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_课堂实录及反思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反思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反思
1. 引言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极其重要。
教师不仅负责传授知识,还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
本文将结合个人的教学经验,对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
教学反思进行探讨,以期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2. 教学背景
本次教学内容为《寡人之于国也》,这是一篇关于国家治理的文章。
学生对这个主题可能不太熟悉,因此需要以适合学生的方式进行讲解
和引导。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感,我设计了一系列
的教学活动和讨论。
3.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决定了教师教学的方向和方式。
在本次教学中,我的教学目标包括:1)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中
心思想;2)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读能力;3)激发学生的思辨和批判
思维。
4. 教学策略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采用了多种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首先,我
使用了情境导入的方法,通过引出一些相关的事件和问题,引起学生
的兴趣和思考。
其次,我利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互相交流和分
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同时激发他们的主动学习意识。
最后,我还设置了问题导向的学习任务,让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5. 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通过一个小故事来引导学生思考。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反思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反思自实施高中新课改以来,我们高一语文集备组在校领导帮助和督促下,进行“学会学习,习惯学习,乐于学习”教与学模式的实验。
实验的构想是以系统而长期的量化评价带动学生自主积累,自我检测,自我探究;以小组合作,探讨等方式促进学生自主把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做到对不同体裁的文本运用不同的方法深入理解,把握,逐步养成自我学习,合作学习的习惯,感受学习的快乐,进而乐于主动地学习。
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但让学生自主、探究并不等于教师作用的降低,而是对教师相关教学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为只有教师具体深入地研读文本,并结合学生的具体学习特点,合理设计教学程序,才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求,激活学生的思维状态,自主、探究才能成为实实在在的行为过程。
所以教师备课的密度或曰含金量其实是加大了。
现在有一个词很热,叫“煮课”,很形象地概括了教师课前活动的特点。
把文本琢磨透,选准一个恰当的“切入点”,才能满堂皆活。
我选择文中三个关键短语作为切入点,以此步步推进,是个很好的设想。
当然,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对教学“切入点”的选择往往是不尽相同的,这里面没有固定一律的标准,只要能引领学生迅速进入文本并把握其精华,只要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就是最佳的选择。
既是探究,总要有所收获(亦即生成)。
课堂生成的质量高低与教师的设问、引导、点拨是分不开的。
这节课有几个地方很让人为之眼睛一亮。
比如,该章最后孟子列举当时的虐政并批评惠王的罪岁,我的启发使学生能想象出孟子说话时的语气及表情,进而对孟子的刚正与浩然之气有了初步的感知;再如对孟子仁政思想作评价,我的启发使学生能从当时的时代背景与今天的视角做较为合理的评析。
这样的生成多了,课堂也就有了张力与活力。
对于这节课,我认为我还是非常重视诵读的。
曾经有人批评过,现在的语文课越来越不像语文课了,课堂上居然没有读书声。
我一直主张,让语文课回荡着琅琅书声,是语文教学返朴归真的基本途径。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反思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反思寡人之于国也,一直以来致力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学反思是寡人认为十分重要的工作,它可以帮助寡人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首先,寡人从教学反思中发现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不仅要求教师传授知识,还需要教师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
通过反思,寡人发现自己在课堂教学中有时候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参与和思考。
在未来的教学中,寡人会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学习中能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
其次,寡人通过教学反思也发现了自己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的不足。
寡人意识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对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反思,寡人发现有时候在课堂上使用的教学方法并不适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佳。
这使寡人意识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进行调整。
在今后的教学中,寡人会更加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灵活运用,以确保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此外,寡人在教学反思中也发现了自身的不足和不断进取的必要性。
作为一名教师,寡人深知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决定了教学质量的高低。
通过反思,寡人发现自己在一些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例如教学理论的学习、教育技术的应用等。
寡人决心在未来的教学中,不断学习和积累新的知识和经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最后,寡人认为教学反思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工作,它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激发教师的热情和积极性。
通过反思,教师可以不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总之,寡人深知教学反思对于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让寡人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思考和寻找解决方案。
寡人将在未来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思考,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并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反思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反思寡人之于国家, 始终将教育视为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 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是国家强大的保障。
因此, 寡人深入思考并反思了国家的教育体制和方法, 以期能够不断改进和完善, 让国家的教育能够更好地对人们进行启迪和培养。
首先, 寡人认识到教育是一种全面发展的过程。
过去的教育往往只注重知识传授, 缺乏对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培养。
因此, 寡人决定在国家教育中加入素质教育的理念, 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这包括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领导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使学生能够在未来的社会中更好地适应和发展。
其次, 寡人意识到教育应该关注个体差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潜力, 因此, 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和培养。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寡人计划对教师进行培训, 提高他们的教育能力和教育观念。
同时, 也要加大对学生的个体辅导和关爱, 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适应他们自身发展的教育。
再次, 寡人发现当今社会发展迅猛, 知识也日新月异。
因此, 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重点。
这并不意味着要放弃知识的传授, 而是要帮助学生建立对知识的探索和研究的兴趣, 培养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 让他们具备长期学习和不断进步的能力。
此外, 寡人也认识到教育不能仅仅局限在学校内部。
学校应该与社会和行业密切合作, 开展实践教育和行业实习, 让学生通过实践和实际操作来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同时, 也要加强与家庭的合作, 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育人力量, 共同关注和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最后, 寡人还意识到教育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改变教育需要长期的坚持和努力,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因此, 寡人呼吁全国人民共同努力, 积极参与到教育事业中来, 为国家的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
只有这样, 才能够实现国家教育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综上所述, 寡人始终将教育视为国家发展的关键所在, 对国家教育进行反思和思考, 并提出了一些改进和完善的方向。
寡人之于国也课堂实录3-人教课标版
《寡人之于国也》课堂实录师: 谁来谈谈你了解的孟子?生: 孟子名轲, 字子舆。
战国时期人, 他有个故事叫做“孟母三迁”, 讲的是第一次孟子家住在一个埋葬死人的地方, 孟子天天学习哭死人。
她母亲看到这样不行, 就搬家了, 第二次搬到了一个菜市场, 但是孟子每天学习怎么卖菜, 于是他母亲第三次搬家, 搬到了学校旁边。
我觉得孟子的成长离不开母亲的帮助和教育。
师: 还谈了自己的看法, 继续。
生:还有就是孟子的主要观点是王道和仁政, 还有……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的思想。
师:你把孟子都说完了, 我就没得说了。
(生笑)师: 本文的两个主人公是谁?生齐: 梁惠王和孟子。
师:其实孟子和梁惠王是老朋友了, 不是第一次见面, 大家可能不知道, 这不有一次, 梁惠王问孟子说:老头啊, 谈点治国之道吧。
孟子不急不慢地说:请问大王, 用木棍子杀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说, 没什么不同呀。
孟子又说, 那么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又说, 也没什么不同呀。
孟子就说, 现在大王厨房里有肥肉, 马厩里有肥马, 可是民间有人饿死, 野兽吃人尚且百姓要恨之入骨, 现在当官的人像野兽一样吃人, 他们还会把你们当成父母官吗?孟子就是这样, 千方百计抓住一切机会阐述自己:王道, 仁政的政治主张。
今天, 梁惠王又遇到了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 我们看看孟子是怎么千方百计抓住机会来把话题引到王道的主张上来的, 这是个有趣的探索过程。
我们再来熟悉一下课文。
学生齐读师: 困扰梁惠王的是什么问题?生:他觉得他用心了, 他为百姓做了很多事情, 可是发现自己国家的百姓却没有更多, 邻国的百姓没有更少。
师: 用课文里的一句话说就是——生: 邻国之民不加少, 寡人之民不加多。
师: 他认为自己国家的百姓就应该比邻国多, 邻国的百姓就应该比自己少。
这就奇怪了, 凭什么呢?生:因为他觉得自己用心了.师: 从哪里看出来他用心了?生: 寡人之于国也, 用心焉耳矣;还有, 察邻国之政,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寡人之于国也》课堂实录(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寡人之于国也》课堂实录(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寡人之于国也》课堂实录(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寡人之于国也》课堂实录(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文言文的语言表达与写作技巧;2. 把握政治思想,学习历史知识;3. 学习如何在文言文中进行文学鉴赏。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思想;2. 领会文言文的语言表达;3. 学习文学鉴赏。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言文的语言表达;2. 学习如何进行文学鉴赏。
四、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方法交替使用,如课堂问答、小组讨论、学生竞赛性学习等。
五、教学过程1. 课前导入(5分钟)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理解字句等方式,感受一下《寡人之于国也》中蕴含着的思想和哲学含义。
2. 导入新内容(15分钟)教师通过PPT或板书等方式,讲解《寡人之于国也》的背景、历史背景、作品主题。
3. 讲解文学鉴赏(2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冯唐的《寡人之于国也》配以漂洋过海的画面,让学生深刻理解作品中的诗意和哲理所在。
4. 分小组讨论(15分钟)四五人为一组,让学生通过课上所学,分组研究一下寡人的治国智慧。
同时指导学生如何在文言文中进行文学鉴赏。
5. 课后作业布置(5分钟)完成一篇试着夹带哲思的文言文,作品包括:字句、韵律、结构等。
六、教学评价1.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2.试着夹带哲思的文言文的评价。
七、教学建议1.鼓励学生多读文言文,培养对文言文的兴趣和爱好;2.探讨文言文语言表达和人生哲理;3.在教学中穿插艺术阅读让学生更好地领会寡人的治国智慧。
4.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使学生能够在阅读和写作中发现美。
八、总结本节课通过寡人的治国智慧,让学生深刻领会到文言文的语言表达和人生哲学思想,并在语言表达、文学鉴赏方面提高了学生的水平。
我们应该尽力发掘文言文的价值,使它在现在的教学中得到应用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们在文言文阅读和文学鉴赏方面的提高,尤其是在对寡人治国智慧的理解和运用上,学生们对文言文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寡人之于国也》课堂实录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 河内。译:河内遇到饥荒,我就迁移 那里的老百姓到河东一带,同时又迁 移那里的粮食到河内来。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译:老 百姓供养活着的人,为死了的人办丧 事都没有什么遗憾了,这就是王道的 开始。
段落大意
第一段
梁惠王自责无功,提出治 国问题。
第二段
孟子通过与梁惠王的对话 ,提出“王道”思想,强 调以仁爱为本,反对战争 和暴力。
问题内容
老师提出的问题涉及了文章的主题、 作者的思想和写作技巧等方面,旨在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老师点评
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了及时点评, 肯定了他们的正确回答,同时也指出 了其中的不足之处,并给出改进建议 。
分组讨论
分组情况
学生被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5人, 以便于他们进行充分的讨论和交流。
02 老师将带领我们一起探讨孟子思想与现代社会的 联系,以及如何将孟子的思想应用到我们的日常 生活中。
作业布置
背诵《寡人之于国也》中 的重要段落和句子。
预习下一课内容,了解孟 子其他篇章的主旨和思想 。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 知识。
THANKS
感谢观看
第三段
孟子阐述“王道”的具体 措施,包括减轻赋税、减 轻刑罚、发展生产等。
第四段
孟子进一步阐述“王道” 的具体措施,包括提高教 育水平、重视礼仪等。
03
课堂互动
提问环节
提问方式
老师在提问环节采取了多种提问方式 ,包括直接提问、反问和设问,以引 导学生思考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学生回答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表现出积极的态度 ,他们能够根据老师的提示和引导, 逐步展开思考并给出有见地的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揭示古代对于统治权力的思考和反思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揭示古代对于统治权力的思考和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寡人之于国也》全文。
(2)了解孟子及其思想,认识《寡人之于国也》在孟子思想体系中的地位。
(3)分析文章的论证手法,学会从中提炼中心论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2)运用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的方法,探讨孟子关于统治权力的思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认识到以民为本的重要性。
(2)反思现实生活中的权力问题,培养正确的权力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寡人之于国也》的主要内容,把握孟子仁政思想的核心。
(2)分析孟子在文中的论证手法,学会提炼中心论点。
2. 教学难点:(1)孟子关于统治权力的思考和反思。
(2)如何将孟子的思想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的权力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孟子及其思想。
(2)阐述《寡人之于国也》在孟子思想体系中的地位。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鼓励学生提问,共同探讨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孟子在文中提出的仁政思想。
(2)分析孟子如何通过对比、举例等手法论证仁政的重要性。
4. 课堂讲解:(1)讲解孟子关于统治权力的思考和反思。
(2)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权力问题。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总结孟子的仁政思想。
(2)谈谈自己对权力问题的认识和体会。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寡人之于国也》。
2. 深入研究孟子其他关于仁政、权力等方面的论述,并与《寡人之于国也》进行对比。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背诵课文的情况,以及对孟子仁政思想的总结和权力问题的思考。
3. 长期效果:关注学生在后续学习中对孟子思想的应用,以及在生活中对权力问题的正确处理。
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课堂教学实录
《寡人之于国也》课堂实录学习目标1, 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2, 了解《孟子》3, 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和气势充沛的特点4, 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掌握有关句式的特点5, 背诵课文教学重点: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教学难点: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串讲法,朗读法课堂实录过程:教师: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教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我们今天学习的《寡人之于国也》也体现了孟子的这一主张,并且文中还阐述了他"仁政"的具体内容.教师展示课件: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教师:现在听课文朗读.第一遍学生听,要求认真听,同时认真看课文,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和写法•第二遍,学生跟着录音轻读•教师播放录音两遍•学生各自朗读课文•教师出示投影内容,检查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投影内容: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⑴弃甲曳()兵⑵涂()有饿pi d o ()⑶鸡豚()狗彘()之畜()⑷数()罟()不入w u ()池⑸无()失其时⑹谨庠()序之教(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8)申之以孝t 1 ()之义答案:(1)y e⑵涂t U通假字,同"途"莩(3)t u rzh i x u⑷c u g uM⑸无wd通假字,同"毋"(6) xi a rg⑺颁b ani假字,同"斑"(8)悌学生各自朗读课文• 了解文意•教师: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学生:"民不加多."教师:在提出"民不如多"疑问前,梁惠王先是自诩曰(学生回答)"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为什么说是"尽心焉耳矣"具体做法是什么学生:"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教师:通过和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学生:"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教师:于是乎,梁惠王才有了怎样的疑问学生:(学生合上课文回答)"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教师读本段,学生朗读并背诵•教师针对背景点拨提示: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为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 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那梁惠王当然会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了.教师: 孟子对梁惠王这个疑问是如何分析的学生: 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教师: 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并无本质区别的学生: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 教师:对"五十步笑百步"喻义如何理解学生: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与邻国相比,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 本质上都是相同的. 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王好不了多少.教师范读本段, 学生朗读, 背诵.教师: 他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包括几个方面学生:两方面: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 教师: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始"学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食入山林, 材木不可胜用也."教师: 当采取了这些合理发展生产的措施后,产生的效果是什么要求同学们从文中找出并画出排比句, 各自朗读, 合书回答.学生: 孟子用了四组排比句:" 五亩之宅..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其中前三组排比是孟子养民的主张, 后一组是教民的主张.这样, 作者在这四组排比里,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 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了一幅美好的前景.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 即" 王道之成" 了.教师:有了合理的措施,还需要有合理的态度. 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学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斯天下之民至焉." 这一段是从反面证明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教师: 这一段用什么方法进行说理学生: 对比教师总结本文写作特点:1. 结构严谨: 民不加多的疑问; 民不加多的原因; 民加多的措施2. 善用比喻(学生可背诵局部何比喻有关的部分)3. 气势充沛(学生背诵排比句式) 学生齐读课文.教师展示课件: 分类归纳总结本文文言知识1. 词类活用找出下列加点词和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例: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1) 树之以桑(2) 可以衣帛(3) 然而不王者(4) 王无罪岁(5) 既来之, 则安之2. 句式找出下面句式, 翻译成现代汉语, 并掌握其用法.(1) 或……或……(2)直……耳,是……也(3)是何异于……(4)未之有也3. (1) 或百步而后止, 或五十步而后止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 有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2) 直不百步耳, 是亦走也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 那也是逃跑啊.(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 非我也,兵也" 这种说法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 是兵器"有什么不同(4)未之有也不曾有的事情.(宾语前置句)三,一词多义(结合完成练习二)1. 数愿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数目, 数量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几, 若干则胜负之数, 存亡之理, 当与秦相较, 或未易量《六国论》命运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shu o屡次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c u密细密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sh u计算2. 直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爱莲说》与"曲"相对, 不弯曲直不百步耳, 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仅, 只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价值予自度不得脱, 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径直, 直接3. 发百发百中成语发射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征发, 派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打开野花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花开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出发大阉亦逡巡畏义, 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发出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发出,抒发4. 兵非我也, 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兵器穷兵黩武成语战争必以长安君为质, 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军队草木皆兵成语士兵5. 胜驴不胜怒, 蹄之《黔之驴》承受不违农时, 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尽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胜利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超过予观夫巴陵胜状, 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优美的学生整理笔记.教师布置作业:1, 预习下一课.2, 写一篇短文, 谈谈你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附板书设计:寡人之于国也惠王疑问: 民不加多, 何也孟子设喻: 以五十步笑百步, 何如(设圈套)揭示原因: 本质一样——无望民之多于邻国孟子主张:行王道一一措施,态度,结果(对比)民不加多的疑问一一民不加多的原因一一民加多的措施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课后反思简短
在《寡人之于国也》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我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效果进行了反思。
以下是我对这堂课的总结反思:
1. 课堂导入:我采用了问题导入的方式,询问学生对“寡人”一词的理解,以及他们对“国”的概念的看法。
这种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后续的教学内容做铺垫。
2. 课文讲解:在讲解课文过程中,我注重对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深层含义。
同时,我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孟子的思想,并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孟子的思想。
3. 课堂互动:我在课堂上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动,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这种互动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增强他们的学习效果。
4. 课堂练习:我在课堂上安排了一些练习题,如翻译句子、理解重点字词等,以检验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通过练习,我发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还有待加强,需要进一步加强字词和语法方面的讲解。
5. 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问答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同时,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如讲解不够细致、举例不够恰当等,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总之,《寡人之于国也》这篇课文的教学让我认识到,教学方法需要不断改进和创新,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同
时,我也需要进一步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高中高二上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课文、教案及反思
高中高二上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课文、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孟子对梁惠王的批评和建议。
2.学习孟子善于运用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进行论证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理解。
2.孟子论证方法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孟子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1)简要介绍孟子及其代表作《孟子》。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理解“寡人”和“国”的含义。
2.课文阅读(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2)教师带领学生逐段分析课文,理解孟子对梁惠王的批评和建议。
(1)引导学生分析孟子在课文中的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
(2)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例子进行讲解,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和评价。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孟子对梁惠王的建议。
(2)提出问题:孟子为什么采用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进行论证?2.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从孟子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中,分析其论证效果。
(2)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例子进行讲解,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和评价。
3.小组活动(1)每组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个关于孟子论证方法的课堂展示。
(2)展示过程中,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提问。
第三课时1.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孟子对梁惠王的建议。
(2)提出问题:如何运用孟子的论证方法解决现实问题?(1)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中,提炼出孟子的论证方法。
(2)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现实问题,运用孟子的论证方法进行解答。
3.小组活动(1)每组根据讨论结果,进行课堂展示。
(2)展示过程中,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提问。
五、教学反思1.教学效果评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寡人之于国也》的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孟子的论证方法有了更全面的掌握。
同时,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团队合作意识得到了提升。
2.教学方法改进(1)引入更多关于孟子及其思想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寡人之于国也》课堂实录及反思
师:孟子对曰“王如知此,则无 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的潜台词是什 么?
生9: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 “邻国之政”比起来并无本质的区 别。他们都犯了同样的错误。
师:论辩就像打仗一样,也十分 讲究战略战术。孟子在论辩时能抓住 论辩对象的心理特点,讲对方喜欢的 打仗的事情,不知不觉地将对方套入 自己准备好的罗网中。这就叫“欲擒 故纵,引君入彀”。(板书)
三、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了解 孟子的“仁政思想”)
孟子在哪几段提出了自己的政治 主张?
生:五、六段。 师:概括地讲孟子提出的王道思 想包括哪两个方面的内容? 生6:顺应自然,发展生产。在 此基础上还要努力发展教育,尤为提 倡尊敬老人。 师:是啊,儒家特别强调伦理教 化,尊敬老人这一点在当今的老龄化 社会更应大力提倡。 PPT2 师 : 孟 子 的 理 想 国 是? (五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民生安乐,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矣。) 师:多么美好的一幅蓝图啊!就 像是《礼记·大同》篇所言“老有所 养……”生齐背“老有所养,壮有所 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 所养”。 师:可是孟子为什么不直接提出
语》一起,并称“四书”,是儒家的 经典著作之一。
我们初中时候学过孟子的《得道 多助 失道寡助》,请问这里的 “道”指什么?
生:王道。 师:“道”是指王道,与当时盛 行的霸道是相对的。“得道”即为施 行仁政。孟子周游列国,为的是向各 国统治者推行自己的仁政主张。初中
老师有没有说过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 么?
教师通讯 2013 / 5
会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生齐读第一段。 四、吾岂好辩哉?吾不得已也!
(欣赏孟子的论辩艺术) 师:那么面对这个问题,孟子该
怎么回答呢?孟子知不知道梁惠王 “民不加多”的真正原因?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反思(精选20篇)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反思(精选20篇)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反思篇1最近执教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寡人之于国也》。
针对课堂上存在的问题,课后许多老师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比如PPT的制作问题,比如生生互动不足的问题,再比如课堂后半程略显仓促等问题。
其实这些问题在以往的课堂上也不止一次地出现过。
我想除了准备不够充分之外,不能“根治”的原因还在于自己的“功力”问题。
这些问题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都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聪明人不能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我不是聪明人,但也不能老是在这里“盘桓”。
以上问题不再赘述,我下面想谈一谈我自己的感受。
本节课进行到后半程的时候,我担心时间不足,人为地推动了教学进程,一些需要学生思考的问题,并没有给他们充足的时间。
本来说好的小组合作,也变成了教师提问,学生一一回答,省略了“讨论、切磋”的过程。
这样一节课看其来算是完整了。
可实际上呢?学生在课堂前半段形成的思考、探究、合作的气氛恰恰被教师强行打破了。
如果课下进行一次调查,我相信,后半段的学习内容虽多,但是学习效果一定不如前半段。
其实,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
一节课哪怕不能完整地上完,我也要留充足的时间,让孩子们思考。
平时没有人听课,课堂再沉默也不怕别人说冷清。
我相信一节“好课”,学生的思维像是河流,看似平静的表面,一定“暗流”涌动。
老师要做的就是静静等待,当孩子们的思想闸门打开的那一刻,我们因势利导,做好“引导”工作,让思维的潮水向着预设的目标奔流。
好课不一定就是“好看”的课,热闹的课。
而我在这方面,尤其是执教公开课时做得还远远不够。
面对听课的老师,我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让自己“表现”的更优秀,颠倒了教与学的主次,也往往适得其反。
最后,这种仓促也和自己课前的预设不够充分、应对课堂生成的驾驭能力不强有关系。
借班上课最大的问题就是无法准确评估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往往借助自己以往的经验推测、臆断。
如果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足够的教学智慧,是很难在上课的前几分钟内完成学生的需求评估的。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教学反思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教学反思教案名称:寡人之于国也教案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在学习《寡人之于国也》这篇古文课文时,学生们需要理解古代君主对国家的责任和担当。
本教案旨在通过教学活动,匡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文学素质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寡人之于国也》这篇古文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2. 掌握古文阅读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质和思辨能力。
三、教学准备1. 课文《寡人之于国也》的复印件。
2. 教学PPT。
3. 学生练习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古代君主与百姓的画面,引起学生对古代国家管理的思量。
提问学生:“你认为一个好的君主应该具备哪些品质和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预讨论。
2. 阅读课文(15分钟)教师将课文《寡人之于国也》分段朗读,学生跟读。
然后,教师解释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并匡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意思。
3. 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课文中寡人对国家的态度和担当。
每一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4. 深入理解(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量以下问题:- 作者通过《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想要表达什么意思?- 你认为一个好的君主应该具备哪些品质和能力?- 你在课文中找到了哪些关键词和句子来支持你的观点?5. 小组展示(10分钟)每一个小组派一位代表上台,向全班展示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讨论结果。
其他小组成员可以提问或者补充。
6. 总结与反思(1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课堂所学内容,强调《寡人之于国也》这篇古文对我们的启示和思量。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的学习感受和反思。
五、教学延伸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分享自己对《寡人之于国也》这篇古文的理解和思量。
2. 阅读拓展: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古代文学作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质和思辨能力。
六、教学评价1. 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了解学生对《寡人之于国也》这篇古文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以及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寡人之于国也反思
《寡人之于国也-劝学》复习课课后反思必修古诗文复习阶段,课型不同,方式不同,比如《孔雀东南飞》偏重于古典文化常识及人物形象分析;《杜甫诗三首》偏重于诗歌鉴赏;《琵琶行》偏重于拓展延伸艺术手法。
而这一节合并两课,是因为内容少且简单,《寡人之于国也》复习侧重于文言知识点,《劝学》侧重于理解性默写。
学生分组合作,保证人人通关,时间半个小时,剩余十分钟时间检测各组掌握情况。
按照问题难易程度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比较准确,有些需要进一步提示,比如“树之以桑”,比如“申之以孝悌之义”,“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学生会意译,但往往忽略了倒装句式,但基本情况还是不错的。
复习课应该根据学情不同,课文考点热点重点灵活设计,并且考虑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寡人之于国也》课堂实录(两篇)
《寡人之于国也》课堂实录(两篇)师:谁来谈谈你了解的孟子?生1: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人,他有个故事叫做“孟母三迁”,讲的是第一次孟子家住在一个埋葬死人的地方,孟子天天学习哭死人。
她母亲看到这样不行,就搬家了,第二次搬到了一个菜市场,但是孟子每天学习怎么卖菜,于是他母亲第三次搬家,搬到了学校旁边。
我觉得孟子的成长离不开母亲的帮助和教育。
师:还谈了自己的看法,继续。
生1:还有就是孟子的主要观点是王道和仁政,还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
师:你把孟子都说完了,我就没得说了。
(生笑)师:本文的两个主人公是谁?生齐:梁惠王和孟子。
师:其实孟子和梁惠王是老朋友了,不是第一次见面,大家可能不知道,这不有一次,梁惠王问孟子说:老头啊,谈点治国之道吧。
孟子不急不慢地说:请问大王,用木棍子杀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说,没什么不同呀。
孟子又说,那么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又说,也没什么不同呀。
孟子就说,现在大王厨房里有肥肉,马厩里有肥马,可是民间有人饿死,野兽吃人尚且百姓要恨之入骨,现在当官的人像野兽一样吃人,他们还会把你们当成父母官吗?孟子就是这样,千方百计抓住一切机会阐述自己:王道,仁政的政治主张。
今天,梁惠王又遇到了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我们看看孟子是怎么千方百计抓住机会来把话题引到王道的主张上来的,这是个有趣的探索过程。
我们再来熟悉一下课文。
学生齐读师:困扰梁惠王的是什么问题?生2:他觉得他用心了,他为百姓做了很多事情,可是发现自己国家的百姓却没有更多,邻国的百姓没有更少。
师:用课文里的一句话说就是——生2: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师:他认为自己国家的百姓就应该比邻国多,邻国的百姓就应该比自己少。
这就奇怪了,凭什么呢?生2:因为他觉得自己用心了.师:从哪里看出来他用心了?生2:寡人之于国也,用心焉耳矣;还有,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师:这句话中连续用了三个语气词,这里要读出什么语气?生思考,议论纷纷。
《寡人之于国也》课堂实录
《寡人之于国也》课堂实录,3703字执教者:肖培东时间:2008年12月2日地点:浙江省苍南县宜山高中一、导入。
师、这堂课的题目是什么?生:寡人之于国也。
师:是否有熟悉之感?生:没有。
师:初中没有学过吗?那么是否有一个成语熟悉?什么意思?生:以五十步笑百步。
错误的性质一样,程度不同而已。
师:同学们课前应该预习过文章,请说说看,文章是讲谁与谁的故事? 生:孟子与梁惠王。
师:关于孟子,你们有多少了解?生: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我在初中还学过他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孟子主张仁政,民贵君轻的思想。
师:他倡导民本思想。
生:孟子名轲,字子舆生: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
师:你的“孟子”加书名号了吗?生:是指《孟子》一书。
生:孟子大约生于,死于。
师:“大约”你从何处得知?生:文章下面的注解。
师:很不错,读文章,看注解,真是一个好方法。
师:将孟子,不得不提到谁?生:孔子。
孔子是圣人,孟子是“亚圣”。
师:你看,大家齐心协力,就把关于作者的许多信息都给理了出来。
孟子,继孔子后的儒家大师,他主张仁政,接下来请同学们放声自由朗读,找找文中哪个段落及具体语句体现了孟子的“仁”。
二、生自由放声读。
三、研习课文。
师:声音低下去了,大家应该都有答案了。
文中具体表现其仁政思想的段落是什么,有哪些具体的语句?生:第四段。
师:具体从哪个句子开始?生:“不违农时”师:到哪里为止?生:最后。
师:是吗?建议你把你找出来的内容读一读。
其他同学注意她朗读的句读及相关字词。
该生读。
师:你自己评价一下自己的朗读。
生:很多地方读不顺,读断了。
师:哪些地方?生:?因为不理解。
师:旁边的那位同学说说看。
生:“鸡豚狗彘之畜”中的“畜”他读chù,应该读xù。
师:这里这个字是什么意思?生:畜养。
师:是一个动词,所以要读xù,名词读chù。
生:“胜”要读shēng,他读shèng师:对,在古文中有古字异读现象,这个读音,现已没有,统读为shèn g了。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反思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反思这是一篇典型的古代论辩类散文。
篇幅虽然不长,但其文言知识丰富,人文意蕴深厚,论证说理透彻,行文思路清晰。
在教学过程中,我力争将新课程的理念贯穿始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在动脑、动口、动手的过程中享受学习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
通过本课导学案的设计,学生的文言知识得以充实,论辩思路技巧得以提高,但对其人文意蕴的挖掘及现实意义的引导还很欠缺,即没能充分体现其作为“文”的价值。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注意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例如,对文本内容的感知,要求学生通过诵读并结合注释来完成,对文本内容的理解,采用合作探究及讲解的教学方式,在合作中探究,在探究中讲解。
如小组解析疑难语句,对孟子的王道思想的深入理解。
引导学生走进课文,联系历史和现实,结论虽不一定准确、全面。
但在思考、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思维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但是有些基础差的学生觉得没有兴趣。
对于这篇文章的学习,我觉得有以下的问题有待解决:一、课堂上诵读声太少了。
曾经有人批评过,现在的语文课越来越不像语文课了,课堂上居然没有读书声。
我也知道这样做是有悖于语文特点的,但是在具体的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就会因为某些原因而舍弃了朗读的环节。
例如,在课堂上教学预设没有充分做好,学生的反应没有达到预期,那就需要延长时间,而卧惯用的就是把朗读舍弃。
当然,如何让诵读更合理、更精到,更有很多需要斟酌的地方。
二、“文”与“言”的关系该如何来处理。
在这节课的安排上,我们安排了两个课时。
当然,要完成这两节课的内容,前提是学生对这篇课文充分预习,所以,当学生预习不到位的时候,我就把重点放在了字词的解释上。
因为我个人就认为字词必须讲解,而文意及文章采用的手法就不是那么重要了。
所以,在一节课的结尾,我对与挖掘它的现实意义几乎为舍弃。
对于此,我还要继续学习及调整,把握好文言文教学的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寡人之于国也》课堂实录及反思
李小丽
一、导入 师:大家都知道被称为“亚圣”的孟子是儒家的一 位代表人物,凭你对他的了解,你认为孟子是一位伟大 的家? (板书) 生1:孟子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 师:作为文学家,他留下了什么作品? 作为思想家, 他有哪些思想? 生1:他 写 了 《 孟 子 》; 在 思 想 上 他 主 张 实 施 仁 政 爱 民。 生2:《孟子》并不是他写的。 师:那么是谁? 生2:孟子及其门人。 就像《论语》也不是孔子写的, 而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一本书 师:很好,基础很扎实。 生3:孟 子 还 主 张 民 为 贵 ,社 稷 次 之 ,君 为 轻 的 思 想。 生4:孟子主张“性善论”,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 生5:我知道一个“孟母三迁”。 师:看来,同学们对孟子了解还挺多的嘛! 今天我 们来学习孟子的一篇代表作品 《寡人之于国也》(板 书),首先请两位同学来通读全文。 二、教学过程 1.生6读第一、二、三段,生7读第四段。 两位同学都 有点紧张,预习也不够充分,好几个字读错了。 师:两位同学都读得不错,只是两位同学扮演的孟 子先生啊,可能有点紧张,口误了好几次呢! (生笑)只 要不紧张,就很完美了。 有没有同学可以纠正一下这些 口误呢? 生8:第二段“弃甲曳 兵 而 走 ”的 “曳 ”应 该 念yè,而 不 是 zhuài。 师:很好,你能翻译一下这句话吗? 生8:兵器刀刃已经相接,抛弃盔甲拖着兵器逃跑。 师:不错。 希望接下去的同学纠正字音的同时,也 能解释一下字义。 生9:第四段字音读错比较多。 “谷不可胜食也”的 “胜 ”,应 该 念 第 一 声 ,而 不 是 第 四 声 ,是 完 、 尽 的 意 思 。 “数 罟 不 入 洿 池 ”的 “数 ”,应 该 念cù,而 不 是shù,意 思
3.探 究 时 ,不 仅 要 在 时 间 上 等 待 ,要 舍 得 花 时 间 让 学生去读书,去思考,还要在评价上等待,等待学生的 “百家争鸣”。 对学生的发言要暂缓评价。 而评价时,则 应当在自己的“心理预期”上等待,找出每位学生的闪 光点再做适当评价。 当学生说出孟子是一个伟大的动 植物学家时,教师没有马上制止或纠正,而是进行冷处 理,很快的另一个学生指出了错误。 这样,学生在互相 探讨、争论的互动过程中,激活了思维。
文中屈原的态度是:“安能以身之察察, 受物之汶 汶者乎! 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 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屈原对丑恶污浊的世界采取了一 种决然自绝的态度。
渔父则规劝屈原“不凝滞于物”,要“与世推移”。 当 “世人皆浊”时,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当“众人皆醉” 时 ,何 不 “餔 其 糟 而 歠 其 醨 ”,不 要 “ 深 思 高 举 ”, 渔 父 具 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他是一 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此外,当屈原表示不赞成他的
师:动植物学家,社会学家,同学们更倾向于哪个? 生 (异 口 同 声 ,包 括 回 答 是 动 植 物 学 家 的 同 学 ):社 会学家。 师:我也倾向于社会学家(板书)。 但是我认为觉得 孟子是动植物学家的同学也很棒, 他能提出自己的观 点,同时在别人反驳自己观点时能认真的听,并毫不掩 饰自己的赞美, 刚才他可是用很钦佩的口气说赞同是 社会学家的呢! 很好,这是一个现代人应该有的素质! (生笑) 师:这个语段引起了大家的争鸣,有争鸣才会有火 花。 看看我们的朗读能不能给这火花增加一些更绚烂 的色彩呢? 女生念措施,男生念效果,最后的一句我们 一起念,也要注意排比语势,准备一下,马上进行! 男女生轮流读,齐读。 师:读书,其实真的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啊! 真希 望以后能多听到大家大声读书的声音。 师:还有同学可以说说自己的看法吗? 生沉默。 师: 在刚才我们说了这篇文章是一场孟子与梁惠 王的对话,一个是君,一个是臣,想想我们以前学过的 《烛之武退秦师》《廉颇蔺相如列传》是不是都有类似的 场景? (很 快 地 )生20:我 觉 得 孟 子 还 是 一 位 伟 大 的 辩 论 家,或者说心理学家。 在回答梁惠王的问话时,他并没 有马上说该如何治理国家,而是先用了一个比喻,而且 选择了梁惠王喜欢的作战作比喻, 充分了解梁惠王的 心理,也使梁惠王更易于接受他的见解。 生 21:还 让 梁 惠 王 自 己 说 出 了 民 不 加 多 的 原 因 。 师:一位伟大的辩论家或心理学家(板书)。 这个孟 子啊,真是太厉害了。 你们也很厉害,我只是一提示,你 们马上就知道了。 如果你是孟子,你会用怎样的语气去 说这句话? 生 22:狡 黠 。
题。 这样一来,问题的设置既有延续性,也因学生研读 课文的深入程度而具有了梯度性。
2.作 为 教 师 ,我 们 必 须 明 确 ,学 生 是 学 习 的 主 人 , 课 堂是学生发展的场所。 离开了学生的参与,或是没有学 生的真正参与,就谈不上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完成教 学任务也就成为一句空话。 教师的工作不是“教给”学 生什么,而是努力构造学生的知识结构,并用这种方法 来刺激学生的欲望。 这一点对于文言文教学尤其重要。 本课教学设计本有这样一个环节: 学生再次自由读课 文,思考:孟子的哪些措施具有现实意义? 在实际上课 过程中,这个环节已经融合在“你认为孔子还是一位伟 大的什么‘家’”的问题中了,而这一融合就是学生自主 独立完成的。
是细密的渔网不撒在池塘里。 “养生丧死无憾”的“丧”, 应该念第一声,因为它的意思不是丧气,而是丧事。 “谨 庠 序 之 教 ”的 “庠 ”,应 该 念xiáng,而 不 是 念 “痒 ”,是 学 校的意思。
生10:我总觉得“养生丧死 无 憾 ”的 丧 ,不 是 丧 事 的 意思,它应该是动词。
师:很好,那么你觉得它应该是什么意思呢? 生10:不知道。 (垂下了头) 师:你发现了问题,这就很棒。 至于是什么意思,我 们一起来解决这个拦路虎。 “丧死”和“养生”应该属于 并列短语,“养生”是什么意思? 生10:供 养 活 着 的 人 ,“丧 ”的 意 思 是 “为 …… 办 丧 事”,为动用法。 (很高兴) 师:漂亮! 所以疏通文言文字词时,有时要学会从 临近的字词入手,联系上下文去理解,千万不要拘泥于 单个字词。 生11:第 四 段 还 有 念 错 的 地 方 “申 之 以 孝 悌 之 义 ” 的“悌”应该念tì,而不是“弟”,是敬爱兄长的意思。 “然 而不王者”的“王”应该是第四声,称王、做王的意思,动 词。 师:很好。 根据词性读准字音,不错。 师:下面我们一起齐读全文,念准字音,读准句读, 同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这篇文章记载了谁与谁之间 的一次对话? 这次对话主要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 师生齐读课文。 生12:这篇文章记载了 孟 子 与 梁 惠 王 的 一 次 对 话 , 这次对话主要围绕“民不加多”的话题展开。 师:“民不加多”什么意思? 生12:百 姓 不 增 多 。 啊 ,不 ,应 该 是 百 姓 不 更 加 增 多,注释上说“加”应该是“更”的意思。 师:很好,能利用注释,这是一个好习惯;能及时纠 正错误,这更是一个好习惯。 (生笑) 师:同学们在这节课开始时,告诉了我孟子是一个 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那么在这篇课文里,你能不能 发现,孟子还是一位伟大的什么“家”呢? 给大家5—7分 钟时间自由读全文,思考这个问题。 2.生 自 由 读 全 文 。
★作者单位:浙江省永嘉中学。
人生如何选择才有价值
— ——从《渔父》看三种不同的人生选择
赵茂云
在学习《渔父》一文时,我尝试分别从作品中的渔 父、屈原以及作者司马迁等三个不同的角度,探讨了文 本中蕴涵的三种不同人生选择, 并试图以此对学生进 行健康人格的教育,从课堂教学的效果来看,我们基本 上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大语文论坛·课 堂 实 录
生 23:一 本 正 经 。 师:念一念? 生 23读 。 师:这样的孟子似乎与我们印象中的有点不一样, 好像与我们的距离有点拉近了,好像更有人情味了,不 错,我喜欢。 大家一起再念念这段话,好吗? 生齐读第二段。 三、总结 师 :我 们 这 个 单 元 的 话 题 是 “ 我 有 一 个 梦 想 ”, 《 寡 人之于国也》 是孟子的一个梦想, 它代表孟子的理想 国,里面包含着孟子的教育理想,环境理想,社会理想, 等等, 时至今日, 你觉得这个理想国离我们是慢慢近 了,还是愈发遥远了? 课后请以“我有一个梦想”为话 题 ,写 一 篇 不 少 于500字 的 小 短 文 ,也 要 注 意 运 用 排 比 句式哦! 下课! 四、教学反思 1.孔 子 曰 :“学 起 于 思 ,思 源 于 疑 ”,但 是 ,问 题 的 设 置应该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各个层次的 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本课设计的第一个问题是立足于 学生已有基础:孟子是一个伟大的什么“家”,减轻学生 的畏难情绪, 随着学生研读课文的深入, 追问这一问
·93·
大语文论坛·课 堂 实 录
师:有同学可以说说自己的见解吗? 生13:我觉得孟子是一 位 伟 大 的 经 济 学 家 ,他 相 当 懂得可持续发展这个道理。 (师板书,生笑) 师:可持续发展,这么先进! 你从文章哪里看出来 呢? 生13:“数罟不入洿池”“斧 斤 以 时 入 山 林 ”,细 密 的 渔网不要撒进池塘, 不然小鱼儿都捕光了, 还怎么繁 殖? 斧头要按照一定时节进入山林砍伐树木,不然一下 子全砍光了,子孙怎么办,怎么可持续发展? 如果能做 到可持续发展,百姓才有可能安居乐业,王道才有可能 开始啊! 师:大家为我们这位孟子的知音鼓鼓掌! 说的太好 了! (生鼓掌)古人规定,鱼不到一尺不能卖,砍伐树木 要根据一定的时节入山, 讲的就是这位同学说的可持 续发展啊! 有谁可以把这段话读一读么? 生 14读 。 师:大家觉得他读得如何? 生 15:挺 好 。 生16:我觉得在语势方 面 还 要 加 强 ,因 为 这 段 话 是 一个排比语段,应该要念出那种铺陈的气势。 师:那么你来念一念? 生 16个 读 。 生集体鼓掌。 师:我觉得还有一点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如果我 能听到大家一起把这个语段的铺陈气势念出来, 那才 好呢。 男生念措施,女生念效果,最后两句齐读。 一起来 试一下。 生:老师,那我们要准备一下。 师:没问题! 准备一下,马上开始。 男女生轮流读,齐读。 师:为自己鼓掌! (生鼓掌,群情激昂)只要能理解文 本,只要能理解文本的现代意义,只要能体会文言文的 语势魅力,我们就能很好地诵读文本,即使它是古文! 师:还有同学可以说说,你认为孟子是一位伟大的 什么“家”吗? 生17:我认为孟子还是 一 位 伟 大 的 教 育 家 。 “谨 庠 序 之 教 ,申 之 以 孝 悌 之 义 ,颁 白 者 不 负 戴 于 道 路 矣 ”,重 视学校教育,反复陈述孝敬和尊敬兄长的礼仪,这都是 教育的措施,最后达到“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这种 境界,尊老爱幼也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师:不错,孟子还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板书)。 这 位同学做得很好的一点的,在回答之后,马上找出文本 的依据,非常好。 生18: 我觉得孟子 是 一 位 伟 大 的 动 植 物 学 家 。 从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