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木薯种质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分析_谭文丽
木薯MeNRT2.5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收稿日期:2018-03-16㊀㊀㊀㊀修回日期:2019-03-19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660253)ꎻ海南大学科研团队项目(hdkytg201706)ꎻ海南省重大科技计划项目(HNGDhs201502)ꎻ海南大学科研启动项目(KYQD(ZR)1845)作者简介:任宁(1993-)ꎬ女ꎬ海南大学热带农林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E ̄mail:renning_hu@163.com通信作者:周扬(1988-)ꎬ男ꎬ博士ꎬ讲师.研究方向:植物抗逆分子生物学.E ̄mail:zhouyang@hainanu.edu.cn第10卷第2期热带生物学报Vol.10No.22019年6月JOURNALOFTROPICALBIOLOGYJun 2019㊀㊀文章编号:1674-7054(2019)02-0111-08木薯MeNRT2.5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任㊀宁ꎬ陈秀珍ꎬ夏幽泉ꎬ白雪杨ꎬ江行玉ꎬ周㊀扬(海南大学热带农林学院/海南省热带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ꎬ海口570228)摘㊀要:木薯具有高产㊁耐旱㊁耐贫瘠等特点ꎬ为了解其耐贫瘠的作用机理ꎬ提高木薯在贫瘠土壤中对氮素的利用率ꎬ以30d龄的 华南8号 组培苗为实验材料ꎬ采用同源克隆技术获得1个高亲和性硝酸根转运蛋白基因NRT2ꎮ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ꎬ该基因开放阅读框全长1479bpꎬ编码492个氨基酸ꎬ命名为MeN ̄RT2.5ꎮMeNRT2.5蛋白有10个跨膜区域ꎬ与橡胶树㊁油桐树㊁可可树等物种的NRT2.5蛋白具有较高的同源性ꎬ其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分别为94%ꎬ89.84%ꎬ87.40%ꎮ半质量RT ̄PCR结果表明ꎬMeNRT2.5基因在根㊁茎㊁叶㊁花等各个器官均有表达ꎬ在成熟木薯植株的根中和组培苗的叶中表达量较高ꎮ实时荧光定量RT ̄PCR分析表明ꎬMeNRT2.5在低浓度NO3-(0.3mmol L-1)处理后ꎬ其在根中的表达量在6h时达到峰值ꎻ高浓度NO3-(3mmol L-1)处理后ꎬ其表达量在根茎叶中均没有明显变化ꎬ即该基因的表达被高浓度NO3-所抑制ꎮ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分析MeNRT2.5在木薯中的功能验证奠定理论基础ꎮ关键词:木薯ꎻ高亲和性硝酸根转运蛋白ꎻ基因克隆ꎻ表达分析中图分类号:Q786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DOI:10.15886/j.cnki.rdswxb.2019.02.003木薯(ManihotesculentaCrantz)原产于美洲热带ꎬ是世界第六大粮食作物(小麦㊁水稻㊁玉米㊁马铃薯㊁大麦)ꎬ其具有适应性强㊁耐旱㊁耐贫瘠等特点ꎬ但要获得高产还需要施加一定的氮肥[1]ꎮ氮是构成生物体的大量元素之一ꎬ在生物体的物质和能量代谢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2]ꎮ在农业种植中ꎬ农民为获得高产ꎬ常常施加大量氮肥ꎬ国内平均氮利用率只有30%~40%[3]ꎮ过量的氮肥随地表径流引起农田渗漏ꎬ造成水体环境和农业面源污染[4]ꎮ而大多数植物的主要氮源是硝酸盐[5]ꎮ因此ꎬ研究木薯对NO3-的吸收转运㊁积累机制ꎬ对于提高木薯氮利用率ꎬ改善生态环境ꎬ保证食品安全和人口粮食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ꎮ在高等植物中已发现2种硝酸盐转运系统:当外界NO3-浓度大于1mmol L-1时ꎬ采用低亲和硝酸盐转运系统(low ̄affinitytransportsystemꎬLATS)吸收NO3-ꎻ当外界NO3-浓度低于1mmol L-1时ꎬ则采用高亲和硝酸盐转运系统(high ̄affinitytransportsystemꎬHATS)吸收NO3-[6-8]ꎮ根系中的NO3-吸收转运是由硝酸根转运蛋白NRT实现的[9]ꎮ两种系统对应的NO3-转运蛋白家族分别为低亲和性NO3-转运蛋白NRT1和高亲和性NO3-转运蛋白NRT2[10-11]ꎮNRT2属于硝酸盐-亚硝酸盐转运体家族(Nitrate ̄nitrite ̄porterꎬNNP)ꎬ该家族属于MFS(MajorfacilitatorsuperfamilyꎬMFS)超家族成员之一[12]ꎮNRT2基因一般编码450~600个氨基酸ꎬ具有12个跨膜结构域ꎬ这些跨膜区分为2组ꎬ每组6个跨膜区ꎬ中间由1个较大的亲水环连接[13]ꎮ目前关于NRT2基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模式植物拟南芥和粮食作物中ꎬ最早分离获得的植物NRT2基因是大麦HvNRT2.1和HvNRT2.2[14]ꎮ之后ꎬ又从水稻中分离出4个NRT2基因[15-17]ꎬ拟南芥中分离到7个NRT2[18]ꎬ玉米[19]㊁大豆[20]和小麦[21]中也都克隆到NRT2基因ꎮ211热带生物学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9年㊀AtNRT2.5基因主要在叶脉以及根毛区细胞表达[22]ꎮTodd等人发现ꎬ拟南芥AtNRT2.5可能与氮磷的相互作用有关[23]ꎮ冯素花[24]等研究表明ꎬ茶树NRT2.5基因在茶树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ꎬ在嫩芽和茎中的表达量较低ꎬ在成熟叶和根中表达量较高ꎮ平邑甜茶MhNRT2.5主要在叶片表达ꎬ且受NO3-的诱导[25]ꎮ水稻的OsNRT2.1ꎬOsNRT2.2和OsNRT2.4基因都较明显地受低浓度NO3-诱导[26-28]ꎮ胡春吉等人发现ꎬ木薯MeNRT2.1基因在根中特异性表达ꎬ且原生质体瞬时表达发现MeNRT2.1蛋白定位在细胞膜上[29]ꎮ除此之外ꎬ关于木薯的硝酸根转运蛋白NRT2基因家族的研究尚未报道ꎮ从木薯中克隆得到NRT2.5基因全长序列ꎬ并对其核苷酸序列和组织表达情况进行分析ꎬ为该基因的进一步应用和木薯吸收转运NO3-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ꎮ1㊀材料与方法1.1㊀材料及处理㊀选用2年生木薯成熟植株的根㊁茎㊁大叶㊁小叶㊁花㊁块根和1月龄木薯组培苗的根㊁茎㊁叶为实验材料ꎮ选择在培养箱培养(光ʒ暗=16hʒ8hꎬ光强300μmol m-2 s-1ꎬ温度28ħꎬ相对湿度60%)30d后生长状态基本一致的 华南8号 木薯组培苗ꎬ并将组培苗放在不含氮源的阿夫道宁[30]培养液中预培养5dꎬ每天更换培养液ꎬ根部遮光通氧以防根部腐烂ꎬ促使木薯组培苗植株体内的硝酸根消耗ꎮ将用阿夫道宁培养液预培养后的木薯组培苗转到浓度分别为0.3mmol L-1和3mmol L-1的KNO3培养液中培养ꎬ分别在0ꎬ3ꎬ6ꎬ9ꎬ12ꎬ24h各时间点各取3株木薯苗的根㊁茎㊁叶混合ꎬ用滤纸吸干水分ꎬ迅速置于液氮中ꎬ-80ħ冰箱存放ꎬ用于提取RNAꎮ1.2㊀菌种㊁载体和试剂㊀大肠杆菌感受态(E.coli)DH5α购自全式金(TransGenBiotechꎬCD ̄201 ̄01)ꎻpMD19 ̄Tvector(TaKaRaꎬCode:6013)㊁DNA聚合酶2ˑPCRSolutionPrimeSTARHS(Premix)(TaKaRaꎬR040A)和反转录试剂盒[PrimeScriptRTreagentkitwithgDNAEraser(PerfectRealTime)ꎬDRR047A]购自宝生物工程(大连)有限公司ꎻ普通GreenTaqMix酶(P131 ̄AA)购自Vazyme公司ꎻ多糖多酚植物总RNA提取试剂盒(RNAprepPurePlantKitꎬDP441)购自天根生化有限责任公司ꎻ小提质粒PlasmidDNAMini ̄prepKit(CatRTP2102 ̄02)购自北京中科瑞泰生物科技公司ꎻPCR纯化试剂盒Cycle ̄PureKit(D6492 ̄01)购自OMEGA公司ꎮ1.3㊀木薯MeNRT2.5基因的克隆㊀参照说明书ꎬ采用总RNA提取试剂盒提取木薯总RNAꎬ并用w=1.2%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完整性ꎮ参照说明书ꎬ用PrimeScriptRTreagentkit将提取的RNA反转录成cD ̄NAꎮ参照GeneBank收录的拟南芥AtNRT2蛋白序列ꎬ从木薯基因组数据库(https:ʊphytozome.jgi.doe.gov/)中进行Blastp检索ꎬ获得木薯NRT2的氨基酸方剂和基因序列ꎮ采用PrimerPremier5.0软件设计引物ꎬ序列为MeNRT2.5 ̄F:5ᶄ ̄ATGGAAGTGGAAACTGCTGG ̄3ᶄꎻMeNRT2.5 ̄R:5ᶄ ̄CTAAGCTCTTCTGC ̄CTCTTTCA ̄3ᶄꎬ引物由上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合成ꎮ扩增程序为94ħ5minꎬ94ħ30sꎬ58ħ30sꎬ72ħ90sꎬ共35个循环ꎬ72ħ10minꎮ反应结束后ꎬ将PCR产物于w=1%的琼脂糖凝胶电泳ꎮ目的条带纯化后与pMD19 ̄Tvector(TaKaRaꎬCode:6013)进行连接ꎬ采用热激法将连接产物转入大肠杆菌感受态DH5α(TransGenBiotechꎬCD ̄201 ̄01)ꎬ挑取阳性克隆送往上海生工测序ꎮ1.4㊀MeNRT2.5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㊀利用Protparam在线软件分析MeNRT2.5蛋白的理化性质ꎮSOPMA软件预测蛋白质的二级结构ꎮ通过TMHMM在线软件对木薯MeNRT2.5基因编码的蛋白进行跨膜区预测ꎮ通过NCBI网站的BlastP对MeNRT2.5蛋白与其他高等植物NRT2蛋白进行同源性比较ꎻ利用MEGA7.0软件ꎬ以邻位相近法(Neighbor ̄Joining)构建进化树ꎮ1.5㊀MeNRT2.5基因的表达分析㊀在提取实验材料不同组织的总RNA后ꎬ以反转录得到的cDNA为模板ꎬ进行半定量RT ̄PCRꎮ目的基因引物为MeNRT2.5 ̄semi ̄F(5ᶄ ̄TGCGAGCATTTCAACTGTCTT ̄3ᶄ)和MeNRT2.5 ̄semi ̄R(5ᶄ ̄GCCTCCTGAAGTTCCCATCT ̄3ᶄ)ꎮ内标基因引物为Actin ̄F(5ᶄ ̄GCCTCCCAAGG ̄TAGCTTTCA ̄3ᶄ)和Actin ̄R(5ᶄ ̄GGTTAATGCAGGGCTCCACT ̄3ᶄ)[31]ꎮ用GreenTaqMix酶(VazymeꎬP131 ̄AA)扩增ꎬ扩增体系参照说明书ꎮPCR程序为预变性94ħ5minꎬ变性94ħ30sꎬ退火58ħ30sꎬ延伸72ħ1minꎬ28个循环ꎬ72ħ10minꎮ用w=1%的琼脂糖凝胶电泳ꎮ结果用于研究MeNRT2.5基因在不同组织的表达量ꎮ为了研究MeNRT2.5基因在不同浓度硝酸盐胁迫下的表达模式ꎬ利用实时荧光定量qRT ̄PCR的方法检测MeNRT2.5基因在0.3mmol L-1和3mmol L-1KNO3处理下的表达模式ꎮ荧光定量引物为MeN ̄RT2.5 ̄qRT ̄F(5ᶄ ̄GCTGATTATGCCGCTTGTGTTTG ̄3ᶄ)和MeNRT2.5 ̄qRT ̄R(5ᶄ ̄GCAGCCTCCTGAAGTTC ̄CCATCT ̄3ᶄ)ꎮ内标基因引物为Actin ̄F(5ᶄ ̄GCCTCCCAAGGTAGCTTTCA ̄3ᶄ)和Actin ̄R(5ᶄ ̄GGTTAATG ̄CAGGGCTCCACT ̄3ᶄ)[31]ꎮ采用ABI7500Real ̄timePCRSystem进行定量分析ꎬ按照NOVA公司的TaqSYBRGreenqPCRPremix(code:EG15135R2S)说明书进行ꎮ实验数据采用2-ΔΔCt方法进行分析ꎬΔΔCt=Treat(Ct目的基因 ̄Ct内参基因) ̄CK(Ct目的基因 ̄Ct内参基因)[32]ꎮ2㊀结果与分析2.1㊀MeNRT2.5基因的克隆㊀根据NCBI公布的拟南芥硝酸根转运蛋白AtNRT2序列ꎬ在木薯基因组数据库(https:ʊphytozome.jgi.doe.gov/)中进行比对ꎬ获得1个NRT基因ꎮ进化分析结果(图1)表明ꎬ该蛋白与已报道的橡胶树(Heveabrasiliensis)HbNRT2.5蛋白同源性最高(94%)ꎬ与桐油树(Jatrophacurcas)㊁蓖麻(Ricinuscommunis)㊁可可树(Theobromacacao)㊁毛茛(Populustrichocarpa)㊁碧桃(Prunuspersica)等的NRT2.5蛋白同源性分别达到89.84%ꎬ87.40%ꎬ85.95%ꎬ86.38%ꎬ83.27%ꎬ推测获得的木薯NRT蛋白功能与其他NRT2.5有相似功能ꎬ因此命名为MeNRT2.5ꎮ以木薯cDNA为模板扩增MeNRT2.5基因ꎬ电泳结果(图2)显示获得1条1479bp的单一条带ꎮ经过连接T载体㊁筛选阳性克隆ꎬ送往公司测序ꎬ证明获得的目的基因片段正确ꎬ将测序正确的样品保存备用ꎮM 11479bp图1不同物种NRT2氨基酸序列的进化树分析Fig.1Phylogenetic tree analysis of NRT2proteinsequences from various plant species.图2MeNRT2.5基因的克隆M :DL2000marker ;1:MeNRT2.5基因的扩增产物Fig.2Cloning of the MeNRT2.5gene M:DL2000marker;1:PCR product of MeNRT2.5gene 2.2㊀MeNRT2.5蛋白的序列分析㊀Protparam在线软件分析显示ꎬMeNRT2.5基因编码的蛋白属于稳定蛋白ꎬ其相对分子质量为53250ꎬ理论等电点为9.15ꎬ不稳定系数为39.89ꎬ脂肪系数为95.61ꎬ亲水性系数为0.48ꎬ化学式为C2446H3773N623O657S26ꎮMeNRT2.5蛋白的氨基酸组成包括30个酸性氨基酸残基(Asp+Glu)和46个碱性氨基酸残基(Arg+His+Lys)ꎬ其中Gly(G)氨基酸所占比例最高为10.6%ꎬHis(H)所占比例最低为1.0%ꎬ具体氨基酸组成见表1ꎮ311㊀第2期㊀㊀㊀㊀任㊀宁等:木薯MeNRT2.5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411热带生物学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9年㊀表1㊀MeNRT2.5氨基酸组成个数及比例Tab.1㊀CompositionnumberandproportionofMeNRT2.5aminoacids名称Name数目Number比例Proportion/%氨基酸类型AminoacidtypeAla(A)4910.0脂肪族类Arg(R)234.7碱性Asn(N)132.6酰胺类Asp(D)163.3酸性Cys(C)112.2含硫类Gln(Q)122.4酰胺类Glu(E)142.8酸性Gly(G)5210.6脂肪族类His(H)51.0碱性Ile(I)357.1脂肪族类Leu(L)5010.2脂肪族类Lys(K)183.7碱性Met(M)153.0含硫类Phe(F)438.7芳香族类Pro(P)173.5亚氨基酸Ser(S)428.5羟基类Thr(T)265.3羟基类Trp(W)91.8芳香族类Tyr(Y)112.2芳香族类Val(V)316.3脂肪族类㊀㊀利用SOPMA软件预测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图3)ꎬ氨基酸参与形成的α-螺旋(alphahelixꎬHh)占46.75%ꎬ延伸链(ExtendedstrandꎬEe)占16.26%ꎬβ-折叠(BetaturnꎬTt)占6.10%和无规则卷曲(Ran ̄domcoilꎬCc)占30.89%ꎮ图3㊀MeNRT2.5的二级结构预测h:α ̄螺旋ꎻe:延伸ꎻt:β ̄折叠ꎻc:无规则卷曲Fig.3㊀SecondarystructurepredictionoftheMeNRT2.5proteinh:Alphahelixꎻe:Extendedstrandꎻt:Betaturnꎻc:Randomcoil㊀㊀通过TMHMM软件对木薯MeNRT2.5蛋白进行跨膜区预测ꎬ结果(图4)表明ꎬ该蛋白含有10个跨膜区域ꎬMeNRT2.5蛋白氨基酸N ̄末端和C ̄末端都位于膜内ꎮ2.3㊀MeNRT2.5基因的表达特性2.3.1㊀不同部位MeNRT2.5的表达分析㊀采用半定量RT ̄PCR技术检测MeNRT2.5基因在不同部位中的表达量ꎮ结果(图5)表明MeNRT2.5基因在根㊁茎㊁叶㊁花中均有表达ꎬ但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量有差异ꎮ在成熟植株中ꎬ根的表达量最高ꎬ老叶和块根中的表达量最少ꎮ在组培苗中ꎬ根㊁茎㊁叶中表达量都较低ꎬ但相对来说ꎬ在组培苗中ꎬ叶中表达量相对较高(图5)ꎮ成熟植株组织培养苗MeNRT2.5Actin根茎老叶嫩叶花块根根茎叶图5MeNRT2.5基因的组织表达分析Fig.5Expression patterns of the MeNRT2.5in cassava tissues 图4MeNRT2.5蛋白的跨膜分析Fig.4Transmembrance analysis of the MeNRT2.5protein 50100150200250300350400450transmembrane insideoutside 1.21.00.80.60.40.20p r o b a b i l i t y TMHMM posterior probabilities for WEBSEQUENCE图6MeNRT2.5在不同处理下的表达模式A :0.3mmol ·L -1KNO 3处理;B :3mmol ·L -1KNO 3处理Fig.6Expression patterns of MeNRT2.5gene under different KNO 3treatmentsA:0.3mmol ·L -1KNO 3treatment;B:3mmol ·L -1KNO 3treatmentRoot Stem Leaf 86420A R e l a t i v e e x p r e s s i o n 03691224t /h Root Stem Leaf 86420R e l a t i v e e x p r e s s i o n B 03691224t /h 2.3.2㊀不同硝酸盐处理下MeN ̄RT2.5基因的表达分析㊀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MeNRT2.5基因在根㊁茎㊁叶中的表达模式ꎮ结果表明ꎬ在0.3mmol L-1KNO3处理下(图6A)ꎬMeNRT2.5基因在根中的表达量逐渐升高ꎬ在6h达到最高值ꎬ与0h相比增高了约6倍ꎻ在9h时表达量又开始降低ꎬ此后逐渐降低恢复到正常水平ꎮ在茎中ꎬ3h时MeNRT2.5基因的表达量达到峰值ꎬ但6h表达量下降ꎬ随后在9h时略微升高ꎬ12h时表达量又达到峰值ꎬ随后在24h时表达量又略微下降ꎮ叶中MeNRT2.5基因呈现上调表达ꎬ在处理后6h表达量达到最大值ꎬ约为起始表达量的3倍ꎬ在9~24h表达量又一直下降ꎬ在24h时表达量近乎检测不出ꎮ在3mmol L-1KNO3处理下(图6B)ꎬMeNRT2.5基因在根中的表达量有微弱的增加ꎬ但变化不明显ꎬ茎和叶中的表达量都没有受到显著影响ꎮ3㊀讨㊀论本实验通过PCR技术首次获得1个木薯NO3-转运蛋白家族NRT2基因ꎬ据生物信息学分析ꎬ其ORF为1479bpꎬ编码492个氨基酸ꎬ具有10个跨膜结构域ꎬ符合NRT2基因家族的共同特征[12-13]ꎮ经过BlastP比对结果和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ꎬ木薯NRT2基因与橡胶树㊁油桐树㊁蓖麻等的NRT2.5基因具有较高的同源性ꎬ在进化上亲缘关系较近ꎬ且与其他植物中报道的NRT2.5基因具有相似的表达模式[22-25]ꎬ该511㊀第2期㊀㊀㊀㊀任㊀宁等:木薯MeNRT2.5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611热带生物学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9年㊀基因可能是木薯的MeNRT2.5基因ꎮLINA等[33]的研究结果表明ꎬAtNRT2.5蛋白在拟南芥茎皮质区㊁拟南芥根毛区的皮质和成熟叶片的叶脉中表达ꎮ本实验半定量RT ̄PCR结果表明ꎬMeNRT2.5基因在根㊁茎㊁叶㊁花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表达ꎬ在成熟植株的根部和嫩叶中表达量较高ꎻ这与拟南芥中AtNRT2.5基因[33]和茶树NRT2.5基因[24ꎬ25]的表达情况基本一致ꎬ但也有差异ꎬ推测是因为基因在不同物种中的表达差异性所致ꎮ实时荧光定量qRT ̄PCR结果表明ꎬ低浓度硝态氮(0.3mmol L-1)处理下ꎬ木薯MeNRT2.5基因在根中较短时间内可达到峰值(图6A)ꎮAtNRT2.1具有NO3-感受器或者信号传感器的功能[34]ꎮ孔敏[35]研究的白菜BnNRT2基因在0.2mmol L-1NO3-处理30min后ꎬBcNRT2的表达量迅速上升ꎬ表明其可能是NO3-感受器ꎬ但是其在感受NO3-中的作用仍需证明ꎮ推测木薯MeNRT2.5基因同AtNRT2.1和Bn ̄NRT2基因一样ꎬ是NO3-感受器ꎬ但还需要进一步实验证明ꎮORSEL[36]和MAYA[37]等研究表明ꎬAtNRT2.5基因的表达受到高浓度NO3-的抑制ꎬ在供应NO3-几个小时后ꎬ其在根中的表达量仅为原来的25%ꎮ本研究中ꎬ高浓度硝态氮(3mmol L-1)处理下ꎬ木薯MeNRT2.5基因的表达量变化亦不明显ꎬ在处理24h时ꎬ茎中表达量为原来50%ꎬ这说明MeNRT2.5的表达可能受到高浓度NO3-的抑制ꎬ这与ORSEL[36]和MAYA[37]在拟南芥中研究的结果一致ꎮ目前ꎬ研究者虽然不断发现不同物种中NRT2基因新成员ꎬ但是在木薯中该基因家族成员数量有多少ꎬ分别如何定位ꎬ具有什么功能等ꎬ有待深入研究ꎮ此外ꎬZHOU[38]和TONG[39]等研究表明ꎬ部分高亲和硝酸根转运蛋白独自并不具有NO3-转运功能ꎬ需要依赖于NAR2蛋白的辅助ꎮKOTUR[40]等人证明ꎬAt ̄NRT2.5和拟南芥硝酸盐转运体伴侣蛋白(NitratetransporteraccessoryproteinꎬAtNAR2.1)形成1个相对分子质量150ˑ103的复合物ꎬ在氮饥饿处理的野生型拟南芥的根中发挥作用ꎮ因此ꎬ木薯MeNRT2.5蛋白吸收转运NO3-是否也需要木薯NAR2.1蛋白的辅助ꎬ两者在质膜上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还需要进一步研究ꎮ本研究成功克隆出木薯MeNRT2.5基因ꎬ丰富了NRT2蛋白家族的物种来源多样性ꎬ并对其表达模式进行初步分析ꎬ为深入了解木薯对NO3-吸收转运和耐贫瘠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ꎬ并为进一步建立低氮高效的农业种植方法提供理论参考ꎮ参考文献:[1]黄洁ꎬ李开绵ꎬ叶剑秋ꎬ等.中国木薯产业化的发展研究与对策[J].中国农业通报ꎬ2006ꎬ22(5):421-426. [2]李建勇ꎬ龚继明.植物硝酸根信号感受与传导途径[J].植物生理学报ꎬ2011ꎬ47:111-118.[3]朱兆良.农田中氮肥的损失与对策[J].土壤与环境ꎬ2000ꎬ9(1):1-6.[4]郭敏ꎬ韩鹏飞.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因及控制对策[J].河北农业科学ꎬ2009ꎬ13(4):93-96.[5]CRAWFORDNMꎬFORDEBG.Molecularanddevelopmentalbiologyofinorganicnitrogennutrition[J].AmericanSocietyofPlantsBiologistsꎬ2002:e0011.[6]FORDEBG.Nitratetransportersinplants:structureꎬfunctionandregulation[J].BiochimicaetBiophysicaActaꎬ2000ꎬ1465(12):219-235.[7]WILLIAMSLEꎬMILLERAJ.Transportersresponsiblefortheuptakeandpartitioningofnitrogenoussolutes[J].AnnualRe ̄viewofPlantPhysiologyandPlantMolecularBiologyꎬ2001ꎬ52(1):659-688.[8]CRAWFORDNMꎬGLASSADM.Molecularandphysiologicalaspectsofnitrateuptakeinplants[J].TrendsinPlantSci ̄enceꎬ1998ꎬ3(10):389.[9]CHAPMANNꎬMILLERT.NitratetransportersandrootarchitectureʊGEISLERMꎬVENEMAK.Transportersandpumpsinplantsignaling[M].Berlin:Springerꎬ201l:165-190.[10]LEERBꎬCLARKSONDT.Nitrogen ̄13studiesofnitratefluxesinbarleyroots.Compartmentalanalysisfrommeasurementsof13Nefflux[J].TheEMBOJournalꎬ1986(5):1753-1767.[11]TSAYYFꎬCHUCCꎬTSAICBꎬetal.Nitratetransportersandpeptidetransporters[J].FEBSLettersꎬ2001ꎬ581:2290-2300.[12]PAOSSꎬPAULSENITꎬSAIERMH.Majorfacilitatorsuperfamily[J].MicrobiolograndMolecularBiologyReviewꎬ1998ꎬ62(1):1-34.[13]GLAVANAꎬFERNANDEZE.Eukaryoticnitrateandnitritetransporters[J].CellularandMolecularLifeSciencesꎬ2001ꎬ58:225-233.[14]TRUEMANLJꎬRICHARDSONAꎬFORDEBG.Molecularcloningofhigherplanthomologuesofthehigh ̄affinitynitratetransportersofChlamydomonasreinhardtii[J].Geneꎬ1996ꎬ175(1/2):223-231.[15]YANMꎬFANXRꎬFENGHMꎬetal.RiceOsNAR2.1intersectswithOsNRT2.1ꎬOsNRT2.2andOsNRT2.3anitratetrans ̄porterstoprovideuptakeoverhighandlowconcentrationranges[J].PlantCellandEnvironmentꎬ2011ꎬ34(8):1360-1372.[16]XUGꎬFANXꎬMILLERAJ.Plantnitrogenassimilationanduseefficiency[J].AnnualReviewofPlantBiologyꎬ2012ꎬ63(1):153-182.[17]TANGZꎬFANXRꎬLIQꎬetal.Knockdownofaricestellarnitratetransporteralterslongdistancetranslocationbutnotrootinflux[J].PlantPhysiologyꎬ2012ꎬ160(4):2052-2063.[18]CRAWFORDNMꎬGLASSADM.Molecularandphysiologicalaspectsofnitrateinplants[J].TrendsinPlantScienceꎬ1998ꎬ3(10):389-395.[19]QUAGGIOTTISꎬRUPERTIBꎬBORSAPꎬetal.Expressionofaputativehigh ̄affinityNO3-transporterandofanH+ ̄AT ̄Paseinrelationtowholeplantnitratetransportphysiologyintwomaizegenotypesdifferentlyresponsivetolownitrogenavaila ̄bility[J].JournalofExperimentBotanyꎬ2003ꎬ54:1023-1031.[20]AMARASINGHEBHꎬDEBRUXELLESGLꎬBRADDONMꎬetal.RegulationofGmnrt2expressionandnitratetransportactivityinrootsofsoybean(Glycinemax)[J].Plantaꎬ1998ꎬ206(1):44-52.[21]赵学强ꎬ李玉京ꎬ刘建中ꎬ等.小麦NO3-转运蛋白基因TaNRT2.3的克隆和表达分析[J].植物学报ꎬ2004ꎬ46(3):347-354.[22]NAZOAPꎬVIDMARJJꎬTRANBARGERTJꎬetal.RegulationofthenitratetransportergeneAtNRT2.1inArabidopsisthaliana:responsestonitrateꎬaminoacidsanddevelopmentalstage[J].PlantMolecularBiologyꎬ2003ꎬ52:689-703.[23]TODDCDꎬZENGPꎬHUETEAMPꎬetal.TranscriptsofMYB ̄likegenesrespondtophosphorousandnitrogendeprivationinArabidopsis[J].Plantaꎬ2004ꎬ219:1003-1009.[24]冯素花ꎬ王丽鸳ꎬ陈常颂ꎬ等.茶树硝酸根转运蛋白基因NRT2.5的克隆及表达分析[J].茶业科学ꎬ2014ꎬ34(4):364-370.[25]王新亮.果树根系硝态氮信号响应关键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ꎬ2012.[26]CAICꎬZHAOXQꎬZHUYGꎬetal.Regulationofthehigh ̄affinitynitratetransportsysteminwheatrootsbyexogenousab ̄scisicacidandglutamine[J].JournalofIntegrativePlantBiologyꎬ2007(49):1719-1725.[27]ARAKIRꎬHASEGAWAH.Expressionofrice(OryzasativaL.)genesinvolvedinhigh ̄affinitynitratetransportduringtheperiodofnitrateinduction[J].BreedingScienceꎬ2006ꎬ56:295-302.[28]缪其松.水稻硝转运蛋白基因OsNRT1.1a和OsNRT1.1b的功能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ꎬ2011.[29]胡春吉ꎬ邹良平ꎬ彭明.木薯MeNRT2.1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J].热带作物学报ꎬ2016ꎬ37(1):117-124.[30]金玲.小白菜水培营养液配方筛选[J].河南农业科学ꎬ2007(9):82-85.[31]MOCꎬWANSꎬXIAXꎬetal.Expressionpatternsandidentifiedprotein ̄proteininteractionssuggestthatcassavaCBL ̄CIPKsignalnetworksfunctioninresponsetoabioticstresses[J].FrontiersinPlantScienceꎬ2018ꎬ9:269.[32]KIVAKKJꎬSCHMITTGENTD.Analysisofrelativegeneexpressiondatausingreal ̄timequantitativePCRandthe2-ΔΔCTmethod[J].Methodsꎬ2001ꎬ25(4):402-408.[33]LINALꎬTAKATOSHIKꎬANA ̄BELENFBꎬetal.TheArabidopsisnitratetransporterNRT2.5playsaroleinnitrateacquisi ̄tionandremobilizationinnitrogen ̄starvedplants[J].ThePlantJournalꎬ2014ꎬ80:230-241.[34]LITTLEDYꎬRAOHꎬOLIVASꎬetal.Theputativehigh ̄affinitynitratetransporterNRT2.1represseslateralrootinitiationinresponsetonutritionalcues[J].Proceedingsof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ofUnitedStatesofAmericaꎬ2005ꎬ102:13693-13698.[35]孔敏ꎬ杨学东ꎬ侯喜林ꎬ等.白菜NRT2基因的克隆及表达模式分析[J].园艺学报ꎬ2011ꎬ38(12):2309-2316.[36]ORSELMꎬKRAPPAꎬDANIELV.F.AnalysisoftheNRT2nitratetransporterfamilyinArabidopsis:Structureandgeneex ̄711㊀第2期㊀㊀㊀㊀任㊀宁等:木薯MeNRT2.5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811热带生物学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9年㊀pression[J].PlantPhysiologyꎬ2002ꎬ129(2):886-896.[37]MAYAKꎬGUILHEMDꎬWAFAARꎬetal.TheNRT2.5andNRT2.6genesareinvolvedingrowthpromotionofArabidopsisbytheplantgrowth ̄promotingrhizobacterium(PGPR)strainPhyllobacteriumbrassicacearumSTM196[J].NewPhytologistꎬ2013ꎬ198:514-524.[38]ZHOUJJꎬFERNÁNDEZEꎬGALVÁNAꎬetal.AhighaffinitynitratetransportsystemfromChlamydomonasrequirestwogeneproducts[J].FEBSLetterꎬ2000ꎬ466(2/3):225-227.[39]TONGYPꎬZHOUJJꎬLIZSꎬetal.Atwo ̄componenthigh ̄affinitynitrateuptakesysteminbarley[J].ThePlantJournalꎬ2005ꎬ41(3):442-450.[40]KOTURZꎬGLASSADM.A150kDaplasmamembranecomplexofAtNRT2.5andAtNAR2.1isthemajorcontributortocon ̄stitutivehigh ̄affinitynitrateinfluxinArabidopsisthaliana[J].PlantꎬCellandEnvironmentꎬ2015ꎬ38:1490-1502.CloningandExpressionAnalysisofMeNRT2.5GeneinCassavaRENNingꎬCHENXiuzhenꎬXIAYouquanꎬBAIXueyangꎬJIANGXingyuꎬZHOUYang(InstituteofTropicalAgricultureandForestryꎬHainanUniversity/HainanKeyLaboratoryforSustainableUtilizationofTropicalBioresourcesꎬHaikouꎬHainan570228ꎬChina)Abstract:Cassava(ManihotesculentaCrantz)ischaracteristicofhighyieldꎬdroughttoleranceandpoorsoiltolerance.Toprobeintothemolecularbasisfortoleranceofpoorsoilsandenhancetheutilizationrateofnitrogenincassavaꎬtwoyearsoldmatureplantsand1month ̄oldtissueculturedplantsofcassavacultivar Huanan8 werecollectedandculturedfor30daysinamediumastheexperimentalmaterialꎬfromwhichahigh ̄affinityni ̄tratetransportergeneNRT2wasisolatedbyusinghomologouscloningtechnique.SequenceanalysisrevealedthattheopenreadingframeofthisgenecalledMeNRT2.5is1479bpandencodes492aminoacids.BioinformaticsanalysesshowedthattheMeNRT2.5proteinhad10transmembraneregionsꎬandhadaahighhomologywiththeNRT2.5proteinofHeveabrasiliensisꎬJatrophacurcasandꎬTheobromacacaoꎬwithitsaminoacidsequencesbe ̄ing94%ꎬ89.84%and87.4%insimilarityꎬrespectively.Semi ̄Quantitativereal ̄timePCRanalysisshowedthattheMeNRT2.5genewasexpressedinrootꎬstemꎬleafꎬflowerandotherorgansꎬwithitsexpressionbeinghigherintherootsofmaturecassavaplantsandintheleavesoftissueculturedplants.Quantitativereal ̄timePCRanalysisshowedthattranscriptoftheMeNRT2.5inroothadapeakexpressionat6hunderthetreatmentwithlowconcentrationNO3-(0.3mmol L-1)butitsexpressiondidnotchangesignificantlyintherootꎬstemandleafafterthetreatmentwithhighconcentrationofNO3-(3mmol L-1)ꎬindicatingthetranscriptoftheMeNRT2.5geneisinhibitedbyhighconcentrationsofNO3-.AlltheseresultsprovideatheoreticalfoundationforfurtheranalysisofthefunctionalverificationoftheMeNRT2.5geneincassava.Keywords:Cassavaꎻhighaffinitynitratetransporterꎻgenecloningꎻexpressionanalysis(责任编辑:叶㊀静)。
266_份木薯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分析评价

热带作物学报2024, 45(4): 712 721Chinese Journal of Tropical Crops266份木薯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分析评价黄渝岚,李艳英,周佳,劳承英,周灵芝,韦本辉,李素平,申章佑*广西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广西南宁 530007摘要:以木薯种质资源为对象,对其8个主要农艺性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表明:8个农艺性状数据呈正态分布,变异系数范围为7.2%~46.9%,其中淀粉产量的变异系数达46.9%,薯干率的变异系数最小,为7.2%。
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性状之间存在一定的显著正相关,其中单株鲜薯质量与茎径呈极显著正相关。
进一步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将8个农艺性状简化为3个主成分,发现2年的累计贡献率分别达92.55%、93.67%。
第一主成分是单株鲜薯质量、鲜薯产量、淀粉产量、薯干产量,第二主成分是淀粉含量和薯干率。
通过聚类分析表明,在欧式距离为6.0处,可将各年份的资源分为4个类群,其中第Ⅱ类群(单株鲜薯质量、鲜薯产量、淀粉产量、薯干产量)表现优异,可优先作为高产优质木薯新品种选育的亲本材料。
关键词:木薯;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中图分类号:S533 文献标志码:A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Agronomic Traits of 266 Cassava Germplasm ResourcesHUANG Yulan, LI Yanying, ZHOU Jia, LAO Chengying, ZHOU Lingzhi, WEI Benhui, LI Suping, SHEN Zhangyou*Cash Crops Research Institute, Guangx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Nanning, Guangxi 530007, ChinaAbstract: Eight main agronomic traits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using cassava germplasm resources.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data for the eight agronomic traits were normally distributed, with the coefficients of variation ranging from 7.2% to 46.9%. Th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for starch yield was 46.9% and th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for the dry matter rate was 7.2%.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re was a degree of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dif-ferent traits, with a highly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weight of fresh tuberous root per plant and stem di-ameter.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combined eight traits into three main components. The cumulative contribution rates in each year amounted to 92.55% and 93.67%, respectively. The first principal components were weight of fresh tuberous root per plant, fresh tuberous root yield, starch yield and dry tuberous root yield. The second principal compo-nents were starch content and dry matter. Cluster analysis suggested that the resources could be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 in each year at the Euclidean distance of 6.0. Group Ⅱhad excellent performances in weight of fresh tuberous root per plant, fresh tuberous root yield, starch yield and dry tuberous root yield, which could be preferred as parental materials for new cassava varieties selection and breeding of high yield and good quality.Keywords: cassava; germplasm resources; agronomic traits; correlation analysis;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cluster analysisDOI: 10.3969/j.issn.1000-2561.2024.04.007木薯(Manihot esculenta Crantz)是大戟科(Euphorbiaceae)木薯属(Manihot)植物,是世收稿日期2023-01-28;修回日期2023-02-10基金项目国家木薯产业技术体系项目(No. CARS-11);广西农业科学院稳定资助科研团队项目(桂农科2021YT056)。
木薯良种引种试验研究

木薯良种引种试验研究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木薯良种引种试验研究,主要包括良种选择、土壤环境、种质保护以及栽培技术。
采用室内和田间的复杂环境的试验,发现了不同的类别的良种,以及种质的优势。
在种植密度和时间等不同情况下,发现了木薯不同地区的生长态势,并且实施了相关的抗病虫处理,以及其他栽培技术措施,使木薯获得最佳的生长效果。
关键词:木薯良种引种试验;良种选择;种质保护;栽培技术正文:随着现代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木薯良种引种试验研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木薯良种引种试验研究,主要包括良种选择、土壤环境、种质保护以及栽培技术。
首先,就良种选择而言,我们首先分析了不同类别木薯的良种,然后根据不同生态环境条件进行优化,以满足不同地区的种植。
其次,土壤环境因素也是很重要的,采用室内和田间的复杂环境的试验,发现了不同的类别的良种,以及种质的优势。
最后,在种植密度和时间等不同情况下,发现了木薯不同地区的生长态势,并且实施了相关的抗病虫处理,以及其他栽培技术措施,使木薯获得最佳的生长效果。
本研究旨在为木薯的良种引种工作提供参考,旨在为木薯的种质保护提供支持。
研究发现,通过木薯良种引种试验,木薯可以得到优质和稳定的产量。
在栽培技术方面,采取不同的施肥、灌溉和优化土壤等措施,可以更好地提高木薯的生长性能,对木薯的种质进行优化和保护。
考虑到木薯种植的复杂性,需要在木薯种植中加强相关的人工干预措施,使木薯获得更多的养分和保护,以便保护木薯的优质种质。
此外,还可以根据不同气候条件,适时采取抗病虫的防治措施,以减少木薯的病虫害发生率,提高木薯的产量和品质。
同时,还应采取措施,促进木薯的种植技术更新,提高木薯的产量和品质。
从木薯良种引种试验研究的角度来看,木薯种质保护和栽培技术是提高木薯产量和品质的关键所在,也是木薯种植的关键因素。
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考察和研究木薯良种引种的栽培技术和种质保护措施,以期更好地帮助木薯种植者取得更大的成功。
31份木薯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31份木薯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及遗传多样性分析作者:谢向誉陆柳英曾文丹赖大欣严华兵来源:《南方农业学报》2017年第03期摘要:【目的】从供试木薯种质材料中筛选优良种质,为我国木薯新品种的选育提供优良亲本。
【方法】从植物学性状、农艺性状及氢氰酸含量等方面对31份国内外引进与收集的木薯资源进行初步鉴定评价,并对相关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
【结果】31份木薯种质资源在叶片形状、叶片颜色、叶裂数、叶柄颜色、叶脉颜色、主茎内外皮颜色、茎秆生长情况、株型、茎分叉、分支角度、株高、主茎高度、主茎直径、块根分布、结薯集中度、块根形状、块根内外皮颜色和块根肉质颜色等方面均表现出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从31份种质资源中筛选出株型较好的资源13份,单株鲜薯产量>2800.00 g的资源4份,氢氰酸含量关键词:木薯;种质资源;鉴定评价;遗传多样性中图分类号: S5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1191(2017)03-0393-080 引言【研究意义】木薯(Manihot esculenta Crantz)为大戟科木薯属植物,主要以收获块根为主,是全球三大薯类作物之一,也是世界第六大粮食作物;木薯用途广泛,可食用、饲用和加工成各种不同工业产品(严华兵等,2015)。
全球有100余个国家种植木薯,我国木薯种植面积约40万ha,主要分布在广西、广东、海南等省(区),其中广西木薯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60%左右。
然而我国木薯产业目前存在种植品种单一、单产低、淀粉含量较低及比较经济效益偏低等突出问题(严华兵等,2015),加强优良木薯品种选育势在必行。
因此,开展特色木薯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及遗传多样性研究,对木薯优良品种的选育及木薯产业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前人研究进展】在对木薯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方面,前人已进行过较多相关研究。
罗霆等(2010)采用产量性状和12个表型性状聚类分析及SSR标记技术对不同产地来源的24份木薯种质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农艺性状的聚类结果与SSR聚类结果存在明显差异,说明木薯在长期的演化和自然选择过程中发生了显著的表型变化。
木薯种质库遗传多样性的EST-SSR标记

木薯种质库遗传多样性的EST-SSR标记韦祖生;夏志强;李开绵;王文泉【期刊名称】《热带作物学报》【年(卷),期】2008(29)3【摘要】采用49对表达序列标签-微卫星标记(EST-SSR)引物对76份木薯材料(39份新引进材料和37份原始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共获得135个多态性位点,每对引物检测等位基因数为1~4个,平均为2.75个;扩增产物的片段大小范围在250~750 bp之间.根据遗传相似系数的聚类分析将所有材料分为5组,即A、B、C、D和E组,其中A、C、D、E 4个组均为新引进种质,B组以0.625 0为阈值,又将其分为5个亚组,其中B1、B2除了个别外,均为新引进种质,B2来自非洲,而B3、B4和B5主要为原有种质和育种品系.同时估算了分组后组间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发现其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达到0.446 5.比较原来多样性分析结果,说明新引进这一批国外种质具有新的遗传类型,丰富了我国木薯种质资源库.【总页数】6页(P304-309)【作者】韦祖生;夏志强;李开绵;王文泉【作者单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海南,儋州,571737;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农学院,海南,儋州,571737;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海口,571101;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海南,儋州,571737;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农学院,海南,儋州,571737;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海口,5711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33【相关文献】1.利用EST-SSR标记构建中国老芒麦品种DNA指纹图谱及种质遗传多样性 [J], 张俊超;谢文刚;赵旭红;张宗瑜;赵永强;王彦荣2.基于EST-SSR标记的珠子参野生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J], 杨维泽;李新华;左应梅;张金渝;杨天梅;杨绍兵;杨美权;邓先能;许宗亮;陈秀花3.基于EST-SSR标记的茅苍术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J], 韩凤;刘春雷;罗川;刘杰;胡开治;肖忠;林茂祥4.基于EST-SSR分子标记的广东油棕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J], 曾宪海; 曾精; 程秋如; 李炜芳; 谢贵水; 刘子凡; 林位夫5.基于EST-SSR标记的陕西茶树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 [J], 班秋艳;潘宇婷;潘铖;胡欣;李叶云;江昌俊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木薯三倍体育种体系构建

木薯三倍体育种体系构建内容摘要:木薯耐贫瘠耐旱,对立地条件和生产技术要求不高,粗放管理也能保持一定的产量,因此,一直以来木薯并不如其它经济作物那样受到重视,基础研究及遗传多样性探索远远滞后。
随着木薯的广泛应用,木薯的生产和品种选育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关键词:木薯三倍体育种秋水仙素一、什么叫三倍体育种?三倍体育种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三倍体育种:通过增加染色体组数以改造生物遗传基础,获得三倍体育种材料,从而培育出符合人类需要新品种的方法。
植物细胞核内染色体组加倍以后,常常带来形态和生理上的变化。
在同一树种中,多倍体的个体与二倍体相比,常会出现下列特点: (1)巨大性。
随着染色体加倍,细胞及细胞核变大,因而组织和器官也变大。
朱之悌等(1995)选育出的毛白杨异源三倍体B301单株材积比自然二倍体高出25倍,由于多倍体的细胞巨大性使林木纤维长度增大,5a生的三倍体木材纤维平均长达到1.28mm,比同龄普通二倍体毛白杨长52.4%;α-纤维素含量提高,可达到53.21%,比同龄二倍体毛白杨高5.8%。
(2)代谢产物增加。
在木本植物育种中,多倍体育种可望使利用组织代谢产物的经济树种品质性状得到改善提高,如树木叶蛋白、橡胶以及黄酮等,从而提高林木的利用价值,降低生产成本。
有关育种成果已经在生产中得到应用,其中四倍体橡胶树的产胶量比二倍体亲本提高34%;三倍体漆树的产漆量比二倍体高出1~2倍;三倍体桑树在产叶量和叶品质等方面均优于二倍体等。
(3)可孕性低。
多倍体由于减数分裂中染色体配对的紊乱,势必会产生一些非整倍性配子,从而导致育性降低,表现为无籽或种子皱缩,但其降低程度却因基因型差异而差别很大。
对于果树来说,通过诱导加倍获得多倍体后,果实不仅变大,而且有可能表现无核或少核性状,因此在果树育种上具重要应用价值。
诱导多倍体还可以改良果实的品质,同时也能通过无性繁殖长期保存和利用。
柑橘三倍体品种果大,无核(尹华林等,1998)。
自然低温条件下木薯种质出苗率和株高的调查评价

自然低温条件下木薯种质出苗率和株高的调查评价徐娟;黄洁【摘要】对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国家木薯种质资源圃的600份木薯种质在自然低温条件下的出苗率和株高进行调查评价.结果发现:马来西亚和泰国木薯种质的出苗率较高,转基因木薯种质的出苗率较低;在我国主栽木薯品种中,华南201、桂热5号、新选048、华南205、桂热4号和桂热3号的出苗率和苗期长势均较好.【期刊名称】《广东农业科学》【年(卷),期】2013(040)001【总页数】3页(P16-18)【关键词】木薯;种质;低温;出苗率;株高【作者】徐娟;黄洁【作者单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农业部木薯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海南儋州57173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33木薯(Manihot esculenta Crantz)生长于热带、亚热带地区,适应性强,耐旱、耐瘠,易于种植和管理[1],其发芽出苗的最低温度为14~16℃,最适生长温度为25~29℃,在14℃时生长缓慢,10℃以下停止生长,并受寒害[2]。
在适宜的温度和水分条件下,木薯出苗快,出苗率高。
我国一般在11月份至翌年春天种植木薯,如果在晚冬早春种植,遇到长时间的低温阴雨天气,木薯则会发芽迟缓,容易缺苗[3]。
可见,在实际生产中选用出苗率高的木薯品种尤为重要。
目前,尚未见到系统评价木薯种质在低温条件下出苗率的报道。
因此,我们于2011年11月至2012年2月对国家木薯种质资源圃中600份木薯种质在自然低温条件下的出苗率及株高进行了调查评价,以期为推荐在低温条件下出苗率高、苗期长势好的木薯品种(品系),以及筛选抗逆性强的育种材料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地概况种质圃试验地为花岗岩发育的砖红壤,肥力中等,经一犁两耙,地力均匀,pH值为5.2,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分别为 0.57、0.50、0.83 g/kg,速效磷含量为5.3 mg/kg,碱解氮含量为85.7 mg/kg。
木薯丝的生物多样性与遗传育种研究

木薯丝的生物多样性与遗传育种研究木薯丝(Manihot esculenta Crantz)是一种重要的作物,被广泛种植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它不仅可以作为食物提供能量,还可以提供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
随着全球人口的增加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木薯丝的生物多样性和遗传育种研究变得非常重要。
木薯丝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对保护和管理该作物的遗传资源非常关键。
木薯丝的品种非常多样化,包括不同的颜色、形状和味道。
通过研究木薯丝的生物多样性,我们可以了解不同品种的适应性和抗逆能力,从而为木薯丝的种植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表明,木薯丝的生物多样性与其遗传多样性密切相关。
遗传多样性是指个体之间的基因差异。
木薯丝的遗传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环境意义。
首先,遗传多样性可以提供基因资源,使育种人员可以选择最佳的品种进行改良和培育。
其次,遗传多样性可以增加作物的抗性,降低疾病和害虫的风险。
此外,遗传多样性还可以增强作物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
近年来,随着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木薯丝的遗传育种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通过分析和比较不同品种的基因组,科学家们发现了与木薯丝生长发育和抗逆能力相关的关键基因。
这为木薯丝的品种改良和育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遗传育种是利用遗传杂交和选择的方法改良植物的性状和品质。
在木薯丝的遗传育种中,科学家们主要关注提高其产量、品质和抗病性。
他们通过杂交不同品种或品系,选择和培育具有优良性状的后代。
这些改良的品种可以提高木薯丝的经济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
除了传统的遗传育种方法外,分子育种方法也在木薯丝的遗传育种中得到广泛应用。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是一种利用分子标记筛选和选择育种材料的方法。
通过标记与某个性状相关的分子,育种人员可以快速筛选出具有目标性状的个体,并进行后续的交配和选择。
这种方法可以大大加快育种进程,提高育种效率。
此外,转基因技术也被应用于木薯丝的遗传育种。
转基因木薯丝具有抗虫害、耐旱性和耐盐性等优良性状。
木薯SCARECROW-LIKE(SCL)基因克隆、生物信息学及非生物胁迫下表达分析

木薯SCARECROW-LIKE(SCL)基因克隆、生物信息学及非生物胁迫下表达分析作者:樊铸硼罗兴录单忠英黄堂伟程隆祥吴美艳来源:《南方农业学报》2020年第08期摘要:【目的】克隆木薯SCARECROW-LIKE(MeSCL)基因,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检测其在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情况,为深入研究木薯MeSCL基因响应非生物胁迫的调控机制提供理论参考。
【方法】以木薯品种D346为材料,采用RT-PCR克隆MeSCL基因编码区(CDS)序列,并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进行序列特征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检测其在干旱、盐、氧化和低温胁迫下木薯叶片中的表达情况。
【结果】克隆获得的MeSCL 基因编码区(CDS)序列全长1655 bp,与参考序列(GenBank登录号LOC110627921)仅存在2个碱基的差异,开放閱读框(ORF)的长度为1560 bp,编码519个氨基酸,编码蛋白分子量为57.84 kD,等电点(pI)为6.08,脂肪系数为80.46%,总平均亲水性指数为-0.195,为亲水性蛋白,含有1个信号肽、6个从内部到外部的跨膜螺旋区和5个从外部到内部的跨膜螺旋区,定位于细胞核和内质网中,属于GRAS蛋白家族成员,具有该家族的保守结构域。
MeSCL蛋白三级结构模型显示,该蛋白含有14个典型的α螺旋、10个β-折叠和36个β-转角。
MeSCL蛋白与橡树HbSCL蛋白的相似性最高,为90.80%,与蓖麻RcSCR、胡杨PeSCL、毛果杨PtSCR、可可树TcSCR和哥伦比亚锦葵HuSCL蛋白的相似性在80.00%左右。
MeSCL基因受干旱、盐、氧化和低温胁迫诱导表达量整体呈升高趋势,但在不同处理时间的表达量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干旱和氧化胁迫下,MeSCL基因均在处理24 h时表达量最高,分别是对照的6.05和11.17倍,而盐和低温胁迫下,MeSCL基因均在处理6 h时表达量最高,分别是对照的11.76和3.80倍。
5个木薯品种染色体核型与聚类分析

5个木薯品种染色体核型与聚类分析李晓莉;贺新桠;肖鑫辉;高和琼;庄南生;王英【摘要】本研究对5个木薯品种进行核型分析以揭示其核型特征,通过聚类分析来自4个产地的5个品种间的相似性,以探讨其亲缘关系.实验采用压片法,以木薯嫩叶为材料,运用DPS软件对核型资料按照最长距离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木薯5个品种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36,其中,SC12的核型公式为2n=36=34m+2sm,SM2300-1的核型公式为2n=36=36m(4SAT)、桂热5号的核型公式为2n=36=36m,云南8号与ZM8752的核型公式均为2n=36=34m(4SAT)+2sm.核型不对称系数范围在56.58~58.85之间,核型类型依次为1A、1B、1B、2A、1A,对称程度较高.聚类结果显示,在遗传距离为0.4时,5个品种分为3类.第Ⅰ类为云南8号,第Ⅱ类包括ZM8752与SM2300-1,第Ⅲ类包括SC12和桂热5号,5个品种存在一定的核型差异,说明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期刊名称】《热带作物学报》【年(卷),期】2019(040)001【总页数】8页(P79-86)【关键词】木薯;核型分析;聚类分析【作者】李晓莉;贺新桠;肖鑫辉;高和琼;庄南生;王英【作者单位】海南大学热带农林学院,海南海口 570228;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海南儋州 571737;海南大学热带农林学院,海南海口 570228;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海南儋州 571737;海南大学热带农林学院,海南海口 570228;海南大学热带农林学院,海南海口 570228;海南大学热带农林学院,海南海口 5702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33木薯(Manihot esculenta Crantz)是世界三大薯类之一,是重要的粮食作物[1]。
目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种质资源研究所国家木薯种质资源圃保存了228份木薯种质资源,其中国内资源105份[2]。
木薯的生物技术和分子育种研究进展

木薯的生物技术和分子育种研究进展木薯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和工业原料,被广泛种植于世界各地。
然而,传统的育种方法对于改良木薯的品质和抗性存在很大的限制。
为了提高木薯的产量和品质,并增强其抗病性和适应性,研究人员利用生物技术和分子育种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进展。
首先,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研究人员成功地将外源基因导入到木薯中,从而赋予其抗性和耐逆性。
例如,在木薯中引入外源基因可以增强其抗虫性,减少虫害对木薯的损害。
此外,通过基因编辑技术,研究人员还能够精确地修改木薯基因组,以改变其性状。
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木薯的抗性和适应性得到了有效提升,为木薯产量和品质的改良提供了新的途径。
其次,分子育种技术在木薯的遗传改良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研究人员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基因组选择等技术,加速了木薯良种选择的进程。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研究人员能够通过特定的标记位点检测出携带目标基因的个体,从而加速选择进程,减少了繁琐的人工筛选过程。
通过基因组选择,研究人员能够同时筛选多个性状,提高选择效率。
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大大加快了育种进程,还提高了选育种质的精准性和效率,为木薯的良种选育提供了科学依据。
此外,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等技术的发展也为木薯的生物技术和分子育种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转录组学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全面了解木薯基因表达的动态变化,揭示其在不同生长和环境条件下的适应机制。
代谢组学可以帮助研究人员解析木薯代谢物的合成和积累规律,从而调控木薯的品质特点。
这些研究手段为木薯品质的改良提供了全面的信息和潜在的靶点。
此外,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也为木薯的分子育种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CRISPR-Cas9系统的出现使得基因组编辑更加精准、高效和经济。
研究人员可以利用基因编辑技术针对木薯中特定的基因进行精确修饰,以改变其性状。
CRISPR-Cas9系统的应用提供了一种更加直接、便捷和高效的方式来改良木薯基因组,并且具有显著的应用前景。
国内603份木薯种质对细菌性枯萎病抗性评价

国内603份木薯种质对细菌性枯萎病抗性评价卢昕;李超萍;时涛;陈江莎;黄贵修【摘要】细菌性枯萎病是当前我国木薯生产中的第一大病害.比较剪叶、针刺和喷雾等接种方法,发现剪叶法适用于大批量的种质抗性评价.采用剪叶法完成了603份木薯种质的抗性评价,结果表明高抗种质仅有6份,绝大多数种质均表现出一定的感病性.在广东省开平市进行29份木薯种质的田间发病情况调查,结果表明华南系列、桂热系列等主栽种质均不抗病.【期刊名称】《热带农业科学》【年(卷),期】2013(033)004【总页数】5页(P67-70,90)【关键词】木薯;细菌性枯萎病;抗性评价【作者】卢昕;李超萍;时涛;陈江莎;黄贵修【作者单位】海南大学环植学院海南海口570228;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农业部热带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海南省热带农业有害生物监测与控制重点实验室海南海口571101;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农业部热带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海南省热带农业有害生物监测与控制重点实验室海南海口571101;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农业部热带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海南省热带农业有害生物监测与控制重点实验室海南海口571101;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农业部热带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海南省热带农业有害生物监测与控制重点实验室海南海口5711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33木薯(Manihot esculenta Crantz)为大戟科(Eu鄄phorbiaceae)木薯属灌木状多年生作物,与甘薯、马铃薯并列世界三大薯类作物。
木薯具有产量高、耐贫瘠、适应性广、粗生易种等优点,因此自1820年前后引入我国后已在华南地区广泛种植。
近年来,我国木薯种植面积一直保持在40万hm2以上[1],是热区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
木薯块根肉质,富含淀粉,以之为基础的食品和生物能源等产业是热区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7个食用木薯种质的综合特性评价

7个食用木薯种质的综合特性评价付海天;马崇熙;田益农;赵英;罗燕春;韦祖生;黄建祺;俞奔驰;文峰;卢赛清;郑华【摘要】研究了7个食用木薯种质的农艺性状、产量、淀粉含量、氢氰酸含量、胡萝卜紊含量和蛋白质含量.结果表明7个食用木薯种质各有所长,均有作为新品种选育或作为育种亲本创制新种质的应用前景,其中2014-68和14S-35产量和淀粉含量极高,产量分别达60.9±13.0 t/hm2、53.7±8.7 t/hm2,淀粉含量较高,而氢氰酸低,可以做工业与食用兼用品种;14S-36和2014-41胡萝卜素含量极高,分别达1330 μg/100 9和1600 μg/100 9,分别比对照高410%、513%,故薯肉自带诱人的鲜艳黄色,且产量较高,可作特异木薯食用品种;老挝6、14S-35和贵港食用的蛋白质含量较高,分别比对照高74%、44%和28%.【期刊名称】《农业研究与应用》【年(卷),期】2019(032)003【总页数】4页(P1-4)【关键词】食用木薯;种质;特性评价【作者】付海天;马崇熙;田益农;赵英;罗燕春;韦祖生;黄建祺;俞奔驰;文峰;卢赛清;郑华【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木薯研究所,广西南宁530001;广西壮族自治区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木薯研究所,广西南宁530001;广西壮族自治区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木薯研究所,广西南宁530001;广西壮族自治区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木薯研究所,广西南宁530001;广西壮族自治区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木薯研究所,广西南宁530001;广西壮族自治区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木薯研究所,广西南宁530001;广西壮族自治区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木薯研究所,广西南宁530001;广西壮族自治区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木薯研究所,广西南宁530001;广西壮族自治区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木薯研究所,广西南宁530001;广西壮族自治区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木薯研究所,广西南宁530001;广西壮族自治区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木薯研究所,广西南宁530001【正文语种】中文木薯(Manihot Esculenta Crantz)是世界三大薯类作物之一,同时也是世界七大作物之一[1],有“地下粮仓”、“淀粉之王”和“能源作物”之美称[2-4]。
基因型和环境对小麦种子活力的影响

基因型和环境对小麦种子活力的影响佟汉文;刘易科;朱展望;张宇庆;陈泠;高春保【期刊名称】《麦类作物学报》【年(卷),期】2012(32)6【摘要】为了明确环境、基因型及其互作对小麦种子活力的影响,以湖北省小麦区域试验三个试点的16个小麦新品种(系)为材料,对收获后的种子进行发芽率、幼苗干重及简易活力指数的计算并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发芽率、幼苗干重及其简易活力指数在地点间、品种(系)间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且品种(系)间的差异均比地点间的差异大,发芽率和简易活力指数的地点×品种(系)互作(GEI)间差异也达到了极显著水平。
(2)发芽率和简易活力指数以武汉最高,且与其他地点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而幼苗干重则以荆州最高,与武汉差异不显著。
(3)鄂麦27和楚0805的发芽率较高,襄麦27和河科大9612的幼苗干重最高,而鄂麦27的简易活力指数最高。
(4)简易活力指数与发芽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幼苗干重呈不显著的正相关,而发芽率与幼苗干重呈不显著的负相关。
【总页数】4页(P1167-1170)【关键词】小麦(Triticum;aestivum)种子;发芽率;幼苗干重;简易活力指数【作者】佟汉文;刘易科;朱展望;张宇庆;陈泠;高春保【作者单位】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2.1;S314【相关文献】1.环境变量对冬小麦基因型×环境互作的影响:复加性因子回归与AMMI的比较[J], M.Brancourt-Hulmel;向平2.基因型和基因型—环境互作对黑麦、小黑麦、小麦中驻萎镰菌醇的积聚和赤霉病抗性的影响 [J], 邱敦莲;T.Miedaner;等3.基因型和环境对小麦赤霉病抗性的响应及其对千粒重的影响 [J], 何贤芳;赵莉;刘泽;汪建来4.基因型和种子大小对小麦种子活力的影响 [J], 朱建峰;陈春环;吉万全5.基因型和环境对小麦产量、品质和氮素效率的影响 [J], 金欣欣;姚艳荣;贾秀领;姚海坡;申海平;崔永增;李谦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木薯的遗传改良和转基因技术研究进展

木薯的遗传改良和转基因技术研究进展木薯(Manihot esculenta Crantz)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它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广泛种植。
然而,由于木薯的某些遗传特性和营养成分的限制,其产量和质量上尚存在一些挑战。
因此,对木薯的遗传改良和转基因技术的研究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遗传改良是一种通过选择最优质的品种培育新品种的方法。
对于木薯来说,目标包括提高抗病性、耐旱性和耐盐性,提高产量和品质,并减少有害物质的含量。
研究人员通过传统的育种方法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展开了一系列的遗传改良研究。
首先,提高木薯的抗病性是一个重要的目标。
木薯常常受到多种病害的侵袭,如木薯花叶病、木薯细菌性枯萎病等。
科学家们通过选择抗病品种进行交配,并利用分子标记技术筛选出具有抗病基因的亲本,以提高抗病性。
其次,提高木薯的耐旱性和耐盐性也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木薯常常生长在水分不足和盐碱土壤中,耐旱性和耐盐性的提高将有助于提高木薯的适应能力。
研究人员通过选择在干旱和盐碱条件下生长良好的木薯品种,并通过遗传材料交配和基因编辑等方法,培育出具有较好耐旱性和耐盐性的新品种。
此外,在提高木薯的产量和品质方面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科学家们利用标记辅助选择技术筛选具有高产量和优质性状的品种,并通过杂交和转基因等方法,增加木薯的淀粉含量、改善淀粉的糊化特性,从而提高木薯的经济价值和食用品质。
与遗传改良相比,转基因技术是一种较新的研究方法。
通过转基因技术,研究人员可以将外源基因导入木薯细胞中,从而使木薯获得新的性状和功能。
在木薯的转基因研究中,主要涉及到增加木薯的抗虫性、抗病性和耐逆性等方面的研究。
提高木薯的抗虫性是转基因技术的一个重要应用。
木薯往往受到害虫的侵袭,如象甲、刺蛾等。
科学家们通过转基因技术将具有抗虫基因的Bt基因导入木薯中,使得木薯对害虫具有一定的抗性。
这一研究为木薯的产量和质量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此外,转基因技术还可以被用于木薯的抗病性和耐逆性的提高。
木薯的病害抗性和抗性育种的研究

木薯的病害抗性和抗性育种的研究木薯(Manihot esculenta Crantz)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被广泛种植于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儿茶酚酶(POD)和木薯藤腐病是木薯生产中最主要的病害之一,严重影响了木薯的产量和品质。
因此,研究木薯的病害抗性和抗性育种成为目前木薯种植者和科学家们的重点研究方向。
病害抗性是指植物对病原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反应,是植物对胁迫的生物防御机制。
木薯作为典型的热带作物,生长环境复杂多变,容易受到各种病害的侵袭。
通过研究木薯的病害抗性,我们可以了解木薯抵抗病害的机制,为病害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木薯藤腐病是木薯生产中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由真菌Phytophthora meadii引起。
它会导致木薯藤枯萎、死亡,从而影响木薯的产量和品质。
目前,针对木薯藤腐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是化学药剂的使用,但长期使用化学药剂会对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潜在危害。
因此,研究木薯的抗性育种,培育出抗藤腐病的品种,成为了农业科学家们的重要任务。
研究表明,木薯的病害抗性与其遗传背景密切相关。
通过进化和选择,木薯在长期的自然和人工选择中,逐渐形成了一些抗病品种。
因此,了解和利用木薯的遗传多样性,挖掘抗病基因资源,对于培育具有抗性的新品种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人员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和基因组学研究的方法,可以对木薯的遗传背景进行深入解析,为病害抗性育种提供理论指导。
目前,一些研究机构和农业科学家们已经开展了木薯的抗性育种工作。
通过基因交叉育种和遗传改良等手段,培育出一些抗病性较强的新品种。
同时,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如转基因技术,也被用于提高木薯的抗病性。
然而,转基因木薯引起的争议较大,其安全性和环境风险也需要进一步研究和监测。
此外,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也对木薯的抗病性具有一定的影响。
通过优化土壤肥力、种植方式和病害管理措施,可以提高木薯植株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农民可以采用合理的轮作制度、间作种植和合理施肥,增加土壤中有益菌类的数量,改善土壤环境,从而提高木薯的抗病性。
木薯研究概述

木薯研究概述前言薯类作为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在我国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薯类作物中的木薯在我国作为生物质能源、工业淀粉原料和潜在的粮食资源是热区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随着木薯需求量持续增长,其种植潜力问题越来越受到研究机构与政府部门重视,但由于木薯以无性繁殖为主,遗传高度杂合和有性子代严重分离等不利因素导致育种周期长,育种进展缓慢,在新品种育种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1 木薯简介木薯亦称树薯,大戟科(Euphorbiaceae)植物,学名为Manihotesculenta,原产于美洲热带地区的亚马逊河流域,是世界7大作物之一,与马铃薯、红薯并列为世界三大薯类作物。
木薯适宜栽培区域水平分布为南纬30°~北纬30°之间的热带地区和部分亚热带地区,垂直分布为海拔2300 m以下地区。
木薯具有粗生粗长,耐贫瘠、干旱、酸性土壤,可种植于山地土壤,不与粮争地;以无性繁殖为主,管理粗放,种植成本低;光合效率高,鲜木薯单产潜力可高达90 t/hm2等诸多优点,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目前,世界木薯主产国有尼日利亚、巴西、刚果(金)、印度尼西亚、泰国、莫桑比克、加纳、安哥拉、坦桑尼亚等。
中国于19世纪20年代引种栽培,首先在广东高州一带栽培,随后引入海南岛,现已广泛分布于华南地区,以广西、广东和海南栽培最多,福建、台湾、云南、江西、四川和贵州等省的南部地区亦有栽培。
近些年,随着我国对于木薯的利用力度增加,本国生产的木薯量已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的木薯需求,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木薯进口国。
2木薯生产的重要性木薯可供食用、饲用和工业上开发利用。
木薯块根淀粉是工业上主要的制淀粉原料之一。
世界上木薯全部产量的65%用于人类食物,是热带湿地低收入农户的主要食用作物。
作为生产饲料的原料,木薯粗粉、叶片是一种高能量的饲料成分。
在发酵工业上,木薯淀粉或干片可制酒精、柠檬酸、谷氨酸、赖氨酸、木薯蛋白质、葡萄糖、果糖等,这些产品在食品、饮料、医药、纺织(染布)、造纸等方面均有重要用途,在我国主要用作饲料和提取淀粉。
973项目申报书——重要热带作物木薯品种改良的基础研究

项目名称:重要热带作物木薯品种改良的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彭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起止年限:2010年1月-2014年8月依托部门:农业部海南省科技厅一、研究内容1、木薯淀粉高效累积的分子基础采用块根淀粉率差异显著的木薯品系,监测其块根发育的生物学全过程,采用转录组、全长cDNA文库、miRNA和基因芯片等先进的分析手段,寻找木薯淀粉高效累积的主要代谢途径,发掘关键基因,建立相关候选基因间的调控网络。
通过对木薯淀粉积累重要时间节点的转录组和全长cDNA文库分析,筛选淀粉高效累积相关的候选基因并获得其全长序列克隆;通过miRNA测序及其靶基因预测分析,发现淀粉高效累积相关的miRNA及其靶基因(Target genes);通过基因芯片杂交,解析淀粉高效累积相关候选基因和miRNA的时空表达谱。
综合候选基因,miRNA及其靶基因和表达谱信息,利用基因网络分析平台,构建木薯淀粉高效累积的基因调节网络并发现关键节点基因。
进而,利用木薯全基因组序列,将淀粉高效累积的相关基因定位到基因组物理图谱,比较分析这些基因在高淀粉品系、低淀粉野生种和糖木薯3个基因组中的差异,揭示这些功能基因在进化中的结构演化关系。
通过比较基因组学的方法,发掘木薯近缘作物光合产物形成与分配的关键基因及其共性机制。
从而,建立木薯及其近缘作物光合产物高效累积的理论基础。
2、木薯逆境适应的调控机理选择对干旱、土壤贫瘠耐性和敏感的木薯基因型,完成诱导和非诱导胁迫处理的生物学过程,测定两个处理的转录组和miRNA表达信息,分别获得mRNA 基因的表达类型及其丰度信息和木薯逆境诱导表达的miRNA,并根据miRNA 基因序列,预测miRNA调控的靶基因(Target genes)。
通过基因芯片杂交及分析,获得木薯抗逆相关候选基因和miRNA的时空表达谱,构建木薯逆境适应的基因调节网络并发现关键节点基因。
对关键基因进行差异表达分析和miRNA与靶基因相互作用分析。
5个木薯品种在不同水土流失治理区中的应用与评价

5个木薯品种在不同水土流失治理区中的应用与评价周龙生;李和平;张树河【摘要】以F15、F901、G15、SC5和GR911等木薯品种为材料,在长汀县三洲镇不同水土流失治理区进行试验种植,结果表明:在马尾松林下种植品种以F15和GR911表现较好,每667 m2块根产量分别为1.32 t和1.41 t;试验的5个品种均适宜在废矿区种植,每667 m2块根产量为1.80-2.60 t.【期刊名称】《福建农业科技》【年(卷),期】2016(000)006【总页数】2页(P5-6)【关键词】木薯;水土流失;治理;评价【作者】周龙生;李和平;张树河【作者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研究所 363005;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研究所 363005;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研究所 363005【正文语种】中文我国是一个水土流失严重的国家,水土流失直接导致耕地资源减少,生态环境恶化,进而危及人类发展和生存。
长汀县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县份之一,水土流失历史长、面积广、程度重、危害大,居全省之首[1-2]。
30多年来,在国家、省市各级领导的重视与支持下,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取得明显成效,水土流失区植物种类明显增加,由原来的马尾松、芒萁和杨梅为主恢复到桉树、红叶石楠、百喜草、狼尾草、木豆、向日葵、苎麻、饲用牧草、芒草等多种植物品种类型,丰富了流失区的生物多样性[3-5]。
木薯属大戟科木薯属植物,耐旱、耐贫瘠,适应性强,适宜在红壤地生长,现广泛种植于我国南方亚热带地区[1]。
长汀县三洲镇水土治理主要有马尾松林下和废矿区两种待修复区,由于土壤、光照、温度等条件限制,生物多样性指数比较低,仍需增加水土保持的植物种类,以恢复水土流失区植被的多样性。
2015年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研究所根据水土流失区的土壤及气候条件,选择5个适应性强的木薯品种进行试验种植,对各木薯品种的农艺性状、适应性及种植效应进行观察与比较评价,为在水土流失区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Σ yge=μ+αg+βe+ λnγδnδgn+θge i=1
式中, yge 是在环境 e 中基因型 g 的产量, μ 代
表总体平均值, αg 是基因型平均偏差(各个基因型
平均值减去总的平均值), βe 是环境的平均偏差(各
个环境的平均值减去总的平均值), λn 是第 n 个主
成分分析的特征 值 , δgn 是 δg 第 n 个 主 成 分 的 基 因
作者简 介 谭文丽(1988年—), 女,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能源植物。 *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 吴文嫱(WU Wenqiang), E-mail:
wqiang_81@; 黄东益(HUANG Dongyi), E-mail: hdongyi@。
干物质率=干重/鲜重, 每份种质每个小区抽 取 3 根 鲜 薯 块 , 分 别 切 取 300 g, 烘 干 后 进 行 称 干重;
收获指数=薯块重/全株重。 1.3 统计分析
应用 DPS7.05 软件的 AMMI 模型, 对连续 3 年 的干物质率、 收获指数的基因型、 环境和基因型与 环境(G×E)互作进行分析。 其模型为:
第 12 期
谭文丽等: 木薯种质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分析
-2321-
定性 (DUS), 是 衡 量 一 个 品 种 最 重 要 的 指 标[3], 而 高产、 稳产、 优质和高效也一直是优良品种的重要 特征。 所以, 对育种中间材料进行稳定性和适应性 分析, 是筛选优良种质的重要环节。
评价品种稳定性的方法很多, 其中应用最为广 泛的是 AMMI 模型(Additive Main Effects and Multiplicative Interaction Model), 又称主效可 加互作可 乘 模 型 。 [4-5] 该 模 型 将 方 差 分 析 和 主 成 分 分 析 综 合 在一起, 不仅可分析基因型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还能 对基因型相关性状的稳定性进行评 价 。 [4-7] 近年来, AMMI 模 型 已 在 小 麦[8]、 棉 花[9]、 水 稻[10]、 玉 米[11]等 主要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性状以及其他性状如配合力 等方面得到很好的应用, 而在木薯中的研究尚未见 报道。 为加强木薯现有选育材料和引进种质的研究 利用, 准确评价各种质年度稳定性和适应性, 本研 究对现有育种中间材料使用基因型 G×环境 E 互作 分析并分析干物质率、 收获指数的稳定性和适应 性, 筛选优良种质, 以利于育种中间材料的客观评 估及育种应用, 为其进一步的筛选和推广提供相关 理论依据。
份 种 质 比 SC205 对 不 同 年 度 环 境 的 适 应 性 更 好 , 对 收 获 指 数 的 分 析 中 有 48 份 种 质 比 SC8 和 有 28 份 种 质 比
SC205 对 不 同 年度 环 境 适应 性 更 好 。 AMMI 模 型 很 好地 解 释 了木 薯 干 物质 率 和 收获 指 数 的基 因 型 G 效 应 、 环 境
571101, China 3 Tropical Crops Genetic Resources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Tropical Agricultural Sciences, Danzhou, Hainan 571737,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study and utilization of the existing materials and the imported cassava breeding germplasm, and to accurately evaluate the stability and adaptability of characters relevant to yield performance, the genetic variance, environmental variance and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G×E) interaction of 138 breeding materials and 8 Swiss varieties were discussed by the AMMI model in three successive year. The cassava cultivars ( SC8 and SC205) were used as the control in this stud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 1) The dry matter rate of 4 germplasms and the harvest index of 6 germplasms were higher and more stable than the control group SC8, respectively. The dry matter rate of 61 germplasms and the harvest index of 12 germplasms were higher and more stable than the control group SC205, respectively. (2) In dry matter rate study of cassava, there were 67 and 132 germplasms performed better in different annual environmental adaptability than SC8 and SC205, respectively. In the study of the harvest index of cassava, there were 48 and 28 germplasms performed better in different annual environmental adaptability than SC8 and SC205, respectively. Key words Cassava(Maninot esculenta Crantz); Genotype ×environment interaction; Stability and adaptability ; AMMI model doi 10.3969/j.issn.1000-2561.2014.12.002
收稿日期 2014-04-24
修回日期 2014-07-15
基金项 目 科 技部 重大基 础研 究 “(973)” 项 目(No. 2010CB126606); 中 央级 公 益 性 科 研 院 所 基 本 科 研 业 务 费 专 项(No. 163003201211); 农 业
部物种保护项目 “木薯种质资源收集鉴定编目繁殖更新与保存分发利用 ” (No. NB2012-2130135)。
TAN Wenli1, WU Wenqiang1*, WANG Bin2, YE Jianqiu3 HUANG Xiaolong1, XU Yun1, HUANG Dongyi1*
1 College of Agronomy, Hainan University, Haikou, Hainan 570228, China 2 Institute of Tropical Bio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Tropical Agricultural Sciences, Haikou, Hainan
摘 要 为加强木薯现有选育材料和引进种质的研究利用, 准确评价各种质产量相关性状的稳定性和适应性,
以 木 薯 主栽 品 种 华南 8 号(SC8)和 华 南205号(SC205)为 对 照 , 选 用 138 份 选 育 材 料 和 8 份 瑞 士 引 进 新 种 质 , 应 用
AMMI 模型对连续 3 年的干物质率、 收获指数的遗传方差、 环境方差和遗传与环境(G×E)互作进行探讨。 结果表
型 主 成 分 得 分 , γδn 是 第 n 个 主 成 分 的 环 境 主 成 分
得分, n 是在模型主成分分析中主成分因子轴的总
个数, θge 为残差。
试点和品种的相对稳定性参数就是 IPCA 的 k
维空间中试点或品种离原点的距离Dg(e)(欧氏距离)[5],
n
姨Σ 其计算公式如下: Dg(e)=
木薯(Maninot esculenta Crantz), 又 名 木 番 薯 、 树番薯, 是热带、 亚热带地区近 5 亿人口的主要粮 食来源, 也是重要的热带 能源作物[1]。 中 国热带农 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建立了我国保存
数量最多的木薯种质圃, 收集保存了国内外木薯种 质 500 多份、 育种中间材料 5 000 多份, 选育出华 南 8 号(SC8)等 一 系 列 高 产 、 高 淀 粉 木 薯 新 品 种 并 已在种植区广泛推广[2]。 品种特 异性、 一致性 和稳
E 效应和 G×E 互作效应。 该结果对木薯种质的环境敏感度和种植范围评估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木薯; 基因型环境互作; 稳定性和适应性; AMMI 模型
中图分类号 S533
文献标识码 A
The Analysis of Cassava Germplasms Genotype
and Environment Interaction
明: (1)比对照 SC8 的干物质率 和 收 获指 数 更 高且 更 加 稳定 的 种 质分 别 有 4 份和 6 份 , 比 对照 SC205 的 干 物质 率
和 收获 指 数 更高 且 更 加稳 定 的 种质 分 别 有 61 份 和 12 份 ; (2)对 干 物 质 率 的 分 析 中 有 67 份 种 质 比 SC8 和 有 132
(IPCAg(e)i)2 。
i=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