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主题研究
论《红楼梦》的三重主题
![论《红楼梦》的三重主题](https://img.taocdn.com/s3/m/0d513820f78a6529647d53d0.png)
论《红楼梦》的三重主题孙逊《红楼梦》的主题是什么,这是近几年来探讨得最多、同时也是争论最大的一个问题。
或谓爱情主题,或云政治主题,或说反封建主题,或曰衰亡史主题,数说各执一是,都可谓是言之有据,言之成理。
正是由于这种胶着状态,使很多研究者对包括《红楼梦》在内的古典文学名著的主题问题的讨论已感觉厌烦,怀疑这样的探讨究竟有多少价值。
现在看来,对于作品主题的探讨依然是文学研究中一个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问题是,我们必须改变过去那一套老的狭隘的观照和理解模式。
即如对《红楼梦》的主题,以上所作的单一化的、排它性的归纳各有其合理性,但同时又都有着明显的片面性,它不可能圆满解决有关《红楼梦》主题的争论。
事实上,作为一部博大精深的文学作品,就如同那些丰富复杂的交响乐一样,完全有可能有两个以上而不是单一的主题。
本文拟就《红楼梦》的三重主题作一粗浅的分析和探索。
一、答案还得从作品本身去寻找《红楼梦》是我国最能体现文人经运匠心和作家独特个性的长篇小说。
有关作品的寓意和作家的底蕴都被曹雪芹巧妙地隐伏在作品的情节之中。
其中特别是前五回,在《红楼梦》全书的结构中具有着特殊的意义,它不仅是整个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引线,也不仅是全书悲剧的一个缩影,而且是作者全部旨义的集中体现,可以说《红楼梦》的主题全都埋伏在这五回里。
从这个意义上说,前五回是解开《红楼梦》主题之谜的一把钥匙,是一部书的总纲之所在。
但是,由于前五回本身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要准确地把握住小说的主题也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
一个时期内,视第四回为总纲的说法曾风行一时,具体说,就是这回“护官符”上写的四句“俗谚口碑”乃是小说总纲之所在。
在这前后,又有过第五回或第一回为小说总纲之说,即:或谓第五回从判词和《红楼梦》十二支曲为小说之总纲,或谓第一回的《好了歌》和《好了歌》注为小说之总纲。
这期间,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或推崇此一说,或贬斥彼一说,彼此之间似乎是水火不相容,一定要否定掉谁,而只能选择和肯定其中的一说,并且往往把这种选择赋予某种政治色彩。
《红楼梦》研究
![《红楼梦》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968fc7fa45177232f60a25f.png)
《红楼梦》研究一、期刊论文1.《红楼梦》的佛道主题与酒文化的深层关系2.《红楼梦》对才子佳人小说的借鉴与超越——从大团圆结局到“万艳同悲”的悲剧意识3.《红楼梦》对水、石意象的拓展4.《红楼梦》研究的主题学视角从比较文学主题学角度分析阐释《红楼梦》的主题,即通过对《红楼梦》题材的提炼、形象的总括之后得出高度浓缩与升华的思想结晶,则是一个‚失乐园‛的永恒主题。
5.《红楼梦》——作为“寓言”文本的解读《红楼梦》表面上讲述的是‚石头‛下凡经历19 个春秋的红尘生涯最后回归为‚石头‛的神奇故事, 而其充满哲学智慧的深层寓意则是表达作者深重的人世沧桑,并由此指向人类的生命悲剧, 因此《红楼梦》既是表现作者独特的人世沧桑的人生寓言, 也是表现人类共通的生命悲剧的文化寓言。
6.《红楼梦》“真”、“假”命意的探析对《红楼梦》中的甄家与贾家的关系、风月宝鉴的哲理意蕴以及‚真假‛对联的形而上思索做一番梳理,意图从这些故事情节中来阐述《红楼梦》中‚真‛与‚假‛的具体命意,对于《红楼梦》来讲,‚真‛和‚假‛不仅仅是文学创作中的虚实问题,透过对相关思想领域的梳理,我们分明看到这一对传统的思想概念在文本中有着别样的传达思路,即对于悲剧精神和价值体系的重新建构。
7.《红楼梦》中的绘画8.以“通灵宝玉”看《红楼梦》玉文化9.《红楼梦》与清代服饰文化10.在天人合一之境中敞开——《红楼梦》的诗意叙事开场艺术11.《红楼梦》中礼貌现象分析《红楼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其中的人物对话极为丰富,占全书的百分之四十,且极富艺术魅力,每句话都体现了作者的良苦用心。
本文以Brown & Levinson 的面子理论和顾曰国教授的礼貌准则为理论基础,对从《红楼梦》中所选取的两段文字中的礼貌现象进行分析解读,观察不同社会身份之间礼貌是如何在交际中达成的,并且分析中国文化中独有的礼貌方式。
12.《安娜·卡列宁娜》和《红楼梦》人物形象之类型学比较初探13.“后历史”与“事隙”的时空残缺化建构———浅看《红楼梦》的结构残缺美14.比兴思维与《红楼梦》叙事的诗化《红楼梦》的‚象征—隐喻‛/‚寓言—转喻‛转换的寓言性叙事结构,正体现了比兴思维‚象征—隐喻‛/‚寓言—转喻‛转换的诗性建构机制。
红楼梦主题研究综述800字
![红楼梦主题研究综述8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41fc335a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98.png)
红楼梦主题研究综述800字《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是一部描绘封建社会的宏大长篇小说。
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中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为三位主角,通过描绘贾宝玉的人生经历和家族衰败的历程,展示了封建社会的虚伪、荒唐和悲剧。
它是一部关于封建社会的悲剧。
小说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如家族的权力斗争、婚姻的束缚、女性的地位低下等。
贾宝玉作为一个纨绔子弟,他的一生充满了矛盾和悲剧。
他深爱着黛玉,但却被迫与宝钗结婚;他渴望自由,却不得不遵守家族的规矩。
整个家族也因为贾母的偏爱、贾政的荒唐行为和贾宝玉的游手好闲而走向衰败。
小说通过这一家族的命运,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荒唐,以及个体在这种社会中的无奈和悲剧。
它是一部关于爱情的史诗。
小说中描写了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复杂爱情关系。
贾宝玉对黛玉的深情厚意,黛玉对宝玉的深爱,以及宝钗对宝玉的默默付出,都展示了爱情的伟大和复杂。
然而,由于封建礼教和家族利益的束缚,他们的爱情最终都没有得到实现,只能以悲剧收场。
小说通过这一爱情故事,展示了封建社会对于爱情的压抑和摧毁,以及个体在这种社会中的无奈和痛苦。
它是一部关于人性的思考。
小说中展示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如贾宝玉的纨绔子弟形象、林黛玉的忧郁美丽形象、薛宝钗的聪明善良形象等。
这些人物形象各有特点,但都被封建社会的规则和道德所束缚。
他们的命运都受到了封建社会的限制和扭曲,最终导致了悲剧的结局。
小说通过这些人物形象,表达了对于人性的思考和对于封建社会的批判。
《红楼梦》是一部关于封建社会的悲剧,它描绘了封建社会的虚伪、荒唐和悲剧。
同时,它也是一部关于爱情的史诗,展示了爱情的伟大和复杂。
最重要的是,它是一部关于人性的思考,通过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思考了人性的本质和封建道德对于人性的扭曲。
《红楼梦》以其深刻的主题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红楼梦》“成长”主题研究评析
![《红楼梦》“成长”主题研究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0077d70f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89.png)
《红楼梦》"成长”主题研究评析79《红楼梦》“成长”主题研究评析张平仁【提要】在西方成长小说的启发下,中外学者对《红楼梦》的成长问题进行了多层次研究。
初试云雨情、悟缘识分定等被认为是贾宝玉成长过程中的几大事件,但实际上并未对其价值观、性格、心理起到根本性的推动作用。
中国古代的儿童性格具有早熟与稳定的特点,小说的悟道模式不以具体真切的成长过程为前提,而是将《红楼梦》的主题归结为成长不利于对其真正主旨的把握与阐释。
【关键词】红楼梦主题成长一般来说,主题是对小说中心思想内容和表现领域的总结提炼。
“多重主题交织”已经成为人们对《红楼梦》主题探讨的基本共识。
“多重”有横向的并列和纵向的层次 之分,其中横向并列是探讨的重点。
哪些主题有资格处于第一层级,直接关系到对《红楼梦》整体把握的高度和深度。
在传统主题之外,《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 等人处于少年时期,贾宝玉不遵父师教诲、反叛伦理规范,最后抛却尘缘、回归大荒,看 起来符合西方“成长小说”的相关要素,故一些论者将其主题归结为成长,或者在成长 视角下审视人物变迁。
用成长小说理论来概括《红楼梦》的主题是否恰当,尚需进一步 探讨。
—《红楼梦》成长问题的现有研究(一)成长小说的内涵及特征成长小说是西方十八世纪末兴起的小说母题和流派,一般认为歌德《威廉•迈斯特 的学年时代》(1796)是开山之作和经典作品,后在英国、法国和美国得到大力发展,至今仍是重要的小说主题。
关于成长小说的定义,美国学者莫迪凯•马科斯《什么是成长80 《曹霄芹研究》2020年第4期小说》(I960) —文综合诸多定义后理解为:“成长小说展示的是年轻主人公经历了某 种切肤之痛的事件之后,或改变了原有的世界观,或改变了自己的性格,或两者兼有;这种改变使他摆脱了童年的天真,并最终把他引向了一个真实而复杂的成人世界。
在 成长小说中,仪式本身可有可无,但必须有证据显示这种变化对主人公会产生永久的 影响。
红楼梦研究综述【可编辑范本】
![红楼梦研究综述【可编辑范本】](https://img.taocdn.com/s3/m/7270e2e2581b6bd97e19ea80.png)
红楼梦研究综述红楼梦是中国清代伟大的著作。
从清代到现在,对红楼梦的研究就从未停止,甚至出现了“红学"。
其研究涉及《红楼梦》主题、版本、作者等以及其中的衣食住行、人物形象、诗词歌赋等各个方面。
现将其部分整理如下:一.研究热点综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红楼梦学术研究总的有以下新热点:1.红楼梦的作者是谁?红楼梦问世以来一直未署明作者之名。
四川联合大学中文系张放教授发表了一个标新立异的论断:《红楼梦》作者不是曹雪芹,而是墨香,即脂砚斋.近几十年来报刊上发表的文章对《红楼梦》原始作者的探讨更加具体化,有说是曹颊的,有说是“竹村”的,有说是脂砚斋的,有说是曹渊的;也有人认为《红楼梦》的原始作者应是曹雪芹的二伯父曹硕。
根据胡适的研究,明确了以下观点:第一、《红楼梦》的著者是曹雪芹;第二、曹雪芹是正白旗人,曹寅的孙子,生于富贵之家,身经繁华之所,会作诗也能作画;第三、曹寅死于康熙五十一年,曹雪芹生于此时;第四、曹家极盛时办过四次接驾;第五、《红楼梦》一书是曹雪芹破产倾家之后,在贫困中作出的,著书大概在乾隆初年到乾隆三十年左右,书未完而曹雪芹死了。
胡适的考证意见代表了主流红学的意见,《红楼梦》第一页有一句话“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这句话是胡适认为曹是《红楼梦》作者的主要依据.但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似乎是编辑工作,并非原创。
曹雪芹在曹家遭查检破败时仅十二岁,要理解曹家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是不可能的,可能有一个红楼梦的原创稿,而这原创可能就是曹家的人,后来经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进行编辑整理成为了这部宏著。
2。
关于《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生辰,有多种说法:1715、1724、1716、1718、1719、1720、1723。
各种说法各持论据,争执不清。
但主要争论的有两种,其一为康熙五十四年说。
确认曹雪芹是曹颇遗腹子,就确定了他的生年。
康熙五十四年三月初七日曹颗上代母陈情折说:“奴才之嫂马氏,因现怀妊孕已及七月。
20世纪《红楼梦》主题研究综述
![20世纪《红楼梦》主题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a6b503ba69dc5022aaea005f.png)
自《红楼 梦》问世 以来 ,它 的 主 题 就 引起 了众 多 红学家 的 兴 趣 ,其 见 解 可 以说 是 聚 讼 纷 纭 ,见 仁 见 智 。现把 主要 观点 归纳 如下 。
索隐派 的 主题说 1.明珠 家事 说 。清代 梁恭 辰在 《北 东园笔 录》中 说 :“《红楼梦 》一 书 ,诲 淫 之甚 者 也 。乾 隆 五 十年 以 后 ,其 书始 出 。相传 为演 说故 相 明珠 家事 ,以宝 玉隐 明珠之 名 ,以甄 (真 )宝玉 贾 (假 )宝 玉乱 其绪 ,以 开卷 之 秦 氏 为 人 情 之 始 ,以 卷 终 之 小 青 为 点 睛 之 笔 。”[1](P59)清代俞 樾 、许 叶 芬 、姚 鹏 图 、钱 静 方 、孙 桐 生 、陈康 祺 等也力 主此 说 。 2.清康熙 朝政 治小 说 。蔡 元 培 在《石 头记 索 隐》 (上海 商 务 印 书馆 1917年 版 )一 文 中 说 :“《石 头 记》 者 ,清康 熙朝 政治小 说也 。作 者持 民族 主义甚挚 。书 中本事 ,在 吊明之亡 ,揭清之失 ,而尤 于汉族 名士仕 清
早期 的索 隐诸 说还 有无 名 氏提 出 的“和 坤 家事 ” 说 、周 春 的“张侯 家 事 ”说 、舒 敦 的“傅 恒家 事 ”说 、孙 静庵 的“宫 闱秘 事 ”说 、张新之 的 “演 义 理”说等 。
红楼梦主题的研究论述
![红楼梦主题的研究论述](https://img.taocdn.com/s3/m/aa0e7335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16.png)
红楼梦主题的研究论述《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它被誉为中国文学的巅峰之作。
这部小说凝聚了作者曹雪芹多年的思考和创作,呈现出瑰丽、绚丽、丰富、深奥的艺术形态。
本文从《红楼梦》的主题入手,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讨论。
一、“沉醉于情”是《红楼梦》的主题《红楼梦》的主题是它传达的核心意义。
研究这部小说的主题,我们不禁会想到它的标题——“红楼”。
红色象征着热烈、浪漫、欢乐、快乐,而楼则代表着一种高贵、壮丽、气派,两者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股浓郁、丰富、生动的情感。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红楼梦》的主题就是“沉醉于情”。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构建一个复杂精致的亲友团体,把人物个性、性格、行为、风格等多个方面集中到一个总体中,从而传达出一种丰富鲜活、无所不包的感情。
这些感情的种类和分量,让读者不得不感叹作者对情深境深的掌控力。
作者内心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他从一个对世事观察清醒、冷静、理性的观察者,变成了一个受感情驱使、沉浸于情感境界中的观众。
他的情感通过用巧妙的笔法、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精湛的语言技巧等多种手法,传达到读者心底,引起强烈的共鸣。
二、《红楼梦》的情感描写《红楼梦》通过对人物的情感描写,呈现出了丰富的情感境界和深刻的人性针砭。
其中最为出彩的是对爱情的描写。
小说中的爱情具有多种形式和不同的表现,比如通过描述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表现出一种纯洁、高尚、深刻、执着的爱;而通过秦钟、袭人的爱情描写,则表达了一种细腻、温馨、甜美、感人的爱情;还有宝钗和探春之间的友谊,展示了一种淡薄、开明、豁达的情感。
这些情感反映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轨迹,同时也勾勒出了一个生动丰富的人生图景。
三、《红楼梦》的意义《红楼梦》从艺术的角度来看,是一个文化积淀丰富、构思精妙、语言华丽飘逸、形象鲜明生动的艺术巨著。
而从人类文化的角度来看,更为重要的是它表现了人性的多面性、思想的多样性和社会的变迁性,体现出中国古代文化的特有风貌和历史发展的场景。
红楼梦的主题探究
![红楼梦的主题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965ac6a9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df.png)
红楼梦的主题探究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作者曹雪芹以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世俗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和人性的复杂性。
本文将探究红楼梦的主题,深入剖析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社会观察。
一、红楼梦的主题之一:贾府的衰落红楼梦以贾府的兴衰作为故事的背景,通过对贾府的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虚浮与腐朽。
贾府的前半部分以豪门荣华、家族繁盛为主线,而后半部分则以贾府的衰落和家族成员命运的逐渐崩溃为主旨。
作者通过贾府的兴衰勾勒出封建家族的没落命运,深刻揭示了权贵家族的虚荣和脆弱性。
二、红楼梦的主题之二:人生的无常在红楼梦中,作者多次强调了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变幻。
无论是贾府的兴衰,还是人物的命运起伏,都体现了作者对于人生无常性的关照。
贾宝玉作为故事的主角,经历了亲情、爱情的破碎和生离死别,他的经历使他对世事早有认识和思考。
通过描写人物的命运,作者寄托了对于生死和尘世间无常性的思考和警示。
三、红楼梦的主题之三:爱情的追求红楼梦中,爱情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主题,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爱情纠葛成为了整个故事的核心。
作者通过描写爱情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表达了对现实世界中爱情追求的思考。
不论是贾宝玉与黛玉的情感之痛还是与宝钗之间的错综复杂,都展现了作者对于爱情的深度思考和对于爱情复杂性的洞悉。
四、红楼梦的主题之四:社会现实的揭示红楼梦虽然以贾府为背景,但却贯穿了整个封建社会的人情世故和名利场域的虚伪与现实。
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揭示,作者成功地展现了封建社会的丑陋和虚伪。
人物之间的明争暗斗、婚姻的商业化、女性的地位低下等问题都得以在小说中得以细腻描绘,传达了作者对于社会弊病的思考。
五、红楼梦的主题之五:人性的多样性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极其丰富多样,每一个角色都展现了不同的人性特征和矛盾心理。
不仅有贾府众多家族成员的迥然不同,还有外来人物,如贾府中的丫鬟和后来的王熙凤等。
作者通过描写人物形象,深刻地刻画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展现了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红楼梦,研究报告
![红楼梦,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726ac0aa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91.png)
红楼梦,研究报告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由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
它是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之一。
研究红楼梦涉及的领域很广泛,包括文学、艺术、社会、历史等方面。
以下是一些可进行研究的主题和内容:
1.文学创作
红楼梦作为一部小说,研究者可以深入探讨曹雪芹的创作手法、叙事结构、人物塑造等等,以及小说中的主题和意义。
例如,探讨“悲剧意识”在小说中的体现,或者分析曹雪芹对于女性形象的描绘等。
2.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
红楼梦的故事背景设定在18世纪中国社会的封建时代,研究
者可以从历史的角度去分析小说中反映出的社会风貌、阶级关系、婚姻制度等等。
同时,也可以探讨小说中那些描写宴会、花园、赌博等场景在当时社会中的意义。
3.女性形象
红楼梦中有许多令人难以忘怀的女性形象,如林黛玉、贾迎春、薛宝钗等等。
研究者可以深入分析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角色发展,以及他们与当时女性地位和命运的关系。
4.宗族与家庭
红楼梦通过贾、王、薛三大家族的兴衰史,展现了封建社会中
宗族和家庭的重要性。
研究者可以深入分析家族的命运和结构,以及各个人物对家族命运的影响。
5.艺术与美学
红楼梦是一部以文人为主角的小说,小说中不仅融入了大量的诗词,并且涉及到音乐、绘画等艺术表达形式。
研究者可以从艺术和美学的角度,探讨红楼梦对于文学艺术的影响,以及小说中艺术形象的独特性。
红楼梦主题的研究写一篇综述
![红楼梦主题的研究写一篇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8c1c0a72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a5.png)
红楼梦主题的研究写一篇综述《红楼梦》主题研究综述《红楼梦》,这部中国文学史上的巨著,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大荒山青埂峰下顽石幻化的通灵宝玉为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不仅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也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以及中国古代社会百态的史诗性著作。
《红楼梦》的主题丰富多元,涵盖了爱情、婚姻、家庭、社会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对这些主题的深入探讨:1. 爱情主题:《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爱情纠葛是全书的重要主题之一。
他们的爱情历经坎坷,但始终未能实现。
这种爱情悲剧的根源在于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和家族利益至上的原则。
2. 婚姻主题:在《红楼梦》中,婚姻并非单纯的感情结合,而是涉及到家族、社会、政治等多个方面的复杂关系。
贾宝玉与薛宝钗的婚姻是一桩政治婚姻,体现了封建社会的婚姻观。
3. 家庭主题:《红楼梦》揭示了封建家庭中的伦理道德、权力斗争以及家族衰落的不可避免。
贾家从繁华到衰落的过程,就是封建社会家庭兴衰的缩影。
4. 社会主题:《红楼梦》通过对封建社会的描绘,揭示了社会中的不公和腐败。
贾家的衰落,林黛玉的悲剧,都是社会无情的写照。
5. 女性地位主题:《红楼梦》通过一系列的女性形象,展示了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地位和命运。
无论是林黛玉、薛宝钗还是史湘云,她们都拥有卓越的才华和美丽的容貌,但却无法摆脱被束缚的命运。
6. 人性探索主题:《红楼梦》中的贾宝玉经历了从混沌到觉悟的过程,这实际上是对人性的探索。
在这个过程中,贾宝玉体验了人生的欢乐与悲伤,了解了人性的光明与黑暗。
7. 宿命与命运主题:《红楼梦》中充满了宿命和命运的观念。
无论是贾宝玉与通灵宝玉的关系,还是林黛玉与春天的花朵的关系,都是对命运的无常和宿命的无奈的体现。
在《红楼梦》的研究中,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挖掘了更多的主题。
例如,有学者认为,《红楼梦》实际上是一部对封建社会的批判书,它通过对封建社会的描绘,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必然灭亡的命运。
《红楼梦》爱情悲剧主题比较研究述评
![《红楼梦》爱情悲剧主题比较研究述评](https://img.taocdn.com/s3/m/a33a1f9edaef5ef7ba0d3cd3.png)
会制 度是产 生 悲剧 的社 会根 源 。源 氏安 于封 建社 会 贵族 统 治 的现 实 , 而 宝 黛 则 是 封 建 统 治 下 的 叛 逆
l 0・
者。 论 者在 比较 人 物 时 涉 及 爱 情 比较 , 虽 非 系 统 论述 , 却 有 一 定 的 理 论 自觉 。李 英 武认 为 : “ 《 源 氏
李达武较早从男女主人公的反叛精神性格特征不幸的命运和他们对爱情不同的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指双方的爱情均以悲剧告终表现了不为世俗所折服的忠贞爱情揭示了旧制度的腐朽和残忍
第3 2卷 2 0 1 3年 第 1期
河南教 育学院学报 ( 哲学 社会科学 版 ) J o u r n a l o f H e n a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E d u c a t i o n ( 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势欺压 妇女 、 谋取 权益 、 维护行 将崩 溃 的反动统 治来 曲折 地 显 示 主 题 。 ” 论 者 以 当时 的 社 会 背景 以 及
的悲剧 , 第 三种 是 由 于 “ 剧 中之 人 物 之 位 置 及 关 系
而 不得 不 然 者 ” 造成 的悲剧。他认 为 : “ 若《 红 楼
梦》 , 则 正第 三种之 悲剧 也 … …《 红楼 梦 》 者, 可谓 悲
剧 中之 悲剧 也 。 ” ¨ 此后半个世纪 , 鲜 有 运 用 西
方 悲剧 理论 来 阐释 《 红 楼 梦》 爱 情 悲 剧 的文 章 。 随 着 比较 文学理 论在 中国的 发展 , 对《 红 楼 梦》 爱情 悲 剧 主题 作 比较 研 究 的论 文 逐 渐 增 多 。据 不 完 全 统
红楼梦研究性课题研究报告
![红楼梦研究性课题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3fb529c9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a0.png)
红楼梦研究性课题研究报告
摘要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
自问世以来,不仅在文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在文学理论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旨在探究《红楼梦》中的主题、人物及其发展,探讨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独特意义。
一、《红楼梦》的主题研究
《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等角色的命运和情感纠葛为主线,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荒诞和虚伪。
通过对主题的分析可以看出,小说主要探讨了爱情、友情、家族关系等诸多社会现实问题,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
二、《红楼梦》的人物研究
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等一众角色是《红楼梦》中的代表性人物,每个人物塑造鲜明,性格迥异。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分析可以看出,他们代表了不同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展示了不同社会阶层的生存状态和处境。
三、《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
《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它不仅在文学形式上有着独特的创新,更在文学思想上开拓了新的局面。
同时,《红楼梦》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被誉为文化宝库中的一座瑰宝。
四、结论
通过对《红楼梦》的主题、人物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进行研究分析,可以看出《红楼梦》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反映社会现实、探讨人性的伟大作品。
它为后世文学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不可忽视的历史意义。
红楼梦课题研究报告总结
![红楼梦课题研究报告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302c252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09.png)
红楼梦课题研究报告总结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宝贵遗产。
本次课题研究主要围绕《红楼梦》的创作背景、主要人物形象、主题思想以及文学价值展开,对于这部作品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
首先,通过对《红楼梦》的创作背景进行了研究,我们了解到这部作品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写,其创作背景充满了社会变革和政治动荡的氛围。
作者对于现实的无奈和对于时代变迁的思考贯穿了整个作品,使其具有了浓厚的时代气息。
其次,课题研究还对《红楼梦》的主要人物形象进行了剖析。
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丰富而又鲜活的人物形象,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等。
每个人物都有着独特的性格和经历,通过这些人物形象,作者展现了人生的悲喜离合、荣枯富贫,使作品更加鲜活和立体。
然后,在论文中还对《红楼梦》的主题思想进行了探索。
作品主要探讨了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弄人,以及家族的荣辱兴衰。
通过对于这些主题的表现,作者凸显了人生的苦难和无奈,同时也传达了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对于命运的抗争的意义。
最后,课题研究对《红楼梦》的文学价值进行了总结。
《红楼梦》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对于人性的深刻描摹和对于社会现象的细腻观察。
作品通过独特的叙述方式和细致入微的人物塑造,使其成为了一部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总而言之,通过对《红楼梦》的研究,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部作品的创作背景、人物形象、主题思想以及文学价值。
《红楼梦》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思想深度,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值得我们不断探索和研究。
红楼梦研究内容
![红楼梦研究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56d78f06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9c79a55.png)
红楼梦研究内容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古典名著,自其出版以来,便深受观众的喜爱,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都有许多学者对《红楼梦》进行研究论述。
下面我们就以《红楼梦》为切入点,介绍一下有关它的一些研究内容。
一、文本分析和解读
《红楼梦》是一部以家族悲剧为主题的长篇小说,因其引人入胜的情节而熟知于众。
许多学者对其文本的分析和解读,研究了作者的创作手法、故事架构、文学手法、内容塑造、功能传播等,从而深入分析了作者在小说中表达出来的观点,发掘出了小说上层和下层内在的含义。
二、历史文化考察
《红楼梦》以清代家族典型为背景,凝练地介绍了当时的思想观念、人物风貌、制度体系,反映了其时的历史社会现实,因此,研究者们也以红楼梦为研究对象,观察反映当时的历史文化,揭示出古代的社会风貌。
三、文学批评理论
文学批评理论在每种文学作品的研究中都有所体现,比如对《红楼梦》而言,学者们以“几何观念”、“复合观念”“建构主义”“结构主义”“符号主义”等理论,根据宏观、微观、深入层面结合文本整体分析,进一步探究作品内在的主题思想和内涵。
四、学科交叉
《红楼梦》的研究不仅仅局限在文学史的研究领域,学者们还从哲学、宗教、心理学等学科前沿介入,对它进行复杂的交叉、结合,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作品的意义。
比如以“家族情感与关系转变”的角度的解读,从而认识清代家庭体制的斗争机制,深入了解清代家族关系的历史社会脉络。
总之,《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而又神秘的名著,我们对它的探索,不仅仅是一部文本的学术分析,更延伸到了一部历史文化的解读,涉及到数不清的学科研究,从而给我们探索文本的层次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使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那个漫长的历史时期。
红楼梦不同主题研究报告
![红楼梦不同主题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10e3564f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f2f6a7b.png)
红楼梦不同主题研究报告主题一:家族与世代传承《红楼梦》通过展示贾家的兴衰和世代传承的故事,表达了家族命运的循环往复和个体命运与家族命运的紧密关联。
小说中描绘了贾家从盛世到衰败的历程,通过对贾妃、贾宝玉等人的命运展开叙述,揭示了命运对于个体和家族的影响。
主题二:人性与情感《红楼梦》以丰富细腻的情感描写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典范之一。
小说中塑造了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通过描写他们复杂的心理活动和丰富的情感世界,展现了人性的善恶和复杂性。
小说中的爱情、友情、亲情等情感表达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力。
主题三:社会观察与批判《红楼梦》通过对贵族社会的描写,揭示了清代社会的腐败和虚伪。
小说中贾宝玉的家族被描绘为享乐主义、堕落的象征,通过展示家族成员之间的勾心斗角、虚伪与奢靡的生活方式,批判了社会的虚荣和道德沦丧。
主题四:女性与婚姻《红楼梦》以女性命运为线索,深入探讨了封建礼制对女性地位的局限与压抑。
小说中塑造了众多不同性格特点的女性角色,如贾敬、林黛玉、王熙凤等,通过她们的命运起伏和心理矛盾,表达了女性在封建社会内部的困境。
同时,《红楼梦》也探讨了婚姻制度对女性的束缚和她们在婚姻中的地位。
主题五:艺术与虚幻《红楼梦》独特的写作手法和艺术构思是其魅力所在。
小说中通过描绘梦幻般的情节和幻想之境,探讨了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关系。
作者通过艺术手法创造了一个现实与虚幻交织的梦境世界,在其中玩味谐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综上所述,《红楼梦》可谓是一部多主题、多维度的文学作品。
这些主题的探讨使《红楼梦》成为了一部永恒的文化经典,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和思考题材。
红楼梦研究性课题研究报告背景
![红楼梦研究性课题研究报告背景](https://img.taocdn.com/s3/m/9d0db3a0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b4.png)
红楼梦研究性课题研究报告背景一、研究背景《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在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自问世以来,就一直被学者们所研究探讨,但仍有许多未解之谜和深奥之处。
这部作品包含了大量的细节和隐晦的意味,对其中所展现的人物、情节、思想等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揭示其更深层次的内涵和价值。
二、研究意义对《红楼梦》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解读这部作品本身,还可以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通过针对性的课题研究,可以深入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人物形象、社会风貌等方面,从而丰富学术研究成果,为该文学作品的传播和传承做出贡献。
三、研究内容本次研究将针对《红楼梦》中的某一主题或人物展开深入分析,探讨其在文学史和文化传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对相关文本的解读和比较研究,拓展对该主题或人物的理解,试图揭示其所体现的思想和价值观,探讨其对后世的影响和启示。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本分析、比较研究、文献综合分析等方法,结合历史背景和文学理论,对所选主题或人物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
同时还将借助相关研究成果和学者观点,开展讨论和思考,形成独立的见解和结论,提出新的解读和认知。
五、预期成果通过本次研究,预计可以对《红楼梦》中所选主题或人物的意义和价值进行更为全面和深刻的理解,为其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作出更为准确的评价。
同时,也将为相关课题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为学术研究的开展和深化做出贡献。
结语《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珍贵瑰宝,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学术深度。
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可以推动对其更为深入和全面的理解,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注入新的活力和思考。
(文末,感谢您的阅读)。
红楼梦主题研究
![红楼梦主题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b7a761ab7360b4c2e3f6491.png)
红楼梦主题研究作者:朱琪08040155院系:文传学院08级(1)专业:汉语言文学摘要:综观古今,凡不朽的作品,大都涉及人生及人性问题的终极求索,能够引发心灵上的长久共鸣,这正是悲剧精神在文学艺术中的价值体现。
在《红楼梦》这部代表了中国小说水平最高峰的书里,悲剧精神扑面而来,更是其灵魂之所在。
其创造的每个角色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一种悲剧色彩,他们的生命之曲无论怎样演奏,无一不是悲哀的旋律。
恰如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所说:“彻头彻尾之悲剧也”、“悲剧中之悲剧也”。
《红楼梦》是一部内涵丰厚的作品,展示了一个多重层次、又互相融合的悲剧世界。
它以封建贵族青年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中心线索,通过贾、薛等家族由兴到衰的发展历史,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十八世纪中叶广阔的社会现实,集中地表现了封建社会种种尖锐复杂的矛盾斗争,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本质,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
关键词:红楼梦、命运悲剧、爱情婚姻悲剧、家族悲剧、社会悲剧悲剧是人类所追求的美好和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的矛盾。
大凡一部永垂不朽的文学作品,必有精神境界的审美贯穿于其中。
作者所表达的并不仅仅是一个个流于琐碎的故事,而有深刻的哲学意蕴在里面,让人读后对人生有着深沉的思索,并有一种诉说的冲动。
清末国学泰斗王国维断其为哲学﹑宇宙﹑文字且其“大背于吾国人之精神,而其价值亦既存乎于此”【1】。
他认为该书“实示生活此痛苦之由于自造;对其解脱之道不可不由自己术之者也”。
【2】在大观园的虚拟舞台上演出的是看似家常、平常事,而实际上却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不同寻常的人间悲剧。
《红楼梦》是一个理想的美学课堂,在这里,随着一个贵族之家的败落,青春的生命和美好的爱情被几乎无事的悲剧所吞噬,“家”的毁灭,象征着的不仅是封建社会结构最基层的单位的解体,而且更象征着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荒芜,红楼一梦醒来之后,人们发现的是“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眼前却无路可走。
《红楼梦》之主题研究(七)20张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七单元
![《红楼梦》之主题研究(七)20张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七单元](https://img.taocdn.com/s3/m/fdce6906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6e.png)
《红楼梦》主题研究综述
【摘要】《红楼梦》的主题是20 世纪红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自索隐派提出“清康 熙朝政治小说”,新红学派提出“自叙传说”之后,又先后有人提出“爱情主题说”“政治 历史主题说”“家族衰亡史说”“反封建主义说”“歌颂女儿才华说”,等等,共有30 多种 不同的说法。虽然至今对《红楼梦》的主题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接近的令多数读者信服的观 点,但在20 世纪对这方面的研究所取得的成绩为21 世纪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班级辩论赛
3
《红楼梦》对生活的反映是全方位 的,因此,它表达的主题具有多义 性,主要有“言情说”、“封建家 族衰亡说”、“曹雪芹自传说”、 “赞美女性说”、“色空说”等等。 你更认同哪种主题?请确定一个观
点,分组进行辩论。
4
新红学派的 “自叙传说”
“自叙传”主题说是1921 年胡适在《〈红楼梦〉考证》中
15
一、新红学派的“自叙传说” “自叙传”主题说是1921 年胡适在《〈红楼梦〉考证》中提出来的。他在考证曹雪芹生平和家世 的基础上,得出《红楼梦》这部书是曹雪芹的“自叙传”。胡适用“小心求证”的实用主义考据方法, 用作品来证实作者的身世经历比索隐派是进了一步,但它忽略了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的 创作规律,这也是不正确的。其后,俞平伯、周汝昌等都支持过“自叙传说”。 二、爱情主题说 首倡“爱情主题”说的是何其芳。他在《论“红楼梦”》中说:“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是 《红楼梦》里面的中心故事,是贯穿全书的主要线索。”他进一步说曹雪芹在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所听 见的“红楼梦”十二支曲子[终身误]里,就告诉了我们这个爱情故事的结局将是不幸的。这支曲子暗 示了贾宝玉后来虽然和薛宝钗结婚了,却仍然忘不了林黛玉。这首曲子写得比较含蓄,还只说是“美中 不足”,只说是“意难平”,另一支曲子[枉凝眉]就把贾宝玉和林黛玉互相爱恋而不能结合的痛苦写 得很沉重,简直是一首声泪俱下的悲歌。之后,他又论证了宝黛爱情的来历、特征,以及宝黛爱情悲剧 的原因和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楼梦主题研究作者:朱琪08040155院系:文传学院08级(1)专业:汉语言文学摘要:综观古今,凡不朽的作品,大都涉及人生及人性问题的终极求索,能够引发心灵上的长久共鸣,这正是悲剧精神在文学艺术中的价值体现。
在《红楼梦》这部代表了中国小说水平最高峰的书里,悲剧精神扑面而来,更是其灵魂之所在。
其创造的每个角色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一种悲剧色彩,他们的生命之曲无论怎样演奏,无一不是悲哀的旋律。
恰如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所说:“彻头彻尾之悲剧也”、“悲剧中之悲剧也”。
《红楼梦》是一部内涵丰厚的作品,展示了一个多重层次、又互相融合的悲剧世界。
它以封建贵族青年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中心线索,通过贾、薛等家族由兴到衰的发展历史,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十八世纪中叶广阔的社会现实,集中地表现了封建社会种种尖锐复杂的矛盾斗争,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本质,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
关键词:红楼梦、命运悲剧、爱情婚姻悲剧、家族悲剧、社会悲剧悲剧是人类所追求的美好和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的矛盾。
大凡一部永垂不朽的文学作品,必有精神境界的审美贯穿于其中。
作者所表达的并不仅仅是一个个流于琐碎的故事,而有深刻的哲学意蕴在里面,让人读后对人生有着深沉的思索,并有一种诉说的冲动。
清末国学泰斗王国维断其为哲学﹑宇宙﹑文字且其“大背于吾国人之精神,而其价值亦既存乎于此”【1】。
他认为该书“实示生活此痛苦之由于自造;对其解脱之道不可不由自己术之者也”。
【2】在大观园的虚拟舞台上演出的是看似家常、平常事,而实际上却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不同寻常的人间悲剧。
《红楼梦》是一个理想的美学课堂,在这里,随着一个贵族之家的败落,青春的生命和美好的爱情被几乎无事的悲剧所吞噬,“家”的毁灭,象征着的不仅是封建社会结构最基层的单位的解体,而且更象征着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荒芜,红楼一梦醒来之后,人们发现的是“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眼前却无路可走。
精神的悲剧是最为深刻的悲剧。
《红楼梦》从任何一个角度看都是一部真正的悲剧作品,一部完整的悲剧作品。
它的悲剧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人物的悲剧命运《红楼梦》的悲剧精神主要体现为作者悲剧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作者对悲剧人生有着痛切地感受和透彻的了悟,从而凝结出令人心酸的人生箴言,第一回中“好了歌”便道出了人生的哲学。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3】人的一生主要围绕金钱,功名,妻室,儿女拼搏奋斗的。
但人们为此拼搏一生往往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因此“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4】不过绝大部分人却是蒙昧的,麻木不仁的,他们上演着悲剧又不明就里,所以作者将这种悲剧意识赋予给书中人物。
贾宝玉是《红楼梦》的主要人物,小说的精神内涵与总体结构都是围绕这一人物而形成的。
从大荒山下的顽石到红尘中的宝玉,再回到女娲炼石补天之处,心灵的经历构成了这位贵公子性格世界主轴。
贾宝玉可称是“今古未有之一人”,是那个时代的“怪胎”。
贾宝玉厌恶封建知识分子的仕宦道路,尖锐地讽刺那些热衷功名的人是“沽名钓誉之徒”、“国贼禄鬼之流”;他一反“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观念,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
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5】他嘲笑道学所鼓吹的“文死谏、武死战”的所谓“大丈夫名节”是“胡闹”,是“沽名钓誉”。
贾宝玉在婚姻问题上,他既不考虑家族的利益,门当户对;也不按照传统道德的要求,去选择封建淑女。
他追求的是心灵契合的感情。
贾宝玉这些被封建统治阶级视为“偏僻”、“乖张”、“大逆不道”的言行,正是表现了他对封建统治阶级的精神支柱——孔孟之道的大胆挑战与批判。
贾宝玉的叛逆思想在当时是进步的。
但他毕竟是一个生长在封建贵族家庭里的“富贵闲人”。
他厌恶封建统治阶级的人情世故,不追求功名利禄,所以内心充满着不尽的烦恼,忧愤,焦虑与无奈。
他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观念不融于当时社会,他除林黛玉这个同盟者外再无其他外援,因而毁灭已是看得到的结局。
林黛玉是一个美丽而才华横溢的少女,“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6】她我行我素,用尖刻的话语揭露着丑恶的现实,以高傲的性格与环境对抗,以诗人的才华去抒发对自己命运的悲剧感受,。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7】,是她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8】,岂非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9】,则是对美好理想的渴望与热烈追求;“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10】,表现了她的高洁的情志和坚贞不阿的精神。
林黛玉的悲剧意识伴随着他短暂的一生,她终日以泪洗面,身负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尤其她的诗词,无疑不闪动着悲剧人生的泪光。
另外作者饱含深情,浓墨重彩表现的金陵十二钗,他们性格鲜明,个性各异却无一例外的归入“薄命司”,“千红一窟”,“万艳同悲”,落得个香消玉殒的结局。
“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
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11】“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12】金陵十二钗之女子个个皆非凡,正如作者开头所言,“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其行止识见皆出我之上,知我之罪固多,然闺阁中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孝,使其泯灭也。
”【13】作者对这些女子是充满着深切的爱和同情的,他借贾宝玉之口表达了自己对女性的尊重和平等,同时也是满含着血泪写出了这一个个如花般生命最后凋谢的结局。
即便是八面玲珑,巧言擅辩,心思狠绝如凤姐,最终也只落得个“哭向金陵事更哀”的下场罢了。
作者之于人生悲欢离合所经历的痛苦忏悔以及解脱,都一并蕴含在书中。
书中第二十二回有这样一句话“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无立足境,方是干净【14】”前面几句的意思是说,没有什么可追求的了,便进入了佛性的自由王国,最后两句说,追求佛理的天国这一过程也是空的,一切皆空方是大彻大悟。
最后贾宝玉遁入空门便是这种悲剧世界观最好的诠释。
二、宝黛钗爱情婚姻的悲剧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是《红楼梦》的中心线索,贯穿着小说始终。
“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15】这是贾宝玉梦游幻境时听到的曲子,演唱了宝玉与宝钗的感情始终不能融洽的不幸和对宝钗的冷漠,抒发对黛玉终生难以忘恩负义怀的眷恋之情,充满对封建社会造成他的不幸婚姻的忿懑之情,爱情与婚姻无法在现实中达到统一,造就了宝黛钗的爱情悲剧。
宝、黛、钗就是生长在这种“末世”中的“末世人物”。
他们处在封建大家族的控制之中,又或多或少地受到了近代民主思想的影响,因而自发地形成了两个壁垒分明的阵营:一方是以贾政、宝钗为代表的封建卫道者,作为正统思想的维护派,他们对封建礼教诚惶诚恐、深信不疑,因而对新的思潮深恶痛绝。
另一方是以宝玉、黛玉为代表的民主思想派,作为那个时代的叛逆者,他们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及所处的阶层格格不入。
双方争夺的焦点归结在贾宝玉身上,宝玉是贾府当然的继承人,却与当时污浊世界的意外隔离,使他从大观园那一班涉世未深、纤尘不染的少女身上,看到了理想的、完美的“人”的化身,并以此推论天下女儿。
只有一个人能够理解他,那就是他的盟友林黛玉。
黛玉因“在人屋檐下”而要求人格得到尊重,与宝玉的民主思想意气相投。
他们混沌初开,坐卧不避,言和意顺,略无参商。
经过长期的耳鬓厮磨,潜移默化,二人渐成知己。
他们共读《西厢》,被张生和莺莺的故事所感动;他们共葬落花,为大自然的花开花落而唏嘘。
他们不避耳目,大胆表露,倾心相爱。
显然,这种悖逆传统道德观念和违背家长意志的爱情,使二人在叛逆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宝、黛爱情面临危机,对视爱情为生命支柱的黛玉来说,无疑是重大的打击;宝钗本来就无可无不可,表现最为大度,因而“对黛玉的悒郁不愤,浑然不觉”;宝玉视黛、钗二人,一如纤柳有灵窍,一如娇花具仙姿,“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
因而如置夹缝,左右为难。
但在经过深思熟虑后,在无论哪方面都钗胜于黛的情况下,他却放弃了封建阵营的薛宝钗,选择了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林黛玉。
然而在那可以纵容淫乱,却容不得真正爱情的时代,在表面上礼法森严,实质上庸俗龌龊的贾府中,宝黛之间光明正大的爱情,却被看成是荒唐的、不合时宜的。
宝、钗联姻,遂了封建卫道者们的心愿。
这个看来十分“合理”的结局,却因为忽视了“合情”的基础,使工于心计的宝钗弄假成真,自尝苦果,徒然作了被人利用的工具而已。
可见,双方争夺,两败俱伤,使处于两个不同阵营、代表新旧两种思想的宝、黛、钗同时成为时代的牺牲品。
三、封建大家族没落的悲剧《红楼梦》这部作品仿佛一座摩天大楼,高大严谨,丝丝入扣。
小说以贾府的衰落过程为主线,贯穿起史、王、薛等大家族的没落,描绘了上至皇宫,下及乡村的广阔历史画面,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封建末世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从而客观上显示了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历史趋势。
作者用前五回的序幕奠定了整部书的悲剧基调,营造了全书的悲剧氛围,它预示了这样一个轨迹“家庭——社会——人”,世上所有的一切都将走上毁灭和消亡。
第六回起,作者便层层展开,步步推进,让悲剧的种子,萌发,生长,看似一幅繁华景象,实质危机四伏“山雨欲来风满楼”。
第十六至三十九回,悲剧事件频频发生已露出那下世的光景。
直至八十回之后总爆发,在没有歌舞升平,只有险象环生,树倒猢狲散,达到了悲剧的顶峰。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16】贾府虽经百年,衰败之色虽隐隐显现,然那盛极一时的景象仍依稀可见。
小说第六回通过小人物刘姥姥之眼再现了贾府昔日的辉煌,“荣府大门”前的“石头狮子”无比威严,“簇簇轿马”,人来人往,“挺胸叠肚指手画脚”的家人在“说东谈西”,他们对刘姥姥赔笑的请求“都不理睬”。
钟鸣鼎食之家的气势、威严通过几个镜头便突现出来了。
而后几回写秦可卿之死,元春省亲更是将荣、宁二府的铺张浪费、穷奢极欲表现得淋漓尽致。
“棺木”、“买官”、“做好事”、“动用家人”、“吊丧”、“送殡”,一场丧事竟耗费了数以万计的银两。
盖造省亲别院大观园,同样是一项规模浩大的工程,一砖一瓦、一墙一院、一石一木,件件精细不凡,样样富贵不俗,而其耗费的代价也是可想而知的。
然而“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盛极必衰是不可躲避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