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七下语文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笔记
七下语文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笔记叶圣陶先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和文学家,对中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七下语文第14课中,我们学习了叶圣陶先生的生平及其对教育理念的贡献。
以下是关于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的笔记。
1. 艰辛的求学之路:叶圣陶先生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但他对知识的渴望促使他努力学习。
他为了上学,每天都要走很远的路去学校,并且常常没有午饭吃。
他的母亲是他一直以来的精神支持,她为了供儿子上学,辛辛苦苦地缝制衣服换成学费。
2. 教育理念的转变:叶圣陶先生在长期从事教育工作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
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他主张让学生通过实践和亲身经历来获取知识,提倡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 文学创作的成就:叶圣陶先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的文学作品广受赞誉。
他的作品既有鲜明的时代背景,又展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
他的代表作之一《山海经》通过对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整理,为世人揭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4. 教育事业的推动者:叶圣陶先生对中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曾担任过多个学校的校长和教育部门的领导职务,通过改革教育体制、推动教育政策的制定,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他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对许多教育家和学者产生了深远影响。
5. 终身奉献的精神:叶圣陶先生一生都致力于教育事业,他永远不会忘记自己来自贫穷家庭的经历,并一直以此为动力,用自己的所学所知去帮助更多的贫困学生。
他的奉献精神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叶圣陶先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和文学家,他的学术成就和教育理念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通过学习叶圣陶先生的二三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教育思想和精神,从而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有所启发。
七年级语文下《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全解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全解一、背景与主题《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张中行先生写的一篇回忆性文章。
这篇文章主要记叙了作者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展现了叶圣陶先生的品德、修养和作风,表达了对叶圣陶先生的敬重和缅怀之情。
二、人物形象叶圣陶先生是本文的主要人物,他具有严谨自律、待人宽厚的品质和风范。
作者通过几件小事的记叙,如茶水招待、听差送客、稿费退还、校对稿件等,表现了叶圣陶先生的这些优秀品质和人格魅力。
叶圣陶先生在为人处事方面始终坚持“待人厚,律己严”的原则,深受作者的敬重和缅怀。
三、写作手法1.回忆性叙述:本文采用回忆性叙述的方式,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展现了叶圣陶先生的形象。
这种叙述方式使文章更具有真实性和可信度。
2.细节描写: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如“他讲完一段,轻轻说一声‘完了’,不拘泥于形式”、“我知道他这是讥刺我,于是回答说:‘我不是来要饭的,也不是来要菜的,是来要用的。
’”等,这些细节描写使得文章更生动有趣,有助于表现人物形象。
3.侧面烘托:作者在文中还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来衬托叶圣陶先生的品质和修养,进一步突出了叶圣陶先生的崇高品质和人格魅力。
四、情感表达1.敬重之情:作者通过回忆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表达了对叶圣陶先生的敬重之情。
作者认为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这种敬重之情贯穿全文。
2.缅怀之情:作者在文中还表达了对叶圣陶先生的缅怀之情。
作者通过回忆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一些细节,表达了对这位已故友人的怀念之情。
五、启示与思考本文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应该学习叶圣陶先生的优秀品质和人格魅力,严谨自律、待人宽厚地做人处事。
同时,我们也应该珍惜与身边朋友的交往,从他们的言行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重细节,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完整
叶圣陶其人
叶圣陶(1894年-1988年),原名叶绍钧, 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汉族人,江苏 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 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曾当过10年的小学语文教师。解放后,叶圣陶 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 教育部副部长。他也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 委委员、民进中央主席。叶圣陶于1988年2月16 日于北京逝世,享年94岁。 主要作品:我国 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1923年),中国现 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1929 年),短篇小说集《隔膜》(1922年)、《火 灾》(1923年)、《线下》(1925年)、《城 中》(1926年)、《未厌集》(1928年)等。
理解积累典雅的双音节词
繁碎 ——繁密细碎 修润——修改润色 • 商酌——商量斟酌 • 遵嘱——遵照嘱咐 • 违理——违背情理 商讨——商量讨论
• 3、 积累平易深挚的语句
• “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 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 耳。”
• “叶圣陶先生,人,往矣,我常 常想到他的业绩。”
• “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 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
• 第二部分(第2段):总写叶圣陶先 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 第三部分(第3-5段):详写叶圣陶 先生为人宽厚的一面。
• 第四部分(第6-8段):从语文方面 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另一面——律 己严。
• 第五部分(第9段):怀念叶圣陶先 生,提出向他学习的语文主张。
• 3、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 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 什么?(用书上的原话回答)
• 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 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 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 不行。”
叶圣陶先生的二三件事
叶圣陶先生的二三件事叶圣陶先生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和教育理论家,被誉为“中国现代教育之父”。
他的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提出了许多具有深远影响的教育理念和思想。
在他的一生中,有许多重要的事件和成就,但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他关于教育的二三件事。
本文将以叶圣陶先生的教育事业为主线,探讨他的二三件事对中国教育产生的重要影响。
叶圣陶先生的第一件事是提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他认为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他强调教育应该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兴趣和个性为依托,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和发展机会。
他特别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培养,提倡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和品德教育。
他提出了“教书育人”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这一理念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改革。
叶圣陶先生的第二件事是倡导素质教育。
他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应该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使他们具备创造力、创新精神、适应能力和批判思维。
他主张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人特长。
他对教育内容和评价体系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研究,提出了“知识-技能-态度-情感”四位一体的素质教育观。
这一理念不仅改变了中国的教育方式和方法,还引领了现代教育改革的潮流。
叶圣陶先生的第三件事是教育研究和教育改革。
他以教育研究为己任,将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与学术研究相结合。
他积极参与教育改革实践,在学校和教育机构中推广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他还撰写了大量的教育著作,深入研究中国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
他的教育研究和实践对中国的教育改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教育实践的改进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叶圣陶先生的二三件事体现了他对教育事业的深入思考和热情投入。
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深深地吸引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关注和追随。
他的思想和理论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引导了中国教育的发展方向,推动了中国教育改革的进程。
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件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 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 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 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 语言艺术家”之称。
叶圣陶先生的“写话”主张强调坚持使用普通话,用语要 简明顺畅、通俗质朴。
2)作者与叶圣陶先生的交往多在共同从事教材编写工作,深 受叶圣陶“写话”风格的影响。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举例说说。
我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这之前,我当然 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
学 习 叶 圣 陶
略读第3自然段和第6-8自然段,理解并概括叶老的写话主张。
1)找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 “他不止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 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 “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 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 “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 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 “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 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
第一部分(1):交代叶圣陶先生去世及“我”的悲痛心 情。
第二部分(2-8):先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过人,后 分写叶圣陶先生过人的品行:“待人厚”和“律己严”。
第三部分(9):表达“我”对叶圣陶先生的思念之情, 号召大家学习他的写话主张。
从刚刚梳理的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本文在选材上有怎样的特点?
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七年级语文下册各课生字词+同步练习+思考探究解析+课外阅读
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生字生词】修润:修改,润色。
v生疏:shū不熟悉。
v商酌:zhuó商量斟酌。
v恳切:诚恳殷切。
v譬如:pì比如。
v朦胧:méng lóng含糊。
v累赘:lèi zhuì多余。
v别扭:bièniu这里指说话、作文不通顺,不流畅。
v拖沓:tuō tà形容做事拖拉。
v妥帖:tuǒ tiē合适。
v诲人不倦:huì rén bù juàn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v不耻下问:bù chǐ xià wèn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v颠沛流离:diān pèi liú lí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以身作则:yǐ shēn zuò zé则:准则,榜样。
以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
【同步练习】13.叶圣陶先生二三基础导练一、语言知识及其运用1.下列加点字注音和字形全对的一项()A. 确凿 (záo) 哺育(fǔ)喧嚣一拍既合B. 炽痛(zhì)重荷(hè)磐石无遐及此C. 亘古 (gèng) 污秽 (huì) 仰幕锋芒毕露D. 斑斓(lán)胡骑 (jì) 幽寂迥乎不同2.下列句子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昨天下午,第一海水浴场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B.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C. 我家的相册里,有几张罕见的照片,在它们背后藏着一些妇孺皆知的故事。
D. 虽然你现在只是涓涓细流,然而只要锲而不舍,终会拥抱大海。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在如何提高课堂效率的问题上,老师听取了广泛同学们的意见。
B. 作为一种新媒体,微博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交流平台。
C. 考生在考场上专心答卷,而场外的老师和家长无时无刻都在焦急地等待。
叶圣陶先生的二三事的主要内容
叶圣陶先生的二三事的主要内容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主旨:这篇课文是张中行回忆叶圣陶的文章。
作者通过回忆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表现了叶圣陶严谨自律、待人宽厚的节操和风范,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追思景仰之情。
资料扩展文章阐释:文章开篇言简情挚,写听到叶圣陶先生逝世的消息是在除夕夜,那“繁碎而响亮”的鞭炮声,在作者的感受里,是悲上加悲的,接着回忆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在他领导下编写课本。
这之前对叶圣陶的认识是通过读新文学作品,及前辈对他立德为高的评价,联想《论语》对君子的定义,作者切实感到“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这是对叶圣陶先生的总论。
接下来,作者回忆了与叶圣陶交往中的一些事。
第二个方面回忆起叶圣陶先生不仅存有为人阔的一面,除了汪的一面,那就是律己、正心、五育。
他不仅做人这样,在做学问和采用语言上,也就是一丝不苟,能够以身作则。
作者提及叶圣陶多次说道过的用语主张:“译成文章,在这间房里读,必须使那间房里的人听到着,就是骂人,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
”叶圣陶在文学创作方面崇尚明白如话,写下出必须使人看看得明白,他心里上装着的就是读者。
叶老还常提及“你译成文章,给人家看看,人家给你删掉一两个字,意思没有变小,就证明你没用”,说道的就是行文必须力求简约,不累赘乏味。
这些主张就是叶圣陶针对现实中的不当文风(有些人“鼓吹深邃”,还有些人“应简而偏偏必须疲”)明确提出的。
不仅在用语方面,凡文学创作的方方面面,叶圣陶都深入细致至极,谋妥贴和回去美,文中也都不予列出,也正是这些小事才细致入微地整体表现出来叶圣陶的学术态度和风范。
尤其在课本中“搞”和“并作”用字体例不统一的问题上,叶圣陶从辨认出问题,至明确提出解决办法,再至监督继续执行,有加心力回去大力推进,其注重语言采用的规范性,整体表现出来一名语文教育家的社会责任感,应该后人仔细观察揣思和自学。
总之,本文所叙事情虽小,但是小事情见大品格;所忆的内容多且杂,既写作者亲身感受的事,也有他人的转述和评价,因主旨统摄,并不觉得散乱,人物形象因这些片段和细节真切丰厚起来。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文赏析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文赏析《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张中行先生写的一篇回忆性文章,通过回忆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表现了叶圣陶先生严肃认真的治学态度、严谨自律的做人原则和宽厚待人的崇高品质。
这篇文章语言平实,朴素自然,在平淡中蕴含深意,多用短语,节奏紧凑,言简意赅地表达了丰富的内容。
下面从人物形象、写作风格、思想内涵、语言特色、结构安排、主题思想和表达技巧等方面进行赏析。
一、人物形象作者在文章中通过叙述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展示了叶圣陶先生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秀品德。
他待人厚,律己严。
为人诚恳,襟怀坦白,表里如一。
作为长者,他“慈祥”有加;作为学者和编辑家,他“虚怀若谷,持平无偏”;作为作家,他“文质兼备”。
二、写作风格张中行先生的写作风格朴素自然,他的文章不雕饰,不做作,而是顺其自然,自然成采。
这种风格在这篇缅怀叶圣陶的文章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全文结构严谨,逻辑清晰,语言平实,用词简练。
作者通过回忆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展现了叶圣陶先生的崇高品质和人格魅力。
三、思想内涵《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的思想内涵非常丰富。
首先,它表达了对叶圣陶先生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其次,它通过叶圣陶先生的言行举止,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精神风貌。
再次,它强调了做人的重要性,指出做人比做学问更重要。
最后,它启示我们要像叶圣陶先生一样,做一个品德高尚、人格健全的人。
四、语言特色《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的语言特色非常鲜明。
首先,它的语言平实自然,不矫揉造作,给人以亲切感。
其次,它的用词简练准确,表达力强。
再次,它的句式多用短句,节奏紧凑明快。
这种语言特色使得文章更具有可读性和感染力。
五、结构安排《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的结构安排非常严谨。
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先总述叶圣陶先生的品德和成就,再分述与叶圣陶先生的交往经历和感受,最后总结全文并表达敬意和怀念之情。
这种结构方式使得文章层次分明、逻辑清晰。
六、主题思想《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的主题思想非常明确。
语文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课件(共19张PPT)
巩固达标
1. 大声朗读并积累你喜欢的语段。 2. 巩固基础,完成《优佳学案》的练习。 3. 推荐阅读——吕叔湘的《怀念圣陶先生》,想一想:文中 写了哪些事?从中你还看出叶圣陶先生哪些精神品质?
板书设计
待人宽厚
叶圣陶先生 二三事
严以律己
修改文章 恭送送客 真诚复信
写话重风格 文风重简洁 写作求完美
【解析】B项中,“津津乐道”与后面的“谈论”重复,应用“津津有味”。
—— 待人平易,为学谦虚;治学严谨
—— 待人真诚,关怀备至,热情周到
—— 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 念,顺口,听,悦耳。
—— 文风方面重视“简洁”
文章主题
作者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记述了一个躬行 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待人宽、律己严的 精神风貌,表达了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景仰、 赞美和深切的怀念之情。
1980年开始散文创作,出版散文集《负暄琐 话》、《负暄续话》《流年碎影》等。
预习检测
字音识记
字形易错
丁卯( mǎo ) 生疏( shū ) 别扭( biè )) )
拖沓( tà )
修润( rùn ) 恳切( kěn )
字形、字音易错
词语解释
【颠沛流离】 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不耻下问】不以向地位低的人请教问题为耻。 【鞠躬尽瘁】 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诲人不倦】 教育人极有耐心,从不厌倦。 【付之一笑】 一笑了之,表示毫不介意。
【解析】A项,“别”应读biè;B项,“帖”应读tiè;D项,“沓”应读 tà。
2.下列字形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B )
A. 谦虚 B. 悔恨 C. 儒家 D. 微末
业绩 悠久 公寓 天坛
朦胧 出板 丁卯 悲哀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的主要内容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的主要内容
叶圣陶先生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奠基者之一,被誉为“散文巨匠”,因其文笔优美、深邃的思想和博大精深的文学造诣而备受赞誉。
以下是他二三事:
一、家庭背景和早年经历
叶圣陶先生于1898年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里。
父亲叶恭绰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曾经创建了“光华学校”,一批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新文化人士就是在这里受到熏陶的。
在这种家庭的影响下,叶圣陶从小就养成了好读书、好写作的习惯。
二、文学创作和成就
叶圣陶先生是中国现代散文的一位奠基者,作品风格典雅简洁、清新淡雅,达到了近乎完美的境界。
他的作品涉及文学、历史、哲学、教育等多个领域,堪称博学多才。
其中著名的作品有《钓台遗音》、《暴风雨》、《子夜》、《孤独者的故事》等。
三、教育事业和贡献
叶圣陶先生一生热爱教育事业,曾经在南京、上海等地从事过中小学教育工作,并且在多个领域均有所建树。
他是中国现代教育思想的开拓者之一,提出的“教育要以培养人的个性为目标”、“学生的自主发展是教育的最高境界”等理念引领着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总之,叶圣陶先生是一位文学巨匠和教育领域的先驱者,他的作品和
贡献足以激励后人,为我们打开了文学和教育的新境界。
他的故事也值得我们去深入了解和思考。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文原文叶圣陶先生于1988年2月16日逝世。
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参加遗体告别仪式之后,总想写点什么,一则说说自己的心情,二则作为纪念。
可是一拖延就三个月过去了。
依理,或依礼,都应该尽早拿起笔来。
写什么呢?这有困难。
一是他业绩多,成就大,写不胜写;二是遗体告别仪式印了《叶圣陶同志生平》的文本,一生事业已经简明扼要地说了;三是著作等身,为人,以及文学、教育、语文等方面,足以沾溉后人的,都明摆着,用不着再费辞。
但纪念文是还要写。
为了不重复,打算沿着两条线选取题材:一是写与我有关的,二是写不见于或不明显见于高文典册的。
我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
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
那时候他还没以字行,用叶绍钧的名字。
我的印象,比如与鲁迅、郁达夫相比,鲁迅笔下多锋芒,郁达夫有才任情,叶先生只是平实规矩而已。
相识之后,交往渐多,感到过去的印象虽然不能说错,也失之太浅;至少是没有触及最重要的方面,品德。
《左传》说不朽有三种,居第一位的是立德。
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
中国读书人的思想,汉魏以后不出三个大圈圈:儒、道、释。
搀合的情况很复杂,如有的人是儒而兼道,或阳儒阴道;有的人儒而兼释,或半儒半释;有的人达则为儒,穷则修道;等等。
叶圣陶先生则不搀合,而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
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一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两处都是孔老夫子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
因此,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深厚而感动。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叶圣陶先生是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文学家、语文教育家,他的一生经历和学术成就影响深远。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中的七件事概括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中的七件事概括叶圣陶先生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杰出人物,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中国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简要介绍叶圣陶先生的二三事中的七件事,以便更好地了解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2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中的七件事概括》,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中的七件事概括》篇1一、创办《小说月报》叶圣陶先生于 1926 年创办了《小说月报》,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文学期刊之一。
他旨在通过这个平台推广新文学,推动文学的现代化进程,同时也培养了一大批文学新人。
二、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叶圣陶先生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
他主张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快乐和成就感。
三、创立“文白之争”理论叶圣陶先生创立了“文白之争”理论,认为文学应该以白话文为主,反对文言文的过度使用。
他主张文学应该贴近人民群众,反映社会现实,而不是仅仅追求形式的华丽和技巧的精致。
四、主编《开明国语课本》叶圣陶先生主编了《开明国语课本》,这是一套供小学生使用的语文教材。
他主张语文教育应该注重语言的实际应用,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能够了解社会和人生。
五、倡导“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叶圣陶先生倡导“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实用性,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精神。
他主张教育应该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成长。
六、创办“新民学会”叶圣陶先生于 1918 年创办了“新民学会”,旨在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改革旧文化,探索新思想。
该学会成员包括许多著名的文化人,如鲁迅、胡适等,对中国现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七、参与“语文运动”叶圣陶先生参与“语文运动”,提出“语文现代化”的口号,主张改革语文教育,去除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024版叶圣陶先生二三事PPT课件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PPT课件目录•叶圣陶先生简介•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之教育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之文学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之社会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之影响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之思考篇01叶圣陶先生简介生平事迹1894年出生于江苏苏州,原名叶绍钧,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及社会活动家。
1914年开始发表小说,1921年与沈雁冰、郑振铎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文学观。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等职,并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委员、民进中央主席。
文学成就叶圣陶先生是20世纪20年代第一位写童话的作者,他的作品《稻草人》于1923年出版。
他的代表作品还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
他的散文作品以细腻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如《没有秋虫的地方》、《藕与莼菜》等。
叶圣陶先生非常重视教育,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人。
他主张教育要与生活相结合,注重实践性和实用性,强调学生要掌握基本技能和知识。
他还提倡启发式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育思想02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之教育篇倡导教育理念强调“以儿童为中心”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育应以儿童为出发点,注重培养儿童的兴趣和特长,让儿童在快乐中成长。
主张“生活即教育”他提倡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注重德育培养叶圣陶先生认为德育是教育的根本,他强调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提倡“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推广新式教学法他积极推广新式教学法,如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等,这些教学法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批判传统教育制度叶圣陶先生对传统教育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认为它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和创造力,呼吁进行教育改革。
七年级语文下《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赏析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赏析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张中行通过记叙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表现了叶圣陶先生的品德、修养和作风,表达了对叶圣陶先生的敬重和缅怀之情。
文章首先介绍了叶圣陶先生的性格特点和为人处事的原则,即“待人厚,律己严”。
接下来通过几个具体的事例来表现叶圣陶先生的这些品质。
这些事例包
括:第一件是关于茶水的事,表现出叶圣陶先生待人厚道,体贴周到;第二件是关于听差送客的事,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律己严格,严谨认真;第三件是关于稿费退还的事,同样展现了叶圣陶先生律己甚严、严于律己的品质;第四件是关于校对稿件的事,表现了叶圣陶先生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
这些小故事通过不同的角度表现了叶圣陶先生的优秀品质和人格魅力,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敬重和缅怀之情。
在写作上,本文采用了平实自然的语言,朴素无华地表达了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敬重和缅怀之情。
文章结构紧凑,层次分明,通过几件小事的记叙,表现了叶圣陶先生的品德、修养和作风,让人感受到了叶圣陶先生的崇高品质和人格魅
力。
同时,文章中还运用了一些细节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手法,如“他讲完一段,轻轻说一声‘完了’,不拘泥于形式”、“我知道他这是讥刺我,于是回答说:‘我不是来要饭的,也不是来要菜的,是来要用的。
’”等,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总之,《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中的佳作,通过对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的记叙,表现了叶圣陶先生的优秀品质和人格魅力,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敬重和缅怀之情。
文章语言平实自然,结构紧凑,层次分明,细节描写和侧面烘托手法运用得当,让人感受到了叶圣陶先生的崇高品质和人格魅力。
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件(共31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作者 介绍
张中行(1909—2006),原名张璇,学名张璿,河北香河人,学者、 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 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 续编》;编著有《文言常识》《佛教与中国文学》 《负暄琐话》等。他是20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 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 “燕园三老”。
躬行君子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4、默读课文(3—5自然段),叶圣陶先生的“待人厚”表现在哪里?
“言”中的宽厚。 (1)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 的意见。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 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 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
第二课时
整体 感知
1、作者在第一段说“心里立即罩上了双层的悲哀”,这“双层的悲 哀。”怎么理解?
“双层的悲哀”含义丰富,对于叶先生的逝世,作者感到 非常悲痛,而先生逝世的时间还是除夕这个特殊的日子, 外面正响着喜庆的鞭炮声,更令人悲伤。
双层的悲哀:乐景衬哀情,其哀倍增。
2、叶圣陶的品德过人之处指什么?
2、作者是通过平凡琐碎的小事向我们展现叶老的诸多品德的, 在写作手法上是用什么写法?
以小见大
以 “小”指一事一物、一情一景;生活中所有的小事、意象等。
小
“大”指生活的启示、道理、情感。通过生活中的小方面来反
见
映深刻的道理或抒发某种感情或赞美某种崇高美德的写作技法
大
叫“以小见大”。
3、找出文章中评价叶圣陶先生的语句,对照所记叙的事情,谈 谈你的看法。
拓展 作业
收集叶圣陶先生的名言
1、积千累万,不如养个好习惯; 2、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 3、一辈子坚持自学的人就是一辈子自强不息的人; 4、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是教师; 5、只有做学生的学生,才能做学生的先生; 6、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点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
武阳中学段根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预习课文,积累重点字词;
2.略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3.细读全文,理解精辟的语句;
【过程与方法】
1.理解文中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
2.掌握本文对人物以小见大的刻画方法;
3.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检查预习,了解人物。
2、略读课文,感知内容。
(重点)
学习过程
一、导语设计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名言,也是他教学生涯的最好写照。
这是一位令人敬仰的教育家,今天我们一起跟随张中行的目光,走近他眼中的叶圣陶。
二、检查预习,了解人物。
1、认读理解文中重点的字词。
(学生活动一:读记并做好笔记)
商酌zhuò累赘zhui 拖沓tà妥tuǒ帖tiē颠diān 沛pèi 流离
商酌:商量斟酌。
朦胧:不清楚,模糊。
文中指一种美学境界。
累赘:不必要,麻烦。
拖沓:不爽快,不简洁。
妥帖:恰当,十分合适。
不耻下问: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颠沛流离: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2、简介叶圣陶先生和作者张中行。
(多媒体呈现,学生浏览)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
汉族人,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主要作品: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集《隔膜》《火灾》《线下》等。
张中行,原名张璇,河北省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
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
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
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3、背景链接。
(多媒体呈现,学生齐读)
张中行和叶圣陶先生,都是我国著名的语文学家。
二人有多年的交往,感情深厚,亦师亦友。
1988年叶圣陶先生辞世,三个月后,作者就写下了这篇文章。
作者通过对叶圣陶先生言行的记录,赞美了叶圣陶先生的高尚品行:同时也颂扬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
二、略读课文,感知内容
(学生活动二:先让学生在5分钟内完成课文的阅读,思考下列问题并围绕问题在文中做简洁的批注和勾画;接着让学生酝酿2分钟;然后是学生交流,老师完善;最后是齐读。
)
1、概说叶圣陶是怎样的一个人物?
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
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深厚而感动。
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叶圣陶先生有为人的宽的一面。
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叶圣陶先生,人,往矣,我常常想到他的业绩。
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的人,都要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以及提出这种主张的深重的苦心。
2、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分别用了哪些事例?
待人厚修改文章送客复信
律己严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
3、介绍叶圣陶先生的写话主张(用课文中的原话回答):
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
他不只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
”
叶圣陶先生提到的办法,写完,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
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
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
三、理解写法,把握形象。
文章所写的都是关于叶圣陶先生的一些琐事,请举例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学生活动三:请学生按,可见。
)
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他鞠躬,口说谢谢”,这样一些琐碎之事,可见其待人之宽厚。
又如:对于“做”和“作”分工不明的情况,叶老引导明确其区别,并监督执行。
可见叶老对待学问严谨的程度。
★这是因小见大的写法,这些具体而细微的小事,表现了人物的高尚的品德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板书设计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作文做人力求完美
以身作则鞠躬尽瘁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默读课文,梳理思路。
(重点)
2、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难点)
3、联系生活,拓展训练。
(难点)
学习过程
一、跳读课文,梳理思路。
(学生活动一:速读归纳)
1.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为文章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第1段):谈写作本文的缘由。
第二部分(第2段):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第3-5段):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厚的一面。
第四部分(第6-8段):从语文方面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另一面--律己严。
第五部分(第9段):谈学习和效仿叶先生品德的思考。
二.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学生活动二:品读体会)
1、找出文中的过渡句,并说明其作用。
(生:自读→勾画→交流→齐读)
①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②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
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
③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
★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简洁有力,深显功力。
2、细读,找出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语句,与同学交流,指出其表达效果。
((生:自读→勾画→交流→完善)
(1)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
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万家团圆的除夕夜,叶老走了,鞭炮声所代表的乐景反衬出“我”的悲哀之情,这就是“双层的悲哀”。
(2)晚年,记得有两次是已经不能起床,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时,他总是举手打拱,还是不断地说谢谢。
★这里是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叶老尽管患病在床,他仍依旧“举手打拱”,说着“谢谢”,细腻而生动地表现出宽厚待人,虚怀若谷。
3、本文语言呈现出两种不同风格,你能举例加以说明吗?(生:自读→勾画→交流)
一方面,行文平易,如用了一些明白如话的句子,如平常的口语,通俗易懂;另一方面,内涵深厚,如引用了一些名句,增强了文章的厚度。
4、精读第二段,完成下列各题。
(学生活动三:精读品析—齐读→酝酿→交流→完善)
(1)齐读,让学生找出此段中叶圣陶先生的过人之处。
明确:关键词:儒
关键句: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
躬行君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2)用什么手法来表现叶圣陶先生的品质?
明确:对比
(3)这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结构上起统领3-8段;内容上起概写叶圣陶先生过人之处的品德。
三、联系生活,拓展训练。
1、作者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独具而可贵的精神风貌,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叶圣陶先生做到了,我们能做到吗?
2、课文为了表明叶老在文风上追求“简洁”,作者举了“了”和“太”两个例子。
读后,相信你也颇受启发,那么,请打开你的作文簿,看看文字中有无“累赘”之语,并进行修改。
(学生活动四:修改习作)
四人小组合作,互相评判所填的结果。
教师引导,课堂交流。
可提示从环境描写、人物描写的角度进行分析。
可指名朗读相关语段,在此基础上进行引导。
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可事先准备好习作,进行示范修改。
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第1段):谈写作本文的缘由。
第二部分(第2段):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因小见大的写法
第三部分(第3-5段):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厚的一面。
第四部分(第6-8段):从语文方面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另一面--律己严。
第五部分(第9段):谈学习和效仿叶先生品德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