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之的词义和用法

合集下载

游褒禅山记有哪些知识点

游褒禅山记有哪些知识点

游褒禅山记有哪些知识点游褒禅山记有哪些知识点一、词类活用1、始舍于其址。

2、名之曰褒禅。

3、有泉侧出。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5、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6、而其见愈奇。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8、火尚足以明也。

9、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11、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二、通假字长乐王回深父三、古今异义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

今义:数词。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5、于是余又叹焉。

古义: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

四、虚词1、以故其后名之曰2、距其院东五里3、独其为文犹可识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5、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6、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7、而余亦悔其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8、视其左右9、谬其传10、咎其欲出者11、其孰能讥之乎?(二)“以”:1、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3、险以远。

4、由山以上。

5、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6、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7、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五、特殊句式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3、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4、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5、不随以止也6、此余之所得也!7、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六、翻译句子1、既其出,则或责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3、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梳理参考答案一、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整理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整理

一、通假字1.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古今异义词1.而卒葬之古义:终于;死今义:士兵2.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数词。

3.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不平凡。

今义:程度副词,十分,很。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所以:古义:……的缘故今义:表因果关系学者: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

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5.于是余又叹焉。

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

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

6.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到达,达到,动词;今义:表示另提一事或达到某种程度三、一词多义1.道有碑仆道(道路,名词)何可胜道也哉?(说,动词)2.名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命名、取名,名词作动词)②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说出名字,名词作动词)3.其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那,代词,指代慧褒埋葬的时间)②距其院东五里(那,代词,指代慧空禅院)③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它,代词,代仆碑)④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前“其”,代词,代“穴”;后“其”,代词,代好游者)⑤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也(前“其”,它,代词,指代后洞;后“其”,那些,代词,代游客)⑥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它,代词,指华山洞)⑦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前一个“其”,语助词,无实意;后一个“其”,那个,指示代词)⑧而予亦悔其随之(自己,代词,指作者)⑨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他们,代词,指代“古之人”)⑩其孰能讥之乎?(难道,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4.以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因为,介词)②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③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用来,表目的)④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5.之①而卒葬之(代词,这里)②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代词,它,代指华山)③褒之庐冢也/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结构助词,的)④而余亦悔其随之(代词,他)⑤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6.焉于是予有叹焉(兼词,于此,对这件事)而人之所罕至焉 / 然力足以至焉(代词,那里,指险远的地方)四、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状语有泉侧出。

高中语文文言文《游褒禅山记》知识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文《游褒禅山记》知识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文《游褒禅山记》知识归纳上海高中语文新教材收入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文言文《游褒禅山记》知识归纳,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词语庐冢谬其传窈然瑰丽褒禅山卒葬之有碑仆道猝不及防倦怠幽暗昏惑前仆(pū)后继: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紧跟上去。

形容斗争的英勇壮烈。

前赴(fù)后继:前面的人上去,后面的人就跟上去。

形容奋勇前进,连续不断。

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文学常识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晚号半山。

世称王荆公,卒谥文。

临川人。

两次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主张文章应“有补于世”。

著作收在《临川先生文集》里。

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文言知识一、通假字1.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词类活用1.始舍于其址。

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2.名之曰褒禅。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3.有泉侧出。

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5.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穷尽,走到头。

6.而其见愈奇。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8.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9.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11.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谬: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弄错,使……错。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三、重点实词虚词(扩展)乃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2.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副词,竟,竟然,居然3.良乃人,具告沛公副词,于是4.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副词,才道1.有碑仆道名词,路、道路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3.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名词,主张4.何可胜道也哉动词,说、讲5.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方法盖1.日初出大如车盖名词,车盖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连词,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3.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动词,超过,胜过4.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助词,有“大概”的意思文1.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名词,文字2.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名词,纹理3.属予作文以记之名词,文章4.文过饰非动词,掩饰然1.至于颠覆,理固宜然代词,如此,这样2.吴广以为然形容词,对、正确3.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4.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连词,表转折,但、但是其1.用作代词,可以作第一、二、三人称代词;可以作指示代词(这,那);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高一语文文言知识点之游褒禅山记

高一语文文言知识点之游褒禅山记

高一语文文言学问点之游褒禅山记游褒禅山记通假字1.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游褒禅山记古今异义词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特别之一。

今义:数词。

2.世之奇伟、瑰怪、特殊之观。

古义:不平常。

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特别,很。

3.此所以学者不行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

今义:特指有特地学问的人。

4.此所以学者不行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缘由。

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5.于是余又叹焉。

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

为单音词连用。

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

6.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古义:四周; 今义:左和右两方面、支配、表示概数等7.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到达,到达,动词;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或到达某种程度游褒禅山记一词多义1.乃①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定,可译为是就是)②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尽然)③ 良乃入,具告沛公(于是)④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2.道①有碑仆道(路,道路)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见)④何可胜道也哉(说,讲)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3.盖①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示缘由,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③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假设水之归海(超过,赛过)④盖其又深,那么其至又加少矣(有或许的意思)4.文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纹)③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④饰非掩过(掩饰)5.然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如此,这样)②吴广以为然(对,正确)③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然而,但是)6.舍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②而操舍鞍马,仗舟楫(动词,舍弃)③舍相如广成传舍(动词,支配住宿)④客舍青青柳色新(名词,宿舍、旅店)7.以①由山上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介词,在、从)②夫夷以近,那么游者众(连词,表并列,并且)③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连词,表顺承,就,便,或不译)④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与故组成固定构造,表因果,因此)⑤此所以学者不行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与所组成固定构造,表缘由,的缘由)8.其⑴始舍于其址。

“之”的意义和用法

“之”的意义和用法
例9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游褒禅山记》)
例10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游褒禅山记》)
例1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12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例13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
从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之”作指示代词时,多用在名词前。
二、“之”作虚词
第一个“之”可不译出。
3、“之”作介词
“之”作介词时,译作“于”“对于”等。
例22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礼记?大学》)
此句中的“之”可译为“对于”。
4、“之”作语气词
“之”作语气词时常用在句末,多见于韵文中,表示一种咏叹的语气,同时还有凑足音节的作用。
例23神之听之,式谷以女。(《诗经?小雅》)
后一个“之”在这里作语气词。当然,“之”在古代汉语中作语气词的情况不多见。
例17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5)“之”用在副词后面,谓语或主语结构的前面,表示语气的加强和语调的延长。
例18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论语?阳货》)
2、“之”作连词
“之”作连词时不像“且、以、而、则”等连接谓语性词组或句子,构成联合关系,而是连接定语和中心语,组成偏正结构,表示领属性或修饰的关系,在意义上相当于现代汉语助词“的”。
“之”的意义和用法
在古代汉语中,“之”字可作实词,也可作虚词,在不同的语境里有不同的意义和用法,同学们在备考时应引起重视。
一、“之”作实词
1、“之”作动词
这时,“之”的意思是“到……去”“往”“到”“至”。
例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例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
例3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高二语文必修三《游褒禅山记》文言知识归纳

高二语文必修三《游褒禅山记》文言知识归纳

《游褒禅山记》文言知识归纳一、通假字1.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古今异义词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数词。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不平常。

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

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

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5.于是余又叹焉。

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

为单音词连用。

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

6.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古义:周围;今义:左和右两方面、支配、表示概数等7.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到达,达到,动词;今义:表示另提一事或达到某种程度三、一词多义1.乃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③良乃入,具告沛公(于是)④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2.道①有碑仆道(路,道路)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④何可胜道也哉(说,讲)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3.盖①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③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胜过)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4.文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纹)③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④文过饰非(掩饰)5.然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如此,这样)②吴广以为然(对,正确)③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然而,但是)6.舍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②而操舍鞍马,仗舟楫(动词,舍弃)③舍相如广成传舍(动词,安排住宿)④客舍青青柳色新(名词,宿舍、旅店)7.以①由山上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介词,在、从)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连词,表并列,并且)③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连词,表顺承,就,便,或不译)④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与“故”组成固定结构,表因果,因此)⑤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与“所”组成固定结构,表原因,……的原因)8.其⑴始舍于其址。

《游褒禅山记》文言知识归纳

《游褒禅山记》文言知识归纳

《游褒禅山记》文言知识归纳《游褒禅山记》文言知识归纳一、通假字1.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古今异义词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数词。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不平常。

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

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

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5.于是余又叹焉。

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

为单音词连用。

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

6.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古义:周围; 今义:左和右两方面、支配、表示概数等7.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到达,达到,动词;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或达到某种程度三、一词多义1. 乃①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②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③ 良乃入,具告沛公(于是)④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2.道①有碑仆道(路,道路)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④何可胜道也哉(说,讲)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3.盖①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③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胜过)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4.文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纹)③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④文过饰非(掩饰)5.然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如此,这样)②吴广以为然(对,正确)③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然而,但是)6.舍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②而操舍鞍马,仗舟楫(动词,舍弃)③舍相如广成传舍(动词,安排住宿)④客舍青青柳色新(名词,宿舍、旅店)7.以①由山上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介词,在、从)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连词,表并列,并且)③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连词,表顺承,就,便,或不译)④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与“故”组成固定结构,表因果,因此)⑤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与“所”组成固定结构,表原因,……的原因)8.其⑴始舍于其址。

文言文中之字用法

文言文中之字用法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一、之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

(《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如:均之二策。

(《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记。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赤壁之战》)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记。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记。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如: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四)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捕蛇者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五)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如: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毛遂自荐》)[之"在文言文中常当代词.助词.动词用.其作用各不相同.一. 作代词1. 代人.如<项脊轩志>中的[先妣抚之甚厚".[之"可译作[她".代老妪.2. 代物.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之"代[土地".3. 代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与坐谈.问之客曰".[之"代[与徐公孰美这件事".4. 指示代词.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之"可译作[这.这样"指上文[河内凶--亦然".[不若长安君之甚"<触龙说赵太后>.[之"译作[那样".二. 作助词1. 定语的标记.如<谏太宗十思疏>中的[代百司之职役哉".这里的[之"连结名词性定语[百司"和中心语[职役".可译作[的".暗示限制的偏正关系.此句可译为[代管百官的职事呢?".<过秦论>中的[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两个[之"分别连结形容词性定语[膏腴".[要害"和中心词[地".[郡".暗示修饰的偏正关系.2. 补语的标记.如<捕蛇者说>中的[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之"在这里作补语的标记.可译作[得".暗示连结中心词[不幸"和补语[甚".3. 宾语前置的标记(不译).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夫晋.何厌之有".这里[何厌"是[有"的宾语.提前了.此句可译为[晋国(的欲望).有什么满足的(可能)呢?"4. 定语后置的标记(不译).如<劝学>中的[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两个[之"都作定语后置的标记.[之"字前是中心语.[之"字后是定语.此句可译为[蚯蚓(虽然)没有锐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5.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如<归去来兮辞>中的[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这里两个[之"用在主谓词组之间.暗示这一词组不克不及单独成句.此句可译为[(我)羡慕一切生物得到复苏的时节其时.感叹自己的年华行将结6. 用在主语和介词结构之间.暗示它们已经成为一个整体.强调.突出这个介词结构的意义.(不译).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中的[之".接在主语[寡人"与介词结构[于国"之间.强调[于国"的意义.此句可译为[我对于治理国家.可算是尽了心的了."7. 衬音助词(不译).用在暗示时间的词或某些动词的后面.凑足一个音节.它没有实际意义.只是起着协调音节的作用.如<劝学>中的[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之"嵌在时间词[须臾"的后面.协调音节.作词缀.此句译作[比不上片刻学到的东西多".<谏逐客书>中的[由此观之".这里的[之"接在动词[观"后面.协调音节.无义.此句可译作[从这看来"8. 嵌在姓名中间.无实义.如[佚之狐言于郑伯曰".[若使烛之武见秦君".[介之推不言禄".[宫之奇谏假道"中的[佚之狐".[烛之武".[介之推".[宫之奇".9. 嵌在专用名词之间.无义.如<病梅馆记>中的[辟病梅之馆以贮之".前一个[之"用在[病梅馆"这个专用名词中.不译.三. 作动词用在处所句词前.可译作[到.往.去".如<鸿门宴>中的[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之"用在处所名词[沛公军"前.作动词.之1.做代词:①一般:第三人称的人、事、物②特殊:(1)第一人称:君将哀而生之乎(2)指示代词:表复指,曾不克不及损魁父之丘/故为之说2.做助词:(1)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之一、作助词用。

主要用法有三种类型:1、相当于“的”,是定语的标志。

例如:①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菊之爱,陱后鲜有闻。

③水陆草木之花。

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③菊,花之隐逸者也。

④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译:当政治上最高理想实施的时候。

3、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时间副词后起补足调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①公将鼓之。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③怅恨久之。

二、作代词用。

(可以代人,代事,代物)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例如:①具答之。

②亲戚畔之。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④又数刀毙之。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

例如:①渔人甚异之。

②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

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三、作动词用。

相当于“到”、“往”、“去”。

如:①辍耕之垄上。

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③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四、语法作用。

(1)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

例如: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2)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

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

如:①马之千里者。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一、“之”作代词用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马说》)2、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醉翁亭记》)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4、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小石潭记》)5、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曹刿论战》)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的用法为代词,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

之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

《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

《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你读过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这篇古文吗?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欢迎阅读!《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原文褒禅山亦谓之华(huā)山(褒禅山,旧称华(花)山,位于安徽巢湖市含山县城东北7.5公里),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zhǒng)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huā)山洞者,以其乃华(huā)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pū)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xué)窈(yǎo)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àng)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fǔ),余弟安国平父(fǔ)、安上纯父(fǔ)。

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之字的意义和用法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4、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小石潭记》)5、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曹刿论战》)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的用法为代词,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

之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

(《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如:均之二策。

(《廉颇蔺相如列传》)二、“之”作动词用1、吾欲之南海,何如?(《劝学》)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4、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分析以上例子,我们知道“之”用作动词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动词“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如例句中的“南海”、“广陵”、“蜀州”、“垄上”;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例4中虽没直接出现人名,但很明显是承前省略了陈涉。

整个句子合起来应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三、“之”作助词用“之”作助词的用法比较复杂一些,在初中阶段出现的大致有以下三种:1、“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如: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童趣》)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关雎》)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⑤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

(《公输》)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由以上例子分析可知,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如“趣”、“洲”、“狱”、“意”、“地”)或名词性短语(如“一毛”)时,“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文言虚词“之”的常见用法

文言虚词“之”的常见用法

文言虚词“之”的常见用法“之”是文言文中一个重要的虚词,用法复杂。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言虚词“之”的常见用法,希望能帮到您!一、用作代词,在句中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第一人称代词,可译为“我”“我们”。

如:“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之:代“我”。

2.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他们)”“她(她们)”。

如:“遂使之行成于吴。

”(《勾践灭吴》)之:代大夫文种。

3.近指代词,可译为“这”。

如:“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之:这样的。

4.代事。

如:“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烛之武退秦师》)之:代“阙秦以利晋”这件事。

5.代物。

如:“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劝学》)之:代木。

6.代军队。

如:“子犯请击之。

”(《烛之武退秦师》)之:代秦军。

二、结构助词,分以下几种情况。

1.宾语的标志。

用于宾语和中心语之间,可译为“的”,有时不译。

如:“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之:可译为“的”。

2.宾语前置的标志。

为了强调宾语,有时借助“之”把宾语从动词后提到动词的前面。

如:“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之”把动词“有”的宾语“何厌”提前到了动词前。

3.定语后置的标志。

通常情况下,古代汉语中定语的位置与现代汉语中的一样,用在中心语之前,但为了强调定语有时将定语放在中心语之后,有时在定语与中心语之间用“之”连接。

翻译时应将后置了的定语调整到中心语之前。

与“之”有联系的定语后置格式有两种。

①“中心语+之+定语”的格式。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利”“强”分别作中心语“爪牙”“筋骨”的'定语。

②“中心语+之+后置定语+者”的格式。

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千里”作“马”的定语。

4.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之字的文言用法

之字的文言用法

文言文中“之”字的用法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

(《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如:均之二策。

(《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赤壁之战》)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如: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四)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捕蛇者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五)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如: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毛遂自荐》)二、其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第三人称代词。

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和例句

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和例句

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和例句文言虚词在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其主要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

虚词种类: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代词七类。

常见文言虚词共20个:之、乎、者、也、虽、然、而、且、因、为、所、以、与、其、焉、则、或、乃、于、何。

文言虚词“之”的常见用法一、用作代词,在句中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第一人称代词,可译为“我”“我们”。

如:“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之:代“我”。

2.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他们)”“她(她们)”。

如:“遂使之行成于吴。

”(《勾践灭吴》)之:代大夫文种。

3.近指代词,可译为“这”。

如:“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之:这样的。

4.代事。

如:“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烛之武退秦师》)之:代“阙秦以利晋”这件事。

5.代物。

如:“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劝学》)之:代木。

6.代军队。

如:“子犯请击之。

”(《烛之武退秦师》)之:代秦军。

二、结构助词,分以下几种情况。

1.宾语的标志。

用于宾语和中心语之间,可译为“的”,有时不译。

如:“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之:可译为“的”。

2.宾语前置的标志。

为了强调宾语,有时借助“之”把宾语从动词后提到动词的前面。

如:“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之”把动词“有”的宾语“何厌”提前到了动词前。

3.定语后置的标志。

通常情况下,古代汉语中定语的位置与现代汉语中的一样,用在中心语之前,但为了强调定语有时将定语放在中心语之后,有时在定语与中心语之间用“之”连接。

翻译时应将后置了的定语调整到中心语之前。

与“之”有联系的定语后置格式有两种。

①“中心语+之+定语”的格式。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利”“强”分别作中心语“爪牙”“筋骨”的定语。

②“中心语+之+后置定语+者”的格式。

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千里”作“马”的定语。

游褒禅山记文言文知识

游褒禅山记文言文知识

游褒禅山记文言文知识【篇一:游褒禅山记文言文知识】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不平常。

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

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

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5.于是余又叹焉。

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

为单音词连用。

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

6.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古义:周围;今义:左和右两方面、支配、表示概数等7.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到达,达到,动词;今义:表示另提一事或达到某种程度三、一词多义1.乃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③良乃入,具告沛公(于是)④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2.道①有碑仆道(路,道路)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④何可胜道也哉(说,讲)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3.盖①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③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胜过)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4.文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纹)③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④文过饰非(掩饰)5.然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如此,这样)②吴广以为然(对,正确)③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然而,但是)6.舍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②而操舍鞍马,仗舟楫(动词,舍弃)③舍相如广成传舍(动词,安排住宿)④客舍青青柳色新(名词,宿舍、旅店)7.以①由山上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介词,在、从)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连词,表并列,并且)③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连词,表顺承,就,便,或不译)④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与“故”组成固定结构,表因果,因此)⑤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与“所”组成固定结构,表原因,……的原因)8.其⑴始舍于其址。

游褒禅山记 课文翻译+文言知识总结+文章分析

游褒禅山记  课文翻译+文言知识总结+文章分析

2、作者略写前洞,详写后洞并作对比的作 用是什么?
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第一部分: 记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
一、介绍褒禅山概况 二、记游华山洞经过 前洞记叙简略 后洞记叙详细
•翻译第三段: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
对于这 种情况 语气词 取 观 独 察
心得, 收获 因 为 他 们
王安石记念馆
王安石纪念馆(江西临川)
王安石塑像(江西临川)
文学常识 褒禅山位于安徽省境内,风景秀美。主要景点 是“一寺二洞”。前洞有“华阳”等石刻文字;后 洞又称“碑洞”。
褒禅山华阳洞
褒禅山位于含山县城东北处7.5公里, 旧名花山。唐贞观年间,高僧慧褒禅师结 庐山下,死后葬此,其弟子改花山为褒禅 山。 北宋至和元年(1054年),著名文学家 王安石游览此山,写下千古名篇《游褒禅 山记》从此,褒禅山名扬海内外。
王 安石作宰相期间,大兴变法, 遭到保守派的猛烈攻击,但仍然立场 坚定,宣称“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 法,人言不足恤”。变法失败后,被 迫辞去相位。随后几度复出,又几度 辞官。晚年隐居钟山。
“尽吾志而不 能至者,可以无 悔矣。”
王安石其人之文学篇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 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 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 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 “务为有补于世”。他的文章 结构谨严,说理透辟,笔力雄 健,语言洗炼,在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 中独树一帜。他的作品今存 之一 《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文学常识
[记]: “记”是一种文体,有
奏记、游记、杂记。
游记:记录游览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的文 章。主要特点是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 山水之美,抒发作者的感情。一般以记为主, 以感为辅。

游褒禅山记虚词用法

游褒禅山记虚词用法
请指出“其”字的用法和含义
1.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2.独其为文犹可识
3.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4.而予亦悔其随之 5.其孰能讥之乎? 6.吾其还矣 7.其此之谓矣 8.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 之卑, 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
代词 他的 代词 那些 代词 其中的 代词 它的 代词 那些 代词 自己
之字含义口诀归纳
去他的 这不译

请指出“以”字的用法和含义
以故其后名之曰 褒禅 由山以上五六里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夫夷以近 则游者众 无物以相之 五亩之宅 树之以桑
介词 因为 而 表顺接 而 连接状语和中心词 表修饰 而 并列 介词 用来 拿 介词 把
请指出“以”字的用法和含义
母以子贵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语气副词 表反问语气 难 道 语气副词 表祈使 还是
语气副词 表估计 大概 语气副词 表假设 如 果
其字含义口诀归纳
他那它的其中岂 大概如果可还是

请指出“之”字的用法和含义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褒之庐冢也 而卒葬之 遂与之俱出 古人之观於天地山 川 辍耕之垄上
代词 它
结构助词 的
代词 这里
代词 他们 助词 用于主谓间 取消句子独 立性 不译 动词 去 往 到
代词代词那些代词其中的代词代词那些代词自己语气副词表反问语气还是语气副词表估计大概语气副词表假设大概如果可还是请指出之字的用法和含义褒禅山亦谓之华山辍耕之垄上代词代词这里代词他们助词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这不译请指出以字的用法和含义以故其后名之曰介词因为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并列介词用来请指出以字的用法和含义母以子贵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介词
介词 凭 介词 用
把拿用凭在因而

游褒禅山记古今异义

游褒禅山记古今异义

游褒禅山记古今异义
游褒禅山记古今异义有十一、非常、学者、所以、于是、悲、至于等。

例如,十一古义是十分之一;今义是数词。

扩展资料
古今异义词: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十一)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数词。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非常)古义:不平常。

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学者)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所以)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

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5、于是余有叹焉。

(于是)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

为单音词连用。

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

6、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

(悲)古义:“悲”,感叹今义:悲伤。

7、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至于)古义:“至”是“到”,“于”为介词,引出下文地点。

今义:表提及。

创作背景:
本文是王安石在公元1054年从舒州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褒禅山,三个月后以追忆的形式写下的。

12年后(1070年)罢相。

他不顾保守派反对,积极推行新法。

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与本文的观点也有相似的地方。

游褒禅山记文言文字词归纳

游褒禅山记文言文字词归纳

《游褒禅山记》文言文字词归纳一.通假字1.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二.古今异义1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数词,分数,十分之一。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不平常,不同寻常。

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今义:数词,整数,十一。

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治学的人,泛指一切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建树的人。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的原因。

5.于是余乂叹焉©古义:对于这种悄况。

接询一事。

6.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至Ij,到达。

三.词类活用1、有泉侧出。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表示后一事承动词;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或达到某种程度。

2、3、4、5、6、7、8、9、侧:名词作状语,从旁边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名:名词作动词,说明口。

始舍于其址。

名之曰褒禅。

山山以上五六里上:名词作动词,上行而其见愈奇。

盖其乂深,则其至乂加少矣往往有得。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见至得传: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动词作名词,心得,收获。

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10、问其深11、而世之奇伟、瑰怪、12、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13、火尚足以明也。

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深:14、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15、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知。

昏惑:使动,16、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副词作动词,尽悄学受。

四、一词多义(一)实词1.道①有碑仆道(路,道路)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④何可胜道也哉(说,讲)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2.观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鱼兽(动词,观察)•险远:险阻僻远的地方。

穷尽,走到尽头。

照明。

谬:弄错,使……错。

使……迷乱。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褒禅山记“之”,常用作代词和助词。

代词“之”,
一称代:代人:他(们)、她(们);代物:它(们)二指示代词疑代:哪里、哪些、哪个指代:这(里)、那(些)这个
褒禅山亦谓之(它,代词)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这里,代词);以故其后名之(它,代词)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的,助词)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的,助词)阳名之(它,代词)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的,
助词)“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其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那里面,代词)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它,代词)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它的里面,代词)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他,
代词)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那些游记诗文,代词)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那个人,代词),而不得极夫游之(的,助词)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助词)观于天地、山
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
(得,助词)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的,助词)奇伟、瑰怪、非常之(的,助词)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
(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助词)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
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人们,代词),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我,代词)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助词)不存,后世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助词)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
而慎取之(它们,代词)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词的分类:实词和虚词
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虚词:介词、助词、副词、连词、叹词
助词:结构助词:的、地、得
时态助词:着、了、过
语气助词:呢、
吗、呀
1 褒禅山亦谓之(它,代词)华山,
2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这里,代词);
3 以故其后名之(它,代词)曰“褒禅”。

4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的,助词)庐冢也。

5 以其乃华山之(的,助
词)阳名之(它,代词)也。

6 今言“华”如“华实” 之(的,助词)“华”者,盖音谬也。

7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那里面,代词)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它,代词)后洞。

8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它的里面,代词)愈
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9 遂与之(他,代词)俱
出。

10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那些游记诗文,代词)者已少。

11 方是时,余之(的,助词)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12 而余亦悔其随之(那个人,代词),而不得极夫游之(的,助词)乐也。

谓间,取消句子独立,助词)观于天地、往往有得,
14 以其求思之(得,助词)深而无不在也。

15 而世之(的,助词)奇伟、瑰怪、非常之(的,助词)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助词)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人们,代词),亦不能至也。

17 其孰能讥之(我,代词)乎?
18 此余之(的,助词)所得也!
19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助词)不存,后世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助词)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慎取之(它们,代词)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