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的垂直专业化与出口增长
科技报告正文格式
广东省科技报告编写格式要求广东省科技报告编写格式,要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7713.3-2014)的要求。
1、目录科技报告的“目录”应自动生成,生成时选择“正式”格式。
“目录”二字用3号黑体,目录内容用5号宋体,行距为1.5倍。
目录层级不超过四级,目录包括章节编号、标题和页码。
目录的页码要用罗马字母表示,从“I”开始按顺序编码。
2、插图清单和附表清单科技报告的“插图清单”和“附表清单”应自动生成,生成时选择“正式”格式。
“插图清单”和“附表清单”用3号黑体,内容用5号宋体,行距为1.5倍。
插图:图的标题用5号黑体,居中;备注或附注用小5号宋体。
图的标题放在图的下面,图说明及图备注放在图标题的下面。
图、图的标题及备注要尽量放在同一页内。
附表:表的标题用5号黑体,居中;内容用小5号宋体,备注用小5号宋体。
表标题放在表的上面,表说明及表备注放在表格下面。
表格允许下页接续写,表题可省略。
图表清单的页码也要用罗马字母表示,按照目录页码顺序继续编码。
3、正文科技报告的正文最多是四级标题。
章节编号与标题内容之间要空一格,字体为5号黑体;正文内容为5号宋体,行间距为1.5倍。
例如:1 △△△△1.1 △△△△1.1.1 △△△△1.1.1.1 △△△△内容如果需要继续编号,可按照如下顺序编号:“(1)”,“1)”,“①”,“[1]”、大、小写英文字母,然后是大、小写罗马字母编号。
正文中“引言”不编号;正文章节采用阿拉伯数字从“1”开始编号;结论要依据前面的章节顺序进行编号。
正文页码用阿拉伯数字表示,从“1”开始按顺序编码。
4、参考文献与附录参考文献标题字体为5号黑体,内容字体为5号宋体。
附录编号、标题字体为5号黑体,内容字体为5号宋体。
参考文献用[1]、[2]等顺序编号。
附录的编号用大写的英文字母。
如:“附录A,附录B”等进行编号。
科技报告构成要素参考引言内容较少适用引言内容较多适用目录插图清单附表清单引言(引言内容不设二级标题,一般采用(1)、(2)……论述)。
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近年来,我国制造业经历了快速发展的阶段,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
本文将通过对我国制造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我国制造业的现状1. 增长势头强劲:我国制造业近年来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在7%左右,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2. 产业结构优化:我国制造业正在经历从传统制造业向高技术制造业的转型。
高技术制造业在整个制造业中的比重逐渐增加,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3. 创新能力提升:我国制造业创新能力逐渐增强,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例如,我国在5G通信、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推动了制造业的技术升级和转型升级。
二、我国制造业发展的趋势1. 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我国制造业正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
未来,我国将注重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绿色制造、智能制造等领域。
2. 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制造业将加快与互联网的融合。
数字化、智能化将成为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实现制造业的高效运作和智能化管理。
3. 绿色可持续发展:我国制造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制造业将加大环保投入,在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等方面持续创新,推动绿色制造的发展。
4. 参与全球供应链重构:全球供应链重构是当前全球经济格局变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我国将积极参与全球供应链重构,提高产业链水平,发展国际竞争力。
5. 人工智能驱动创新:人工智能是当前科技领域的热点之一,也对制造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我国制造业将注重发展人工智能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
结语:我国制造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面临机遇和挑战。
通过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推动绿色制造和参与全球供应链重构,我国制造业将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
同时,人工智能的应用也将推动制造业向数字化和智能化迈进。
垂直专业化与我国制造业产业升级
垂 专 化 我 制 业 业 级 直 业 பைடு நூலகம் 国 造 产 升
● 赵林海 , 李宏生
( 华侨 大学 商 学院 , 福建 泉州 32 2 ) 6 0 1
摘
要 : 垂 直 专 业化 背 景 下 , 造 业 的产 业 升 级 成 为 我 国 当前 的 重要 任 务 。本 文 首 先 阐释 了垂 直 专 业 化 的 内涵 及 在 制
其 对 国 际制 造 业 的 影 响 , 下 来说 明垂 直 专 业 化 分 工 和 全球 价 值 链 治理 下 的 制 造 业 产 业 升 级 的 层 次和 内容 。通 过 对 接
我 国制造业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状况及 其原因的分析 , 有针对性地提 出垂 直专业化 背号 下我 国制造业产业升级 的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J unlo n r o ra fn e I M A t rl es S c u a Urvri 0 ∞∞ E io ) dt n i
20 0 8年第 6期( 1 第 0卷
总第 4 期 ) 2
No 6 2 0 ( 11 S m 2 . 0 8 Vo. 0 u Nq 4 )
展开到不同国家和经济体, 形成跨区或跨国性的生产链或价值链。
根据经济发展的历史和逻辑序列顺向演进的, 它既是全社会劳动生
产率、 产业竞争力、 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的过程, 同时它又能不断满足市
其中, 产品指最终产品或资本品, 生产过程既可较狭 义 地理解为包括
收稿 日期 :0 8 9 1 2 0 —0 - 1 基 金项 目 : 建 省 科技 计 划 重 点 项 目 :o 6 o 3 ; 侨 大 学社 会 科 学 基 金项 目 :7 K0 。 福 2oR o3华 0 HS 3 作者 简 介 : 林 海 ( 9 6 )男 , 龙 江 哈 尔 滨 市 人 , 侨 大 学 , 师 , 赵 17一 , 黑 华 讲 博士 , 要 从 事 国 际经 济 学 研 究 。 主
垂直专业化、利润创造与中国制造业发展困境战略突破
收稿 日期 : 2 0 1 3—0 3— 3 1 ; 修回 日期 : 2 0 1 3— 0 4—1 6
作者简介 : 梁运文 ( 1 9 7 5 一
) , 男, 广西灵川县人 , 广西大学商学 院教授 , 博 士生导师 , 复旦大学 管理学 院博士后 , 研 究方 向为产 ) , 男, 江苏宜兴人 ,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研究方 向为产业经济学 。
业经济和战略管理 ; 芮明杰 ( 1 9 5 4 一
基金项 目: 国家社会科 学基金 重大项 目“ 现代产业体 系发展 的理 论与政策研究 ” ( 项 目编 号: 1 1 & Z D 1 4 2 ) ; 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项 目 “ 国家战略经 济规划 区‘ 垂直专业化引力指数 ’ 及模块化协 同结 网机理研究” ( 项 目编号 : 7 1 2 6 3 0 0 7 ) ; 国家 自然科学基 金项 目“ 基于服 务价值链的知识创新服务的模块化分工与集成” ( 项目 编号 : 7 1 0 7 2 0 0 1 ) ; 博士后科学基金项 目“ 知识 创新服务价值 网模块化协同结网 机理与集成模式研究” ( 项 目编号 : 2 0 1 2 M 5 1 0 1 0 3 ) 。
( 双月
2 0 1 3年 第 4期 ( 总第 6 5期 )
垂直专业化、 利润创造与中国制造业发展困境战略突破
梁运 文 芮明杰
( 复旦大学 管理学 院, 上海 2 0 0 4 3 3 )
摘要: 基 于“ 垂 直专 业化- ÷ 利 润创 造” 过 程传 导 的研 究视 角 , 从 静 态和动 态两 方 面 , 分 析 了中 国制 造 业垂 直 专业化 ( V S S ) 、 价值 增值 率 ( V A R) 、 产 品盈 利 率 ( P M) 、 总资 产 获 利 率 ( A C R) 四者 间的 统计 分布 与 计量相 关关 系特征 , 并基 于利 润 创 造视 角对 中 国制 造 业 2 1个行 业 的发 展 态势 进 行 了定位 分 析 。研 究发现 , 中国 2 1个制造 细 分行业 中, 能形 成 “ 垂 直 专 业 化一 价值 增 值 能力 一 产 品 盈利 能 力一 总 资产获 利 能 力” 全过 程 良性循 环 的行 业不 多 , 较 多制 造行 业存 在 较 为 明显 的利 润创 造 能 力停 滞 、 递 减甚 至被 全 面侵蚀 的趋 势。对 此 , 本文提 出 了以 中国 一东盟 自由贸 易区( C A F T A) 为“ 外延拓 展 空 间”
国内外关于垂直专业化研究的综述
国内外关于垂直专业化研究的综述摘要:对垂直专业分工的研究,使得标准贸易理论的研究范围从产品间分工延伸到产品内分工。
文章对该问题的国内外研究做了归纳,并对此问题研究的不足加以简单的评述。
关键词:垂直专业化;国际分工;综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贸易领域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呈现出三大特征:垂直专业化贸易、公司内贸易和产业内贸易。
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与贸易是二战后伴随着产业内贸易的出现而出现的,并在20世纪70年代获得了快速发展。
1垂直专业化概念Balassa(1976)首先提出“垂直专业化”概念,Findly(1978)也曾使用过“垂直专业化”一词,这个概念也被我国学者刘志彪(2001)引申并转换。
2001年,Hummels,Ishii和Ⅵ在公开发表的论文中第一次系统规范地对“垂直专业化”概念作出了界定:“垂直专业化”指一个国家进口中间产品,并且这些中间产品被该国再生产加工增值后出口另外一个国家。
也就是说,一个国家出口中包含进口中的中间投入品。
Hummels等人还对“垂直专业化”产品的判定列出了三条严格的条件,即:①一个商品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连续生产阶段。
②在该商品的生产中,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国家提供了价值增值。
③至少一个国家在商品的生产过程中必须使用进口的投人品,并且用此投入品生产的产品至少有部分被出口。
根据Hummels等人对“垂直专业化”的界定,我们可以看出,垂直专业化应该包括进口和出口两个过程。
2国内外对垂直专业化的现有研究国内外对垂直专业化的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垂直专业化发展程度的测量。
Hummels(2001)通过利用包含各产业进口投入、产出及出口的投入产出表,计算出OECD十个国家及爱尔兰、韩国和台湾地区的垂直专业化指标。
刘志彪、刘晓昶(2001)运用投人——产出分析方法,利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投入一产出数据,计算中国的VS值和总出口中VS的份额。
崔卫、王福重、刘洁(2007)运用投入一产出分析方法,根据2002年的投入产出表,并将制造业分类,得出我国制造业分行业出口中的VS比率。
中国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分析
现代经济信息中国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分析智祺(山西财经大学研究生学院国际贸易系 30001)[摘要]垂直专业化分工是国际分工的深化,是同一产业或行业内同一产品的不同生产阶段之间的国际分工,基于比较优势的垂直专业化分工,其表现形式是中间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本文分析了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影响,以及我国目前垂直专业化程度,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国际分工; 垂直专业化分工; 加工贸易1 引言20 世纪 60 年代尤其是 90 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等因素的共同推动下, 国际分工日益深化,垂直专业化分工这一新的分工内容与形式蓬勃兴起并得到迅速发展。
国际分工由产品层面逐步深入到工序层面,很多产品的生产过程被拆分为不同的增值环节,分散到不同的国家或地区进行,并以跨国界的垂直贸易相互连接。
分工的细化导致国与国之间的比较优势更多地体现为全球价值链上某一特定环节的优势,而非传统的最终产品优势,进而导致全球收益分配不均,对国际产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此分工格局下,中国如何有效发挥比较优势进而培养动态比较优势从而实现经济赶超,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为此,必须对我国参与垂直专业化国际分工的现状进行分析,方能制定有效对策。
2 垂直专业化分工产生的影响2.1 促进了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垂直专业化有两种安排模式,一种是公司间贸易,一种是公司内贸易。
从微观个体来看,公司间的垂直专业化分工是不同企业的跨国分工与协作,即通过市场协调把各生产阶段的生产活动组织在一起。
各生产阶段是由位于不同国家的不同企业完成的,参与方需要花费大量的搜寻成本和谈判费用,达成协议后还存在着履约风险,任何一方的违约都可能导致整个生产链的中断。
如果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在国外建立子公司,把企业之间的市场协调变为企业内部的非市场协调,一般可以节省交易成本和风险成本。
正是这个原因,垂直专业化分工促进了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
2.2 有助于减少贸易摩擦在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影响下,产业内贸易代替产业间贸易成为国际贸易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展望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展望中国制造业一直以来都是全球经济的重要一环,其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几个角度来探讨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首先,回顾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中国制造业经历了几十年的高速增长和转型升级。
从重工业向轻工业的转变,再到高端制造业的崛起,中国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质量,逐渐在国际市场上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特别是在汽车、电子、机械等领域,中国制造商已经崭露头角,成为全球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然而,中国制造业仍面临一些挑战,如环境污染、资源短缺、技术创新不足等问题。
接着,探讨中国制造业的未来趋势。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全球市场的变化,中国制造业将出现一些新的趋势。
首先,智能制造将成为重要的方向。
中国政府大力推动工业4.0和智能制造发展,鼓励企业加大对智能化装备和技术的投入。
这将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提升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
其次,绿色制造也将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
中国政府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推动绿色制造的发展,鼓励企业采用清洁能源和循环经济模式,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此外,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也将对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然而,中国制造业的未来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劳动力成本上升将对中国制造业造成压力。
随着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这使得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转移的压力。
其次,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还存在差距。
虽然中国在科研投入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需要加大创新力度,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比重。
同时,培养创新型人才也是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此外,全球贸易形势的不确定性也给中国制造业带来了一定的风险,需要政府和企业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
综上所述,中国制造业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仍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和机遇。
通过加大技术创新和绿色制造的力度,中国制造业有望在全球市场中继续保持竞争力。
同时,政府应继续加强对制造业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好的政策环境和投资机会。
总贸易框架增加值五部分例子
总贸易框架增加值五部分例子随着产品内分工以及贸易的蓬勃兴起,基于传统总量贸易对全球价值链的研究局限日趋明显,增加值贸易视角的研究开始兴起,在核算体系及数据库等方面均日渐完善。
文章在回顾全球价值链理论脉络及前沿动态基础上,梳理了增加值贸易核算体系的完善过程,从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和融入路径、全球价值链和产业升级、全球价值链和国内价值链的融合三个角度总结了新近的研究,最后进行综合评价并提出研究展望。
随着产品内分工及贸易的发展,全球价值链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日益突出,全球生产经营活动被逐步纳入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国际生产服务网络。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和国际组织开始关注到价值链环节的价值创造和利益分配的测算问题,其中旨在将传统的贸易统计引向一个更加合理的贸易统计上来的贸易增加值测算理论与方法成为全球价值链研究中的热点。
中国也是全球价值链的积极参与者及新核算体系的推动者,自2011年起,商务部牵头组织开展我国贸易增加值核算及相关议题的系统研究,并于2014年底《全球价值链与我国贸易增加值核算报告》;2016年10月,商务部政研室和研究院共同推出《中国推进全球价值链合作的研究与行动》,11月底,商务部会同其他6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国际合作提高我国产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指导意见》。
鉴于参与全球价值链及提升分工地位对我国产业发展的重要影响,本文从贸易增加值视角对全球价值链与国内价值链的研究进行系统总结及评述,以期为该领域的进一步推进提供基础性研究。
一、全球价值链理论脉络及前沿动态价值链理论的研究源于波特1985年的开创性研究,他首先提出了价值链、价值体系等概念,分析了企业的价值链构成,并提出了基本的价值链结构模式(Porter,1985)。
同年,宾西法尼亚大学的科XX(Kogut,1985)在《0计全球战略:比较与竞争的增值链》一书中,使用价值增加链(Value-addedChain)概念来分析国际战略优势。
“垂直专业化分工”资料汇编
“垂直专业化分工”资料汇编目录一、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国内技术复杂度测算及其动态变迁基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视角二、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下的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及实证分析三、基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四、贸易开放、垂直专业化分工与产业升级五、高速铁路、运输效率与垂直专业化分工六、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国内技术复杂度测算及其动态变迁——基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视角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国内技术复杂度测算及其动态变迁基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视角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国内技术复杂度测算及其动态变迁:基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视角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深化和国际化进程的加速,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贸易形式。
在这种分工模式下,各国依据比较优势原则,只生产自身最具优势的产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进行交换。
对于中国来说,工业制成品出口在国内经济发展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而其出口的国内技术复杂度也成为了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因此,本文将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视角,对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国内技术复杂度进行测算,并分析其动态变迁。
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是指不同国家在生产同一产品时,根据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分工,然后通过国际贸易进行交换。
这种分工模式使得各国可以专注于自身最具优势的生产环节,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全球经济的发展。
然而,这种分工模式也使得各国在国际贸易中容易受到其他国家的影响,因此对于国家的竞争力提升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关于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国内技术复杂度的研究中,大多数文献都认为中国的出口商品结构在不断优化,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例如,一些学者发现,虽然中国工业制成品的出口量不断增加,但其中低技术产品的出口仍然占据较大比重,而高技术产品的出口比重相对较低。
还有一些学者指出,中国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国内技术复杂度在总体上呈现出不断提升的趋势,但也存在一些行业和地区之间的差异。
为了测算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国内技术复杂度,本文采用了以下方法:本文所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联合国贸易数据库(UN Comtrade)和中国海关总署。
制造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制造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分析近年来,制造业一直被视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其发展状况对一个国家的整体竞争力和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制造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制造业的发展现状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经历了许多变革,从传统的手工业转变为高度自动化的现代工业。
制造业在不同国家、地区以及行业之间展示出不同的发展现状。
1.1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之一,中国制造业在世界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中国具备成熟的制造基础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为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从制造业产值和出口规模来看,中国制造业在世界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然而,中国制造业在经历了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制造业的结构性问题和产能过剩的困扰仍然存在。
另一方面,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国内市场的逐渐饱和,中国制造业需要转型升级,注重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
1.2 全球制造业的现状除了中国,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制造业也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发达国家在制造业方面的优势主要体现在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制造和创新能力上,而发展中国家则主要侧重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
全球制造业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共同的挑战。
例如,不稳定的全球经济形势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给制造业带来了不确定性。
同时,全球范围内制造业的竞争也越发激烈,企业需要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才能在市场上立足。
二、制造业未来发展的趋势2.1 智能制造的兴起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的迅速发展,智能制造将成为制造业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
智能制造通过将传感器、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于生产过程中,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智能制造的兴起将带来生产方式、工作方式等多方面的改变。
2.2 数字化转型的推进数字化转型是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将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来实现制造流程的优化和协同。
企业通过建立数字化平台和信息化系统,可以更好地实现供应链管理、生产计划和产品设计等方面的整合与协调。
垂直专业化分工与制造业出口技术结构升级
制造业出口技术结构升级的路径
从低技术水平向高技术水平升级。
从低研发密集度向高研发密集度升级。
从低生产效率向高生产效率升级。
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升级。制造出口技术结构升级的动因与制约因素
动因
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国际市场竞 争加剧,技术创新成为制造业出口技术 结构升级的主要驱动力。同时,国内产 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需求也推动着 制造业出口技术结构的升级。
VS
制约因素
国内技术创新不足,研发能力薄弱,知识 产权保护不力;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环 境压力加大;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市 场竞争加剧等都是制约制造业出口技术结 构升级的因素。
04
CATALOGUE
垂直专业化分工对制造业出口 技术结构升级的影响机制
垂直专业化分工对制造业出口技术结构升级的直接效应
促进技术创新
垂直专业化分工有助于促进不同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与合 作,进而提高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优化出口技术结构 。
提升生产效率
通过垂直专业化分工,企业可以专注于自身的核心业务, 提高生产效率,同时有利于企业实现规模经济,降低生产 成本。
增强企业竞争力
垂直专业化分工使得企业可以专注于某一特定领域,提高 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进而促进出口 技术结构的升级。
升级的影响。
THANKS
感谢观看
垂直专业化分工对制造业出口技术结构升级的间接效应
01
促进产业升级
垂直专业化分工有助于促进产业链的完善和发展,推动相关产业的技术
进步和升级,进而带动制造业出口技术结构的升级。
02
提高产业协同效应
垂直专业化分工使得企业之间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有利于实现资源
中国参与垂直专业化国际分工的现状分析
中国参与垂直专业化国际分工的现状分析作者:李宏生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年第05期[摘要]文章利用加工贸易数据对中国参与垂直专业化国际分工的现状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经很大程度上融入到垂直专业化国际分工体系之中,加工贸易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占据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半壁江山,并且主要集中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增长。
但是,此种贸易发展主要是由外资企业所推动的,关键零部件和核心技术均从其母国(地区)进口,我国主要从事加工组装等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环节,市场主要由这些外资企业所开拓,我国处于微笑曲线的低端。
[关键词]垂直专业化程度;加工贸易;国际分工[作者简介]李宏生,华侨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福建泉州,362021[中图分类号]F12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23(2008)05-0011-000520世纪6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等因素的共同推动下,国际分工日益深化,垂直专业化分工这一新的分工内容与形式蓬勃兴起并得到迅速发展。
国际分工由产品层面逐步深入到工序层面,很多产品的生产过程被拆分为不同的增值环节,分散到不同的国家或地区进行,并以跨国界的垂直贸易相互连接。
分工的细化导致国与国之间的比较优势更多地体现为全球价值链上某一特定环节的优势,而非传统的最终产品优势,进而导致全球收益分配不均,对国际产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此分工格局下,中国如何有效发挥比较优势进而培养动态比较优势从而实现经济赶超,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为此,必须对我国参与垂直专业化国际分工的现状进行分析,方能制定有效对策。
一、对中国垂直专业化程度的已有测算Naughton(1996)对中国垂直专业化程度进行了测算。
他研究发现,中国垂直专业化程度占进口总值的比例1988年约为0.25,1994年上升至0.41。
他认为这充分表明,20世纪80年代早期在针对服务于出口商品生产的进口投入品而设的关税放开后,中国的垂直专业化程度经历了非常明显的增长。
基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研究
史本叶 :基 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 中国制造业 产业升级研 究
・4 9 ・
( T r i a n g l e Ma n u f a c t u r i n g S t r a t e g y )走 出 了一条加 工组 装一设备 制 造一 自主 品 牌 研 发 的产 业 升 级 道 路 。
教 育部人文社会科 学研 究青年基金 项 目, 项目 编 号:1 1 Y J C 7 9 0 1 5 4 ;吉林大 学基 本科研 业务 费项 目,项 目
编号 :2 0 1 0 J Q B 1 1 ;吉林大学 “ 9 8 5工程” 项 目 “ 中国 国有经济改革与发展 研究” 资助。
总第4 4 1期
2 0 1 4 / 0 1 总第4 4 1期
文章编号 :1 0 0 1 — 1 4 8 X ( 2 0 1 4 )0 1 — 0 0 4 8— 0 7
商 业 研 究
基 于 国 际 垂 直 专 业 化 分 工 的 中 国 制 造 业 产 业 升 级 研 究
史本叶 ,李泽润
( 吉林大学 1 . 中国国有经济研究 中心 ; 2 .经济学院,长春 1 3 0 0 1 2 )
看 ,多 以两种 方法为 主 :一种是采用 多个相关 的时
间序列变 量 进 行简 单 的 回归分 析 ,另 一种 是利 用
中国出口增长与产业涉及之间的关系
中国的出口,在过去30年当中增长迅猛,中国从完全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国家演变成出口份额第一的国家,在这个过程中对中国制造业的拉动是非常明显的。
2010年是一个非常值得庆贺的一年,因为在这一年当中中国成为了全球制造业的大国,取代了美国,美国作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它已经维持了110年历史,而中国在改革开放的短短30年中就取代了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
那么,这个过程是怎么来产生的?其实跟我们出口增长有很大的相关性。
而中国的出口增长,它其实也是有我们国家独特的自然条件所形成的。
所以,我演讲主要是六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中国外贸出口的特征和发展前景;很有意思的是在全球除了美国之外,有四个制造业大国:中国、韩国、德国、日本,这四个国家它有个普遍的特点,就是人均耕地面积非常小,中国人均耕地面积1.4亩,韩国0.54亩,德国2.25亩,日本0.6亩,所以日本地震之后对日本的农业生产影响会更大。
而全球的平均水平是3.5亩,资源丰富的那些国家,比如说美国,人均耕地面积有9.8亩,澳大利亚是最多的,人均是45亩,法国是5.6亩,印度比中国要多1倍,是2.7亩。
我们大致看了一下,耕地面积少的,反而成为全球制造业的第一大国,这其实就是资源禀赋所决定的,因为我们的耕地面积少,我们人口又多,那么我们怎么求生存、怎么求发展?只有通过出口来解决中国人的温饱问题。
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现象,比如说现在日本地震以后,日本的经济从此一蹶不振了,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日本在90年代房地产泡沫破灭之后,它就推行了产业空心化政策,虽然日本现在三大汽车巨头在本地已经停产了,但是它在海外的产量要远高于在本土的产量。
日本在海外总投资是5.9万亿美元,那是远超美国,所以,我们现在GDP是超过日本,但是我们的GNP只有日本的一半。
从这一点来看,日本虽然是国土面积很小的国家,但是它却是一个全球投资最多的国家。
同样,我们来看中国,中国在过去一千年中,人口从5500万增加到现在的13亿,我估计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国将要达到14亿人口。
中国制造业对美产品内出口贸易水平--基于产品附加值基础上的分析
学 报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渤 海 大 学
中国制造业对美产品内出口贸易水平
—基于产品附加值基础上的分析 —— 苗长青 (渤海大学 经法学院, 辽宁 锦州 121013)
摘
要: 在中美贸易垂直专业化程度持续增加和产品内分工指数不断提高的趋势下, 借助于出口产品
附加值计算方法, 对中国 制造业对美产品内出口贸易水平进行了准确测量, 结果显示中国制造业对美 “两头高、 中间 产品内出口贸易水平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 依然受制于低技术水平和低创新能力。在 低技术含量的加工装配环节。 低” 的中美垂直专业化分工中, 中国依然处于低附加值、 关键词: 中美贸易; 产品附加值; 投入 - 产出表 中图分类号: F7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8254(2015)02-0064-05 收稿日期: 2014-03-26 阶段性成 基金项目: 辽宁省教育厅一般课题 “辽宁省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和对外贸易利益提升路径研究” 果 (项目编号: W2013159) 作者简介: 苗长青 (1978—) , 男, 经济学博士, 渤海大学经法学院讲师, 硕士生导师, 从事世界经济研究。
i=1 i=1 n n
第 二 个 指 标是 VSS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x {Q Y }
i i
矩阵, I 为单位矩阵, Ad=
i
(3)
bi1…b il …… 为 (n*n) 维 …… b n1…b nn x1 为(1*n) 维的 xn
065
渤 海 大 学
的国内直接 消耗矩阵, X= 为
学 报
二 一 五 年 第 二 期 ○
Share of Total Exports),即出口中的 VS 比重, 表 用以度量一国参与产 示 VS 值占总出口的比例, 品内分工的程度。 VSS= V S = 1 m m
中国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环境效应的理论分析
断提高 。然而 ,在经济发展 的同时也伴随着环境质量持续下降、环境污 染排放 日 益增加等问题 , 造成经济发展成本不断增加 。在此 背景下 ,研
究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环境效应有利于正确认识 此种分工对 中国的影响 ,
在积极扩大垂直专业化分 工对经济增长贡献 的同时 ,避免对环境产生破 坏 ,与环境保护形成 良 性互动 ,实现 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一
、
国内外研 究现 状述 评
中国作为制造业大 国越来越深入地融入到全球垂直专业化生产体系 中,垂直专业化出 口已成为 中国出 口 增长 的重要来源。基于 中国的 比较 优势和经济发展水平 ,一般认为中国在 国际垂直专业化生产体系中处于
国际垂直一体化分工使得 国际商 品流动的扩大和专业化分工程度不 断深化 ,由此带来的技术转移和溢出对环境改善起到 了积极 的作用 ;此
中国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环境效应的理论分析
俞海峰 哈 尔滨商业大学经 济学院 黑龙 江 哈 尔滨 1 5 0 0 2 8
【 摘 要 】贸易与环境 的关系一直是被 关注的热点 , 在垂 直一体化分 工背景 下研究 中国国际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对 环境 的影响对于 中国以适 当的方 式参与 国际分 工有重要 的现 实意义 。
用投入产 出法证 明了垂 直专业化分工条件下 ,中国对外贸易会 对环境产
生 负面 影 响 。
进的排污清洁设备,减轻环境负担;由此 , 垂直专业化分工对环境 的技
术 效 应应 为正 。
通过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发现 ,关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对环境污
三 、启 示
从 中国参与 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对环境影响的机制分析中可以看出 二者关系复杂 ,不能直接得 出对环境有利或有害的简单结论 , 需要在一
垂直专业化、出口技术含量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
则认 为 , 参 与 价值 链 分工 的发 展 中 国家很 难 升级 到设计 、 营销 、 品牌 等 附加 值更 高 的环 节 。L a l l  ̄和 S r c h o l e c @指 出 , 尽 管从 贸易 统计 上看 , 大 多数 发展 中 国家 高
技术 产业 出 口规模 和份 额在 迅速 上 升 , 但 其 出 口的技术 含量 并没 有增 加 , 因而 国 际分 工地 位并 没有 发生 本质 性改 变 。 以中 国为对象 的关 于这 一 问题 的研 究 同样
第 2期 2 0 1 4年 3月
世 界 经 济 与 政 治 论 坛
F Or u m O f Wo r l d E c o n omi c s& P o l i t i c s
No. 2
Ma r . . 2 01 4
垂直专业化 、 出 口技 术 含 量 与 全 球 价 值 链 分 工 地 位
国 内技 术含 量和 产 业 价值 链 地 位 的提 升 。 通过 分拆 一 般 贸 易和 加 工 贸 易后 发
现, 以一般 贸易参与 垂直 专业化 分 工有利 于 产业价值 链 升级 , 而 以加 工 贸 易参 与
垂直 专业化 分 工对 产业价 值链 升级 产 生 了负面影响 。
关 键词 垂 直 专业化 出口 全球价 值链
剖 析 了垂直 专业 化分 工 的形成 机 制 。D e a n e t a 1 . ⑧ 将 Hu m me l s e t a 1 . 采 用 的方 法
应用 到 中 国 , 认为 中国出 口增长 来源 于进 口中间 品 。
参 与全球 垂 直专业 化 分工是 否 削弱 了 中 国在 全球 分工 中 的地位 ? 在 中 国经 济发 展 方 式 转 型 的 关 键 时 期 , 这 是 一 个 富有 争 议 但 却 十 分 重 要 的话 题。
国际贸易论文:中国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贸易利益——基于制造业的实证研究
国际贸易论文:中国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贸易利益——基于制造业的实证研究1 导论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1.1.1 研究背景20 世纪后半期,国际贸易领域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以至于有两个方面的现象无法用传统的贸易理论解释:第一是“贸易增长之谜”。
上世纪60 年代至今,经过40 多年的多边协商和退让,全球的关税水平大约下降了11%左右,而世界商品出口额占总产出的比重却增长了3.4 倍,以此测算出口对关税的弹性约为20,显然标准贸易模型无法解释。
第二是“非线性之谜”。
根据测算,1962-1985 年间,世界贸易对关税的弹性是7,然而在1986-1999年间,弹性却猛升至50,传统贸易模型同样无法解释(Yi,2003)。
以Hummels et al.(2001)、Yi(2003)和Grossman and Helpman (2002)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对此作了大量的研究,他们认为贸易超常规增长的关键原因是分工与贸易模式的转变。
从早期亚当·斯密(Adam Smith)、李嘉图(David Ricardo)的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到赫克歇尔-俄林(Heckscher-Ohlin)的新古典贸易理论,再到以克鲁格曼(Krugman)、格鲁贝尔(Grubel)迪克西特(Dixit)和兰卡斯特(Lancaster)等人为代表的现代贸易理论,他们的分工贸易体系无一例外都是建立在国家之间、以最终产品的跨国流动作为研究对象的理论。
到了20 世纪后半期,随着通信、运输技术的发展,产品的生产不再局限在一国之内,发达国家跨国企业把生产过程分割成不同的工序,按照要素禀赋和成本优势分散至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然后通过贸易将产品连接起来。
这种贸易方式造成的结果就是零部件、半成品需要多次穿越国境引发贸易额的迅速上升,贸易产品结构随之发生变化。
表1.1 以2012 年为例,说明了目前世界进出口贸易的产品结构状况。
从数据上可以看出,进出口占比最大的不再是最终产品,在全球接近35 万亿美元的进出口总值当中,超过40%都是中间产品的贸易,其次才是最终产品,说明中间产品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地位,已经成为全球/区域供应链中循环的“血液(blood stream)”(IDE-JETRO & WTO,2011)。
垂直专业化分工测度及经济效应研究述评的经济论文
垂直专业化分工测度及经济效应研究述评的经济论文垂直专业化分工测度及经济效应研究述评的经济论文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垂直专业化分工与贸易①的迅速发展日益引起理论界的关注,对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度量及其产生的经济效应的研究成为国际贸易及产业经济学界新的研究热点。
本文就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垂直专业化分工测度及经济效应问题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并重点分析了近几年的最新研究进展。
一、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度量由于垂直专业化分工生产涉及面广,生产形式复杂多样,且涉及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难于进行准确的统计,对其进行准确的度量一直是垂直专业化分工问题研究的难点,对这一问题的实证研究相对较少。
国内外学者对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度量主要采用零部件贸易数据、加工贸易数据、投入产出表等设计相应的指标进行度量。
(一)利用零部件贸易、加工贸易或中间品进口数据进行度量表1列出了此类研究的代表性文献,由于标准国际贸易分类SITC(Revision 2)无法区分全部零部件贸易及普通商品贸易,耶茨(Yeats)只计算了主要机械及交通运输设备(SITC 7)这一组产品的中间品贸易情况。
芬斯切和汉森(Feenstra and Hanson)用中间品进口占非能源原材料购买总量的比例来测度外包的程度。
吉恩斯科和古格(Geishecker and Grg)利用中间品进口及产业产值数据测度外包,此类数据的获取较难,仅对于加工贸易盛行的国家适用性较强,可以利用加工贸易数据与相关产业产值数据进行测算。
以上学者的研究都不能准确反映全球化生产的现象,他们只是基于发包国的角度进行分析,中间产品进口也不全为外包生产的产品,因此对垂直专业化分工水平的测算存在偏差。
(二)利用投入产出表数据进行度量由于投入产出表提供了各个产业详细的中间投入、出口和产出数据,利用投入产出表对垂直专业化分工程度进行测算,相对于其他方法来说能够更可靠地反映一国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水平以及不同产业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程度和发展趋势,从而为宏观经济决策提供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卷第2期2010年1月经济学(季刊)China Economic Quarterly Vol 19,No 12J anuary ,2010中国制造业的垂直专业化与出口增长文东伟 冼国明3摘 要 基于Hummels et al .(2001)的分析框架,本文利用O ECD (2009)提供的投入产出数据库,测算了中国制造业的垂直专业化水平,估计了中国制造业出口增长的来源,并与31个其他经济体进行了比较。
测算结果表明:(1)中国制造业的垂直专业化水平较低,但增长迅速,从1995年的0.151上升到2005年的0.261,增长了72.39%,高于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2)中国高技术制造业的垂直专业化水平从1995年的0.177,提高到2005年的0.411,增长了131.5%,几乎高于所有其他国家和地区。
对制造业出口增长来源的估计发现:(1)中国制造业出口增长的28.85%来自国外增加值的贡献,高于所有的发展中国家,但比大多数发达国家低;(2)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出口增长的41.2%来自国外增加值的贡献,高于所有发展中国家,超过或接近多数发达国家。
关键词 垂直专业化,出口增长,制造业3南开大学跨国公司研究中心。
通信作者及地址:文东伟,南开大学跨国公司研究中心,300071;电话:(022)66229037;E 2mail :nkwendongwei @ 。
本文得到冼国明教授主持的教育部哲学社科重大课题“跨国公司与中国国际竞争力研究”(课题编号为03J ZD0019)以及南开大学“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跨国公司研究”项目的资助。
本文同时还得到南开大学2007年度人文社会科学校内文科青年项目(项目编号:N KQ07006)的资助。
作者感谢O ECD 工作人员Agnes Cimper 先生的热情帮助;感谢两位匿名审稿人的辛苦工作及宝贵的修改意见。
所有文责由作者自负。
1根据UNCT AD (2008,参见http :///T emplates/Page.asp ?int ItemID =1890&lang =1)和IMF (2008,参见http ://www.im /external/pubs/ft/weo/2008/02/weodata/index.aspx )计算得到。
2O ECD (2003)按照《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3.0版),根据生产或增加值中的研发密度,将制造业划分为高技术、中高技术、中低技术以及低技术等四个层次(见附录)。
3根据O ECD STAN Bilateral Trade Database (B TD ,2008)计算得到。
一、引 言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呈现出两个较为明显的趋势:一是对外贸易增长迅速,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
1980—2006年,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提高了54.09%,其中出口依存度提高了30.60%;1另一个趋势是,中国出口的技术结构发生了显著的转变,即高技术制造业出口2占全国的份额迅速上升,而低技术制造业出口的份额则在急剧下降。
1992—2006年,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出口占全国制造业出口的份额上升了23%,而低技术制造业出口的份额则下降了32%。
3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趋势引发我们思考下面的问题:第一,中国对外贸 经济学(季刊)第9卷468易高速增长的原因是什么?第二,为什么高技术行业出口增长如此迅速?第三,中国的比较优势是否已经由低技术行业转向了高技术行业?国际贸易理论主要从三个方面解释贸易增长:一是国际生产分工,二是公司的国际外包活动(international out sourcing),三是垂直专业化分工。
Feenst ra(1998)、Feenstra and Hanson(1997,1999)从全球生产的分散化(dis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角度解释了全球化和世界贸易的增长。
Gross2 man and Help man(2002a,2002b,2005)发展了均衡的外包模型解释公司的垂直一体化和专业化生产,并分析了公司的国际外包活动对世界贸易增长的影响。
Y i(2003)建立了垂直专业化(vertical specialization)模型解释世界贸易的增长,认为各个国家处于产品生产的不同阶段,从而使得产品跨国流动多次,导致世界贸易总量的迅速扩张。
Hummels et al.(1998,2001)利用9个O ECD国家以及4个新兴市场经济体的投入产出表,测算了各国的垂直专业化份额及其对出口增长的贡献。
就作者所知,大多文献在考察中国对外贸易迅速增长的原因时,主要分析FDI、贸易自由化以及加入W TO等的影响(Swenson,2007;Rodrik, 2006;Amiti and J avorcik,2005;Wang,2003;Branstetter and Lardy, 2006)。
一般认为,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爆炸式增长是由外资企业和加工贸易推动的(Amiti and Freund,2008;Schott,2005;Rodrik,2006;Branstet2 ter and Lardy,2006;Ferrantino et al.,2006;Gaulier et al.,2007)。
然而Wang and Wei(2008)的分析则发现,外资企业和加工贸易对中国出口行业结构的变迁没有发挥什么作用,真正推动中国出口行业结构变化的因素,是人力资本以及政府鼓励高技术产业园区的各种政策。
Lall(2000)、Srholec (2007)从国际生产分工的角度出发,认为类似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处于高技术产业国际分工的劳动密集的生产阶段,如加工、装配等。
由于加工、装配完成后的高技术产品从发展中国家出口,从而夸大了发展中国家高技术产业的出口规模,因此,类似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高技术产业出口规模的迅速增长,只是一种统计假象(statistical illusion)。
尽管从贸易统计上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高技术产业出口的规模和份额都在迅速上升,但其出口的技术含量没有增加,因此比较优势并没有发生本质改变(Amiti and Freund, 2008)。
由于加工贸易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与上述研究不同,最近的文献利用Hummels et al.(2001)的垂直专业化分析框架,测算中国对外贸易的垂直专业化程度,并计算中国出口的国内增加值和国外增加值。
这些研究使用的基本数据包括:(1)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投入产出表;(2)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UN Comtrade)或中国海关总署提供的进出口商品贸易数据;(3)将商品进出口数据按投入产出表行业集结为行业进出口数据。
Ping(2005)发现,中国出口贸易中的“来料加工”价值比率,从1992第2期文东伟、冼国明:垂直专业化与出口增长469 年的14%上升到2003年的21.8%。
Dean et al .(2007)的测算显示,中国出口价值的35%来自进口投入,一些行业甚至超过50%。
令人较为吃惊的是,K oop man et al .(2008)估计,中国出口的国外价值含量高达50%左右,在一些高技术部门,出口的国外价值含量达到80%左右!这些研究结论表明,中国的出口规模,特别是高技术行业出口的规模,被严重夸大了。
中国的出口增长和出口的行业结构也许正如Srholec (2007)所指出的,是一种统计假象。
但是,Ping (2005)、Dean et al .(2007)以及K oop man et al .(2008)的研究都存在两个关键的缺陷。
一是使用的中国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投入产出表都是进口竞争型的,即没有把中间使用、最终使用以及中间投入区分为国内和进口两部分。
而根据Hummels et al .(2001)的垂直专业化分析框架,为了计算出口的垂直专业化份额,必须知道各部门的进口和国内中间投入系数矩阵。
由于从中国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投入产出表中,无法直接获得各部门使用的进口中间投入数据,上述研究采用了较为严格的假定,将各部门的中间投入分解为国内和进口两部分4,从而获得各部门使用的进口和国内中间投入系数矩阵。
不同的假定导致不同的结果,从而使得该分解存在较大的误差。
另一个缺陷是对中间投入的确认,存在一定的主观性。
中国按《标准国际贸易分类》(SITC )和按《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HS )统计的进出口贸易数据,并没有对产品的用途进行区分。
尽管联合国按《经济大类分类》(B EC )的统计,对进出口商品按其用途的划分中,包含有中间货物一项,但该分类包含的商品类型仅有19类,无法与投入产出表所包含的部门进行对应。
因此,在确认各部门使用的进口中间投入中存在一定的主观性。
4Ping (2005)假定进口与国内中间使用之比等于进口与国内最终使用之比。
Dean et al .(2007)假定进口中间投入与总进口之比等于中间投入合计与总产出之比。
5Backer and Yamano (2007)利用O ECD 投入产出数据库(2006年版)测算了35个国家和地区与全球经济的联系以及出口的国外含量(foreign content of export s )。
国内学者对垂直专业化的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
一是在Hummels et al .(2001)的垂直专业化分析框架之下,利用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投入产出表及进出口贸易数据,测算中国总出口或各部门的垂直专业化水平及其影响(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2006;张小蒂和孙景蔚,2006;黄先海和韦畅,2007;盛斌和马涛,2008)。
这些研究也存在上文所指出的两个缺陷。
二是分析垂直专业化的决定因素(卢锋,2004)。
三是对垂直专业化模型的拓展研究(李宏艳和齐俊妍,2008),以及应用垂直专业化模型进行的产品内国际分工的测算研究(徐康宁和王剑,2006)。
尽管有较多测算中国出口贸易垂直专业化份额的研究,但就作者所知,目前尚没有对中国制造业垂直专业化程度进行跨国比较的研究。
5借鉴Hum 2mels et al .(2001)的垂直专业化分析框架,本文利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经济学(季刊)第9卷470(O ECD)提供的投入产出数据库(Inp ut2Outp ut Database),测算中国制造业的垂直专业化程度,并进行国际比较。
O ECD提供的投入产出数据库为我们的分析提供了以下便利:(1)该数据库包含的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投入产出表,都将总使用表分解为国内使用表和进口使用表。
这样我们就可以从进口使用表中直接获得各部门使用的进口中间投入数据,从而既避免了将产品界定为中间投入和其他类别的主观分类,也不需要采用严格的假定去将总使用表的中间投入区分为国内和进口两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