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的垂直专业化与出口增长

中国制造业的垂直专业化与出口增长
中国制造业的垂直专业化与出口增长

第9卷第2期2010年1月

经济学(季刊)China Economic Quarterly

Vol 19,No 12J anuary ,2010

中国制造业的垂直专业化与出口增长

文东伟 冼国明3

摘 要 基于Hummels et al .(2001)的分析框架,本文利用

O ECD (2009)提供的投入产出数据库,测算了中国制造业的垂直专业化水平,估计了中国制造业出口增长的来源,并与31个其他经济体进行了比较。测算结果表明:(1)中国制造业的垂直专业化水平较低,但增长迅速,从1995年的0.151上升到2005年的0.261,增长了72.39%,高于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2)中国高技术制造业的垂直专业化水平从1995年的0.177,提高到2005年的0.411,增长了131.5%,几乎高于所有其他国家和地区。对制造业出口增长来源的估计发现:(1)中国制造业出口增长的28.85%来自国外增加值的贡献,高于所有的发展中国家,但比大多数发达国家低;(2)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出口增长的41.2%来自国外增加值的贡献,高于所有发展中国家,超过或接近多数发达国家。 关键词 垂直专业化,出口增长,制造业

3

南开大学跨国公司研究中心。通信作者及地址:文东伟,南开大学跨国公司研究中心,300071;电话:(022)66229037;E 2mail :nkwendongwei @https://www.360docs.net/doc/4113661642.html, 。本文得到冼国明教授主持的教育部哲学社科

重大课题“跨国公司与中国国际竞争力研究”(课题编号为03J ZD0019)以及南开大学“985工程”哲学社

会科学创新基地“跨国公司研究”项目的资助。本文同时还得到南开大学2007年度人文社会科学校内文

科青年项目(项目编号:N KQ07006)的资助。作者感谢O ECD 工作人员Agnes Cimper 先生的热情帮助;感谢两位匿名审稿人的辛苦工作及宝贵的修改意见。所有文责由作者自负。

1

根据UNCT AD (2008,参见http ://https://www.360docs.net/doc/4113661642.html,/T emplates/Page.asp ?int ItemID =1890&lang =1)和IMF (2008,参见http ://www.im https://www.360docs.net/doc/4113661642.html,/external/pubs/ft/weo/2008/02/weodata/index.aspx )计算得到。2O ECD (2003)按照《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3.0版),根据生产或增加值中的研发密度,将制造业划分为高技术、中高技术、中低技术以及低技术等四个层次(见附录)。3

根据O ECD STAN Bilateral Trade Database (B TD ,2008)计算得到。

一、引 言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呈现出两个较为明显的趋势:一是对外贸易增长迅速,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1980—2006年,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提高了54.09%,其中出口依存度提高了30.60%;1另一个趋势是,中国出口的技术结构发生了显著的转变,即高技术制造业出口2占全国的份额迅速上升,而低技术制造业出口的份额则在急剧下降。1992—2006年,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出口占全国

制造业出口的份额上升了23%,而低技术制造业出口的份额则下降了32%。

3

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趋势引发我们思考下面的问题:第一,中国对外贸

 经济学(季刊)第9卷468

易高速增长的原因是什么?第二,为什么高技术行业出口增长如此迅速?第三,中国的比较优势是否已经由低技术行业转向了高技术行业?

国际贸易理论主要从三个方面解释贸易增长:一是国际生产分工,二是公司的国际外包活动(international out sourcing),三是垂直专业化分工。Feenst ra(1998)、Feenstra and Hanson(1997,1999)从全球生产的分散化(dis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角度解释了全球化和世界贸易的增长。Gross2 man and Help man(2002a,2002b,2005)发展了均衡的外包模型解释公司的垂直一体化和专业化生产,并分析了公司的国际外包活动对世界贸易增长的影响。Y i(2003)建立了垂直专业化(vertical specialization)模型解释世界贸易的增长,认为各个国家处于产品生产的不同阶段,从而使得产品跨国流动多次,导致世界贸易总量的迅速扩张。Hummels et al.(1998,2001)利用9个O ECD国家以及4个新兴市场经济体的投入产出表,测算了各国的垂直专业化份额及其对出口增长的贡献。

就作者所知,大多文献在考察中国对外贸易迅速增长的原因时,主要分析FDI、贸易自由化以及加入W TO等的影响(Swenson,2007;Rodrik, 2006;Amiti and J avorcik,2005;Wang,2003;Branstetter and Lardy, 2006)。一般认为,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爆炸式增长是由外资企业和加工贸易推动的(Amiti and Freund,2008;Schott,2005;Rodrik,2006;Branstet2 ter and Lardy,2006;Ferrantino et al.,2006;Gaulier et al.,2007)。然而Wang and Wei(2008)的分析则发现,外资企业和加工贸易对中国出口行业结构的变迁没有发挥什么作用,真正推动中国出口行业结构变化的因素,是人力资本以及政府鼓励高技术产业园区的各种政策。Lall(2000)、Srholec (2007)从国际生产分工的角度出发,认为类似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处于高技术产业国际分工的劳动密集的生产阶段,如加工、装配等。由于加工、装配完成后的高技术产品从发展中国家出口,从而夸大了发展中国家高技术产业的出口规模,因此,类似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高技术产业出口规模的迅速增长,只是一种统计假象(statistical illusion)。尽管从贸易统计上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高技术产业出口的规模和份额都在迅速上升,但其出口的技术含量没有增加,因此比较优势并没有发生本质改变(Amiti and Freund, 2008)。

由于加工贸易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与上述研究不同,最近的文献利用Hummels et al.(2001)的垂直专业化分析框架,测算中国对外贸易的垂直专业化程度,并计算中国出口的国内增加值和国外增加值。这些研究使用的基本数据包括:(1)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投入产出表;

(2)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UN Comtrade)或中国海关总署提供的进出口商品贸易数据;(3)将商品进出口数据按投入产出表行业集结为行业进出口数据。Ping(2005)发现,中国出口贸易中的“来料加工”价值比率,从1992

第2期文东伟、冼国明:垂直专业化与出口增长

469

 年的14%上升到2003年的21.8%。Dean et al .(2007)的测算显示,中国出口价值的35%来自进口投入,一些行业甚至超过50%。令人较为吃惊的是,

K oop man et al .(2008)估计,中国出口的国外价值含量高达50%左右,在一些高技术部门,出口的国外价值含量达到80%左右!这些研究结论表明,中国的出口规模,特别是高技术行业出口的规模,被严重夸大了。中国的出口增长和出口的行业结构也许正如Srholec (2007)所指出的,是一种统计假象。

但是,Ping (2005)、Dean et al .(2007)以及K oop man et al .(2008)的研究都存在两个关键的缺陷。一是使用的中国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投入产出表都是进口竞争型的,即没有把中间使用、最终使用以及中间投入区分为国内和进口两部分。而根据Hummels et al .(2001)的垂直专业化分析框架,为了计算出口的垂直专业化份额,必须知道各部门的进口和国内中间投入系数矩阵。由于从中国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投入产出表中,无法直接获得各部门使用的进口中间投入数据,上述研究采用了较为严格的假定,将各部门的中间投入分解为国内和进口两部分4,从而获得各部门使用的进口和国内中间投入系数矩阵。不同的假定导致不同的结果,从而使得该分解存在较大的误差。另一个缺陷是对中间投入的确认,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中国按《标准国际贸易分类》(SITC )和按《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HS )统计的进出口贸易数据,并没有对产品的用途进行区分。尽管联合国按《经济大类分类》(B EC )的统计,对进出口商品按其用途的划分中,包含有中间货物一项,但该分类包含的商品类型仅有19类,无法与投入产出表所包含的部门进行对应。因此,在确认各部门使用的进口中间投入中存在一定的主观性。

4

Ping (2005)假定进口与国内中间使用之比等于进口与国内最终使用之比。Dean et al .(2007)假定进

口中间投入与总进口之比等于中间投入合计与总产出之比。5

Backer and Yamano (2007)利用O ECD 投入产出数据库(2006年版)测算了35个国家和地区与全球经济的联系以及出口的国外含量(foreign content of export s )。

国内学者对垂直专业化的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在Hummels et al .(2001)的垂直专业化分析框架之下,利用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投入产出表及进出口贸易数据,测算中国总出口或各部门的垂直专业化水平及其影响(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2006;张小蒂和孙景蔚,2006;黄先海和韦畅,2007;盛斌和马涛,2008)。这些研究也存在上文所指出的两个缺陷。二是分析垂直专业化的决定因素(卢锋,2004)。三是对垂直专业化模型的拓展研究(李宏艳和齐俊妍,2008),以及应用垂直专业化模型进行的产品内国际分工的测算研究(徐康宁和王剑,2006)。

尽管有较多测算中国出口贸易垂直专业化份额的研究,但就作者所知,

目前尚没有对中国制造业垂直专业化程度进行跨国比较的研究。5

借鉴Hum 2mels et al .(2001)的垂直专业化分析框架,本文利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经济学(季刊)第9卷470

(O ECD)提供的投入产出数据库(Inp ut2Outp ut Database),测算中国制造业的垂直专业化程度,并进行国际比较。O ECD提供的投入产出数据库为我们的分析提供了以下便利:(1)该数据库包含的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投入产出表,都将总使用表分解为国内使用表和进口使用表。这样我们就可以从进口使用表中直接获得各部门使用的进口中间投入数据,从而既避免了将产品界定为中间投入和其他类别的主观分类,也不需要采用严格的假定去将总使用表的中间投入区分为国内和进口两部分。(2)该数据库包含的投入产出表都是按照《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编制的,因此,能够进行垂直专业化程度的跨国和跨行业的比较分析。

本文剩余部分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介绍Hummels et al.(2001)的垂直专业化分析框架及测算方法,并介绍本文的一些简单改进。第三部分说明本文使用的主要数据以及国家和行业选择。第四部分为本文的测算结果,主要报告:(1)中国制造业出口的垂直专业化份额及其国际比较;(2)中国制造业出口增长的国外来源及其国际比较;(3)中国制造业出口的垂直专业化份额增长的来源及其国际比较。最后一部分为评述性结论。

二、模型和方法

为了解释世界贸易的迅速增长,Hummels et al.(1998、2001)以及Yi (2003)发展了垂直专业化模型。本文借鉴他们的分析框架来测算中国制造业的垂直专业化水平,并与世界主要经济体进行比较。

(一)垂直专业化(vertical specialization,VS)的概念和基本框架

Hummels et al.(2001,第78—79页)描述的垂直专业化模型可以简单概括为图1:

图1 垂直专业化模型图示

注:根据Hummels et al.(2001,第78页)的描述绘制。

 第2期文东伟、冼国明:垂直专业化与出口增长471根据图1,为了测算国家2出口E所包含的进口投入量,定义垂直专业化概念如下:VS=[A/(D+E)]×E,其中[A/(D+E)]为国家2单位产出所需的进口投入;[A/(D+E)]×E即为国家2出口E所包含的进口投入量,这部分出口价值虽从国家2出口,但由国家1创造。由于国家2在生产国内中间产品B时,也可能使用了从国家1进口的中间投入,为了全面衡量国家2出口E所包含的进口投入量,还应该计算中间产品B的生产所使用的进口中间投入,这部分进口被称为产出(D+E)使用的间接进口投入。

(二)垂直专业化的测算

假定一国有n个行业,根据Hummels et al.(1998,2001)以及Y i(2003)等的测算方法,可以得到下面测算垂直专业化水平的主要公式:

1.行业出口的垂直专业化

VS t i=(II t i/GO t i)×EX t i,(1)其中,II t i为行业i在t年使用的进口中间投入,GO t i为行业i在t年的总产出,EX t i为行业i在t年的出口,VS t i即为行业i在t年出口所包含的进口投入量,称为VS出口,该部分出口价值虽从本国出口,但由国外创造(Hum2 mels et al.,2001,第79页)。

2.行业出口的垂直专业化份额(VS share of export for sector,VSS)

公式(1)两边同时除以EX t i,得到行业出口的VS出口份额:

VSS t i=VS t i/EX t i=II t i/GO t i,(2)其中,VSS t i为行业i在t年总产出的进口投入份额(Hummels et al.,2001,第79页),或行业i的VS出口份额。从公式(1)和(2)我们可以看到,VS是一个数量指标,而VSS则是一个份额或比率指标。

3.一国总出口的垂直专业化份额

根据公式(1)和(2)可以计算一国总出口的垂直专业化份额:

VSS t=VS t/EX t=6i VS t i6i EX t i,(3)其中,VS t=6i VS t i,为t年全国各行业VS出口之和;EX t=6i EX t i,为t 年全国各行业出口之和;VSS t为t年全国总出口的VS出口份额。将公式(1)代入公式(3)得到:

VSS t=VS t/EX t=6i II t i GO t i×EX t i6i EX t i

=6i II t i GO t i×EX t i EX t.(3′)

472

 经济学(季刊)第9卷

公式(3′)由两部分构成,一是行业出口的VS 出口份额,即(II t i /GO t i );二是各行业出口占全国出口的份额,即(EX t i /EX t )。公式(3′

)的矩阵形式为:

VSS t =VS t /EX t =λA M X /EX t

,

(3″)

其中,λ为元素为1的1×n 维向量,EX t 为n 个行业出口之和。A M =

[m ij ]n ×n ,为各行业单位产出的进口中间投入系数矩阵,元素m ij 为行业j 单

位产出使用的来自行业i 的进口中间投入(Hummels et al .,2001,第80页)。

X 为n ×1维出口向量,元素EX t

i 为行业i 在t 年的出口。

公式(3′

)和(3″)都没有考虑间接进口投入(即包含在国内中间投入中的进口投入)。由于进口投入可能在国内经济各部门循环使用多次之后才最后出口,因此,进口投入应该包括所有的直接和间接进口投入。这样,计算一国

总出口垂直专业化份额的一般方法为:

VSS t =VS t /EX t =λA M [I -A D ]-1X/EX t

,

(3 )

其中,对λ,A M ,X ,EX t 的解释同公式(3″

),I 为n ×n 阶单位矩阵。A D =[d ij ]n ×n ,为各行业单位产出的国内中间投入系数矩阵(国内消耗系数矩

阵),元素d ij 为行业j 单位产出使用的来自行业i 的国内中间投入。里昂惕

夫逆矩阵[I -A D ]-1可以视为是一个无穷几何级数(the matrix analogue of an infinite geometric sum ),该矩阵使得进口中间投入最终包含在出口产品之前,

可以在国内经济各部门或各生产阶段循环使用(Hummels et al .,2001,第80—81页)。本文主要利用公式(3 )来测算一国出口贸易的垂直专业化水平。

(三)一国总出口的VS 出口份额增长的来源

公式(3′

)表明,一国总出口的VS 出口份额,即VSS t 由两个因素决定:一是该国出口的行业结构(EX t i /EX t ),二是该国各行业出口的VS 出口份额(II t i /GO t i ),或各行业出口的VS 密集度(VS Intensity )。由公式(3′)可以得到6:

ΔVSS t

VS t

EX t

=

6

i

ΔII t i GO t i ×

EX t i

EX

t

+

6

i

ΔEX t i EX t ×II t-m

i

GO t-m

i

.(4)

6

证明过程可来信索取。

公式(4)表示的是,从(t -m )(m ≥1)到t 年,行业出口的VS 密集度变化

第2期文东伟、冼国明:垂直专业化与出口增长473

 (Δ(II t i/GO t i))对总出口的VS出口份额增长(ΔVSS t)的贡献(右边第一项);出口的行业结构变化(Δ(EX t i/EX t))对总出口的VS出口份额增长(ΔVSS t)的

贡献(右边第二项)。(EX t i/EX t)为t年出口的行业结构,(II t-m

i/GO t -m

i

)为(t-m)年行业出口的VS密集度。

公式(4)可以转换为:

6iΔII t i GO t i×EX t i EX tΔVSS t+6iΔEX t i EX t×II t-m i GO t-m iΔVSS t=1.

(4′)

(四)一国出口增长的来源分解

根据垂直专业化的分析框架,一国无论是行业层面,还是国家层面的出口都包含有来自国外的进口投入量,为了分析一国出口所包含的国内增加值(domestic value2added)和国外增加值(foreign value2added),对出口增长的来源进行分解是有意义的。

1.行业层面的分解

一国各行业出口可以分解为,EX t i=VS t i+(EX t i-VS t i),从而得到

ΔVS t

i/

ΔEX t i+Δ(EX t i-VS t i)/ΔEX t i=1,(5)其中,VS t i为行业i在t年的出口中来自国外的增加值;(EX t i-VS t i)为行业i 在t年的出口中来自国内的增加值,可以视为是一国的真实出口价值(Real Export)。(ΔVS t i/ΔEX t i)和[Δ(EX t i-VS t i)/ΔEX t i]分别表示行业i的出口增长来自国外和国内的份额。分别定义为:

FVAex t i=(ΔVS t i/ΔEX t i), DVAex t i=[Δ(EX t i-VS t i)/ΔEX t i].(5′) 2.国家层面的分解

类似公式(5),得到国家层面出口增长的来源:

ΔVS t/ΔEX t+Δ(EX t-VS t)/ΔEX t=1.(5″) 类似公式(5′),将一国出口增长来源于国外和国内的份额分别定义为: FVA t=(ΔVS t/ΔEX t), DVA t=[Δ(EX t-VS t)/ΔEX t].(5 ) 3.Hummels et al.(2001)的分解方法

Hummels et al.(2001,第88页)将一国出口分解为VS出口和其他出口,VS出口为出口所含的国外增加值,其他出口为出口所含的国内增加值。于是行业层面(出口/产出)增长的来源可以分解为:

Δ(EX t

i/GO t i)=

Δ(VS t i/GO t i)+Δ[(EX t i-VS t i)/GO t i].(6)

474

 经济学(季刊)第9卷

类似地,可以得到国家层面(出口/产出)增长的来源:

Δ(EX t /GO t )=Δ(VS t /GO t )+Δ[(EX t -VS t )/GO t ],

(6′)

其中,GO t =

6

i

GO t i ,为t 年全国总产出。由(6′

)式得到:Δ(VS t /GO t )Δ(EX t /GO t )+Δ[(EX t -VS t )/GO t ]

Δ(EX t /GO t )

=1,

(6″)

其中,Δ(VS t /GO t )

Δ(EX t /GO t )

为(出口/产出)增长中,来自VS 出口占总产出份额

增长的贡献,也可以视为是垂直专业化对一国出口依存度(出口倾向)增长的贡献。

我们将公式(5)至(5

)的方法简称为SO EG (source of export growt h ),而将公式(6)至(6″

)的方法简称为HIY 。三、数据及处理

(一)O ECD 投入产出数据库

7

从网址:http ://https://www.360docs.net/doc/4113661642.html,/document/3/0,3343,en_2649_34445_38071427_1_1_1_1,00.ht ml ,以及ftp 站点:ftp ://indust :STANdtbs @https://www.360docs.net/doc/4113661642.html,/,可以获得1995年、2002年、2006年及2009年版的投入产出数据库。8

详细的数据处理、测算过程及涉及的Stata9.0命令可来信索取。

我们有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 ECD )编制的1995年、2002年、2006年

以及2009年四个版本的投入产出数据库7。其中,1995年版根据《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第二版(ISIC2.0)编制;2002年、2006年、2009年版根据《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第三版(ISIC3.0)编制。每个版本的投入产出数据库都包含25个或24个产品部门(含22个制造业行业)。

O ECD 投入产出数据库提供了三类投入产出表:总使用表、进口使用表和国内使用表。总使用表提供了各个行业的总产出(GO t i )和总出口(EX t i )数据。从进口使用表可以获得各行业进口中间投入矩阵,结合各行业的总产出数据,即可计算出各行业单位产出的进口中间投入系数矩阵(A M )。从国内使用表可以获得各行业国内中间投入矩阵,结合各行业的总产出数据,即可计算出各行业单位产出的国内中间投入系数矩阵(A D )。获得上述数据后,

根据公式(3

),我们就可以计算出口产品生产中直接和间接使用的进口投入价值,从而测算出一个国家各行业和整体出口的垂直专业化份额。

8

(二)国家和行业选择

根据O ECD 投入产出数据库(2006年版)所包含的经济体,我们共选择

第2期文东伟、冼国明:垂直专业化与出口增长

475

 了32个国家和地区。采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 F ,2008)的分类,我们将

这些国家和地区分为四组,即发展中国家、亚洲新兴工业经济体、发达国家以及转型经济体。1995—2006年,本文选择的32个国家或地区合计占世界商品进出口的比重接近80%,占世界制成品出口的比重则都超过80%(UNC TAD ,2008)。1995—2007年,本文选择的32个国家或地区合计占世界GDP (根据购买力平价调整)的比重也都在80%以上(IM F ,2008)。因此,本文选择的32个国家或地区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我们选择测算制造业垂直专业化水平的原因是,1995—2006年,制成品贸易占世界贸易的比重都在70%左右。本文选择的32个国家或地区的制成品出口占其总出口的比重都在70%左右,其中,中国内地、中国台湾地区、韩国、日本等甚至在90%左右;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等也在80%左右(UNC TAD ,2008)。因此,测算制造业的垂直专业化水平并进行跨国比较更为有意义。

四、结果及说明

(一)中国制造业总出口的垂直专业化份额及国际比较1.国家层面

(1)总体比较

9

中国制造业垂直专业化水平迅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参与了亚洲的“三角贸易模式”,即日本、韩国等生产并出口零部件,中国、印尼等进口这些零部件,并加工组装成产成品,再出口到欧美(O ECD ,2007)。10

原因是从事全球化生产的跨国公司在这些国家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Backer and Yamano ,2007,第25页)。

根据公式(3

),表1展示了中国制造业总出口的垂直专业化份额,并进行了跨国比较。可以看到:第一,中国制造业的垂直专业化水平较低,但增长迅速。中国制造业的垂直专业化水平与表中所列的发展中国家较为接近,但远远低于除美国、日本、新西兰之外的其他发达国家。从增长速度看,中国制造业垂直专业化水平从1995年的0.151上升到2005年的0.261,增长了72.39%,仅低于波兰和日本,高于其他任何国家和地区。中国制造业垂直专业化水平的迅速提升,表明中国对进口中间投入的依赖增加了,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在加深9,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近年来中国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第二,发达国家制造业垂直专业化水平较高,但增长较慢。在2005年,制造业

垂直专业化水平最高的五个国家,全是发达国家。10

除日本、美国之外,大部分发达国家的垂直专业化水平都比较高。但1995—2005年,制造业垂直专业化水平增长最快的五个国家,除日本之外,没有一个是发达国家。总体上看,

476

 经济学(季刊)第9卷

发达国家由于制造业垂直专业化程度已经较高,其增长速度相对较慢,而发展中国家由于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垂直专业化水平上升迅速。

(2)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比较

根据公式(3 ),图2比较了中国与世界10个主要发达国家制造业总出口的VS 份额11。图2的11个国家,根据制造业垂直专业化水平,由低到高分

为三组:第一组是制造业总出口的VS 份额低于0.20或在0.10左右的国家,即日本、美国、澳大利亚。我们看到,日本和美国的经济规模巨大,但其制造业出口的VS 份额却都低于0.20,垂直专业化水平较低。第二组是制造业总出口的VS 份额低于0.30或在0.20左右的国家,即中国、英国、德国、法国和意大利。中国在多数年份虽低于0.20,但基本都接近0.20,在2005年则超过了0.20。第三组是制造业总出口的VS 份额高于0.30或在0.30左右,分别是加拿大、丹麦和荷兰。其中,加拿大和丹麦主要在0.30左右,而荷兰则都大于0.30。

11

Hummels et al.(2001,第84页)比较了9个O ECD 国家1968—1990年主要年份商品出口的VS 份额。

(3)制造业总出口的VS 份额与国家经济规模之间的关系我们从表1和图2获得一个基本的印象是,国家经济规模越大,则该国制造业总出口的VS 份额相对较小。Hummels et al .(1998,第88页)对此的解释是,出于规模经济的原因,经济规模越大的国家,更多的产品生产阶段保留在国内,因此垂直专业化水平相对较低。图3描述了制造业总出口的VS 份额与经济规模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经济规模与制造业垂直专业化水平总体上呈负相关关系。

表1 中国制造业总出口的VS 份额、增长率及国际比较(1995—2005年)

经济体类型

经济体1995

2000

2005

增长百分比(%)

A

B

C

(B -A )/A

(C -A )/A

发展中国家

中国内地0.151

0.188

0.26124.1272.39印度

0.103a

0.143b

n.a 38.81n.a 印尼0.201

0.231

0.206

15.26 2.45巴西0.105

0.122

0.152

15.8944.61南非0.127c 0.180n.a 42.29n.a 土耳其

0.171d 0.212e 0.261f 23.9252.39亚洲新兴工业经济体中国台湾地区

0.361g 0.392h n.a 8.44n.a 韩国

0.306

0.377

n.a

23.25

n.a

第2期文东伟、冼国明:垂直专业化与出口增长477

 

(续表)经济体类型经济体

199520002005增长百分比(%)

A B C(B-A)/A(C-A)/A

发达国家日本0.0790.0860.1558.5796.27美国0.1150.1430.16224.7941.56加拿大0.3190.357n.a11.71n.a 英国0.2380.2470.236i 3.71-0.89德国0.2050.2530.26523.0629.22法国0.2110.2180.262 2.9423.78意大利0.2140.2310.191j8.05-10.64西班牙0.2850.3530.283j23.65-0.70葡萄牙0.2940.3430.35916.7622.28奥地利0.3120.3590.336j15.277.78希腊0.2260.3140.33438.5947.37瑞典0.2640.2820.293 6.6510.99丹麦0.2770.2970.289j7.39 4.27挪威0.2740.261n.a-4.51n.a 荷兰0.3840.4160.3938.27 2.39卢森堡0.3450.3240.347-6.050.56比利时0.4100.4440.403j8.23-1.76爱尔兰0.338k0.317n.a-6.20n.a 芬兰0.2520.2890.33114.7631.44澳大利亚0.149l0.195m0.170n30.8014.03新西兰0.166o0.156p n.a-6.39n.a

转型经济体俄罗斯0.1110.111n.a-0.09n.a 斯洛伐克0.3540.508n.a43.63n.a 波兰0.1470.2710.307j84.20108.81

注:(1)O ECD提供的2002年、2006年、2009年版投入产出数据库,大部分国家的投入产出表为1995年、2000年及2005年的数据,部分国家提供的是相近年份的数据,表中数据上标对此做了说明:a 表示1993—1994年;b表示1998—1999年;c表示1993年;d表示1996年;e表示1998年;f表示2002年;g表示1996年;h表示2001年;i表示2003年;j表示2004年;k表示1998年;l表示1994—1995年; m表示1998—1999年;n表示2004—2005年;o表示1995—1996年;p表示2002—2003年。

(2)“1995”、“2000”、“2005”三栏加粗数字对应垂直专业化份额最高的五个国家,加粗斜体数字对应最低的五个国家;“增长百分比”栏加粗数字对应垂直专业化份额上升最快的五个国家。(3)n.a表示不能获得数据。

数据来源:作者根据O ECD Input2Output Database(2002年、2006年、2009年版)计算得到。

 经济学(季刊)第9卷478

图2 中国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制造业总出口的VS份额及变化趋势注:1990年及之前根据当年价格计算;1990年之后使用生产者价格(producersπprice)或基准价格(basic price)计算。

数据来源:作者根据OECD Input2Output Database(1995年、2002年、2006年、2009年版)计算得到。

 第2期文东伟、冼国明:垂直专业化与出口增长479

图3 制造业总出口的VS比率与国家经济规模之间的关系注:(1)实线为趋势线。(2)GDPS为各国(地区)基于购买力平价的GDP(PPP)占世界的份额,衡量国家经济规模的大小。(3)1995年、2000年图中黑点代表32个国家和地区,2005年图中黑点代表22个国家和地区。(4)各国的GDPS与VS比率的年份是一致的。

数据来源:(1)VS比率为作者根据O ECD Input2Output Database(2002年、2006年、2009年版)计算得到。(2)各国或地区GDP(PPP)占世界的份额取自IMF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2 base(2008.10)。

2.行业层面

利用O ECD(2003)对制造业技术层次的划分,表2描述了中国各技术层次制造业出口的VS份额及其增长率,并进行了国际比较。我们看到以下三点比较明显的事实:

 经济学(季刊)第9卷480

 第2期文东伟、冼国明:垂直专业化与出口增长481

482

 经济学(季刊)第9卷

(1)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出口的VS 份额及其增长率显著地高于其他几个行业。1995—2005年,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出口的VS 份额从0.177上升到0.411,增长了131.47%,远远高于其他几个行业。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垂直专业化水平的迅速提升,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中国高技术制造业贸易规模的爆炸式增长。

(2)各国制造业垂直专业化水平都存在比较明显的行业差异。总体上看,高技术制造业的垂直专业化水平较高,低技术制造业的垂直专业化水平则较低。原因在于,高技术制造业的生产过程更为复杂,生产环节更多,国际专业化程度更高,而低技术制造业的生产过程则相对较为简单,生产环节也相对较少。

(3)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垂直专业化水平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大多数国家。在1995年,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出口的VS 份额仅为0.177,低于表2中25个国家的垂直专业化水平。到2000年,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出口的VS 份额增加到0.341,高于表2中所有的发展中国家,在32国中排第14位。到2005年,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出口的VS 份额上升到0.411,在22国中排第4位,超过或接近大多数发达国家。1995—2000年,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出口的VS 份额增长了91.99%,高于除波兰之外的所有其他国家和地区;1995—2005年,则增长了131.47%,仅低于波兰和土耳其。

12

不过,Srholec (2007)指出,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只是从事信息、通信技术行业的劳动密集的生产阶段,如加工、装配等,而技术密集的生产阶段,如研发、设计、中间产品生产等,仍保留在发达国家。13

信息、通信技术行业出口占中国制造业出口的比重,从1992年的8.34%,提高到2000年的20.28%,到2006年,更是高达32.44%,是当今中国最重要的出口行业(O ECD STAN Bilateral Trade Database ,2008)。

我们还计算了各国或地区制造业细分行业出口的VS 份额及其增长率,限于篇幅,我们只报告中国的结果(见表3)。可以看到,中国制造业各行业的垂直专业化水平及其增长率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异。办公、会计、计算机设备,广播、电视及通信设备以及医疗、精密和光学仪器等高技术制造业的垂直专业化水平较高,而食品、饮料、烟草,纸浆、纸张、纸制品及印刷和出版等低技术制造业的垂直专业化水平则较低。其中,办公、会计和计算机设备,广播、电视及通信设备,2002年出口的国外价值含量分别为0.425、0.352,垂直专业化水平显著高于其他行业。由于上述两个行业属于信息、通信技术行业(information and co mmunication technology indust ries ,IC T ),这两个行业较高的垂直专业化水平反映了中国近年来积极参与信息、通信技术行业

的国际生产分工。12

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解释了近年来中国信息、通信技术

行业出口的迅猛增长。13农林牧渔及采掘业等对自然资源依赖程度较高的行业,垂直专业化水平较低,产品出口包含的国外价值含量较少,出口价值基本都由本国创造。

第2期文东伟、冼国明:垂直专业化与出口增长483

 表3 中国各细分行业出口的VS份额及其增长率(1995—2005年)

行业19951997200020022005增长百分比(%)

A B C D E(E-A)/A(D-B)/B

全国产品部门合计0.1470.1440.1830.1900.257 74.94 31.84

全国制造业合计0.1510.1550.1880.1960.26172.3926.39

办公、会计和计算机设备n.a.0.3370.4150.4250.438n.a.26.20

广播、电视和通信设备n.a.0.2790.3350.352n.a.n.a.25.92

医疗、精密和光学仪器0.1770.1820.1740.2270.31074.5124.49

橡胶和塑料制品0.1490.1820.1890.2100.124-16.8215.27

电气机械和设备0.2190.2130.2000.2080.229 4.57-2.34

焦炭、炼油产品及核燃料0.1690.1880.2090.2070.1838.2310.28

船舶制造和修理0.1830.1610.1650.204n.a.n.a.27.06

铁路机车及其他交通设备n.a.0.1420.1380.188n.a.n.a.32.45

化学制品(不含制药)0.1340.1370.1530.1800.18336.8430.83

其他机械和设备0.1660.1410.1510.1600.21126.8813.42

有色金属n.a.0.1230.1670.154n.a.n.a.25.97

汽车、挂车及半挂车0.1650.1320.1650.1460.20725.2710.65

其他制造业、再生产品0.1310.1070.1680.1420.104-20.5433.05

纺织、纺织品、皮革及鞋类制品0.1380.1200.1430.1420.16418.6118.19

金属制品0.1370.1270.1340.1390.20146.3210.12

木材及制品0.1210.1070.1290.1370.128 5.7527.70

纸浆、纸张、纸制品、印刷和出版0.1230.1060.2130.1190.16131.2212.61

黑色金属0.1240.1260.1410.1190.256106.40-5.75

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0.1000.0860.0970.098n.a.n.a.14.15

采掘业(非能源)0.096n.a.0.0830.0880.14754.19n.a.

制药业n.a.0.0660.0800.085n.a.n.a.27.37

食品、饮料和烟草0.0620.0560.0610.0550.09349.12-1.87

采掘业(能源)0.0840.0740.0540.0540.074-12.31-26.71

农林牧渔业0.0480.0440.0410.0400.06230.53-9.17

航空航天器制造n.a.0.2230.041n.a.n.a.n.a.n.a.

注:(1)n.a.表示数据不能取得。(2)1997年、2002年为中国编制投入产出表的基准年份,因此我们考虑了1997年至2002年的变化。(3)本表按2002年栏降序排列。(4)“全国产品部门合计”指全国25个产品部门,不包含非产品部门;“全国制造业合计”不包含农林牧渔和采掘业。

数据来源:作者根据O ECD Input2Output Database(2002年、2006年、2009年版)计算得到。

(二)中国制造业出口增长的来源及国际比较

1.国家层面

根据公式(5″)、(5 )和公式(6′)、(6″)我们计算了中国制造业出口价值增长的来源,并进行了跨国比较(见表4)。我们看到:(1)从1995年到2005年,中国制造业出口价值增长的28.85%来自国外,高于表中其他发展中国家,但是低于除美国、澳大利亚、西班牙和意大利之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

(2)从1995年到2005年,中国制造业出口占产出份额的增长中,51.34%来自VS出口占产出份额增长的贡献,高于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由此可以认为,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的迅速提升与VS出口的增长密切相关。

484

 经济学(季刊)第9卷表4 中国制造业总出口增长的来源及其国际比较(1995—2005年,%)

方法

SO EG HIY

FVA=[(ΔVS)/(ΔEX)][Δ(VS/GO)]/[Δ(EX/GO)]

经济体类型经济体1995—20001995—20051995—20001995—2005

发展中国家中国内地23.6128.85100.4251.34印度17.38n.a43.64n.a 印尼23.8320.6126.6421.57巴西13.7616.0925.1220.62南非20.13n.a24.22n.a 土耳其22.5026.4034.0167.78

亚洲新兴工业经济体中国台湾地区49.83n.a76.64n.a 韩国44.15n.a57.90n.a

发达国家日本12.0029.3910.7729.69美国22.9626.4839.6769.64加拿大41.42n.a63.53n.a 英国249.2631.1312.9126.36德国33.2831.9341.3537.66法国22.6132.6723.4843.50意大利28.2615.0247.444.14西班牙43.5228.0963.5926.05葡萄牙45.0746.5392.7986.09奥地利43.5836.6353.7743.90希腊43.6442.7291.95111.18瑞典32.2233.3050.5349.93丹麦35.3631.1144.5733.82挪威23.50n.a15.05n.a 荷兰47.9140.4157.7442.33卢森堡27.7934.8919.9935.31比利时51.0938.9569.5433.08爱尔兰27.76n.a1.35n.a 芬兰34.1641.3656.2969.15澳大利亚46.0219.67121.4132.67新西兰12.80n.a3.74n.a

转型经济体俄罗斯11.06n.a11.03n.a 斯洛伐克62.71n.a89.87n.a 波兰32.5734.1050.4547.72

注:(1)除特别说明之外,都是1995年、2000年、2005年的数据,非1995年、2000年及2005年的数据见表1的注释。(2)“SO EG”栏,加粗数字对应国外增加值贡献最高的国家,加粗斜体对应最低的国家;“HIY”栏,加粗数字对应VS出口份额贡献最高的国家,加粗斜体对应最低的国家。(3)“SO EG”栏,英国的数据较为异常,原因是1995—2000年,英国出口增长了5.15亿英镑,其中VS出口增长了12.85亿英镑。(4)n.a表示数据不能获得。

数据来源:作者根据O ECD Input2Output Database(2002年、2006年、2009年版)计算得到。

2.行业层面

根据公式(5)、(5′)和公式(6),我们计算了中国各技术层次制造业出口价值增长的来源,并进行了国际比较(见表5)。我们看到:

 第2期文东伟、冼国明:垂直专业化与出口增长485

 经济学(季刊)第9卷486

制造业信息化分析报告

制造业信息化分析报告 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核心和工业化的原动力,我国制造业工业总产值约占全国GDP的42.5%。为保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顺利实施,科技部目前已联合国家经贸委、信息产业部成立制造业信息化重大专项领导小组,地方也建立各级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 根据计世资讯(CCW Research)03年的研究报告,制造业信息化投资数据: 同时,从《赛迪2003年IT服务分析报告》中也可以看到,03年IT服务市场规模达544亿,其中大型企业占到43.3%;在IT咨询服务市场,03年市场规模24亿,其中制造业占到22.1%。 从以上数据中都可以看出,制造业信息化规模巨大,尤其是大型企业占了其中近一半的投资比例。 大型制造企业信息化已呈现出“滚雪球效应”,投入较大的企业已取得一定成效并带来了不菲的收入,进一步增强了企业信息化的信心和决心,由此造成企业信息化投入的再度增加。同时,不同细分制造行业的信息化发展状况和投入数额也再次印证了滚雪球效应,处于两个极端的行业企业平均年IT投入额度相差近200多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以上行业的巨额经济增长。2003年1-10月份,石化、汽车、冶金、石油四个行业实现利润高、且增长较快,合计实现利润1584.4亿元,占重点企业实现利润的51.9%,同比增长均在50%以上,因此这四个行业的信息化投资规模也排在前列。 需要更多的分析报告,请到https://www.360docs.net/doc/4113661642.html, 钢铁、汽车、石化行业的特大型企业无疑是2003年度制造业信息化的焦点。有关资料显示,这些行业的特大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得到了国家巨额的国债资金支持。 钢铁行业:到2003年底,我国钢年产量200万吨以上的20家企业100%上了信息化项目;钢年产量100万吨以上的47家企业中有41家上了企业信息化项目,占87%;钢年产量50万吨

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现状分析

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现状分析 摘要:本文从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的总体规模、主体特征、产业结构、区域分布等角度分析了近年来,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verall scale,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industrial structure, regional distribution, etc.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operation,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operation in recent years, especially since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关键词:制造业;跨国经营;现状 key words: manufacture;transnational operation;status quo 中图分类号:f1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2-0198-02 1 跨国经营总体规模 2006年末我国对外企业投资非金融类累计存量为750亿美元,是2002年末的3.3倍,占世界fdi存量的0.85%,排第13位。2012年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772.2亿美元,同比增长28.8%,其中,对俄罗斯投资实现高速增长,达117.8%,对美国、日本、东盟、中国香港的投资均实现两位数的较快增长。目前已有5000多家国内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分析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 1、总体看来,目前中国制造业发展异常迅速,产业基础越做越大,但总体科技含量不高,军工我不知道,就民用而言。凑合在中低端。 2、生产设备方面。机器的制造称为制造的制造,目前虽然很多设备可以国产了,但比其品质,稳定性,扩展性上看和国外相比,还有差距。像我现在搞的精密模具,要用的加工中心就是纯进口。 3、从业人员,奋斗在制造业第一线的人文化素质不高,缺少技术工人。 4、自主产品有限,很多厂就是外国世界工厂上的一点,依赖性强。 据我在工厂接触的几个外国技术人员来看,世界上制造业发展的趋势应该是标准化数字制造,即生产实现数字化控制,人只要把需要设计出东西输入电脑后,即可实现全自动生产。但这样的生产建立的前提是精加工。 所以很多外国企业把初级加工转嫁给第三世界国家,自己做精加工,然后出自主产品,赚取高额利润。

中国装备制造如何走出国门 推动国际产能与装备制造的合作,让更多中国企业在全球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作用,可以为全球经济质量提升作出中国应有的贡献,也能够为中国化解过剩产能提供一个重要出口,为中国经济转型、提质增效创造有利条件。 国务院公布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包括加快铁路“走出去”步伐、大力开发和实施境外电力项目、加快自主品牌汽车走向国际市场等主要任务。这份文件对于推进我国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实现我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处于快速发展之中,产业规模、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与此同时,在遭遇全球金融危机侵袭后的最近几年来,全球产业结构出现加速调整趋势,基础设施建设出现一轮新的高潮,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在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对于基础设施建设尤为重视。国际市场出现的这种变化,为我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国门,在全球市场上占据制高点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在评估国际产能与装备制造合作的前景时,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是,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组建亚投行的倡议,受到了相关国家的广泛认同。国家领导人频频出访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集中的地区,不仅使我国对外开放提高到了一个新台阶,也为中国与相关国家创造了产能与装备制造合作的良机。目前,无论是“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还是亚非拉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都较为薄弱,中国企业如果能够在这方面的合作中占领先机,对于这些地区的经济基础提升将起到重大推动作用,使“一带一路”和其他一些合作构想出现突破性进展。因此,开展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对于我国具备广阔的市场前景。

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成就的最突出表现之一,是形成了规模巨大的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生产能力。“中国制造”成为最重要的世界经济现象之一,它不仅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国内经济状况和国际经济地位,而且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全球经济以至世界各国消费者的生活。中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巨大发展和世界性影响,基于其国际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同时,中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正在和将会遇到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其中有些问题是对中国工业发展以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挑战。本章作者从1995年起,组织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一个研究组对中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持续的研究。本章是最近完成的若干研究项目所获得的一些分析结论和讨论意见。 一、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地位 自改革开放以来,以出口额和出口增长率所反映的中国工业的国际地位持续提高,特别是中国制造业在国际贸易中表现突出,出口额从1990年的443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7129亿美元,年均增长20%。2006年中国商品出口更是高达9690、8亿美元数值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的《2006年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一文。,其中制造业出口值估计为9067亿美元(见图14-1)。数据是作者根据历史数据推测而来的。

从产出结构的国际比较看,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明显偏高。1995~2005年,中国制造业占GDP比例为34%左右,而日本和韩国均低于25%。美国的这一比例自1995年以来也呈递减趋势,从1995年的18、92%降为2001年的15、16%。与其他下中等收入国家相比,中国第二产业比重明显偏高。根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2004年,第一产业比重,中国高于下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中国高于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9、3个百分点,同时远高于巴西、哈萨克斯坦和埃及三国,在所有列举的国家中是最高的,这与中国正处于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历史阶段有关。第三产业比重,中国低于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10、4个百分点,明显偏低(见表14-1)。而且,近两年,中国第三产业的比重还呈下降趋势,2005年为40%,2006年为39、5%。 中国制造业的持续高速增长引起了全世界的普遍关注。加之新闻媒体的传播和一些国家出于政治目的或集团利益的夸大性宣传,在全世界已形成了中国“工业大国”或“制造业大国”的形象。其实,客观地分析,从中国拥有13亿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1%,以及中国在历史上曾经占有世界1/4~1/3的产出规模的角度看,中国目前仍然是一个发展水平很低和收入水平很低的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的发达程度也不高。一方面,中国的人均制造业增加值仍然很低;另一方

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分析

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分析 摘要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表现,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对于国家的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提高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环节。现阶段中国制造业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创新能力差、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税负过重和成本增加、缺乏国际品牌等一系列问题。本文主要结合中国制造业的实际情况,从中国制造业存在的实际问题出发,参考国外成功的发展经验,为中国制造业提出科学、合理的发展策略;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基础,采取正确的产业发展战略为重点,降低税负水平和成本,打造中国制造国际品牌,使中国制造业又好又快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制造业;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自主品牌

The status,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bstract Manufacturing is a national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nd comprehensive strength,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not only for the country's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 the productivity and an important par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Manufacturing in China at present stage compared with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in the world,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to be solved, including the poor innovation ability and irrat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enterprise tax burden is overweight, and the cost increase, a series of problems such as lack of international brands.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starting from the practical problems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ference of foreign successful experience, put forward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for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In order to improve th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 as the foundation, take the right industry development strategy as the key point, reduce the tax burden level and cost, create international brand made in China, make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nice and fas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an all-round way. Keywords: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dustrial structure; self-ownsdbrand

对中国制造业信息化的战略思考(一)

对中国制造业信息化的战略思考(一) 一.引子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最重要的支柱产业。在工业化国家,约有四分之一的人口从事制造业,约70%~80%的物质财富制造业。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核心和工业化的原动力,我国制造业工业总产值约占全国GDP的42.5%。 伴随中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中国的制造业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如何迅速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快企业的信息化进程。 制造业信息化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核心,我国政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国家科技部已正式启动制造业信息化重大专项,将投资八个亿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工程。 从八十年代中期企业逐步开始应用CAD软件,到国家在九十年代实施CAD应用工程,到企业广泛应用财务软件,我国的制造业企业在实施信息化的道路上已经度过了近二十年时间,取得了很多经验和教训。本文将对中国制造业企业在实施信息化过程中的深层次的战略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以帮助制造业企业能够在信息化的道路上少走弯路,使信息技术能够真正为企业经营服务,成为企业发展的原动力。 二.构成制造业信息化价值链的基本要素

国家和地方主管部门、制造业企业、咨询服务企业、系统软件供应商、制造业应用软件供应商、电脑与外设供应商、网络产品供应商、渠道与代理商和软件及系统集成商,是构成制造业信息化价值链的基本要素。 制造业信息化价值链的每个基本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每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导致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失败。 图1制造业信息化的价值链 1.国家和地方主管部门是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管理者和推动者,其职责是: 1)负责对国家和地方的信息化工作进行宏观引导与管理。 2)负责制定政策,实施项目和计划,以点带面,重点扶持,树立样板,推动信息化应用工程的发展。 3)负责推广先进的信息技术。 4)负责建立和维护公正的市场秩序和竞争机制,保证各个基本要素实现多赢。 2.制造业企业是信息化的最终客户,是主体,其他要素都是为这个客

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

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 摘要:机械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是区别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一些权威数据分析中国制造业目前的发展现状,研究中国制造业落后的深层次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制造业今后发展的策略和方向。 引言 制造业是指对制造资源(物料、能源、设备、工具、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工业品与生活消费品的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和经济转型的基础;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制造业是我国城镇就业的主要渠道和国际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制造业发展迅速,极大地带动中国的经济,中国经济总量已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我们必须看到制约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瓶颈,找出问题所在,加以重视,中国的制造业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而不是继续着“大而不强”。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 1.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在世界贸易总额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2001-2010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速度为10.5%,由2000年的99214.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403260.0亿元,第一产业增长4.2%,第二产业为11.5%,第三产业为11.2%。2010年工业总产值为698591亿元。1990-2003年我国制造业出口年均增长达17.5% ,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2.工业制成品在出口商品总额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中国正逐步成为世界生产基地 由1980年为49.7%,1990年为74.4%,1999年为89.8%,2000年以后接近90%,2003年已上升到92.1%。 单位(亿美元) 3.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不断上升 (1)2003年机电产品进、出口规模均首次突破2000亿美元大关,分别达到2249.9亿美元、2274.6亿美元,占总进口和总出口的比重分别达到54.5%和51.9%,其中出口比重较上年提高了3.7个百分点。2003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也突破了1000亿美元,达到1101.6亿美元,同比增长了62.7%。

服务型制造:制造业崛起的必由之路 毕业论文外文翻译

服务型制造:制造业崛起的必由之路 工业化的发展,就是制造业不断崛起和壮大的历程。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和产业主体,是支撑一个国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战略性产业。当前,制造业发展正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和趋势,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的背景下,全球制造业正在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中国提出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这一融合的基础是产业融合,产业融合的关键是制造业崛起,制造业崛起的标志是从“生产型制造”到“服务型制造”的转变。 服务型制造成为全球制造业发展新趋势 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是当前制造业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它在微观层面上表现为企业从生产型企业向服务型企业转变,在中观层面上表现为从制造业城市向服务业城市转变,在宏观层面上表现为服务型经济的形成。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各国制造业产业分工逐步细化,跨区域的产业融合不断升级,制造与服务融合型企业迅速增加,服务型制造成为全球制造业发展的新趋势。当前全球制造业的服务化呈现出3种态势。 一是制造业企业的产业价值链逐步由以产品为中心向以提供服务为中心转变。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不再仅仅关注产品的生产,而是将注意力逐步转移到产品的开发、改进、销售、售后服务以及回收等领域。企业不再仅仅提供产品,而是以提供产品、服务、支持、自我服务和知识的“集合体”为最终目标。生产企业加速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这个转变的过程大致经历以下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制造业为中心的工业化时代,此时制造与服务相互独立,生产型服务只是企业的内部活动;第二阶段是以制造业为主伴有服务业的后工业化时代,此时制造与服务共生互动,生产型服务逐渐市场化;第三阶段是服务业为主伴有制造业的服务型经济时代,此时制造与服务渐次融合。据德勤公司研究报告《基于全球服务业和零件管理调研》表明,在其调查的80家制造业公司中,服务收入占总销售收入的平均值超过25%;有19%的制造业公司的服务收入超过总收入的50%。 二是制造企业提供的服务类型逐步多元化。根据对全球上市公司财务分析库(OSIRIS)中排名前50位的制造业企业的分析,可以将其提供的服务类型分为以下12种:1.咨询服务;2.设计和开发服务;3.金融服务;4.安装和实施服务; 5.租赁服务; 6.维护和支持服务; 7.外包服务和运营服务; 8.采购服务; 9.知识产权和房地产;10.零售和分销服务;11.系统和解决方案;12.客运和货运服务。其中,最常见的服务产品包括设计和开发(21.92%)、系统和解决方案 (15.70%)、零售和分销(12.18%)以及维护和支持(11.94%)服务。

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与趋势.docx

关于《中国产业集群高层论坛》的报告 ——中国产业集群现状、趋势及招商建议报告 一、中国产业集群现状 1、中国产业集群类型和形成机制 ◆ 资源驱动型产业集群:如广东的五金、家电产业集群、山西的 煤炭产业集群 该产业集群包括社会资源驱动型和自然资源驱动型两类,前者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依靠当地的工商业传统、文化等社会资源; 后者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依靠当地的矿产、农副产品等自然资源。 ◆ 贸易驱动型产业集群:如温州打火机产业集群、中山古镇灯饰 产业集群 以本土企业为主的国内贸易和出口贸易带动的产业集群。特点是小规模企业成功创业后,迅速带动其他企业的跟进,并有相应的配套 企业共同成长,最终形成面向全国和全球市场的产业集群。 ◆ 外商直接投资型产业集群:如昆山台资企业群 外商直接投资产业集群以以IT 产业为典型,主要有两类:一是围绕个别外商投资的龙头企业形成众多企业配套的产业集群,如北京 以诺基亚为龙头的移动通信产业集群;二是全球行业内大企业和产业 链上下游企业齐聚的产业群,如苏州昆山的2583 个外商投资企业集群。

◆ 科技资源衍生型产业集群:如中关村产业集群 形成以科研资源为依托,科技创新为重点,技术推广应用为内容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 大企业种子型产业集群:如青岛家电产业集群 大企业专注于某一环节的核心能力建设,将其他业务外包出去,吸引了众多中小企业依附在周边,提供配套服务。 ◆ 产业转移型产业集群:东部劳动密集型、土地等资源依赖型的 产业集群转移,如成都女鞋产业 此类产业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相比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在资金、技术、市场、人才、对外贸易等方面处于弱势,但在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等方面具有优势。随着东部地区产业容量的缩小,劳动密集型、土地等资源依赖型产业进行产业转移。 2、中国产业集群的宏观特点: ◆ 产业集群分布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尚处于培育 期 ◆ 东部地区的产业集群对市场环境依赖性高,外向型和创新型产 业集群所占比例较大;中西部地区以资源依赖性为主 ◆ 产业集群的主导产业以制造业为主,尚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其 中技术、资源和市场对产业聚集的影响程度依次降低; ◆ 产业集群主体以中小企业为主,少数大型企业正在引领产业集群

中国、印度制造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及竞争力比较

中国、印度制造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及竞争力比较 [内容提要]从2003年开始,印度制造业发展迅速,印度已经与中国在电子及通讯设备、纺织服装、生物医药、汽车零配件制造等领域展开竞争。中国与印度制造业的发展有着不同的发展路径、不同的制度环境、不同的产业竞争优势。中国制造业要想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速度和提升其竞争力,需要借鉴印度的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是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通过现代服务业来带动和提升现代制造业。而印度制造业的发展除了要大力完善基础设施外,还要进一步提高政府经济决策效率,减少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干预。这样两国的制造业才能在竞争与合作中求得发展。[关键词]中、印制造业,制度环境,竞争力 在人们传统的概念中,印度依靠电子信息技术的优势,通过承接IT产业外包,带动了经济增长。然而,从2003年开始,印度制造业发展迅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正在崛起成为全球制造业的一支生力军。根据印度中央统计组织的统计报告,2003年印度制造业增长了7.3%,2004年上升至9.2%,2005年更是达到11%,发展势头相当迅猛。印度将与中国在电子及通讯设备、纺织服装、生物医药、汽车零配件制造等领域展开竞争。那么印度制造业能否超越中国?中、印两国制造业的制度环境有何差异?二国制造业发展路径、竞争优势是哪些?分析这些问题有助于中、印两国制造业展开竞争与合作。 中、印两国制造业发展的路径 20世纪80年代早期,中国和印度的经济总量及人均GDP大体相

当,中国于80年代初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一大批乡镇集体企业迅速发展,这其中包括江苏的纺织服装业,浙江、广东的五金、电器及家用电子产品。所以,乡镇集体工业是80年代中期中国制造业的主体。80年代后期,对外开放成为中国的基本国策,吸引外资的政策环境和基础设施进一步优化,最早的一批日资、韩资及台资企业进入中国内地,这批外资企业主要以合资、合作的形式投资于纺织、服装、鞋帽、玩具、食品及化工行业。在贸易形式上属于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性质。从90年代开始,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开始大规模地进入中国内地。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得益于台资企业的大规模投资,1990年前后,台湾建立了从技术研发、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到市场营销的完整集成电路与电子计算机制造体系。然而,从90年代中期开始,受互联网经济衰退的影响,全球IT产品市场需求下降,制造商的产品价格和利润也随之下降。而中国内地却拥有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良好的地理区位优势,所以,从90年代初,台商主要将广东、福建作为电子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从1994开始,外商纷纷将上海、苏州作为电子信息产业的生产加工基地,其中75.6%的企业以来料加工、来件装配的形式从事加工出口贸易。同样,2000年以后,国际通讯设备市场一路下滑,而中国的移动通讯设备市场需求旺盛,尤其是个人移动通讯市场以每年40%以上的速度增长。日本、韩国、香港、欧盟的国际移动通讯设备制造业巨头纷纷将生产地转向中国,如三星、日立、爱立信、阿尔卡特将其产品CDMA、GSM及小灵通(PHS)以及固定网络、移动网络、宽带接入、智能光网络、多媒体及网络应用的生

制造业工厂管理如何实现信息化

制造业工厂管理如何实现信息化

制造型企业工厂管理如何实现信息化 项目背景: 中国正在成为全球制造业的中心,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但还不是强国。因此,国家确定了通过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国策,推动制造企业实施制造业信息化。 制造业信息化将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现代管理技术与制造技术相结合,可以改善制造企业的经营、管理、产品开发和生产等各个环节,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企业的创新能力,降低消耗,带动产品设计方法和设计工具的创新、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制造技术的创新以及企业间协作关系的创新,从而实现产品设计制造和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生产过程控制的智能化、制造装备的数控化以及咨询服务的网络化,全面提升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项目内训: 1.怎样认识工厂 1.1.工厂的功能 1.1.1.接收订单 1.1. 2.安排计划 1.1.3.投入产出 1.1.4.产出成品 1.1.5.实现五保 1.1.6.创造价值 1.1.7.满足客户 1.1.8.回报员工 1.1.9.回报股东 1.1.10.回报社会 1.2.工厂的运行 1.2.1.订单牵动

1.2.2.计划指挥1.2.3.设备正常1.2.4.工艺完整1.2.5.工具配套1.2.6.材料保障1.2.7.员工操作1.2.8.部门配合1.2.9.均衡生产1.2.10.协调平衡1.2.11.实现计划1.3.工厂的成本1.3.1.资产折旧1.3.2.水电费用1.3.3.车间经费1.3.4.材料费用1.3.5.价格影响1.3.6.人工费用1.3.7.废品损失1.3.8.停工损失1.3.9.费用超支1.3.10.成本管控1.3.11.费用优化1.4.工厂的贡献1.4.1.产品定价1.4.2.单位贡献1.4.3.产能目标1.4.4.盈利目标1.4.5.实际排产1.4.6.计划盈利1.4.7.投入产出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和工业化的产业主体,是社会进步与富民强国之本。任何一个大国(我不是说像新加坡这样的城市国家)为了自身的发展和安全,都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和升级作为国家战略来对待,高度发达的装备制造业是实现工业化的必备条件,也是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制造业在中国现阶段至少有五个方面的作用:第一是我们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动机;第二是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基础产业;第三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第四是劳动就业的主要部门;最后也是国家安全的一个基本保证。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中国制造业在改革开放25年间得到了快速的增长,它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强大的国内需求,就是国内的基本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人民生活提高的需求,还有就是国际产业的转移。中国制造业在GDP里面所占的比重一直都是比较高的,因为我们现在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世界制造业的主要国家第一还是美国,第二是日本,中国在2003年超过了德国。可以看出尽管美国的服务业已经超过80%,但是它还是世界上制造业最强的国家。可见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始终是高于GDP的速度在增长,它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产业和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国家制造业的构成分为三块,一共是17个行业,有5个行业是轻工业、纺织工业和日用品的制造,这大概占制造业的30.24%;第二块也是5个行业,主要是资源加工,包括石油化工、橡胶、非金属、金属冶炼,大概占33%,就是我们整个制造业产值增加值的三分之一;第三是机械、电子类制造业,这稍微多一点,比三分之一多一点大概是35%,所以三块组成大概是这样。轻工业比三分之一略少,资源加工业三分之一,还有机电加工产品比三分之一多。我们可以大致说一下资源加工业生产的产品全部是用在国内,包括像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加工的产品,都是用于国内的。轻工业和机械、机电工业的产品大约是一半或者是少于一半是出口的,主要还是满足内需。 中国的工业增加值,因为第二产业还有建筑,讲工业占GDP的35.75%,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就是第二产业的78.69%,建筑业只有大概20%,工业上缴的税金占第二产业的90%,从业人员90.7%,这里面我想特别指出一点制造业出口占全国外贸出口的91.2%,接纳外商实际直接投资额约占全部外商投资额的70%。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也是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一个结果。在市场竞争直接成本中,它们的比大约是美国30美元,欧洲24个美元,东欧是3个美元,日本是24个美元,在中国是2个美元,当然印度现在比我们还低一点,是1个美元,包括东南亚国家。以软件工程师来说,在硅谷一个成熟的软件工程师工资大概是20至30万美元,这里包括付税,不是全部给他工资;在爱尔兰是8至9万美元,在印度是4至5万美元,在中国是2至3万美元,所以无论是体力劳动者还是脑力劳动者在中国的成本都比较低。我举一个例子,像直升机,这是美国商用直升机最成熟的,在美国只生产顶部直升机的螺旋桨和尾部的螺旋桨,顶盖部分在西班牙生产,尾部也是在西班牙生产,中间的机身部分是在日本生产,起落架是在巴西生产,机头是在中国台湾生产,机尾是在中国的井冈山直升机厂生产,所以从头到尾都在中国生产,就是一个头一个尾。中国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到2004年11月底是5万多家,合同金额超过1万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是5590亿美元。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在中国发展也非常迅速,到2004年6月,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的跨国公司超过600家,累计投入研发金额是40亿美元,我们在这上面可以看到东芝、IBM、HP、英特尔、GE、诺基亚、松下、爱立信公司。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研发机构发展非常迅速,其中有计算机、电子、医疗、运输,还包括汽车。我曾经访问GE在浦东的研发机构,它用了900多个中国的博士和工程师,我说是否针对中国生产研发,它说是针对GE全世界,所以正在从面向中国转向全球。外国在华研发R&D投资分布主要还是集中在北京,接近60%,因为北京具有我们中国教育科研人才的优势,其次是在上海和深圳,在其他地区包括中国的成都、南京、武汉也都有一些研发的机构。 当然,讲到中国的制造业,我们必须看中国制造业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第一是劳动生产率比较低,我们现在一年不到4万美元,只有美国的4.38%,日本的4%,德国的5%多一点,我们人用得比较多。中国的制造业能源消耗大,污染比较严重,制造业的能耗占全国一次能耗的63%,单位产品的能耗高出国际水平20%至30%,全国CO2的排放量67.2%是锅炉排放;第二是产品以低端为主,附加价值不高。增加值率仅为26.23%,比美国、日本及德国分别低22%、22%和11%,出口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含量低的产品。当然事情是两方面的,这既是一个缺点有的时候也是优点,因为中国需要解决就业问题,如果都搞自动化工厂每年新增就业就有问题。产

中国机械制造业发展现状与前景

中国机械制造业发展现状与前景 【摘要】机械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中国的机械制造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逐步建立了自己的发展体系。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机械制造技术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国际间科技竞争的重点,但机械制造技术是我们的薄弱环节,因此必须对我国机械制造业现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本文对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现状及技术特点进行分析,并简述了21世纪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中国机械制造业基础设备国家的宏观方针政策发展现状发展方向 机械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为用户创造和提供机械产品的行业,包括机械产品的开发、设计、制造、流通、和售后服务全过程。在整个制造业中,机械制造业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因为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装备部,它以各种机器设备供应和装备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并使其不断发展。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机械制造工业技术水平的高低和发展速度。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制造业有了显著的发展。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但机械制造技术是我们的薄弱环节,它的发展已经跟不上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要想跟上先进制造技术的世界潮流,必须将其放在战略优先地位,并以足够的力度予以实施,才能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我国机械制造的现状和发展前景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以下几个方面是机械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几个方面的分析比较,基本上可以了解我国机械制造业的现状。 1 基础设备 在机械制造业中,机床、刀具、夹具、检测仪器等设备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加工水p2 存在着技术对外依存度高 业内人士认为,我国机械行业存在一个巨大的技术隐患,最突出的表现是对外技术依存度高。当今世界,制造业的中心正在向我国等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制造大国,令世界瞩目。然而,由于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品牌,制造业的许多领域还停留在国际价值链分工的低端。 3 国家扶持的支点偏离 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仍然很低,且投入不足和浪费低效并存。我国历史上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最高是1960年的2.32%,以后逐年下降,到1998年为0.69%,2000年以后有所回升,到2004年为1.23%,而创新型发达国家及新

制造业信息化的理解及其关键技术

制造业信息化的理解及其关键技术 、制造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我国制造业在技术创新能力、管理体制与水平、市场响应和开拓能力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竞争态势日趋严峻 挑战与问题:不实现技术创新和跨越发展就没有出路、信息时代制造业新的工业革命 .信息技术促进了敏捷制造的发展,形成了以虚拟制造和动态联盟为特征的新型制造模式。 .网络技术促进了全球化制造的发展,引发了制造业的重新分工和资源的重新配置。 .计算机技术促进设计制造数字化,提高了产品创新能力,缩短了设计周期,降低了产品开发成本。 .电子商务技术促进了全球化采购销售,降低了采购与销售成本,提高了服务质量。 、制造业信息化的技术构成 .以为代表的单元技术 .以为代表的集成技术 .网络化应用技术 .电子商务 、信息化是一次深刻的社会革命。信息化不仅是一次技术革命,更是一次深刻的认识革命和社会革命。

、关键技术: .产品设计的信息化及应用技术 .基于的设计制造过程集成化技术 .企业管理信息化技术 .制造过程中的信息化技术 .应用集成技术 、机械制造业实施信息化 .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物质和知识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制造业信息化不是技术决策,而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重组的战略变革 .制造业信息化在深层次上是新的经营管理观念和企业家创新精神的体现 内涵:制造业信息化是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实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突破口。 作用:制造业信息将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现代管理技术与制造技术相结合,带动产品设计方法和工具的创新,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企业间协作关系的创新,实现产品设计制造和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生产过程控制的智能化,制造装备的数控化,咨询服务的网络化,全面提升我国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

制造执行系统(MES)在制造业信息化中的应用

制造执行系统(MES)在制造业信息化中的应用 随着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企业在上层宏观计划和下层生产管理控制上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开展,制造执行系统的出现填补了企业计划层和车间操作控制系统之间的缝隙,使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得以纵深推进 0 引言 随着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的展开,很多企业已经重视并有效地应用了以MRP IFERP 为代表的企业资源计划管理软件和以监控和数据采集为主的生产过程监控软件。在目前的ERP 系统中,资源和计划管理是重要功能,但几乎不涉及车间内部具体生产活动的管理(如生产单元间的资源调配、计划执行、生产监督等)。企业生产管理软件和制造单元控制软件之间不能有效集成,上层ERP 软件系统精确的生产数据不能从生产车间得到支持,而制造控制单元又常常不能及时得到指令来调整工作状态,形成了上层信息不能直接传输到生产和设备控制系统的局面,严重影响了制造企业生产和信息化的进程。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企业制造执行系统(MES)打通了这一瓶颈,并已得到学术界、工业界的普遍重视和认可,成为企业信息化的热点之一。 1 制造执行系统(MES) EPR (企业资源计划管理),JIT(准时成产)及OPT(最优生产技术)等理论和方法以及基于这些理论和方法的生产管理系统,为企业的生产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工具。ERP,JIT及OPT 等强调企业的计划性,生产管理则强调生产计划的执行性及生产现场数据的采集和反馈,因而,生产管理和控制必须寻求新的模式。20世纪90年代,美国先进制造研究机构(AMR)提出了制造执行系统(MES)概念。国际MES协会对MES的定义为:MES使用实时精确的数据,优化从订单到产品完成的整个生产过程,对工厂的全部生产活动进行指导、反映和报告。 通过对变化情况的快速反应,减少无附加值行为,提高工厂运行和处理的有效性。MES能够提高投资回报、提高利润率、加快资金的流通和减少库存。美国国家标准协会(NIST)对MES 的定义为:从生产计划/工单下达到成品产出的整个过程中,采集所有软件和硬件数据,保证能够完成生产管理以及生产优化。 MES解决了生产作业计划的制定、执行和生产指挥调度,生产过程中的突发事件的处理,生产过程中的工艺标准的执行,产品质量的控制,设备运行情况的掌握,产量、在制品、生产消耗的统计,生产线人力资源状况,原料、材料、成品的库存等生产管理者最关心的问题. MES系统的基本功能模块包括工序详细调度,资源分配和状态管理,生产单元分配,过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维护管理,质量管理,文档控制,产品跟踪和清单管理,性能分析和数据采集等,具体如图ME S在计划管理层(EPR)与底层控制(CP)S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其功能如图2所示。一方面,MES可对来自MPR IFEPR 的生产管理信息进行细化、分解,形成操作指令传给底层;另一方面,MES可以通过Pcs采集设备、仪表的状态数据和控制资源的实时动态管理,将制造系统与信息系统整合在一起,把生产状况及时地反馈给计划层,进行作业的动态调度,形成ERP/MES/PCS3层为核心的企业信息集成系统。 2、MES在制造业信息化中的应用 企业制造执行系统的建设是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关键环节,是企业从工艺控制、制造过程控制向信息化与全面综合自动化发展的必然之路。现在,制造业信息化系统已从初级的MIS 发展到以生产控制、调度、优化、营销、经营和决策等为一体的企业综合控制自动化系统,企业的框架结构由经营层ERP 系统、生产层MES系统及控制层PCS系统组成。MES作为执

用钻石模型分析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备课讲稿

用钻石模型分析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用钻石模型分析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伴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加快和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制造业迅速成长,制造业是现代工业的主体,其国际竞争力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高低.文章主要运用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从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及辅助产业状况、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方式、机遇与政府六个方面客观地分析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状况,在此基础上找出提升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以期对今后的制造业发展提供政策性的建议. 一、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现状 加人WTO以来。中国制造业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制造业中将近两百类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但中国制造业还存在大而不强,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 1.制造业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我国国民经济20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是与第二产业.尤其是与制造业的高速增长联系在一起的.这也正是工业化中后期的一个显著特征。2000年一2007年,我国第二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除2001年和2002年不到50%.其余均远高于50%,并且远高于第一、第三产业,制造业在第二产业GDP贡献率占90%以上.因此制造业对中国经济的拉动效应是显而易见的。 2.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优势正逐渐降低。我国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我国的优势产业在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是低劳动成本。低水平的劳动力成本支持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工资水平逐渐上升。低附加值的工厂必然从中国迁移到劳动力成本更加低廉的国家。 3.制造业高附加值产品竞争优势缺乏。虽然我国有200多种制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其中玩具占全球产量的70%,鞋类产品占全球产量的50%.彩电占全球产量的45%。空调占全球产量的30%。纺织品服装贸易占全球的24%,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很少。在2008年度《世界500强》排行榜上,中国企业则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上榜企业数量也只达到35家(内地25家、香港4家、台湾6家)。制造型企业上榜的更是稀少。缺乏品牌效应,产品附加值必然降低,最终导致处于竞争劣势。4.制造业大部分企业被国外企业主导。在经济全球化下,大规模收购、兼并愈演愈烈。外国企业不断扩大市场份额,有些企业几乎垄断了中国市场。据统计,外资股份在传真机、摄影机市场分别占98%、99%。移动通信占80%。电脑占75%,汽车占70%及数字式程序控制开关占50%.可以说外资在很多企业占有绝对控股地位。在中国微电子产业研发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8家大型企业中。5家是中外合资企业。1家外商独资企业。而5家合资企业中,只有l家由中国企业控股;在工程机械业。126家合资企业中36%由国外控股,47%中国控股,17%对等控股。虽然FDI会促进中国经济发展,但无疑也会带来潜在的威胁。 二、影响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因素 1.生产要素条件方面。波特认为生产要素分为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而在高级生产要素中高技术人才、知识资源、资金投入等起关键作用。 (1)人力资源。人力资源除了包括劳动力成本外,还包括劳动力熟练程度、高级专业化人才等方面。我国制造业人力资源的实际情况是:全国大中型企业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职工人数为发达国家的l0%~16%.可见,中国制造业的人力资源竞争力比较弱。同时低劳动成本严重制约了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很多企业把自动化的工艺化整为零.分解成工人可以简单操作的手工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