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控制系统时延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网络控制系统中时延分析与预测研究

网络控制系统中时延分析与预测研究

网络控制系统中时延分析与预测研究摘要本文用VC编写测试程序对TCP跟UDP网络延进行了测试,给出了对时延进行在线计算和预测的方法,同时对实验结果统计图进行了分析,对网络时延进行了研究,并讨论了将网络引入控制系统中可能带来的特殊问题。

关键词网络控制系统;网络时延测试;NCS;TCP协议;UDP协议NCS的发展更进一步体现了网络在控制中的广泛应用。

网络的应用为控制系统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新的问题,因为连接到通信介质上的每个设备都是一个信息源,并且通信介质是分时复用的,待发信息只有等到网络空闲时才能发送出去,这就导致传输时延的产生。

本文将对Ethernet局域网和Internet的通信时延的测量方法,时延特点等进行分析和讨论。

1 网络时延计算模型网络时延的计算想要得到一个数据包从一个主机到另一个主机的传输时间,在现场总线和局域网环境下,可以用时钟同步方法使得每一个节点时间同步,所以可以用如下方法得到节点A到节点B的网络时延: Tab=T2-T1,为发送时刻,由发送端标识,然而对于大范围的分布式网络(如同步,不能用以上方法计算网络时延Time)的概念。

t2-tl t:为接收时刻,由接收端标识Internet由于异地的系统时钟很难精确,引入了往返时间RTT, RTT是一个包从一个主机传到另一个主机往返传递所花的时间,近似的单程时延T=RTT/2,因此,用往返时间RTT代替时间延迟进行网络时延的分析,每次测量的往返时间可得到4个时间标签:t1为发送时刻;t2为接收时刻;t3为返回时刻;t4为返回到达发送节点时刻,其中,t1 、t4 由发送端标识,t2、t3 由接收端标识,则有RTT = (t4-t1)-(t3-t2);t3-t2是接收端的处理时间,由于处理时间远远小于传输时间,因此,可以认为t3-t2=0,故RTT=t4-t1,所以只需获得发送节点的两个时间标签,即可得到往返时延的值。

2 网络时延测试网络时延测试按照其承载的协议可以分为如下3类:1)利用ICMP协议实现。

网络控制系统的时延分析及数据传输技术研究_杨丽曼

网络控制系统的时延分析及数据传输技术研究_杨丽曼

第19卷第4期V o l.19N o.4 控 制 与 决 策 Con trol and D ecision 2004年4月 A p r.2004 文章编号:100120920(2004)0420361206网络控制系统的时延分析及数据传输技术研究杨丽曼,李运华,袁海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学院,北京100083)摘 要:网络控制是计算机、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融合发展所形成的一个新领域.在综述网络控制系统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指出网络时延特性是影响系统性能的关键因素.重点分析了时延的构成和不确定性,结合数据特征探讨了几种与时延特性密切相关的数据传输技术和常用协议的技术构成.最后给出了网络控制系统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发展趋势展望.关键词:网络控制系统;时延分析;数据传输技术;网络协议中图分类号:T P273 文献标识码:AAnalysis of ti m e delay i n networked con trol system s and study of data tran si m ission technologyYA N G L i2m an,L I Y un2hua,YUA N H a i2bin(Institute of A utom atic Contro l,Beihang U niversity,Beijing100083,Ch ina.Co rrespondent:YAN G L i2m an, E2m ail:yang_yl m@)Abstract:N etw o rked contro l system(N CS)is a new study field that integrates computer,comm unicati on techno logy and contro l techno logy.Based on the survey status of netw o rked contro l system s,it is p resented that delay characteristic is a key facto r to deter m ine the system perfo r m ances.A nd the components and uncertainty of the netw o rk delay are bined w ith data characteristics,several k inds of data trans m issi on techniques clo sely related w ith delay character are discussed and the technique compo siti ons of the usual netw o rk p ro toco ls are p resented.F inally,the p rinci pal research directi ons and the developm ent tendency of N CS are p ropo sed.Key words:N CS;ti m e2delay analysis;data trans m issi on technique;netw o rk p ro toco l1 引 言 网络控制系统(N CS),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和总线将传感器、执行器和控制单元作为网络节点连接起来共同完成控制任务的系统[1~5].分布式系统(DCS)、工业以太网和现场总线系统(FCS)都属于网络控制系统的范畴.N CS体现了控制系统向网络化、集成化、分布化以及节点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趋势,在工业控制、运动体控制、楼宇自动化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从而成为控制界的研究热点. N CS与传统的分层递阶控制系统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将闭环控制分布在串行总线上,将中央控制单元直接接收检测信号和发送控制信号的点到点多路并行信号传输方式,转变为通过总线实现数据交互的串行通信方式[6].N CS与早期的分布式控制相比也有所不同.20世纪70年代初,各大公司相继推出了基于串行总线的分布式控制系统,由控制模块组态而成,大部分的实时任务,如采样、控制律计算、驱动执行器等,都可在同一个模块内完成.各模块 收稿日期:2002212202;修回日期:2003203218. 基金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02008). 作者简介:杨丽曼(1975—),女,河北榕城人,博士生,从事网络控制等研究;李运华(1963—),男,河北邢台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机电控制、非线性控制、车辆工程等研究.之间仅仅传递一些开关量、监测数据和报警信息,构成的是一种松散连接的N CS,网络传输特性对闭环控制的影响很小.随着嵌入式微处理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嵌入了智能芯片的传感器和执行器等现场设备具有网络接口功能,可以作为独立的节点,直接连入网络,构成闭环控制回路,采样数据和给定(或控制)信号在网络上传输,各节点必须协同工作才能完成控制任务.由于信道竞争、物理信号编码和通信协议处理等带来的额外开销,在控制器、执行器和传感器之间不可避免地引入了不同类型的时延,这些时延统称为网络时延.根据所采用的网络协议和设备的不同,这类时延可能是确定的、有界的或随机的,它们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了系统的控制性能,甚至造成系统的不稳定.尤其当网络上存在多个控制回路时,网络时延会使各回路之间产生耦合,从而使网络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更加复杂[7,8]. 对N CS的评价通常有两个标准:网络服务质量(Q oS)和系统控制性能(Q oP).前者的评价指标包括网络吞吐量、传输效率、误码率、时延可预测性和任务可调度性;后者的评价指标和常规控制系统一样,包括稳定性、快速性、准确性、超调和振荡等.但要达到性能要求,仅靠传统的控制理论是不够的,因为网络通信将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带入了闭环控制,不再满足传统控制理论的理想假设.从这两种评价标准出发,目前对N CS的研究有两条主线:网络体系构架和控制器的设计.前者围绕网络服务质量,从拓扑结构、任务调度算法和介质访问控制层协议等不同的角度提出解决方案,满足系统对实时性的要求,同时减小网络时延和时延的不确定性[4,5,9~15];后者是指在现有的网络条件下,设计相适应的控制器,保证良好的控制性能和稳定性,基本思想是将网络协议、拓扑结构、信道负载和网络时延等作为已知条件,采用连续或离散的模型仿真N CS,给出系统的稳定性条件,设计一个鲁棒性强的控制器,实质是对复杂时延控制系统的研究[2,3,16~20]. 从以上对N CS的研究现状分析中可以看出,网络通信带来的端到端的时延是研究N CS的关键因素,既要减小时延降低其不确定性,又要克服时延对控制系统的不利影响.因此,分析网络时延特性、掌握与时延特性密切相关的数据传输技术是深入研究N CS的基础.本文正是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的,首先分析了网络时延的关键构成以及时延的不确定性,阐述了N CS中不同的数据类型和对时延的不同要求;然后系统地讨论了N CS中用到的各种数据传输技术,包括主导技术和辅助技术,比较分析了它们的时延特性和适用范围,并给出了几种常用协议的技术构成;最后对N CS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提出了设想.2 网络时延分析2.1 NCS的典型通信模型[21,22] N CS中最具代表性的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现场总线技术,它将网络通讯与管理的观念融入工业控制领域,成为当今N CS的主流实现形式.另一方面,以太网技术以其成熟的高带宽、开放互联性以及深远的影响力,被各大公司和许多研究者看好,但要真正实现以太网向现场级的延伸,除了改进以太网的通信协议之外,还需要解决网络的传输效率、本安防爆、总线供电等技术问题.只有当这些问题解决之后,工业以太网技术才会成为N CS的主角.因此,这里仍以现场总线的3层协议作为N CS的典型通信模型.现场总线通信协议的结构是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 S I简化而来,忽略了一些中间层(L on W o rk s除外),主要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应用层,其中数据链路层又分为逻辑链路控制子层(LL C)和介质访问控制子层(M A C).M A C子层规定了当网络上的多个设备需要占用信道资源时如何分配资源,即介质访问控制机制,它与网络时延特性密切相关,是数据传输技术的具体实现.2.2 网络时延的关键组成和不确定性分析[8,23] 在N CS中,信息传输过程的实质是网络上的某设备(节点)由任务产生发送信息,经过各层协议的封装解析并通过网络达到另一个设备的任务.网络时延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 在分析N CS的网络时延时,人们最为关心的是传感器到控制器和控制器到执行器的端到端时延,因为它直接影响到系统的稳定性和控制性能.假设网络上节点A向节点B发送一条信息,并得到响应,该过程所产生的时延如图1所示.根据时延的产生过程和不同特性,可将其分为4个组成部分:发送处理时延T send,等待时延T w ait,传输时延T ts和接收处理时延T rev.其中T send和T w ait在源节点产生,T rev在目标节点产生,T ts是信息发送时间与在信道传播时间之和.网络时延可表达为T delay=T send+T w ait+T ts+T rev.(1) 1)发送处理时延T send:包括源节点的应用程序产生应用层信息包的时间和将其转换为合适的网络传输格式所需要的时间,依赖于源节点设备软、硬件362控 制 与 决 策第19卷图1 NCS 中端到端网络时延示意的性能,是可预测的. 2)等待时延T w ait :数据链路层数据帧在发送缓存中等待M A C 协议发送的时间,包括在缓存队列中的排队时间和进行信道竞争等待信道空闲的时间,其大小由源节点中待发送的数据量和此刻网络流量决定.影响等待时延T w ait 的重要因素有M A C 层协议、信息连接方式和网络负载. 3)传输时延T ts :包括物理层信号发送到信道上的发送时间和信号在物理信道上的传输时间.传输时延是控制网络中最具确定性的参数,因为它只依赖于网络带宽和两节点之间的距离,可用公式描述为T ts =N ×T bit +T s .其中:N 是所发送数据帧的位数,T bit 是发送一位需要的时间,T s 是信号在网络上任意两节点间的传播时间.由于信号在通信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2×108m s,在短距离范围(100m 或更小)的控制网络内,传播时间可以忽略不计. 4)接收处理时延T rev :将数据帧解析还原为应用层信息并传递给任务的时间,与目标节点设备的软、硬件性能有关.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N CS 中端到端时延是由网络和设备共同决定的.T send 和T rev 取决于设备的软、硬件性能,当系统给定时,它们是可以预测的.网络带宽决定信息的发送时间,传输时间在小范围内可忽略不计,因此传输时延T ts 是确定的.等待时延T w ait 随网络节点数和数据量的增加而增大,即使在正常工作状态下,网络流量基本稳定,对于采用不同协议的系统,等待时延将随介质访问控制机制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当网络流量波动时,这种差异会更大.因此,N CS 时延的不确定性主要来自M A C 层的等待时延,优化M A C 层协议便成为提高网络性能,满足系统实时性要求的关键环节.3 网络控制系统中的数据特征[15,24] 网络时延是在数据传输过程中产生的,它是否对所有数据都会产生不利影响,这首先需要了解信道中传输数据的类型和对实时性的不同要求. 在N CS 中,需要传输的数据可分为3类:周期数据、猝发数据和非实时数据. 1)周期数据:如各种传感器和控制器的I O 信号和部分系统状态监测数据.周期数据对时间有严格要求,一般不允许有秒级的时延,在某些特殊场合下甚至不允许有毫秒级的时延,并且有截止期限制.此外,对周期数据而言,只有最新数据是有意义的,如果在某一时段内,一周期数据由于某种原因未能达到或出错,而此时下一个数据已经产生,则该数据将被丢弃,因此周期数据一般不要求重发. 2)猝发数据:如报警信号和紧急操作指令.猝发数据对实时性要求极高,一般应有比周期数据更高的优先级,并且要求准确无误,但数据长度一般较短,数据量相对较少,对带宽的占用率较低. 3)非实时数据:如用户编程数据和组态数据.它对时间的要求并不严格,允许有一定的时延,但这类数据的长度较长且不确定,数据量较大,对带宽的占用率较高,一般以小型或微型文件的形式出现.所传送的数据一般都是有意义的,不允许丢失,需要差错控制和重发机制保证数据的完整和准确. 上述3类数据中,周期数据和猝发数据属于实时数据,但对实时性的要求不同,前者应满足截止期要求,对时延特性较为敏感,时延的不确定性影响闭环控制的稳定性和控制性能;后者则希望尽可能快地得到响应,时延越小越好,但并不介意时延是否具有确定性,同时对可靠性的要求高于周期数据.4 数据传输技术[22~26] M A C 层协议所定义的数据传输技术分为主导技术和辅助技术.其中主导技术又分为事件触发式的总线争用技术和时间触发式的令牌控制技术,它直接决定介质访问控制机制.辅助技术必须和主导技术配合使用,但也是影响网络时延特性的重要因素.下面重点讨论几种具有代表性的主导技术和辅助技术及其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并分析N CS 几种常用协议的技术构成.4.1 主导技术4.1.1 CS M A 技术 CS M A (载波监听多路访问)是一种总线争用技术,这种介质控制方式对任何节点都没有预约发送时间,节点发送是随机的(或是由事件触发的),当多个节点同时向总线发送数据时,就需要一个竞争的规则.CS M A 规定任何要发送数据的节点首先监第4期杨丽曼等:网络控制系统的时延分析及数据传输技术研究363听总线是否空闲,如果空闲则可以发送,如果总线忙,则需等待一段时间间隔后重发.在监听总线,决定是否发送时,可以采用3种退避算法:1)不坚持算法;2)12坚持算法;3)P 2坚持算法. CS M A 技术实现简单,能够及时响应猝发数据,但没有考虑周期数据的时间限制,即使满足了截止期要求,随机的争用信道使得时延的不确定性很大,因此被认为是不确定性的传输技术,要用于测控场合,必须与其他技术相结合或加以改进.它的典型应用是以太网和现场总线的Lon W o rk 协议,CAN 协议也采用了改进的CS M A 技术.4.1.2 令牌轮询技术 令牌轮询技术又称为分布式令牌技术,是一种时间触发方式的介质访问控制机制,主要用于多主站系统.其基本工作原理是:总线中存在唯一的令牌,在由主站构成的逻辑环中循环传递,主站之间通过一定的逻辑调度算法获得令牌的调度权,然后由它发起对其他主站或所属从站的通信,其原理如图2所示.该技术最具代表性的协议是P rofibu s.图2 NCS 中的令牌传递模式 令牌轮询技术通过任务调度来满足周期数据的不同实时性要求,即有静态的事先约定,也可以有动态的调整.其优点是周期任务的实时性好且具有确定的或可预测的最大网络时延,主要缺点在于它无法处理突发事件.为克服这一问题,出现了带宽预留方法,它将任何空闲处理能力(没有周期任务使用)都用于非周期任务,这样既保证了周期数据的实时性和时延确定性,又可实现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响应.4.1.3 集中式令牌技术 该技术同样是时间触发的介质访问控制机制.其基本思想是:总线上只有一个节点拥有总线仲裁权,按内部的任务调度表指示其他节点按时发送相应的信息;某一节点得到指示后,获得信道使用权,将缓存中的指定数据发送到总线上,被某个或某些节点接收;发送节点和接收节点的关系通过组态设定. 集中式令牌技术适用于周期数据,根据周期数据的特征,如截止日期、执行时间和重要性等,利用相关的实时调度算法,在仲裁节点内部建立任务调度表(ST ),运行时不断扫描ST ,发送信道使用权.该技术的优点是具有比令牌轮询更精确的周期数据响应时间和确定性的最大网络时延,缺点是无法处理突发事件.解决方法是在ST 的剩余时间内放弃控制权,使其他节点有机会传送猝发数据.该技术的典型代表协议是W o rldF IP 和FF,它们的仲裁节点分别称为总线仲裁器(BA )和活动链接调度器(LA S ).4.2 辅助技术4.2.1 数据分类技术 数据分类的思想在前面提到的主导技术中已有所体现,根据所传数据的类型和特征,对其通讯过程进行不同的处理.如W o rldF IP 将网络通讯分为3种类型:1)周期性通讯:对应周期数据,按时传输,如数据采样;2)事件性通讯:对应猝发数据,在事件发生时传输,如报警;3)报文通讯:对应非实时数据,被请求时传输,如程序下载.通过这种分类,W o rldF IP 对实时性要求高的周期性通讯的时延是确定的. FF 总线协议的M A C 层对数据的存取也采用了分类传输的方法,分为调度传输和非调度传输两种.调度传输如周期数据按预定时序进行,由集中式令牌技术实现;非调度传输如猝发数据是随机无序的,由令牌轮询技术实现. 再如Rockw ell A u tom ati on 开发的控制网络,对网络的介质存取采用了“并行时域多路存取CTDM A ”方法,以控制各个节点在网络刷新时间(NU T )内传送信息的机会.网络刷新时间分为3部分:预定信息传送时间、非预定信息传送时间和网络维护时间.在预定信息传送时间内,每个预定的节点保证有一个机会传送信息,周期数据和猝发数据必须在这段时间内传送出去,而在非预定信息传送时间内传送非实时数据. 多数协议都采用了数据分类技术,与主导技术相结合,可满足不同数据的实时性要求.4.2.2 优先级集中控制技术 该技术的基本思路是给网络上的节点或不同的数据帧分配不同的优先级,当发生通信信道竞争时,优先级高的节点或数据帧获得信道访问控制权.364控 制 与 决 策第19卷这种技术一般与其他技术结合起来使用.如W o rldF IP根据数据特征给3类数据分配不同的优先级,按周期性通讯、事件性通讯和报文通讯优先级依次递减.又如CAN的M A C层所用的基于优先级的CS M A CA方式,不同于以太网的CS M A CD方式,在传输的每一个数据帧中加入了优先级标识,用非破坏性仲裁技术避免冲突.当几个节点同时向网络发送信息时,运用逐位仲裁规则,借助帧中开始部分的标识符,优先级低的节点主动停止发送数据,而优先级高的节点可不受影响地继续发送信息,从而有效避免了总线冲突,使信息和时间均无损失. 一般情况下,猝发数据的优先级最高,然后是周期数据和非实时数据.在令牌控制技术中,也可通过一定的算法给令牌赋予不同的优先级,获得令牌的节点将要发送的数据优先级与令牌的相比较,级别相同或较高的可以发送,从而实现动态调度.4.2.3 T OD技术 TOD即T ry2O nce2D iscarded,针对N CS中周期数据的时间敏感性,TOD技术保证了设备接收到的数据都是最新数据.周期数据如控制器或传感器的I O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发送一次,如果传输未成功,数据便被丢弃,而延用上一周期的同类数据.因此,要求网络的传输性能和准确率应尽可能的高. 由于不再重发出错的周期数据,TOD技术大大降低了网络拥塞的概率,同时缩短了数据传输的平均时延.此外,TOD技术与优先级控制相结合,可以实现某种动态的调度策略,如最大误差优先的TOD技术(M EF2TOD),具有可预测的最大网络时延,并具有比静态调度更优越的特性[5].4.2.4 多信道广播技术 多信道广播技术也是N CS中普遍采用的一种通信技术,它比请求应答方式具有传输速度快,网络效率高的优点.特别是对组态信息、地址信息等公共数据,多信道广播技术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通信方式.此外,也可用于周期数据和猝发数据,以满足某些特殊要求,如强制同步指令等. FF的通信采用了发布者 预定者模式,该模式是基于多信道广播的.在控制网链路上,由发布者发送的每个报文都包含一个连接标识符,已经组态的预定者在收听广播时,可以识别其应收报文的连接标识符;如果此节点要发送数据,则变为发布者.4.3 几种常用协议的技术构成 任何数据传输技术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相互结合,从而形成某种协议.表1给出了几种常用协议的技术构成.其中:P rofibu s协议以令牌轮询技术为主,同时采用了数据分类和优先级控制;FF用集中式令牌传递周期数据,用令牌轮询(分布式令牌)传送猝发数据,并赋予不同的优先级,形成了独特的M A C机制;CAN协议在CS M A 的基础上采用优先级控制,形成了冲突避免的CS M A CA机制.这些技术的结合是为了满足控制领域特殊数据传输的特殊要求,尤其是周期数据对实时性和端到端时延的确定性的要求.表1 几种常用协议的技术构成协 议主导技术CS M A令牌轮询集中式令牌辅助技术数据分类优先级控制E thernet<CAN<<<L on W o rk<<<P rofibus<<< FF<<<<W o rldF IP<<< 表1中列出的协议按所采用的主导技术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事件触发式的协议,如Ethernet,CAN 和L on W o rk,各节点之间的信道竞争使得网络时延具有随机时变性,只有优先级最高的节点和数据具有确定性的最大时延;另一类是时间触发式的协议,如P rofibu s,FF和W o rldF IP,靠实时任务调度实现资源共享,信道上没有冲突发生,因此时延具有可预测性,是固定不变的或有界的,由调度算法来决定.因此,了解了协议的技术构成,特别是所采用的主导技术,就能确定协议的时延特性和适用范围,为构建网络或提出N CS建模的假设条件提供理论依据. 目前,仍有许多学者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探讨新的技术或用现有技术的不同组合来改进通信协议,以期获得更好的网络服务性能,为NCS 的系统设计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5 趋势展望 N CS的优点和重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但问题也不容忽视.从理论的角度看,N CS是一个具有不确定性传输时延的M I M O复杂系统,网络传输时延的不确定性,加上数据出错和丢失等现象,使系统不再具有定常性、完备性和确定性,同时事件驱动和时间驱动并存,已不能再用简单的采样时间来刻画.因此,对N CS的研究需要全新的视角和更多的理论支持,包括传统控制理论、A gen t理论、复杂系统理论、优化理论、信息论等.其研究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以下第4期杨丽曼等:网络控制系统的时延分析及数据传输技术研究365几点: 1)N CS的建模、稳定性与可控性研究; 2)N CS的控制与优化算法研究,协调控制与现场闭环联合工作的N CS,多速率采样系统的研究; 3)不同网络构架(拓扑结构、通信协议)下N CS的性能比较与应用分析; 4)N CS性能评价体系的研究(包括网络性能、控制性能、可靠性以及综合评价指标); 5)N CS仿真平台和工具软件的研究(有别于商业数据网,除了拓扑结构、通信协议、网络设备模型外,还应具备不同动态特性的受控对象模型和控制与规划工具). 从应用研究的角度看,N CS目前最具应用前景的是运动体的综合控制和机群管制,前者包括移动式机器人、大型车辆、先进飞行器、农业机械、工程机械等;后者包括智能交通中的车辆编组运行控制、多机器人协同控制、盾构系统(TBM)和集成制造中的模块化加工系统等.应用研究要以工程实际为背景,注重系统的需求、特点、效益和基本技术的标准化.6 结 语 在先进技术和商业利益的推动下,NCS的应用已从最初的化工过程控制向更多的领域延伸,但是任何一个领域的纵深发展都需要大量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作后盾.目前,对N CS的研究工作相对较少,距离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还相去甚远,尤其在我国硬件设备的智能化程度较低的背景下,对N CS的研究多偏重于应用技术和系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理论和应用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一系列富有挑战性的课题等待我们去拓展. 本文以网络时延为主线,结合NCS的数据特征,探讨了几种主要的数据传输技术和常用协议的技术构成,并对N CS的发展趋势和有价值的研究方向提出了设想,目的是希望引起控制领域的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对网络控制的广泛关注和研究热情,使该领域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取得长足的进展.参考文献(R eferences):[1]R aiji R S.Sm art netw o rk s fo r contro l[J].IE E ES p ectrum,1994,31(6):49255.[2]H alevi Y,R ay A.Integrated comm unicati on andcontro l system s:Part —A nalysis[J].A SM E J Dy nS y st,M eas and Contr,1988,110(4):3672373.[3]N ilsson J.R eal2ti m e contro l system s w ith delays[D].L und:L und Institute of T echno logy,1998.[4]B ranicky M S,Ph illi p s S M,Zhang W.Stability ofnetw o rked contro l system s:Exp licit analysis of delay[A].P roc A m erican Control Conf[C].Ch icago,2000.235222357.[5]W alsh G C,Ye H.Scheduling of netw o rked contro lsystem s[J].IE E E Contr S y st M ag,2001,21(1):57265.[6]顾洪军,张佐,吴秋峰.网络控制系统的机理描述模型[J].控制与决策,2000,15(5):6342636.(Gu Hong2jun,Zhang Zhuo,W u Q iu2feng.T he m echanis m descri p ti on model of netw o rked contro l system[J].Control and D ecision,2000,15(5):6342 636.)[7]Zhang W,B ranicky M S,Ph illi p s S M.Stability ofnetw o rked contro l system s[J].IE E E Contr S y st M ag, 2001,21(1):84299.[8]L ian F L,M oyne J R,T ibury D M.N etw o rk designconsiderati on fo r distributed contro l system s[J].IE E E T rans on Contr S y st T ech,2002,10(2):2972307.[9]L ian F L,M oyne J R,T ibury D M.Perfo r m anceevaluati on of contro l netw o rk s:E thernet,contro l net and device net[J].IE E E Contr S y st M ag,2001,21(1):1772186.[10]R ay A.Perfo r m ance evaluati on of m edium accesscontro l p ro toco ls fo r distributed digital avi onics[J].A SM E J Dy n S y st,M eas and Contr,1987,109(4):3702377.[11]H alevi Y,R ay A.Perfo r m ance analysis of integratedcomm unicati on and contro l system netw o rk s[J].A SM E J Dy n S y st,M eas and Contr,1990,112(3):3652371.[12]Kw eon S K,Sh in K G,W o rkm an G.A ch ieving real2ti m e comm unicati on over ethernet w ith adap tive traffic s moo th ing[A].P roc IE E E Int Conf R eal2ti m e T echA pp l S ym p[C].W ash ington,1999.902100.[13]Hong S H.Scheduling algo rithm of data samp lingti m es in the integrated comm unicati on and contro lsystem s[J].IE E E T rans on Contr S y st T ech,1995,3(2):2252230.[14]Tovar E,V asques F,Burns A.Suppo rting real2ti m edistributed computer2contro lled system s w ith m ulti2 shop P2net netw o rk s[J].Control E ng ineer P ractice,1999,7(8):101521025.[15]Park H S,K i m Y H,K i m D S,et al.A schedulingm ethod fo r netw o rk2based contro l system s[J].IE E ET rans on Contr S y st T ech,2002,10(3):3182330. [16]R ay A,H alevi Y.Integrated comm unicati on andcontro l system s:Part —D esign considerati ons[J].A SM E J Dy n S y st,M eas and Contr,1988,110(4):3742381.(下转第382页)。

基于Internet的网络延时控制系统研究概述

基于Internet的网络延时控制系统研究概述
2 2 网络诱 导 时延 .
网络控 制 系统 中的 网络诱导 时延 是 当传感 器 、 执行 器和 控 制器 在 网络 中传输 数 据 时产 生 的 。如果 不 考 虑这种 时延将 会 降低控 制 系统 的性能 , 至会 引起 系统 不稳 定 。随 机访 问的 网络 中数 据 包受 随机 时延 的影 甚 响, 数据 包最 坏 的传输 时 间是无 限 。因此 ,S C MA 网络通 常 被认 为是 不 确定 的。然 而 , 果 网络 信 息被 区分 如 了优先 级 , 较高 优先 级 的信息具 有一 个 比较好 的及 时传输 的机会 ( C N和设备 网) 则 如 A 。
比, 它的优点相 当明显 : 实现资源共享 , 远程操作 与控制 , 较高 的诊断能力 , 安装与维护简便 , 有效减少系统 的重量 和体积 , 增加 系统 的灵活性 、 韧性 和可靠性 等 。另 外 , 用 无线 网络技 术 还 可 以实 现用 大 量 广泛 散 柔 使
布的廉 价传感器 与远 距离 的控 制器 、 执行器 构成某 些特 殊用途 的 N S 这是传 统 的点对 点结构 的控 制系统 所 C,
中 图分 类号 :T 3 34 P编 号 : 0 884 ( 00 0 -0 00 10 —18 2 1 ) 20 6 -3
0 引 言
网络控 制系统 N S nto e ot lyt ) 指通过 网络 形成 的反馈 控制 系统 。这 类系统 中 , 控对 C ( e r dcnr s ms是 w k os e 被 象与控 制器 以及控 制器 与驱动 器之 间是 通 过一 个 公 共 的 网络 平 台 连接 的 。与传 统 的点 对点 结 构 的系统 相
同或是 恒定 的或是 时变 的 。所 以系 统 的总延 时可 以简单 地表 示

网络化的控制系统的时延特性分析

网络化的控制系统的时延特性分析

网络化的控制系统的时延特性分析摘要随着网络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从而促使了网络控制系(networked control system,NCS)的出现和发展。

所谓的NCS简单的说就是通过实时网络形成的一种闭环反馈控制系统。

现以成为国内外的一个新的研究反向。

就我国而言,基于网络控制的系统被不断的应用和发展,在技术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网络控制系统的技术体系和理论基础远远没有形成。

所以深入系统地研究网络控制系统对于国家工业水平的提升,生产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网络控制系统具有信息资源共享、连接线数大大减少、分布控制、易于扩展维修、高可靠性等优点。

是未来控制系统的重要发展模式。

尽管网络控制系统与传统控制系统相比有很多的优势,但是由于网络的介入,通信机制与通信协议的原因,以及网络的带宽有限并且被系统中的各个节点所共享,当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机构通过网络进行数据交换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数据碰撞以及排队等待、网络拥堵、数据包丢失、数据传输时延、网络连接中断等现象,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系统的不稳定。

本文着重分析不同时延分布时对网络控制系统稳定性的影响以及在不同网络环境和不同网络负载时对网络控制系统的稳定性的影响。

学习使用truetime仿真平台并练习搭建不同的网络控制系统模型,分别详细的分析不同的情况下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为网络控制系统的设计器提供依据。

关键词:网络控制系统; truetime ;网络诱导延时;网络环境; 网络负载DELAY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OF NETWORKED CONTROL SYSTEM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twork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nd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network control system (control system networked, NCS) has been promoted. The so-called NCS simple said that the formation of a real-time network through a closed-loop feedback control system. Now to become a new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reverse. As far as our country is concerned, the system based on network control has been applied and developed continuously, and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technology, but the technical system an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the network control system is far from forming. So in-depth and systematic study of the network control system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national industrial level,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Network control system has the advantages of sharing information resources, greatly reducing the number of connecting lines, distribution control, easy to extend maintenance, high reliability and so on. Is an important development model of the future control system. Although the network control system and traditional control system has manyadvantages compared to, but due to the intervention of the network, communication mechanism and the communication protocol, and network limited bandwidth and is shared by all nodes in the system, when the sensor, controller and actuator via the network for data exchange,inevitably will crash data and waiting in line, network congestion and packet loss, data transmission delay, network connection interruption phenomenon, serious when may even lead to system instability.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time delay on the stability of networked control systems and the stability of network control system under different network environments and loads. Learning to use truetime simulation platform and practice to build different network control system model, respectively,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conditions on the system performance, to provide the basis for network control system designer. Key words:network control system, truetime, network induced delay, network environment, network load目录摘要 (Ⅰ)Abstract (Ⅱ)1 绪论 (1)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1.2 网络控制系统研究的现状与方法 (1)1.2.1 网络控制系统的研究现状 (1)1.2.2 预测控制 (2)1.2.3 网络控制系统的调度 (2)1.2.4 鲁棒控制 (3)2 网络控制系统的时延特性 (4)2.1 时延产生的原因 (4)2.2 时延的分类 (4)2.3 NCS中信息传输时延的构成 (4)2.4 时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5)3 网络控制系统的建模 (6)3.1 对NCS建模条件的描述 (6)3.2 网络控制系统的建模 (6)4 网络控制系统的仿真说明 (8)4.1 MATLAB简述 (8)4.2 TrueTime仿真器 (8)4.2.1 对TrueTime仿真器的基本认识 (8)4.2.2 truetime功能模块简介 (9)4.2.3 truetime安装的简要概述 (10)5 不同网络环境对网络控制系统性能的影响 (11)5.1 对网络环境的认识 (11)5.2 仿真实例 (11)5.3 仿真总结与认识 (19)6 不同的网络负载对网络控制性能的影响 (20)6.1 对网络负载的认识 (20)6.2 仿真研究 (20)6.3 仿真结果分析总结 (26)7 不同时延分布时对网络控制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27)7.1 仿真实例 (27)7.2 仿真分析与总结 (31)实验总结与展望 (32)参考文献 (33)致谢 (35)1绪论1.1研究的目的与意义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广泛使用和电子通信的飞速发展,智能化的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机构应运而生,这也为网络控制系统的出现和发展打下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网络控制系统时延解决方案的研究

网络控制系统时延解决方案的研究

网络控制系统时延解决方案的研究摘要:网络系统中存在着延时、丢包等问题,在传统的控制系统中引入网络作为信号传输媒介后,会降低系统的控制性能,甚至造成系统的不稳定。

传统的控制方法对于网络控制系统已经不再适用,因此采用预测控制的算法对网络系统的时延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通过Matlab仿真,结果显示网络预测控制能够在不稳定时延的网络环境中保证良好的控制输出。

针对网络时延的预测控制的数学实现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对广大工程应用能够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关键词:网络控制;时延;预测控制;仿真0 引言随着计算机网络通信和智能传感技术的飞速发展,自动化技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计算机控制系统从集中式控制过渡到集散控制以及现场总线控制,直到今天的基于网络的分布式控制。

这种分布式工作方式彻底地改变了传统控制系统中反馈的应用,网络控制系统(NCS)应运而生。

进入二十一世纪,工业控制技术与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的进一步结合催生了现场总线系统[1]。

这使得封闭的专用协议变成开放的标准协议,因设备节点中包含了数字处理器,而具有较强的数字计算和通信能力,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布式控制。

与传统的点对点控制系统相比,网络控制系统具有连线少、结构灵活、通信协议开放等诸多优点。

但通信网络介入使得网络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变得更为复杂[2],不可靠的网络传输方式导致许多的不确定性,主要问题有:网络诱导延时、数据丢包、单包传输与多包传输、数据包时序错乱、噪声干扰等。

针对网络控制系统中数据传输的多周期和时延的相关问题,本文运用预测控制算法,采用多步测试、滚动优化和反馈校正等控制策略,通过优化控制序列来改善系统在拥堵环境下的控制效果。

最后利用MATLAB对网络预测控制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此预测控制算法能够极大改善网络时延下的控制输出效果。

1 网络控制回路的设计1.1 网络预测控制结构在网络控制系统中,系统结构的主要特征是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器非点对点的直接相连,而是通过串行数字通信接口接入公网(或者无线网)进行数据和控制信息的交换[3]。

网络控制系统时延分析 控制器设计和仿真研究

网络控制系统时延分析 控制器设计和仿真研究

4、备份控制系统策略:在主控 制系统出现故障时
4、备份控制系统策略:在主控制系统出现故障时,备份控制系统可 以接管控制任务,保证控制系统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1、完善预测控制策略:现有的预测控制策略主要基于历史数据和当前状态进 行预测,未来的研究可以探索更加智能的预测方法,如基于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 等先进技术的预测模型。
时延和丢包是NCS中两个重要的不确定因素。时延会导致控制系统反馈延迟, 使得系统反应变慢,甚至导致系统不稳定。而丢包则会导致数据丢失,使得控制 系统无法接收到完整的控制信息,从而影响控制效果。实验数据表明,时延和丢 包都会对NCS的性能产生负面影响,影响程度与系统鲁棒性有关。
鲁棒网络控制系统设计
鲁棒网络控制系统设计
一、网络控制系统时延分析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基于测量数据和理论分析的方法,准确估算时延长 度和时延分布。具体来说,我们可以通过在网络中部署测量设备,实时监测网络 传输时间和数据处理时间,同时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对多级通信时延和控制器计算 时间进行估算。
一、网络控制系统时延分析
在分析系统性能方面,我们应不同时延条件下的系统响应特征。例如,随着 网络时延的增加,系统稳定性会降低,控制精度也会下降。为提高系统性能,我 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降低网络时延,如优化网络协议、提高网络带宽和改进数 据压缩技术等。
4、备份控制系统策略:在主控制系统出现故障时,备份控制系统可 以接管控制任务,保证控制系统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2、优化自适应控制策略:现有的自适应控制策略主要根据实时反馈信息进行 调整,未来的研究可以探索更加智能的自适应方法,如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自适 应算法。
4、备份控制系统策略:在主控制系统出现故障时,备份控制系统可 以接管控制任务,保证控制系统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长时延网络控制系统的研究方法与展望

长时延网络控制系统的研究方法与展望

图 1 典型网络控制系统
传感器和控制器之间的通 信延迟
ca k
sc k
; 控制器计算延迟
c k
;
控制器和执行器之间 的通信延迟 , 系统的 总时延可表示为 : ca c sc k = k + k + k c sc ca 其 中 k 是随机的 , 实际上 c k 比 k 、 k 小很多 , 因此在大多 数分析中 c k 可以忽略不计。 网络时延 问题引起 了众多学者 的关注。 遗憾的 是 , 大多数 研究的结论 都 是基 于 网络 时 延小 于 一 个采 样 周期 这 一假 设 的。 而大时延 NCS 更 加复杂 和难以 处理。 因此 , 本论文 重点讨 论具有大时延的 NCS 的研究方法。
2
2. 1
大时延网络控制系统的研究方法
!1( ∀ ! 0( ∀ ! 0 k ) k) ~ 0 0 I ! 0 (k) = ∀ ∀ ∀ ∀ -K 0 0 ! 0 樊卫华 , 谢蓉华等针对传感器、 执行器 时间驱动 , 控制器事 件驱动的长时延 N CS, 考虑存 在丢包 和乱序 , 将 包含网 络的广 义被控对象建模为 具有 时变 控制 时 延的 线性 离散 系统 , 利用 Ly apunov方法 , 给出了与 时 滞相 关的 闭环 系统 渐近 稳定 的充 分条件 ; 基于 LM I方法 , 给出了保证闭 环系统渐 近稳定 的时延 上界的求取方法 [ 4] 。 2. 2 控制器设计 2. 2 . 1 确定性 控制器设计方法 网络控制器设计的确 定性方 法就是 将时延 的不确 定性通 过引入一个信息接收缓冲区来实 现时延的确定化。 R pge lio针对模型提 出了 基于 观测器 的分 布延迟 补偿 器 , 在控制器和执行器 接收 端设 置缓 冲 区 , 将 时变 的传 输延 迟转 化为固定时延。 这种方法将所 有延迟 转化为最 大延迟 , 人为地 将传输延迟扩大化 , 降低了系统应有的控制性能。 熊远生在状态预估的 基础上 将时延 的不确 定性通 过引入 一个信息接收缓冲 区来 实现 时延 的 确定 化 , 将 滑模 变结 构控 制和预估控制的方 法引 入控 制器 的设 计中 [ 5] , 得出 的结 果时 延可以大于一个采样周期 , 使闭环系统具有良好的性能。 2. 2 . 2 随机优 化控制器 随机控 制的 方法 是利用 随机 控制理 论 , 使 设计 出的 控制 器能够保证系统统 计意 义上 的稳 定 性和 性能 指标 , 但前 提是 知道时延的概率特性。 胡寿松等研究了时延大于一个采 样周期的 NCS 的 随机优 化控制器问题 [ 6] 。 该研究的最重要的 意义在 于 : 作者致 力于研 究使网络控制系统指数均 方稳定 的状态 反馈控 制器和 输出反 馈控制器 , 并首次加以证明。 假设控制对象是 LT I 。 考虑 到网络时 延 ( t) 和 噪音 , 网络 控制系统可表示为 : # X ( t) = Ax ( t) + bu ( t - ( t) ) + v ( t) y ( t) = Cx ( t) + w ( t) 在采样间隔 [ kT, ( k + 1) T ] 内对系统 进行综合 , 并引 入新的 变量 : T T T zk = [ x T R n+ hm 。 k , u k- 1, ! , uk- h ] ∃

网络控制系统的时延补偿与调度方法的研究

网络控制系统的时延补偿与调度方法的研究
真软件TuTm ; r ie其次完成了在 Ehm t e t e上网络控制系统实时仿真系统的设计, e
并在此基础上对模型和控制策略进行了 仿真试验。
关键词:网络控制系统,网络时延, 模糊逻辑补偿,调度,实时仿真
硕士学位论文
RE E S ARCH T M E DE A C ON I - L Y OMP NS T ON E A I AND CHE S DUL NG ETHODS I M
nw us anto -dc t e ynto s eun, tlpce e i esc s r i ue i dl , r c dlgm l e a t s uh e kn d e e k i ui - k s w m a w h p tnmso ad pi nto pce apa Te f eaa s ad i r s ii n d p g w r a t per hro , l i n ds n a s n r n e k k s . e r n y s eg o o N S s n ht e c pol i t cn o t o d n o f h be a r a h b m h ot l r a c t l C a e o e r r e n s e r h y n o r e
m t d a irdcd Te lao o r l s eun t N S N to e os noue: apc i f t e dlg C ; w r h r t e h p i tn e i c i o a m h e k bnwd aoao s e e e o s eun o s pn pr d ad pn ad ih c i c m bs n dlg a lg i s s lg t l tn l h a d c i f i eo n a i h m m

网络控制系统时延研究综述

网络控制系统时延研究综述

网络控制系统时延研究综述胡晓娅,朱德森,汪秉文(华中科技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系,武汉430074)摘要:网络控制系统中由于通讯网络的引入而导致的网络时延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了系统的控制性能,甚至会造成系统的不稳定。

本文就网络控制系统所带来的时延问题进行了详细地分析;根据两种闭环网络控制系统时延模型,对目前关于时延问题的常用分析与研究方法进行了论述和总结。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闭环网络控制系统设计中针对时延问题尚待解决的问题以及一些新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网络控制系统随机时延控制策略调度算法1 引言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广泛使用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控制系统的结构正在发生变化。

使用专用或公用计算机网络代替传统控制系统中的点对点结构,实现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器等系统组件之间的控制信息可以相互传递的系统,不仅在部件散布在大范围区域的广域分布式系统(如大型工业过程控制系统)中,甚至在集中的小型局域系统中(如航天器、舰船以及新型高性能汽车等)都正在或者将要得到使用。

在这样的控制系统中,检测、控制、协调和指令等各种信号均可通过公用数据网络进行传输,而估计、控制和诊断等功能也可以在不同的网络节点中分布执行。

通过网络形成闭环的反馈控制系统称为网络控制系统(Networked Control Systems,简记为NCS)。

NCS与传统的点对点结构的系统相比,具有可以实现资源共享、远程操作与控制、较高的诊断能力、安装与维护简便、能有效减少系统的重量和体积、增加系统的灵活性和可靠性等诸多优点[1-3]。

另外,使用无线网络技术还可以实现用大量广泛散布的廉价传感器与远距离的控制器、执行器构成某些特殊用途的NCS,这是传统的点对点结构的控制系统所无法实现的。

但是NCS在通过共享网络资源给控制系统带来各种优点的同时,也给系统和控制理论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例如,由于信道竞争、物理信号编码和通信协议处理等带来的额外开销,在控制器、执行器和传感器之间不可避免地引入了不同类型的时延,这些时延统称为网络时延。

多机协同控制系统的网络延迟优化研究

多机协同控制系统的网络延迟优化研究

多机协同控制系统的网络延迟优化研究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多机协同控制系统在工业自动化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这种系统将多个控制器连接到一个网络中,实现分布式协同工作,提高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然而,网络延迟是多机协同控制系统中一个重要的挑战,会导致控制信号的延迟和不稳定性,从而影响系统的性能。

因此,对网络延迟进行优化研究对于提高多机协同控制系统的性能至关重要。

网络延迟是指从发送数据到接收数据的时间间隔,主要由数据在网络中传输所引起的延时造成。

在多机协同控制系统中,网络延迟会对控制信号的传输造成一定的延迟,导致控制反馈的时效性下降。

这种延迟会导致系统响应变慢,甚至出现不稳定的情况。

因此,如何降低网络延迟是优化多机协同控制系统性能的关键。

为了优化多机协同控制系统的网络延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改进。

首先,优化网络通信协议。

网络通信协议是多机协同控制系统中实现数据传输的重要基础。

合理选择和设计网络通信协议可以减小网络延迟。

一方面,可以采用实时性较好的通信协议,如以太网、CAN总线等,提高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改进协议的传输机制和算法,减少数据的传输时间,降低网络延迟。

其次,优化网络拓扑结构。

网络拓扑结构直接影响到数据传输的效率和延迟。

合理选择和布置网络拓扑结构可以减小延迟并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例如,采用星型拓扑结构可以减小数据传输的距离和路径,降低延迟;采用冗余的拓扑结构可以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减少数据丢失。

第三,引入时间同步机制。

时间同步是多机协同控制系统中保证数据同步的关键环节。

在网络延迟优化研究中,引入时间同步机制可以保证多个控制器之间的数据按照统一的时间标准进行传输,减少因时间误差造成的延迟。

例如,可以使用网络时间协议(NTP)或者精确的硬件时钟同步方法,确保多个控制器之间的时间同步。

最后,采用预测控制策略。

预测控制策略是一种根据系统当前状态和历史数据预测未来状态的控制方法。

网络控制系统的时延与数据传输技术分析

网络控制系统的时延与数据传输技术分析

通信技术网络控制系统的时延与数据传输技术分析方林(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合肥当前互联网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网络控制系统在社会各个领域中的应用更加广泛,人们对于数据传输的需求不断增加,促使网络控制系统不断更新。

详细分析网络控制系统时延产生的原因和特点,探究网络控制系统的传输技术类型和应用协议,以便提升网络控制系统的数据信息传输质量。

网络控制系统;数据信息;时延;传输技术Analysis of Time Delay and Data Transmission Techniques forNetwork Control SystemsFANG Lin(Zhongxing Telecommunication Equipment Corporation, Hefei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Internetnetwork control systems in various fields of society is more extensive, and peopleis increasing, which prompts the continuous updating of network control systems. The reaso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3 网络控制系统中的数据类型3.1 周期数据周期数据是网络控制系统中最常见的一种数据信息类型,由系统对一个既定的外界状态进行循环检测生成,例如检测涨跌变化或数据波动变化。

基于数据监测的特殊性,周期数据对时间要求较高,同时不同的周期数据需求对时间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有的复杂设备甚至要求时延不超过毫秒。

此外,由于周期数据具备一定程度的截止期限,下一个周期数据生成以后,上一个同类型周期数据就失去了意义,因此截停未及时送达的最新数据十分重要[8]。

3.2 猝发数据猝发数据是一种产生报警信号和紧急操作指令的数据类型,数据长度较短且网络占用量低。

时延网络控制系统的研究综述

时延网络控制系统的研究综述
维普资讯
《 业 控 制计 算 机} 0 7年 2 工 20 O卷 第 5期
时延网络控制 系统的研究综述
S r e n e e r h o me De a t r n r S se u v y o R s a c fTi ly Ne wo k Co t ol y t m
商 丽娜 张 荣 标 ( 江苏大学电气信息工程学院, 江苏 镇 江 2 2 1 ) 10 3
摘 要
系统 介 绍 了时 延 网络 控 制 系统 的 研 究现 状 , 包括 时延 网络 控 制 系统 的基 本 分 析 和 控 制 系统 的 建 模 , 描 述 了 目前 针 对 并 时延 网络 控 制 系统 的控 制补 偿 策略 。在 此 基 础 上 分 析 了 时延 网络 控 制 系统 尚 待 解 决 的 问题 和 一 些新 的研 究方 向。
近 年 来 随 着 现场 总 线 控 制 技 术 、 工业 以 太 网 技 术 的 成 熟 应 用 和性 能 造 价 比的 不 断 提 高 , 网络 控 制 系 统 ( ewok d Co — N t re n t l y tms N S) r se , C 以其 资 源 共 享 、 统 分 布 控 制 、 件 连 线 较 o S 系 硬
关键词 : 网络 控 制 系统 , 时延 , 偿 , 糊 控 制 补 模
Ab ta t sr c T e ea c t aies ftme he r s r h ac u li o i dea n t k o tol y tm i itodu ed y t m a i l i lde h ba i an lss n t ly ewor c n r s se s nr c s se t l ncu s t e ca y, sc ay i o

网络控制系统的状态估计研究综述

网络控制系统的状态估计研究综述

估 计 ,进 而利 用 估 计 值 得 到控 制 器 设 计 。 由此 可 以看 出 ,
问 题 的 关键 所 在 是 得 到 状态 的估 计 值 ,所 以在 本论 文 中将
文献 【 7 ] 利 用概 率 的方 法设 计 了带有 时滞 的网络 控 制 系统 的
Ka l ma n滤波 。文献 [ 8 ] 分 别提 出了具 有随 机观测 时滞 的递 推 最 小方 差状 态估计 问题 。近年来 ,针 对具有 观 测时 滞 的系统 估 计问题 ,文献 [ 9 ]提 出新 息重 组 分析 法来 处 理 时滞 ,将 观 测数 据 重新组 合从 而设 计估 计器 。文献 [ 1 0 ] 针 对测 量通 道是
滞 概率 已知 的条件下设 计得 到 了次 优滤波 器 。 关 于数 据包 丢失 时的状 态估 计问题 的研 究也 已取 得大 量 研 究成 果 。文献 [ 1 2 ] 利 用Be r n o u l l i 统 计特 性来 描述丢 包过 程
从B e r n o u l l i 分 布 的变 量描 述 在 网络 传 输 中 同时 发 生 时滞 和 丢 包 的测 量 ,从 而 得 到 观测 器 设 计 ,并 在 此基 础 上 设 计 了
基 于 观 测 器 的H。 。 控 制 问 题 归 类 于 估 计 问 题 中 。C . L i n ,
z . D. Wa n g 等 针对 随机 测 量 时滞 的 连续 时 间 系统 提 } f j 了 基 于 观 测 器 的 Ho 。控 制 问 题 ,通 过线 性 矩 阵不 等式 给 控 制 器 形 式 ,并 且 保 证 系统 是 指 数 均 方 稳 定 的 。对 于 随 机 丢 包 的 网络 系 统 ,J . G. L i ,J . O. Y u a n ,J . G. Lu 等利 用 已知概 率 分 布 的Be r n o u l l i随机 变 量来 描 述 随 机丢 包 序列 ,给 基于 观 测 器 的反 馈 控 制 器存 在 的充 分 条件 。F . W. Ya n g 等 已经 利 用 服

网络化控制系统通信时延与丢包的分析和补偿

网络化控制系统通信时延与丢包的分析和补偿

网络化控制系统通信时延与丢包的分析和补偿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网络化控制系统正在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工业自动化、智能交通、智能家居等。

然而,网络化控制系统面临着通信时延和丢包等问题,这对系统的实时性和可靠性提出了挑战。

因此,对网络化控制系统中通信时延与丢包进行深入分析并进行相应的补偿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我们来分析网络化控制系统中通信时延的影响。

通信时延指的是从发送控制信号到接收控制信号所需要的时间。

在网络化控制系统中,控制信号需要通过网络传输,而网络的带宽、传输速度以及网络拥塞等因素都会导致通信时延的增加。

通信时延的增加会导致控制信号无法及时到达执行器,从而影响系统的实时性和稳定性。

其次,我们来分析网络化控制系统中丢包问题的影响。

丢包是指在网络传输过程中,控制信号的某些数据包丢失。

丢包问题主要由于网络拥塞、信号干扰、传输错误等原因引起。

当控制信号的数据包丢失时,执行器无法正确接收到控制指令,从而导致系统无法正常工作。

丢包问题会严重影响系统的可靠性和精确性。

针对通信时延和丢包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补偿措施来提高网络化控制系统的实时性和可靠性。

首先,可以使用预测控制算法来预测通信时延,并在控制信号中加入补偿项,从而实现对通信时延的补偿。

其次,可以采用冗余传输和前向纠错等技术来解决丢包问题。

冗余传输即发送多份相同的控制信号,当某个数据包丢失时,执行器可以根据其他数据包进行恢复。

前向纠错则是在发送的数据包中添加冗余信息,接收器可以根据这些冗余信息进行错误纠正。

综上所述,网络化控制系统中的通信时延和丢包问题对系统的实时性和可靠性产生了影响。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通过预测控制算法、冗余传输和前向纠错等技术进行补偿,从而提高网络化控制系统的性能。

未来,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研究和改进这些补偿方法,以满足不同应用场景对网络化控制系统的要求。

CAN网络控制系统网络时延分析及其控制

CAN网络控制系统网络时延分析及其控制

( 2)控制量输出 u ( k) 的特征表示 : Q2 : ( P2 , C2 ) = ( 500 m s, 7. 6 m s) ,占据一个 CAN 数据帧 。
(3)为了模拟不同程度的网络负载 ,设定数据
任务 Q3 和 Q4 不同的特征表示 。本文所得结论的 Q3 和 Q4 的特征表示是 : Q3 : ( P3 , C3 ) = ( 200 m s, 33. 6 m s) ; Q4 : ( P4 , C4 ) = ( 150 m s, 33. 6 m s) 。分别占据 3个 CAN 数据帧 。同时 Q3 和 Q4 的优先级高于 Q1 和 Q2 。
CAN 2bus协议 [6 ]最早由德国 Bosch 公司提出 , 是专门设计发送或接收短的实时控制信号 ,网络数 据传输速率最大可达 1 Mbp s。CAN 数据帧的格式 如图 3所示 。CAN 协议在数据链路的数据帧格式中 定义了帧标识 ( identifier)作为总线仲裁数据冲突的 依据 ,从优先级的角度来看 , CAN 数据帧的标识就 代表了此帧数据的优先级 ,标识值越小的数据帧具 有的优先级越高 。也就是说当网络中存在数据竞争 时 ,标识值最小的数据将最终赢得竞争 。下面是数 据发送过程中 CAN 网络具体的仲裁过程 。当 CAN 网络中存在数据传输时 ,网络中的所有节点都能够 帧听到网络中的数据 ,除了发送此数据的节点以外 , 其它的网络节点都不会发送数据 。当网络节点没有 帧听到网络中存在数据传输时 ,它就会认为此时网 络空闲 。如果此时节点中有数据等待发送时 ,它就 向 CAN 总线发送此数据 。在发送数据的同时 ,本节 点也需要帧听网络上的数据 ,并且对比帧听到的数 据是否与其发送的数据一致 。如果数据是一致的 , 那么节点将继续向网络发送数据 。而当发现数据不 一致时 ,节点就将停止数据发送 。在以后的时间内 , 它将继续帧听 网 络 的 状 况 ,直至到下一次网络空闲

网络控制系统的时延补偿与稳定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网络控制系统的时延补偿与稳定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网络控制系统的时延补偿与稳定性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现代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控制系统被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智能家居、自动驾驶等领域。

然而,网络通信中的时延、抖动、数据丢失等问题,给网络控制系统的实时性、准确性、可靠性带来了很大挑战。

因此,网络控制系统的时延补偿与稳定性研究成为了当前网络控制系统研究的热点之一。

在实际应用中,网络控制系统的时延补偿对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

时延补偿是指在网络通信过程中,通过预测和补偿时延,能够将控制器输出与被控对象状态同步,从而提高系统控制精度和稳定性。

因此,研究如何有效补偿时延,提高网络控制系统的控制精度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重点研究网络控制系统的时延补偿与稳定性问题。

具体内容包括:(1)研究网络控制系统的时延模型,包括网络通信中的时延、抖动、数据丢失等因素对系统时延的影响。

(2)研究基于状态反馈的网络控制器设计方法,以及如何通过状态反馈有效补偿时延,从而提高系统控制精度和稳定性。

(3)研究网络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方法,评估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

本研究采用理论分析和仿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验证时延补偿算法的有效性和稳定性,并提出优化策略,为网络控制系统的实际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三、预期研究结果本研究预计得到以下研究结果:(1)研究网络控制系统的时延模型,为后续时延补偿算法的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2)研究基于状态反馈的网络控制器设计方法,提出一种有效的时延补偿算法,提高网络控制系统的控制精度和稳定性。

(3)提出网络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方法,评估网络控制系统的实时性和稳定性。

(4)通过仿真实验验证时延补偿算法的有效性和稳定性,并提出优化策略,为网络控制系统的实际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四、论文结构安排本研究的论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2 研究内容和方法1.3 预期研究结果1.4 论文结构安排第二章:网络控制系统的时延模型2.1 网络通信时延的影响因素2.2 网络控制系统的时延模型2.3 时延补偿算法设计第三章:基于状态反馈的网络控制器设计3.1 基于状态反馈的网络控制器设计原理3.2 时延补偿算法的设计3.3 时延补偿算法的优化第四章:网络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4.1 网络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方法4.2 稳定性分析实验4.3 实验结果分析第五章:仿真实验及应用举例5.1 仿真实验设计5.2 仿真实验结果分析5.3 应用举例第六章:结论与展望6.1 结论6.2 研究不足之处与展望参考文献附录。

网络控制系统研究综述

网络控制系统研究综述
n e wo t r k d e l a y ,p a c k e t l o s s ,i n f o r ma t i o n d i s p a t c h ,f a u l t d i a g n o s i s a n d f a u l t t o l e r a n t c o n ro t 1 .F i n a l l y i t d i s c u s s e s he t s ud t y d i r e c t i o n
摘 要 :随 着控 制 、 网络 和 通信 等技 术 的 飞 快发 展 ,网络 控 制 系统 ( Ne t w o r k e d Co n t r o l S y s t e ms ,NC S ) 已经 成 为 国 内外研 究 的热 点 。从 网络 控 制 系统存 在 的基 本 问题 出发 ,从 网络 时延 、丢 包 问题 、信 息调 度 、 故 障诊 断 与容错 控制 等 几个 方面详 细的介 绍 了网络控带 l 系统 的发展 现状 、相 关技 术及研 究成 果 ,最后
h a s b co e me a h o t r e s e a r c h a t h o me a nd a b oa r d 。S t a r t i n g f r o m t h e b si a c p r o b l e ms e x i s t i n g i n t he s y s t e m o f n e wo t r k c o n t r o l ,


高 职
学 报
第 1 5卷 第 5期
Vo 1 . 1 5。
NO . 5
J 0URNAL OF LI AONI NG HI G HER V 0CA T1 0N A L

时延网络控制系统的研究综述

时延网络控制系统的研究综述
6
改进了自适应 Smith
预测控制方法, 用模糊神经网络控制器代替 了惯常使用的 PID 控制器。 但该 Smith 预报 器却使用了一个未经证明的标识算法来确 定时变参数。 Oguchi 设计了一个用于解决时变延迟、 数据包丢失和数据包传输无序的补偿器。 该 补偿器包括一个基于模型的状态预报器, 一 个输入缓冲,并采用了带有时间戳的数据。 通过这种方法将非线性系统转化为了一个 带有固定时延的线性系统。 2.2.2 时延预测算法
第1卷 第1期 VOL.1 No.1
控 制 与 决 策 Control and Decision
2015 年 6 月 2015.06
时延网络控制系统的研究综述
朱凯歌 1
(1.西北工业大学 自动化学院,西安 2014261623)

要: 本文对网络控制系统中的时延分析进行了研究,从时延的产生机理,时延的种类以及解决措施等
2
时延的解决措施
当前理论界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来解
口得出控制环中各个节点的起始传输时刻, 最终确定了系统静态调度表的结构。 2.2 控制角度 从控制角度进行时延补偿, 通常有两种 方法: 确定性控制设计方法和随机控制设计 方法。采用确定性控制设计方法时,往往都 是将随机时延转化为固定时延, 这样虽然能 很好的解决时延的不确定性问题, 但同时也 人为增大了时延, 降低了系统应有的控制性 能。 随机控制设计方法的关键地方在于能够 合理地对时延进行建模和预测, 将时延作为 系统中的随机变量,设计随机最优控制律。 根据不同的时延状况,随机或时变的延迟, 要建立合理的模型和比较准确地预测时延 的变化,具有非常大的难度。 2.2.1 随机控制设计方法 早期研究中.Asok Ray
c sc ca

网络控制系统的时延在线估计与时延补偿策略研究

网络控制系统的时延在线估计与时延补偿策略研究

Ke r s:n t o k d c n r l s se ; e w r ea o l e e au t n; y a c ma r o to y wo d ew r e o to y tm n t o k d ly; n i v l ai n o d n mi t x c n r l i
中 图 分 类 号 :T 2 3 P 7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7 7 2 (0 0 1 — 0 5 0 6 4— 7 0 2 l )2 0 7 — 3
Co pe a i g sr t g s d m ns tn ta e y ba e
o y m i a rx c n r l s e n d na c m t i o t o o e w r e o t o y t m
网络控 制 系统是 通过 网络形 成 的反 馈控 制 系统 , 在 该 类 系 统 中 , 控 对 象 与 控 制 器 以 及 控 制 器 与 驱 动 器 之 被 间 通 过 一 个 公 共 的 网 络 平 台 连 接 , 种 网 络 化 的 控 制 模 这
不 确 定 性 , 得 出 的 时 间 延 迟 可 以 大 于 一 个 采 样 周 期 [。 2 1 R y对 随 机 时 变 分 布 延 迟 下 的 输 出 反 馈 时 延 网 络 系 统 a 进 行研 究 ,采用基 于最 小方 差 滤波 器 和动 态规 划原 理 ,
控 制 的 特 点 , 出 了 一 种 基 于 分 段 动 态 矩 阵 控 制 算 法 的 网 络 时 延 补 偿 策 略 , 用 分 段 动 态 矩 阵控 制 算 提 利 法 对 网络 控 制 系统 中的 时延 信 号 进 行 预 测 , 补 偿 其 在 网络 传输 中的 时延 。 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控制系统时延研究综述胡晓娅,朱德森,汪秉文(华中科技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系,武汉430074)摘要:网络控制系统中由于通讯网络的引入而导致的网络时延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了系统的控制性能,甚至会造成系统的不稳定。

本文就网络控制系统所带来的时延问题进行了详细地分析;根据两种闭环网络控制系统时延模型,对目前关于时延问题的常用分析与研究方法进行了论述和总结。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闭环网络控制系统设计中针对时延问题尚待解决的问题以及一些新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网络控制系统随机时延控制策略调度算法1 引言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广泛使用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控制系统的结构正在发生变化。

使用专用或公用计算机网络代替传统控制系统中的点对点结构,实现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器等系统组件之间的控制信息可以相互传递的系统,不仅在部件散布在大范围区域的广域分布式系统(如大型工业过程控制系统)中,甚至在集中的小型局域系统中(如航天器、舰船以及新型高性能汽车等)都正在或者将要得到使用。

在这样的控制系统中,检测、控制、协调和指令等各种信号均可通过公用数据网络进行传输,而估计、控制和诊断等功能也可以在不同的网络节点中分布执行。

通过网络形成闭环的反馈控制系统称为网络控制系统(Networked Control Systems,简记为NCS)。

NCS与传统的点对点结构的系统相比,具有可以实现资源共享、远程操作与控制、较高的诊断能力、安装与维护简便、能有效减少系统的重量和体积、增加系统的灵活性和可靠性等诸多优点[1-3]。

另外,使用无线网络技术还可以实现用大量广泛散布的廉价传感器与远距离的控制器、执行器构成某些特殊用途的NCS,这是传统的点对点结构的控制系统所无法实现的。

但是NCS在通过共享网络资源给控制系统带来各种优点的同时,也给系统和控制理论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例如,由于信道竞争、物理信号编码和通信协议处理等带来的额外开销,在控制器、执行器和传感器之间不可避免地引入了不同类型的时延,这些时延统称为网络时延。

根据所采用的网络协议和设备的不同,这类时延可能是确定的、有界的或随机的,它们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了系统的控制性能,甚至造成系统的不稳定。

尤其当网络上存在多个控制回路时,网络时延会使各回路之间产生耦合,从而使网络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更加复杂[4,5]。

因此,网络通信带来的端到端的时延是研究NCS的关键因素,既要减小时延降低其不确定性,又要克服时延对控制系统的不利影响。

本课题得到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20020487023)- 1 -- 2 -本文就网络控制系统所带来的时延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根据两种闭环网络控制系统时延模型,对目前关于时延问题的常用分析与处理方法进行了论述和总结。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闭环网络控制系统设计中针对时延问题尚待解决的问题以及一些新的研究方法。

2 网络时延2.1时延组成网络控制系统时延组成如图一所示。

图一 网络控制系统模型在图一所示网络控制系统模型中,系统中的总时延k τ主要包括三个部分[6]:,,,k sc k ca k c k ττττ=++其中,k是表示时延产生于第k个采样周期; k τ是指从传感器发出信号到执行器接收到信号之间的总时延; ,sc k τ是指传感器到控制器的时延;,c k τ是控制器的计算时延; ,ca k τ指控制器到执行器的时延。

,c k τ是随所执行操作的计算量不同而改变的,但实际上,c k τ比,ca k τ、,sc k τ小很多,而且可以通过适当的软硬件设计来进一步减小。

因此在大多数分析中,c k τ可以忽略,或者将其归于,ca k τ中[6,7]。

不同类型的工业网络有着不同的时延特性和实时要求。

例如,以太网所带来的时延是不确定的随机时延,而令牌总线网引起的是确定的有界时延。

NCS 主要分析和研究随机特性时延。

一般,对于时延的分析,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k h τ≤,即总时延小于一个采样周期;- 3 -另一种是k h τ>,即总时延超过一个采样周期(大时延)。

2.2时延模型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种网络时延模型可以适用于大部分的网络情况的分析。

目前,针对随机时延,主要有两种近似模型[7]:时延之间相互独立的随机时延模型与马尔可夫链下的随机时延模型。

时延之间相互独立的随机时延模型基于如下假设:任意两次传输时延之间是相互独立的,这样每一个时延都可以看作独立的随机变量,用相应的随机函数模型来描述。

而马尔可夫链下的随机时延模型考虑了相邻时刻产生的时延之间的相互联系,并引入马尔可夫链模型来描述这种依赖关系。

例如文[6]将网络负载情况分为三个层次:低负载(L)、中负载(M)、高负载(H),并分别定义为马尔可夫链的三个状态。

对应每一种网络负载状况r S ∈都有相应的概率分布函数来描述此时的时延分布规律。

定义网络负载从一种状态i变为另一种状态j的概率为ij q ,即:{}1|,ij k k q P r j r i j S +===∈式中S={L;M;H}为网络负载状态描述集, k r S ∈是网络在k时刻的负载状态。

2.3节点的驱动方式在NCS 中,网络时延的存在会影响信号到达顺序,从而影响整个系统的性能。

所以在分析网络时延时,必须要考虑系统中每个节点的驱动方式。

不同的驱动方式会决定不同的时延处理方法。

我们必须根据不同网络控制系统环境特征,选择合适的节点驱动方式。

NCS的节点有两种驱动方式,即时钟驱动(Time Triggr )和事件驱动(Event Trigger)。

一般来说,若在网络环境中存在大量非周期的,没有确定传输时间的数据交换时,采用事件驱动方式较好,而当网络中主要进行的是周期性的数据交换时,采用时钟驱动方式较好。

NCS的传感器一般采用时钟驱动,传感器的时钟即为系统的时钟,而控制器和执行器既可以是时钟驱动,也可以是事件驱动。

当传感器和控制器是时钟驱动,执行器是事件驱动时,系统信号时序如图二所示。

当传感器是时钟驱动,控制器和执行器是事件驱动时,系统信号时序如图三所示。

图二控制器节点时钟驱动时序图图三控制器节点事件驱动时序图从图二可以看出,当控制器节点为时钟驱动方式时,传感器数据到达控制器的时间是不确定的,控制器数据到达执行器的时间也是不确定的。

控制器会出现无效采样,并且必须与传感器时钟同步。

而在图三中,控制器为事件驱动,由传感器发送的数据到达后控制器便开始运算,避免了控制器为时钟驱动时的数据等待被采样的时间,但同时也人为地导致了时延。

3 时延的研究方法NCS是通讯网络和控制系统的有机结合,对NCS的研究包括控制和通讯网络两个方面,所以研究网络控制系统的时延问题也是从两个不同角度进行。

从控制角度出发,基本思想是将网络协议、拓扑结构、信道负载和网络时延等作为已知条件,将NCS看作带有时延的复杂控制系统进行分析并设计相适应的控制器,保证系统良好的控制性能和稳定性。

从通讯网络角度出发,基本思想是从拓扑结构、任务调度算法和介质访问控制层协议等方面提出解决- 4 -方案,满足系统对实时性的要求,同时减小网络时延和时延的不确定性。

另外,还可以将两种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从而解决网络控制系统的时延问题。

3.1从控制角度出发的研究方法1)增广向量建模方法增广状态向量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将新构造的状态向量方程与系统原来的状态空间描述相综合,以得到新的系统状态空间描述。

文献[8,9] 基于被控对象的一个增广状态空间模型,该模型包含有随机延迟的信息,在对象状态不能直接获得的情况下,给出了状态观测器的构造方法,并利用动态规划和最优控制原理,得到了有限时间随机最优状态反馈控制律。

在上述控制策略中,信息的最大传输延迟限定为一个采样周期。

2)随机时延补偿方法网络时延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对控制系统的性能有很大影响。

为了消除不确定性时延的影响,许多学者利用随机时延补偿方法研究网络控制系统。

文[16]提出了一种基于观测器的时延估计和补偿方法。

在该补偿器算法中,它在闭环控制系统的控制器和执行器前分别加入了一定长度的FIFO队列作为缓冲区,通过观测器使用队列Q2中的历史的采样数据估算被控过程的当前状态,并通过预估器预估未来的被控过程状态。

控制器根据估算的未来状态计算出未来所需要的控制量并传入执行器前队列Q1储存,等待发送给执行器。

文中假定系统所有节点均具有同步时钟,并且即使在通讯时延在最坏情况下,缓冲区长度也足够长。

这种补偿方法也可以将随机时延转化为时不变时延,从而可以采用传统方法进行控制系统的设计。

它的优点是不仅可以解决时延小于一个周期的情形,而且可以解决大时延问题;缺点是由于加入了缓冲区,不必要的人为增加了时延。

Chan[10]等人针对网络半回路系统NHLS (Networked Half Link System)提出了另一种网络时延的补偿办法。

在这种闭环网络系统控制结构中,传感器与控制器之间通过通讯网络进行信息的交换,而控制器与执行器直接相连,因此随机时变延迟只存在于传感器与控制器之间。

文中传感器和控制器都是时间驱动的,而执行器是事件驱动的。

Chan等人提出在传感器节点中具有发送队列,传感器数据首先进入一发送队列,然后由发送队列向通讯网络上发送。

在发送的传感器信息后面附加发送队列的长度信息,根据此长度信息,控制器可以对接收信息的产生时刻做出较为准确的判定,从而可以较为准确地估计无时延时的被控对象状态。

这种方法也可以处理大时延问题。

文献[11]对随机时变分布延迟下的输出反馈时延网络系统进行了研究,基于最小方差滤波器和动态规划原理,得到了具有随机延迟补偿的LQG控制器(DCLQG)。

尽管该DCLQG 不满足确定性等价原理,但它仍是闭环网络控制系统的一个次优解。

在该方法中,传感器、控制器采用的是时间驱动的工作方式,而执行器采用的是事件驱动的工作方式,并假定最大- 5 -- 6 -传输延迟限定为一个采样周期。

文献[12]针对随机时变分布式时延,设计了一种输出反馈控制律,提出了具有随机时延补偿的LQRDC 补偿器。

同样,该补偿器也不满足确定性等价原理,但当网络中不存在随机时延时,控制器满足该原理。

文中同样假定最大传输延迟限定为一个采样周期。

在文献[13]中,A.Ray ,L.W.Liou 等提出了一种随机延迟测量下的状态估计算法,该算法是对常规最小方差状态估计算法的一种改进。

在该估计算法中,也要求信息传输的最大延迟不超过一个采样周期。

文中还对所得状态估计算法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给出了一个判定该算法渐近稳定的猜想条件,但没能给出理论证明。

3) 马尔可夫链随机时延在上述时延研究方法中,采用的是时延之间相互独立的随机时延模型。

也有一些学者采用马尔可夫链下的随机时延模型来进行随机时延问题的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