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先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研究早期重要人物及其贡献
拉斯韦尔及贡献(四大先驱)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政治传播的第一人,宣传研究的权威。
代表作《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描述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交战国之间的宣传战,肯定了宣传在战争中的作用和效果,是宣传研究的经典著作。
宣传的定义
广义而言,宣传就是通过操纵表述以期影响人类行为的技巧;狭义而言,只有当行为对信源而不是对接受者有益时,这种行为或消息才能称为宣传。
宣传的四个目标:
激起对敌人的仇恨;瓦解敌人的斗志;与盟军保持友好关系;与中立者保持友好关系,并尽可能达成合作。
宣传研究中,开创了传播学领域的内容分析法。
研究领域扩展至大众传播。
提出5W传播模式,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框架和研究视角。
指出大众传播的三大功能:监视环境、联系社会、传承文明。
拉斯韦尔及5W模式
认为传播过程由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传者和传播效果五个要素和环节组成。显示传播过程是一个具有企图影响受众的目的行为过程,属于说服过程。
高估传播效果、忽视反馈要素的缺陷。
卢因及贡献(四大先驱)
美籍德国社会心理学家,场论和群体动力论提出者。
一个场是一个整体性的存在,场的各个部分性质和变化都由场的整体特征所决定,场不是各部分的相加。
群体动力论关注群体和个体的关系,认为群体规范对个体行为的制约和影响巨大。传播者要想改变一个人的态度、认识和观念,不仅要考虑个人因素,还要考虑他所属的群体因素。群体动力论用于传播研究。
1、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军队士气的研究,证实群体可以影响士兵个体的观念、动机和愿望。
2、对改变饮食习惯的研究,发现群体的共识对个人的决策和行为影响重大,个人倾向于所
属群体保持一致。同时发现了家庭主妇是家庭消费新食品的“把关人”,研究前景的贡献。
拉扎斯菲尔德(四大先驱)
美籍奥地利社会学家,主张将传播媒介置于完整的社会环境中考察,开创了大众传播研究的新领域。开创了传播学的效果研究传统,将传播学效果研究扩展到美国政治生活。
“伊利县调查”,开创了“有限效果论”时代。
此研究最早将实地调查法应用于传播学研究,以美国总统选举为课题,并发表了《人民的选择》和《选举》,是传播学研究史的一个里程碑。
提出两级传播理论和“舆论领袖”概念,认为传播媒介的作用是间接而有限的,传播环节中存在众多因素,研究对象的“既有政治倾向”,结束了效果研究的“枪弹论”时代,推动了传播过程研究的发展。
大众传播媒介的“麻醉精神说”。
创造了以大学为基础的研究机构的原型。
霍夫兰(四大先驱)
美国心理学家,主要研究态度的形成和转变、说服的方式和技巧、说服与态度的关系,缺少对大众传播的研究。他最早将心理学的实验法引入传播学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负责研究军事教育片军人的影响,证明了说服的有限影响。
施拉姆
第一位传播学家,传播学之父。
创立了传播学这一新兴学科。
最大贡献在于把美国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学科综合起来,在前人传播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修正并使之系统化、结构化。传播学创立的标志是1949年由他编撰的传播学著作《大众传播学》的出版。
推进传播学教育,扩大传播学在教育及学术界的影响。创建研究机构,培养了一大批知名学者;提出了许多传播学研究的新观点或新理论。
传播选择的或然率公式:报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选择的或然率
“报偿的保证”指传播内容满足受众需要的程度,而“费力的程度”指得到内容和使用传播途径的难易状况。人们选择不同的传播途径,是根据传播媒介及传播的讯息等因素进行的。一般情况下,人们往往选择那些最能充分满足需要又能方便快捷获取的传播途径。这就要求传播者在提供受众所需信息的同时,必须关注受众和选择的需要和习惯,尽可能提高传播途径的便捷性与易得性。
主张第三世界国家应该首先致力于小媒介的建设,解决当务之急,而不应脱离国情,一味追求西方的速度。
传播学在中国发展的看法
现状
1、确立了以大众传播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基本思路。
信息社会与市场化经济的需要决定了对传播新技术进行阐释和理解的工具性思路,从而产生了以研究现代传播媒介对社会影响为主体的传播学研究。
2、传播学研究视野扩展,研究内容细化。
确立了传播对文化、社会和个人的多重影响,由单一向多元化、多视角转变。
3、传播学研究方法逐步走向规范化。
我国传播学研究有思辨研究和实证研究两种,其中思辨研究是主要方法。
4、学术资源不断丰富,学术交流日益频繁,文献资料积累增加,专业研究队伍形成。
前景和看法
深入传播学基础研究,确立和提高传播学的独立学科地位;
传播学理论研究要系统、全面;(开展分支如人际、组织、跨文化、新领域)
积极学习国外理论,正确处理“批判”和“借鉴”的关系;
(定量研究、实证研究、中国的批判理论)
实现传播学的本土化和中国化,注重传播实践;(解决重大实践问题,提出传播学理论)
加强我国传播学研究与国际传播学界的接轨和交流,走国际化的研究道路。
传播学本土化
传播学的本土化,即指将源自西方的传播学理论放在我国的文化背景和传播实践中进行改造和发展,形成适合我国文化语境、学科框架和传媒实践的有中国特色的传播学。传播学本土化是我国学者强调民族特性产物,是追求学术独创性的结果,包含着学界的抱负和努力,希冀我国的传播学研究能在世界传播学研究中利用民族历史和文化的特殊性赢得一席之地。而人文社会科学对于文化的各种形态抱有普遍的关注,往往根植于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特殊国情和历史,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明为我国的传播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但是传播学的本土化呼声也渗透着对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非理性态度。首先,“科学无国界”,不可能存在某个国家的某种学术研究,科学研究的结果应该在整个人类社会中具有普适性,为全人类共有和共享。另外,我国的传播学学科建设尚不完备,在这样的前提下进行“本土化”研究难免带有情绪化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