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双宾语
古代汉语与现代英语的双宾语句比较研究
古代汉语与现代英语的双宾语句比较研究本文通过对古代汉语与现代英语的双宾语句比较,发现古代汉语和现代英语中都有表“给予”“告示”和“服务”义的双宾语句,其中“服务”义双宾语句在古汉语中主要表“为动”服务义,在现代英语中主要表“制作”服务义;而古代汉语中比较常见的表“获取”义的双宾语句在现代英语中却基本没有。
从动词的及物性强度、介词与动词的语义重复这些角度可以解释双宾语句在古代汉语与现代英语里的类型差异。
标签:双宾语句及物性强度语义冗余比较研究双宾语句是汉英语言中很重要的基本句型,也是句法分析中比较麻烦的一类句型。
目前,语法学界对其外延的大小、内部小类和结构层次的划分都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却很少有人触及它在古代汉语和现代英语两种语言里的类型差异。
为了了解这种差异,本文首先从用作双宾语句谓语的动词性能出发,对古代汉语和现代英语两种语言里的双宾语句的类型进行划分,然后分析它们的共性与差异,最后进行语言学理论的解释。
一、古代汉语与现代英语双宾语句动词的分类比较(一)双宾语句的定义我们知道,动词的性能决定于它所反映的客观现实。
究竟有哪些动词可算是双宾语动词呢?吕叔湘先生在《中国文法要略》中论及行为和人物的关系时说:“一件事情也许牵涉到三方面的人或物件,这个时候就会有两个宾语出现。
”由此可以看出,所谓双宾语动词,就是含有交接事物意义的他动词(及物动词),用它作谓语来叙述一件事情时,必然要牵涉到三方面的人或物件。
这一件事情的三方面分别是:第一方面是人,第二方面是物件,第三方面是人(这里所谓“人”,也可能是“人格化的事物”;所谓“物件”,也可能是“事物化的人”)。
这三方面的相互关系总是这样:第一方面的“人”把第二方面的“物件”交给第三方面的”人”,或者第一方面的“人”从第三方面的“人”那里取得第二方面的“物件”。
这里要特别注意,第一方面的“人”总是动作执行者。
绝大多数学者都是单纯从语义或句法的角度来对双宾语句进行定义,因而单纯地从动词与宾语的语义关系或结构关系来对双宾语动词进行分类,从而得出要么繁多,要么不全的类别(李临定,1984)。
古代汉语的双宾语及其他
古代汉语的双宾语及其他
朱有明
【期刊名称】《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81(000)004
【摘要】<正>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说:“一般说来,动词如果是
‘赐’‘予’‘遗’‘语’‘告’等字,大致总有两个宾语:一个是指物的直接宾语,一个是指人的间接宾语。
间接宾语放在动词和直接宾语之间。
这种句法古今是相同的。
但是上古汉语能带有双宾语的并不限于上述这一类动词,一般的及物动词也可以带有双宾语。
”举了动词“闭”“夺”“立”“为”带“双宾语”的九条例句,否定了王引之、马建忠、杨树达等把这类句式中的“之”解作“其”的观点。
最近有人重申《古代汉语》的观点,并不
【总页数】8页(P96-103)
【作者】朱有明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55
【相关文献】
1.浅谈古代汉语的特殊双宾语结构 [J], 贺敬华;刘金虎
2.古代汉语的特殊双宾语结构 [J], 相宇剑
3.古代汉语双宾语辨析 [J], 高晓元
4.谓词为"献"的古代汉语双宾语结构研究 [J], 郑文婧; 王用源
5.古代汉语与现代英语的双宾语句比较研究 [J], 曾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战国策》双宾语研究
①《战国策》双宾语研究山西大同大学文史学院06级中文系汉语言文学6班陈芬摘要:双宾语,作为述宾结构的一个重要类型,向来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而对古代汉语双宾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先秦时期。
当然古代汉语的双宾语结构和现代汉语的双宾语结构存在着一定的区别的。
本文通过对《战国策》进行考察,对其中出现的双宾语做了一个简单的统计和分析。
在共三十三卷的《战国策》中共有双宾语动词35个,用例201个。
依据对谓语动词的不同分类,可以将《战国策》中的双宾语句分为:授予类(授予义和接受义)、问告类(告诉义和询问义)、使动类、为动类、称谓类和处置式共六类。
研究发现,双宾语动词总是和施事、与事、受事三个语义相关。
而这三个语义又与宾语(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又直接的关系。
双宾语结构的宾语又分为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直接宾语大部分由代词“之”充当。
从句型看,《战国策》中的双宾语常见的句型主要有:(1)双宾结构:V+O1+O2和V+O2+O1(2)相关结构:以+O2+V+O1,等。
关键词:《战国策》双宾语动词宾语语序较早探讨双宾语的学者是黎锦熙【1】,黎锦熙说:“由一种外动词,表示人与人之间(或人格化的事物之间)交换一种事物的,如‘送’①‘寄’‘赠’‘给’‘赏’‘教授’‘吩咐’等,常带两个名词作宾语,叫做双宾语。
这种带双宾语的句子里边,就有两个在宾语的名词。
这两个宾语中,属于被交接之事物的叫‘正宾语’(即正式的宾语);属于接受事物之人的叫‘次宾语’(属副性宾语);次宾语常在前,而正宾语常在后。
”双宾语指的是一个谓语动词后带两个宾语的句式。
这两个宾语一般一个指人一个指物,指人的宾语通常为间接受事者,称为间接宾语,即近宾语;指物的宾语叫做直接宾语,即远宾语,两个宾语分别跟述语发生述宾关系。
公式表示即为:V+O1+O2或者V+O2+O1。
一、《战国策》中的述语(谓语动词)述语是构成双宾语结构不可缺少的成分,《战国策》中充当述语的都是动词,而且都是单音节动词,共有49个,用例204个。
王力《古代汉语》双宾语句
叙述句之双宾语句叙述句是以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为谓语,叙述人或事物的行动变化的句子。
古代汉语的叙述句,一般和现代汉语没有什么不同。
如:《左传·隐公元年》:“初,郑武公娶于申。
”《左传·僖公四年》:“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古代汉语中还有一些比较重要的叙述句。
如:双宾语句、宾语前置句、被动句。
今天先学双宾语句。
所谓双宾语,就是一个谓语动词带了两个宾语,第一个宾语称为间接宾语,因为离动词近,现代汉语叫它近宾语,表动作行为的关涉对象,一般指人。
第二个宾语称为直接宾语,离动词远,现代汉语叫它远宾语,表动作行为的支配对象,一般指物或事。
其结构形式为:“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
双宾语在现代汉语里很常见,如:给他一本书、拿给他一百元、问他两个问题、叫他老张。
古代汉语的双宾语比现代汉语复杂。
首先,跟现代汉语一样,含有“取予、询问、称说”等义的动词都能带双宾语。
1.“取予义”动词带双宾语。
古代汉语的取予义动词有“赐”、“与”、“授”、“予”、“归”、“遗”、“贻”、“偿”、“藉”、“赍”、“取”、“夺”等。
如:①《左传·僖公四年》:“赐我先君履。
”②《左传·哀公十七年》:“活我,吾与女璧。
”(与,动词,给。
女,通“汝”,第二人称代词,你。
卫庄公说:救活我,我给你玉璧。
)③《战国策·赵策》:“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
”④《孟子·告子下》:“紾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不紾,则不得食,则将紾之乎?”(紾,zhěn,扭折。
任国有个人问孟子的弟子屋庐子:“礼仪和吃饭哪一样重要?”屋庐子说:“礼仪重要。
”“娶妻和仪礼哪一样重要?”屋庐子说:“礼仪重要。
”那个人说:“按照礼仪找吃的,就会饿死,不按礼仪却可以吃饱,那还一定要礼仪吗?按照亲迎礼,就娶不到老婆,不按照,就会娶到老婆,那还一定要遵守亲迎礼吗?”屋庐子不知道怎么回答,就去问孟子。
孟子说:“拿吃的重要方面和礼仪的细节比较,当然吃的重要。
古代汉语——精选推荐
古代汉语第⼆节叙述句双宾语句学习重点概念:双宾语、双宾语的名称、双宾语句双宾语的动词具有的特点:取予、问告、称谓意义的动词带双宾语动词“为”带双宾语准确翻译双宾语句什么是双宾语?汉语的动宾结构有两种形式:⼀种是最常见的单宾结构,也就是狭义的动宾结构;另⼀种是双宾结构,⼜称为双宾语。
所谓双宾语,就是⼀个谓语动词带了两个宾语,第⼀个宾语称为间接宾语,⼜称近宾语,表动作⾏为的关涉对象,⼀般指⼈。
第⼆个宾语称为直接宾语,⼜称远宾语,表动作⾏为的⽀配对象,⼀般指物。
其结构形式为?°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
相同点:双宾结构是古今共有的句法结构;古今汉语⾥,含有取予义或问告义的动词都能带双宾语。
不同点:古代汉语中,动词“为”也常常带双宾语。
古代汉语的双宾结构在结构形式和语义关系⽅⾯还有⼀些值得注意的特点。
(⼀)取予、问告、称谓意义的动词带双宾语⼀般说来,古代汉语双宾语常见的形式是:°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①公赐之⾷。
(《左传?¤隐公元年》)②阳货欲见孔⼦,孔⼦不见。
归孔⼦豚。
(《论语?¤阳货》)③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这也是汉语双宾结构的典型形式。
(⼆)动词“为”带双宾语结构形式:为+之+直接宾语不如早为之所。
重为之礼⽽归之。
君⼦疾夫舍⽈欲之⽽必为之辞。
为之驾,⽐门下之车客。
⾚也为之⼩,孰能为之⼤?翻译:给+“之”+动词+直接宾语“为之所”即“给他安排地⽅”。
“为之礼”即“给他举⾏仪式”。
“为之辞”即“给这种做法寻找借⼝”。
“为之驾”即“给他准备车驾”。
“为之⼩”即“给诸侯作⼩司仪”. “为之⼤”即“给诸侯作⼤司仪”。
双宾语句讲授结束再见!本节重点宾语前臵疑问代词作宾语前臵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臵代词“是”、“之”复指的宾语前臵⽆形式标志宾语前臵(代词“是”作宾语前臵)(介词的宾语前臵)谓语前臵感叹句中的谓语前臵疑问句中的谓语前臵什么是语序?句⼦成分前后的次序称为语序。
古汉语通论()叙述句
5.“焉 ”用于句中
“焉 ”字用於句中 ,起着承上启下的 作用 。例如:
命舟牧覆舟 , 五覆五反 ,乃告舟备具 於天子 , 天子焉始乘舟 。( 吕氏春秋 ·季春 纪)
公输子自鲁南游楚 , 焉始为舟战之器 。 (墨子 ·鲁问)
必知乱之所自起 , 焉能治之; 不知乱 之所自起 , 则不能治 。(墨子 ·兼爱上)
B “为 ”字式 。在动词前用介词 为引进行为动作的主动者 。春秋时出 现“为 ”字式。
卒为天下笑 。(同上赵策)
父母宗族 , 皆为戮没 。(战国 策 ·燕策)
先即制人 ,后则为人所制 。(史 记 ·项羽本纪)
不者 ,若属皆且为所虏 。 (同上 赵策)
C “见 ”字式 。用助动词“见 ” 置于动词前表示被动。
天生民而立之君 ,使司牧之 , 勿使失 性 。(左传襄公十四年)
在一般的及物动词中 ,注意动词 “为 ” ,它在古代的涵义非常广泛, 有“作 ”“做 ”“造 ”“治 ”“处理 ” “安排 ”等等 。古书用“为 ”字作动 词而后面带有双宾语的很多 。例如:
不如早为之所 。(左传隐公元年)
而为之箪食与肉 ,置诸橐以与之 。 (左传宣公二年)
盆成括见杀 。(孟子 ·尽心下)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 ·秋 水)
D “被 ”字式
现代汉语表示被动的“被 ”字句 ,早 在战国末期就开始出现 ,但较少见 , 到汉 代才多一些 。如:
国一 日被攻 , 虽欲事秦 ,不可得也 。 (战国策 ·齐策)
信而见疑 , 忠而被谤 , 能无怨乎? (史记 ·屈原列传)
郤克伤于矢 ,流血及屦 , 未绝鼓音 。 (左传成公二年)
通者常制人 , 穷者常制于人 。(荀子 荣辱)
注意:
《晏子春秋》双宾语
浅析《晏子春秋》双宾语摘要:文章对《晏子春秋》中的双宾语句进行了分析整理,把《晏子春秋》里的双宾语句分为以下几类,包括给予义双宾语、问告义双宾语、取得义双宾语、使动双宾语、为动双宾语、处所双宾语、称谓双宾语、其他双宾语,并对一些特殊情况给予讨论,作一分析,还描述了《晏子春秋》双宾语的近宾语和远宾语的几种情况,说明了双宾语的位置次序问题。
关键词:《晏子春秋》双宾语类型近宾语远宾语一、关于双宾语“双宾语结构”是古今汉语共有的一种语法现象,但在古代汉语中双宾语结构却比现代汉语要复杂得多,经常会让人对该结构的分析产生歧义和误解,这是因为古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同义不同构”的句法结构形式,就拿“双宾语”来说,同样的语义可以用多种不同的结构形式来表达,有的用“状中结构”形式,有的用“动补结构”形式等。
本文在确定“双宾语”时遵循了两点原则:一是结构上的,即一个动词后带两个宾语,而这两个宾语之间不发生结构关系,它们只受动词的支配、控制;一是语义上的,动作的施事者把一个宾语赋予到另一个宾语的身上。
为了叙述的方便,笔者把动词后面的两个宾语(近宾语、远宾语)分别用N1、N2表示,整个双宾语结构表示为“V+N1+N2”。
二、《晏子春秋》双宾语的分类情况经笔者对《晏子春秋》双宾语的分析,粗略将其分为六类,即“赐予、问告类双宾语”、“使动双宾语”、“为动双宾语”、“处所双宾句”、“称谓双宾语”、“同义异构”双宾语及其“其他类型双宾语”等。
(一)赐予、问告类双宾语《晏子春秋》中表示取予、问告、赐罚类的动词大都可以带双宾语,我们分别讨论如下:A.“给予类”双宾语一般情况下,“给予类”双宾语的语义关系是N2所代表的事物通过动词传递给N1,这与现代汉语是一致的,但有些双宾语就不是这样的,它是N1所代表的事物通过动词传递给N2。
该类动词有“赐、与、施、送、共、给”等。
例如:“赐”字双宾语:“寡人请赐子州...款.。
”(内篇谏上第一)“于是赐人麦丘....以为邑。
双宾语、宾语前置、被动句课件2012-02-07
古代汉语的宾语前臵是古代汉语的 语法规则。它是一种正常的语序,决 不是什么“倒装”。因此必须把“前 臵”和“倒装”两种不同性质的语言 现象区分开来。
疑问句 疑问词
在古代汉语里,句子一般需有疑问词的帮助,方
能发出疑问。有时候用疑问代词,有时候用疑问 语气词,有时候二者兼用。例如: 其谁曰不然?(左传· 隐公元年) 子见夫子乎?(论语· 微子) 是谁之过与?(论语· 季氏) 在上古汉语里,疑问句里的疑问代词宾语也必须 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 吾谁欺?欺天乎?
古代汉语疑问句,如果是‚谁‛、‚孰‛、‚何‛、 ‚胡‛、‚奚‛、‚曷‛、‚安‛、‚恶‛、‚焉‛等疑 问代词作宾语,大都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前。例如: ①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②沛公安在?(同上) ③大王来何操? (《史记·项羽本纪》) (《孟子·滕文公上》) ④许子奚为不自织? (《左传·成公三年》)
否定句 否定词
表示否定的句子叫否定句。否定句必须有否定词。 否定词可以是副词,如“不、毋、未、弗、勿、非、否”;
可以是动词,如“无”;也可以是代词,如“莫”。例句: (参见王力教材p263)
在上古汉语里,用“不”、“未”、“毋”、“莫”四个
否定词的否定句有一个特点:宾语如果是一个代词,一般 总是放在动词的前面。如: 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 先进) 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左传· 宣公二年) 思考:为什么有“不”、“未”、“毋”、“莫”四个词构 成的否定句,代词宾语前臵?而其他否定词构成的否定句 则不涉及宾语前臵?返回
比较句中“为之”的用法: 1.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2.吾不忍为之民。
双宾语句讲授结束 再见!
宾语前臵句
本节重点
宾语前臵
疑问代词作宾语前臵
汉英双宾语句动词的分类及特点
汉英双宾语句动词的分类及特点目前,语法学界对汉英双宾语句的外延大小、内部小类和结构层次划分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然而却很少触及它在两种语言里的类型差异。
本文从用作双宾语句谓语的动词性能出发,对汉英两种语言里的双宾句类型进行了分类和特点归纳。
标签:双宾语转移性论元增容双宾语句是汉英语言中很重要的一种基本句型,对它的研究,学术界一直没有间断过,尤其是针对什么样的动词能进入双宾语句式,各家认识不一。
汉语中对能进入雙宾语句的动词分类,少则两类[1],多则十四类[2],处于中间状态的有朱德熙、范晓的三分法,还有四分法、六分法[3]等。
各家对汉语双宾语句动词的分类各异,主要是因为划分标准不同一。
英语中能进入双宾语句的动词分类也没有定论,比较核心的观点是Jacobson(1966年)的分法,他把带间接宾语的动词从语义上分成三组:1.与格动词,如give,句式转换时,可用to标记间接宾语;2.使役动词,如make,句式转换时,可用for标记间接宾语;3.诱使动词,如ask,可用of连接间接宾语进行句式转换。
其他各家观点都是在此基础上的延伸。
汉英双宾语句的基本语义是物质的转移,基本句型是V+O1+O2,动词是其意义核心。
对比分析后,我们以为,汉英语言中最具代表性的双宾语动词应分类如下:从上表可见,汉英语言中给予类、取得类、问告类、称封类双宾句普遍存在。
古代汉语中表为动的服务类双宾语句在现代汉语里已基本消失,而表示制作服务类双宾语句在英语里却比较常见。
下面做具体分析。
一、给予类该类双宾语句中,O1一般都指接受的一方,O2一般都指所给的事物。
O2经过谓语动词的作用从主语那里转移到O1,即施事者的动作行为使O1得到O2,O1是O2转移的终点。
这类动词后大都可以加“给”字。
古汉语中常见的该类动词主要有:与、予、易(锡)、赐、馈、餽、归、遗、诒、贻、施、赠、送、授、寄、给、赏、还、偿、分、付、输、进、献、奏、贷、借、假、资、致等。
古代的双宾语结构
是 难 以 令人 信 服 的 这 种 句 式 的 直 宾也 可 不 用 之
”
来指 ( 三 ) 称 谓 义 双 宾语 句
。
代
,
而 直 接 用 一 般 名词 ( (
7
。
如
:
)百 越 之 君俯 首 系 颈 ) 请奉 盆 瓶 秦 王
,
,
社 科版
~ 一
, . . . , . .
创 刊 号
.
. . . . . 眨. . . , . .
-
,
. 口 . . .
. .
.
侧,
,
一
,
`
,
用 ,
. .
.
口 .
,
. 翻.
.
.
, ~
. .
.
.
. .
口.
口 目. .
.
, .
陌. .
.
. .
.
颇蔺 相如 列传 》)
理 由是
:
(
。
1
) 带 上 介词 和 不 带 介 词 的 语 言
,
一
,
(
5
) 仲永 之 通 悟
,
受 之天也
.
( 《伤
结构并 不一 样 同一成 分
应 当 有所 区 别
不宜 看作
仲永 》 ) ( 6 ) 试 使 斗而才
. ,
分 析 句 子 结 构 不 应 忽 略语 言形
,
因 责常 供
。
令 以责
式
。
( 2 ) 判 断 是 宾语 还 是 补语
, 。
主 要依 据
,
主黑巫
( 《促 织 》 )
文言文双宾语述宾短语
文言文双宾述宾短语目录:1、间接宾语类: (1)2、直接宾语类: (3)3、使动宾语类: (3)双宾述宾短语根据近宾语的不同,带双宾语的述宾短语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间接宾语类、直接宾语类和使动宾语类。
1、间接宾语类在双宾语类的述宾短语中,近宾语属于间接宾语的最为常见,也比较复杂。
常带这类双宾语的是赐予动词、祈令动词和引语动词中的“谓”、“问”等。
在这类双宾语中,近宾语一般是体词性词语,而远宾语则有两种类型,其一远宾语是体词性的宾语,即:“体+体”类双宾语;另一种宾语则是谓词性宾语,即:“体+谓”类双宾语。
1)赐予动词通常只带“体+体”类双宾语。
在赐予动词中的与夺类动词作述语时,近宾语和远宾语分别是对象和与物。
例如:○《孟子·公孙丑下》: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
(我要在国都为孟子修房子)本例中的“授”是赐予动词,宾语“孟子”是对象,由于离动较词近,所以是近宾语;但“孟子”不是动词的承受者,所以是间接宾语。
宾语“室”是与物,由于离动词较远,所以是远宾语;但“室”是动词的承受者,所以是直接宾语。
由此可见,间接宾语与直接宾语,并非是按所带宾语与动词间的距离而划分的,而是按是否是动词的承受者而划分。
近宾语和远宾语,才是按双宾语与动词的距离远近而划分。
○《孟子·滕文公下》:汤使遗之牛羊...。
(汤派人送给他牛羊。
)本例中的“遗”是赐予动词,而间接宾语“之”是对象,直接宾语“牛羊”是与物。
注意1:作为类的赐予动词带双宾语时,近宾语常表示服务的对象,而远宾语则表示受事:“立”等个别状态动词有时也可以这样用。
例如:○《战国策·齐策二》:(一人)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一个人夺取了他的酒杯说:“蛇原本就没有脚,你怎么能为它画上脚呢?”)本例中“为”是赐予动词,而间接宾语“之”表示服务对象,直接宾语“足”表示受事。
○《公羊传·文公二年》:作僖公主...何者?为僖公作主也。
古代汉语双宾语浅识
作者: 贾齐华
出版物刊名: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02-108页
主题词: 古代汉语;间接关系;动作行为;现代汉语;赵王;为动用法;王力先生;发出者;双宾句;浅识
摘要:<正> 古今汉语的双宾语句式有着一些共同的特点:第一,双宾语句式中的两个宾语都放在动词的后面,一前一后,紧紧相连。
例如“遗赵王书”(《史记·廉蔺列传》)、“给他录音机”是双宾语句。
如果说成“以书遗赵王”、“遗赵王以书”、“把录音机给他”,就不是双宾语句了。
第二,双宾语句的两个宾语在结构上不发生直接组合关系,而都同支配它们的谓语动词发生联系,其联系又有直接间接的不同——其中一个宾语是谓语动词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内容,可以称之为直接宾语;另一个宾语是和谓语动词动作行为发生间接关系的对象,可以称之为间接宾语。
例如“遗赵王书”中,“书”是“遗”的直接内容,“赵王”是与。
古汉语双宾语
2、古汉语有些使动用法的动词也可以带双宾语, 、古汉语有些使动用法的动词也可以带双宾语, 这更是现代汉语中所没有的。 这更是现代汉语中所没有的。 。(《 ①国老皆贺子文,子文饮之酒。(《城濮之 国老皆贺子文, 战》) 伏甲将攻之。( 。(《 ②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晋灵 秋九月, 公不君》 公不君》) 于平阳。( 左传哀公十六年 。(《 哀公十六年》 ③卫侯饮孔悝酒于平阳。(《左传 哀公十六年》)
(四)、古汉语双宾结构需要注意的问题 )、古汉语双宾结构需要注意的问题 1、把握好双宾语的语法格式 、
动词( ) 间接宾语(近宾语O 直接宾语(远宾语O 动词(V) + 间接宾语(近宾语 1) + 直接宾语(远宾语 2)
2、不要以今律古,把古汉语中是双宾结构,但现代汉语已经 、不要以今律古,把古汉语中是双宾结构, 不是的语言结构,用现代汉语的眼光去分析。 不是的语言结构,用现代汉语的眼光去分析。
3、代词“之”出现在双宾语中,要弄清楚其是远宾(一般指 、代词“ 出现在双宾语中,要弄清楚其是远宾( 动作的直接对象),还是近宾(一般指人, ),还是近宾 物,动作的直接对象),还是近宾(一般指人,动作的间接 受事对象),位置是否有前置情况,做出准确解释和翻译。 ),位置是否有前置情况 受事对象),位置是否有前置情况,做出准确解释和翻译。
动词“ 动词“问”在古今汉语中都能带双宾语。例如: 在古今汉语中都能带双宾语。例如:
我问他几件事。 我问他几件事。 。(《张释之列传》 上问上林尉诸禽兽薄。(《张释之列传》)
3、古汉语中表示称谓的动词,常见的有“谓、 、古汉语中表示称谓的动词, 偶尔也用一些活用为动词后的名词表称谓。 呼”,偶尔也用一些活用为动词后的名词表称谓。 它们所带的宾语, 如“名、字、号、谥”等。它们所带的宾语, 近宾指被称谓的对象,远宾指称谓。 近宾指被称谓的对象,远宾指称谓。例: (1)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 (《种 号之“ )有类橐驼者, 树郭橐驼传》 树郭橐驼传》) (2)高自知权重,乃献鹿,谓之马。 (《史 )高自知权重,乃献鹿, 李斯列传》 记李斯列传》) 李斯列传
古汉语双宾动词研究
古代汉语中双宾语结构的研究双宾语是古汉语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种语法现象,历来对此问题的研究就层出不穷。
从《马氏文通》开始不少学者对这个问题都有所探讨。
而“动之名”到底属不属于双宾语结构,应该如何来看待这个问题,历来对此问题也有很多争议。
本文将例举一些这方面的理论文章,力图对这个问题有所阐释。
在《古汉语语法研究论文索引(1900——2000)》(孙立平编,商务印书馆,2003年12月版)的76页——78页列举了学者们对双宾语和“动之名”结构的研究论文。
对双宾语研究的文章有57篇之多,而对于“动之名”结构研究的文章有26篇,由此可见学者们是很重视这种语法现象的。
下面我只简单摘要部分论文的主要内容。
1、《古汉语双宾动词研究》时兵安徽大学中文系《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4月摘要:从双宾语语序、不饱和结构、替换结构选择的角度,详细描写古汉语双宾语动词的语法功能,并且探讨语法功能与语义特征之间的映照性。
2、《双宾语研究述评》延俊荣复旦大学中文系《语文研究》2002年第4期摘要:双宾语是较有特色的一种句式,其研究历来受到重视。
传统语法学从意义出发,定义了双宾语,对双宾语动词进行了分类,并归纳出双宾语句式。
结构主义全面描写了双宾语,提取出双宾语动词的语义特征,扩大了双宾语的范围,对双宾语动词进行了再分类,并探讨了双宾语的成句条件。
生成语言学讨论了双宾语的题元角色及双宾结构和与格结构之间的衍生关系。
配价语法将双宾动词定义为三价动词,讨论了三价动词的配价问题。
在以往描写的基础上,认知语言学对双宾句进行了全面的解释。
“给予”义的提出为双宾句乃至与“给”相关句式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也是迄今为止最为辉煌的一笔。
而句式义的提出对双宾句句式之间的关系做出了精致的解释,尤其是恰当地解释了本身没有“给予”义但却进入双宾句式的原因。
3、《浅谈古汉语中的三种双宾语句》李元成摘要:古今汉语中都有双宾语句,二者之间有相同的地方,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古代汉语的基本句法结构
古代汉语的基本句法结构
1.主谓结构:由一个主语和一个谓语构成的简单句。
例如:“吾爱汝”(我爱你)。
2.主谓宾结构:由一个主语、一个谓语和一个宾语构成的简单句。
例如:“吾欲过河”(我要过河)。
3.主谓宾补结构:由一个主语、一个谓语、一个宾语和一个宾语补足
语构成的简单句。
例如:“吾使尔为君”(我让你成为君主)。
4.主谓双宾结构:由一个主语、一个谓语和两个宾语构成的简单句。
例如:“吾赠尔书和笔”(我送给你书和笔)。
此外,古代汉语还常使用修饰成分、补语和状语等来丰富句子的表达,例如:“此书皆吾所作”(这本书都是我写的),其中“皆吾所作”是修
饰成分;“吾欲过河学习”(我要过河学习),其中“过河”是补语;
“吾每天早上学习”(我每天早上学习),其中“每天早上”是状语。
吾不忍为之民也双宾语
吾不忍为之民也双宾语哎呀,咱们来唠唠这个“吾不忍为之民也双宾语”哈。
首先呢,咱们得知道啥是双宾语。
双宾语啊,就是一个动词后面跟着两个宾语,就像“给你一本书”,“你”和“书”都是宾语呢。
那在“吾不忍为之民也”这句话里呢,咱们得琢磨琢磨哪个是动词,哪个是宾语。
一般来说,“为”这个字可能是比较关键的动词哦。
那“之”和“民”就有可能是双宾语啦。
不过这也不是那么简单就能确定的呢。
咱们得结合上下文,要是有上下文的话,就能更好地判断。
从情感上来说呢,说“吾不忍为之民也”,就有一种很强烈的情绪在里面。
就好像是对某个政权或者某个群体有着深深的不满或者抵触,所以才会说不忍心做他的百姓。
这就像我们现在如果对某个地方的管理或者环境不满意,可能也会有类似的想法,不过表达会更现代一点啦。
再从语法结构的角度看呢,这种双宾语的结构在古文中其实还挺常见的。
它能够很简洁地表达比较复杂的关系。
比如说,要是按照现代的说法,可能得说“我不忍心成为他的百姓”,就得加一些词来把关系表达清楚。
但是古文中就直接“吾不忍为之民也”,多简洁呀。
而且呢,这种语法结构也体现了古人的思维方式。
他们能够用这样的结构来准确地传达自己的想法,在有限的字词里表达出丰富的意义。
就像我们现在用一些网络流行语,简短却能表达出很多意思一样。
咱们再深入一点哈,要是把这个句子放到整篇文章里去看,它可能对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文章的主旨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呢。
也许作者就是通过这样一句话来表明自己的立场,来和其他的观点或者势力划清界限。
这就好比我们在一个团队里,通过说一句话来表明自己是站在哪一边的,是支持还是反对某些事情。
概括来说呢,这个“吾不忍为之民也双宾语”虽然看起来有点复杂,但是只要我们从语法、情感、文章整体等几个方面去分析,就能慢慢地把它理解得更透彻啦。
古代汉语双宾语辨析
古代汉语双宾语辨析
高晓元
【期刊名称】《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
【年(卷),期】2005(000)004
【摘要】所谓“双宾语”.是指在一个谓语动词后面接连带两个宾语。
这种语言结构.称为“双宾语结构”。
具有双宾语结构的句子.称为“双宾语句”。
古今汉语大部分双宾语句在语法结构上是一致的,表现出汉语语法的稳固性;但因古今汉语存在着质的差别.即便古今基本一致的句型也有些细微差别。
更有些古今不一致的句型。
还有些貌似双宾语的其他语法结构,似是而非.使得我们对古代汉语双宾语结构辨别不清.
【总页数】3页(P130-132)
【作者】高晓元
【作者单位】河北广播电视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41
【相关文献】
1.浅谈古代汉语的特殊双宾语结构 [J], 贺敬华;刘金虎
2.古代汉语的特殊双宾语结构 [J], 相宇剑
3.历史语法学中的一个悖论与古代汉语的双宾语结构 [J], 徐欣路
4.谓词为"献"的古代汉语双宾语结构研究 [J], 郑文婧; 王用源
5.古代汉语与现代英语的双宾语句比较研究 [J], 曾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试论古代汉语的双宾语结构
试论古代汉语的双宾语结构
刘成德
【期刊名称】《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95(000)001
【摘要】古代汉语的双宾语结构较现代汉语的双宾语结构复杂,主要表现在能带双宾语的动词不仅仅限于“交与”、“告知”一类意义的动词,象“给”、“送”、“问”、“请教”、“通知”等词,一般及物动词也可以带有双宾语。
关于这一点,现行的几部古汉语教科书,只有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作了较详细的论述,其他教科书则只有注释部分提及,而未在有关章节中专门予以论述。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一般及物动词带双宾语较生疏,而注释往往略而不提。
因此有必要著文来讨论一下这种语法现象。
【总页数】9页(P15-23)
【作者】刘成德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41
【相关文献】
1.浅谈古代汉语的特殊双宾语结构 [J], 贺敬华;刘金虎
2.古代汉语的特殊双宾语结构 [J], 相宇剑
3.历史语法学中的一个悖论与古代汉语的双宾语结构 [J], 徐欣路
4.谓词为"献"的古代汉语双宾语结构研究 [J], 郑文婧; 王用源
5.简谈古代汉语中的双宾语结构 [J], 萧泰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节双宾语
在句子中,谓语动词所带的两个宾语叫双宾语。
其中离动词近的叫近宾语,也叫间接宾语;离动词远的叫远宾语,也叫直接宾语。
近宾语往往指事物。
现代汉语中具有给予、告知、教示义的动词往往可以带双宾语,如“给我一本书”、“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赵老师教我们英语”。
古汉语中具有同样意义的动词也可以带双宾语。
这种情况的双宾语,可以说古今基本一致,比较容易理解。
但在古汉语中有一些能带双宾语的动词,到了现代汉语中不能带双宾语了。
这种双宾语与现代汉语出入较大,值得特别加以注意。
(一)古汉语中具有给予义的动词“赐”、“与”、“予”、“遗”(wèi)、“贻”等可以带双宾语。
它们所带的宾语,近宾表示给予的物件,远宾表示给予的内容。
例如:
①公赐之食。
(《郑伯克段于鄢》)
②赐赵夙耿,赐毕万魏。
(《史记·晋世家》)——赵夙、毕万,人名;耿、魏,地名。
③文公与之处。
(《许处》)
④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汤使遗之牛羊。
(《孟子·滕文公下》)——汤,指商汤,商代国君;之,代葛国国君葛伯。
⑥李斯遣人遗非药。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⑦贻我彤管。
(《诗·邶风·静女》)
(二)古汉语中具有告知、教示义的动词“语”、“告”、“教”、“示”等可以带双宾语。
它们所带的双宾语,近宾表示告语、教示的物件,远宾表示告语、教示的内容。
例如:
①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郑伯克段于鄢》)
②于是逡巡而却,告之海曰……(《庄子·秋水》)——之,代井蛙。
③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
(《许行》)
④于是乎我原以示之信。
(《城偿濮之战》)
⑤上指示慎夫人新丰道。
(《张释之列传》)
动词“问”在古今汉语中都能带双宾语。
古汉语的例子,如:
上问上林尉诸禽盖薄。
(《张释之列传》)
(三)古代汉语中有不少能带双宾语的动词,到了现代汉语中不能带双宾语了。
这种双宾语结构在理解和翻译上都非常值得注意。
例如:
①晋饥,秦输之粟;秦饥,晋闭之。
(《韩之战》)
②天生民而立之君。
(《左传·襄公十四》)
③紾之臂而夺之食。
(《孟子·告子下》)——紾(zhèn):扭转。
)
④欲见贤人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
(《孟子·万章下》)
这些例子中的代词“之”都是双宾语中的间接宾语,表示动词和直接宾语之外关涉的物件。
例①“输粟”是动词和直接宾语,“之”指晋,是输粟的对象;“闭”又是动词和直接宾语的关系,其中的“之”代秦国,是停止粮食卖出所涉及的对象,即“闭”是针对谁采取的措施。
例②“立君”中的“之”是间接宾语,代“立君”所涉及的人,即为谁立君。
③中的“夺之食”是从“
他”手中夺取食物,因此“之”也是动作行为间接涉及的物件。
例④“闭之门”是“对他关上门”,“之”也是动作行为间接涉及的物件。
这些例子说明,在把这一类双宾语译成现代汉语时,对其中的间接宾语“之”都要用相应的介宾结构去翻译。
古汉语中的动词“为”也可以带双宾语。
这也是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了的双宾格式。
例如:
①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
(《郑伯在段于鄢》)
②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
(《晋灵公不君》)
③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逍遥游》)
④彼秦者,弃礼义而尚首功之国也。
……连有赴东汉而死耳,吾不忍为之民也。
(《战国策·赵策》)
⑤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论语·侍坐》)
这些例子中的“为”都不是介词而是动词。
在这一类例子中,“为”和名词“小”和“大”视同名词)组成动宾关系,“之”是这个动宾结构所涉及的间接宾语。
对于“为”带的双宾结构中的“之”也要用一个相应的介宾结构去翻译,如“为之所”要译成“给他安排一个地方”。
其中“安排一个地方”翻译的是“为/所”这个动宾结构,“给他”翻译的是间接宾语“之”。
其余可以类推。
(四)古汉语有些使动用法的动词也可以带双宾语,这更是现代汉语中所没有的。
①国老皆贺子文,子文饮之酒。
(《城濮之战》)
②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
(《晋灵公不君》)
③卫侯饮孔悝酒于平阳。
(《左传·哀公十六年》)
例①中的“之”代“国老”,“饮之酒”是使国老们饮酒,即请国老们喝酒。
例②“饮赵盾酒”是使赵盾饮酒。
例③“饮孔悝酒”是使孔悝饮酒。
如果把“之”、“赵盾”、“孔悝”看成定语,句子的结构和意思就完全弄错了。
(注: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