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头刨床凸轮机构设计
牛头刨床凸轮设计 牛头刨床齿轮设计
目录一、设计题目 (2)1、牛头刨床的机构运动简图 (2)2、工作原理 (2)二、原始数据 (3)三、机构的设计与分析 (4)1、齿轮机构的设计 (4)2、凸轮机构的设计 (10)3、导杆机构的设计 (16)四、设计过程中用到的方法和原理 (26)1、设计过程中用到的方法 (26)2、设计过程中用到的原理 (26)五、参考文献 (27)六、小结 (28)一、设计题目——牛头刨床传动机构1、牛头刨床的机构运动简图2、工作原理牛头刨床是对工件进行平面切削加工的一种通用机床,其传动部分由电动机经带传动和齿轮传动z0—z1、z1、—z2,带动曲柄2作等角速回转。
刨床工作时,由导杆机构2、3、4、5、6带动刨刀作往复运动,刨头右行时,刨刀进行切削,称为工作行程;刨头左行时,刨刀不进行切削,称为空回行程,刨刀每切削完一次,利用空回行程的时间,固结在曲柄O2轴上的凸轮7通过四杆机构8、9、10与棘轮11和棘爪12带动螺旋机构(图中未画),使工作台连同工件作一次进给运动,以便刨刀继续切削。
二、原始数据设计数据分别见表1、表2、表3.三、机构的设计与分析1、齿轮机构的设计已知条件设计内容与步骤 (1)计算齿轮2z 的齿数由0201'12010102n n z z z z d d i =⨯⨯=(1~1) 得 39644030013161001440n z d z z d n z 2102'1001012=⨯⨯⨯⨯⨯==(2)选择传动类型① ()()40z ~16z 10:按满足不根切、重迭系数.21≥ε、齿顶圆齿厚m 4.0s a ≥、节点位于单齿啮合区4个条件从封闭图中选择变位系数 400.0x 0= 250.0x 1-=0150.0250.0400.0x x 10>=-=+ (1~2)故()()40z ~16z 10采用正传动。
② ()()39z ~13z 2'1:按满足不根切、重迭系数.21≥ε、齿顶圆齿厚m 4.0s a ≥、节点位于单齿啮合区4个条件从封闭图中选择变位系数300.0x '1= 400.0x 2-= 0100.0400.0300.0x x 2'1<-=-=+ (1~3)故()()39z ~13z 2'1采用负传动。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牛头刨床.
一:课程设计题目、内容及其目的课题:牛头刨床内容1.对机构进行运动分析已知:曲柄每分钟转数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各构件尺寸及质心位置。
作机构1~2个位置的速度多边形和加速度多边形,作滑块的运动线图,以上内容与后面动态静力分析一起画在1号图纸上。
2.对机构进行动态静力分析已知:各构件的重量G(曲柄1、滑块2、和连杆5的重量都可以忽略不计),导杆3的转动惯量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及切削力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变化规律如下图。
确定构件一个位置的各运动副反力及应加于曲柄上的平衡力矩。
3、用UG进行模拟运动仿真校核机构运动分析和动态静力分析的结果4、电动机功率的确定与型号的选择5、齿轮减速机构设计目的:1:学会机械运动见图设计的步骤和方法;2: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掌握机构分析与综合的基本方法;3:培养学生使用技术资料,计算作图及分析与综合能力;4:培养学生进行机械创新的能力。
二:牛头刨床简介和机构的要求1:牛头刨床简介牛头刨床是一种用于平面切削加工的机床,如图1。
电动机经皮带和齿轮传动,经过减速机构减速从而带动曲柄1。
刨床工作时,由导杆3 经过连杆4 带动刨刀5 作往复运动。
刨头左行时,刨刀进行切削,称工作行程,此时要求速度较低并且均匀,以减少电动机容量和提高切削质量,刨头右行时,刨刀不切削,称空行程,此时要求速度较高,以提高生产率。
为此刨床采用有急回作用的导杆机构。
刨刀每切削完一次,利用空回行程的时间,通过棘轮带动螺旋机构(图中未画),使工作台连同工件作一次进给运动,以便刨刀继续切削。
刨头在工作行程中,受到很大的切削阻力(在切削的前后各有一段约0.05H 的空刀距离),而空回行程中只有摩擦阻力。
因此刨头在整个运动循环中,受力变化是很大的,这就影响了主轴的匀速运转,故需安装飞轮来减小主轴的速度波动,以提高切削质量和减小电动机容量。
2:机构的要求牛头刨床的主传动的从动机构是刨头,在设计主传动机构时,要满足所设计的机构要能使牛头刨床正常的运转,同时设计的主传动机构的行程要有急回运动的特性,刨削速度尽可能为匀速运动,以及很好的动力特性。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牛头刨床
机械能变化曲线:
飞轮设计:
V
A4
=
A2 A4 A2
速度图解法:
V1A+V12=V 2A VF+VFB=V 2B V2B=βV 2A Β为常数比
加速度图解分析: a4An+a4Ar+a24Ar+ak24A =a2A 大小 方向
a4b+aF4Br=aF a4A=βV 4B
进给凸轮机构设计
主体机构设计
牛头刨床主体机构
主体结构设计
设计要求
(1)刨刀工作行程要求速度比较平稳,空回行程时 刨刀快速退回,机构行程速比系数在1.4左右。 (2)刨刀行程H=300mm或H=150mm。曲柄转速、 切削力、许用传动角等见表1,每人选取其中一组数据。 (3)切削力P大小及变化规律如图1所示,在切削行 程的两端留出一点空程。具体数据如下:
主体机构
电机转速n(r/mi n)
切削力P(N)
75
许用传动角[γ]
H=150mm
4500N
45°
刨刀行程:H=150 速比系数:K=1.4
主体机构(方案一)
方案一: 摆动导杆机构与摇杆滑块机构组合机构
机构简图:
计算机构的自由度 F=3×5-2×7=1
主体机构(方案一)
机构尺寸的计算:
在满足压力角条件确定基圆半径,摆杆中心间的中心距。
• 推程许用压力角为[α]= 38°; • 回程许用压力角为[α’]= 65°; • 试凑法:对照摆杆长度为L,赋值基圆半径, 中心距a=90,r0=50;经试验符合要求
滚子半径rf:rf<ρ mi n -3(mm)及rf<0.8ρ mi n(mm) 方法1用图解法确定凸轮理论廓线上某点A的曲率半径R: 以A点位圆心,任选较小的半径r 作圆交于廓线上,在圆A 两边分别以理论廓线上的B、C为圆心,以同样的半径r 画圆,三个小圆分别交于E、F、H、M四个点处。过E、 F H、M O点 O点近似为凸轮廓线上A OA。并且曲率中心肯定在曲线过A 点的法线上。可以通 过法线与直线EF或HM的交点求曲率中心。
牛头刨床机械原理课程设计6点
一、概述1.课程设计的题目此次课程设计的题目是:牛头刨床的主传动结构的设计. 2.课程设计的任务和目的1)任务:1 牛头刨床的机构选型、运动方案的确定;2 导杆机构进行运动分析;3 导杆机构进行动态静力分析;4.飞轮设计;5.凸轮机构设计。
2)目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掌握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能力的技术基础课程,它是机械原理课程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
其目的是以机械原理课程的学习为基础,进一步巩固和加深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与本课程有关的具体机械所涉及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熟悉机械系统设计的步骤及方法,其中包括选型、运动方案的确定、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分析和整体设计等,并进一步提高计算、分析,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图以及查阅和使用文献的综合能力。
.3.课程设计的要求牛头刨床的主传动的从动机构是刨头,在设计主传动机构时,要满足所设计的机构要能使牛头刨床正常的运转,同时设计的主传动机构的行程要有急回运动的特性,以及很好的动力特性。
尽量是设计的结构简单,实用,能很好的实现传动功能。
二.机构简介与设计数据1,机构简介牛头刨床是一种用于平面切削加工的机床,如图4-1。
电动机经皮带和齿轮传动,带动曲柄2和固结在其上的凸轮8。
刨床工作时,由导杆机构2-3-4-5-6带动刨头6和刨刀7作往复运动。
刨头右行时,刨刀进行切削,称工作行程,此时要求速度较低并且均匀,以减少电动机容量和提高切削质量;刨头左行时,刨刀不切削,称空回行程,此时要求速度较高,以提高生产效率。
为此刨床采用有急回作用的导杆机构。
刨刀每切削完一次,利用空回行程的时间,凸轮8通过四杆机构1-9-10-11与棘轮带动螺旋机构(图中没有画出),使工作台连同工件一次进级运动,以便刨刀继续切削。
刨头在工作行程过程中,受到很大的切削阻力(在切削的前后各有一段约0.05H的空刀距离,见图4-1,b)而空回行程中则没有切削阻力。
设计牛头刨床中的凸轮机构方案
设计牛头刨床中的凸轮机构
1.凸轮机构的设计要求 运动规律为等加速等法
3.摆动从动件盘形凸轮轮廓设计
(1)设计凸轮轮廓依据反转法原理 (2)设计凸轮轮廓的步骤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 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培养文学情趣; 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 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鼓舞我们前进。
【精品】牛头刨床机构设计
【精品】牛头刨床机构设计一、引言在机械加工中,刨床是一种较为重要的机床,广泛应用于各种工艺中,具有较高的运转稳定性和工作精度;而牛头刨床作为刨床类别中的一种,其特点在于主轴的左侧有一矩形滑车支架,而刀架通过滑车支架直接与主轴相连。
本文旨在对牛头刨床的机构设计进行分析,以期对机床的优化和改进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二、牛头刨床的机构组成牛头刨床分为两种类型:普通牛头刨床和横床合牛头刨床。
它们在外形上有一定区别,但组成基本相同,都有主轴、进给机构、工作台、刀架等几大部分。
1.主轴牛头刨床的主轴是机床的核心部件,主要承载工件和刀具的加工力和转矩。
在机构设计时,主轴的大小、强度、精度等都需要被考虑进去,以确保其具有良好的支撑能力和加工精度。
2.进给机构进给机构是刨床的重要部件,它能使刀架上的刀具沿被切削物前进,实现切削加工。
进给机构一般由传动系统和定位系统组成,传动系统通常由蜗轮蜗杆传动或球颗粒螺杆传动控制,定位系统一般采用线性导轨、丝杠、螺母等。
3.工作台工作台一般固定在床身上,作为被加工物料的支撑和固定平台。
工作台可以上下移动,以适应不同尺寸和高度的工件加工。
需要注意的是工作台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要足够强,避免加工过程中发生滑动或翻倒的危险。
4.刀架刀架是刨床上的重要工具,在加工过程中起到支撑和夹紧切削工具的作用。
刀架的设计应符合工件的加工要求,刀架的结构应该合理,以确保切削力和刀具使用寿命。
在牛头刨床设计中,需要考虑很多因素,如精度、可靠性、性能等。
因为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机构效果的优化需要兼备多种技术,综合考虑优化方案的影响,以实现机床的高性能和高效率。
1.提高主轴刚度和稳定性主轴刚性越高,切削过程中的振动越小,切削精度越高。
但同时还会增加成本,因此在设计中应尽可能搭配合适的主轴和支撑结构。
2.提高进给精度和可靠性提高进给精度可通过优化传动结构、线性导轨精度等方面进行。
此外,进给部分上下滑动时易产生撞击现象,在机构设计中需要加入减震装置,以确保加工质量。
机械基础实训2牛头刨床的设计(样本).
《机械基础》综合实训班级姓名学号题号组员课题二牛头刨床执行机构分析与设计设计要求与设计数据1)电动机轴与曲柄轴2平行,刨刀刀刃E点与铰链点C的垂直距离为50mm,使用寿命10年,每日一班制工作,载荷有轻微冲击。
2)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在空回程时刨刀快速退回,即要有急回运动,行程速比系数在1.4左右。
为了提高刨刀的使用寿命和工件的表面加工质量,在工作行程时,刨刀要速度平稳,切削阶段刨刀应近似匀速运动。
允许曲柄2转速偏差为±5%。
要求导杆机构的最大压力角应为最小值;3)凸轮机构的最大压力角应在许用值[α]之内,摆动从动件9的升、回程运动规律均为等加速等减速运动。
4)执行构件的传动效率按0.95计算,系统有过载保护。
按小批量生产规模设计。
5)曲柄转速在60r/min,刨刀的行程H在300mm左右为好,具体数据见下表。
(从教材第12页表中选取)已知条件题号1导杆机构运动分析机架l O 2O4380工作行程H310行程速比系数K 1.46 连杆与导杆之比l BC/l B O40.28凸轮机构设计从动件最大摆角δmax15°从动件杆长l O9D125许用压力角[α]40°推程运动角Φ75°远休止角Φs10°回程运动角Φ’75°[任务实施](以教材第12页表中题号1的数据为例。
)任务一 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图4-2所示为牛头刨床的结构图,已知滑枕6的导轨高l h =1000mm ,大齿轮2的中心高l h1=540mm ,滑块销3的回转半径r x =240mm 。
绘制主体运动机构的运动简图,并通过自由度的计算,判断其运动的确定性。
解:1、机构分析。
牛头刨床主体运动机构由齿轮传动机构、导杆机构、凸轮机构、棘轮机构等组成,机构示意图如图4-17(a )所示。
图4-17(a ) 牛头刨床主体运动机构示意图2、为了简单地说明问题,下面仅取导杆机构和凸轮机构这部分进行运动简图绘制和自由度计算。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牛头刨床
设计题目:牛头刨床附图1:导杆机构的运动分析与动态静力分析附图2:齿轮机构的设计目录一.设计题目…………………………….……………………. .4二. 牛头刨床机构简介……………………………….………. .4三.机构简介与设计数据……………………………………. .. .5四. 设计内容…………….………………………….…………. .6五. 体会心得 (14)一、设计题目:牛头刨床1.)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在空回程时刨刀快速退回,即要有急回运动,行程速比系数在1.4左右。
2.)为了提高刨刀的使用寿命和工件的表面加工质量,在工作行程时,刨刀要速度平稳,切削阶段刨刀应近似匀速运动。
3.)曲柄转速在64r/min,刨刀的行程H在300mm左右为好,切削阻力约为9000N,其变化规律如图所示。
二、牛头刨床机构简介牛头刨床是一种用于平面切削加工的机床,如图4-1。
电动机经皮带和齿轮传动,带动曲柄2和固结在其上的凸轮8。
刨床工作时,由导杆机构2-3-4-5-6带动刨头6和刨刀7作往复运动。
刨头右行时,刨刀进行切削,称工作行程,此时要求速度较低并且均匀,以减少电动机容量和提高切削质量,刨头左行时,刨刀不切削,称空回行程,此时要求速度较高,以提高生产率。
为此刨床采用有急回作用的导杆机构。
刨刀每切削完一次,利用空回行程的时间,凸轮8通过四杆机构1-9-10-11与棘轮带动螺旋机构(图中未画),使工作台连同工件作一次进给运动,以便刨刀继续切削。
刨头在工作行程中,受到很大的切削阻力(在切削的前后各有一段约5H的空刀距离,见图4-1,b),而空回行程中则没有切削阻力。
因此刨头在整个运动循环中,受力变化是很大的,这就影响了主轴的匀速运转,故需安装飞轮来减小主轴的速度波动,以提高切削质量和减小电动机容量。
三、机构简介与设计数据3.1机构简介牛头刨床是一种用于平面切削加工的机床。
电动机经皮带和齿轮传动,带动曲柄2和固结在其上的凸轮8。
牛头刨床机构设计
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课程设计报告学院机电信息学院课程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班级机单1101班姓名刘亚娟学号 1102060708指导教师程安宁日期 2013年7月19日任务书姓名刘亚娟学号1102060708 专业班级机单1101班题目:牛头刨床的设计完成时间:2013年7月19日具体内容及进度要求:具体内容:1)根据牛头刨床的工作原理,拟定2~3个其他形式的执行机构(连杆机构),并对这些机构进行分析对比。
2)根据给定的数据确定机构的运动尺寸。
要求用图解法设计,并将设计结果和步骤写在设计说明书中。
3)导杆机构的运动分析。
将导杆机构放在直角坐标系下,建立参数化的数学模型,编程分析出刨头6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及导杆4的角速度和角加速度,画出运动曲线,并打印上述各曲线图。
要求将主程序编制过程详细地写在说明书中。
4)导杆机构的动态静力分析。
通过建立机构仿真模型,并给系统加力,编制程序,打印外加力的曲线,并求出最大平衡力矩和功率。
5)凸轮机构设计。
根据所给定的已知参数,确定凸轮的基本尺寸(基圆半径ro 、机架l o2o9和滚子半径rr),并将运算结果写在说明书中。
将凸轮机构放在直角坐标系下,编制程序,求出凸轮机构的实际廓线,打印出从动件运动规律和凸轮机构仿真模型。
6)编写设计说明书一份。
应包括设计任务、设计参数、设计计算过程等。
进度要求: 7月8日查阅资料、熟悉题目 7月9,10日方案分析、比较7月11,12日平面机构尺度综合、运动分析7月15,16日平面动态静力分析7月17,18日绘制方案图、整理设计说明书7月19日答辩指导教师程安宁 2013年 7 月 19 日成绩教师牛头刨床机构设计牛头刨床是平面切削加工机床,如图1。
电动机经皮带和齿轮驱动曲柄2和固结在其上的凸轮8带动刨头6和刨刀7作往复运动。
切削,要求速度较低并且均匀,以减少电动机容量和提高切削质量,刨头左行时为空回行程,要求有急回作用以图1牛头刨床结构及阻力线图提高生产率。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牛头刨床凸轮机构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设计题目:牛头刨床凸轮机构班级:加工06-2班姓名:井源指导教师:席本强何凡目录1.设计题目及参数2.数学模型的建立3.程序框图4.程序清单及运行结果5.设计总结6.参考文献1设计题目与参数已知摆杆9为等加速等减速运动规律,其推程运动角φ=70,远休止角φs =10,回程运动角φ΄=70,摆杆长度l 09D =125,最大摆角φmax =15,许用压力角[α]=40,凸轮与曲线共轴。
要求:(1) 计算从动件位移、速度、加速度并绘制线图(用方格纸绘制),也可做动态显示。
(2) 确定凸轮的基本尺寸,选取滚子半径,画出凸轮的实际廓线,并按比例绘出机构运动简图。
(3) 编写计算说明书。
2数学模型(1) 推程等加速区当2/0ϕδ≤≤时 22max /21ϕδϕ=m (角位移) 2max /4ϕδϕω=(角速度)2max /4ϕϕε=(角加速度)(2) 推程等减速区当ϕδϕ≤<2/时 22max max /)(21ϕδϕϕϕ--=m (角位移)2max /)(4ϕδϕϕω-=(角速度) 2max /4ϕϕε-=(角加速度) (3) 远休止区当s ϕϕδϕ+≤<时 max 1ϕ=m (角位移) 0=ω (角速度)0=ε(角加速度)(4) 回程等加速区 当/ϕϕϕδϕϕ'++≤<+s s 时22max max /)(21ϕϕϕδϕϕ'---=s m (角位移)2max /)(4ϕϕϕδϕω'---=s (角速度)2max /4ϕϕε'-=(角加速度)(5) 回程等减速区 当ϕϕϕδϕϕϕ'++≤<'++s s 2/时22max /)(21ϕδϕϕϕϕ'-'++=s m (角位移)2max /)(4ϕδϕϕϕϕω'-'++-=s (角速度) 2max /4ϕϕε'=(角加速度) (6) 近休止区01=m (角位移) 0=ω(角速度)0=ε(角加速度)一、如图选取xOy 坐标系,B1点为凸轮轮廓线起始点。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牛头刨床凸轮机构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编程说明书设计题目:牛头刨床凸轮机构设计指导教师:席本强何凡设计者:康政学号:班级:加工06-22008年7月9日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目录1. 设计任务及要求 (2)2. 数学模型的建立 (3)3. 程序框图 (5)4. 程序清单及运行结果 (5)5. 参考文献 (17)6. 设计总结 (17)7. 标题栏 (19)凸轮机构的设计1.基本条件与要求已知: 从动件的最大摆角 max Φ 许用压力角][α,从动件的长度D o l 9,推程运动角ϕ,远休止角ϕs ,回程运动角ϕ,从动件见运动规律为等加、等减速运动,凸轮与曲柄共轴。
要求: 1) 计算从动件位移、速度、加速度并绘制线图,也可做动态显示。
2) 确定凸轮机构的基本尺寸,选取滚子半径,画出凸轮实际轮廓线,并按比例绘出机构运动简图,以上内容作在2号图纸上。
3) 编写说明书2.数学模型的建立1.设从动件起始角.300=Φ2. 1),2/1Φ<Φ升程加速区,其运动方程为:);1*1max/(*4:)1*1/(max**4:)2*1/(*max *2ΦΦΦ=ΦΦΦΦ=ΦΦΦΦΦ=Φεω2),12/1Φ<Φ<=Φ 属于升程减速区,其运动方程为::1*1m ax /*4:1*1/)1(m ax **4:)1*1/()1(*)1(m ax **2m ax ΦΦΦ-=ΦΦΦ-ΦΦ=ΦΦΦ-ΦΦ-ΦΦ-Φ=Φεω3),211Φ+Φ<Φ<=Φ,属于远休止区,其运动方程为::0:0:max ==Φ=Φεω4)),2/321()21(Φ+Φ+Φ<Φ<=Φ+Φ属于回程加速区,其运动方程为::)3*3max/(*4:)3*3/()]21([max**4:)3*3/()]21([*)]21([max *2max ΦΦΦ-=ΦΦΦ+Φ-ΦΦ=ΦΦΦ+Φ-ΦΦ+Φ-ΦΦΦ-Φ=Φεω 5))321()2/321(Φ+Φ+Φ<Φ<=Φ+Φ+Φ,属于回程减速区,其运动方程为::)3*3max/(*4:)3*3/()321(max**4:)3*3/()321(*)321(max**2ΦΦΦ=ΦΦΦ-Φ+Φ+ΦΦ-=ΦΦΦ-Φ+Φ+ΦΦ-Φ+Φ+ΦΦ=Φεω6)360)321(<Φ<=Φ+Φ+Φ ,于近休止区,其运动方程为:0:0:0===Φεω3.程序框图4.程序清单及运行结果1)源程序#include<math.h>#include<dos.h>#include<graphics.h>#include<conio.h>#include<stdio.h>#define I 135.0#define Aa 42#define rb 50#define rr10#define K (3./180)#define dt 0.25float Qmax,Q1,Q2,Q3;float Q_a;double L,pr;float e[1500],f[1500],g[1500];void Cal(float Q,double Q_Q[3]){Qmax=15,Q1=75,Q2=10,Q3=70;if(Q>=0&&Q<=Q1/2){Q_Q[0]=K*(2*Qmax*Q*Q/(Q1*Q1));Q_Q[1]=4*Qmax*Q/(Q1*Q1);Q_Q[2]=4*Qmax/(Q1*Q1);}if(Q>Q1/2&&Q<=Q1){Q_Q[0]=K*(Qmax-2*Qmax*(Q-Q1)*(Q-Q1)/(Q1*Q1));Q_Q[1]=4*Qmax*(Q1-Q)/(Q1*Q1);Q_Q[2]=-4*Qmax/(Q1*Q1);}if(Q>=Q1&&Q<=Q1+Q2){Q_Q[0]=K*Qmax;Q_Q[1]=0;Q_Q[2]=0;}if(Q>Q1+Q2&&Q<=Q1+Q2+Q3/2){Q_Q[0]=K*(Qmax-2*Qmax*(Q-Q1-Q2)*(Q-Q1-Q2)/(Q3*Q3)); Q_Q[1]=-4*Qmax*(Q-Q1-Q2)/(Q3*Q3);Q_Q[2]=-4*Qmax/(Q3*Q3);}if(Q>Q1+Q2+Q3/2&&Q<Q1+Q2+Q3){Q_Q[0]=K*(2*Qmax*(Q3-Q+Q1+Q2)*(Q3-Q+Q1+Q2)/(Q3*Q3)); Q_Q[1]=-4*Qmax*(Q3-Q+Q1+Q2)/(Q3*Q3);Q_Q[2]=4*Qmax/(Q3*Q3);}if(Q>Q1+Q1+Q3&&Q<=360){Q_Q[0]=K*0;Q_Q[1]=0;Q_Q[2]=0;}}void Draw(float Q_m){float tt,x,y,x1,y1,x2,y2,x3,x4,y3,y4,dx,dy;double QQ[3];circle(240,240,5);circle(240+L*sin(60*K),240-L*cos(60*K),5);moveto(240,240);lineto(240+20*cos(240*K),240-20*sin(240*K));lineto(260+20*cos(240*K),240-20*sin(240*K));lineto(240,240);moveto(240+L*sin(60*K),240-L*cos(60*K));lineto(240+L*sin(60*K)+20*cos(240*K),240-L*cos(60*K)-20*sin(2 40*K));lineto(240+L*sin(60*K)+20*cos(60*K),240-L*cos(60*K)-20*sin(24 0*K));lineto(240+L*sin(60*K),240-L*cos(60*K));for(tt=0;tt<=720;tt=tt+2){Cal(tt,QQ);/*tulunlunkuoxian*/x1=L*cos(tt*K-30*K)-I*cos(Q_a+QQ[0]+tt*K-30*K);y1=I*sin(Q_a+QQ[0]+tt*K-30*K)-L*sin(tt*K-30*K);x2=x1*cos(Q_m*K)-y1*sin(Q_m*K);y2=x1*sin(Q_m*K)+y1*cos(Q_m*K);putpixel(x2+240,240-y2,2);dx=(QQ[1]+1)*I*sin(Q_a+QQ[0]+tt*K-30*K)-L*sin(tt*K-30*K); dy=(QQ[1]+1)*I*cos(Q_a+QQ[0]+tt*K-30*K)-L*cos(tt*K-30*K); x3=x1+rr*dy/sqrt(dx*dx+dy*dy);y3=y1-rr*dx/sqrt(dx*dx+dy*dy);x4=x3*cos(Q_m*K)-y3*sin(Q_m*K);y4=x3*sin(Q_m*K)+y3*cos(Q_m*K);putpixel(x4+240,240-y4,YELLOW);}}void Curvel(){int t;float y1,y2,y3,a=0;for(t=0;t<=360/dt;t++){delay(300);a=t*dt;if(a>=0&&a<=Q1/2){y1=(2*Qmax*pow(a,2)/pow(Q1,2))*10;y2=(4*Qmax*(dt*K)*a/pow(Q1,2))*pow(10,4.8);y3=(4*Qmax*pow((dt*K),2)/pow(Q1,2))*pow(10,8.5); putpixel(100+a,300-y2,2);putpixel(100+a,300-y3,4);line((100+Q1+Q2+Q3),300-y3,(100+Q1+Q2+Q3),300); line((100+Q1+Q2+Q3/2),300,(100+Q1+Q2+Q3/2),300-y3); }if((a>Q1+Q2+Q3)&&(a<=360)){y1=0;y2=0;y3=0;putpixel(100+a,300,1); putpixel(100+a,300,2); putpixel(100+a,300,4);}e[t]=y1;f[t]=y2;g[t]=y3;}}main(){int gd=DETECT,gm;int i,t,choice,x_I,y_I,flag=1; double QQ1[3],aa; initgraph(&gd,&gm,""); cleardevice();for(t=0;!kbhit();t++){for(;t<360;)t-=360;if(flag==1)for(L=I-rb+70;L<I+rb;L+=2){Q_a=acos((L*L+I*I-rb*rb)/(2.0*L*I));Cal(t,QQ1);aa=atan(1*(1-QQ1[1]-L*cos(Q_a-QQ1[0]))/(L*sin(Q_a+QQ1[0]))); pr=(pow((L*L+I*I*(1+QQ1[1])*(1+QQ1[1])-2.0*L*I*(1+QQ1[1]*c os(Q_a+QQ1[0]))),3.0/2))/((1+QQ1[1])*(2+QQ1[1])*L*I*cos(Q_a+QQ1[0])+QQ1[2]*L*I*sin (Q_a+QQ1[0])-L*L-I*I*pow(1+QQ1[1],3));if(aa<=Aa&&pr>rr)flag=0;break;}if(flag==0)Cal(t,QQ1);Draw(t);cleardevice();x_I=240+L*sin(60*K)-I*cos(Q_a+QQ1[0]-30*K);y_I=240-L*cos(60*K)-I*sin(Q_a+QQ1[0]-30*K);circle(x_I,y_I,rr);line(240+L*sin(60*K),240-L*cos(60*K),x_I,y_I);delay(1);}getch();cleardevice();line(100,80,100,445);line(70,300,530,300);line(100,80,98,90);line(100,80,102,90);line(520,298,530,300);line(520,302,530,300);setcolor(2);outtextxy(300,150," ");printf("\n\n\n\n\n\Q(w,t)");printf("\n\n\n\n\n\n\n\n\n\n\n\n\n\n\t\t\t \t\t\t\t\tt");Curvel();getch();printf("\n\n\n\n\n\n\n\n\n\n");or(i=0;i<=1440;i=i+20){delay(1000);{printf("%d%f%f%f\n",i/4,e[i],f[i],g[i]);}getch();}closegraph();}2)曲线图象及输出数据5.参考文献1).《机械原理》孙桓、陈作模、葛文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22).《C程序设计》谭浩强,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126.设计总结设计总结一周的课程设计马上就结束了,就我个人而言,我想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对我两年来在大学学到的知识做一次小结,同时为将来工作进行一次适应性训练,从中锻炼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自己的研究生生活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压力角42凸轮牛头刨床设计参数
压力角42凸轮牛头刨床设计参数
压力角(也称为刀柄角)是刀具与工件接触面上旋转轴与垂直于工件表面的法线之间的夹角。
在设计凸轮牛头刨床时,压力角的选择会影响刨削过程中切削力的大小和方向。
一般来说,常见的凸轮牛头刨床设计参数如下:
1. 刀具型号和标准:根据刨削工件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刀具,例如可刃可换式牛头刀具。
2. 凸轮轴直径:根据刨床的工作负荷和刨削要求确定凸轮轴的直径。
3. 凸轮轴材质:通常选择高强度合金钢或铸铁材料。
4. 凸轮轴转速:根据刨削工件的材料和尺寸,选取适当的转速。
5. 凸轮形状:根据刨削的轮廓要求和切削原理,设计凸轮的形状。
6. 凸轮的压力角:根据刨削工件的材料和切削力要求,选择合适的压力角,一般范围为30-45度。
7. 切削速度:根据工件材料和刀具材质,选取合适的切削速度。
8. 进给速度:根据工件的尺寸和刨削要求,选择合适的进给速度。
9. 工件夹持方式:根据工件的形状和尺寸,选择合适的夹持方式,例如顶夹式或夹具夹持式。
10. 切削深度:根据工件的要求和材料的刨削性能,选择合适的切削深度。
以上参数只是凸轮牛头刨床设计过程中的一部分,具体的设计参数还需要根据工件的实际情况和刨削要求来确定。
设计师需要综合考虑刨削效率、刨削质量、刀具寿命和机床性能等因素,进行合理的参数选择和设计。
牛头刨床主传动机构运动方案分析
三、机构选型、方案分析及方案的确定方案一的运动分析及评价(1)运动是否具有确定的运动该机构中构件n=5。
在各个构件构成的的运动副中Pl=6,Ph=1.凸轮和转子、2杆组成运动副中有一个局部自由度,即F'=1。
机构中不存在虚约束。
.由以上条件可知:机构的自由度 F=3n-(2Pl+Ph-p')-F'=1机构的原动件是凸轮机构,原动件的个数等于机构的自由度,所以机构具有确定的运动。
(2)机构传动功能的实现在原动件凸轮1带动杆2会在一定的角度范围内摇动。
通过连杆3推动滑块4运动,从而实现滑块(刨刀)的往复运动。
(3)主传动机构的工作性能凸轮1的角速度恒定,推动2杆摇摆,在凸轮1随着角速度转动时,连杆3也随着杆2的摇动不断的改变角度,使滑块4的速度变化减缓,即滑块4的速度变化在切削时不是很快,速度趋于匀速;在凸轮的回程时,只有惯性力和摩擦力,两者的作用都比较小,因此,机构在传动时可以实现刨头的工作行程速度较低,而返程的速度较高的急回运动。
传动过程中会出现最小传动角的位置,设计过程中应注意增大基圆半径,以增大最小传动角。
机构中存在高副的传动,降低了传动的稳定性。
(4)机构的传力性能要实现机构的往返运动,必须在凸轮1和转子间增加一个力,使其在回转时能够顺利的返回,方法可以是几何封闭或者是力封闭。
几何封闭为在凸轮和转子设计成齿轮形状,如共扼齿轮,这样就可以实现其自由的返回。
机构在连杆的作用下可以有效的将凸轮1的作用力作用于滑块4。
但是在切削过程中连杆3和杆2也受到滑块4的作用反力。
杆2回受到弯力,因此对于杆2的弯曲强度有较高的要求。
同时,转子与凸轮1的运动副为高副,受到的压强较大。
所以该机构不适于承受较大的载荷,只使用于切削一些硬度不高的高的小型工件。
该机构在设计上不存在影响机构运转的死角,机构在运转过程中不会因为机构本身的问题而突然停下。
(5)机构的动力性能分析。
由于凸轮的不平衡,在运转过程中,会引起整个机构的震动,会影响整个机构的寿命。
牛头刨床导杆机构的运动分析、动态静力分析
摘要——牛头刨床运动和动力分析一、机构简介与设计数据1、机构简介牛头刨床是一种用于平面切削加工的机床,如图1-1a。
电动机经皮带和齿轮传动,带动曲柄2和固结在其上的凸轮8。
刨床工作时,由导杆机构2 –3 –4 –5 –6 带动刨头6和刨刀7作往复运动。
刨头右行时,刨刀进行切削,称工作行程,此时要求速度较低并且均匀,以减少电动机容量和提高切削质量;刨头左行时,刨刀不切削,称空回行程,此时要求速度较高,以提高生常率。
为此刨床采用有急回作用的导杆机构。
刨刀每切削完一次,利用空回行程的时间,凸轮8通过四杆机构1 – 9 – 10 – 11 与棘轮带动螺旋机构(图中未画),使工作台连同工件做一次进给运动,以便刨刀继续切削。
刨头在工作行程中,受到很大的切削阻力(在切削的前后各有一段约0.05H的空刀距离,图1-1b),而空回行程中则没有切削阻力。
因此刨头在整个运动循环中,受力变化是很大的,这就影响了主轴的匀速运转,故需安装飞轮来减小主轴的速度波动,以提高切削质量和减少电动机容量a b图目录摘要 (III)1设计任务 (1)2 导杆机构的运动分析 (2)导杆机构的动态静力分析 (4)3.1运动副反作用力分析 (4)3.2力矩分析 (6)4方案比较 (7)5总结 (10)6参考文献 (10)《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说明书1设计任务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任务是对机器的主题机构进行运动分析。
动态静力分析,确定曲柄平衡力矩,并对不同法案进行比较,以确定最优方案。
要求根据设计任务,绘制必要的图纸和编写说明书等。
2 导杆机构的运动分析2.1 速度分析取曲柄位置1’对其进行速度分析,因为2和3在以转动副相连,所以V A2=V A3,其大小等于ω2l02A,指向于ω2相同。
取构件3和4的重合点A进行速度分析。
列速度矢量方程,得υA4 = υA3 + υA4A3大小 ? √ ?方向⊥O4A ⊥O2A ∥O4B选比例尺μv=0.004(m/s)/mm,做出速度矢量图(见图a)νA4=0.088m/sνA3=0.816m/s取5构件作为研究对象,列速度矢量方程,得υC5 = υB5 + υC5B5大小 ? √ ?方向∥XX ⊥O4B ⊥BC取速度极点p,选比例尺μv=0.004(m/s)/mm,做出速度矢量图(见图a)νC5=0.16m/sνC5B5=0.044m/s2.2 加速度分析取曲柄位置“1”进行加速度分析。
设计牛头刨床中的凸轮机构
任务三设计牛头刨床中的凸轮机构%一.凸轮机构的设计要求概述:⒈已知摆杆9作等加速等减速运动,要求确定凸轮机构的基本尺寸,选取滚子半径,手工或用CAD软件画出从动件运动规律角位移线图和凸轮的实际轮廓。
该凸轮机构的从动件运动规律为等加速等减速运动。
各数据如表:符号ψmax l O9D l O9O2 r o r t Φ Φs Φ’单位°mm ° 数据 15 126 150 61 15 65 10 65二.从动件运动规律角位移线图的画法:①、绘制坐标轴。
取凸轮转角的比例尺μφ =.2.6°/mm ,在Φ轴上分别量取Φ=65°、Φs=10°、Φ’=65°;取螺杆摆角的比例尺μψ=1°/mm 。
在ψ轴上量取ψmax =15°; ②、将Φ=65°、Φ’=65°分别等分成5等分,则得各等分点1、2…10。
③、绘制推程的位移线图。
过3点作ψ轴的平行线,在该平行线上截取线段高度为ψmax =15°,将该线段等分成6等分(注意应与角Φ的等分数相同),得各等分点,如前半推程的1'、2'、3'; 将坐标原点分别与点1'、2'、3'相连,得线段O1'、O2'和03',分别与过1、2、3点且平行与Ψ轴的直线交于1"、2"和3";将点0、1"、2"、3"连成光滑的曲线,即为等加速运动的位移曲线的部分,后半段等减速运动的位移曲线的画法与之相似,只是弯曲方向反过来,见图。
同理可得回程的位移曲线。
(.)φ(.)三、摆动从动件盘形凸轮轮廓设计:⑴设计原理设计凸轮轮廓依据反转法原理。
即在整个机构加上公共角速度(-ω)(ω为原凸轮旋转角速度)后,将凸轮固定不动,而从动件连同机架将以(-ω)绕凸轮轴心O2逆时针方向反转,与此同时,从动件将按给定的运动规律绕其轴心O9相对机架摆动,则从动件的尖顶在复合运动中的轨迹就是要设计的凸轮轮廓。
牛头刨床凸轮机构设计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设计题目:牛头刨床凸轮机构设计目录1.设计任务及要求------------------------------ 2.数学模型的建立------------------------------ 3.程序框图--------------------------------------- 4.程序清单及运行结果------------------------ 5.设计总结--------------------------------------- 6.参考文献--------------------------------------1设计任务与要求已知摆杆为等加速等减速运动规律,其推程运动角φ=70,远休止角φs =10,回程运动角φ΄=70,摆杆长度l 09D =135,最大摆角φmax =15,许用压力角[α]=38,凸轮与曲线共轴。
要求:(1) 计算从动件位移、速度、加速度并绘制线图(用方格纸绘制),也可做动态显示。
(2) 确定凸轮的基本尺寸,选取滚子半径,画出凸轮的实际廓线,并按比例绘出机构运动简图。
(3) 编写计算说明书。
2数学模型(1) 推程等加速区当2/0ϕδ≤≤时,22max /21ϕδϕ=m (角位移),2max /4ϕδϕω=(角速度) 2max /4ϕϕε=(角加速度)(2) 推程等减速区当ϕδϕ≤<2/时,22max max /)(21ϕδϕϕϕ--=m (角位移)2max /)(4ϕδϕϕω-=(角速度),2max /4ϕϕε-=(角加速度)(3) 远休止区当s ϕϕδϕ+≤<时 max 1ϕ=m (角位移),0=ω (角速度)0=ε(角加速度)(4) 回程等加速区当2/ϕϕϕδϕϕ'++≤<+s s 时,22max max /)(21ϕϕϕδϕϕ'---=s m (角位移) 2max /)(4ϕϕϕδϕω'---=s (角速度),2max /4ϕϕε'-=(角加速度)(5) 回程等减速区当ϕϕϕδϕϕϕ'++≤<'++s s 2/时,22max /)(21ϕδϕϕϕϕ'-'++=s m (角位移)2max /)(4ϕδϕϕϕϕω'-'++-=s (角速度),2max /4ϕϕε'=(角加速度)(6) 近休止区01=m (角位移),0=ω(角速度) 0=ε(角加速度)一、如图选取xOy 坐标系,B1点为凸轮轮廓线起始点。
牛头刨床主传动机构运动简图
牛头刨床主传动机构运动简图一、绘制牛头刨床主传动机构运动简图注意事项1.用中心线绘制出机构的两极限位置和曲柄的运动轨迹;2.对机架、原动件、构件编号、运动副进行标示;3.标注曲柄的位置;4.写出比例尺及其单位m/mm;5.在机构运动简图旁写出各构件的长度:l AB;l CD;l DE;l AC;l A到E点运动轨迹的距离;θ或Φ。
二、图解法运动分析注意事项1.速度多边形图和加速度多边形图分别都画在一个图上,并在相应的图旁写出比例尺及其单位,速度多边形图比例尺单位m/s/mm,加速度多边形图比例尺单位m/s2/mm;2.分别写出速度多边形图和加速度多边形图的矢量方程,并分析各矢量的大小和方向,在矢量方程中只写出各矢量的大小和具体方向,分析及计算过程写在设计说明书中。
3.速度多边形图中矢量的起始点和终止点用小写字母p、a、b、c…等表示;加速度多边形图中矢量的起始点和终止点用小写字母p'、a'、b'、c'…等表示。
三、动力分析注意事项1.绘制等效力矩图:在0~360°内绘制出等效阻力矩和等效驱动力矩图,横坐标为曲柄转角,纵坐标为力矩,并写出横坐标和纵坐标比例尺及其单位,横坐标比例尺单位°/mm,纵坐标比例尺单位N·m /mm。
注意在0~φ1和φ2 ~360°之间的等效阻力矩均为零;2.绘制能量指示图:注意应分别写出各盈亏功和ΔW max的大小;3.计算飞轮的转动惯量:写出飞轮转动惯量计算公式中各变量的大小并代入公式中计算出飞轮的转动惯量;注意:动力分析的所有分析与计算过程均写在设计说明书中,图纸上只写出结果。
进给凸轮机构简图一、绘制凸轮机构注意事项1.列表分别计算出推程和回程摆杆至少6个位置转角的大小,远休止和近休止摆杆转角分别为最大摆角和零度。
2.写出比例尺及其单位m/mm;3.摆杆回转中心与凸轮回转中心之间的连线与水平线的夹角为45°(见设计任务书图1);4.绘制凸轮轮廓线:理论轮廓线为中心线,实际轮廓线以及摆杆和滚子的初始位置均为粗实线,其余辅助线条或圆(圆弧)均为细实线且保留在图纸上,各辅助点用大写字母表示,如:A1、A2、…,B1、B2、…,C1、C2、…等;5.对机架、构件的编号、运动副进行标示;6.标注项目:基圆半径、运动角度、机架中心距、摆杆长度、凸轮的正转和反转方向。
机械设计牛头刨床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报告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报告题目:牛头刨床设计专业:班级:学号:姓名:指导教师:目录工作原理 (3)设计要求 (3)设计内容及工作量 (4)一.连杆机构的对比 (5)二. 拟定机械传动方案 (6)三. 机械运动方案示意图 (6)四. 机构运动简图 (7)五. 导杆机构的运动分析 (8)六. 导杆机构的动静力分析 (12)七. 凸轮机构的设计 (13)八. 总结 (15)九.参考文献 (15)工作原理:牛头刨床是一种靠刀具的往复直线运动及工作台的间歇运动来完成工件的平面切削加工的机床。
图1是参考示意图。
电动机经过减速传动装置带动执行机构(导杆机构和凸轮机构)完成刨刀的往复运动和间歇运动。
刨床工作时,刨头由曲柄带动右行,刨刀进行切削,称为工作行程。
在切削行程H中,前后各有一段0.05H的空刀距离,工作阻力F 为常数;刨刀左行时,即为空回行程,此行程无工作阻力。
在刨刀空回行程时,由摆动从动件盘形凸轮机构通过四杆机构驱动棘轮机构,棘轮机构带动螺旋机构使工作台连同工件在垂直纸面方向上做一次进给进给运动,以便刨刀继续切削。
设计要求:电动机轴与曲柄轴平行,刨刀刀刃点与铰链点的垂直距离为50mm,使用寿命10年,每日一班制工作,载荷有轻微冲击。
允许曲柄转速偏差为±5%。
要求导杆机构的最大压力角应为最小值;凸轮机构的最大压力角应在许用值[α]之内,摆动从动件的升、回程运动规律均为等加速、等减速运动。
执行构件的传动效率按0.95计算,系统有过载保护。
按小批量生产规模设计。
导杆机构运动分析转速n2(r/min) 工作行程H(mm) 行程速比系数K50 300 1.38凸轮机构运动分析从动件最大摆角ϕmax(°)摆动从动件杆长许用压力角[α](°)推程运动角δ0(°)远休止角δs(°)回程运动角δ0’ (°)15 128 41 62 10 60导杆机构运动动态静力分析工作阻力F max(N) 导杆质量m4(kg) 滑块6质量m6(kg) 导杆4质心转动惯量J s4(kgm2) 4600 20 80 1.2设计内容及工作量:1、根据牛头刨床的工作原理,拟定2~3个其他形式的执行机构(连杆机构),并对这些机构进行分析对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设计题目:牛头刨床凸轮机构设计目录1.设计任务及要求------------------------------ 2.数学模型的建立------------------------------ 3.程序框图--------------------------------------- 4.程序清单及运行结果------------------------ 5.设计总结--------------------------------------- 6.参考文献--------------------------------------1设计任务与要求已知摆杆为等加速等减速运动规律,其推程运动角φ=70,远休止角φs =10,回程运动角φ΄=70,摆杆长度l 09D =135,最大摆角φmax =15,许用压力角[α]=38,凸轮与曲线共轴。
要求:(1) 计算从动件位移、速度、加速度并绘制线图(用方格纸绘制),也可做动态显示。
(2) 确定凸轮的基本尺寸,选取滚子半径,画出凸轮的实际廓线,并按比例绘出机构运动简图。
(3) 编写计算说明书。
2数学模型(1) 推程等加速区当2/0ϕδ≤≤时,22max /21ϕδϕ=m (角位移),2max /4ϕδϕω=(角速度) 2max /4ϕϕε=(角加速度)(2) 推程等减速区当ϕδϕ≤<2/时,22max max /)(21ϕδϕϕϕ--=m (角位移)2max /)(4ϕδϕϕω-=(角速度),2max /4ϕϕε-=(角加速度)(3) 远休止区当s ϕϕδϕ+≤<时 max 1ϕ=m (角位移),0=ω (角速度)0=ε(角加速度)(4) 回程等加速区当2/ϕϕϕδϕϕ'++≤<+s s 时,22max max /)(21ϕϕϕδϕϕ'---=s m (角位移) 2max /)(4ϕϕϕδϕω'---=s (角速度),2max /4ϕϕε'-=(角加速度)(5) 回程等减速区当ϕϕϕδϕϕϕ'++≤<'++s s 2/时,22max /)(21ϕδϕϕϕϕ'-'++=s m (角位移)2max /)(4ϕδϕϕϕϕω'-'++-=s (角速度),2max /4ϕϕε'=(角加速度)(6) 近休止区01=m (角位移),0=ω(角速度) 0=ε(角加速度)一、如图选取xOy 坐标系,B1点为凸轮轮廓线起始点。
开始时推杆轮子中心处于B1点处,当凸轮转过角度时,摆动推杆角位移为,由反转法作图可看出,此时滚子中心应处于B 点,其直角坐标为: ()()00cos cos sin sin ϕϕδδϕϕδδ++-=++-=l a y l a x因为实际轮廓线与理论轮廓线为等距离,即法向距离处处相等,都为滚半径rT.故将理论廓线上的点沿其法向向内测移动距离rT 即得实际廓线上的点B(x1,y1).由高等数学知,理论廓线B 点处法线nn 的斜率应为 ()()θθδδθcos /sin ////=-==d dy d dx dy dx tg根据上式有:()()()()δϕϕϕδδδδϕϕϕδδδd d l a d dy d d l a d dx /1sin sin //1cos cos /00++++-=+++-=可得 ()()()()()()2222////cos ////sin δδδθδδδθd dy d dx d dy d dy d dx d dx +-=+=实际轮廓线上对应的点B(x,y)的坐标为θθsin 1cos 1T T r y y r x x ==此即为凸轮工作的实际廓线方程,式中“-”用于内等距线,“+” 于外等距线。
3程序框图4程序清单及运行结果#include<math.h>#include<dos.h>#include<graphics.h>#include<conio.h>#include<stdio.h>#define l 135.0#define Aa 38#define r_b 50#define rr 7.5#define K (3.1415926/180)#define dt 0.25float Q_max,Q_t,Q_s,Q_h;float Q_a;double L,pr;float e[1500],f[1500],g[1500];void Cal(float Q,double Q_Q[3]){Q_max=15,Q_t=70,Q_s=10,Q_h=70;if(Q>=0&&Q<=Q_t/2){Q_Q[0]=K*(2*Q_max*Q*Q/(Q_t*Q_t));Q_Q[1]=4*Q_max*Q/(Q_t*Q_t);Q_Q[2]=4*Q_max/(Q_t*Q_t);}if(Q>Q_t/2&&Q<=Q_t){Q_Q[0]=K*(Q_max-2*Q_max*(Q-Q_t)*(Q-Q_t)/(Q_t*Q_t)); Q_Q[1]=4*Q_max*(Q_t-Q)/(Q_t*Q_t);Q_Q[2]=-4*Q_max/(Q_t*Q_t);}if(Q>Q_t&&Q<=Q_t+Q_s){Q_Q[0]=K*Q_max;Q_Q[2]=0;}if(Q>Q_t+Q_s&&Q<=Q_t+Q_s+Q_h/2){Q_Q[0]=K*(Q_max-2*Q_max*(Q-Q_t-Q_s)*(Q-Q_t-Q_s)/(Q_h*Q_h)); Q_Q[1]=-4*Q_max*(Q-Q_t-Q_s)/(Q_h*Q_h);Q_Q[2]=-4*Q_max/(Q_h*Q_h);}if(Q>Q_t+Q_s+Q_h/2&&Q<=Q_t+Q_s+Q_h){Q_Q[0]=K*(2*Q_max*(Q_h-Q+Q_t+Q_s)*(Q_h-Q+Q_t+Q_s)/(Q_h*Q_ h));Q_Q[1]=-4*Q_max*(Q_h-Q+Q_t+Q_s)/(Q_h*Q_h);Q_Q[2]=4*Q_max/(Q_h*Q_h);}if(Q>Q_t+Q_s+Q_h&&Q<=360){Q_Q[0]=K*0;Q_Q[1]=0;}}void Draw(float Q_m){float tt,x,y,x1,y1,x2,y2,x3,y3,x4,y4,dx,dy;double QQ[3];circle(240,240,3);circle(240+L*sin(50*K)+4*cos(240*K),240+L*cos(50*K)-4*sin(240*K) ,3);moveto(240,240);lineto(240+20*cos(240*K),240-20*sin(240*K));lineto(260+20*cos(240*K),240-20*sin(240*K));lineto(240,240);moveto(240+L*sin(50*K)+4*cos(240*K),240+L*cos(50*K)-4*sin(240* K));lineto(240+L*sin(50*K)+20*cos(240*K),240+L*cos(50*K)-20*sin(240* K));lineto(255+L*sin(50*K)+20*cos(240*K),240+L*cos(50*K)-20*sin(240* K));lineto(240+L*sin(50*K)+4*cos(240*K),240+L*cos(50*K)-4*sin(240*K) );for(tt=0;tt<=720;tt=tt+2){Cal(tt,QQ);x1=L*cos(tt*K)-l*cos(Q_a+QQ[0]-tt*K);y1=l*sin(Q_a+QQ[0]-tt*K)+L*sin(tt*K);x2=x1*cos(Q_m*K+40*K)+y1*sin(Q_m*K+40*K); y2=-x1*sin(Q_m*K+40*K)+y1*cos(Q_m*K+40*K); putpixel(x2+240,240-y2,2);dx=(QQ[1]-1)*l*sin(Q_a+QQ[0]-tt*K)-L*sin(tt*K); dy=(QQ[1]-1)*l*cos(Q_a+QQ[0]-tt*K)+L*cos(tt*K); x3=x1-rr*dy/sqrt(dx*dx+dy*dy);y3=y1+rr*dx/sqrt(dx*dx+dy*dy);x4=x3*cos(Q_m*K+40*K)+y3*sin(Q_m*K+40*K); y4=-x3*sin(Q_m*K+40*K)+y3*cos(Q_m*K+40*K); putpixel(x4+240,240-y4,YELLOW);}}void Curvel(){int t;float y1,y2,y3,a=0;for(t=0;t<=360/dt;t++){delay(300);a=t*dt;if((a>=0)&&(a<=Q_t/2)){y1=(2*Q_max*pow(a,2)/pow(Q_t,2))*10;y2=(4*Q_max*(dt*K)*a/pow(Q_t,2))*pow(10,4.8);y3=(4*Q_max*pow((dt*K),2)/pow(Q_t,2))*pow(10,8.5);putpixel(100+a,300-y1,1);putpixel(100+a,300-y2,2);putpixel(100+a,300-y3,4);line(100+Q_t/2,300-y3,100+Q_t/2,300);}if((a>Q_t/2)&&(a<=Q_t)){y1=(Q_max-2*Q_max*pow((Q_t-a),2)/pow(Q_t,2))*10;y2=(4*Q_max*(dt*K)*(Q_t-a)/pow(Q_t,2))*pow(10,4.8);y3=((-4)*Q_max*pow((dt*K),2)/pow(Q_t,2))*pow(10,8.5); putpixel(100+a,300-y1,1);putpixel(100+a,300-y2,2);putpixel(100+a,300-y3,4);line(100+Q_t,300-y3,100+Q_t,300);line(100+Q_t/2,300,100+Q_t/2,300-y3);}if((a>Q_t)&&(a<=Q_t+Q_s)){y1=Q_max*10;y2=0;y3=0;putpixel(100+a,300-y1,1);putpixel(100+a,300-y2,2);putpixel(100+a,300-y3,4);line((100+Q_t+Q_s),300,(100+Q_t+Q_s),300-y3);}if((a>Q_t+Q_s)&&(a<=Q_t+Q_s+Q_h/2)){y1=(Q_max-2*Q_max*pow((a-Q_t-Q_s),2)/pow(Q_h,2))*10;y2=((-4)*Q_max*(dt*K)*(a-Q_t-Q_s)/pow(Q_h,2))*pow(10,4.8); y3=((-4)*Q_max*pow((dt*K),2)/pow(Q_h,2))*pow(10,8.5); putpixel(100+a,300-y1,1);putpixel(100+a,300-y2,2);putpixel(100+a,300-y3,4);line((100+Q_t+Q_s+Q_h/2),300,(100+Q_t+Q_s+Q_h/2),300-y3); line((100+Q_t+Q_s),300,(100+Q_t+Q_s),300-y3);}if((a>Q_t+Q_s+Q_h/2)&&(a<=Q_t+Q_s+Q_h)){y1=(2*Q_max*pow((Q_h-a+Q_t+Q_s),2)/pow(Q_h,2))*10;y2=((-4)*Q_max*(dt*K)*(Q_h-a+Q_t+Q_s)/pow(Q_h,2))*pow(10,4.8); y3=(4*Q_max*pow((dt*K),2)/pow(Q_h,2))*pow(10,8.5);putpixel(100+a,300-y1,1);putpixel(100+a,300-y2,2);putpixel(100+a,300-y3,4);line((100+Q_t+Q_s+Q_h),300-y3,(100+Q_t+Q_s+Q_h),300);line((100+Q_t+Q_s+Q_h/2),300,(100+Q_t+Q_s+Q_h/2),300-y3);}if((a>Q_t+Q_s+Q_h)&&(a<=360)){y1=0;y2=0;y3=0;putpixel(100+a,300,1);putpixel(100+a,300,2);putpixel(100+a,300,4);}e[t]=y1;f[t]=y2;g[t]=y3;}}main(){int gd=DETECT,gm;int i,t,choice,x_1,y_1,flag=1;double QQ1[3],aa;FILE *f1;if((f1=fopen("liliangliang.txt","w"))==NULL) {printf("liliangliang.txt cannot open!\n");exit(0);}initgraph(&gd,&gm," ");cleardevice();for(t=0;!kbhit();t++){for(;t>360;)t-=360;if(flag==1)for(L=l-r_b+70;L<l+r_b;L+=2){Q_a=acos((L*L+l*l-r_b*r_b)/(2.0*L*l));Cal(t,QQ1);aa=atan(l*(1-QQ1[1]-L*cos(Q_a-QQ1[0]))/(L*sin(Q_a+QQ1[0])));/*压力角*/pr=(pow((L*L+l*l*(1+QQ1[1])*(1+QQ1[1])-2.0*L*l*(1+QQ1[1]*cos(Q _a+QQ1[0]))),3.0/2))/*曲率半径*//((1+QQ1[1])*(2+QQ1[1])*L*l*cos(Q_a+QQ1[0])+QQ1[2]*L*l*sin(Q _a+QQ1[0])-L*L-l*l*pow((1+QQ1[1]),3));if(aa<=Aa&&pr>rr)flag=0;break;}if(flag==0)Cal(t,QQ1);Draw(t);cleardevice();x_1=240+L*sin(50*K)-l*cos(Q_a+QQ1[0]+40*K);y_1=240+L*cos(50*K)-l*sin(Q_a+QQ1[0]+40*K);circle(x_1,y_1,rr);line(240+L*sin(50*K),240+L*cos(50*K),x_1,y_1);moveto(240+L*sin(50*K),240+L*cos(50*K));lineto(240+L*sin(50*K)+l*cos(Q_a+QQ1[0]+40*K),480+2*L*cos(50*K )-y_1);lineto(140+L+l*cos(Q_a+QQ1[0])*2,480+2*L*cos(50*K)-y_1);delay(1);}getch();cleardevice();line(100,80,100,445);line(70,300,530,300);line(100,80,98,90);line(100,80,102,90);line(520,298,530,300);line(520,302,530,300);setcolor(2);outtextxy(300,150,"The analysis of the worm gear's movement");printf("\n\n\n\n\n Q(w,a)");printf("\n\n\n\n\n\n\n\n\n\n\n\n\n\n\t\t\t\t\t\t\t\tt");Curvel();getch();printf("\n\n\n\n\n\n\n\n\n\n");for(i=0;i<=1440;i=i+20){delay(1000);printf("%d %f %f %f\n",i/4,e[i],f[i],g[i]); fprintf(f1,"%d %f %f %f\n",i/4,e[i],f[i],g[i]); }getch();fclose(f1);closegraph();}运行结果角度10倍角位移104.8倍角速度108.5倍角加速度175-360 0.00000000 0.0000000 0.00000005设计总结这次课上我遇到了许多困难的问题,虽然这些问题我自己不好解决但是在同学的帮助下还是解决了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