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讲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
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
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因素组成的一个生态单位。
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物群落、生物种群、生物个体和非生物环境
因素。
首先,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群落,即一定地理区域内的各种生物
种类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群落。
生物群落由各种不
同种类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组成,它们之间通过食物链、共生
关系等相互作用。
其次,生态系统的组成还包括生物种群,即同一物种在一定地
理区域内的个体总和。
生物种群的数量和种群结构对生态系统的稳
定性和功能起着重要作用。
此外,生态系统的组成还包括生物个体,即各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生物个体在生态系统中通过食物链、捕食和被捕食等相互作用,影响着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最后,生态系统的组成还包括非生物环境因素,如土壤、水、
气候、地形等。
这些非生物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形成和发展起着至关
重要的作用,它们影响着生物群落的分布、生物种群的数量和种群结构,以及生物个体的生存和繁衍。
总的来说,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物群落、生物种群、生物个体和非生物环境因素,它们之间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单位。
生态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对于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和促进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9-4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第九单元 第四讲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
考点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一、能量流动的概念
1.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1)输入 源头:太阳能。 起点:从 生产者固定太阳能 开始。 总能量: 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2)传递 传递渠道: 食物链和食物网。 形式: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①定量不定时(在足够长的时间内能量的最终去路) a.自身呼吸消耗;b.流入下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 除外);c.被分解者分解利用。 ②定量定时:流入某一营养级的一定量的能量在一 定时间内的去路可有四条: a.自身呼吸消耗;b.流入下一营养级;c.被分解者 分解利用;d.未利用,即未被自身呼吸消耗,也未被下 一营养级和分解者利用,如果是以年为单位研究,这部 分的能量将保留到下一年,因此“未利用”是指在有限 的时间“还没来得及被利用的能量”。
能量传递效率与能量利用率的区别
下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1.能量传递效率=
上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10%~20%)
2.能量利用率:通常考虑的是流入人体中的能量 占生产者能量的比值或流入最高营养级的能量 占生产者能量的比值。
考法二 能量流动效率复杂计算归类
1. 涉及一条食物链的能量流动的最值计算
设食物链为 A→B→C→D
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示意图
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
同化量
初级消费者 摄入量
用于生长、 发育、繁殖
粪便量
下一营养级 分解者分解 未利用
注意: ①入量=同化量+粪便量
②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该营养级同化的能 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的能量
能 量 流 粪便
初级消费者 摄入
经
最新高中生物同步讲义必修三第5章 第4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第4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1.概括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种类,理解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建立进化与适应观。
2.描述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尝试解决现实生活问题。
一、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1.信息的概念:可以传播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与信号等。
2.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种类项目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概念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动物的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之间传递的信息举例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动物的性外激素等蜜蜂跳舞、雄鸟的“求偶炫耀”来源无机环境、生物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生物的行为特征(1)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只限于同种生物()(2)信息只能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答案(1)×(2)×下列各项中属于物理信息的是①④⑦⑨;属于化学信息的是②⑤⑧⑩;属于行为信息的是③⑥。
①花椒树上的刺②昆虫的性外激素③蜜蜂跳舞④鸟类鸣叫⑤猫科动物有着高度特化的尿标志的信息⑥孔雀开屏⑦植物花朵的颜色、形状给传粉昆虫的信息⑧植物的生物碱等代谢产物⑨萤火虫发光⑩鼬遇到危险时排出臭气二、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在生产中的应用1.信息传递的作用(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如蝙蝠的“回声定位”、烟草等种子的萌发生长。
(2)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如植物开花、昆虫交尾。
(3)信息还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如食物链中相邻物种之间存在着“食”与“被食”的关系。
2.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1)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
(2)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机械防治等。
这些方法各有优点,但是目前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利用对人类生存环境无污染的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中有些就是利用信息传递的作用。
(3)举例①利用音响设备发出不同的声音信号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使其结群或远离农田。
第四章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扰与生态系统的退化
3、生态系统退化的机理
某些干扰对生态系统或环境会形成静态或动态 压力。可直接破坏或毁灭环境和生态系统中的某 些组分,造成系统资源短缺和某些生态学过程或 生态链的断裂,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崩溃。
干扰的类型、强度和频度决定着生态系统退化的 方向与程度。 自然干扰使生态系统返回到生态演替的早期状态。 但火山爆发、洪水等剧变或突变会导致生态系统 的彻底毁坏。 人为干扰可直接或间接地加速、减缓和改变生态 系统退化的方向与过程。
对生物体、群落或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 对其他干扰的影响,如干旱和火、害虫和风暴等
2)离散性和周期性 洪涝灾害(频率高、危害小) 地震(周期长、危害大) 3)干扰的相对性:不仅取决于干扰本身,还取决 于客体,即干扰对象(如暴风) 4)异源性和相关性 干扰源多样,但往往具有相 关性 如干旱和火灾 5)尺度性:生态系统和种群 生态系统和景观 6)不协调性 7)干扰因子的协同作用和主导因子作用
干扰在大多数情况下阻碍植物群落演替的进展,甚
至使植物群落逆反到早期的演替阶段,只是在少数 的情况下,干扰有助于生态系统的进展。
一、干扰的定义
1)干扰是相对来说非连续的事件,它破坏生态系统、群落或种群的结构, 改变资源、养分的有效性或者改变物理环境。(White和Pichett, 1985) 2)显著的改变系统正常格局的事件。(Forman和Godron,1986) 3)干扰是一个对个体或者群落产生开了不连续、间断的斩杀、位移或损 害的过程,这种作用能直接或间接的为新的有机体定居提供机会。干 扰是一种突发事件,对个体或者群体产生破坏或毁灭性作用。 (Sousa,1984) 4)一种与其种群本身性质和原因无关,能够立即引起种群反应的敏感变 化,并且在景观水平上突然改变资源量的因素。(Bazzaz,1983) 5)干扰是一个偶然发生的不可预知的事件,是在不同空间和时间尺度上 发生的自然现象。(Rykiel,1985) 6)干扰是生命系统(包括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各个水平)的 结构、动态和景观格局的基本塑造力,它不但影响生命系统本身,也 改变了生命系统所处的环境系统。(彭少麟,1996)
2023年高考生物一轮考点复习选择性必修2第九单元第4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
练案[32]选择性必修2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4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A组一、选择题1.(2023·南京高三调研)如图为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其中Ⅰ~Ⅴ代表不同生物类群,①、②代表相关的生理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D )A.图中可以看出碳可以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中循环流动B.缺少Ⅰ和Ⅴ,生态系统会崩溃C.经过②过程释放的CO2可以重新经过①过程进入生物群落D.碳元素在Ⅰ、Ⅱ、Ⅲ、Ⅳ、Ⅴ之间以CO2的形式传递解析:根据题图可判断,Ⅰ是生产者,Ⅱ、Ⅲ、Ⅳ是消费者,Ⅴ是分解者,①是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②是呼吸作用,碳元素在Ⅰ、Ⅱ、Ⅲ、Ⅳ、Ⅴ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D错误。
2.(2018·海南高考)某同学将一面镜子竖立在一棵树旁,该树上的一只小鸟飞到镜前,对着镜子中的“小鸟”愤怒地啄击扑打。
下列关于该事件中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D )A.小鸟啄击扑打的动作本身是一种行为信息B.小鸟的眼睛能够感受镜子发出的物理信息C.小鸟把镜子传递的信息当作来自入侵者的信息D.激怒小鸟的信息是直接来自非生物的化学信息解析:镜子发出的光属于物理信息,B正确;小鸟把镜子传递的信息当作来自入侵者的信息,因此会对其进行愤怒地啄击扑打,C正确;激怒小鸟的信息来自镜子,是直接来自非生物的物理信息,D错误。
3.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
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x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所夹的面积可以作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TS)。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y值大小可作为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的定量指标B.在遭到干扰时,x、y值的大小与生物种类无关C.由图可知受到干扰后,生态系统的功能最终都会恢复原状D.TS值越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大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y值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y值大小可作为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的定量指标,x值大小可作为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的定量指标,x、y值的大小与生物种类和数量有关,A、B错误;当干扰程度超过一定限度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不能再恢复原状,C错误;TS 值表示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后偏离正常水平的程度,该值越小,则表示生态系统总稳定性越大,D正确。
梁正龙:2015高考生物 第5章第4讲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3.生态缸稳定性观察与分析 (1)观察稳定性,可观察动植物的生活情况、水质变化、 基质变化等判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由于生态缸极为简单,自我调节能力极差,抵抗力稳
定性极低,其稳定性易被破坏。因此,生态缸内的生物只能
保持一定时间的活性。 (3)若生态缸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则生态系统的成分 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强,在没有巨大外界环境干扰的情况下 会长期保持相对稳定。
刺为行为信息传递;候鸟南飞为物理信息传递,主要是光的
影响;警犬嗅寻毒品为化学信息传递。
【答案】 C
考点二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理解及其调节
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理解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结构
和功能保持相对稳定时,表现出来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
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结构的相对稳定: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及数量一般 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一般相关种群数量呈现周期性变化,可用 如图曲线表示:
考点整合
考点一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一、信息传递的具体体现 信息传递存在于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之间,把生态系统的 各个组成部分联系成一个整体,而且具有调节生态系统稳定性
的作用。
二、与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比较
能量流动
特点 范围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
物质循环
循环运动,反复利 用 生物圈
信息传递
课本知识梳理
知识一 信息的概念和种类
1.信息的概念 可以将①________ 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与信号等称 传播 作信息。P105 2.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1)物理信息 物理过程 传递的信息。 ①概念:通过②_____________ 光 、声、温度、④_______ ②举例:③______ 湿度 、磁力等。 无机环境 ;生物。 ③来源:⑤___________
海洋生态学第4讲――岩岸潮间带
岩岸潮间带◆教学目标1.举例说明潮间带的概念。
2.描述舟山岩岸潮间带的环境特征和典型生物。
3.关注岩岸潮间带的功能和发展前景。
◆教学内容一、什么是潮间带从海水涨潮时所达的最高线,到退潮时所及的最低线,两线之间的区域称之为潮间带。
潮间带是海洋与陆地的过渡地区,受潮汐的影响,每天会有两次被海水淹没,也有两次会暴露在空气中。
因此此区域有着其特殊的环境特点:1.温度变化剧烈;2.盐度变化幅度大;3.湿度变化幅度大;4.波浪、潮汐冲刷剧烈,底质复杂。
根据潮间带生物生存和分布的生活环境(生境)及其基底性质,可分为岩礁图1 潮间带海岸、沙质海岸、泥质海岸、河口潮间带等。
岩岸潮间带是舟山常见的潮间带类型,下面我们就来了解其环境特征和典型生物。
二、岩岸潮间带的环境特征1.礁岩底质坚实,不但可让生物固着生长,且有许多坑洞和缝隙,可以让生物攀附和躲藏。
2.存在潮池。
潮池是指退潮之后仍然留有大量海水的小池。
其中可以生存多种生物,包括鱼类。
三、岩岸潮间带的生物群落尽管潮间带时而干燥或潮湿、时而高温或低温、时而盐度变高或变低等微环境变化非常的大,但也蕴育出了海洋无限的生机。
岩岸潮间带的生物群落有着明显的垂直分布现象,根据潮汐活动的规律,可分为高潮区、中潮区和低潮区。
其中的生物多半来自于海中,但高潮区的生物多源自陆地。
那么在这里我们能见到那些典型生物呢?1.生产者包括底栖单细胞藻类、底栖大型藻类。
如浒苔、石花菜、马尾藻、海带和墨角藻等。
图2 岩岸潮间带 图3 潮池全球岩岸潮间带生产者的年平均初级生产力为100gC/m 2。
2.常见动物岩岸潮间带的动物根据其生存的方式,可以分为附着型和移动型。
根据其营养类别可分为食草动物、食肉动物和腐食性动物。
(1)单齿螺:俗称芝麻螺。
马蹄螺科。
是我国南北潮间带分布最广的贝类之一。
多生活在潮间带中上区岩石上、石缝中或石块下。
以藻类为食。
(2)帽贝:帽贝是一个统称,它有许多种,属于腹足纲前鳃亚纲(笠贝、普通帽贝和钥孔帽贝)。
地球上主要生态系统类型知识讲解
4 地球上主要生态系统类型4.1 陆地生态系统全球陆地面积约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但陆地生物群落的现存生物量却占了全球的99%以上,可见,陆地生物群落在整个生物圈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陆地的环境条件非常复杂,从炎热多雨的赤道到冰雪覆盖的极地,从湿润的沿海到干燥的内陆,形成各种各样的适应环境条件的生物群落和陆地生态系统。
绿色植物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与一定环境条件相适应的植物群落的组成成分和结构,决定着生活于其中的消费者和分解者的种类与构成。
因此,根据植物群落的特征可以区分出几个次级生态系统,它们在空间的分布主要受到水分条件的制约。
森林生态系统一般分布于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具有众多的营养级和非常复杂的食物网,是生产量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
在适宜的水分条件下,温度的高低决定着生长季节的长短,生物群落的组成成分和结构特征,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速率,以及生物生产量的水平。
根据这些特征,可以划分为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和寒带冻原等森林生态系统不同类型。
森林生态系统以它巨大的生产量养育着各种各样的消费者和数量巨大的分解者。
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分布于赤道两侧南北20°之间,以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非洲刚果河流域和东南业热带地区面积最大。
这些地区高温多雨;生产者以常绿的高大乔木为主;种群结构复杂,仅乔木就有4〜5个垂直层次;个体数量巨大,每公顷可达50〜70个不同树种;林内还有极其丰富的灌木、草本植物、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植物群落的季节变化不明显。
食草动物有貘、象、猴、大猩猩和众多的啮齿类动物,食肉动物有虎、豹等,此外,林内还生活着种类和数量上众多的昆虫和鸟类,它们的食物分布在不同的营养级上。
热带雨林的净初级生产量约为37.4 X 109t • a1,占陆地净初级生产总量的32%。
根据初步的估计,大约只有3.8 %的净生产量保持在森林中,其余的部分则在食物链中进行着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传递。
新人教生物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高考总复习:第4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稳定性
内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其中甲、乙、丙、丁4种生物各自只占一个营养级,且
构成一条食物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可能为分解者,能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被绿色植物再利用 B.乙为次级消费者,其粪便中含有的能量是上一营养级同化量的一部分 C.丙为生产者,其同化的能量去向有以热能形式散失和流向下一营养级甲 D.通过对食物链逐级富集过程的研究可认识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
3.特点
(1)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生物富集的某种物质浓度就__越__大__。 (2)生物富集也具有_全__球__性__。
(三)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1.区别
项目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形式 太阳能→化学能→热能
过程 范围 特点
沿食物链(网)_单__向__ 流动 生态系统各营养级
_单__向__流__动__、_逐__级__递__减__
信息 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 表现及行为
2.信息传递的三要素
信息源 信道 __________
信息_产__生__的部位 信息传播的媒介
信息受体
信息接收的__生__物__或__其__部__位__
(二)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个体水平
_生__命__活__动__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种群水平
生物种群的_繁__衍__,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四)归纳总结生态系统三大功能的关系
项目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信息传递
特点 单向流动,__逐__级__递__减__ 全球性、循环性
往往是__双__向__的
范围
生态系统
生物圈
生物之间,生物与非__生__物__环__境__之间
途径 主要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第4讲生态系统的功能
第4讲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知识点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知识点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议一议:就能量和物质而言生物圈可否保障“自给自足”?为什么?能量流动过程图解(以初级消费者为例)上述图解中存在如下三种关系:(1)同化量=摄入量-粪便(2)同化量=呼吸散失量+储存量(3)粪便实际上是上一营养级的未被利用的成分,通过分解者将其分解。
判断正误1.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且是逐级递减的()。
2.相邻两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不会小于10%,也不会大于20%()。
3.研究能量流动,可合理设计人工生态系统,高效利用能量()。
4.研究能量流动,可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全部流向人类()。
5.参与循环的物质是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合物()。
6.碳循环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有机物形式循环()。
7.物质和能量都是往复循环,重复利用的()。
8.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9.化学燃料的大量燃烧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学习笔记:自我校对:①输入②传递③转化④散失⑤光合作用⑥生产者⑦食物链⑧分解者⑨单向流动○10逆转⑪循环流动⑫逐级递减⑬由低到高⑭人工生态系统⑮最有效⑯调整⑰持续高效⑱全球性⑲循环流动⑳CO2○21CO2○22有机物○23食物链或食物网○24CO2○25碳循环○26融化○27上升○28各种组成成分想一想:动物粪便应属食物残渣,这是未曾消化吸收的部分,它不属动物的同化量,故动物同化能量中没有随粪便排出的能量。
议一议:由于能量流动只能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流向一个生态系统的能量只能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因此生物圈内的能量无法实现自给自足——它必须依赖生物圈外向其源源不断地输入太阳能。
然而,就物质而言由于物质是可循环流动,反复利用的,故生物圈可实现物质上的自给自足。
判断正误:1.√ 2.× 3.√ 4.× 5.× 6.×7.×8.√9.√,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分析高考地位:5年15考(2011山东卷、福建卷,2010江苏卷、山东卷……)1.对能量流动的理解2.每一营养级能量来源与去路的分析(1)动物同化的能量=摄入量-粪便有机物中的能量,即摄入的食物只有部分被同化。
2021版高考生物(苏教版)复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含答案
d:自身呼吸作用散失。
e: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
i:流入下一营养级。
f:被分解者分解利用。
j:未被利用的能量。
(2)能量流经生态系统的过程
①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②能量流动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
③能量传递形式: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②循环范围(两个支点):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
③特点:全球性,反复利用、循环流动。
2.水循环
(1)概念:水以3种形态在陆地、海洋和大气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
(2)意义:水循环和其他物质的循环联系在一起,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
3.碳循环
(1)请写出图中各标号的名称:
a.生产者;b.消费者;c.呼吸作用;d.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e.呼吸作用;f.化石燃料的燃烧。
1.如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过程,其中甲、乙、丙代表该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A、B、C、D、E、F代表能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多少?(用图中字母表示)。
(2)乙的能量流入分解者的包括哪些方面?能量D被下一营养级同化后的去向是什么?
[提示](1)[C/(B+F)]×100%;(2)乙的遗体残骸中的能量和丙的粪便中的能量;大部分通过第四营养级生物的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一部分用于该营养级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④能量散失途径: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代谢过程)。
⑤能量散失形式:热能。
3.能量流动的特点
(1)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
(2)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研究能量流动规律可以用“能量金字塔”表示。
2019版一轮优化探究生物(人教版)课件:第十一单元 第4讲 生态工程
学和 原理:分布式优于集 系统的结构
桑基鱼塘
工程 中式和环式
以改善功能
学原 系统整体性原理:整 保持系统很 珊瑚礁、藻类和
理 体大于部分之和
高的生产力 珊瑚虫的关系
实例
问题
原理
对策
案例
农村综 合发展 型生态
工程
实现物质的多级 循环利用,在资 源有限的条件下 能较多地产出, 以解决人多地少 的矛盾
物质循环再 建立综
生原理、整 合发展
体性原理、 型生态
物种多样性 工程
原理
窦店村以沼 气工程为中 心的生态工 程
实例
小流域 综合治 理生态
工程
问题
小流域 的水土
流失
大区域 生态系 统恢复
工程
土地荒 漠化
湿地生 湿地缩 态恢复 小和破
工程 坏
原理
整体性原理、 协调与平衡原 理、系统学和 工程学原理
对策
运用多种原 理,应用多 种措施综合 治理
赤峰市元宝 山矿区生态 恢复工程
城市环 境生态
工程
环境污 染
协调与平衡 原理、整体
性原理等
城市绿化、污 水净化、废弃 物处理、合理 布局等
污水及垃圾 处理、城市 绿化
针对训练
考点研析
针对训练
悟高考·真题演练
测定项目
土壤PAHs含量(μg/kg) 黑麦草叶绿素含量 (mg/g) 黑麦草每盆干重(g) 黑麦草PAHs含量 (μg/kg)
退耕还林还 草、植树造 协调与平衡原 林等 理、整体性原 理 控制污染、 退田还湖
案例
甘肃陇南地 区“九子登 科”治理模 式
“三北”防 护林生态工 程,退耕还 林还草生态 工程
2015届高考生物一轮精细复习:3-2-4定时演练 Word版含解析
第4讲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时间:30分钟)基础对点练——考纲对点·夯基础考点一生态系统的功能之一——能量流动(Ⅱ)1.食物链草―→兔―→狐中,兔经同化作用所获得的能量的去向不应该包括()。
A.通过兔子呼吸作用释放B.通过兔子的粪便流入分解者体内C.通过狐狸的粪便流入分解者体内D.流入狐狸体内解析由于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因此兔子的粪便中含有的能量是没有被兔子同化的能量,仍是草的同化量的一部分。
同理可知,狐狸粪便中含有的能量属于兔子的同化量的一部分。
答案 B2.(2013·湖南湘潭模拟)右图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部分图解,①代表一定的能量值。
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循环进行的B.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时逐级递减C.次级消费者属于第二营养级D.图中①代表呼吸作用所消耗的能量解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次级消费者属于第三营养级,图中①代表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答案 B3.(2013·长沙模拟)某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金字塔由最下面一层到最上面一层共四层,分别为甲、乙、丙、丁(如右图),若有外来种生物戊入侵,且会与丙竞争食物,但不会被丁所捕食。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可能为绿色植物,甲固定的能量大于乙、丙、丁同化的能量之和B.甲、乙、丙、丁构成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C.丁生物的种群数量很可能会逐渐减少D.戊在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三营养级解析处于能量金字塔底层的是生产者,所以甲可能为绿色植物,生产者甲固定的能量大于乙、丙、丁同化的能量之和;能量金字塔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含分解者,而生物群落应该包含该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生物,可见甲、乙、丙、丁尚不能构成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由于生物戊入侵,与丙(丁的食物)竞争食物,所以丙的数量会下降,又由于戊不会被丁所捕食,所以丁生物的种群数量很可能会因食物减少而逐渐减少,戊与丙竞争食物,所以在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三营养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讲生态系统1.生态系统(1)生态系统的概念生物群落与它所生存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包括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大气圈的下部、水圈、岩石圈的上部。
(2)生态系统的类型①陆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
②水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
(3)生态系统的成分①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大气、水、土壤等。
②生物因素: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
(4)食物链和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叫食物链。
食物链相互交错成网状,称为食物网。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功能。
两者同时进行,不可分割。
能量流动从绿色植物开始,沿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并逐渐递减。
主要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234.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个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具有比较稳定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这种调节能力有强有弱,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生物种类越多,自动调节能力越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相反,生物种类越单纯,生物种类越少,自动调节能力越弱,稳定性越低。
(3)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度,如果人为干预或自然因素的变化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被破坏。
5【例1】(2008·浙江衢州)《说苑·正谏》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这段话所反映的食物链是()A.蝉→螳螂→黄雀B.树→蝉→螳螂→黄雀C.黄雀→螳螂→树D.黄雀→螳螂→蝉→树【精析】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形成的一种联系。
从题中不难发现,“蝉高居悲呜饮露”,知露是蝉的食物,“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知蝉是螳螂的食物,“黄雀在其(螳螂)傍也”,知螳螂是黄雀的食物。
串起来便是树→蝉→螳螂→黄雀。
【解答】B【失分警示】本题易错选A。
关键是要充分掌握食物链的概念,每条食物链都应从生产者(即植物)开始。
【拓展延伸】“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所体现的完整的食物链:树叶→蝉→螳螂→黄雀。
【例2】(2008·浙江温州)楠溪江水网密布,流水通畅,是瓯江最大的支流。
楠溪江风景区溪水环山,生物种类繁多,属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整个风景区属于一个(选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
【精析】从题中描述的“溪水环山”可知,该风景区有水和土壤,当然作为自然风景区肯定还有阳光、空气等非生物因素。
又从题中“生物种类繁多”可知该风景区还有各种生物因素。
于是由各种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共同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解答】生态系统【失分警示】解答本题时,容易出现由于强调“生物种类繁多”而忽略非生物因素造成错选“群落”的结果。
所以在解类似的题时应充分利用题中的文字信息,找出相应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即可判断出这是一个生态系统。
当然对“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三个概念也应该具有辨析能力。
【归纳整理】种群:是生活在一个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生物群落:在一定区域内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
生态系统: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群落和它所生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一起组成的统一的整体。
【例3】(2009·浙江湖州)地球像一位慈祥的母亲,无私地为我们奉献着她的一切,她为我们提供食物,为我们提供能源。
但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人类大量燃烧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使地层中经过千百万年积存的碳元素,在很短的时间内释放出来,打破了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平衡,造成了“温室效应”和能源危机。
(1)我们食物中的有机物是植物通过(选填“光合作用”或“呼吸作用”)制造的。
(2)地层中的碳元素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释放出来,并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流动因此“打破了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平衡”这句话所说的“生态系统”指的是。
【精析】植物生长需要阳光,空气,和从土壤中吸收水分,矿物质等,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
生物群落与它所生存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称为生态系统,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包括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大气圈的下部、水圈、岩石圈的上部。
【解答】(1)光合作用(2)生物圈【归纳整理】生态系统的组成分为“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两部分,其中,无机环境是一个生态系统的基础,其条件的好坏直接决定生态系统的复杂程度和其中生物群落的丰富度;生物群落反作用于无机环境,生物群落在生态系统中既在适应环境,也在改变着周边环境的面貌,各种基础物质将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而生物群落的初生演替,甚至可以把一片荒凉的裸地变为水草丰美的绿洲。
生态系统各个成分的紧密联系,这使生态系统成为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模拟预测训练基础闯关题组1.下列生态因素中不属于非生物因素的是()A.阳光、温度B.空气、温度C.水分、土壤D.花粉、病毒2.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内生活着许多水生、陆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园内河流交汇,鸟语花香,形成了独特的湿地景观。
该湿地公园属于()A.种群 B 生态系统C.群落D.生物圈3.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通过各种关系而彼此联系,其中最主要的是()A.生态关系B.食物关系C.物质关系D.能量关系4.嘉兴南湖经综合治理.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以下属于南湖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是()A.湖中的细菌与真菌B.照射到湖中的阳光C.巳湖中的南湖菱D.湖中的鲫鱼5.能量在食物链的传递中递减,而农药残留在食物链中却()A.少量增加B.富集C.减少D.不变6()A.a B.b C.c D.d7.发展生态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生态农业的特点是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再生和能量多级利用。
下列关于农作物秸秆的处理方式中,不符合生态农业模式的是()A.投入沼气池用于发酵B.用作食用菌的培养基C.就地焚烧D.用于生产可被微生物降解的塑料8.右图为某生态系统中几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角度来看,其中属于生产者的是()A.小麦B.鼠C.鼬D.鹰9.为了保护南极的生态环境,到南极考察的科学工作者不仅要把塑料等难以降解的垃圾带离南极,还需把粪便等生活垃圾带离南极,这是因为南极()A.缺少生产者B.没有消费者C.分解者很少D.缺乏必要的生活设施10.中共湖州市第六次代表大会提出将湖州建设成为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的奋斗目标。
其“生态型滨湖大城市”的含义是()A.人与人和谐相处的临近太湖的大城市B.人与太湖和谐相处的大城市C.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临近太湖的大城市D.人与生物和谐相处的临近太湖的大城市11.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为了保护沿途的高原冻土生态系统,在建设中十分重视对冻土植被的保护,施工中要将草皮剥离后单独堆放并养护,待土建工程完成后再将草皮覆盖到裸露地面,建成后又带走所有的建筑、生活垃圾。
这是因为高原冻土生态系统()A.光照不足B.没有分解者C.没有消费者D.自动调节能力弱12.下列符合生物学意义的食物链是()A .蝉→螳螂→鹰B .草→鹰→兔C .草→兔→鹰D .草→兔→鹰13.右图是自然界碳元素循环的示意图,生产者和分解者分别是图中的( )A .甲和丙B .乙和丙C .甲和乙D 丙和甲14. 2007年4月,沙尘暴第一次登陆宁波。
沙尘暴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我国西北部干旱区生态环境恶化,大量草地荒漠化造成的。
以下措施对防治草地荒漠化不利的是 ( )A .重视植树造林B .实施退耕还草C .发展生态农业D .增加放牧数量15.许多同学都设计制作过各种小生态瓶。
评价其设计制作的水平,主要标准应该是 ( )A .生态瓶维持稳定的时间长短B .生态瓶中生物数量的多少C .生态瓶中有机物的积累速度D .整个生态瓶的美观程度16.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制作了以下4个密闭的玻璃瓶,放在一定的环境下。
请根据你学过的知识,判断哪个瓶中生物的生存时间最长( )17.2009年2月2日是第13个“世界湿地日”。
下列有关湿地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湿地的生产者是浮游动物B .小鱼→大鱼是湿地中的一条食物链C .湿地中的所有鱼类是一个生物种群D .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18.如图是某市空气固体污染物浓度的等值线图(类似于等高线地形图)。
据图判断污染最严重的地区是 ( )A .甲地B .乙地C .丙地D .丁地19.生态系统都有一定的 能力,使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不同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强有弱,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成分 ,生物种类 ,这种生态系统就越稳定。
不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这种限度生态就会被破坏。
20.生活小窍门:在养有金鱼和水草的鱼缸内投放几只田螺,可以减少换水次数。
原来软体动物田螺能把金鱼的排泄物吃得一干二净,起到净水作用;田螺的排泄物含有肥水成分,使水草长得更好;水草既能供金鱼食用,还能产生氧气,为金鱼的生存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
(1)鱼缸中金鱼、田螺、水草等所有的生物可以称为一个 。
(2)田螺的加入使该生态系统的 能力增强。
21.在与水平面成15º角的倾斜木板上,分别铺上5cm 厚的有草皮土壤和无草皮土壤,用洒水壶取等量的水以同样的方式淋浇,如右图所示。
(1)实验表明:裸地的水土流失情况更为严重,可知 对土壤有保护作用;(2)请你提出一条治理黄河上游水土流失的措施: 。
22.右图为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有绿色植物、草食动物和肉食动物,根据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三者生物体内的化学能如何变化? 。
(2)生物体所需的能量最终来自 ,图中生物体内所含能量最少的是 。
(3)在生物群落内部,物质和能量流动是沿着 和 进行的。
23.右图所示是南极海洋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图解。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该生态系统中所有的须鲸称为一个 。
(2)从生态系统的成分来看,海藻属于 。
A B CD(3)请写出该食物网中最短的一条食物链。
能力提升题组24.下列生物和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物都有适应任何生活环境的能力B.每个生物个体是其他生物的环境因素C.生物只有适应环境,不能影响环境D.生物的生活环境是指阳光、大气、水、土壤25.红色三叶草依赖土蜂为其传粉,田鼠常捣毁土蜂窝,而猫有捕食田鼠,因此猫的数量影响田鼠的数量,继而影响土蜂的数量,最终影响三叶草的数量。
这个事实说明()A.通过一条食物链联系起来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竞争关系B.各种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C.通过一条食物链联系起来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互助关系D.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26.右图是某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循环简图,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D表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A、B、C分别表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B.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A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开始的C.若D为二氧化碳,则碳元素在②③④⑤过程中均以二氧化碳形式传递D.①过程中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②⑤过程中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27.右图是生物圈中碳循环的示意图,下列分析不符合图中表示的信息的是()A.图中③表示的生理过程是呼吸作用B.图中甲代表的生物是腐生细菌和真菌等C.图中乙、丙、丁三者组成的食物链是:乙→丙→丁D.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在丁这一级生物体内积累最多28.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有两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