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夏文明的价值追求和文明的延续古人是以服饰华采之美为华;以疆界广阔与文化繁荣、文明道德兴盛为夏。从字义上来讲,“华”字有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盛大的意义,“华夏”本义即有文明的含义。华夏文明作为中国千百年来文化核心,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种种的考验,最终成为了唯一一个四大文明中唯一延续的文明。它的价值观极大的影响了华夏人民,使华夏人民在天灾人祸依然能长存、反抗,并将华夏的文明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

华夏文明的价值追求的核心是和谐,即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做到天人合一。华夏文明自古奉行中庸之道,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表明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先秦儒家亦主张“天人合一”,《礼记·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西方人总是企图以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征服自然掠夺自然,而东方先哲却告诫我们,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天人合一”的思想无处不在,甚至在中国特有的茶文化中,由盖、碗、托三件套组成的茶盏就分别代表了天、人、地的和谐统一、缺一不可。

儒学的以“仁”为核心,“礼”为外观表现,其主要内容是讲为人之道,包括探讨人的本性、人生的价值、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等等。儒家学说强调亲情仁爱,提出“血浓于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等。比如中国人重团圆、以享受天伦之乐为人生之大喜。中国政权也历来注重亲仁善邻,讲求和睦相处。华夏民族历来爱好和平,中国人在对外关系中始终秉承“强不执弱”、“富不侮贫”的精神,主张“协和万邦”。华夏民族向来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食其力,靠自己的诚实劳动改善自己的生活,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哲学思想。季羡林说过,“天人合一”就是人与大自然要合一,要和平共处,不要讲征服与被征服。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理想境界。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从三皇五帝时期起源,经历了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到汉唐到达了新的文明高度,也经历了五胡乱华的纷乱,甚至一度在元清蛮夷对华夏文明极大的摧残,在翻云覆雨的历史进程中,华夏民族创造了无数的辉煌与成就,也在一次一次的民族危难中站立起来,屹立不倒。华夏文明得以源远流长的原因,大概如下。

地理上,在古代所以华夏文明一直占据着地利优势,在五千多年中一直是最文明最富有的国家。一是地理上的隔绝,由于有南方热带丛林、西方青藏高原和东方太平洋的阻隔,中国的外来威胁较少。中国的东边、南边是大海。西南山地后面的东南亚虽然自然条件比我们优越,但地域狭小,难以发展成大国。西边、北边都是难以逾越的高原、荒漠,养活的人口有限,虽然面积较大,但由于降水量少、气候严酷,难以发展高度的文明,所以这些游牧民族文化水平较低,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不是破坏性的,这种外部环境给使中国的延续发展成为了可能。

从文化承袭来看,这起着决定性的因素。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中,汉文化一直占领着统治地位,即使汉族封建王朝被外族入侵而灭亡,而统治中国的外族君王无一例外的接受汉族文化,使用汉字为官方语言,遵循华夏文明的思想与价值观。中国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及适宜的气候、高产量的平原、先进的耕作方式,形成了众多的人口,虽历经五胡乱华、蒙古、女真三次血腥屠杀及秦末、汉末、唐末等人口严重减少的内乱,还是顽强地挺了过来。中国文化还强调中庸、平和。在被好战的异族统治其间,由于以农耕为主要职业,人口损失远比以战士为职业、互相征战不休的蛮族损失少,少量剩下的蛮族被文化遥遥领先的富庶的汉族所同化。汉族坚持强力反弹、有限扩张的国策,没有大量消耗国力。我们的人种、文字、文明从未中断过。所以,文化、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没有出现断层,一直处于延续状态。即使在对华夏文明摧残极大的元清时期,汉文字依然是官方的文字,依然有不少华夏的文化得以保留,并未出现不可挽回的断层。

从民族治理来看,华夏文明传承的历朝历代都在大力地实施积极、正确的民族政策,迟滞了蛮族的冲击,为华夏文明的存续作出了各自的贡献,而没有像其它文明一样一战而亡。这种政策主要包括三条:文明传播、战和策略、经济交流。历史上汉帝国消灭匈奴,隋唐击败突厥,明代的北伐都是经典的战争政策;而拓展西域,招降乌恒,平定羌地,卫霍北伐,班超定西域、窦融据河西,唐太宗击败薛延陀,张议潮收复凉州、蓝玉勒燕然……,以及荒服政策、和亲政策、属国政策、内迁归化政策……等,正是这些积极政策的实施,使得华夏文明得以惠泽草原,古语叫大漠南北“同霑王化”,使得草原蛮族倾倒在文明之下,“做天子一犬,为天子守吠北门”。

从民族的特点来看,华夏人民因为华夷之辨及反击异族奴役的血性,所以有着极强的反压迫精神。华夏自古以来便不是以武力为尊,而是崇尚文明。华夷之辨表明了华夏独特的天下观和对文明的追求和尊重。华夷之辨产生了以华夏礼义为标准进行族群分辨的观念,区分人群以礼仪,而不以种族,合于华夏礼俗者并与诸夏亲昵者为华夏、中国人,不合者为蛮夷、化外之民。华夷之辨铸就了华夏人民的血性,即使是在被侵略统治后,依然会奋起反抗异族蛮夷。像卫青,霍去病,冉闵,刘牢之,岳飞,徐达等人,都是因为民族血性,在不利的战斗情况下依然奋勇抵抗,使华夏文明回归正统。古印度人虽然创造了灿烂的古印度文明,但缺乏血性,最终沦为占印度人口十分之一的贱民种姓。

而今日所谓古文化的复兴,实际是满清达子文化复兴,今日的中国汉唐之风还剩多少?众所周知,汉、唐是中华民族自信心最强的时代,那时的中国人豪气勃发、睥睨天下、纵横飘逸、心胸宽广、爽朗开放、风流倜傥、卓尔不群、临战不退、处变不惊、谈笑自如、肆意挥洒、不拘世俗——这才是真正的中国古文化的精髓所在,那些谋士和军事家纵横万里、挥洒自如;文人有着上马击狂胡、下马草诏书的豪情壮志,正是因为有了这份傲骨,就算汉唐的经济下滑了就算军事失利了,她仅凭精神支撑,依然是超级大国,无人敢与争锋。

可是自满清达子入关以来的中国汉唐之风受到了严重的摧残,可是今日的古文化复兴运动又从古文化里带来了什么?宫中秘史、阴阳算命、英雄美人、封建礼教,这些正是满清残余的文化糟粕。儒家的中正平和、浩然正气、爱国气节、讲求个性、思想自由、刚正不阿、谦虚厚德现在人们不讲,而把清朝礼仪规矩,满清政权把孔子奴化曲解的一面放大后在主流媒体宣传,批儒反古,把满清理学搬进教室。这是对华夏文明复兴极大的破坏——中国古文化复兴完全走偏。我们复兴华夏文明,首先应该明确什么是真正的华夏文明、汉唐之风,了解我们祖先的伟大成就,知道为什么今天的人们都成了麻木不仁、一盘散沙、奴性十足、思想守旧、不断内耗、内残外宽、软弱、女性化的民族。然后才深入的学习华夏文明,树立民族自信,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复兴华夏,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