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魏晋南北朝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木兰辞》
《木兰辞》讲的是北朝时 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你从这 首诗歌里能分析出北朝时期在 商业上的特点吗?
商品买卖都有固定的场 所,很不方便。
三、魏晋南北朝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科学技术
《 齐 民 要 术 》
哲学宗教
道崇 教佛 、与 佛反 教佛 的 传 播
文学艺术
诗雕 歌塑 与与 骈绘 文画
第三单元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220—
589)
阶段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封建国家的大分裂和民族 融合时期。
政治上,我国长期处于分裂对峙局面,社会动荡; 九品中正制和士族门阀制度兴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制度遭到破坏 。
经济上,北方经济遭破坏,实行屯田制和均田制恢 复;江南经济迅速发展,南北经济趋于平衡,为以后 大一统奠定了经济基础。
①政治因素:国家分裂或战乱,民族迁徙、杂 居、兼并战争。
②阶级因素:在各族人民联合反抗统治者压迫 的斗争中。
③经济因素:少数民族由游牧生活转向农业生 活的封建化过程中。
④统治者政策因素:开明的民族政策、汉化政 策、 “和亲”、“册封” 。
⑤友好交往
探究: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和启示?
原因: (1)顺应时代潮流; (2) 措施得力;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 基础。
民族融合
1、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 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
2、从习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 民族汉化的过程;
3、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 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民族大融合的原因(途径):
▪ (2)规律
▪ 由黄河流域逐步转移到长江流域一带,由内 地逐步转移到沿海一带;经济重心南移的趋 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割据战乱时表现最为突 出。
▪ (3)启示
▪ 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重心的南 移和南方经济的发展是在北方战乱而南方相 对稳定的条件下完成的;生产力的进步是经 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及时引进、运用先进 的科学技术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民族矛盾尖锐 。
阶级矛盾尖锐 。
知识梳理
改革背景
社会问题
形成原因
1 阶级矛盾激化 2 民族矛盾激化
宗主督护制 民族歧视、压迫政策
3 吏治黑暗,贪污成风
官无俸禄,任意搜括
4 土地荒芜、经济衰退
中原地区长期战乱
5 缺乏统治中原地区的经验 北魏社会制度落后
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 ,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 该涉。善谈《左》《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 ,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 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请问:以上材料说明孝文帝在哪些方面的造诣? 有何影响?
民族关系上:少数民族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 民族大融合。
文化上,科技成就领先世界;道教和佛教等兴盛; 文学艺术成就各具特色,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
一、政治: (一).三国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
(220—589) 北朝
北 方
东魏
汉蜀
南 方

东魏
十六国 北魏
西晋
西魏
北齐
北周 隋
东晋 宋 齐 梁 陈 朝
忽略了军事上的改革
全盘吸收汉文化
1、经济:推行均田制
前提:因战争和人口迁徙,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受桑内露田男容田则子:二为十十世农五亩业民岁,田:以,…(上…不1)男,须身1子受5还死和露岁官或妇田以年;女四上满十的七亩十,岁露桑,田田须:二不无无还可十所主露继有荒亩承田权地;买;于卖妇,官人,
(一)科学技术的进步
领域
数学 农学
代表人 物
刘徽 祖冲之
贾思勰
朝代
主要成就
地位
运用极限理论提出 三国 圆周率的正确计算
方法
南朝 圆周率精确到小数 比西方早近 点后第七位数字 一千年
北魏 《齐民要术》 现存最早完 整农书

裴秀 西晋 《禹贡地域图》 提出绘图的

原则
学 郦道元 北魏 《水经注》 综合性著作
2、标准同:庶家族世在、政品治德、、经济才、能文并化重上→的家不同世地成位为。唯形一成标:魏准晋 “上发品展无:寒东门晋、南下朝品无衰士落族:”南朝末 灭亡:唐朝末年
3、评价:
后期成为世家大族操纵政权的工具,不利于选拔人才和中央 集权,同时也促进了世家大族的没落。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前提: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
影响:
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
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荒地被开垦
巩固了政权:
一方面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另一方面抑制了土地兼并, 缓和矛盾,从根本上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2、政治——整顿吏治:制定官吏俸禄制
原因: 吏治混乱、贪污现象严重,激化阶级矛盾。
内容:
任期考核制、对贪赃枉法严惩不贷、颁行俸禄制。
《敕勒歌》(北魏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民族 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 政治制度 文化
汉族
北方少数 民族
农耕为主 定居
比较完备 先进
游牧为主 逐水草而居 相对落后 相对落后
“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在战争时, 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 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谢灵运
孝文帝受汉文化影响。
改革措施
汉化政策
方面 措施
影响
经济
均田制 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 新的租调制 增加政府收入,巩固政权
政治
整顿吏治: 官吏俸禄制 三长制
缓和阶级矛盾 加强中央集权
移风易俗
迁都洛阳
洛阳又成为中原政治经济经济 文化中心
穿汉服、改汉姓、 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政权的支持, 定门第、说汉话、 加强北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南朝
特点:国家大分裂、政权更迭频繁、 局部统一、民族交流密切
三国鼎立
西晋短暂统一
东晋十六国
西凉
北燕 龙城

朝阳
洒泉 张掖西北张 掖
北凉 姑臧


后燕 北京 定州 中山 渤海
前凉 后凉
南凉乐 都 西 秦
统万城 乌审旗南
前赵
后赵 前燕
襄国
邢台
南燕
临漳西南 广固
苑川 前秦 水
青州西北
兰州东 后秦
雍 丘杞县
地方官吏各随在可职以地领区种给土予地公田,刺桑史田十:五已耕顷种,过的太土守地; 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可新继承旧买任卖 相交 接,不许出卖。(2)受田农民要承担一定的徭役和杂税
官吏:官吏可获得公田,不得买卖。
地主:地主的原有土地不变。
性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租调制
北魏租(粮食)调(绢帛)制规定: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 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2石、调帛或布1匹。
▪ 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 古代社会是农业社会,经济重心的南移主要表现为农业重
心的南移。
▪ (1)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 ①北方长期战乱,破坏了经济的发展,南方则相对和平、
稳定;②北方农民大量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 生产技术,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 ③南方统治者从维护自身统治出发,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④政治中心南移,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南方的开发;⑤ 南方农业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海外贸易也优于 北方。
通婚姻、仿汉制
促进民族融合
影响
牧马
牵羊的少数民族
(魏晋墓壁砖画游)牧——农耕(魏晋墓壁砖画)
生生产产方方式式农农耕耕化化
扬场图
耕牛图
生游产牧方—式—农农耕耕化 社会制度封建化
生活方式汉族化
性质: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一次影 响深远的汉化(封建化)改革。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 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 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十 长安 六
国水
成(汉)
西安西北
淮 建康
南京
成都


东 海






南海 (涨海)
二、三国晋南北朝时期政治
(一)政局: (二)、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1、含义: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由品评官评定
人才士优族劣(,指然世后代授为官官的的名制门度望。族)制度是三国两晋南北朝
时期特有的历史现象,它的特点是按门第等级区别士族
▪ ③特点:地区发展很不平衡,三吴地区最发 达,洞庭、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是重要产 粮区。
▪ ④影响:使南北经济趋于平衡,为以后我国 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为隋朝的统一及隋 唐的经济繁荣提供了有利条件。
(3)江南经济开展的启示:
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
充分合理地利用外来劳动力、先进生产工 具和生产技术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经济的发展必须得到领导者的重视。
▪ ②南方的民族融合,加速了江南经济的发 展;
▪ ③统治者推行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如 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 利等;
▪ ④南方相对稳定,为南方经济的开发提供 了有利条件;
▪ ⑤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 (2)概况
▪ ①范围: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进而 波及岭南和闽江流域。
▪ ②表现:开垦大量土地、耕作技术进步、农 田水利兴修较多、农作物品种增多,单位面 积产量提高。
3、迁都洛阳
平城 洛 阳
政治
经济
军事 文化
平城
洛阳
保守势力强
气候恶劣、交通 不便、粮食缺乏
易受北方民族ຫໍສະໝຸດ Baidu胁 不利于控制中原
相对落后
争取汉族地主合作
农业发达, 交通便利 利于控制中原 征服南齐
黄河流域政治 文化中心
目的: 为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
域控制,实现南北统一愿望。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谓长江 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 在中原,礼仪富胜,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 能传。……北人安可不重?
北魏时期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 部完整的农书。
( “齐民”,指平民百姓。“要术”指谋生方法。 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
(二)道教、佛教的发展、儒学的发展
1、道教的发展
⑴、道教兴起于东汉民间; ⑵、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发生变化和发展
①东晋葛洪结合儒家思想,宣扬采药炼丹、长生不 老,道教变成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宗教。②萧梁时, 道教经典增多,陶弘景吸取佛教教义和封建等级观, 丰富了道教教义,建立起道教的神仙体系。
(根本原因)
(3)统治者以身作则以及坚定的改革信心。
(4)适应了民族融合的发展趋势。
启示:
⑴顺应时代潮流; ⑵讲究灵活的策略; ⑶坚定不移的意志; ⑷切实可行的措施。
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学术界基本持肯定 态度,但也不乏不同声音。499年孝文帝去世,。 30多年后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有学者认为造 成北魏后来局面的根源,实际上可以追溯到孝文 帝改革。因为,孝文帝改革舍平城迁洛阳,改鲜 卑武勇之风为汉人文弱之风,进一步削弱北魏军 事力量,这是他终不能强大魏国的重要原因。并 说孝文帝的改革,学来的主要是汉人的繁缛腐朽, 丢掉的恰恰是拓跋的长处——勇武质朴,这就加 速了北魏的衰亡。
——《洛阳伽蓝记》
洛阳又成为中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穿汉服
改汉姓
高祖曰:“自上古以来及诸经籍,焉有不先正名,而得 行礼乎?今欲断诸北语,一丛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 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 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宜深戒。如此渐 习,风化可新。”
——《魏书 献文六王传 咸阳王禧传》
东晋青瓷 羊形烛台
南朝莲花尊
青釉碗
5.商业发展相对缓慢
(1) 原因: 魏晋南北朝时期,
自给自足的田庄经济、寺院经 济盛行,加之战乱频繁; (2)表现:商业活动十分萧 条,出现了实物交换的现象。 乡村出现“草市”
“罢五铢钱, 使百姓以谷帛为 市。”
——曹丕
银元宝
金元宝
曹魏五铢钱
东市买骏马, 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 北市买长鞭。
龙骨翻车(灌溉工具)
牛耕
牛耙图
4.手工业的发展
⑴、南方盛产青瓷,造型美观。后青瓷 制作技术传到北方。
⑵、北朝烧制出成熟的白瓷。(东汉炼出 成熟的青瓷,唐朝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制 瓷系统)白瓷的产生,为我国制瓷业开辟 了广阔前景。 (3)、南北朝的灌钢法等,使中国钢铁 冶炼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处于 世界领先地位。
.下图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 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
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3.北方农业恢复和发展主要表现
⑴、新农具 、新技术 ●曹魏马钧改进翻车,用于农业灌溉。 ●西北嘉峪关都已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的耕作 方式 ●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
说汉话 尊儒崇经
二、经济: 江南经济发展,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1.社会经济特点
(1)江南迅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
(2)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 重要地位 (3)商品经济水平较低 (4)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 2.江南农业的开发
▪ (1)原因
▪ 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充实了劳动力,带 来了先进生产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