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的形式美
浅论戏曲舞台上的“神”与“形式美”
![浅论戏曲舞台上的“神”与“形式美”](https://img.taocdn.com/s3/m/a477c05df705cc175427094d.png)
41艺术论丛浅论戏曲舞台上的“神”与“形式美”吴鹏丽亳州市演艺有限公司摘要:综观中国古典戏曲舞台表演,无论从形式到程式,还是从结构到技法,都包涵有十分浓郁的文化精神与人文意味,都具有一定的形式美,就其核心而言,可以说就是中国古代文化精神,高台外化的一种展示,就是一种内在的形式美,这种形式美一方面是在写意与虚拟中表现出的诗化形式美,另一方面是通过演员自身表达出的形象美。
戏曲表演方面的形式美,主要表现在演员的唱、念、做、打、舞、表情、化妆以及人物的神情和气质等方面,很多表演艺术家把舞台表演的形式美做为自己毕生的追求,这种形式绝非朝夕间所能把握的,所谓“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也绝非虚然。
关键词:戏曲表演;神;形式美;直观性梨园妩媚一枝秀,苦寒丽色香郁浓,恍然如见千秋人,回眸一笑百媚生。
但凡艺术总是要有技巧的,没有一定的技巧就没有形式美,戏曲表演讲究“形神兼备”的形式美。
戏曲演员从学戏开始就要刻苦训练唱念、做、打、舞、手、眼、身、步等技巧的基本功,熟悉它们,掌握它们,随心所欲地刻划人物外部的形式美,表现人物的形象。
一名戏曲演员如果没有一套驾驭自己形体的技术,损害的不仅是外部的形式美,而且是整个艺术形象,这就是戏曲形式美的重要性。
生、旦、净、丑名目众多的水袖,构成繁花似锦的舞姿,表现着各种人物的喜怒哀乐,各种甩发的使用,也表现了或激愤、或恐惧、或焦虑、或彷徨的心理特征。
在戏曲表演形式中,演员的“神”甚为重看,而“神”往往是通过演员的表部表情表现出来的,而眼神又是心灵之窗,这方面可是说是戏曲舞台表演形式美重要体现。
一名演员凡演戏时面目上须分出喜、怒、哀、乐等状,面目一板,则一切情状俱难发挥,不足以感动人心,则观者非但不啼不笑,反生厌恶。
演员的面容是外壳,神是内在,容是靠神来贯通的,而眼神更是演员与观众交流情感变化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演员表演戏中最忌眼神散,眼晴没戏,抓不住观众。
这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在戏曲表演中,艺术家们历来都把它视为重要的表演技术基础。
中国戏曲的美学风格
![中国戏曲的美学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d384ed18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fc3d843.png)
中国戏曲的美学风格音乐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用夸张、概括的写作方法,运用语言与肢体语言,通过色彩、声、光、电等手段来表现事物整个时间的形式。
它是完整的、起伏的,处处蕴涵着美,处处体现着美。
中国的戏曲,是以演员表演为中心,以唱、念、做、打等手段为基础,融文学、音乐、美术、舞蹈、武术、杂技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
它体现了中国五千年灿烂的文化和文明古国悠久的历史传承。
中国的戏曲,古代和现代有很大不同。
古代的戏曲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称为戏曲。
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杂剧传奇以及地方戏。
现代戏曲主要指的是20世纪以来从西方传入的话剧、歌剧、舞剧等。
戏曲文学作品都要反映社会中的矛盾,而且要求反映的更集中,更尖锐,这主要是受舞台演出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剧作家经过选择、提炼、筛选、加工把其中的矛盾典型化,造成戏剧冲突来展示人物之间、人物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
由于人物性格、文化修养不同,对社会采取的态度不同形成不同的矛盾。
作者通过矛盾的过程用美学的视角,向人们讲述人生的悲欢离合,弘扬真善美。
一、中国戏曲的音律美与语言美戏曲语言由曲词、宾白、科介三部分组成。
曲词是剧中人物的唱词;宾白是剧中人物的说白,一般是散文,分对白、旁白、带白等;科介是关于动作、表情、音响效果的舞台指示。
戏曲语言较通俗,多用口语,使演员易于表演,听者容易接受。
雅俗共赏,蕴含音律之美,使人回味深远。
如《窦娥冤》中的(滚绣球)用了“怎生”、“葫芦提”等口语。
又如《长亭送别》的(叨叨令)用了大量的儿化词与叠音词。
又如二人台中常用“乃斯伊訞嗨”等民间口语风格。
另外,曲词讲究音韵美。
可以在规定的字数范围外添加衬字,以加强声情或弥补语义。
语言多使用对仗句式,形式灵活多样。
有隔句对、连珠对、重叠对、首尾对、衬字对等许多名目。
例如:《哀江南》中(离亭宴带歇拍煞)共十七句,其中只有三句不对仗,其它句子都是对仗句。
浅谈戏曲舞台与表演的形式美
![浅谈戏曲舞台与表演的形式美](https://img.taocdn.com/s3/m/755c6b42cf84b9d528ea7a4b.png)
王 文 华
( 苏州大 学文学 院
中图分类号 :7 38 F 1 . 文献标识码 : A
江苏 ・ 苏州 252 ) 113
文章编号 :6 2 7 9 ( 0 9)6 2 9 0 17 — 842 0 1— 5- 1
摘 要 综观 中国古典戏 曲舞 台表演。 无论从形式到程武, 还 是从结构到技法 . 都包涵有十分浓郁的文化精神与人文意味. 都具 有一定 的形式美。本文从两个方面阐述 了这种舞台表演的形式美, 是在写意与虚拟 中表现 出的诗化的形式美。 二是通过演员 自身表 达出的形象美。 关键词 戏 曲 舞台与表演 形式美
【 潘运告. 画论 1 l j 明代 . 长沙: 湖南美术 出版社, 0 . 2 2 0 【 2 ]黄旖绰( . 清) 梨园原I] A. 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 ・ c. 四【 北京: 】 中国戏剧出版
社 .9 9 15 .
中国戏曲经过先秦歌舞 、 汉百戏的滥觞 , 一直发展到宋元杂剧 、 明清传奇 。 台表演艺术上达到了一个尽善尽美 的境界 。 在舞 形成一 门集剧本 、 表演 、 、 导演 音乐 、 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 舞蹈 而这门艺术
一
、
戏曲体现的是一种写意的艺术观。无论是内容或是形式 。 戏曲 并非一味真实模仿 , 而是通过高度集中、 浓缩 、 变形的重要形式表达 生活。 汤显祖认 为戏 曲是“ 极人物之万途。 攒古今之千变。 ……恍然 如见千秋之人 , 发梦中之事” 。李渔也认为戏曲“ 欲劝人为孝 , 则举 孝子出名 , 但有一行可纪 。 则不必尽有其事 , 凡属孝亲所应有者 , 悉取 而加之 , 亦犹纣之不善不 如是之甚也 ” 。这里说的就是戏曲艺 术是通过对生活的高度提炼 、 概括而表达出的一种形式美 . 是高于 生活真实的一种虚拟的真实 。 人们常说 “ 戏剧艺术是时空的艺术” 。而确定表演的特定时间
戏曲表演艺术中舞蹈的形式与美学特征
![戏曲表演艺术中舞蹈的形式与美学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2b088a40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15.png)
戏曲表演艺术中舞蹈的形式与美学特征戏曲表演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其表演形式中,舞蹈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戏曲舞蹈的形式与美学特征具有以下几点。
一、形式1、细分形式戏曲表演中,舞蹈的形式可以分为唐宋舞、元曲舞、昆曲舞、京剧舞等等。
不同形式的舞蹈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表现手法。
2、表现形式戏曲表演中,舞蹈的表现形式包括单人舞、双人舞和群舞。
其中,群舞表现最为普遍,通过大量演员的组合和运动,展现了人物之间的关系和情感。
3、配角舞蹈在戏曲表演中,舞蹈不仅仅是主角的表演,而在配角的表现中也有其独特的作用,帮助人物刻画更为清晰。
二、美学特征1、形态美戏曲表演的舞蹈形式具有精美的形态美,通过优美的动作和形态,展现了艺术的魅力和风格。
如京剧中常常需要演员用手扇,摆动手帕等道具来表演舞蹈,增强舞蹈的形态美。
2、情感美戏曲表演的舞蹈形式也体现了深刻的情感美。
舞蹈可以表现出人物之间的关系、情感和内心的感受,进一步丰富了整个故事情节的情感内涵。
3、音乐美舞蹈在戏曲表演中的音乐美同样不可忽视。
舞蹈与音乐的融合,让整个表演更加生动、动人,增强了观众的审美享受。
4、意境美在戏曲表演中,舞蹈的意境美尤为重要。
艺术家在舞蹈中通过表现表情、动作等形式,刻画人物的思想、情感、生活,在舞蹈的艺术表现中传递出深深的感染力和思想启示。
总之,戏曲表演艺术中的舞蹈形式具有多样性和广泛性,其美学特征也是多方面的。
舞蹈给予了戏曲表演更加深刻的内涵和精湛的艺术表现,也让观众在欣赏中得到了更为饱满的审美体验。
浅析中国传统戏曲服装的形式美
![浅析中国传统戏曲服装的形式美](https://img.taocdn.com/s3/m/dfefc55733687e21af45a9b5.png)
以红 为主 ,皇 后 蟒 以明 黄 为 主 。 脖子 上还 要 围戴 大 云 肩 ,坠 珍 子 , 肯 定 是衣 衫 褴 褛 ,但 戏 中 的 “ 莫稽 ”却 穿 得 挺 体 面 ,俗 称
珠 吊穗 。腰 里 悬 挂 玉 带 , 内里 系 团花 腰 包 或 缠 枝 牡 丹 腰 包 ( 裙 富 贵衣 。这 种 富贵 衣 , 既 能 指示 乞 丐 身份 ,又 能 给 人 以独 特 的 子 )。而 梅 派 女 蟒 却 有 湖 水 蓝 缎 面 的 镶 边 ,镶 边 里 锦 绣 白鹤 祥 美 感 ,它 是 “ 像 不 像 做 比成 样 ” 的艺 术 形 式 。再 如 苟 派 的 《 红 云 ,金 丝 缠 绕 雍 容 华 贵 。通 体 的 红色 为基 调 ,除 了大 幅 的 丹 风 娘》 ,虽 说 是身 份是 丫环 ,却是 穿着 特 制 的 “ 古装衣 ”。 一般 丫
头 ”置 办 中便可 猜测 出此 “ 角 儿 ”的份 量 。就 像京 剧 的 “ 四大 名 戏 曲 舞 台 上 也 是唯 有 皇 帝 才 能 穿 , 实 乃皇 家 御 用 品 。 《 龙 凤 呈
旦 ”,各 有 各家 的压 箱底 儿 “ 行 头 ” ,甚至 一 看这 件 “ 行 头 ”就 祥 》 中的 “ 刘备 ”,穿 红锻 金丝 的 团龙蟒 袍 ,是 仅 次于 黄蟒 的 王 知道 是哪 家 的戏 目了 。
京剧表演的美学特点浅析
![京剧表演的美学特点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d9a048e4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b2.png)
京剧表演的美学特点浅析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种,它具有丰富的审美特点。
在表演艺术领域,京剧综合运用了语言、音乐、舞蹈、戏曲道具、服装和化妆等艺术手段,形成了独特的审美风格。
下面将从音乐性、形式美、情感美和色彩美四个方面浅析京剧的美学特点。
一、音乐性京剧音乐采用了传统汉族音乐和西洋音乐的手法,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
它遵循了音乐美的原则,通过旋律、节奏、音色等音乐元素的有机组合,形成了独具魅力的音乐效果。
京剧音乐以“弹”、“唱”、“念”、“打”四种表现形式来诠释情节和表达情感,各个组成部分相辅相成,构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表演方式。
京剧音乐表现出的旋律优美、节奏和谐、音响丰富,为观众带来了音乐享受的同时也突出表演的情感表达。
二、形式美京剧表演形式具有独特的魅力,它通过表演动作、舞蹈动作、道具和服装等元素的有机结合,形成了特殊的美感体验。
京剧表演形式强调“三合一”的表演原则,即“唱念做”,使观众在欣赏表演的同时,尽情领略到京剧艺术中所蕴含的美感。
在表演动作上,京剧艺术家通过精益求精的训练,展示了独特的舞台动作、身体姿态和面部表情。
而在道具和服装方面,京剧通过精美绝伦的服装和细致逼真的道具,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
三、情感美京剧以情感表达为主要特点之一,它充分体现了传统戏曲表演艺术的情感美。
京剧表演通过高度精细的表情、语态和动作等组合形式,展现出戏曲人物的静态和动态情感,使表演得以惟妙惟肖地诠释角色的内心感受和对外界的反应。
在情感表达方面,京剧注重演员对感情细节的把握,通过服装、道具和音乐等手段,传递出戏曲人物所表达的感情,让观众沉浸于戏曲人物情感表达的世界中。
四、色彩美京剧表演中的色彩美是京剧独特的审美元素之一。
京剧通过舞台上的灯光、化妆和服装等方面,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色彩美,展示出精美繁复的美学效果。
京剧中的色彩美不仅体现在服装、道具的色彩上,还在化妆时注重颜色的营造,不同的角色要求不同的妆容,通过化妆来表现不同的人物性格特征,这也为深化戏曲人物形象提供了良好的视觉效果。
明代戏曲艺术中的形式美与内涵解析
![明代戏曲艺术中的形式美与内涵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9cbb8423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2f.png)
明代戏曲艺术中的形式美与内涵解析导言中国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其中明代戏曲艺术尤其璀璨。
明代戏曲艺术以其独特的形式美和丰富的内涵深受人们喜爱。
本文将探讨明代戏曲艺术的形式美与内涵,并解析其独特之处。
形式美与内涵的关系形式美和内涵是戏曲艺术两个重要的要素。
形式美主要指戏曲的表演形式、造型、音乐和舞台布景等方面的表现,而内涵则是戏曲作品所传达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等内容。
在明代戏曲艺术中,形式美和内涵相互依存,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这一独特的艺术形态。
明代戏曲的形式美表演形式的多样性明代戏曲艺术中的形式美体现在其表演形式的多样性上。
明代戏曲包括了多种不同的剧种,如京剧、昆曲、越剧等。
每种剧种都有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表演技巧,给人以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
服饰和造型的精美明代戏曲艺术中的形式美还表现在服饰和造型的精美上。
演员们身着各式各样的华丽服饰,配以精心设计的头饰、面具和化妆等,使得他们在舞台上犹如走下画册的人物。
这些精美的服装和造型不仅展示了明代时期的时尚潮流,还显示了角色的身份和特征。
音乐和舞蹈的协调明代戏曲艺术中的形式美还表现在音乐和舞蹈的协调性上。
戏曲表演中常常伴随着悠扬的音乐和优美的舞蹈,通过音乐和舞蹈的结合,演员们能够更好地表达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音乐和舞蹈与剧情的融合,使得整个表演更加完美和动人。
舞台布景的精细设计明代戏曲艺术中的形式美还体现在舞台布景的精细设计上。
明代戏曲的舞台布景多用透明图案和刺绣来装饰,配以精心布置的道具和灯光效果,营造出丰富多彩的舞台氛围。
这些精细设计的舞台布景为观众带来了更加真实和生动的戏曲世界。
明代戏曲的内涵人性的探索明代戏曲艺术中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对人性的探索上。
明代戏曲呈现了各色人物的命运和内心世界,展示了人类的善恶、悲欢和矛盾等多面性。
通过演员的精彩表演和剧情的发展,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人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社会问题的反思明代戏曲艺术中的内涵还表现在对社会问题的反思上。
中国传统戏曲美学特征
![中国传统戏曲美学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c8dff640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af.png)
戏曲艺术的三大特征是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
1、综合性:中国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的民族艺术。
这种综合性不仅表现在它融汇各个艺术门类(诸如舞蹈、杂技等)而出以新意方面,而且还体现在它精湛涵厚的表演艺术上。
各种不同的艺术因素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包括舞蹈、音乐、美术、诗歌、杂技、武术等。
通过演员的表演实现戏曲的全部功能。
2、虚拟性:虚拟是戏曲反映生活的基本手法。
它是指以演员的表演,用一种变形的方式来比拟现实环境或对象,借以表现生活。
虚拟是戏曲反映生活的基本手法。
它是指以演员的表演,用一种变形的方式来比拟现实环境或对象,借以表现生活,但它的艺术性高于生活中的真实场景。
中国戏曲的虚拟性首先表现为对舞台时间和空间处理的灵活性方面,所谓“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这就是典型的虚拟性。
3、程式性:程式是戏曲反映生活的表现形式。
它是指对生活动作的规范化、舞蹈化表演并被重复使用。
程式直接或间接来源于生活,但它又是按照一定的规范对生活经过提炼、概括、美化而形成的。
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是中国戏曲的主要美学特征。
这些特征,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构成了独特的戏剧观,使中国戏曲在世界戏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闪耀着它的独特的艺术光辉。
中国戏曲艺术之美-文档资料
![中国戏曲艺术之美-文档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44dbd144a45177232e60a21b.png)
中国戏曲艺术之美一、形式美(一)音舞性。
“戏曲者,谓以歌舞以演故事也”,“必合言语、动作、歌唱以演一故事,而后戏剧之意义始全。
”这是王国维给中国戏曲所下的定义,这一中国戏剧理论史上最具里程碑意义的定义极其简略却一语中的地道出了形成中国戏曲特征的根本因素――音舞性。
音舞性是指中国戏曲用歌舞演故事的特性,它是中国戏曲艺术表现形式上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特征。
中国戏曲是在中国古代歌舞、说唱艺术和滑稽戏三者结合、演化、变异及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融歌唱、舞蹈、念白、戏剧表演为一体的艺术形式。
它从形成到成熟和完善,都和音乐密不可分。
无论是戏曲的剧本,还是剧本中的唱词,或是戏曲中的念白、“做”、“打”等都和音乐有着紧密的联系。
其语言是由普通的生活语言经过艺术提炼加工转化成的有节奏感和音乐性的音乐语言,结构整齐,讲究声调和韵律,一字一句一腔全都有音乐的旋律;角色的唱词采用歌唱的形式,道白也具有吟诵的意义;其剧情发展和矛盾冲突讲究起伏有致和抑扬顿挫,音乐中的节奏感尤其成了统一和协调“唱、念、做、打”的媒介和艺术手段,它像纽带一样把这四种表现形式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将情节、情绪、矛盾的变化和发展尽善尽美地展现给观众,让人有荡气回肠之感……音乐渗透于整个戏曲艺术之中。
戏曲演员在舞台上“言必歌,动必舞”。
舞蹈性是音乐性的外化形式,是节奏、动作、造型等的统一。
中国戏曲的舞蹈性体现在舞台上的一切表演之中,演员的一招一式,如上楼下楼、开门关门、写字睡眠、绣花喂鸡等等,都已不再是现实生活中的原型,而已被不同程度地舞蹈化了。
不仅如此,中国戏曲舞台上角色感情的表现也带有强烈的舞蹈意味。
借助夸张、华丽的脸谱、服饰和舞蹈动作,角色可以通过口、手、眼、身、步的配合,表达出各种不同的情感。
中国戏曲以歌舞为主的这种舞台表现形式,并不是简单的音乐加舞蹈,而是戏曲演员将舞台动作和人物性格的塑造与音乐的旋律节奏和舞蹈的动律意蕴充分融合,从而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
浅谈中国戏曲的审美特征
![浅谈中国戏曲的审美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8c9261aed1f34693daef3e84.png)
浅谈中国戏曲的审美特征一、概观中国戏曲戏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
“戏曲”一词通常指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的传统戏剧。
它最早见于宋元之间文人刘壎《水云村稿》的《词人吴用章传》:“至咸淳,永嘉戏曲出,泼少年化之而后淫哇盛、正音歇”。
元代多称之为“词曲”、“杂剧”,明清多谓之为“传奇”。
现在所称的戏曲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
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
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
王国维在《戏曲考原》中说到:“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这句话直接点名了戏曲的两方面的特征:文学性和艺术性。
戏曲所讲述的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而不同于歌唱、书法、舞蹈,更注重的是艺术本身的美感,然而戏曲并非同“口技者”一般再单纯的平铺一个故事,它采用的方式是“歌舞”,正是这种特殊的形式使得中国戏曲也备受国际的关注。
二、中国戏曲中的内容美戏曲的文学性和艺术性,即戏曲的故事内容和表现形式是戏曲区别于其他表演艺术的杰出之处。
戏曲的表演是以反映生活,塑造人物,表达感情为目的的,它要求真和美的统一。
另一方面,戏曲表演虽然强调生活的依据,但它的表演毕竟是夸张的、写意的,它要靠启发观众对现实生活的联想和想像,才能收到预期的艺术效果。
因此在欣赏古代戏曲的时候,我们要把心放在古代去感受封建社会不同于今时的悲欢离合。
以下以本人喜欢的戏曲《西厢记》和《牡丹亭》为例说明戏曲中内容蕴含的美。
《西厢记》,是王实甫描写的封建社会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的故事。
从“惊艳”、“联吟”到“赖婚”,充分表现了崔莺莺对爱情的渴望。
但她出身于名门望,受到封建礼教的熏陶和束缚,因此,又有“闹简”、“赖简”等曲折和反复。
在“听琴”、“佳期”、“长亭”几折戏中她终于走上了叛逆的道路,为作品增添了浓厚的喜剧色彩。
全剧以争取婚姻自主与恪守“父母之命”的矛盾为主线,以崔莺莺、张珙和红娘三人之间的误会和冲突为副线,互相交织,有节奏地展开,时张时弛,时动时静,时喜时悲,时聚时散,挥洒自如,色彩斑斓。
浅谈戏曲形式美
![浅谈戏曲形式美](https://img.taocdn.com/s3/m/36602d42852458fb770b56c5.png)
浅谈戏曲形式美在世界戏剧表演艺术三大体系中,中国的戏曲艺术独具一格,有其自己的特色。
除了程式化,虚拟化等这些审美特征外,戏曲艺术还特别注重形式美。
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和外在形式。
所有的舞台艺术都讲究一定的形式美,再好的内容,也要有好的、美的形式来包装,这一点,戏曲艺术尤其如此。
戏曲艺术注重形式美,不仅体现在化装服装,舞台美术等方面,也体现在演员的表演上。
中国戏曲表演是唱、念、做、打的综合艺术,特点是溶歌、舞、剧于一炉。
其实,一切舞台表演艺术(如话剧,歌剧,舞剧,杂技等)都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在其表现手段上都或多或少地综合着几种艺术美。
但中国戏曲艺术,却有它自己独特的美学个性。
首先,戏曲艺术它几乎溶合了包括语言、诗词、音乐、舞蹈、雕塑、武术、杂技、绘画、工艺、建筑等一切的艺术美。
任何一种表演艺术,都没有象戏曲这样,把自己的形象全部溶化在如此丰富多彩的艺术美之中。
其二、戏曲艺术所综合的诸美,其中有些环节虽然有其一定的客观独立性。
但戏曲不同于其它表演艺术形式的是,在戏曲舞台艺术上,每一种艺术美,都被溶化到表演中来,成为塑造形象的直接手段,成为形象本身。
其三,在戏曲艺术的审美活动中,戏曲艺术和它的受众都特别地注重形式美。
而且形式美贯穿于戏曲表演艺术的始终和各个层面。
一、语言形式美话剧和戏曲都是通过语言来表现思想情感、塑造人物的。
但戏曲和话剧不同,话剧的语言关键要规范化,而戏曲的语言和语音却是丰富多彩的。
我国的戏曲剧种众多,构成各个剧种除了音乐,其中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语言。
各种地方戏曲,都有各自的语音美。
它们或悠扬,或豪爽,或俏丽,或激越……这些各不相同的语言,到了戏曲舞台上,它们便和同是舞台表演的话剧不同,戏曲语言的念白,它的表现形式特别讲究吟诵美。
此时它的音韵和生活中的话语很不一样,它讲究抑扬顿挫,四声的抑扬回旋,声音的韵律节奏。
很多剧种都有两大声系的念白,如京剧的念白分为韵白和京白,黄梅戏的念白分为大白和小白等。
中国传统戏曲中的舞台形式与戏剧美学
![中国传统戏曲中的舞台形式与戏剧美学](https://img.taocdn.com/s3/m/110b8ccc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51e484c.png)
中国传统戏曲中的舞台形式与戏剧美学中国传统戏曲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它以其独特的舞台形式和戏剧美学吸引了无数观众。
在中国传统戏曲中,舞台形式和戏剧美学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这一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
首先,中国传统戏曲的舞台形式非常独特。
传统戏曲的舞台一般分为正厅和花台两部分。
正厅是主要表演区域,一般设有一个大门,演员从大门进入舞台。
花台则是次要表演区域,一般用于演员的休息和换装。
整个舞台布置简洁大方,注重舞台的高低起伏和空间的利用。
舞台的背景常常用布景和幕布来表现,而不是使用实景,这给了演员更大的发挥空间。
此外,舞台上还有专门的音乐队伍,他们负责演奏戏曲音乐,为演员的表演增添了音乐的伴奏。
舞台形式的独特性使得中国传统戏曲在舞台表演中有着独特的魅力。
其次,中国传统戏曲的戏剧美学也非常值得探讨。
中国传统戏曲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戏剧结构吸引了无数观众。
首先,中国传统戏曲注重角色的扮演和表演。
演员通过特定的表演技巧和动作来塑造角色形象,使观众更好地理解剧情和人物性格。
其次,中国传统戏曲注重情节的发展和冲突的展开。
剧情通常分为前后两幕,前幕用于铺垫情节,后幕用于展开冲突和解决问题。
剧情的发展紧凑有序,情节跌宕起伏,使观众沉浸在戏剧的世界中。
此外,中国传统戏曲还注重音乐的运用和歌唱的表演。
戏曲音乐以其独特的旋律和节奏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歌唱则通过特定的唱腔和发声技巧表达情感和角色的内心世界。
这些戏剧美学的特点使得中国传统戏曲在戏剧表演中有着独特的魅力。
最后,中国传统戏曲的舞台形式和戏剧美学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这一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
舞台形式为戏曲表演提供了良好的舞台环境和表演条件,使演员能够更好地展示自己的表演技巧和才华。
而戏剧美学则为戏曲表演提供了丰富的表现手段和情感表达方式,使观众更好地理解剧情和角色。
舞台形式和戏剧美学的相互交织和相互影响使得中国传统戏曲在艺术表演中有着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
从审美角度谈谈对戏曲程式的理解
![从审美角度谈谈对戏曲程式的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f6bfd767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a733765.png)
从审美角度谈谈对戏曲程式的理解戏曲程式,作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种特定的舞台表演程序,通过结构化的编排和规范化的展现方式,使戏曲演员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进行高效的艺术表达。
从审美角度来看,戏曲程式具有独特的韵律美、动态美和表现美。
首先,戏曲程式的韵律美来自其精心编排的节奏和音律。
在戏曲表演中,各个场景和情节都有相应的节奏和音律要求。
通过虚实相间、高潮迭起的场面安排和角色动作,戏曲程式能够创造出独特的音乐韵律效果,使观众在观赏过程中获得节奏感和音律美的享受。
例如,在京剧中,快板搭配快节奏的唱腔和音乐,能够营造出紧张激烈的氛围;慢板搭配缓慢的唱腔和音乐,能够展现出细腻柔美的情感。
其次,戏曲程式的动态美体现在表演的动作和姿态之中。
戏曲表演非常强调角色形象的表现以及动作和姿态的美感。
戏曲程式通过独特的身体语言和手势动作,准确而生动地诠释角色的内心情感和外在形象。
例如,在黄梅戏中,女性角色行走时轻盈婀娜,手势柔美优雅,展现出女性特有的柔情和美感;男性角色则力度感十足,英姿飒爽,彰显男子汉的刚毅和威武。
这些特殊的动作和姿态不仅能够让观众享受到华丽的视觉盛宴,也能够加深对角色内心世界和情感表达的理解。
再次,戏曲程式的表现美体现在其丰富的演出形式和舞台表达。
戏曲程式通过化妆、服装、道具等丰富多样的视觉元素,营造出戏曲的独特氛围和艺术风格。
这些视觉元素与舞台布景和灯光设计相互配合,相互映衬,形成精美绝伦的舞台效果。
同时,戏曲程式还注重演员的口语表达和唱腔演唱的技巧。
演员通过声音和表情的抑扬顿挫,使观众能够深入体会到角色内心的喜怒哀乐。
无论是唱念做打,还是化妆服装,戏曲程式都力求将艺术的美感和情感的表达融为一体,使观众在欣赏戏曲表演的同时,能够感受到戏曲艺术的魅力。
综上所述,戏曲程式以其韵律美、动态美和表现美使得观众在欣赏戏曲表演时获得审美的满足。
作为一种结构化的舞台表演程序,戏曲程式不仅通过精心编排的节奏和音律营造出独特的音乐韵律效果,也通过独特的身体语言和手势动作展现出角色的动态美,最终通过演员的表演形式和舞台表达传达出丰富多样的表现美。
浅谈戏曲表演形式美
![浅谈戏曲表演形式美](https://img.taocdn.com/s3/m/75bc6442b9d528ea80c779bb.png)
浅谈戏曲表演形式美戏曲形象的塑造是一种创造美的艺术活动,具有审美价值。
高尔基说:“按天性而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把美带到生活中。
”戏曲演员通过特定的人物来体验美、表现美和升华美,所以美是一切艺术存在的意义。
如果没有了美,艺术也就失去了自己存在的价值。
因此也可以说,人都是为了美才创造艺术的,戏曲演员正是艺术美创造的载体。
戏曲表演的形式美,主要体现在戏曲演员的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以及在塑造人物过程中的精、气、神等。
所以戏曲表演的本质,自始至终被人所认可和接受,其重要原因是他所依赖的物质条件就是人,就是演员的形体,而不是以借助第三者为手段。
再确切地说,它是用人体自身创造自身的美,随即又通过自身而享受自身美的创造。
人体既是戏曲演员创造美的材料工具,又达到表现人体美的目的。
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就在于人的创造性,人不但创造许多客观的新事物,而且能够以自己的身心创造出自身的美来,同时还能表现和享受这种被创造出来的人体自身的美。
它既包括人体外在形神兼备的形象美,还包括不可分离的人体内部的自我情感的审美感受。
戏曲表演的形式美是一种由表及里的审美过程,表演者通过自身美的创造与美的交流,不断表现自己的这种特殊才能,同时又与观众共同享受这种美的创造,使自己的身心创造也化为一种寻美的目的。
戏曲表演为观赏而提供“美”,但又不仅仅是观赏,一场演出既为人与人的交流提供了一种机会,又为他们共同的心理体验提供“美”。
戏曲演员饱含着情感艺术表现,观众饱含着情感的反映,在表演活动中形成一种精神交流。
为什么那么多互不相识的人都会沉溺于同一种喜怒哀乐中呢?是参与者、演员和观众崇尚美的趋向,是美的相互撞击的结果。
戏曲演员在塑造形象时采用精练的、富于个性的语言把生活或作品中的形象进行高度概括和提炼,然后用戏曲特定的程式化的表现手法,通过形体语言,举手投足,一招一式反映内容。
所以,形式的重要价值与艺术创作的客观存在规律,往往表现为形式永远大于内容,内容也总是依附在不可分离的特定形式中,没有精美的艺术形式的创造,便没有了戏曲艺术。
谈戏曲表演的形式美
![谈戏曲表演的形式美](https://img.taocdn.com/s3/m/aaf48e2458f5f61fb6366604.png)
谈戏曲表演的形式美作者:宋楠楠来源:《剧作家》 2019年第1期宋楠楠这是一个表演美学话题,也是一个表演实践课题。
但通常容易被忽略,或在认识上存在偏颇。
故而略抒己见,与同行共勉。
对于文艺创作来说,充实深刻的内容有待于精湛的形式来表现。
就文艺欣赏来看,形式美是重要的欣赏对象。
写意性的戏曲表演较之写实性的话剧表演,其形式美尤为凸显。
深刻认识这一美学规律,有助于戏曲演员苦练基本功,高度重视戏曲表演形式。
不仅要出神入化地借助形式塑造好人物,给予观众动人心魄的内容美,而是要通过精湛的表演,将赏心悦目的形式美奉献给观众。
各门类艺术作品都是内容与形式的对完美统一。
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内容对形式具有主导作用,内容决定表现形式,表现形式服务于内容。
毫无疑问,优秀作品首先要有充实的内容,但任何事物都是辩证的,故而精湛的形式也是优秀作品所必需的。
之所以必需,就艺术作品的构成来说,没有精湛的形式,内容就不能得到深刻的表现;就艺术作品的欣赏来说,精湛的形式美是艺术欣赏的一个重要方面。
它甚至重要到这种程度——即使作品内容比较空虚,但精湛的形式依然富有美感,并且精湛得令人赞叹、拍案叫绝。
因此,一向富有辩证智慧的鲁迅,对六朝骈文之精湛形式仍然给予很高的评价,而不是形而上学地用一句形式主义全盘否定。
精湛的形式深刻表现内容的价值,对于所有门类的艺术作品来说都是一致的。
但精湛的形式在艺术欣赏方面的重要程度,在各门类艺术作品中并不能等量齐观。
对于某些表现性或写意性艺术门类的作品来说,较之再现性或写实性艺术门类的作品,其形式美彰显得格外显著,在艺术欣赏中的重要性也分外凸显。
例如诗歌较之小说,戏曲较之话剧,就是如此。
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尤其是书法,更是如此。
音乐的旋律,舞蹈的舞姿,绘画的光色,建筑的样式,书法的线条,都是具有重要欣赏价值的形式美。
对于这些艺术来说,在某种程度上,其形式即是内容,其形式美即是内容美。
戏曲演员扮演角色,首先要通过服装和化妆进行人物造型。
中国传统戏曲的美学特征
![中国传统戏曲的美学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6f54cd37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9a.png)
中国传统戏曲的美学特征中国传统戏曲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丰富的美学特征。
这些特征包括戏曲的音乐、表演、剧本和舞台美术等方面。
首先,中国传统戏曲的音乐是其美学特征之一。
戏曲音乐以其独特的旋律、节奏和音色,打造了独特的艺术氛围。
它的音调多样,以高亢、激昂的声音表现戏剧性的冲突和激烈的情感。
同时,戏曲音乐还具有丰富的表达手法,如“吐字”、“折让”等,通过音乐的方式凸显角色的性格和情感,增强了戏曲的审美效果。
其次,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是其美学特征之一。
戏曲表演注重形体语言和身体表达,通过精湛的动作、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来传达角色的情感和意境。
戏曲表演注重细节和精确度,演员们通过技巧性的动作和表情,将剧中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戏曲还注重舞台动作的美感,通过舞台布景、服装和化妆等方面的设计,营造出独特的戏曲美学风格。
第三,中国传统戏曲的剧本是其美学特征之一。
戏曲剧本通常以古代文学作品为蓝本,以诗词和韵文的形式表达情节和角色之间的关系。
剧本中常常融入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底蕴,通过对话和情节的安排,展现出深刻的人性思考和社会观察。
戏曲剧本注重节奏和韵律,通过诗意的语言和押韵的方式,给戏曲带来了独特的审美感受。
最后,中国传统戏曲的舞台美术是其美学特征之一。
戏曲舞台美术包括舞台布景、灯光和服装等方面的设计。
舞台布景通常采用简约的方式,以几何形状和色彩的组合来表现不同的场景和氛围。
灯光设计则通过明暗的变化和色彩的运用,营造出戏曲中的情感和意境。
而服装设计则注重色彩的搭配和细节的处理,以展现不同角色之间的差异和特点。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戏曲的美学特征体现在音乐、表演、剧本和舞台美术等方面。
这些特征共同构成了戏曲独特的艺术魅力,使得戏曲成为中国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元戏曲艺术的美学特点与表现手法
![宋元戏曲艺术的美学特点与表现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61c347af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9b.png)
宋元戏曲艺术的美学特点与表现手法一、引言宋元时期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的重要阶段,其所创造的戏曲作品在文学、音乐、表演等方面都体现了独特的美学特点和表现手法。
本文将就宋元戏曲艺术的美学特点和表现手法进行详细探讨。
二、宋元戏曲艺术的美学特点1. 精致细腻的情感描写宋元戏曲注重人物形象塑造和情感描写,通过语言和动作等方式展现人物之间的爱恨情仇。
其中包含了丰富细腻的内心世界,触动观众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2. 简约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风格宋元戏曲以其简洁明快、意境深远、形象生动等语言风格闻名。
它通过凝练精炼的对白,将复杂的情节转化为简约而意味深长的词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3. 唯美主义审美观念的体现宋元戏曲在艺术表现上追求唯美主义的审美观念,强调以美感启迪人心。
它注重情节的优美性、角色形象的美感和舞台布景的艺术性,塑造了一幅美轮美奂、令人陶醉的艺术图景。
三、宋元戏曲艺术的表现手法1. 逗趣幽默的小品段落宋元戏曲中常出现具有逗趣幽默色彩的小品段落,通过夸张、滑稽等手法让观众产生欢乐心情。
这些小品在舞台上呈现出活泼生动的形象和富有喜剧效果的情节。
2. 编排华丽精妙的舞蹈场面宋元戏曲注重舞蹈在艺术表达中的作用,通过编排华丽精妙的舞蹈场面来展示故事中重要转折点或高潮部分。
这些舞蹈场面包括肢体语言、扭腰摆臀、跳跃旋转等多种动作,展示了其独特魅力。
3. 运用音乐表现情感和氛围宋元戏曲的演唱中注重运用音乐来表达人物的情感和营造氛围。
歌咏手法多样,包括唱丝弦、梆子、雅音等,旋律优美动听,与剧情紧密结合,给观众带来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
四、结论通过对宋元戏曲艺术的美学特点和表现手法的分析,可以看到其在细腻情感描写、简约语言风格和唯美主义审美观念上具有突出的表现。
同时,逗趣幽默的小品段落、华丽精妙的舞蹈场面以及运用音乐表现情感和氛围也是其独特之处。
宋元戏曲艺术以其独特性质和卓越表现而深受观众青睐,并对后世戏曲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比手法--京剧服装的形式美
![对比手法--京剧服装的形式美](https://img.taocdn.com/s3/m/2a5fb673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f6.png)
对比手法--京剧服装的形式美京剧传统服装集中体现了形式美。
其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在形式美中占有重要地位。
通过服饰的外观造型、色彩和寓意综合为一个整体,是角色性格刻画的主要助手。
对比手法的运用,大致可归纳如下:黑白对比从光学角度分析,黑色是三原色光的等量相减,白色是三原色光的等量相加。
黑和白包容了世界上千变万化的色彩于一,因此,传统京剧大量运用黑和白色做为服装色彩运用的一条途径,是再简单又再丰富不过了。
它是寓丰富于简单之中,在简单中求得概括。
《霸王别姬》是一出净、旦为主的折子戏,霸王穿黑靠,勾黑脸,虞姬穿白裙袄,俊扮粉妆,这一黑一白,一壮一秀,是黑白的强烈对比,浓淡的强烈对比,美丑的强烈对比,相辅相成,对立又统一。
《挡马》、《三岔口》、《两将军》等,都是以黑、白两色为服饰基色,装扮剧中的主要角色。
《挡马》中杨八姐女扮男装穿白、焦光普穿黑这是一男一女的短打戏,《三岔口》中的任堂惠和刘利华,《两将军》中的马超和张飞,都是两个男角色为主的武打戏,都是一白一黑,在对比中塑造人物性格,成为京剧服饰中重要的着装方法。
华素对比京剧服饰,不注重时代特点的追求,没有季节变化的表现,也不带有地区性的特色,而以角色的等级地位和类别为标准,帮助刻画人物性格。
这当中,华丽与朴素的对比服饰,更多地体现了角色的性格因素。
《铡美案》、《豆汁记》两出戏,是华素对比的典型注脚。
《铡美案》中,受害者是秦香莲,穿黑裙子,白孝带,蓝边饰,不尚奢华,处境令人同情;陈士美身居高位,享受驸马待遇,穿华丽的红蟒花翅,华贵显赫。
随着剧情发展,对陈士美越来越憎恨,最后被包拯处死时,刽子手剥掉他的外衣,给人一种剥掉了他虚伪外壳的感觉。
两个人物,一个着衣华丽而内心丑恶,一个朴素寒微而内心高洁,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是穷与富的对比,是素与华的对比,也是善与恶的对比。
《豆汁记》中穷书生莫稽,在生命旦夕不保的情况中被救活,后做了县官由穷衣换上了官衣,俨然一表人才,前后判若两人,人格也随地位变化而改变,服饰的变化紧紧与地位的变化融合在一起,形成又一种素与华的对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戏曲的形式美
经济与管理学院张璐 2010300040009
我们去剧院看京剧的时候,经常会盯着两边的字幕才能听懂在唱什么,有
时候字幕出现问题,就不知所措了,这样一心二用,无法真正体会戏曲之美。
著名书画家吴昌硕先生第一次看梅兰芳的《霸王别姬》时,虽无幻灯字幕,仍
旧津津有味,说道:“不求甚解,但赏其美”。
先生所说的美,无疑是指梅兰芳先生精湛的演技,悦耳动听的唱腔。
”欣赏戏曲我们应该关注和感知戏曲的
形式美。
中国的戏曲侧重抒情写意,十分注重形式之美。
王国维说:“一切之美皆
形式之美也”。
中国的戏曲艺术在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具有
鲜明民族特色的形式之美。
一、美视美听,和合众美
戏曲表演的形式美,主要是体现在戏曲演员的唱、念、做、打、手、眼、法、步,以及在塑造人物过程中的精、气、神等。
美视,即视觉美。
戏曲演员
在塑造形象时采用精炼的、富于个性的语言把生活或作品中的形象进行高度概
括和提炼,通过举手投足,一招一式反映出来。
例如,悲伤不涕流满面,虚掩
即可;入狱不带木枷,细链铐之;落魄不衣衫褴褛,仅用包巾扎住头饰即可。
更有舞长袖,变脸,甩翎子等炫技表现演员的情绪,无不流溢出戏曲之美。
除了舞台动作表演外,演员的脸谱也是戏曲的形式美之一,生、旦、净、丑、忠、孝、奸、诈,各有不同的脸谱表现:刚直不阿的黑脸包公、忠勇大义的红脸关公、奸诈的白脸曹操……美听,即音乐美。
戏曲是一种乐感文化,“唱“在戏
曲审美中占主导地位,不仅人物感情的表白、内心矛盾的显露,包括戏曲时空
的转换都可以用唱词表现出来,甚至人物的道白都有强烈的音乐感和节奏感。
梁启超在谈及某剧的唱腔之美时,说”真如弹丸脱手,春莺转林,流丽轻圆,
令人色受魂与。
“足见戏曲听觉之美。
总之,把听觉形象音乐化,把视觉形象舞蹈化,使歌舞结合,曲白相生,
发课甩,须可舞,道白有韵律,说话即唱歌,戏曲的这种独特形式美鲜明体现
了其写意特征。
二、离形而取意,得意而忘形
西方戏剧以真为美,无论是场景布置,表演说唱都追求真实;而中国戏曲
寓真于美,离形得似,重在写意。
例如川剧中小姐和官人一见钟情,多用“牵眼线”的手法。
两人眉眼传情,心生情愫,中间的丫鬟一手从小姐眼里抽出一
根情丝,又从官人眼中抽出一根青丝,还戏剧性地打个结,晃一晃。
生动活泼,把两人之间的情愫互通的意境表现地淋漓尽致。
更如京剧《铁弓缘》中,秀英
的母亲追着仗势逼婚的“小霸王”乱跑,从舞台这头都舞台那头就追到了街上,又从舞台那头到舞台这头就追到了郊外,小小舞台大天地,无需场景多大变化,只需唱念中交代几句,便让观众了然于心。
所谓“小舞台大世界”,便是如此。
离形得似,超以象外。
齐白石有句话说:“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不似则欺世,太似则媚俗。
”形神兼具,妙在传神;出神入化,妙出灵态。
戏曲的形式之美取决于戏曲大师的“意匠功夫”,美视美听,以艺进道,
诚于中而形于外。
我们欣赏戏曲,看的是唱念做打,一颦一笑,盼的是大师们
不经意间,自然偶成的一幕。
就如梅兰芳早年与俞振飞先生合演《断桥》时,
梅兰芳先生戏剧化的“一戳、一扶和一推”,化过失于神奇,淋漓尽致地表现
出了白娘子对许仙爱恨交织的复杂心情。
这个动作后来就成了经典之作。
这可谓戏曲的道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