)影响水的溶质组成及其在陆地、水体和大气的分配(4)对岩石起保护作用第二节环境土壤学的发展及其主要研究内容一、环境土壤学的发展环境土壤学既属于土壤学的一个分支,也属于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

是环境地学的一个分支。

环境学与土壤学的边缘学科。

环境土壤学是研究土壤与环境相互关系及其调控的一门学科。

主要包括三大方面:一是环境因素包括人为因素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二是土壤对生态坏境和人体健康的蹈响;三是土壤一环境一人相互关系的协调机理和措施。

二、环境土壤学的研究内容环境土壤学研究的三次方而,更具体地说,乂可以细分为以下儿个主要内容:(1)土壤环境现状及其评价方法(2)土壤环境容量与环境标准(3)土壤环境质呈变化规律(4)人类活动、三废排放以及大气和水环境污染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5)污染物和营养物在土壤屮的迁移转化规律,(6)土壤污染对食品质量、人体健康、动植物和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7)土壤污染和养分盈余对水体、大气的影响。

(8)预防土壤污染的措施和提高土壤环境容量的技术途径。

(9)污染土壤的处理技术和修复工程。

环境土壤学期末复习资料

环境土壤学期末复习资料

1、土壤环境质量: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土壤自身性状对其持续利用以及对其他环境要素,特别是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生存、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性。

2、土壤:是历史自然体,是位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具有生命力、生产力的疏松而不均匀的积聚层,是地球系统的组成部分和调控环境质量的中心要素。

3、土壤污染:是指人为因素有意或无意地将对人类本身和其它生命体有害的物质施加到土壤中,使其某种成分的含量明显高于原有含量、并引起现存的或潜在的土壤环境质量恶化的现象。

4、环境土壤学:是研究自然因素和人为条件下土壤环境质量变化、影响及其调控的一门学科。

5、土壤环境问题:土壤荒漠化、盐渍化、侵蚀等退化过程,以及土壤污染。

6、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包括哪些内容:(1)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土壤及其环境特征,外援物质的种类、数量、来源(2)土壤环境质量影响评价:土壤自身对人和其他生命体以及环境要素的影响,拟议的开发行动方案或规划、人为活动等对土壤的影响。

7、土壤圈的功能:(1)对生物圈:支持和调节生物过程,提供植物生长的养分、水分与适宜的物理条件,决定自然植被的分布与演替。

(2)对大气圈:影响大气圈的化学组成、水分与热量平衡,对全球大气变化有明显的影响。

(3)对水圈:影响降水在陆地和水体的重新分配;影响水分平衡、分异转化及水圈的化学组成;影响元素生物地球化学行为。

(4)对岩石圈:作为地球的“皮肤”,对岩石圈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以减少各种外营力。

8、土壤污染的特点:1 隐蔽性和潜伏性,2 不可逆性和长期性,3 后果的严重性,4 治理难而周期长(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9、环境土壤学的研究内容:环境土壤学主要研究(1)人为条件下和自然因素下引起的土壤质量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土壤-水-植物-动物-环境-人类这一系统现存的或潜在的冲击、对策与修复。

(2)外源物质在土壤环境系统中的反应行为,包括迁移、转化、效应、归属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二、10、土壤有机质:是指土壤中各种含碳有机化合物的总称。

土壤学期末复习资料

土壤学期末复习资料

土壤学期末复习资料一、引言土壤学是研究土壤的形成、特征与功能的学科,对于农业、环境科学和生态学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学期末复习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全面回顾和巩固,本文将提供一份土壤学期末复习资料,帮助学生进行复习。

二、土壤的形成与发育1. 土壤的定义:土壤是由矿质颗粒、有机质、水、气和生物组成的地球表面的自然体系。

2. 土壤形成的过程:物质的来源、迁移、转化和沉积等过程是土壤形成的关键。

这些过程受到气候、母岩、生物和时间的影响。

3. 土壤发育的因素:气候、母质、生物、地形和时间是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

三、土壤的物理性质1. 容重:土壤单位体积的重量。

2. 孔隙度:土壤中孔隙的占据体积。

3. 饱和含水量和田间持水量:土壤中的水分含量。

4. 土壤颗粒分布:砂、粉砂、粘土和壤土的含量和比例。

5. 平均颗粒直径:反映土壤颗粒的大小。

四、土壤的化学性质1. 土壤酸碱度:土壤的pH值对植物的生长有重要影响。

2. 土壤养分:氮、磷、钾和微量元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3. 阴阳离子交换能力:土壤中阴阳离子的吸持与释放能力。

4. 有机质含量: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和微生物活性具有重要作用。

五、土壤的生物学性质1. 微生物的作用:土壤中微生物对有机质分解和养分转化起到重要的作用。

2. 土壤动物:土壤中的蚯蚓、昆虫、线虫等有助于土壤通气和有机质分解。

3. 土壤生态系统:土壤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包括土壤生物群落、能量流动和物质转化等过程。

六、土壤与植物的相互关系1. 植物对土壤的影响:植物根系的生长和分泌物对土壤结构和养分循环起到重要作用。

2. 土壤对植物的影响:土壤肥力和水分状况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有直接影响。

3. 植物与土壤的相互作用可以形成土壤植被系统,对于土壤的保持和改良具有重要意义。

七、土壤与环境的关系1. 土壤污染:土壤中的重金属、有机物和农药等污染物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2. 土壤保护与修复:采取适当的土壤保护措施和修复技术可以减少土壤侵蚀和污染。

环境土壤学期末复习

环境土壤学期末复习

环境土壤学复习资料1.土壤侵蚀土壤或成土母质在外力(水、风)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例:水土流失2.生物降解微生物作用下由大分子化合物转变为简单小分子化合物3.同晶替代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不变的现象叫做同晶替代(同型异质替代)。

4.土壤元素背景值不受或少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土壤化学元素的原始含量。

5.污染土壤修复通过技术手段促使受污染的土壤恢复其基本功能和重建生产力的过程。

6.腐殖化系数进入土壤的有机物经过一年的腐殖化过程后所残留的碳占原总碳量的比率,或单位重量的有机碳在土壤中分解一年后残留的碳量。

I座殖卜浜数单储卜二捋牛城留'暇量腐殖—每年进入单位土携^^总量7.土壤环境容量指土壤环境单元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保证农产品产量和生物学质量,同时也不使环境污染时,土壤所能允许承纳的污染物的最大数量或负荷量。

8.土壤污染指认为因素有意或无意地将对人类本身和其他生命体有害的物质制剂施加到土壤中,使其增加了新的组分或某种成分的含量明显高于原有含量、并引起现存的或潜在的土壤环境质量恶化和相应危害的现象。

9.土壤资源土壤资源是指具有农、林、牧业生产性能的土壤类型的总称,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最基本、最广泛、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属于地球上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10.土壤机械组成土壤中不同大小颗粒的组成比例在土壤学上称为颗粒组成(或机械组成)。

11.土壤质地按土壤颗粒组成进行分类,将颗粒组成相近而土壤性质相似的土壤划分为一类并给予一定名称,称为土壤质地12.PCBS:多氯联苯是一类以联苯为原料在金属催化剂作用下,高温氯化生成的氯代芳烃。

PAHs:多环芳烃是指两个以上的苯环连在一起的化合物。

根据苯环的连接方式分为联苯类、多苯代脂肪烃和稠环芳香烃三类。

多环芳烃是最早发现且数量最多的致癌物。

13.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相物质组成的疏松多孔体。

环境土壤学复习资料

环境土壤学复习资料

环境土壤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 土壤微生物:土壤微生物是指生活在土中借用光学显微镜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包括细胞核构造不完善的原核生物和具完善细胞核结构的真核生物。

2. 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 有机残体进入土壤后,在以土壤微生物为主导的各种作用综合影响下,向着两个方向转化:一是在土壤微生物酶的作用下发生氧化反应,彻底分解而最终释放出CO2、H2O和能量;所含N、P、和S等营养元素在一系列特定反应后,式方程植物可利用的矿质养料,这一过程称为有机质的矿化过程。

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为简单的无机化合物的过程.3. 土壤比重:单位容积的固体土粒(不包括包括粒间孔隙)的干重与4℃时同体积水重之比。

4. 阳离子交换量: 土壤溶液在一定的pH值时,土壤所含有的交换性阳离子的最大量,称为阳离子交换量(即CEC)。

每千克土壤中所含全部阳离子的总量。

5. 田间持水量:土壤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多时的含水量。

6. 土壤凋萎系数:当植物因根无法吸水而发生永久萎蔫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萎蔫系数或萎蔫点。

7. 土壤污染:只认为因素有意或无意地将对人类本身和其他生命体有害的物质或制剂施加到土壤中,使其增加了新的组分或某种成分的含量明显高于原有含量,并引起现存的或潜在的土壤环境质量恶化和相应危害的现象。

8. 土壤环境容量: 土壤环境容量又称土壤负载容量,是一定土壤环境单元在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的正常结构与功能,保证农产品的生物学产量与质量,又不使环境系统污染超过土壤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9. 土壤矿物质:是土壤固相的主体物质,构成了土壤的“骨骼”,站土壤固相总量的90%以上。

10. 土壤机械组成: 根据土壤机械分析,分别计算其各粒级的相对含量。

11. 土壤质地:土壤质地是根据土壤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

×10012. 土壤剖面: 是一个具体土壤的垂直断面,是土壤内在特征的外在表现。

13. 土壤电荷:无机胶体用过胶体基面的断键或同晶置换作用而产生的电荷。

(完整版)环境土壤学知识点

(完整版)环境土壤学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1.土壤:2.土壤特性:①具有生产力;②具有生命力;③具有净化力;④具有交换力。

3.土壤圈:4.土壤圈的功能:①支持和调节生命过程;②影响大气圈的化学组成、水分与热量的平衡;③影响水的溶质组成及其在陆地、水体和大气的分配;④对岩石起到保护作用.第二章土壤母质与土壤的形成1.土壤母质(P6):地壳表层的岩石矿物经过风化作用形成的风化产物。

2.土壤母质是形成土壤物质基础.3.长石、石英和云母等是构成土壤的骨骼—土粒.4.矿物是土壤矿物质主要来源。

5.主要的成土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6.风化过程是形成土壤的基础.7.参与化学风化的因素主要是水、二氧化碳和氧气,作用方式包括溶解、水化、水解(最基本且最重要)和氧化。

8.五大成土因素:母质、生物、气候、地形和时间.9.土壤是成土母质在一定的水热条件和生物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的作用而形成的.10.风化因子=风化天数×水解离度。

11.土壤湿度影响土壤中物质的迁移;影响土壤中物质的分解、合成和转化。

12.土壤剖面(P20):从地面向下挖掘而暴露出来的垂直切面。

(1~2米深)13.淋溶作用:土壤中的下渗水,从土壤剖面上层淋溶带走土壤中某种成分的作用。

14.土壤的分层:①枯落物层(O层);②腐殖质层(A层);③淋溶层(E层);④沉积层(B层);⑤母质层(C层);⑥基岩层(R层).15.土壤的重要形态特征:颜色、湿度、紧实度、结构、质地、PH、新生体、入侵体、孔隙和动物孔穴。

第三章土壤固体物质组成1。

土粒分类:矿质土粒(占绝对优势)和有机质土粒。

2。

土壤质地:依据土壤机械组成相近与否而划分的土壤组合。

3.土壤质地三大类:砂土、壤土和黏土。

4.土壤质地改良:①溶土法;②深耕,深翻;③施有机肥。

5。

壤质土兼具砂质土和黏质土的优点,是较为理想的土壤。

6。

土壤有机质的来源(P39):①植物残体;②动物和微生物残体;③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排泄物及分泌物;④人为施入土壤中的各种有机物料。

环境土壤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良心出品

环境土壤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良心出品

、名词解释土壤微生物:土壤微生物是指生活在土中借用光学显微镜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包括细 胞核构造不完善的原核生物和具完善细胞核结构的真核生物。

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I :有机残体进入土壤后,在以土壤微生物为主导的各种作用综合影响下,向着两个方向转化: 一是在土壤微生物酶的作用下发生氧化反应, 彻底分解而 最终释放出CO2 H2O 和能量;所含 N P 和S 等营养元素在一系列特定反应后,式方 程植物可利用的矿质养料,这一过程称为有机质的矿化过程。

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 下,分解为简单的无机化合物的过程 .比。

I 阳离子交换量I : 土壤溶液在一定的pH 值时,土壤所含有的交换性阳离子的最大量 ,称为阳离子交换量((即CEC )。

每千克土壤中所含全部阳离子的总量。

矿质土壤:含有机质在200g /kg 以下的土壤称为矿质土壤。

矿质化过程I:是指土壤动、植物残体及腐殖质物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成 简单无机化合物的过程。

17.腐殖化过程I:各种有机化合物通过土壤微生物的合成或在原植物组织中的聚合装 变为组成和结构比原来有机化合物更复杂的新的有机化合物,这一过程称为腐殖 化过程。

18. 有机质土壤土壤容重I :单位容积的土体(包括粒间孔隙)的烘干重 19. 土壤孔性:土壤孔径是指土壤孔隙总量及大、小孔隙分布。

1. 2. 3. 土壤比重:单位容积的固体土粒(不包括包括粒间孔隙)的干重与4C 时同体积水重之4. 5. I 田间持水量:土壤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多时的含水量。

6. 土壤凋萎系数 ^萎焉点。

:当植物因根无法吸水而发生永久萎蔫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萎蔫系数或7. 土壤污染:只认为因素有意或无意地将对人类本身和其他生命体有害的物质或制剂施加到土壤中,使其增加了新的组分或某种成分的含量明显高于原有含量, 并引起现存的或潜在的土壤环境质量恶化和相应危害的现象。

8. 土壤环境容量]:土壤环境容量又称土壤负载容量,是一定土壤环境单元在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的正常结构与功能,保证农产品的 生物学产量与质量,又不使环境系统污染超过土壤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 荷量。

环境土壤学复习提纲

环境土壤学复习提纲
土壤环境的特点:多界面多组分以及非均一性、复杂多变
土壤污染的特点:①隐蔽性与滞后性②积累性与地域性③不可逆性④治理周期长⑤后果严重性
土壤污染源:污水灌溉(城市污水、工业污水或混合污水处理率和排放达标率低)
固体废弃物(尾矿、矿渣、污泥和城市垃圾,通过扩散、降水、淋滤)
农药和化肥的施用(农药生物、光解和化学降解缓慢如有机氯;化肥的①合理 施用和过量施用②含有毒物质
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土壤的生命力、生产力和清洁度(土壤质量的保持与提高。)
土壤质量的评估:A土壤肥力质量(a土壤性质 b作物 c灌溉水水质)
B土壤环境质量: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土壤自身性状对其持 续利用以及对其他环境要素,特别是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生存、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性,是土壤环境“优劣”的一种概念,它与土壤遭受污染的程度密切相关。
pH值在5.30--5.60之间, 酸雨率是10--40% , 为轻酸雨区;
pH值在5.30--5.60之间, 酸雨率是10--40% , 为轻酸雨区;
pH值在4.70--5.00之间, 酸雨率是50-80%, 为较重酸雨区;
pH值小于4.70, 酸雨率是70-100%, 为重酸雨区。
酸雨率:一年出现酸雨的降水过程次数除以全年降水过程的总次数。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方法:指数评价法(多采用,如简单指数法、叠加指数法、带有权重的污染指数法、内梅罗污染指数法等)、模糊判别法、灰色聚类法、T值分级法。如何将总量与可提取态相结合是重要研究内容。
计算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
环境土壤学
①环境土壤学是研究自然因素在认为条件下土壤环境质量的变化、影响以及调控的一门学科
②环境土壤学从环境科学和土壤圈物质循环的角度与观点出发,着眼于土壤质量的保护、利用和改善,研究土壤和环境的协调关系和土壤的可持续利用。

环境土壤学复习总结

环境土壤学复习总结

环境土壤学复习总结环境土壤学是研究土壤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主要包括土壤的形成、分类、理化性质、生物学性质以及土壤污染与修复等内容。

下面我将对环境土壤学的一些重要概念和基本知识进行总结和复习,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门学科。

1.土壤的形成土壤是由岩石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天然的资源。

土壤形成的关键过程包括物理风化、化学风化、有机物分解和淋溶等。

这些过程导致了土壤中不同粒径的颗粒分布、土壤颜色、土壤质地以及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等。

2.土壤的分类土壤可以根据其成分、颗粒大小、性质和用途等因素进行分类。

常见的土壤分类系统包括美国土壤分类系统(USDA Soil Taxonomy)、中国土壤分类系统(中国土壤分类系统)等。

这些分类系统都是根据土壤的主要特征和功能来进行分类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土壤。

3.土壤的理化性质土壤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质地、结构、孔隙度、含水量、孔隙度、酸碱度以及渗透性等。

质地是指土壤中不同粒径的颗粒所占比例,影响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

结构是指土壤中颗粒之间的排列方式,可以分为团粒结构、块状结构、柱状结构等。

孔隙度是指土壤中各种类型孔隙的占比,影响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

酸碱度是指土壤中氢离子的浓度,影响土壤中的养分利用和植物生长。

4.土壤的生物学性质土壤的生物学性质主要包括土壤中的微生物、土壤动物和土壤植物等生物组成及其功能。

土壤中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它们能够分解有机质、释放养分、促进土壤结构形成等。

土壤动物包括蚯蚓、线虫、螨虫等,它们能够促进土壤通气和水分渗透,促进土壤酶活性等。

土壤植物包括草本植物、灌木和树木等,它们能够改善土壤结构、透气性和保水性。

5.土壤污染与修复土壤污染是指土壤中有害物质超过环境质量标准的状态。

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包括工业废弃物排放、农药和化肥使用、城市建设等。

土壤修复是指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技术手段将污染土壤中的有害物质还原至安全水平的过程。

环境土壤学期末复习

环境土壤学期末复习

环境土壤学复习资料1、土壤侵蚀土壤或成土母质在外力(水、风)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与沉积得过程。

例:水土流失2、生物降解微生物作用下由大分子化合物转变为简单小分子化合物3、同晶替代组成矿物得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得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不变得现象叫做同晶替代(同型异质替代)。

4、土壤元素背景值不受或少受人类活动影响得土壤化学元素得原始含量。

5、污染土壤修复通过技术手段促使受污染得土壤恢复其基本功能与重建生产力得过程。

6、腐殖化系数进入土壤得有机物经过一年得腐殖化过程后所残留得碳占原总碳量得比率,或单位重量得有机碳在土壤中分解一年后残留得碳量。

7、土壤环境容量指土壤环境单元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保证农产品产量与生物学质量,同时也不使环境污染时,土壤所能允许承纳得污染物得最大数量或负荷量。

8、土壤污染指认为因素有意或无意地将对人类本身与其她生命体有害得物质制剂施加到土壤中,使其增加了新得组分或某种成分得含量明显高于原有含量、并引起现存得或潜在得土壤环境质量恶化与相应危害得现象。

9、土壤资源土壤资源就是指具有农、林、牧业生产性能得土壤类型得总称,就是人类生活与生产最基本、最广泛、最重要得自然资源,属于地球上陆地生态系统得重要组成部分。

10、土壤机械组成土壤中不同大小颗粒得组成比例在土壤学上称为颗粒组成(或机械组成)。

11、土壤质地按土壤颗粒组成进行分类,将颗粒组成相近而土壤性质相似得土壤划分为一类并给予一定名称,称为土壤质地12、PCBs:多氯联苯就是一类以联苯为原料在金属催化剂作用下,高温氯化生成得氯代芳烃。

PAHs:多环芳烃就是指两个以上得苯环连在一起得化合物。

根据苯环得连接方式分为联苯类、多苯代脂肪烃与稠环芳香烃三类。

多环芳烃就是最早发现且数量最多得致癌物。

13、土壤得基本(物质)组成土壤就是由固体、液体与气体三相物质组成得疏松多孔体。

固相物质包括岩石风化后得产物,即土壤矿物质;土壤中植物与动物残体得分解产物与在合成得物质;以及生活在土壤中得微生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土壤学复习资料1.土壤侵蚀土壤或成土母质在外力(水、风)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例:水土流失2.生物降解微生物作用下由大分子化合物转变为简单小分子化合物3.同晶替代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不变的现象叫做同晶替代(同型异质替代)。

4.土壤元素背景值不受或少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土壤化学元素的原始含量。

5.污染土壤修复通过技术手段促使受污染的土壤恢复其基本功能和重建生产力的过程。

6.腐殖化系数进入土壤的有机物经过一年的腐殖化过程后所残留的碳占原总碳量的比率,或单位重量的有机碳在土壤中分解一年后残留的碳量。

7.土壤环境容量指土壤环境单元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保证农产品产量和生物学质量,同时也不使环境污染时,土壤所能允许承纳的污染物的最大数量或负荷量。

8.土壤污染指认为因素有意或无意地将对人类本身和其他生命体有害的物质制剂施加到土壤中,使其增加了新的组分或某种成分的含量明显高于原有含量、并引起现存的或潜在的土壤环境质量恶化和相应危害的现象。

9.土壤资源土壤资源是指具有农、林、牧业生产性能的土壤类型的总称,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最基本、最广泛、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属于地球上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10.土壤机械组成土壤中不同大小颗粒的组成比例在土壤学上称为颗粒组成(或机械组成)。

11.土壤质地按土壤颗粒组成进行分类,将颗粒组成相近而土壤性质相似的土壤划分为一类并给予一定名称,称为土壤质地12.PCBs:多氯联苯是一类以联苯为原料在金属催化剂作用下,高温氯化生成的氯代芳烃。

PAHs:多环芳烃是指两个以上的苯环连在一起的化合物。

根据苯环的连接方式分为联苯类、多苯代脂肪烃和稠环芳香烃三类。

多环芳烃是最早发现且数量最多的致癌物。

13.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相物质组成的疏松多孔体。

固相物质包括岩石风化后的产物,即土壤矿物质;土壤中植物和动物残体的分解产物和在合成的物质;以及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

在土壤固相物质之间为形状和大小不同的孔隙。

在空隙中充满水分和空气。

14.土壤形成要素又称成土因素,是影响土壤形成和发育的基本因素,它是一种物质、力、条件或关系或它们的组合,其已经对土壤形成发生影响或将影响土壤的形成。

自然成土要素包括母质、生物、气候、地形和时间。

人类活动也是土壤形成的重要因素。

15.土壤样品采集方案制定的一般步骤采样方案的一般步骤(1)明确采样的目的:如土壤背景值研究、污染调查研究等(2)了解采样工作区的基本情况:土壤类型、地形地貌、农业、工业等等(3)采样方案的初步制订:采样点的布置、数目、采样工具等(4)采样方案的修订:实际工作中进一步修正16.(1)土壤有机碳的形态土壤有机碳的存在形态包括以粗有机质和有机质-土壤矿物质结合的细颗粒态两类。

(2)土壤无机硫的形态(按物理化学性质划分哪四种形态)无机硫主要来自岩石或成土矿物的自然风化。

土壤中的无机硫按其物理﹑化学性质又可划分为四种形态:水溶态硫酸盐;吸附态硫;与碳酸钙共沉淀的硫酸盐;硫化物。

17.土壤水势包括哪些分水势土壤水势:单位数量土壤水的自由能与标准状态水的自由能的差值,为一负值。

由于引起土壤水势变化的原因或动力不同,土壤水势(Ψt)分为:基质势(Ψm) 、压力势(Ψp) 、溶质势(Ψs)和重力势(Ψg)等。

18.土粒分级,四级按土粒成分分为矿物质土粒和有机质土粒。

土粒分级是根据矿物质单粒的大小来划分,不考虑化学成分的差异。

均为四级:gravel石砾、sand 砂粒、silt粉粒和clay黏粒19.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来源老师的答案:大气沉降、污灌、采矿和冶炼、肥料和农药、工业生产(1)矿产开采、冶炼、加工排放的废气、废水、废渣;(2)煤和石油燃烧过程中排放的飘尘;(3)电镀工业废水;(4)塑料、电池、电子工业排放的废水;(5)燃料、化工制革工;(6)排放的废水;(7)汽车尾气;(8)农药、化肥20.环境中有机污染物降解的主要形式21.土壤碘的存在形态(1)碘化物:尽管碘具有混入硅酸盐结构的倾向,而很少形成独立矿物,但土壤中仍有碘铜矿(CuI)、α-碘银矿(α-AgI)、β-碘银矿(β-AgI)、碘汞矿(HgI2)等碘化物存在。

这些碘化物在土壤中含量很少,且多与Pb-Zn或Cu-Ag矿化作用有关。

(2)碘酸盐:仅存在于氧化作用较强的碱性土壤中,一般受高氧化态锰的影响。

包括水碘铜矿[3Cu(IO3)2·2H2O]、羟碘铜矿[Cu(IO3)2.OH]、碘钙石[Ca (IO3)2]和碘铬钙石[Ca2(IO3)2·CrO4]。

(3)硅酸盐中的碘:由于碘离子能够置换硅酸盐结构中的SiO44-,所以它广泛存在于黑云母、白云母、角闪石、紫苏辉石、烟水晶、橄榄石、方钠石、针铁矿、萤石和磷灰石等基本造岩矿物中。

另外,在异性石和方钠石等含氯矿物中,由于I和Cl的置换作用可能造成碘的富集。

相对来讲,黏土矿物中蒙脱和高岭石含碘较少,而伊利石中则较多。

(4)元素态碘:碘在土壤中的形态主要有碘酸根离子(IO3-、碘离子(I-)和元素态碘(I2)。

土壤氧化剂的存在,如锰的高价态离子可促使碘化物或碘酸氧化,出现游离态碘。

这些游离碘又被土壤其他组分吸收或挥发至大气中。

22.土壤腐殖质哪三个组分组成胡敏酸胡敏素福卡酸23.土壤污染定量化的方法24.地球表层系统由哪五大圈层组成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土壤圈25.自然土壤剖面的主要土层典型土壤剖面可划为三个基本层:A层,地表最上端,腐殖质在这一层聚积。

有机质积累和物质淋溶表层。

B层,黏粒在这里淀积,称淀积层或过渡层。

C层,不同程度风化物构成,称为母质层。

26.土壤有机污染物光解的影响因素(1)土壤质地:团粒、微团结构影响光的穿透能力和农药分子土壤中的扩散性(2)土壤水分:潮湿土面易形成自由基,水分可增强农药的移动性,有利光解(3)共存物质:猝灭(土壤色素)或敏化(胡敏酸和富里酸)作用(4)土层厚度:土表1mm处易光解(深处因土壤颗粒对光子屏蔽而减少)(5)矿物组分:黏粒矿物因高表面积和高电荷密度可有利于光解27.土壤中水的来源降水(P),灌水(I),上行水(U)(降雨、雪、灌溉水及地下水)28.植物修复污染物从原理上可分为6种类型(1)植物萃取技术:这种技术是利用重金属超富集植物(hyperaccumulator)从土壤中吸收重金属,并将其转运到可收割的部位;然后收割植物富集部位,并经过热处理、微生物、物理或化学的处理,减少植物的体积或重量,以达到降低加工、填埋和人工操作费的目的。

(2)植物钝化技术:利用特殊植物将污染物钝化/固定,降低其生物有效性及迁移性,使其不能为生物所利用,达到钝化/稳定、隔断、阻止其进入水体和食物链的目的,以减少其对生物和环境的危害。

植物枝叶分解物、根系分泌物以及腐殖质对重金属离子的螯合作用等都可以固定土壤中的重金属。

(3)植物挥发:植物可以从土壤中吸收污染物并将其转化为气态物质释放到大气中。

一些植物能将土壤中的Se、As和Hg等甲基化,从而形成可挥发的分子,释放到大气中去。

(4)植物降解:利用植物及其根际微生物区系将有机污染物降解,转化为无机物(CO2、H2O)或无毒物质,以减少其对生物与环境的危害。

(5)植物转化:在植物的根部或其他部位通过新陈代谢作用将污染物转化为毒性较小的形态。

(6)植物刺激:植物的根系分泌物如氨基酸、糖、酶等物质能促进根系周围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和生化反应,有利于污染物的释放和降解。

29.土壤中非农药污染物主要包括哪些30.微生物修复技术缺点老师的答案:优点:1.微生物降解较完全,二次污染问题较小。

2.处理形式多样,操作简单,有时可进行原位处理。

3.对环境的扰动性较小,不破坏植物生长所需的生长环境。

4.费用较低5.可处理多种不同类型的有机污染物缺点:1.当污染物溶解性较低或与土壤腐殖质、黏粒结合较紧时,微生物难以降解;2.专一性较强3.有一定的浓度限制4.修复地点有一定的限制微生物修复技术的优点①微生物降解较为完全,可将一些有机污染物降解为完全无害的无机物,二次污染问题较小;②处理形式多样,操作相对简单,有时可进行原位处理;③对环境的扰动较小,不破坏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土壤环境;④与物理、化学方法相比,微生物修复的费用较低,约为热处理费用的1/3~1/4。

微生物处理的费用取决于土壤体积和处理时间;⑤可处理多种不同种类的有机污染物,如石油、炸药、农药、除草剂、塑料等,无论污染面积的大小均可适用,并可同时处理受污染的土壤和地下水。

微生物修复技术的缺点①当污染物溶解性较低或者与土壤腐殖质、黏粒矿物结合得较紧时,微生物难以发挥作用,污染物不能被微生物降解;②专一性较强,特定的微生物只降解某种或某些特定类型的化学物质,污染物的化学结构稍有变化,同一种微生物的酶就可能不起作用;③有一定的浓度限制,当污染物浓度太低且不足以维持降解细菌的群落时,微生物修复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④微生物活性与温度、氧气、水分、pH等环境条件的变化有关,因此微生物修复技术受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

⑤生物修复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应用范围有一定的限制,亦不如热处理和化学处理那样的见效快,所需的修复周期可以从几天到几个月,这取决于污染物种类、微生物物种和工程技术的差异。

31.土壤圈的功能(1)对大气圈:频繁的水、热、气的交换和平衡,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方面。

(2)对生物圈:支撑和调节生物过程,提供植物生长的养分、水分与适宜的物理条件,决定自然植被的分布与演替。

(3)对水圈:降水在陆地的重新分配、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和水分平衡、分异、转化及水圈的化学组成。

(4)对岩石圈: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以减少其受各种外力破坏,与岩石圈进行物质交换与地质循环。

32.土壤背景值的应用33.土壤沙漠化的防治措施草方格沙障、营造防护林、培育生物土壤结皮、退牧还草、减少耕作次数少耕或免耕、选中适生植物(如沙棘、胡杨、柽柳、锦鸡、木麻黄、狼尾草等)、秸秆覆盖等34.影响放射性物质在土壤环境中积累和迁移的因素(1)气候与地形:年降雨量是影响土壤放射性污染的重要因素,潮湿地带土壤的pH往往较低;其次,水对许多放射性离子有一定的溶解作用,使之随水的渗流而向土壤深层迁移;含水量对土壤中微生物、细菌的活动和有机物的分解、合成也有明显影响,从而间接影响核素的吸附行为。

地形对土壤放射性污染水平有影响,在山坡地区,污染程度较高的表层土壤流失严重,土壤中核素的污染水平远比平原地区低。

(2)放射性核素的形态和性质:放射性核素半衰期长的对环境影响大,短的影响相对小;核素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对交换吸附也有很大的影响,通常溶解态的阳离子易被吸着,其在土壤中的迁移能力较小;难溶态的氧化物或沉淀物不被黏粒矿物吸着,可随水流在土壤缝隙中迁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