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民国时代-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提起民国教育,可能所有人都会想到那灿烂如星辰般的大师们;会想到陈寅恪先生所说:“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仿佛那个时代高洁的不食人间烟火,仿佛只要唤一声大师,大师们就驾着七彩祥云从天而降。可梳理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民国大学教育的成功,民国人才的井喷并非真的如此简单。我们想要展现的就是掀开华丽辞藻所掩盖的真实历史,从而使得我们可以真正去探寻“大师”与“名校”是怎样炼成的……

政府:复兴之路始于教育

民国教育印象:万般皆下品唯有教育高

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立即强调在中国实行免费义务教育。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明确规定:“初小、师范、高等师范免收学费。”。“教育、科学、文化之经费,在中央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15%,在省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25%,在市、县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35%,其依法设置之教育文化基金及产业,应予保障。”1927年公布的《大学教员资格条例》规定,大学教员的月薪,教授为600元-400元,副教授400元-260元,教授最高月薪600元,与国民政府部长基本持平。

晚晴新政:近代中国新式教育开端重视师范教育

清政府在“新政”时期对教育政策进行了大幅度调整,虽然效果部分地违背了清廷的主观愿望,但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进程,成为近代教育史上具有深远影响与深刻启示的改革。在此次政策变革中,清政府对内重视师范教育和基础教育,对外引进西方先进教育理论知识,积极派遣学生出洋留学。

北洋军阀办教育面面观:张作霖尊师韩复渠不差钱

韩复榘在山东主政七年,山东的教育事业不仅不落人后,且发展迅猛。就是教育工作本身,韩复榘也总是放手让何思源去做,他从不横加干涉,更未向教育界安排过一个亲信。再说阎锡山。山西当年的教育,被称为中国教育的典范。自1942年开始,山西全境适龄儿童入学率,每年都能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

国民政府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并视其为“立国之本”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初,就意识到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性,并视其为“立国之本”。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强化对社会教育发展的重视,形成了由中央到省再到市县一级的统一的行政体系。为其提供经济上的扶持和法律上的保障,其规模、组织更加完备,教育内容更为广泛,对中国社会教育的产生了重大影响。

学生:救亡中国舍我其谁

民国大学生绝大部分是富裕家庭出身衣食无忧可一心向学

在1923年,“南京的大学生出身地主家庭的约占一半,大官僚、富商子弟占十分之三强,小资产阶级约有百分之十五的。”中等以上家庭出身的学生,至少在90%以上。直迄抗战前夕,情况依旧。1932年,普通清华学子年开销近250圆;1936年,竺可桢长浙大后开始设置占录取总数5%的公费生,每年的补助也恰为250元。有报纸称:“近日高等教育,几乎为中产阶级以上子弟所独享。中人之产,供给子弟毕业高中,已甚艰辛;至于大学学生,每年非三四百元不可应付。”

民国大学生学习动力:为洗涤近代中国百年屈辱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辛亥革命爆发后,周恩来带头剪去辫子,并接触进步书籍,他读光复会领袖章太炎的书和同盟会的杂志,读康有为、梁启超的文章。无论是章太炎难懂的古体文,还是梁启超的近体文,周恩来都认真阅读。虽然进步刊物的思想侧重各有不同,但朴素爱国的道理是一脉相承的。周恩来的眼界随着阅读拓宽,思想得到升华,对事物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周恩来明确地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而周恩来的这种志向则是民国众多学子、众多大师共同的志向。

明国大学入学考试:尊重个人特性不要“通才”要“人才”

1932年夏,清华大学中文系招收新生。陈寅恪应系主任之邀出考题。不料他出的题目非常简单。考题除了一篇命题作文,最奇怪的是只要求考生对个对子。用“对对子”这样的文字游戏,来作为堂堂清华大学的招生试题,当时很多人还是难以理解,也有人误以为这是以旧学的看家本领向新文化挑战。其实,陈寅恪自有他的一番深意。当时很多学者都并不清楚真正的中国语文的特色在什么地方,陈寅恪觉得用对对子这个方法,其实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出中国传统语文的真正特色。

教授:士不可不弘毅

民国教授:既是最后的士大夫也是时代前列的思想先驱

民国文人既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代士大夫,又扮演了冲在时代前列的思想先驱。学而优则仕的道路已经走不通了,多少代文人的理想一朝崩溃,这使得民国文人从一开始就面对无所选择、没有出路的痛苦。相比几千年的专制与奴役,这种痛苦无疑也使他们的心灵丰富而深刻。告别几千年的平庸,抛却修身治平、心存廊庙的老路,总要有几个桀骜不驯的奇才出现。

教育:畸形而短暂的“独立”

民国大学多为政界知名人士有独立权势网络

不少名校校长原都是政界要人,其时月薪多为600余圆。可以推断:当时正部高官基本月薪可能不到千圆,大学名教授的收入与此相去不远,对此教授深有自知。这充裕的物质条件就足为这些学人用作活动经费,或广交友朋、资助青年所用等。这一切,都有助于经营人脉,营建权势网络和能量系统。

提倡“教育独立”的蔡元培即为同盟会元老国民党前辈

他服膺德国洪堡等人的大学教育思想,注重高深学理研究,信奉学术至上和大学自治,为此着力营造“思想自由”的氛围,使得北京大学的改革成效显著。蔡本人虽隶属国民党,但任职北大期间却几乎成为“自由人”,他力求避开党派干扰,建立一块学术净土;即使南方“护法”另建中枢,他依旧我行我素,独立行事,因而能够“领袖群伦”,深得自由派知识分子真心拥戴。

民国大学:私立大学比公立大学更加自由

私立大学最大的优势在于其比公立大学有更大的自由。公立大学是由人民民主控制下的,是民主做出的选择,也就更接近于社会认知的平均水平,那也肯定不是最先进的教育理念。民主控制下的公立学校,要求是风格统一,更接近于大多数人的需要,也就不可能是最前沿的。而私立学校是不被大多数人控制的,它可以为特殊的学生提供特别的服务,可以实行某种特殊的教育理念的。

蔡元培教改失败启示:“教育独立”只因为政府无暇顾及

在中国教育与政治是纠缠不清的,将教育与国家的正统意识分开是不易的。大学院与大学区制能够在1927年推行,并且较少受到政府的干预,并不是社会政治进步的结果,只是当时在军阀混战的年代里,缺乏一个中央政府而已,这只是一种暂时的平衡局面。一旦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出现,教育便又回到它的管制之下。所以说“与政治分离的,较独立的教育发展总是断断续续,步履蹒跚”。

斗转星移,距离那一个时代已经70余年了,70余年里,中国改变了许多。高等教育不再是富裕阶层的精英养成、天之骄子也成了如今的芸芸众生;虽然旧的大师凋零殆尽,新的大师未见踪影,但无论如何国民素质与70年前已有了天壤之别。对于民国大学与大师,今天的我们能学习的大约只有民国学人的风骨以及如何在当下已经大众化的大学教育之上另外重构一个具有民国高等教育神韵的

精英教育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