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 会 心 理 学(绪论)
社会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一、什么是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
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勒温提出著名的公式B=f(P,E)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 即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的状况。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三、社会心理学经典效益分析1 巴纳姆效应:实验:结论:由于人们不可能每时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总是把自己当作局外人来观察,所以,人们通常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暗示。
人们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特别适合她们。
巴纳姆效应——自我暗示表现:❖迷失自我❖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以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为的参照❖受到他人的影响和暗示2 蝴蝶效应——防微杜渐❖案例:❖表现:心理变化纤细而微妙,一丝再细小的不快心情或许就会导致一整天的心境不快,或许还会引起诸多烦恼,甚至引来一连串的噩运。
3 多看效应(曝光效应)❖多看效应:人们对越熟悉的东西就越喜欢的现象。
❖前提:首因效应要好,若是不好,则会起到反作用。
4 定势效应❖案例:❖表现:5 晕轮效应❖案例:❖所谓晕轮效应,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人身上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掩盖了其他特征,从而造成人际认知的障碍。
6 投射效应❖案例:由于投射效应的存在,我们常常可以从一个人对别人的看法中来推测这个人的真正意图或心理特征。
7 皮革马利翁效应第2章自我认知一、什么是自我认知•威廉·詹姆斯(1890)提出:自我包括三个部分:•物质自我•真实的物体、人或者地点等•躯体自我和躯体外自我•社会自我•我们被他人如何看待和承认•社会特性:社会角色、社会地位、关系•精神自我•内部自我或心理自我•我们所感知到的内在的心理品质•代表了我们对于自己的主观体验、对自己的感受二、怎么进行自我认知?1 通过自己:•观察自己的行为2 通过他人:•反射性评价•社会比较社会比较的目的:•认知自己•保护自己:比下有余•跟以前的自己比•跟不如自己的人比•提升自己:比上不足三、印象管理自我表达(self-presentation):人们试图让他人以自己期望的方式来看待自己而进行的种种尝试。
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绪论(专)
第一章绪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及学科特点;2、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发展历史三、教学方法和手段:讲授法、阅读法三、教学课时:4课时四、教学内容和过程在当代心理学中,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是所有心理学分支的两个“重镇”。
社会和现实的需要,使社会心理学从曾经的边缘地位最终进入现代心理学的核心,今天的社会心理学已成为一个体现科学价值的学术领域。
何谓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是什么?为什么人们要学习社会心理学?诸如此类问题,将在这一章逐一予以回答,它为以后各章具体内容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国内国外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认知和经验出发,各自对社会心理学进行了定义。
1982年,我国社会心理学家吴江霖从1937—1980年的45年间的文献中,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社会心理学定义30条,归纳为社会互动、人际关系、、社会影响和社会化为主要内容的四类。
(一)国内外关于社会心理学的几种主要观点西方社会心理学界的定义:现代社会心理学起源于美国1、心理学倾向的社会心理学定义奥尔伯特(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心理学家):从人际影响出发,认为社会心理学是对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研究,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到他人存在的影响。
这种影响包括潜在的、隐含的、想象的和实际存在的。
以奥尔波特为代表的社会心理学定义,是目前美国乃至国家社会心理学界影响最大、最广和最持久的经典式理解。
(研究的是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规律的科学。
)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1978)从行为主义的思路出发,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系统研究社会行为的科学,包括一切人际相互作用领域及各种社会影响。
其研究范围既涉及人们如何认识他人,如何对他人的行为作出反应;又涉及他人如何对个体的行为作出反应,以及个体怎样受所处社会环境的影响等。
尔雅通识课社会心理学答案---完整课后习题答案(亲自鉴定)
尔雅通识课社会心理学答案-完整课后答案(亲自鉴定)乐国安李磊汪新建等主讲南开大学一、社会心理学绪论1.1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一)1.你生理上是男性或者女性长大以后就应该符合男性的社会规范或者女性的社会规范。
这属于()。
CA、民族社会化B、个体社会化C、性别角色社会化D、角色扮演2.个体的社会心理和社行为包括()个人在社会当中社会认知的过程,人的社会态度三个方面。
DA、个体与群体的关系B、群体的社会化C、个体的成长D、个体的社会化3.从宏观角度看,影响一个人社会化的因素是()。
DA、社会组织结构B、社会政治制度C、社会教育理念D、社会文化环境4.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这里的人既包括个体也包括()。
CA、组织B、社会C、群体D、他人5.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和个体行为、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群体心理和()。
AA、应用社会心理学B、特定群体的心理行为C、社会组织的心理行为D、社会心理认知6.()将角色的概念引入社会心理学说社会就是一个大舞台。
BA、吴江霖B、乔治米德C、潘菽D、迪尔凯姆7.从新生儿、幼儿、儿童、青年、中年、老年的过程是人随着年龄()变化的过程。
AA、生理B、角色C、心理D、身体8.传统认为,社会心理学源于希腊。
(×)9.性别角色社会化就是个体成人之后的行为要符合其性别的社会规范。
(√)10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一生的过程。
(√)11社会化完全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
(×)1.2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二)1.一个歌星一首歌唱得好,我们就认为他所有歌唱的好,进而认为他满腹经纶,这是()。
D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C、晕轮效应D、光环效应A、怎样去认识自然B、怎样去认识社会C、怎样去认识自己D、怎样去认识动物3.人际交往心理和行为不包括()。
DA、人际关系B、人际沟通C、利他与侵犯行为D、角色扮演4.应用心理学研究环境社会心理学、法律社会心理学、军事社会心理学和()。
社会心理学第一讲绪论讲课文档
第十七页,共40页。
八、破窗效应
所谓“破窗效应”(Break Pane Law),是关于环境对 人们心理造成暗示性或诱导性 影响的一种认识。“破窗效应 ”理论是指:如果有人打坏了 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 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 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 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
第十三页,共40页。
“维特效应”,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就像 情绪上的“流感”。媒体对自杀新闻的大肆渲染 对于一些徘徊在生死边缘的人具有强大的暗示、 诱导性。
比较典型的例子是,2003年4月1日,张国荣自 杀事件发生后,媒体的报道连篇累牍、大肆渲染 。结果从当天深夜到第二天凌晨9小时内,全香港 有6名男女跳楼自杀,其中5人不治,当月香港共有 131宗自杀身亡个案,较3月份增加32%。有几名死 者留下遗书,清楚写明其自杀与张国荣轻生有 关。
第八页,共40页。
四、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 ,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 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 名字来自于《圣经·马太福音》 中的一则寓言。在《圣经·新约 》的“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中 有这么说道:“凡有的,还要加 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 有的也要夺过来。”
第三页,共40页。
一、权威效应
所谓“权威效应”,就是指说话的人如果地位高,有威信, 受人敬重,则所说的话容易引起别人重视,并相信其正确性, 即“人微言轻、人贵言重”。“权威效应”的普遍存在,首先 是由于人们有“安全心理”,即人们总认为权威 人物 往往是正 确楷模,服从他们会使自己具备安全感,增加不会出错的“保 险系数”;其次是由于人们有“赞许心理”,即人们总认为权 威人物的要求往往和社会规范相一致,按照权威人物的要求去 做,会得到各方面的赞许和奖励。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
人,既指个体也包括群体。
社会心理和社会犯罪行为则所指个体或群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队源自于社会规范、群体压力、自我暗示、他人建议等社会影响所作出的内锥果和表征反应。
变量:指在性质、数量上可以变化、操纵或测量的条件、现象或特征。
效度:是指所测结果符合该测量的目的的程度,或说在测量被测对象时所具有的真确度。
信度:指一个测量所测出分数的稳定性或可靠性,亦即为测出的分数的可重复性。
研究者偏向:指研究者对研究结果的期望会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在与被试者的相互作用中,并影响被试者在实验中的表现,从而使实验结果产生偏差。
被试者偏向:指研究者对研究结果的希望可以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在与被试者的相互作用中,并影响被试者在实验中的整体表现,从而并使实验结果产生偏差。
操作性定义***实验室实验法***二、简述题:1、详述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因果关系和有关关系a两个变量间的两种关系b相关关系只是指两个变量的值一同变化;当数值一同增加或一同减少时,其为正相关;当一个数值增加而另一个数值减少时,其为负相关。
c因果关系则指一个变量是另一个变量变化的原因。
d有时有关关系中存有着因果关系,但有关关系并不必然就存有因果关系。
2、详述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的差异a内在效度指研究结果反映所要测量的心理差异的程度,减少或消除人为性或无关干扰的程度。
b外在效度指研究结果的归纳程度。
归纳程度低,则外在效度低。
c一般来讲,实验室研究内在效度低,外在效度高;现场实验则恰好相反。
3、比较实验室实验法与现场实验法的好坏㈠实验室实验实验室实验是在特定的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的,能对所研究的情境给予很高程度的控制,能最大限度地突出重要因素,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
优点:一就是实验者可以最小程度地掌控毫无关系变量的影响;二就是随机精心安排被试消解被试间差异的影响,从而暴露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第一章绪论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1.奥尔波特:试图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到他人的实际的、想象的或隐含的寻在的影响。
2.T.M.安德烈耶娃:研究受所参加的社会团体之约的人们的行为活动的规律,以及这些团体本身的心理特征。
3.我国社会心理学定义:社会心理学时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
4.学科性质:社会心理学具有边缘性质(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的独立学科,理论性极强的应用学科。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1.个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1)研究人的社会化和自我意识。
(2)研究人的社会动机,包括社会动机种类和理论说明,社会动机的外在表现特征、模式等内容。
(3)研究人的社会认知。
(4)研究社会态度改变。
2.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3.群体心理4.应用社会心理学三、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1.社会心理学的方法论问题:①哲学方法论(1)方法论表示科学观点和方法的三种不同水平②一般方法论③具体的研究方法(2)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方法论:辩证唯物论(包括历史唯物论)2.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常用术语:变量、信度和效度四、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一般观察法观察法公开参与观察法参与观察法隐蔽参与观察法社会心理学的实验室实验法具体研究实验法自然实验法方法现场实验法访谈法调查法问卷法档案研究法五、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伦理问题1.偏向问题:(1)研究者(实验者)的偏向(2)被试者(被试)的偏向2.伦理问题:(1)实验性的欺骗(2)对被试隐私的侵犯(3)被试的痛苦3.遵循原则:(1)必须让被试者自愿地参加实验研究,被试者应当知道他们在研究中要做些什么。
(2)研究必须是“风险最小”,即在研究的设计没有必要让被试者冒险。
(3)研究者要进行“风险—获益分析”,即在研究中让被试者承担的风险要与通过研究获得的利益平衡,这里的利益可以是对被试者而言的,也可以是对社会而言。
(4)价值中立原则。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理论一、社会心理学的形成过程孕育阶段(射虎哲学阶段)→形成阶段(社会经验论阶段)→确立(社会分析论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20世界20~70年代*1908年.英.麦独孤※※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威廉.麦独孤和美国社会学家爱德华.罗斯分别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写出了第一本社会心理学的同名教科书,其象征意义在于社会心理学的诞生。
社会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是什么?答: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
这里所说的人,既包括个体也包括群体,而所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则是指个体或群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对于来自社会规范、群体压力、自我暗示、他人要求等社会影响所作出的内隐的和外显的反应。
2、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是什么?答:一、个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1、研究人的社会化和自我意识。
2、研究人的社会动机。
3、研究人的社会认知。
4、研究社会态度改变。
二、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社会影响等方面。
三、群体心理:大群体与小群体、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心理与行为。
四、应用社会心理学:环境、健康、法律、宣传、教育等具体实践领域中的社会心理现象。
3、社会心理学有哪些具体研究方法?答:一、观察法:由研究者直接观察记录被试的行为,从而探究变量间关系的方法。
1、自然观察法:即一般观察法,是在自然情境下对人或动物行为进行直接观察的方法。
2、控制观察法:在预先设置的情境中对人或动物行为进行观察的方法。
3、参与观察法:观察者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同时观察参与者行为的方法。
包括公开参与观察法和隐蔽参与观察法。
4、非参与观察法:观察者以旁观的方式观察被研究者行为的方法。
通常可借助于单向玻璃或录音、摄像等进行。
二、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通过系统地操纵某些变量以研究其他变量的方法。
1、实验室实验法: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借助于专门的仪器设备所进行的实验。
2、自然实验法:由环境因素自然操纵自变量,而非由实验者操纵的。
形式上与观察法相同,效果上与实验法相同。
如对自发事件引起的社会行为的研究。
3、现场实验:是在实际生活情境中,由实验者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
三、调查法:又称询问法,是通过谈话、问卷等形式,根据被调查者的直接表达获得被研究者信息的方法。
1、访谈法:通过问答进行调查的方法。
包括直接访谈和间接访谈。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绪论
2、查阅参考文献 查阅参考文献
权威著作、核心期刊、光盘以及网络及政 府出版物
3、研究设计 、
(1)方法 方法 观察法: 观察法:系统地观察:描述我们周围的世 界,观察伴随着细致和准确的测量 问卷法: 问卷法:测量针对某些具体问题的态度和 行为 实验法: 实验法:系统地改变一个变量,然后仔细 地测量这些改变对另一个或多个变量的影 响
(二)以学科名义登场(20世纪初—20年代) 1908年,英、美出版了两本社会心理学专著 1、(英)麦独孤:用本能论解释人的行为。 2、(美)罗斯:从人际关系过程,比如 模仿和暗示来解释社会对人和人类行为影响。
(三)社会心理学的确立时期 (20世纪20-30年代) 1、Allport与实验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证明了实验方法能够为 理解人类的社会行为提供重要的手段。除 了个人心理没有群体心理。 2、乔治·米德的社会学传统 将社会行为看成是两个或两个人以上的社会 互动。
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社会学)
个体心理——群体心理——大众心理—— 民族心理 强调文化因素和社会因素对社会心理的作 用。早期的群体心、集合表象、现在的国 民性研究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新趋势
认知研究的影响 (1)所有的社会心理学家都相信人们对所 处的社会情境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 人们在这些社会情境中行动。(少数民族 学生对自己民族身份认知决定着行动) (2)记忆推理及决策等的基础知识应用于 社会思维和行为方面的研究。
四、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一)生物理论 (二)学习理论 (三)诱因理论 (四)认知理论 (五)角色理论
克劳兹故事的解释(克劳兹是纽约某一贫民区长大的 孩子,刚刚过了他20岁的生日。他的父母在他十岁时离 婚了,父亲因为吸毒和抢劫被判入狱,母亲也抛弃了他。 克劳兹从小就和一群小流氓混在一起,偷窃,抢劫、吸 毒,什么事都干过。去年的12月25 日圣诞夜,他趁着 一个小商店店主全家过圣诞节的机会,从小商店后面的 窗户里爬进去,偷了一大包东西出来。在他刚刚觉得大 功告成时候,正在附近巡夜的警察皮特突然出现在他的 面前,皮特喝令克劳兹站在原地,但克劳兹并没有理会 皮特,而是撒腿就跑。皮特鸣枪示警,这时克劳兹也拔 出自己携带的手枪,向皮特射击,并打伤了皮特,克劳 兹因此得以逃脱。一年后克劳兹在抢动银行时候被警察 抓捕归案,他因为一系列的罪行被判终身监禁。对于这 件事不同的理论会怎样解释呢。
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
SYTU
9
综合定义包括:
◆主体:群体中的个体以及由个体组成的大小不等 的群体; ◆刺激:社会环境因素,包括社会文化因素; ◆反应:应为全部反应,包括内隐过程(心理)和 外显过程(行为)。
◆定义:社会心理学是一门边缘性独立学科,它系统的
研究处于社会环境中的个人和群体,其社会行为及社会心 理的本质和原因,并预测其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SYTU
21
(二)社会心理学的具体研究对象
1.个体的心理及行为
研究人的社会化
和自我意识 研究人的社会动机 研究社会认知 研究社会态度改变
SYTU
22
2.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
研究社会交往和互动的心理及行为也包含几个方 面。一方面要研究人际吸引和人际关系。包括影 响人际关系和人际吸引的因素,人际关系的发展 和改善,人际吸引、人际关系的测量等。另一方 面要研究人际沟通。揭示沟通类型、功能、程序 以及如何提高沟通的效果。另外,还应该研究社 会影响。包括社会影响的构成(对说服、威胁和 顺从权威的研究),社会影响是如何发生的,对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行为产生怎样的作用。
SYTU
26
(一)哲学方法论
哲学方法论又称为一般方法论。西方社会心
理学家以实证、实用主义为基本指导思想, 只承认经验事实和经验现象,因而很少谈及 哲学问题。由于我国的科学研究受到前苏联 社会主义国家的很大影响,所以在我国指导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就是马克思主 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新大英百科全书》:社会心理学是研 究个体在其社会和文化情境中的行为的 科学。 •受行为主义的影响。 •侧重对人的外在行为(可观察性行为) 的研究。
SYTU
7
社会心理学(新闻系)
社会心理学
研究人们受社会影响的心理过程
人格心理学
研究个体与其他个体相区别的个人特征
南昌航空大学文法学院新闻系
社会心理学
第一章 绪论
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 法、实验法、调查法、跨文化研究法以 及档案研究法。
南昌航空大学文法学院新闻系
社会心理学
第一章 绪论
(一)观察法
南昌航空大学文法学院新闻系
社会心理学
第三章 社会动机
3、劳伦兹的习性论: 、劳伦兹的习性论: 每种动物都有该物种所特有的 行为。习性、攻击、食性、逃跑一 起构成动物的四种本能。 劳伦兹还提出‘关键期’概念。 指出动物行为发育有一个关键期, 错过了这个关键期,以后就难再形 成。
南昌航空大学文法学院新闻系
社会心理学
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理论
1、华生的行为主 义心理学——研究外 显行为。 华生在心理学上 的贡献:此前的心理
学注重研究内在心理, 华生强调研究外显行为, 改变了心理学的研究方 向
南昌航空大学文法学院新闻系
社会心理学
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理论
2、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 —白鼠压杆实验。操作行为受到 强化,个体就会模仿。 斯金纳箱:
要求。
参照群体理论:人们往往与他人比较来
确定自己的身份和价值。
戏剧理论: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戴着面
具。
社会标签理论:给他人贴标签,会使对
方按照标签所指示的方向行动。 南昌航空大学文法学院新闻系
社会心理学
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理论
(三)社会学习理论
主要观点:要想理解人的心理,就要 研究人的外在行为,通过外在行为来推 测其内心的心理活动;人的行为是通过 后天习得性。 代表人物及观点:
《社会心理学》课程笔记
《社会心理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它关注的是人们如何相互影响,以及社会环境如何塑造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
社会心理学试图回答以下问题:- 个体如何感知和解释社会信息?- 社会环境如何影响个体的态度和行为的形成?- 个体如何在社会互动中形成自我概念?- 社会规范和文化因素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广泛,涵盖了以下几个主要领域:1. 社会认知- 研究个体如何感知、解释和评价社会信息。
- 包括印象形成、归因理论、社会知觉的偏差等。
2. 社会态度- 研究个体对他人、群体、事件或对象的评价倾向。
- 包括态度的形成、改变、测量以及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3. 人际关系- 研究个体之间的吸引、排斥、合作、竞争等互动关系。
- 包括人际沟通、友谊、爱情、冲突解决等。
4. 社会影响- 研究他人在场、群体压力、社会规范等因素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
- 包括从众、服从、顺从、领导与追随等。
5. 社会化- 研究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如何通过学习社会规范、角色和文化来成长和发展。
- 包括儿童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再社会化等。
6. 群体心理- 研究群体内部的心理现象,如群体动力、群体决策、群体凝聚力等。
- 包括群体行为、群体互动、群体心理与个体心理的关系等。
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来探索社会心理现象,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研究方法:1. 实验法- 实验室实验:在控制条件下,操纵自变量,观察因变量的变化,以探讨因果关系。
- 优点:可以精确控制实验条件,重复性强。
- 缺点:可能缺乏生态效度,难以推广到现实生活。
- 自然实验:在自然环境中进行实验,但尽量控制变量。
- 优点:具有较高的生态效度。
- 缺点:控制变量较为困难。
2. 观察法- 自然观察:在不干预的情况下,观察和记录自然发生的行为。
- 优点:能收集真实行为数据。
【精品】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PPT课件
(二)、国内
1、20S --1949 评介阶段
陆志韦《社心新论》(1924) 1948年社会学者孙本文著《社会心理学》上下册,全书六编、30章,内 容自成一较完整体系,理论与实用并重,是我国第一本较全面的社心著 作
二、社会化的内容--文化
文化(culture):人类群体或社会共享的成果,是人类在社会历史 实践中创造的社会遗产。 物质文化 精神文化 知识、技能与经验 价值观(value)人生追求的目标是否有价值 规范(norm)在具体情境下如何思考、体验、行动的期望
法律、道德、风俗等
社会化内容的另一种分类
态度 Attitudes
人际关系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四、社会心理学发展简史
(一)、西方 1、孕育阶段(1908年以前)
古希腊哲学中孕育着社会心理学思想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 环境塑造(理想国) 本能
2、诞生(1908年)
2、解放后到1980年 停顿阶段 3、1981--重建与复兴阶段
1981年夏,在北大召开了第一次社心座谈会
82年10月成立了中国社会心理学研究会(后改为中国社会心理学会)。
第二章 社会化
Socialization
一、什么是社会化
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合格 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2、社会对每一角色规定了一系列责任与 义务
医生:救死扶伤
教师:教书育人
职业道德
3、个人承担一定的社会角色,就要学习并符合相应的角色期望
社会心理学第一章 绪论
泛性论 本能论 人格结构理论 强调社会文化因素 代表:荣格、阿德勒、霍妮、弗罗姆、埃里克森 等
新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人格 遵循的原则
人 的 精 神 世 界
意识 前意识
超我 自我
道德原则 现实原则
潜意识
本我
快乐原则
动机理论
关注个体本身的需要和动机,认为需要能 够影响认知、行为、态度。环境唤起某种 需要,然后人们以某些行为来满足或降低 需要。
社会文化理论
研究社会背景和文化如何影响人的心理和 行为。
本章复习思考题
1、社会心理学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哪几 个阶段? 2、社会心理学中的精神分析理论、符号 互动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社会认知理 论的要点各是什么?
第三章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相关研究与因果研究 收集数据的具体方法与技术 研究中的倾向性及伦理问题
一、研究中的倾向性
研究者的倾向性 被研究者的倾向性
二、研究中的伦理问题
(一)主要的伦理问题
实验性欺骗 对个人隐私的侵犯 被试的痛苦问题
社会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比较
社会学 社会心理 学 提供关于社会而非个体的一般性规律。 研究使人们易受社会影响左右的共同的心理 过程。
人格心理 学
研究使个体与众不同并与其他人相区别的各 项人格特征。
社会心理学与人格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研究个体与他人、群体 的相互作用,以及他人、 群体对人格的作用 强调人的共同性,重视 不同社会情境对人格的 影响 重视个体日常生活中具 体社会心理与行为问题 的研究
社会心理学复习
第一章绪论一、社会心理学的三种取向1、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1)代表人物:麦孤独和奥尔波特2)着重研究社会情境中的个体心理;3)强调严格的心理学方法和实验,以个体为分析重点,探讨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变化特点与过程,分析影响个体心理与行为的社会文化环境因素,揭示影响个体心理和行为的社会心理机制。
2 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1)代表人物:罗斯和库兹明;2)着重研究群体心理;3)采用社会学方法研究个体的行为,以社会互动或群体变量为分析重点,阐释社会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和法律等社会结构因素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从而揭示社会情境与个体行为之间的关系。
3、跨文化取向的社会心理学1)最近20年的研究取向;2)着重研究文化对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影响;3)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对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影响、调节作用,重视不同文化背景下个体和群体行为的比较.二、社会心理学的界定1、定义: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处于社会环境中的个人和群体的社会行为及社会心理的本质和原因,并预测其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乐国安)2、社会心理学的发展趋势①·1.各种心理学努力寻求统一②·2。
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和人本主义研究方法并用③·3.世界化和本土化相兼容④·4。
各种研究取向进一步整合⑤·5.话语心理学可能促使社会心理学深化三、认知失调理论费斯廷格1、基本假设*各种认知因素之间出现“非配合性”关系,认知主体便产生认知失调.失调产生心理压力,促使个体改变有关观念或行为,以减少或避免这种失调.2、条件①逻辑的违背;②文化价值的冲突;③观念层次的冲突;④新旧经验的矛盾3、失调程度*1)失调程度与某一认知元素对个人生活的重要性成正比。
2)失调程度取决于个人所具有的失调认知的数目与协调认知数目的相对比例。
4、减少失调的途径*①改变行为②改变态度③引进新的认知因素第二章社会化·一、社会化的概念·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学习社会知识、掌握社会技能、建立社会经验,并通过自身不断的选择和建构,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社会成员的过程。
(建议收藏)社会心理学重要知识点总结
社会心理学参考书周晓虹:《社会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侯玉波:《社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社会心理学—第四版》,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美)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第8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1壹心理网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社会心理学的界定(一)国外代表性观点1.格尔登·奥尔波特(G·Allport,1968):是旨在理解或解释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实际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的影响。
2.肖和康斯坦佐(Shaw&Constanzo,1982):是关于作为社会刺激之反应的个人行为的科学研究。
3.埃尔伍德(Ellwood,1925)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它所关心的是人类群体行为的心理学解释。
4.尹恩·罗伯逊(1983)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有助于理解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人类行为主要取决于人们所属的群体和群体间的互动及影响(二)我国代表性观点1.吴江霖:研究个体或若干个体在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心理活动的变化发展的科学。
2.沙莲香:社会心理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自发产生,并相互影响的主体反应,而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心理的基本过程及其变化发展的条件和规律的具体科学。
3.孙晔: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科学。
4.周晓虹:研究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具有独特的文化和完整的人格结构的人对各种简单与复杂的社会刺激所作的反应(包括内隐与外显两个方面)。
界定社会心理学需考虑:1.行为的界定狭义:外显行为广义:既包括内在心理也包括外显行为社会心理学研究人对社会刺激的全部反应2.反应的主体不仅包括个人还包括群体个体心理:强调对外界情境的反应以及在生平情境中的历史积淀;群体心理:强调群际空间里人与人的相互作用;民族心理:强调文化背景和时间纬度。
美国人与中国人的区别;本尼迪克特:《菊与刀》3.个人或群体的反应受到各种社会、文化、人格及生物因素的制约与影响二、研究领域(一)个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个人的知觉与自我意识、社会动机、社会认知、社会态度、人格发展、应激与情绪问题(二)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人际关系、人际沟通、从众和模仿等(三)群体心理群体对群体成员行为的影响、群体领导人的行为、群体行为、民族心理、性别差异心理等(四)应用社会心理学三、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一)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学科介于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间的一门独立的边缘学科。
金盛华版社会心理学重点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绪论一、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教材定义: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其心理根据的科学。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分为四个层面):(1)个体层面:主要研究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社会动机、社会学习等。
(2)人际层面:主要研究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人际沟通、人际关系等。
(3)群体层面:主要研究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等。
(4)社会层面:主要研究风俗、时尚、阶层、阶级,民族心理特征、国民性等等。
三、社会心理学三阶段:1、史前思想积累阶段。
“哲学思辨”阶段:古希腊时期到19世纪上半叶。
权威人物: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孔子、老子。
1875年,德国学者舍夫勒首先在现代意义上使用了“社会心理学”一词。
2、产生阶段(1)社会心理学的初创时期:属于“经验描述”阶段,罗斯第一次将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对待。
(2)实验社会心理学的产生系统的科学社会心理学的建立的标志:Allport的《社会心理学》(1924年)3、迅速发展阶段(1)认知社会心理学阶段:社会建构理论、话语心理学(2)后现代社会心理学思潮四、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任务(一)理论建设任务1.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辩证历史唯物主义2.批判、继承历史遗产3.丰富和发展对人的心理的全面理解(二)指导社会实践任务1.提高自身素质(1)认识自己以及自己的角色义务(2)将生活意识转化成科学意识(3)提高自身素质2. 提高实践能力预告作用:社会气氛、价值观变化趋势、消费趋势。
中介作用:社会控制、社会规范发挥作用需以社会心理为中介,内心的选择与接受。
第二章社会化一、1、社会化: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学习社会知识、掌握社会技能、建立社会经验,并通过自身不断的选择和建构,形成一定社会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社会成员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心理学(绪论)第一章概论第一节社会心理学概论什么是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就人们如何看待他人,如何影响他人,又如何相互关联的种种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
社会心理学能有效地增加我们对社会及其自身的了解和把握。
健康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可以依赖的最重要的外在资源。
二、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观点我们建构起社会现实。
我们社会直觉的力量是强大的。
社会影响塑造行为。
个人态度和性格倾向塑造行为。
社会行为同样也是生物性行为。
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简史新学科的出现和发展:1908年英国麦独孤《社会心理学》1911年德国冯特《民族心理学》10卷本1924年阿尔波特《社会心理学》,这是现代心理学的基础。
20世纪30年代-60年代库尔特·勒温:当代社会心理学之父《解决社会冲突》、《社会科学中的场论》团体动力学:弗利兹·海德《人际关系心理学》20世纪70年代-阿伦森:《社会性动物》重视社会心理学的应用,使之接近于我们的实际生活二、动向:关注认知因素对人的影响。
关注生活质量、情感和人际关系。
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的优缺点第二章社会认知第一节社会认知概述一、社会认知的概念:个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观察他人的行为表现,对其内在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
二、社会认知的过程三、社会认知的范畴1.对他人表情的认知2.对他人(群体)性格特点的认知3.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知三、影响认知的因素⏹1. 认知者的因素.认知者的认知图式:个体用以认识周围世界的基本模式。
认知者的人性观、经历和经验(先入为主)影响认知。
2. 被认知者的因素3. 背景(环境)第二节印象的形成与管理四、印象形成:我们对别人、别人对我们的总体看法。
人并不是在了解对方全部特征后形成总体印象的。
印象形成的一般规则:⏹1. 评价中心性2. 评价一致性3. 核心特质的作用二、印象形成的心理效应⏹1. 首因效应:第一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强烈的影响。
阿希(S. Asch,1946)的实验⏹对象:大学生内容:让两组大学生评定对一个人的印象⏹方法:对第一组,告诉这个人的特点是“聪慧、勤奋、冲动、爱批评人、固执、妒忌”:对第二组告诉这个人的特点是“妒忌、固执、爱批评人、冲动、勤奋、聪慧”.结果:先接受肯定信息的第一组对被评价者的印象远远优于先接受否定信息的第二组。
2. 近因效应⏹最后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强烈的影响。
3. 晕轮效应(光环效应)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某些品质有了好的印象之后,就会觉得他一切都好,反之亦然。
4. 投射效应(假定相似性效应)每个人都有强烈的倾向认为别人想的与自己一样。
刻板印象(类化原则)对某个社会群体形成的概括、固定的看法。
6. 仁慈效应(宽大效应)一般人对他人的评价中,好的评价长多于不好的评价。
7. 组内偏爱效应:把自己所在的组看成是最好的组,并把奖励分给自己组的倾向。
8. 稀释效应:中性、非相关信息容易减弱判断或印象。
信息太多导致难以判断,会稀释对事物的认识。
三、印象管理四、1. 定义:有意识地影响别人对自己形成印象的过程。
2.印象和印象的形成都是双向的五、他人角度观:通常从他认为他人的角度,根据自己的想象,调节自己的行为。
六、戏剧理论(戈夫曼):社会交往像在戏剧演出,尽可能向好的方面装饰自己,顾及自己的面子和别人的面子。
3. 印象管理的作用4. 知觉到的自我控制七、罗特的“控制点说”第三节归因与归因理论⏹一、归因: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
⏹二、归因的意义:评价——预测——控制三、海德内部、外部归因说⏹弗里茨·海德(Fritz Heider,1958):“归因理论之父”假定人类有两种动机:(1)形成前后一致的理解。
(2)每个人都有控制环境的需要。
外归因(external attribution):这种推论方式认为,一个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行为,其原因与他所处的情境有关,如:环境、他人影响、任务难度,并假设大多数人在同样的情境会做出同样的反应。
内归因(internal attribution):这种推论方式认为,一个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行为,其原因与己有关,如能力、动机、兴趣、性格、努力程度。
四、维纳稳定、不稳定归因五、凯利的三维度归因七、一致性、一贯性、区别性六、归因偏差⏹(一)非动机性偏差1.基本归因错误:指在解释别人行为的原因时,有高估行为者内因作用,低估情境作用的普遍倾向:人们的所作所为起因于他们是什么样的人,而不是他们所处的什么样的环境。
2.行为者、观察者错误:行为者容易把自己的行为归为情境因素,观察者容易把自己的行为归为行为者稳定的内因,导致不能相互理解。
(二)动机性偏差⏹1.自我中心倾向:把原因归于自我。
认为自己更接近事件的中心,并认为可以控制事态的发展。
2.自我服务的倾向:习惯于把成功归于个人,把失败归于情境因素。
3.自我妨碍的倾向:用挫败行为来保护自己。
第四节非言语沟通八、非言语沟通:指人们在不是用语言的情况下如何进行有意或无意的沟通。
一、有声的非言语:语气、语调三、无声的非言语:表情、手势、肢体位置、人际空间、服饰三、非言语交流的功能:言语可以掩饰、非言语不可控制。
表达情绪。
表达态度。
表达个人特质。
辅助语言沟通。
四、非言语沟通与我们的生活梅瑞宾:相互理解=语调38%+表情55%+语言7%。
正确建构非言语线索。
掩饰面部表情表达,不仅会给那些想要正确理解你的人造成麻烦,而且也会给你自己带来问题——损伤认知机能、心血管机能的某个层面,血压升高。
第五节情绪与社会认知一、情绪对认知的影响情绪影响情绪影响知觉情绪影响记忆情绪影响思维二、认知对情绪的影响:认知是决定情绪性质的关键因素认知图式对情绪的影响评价和归因对情绪的影响言语对情绪的影响期望对情绪的影响第三章社会态度第一节社会态度及其特点⏹一、概念⏹对某事、某人所持的一种肯定或否定的倾向。
它是外界刺激与个体行为间的中介因素。
个人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会受到态度的调节。
态度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志。
⏹外界刺激——态度——行为二、态度的特点⏹1.社会性2.整合性、统合性3.主观经验性4.媒介性5.动力性、动机性6.针对性7.稳定性三、态度的功能⏹1.工具性、适应性功能2.自我防御功能3.表达价值的功能第二节态度的形成和影响因素⏹一、态度形成或改变的三阶段理论科尔(H.Kelman )1961年提出:1.模仿/服从 2.认同3.内化二、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社会环境的影响家庭的影响同伴的影响团体的影响大众传媒的影响第三节社会态度与社会行为思考是简单的,行动是困难的,而让一个人的想法付诸行动则是最难的。
——德国诗人歌德一、态度对行为的影响1.态度和行为不是正相关论据:(1)作弊的态度与行为不相关(2)拉皮尔的实验2. 态度决定行为条件:(1)态度强烈、明确,针对具体行为(2)压力情境的影响最小化(3)具有自我意识二、行为对态度的影响1. 行为影响态度(态度紧随行为)论据:(1)角色扮演(2)行为影响道德态度道德的行为会塑造良好的自我。
警惕不道德的行为对人的影响。
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
你是自己理想人物的扮演者。
我们会逐步相信我们所坚持的东西。
一个人的行为比其言论更能暴露他的真实想法。
2.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1)认知失调理论(费斯汀格)为了减少自己的内心不适,我们说服自己某些行为是合理的。
(2)自我觉知理论(贝姆)当我们的态度不很坚定时,我们就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及其环境来推断我们的态度。
比如对自己违心说出的话进行反省,来看自己真正的态度。
过度合理化效应:付给人们报酬让他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能将他们的兴趣转化为苦差(如果这些报酬使他们将自己的行为归因于报酬)。
(3)学习理论:做一件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会接触以前没接触的信息及感受,同时有行为后果加以反馈,从而引起态度的改变。
第四节认知不协调论一、认知不协调两种认识不一致、认识和行为不yi 致产生的心理上的紧张,出现内心冲突和不安,产生心理困扰。
1. 决策后的不协调。
2. 行为后的不协调。
二、认知不协调理论三、保持一致的方法1. 改变行为2. 改变态度3. 改变认知(1)改变某一认知元素(2)强调某一认知元素的重要性(3)增加新的认知元素四、认知不协调理论的意义1. 如果不能改变现实,就要调整态度。
2. 我们不能靠自我辩解来降低不协调,而要采取建设性的行为降低不协调。
3. 在行动前尽量做正确的决策,如果自己在做一件事之前总找理由,那么这件事一定有问题。
第五节态度的改变一、态度改变:指一个人已经形成的态度在接受某一信息和意见的影响后所引起的相应的变化。
二、态度改变的说服模型辩论正方:首经贸是我成长的沃土。
反方:首经贸不是我成长的沃土。
三、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1. 说服者:专业性可靠性说服者的意图和动机吸引力2. 信息传递的方式:信息的差异性情绪性信息的组织性3. 被说服者:原有态度的强度自由选择的程度心理免疫人格特征智能或能力4. 情境因素:预警分心沟通渠道四、态度改变的方法:角色扮演法团体影响法团体讨论法活动参与法第四章人际关系第一节人际关系的含义及意义一、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
二、人际关系的需求舒兹(1958)提出了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
人际需要就是个体要求在自己与他人之间建立一种满意的关系。
不同需求的基本人际关系倾向三、人际交往的意义1. 交往与个性发展2. 交往与心理健康3. 交往与幸福第二节人际吸引的研究●一、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接近性外表吸引力相似性与互补性关系的互惠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
二、亲密关系:没有一个人会真正理解爱情,直到他们维持了四分之一个世纪以上的婚姻之后。
——马克·吐温二、爱的定义完美的爱:亲密+激情+承诺爱的类型:激情之爱伴侣之爱三、促进亲密关系的因素:1.安全的依恋类型2. 对知觉到的公平的满意3. 自我表露程度高(一)依恋● 1. 情感依恋是所有灵长目动物都有的一种能力,而且对其一生的健康和生存都很重要。
接触安慰对人的重要,接触安慰指在灵长目中,由身体的亲密接触带来的快乐,是婴儿初次依恋的基础(玛格丽特和哈里·哈洛的研究)。
2. 依恋类型: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不安全依恋3. 成因::父母的拒绝、虐待或遗弃;孩子自身的恐惧、不安全的气质特征;家庭环境压力。
●浪漫爱情关系中的类型感受?●安全型:我觉得我比较容易与他人接近,我对彼此的间相互依恋感到很舒服。
我不会经常担心被抛弃或者与某人过于亲近。
●回避型:与他人亲近,我有些不自在;我发现很难完全相信他人或者让自己依赖他人。
我的伴侣经常要求我表现得很亲密,这超出了我自在的限度。
不安全型:我发现他人不愿意与我亲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