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面临的结构性问题与对策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就业面临的结构性问题与对策建议
摘要:2003年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一直徘徊在70%左右,整个社会的就业创造能力出现回缩迹象,给大学生就业形势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我国劳动力总量相对过剩和结构性失业交织在一起,影响了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大学生就业结构性问题源于我国的经济和产业结构、劳动力市场结构、高等人才培养结构等问题。破解大学生就业结构性难题的对策:加大宏观调控力度,调整经济和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与完善体制,改善就业环境;优化高校人才培养结构,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问题
一、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总体判断
1999年开始,我国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经过三年时间就完成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跨越。预计“十二五”期间,应届高校毕业生年均规模将近700万人。当前我国大学生面临就业难问题,从表面看,似乎我国高校的扩招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直接原因,但从动态发展角度和世界范围来看,高校扩招并不是造成大学生就业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与发达国家比较,美国约有2.7亿人口,大学近4000所,若要达到如此的比例和规模,中国需要办2万所大学;即使按照韩国目前高等教育的规模水平,中国也要办近1万所大学才够。国内总共才1000多所普通高校,即使算上成人和民办高校,也不过3000多所。大学在校生的人数还远远达不到国家战略发展的需求。从长期劳动力需求和总的劳动力结构来看,我国高素质劳动力仍严重缺乏,高校扩招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但自2003年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毕业生在离校前已落实就业单位的比率,其就业形式还包括自主创业、考取研究生或双学位,以及专科生考取本科生、出国留学及出国工作)一直徘徊在70%左右,由于毕业生供给的刚性增长,大学毕业生待就业人数也逐年同步增加。我国整个社会的就业创造能力出现回缩迹象,给大学生就业形势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
二、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是结构性问题
我国经济经历了长期的高速增长,理论上讲,创造出的就业岗位数也应该相应快速增长,尤其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会相应放大。但大学生“就业难”客观现实与我国经济社会的高
速增长不相称。与美国等发达国家不同的是,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既不能简单归因于经济危机,也不是周期性经济运行规律的结果,其主要原因是就业结构性问题。
所谓就业结构性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指人才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的不匹配现象。这种不匹配既可以来自于地区、行业之间,也可以表现为劳动者素质与岗位技能之间。问题突出表现:一方面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许多产业和行业又面临严重的人才短缺。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性制约因素是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失衡。表现为劳动力结构变动与经济结构变动不相适应,尤其是中高端产业发展严重不足,难以吸纳较多高端人才。与此同时,高等教育改革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高等学校专业结构调整和学科发展明显滞后于职业岗位变化;高校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需求错位等,这些因素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度。劳动力总量相对过剩和结构性失业交织在一起,影响了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至少在本世纪前20年,这都是非常严峻的问题。
近年来,政府部门围绕大学生就业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政策,如教育部“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中组部、人保部、团中央等部门组织实施“西部志愿者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到村任职计划”;总参和教育部超常规推动高校毕业生入伍预征工作;商务部和教育部共同推动实施服务外包企业吸纳毕业生政策,共吸纳大学毕业生60多万名。但此类超常规政策推动大学生就业,不是遏制结构性失业的治本之策。
三、大学生就业结构性问题成因
要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必须剖析大学生就业结构性问题成因,如经济和产业结构、劳动力市场结构、高等人才培养结构等问题。
(一)经济和产业结构发展不尽合理,制约大学生就业
依据奥肯定律(由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提出的,用来描述GDP变化和失业率变化之间存在的一种相当稳定的关系),经济增长会对就业产生拉动作用。我国GDP增长高速,但大学生的就业却很难,矛盾源于我国经济和产业结构发展不尽合理。西方发达国家在合理的经济结构下,GDP贡献结构与劳动力从业结构具有高度关联和对称性:第一产业从业比例不超过5%,其第一产业GDP占比也不超过5%;第二产业从业比例一般不超过30%,其GDP占比也一般也不超过30%;第三产业从业比例在65%以上,其GDP占比同样在65%
以上。而我国30年来的工业化驱动GDP高速增长,工业化快速推进并未同步带动城市化发展,现代化工业也未能解放农业,工业创造了最大份额的GDP,吸纳的就业最少;农业吸纳了最多的劳动力,创造的GDP最少;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而且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其GDP贡献很小。在吸纳就业方面,我国当前的产业结构对普通劳动力需求旺盛、对高素质大学生吸纳能力不足,从而形成了GDP结构与从业结构的背离和非对称性。
在目前情况下,即便没有全球经济形势恶化的负面影响,且国内经济也稳健快速发展,由于GDP结构与从业结构的非对称性,也将严重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合理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瓶颈因素。
在新能源开发利用、高端服务业等领域知识和技术含量更高,对人力资本的要求更高,此时大学生才具有相对于其他就业群体更强的竞争性。我国应当充分发挥第三产业就业弹性优势,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才能消除传统机械化经济增长引致的大学生就业岗位不足。
从工业层面分析,今天的国际竞争已经不是企业和产品的竞争,而是进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新的产业链战争市场,产业链可归结为“6+1”,即任何行业的产业链,除了加工制造外,还有六大环节: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在“6+1”的环节中,真正需要大学毕业生的是“6”而不是“1”。“中国制造”不等于“中国创造”,我国制造业目前还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比重低,大学生在制造业中难以成规模、成建制、可持续地就业。
(二)二元劳动型市场结构突出,影响大学生就业
美国经济学家多灵格(P.B.Doeringer)等人提出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被分割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两部分。主要劳动力市场收入高、工作稳定、劳动条件好、培训机会多、具有良好的晋升机制;次要劳动力市场则与之相反,收入低、工作不稳定、劳动条件差、培训机会少、缺乏晋升机制。在劳动力市场二元分割体制下,不同劳动力市场建立了不同的薪酬和工作模式,使得劳动者在两种劳动力市场之间较少流动。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也呈现二元分割特征,主要表现为城乡分割、区域分割及所有制分割等。根据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实际情况,一般将沿海地区、大中城市、机关事业单位、大型企业等看作主要劳动力市场,把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农村等看作次要劳动力市场。
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普及化,但很多大学毕业生还没有走出精英心态,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产生严重错位。供需错位主要表现为:大学生就业意向集中在沿海发达地区、大中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